牛群在冰草牧场上放牧和取食的格局

牛群在冰草牧场上放牧和取食的格局

一、牛在冰草放牧地上放牧采食的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邵明轩[1](2021)在《基于遥感影像的新疆草地放牧强度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佳[2](2020)在《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对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克隆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化与过度利用加剧了草地退化、沙化及盐碱化,土壤干旱使土地保水能力减弱,植物生长受到抑制,草地生产力降低进而加剧了草地退化过程。辽西北草地位于我国科尔沁沙地南端和北方的农牧交错带,由于气温升高及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使该区域土壤沙化、植被稀疏,草地荒漠化日趋严重。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是辽西北沙化草地优势种群,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营养价值高等优良牧草特性。因此,本研究以冰草为研究对象,分析气温升高背景下,干旱、土壤养分异质性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刈割)的交互作用对冰草克隆生长的影响,为沙化草地的优化管理和草地植被的再生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试验证据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沙化土壤中,温度是限制冰草生长的主要因子,增温显着降低冰草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常温地上平均生物量7.463 g/pot,地下平均生物量8.769 g/pot;增温地上平均生物量1.712 g/pot,地下平均生物量1.472 g/pot)。增温和水分交互作用决定了沙化草地中冰草种群的生产力,刈割能够调节水分对冰草分蘖以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2)在不同土壤基质中,增温有利于冰草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常温地上平均生物量8.805g/pot;增温地上平均生物量9.508 g/pot)。常温环境中,刈割减少了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生长(无刈割:9.508 g/pot,适度刈割:8.398 g/pot,重度刈割:4.958 g/pot),其中重度刈割会显着抑制冰草生长,但适度的刈割促进了冰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无刈割:10.731 g/pot,适度刈割:11.883 g/pot)。低营养基质土壤会抑制冰草光合作用(低营养:1.158μmolm-2s-1,中营养:2.437μmolm-2s-1,高营养:4.199μmolm-2s-1),但施加增温和刈割处理后减弱了低营养基质对冰草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常温低营养:1.158μmolm-2s-1,增温低营养:3.049μmolm-2s-1)。(3)不同土壤基质中,增温对冰草种群总生物量的积累没有显着影响,但却改变了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模式。

张敏娜[3](2020)在《放牧对草地土壤资源异质性、植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的调控机制》文中提出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地退化日益严重、草地功能不断降低。如何维持和提高草地生产力,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当前草地科学面临的重大问题。放牧是草地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导致草地退化和生产力降低的主要根源。家畜放牧通过采食、践踏以及排泄物返还改变植物、土壤等多个途径对草地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深入理解家畜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调控机制是实现草地可持续性管理与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加剧,植物多样性在维持草地生产力等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关注。土壤资源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样对草地生产力起重要调控作用,并且限制性资源(如氮)的浓度和异质性也是影响和调控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家畜放牧既可以直接通过选择性采食行为影响植物物种间的竞争关系,改变草地植物多样性;同时也会间接通过排泄物返还和践踏行为改变土壤资源浓度和异质性特征,进而影响草地植物多样性。关于放牧对草地植物多样性、土壤资源浓度、资源异质性的作用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和过程进一步对草地生产力的调控机制一直缺少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持和提升的科学管理。本研究在家畜-土壤-植物多层次的系统水平,基于控制草地生产力的关键特征,即植物多样性特征、土壤异质性特征和放牧家畜的选择性采食特征,结合多种放牧因素(适度放牧、过度放牧、不同放牧家畜种类,以及单牧、混牧方式)和多种草地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通过长期受控放牧试验和天然草地过度放牧原位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放牧对草地土壤异质性、植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的调控机制,获得了以下重要研究成果:(1)基于不同草地类型和不同放牧家畜种类及组合方式对土壤资源异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草地的适度家畜放牧利用能够提高土壤限制性资源-氮的空间异质性,其作用强度依赖于不同放牧家畜种类,以及不同草地类型;羊单独放牧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均能显着提高土壤氮空间异质性,而牛单独放牧以及牛羊混牧仅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显着提高土壤氮空间异质性。放牧可通过改变植被群落异质性以及排泄物返还两条途径调控土壤氮空间异质性,其中放牧诱导的植被异质性的改变仅在典型草原对土壤氮空间异质性具有较大贡献,而排泄物返还途径在三种草地类型均起到重要作用,是放牧提高土壤氮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创新性地发现,排泄物的作用效应随草地降水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弱,即具有相对较高降雨量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家畜排泄物的影响明显高于具有相对较低降雨量的荒漠草原;此外,羊的排泄物对于土壤氮异质性的贡献大于其他动物组合,尤其是在降水量相对较高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本研究由此建议,在未来的草地放牧管理中,放牧家畜种类应该被给予一定的考虑,如通过管理地上草食动物物种可能作为提高草地土壤资源异质性的调控因素,并且具体放牧管理制度制定的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降水等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未来的全球变化,尤其是降水量的改变可能对草地放牧系统的土壤资源异质性产生重大影响。(2)基于适度放牧强度下的不同放牧家畜种类及组合方式对草地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草食动物物种特性对于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草食动物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性采食作用直接改变植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放牧可通过改变土壤资源数量和异质性而间接影响植物多样性,土壤资源浓度的变化主要影响植物α-多样性,而土壤资源异质性的变化主要调控植物β-多样性;放牧通过改变土壤资源对植物多样性的间接调控途径与放牧通过采食的直接作用途径的相对贡献依赖于所考虑的植物多样性的尺度;放牧诱导的土壤资源浓度的变化比选择性采食的直接途径对于植物α-多样性的作用更强,而放牧通过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对于植物β-多样性的作用强度相似。综合考虑放牧的直接途径以及间接途径,草食动物对于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下行调控作用都比土壤资源单独的上行调控作用更强。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同时可为制定合理的放牧管理制度提高草地植物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3)基于自由放牧利用下的不同维度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研究发现:放牧调节的植物多样性变化对草地植物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且其作用依赖于所考虑的多样性的维度。草地放牧利用条件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对于生产力的作用较小,而植物功能多样性(植物株高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与生产力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结果支持质量比假说;放牧诱导的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对于生产力的调控作用不受土壤环境因素(土壤可利用氮浓度及异质性,土壤可利用磷浓度及异质性,土壤含水量及其变异,土壤PH值及电导率)的影响。本研究针对草地放牧生态系统进一步证实了草地植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草地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4)基于过度放牧利用下草地生产力主要调控因子研究发现:草地过度放牧利用会改变植物功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对于生产力的相对贡献。在围封条件下,植物功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都会对生产力产生调控作用,并且二者作用强度相似。然而,过度放牧削弱了植物功能多样性对生产力的调控作用,并且增强了土壤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过度放牧降低了植物功能多样性并改变了植物群落组成,使得C3禾草和C4禾草在群落中占主导地位。C3禾草和C4禾草的生物量主要受土壤环境因子调控,其不随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而改变,进而促使环境因子成为过度放牧条件下草地生产力的主要调控因素。因此,针对草地所面临的过度放牧现状,我们必须采用植物-土壤耦合管理的方法来提高草地生产力。综上,放牧通过排泄物返还途径显着提高草地土壤氮异质性,且其作用强度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草地的类型以及放牧家畜的种类特征;放牧诱导的土壤氮浓度和异质性的变化会进一步调控不同尺度的植物多样性(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别是植物α-多样性;植物功能多样性变化对草地植物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草地过度放牧会减弱植物功能多样性对生产力的调控作用,相反增强土壤环境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创新性地整合了土壤限制性资源的浓度和异质性特征与植物多样性的不同尺度特征(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准确刻画了放牧调节的土壤资源浓度及异质性变化对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的作用规律,以及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上行和下行调控效应,全面揭示了放牧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作用过程和调控机制,以及放牧诱导的土壤、植物多样性变化对生产力的调控机制,并进一步确定了我国草地面临过度放牧影响下,其生产力的关键调控因子。