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治疗脑梗死23例体会

藏医治疗脑梗死23例体会

一、藏医药治疗23例脑梗塞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强[1](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隆滞布病症状、用药规律的探索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恰当的数据挖掘手段,从收集到的藏医隆滞布病(缺血性中风)临床病历资料数据中分别发现症状间、用药间的规律,总结出藏医隆滞布病的一般表现规律与热证的核心症状群,揭示该病热证的用药规律,形成对隆滞布病客观、科学的认识,为后续的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信息,进一步推动藏医临床诊疗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方法:对收集到的藏医治疗隆滞布病临床资料面向主题分别整理成"症状"相关数据集合与"用药"相关数据集合,并结合描述性统计方法,以分别初步了解二者的临床分布情况。针对症状表现采用基于多种数据间距离算法的层次聚类分析,获得揭示整体症状间以及针对一般症状间相似性(可以为相同因素所解释的特性)情况的聚类结果,进而应用简单关联规则挖掘出关联性(共同出现的组合性)较强症状间的组合关系。针对隆滞布病临床用药数据,首先对药物整体使用情况采用基于多种数据间距离算法的层次聚类分析,挖掘能够显示出用药间相似性的聚类结果;继续使用简单关联规则挖掘出药物间的组合关系,以了解临床用药间关联性的整体概况;结合藏医临床用药时序性的特点,进一步采用序列关联挖掘在早晨→上午→中午→晚上不同时间段对该病用药所形成的时序性组合规律。最后结合藏医基础理论分析讨论挖掘出的症状、用药的规律性认识,检验其在藏医认识中的合理性。结果:通过对收集到的隆滞布病临床回顾性调查结果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病症状表现较复杂、种类较多、寒热表现不均,主要偏向于热性症状表现,而寒性的症状表现数量明显偏少,不适合进行数据挖掘。对症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挖掘结果得到热性表现如尿黄、泡沫消失迅速、尿红、弦脉、洪脉、舌质红、舌苔干燥与头痛、头晕被聚集为一类;寒性表现与其它复杂症状混合在一起被聚集为一类。对一般症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到能够反映隆滞布病根本病机的一类症状组合,即头痛、头晕、语言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或无力、肢体运动障碍。继续利用简单关联规则发现症状间的组合规律,发现头晕、头痛、舌质红、弦脉、尿黄、泡沫消失迅速这样一组症状间具有较强关联性,即临床中组合出现的可能性较高且组合结果可信度较高,故认为这组症状可以作为该病热证的核心症状群。通过对上述结果综合分析,初步形成了以头痛、头晕、语言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或无力、肢体活动障碍为主症,以舌质红、弦脉、尿黄、泡沫消失迅速为热证核心症状群的针对隆滞布病热证表现规律的认识。根据第一部分获得的隆滞布病热证核心症状群以及所属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判断出回顾性调查结果中的隆滞布病寒、热证病例,发现同前述结果相似,即该病寒证明显偏少,不足以使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的病证仍属热证。故主要针对热证病例的用药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隆滞布病热证的用药分布情况——药物种类多但主要的用药集中于少数几种药物间。这种集中趋势有利于后续数据挖掘的开展,因此对药物采用层次聚类分析获得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味沉香丸、如意珍宝丸等高频用药聚集为一类,提示其间具有一定相似性。然后通过简单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多组具有较强关联性的用药组合,初步获得临床治疗该病热证的用药组合规律。最后针对藏医临床用药具有时序性(早晨→上午→中午→晚上)的特点,选择使用适合的序列关联挖掘手段发现符合隆滞布病热证时序性的规律性用药组合:七十味珍珠丸(早晨)>二十四味沉香丸(上午)>如意珍宝丸(中午)→二十味沉香丸(晚上)。结论:1.藏医临床中对隆滞布病(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用药有规律可循。本研究发现该病的一般表现规律为以头痛、头晕、语言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或无力、肢体活动障碍为主症,以舌质红、弦脉、尿黄、泡沫消失迅速为热证核心表现。主症的认识反映出隆滞布病隆血失调,损及白脉的根本病机;热证核心表现的认识反映出该病热证主要是在隆紊乱的基础上热性的赤巴因素失调,产生一系列热性表现的具体病机。该结果揭示了隆滞布病热证表现的初步规律,并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信息。该病热证的时序性用药规律:七十味珍珠丸(早晨)>二十四味沉香丸(上午)>如意珍宝丸(中午)→二十味沉香丸(晚上)反映了四种药物对隆滞布病既可进行调和隆血、通经活络、促进隆血平衡状态恢复的针对根本病机的调节,又可针对不同时间段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偏盛状态分别进行调节的差异性治疗的特点,从而揭示了具体的且符合藏医临床用药特点的药物组合。两项研究结果均显示出了藏医在治疗该病时隐藏于复杂实践经验背后的规律性认识。2.对于疾病症状、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在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相关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立起了与中医学理论紧密结合的挖掘手段。考虑到藏医学与中医学在数据特点上均具有非结构化明显、知识密集度高的特点,本研究借鉴了中医相关研究中的数据挖掘手段来对藏医隆滞布病的症状、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同时在藏医学用药时序性的独特性要求下,本研究引入了针对时序性进行挖掘的序列关联挖掘手段。最终研究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藏医隆滞布病热证核心症状群的组合规律揭示了该病热证复杂症状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够解释热证病机且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组症状表现;所获得的隆滞布病一般症状的规律性认识显示出其在主症表现中具有能够揭示根本病机的相似属性,并且结合热证核心症状群的组合结果形成了藏医隆滞布病热证的表现规律;本研究所挖掘出的符合藏医临床时序性用药的规律性组合较好地反映出藏医治疗隆滞布病热证时的用药规律。这些规律性认识符合藏医学理论认识,也为临床用药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述成果说明本研究所采用的层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序列关联等数据挖掘手段在藏医相关症状、用药规律的发现中同样适用,从而为藏医临床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方法。综上所述,藏医在症状、用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把科学、客观的数据挖掘技术引入相关研究中将有力地推动藏医诊疗标准化的发展,将促进藏医学临床诊疗方法的继承由经验主导向科学规律主导的转变,将有助于藏医药的传播与推广。

