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粉桩在火侯一级公路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喷粉桩在火侯一级公路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一、粉喷桩在处理霍侯一级公路软弱地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振华[1](2021)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国省道提质升级和瓶颈路段建设的要求,考虑节约经济投入、减小施工周期和提高公路交通量承载能力等客观要求,对已有公路进行改扩建是非常实用的技术举措。根据高速公路以往的拓宽经验,对原有路基进行加宽,新填筑的路基将与老路基产生相互作用,在施工期与工后运营阶段产生差异沉降,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预测和处治方法的优化是高速公路拓宽问题的工程关键。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改扩建工程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对比当前国内主要高速公路的沉降标准,提出本工程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基本控制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新老路基施工期和后期运营阶段的路基和地基的沉降变形特征。在施工阶段,随着填筑过程的进行,新路基表面沉降逐渐增大,同时旧路基侧面因受到新路基的荷载作用而向内侧产生位移,但工期沉降总体较小。在工后运营期,由于新老地基的固结度不同,老地基固结沉降小,新地基沉降大,新老路基产生一定的差异沉降,在工后运营15年后路基固结基本完成。(2)研究拓宽路基拼接带常用处治措施适应能力大小,对开挖台阶尺寸与暴露时间、加筋处治技术的筋材铺设层位、铺设层数进行设计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台阶尺寸过小或过大都会使沉降变大,而暴露时间则会影响开挖台阶的回弹量,从而影响路基的最终沉降。单层加筋时路表或路基底部加筋的处治效果优于中部加筋,加筋的铺设层位越多,沉降量越小,但全层加筋比地表和路表上下两层加筋的处治效果并未提升太多。(3)研究不同软土条件下的公路拓宽工程变形特性及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软弱土类型、软弱土层厚度、新旧路基土质差异等不利因素对路基的影响变化。得到三种软弱土的固结速率由高到低为高液限土、软塑状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随着软弱土层厚度的增加,地基的沉降均增大,对于厚度大于6m的深厚软基,单一的开挖台阶或路基加筋处治并不足以消除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到安全水平,还需进行复合地基处理研究。(4)研究复合地基的处治桩类型、桩体长度、桩间距等因素对拓宽路基沉降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预应力管桩和水泥搅拌桩处治深度的差异,并基于两种桩在本工程中的最大软土处治厚度计算提出了复合地基桩长和桩间距优化设计参数。分析得出预应力管桩的处治深度高于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在其最大软土处治厚度12m下的最优桩参数为桩间距3m、桩长16m,水泥搅拌桩在其最大软土处治厚度9m下的最优桩参数为桩间距2.5m、桩长21m,其它小于最大软土处治厚度的工况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对桩参数进行放宽。

徐扬[2](2021)在《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新式的地基处理方法,在实际工程中既可以满足承载力与沉降设计的要求,又兼顾了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对于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桩体加固区土体的沉降规律与桩土应力特征,仍有待探究。以往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中,对于地基沉降的观测主要集中在地表,地基内部土体的沉降规律却无法观测。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改进了室内模型试验,并借助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复合地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思路。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进行了“2长2短”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设计了沉降标尺,用于测量地基内部土体的沉降。对不同长桩长度、桩身直径、桩间距的模型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及桩土受力特征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增加长桩长度、减小桩距、减小桩径可减小复合地基的总沉降。增加长桩长度主要减小了长桩单独加固区的土体沉降;减小桩间距对改善下卧层(非加固区)土体沉降效果显着,对组合加固区与长桩单独加固区的沉降改善不明显。(2)模型复合地基加载过程中桩间土应力增幅较平缓,桩顶处的土体应力最大,随着深度加深而降低。当上部荷载较大时,长桩与短桩的应力随深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桩身应力峰值出现在长短桩组合加固区。出现应力峰值的原因是桩土的差异沉降形成了负摩阻区,桩身应力在正负摩阻区交界处达到最大。加载过程中长桩应力比随着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出现峰值后逐渐降低;短桩应力比数值上小于长桩,短桩应力比随荷载增加而提高,但增幅较小,并且短桩应力比受桩身尺寸等参数影响较小。(3)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模型,模拟了竖向受荷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当长桩长度为短桩的2~2.3倍时,复合地基总沉降最小,继续增加长桩长度,地基总沉降无明减少;调整桩身强度对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沉降无明显影响。(4)短桩的上刺入量总是小于长桩,实际工程中为避免出现褥垫层的冲切破坏,不宜选用模量较小的材料作为褥垫层。褥垫层的流动补偿能力对调节桩土荷载分担有积极作用,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中的褥垫层模量存在最优值,当褥垫层模量取30~40MPa时,复合地基总沉降量达到最小。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3](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原朝玮[4](2020)在《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各地广泛的分布着软土,若不通过处理直接作为工程地基,会存在沉降量过大、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是岩土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有换填法、排水固结法以及水泥土搅拌桩法等,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合理的选择处理方案是确保地基稳定的关键。