研究结果不仅提高了我们对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维持机制的认识,也丰富了草地生物多样性理论(多样性-生产力理论),即放牧会调控多样性-生产力关系;同时本研究结果对于指导草地放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周磊[4](2020)在《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文中提出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传统的放牧方式是畜牧业的主要形式,畜牧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传统且粗犷的放牧方式,导致当地的寄生虫病频发,寄生虫病的肆虐对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本研究首先对高原牦牛、藏羊开展了肝片吸虫的血清学调查,系统性的分析了2012-2017年间采集的牦牛血液样本3276份和藏羊血液样本1092份肝片吸虫的感染情况及潜在风险因素。其次,针对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螺进行研究,采集西藏自治区寄生虫病频发的五个地区的螺进行螺种鉴定,调查了螺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并通过肝片吸虫的线粒体基因cox1对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进行了分子特征、单倍型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本次检测的四个高原地区均有肝片吸虫阳性检出,总体血清阳性率为44.3%。不同地区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34.1%~72.0%;其中青海和甘肃牦牛肝片吸虫的阳性率高于四川牦牛,而西藏牦牛与四川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公牦牛和母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3%和45.6%,无显着差异。不同年龄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24.3%~47.3%;其中2~4岁牦牛(P<0.001)和4岁以上牦牛(P<0.001)肝片吸虫阳性率均显着高于0-1岁牦牛,而1-2岁牦牛与0-1岁牦牛肝片吸虫感染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年份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18.5%~54.4%;其中2013年牦牛(P<0.001)、2014年牦牛(P<0.001)、2015年牦牛(P<0.01)、2016年牦牛(P<0.001)和2017年牦牛(P<0.001)均显着高于2012年牦牛。从整体水平看,2012~2017间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呈上升趋势。西藏四个地区均有藏羊肝片吸虫阳性检出,总体血清阳性率为37.1%。不同地区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为12.1%~61.6%;其中索县(P<0.05)、青龙乡(P<0.001)和班戈县(P<0.001)藏羊感染肝片吸虫的风险均显着高于聂荣县。公藏羊和母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分别为36.9%和37.4%,无显着差异。不同年龄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为23.9%~46.1%;其中1~2岁藏羊(P<0.001)和2岁以上藏羊(P<0.001)肝片吸虫阳性率均显着高于0-1岁藏羊。2.西藏地区螺种分布及螺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芝县、波密县这五个地区,海拔高度分别为:5000m、3700m、3700m、2800m、2900m。共采集螺样本812只,其中当雄县采集样本40只,主要螺种为小土蜗,尼木县采集样本300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曲水县采集样本260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林芝县采集样本142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波密县采集样本70只,主要螺种为小土蜗。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西藏地区的淡水螺种类主要为耳萝卜螺和小土蜗,在高海拔和低海拔的区域都有小土蜗和耳萝卜螺的分布。螺内寄生虫的调查发现,螺体内存在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这四个形态的寄生虫蚴虫。通过形态学观察,确定主要的寄生虫为肝片吸虫。此外,发现数量不多的尾部分叉的复殖吸虫尾蚴。经过统计发现,尼木县、曲水县、当雄县这三个地区的螺体内主要为肝片吸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70.67%、26.15%、27.5%;林芝县的螺体内主要为肝片吸虫和复殖吸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33.8%、4.93%;波密县螺体内未发现寄生虫感染。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西藏地区的螺内寄生虫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该结果也与西藏地区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病感染率高的情况相吻合。3.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分子特征研究提取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DNA、PCR扩增cox1基因、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对cox1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发现本次测序的肝片吸虫cox1序列仅有个别碱基差异。NJ进化树分析发现T4、T7、T9、T10、T14、T17、T34、T46分一个分支;T8和T15分一个分支;T26分一个分支;T58为一个分支;T44为一个分支;T56为一个分支;Y1、Y2、Y3、T33、T37、T43、T48、T55为一个分支。同源性分析发现本次获得的肝片吸虫cox1基因与之前报道的cox1参考基因的同源性为99.6%~100%。Pop ART 1.7分析发现22个肝片吸虫cox1基因共聚积成5个单倍型,其中T4、T7、T9、T10、T14、T17、T34、T46为一个单倍型;T8和T15为一个单倍型;Y1、Y2、Y3、T26、T33、T37、T43、T48、T55、T56为一个单倍型;T44为一个单倍型;T58为一个单倍型。Dna SP软件分析发现这些单倍型多样性和差异性指数分别为0.913和0.00092。

杨东升[5](2020)在《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文中提出四倍体杂交冰草是二倍体的蒙古冰草与航道冰草经种间杂交、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优良饲草,结合了蒙古冰草抗旱耐寒、适应性强、耐贫瘠与航道冰草分蘖性强、叶量大、营养价值较高等优点,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本试验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的246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结合SRAP、SSR和SNP三种分子标记,利用Join 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单株产量、茎叶比、粗蛋白质含量等11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以期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冰草产量、品质等重要相关性状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QTL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42对适宜引物(SRAP引物32对、SSR引物10对)。利用这些引物对四倍体杂交冰草246个F2群体单株及其双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多态性标记位点997个,其中含SRAP标记753个、SSR标记244个,其多态性位点比率分别为88.8%和92.4%。2.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GBS)技术,共得到上图SNP标记5035个。3.偏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在6032个杂交冰草的多态性标记位点中,有137个标记(112个SRAP标记和25个SSR标记)发生了偏分离,偏分离比率为2.27%。4.构建出一张超高密度的四倍体杂交冰草遗传图谱,包含14个连锁群,6032个标记位点,覆盖基因组总长度2624.43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0.44cM。5.相关性分析显示,四倍体杂交冰草的单株产量、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纤维含量等11个性状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在3个环境及其平均数据下,冰草作图群体的各性状表型值均呈正态分布。6.对四倍体杂交冰草的11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39个稳定QTLs。其中,控制单株鲜重7个、单株干重和粗蛋白质含量各5个、茎叶比和粗灰分含量各4个、WSC含量3个、粗脂肪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各2个、淀粉含量和钙含量各3个、磷含量1个,可解释表型变异在8.0%~26.0%之间。7.在检测到的39稳定QTLs中,有13个为主效QTLs。其中,控制单株鲜重3个(Qfwsp-3-1、Qfwsp-12-4、Qfwsp-14-6)、单株干重 1 个(Qdwsp-14-5)、粗蛋白质含量1个(Qcpc-4-3)、粗脂肪含量1个(Qcfac-8-2)、粗纤维含量1个(Qcfic-6-2)、粗灰分含量1个(Qcac-2-2)、WSC含量1个(Qwscc-7-3)、淀粉含量1个(Qsc-9-3)、磷含量1个(Qpc-4-1)、钙含量2个(Qcc-4-1、Qcc-12-3)。