王杭[2](2017)在《基于语料库视角的藏医术语翻译研究》文中认为藏医术语翻译是藏医国际交流的核心要素。国内关于藏医术语的翻译实践多以译者单兵作战的形式进行,导致效率低下、标准化不足;藏医术语的翻译研究缺少系统化的可参照资源,造成研究数量偏少,研究视野狭窄。语料库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语料,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创建藏医术语语料库是藏医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利用网络语料促进藏医术语的翻译实践是有益的尝试。

马得汶[3](2017)在《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西宁市两家三甲医院为田野调查点,对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产物,将疾病治疗视为生理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文化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中,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通常都存在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这些事项都是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方面。生物医学及相关研究较少从患者医疗实践角度进行关注,而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与疾病治疗的研究,却可以在此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推进相关学科整体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生物医学忽视医疗与文化关系的背景下,立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而实施的科学探索。生物医学提供当前医疗的主流思路和方法,患者自身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性、民族文化传承及宗教民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都很容易被掩蔽在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主导的诊疗环境中。突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其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对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是研究的基本方法所在。论文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重点从医学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地方性环境中,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在西宁市三甲医院展开的田野调查使用了开放式、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与患者、医生的面对面沟通,在医疗过程环境中获取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参与观察方法,对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实践进行记录。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些多发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还使用了“患者主位评估”等方法。医患话语分析也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患者的话语是其心理和地方性文化最生动的反映。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进入田野前,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学习阅读,为医院调查做准备。进入医疗机构后,首先是实地观察,熟悉调查环境。接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调查前期,笔者对多民族患者、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中扑捉他们关注的事项,了解患者、医生的文化和治疗行为。这样,患者和医生的医疗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事项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如门诊环境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藏族患者的择医,回族、撒拉族患者的医疗实践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医患双方在医疗场域对各自需求的强调等等。通过门诊与临床观察、医患话语了解到这些事项后,接下来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在医患群体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而更为高效和精准地收集案例资料。同时,在医生、患者群体中展开医患需求问卷调查,在藏族、回族、撒拉族患者中进行疾病治疗与民族文化调查。这些工作完成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对地方性文化与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认识。论文作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部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民族志。文化和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是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化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是论文的基本主张。