本文以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车辆段地基处理项目为依托,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室内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在选定地基处理方案为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前提下,对处理区域的加固效果以及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根据地质资料,通过对比,选择了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方案处理地基,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2)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复合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在试验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配比试验,得出了适合本次试验的模型土配比,并证明了石英砂、重晶石粉、碳酸钙粉、石蜡油的组合可以较好的模拟软土。(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试验建模计算,所得结果与模型试验较为吻合,验证了模型试验的正确性与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该类分析的合理性。(4)利用有限元软件,通过改变桩长、桩径及垫层模量研究对复合地基沉降值的影响性,可知增大桩长、增大桩径、提高垫层模量均能有效的降低复合地基的沉降值,但其存在一定的限度,随着桩体尺寸与垫层模量的变大,降低复合地基沉降值的效果越差。(5)通过有限元软件与规范法对波哥大地铁一号线的车辆段区域的沉降值的计算可知,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方案处理该区域时,对该区域的地基改善效果优异,地基沉降值明显降低,工后沉降与年沉降值符合工程设计要求。(6)对复合地基初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给出优化方案。

卢昱宏[5](2020)在《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技术是课题组结合楔形桩、劲性搅拌桩技术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加固技术,本文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大比例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对水泥土固结状态,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荷载-沉降和内、外芯荷载传递规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室内压缩试验研究改变水泥掺入量、养护应力对水泥土的固结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泥土最终压缩量随水泥掺量增大而减小;养护期间施加压应力能减小水泥土的压缩性,且最优养护应力与水泥掺量有关。2、为研究组合桩荷载-沉降、内外芯轴力及侧摩阻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对不同楔角、截面平均含芯率的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进行模型静载荷试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荷载沉降曲线为缓降型,在合理范围增大楔角和截面含芯率都能有效的增大组合桩极限承载力,并能明显减小桩顶位移;内芯承担主要荷载,传递到外芯桩端荷载约为总荷载的10%;增大楔角比截面平均含芯率对侧摩阻力的影响更大。3、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利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模型试验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讨论楔角、截面平均含芯率对组合桩极限承载力和荷载的分担与传递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顶位移随楔角和截面平均含芯率增大而减小,根据模拟研究可取的一个合理楔角1.6°~2.4°和一个合理平均截面含芯率范围20%~30%;截面平均含芯率对内、外芯荷载分担比的影响比楔角更大。

韦有恒[6](2020)在《小截面预制方桩在马达加斯加机场快速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与日俱增,但受当地经济以及工艺环境限制,许多国内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在非洲无法应用,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寻求有效、经济、易操作的软基加固方法。马达加斯加首都机场快速路途经大范围软土区域,桥台过渡段以及旧路加宽处对沉降要求较为严格。本文以马达加斯加首都机场路试验段为依托,基于现场数据对小截面预制方桩加固软土路基的效果与设计方法等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室内试验及现场勘探,查明了项目沿线区域地形地貌、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软土分布及工程特性。考虑当地经济与工业条件限制、工程变形及稳定性控制要求,推荐了软基处理方案,并推荐桥台过渡段采用小截面预制方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2)开展了带桩帽小截面预制方桩处理软土路基的现场试验。分析了路堤荷载下,小截面预制方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试验段桩土荷载分担比为71.4%,路基孔隙水压力受降雨影响较大,采用土工格栅碎石垫层能很好的发挥小截面预制方桩的承载性能。(3)另增设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基对比试验段,并与小截面预制方桩复合地基试验段对比,讨论了两种软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堆载预压段的工后沉降约为小截面预制方桩复合地基的4.7倍;堆载预压法适合在对工后沉降和时间要求并不严格的工程中应用。(4)采用规范法和能量法对小截面预制方桩的压屈现象进行分析。建议了完全埋置于土中的小截面预制方桩桩径和桩长的匹配方法,并建议设计中稳定系数可为0.95。(5)统计发现小截面预制方桩的实测承载力比采用理论计算的承载力大40%~90%,因此建议小截面预制方桩承载力宜实测确定,采用规范法计算粘性土中小截面预制方桩单桩承载力的时,粘性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可乘以修正系数1.2。(6)通过对小截面预制方桩桩体配筋对的优化,提高了小截面预制方桩的经济性,这对于小截面预制方桩在非洲地区的推广应用具有意义。

韩森[7](2020)在《高速铁路有砟轨道黄土路基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建银(川)西(安)铁路银(川)吴(忠)段(简称“银吴客专”)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黄土地区有砟高铁,由于施工工期短,加之桥梁施工时运梁车需通过,原有的预压措施不能采用,为了保证路基强度和控制工后沉降,需要对银吴客专地基采用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的方式进行处理,并以此来研究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特性。本文通过现场调查、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对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选取典型断面分析地基沉降控制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银吴客专地处黄河阶地后缘山前洪积平原,年平均降雨量较少,但在夏季会降大到暴雨,地下35m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粉质黏土、粉土、粉砂、细砂、细圆砾土,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水位埋深一般在0.43.5m,地基为软弱地基容易产生路基下沉,故采用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形式进行地基处理。推荐在银西正线路基基床底层和基床以下部位之间增铺一层宽度为12m的土工格室。在路基基床底层表面铺设两布一膜复合土工膜对路基进行防渗封闭处理。