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噻莫注射液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噻莫注射液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张翼,李毓,杜亚俊,陈红,郑珊,张宝顺,袁吕江[1](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莫德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文中认为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匹多莫德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采用Eco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异丙醇(97∶2∶1)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25℃.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主药匹多莫德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大于1.5,且匹多莫德、杂质X、杂质Y均能够完全分离;匹多莫德线性范围为270630μg/mL(r=0.999 9,n=5),平均回收率为98.79%(RSD=0.49%,n=9),检测限为3.125ng.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行,适用于匹多莫德片的质量控制.

李国辉[2](2014)在《注射用匹多莫德的工艺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匹多莫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免疫加强剂,通过刺激与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起作用。可以用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病患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妇科感染、中耳炎和上下呼吸道感染。匹多莫德口服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约为42%~44%),但饮食对匹多莫德的吸收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口服制剂均需在空腹状态下服用,给临床应用带来不便;同时常常导致临床用药量不定,导致临床效果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匹多莫德的临床应用;注射用匹多莫德是以匹多莫德为原料,以甘露醇作为冻干赋形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备而成,通过静脉给药能够避免饮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是理想的临床用药方式。本研究从注射用匹多莫德的工艺研究、质量研究、稳定性试验入手,其中在工艺研究中,主要研究了赋形剂选择试验、共熔点测定、热原去除试验、小试及中试工艺验证试验,并最终确定了本品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质量研究中,通过对注射用匹多莫德质量标准的研究,建立了质量标准草案,通过小试及中试产品的检验验证了该标准草案的质量可控性;稳定性试验中,通过配伍稳定性试验,为临床试验提供指导,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进行研究,配伍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和5%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时,在6小时内稳定;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强光条件下,本品各项指标变化均不明显。本品加速及长期试验可以按照正常条件进行;经加速试验6个月及长期试验6个月考察,所制备的注射用匹多莫德质量稳定,符合相关质量要求;山稳定性试验结果可知,本品质量稳定,为了更好的保证药品质量,将注射用匹多莫德的贮藏条件规定为:密闭,置阴凉处保存,有效期可暂定24个月。

张翼,张宝顺,杨雅莉,王德珍,李学刚,袁吕江[3](2013)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莫德片的溶出度》文中认为建立了匹多莫德片溶出度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Eco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异丙醇(97∶2∶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25℃,外标法定量.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溶出度测定方法之桨法,采用RCZ-6B2药物溶出度仪,以水为溶出介质测定溶出度.结果表明此方法在270~63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9(n=5),检测限为3.125ng/mL,中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值分别为0.35%,0.56%.

孙佩杰,杨晓霞,韩丽华,孟祥军[4](200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文中指出以SperisorbC8(10μm,4.6×200mm)为色谱柱,磷酸盐缓冲液(3.3g磷酸二氢钠加水至2000mL)为流动相,在波长为210nm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药物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线性范围为50.4—453.6μg/mL(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5%,相对标准偏差(RSD)=1.2%。结果表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具有准确、快速、方便和实用的特点。

孙佩杰,孟祥军,王广利,侯景刚,姚家元,马春娟[5](200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药物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方法 使用的固定相为 Sperisorb C8(10u,4.6×200m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液(3.3 g磷酸二氢钠加水至2 000 ml)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 210nm。结果测得的线性范围 50.4453.6μg/ml(r=0.9998),平均回收率为 99.5%,变异系数RSD=1.2%。结论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具有准确、快速、方便和实用的特点。

刘宏,茆玲[6](2010)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匹多莫德中匹多莫德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注射用匹多莫德中匹多莫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01mol/LNaH2PO4-甲醇-水(97∶2∶1)(磷酸调节pH至pH=2.5);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结果:匹多莫德在0.2732~4.371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9.66%,RSD=0.80%(n=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注射用匹多莫德中匹多莫德的质量控制。