论文各章节通过对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事项的具体研究,将人们对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即能够使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对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新的审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患者需求、藏族患者择医、医患相互理解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医学人类学研究而言,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意义在于:医疗过程中有医生主导的一面,也有患者能动的一面。研究强调患者主位视角的医疗实践,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医疗和健康,为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挖掘文化、重视文化、运用文化提供铺垫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研究,有助于医疗界和医生重视社会生活、心理因素对疾病诱发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从供求对接障碍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相关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医患关系一般性的认识。对藏族、回族、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分析是对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为认识民族地区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提供了启示。研究指出,文化调适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痛叙事部分,研究不但记录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表述,更注重医学人类学所一贯秉承的关怀和道德立意,为人类心灵提供文化滋养;研究突出患者主位视角,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疾病认知,就是从医疗角度对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动反映,因而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和地方性医疗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推动了医学人类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对民生、政策调整都是一个详实的参考。论文第一章是对田野点的描述。内容包括医院社区的定义,两家医院的生态和运作,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第二章考察了疾病认知环节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是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本章在简要回顾了西医、中医、民族医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指出患者主位疾病认知也是疾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接着结合甲状腺疾病,从社会生活、心理因素探讨了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第三章关注择医环节中文化因素。本章考察了民族文化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很多藏族患者或其家属请活佛、阿克打卦,将活佛建议视为择医的重要依据。打卦择医的患者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这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探讨治疗环节中的文化因素。这两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第四章藏族文化对疾病治疗影响的研究因为是在藏族医疗文化氛围浓厚的Y藏医院做调查,所以分为医生的行为和患者的行为两部分。患者的行为又分为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中寻求治疗两个方面。藏药加持突出体现出了治疗物的文化属性。藏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五章是从民族宗教文化视角对回族、撒拉族患者治疗实践的考察。回族、撒拉族患者普遍认为疾病和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多元的,既有医学领域的寻医问药,也有民族文化领域的做都哇、吹都哇、举乜贴等,但是这些治疗实践都是行赛拜布,最终疾病能不能治愈,在患者看来都是真主的前定。回族、撒拉族患者强调举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病痛忘记真主,也不能将治愈归功于医生从而举伴真主。第六章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环节的探析。本章通过对多民族患者的访谈与观察,秉承马林诺夫斯基文化人类学研究对“需求”关注,分析了患者和医生需求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而提出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供求形成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双向供求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沟通层面、角色层面、道德层面、管理服务层面都可能出现对接障碍,从而影响到医患关系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文化的调适作用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第七章是从疾痛叙事中探寻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关怀的可能性。在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疾痛叙事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疾病是患者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常都意味着一种苦痛,这是疾病的本质;二是身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十分重要,负面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贪欲追求也是制约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三是道德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味药,医疗场域中因为患者及家属处于苦痛之中,所以道德认同是一种普遍共识。