王伟[6](2019)在《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有效地保存天然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厘清其收获过程中的营养耗损机制,改变传统打草模式,保证牧民可以收获到营养价值高的天然牧草。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为材料,对不同刈割期的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了不同收获期对牧草营养水平的影响;选择降雨量、收获时间、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四个因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条件下牧草营养品质、消化率和返青率的变化,确定了当地最适收获条件;以建群种(针茅)和优势种(羊草)为材料,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代谢物表达差异,厘清不同收获期牧草品质差异机理;同时研究不同刈割频度对牧草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的影响,明确了牧草补偿性生长规律。研究不同收获期主要牧草挥发性物质的异质性,为今后牧草收获、调制和品质评定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试验通过样线调查、正交试验设计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类平均聚类法、极差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最优母序列及模糊评价等数据分析办法,得到以下结果:(1)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共有33种牧草,其中20种牧草属于高纤维含量牧草,13种牧草属于低纤维含量牧草。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变化,确定当地天然草地牧草的最适收获期为8月20日左右。(2)对适时收获时间(8月20日)与传统收获时间(9月20日)收获的针茅和羊草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晚于适时收获期收获牧草,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苯乙酰胺、赖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嘌呤、嘧啶等相关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异谷氨酰胺、苯丙氨酸、L-谷氨酸和糖类等物质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导致纤维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不仅揭示了牧草收获期延迟导致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含量上升的内在机制,也进一步验证了牧草适时收获的重要性。(3)刈割频度对牧草当年、翌年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天然草地牧草刈割频度的增加,将会降低刈割后的牧草补偿性生长能力,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下降,所以一年刈割2次和两年刈割3次的刈割模式不适合在巴林左旗典型草原打草场实施。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因素,当地天然草地最适刈割频度为一年刈割1次。(4)巴林左旗典型草原主要牧草中共有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酮类、脂类、醇类和烷烃类为主;醛类、酚类、苯类、萘类和酸类物质为辅。牧草收获期推迟,导致影响牧草适口性的酚类和苯类物质含量增加,降低牧草利用率。(5)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确定巴林左旗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模式为:收获时间为8月20日左右,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次数为1年刈割1次。该模式下不仅可以收获粗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的高品质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地生态无负面影响。

乌力吉[7](2020)在《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平衡的影响》文中认为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和直接的利用方式,其中放牧强度是决定草地生态系统养分输入和输出的关键因子。磷(P)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必需元素,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有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国内外有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C)和氮(N),有关磷平衡的过程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特别是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磷平衡的研究亟待加强。为此,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依托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立的长期放牧实验平台,采用随机设计,分为2个地形和7个放牧强度,共14个放牧处理。对草地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磷含量、磷库以及磷的周转等进行了两年(2016、2017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和结论:(1)放牧对土壤表层0~20cm全磷含量和磷库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同时地形也是影响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的重要因子。在平地放牧系统中,放牧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P<0.05);在坡地放牧系统中,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表现出略微增加的趋势。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均表现为平地高于坡地(P<0.001)。放牧强度虽然没有改变土壤全磷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但是有时空间异质性的效应大于放牧处理的效应,平地的空间异质性大于坡地。放牧强度和地形均显着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放牧显着增加了两年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同时表现出平地系统高于坡地系统。(2)放牧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磷含量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对地上生物量磷库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其差异主要是由于生物量不同导致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磷含量和磷库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和不同年份间均表现出显着的差异(P<0.001)。不论平地系统还是坡地系统,两年数据均表明放牧显着影响地上生物量磷库,具体你响应表现为,随放牧强度增加,2016年呈“单峰型”变化,而2017年呈现降低的趋势。平地和坡地系统中,地上生物量磷含量和磷库均表现为2016高于2017(P<0.001),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有两年含量变化引起的。(3)放牧对凋落物磷含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但是显着降低了其磷库的大小(P<0.01),主要是生物量的相对贡献率较大。地形条件对凋落物磷含量具有显着的影响(P<0.01),但对凋落物磷库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4)放牧对活根、死根、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磷含量均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放牧显着降低了三者的磷库(P<0.001),三者生物量的相对贡献大于含量的相对贡献。活根磷含量在平地中显着高于坡地(P<0.01),但地形对死根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磷含量没有影响(P>0.05)。不同地形和年份对活根和死根磷库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磷库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显着(P<0.05)。(5)地上凋落物残留率不受放牧强度的影响(P>0.05),但是放牧通过减少凋落物的数量,进而显着降低了磷的释放量(P<0.001)。不同地形下,三个分解阶段的地上凋落物残留率和磷释放量均没有显着差异。根系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受放牧强度和地形的影响(P<0.05)。在平地系统中,残留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单峰型”变化,而坡地系统中残留率与放牧强度呈正相关。放牧对根系凋落物磷释放速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形下基本一致,放牧通过减少了根系生物量进而降低了磷的释放量。放牧对绵羊粪便的分解速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放牧通过增加粪便排泄量改变了磷的释放量,且平地的释放量显着大于坡地(P<0.001)。(6)放牧对磷的重吸收效率具有显着影响(P<0.05)。平地放牧系统中,重吸收效率均与放牧强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坡地系统中二者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单峰型”变化(P<0.01)。(7)家畜的采食量和排泄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或“单峰型”变化,在重度放牧下家畜的采食量最大,但在GI=9.0sheepha-1时,家畜采食量下降。绵羊个体增重和每公顷羊增重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个体增重在轻度或中度放牧条件下最大,而每公顷羊增重在重度放牧下最大(P<0.05)。本研究表明,既保持家畜体重增加又不损坏草地健康的最大放牧强度为GI=6.0sheep ha-1。放牧强度对啮齿动物的分布有也一定的影响,当放牧较轻时主要是以体型较小的黑线仓鼠为主,而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达乌尔黄鼠的数量有所增加。放牧强度对昆虫生物量的影响年际间变化较大(P<0.001),在2016年放牧显着降低了昆虫生物量,而2017年放牧对昆虫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放牧不仅加速了磷循环,同时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轻度放牧不会破坏草地生态系统,但是畜产品输出较少、经济效益不高;重度放牧尽管增加了畜产品的输出但是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减低了草地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因此,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是维持草地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关键。