孙镭芹[7](2006)在《匹多莫德注射液及胶囊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匹多莫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免疫调节剂。本文开发了匹多莫德注射液及胶囊两种新剂型,进行了处方工艺、质量、稳定性及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以满足匹多莫德的临床应用。首先,对匹多莫德原料药进行精制,制备匹多莫德对照品,并采用滴定法测定其含量。对两种制剂的处方工艺进行研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两种制剂进行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考察。参照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制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考察两种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血浆浓度,用3P87程序对药物的隔室模型进行拟合,用统计矩理论对药动学参数进行计算。制备的匹多莫德注射液及胶囊,规格分别为400mg/5mL、200mg/粒,其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相应剂型中的要求。稳定性良好,有效期可暂定为两年。注射液安全性良好。匹多莫德注射和口服给药后均符合单室模型。匹多莫德在家兔体内快速代谢、无蓄积现象,口服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6.70%。所研制的匹多莫德注射液及胶囊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可以作为临床试验用药。

姚明杰[8](2020)在《靶向皮肤鳞癌光毒性微针的构建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多西他赛(Docetaxel,DTX)是一种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可通过加强微管蛋白聚合作用和抑制微管解聚作用,形成稳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达到抗肿瘤的效果,临床用于皮肤肿瘤的治疗。替莫泊芬(Temoporfin,m-THPC)是第二代光敏剂,可用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光动力学治疗,肿瘤选择性高,经肿瘤组织选择性摄取后,浓度可以达到正常组织的14倍,在肿瘤组织中经652 nm波长光照射后,使周围的介质产生大量活性氧物质(如单线态氧、氧阴负离子等)引起细胞线粒体损伤,进而使肿瘤细胞死亡。目前,皮肤鳞癌具有局部递药难、切除后复发性、临床根治难等特点,需要强化制剂手段,来改善皮肤鳞癌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肿瘤部位的浓度,采用局部给药;为了提升角质层的渗透能力,本论文提出光毒性微针,利用微针穿刺角质层,提高药物透皮效果;采用微针结合含药纳米粒,提高肿瘤部位的缓释性、渗透性;纳米粒联接EGF受体的靶头基,提升纳米粒在肿瘤部位的靶向性,减少入血进入全身循环,综合提升皮肤鳞癌的治疗效果。光毒性微针的具体结构是:构建一种局部递药系统,将DTX及光敏剂m-THPC包裹于纳米粒中,再将纳米粒封装在微针中,利用微针的穿透性进行皮肤局部递药。第一部分处方前研究及DTX-Nps/m-THPC-Nps的制备与表征目的:建立DTX、m-THPC的体外含量分析方法,测定DTX、m-THPC的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判断其是否适宜经皮给药。合成带有端基修饰的PLGA载体材料;对DTX、m-THPC分别与端基修饰PLGA制备的纳米粒表征及优化处方。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TX、m-THPC的含量,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等方面进行考察。测定DTX和m-THPC的水溶解度和在正辛醇/水体系中的油水分配系数。通过开环聚合法合成端基修饰的PLGA,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排阻色谱法(GPC)确认结构及分子量;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的纳米粒以及包载香豆素6纳米粒,并通过Box-Behnken法结合粒径、包封率等因素优化载药纳米粒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专属性强,精密度、重复性和回收率等均符合方法学的要求;DTX、m-THPC的油水分配系数和水中溶解度分别为Log P 2.41、Log P 3.16和2.820μg/ml、0.0042μg/ml,适宜进行经皮给药。