(2)分析现场载荷试验结果可知螺杆桩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螺杆桩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螺杆桩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桩长、桩帽直径、垫层模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桩径、垫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桩帽底部竖向应力随垫层模量、垫层厚度、桩长、桩帽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桩径的增大而减小;桩身轴力沿深度方向先增大后减小,同一深度处,桩身轴力随垫层模量、桩径、桩帽直径的增大而增大;桩身负摩阻力随垫层厚度、桩长的增加而增大,随垫层模量、桩径、桩帽直径的增大而减小。(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银吴客专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路堤填筑高度和桩体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垫层加筋方式和路堤加筋方式的影响较小;地基表面沉降值随离路基中心线距离逐渐减小,且路基中心处沉降值最大,沉降曲线类似于网兜状,随路堤填筑高度和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桩体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垫层加筋方式和路堤加筋方式对其的影响较小;桩身轴力随离路基中心线距离逐渐减小,沿桩深度方向桩身轴力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峰值,随路堤填筑高度、桩体模量、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垫层加筋方式和路堤加筋方式对其的影响较小;桩身负摩阻力随距路基中心线的距离逐渐增大,正摩阻力随距路基中心线的距离逐渐减小,中性点位置随距路基中心线的距离逐渐降低,螺杆桩在直杆段与螺杆段交界处桩侧摩阻力会发生剧烈的衰减,在交界面以下深度,桩体的侧摩阻力又逐渐发挥,随桩体模量和桩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路堤填筑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垫层加筋方式和路堤加筋方式对其的影响较小。(4)对银吴客专选取四个典型断面分析其地基沉降规律,结果表明:四个典型断面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路基填筑期间,在路基填筑期间地基沉降速率较快,沉降值增长较快,最大沉降值为26.74mm;填筑完成后3个月内沉降值略有增长,最大增长值为9.6mm,最小增长值为0.95mm,沉降值增加主要是因为运梁车和预制梁作用在路基上所致;填筑完成后36个月内,沉降最大增长值为1.68mm,地基沉降趋于稳定。采用双曲线法和指数曲线法预测得到的各典型断面的最终沉降量均满足规范要求,说明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能够有效控制该地区松软土地基的沉降。

包尧玲[8](2020)在《宣威市物流仓库储存中心项目水泥固化粉煤灰地基的强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大量废弃粉煤灰都回填于野外环境中,大量使用地被占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为节省耕地,综合利用废弃土地,云南省宣威市华孚冷链物流仓库储存中心项目选址于宣威火电厂废弃的粉煤灰排放场。这种回填多年的粉煤灰地层属于软弱地基,不处理,达不到本工程建筑物对场地地基要求。为此,本课题以其中回填多年粉煤灰地基为研究对象,设计采用水泥土搅拌法进行地基处理。用该方法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为工程上处理粉煤灰地基提供理论性指导。通过工作,论文取得了如下认识和成果:(1)对该场地进行野外勘探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对粉煤灰性质分析研究,发现拟建工业区粉煤灰属于低钙类原状粉煤灰,平均厚度10m,最厚25m,燃烧的种类属于F类,该场地粉煤灰在工程分类设计中属于粉土类,天然地基承载力在123.33kpa。(2)通过水泥固化粉煤灰原理及活性激发机理探索,选择不同水泥掺量、不同龄期、掺入不同活性激发剂进行固化粉煤灰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数据拟合分析找出三种因素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单一影响因素得到幂函数公式如:F(x)(28)a(9)xb;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得出多项式公式F(x,y)(28)p00(10)p10(9)x(10)p01(9)y(10)p11(9)x(9)y(10)p02(9)y2(10)p12(9)x(9)y2(10)p03(9)y3(28)F(z)。(3)经粉煤灰复合地基参数的计算,对比原设计20%的水泥掺量,本文认为15%水泥掺量最为经济适用,激发剂可以选择性加入。

刘振辉[9](2020)在《以薄砂层为持力层的PHC管桩复合地基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刚性桩复合地基是一种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通常采用水泥基胶结材料,有时由混凝土或混凝土等掺合料组成,桩身强度较高。为了保证桩土相互作用,通常在桩顶设置一定厚度的垫层。刚性桩复合地基比柔性桩复合地基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复合地基承载力也有较大的调整范围。某建设项目位于辽宁省,包含五栋24~31层的高层建筑及三栋11层的小高层建筑。经地质勘察显示本工程场地土大部分为黏性土,仅在20米见到粗砂(5)薄层和近50米才见到稳定中砂(7)层,但埋深20米的粗砂层,厚度较薄,且厚度变化较大,这样对高层建筑基础选型造成了很大困扰。经计算分析及工程造价对比,本工程选用以粗砂(5)薄层为桩端持力层的PHC管桩复合地基方案。关于该薄砂层是否能作为桩端持力层,采用规范法估算和现场载荷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来验证,试验桩所选场地部位的砂层厚度以及桩端下持力层厚度均较小,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满足桩端下持力层厚度1.0m的条件下,其承载力也满足设计要求。确定了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后,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其结果均满足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复合地基处理完成后,对其进行复合地基管桩静载试验,经静载试验验证,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及相应沉降变形均符合要求。低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合格;根据五栋楼的沉降观测结果可知,工程竣工一年后,24层高楼的平均沉降量为27.2mm,31层高楼的平均沉降量为32.3mm,均满足国家规范要求,说明粗砂(5)薄层为桩端持力层的PHC桩复合地基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根据该工程实例的相关数据,本文结合ABAQUS软件对薄砂层作为PHC桩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与工程实例吻合度较高。且当持力层(砂层)不同时,对应的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且改变砂层厚度对变形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砂层厚度的增大,地基最终沉降量减小。