李艳龙[8](2019)在《不同放牧家畜种类和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利用与管理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认识放牧家畜种类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4个强度(无牧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放牧绵羊(实验1)和中度放牧强度下放牧3种家畜(绵羊、山羊、牛、无牧对照)(实验2)对草地结构和生产、土壤性状和肥力、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短期放牧对土壤表层(010 cm)理化性质影响较大,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增大,含水量下降,pH无显着变化,总有机碳(TOC)含量下降。与围封相比,放牧三种家畜都导致土壤容重增加;放牧绵羊和牛可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表层pH无显着变化。2).典型草原夏秋季(6—8月)放牧不同家畜,牛的平均日采食量为9.03 kg·(头·天)-1,其对牧草的选食为:喜食大针茅、黄囊苔草和其它混合牧草(主要为一年生猪毛菜、刺穗藜、灰绿藜等,下同);可食羊草和糙隐子草。绵羊的平均日采食量为1.79 kg·(头·天)-1,喜食羊草、黄囊苔草和其它混合牧草,可食针茅和糙隐子草。山羊的平均日采食量为1.71 kg·(头·天)-1,喜食黄囊苔草、糙隐子草和其它种混合牧草,可食大针茅和羊草。3).典型草原夏秋季(6—8月)放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多年生根茎型禾草相对生物量无显着变化,丛生型禾草相对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一、二年生植物相对生物量呈上升趋势,而多年生杂草相对生物量表现出无规律性波动。与围封相比,所有放牧草地的多年生丛生型禾草相对生物量下降,一、二年生植物相对生物量上升,根茎型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无明显的变化趋势。4).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典型草原净初级生产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依次为:轻牧>中牧>围封>重牧。不同家畜中度放牧影响下,放牧牛草地显示出显着的生产力提高,而放牧绵羊和山羊草地的生产力无显着变化;这个结果及其原因需要更长时间的实验验证。5).短期放牧下,土壤表层(010 cm)的植物地下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家畜放牧下,放牧牛和山羊显着降低了土壤表层(010 cm)的植物地下生物量。没有检测到不同年份植物地下生物量间的差异。6).蒙古绵羊、山羊和科尔沁牛夏秋季(6—8月)放牧内蒙古典型草原,在中度放牧强度即在牧草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其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15、0.13、0.64 kg·(头·天)-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绵样的日增重显着下降,轻度放牧绵羊日增重最大。家畜日增重与家畜日采食量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设计生态安全的草原利用管理体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有些结果尚需要更长的实验结果来证实。

包斯琴高娃[9](2018)在《日粮添加黑沙蒿对绒山羊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日粮中添加3%黑沙蒿对绒山羊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研究结果为黑沙蒿在绒山羊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在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进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的4月龄断奶羔羊中选择日龄相近(120±10 d)的去势公羔(羯羊)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进行舍饲育肥,一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黑沙蒿的基础日粮;另一组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用3%黑沙蒿替代等比例的混合粗料。各组羔羊均自由饮水,预饲期14 d,正式期90 d,分为育肥前期(1-30 d)、中期(31-60 d)和后期(61-90 d),三期。在育肥试验结束时,分别从每组选择接近平均体重的8只羔羊、禁食12 h、禁水2 h后屠宰取样。本论文试验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试验一主要研究了日粮中添加3%黑沙蒿对绒山羊羔羊育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黑沙蒿降低了绒山羊羔羊的育肥性能。在育肥期结束时(第90 d)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体重和总增重显着降低(P=0.046,P=0.024),料肉比趋于显着地升高(P=0.080)。在育肥前期和育肥中期,试验组羔羊DMI显着或趋于显着低于对照组羔羊(P=0.032,P=0.093)。在试验30 d、60 d和90 d时,试验组羔羊血清TG含量显着或趋于显着地低于对照组羔羊(P=0.034,P=0.008,P=0.067)。在试验60 d和90 d时,试验组羔羊血清CHO与LDL-C含量显着或趋于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或P<0.10)。2.试验二主要研究了日粮中添加3%黑沙蒿对绒山羊羔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的宰前活重显着降低(P=0.049)。试验组羔羊的肾脏、心脏及肾脂重量显着或趋势显着地低于对照组羔羊(P=0.020,P=0.095,P=0.081);试验组羔羊蹄重和皱胃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显着或趋势显着高于对照组羔羊(P=0.035,P=0.07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粗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21,P=0.0002);肾脂、皮下脂肪、背最长肌和大网膜脂的胆固醇含量显着或趋于显着地降低(P<0.05或P<0.10)。3.试验三主要研究了日粮中添加3%黑沙蒿对绒山羊羔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的瘤胃NH3-N浓度趋于显着升高(P=0.093),但BCP含量趋于显着降低(P=0.059);在整个试验期,试验组羔羊原虫数量显着或趋于显着降低(P<0.10,P<0.05);试验组羔羊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TVF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但乙酸/丙酸含量显着升高(P<0.0001)。4.试验四主要研究了日粮中添加3%黑沙蒿对绒山羊羔羊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肥前期,试验组羔羊CP、EE和NDF的消化率趋于显着和显着低于对照组羔羊(P=0.088,P=0.0001,P=0.009);在育肥后期,试验组羔羊CP和P的消化率显着低于对照组羔羊(P=0.014,P=0.02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胰腺淀粉酶活性、空肠和胰腺组织的脂肪酶活性、十二指肠和空肠胰蛋白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5.试验五主要研究了日粮中添加3%黑沙蒿对绒山羊羔羊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空肠、回肠、结肠及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趋于显着或显着升高(P<0.05或P<0.10);空肠和回肠V/C值降低(P=0.002,P=0.02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皱胃胃壁厚度、网胃胃壁肌层厚度、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显着降低(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3%的黑沙蒿降低绒山羊羔羊的育肥与屠宰性能,抑制瘤胃发酵和原虫数量;但黑沙蒿可降低绒山羊的血脂和胆固醇浓度,降低背最长肌和脂肪组织的胆固醇浓度,有助于改善肉品质。

吴恩岐[10](2017)在《蒙古高原中蒙典型草原放牧生态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蒙古高原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和蒙古国东部地区,该地区两国的自然地貌,植被特征相似,人文历史,语言文化相通。游牧制度在蒙古高原传承几千年,至今也是蒙古国主要的生产方式,中国内蒙古近30年来以定居放牧为主,草地被围栏分割,游牧逐渐消失。哪种放牧制度更符合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面临蒙古高原草地畜牧业的重要问题,因此比较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制度、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生态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项研究主要以中国内蒙古定居放牧、内蒙古二季轮牧、蒙古国四季游牧、蒙古定居放牧四种放牧形式进行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的放牧强度比较结果:中国内蒙古典型草原以定居为主的草地上重度超载面积(58.95%)极显着高于以为游牧为主蒙古国(14.89%);蒙古国适度放牧和少牧草场面积(74.47%)极显着高于中国内蒙古(12.63%)。内蒙古典型草原平均超载率极显着高于蒙古国典型草原。2.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内蒙古草地退化程度严重高于蒙古国。蒙古国以游牧为主的草地在总盖度(60.40%)、分种盖度合(64.85%)、基盖度(37.64%)、枯草盖度(27.77%)、抽穗率(12.61%)、株丛数(183.44株丛/m2)、鲜草产量(249.21 gFW/m2)和物种数(18.73种/m2)等方面均显着高于以定居放牧为主的内蒙古(总盖度38.5%、分种盖度44.99%、基盖度18.43%、枯草盖度13.18%、抽穗率8.75%、总株丛数81.03株丛/m2、鲜草产量129.91g FW/m2、物种数13.52种/m2)。其中退化草地的基盖度、枯草盖度和砂石盖度差异极显着,是草地退化评价的重要指标。鉴于放牧和气候等因子的影响,在生殖枝、营养枝高度方面两国差异不显着。不宜作为草地退化的评价指标。3.中蒙不同放牧方式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影响研究:蒙古国定居放牧草原群落中多年生植物比例极显着高于内蒙古定居放牧,而一、二年草本植物显着低于内蒙古;蒙古国游牧放牧的植被群落的多年生和二年生草本植物显着高于内蒙古二季轮牧草原群落,而一年生草本显着低于内蒙古。群落水分生态型研究显示:蒙古国定居和游牧草原群落的旱生、旱中生、中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均显着高于内蒙古定居和二季轮牧群落。蒙古国游牧方式较内蒙古定居放牧利于维持了群落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4.中蒙典型草原放牧饮水方式对植被群落特性的研究结果:以利用地下水资源为主的内蒙古定居放牧草场的饮水点相对固定,草地的践踏损伤程度高于以地上水源为主的蒙古游牧,内蒙古植被群落平均总盖度(38.49%)、基盖度(18.43%)、枯草盖度(10.0%),显着低于以蒙古国利用地表水放牧类型的平均总盖度(53.70%)、基盖度(34.14%)、枯草盖度(19.57%);蒙古国定居草场的砂石盖度(21.93%)显着低于内蒙古定居草场的砂石盖度(32.76%)。5.中蒙典型草原放牧方式对群落营养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中国内蒙古典型草原总平均全氮(0.28g · kg-1DW)与蒙古国(0.26g · kg-DW)差异不显着;全磷、全钾含量(2.23和0.75g · kg-1DW)显着高于蒙古(1.19和0.47 g · kg-1DW);糖含量(33.32 g · kg-1DW)、叶绿素含量(2.64 g · kg-1DW)和胡萝卜素含量(0.70 g· kg-1DW)也显着高于蒙古(18.41、1.51 和 0.41 g· kg1DW)。放牧方式、放牧强度和放牧水源距离等放牧因素对典型草原主要植物营养特性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内蒙古定居放牧、二季轮牧放牧方式间的营养差异显着,而游牧为主的蒙古国放牧方式对草原营养特性的影响不明显。6.放牧对中蒙典型草原土壤营养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在四季游牧为主的蒙古国典型草原,放牧方式、放牧强度和水源距离对土壤营养含量及比例关系影响不显着。而在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方式、放牧强度和水远距离均有较大的影响。中国内蒙古与蒙古两地典型草原表层土壤营养特性间的差异显着。其中内蒙古土壤的 N、P、K 含量(0.62 g·Kg-1、0.23g·Kg-1、6.66g·Kg-1)显着低于蒙古国 N,P,K 含量(14.97 g · Kg-1、0.45 g · Kg-1 8.69g · Kg-1)。7.不同放牧方式对中蒙典型草原植被土壤种子库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蒙古国总平均土壤种子库密度(3098.92粒·m2)极显着高于中国内蒙古典型草原(2492.29粒·m2)。以四季游牧为主的蒙古国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密度(3122.26(粒·m2)显着高于内蒙古两季轮牧(1578.55粒·m-2);蒙古国打草场种子库密度(11963.03粒·m2)显着高于内蒙古打草场(2350.73粒·m2);内蒙古定居放牧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密度(1643.41粒·m2)显着高于蒙古国定居放牧草场种子库密度(3207.66粒· m 2)。8.蒙古高原不同放牧制度的生态学差异研究结果:中国内蒙古长期定居放牧后,草地生物的食物链断裂,阻断了物质流的交融互补,降低了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被破碎化管理,打破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不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损伤的自然恢复。而蒙古游牧制度则相反,以不断变换移动的放牧方式适应蒙古高原复杂的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植物群落特征,维持了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蒙古高原上游牧制度有其独特的社会和自然属性,有其严密的科学性和生态学价值,今后应重视蒙古游牧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弘扬其生态学价值,结合现代技术发展蒙古民族的智能游牧制度。