最后,论文从文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医患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作用、传统医学理念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经过研究提出:首先,多元医疗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对于多元医疗的理解,我们以往是从多种医疗方式并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从具体患者的疾病治疗经历这一视角中,同样也可以形成多元医疗。其次,民族宗教文化对患者心理和行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例如藏族患者和回族、撒拉族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择医、治疗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再次,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能机械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文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医患双向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对接障碍是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较新视角,文化对这种对接障碍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总之,论文研究说明:文化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文化对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疾病治疗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论文研究正是从患者医疗实践中,揭示了一个与生物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疗面貌,由此推动医疗和健康事业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更好地转变。

德吉卓玛[4](2016)在《论第司·桑结嘉措与藏医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司①·桑结嘉措是清代藏族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27岁便成为统领西藏政教大权的“第司”。他不论是在政治上的作为,还是在文化上的成就均被后人赞扬,称其为实至名归的大“班智达”。明末清初,西藏内部贵族势力与宗教团体结合的地方政权内乱不定,交替频繁;藏族地区政局在不断分化,不断地走向分散不统一的局势。此时,觊觎藏区广阔疆域的外来势力乘机慢慢渗入藏族社会当中,出现了由蒙藏联盟、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因此,“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不久,藏区内部动乱稍有平息,但与蒙古部族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的多事之秋,造就了第司嗓结嘉措这位纷乱中的栋梁之才。本文主要的落脚点在于第司·桑结嘉措执政以来,继承五世达赖喇嘛崇尚医学的传统,大力推动藏医学的发展,即分析阐述为什么第司·桑结作为一名世俗统治者对藏医学发展的亲力亲为?创办新型的“迦布日医学利众学院”、以及将藏医学的精髓通过唐卡艺术的表现等这样的思想境界及动力是什么?以及这些作为对藏医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第司·桑结嘉措对藏医药事业的作为,进一步揭示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贡献。本文共分四章:绪论、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清初西藏局势与蒙藏统治者的关系。通过概述藏族各教派之间的关系,以及格鲁派政教领袖与蒙古首领之间关系,对甘丹颇章初期的藏区政治局势做一交代;第二章、第司·桑结嘉措创建“迦布日医学利众学院”,具体分析建院时间、学院相关制度、学院的性质以及影响;第三章、阐述第司·桑结嘉措所着藏医学百科全书《四部医典·蓝琉璃》经典着作的学术价值;第四章、具体分析第司·桑结嘉措组织绘制藏医医学唐卡——“曼唐”形成时间、特点及价值;论文末尾为结语,全面概括总结第司·桑结嘉措对藏医学的贡献。

刘辅玥[5](2015)在《短穗兔耳草、大托叶云实脂溶部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天然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内源性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于了解植物药物活性物质作用基础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利用各种分离材料和层析方法分别对短穗兔耳草(Lagotis brachystachya Maxim.)和大托叶云实(Caesalpinia bonduc (Linn.) Roxb.)脂溶性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2种植物药材中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并依据现代分析方法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从短穗兔耳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这14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8-十七醇(1),琥珀酸(2),二十六烷酸(3),对羟基苯乙酮(4),β-谷甾醇(5),β-胡萝卜苷(6),柯伊利素(7),木犀草素(8),芹菜素(9),小麦黄素(10),兔耳草苷(11),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12),熊果酸(13),荷包牡丹碱(14),其中7个化合物(1,2,3,4,10,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从大托叶云实的脂溶性部分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鉴定了这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a,13α,15β,16β-四羟基-1α,6α,7β-三乙酰氧基-12-氧卡斯烷-14,16-环氧(D-1),5α,13α,15β,16α-四羟基-1α,6α,7β-三乙酰氧基-12-氧卡斯烷-14,16-环氧(D-2),2-acetoxycaesaldekarine (D-3), spirocaesalmin (D-4), (E)-7-羟基-3-(4’-甲氧基苯亚甲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D-5),β-谷甾醇(D-6),β-胡萝卜苷(D-7)。化合物(D-1,D-2,D-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