本文依托工程实际案例,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桩基检测、沉降监测及数值模拟的全过程,对厚黏性土中的薄砂层(1.2~3.3m)作为高层建筑PHC桩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的应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了该方案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显着,施工周期短,地基加固方法可靠,为以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郭尤林[10](2019)在《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桩体复合地基型式,由“固体”与“散体”构成的上下同轴串联桩体,其中“固体”为2种不同刚度的粘结性材料构成,分别为素混凝土与浆固碎石,“散体”为碎石散体材料。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该新型复合地基型式克服了散体材料桩强度低且在土层性质较差时,桩体侧向鼓胀变形较大甚至破坏土体结构的缺陷。此外,三种不同刚度组成的上下同轴串联式组合桩体可有效的将荷载传递至更深广的土体中,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小了地基沉降变形。当前,随着组合型复合地基概念的进一步拓宽,衍生出多种组合型桩体复合地基模型,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散体材料的承载能力,且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然而,对实散体组合桩复合地基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实散体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荷载传递机制及受力变形计算理论研究还处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178)“交通移动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受力变形分析方法研究”,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对柔性基础下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组成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力学特性,并对软土地基土进行了工程应用评价;基于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破坏失稳的特征,在桩体组成材料受力变形特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并介绍了串联式组合桩的结构组成与结构特点,进而开展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研究。其次,分析了桩体复合地基的桩体荷载传递机理与桩土体系荷载传递机理,并基于自主研发的分级加载系统与压力测试方法,揭示了不同桩段长度比条件下串联式组合桩的荷载机理,建立了串联式组合桩的力学计算模型与微分控制方程,阐明了其受力变形不仅与桩体构成材料及规格相关,而且与其赋存的工程地质条件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是褥垫层参数、桩段参数、桩径、桩间距以及土模量参数等。在分析复合地基受力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刚度桩体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变形计算方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提出了不同刚度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基于滑块破坏理论,采用计算深基础承载力Meyerhof法,建立了2种串联式组合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随机优化算法确定临界滑动面,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力学变形机理,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沉降变形分为三个区段,并分别提出了各区段桩体与土体沉降变形计算模型,进而基于圆孔扩张理论论建立了考虑桩土滑移与桩体鼓胀变形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中6个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为考虑桩体鼓胀变形引起的桩周侧向约束力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基于改进的应变楔理论,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确定了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中3个参数的取值方法与原则。并依托工程实例,对2种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考虑滑移和鼓胀变形的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结果偏大,但计算参数获取直接且设计偏于保守,而基于改进应变楔模型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更能反映工程实际,但存在获取计算参数的不确定性。再次,基于串联式组合桩各桩段构成材料的物理特性,结合离散-连续耦合理论,视串联式组合桩中碎石桩段为离散元实体结构,在离散元实体结构周围区域采用连续实体结构,即视浆固碎石桩段与混凝土桩段为连续元实体结构,建立离散-连续(FLAC-PFC)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褥垫层参数、混凝土桩段参数、浆固碎石桩段参数、碎石桩段参数、桩身直径、桩间距以及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为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最后,依托新建赣州至深圳客运专线某车站软土路基工程,基于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技术标准,提出了按工后沉降变形控制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设计原则,给出了确定串联式组合桩的桩长、桩径、桩间距以及布桩形式的方法,进而结合本文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计算理论,对比分析了同设计参数的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验证了承载力及沉降变形计算理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实现了采用串联式组合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理念。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拓展了复合地基工程实践领域,丰富了组合型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理论,为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粉喷桩在处理霍侯一级公路软弱地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喷桩在处理霍侯一级公路软弱地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道路改扩建发展现状
        1.2.2 道路改扩建工程新旧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1.2.3 道路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1.2.4 道路工程复合地基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加宽技术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有限元计算方法
        2.2.1 岩土本构模型
        2.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2.3 拓宽路基沉降特性分析
        2.3.1 沉降变化特性