二、牛在冰草放牧地上放牧采食的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在冰草放牧地上放牧采食的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2)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对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克隆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无性系植物及形态可塑性特征
    1.3 增温与干旱交互作用对植物的影响
    1.4 植物对刈割的耐受与补偿生长机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处理
        2.2.2 样品采集
    2.3 研究内容
        2.3.1 增温背景下,沙土中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2.3.2 增温背景下,不同土壤基质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2.4 研究方法
        2.4.1 生态指标测定方法
        2.4.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1.1 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2 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分蘖的影响
    3.3 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叶片生长的影响
        3.3.1 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叶片数的影响
        3.3.2 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叶面积的影响
        3.3.3 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比叶面积的影响
    3.4 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光合能力的影响
    3.5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生物量分配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
        3.5.1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地上生物量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
        3.5.2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地下生物量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
    3.6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分蘖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
    3.7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叶片生长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
        3.7.1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叶片数和叶面积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
        3.7.2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比叶面积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
    3.8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光合能力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
4.讨论
    4.1 刈割对冰草补偿性生长的影响
    4.2 增温、干旱与刈割交互作用对冰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土壤基质中增温对冰草种群无性繁殖的影响
    4.4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种群繁殖策略对刈割胁迫的响应
    4.5 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无性繁殖策略对增温与刈割交互作用的适应机制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软件制作

(3)放牧对草地土壤资源异质性、植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放牧对草地土壤限制性资源的调控作用
        1.2.2 放牧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调控作用
        1.2.3 植物多样性对草地生产力的调控作用
        1.2.4 土壤资源对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及二者关系的作用
        1.2.5 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调控作用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工作进展
第2章 放牧对草地土壤氮空间异质性的调控机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
        2.2.2 样本采集与测定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氮可利用率空间异质性的作用
        2.3.2 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异质性的作用
        2.3.3 不同放牧方式下的动物排泄物贡献率
        2.3.4 动物排泄物贡献率与植物群落异质性的相对重要性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放牧对草地不同尺度植物多样性的调控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采集与测定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放牧对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氮浓度与异质性的作用
        3.3.2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氮浓度及异质性关系
        3.3.3 放牧与土壤氮对于植物多样性的相对贡献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放牧利用下的草地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
        4.2.2 样本采集与测定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放牧利用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
        4.3.2 放牧利用下土壤环境对植物多样性的作用
        4.3.3 放牧利用下土壤环境对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的作用
    4.4 结论
第5章 过度放牧利用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对生产力的调控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地点
        5.2.2 样本采集与测定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因子对生产力的相对贡献
        5.3.2 放牧对植物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作用
        5.3.3 放牧对土壤环境因子的作用
        5.3.4 放牧对不同功能群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5.3.5 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组成的解释度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主要建议
    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1 研究思路的创新
        6.3.2 研究成果的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的相关科研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4)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淡水螺概况
        1.2.1 淡水螺类与环境的关系
        1.2.2 椎实螺的生物学分类、生活史及形态特征
    1.3 西藏地区主要螺种简介
        1.3.1 耳萝卜螺
        1.3.2 小土蜗
    1.4 西藏螺地区螺内寄生虫病概况
        1.4.1 复殖吸虫
        1.4.2 肝片吸虫
    1.5 寄生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1.6 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1.6.1 预防防治
        1.6.2 治疗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2.1.2 ELISA检测试剂盒
        2.1.3 主要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清学检测
        2.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牦牛肝片吸虫检测结果
        2.3.2 藏羊肝片吸虫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西藏地区螺类分布及螺内寄生虫调查
    3.1 材料
        3.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3.1.2 样本的保存与运输
        3.1.3 主要器材
    3.2 试验方法
        3.2.1 螺类的初步分类
        3.2.2 螺的解剖与测量。
        3.2.3 螺的形态学鉴定
        3.2.4 螺内寄生虫的分离
        3.2.5 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
    3.3 结果
        3.3.1 螺的形态鉴定
        3.3.2 西藏地区的螺类分布
        3.3.3 肝片吸虫形态
        3.3.4 复殖吸虫蚴虫的收集及形态学观察
        3.3.5 西藏螺内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率情况
    3.4 讨论
        3.4.1 椎实螺的地理分布