合成产物经氢谱验证,证明合成了m PEG-PLGA、COOH-PEG-PLGA、Mal-PEG-PLGA载体材料,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16274、9877、9356 Da;确定了DTX-PLGA-Nps的最佳处方:药载体比为0.5:10,油水相体积比为1:10,泊洛沙姆浓度为0.1%;DTX-PLGA-Nps包封率为52.75±3.59%,载药量为0.95±0.02%,m-THPC-PLGA-Nps其包封率为63.96±0.02%,载药量为2.49±0.01%。制备的两种纳米粒胶体澄清无沉淀,粒径均小于200 nm,多分散指数(PDI)均小于0.2。结论:建立的DTX、m-THPC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均符合方法学要求。采用开环聚合方法合成了端基修饰的PLGA;并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含DTX、m-THPC的靶向纳米粒以及包载香豆素6的纳米粒(Cou-6-EGF-Nps)。第二部分DTX-EGF-Nps和m-THPC-EGF-Nps细胞摄取及药效试验目的:对制备的靶向DTX纳米粒(DTX-EGF-Nps)和靶向m-THPC纳米粒(m-THPC-EGF-Nps)进行体外药效评价。方法:以A431细胞(皮肤鳞癌细胞)、Ha Cat细胞(正常角质形成细胞)评价制备的DTX-Nps和m-THPC-Nps,试验设置不同的纳米粒浓度,利用MTT法测定给药后A431、Ha Cat细胞的存活率。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对Cou-6-EGF-Nps的摄取情况,并研究细胞摄取机制。药效试验通过氦氖激光照射细胞60 s,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果:空白纳米粒对两种细胞毒性均较小,可知合成的载体材料具有较小的毒性。DTX-NPs对A431、Ha Cat细胞存活率随着给药浓度增加而降低;m-THPC-NPs在高浓度时,A431细胞存活率较低。游离药物的毒性较强,随着药物浓度的逐渐增加,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也逐渐增强。分别计算了Blank-Nps、DTX、m-THPC、DTX-Nps和m-THPC-Nps的IC50值,Blank-Nps对A431、Ha Cat细胞的IC50值相近,DTX-Nps相对于DTX其IC50值均较高;m-THPC-Nps相对于m-THPC其IC50值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氯丙嗪、叠氮化钠、秋水仙碱对纳米粒的A431细胞摄取有抑制作用;而这几种细胞抑制剂对纳米粒的Ha Cat细胞摄取没有抑制作用。低、中、高三种浓度的DTX+m-THPC-EGF-Nps、m-THPC-EGF-Nps和m-THPC分别作用于Ha Cat细胞,经激光照射后,对细胞的存活率均低于未照射组;低、中、高三种浓度的DTX+m-THPC-EGF-Nps、m-THPC-EGF-Nps和m-THPC分别作用于A431细胞,经激光照射后,m-THPC-EGF-Nps和m-THPC对细胞的存活率均低于未照射组,而DTX+m-THPC-EGF-Nps只有在高浓度时对细胞的存活率低于未照射组。A431细胞和Ha Cat细胞相比,药物对Ha Cat细胞的毒性相对较大。结论:本部分采用MTT法、倒置荧光显微镜、荧光酶标仪及LJL40-HA氦氖激光治疗仪评价DTX-EGF-Nps、m-THPC-EGF-Nps体外活性,可知制备的纳米粒可用于后续试验。第三部分包载纳米粒微针的制备及体外评价目的:制备包载DTX-EGF-Nps和m-THPC-EGF-Nps的快速溶解性微针,为后续试验做准备。方法:采用倒模浇铸法制备微针,筛选合适的载体材料。选用最佳载体材料制备载药纳米粒微针,通过对其外观、刺孔率、载药量、共聚焦显微镜、组织学等进行体外评价。结果:本文筛选出透明质酸(HA)作为制备微针的载体材料,并成功地制备了包载纳米粒的微针。微针的处方为:40%HA作为针尖浓度,50%HA作为背衬层浓度;制备的微针高598.69±0.65μm、基底宽203.43±1.71μm,外观良好,排列整齐,针尖无断裂;微针包载了DTX-EGF-NPs和m-THPC-EGF-NPs,载药量分别为10.07±1.58μg(n=10)、0.50±0.13μg(n=10);组织学结果显示,微针可以穿刺小鼠皮肤,形成孔洞;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包载香豆素-6(Cou-6)纳米粒的微针可以刺入大鼠皮肤,穿刺深度为220μm,可以用于治疗直径在0.5 cm之内的皮肤鳞癌。结论:倒模浇铸法制备微针方法简单,重现性好,成功制备了微针,可以刺入大鼠皮肤,用于治疗直径在0.5 cm之内的皮肤鳞癌,但其载药量较低。