黄宇,王张,张艺,宋民宪[6](2014)在《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思路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开展藏医经典方七十味珍珠丸上市后再评价,提高其科学性、安全性、规范性,促进产业发展。方法:采用文献挖掘法对七十味珍珠丸处方和现代临床药学研究等信息进行整理,借鉴Padma-28成功实例,分析七十味珍珠丸适应症等存在的不足。结果:梳理了七十味珍珠丸的临床联合用药和药理毒理的研究现状。结论:构建七十味珍珠丸上市后再评价新模式,为藏成药临床合理使用及有效性等提供再评价科学依据。

王海苹[7](2014)在《藏药如意珍宝丸临床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如意珍宝丸是由30余味藏药材组成的传统藏医经典验方,源自公元17世纪的第司桑结嘉措着的《藏医医诀补遗》,具有清热,醒脑开窍,舒经通络,干黄水之功效。用于瘟热、陈旧热症、白脉病、四肢麻木、瘫痪、口眼歪斜、神志不清、痹症、痛风、肢体强直、关节不利,尤其适用于白脉病。现代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各种关节炎、急慢性扭挫伤、痛风、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等神经病理性痛、关节性疼痛及中风后遗症等,疗效显着。1主治疾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杨玉梅,李月玲,武宇科[9](2010)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蒙藏药治疗及研究现状》文中指出 缺血性脑血管病,蒙医称为"萨病"、"白脉病"。蒙医学理论认为,"萨病"属于白脉病范畴,是由于气血瘀滞导致黑脉(血脉)阻塞,使白脉之海-脑失去功能而发病。此病是以猝然晕倒,不醒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症状不同,"萨病"又分为寒性、热性和寒热两性(即中性)3大类。其中寒性包括赫依型和巴达干型,热性包括希日型和琪素型,寒热两性即希日乌素型。蒙医治疗"萨病"与中医治疗血瘀症的辨证论治相似,以活血化瘀,疏通脉道,扶正益脑为主。但治疗方法独

王张[10](2009)在《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灯盏细辛、沙棘有效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等复杂疑难疾病方面相对于单一化学成分药物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对民族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现代认识和研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应在民族药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提炼,建立一套体现民族医药特点、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研究新方法。苗药灯盏细辛和藏药沙棘分别是临床上用于防治缺血性中风和胸痹心痛的疗效确切的常用药,二者的应用历史悠久,在民族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很多藏药成方制剂中均含有沙棘膏,且均被药典收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此外二者的药效物质基础都是业已证明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黄酮类有效成分,故以苗药灯盏细辛和藏药沙棘为例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目的在民族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系统化学生物学的思路和代谢组学的方法,以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苗药灯盏细辛和防治胸痹心痛证的藏药沙棘为例,尝试建立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肾上腺素加冰水致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分别进行苗药灯盏细辛和藏药沙棘的药效学研究;同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和主成份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等模式识别技术对造模和给药前后大鼠的尿液进行代谢谱型分析,开展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药效学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地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病变,并能促进尼氏小体数量的增加,这可能是通过减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因子——Bax蛋白表达,对抗缺血再灌注后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的;亦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缺失体征的提前恢复;综合各指标的结果提示,量-效关系不规则,疗效由强到弱依次为:低剂量>高剂量>中剂量。沙棘提取物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血瘀动物的血液粘稠度和红细胞浓度,减弱红细胞的聚集能力和血液的凝固能力,最终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浓、粘、凝、聚”等异常特征;其中又以沙棘提取物高剂量和低剂量的作用最明显。(2)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性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和沙棘提取物能使模型动物的代谢谱型向正常动物回归,其中低剂量优于高剂量,后者又优于中剂量。(3)基于代谢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减弱或取消了外界刺激因素“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对机体的作用,使模型大鼠的代谢谱型向正常动物回归,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犬尿喹啉酸、琥珀酰鸟氨酸和亮氨酰脯氨酸等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关,它们又有可能涉及“色氨酸-犬尿喹啉酸”和“琥珀酰鸟氨酸-尿素循环-NO”等代谢途径。沙棘提取物减弱或取消了外界刺激因素“肾上腺素结合冰水”对机体的作用,使模型大鼠的代谢谱型向正常动物回归,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苯丙氨酸、色氨酸、琥珀酰鸟氨酸、犬尿喹啉酸、鹅去氧胆酸和胆酸等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关,它们有可能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儿茶酚胺类”、“色氨酸-5-羟色胺”、“琥珀酰鸟氨酸-尿素循环-NO”和“胆固醇-胆汁酸”等代谢途径。