        2.3.2 沉降曲线变化规律
    2.4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沉降控制标准
    2.5 本章小结
3 新老路基拼接技术研究
    3.1 路基台阶开挖技术研究
        3.1.1 不同台阶尺寸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3.1.2 单次台阶开挖暴露时间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3.2 土工格栅加筋技术研究
        3.2.1 土工格栅的分类
        3.2.2 土工格栅加筋效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软土条件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影响研究
    4.1 软土的特性
    4.2 软土对拓宽路基的工程危害
    4.3 软土条件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软基处理技术研究
    5.1 复合地基处治技术应用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不同类型桩的处治效果与适用范围分析
    5.2 复合地基处治效果影响因素
        5.2.1 不同桩间距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5.2.2 不同桩长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及现场试验研究现状
        1.2.2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现状
        1.2.3 复合地基沉降理论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装置的制作
        2.2.1 模型桩的选材与制备
        2.2.2 模型箱体及加载系统
        2.2.3 数据采集系统
        2.2.4 试验用土物理力学参数
    2.3 模型试验步骤
        2.3.1 复合地基的制作
        2.3.2 模型试验分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结果
    3.1 引言
    3.2 试验数据处理
    3.3 复合地基沉降规律的研究
        3.3.1 长桩长度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3.3.2 桩径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3.3.3 桩距变化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3.4 桩土应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3.4.1 长桩长度对桩土应力的影响
        3.4.2 桩径对桩土应力的影响
        3.4.3 桩距对桩身应力的影响
    3.5 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的研究
        3.5.1 长桩长度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3.5.2 桩径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3.5.3 桩距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Midas GTS NX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4.3 复合地基模型的建立
        4.3.1 本构模型的选择
        4.3.2 分析模型的建立
        4.3.3 试验参数的验证
    4.4 复合地基沉降数值模拟分析
        4.4.1 地基沉降规律的研究
        4.4.2 桩土应力比规律的研究
        4.4.3 桩身强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4.4.4 褥垫层模量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4)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简介
        1.2.2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2.3 复合地基沉降理论
        1.2.4 加筋垫层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1.2.5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合地基基本原理
    2.1 复合地基理论概述
        2.1.1 复合地基分类
        2.1.2 复合地基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2.2 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2.1 水泥土搅拌桩形成机理
        2.2.2 桩体的加固机理
        2.2.3 垫层在复合地基中的作用
    2.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1 加固区S1的计算
        2.3.2 下卧区S2的计算
    2.4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简介
        2.4.1 低强度桩—柔性筏基桩筏复合地基
        2.4.2 桩筏复合地基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模型试验
    3.1 项目简介
        3.1.1 项目概况
        3.1.2 地质条件及地勘钻孔情况
        3.1.3 地基处理区域及设计标准
        3.1.4 低强度桩-柔性筏基地基处理方案
    3.2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
        3.2.1 相似理论
        3.2.2 量纲分析
        3.2.3 模型试验相似比的选取
    3.3 模型材料的选择及模型土的制备
        3.3.1 模型材料的选择
        3.3.2 模型土的制备
    3.4 试验准备
        3.4.1 试验测量方式
        3.4.2 试验设备及试验材料
    3.5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3.5.1 试验过程
        3.5.2 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4.1 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
        4.1.1 基本假设
        4.1.2 模型建立
        4.1.3 材料属性的选择
        4.1.4 网格划分与计算
        4.1.5 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分析
    4.2 波哥大地区车辆段沉降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4.2.1 有限元计算
        4.2.2 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1.2.2 水泥土单桩及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
        1.2.3 劲芯搅拌桩及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
        1.2.4 楔形桩及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因素影响下水泥土固结状态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原理及方案
    2.3 试验过程
        2.3.1 试样的制备
        2.3.2 试样的养护
        2.3.3 试验方法
    2.4 试验结果