        3.4.2 不同海拔高度椎实螺的分布情况
        3.4.3 螺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3.5 小结
第四章 西藏地区螺内肝片吸虫、牦牛肝片吸虫的分子特征研究
    4.1 材料
        4.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4.1.2 主要器材
    4.2 方法
        4.2.1 虫体DNA提取
        4.2.2 PCR扩增
        4.2.3 电泳
        4.2.4 测序
        4.2.5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4.3 结果
        4.3.1 肝片吸虫的PCR扩增结果
        4.3.2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冰草概述
    1.2 冰草属植物育种研究
    1.3 冰草的主要营养成分
    1.4 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其在冰草上的应用
        1.4.1 遗传标记
        1.4.2 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在牧草上的应用
    1.5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1.5.1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主要步骤
        1.5.2 亲本选配
        1.5.3 作图群体类型
        1.5.4 群体大小
        1.5.5 牧草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研究
    1.6 QTL定位研究
        1.6.1 QTL定位常用软件选择
        1.6.2 QTL定位的分析方法
        1.6.3 QTL定位与比较基因组学
        1.6.4 QTL定位与MAS育种
        1.6.5 QTL定位与基因图位克隆
        1.6.6 牧草重要性状QTL的定位研究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主要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四倍体杂交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及其田间管理
    2.3 试验方法
        2.3.1 DNA提取与检测
        2.3.2 SRAP分析
        2.3.3 SSR分析
        2.3.4 SRAP及SSR标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
        2.3.5 SNP分析
        2.3.6 四倍体冰草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纯度检测
        2.4.2 SRAP适宜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2.4.3 SSR标记的引物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
        2.4.4 SNP标记分析
        2.4.5 偏分离分析
        2.4.6 四倍体杂交冰草的超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其重要特征
    2.5 讨论
        2.5.1 GBS与SNP标记的开发
        2.5.2 多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与图谱构建
    2.6 小结
3 冰草产量及其蛋白质含量等11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重要性状测定
        3.1.3 各性状的表型分析及其QTL定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四倍体杂交冰草F_2群体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2 四倍体杂交冰草F_2群体各性状的测定值分析及其正态性检验
        3.2.3 四倍体冰草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3.3 讨论
        3.3.1 QTLs的稳定性
        3.3.2 稳定QTLs的成簇分布与性状表型的相关性
    3.4 小结
4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4.1 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作者简介

(6)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1.3 牧草收获技术研究进展
    1.4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 牧草刈割频度研究进展
    1.6 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分析试验
        2.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试验
        2.3.3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代谢组分析试验
        2.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试验
        2.3.5 不同收获期对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种类影响试验
    2.4 测定方法
    2.5 体外消化指标测定
    2.6 牧草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2.7 牧草代谢组成分研究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3.1.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分析
        3.1.2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含水量变化分析
        3.1.3 不同收获期羊草营养成分分析
        3.1.4 不同收获期针茅营养成分研究
        3.1.5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3.1.6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研究
        3.2.1 收获条件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收获条件对天然牧草消化能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3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代谢组研究
        3.3.1 不同收获期针茅样本代谢组分析
        3.3.2 不同收获期羊草样本代谢组分析
    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研究
        3.4.1 不同刈割频度对天然牧草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刈割频度对当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刈割频度对翌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5 典型草原5种主要单种牧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1 不同收获期羊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2 不同收获期针茅挥发性物质分析
        3.5.3 不同收获期达乌里胡枝子挥发性物质分析
        3.5.4 不同收获期中华隐子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5 不同收获期冰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4 讨论
    4.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研究
    4.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期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典型草原牧草最佳收获工艺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4.4 典型草原牧草延迟收获品质劣化的机制
    4.5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机制
    4.6 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及其对收获期的响应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7)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土壤磷及磷循环的影响因素
    1.2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影响
    1.3 放牧对植物及磷的影响
        1.3.1 放牧对地上生物量及其磷库的影响
        1.3.2 放牧对地下生物量及其磷库的影响
        1.3.3 放牧对凋落物、根系和粪便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1.3.4 放牧对植物养分重吸收作用的影响
    1.4 放牧对不同类型动物的影响
        1.4.1 放牧对家畜的影响
        1.4.2 放牧对啮齿动物的影响
        1.4.3 放牧对昆虫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科学假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放牧实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1 土壤取样及理化性质测定
        2.3.2 磷干湿沉降的估算
        2.3.3 地上生物量及磷含量的测定
        2.3.4 地下生物量、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及磷含量的测定
        2.3.5 凋落物、根系和粪便分解和磷释放的测定
        2.3.6 植物群落磷素重吸收的测定
        2.3.7 家畜、啮齿动物、昆虫质量和磷库的估算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含水量
        3.1.2 土壤pH值
        3.1.3 土壤容重
    3.2 放牧对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及其磷库的影响
        3.2.1 放牧对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3.2.2 地形对土壤全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3.2.3 放牧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4 放牧对土壤全磷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3.2.5 放牧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 放牧对植物组分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3.3.1 活体植物群落地上磷含量和磷库
        3.3.2 凋落物磷含量和磷库
        3.3.3 活根磷含量和磷库
        3.3.4 死根磷含量和磷库
        3.3.5 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磷含量和磷库
    3.4 放牧对凋落物、根系和粪便磷分解动态及释放的影响
        3.4.1 地上凋落物分解及磷返还
        3.4.2 根系分解及磷返还
        3.4.3 羊粪分解及磷返还
    3.5 放牧对磷重吸收作用的影响
    3.6 放牧对不同类型动物的影响
        3.6.1 家畜采食和排泄的作用
        3.6.2 家畜增重的作用