结论本文证实了代谢组学对苗药灯盏细辛和藏药沙棘有效性的评价与传统药效学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代谢组学还揭示了民族药所调控的机体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途径,丰富了民族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此外本文揭示了急性血瘀“证”本质的生化物质基础,故代谢组学可以作为民族药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方法,亦拓宽了民族药现代研究的思路。创新点(1)本文揭示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代谢谱型及灯盏细辛注射液调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本文揭示了急性血瘀“证”的生化物质基础为一系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阐释了沙棘提取物对其的影响;(3)探索了代谢组学结合药效学的手段来进行民族药有效性评价的新方法。

二、藏医药治疗23例脑梗塞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医药治疗23例脑梗塞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隆滞布病症状、用药规律的探索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风病诊疗规律探索中的应用
        1.1 聚类分析在中风病诊疗规律探索中的应用
        1.2 关联规则在中风病诊疗规律探索中的应用
        1.3 其它数据挖掘技术在中风病诊疗规律探索中的应用
    2 藏医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2.1 中风病的诊断研究概况
        2.2 中风病的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藏医隆滞布病的理论研究
    1 藏医学理论概述
        1.1 三因素的生理特点与生理功能
        1.2 三因素的病理变化
    2 隆滞布病的理论研究
        2.1 藏医对隆滞布病的认识
    3 隆滞布病的治疗方法
        3.1 药物治疗
        3.2 外治疗法
        3.3 饮食起居调理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藏医隆滞布病症状、用药规律探索与分析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隆滞布病症状规律探索与分析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隆滞布病热证用药规律的探索与分析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语料库视角的藏医术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藏医术语翻译的研究综述
    (一)藏医术语汉译的研究
    (二)藏医术语英译的研究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数量太少。
        2. 研究者身份较为单一。
        3. 研究视角较为狭窄。
二、语料库与语料库翻译学
三、藏医术语语料库建设的可行性
    (一)国内外的学术词典、译着等。
    (二)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与藏医相关的期刊。
    (三)相关的国内外会议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
    (五)药品说明书、宣传资料与学术研究成果。
四、基于语料库翻译、网络语料的藏医术语翻译实践
结语

(3)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医院社区的生态和运作
    第一节 医院社区的定义:文化交织的多元社区
        一、进入田野点
        二、地方传统与多元文化
        三、医院社区中多元文化与观念的交汇
    第二节 X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一、X医院的院内布局
        二、X医院的周边环境
        三、X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第三节 Y藏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一、Y藏医院的院内布局
        二、Y藏医院的周边环境
        三、Y藏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第四节 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态
        一、患者及家属的心态
        二、医护人员的心态
        三、地方宗教文化对医患群体认知和心态的影响
第二章 文化与疾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多民族患者考察
    第一节 文化与疾病认知
        一、文化与西医的疾病认知
        二、文化与中医的疾病认知
        三、文化与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
        四、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第二节 患者主位视角: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研究
        一、甲状腺疾病
        二、患者访谈
        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疾病认知
    第三节 社会生活、心理因素与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一、患者自我评估
        二、疾病完全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三、疾病部分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第三章 藏族患者择医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第一节 宗教信仰因素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
        一、择医
        二、择医的本质是决策
        三、宗教信仰与藏族患者的择医
    第二节 医生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一、医生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第三节 藏族患者打卦择医的差异表现
        一、患者的内心矛盾
        二、患者决策最终依从打卦结果