        2.4.1 荷载-压缩量曲线
        2.4.2 养护期间所施加压应力的影响分析
        2.4.3 水泥掺量的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室内模型试验
    3.1 概述
    3.2 模型试验准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及测量元器件的粘贴
        3.2.3 试验步骤
    3.3 模型试验结果
        3.3.1 荷载-沉降曲线
        3.3.2 桩身轴力分布
        3.3.3 内芯桩侧摩阻力分布
        3.3.4 组合桩桩侧摩阻力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2.1 模型建立
        4.2.2 材料参数设置
        4.2.3 接触面参数设置及初始应力平衡
    4.3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4.3.1 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
        4.3.2 楔角对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4.3.3 截面平均含芯率对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4.3.4 荷载分担与传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小截面预制方桩在马达加斯加机场快速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截面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的定义及发展
        1.2.2 小截面方桩工程应用情况
        1.2.3 小截面预制方桩的规定
        1.2.4 小截面预制方桩荷载传递机理及承载力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达加斯加首都机场路工程及软基处理方案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区域地质概况
        2.2.2 试验段工程地质
    2.3 软基处理方案比选
    2.4 小截面预制方桩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2.4.1 小截面预制方桩施工工艺
        2.4.2 小截面预制方桩量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截面预制方桩处理快速路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
    3.1 现场软基加固试验段方案
    3.2 机场快速路软基处理监测方案
        3.2.1 小截面预制方桩处理段监测仪器布设方案
        3.2.2 堆载预压处理段监测仪器布设方案
        3.2.3 试验段监测仪器
    3.3 路堤荷载下桩土压力变化
        3.3.1 路堤填筑与时间
        3.3.2 桩土应力变化
    3.4 路堤荷载下方桩处理段地基变形特性
        3.4.1 地表沉降
        3.4.2 孔隙水压力
        3.4.3 土工格栅应变
    3.5 堆载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
        3.5.1 堆载高度与时间
        3.5.2 地表沉降
        3.5.3 孔隙水压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堆载预压段与小截面预制方桩处理段现场数据对比分析
    4.1 小截面预制方桩处理段数据分析
        4.1.1 土压力数据合理性分析
        4.1.2 桩土应力比
        4.1.3 应力折减系数
        4.1.4 桩土荷载分担
        4.1.5 与国内其他工程应用的对比
    4.2 方桩处理段与堆载处理段沉降预测计算与对比
        4.2.1 沉降预测计算方法
        4.2.2 沉降计算
        4.2.3 复合地基与堆载预压段总沉降预测及计算结果分析
    4.3 小截面预制方桩处理段与堆载预压段地基变形对比分析
        4.3.1 沉降数据对比
        4.3.2 固结度对比与分析
        4.3.3 孔隙水压力对比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截面预制方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
    5.1 小截面预制方桩复合地基实用设计流程
    5.2 小截面预制方桩压屈稳定性
        5.2.1 规范法计算压屈
        5.2.2 能量法计算压屈稳定性
        5.2.3 压屈计算结果分析与对比
    5.3 小截面预制方桩桩体结构设计
    5.4 小截面预制方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5.4.1 桩长与桩径的选择
        5.4.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5.5 小截面预制方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5.5.1 加筋垫层设计
        5.5.2 桩间距、置换率和桩帽尺寸的确定
        5.5.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高速铁路有砟轨道黄土路基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桩-网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1 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2 沉降特性研究现状
        1.2.3 桩土应力比研究现状
        1.2.4 张拉膜效应研究现状
        1.2.5 土拱效应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2.1 研究方法
        1.4.2.2 技术路线
2 银西铁路银吴客专沿线工程环境调查及设计方案研究
    2.1 银吴客专沿线地理环境、工程地质研究
        2.1.1 沿线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工程地质条件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银吴客专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设计方案分析
        2.2.1 银吴客专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设计方案及补强措施研究
        2.2.1.1 地基补强措施研究
        2.2.1.2 路基填筑体补强措施研究
        2.2.1.3 路基基床底层表面封闭措施研究
        2.2.2 银吴客专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设计参数
    2.3 本章小结
3 螺杆桩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3.1 螺杆桩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现场载荷试验
    3.2 螺杆桩单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3.2.1 有限元研究的内容
        3.2.2 模型建立及参数的确定
        3.2.3 模型验证
        3.2.4 结果分析
        3.2.4.1 桩土应力比结果分析
        3.2.4.2 桩帽底面竖向应力结果分析
        3.2.4.3 桩身轴力结果分析
        3.2.4.4 桩身侧摩阻力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银吴客专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
    4.1 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的定义