        3.6.3 啮齿动物分布的影响
        3.6.4 啮齿动物采食量的估测
        3.6.5 昆虫磷含量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3.7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平衡的影响
        3.7.1 磷的输入和输出
        3.7.2 草地生态系统内的磷平衡
4 讨论
    4.1 放牧对土壤磷及土壤侵蚀的影响及机制
        4.1.1 放牧对土壤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4.1.2 地形对土壤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4.1.3 放牧对磷沉降的影响
        4.1.4 放牧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4.1.5 放牧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2 放牧对植物组分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及机制
        4.2.1 放牧对群落植物地上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4.2.2 放牧对植物根系磷含量和磷库的影响
        4.2.3 放牧对根系、凋落物和粪便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4.2.4 放牧对磷重吸收作用的影响
    4.3 放牧对典型草原不同类型动物的影响
        4.3.1 放牧对家畜采食和增重的影响
        4.3.2 放牧对啮齿动物分布的作用
        4.3.3 放牧对昆虫的影响
    4.4 放牧对典型草原磷平衡的影响
        4.4.1 磷的输入和输出
        4.4.2 草地生态系统内磷平衡
        4.4.2.1 地上生物量及其相关磷库
        4.4.2.2 地下生物量及其相关磷库
        4.4.2.3 凋落物磷库和分解作用
        4.4.2.4 磷的重吸收作用
        4.4.2.5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磷平衡的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不同放牧家畜种类和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放牧对草原土壤的影响
        1.2.2 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1.2.3 放牧家畜食性食量
        1.2.4 放牧家畜的生产性能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和优势种植物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数据统计
第三章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3.1 研究进展
        3.1.1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2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3.1.3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3.1.4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1.5 放牧强度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植被数据的获取
        3.2.3 土壤及家畜数据获取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组成的影响
        3.3.3 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绵羊采食量和季末残留量
        3.3.4 不同放牧强度对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5 不同放牧强度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与结论
        3.4.1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的影响
        3.4.2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影响
        3.4.3 不同放牧强度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4.1 研究进展
        4.1.1 不同放牧家畜对土壤的影响
        4.1.2 不同放牧家畜采食量和食性选择的变化
        4.1.3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4.1.4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4.1.5 不同放牧家畜对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4.1.6 放牧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植物、土壤、家畜测定数据获取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不同放牧家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2 不同放牧家畜采食量和食性选择的变化
        4.3.3 不同放牧家畜对典型草原植物组成的影响
        4.3.4 不同放牧家畜下群落净初级生产力、三种家畜采食量和季末残留量
        4.3.5 不同放牧家畜对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4.3.6 家畜生产性能
    4.4 讨论与结果
        4.4.1 不同放牧家畜对土壤的影响
        4.4.2 典型草原家畜食性和食量的变化
        4.4.3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的影响
        4.4.4 不同放牧家畜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4.4.5 不同放牧家畜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4.4.6 放牧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日粮添加黑沙蒿对绒山羊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蒿属植物
        1.1.1 蒿属植物概况
        1.1.2 蒿属植物的活性成分
        1.1.3 蒿属植物的营养作用
    1.2 蒿属植物对动物生长发育与肉品质的影响
        1.2.1 蒿属植物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2.2 蒿属植物对动物屠宰性能与肉品质的影响
    1.3 黑沙蒿在动物日粮中的应用研究
    1.4 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影响因素
        1.4.1 日粮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1.4.2 品种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1.4.3 年龄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1.4.4 饲养方式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1.5 反刍动物胃肠道组织结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1.5.1 反刍动物胃肠道组织结构发育
        1.5.2 影响反刍动物胃肠道组织结构发育的因素
    1.6 反刍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1.6.1 反刍动物消化道酶活性
        1.6.2 影响反刍动物消化道酶活性的因素
    1.7 内蒙古白绒山羊生长育肥与肉品质研究进展
    1.8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1.8.1 立题依据
        1.8.2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日粮添加黑沙蒿对绒山羊育肥性能与脂肪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日粮添加黑沙蒿对绒山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日粮添加黑沙蒿对绒山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日粮添加黑沙蒿对绒山羊表观消化率及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2.5 日粮添加黑沙蒿对绒山羊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5.1 引言
        2.5.2 材料与方法
        2.5.3 结果
        2.5.4 讨论
        2.5.5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论文总体讨论
    3.2 论文总体结论
    3.3 创新点
    3.4 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蒙古高原中蒙典型草原放牧生态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草地资源概述
        1.1.1 草地资源及其地位
        1.1.2 全球草地资源及其人类活动
    1.2 蒙古高原草地资源概况
        1.2.1 中国内蒙古草地资源概况
        1.2.2 蒙古国草地资源概况
    1.3 国内外草原放牧生态学研究进展
        1.3.1 草地放牧生态学理论研究与实践
        1.3.2 草地放牧利用制度
        1.3.3 国内外草原放牧利用方式的研究
    1.4 蒙古民族游牧生态学
        1.4.1 游牧及游牧民族
        1.4.2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的渊源
        1.4.3 草地退化与放牧制度关系研究
    1.5 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1.5.1 放牧对天然草地的主要影响
        1.5.2 放牧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5.3 放牧对草地土壤性能的影响
        1.5.4 放牧对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1.6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1.6.1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概述
        1.6.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1.6.3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 项目研究概述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目标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目标
    2.3 技术路线
    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5 研究方案
    2.6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6.1 研究特色
        2.6.2 创新点
3 研究区域概况、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放牧制度和放牧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
        3.2.2 草地生产性能、草地健康状况和土壤性状的研究方法
        3.2.3 测定指标及计算方法
    3.3 数据处理
4 放牧方式对中蒙典型草原植被群落特征影响的比较研究