        三、患者决策最终服从医生建议
第四章 治疗中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医患实践:藏族的事例
    第一节 Y藏医院医生的做法
        一、医生们的“早课”
        二、藏医特色治疗方法与民族文化
        三、晚上熏香查房
    第二节 患者及家属的做法
        一、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治疗时的做法
        二、患者及家属在家乡的做法
        三、急重症患者的“多点同步治疗”
    第三节 藏药制作与宗教信仰
        一、制药的文化程序:药物加持
        二、加持者的境界与药效
        三、藏药制作期间的性别与性禁忌
    第四节 藏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一、藏医治疗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二、文化对患者观念的作用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三、藏族医德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宗教文化视角下患者疾病治疗的认知与实践:回族、撒拉族的事例
    第一节 患者观点:疾病、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一、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宗教文化相关联
        二、礼拜和大小净对疾病预防及健康益处很大
        三、举意和托靠非常重要
    第二节 赛拜布:患者实践的多元性
        一、寻医问药
        二、做都哇、吹都哇和举乜贴
        三、其他做法
    第三节 多元归于一元: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定然和拨派
        一、医生的作用
        二、认真行赛拜布
        三、疾病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拨派和定然
第六章 医患关系的多民族患者访谈与观察
    第一节 患者的多元需求
        一、患者的根本需求
        二、患者的重要需求
        三、患者的衍生需求
    第二节 医生的多元需求
        一、医生的根本需求
        二、医生的重要需求
        三、医生的衍生需求
    第三节 医患供求关系中的对接障碍
        一、技术、心理和经济层面的对接障碍
        二、沟通和角色层面的对接障碍
        三、道德和管理服务层面的对接障碍
    第四节 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一、从认知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二、从诊疗情境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三、从医院管理制度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七章 多民族语境下的疾痛叙事
    第一节 疾痛与人生
        一、作为苦痛的疾病:回族M阿姨的故事
        二、曾经年轻的岁月:汉族M阿姨的病榻叙事
        三、疾病的本质是苦难
    第二节 七分精神三分病
        一、心病难医:叛逆期的回族小姑娘
        二、身不由己:一位土族教师的疾病
        三、瘾好与疾病:要做“英雄”不要做“狗熊”
    第三节 道德也是一味药
        一、孝亲:渴望孝顺的回族夫妇
        二、齐家:一位打嗝的妻子
        三、重德:医疗场域中的道德认同
结语
    一、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再思考
    二、医患关系中文化调适的学术及实践价值
    三、健康、医疗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与时代贡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论第司·桑结嘉措与藏医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及预期目标
第一章 清初西藏局势与蒙藏统治者的关系
    第一节 西藏统治者与蒙古汗王的关系
        一、格鲁派上层统治者与固始汗
        二、建立甘丹颇章地方政权
    第二节 第司·桑结嘉措与蒙古汗王
        一、第司·桑结嘉措出任第司
        二、第司·桑结嘉措与拉藏汗的斗争
第二章 第司·桑结嘉措创建“迦布日医学利众学院”
    第一节 甘丹颇章建立初期的藏医学
        一、五世达赖喇嘛热衷于藏医学
        二、五世达赖喇嘛大力发展藏医学
    第二节 “迦布日”医学利众院
        一、“迦布日”及“迦布日医学利众院”
        二、“迦布日”医学利众院教学管理制度
        三、“迦布日”医学利众学院的历史贡献
第三章 藏医百科全书《四部医典·蓝琉璃》
    第一节 《四部医典》与《四部医典·蓝琉璃》
        一、藏医学奠基之作《四部医典》
        二、藏医学百科全书《四部医典·蓝琉璃》
    第二节 《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历史意义
        一、完善了藏医理论
        二、丰富和规范了藏药理论
第四章 第司·桑结嘉措组织绘制藏医唐卡——“曼唐”
    第一节 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曼唐
        一、医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藏医挂图“曼唐”的形成
    第二节 “曼唐”的内容及价值
        一、曼唐的价值
        二、曼唐之医学内容趣味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短穗兔耳草、大托叶云实脂溶部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兔耳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1.1 概述
    1.2 兔耳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2.1 黄酮类化学成分(Flavonoids)
        1.2.2 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Iridoids)
        1.2.3 苯丙素类化学成分(Phenylpropanoids)
        1.2.4 四环三萜类化学成分(Tetracyclic triterpenoids)
        1.2.5 有机酸类化学成分(Organic acids)
        1.2.6 挥发油成分(Volatile oils)
        1.2.7 其他类化学成分(Others)
    1.3 兔耳草属植物的药理活性
        1.3.1 抗氧化作用
        1.3.2 抗菌作用
        1.3.3 抗炎抗病毒作用
        1.3.4 抗肿瘤作用
        1.3.5 保肝作用