    4.2 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4.2.1 螺杆桩荷载传递机理
        4.2.2 土拱效应
        4.2.3 张拉膜效应
        4.2.4 路堤-桩-网-土共同作用
    4.3 银吴客专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工作特性有限元分析
        4.3.1 模型建立
        4.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4.3.2.1 桩土应力比结果分析
        4.3.2.2 地基表面沉降结果分析
        4.3.2.3 桩身轴力结果分析
        4.3.2.4 桩身侧摩阻力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银吴客专地基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5.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布设
        5.1.1 观测断面的布置
        5.1.2 观测点的布置
    5.2 观测测量精度及观测频次
    5.3 典型断面沉降控制效果分析
    5.4 沉降预测
        5.4.1 双曲线法
        5.4.2 指数曲线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宣威市物流仓库储存中心项目水泥固化粉煤灰地基的强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背景
    1.2 粉煤灰地基处理现状
        1.2.1 粉煤灰地基处理的方法
        1.2.2 固化粉煤灰的研究现状
        1.2.3 本场区粉煤灰地基处理的方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及具体工作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区域地形地貌
        2.1.3 区域地层岩性
        2.1.4 区域地质构造
    2.2 场区特征
        2.2.1 场地位置
        2.2.2 场地地形地貌
        2.2.3 地层结构
第三章 粉煤灰的性质
    3.1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3.1.1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划分
        3.1.2 粉煤灰的化学分析
    3.2 粉煤灰的物理力学性质
        3.2.1 粉煤灰的颗粒分析
        3.2.2 粉煤灰的物理力学性质
    3.3 粉煤灰的抗震液化分析
        3.3.1 波速测试原理
        3.3.2 计算的方法
        3.3.3 测试结果与结论
    3.4 粉煤灰活性
    3.5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固化粉煤灰的原理及活性激发机理
    4.1 粉煤灰与水泥的反应
        4.1.1 水泥的水化反应
        4.1.2 粉煤灰与水泥水化物的反应
    4.2 粉煤灰的活性激发的方法机理
        4.2.1 物理激发
        4.2.2 化学激发
        4.2.3 物理-化学活性激发
    4.3 其他场区条件对加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粉煤灰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试验方案与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方法
    5.2 龄期对粉煤灰固化强度的影响
        5.2.1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5.2.2 水泥掺量下养护龄期对抗压强度的曲线拟合
        5.2.3 激发剂下养护龄期对抗压强度的曲线拟合
    5.3 水泥掺量对粉煤灰固化强度的影响
        5.3.1 试验数据分析
        5.3.2 养护龄期下水泥掺量对抗压强度的曲线拟合
    5.4 激发剂对粉煤灰固化强度的影响
    5.5 固化粉煤灰影响因素的三维曲面拟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设计方案及经济效益
    6.1 复合地基的方案选取
    6.2 方案的经济对比及带来的社会效应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硕士期间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B

(9)以薄砂层为持力层的PHC管桩复合地基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刚性复合地基概述
        1.2.1 刚性复合地基概念
        1.2.2 刚性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3 PHC管桩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设计概况
    2.2 工程地质勘察
        2.2.1 前言
        2.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2.3 场地工程水文条件
        2.2.4 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
    2.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PHC管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3.1 地基基础方案可行性分析
    3.2 PHC管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3.2.1 设计难点
        3.2.2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规范法估算
        3.2.3 现场载荷试验
        3.2.4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3.2.5 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3.3 复合地基的设计
        3.3.1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3.3 褥垫层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PHC桩检测和沉降监测
    4.1 静载试验
    4.2 低应变检测
    4.3 承载力验算
    4.4 沉降监测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法
        5.1.1 有限元法简介
        5.1.2 有限元计算步骤
        5.1.3 有限元法在结构分析中的重要性
    5.2 ABAQUS简介
    5.3 数值模拟分析
        5.3.1 数值模拟的基本假设
        5.3.2 材料参数与本构关系选取
        5.3.3 材料的本构模型
        5.3.4 复合地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5 有限元分析结果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地基概述
        1.1.1 复合地基的概念
        1.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1.3 复合地基的特点
    1.2 组合型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2.1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2.2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3 组合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3.1 组合型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现状