    4.1 研究地点、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与材料(见第二章)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群落特征影响
        4.2.2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群落特征指标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盖度的影响比较
        4.3.2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枯草盖度的影响比较
        4.3.3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表面砂石盖度的影响比较
        4.3.4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高度的影响比较
        4.3.5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繁殖特征的影响比较
        4.3.6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生物产量特征的影响比较
        4.3.7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植物种数的影响比较
    4.4 小结
5 放牧强度对中蒙典型草原植被群落特征影响的比较研究
    5.1 研究地点、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地点与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中蒙典型草原放牧超载程度比较
        5.2.2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与放牧强度的相关性比较
        5.2.3 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与放牧强度的关系
        5.3.2 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5.4 结论
        5.4.1 放牧强度对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的影响
        5.4.2 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6 中蒙典型草原放牧饮水方式对植被群落特征影响的比较研究
    6.1 研究地点、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地点与材料(见第二章)
        6.1.2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饮水方式对放牧强度影响的比较
        6.2.2 中蒙典型草原放牧饮水方式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中蒙典型草原放牧饮水方式对放牧强度影响的比较结果
        6.3.2 不同放牧饮水方式对植被群落特性的影响
    6.4 结论
7 放牧对典型草原植物多样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材料
        7.1.2 研究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放牧方式对中蒙典型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2.2 放牧强度对中蒙典型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2.3 水源距离对中蒙典型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3 中蒙典型草原群落生活型组成与放牧方式、超载率和水源距离相关性
        7.3.1 群落生活型组成与各放牧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7.3.2 群落水分生态型组成与各放牧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7.4 典型草原群落生活型组成与各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7.4.1 中蒙典型草原群落生活型与各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7.4.2 中蒙典型草原群落水分生态型与各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7.5 中蒙典型草原放牧方式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7.5.1 放牧方式对典型草原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分析
        7.5.2 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分析
        7.5.3 放牧饮水对典型草原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分析
        7.5.4 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各放牧因子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7.6 放牧对群落重要值的影响
    7.7 讨论
        7.7.1 放牧对典型草原群落生活型组成影响的分析讨论
        7.7.2 放牧对典型草原群落水分生态型组成影响的分析讨论
        7.7.3 群落生活型组成与多样性指之间的关系
        7.7.4 放牧对群落多样性指数影响的分析讨论
        7.7.5 放牧因子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7.7.6 各群落特征与重要值关系的强弱
    7.8 小结
8 放牧对中蒙典型草原群落主要植物营养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材料
        8.1.2 研究方法
        8.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放牧对中蒙典型草原群落主要植物营养特性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9 放牧对中蒙典型草原群落土壤营养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材料
        9.1.2 研究方法
        9.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放牧对中蒙典型草原群落土壤营养特性的影响
        9.2.2 放牧因子与中蒙典型草原群落土壤营养特性的相关关系
        9.2.3 中蒙典型草原群落植被特征与土壤营养特性的相关关系
    9.3 讨论
        9.3.1 放牧因子对中蒙典型草原表层土壤营养特性影响的差异
        9.3.2 中蒙典型草原表层土壤营养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的差异
        9.3.3 中蒙典型草原表层土壤营养特性与放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差异
        9.3.4 中蒙典型草原表层土壤营养特性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差异
    9.4 小结
10 放牧对中蒙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及植被与种子库关系影响的比较研究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研究材料
        10.1.2 研究方法
        10.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10.2 结果与分析
        10.2.1 放牧对中蒙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特性的影响
        10.2.2 中蒙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特性与植被群落特性相关性分析
        10.2.3 中蒙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特性与放牧因子相关性分析
    10.3 讨论
        10.3.1 中蒙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特性与放牧的关系
        10.3.2 中蒙典型草原地土壤种子库特性与地上植被群落特征的关系
    10.4 小结
11 讨论与结论
    11.1 讨论
        11.1.1 蒙古高原蒙古民族游牧制度的现代生态学价值
        11.1.2 蒙古高原不同放牧制度的现代生态学比较
        11.1.3 草地退化与放牧制度关系
        11.1.4 放牧方式、放牧强度与植被特征
        11.1.5 放牧方式、放牧强度与植被植物多样性
        11.1.6 放牧方式、放牧强度与土壤特征
        11.1.7 探讨草原健康评价法
    11.2 小结
        11.2.1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下载畜量和放牧强度比较
        11.2.2 中蒙典型草原放牧方式对植被群落特性影响的研究
        11.2.3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的植被特征相关性研究
        11.2.4 中蒙典型草原放牧饮水方式对植被群落特性的研究
        11.2.5 蒙古高原典型草原放牧方式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2.6 中蒙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方式植被营养特性的比较研究
        11.2.7 放牧因子与群落营养特性相关性研究
        11.2.8 中蒙典型草原群落主要植物营养特性间相关性研究
        11.2.9 放牧因子与群落主要植物营养特性相关性研究
        11.2.10 放牧因子与土壤植物营养特性相关性研究
        11.2.11 放牧因子与土壤种子库特性相关性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四、牛在冰草放牧地上放牧采食的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遥感影像的新疆草地放牧强度预测[D]. 邵明轩.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增温背景下干旱与刈割对不同土壤基质中冰草克隆生长的影响[D]. 徐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放牧对草地土壤资源异质性、植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的调控机制[D]. 张敏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4]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D]. 周磊. 西藏大学, 2020(12)
  • [5]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 杨东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6]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7]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磷平衡的影响[D]. 乌力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不同放牧家畜种类和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D]. 李艳龙.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日粮添加黑沙蒿对绒山羊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的影响[D]. 包斯琴高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10]蒙古高原中蒙典型草原放牧生态学比较研究[D]. 吴恩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牛群在冰草牧场上放牧和取食的格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