        1.3.6 降血压作用
        1.3.7 降血脂作用
        1.3.8 其他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短穗兔耳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结果与讨论
        2.1.1 化合物的结构
        2.1.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及材料
        2.2.2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2.3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云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3.1 概述
    3.2 云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3.2.1 萜类化学成分(Terpenes)
        3.2.1.1 二萜类化学成分(Diterpenoids)
        3.2.1.2 三萜类化学成分(Triterpenoids)
        3.2.1.3 倍半萜类化学成分(Sesquiterpenoids)
        3.2.2 黄酮类化学成分(Flavonoids)
        3.2.3 芳香族酚类化学成分(Aromatic Phenols)
        3.2.4 其他类化学成分(Others)
    3.3 云实属植物的药理活性
        3.3.1 抗菌作用
        3.3.2 抗病毒作用
        3.3.3 抗疟疾作用
        3.3.4 抗肿瘤作用
        3.3.5 抗氧化作用
        3.3.6 解热镇痛作用
        3.3.7 降血糖血脂作用
        3.3.8 其他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托叶云实脂溶部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结果与讨论
        4.1.1 化合物的结构
        4.1.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及材料
        4.2.2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4.2.3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部分化合物图谱

(7)藏药如意珍宝丸临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治疾病
2 组方配伍
3 临床应用
    3.1 如意珍宝丸应用于脑血管病变:
    3.2 如意珍宝丸应用于匝嘎乃 (神经系统疾病) :
    3.3 如意珍宝丸应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
    3.4 如意珍宝丸应用于急、慢性挫伤:
    3.5如意珍宝丸应用于运动系统慢性疾病
    3.6 如意珍宝丸应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痛:

(10)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灯盏细辛、沙棘有效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及生物标志物的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民族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颇具优势
    2、民族药的现代化研究思路分析
    3、代谢组学为民族药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4、研究思路
第一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苗药灯盏细辛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
    1、苗药灯盏细辛对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研究
    2、苗药灯盏细辛调控缺血性中风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机制研究
    3、总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藏药沙棘防治急性血瘀证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
    1、藏药沙棘对血瘀证的有效性研究
    2、藏药沙棘调控血瘀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3、总结
第三章 结论和讨论
    1、结论
    2、讨论
    3、本文的创新点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苗药灯盏细辛及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民族药有效性评价的新进展和新思路探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藏医药治疗23例脑梗塞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隆滞布病症状、用药规律的探索与分析[D]. 王明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2]基于语料库视角的藏医术语翻译研究[J]. 王杭.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3]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马得汶. 兰州大学, 2017(12)
  • [4]论第司·桑结嘉措与藏医学[D]. 德吉卓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5]短穗兔耳草、大托叶云实脂溶部化学成分的研究[D]. 刘辅玥. 东南大学, 2015(08)
  • [6]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思路探讨[J]. 黄宇,王张,张艺,宋民宪.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04)
  • [7]藏药如意珍宝丸临床应用现状[J]. 王海苹.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01)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蒙藏药治疗及研究现状[J]. 杨玉梅,李月玲,武宇科.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01)
  • [10]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灯盏细辛、沙棘有效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藏医治疗脑梗死23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