        1.3.2 组合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3 组合型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4 组合型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结构及其工程特性
    2.1 概述
    2.2 复合地基组成材料的工程特性
        2.2.1 基体材料的工程特性
        2.2.2 增强体的工程特性
    2.3 串联式组合桩的组成及其结构设计
        2.3.1 设计背景与启发
        2.3.2 桩体结构设计
    2.4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施工技术与方法
        2.4.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4.2 成桩工艺及施工参数
        2.4.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
    3.1 概述
    3.2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3.2.1 桩体荷载传递机理
        3.2.2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
        3.2.3 串联式组合桩荷载传递机理
    3.3 串联式组合桩的力学模型
        3.3.1 基本假定
        3.3.2 荷载传递函数
        3.3.3 力学计算模型
        3.3.4 微分控制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3.4 影响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主要受力变形的因素
    本章小结
第4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受力变形分析
    4.1 概述
    4.2 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的基本方法
        4.2.1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基本方法
        4.2.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基本方法
    4.3 基于滑块破坏理论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4.3.1 滑块平衡法原理
        4.3.2 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4.3.3 极限承载力计算
    4.4 考虑滑移与鼓胀变形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4.1 沉降计算模型
        4.4.2 加固区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
        4.4.3 下卧层土层压缩量计算
        4.4.4 确定相关计算参数的方法
    4.5 基于改进应变楔模型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5.1 应变楔模型
        4.5.2 沉降变形计算
        4.5.3 相关参数的取值
    4.6 计算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参数敏感性分析
    5.1 概述
    5.2 离散-连续耦合理论
        5.2.1 离散颗粒与连续单元的接触传递作用
        5.2.2 离散颗粒与连续单元的耦合计算理论
    5.3 PFC-FLAC耦合数值计算模型
        5.3.1 数值计算模型
        5.3.2 本构模型
        5.3.3 计算参数
        5.3.4 数值模拟软件的耦合计算实现
        5.3.5 数值计算模型可靠性验证
    5.4 褥垫层参数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1 褥垫层厚度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2 褥垫层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 桩段参数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1 桩段长度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2 桩段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6 桩直径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7 桩间距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8 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8.1 加固层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8.2 下卧层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6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
    6.1 概述
    6.2 工程基本概况
        6.2.1 项目概况
        6.2.2 工程地质条件
        6.2.3 水文地质条件
    6.3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案
        6.3.1 设计原则
        6.3.2 技术标准
        6.3.3 设计参数
    6.4 现场试验
        6.4.1 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
        6.4.2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6.5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四、粉喷桩在处理霍侯一级公路软弱地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何振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 徐扬. 扬州大学, 2021(08)
  • [3]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4]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D]. 原朝玮. 长安大学, 2020(06)
  • [5]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特性研究[D]. 卢昱宏.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小截面预制方桩在马达加斯加机场快速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韦有恒. 东南大学, 2020(01)
  • [7]高速铁路有砟轨道黄土路基螺杆桩桩网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D]. 韩森.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宣威市物流仓库储存中心项目水泥固化粉煤灰地基的强度特性研究[D]. 包尧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以薄砂层为持力层的PHC管桩复合地基应用与研究[D]. 刘振辉.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 郭尤林. 湖南大学, 2019

标签:;  ;  ;  ;  ;  

喷粉桩在火侯一级公路软弱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