章庆[9](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和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色谱分析是当前临床主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它在药物的研制、生产以及药品检验部门等相关领域中均有所涉及,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所研发出来的一类集高分离效率、快分析速度以及自动化操作的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简单,运用此仪器可以对药物进行准确的分析,使检测结果更为精准,提升检测准确率。本篇论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常规方法以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莫德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标准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2.3 空白辅料溶液
        2.2.4 杂质X对照溶液
        2.2.5 杂质Y对照溶液
        2.2.6 杂质XY混合对照溶液
    2.3 线性关系
        2.3.1 匹多莫德线性关系
        2.3.2 杂质X线性关系
        2.3.3 杂质Y线性关系
    2.4 专属性
    2.5 最低检测限
        2.5.1 匹多莫德最低定量限
        2.5.2 杂质X最低定量限
        2.5.3 杂质Y最低定量限
    2.6 溶液稳定性
    2.7 中间精密度试验
    2.8 准确度试验
    2.9 耐用性试验
    2.10 质量分数测定
    2.11 有关物质测定
3 讨论
    3.1 不同条件下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3.2 杂质X、杂质Y质量控制

(2)注射用匹多莫德的工艺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药理毒理研究
        1.1.2 临床试验研究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注射用匹多莫德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及结果
        2.3.1 赋形剂的选择
        2.3.2 除热原方法的选择
        2.3.3 冻干工艺条件的确定
        2.3.4 确定的处方及工艺过程
        2.3.5 工艺验证
        2.3.6 工艺放大生产
    2.4 工艺中三废处理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注射用匹多莫德的理化项目质量标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及结果
        3.3.1 性状
        3.3.2 鉴别
        3.3.3 检查
        3.3.4 含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注射用匹多莫德的安全性杂质质量标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及结果
        4.3.1 细菌内毒素检查
        4.3.2 无菌检查方法学考察
        4.3.3 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学考察
    4.4 本章小结
5 注射用匹多莫德的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及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及结果
        5.3.1 配伍稳定性试验
        5.3.2 影响因素试验
        5.3.3 注射用匹多莫德加速试验
        5.3.4 注射用匹多莫德长期试验
    5.4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莫德片的溶出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溶出度的测定
        1.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3 色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溶出方法建立
        2.1.1 溶出方法的选择[16-17]
        2.1.2 转速的选择
        2.1.3 溶出介质的选择
        2.1.4 取样时间点的确定
    2.2 方法学考察
        2.2.1 系统适用性
        2.2.2 线性关系
        2.2.3 专属性
        2.2.4 检测限
        2.2.5 中间精密度试验
        2.2.6 耐用性试验
        2.2.7 溶液稳定性[17]
    2.3 样品溶出度测定
        2.3.1 3批样品溶出度结果
        2.3.2 加速试验
        2.3.3 长期试验
        2.3.4 影响因素试验[16]
3 结论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色谱条件
    2.3 溶液配制
        2.3.1 对照样品溶液的配制
        2.3.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4 实验步骤
3 结果与讨论
    3.1 系统适用性试验
    3.2 线性关系
    3.3 稳定性及精密度试验
    3.4 回收率试验
    3.5 样品含量测定
4 结论

(6)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匹多莫德中匹多莫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注射剂的有关物质测定
        2.4.1 最低检测限
        2.4.2 分离度试验
        2.4.3 有关物质测定
    2.5 注射剂的含量测定
        2.5.1 线性关系考察
        2.5.2 稳定性试验
        2.5.3 中间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
        2.5.4 回收率试验
        2.5.5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7)匹多莫德注射液及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匹多莫德注射液处方前研究
    1 匹多莫德的理化性质
    2 匹多莫德对照品的制备
        2.1 精制方法及产率
        2.2 精制品含量测定
    3 匹多莫德注射液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药
        3.2 方法与结果
        3.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3.2.2 色谱条件
        3.2.3 方法专属性试验
        3.2.4 检测限与定量限
        3.2.5 线性相关性试验
        3.2.6 回收率试验
        3.2.7 系统重现性试验
        3.2.8 含量测定方法
        3.2.9 方法稳定性考察
        3.2.10 精密度试验
        3.2.11 有关物质检测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匹多莫德注射液的处方工艺质量及稳定性研究
    1 制剂处方
    2 制备工艺
    3 处方依据
        3.1 主药规格的确定
        3.2 pH范围的确定
        3.3 渗透压的调节
        3.4 活性炭用量的筛选
        3.5 灭菌条件的选择
    4 流程工艺
    5 质量研究
        5.1 性状
        5.2 鉴别
        5.3 pH值
        5.4 装量差异
        5.5 无菌
        5.6 热原
        5.7 含量测定
        5.8 有关物质检测
        5.9 其他
    6 配伍试验
    7 稳定性研究
        7.1 影响因素试验
        7.1.1 高温试验
        7.1.2 光照试验
        7.2 加速试验
        7.3 长期试验
    8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匹多莫德注射液安全性试验
    1 仪器
    2 试药
    3 试验动物
    4 给药途径
    5 试验方法与结果
        5.1 血管刺激性试验
        5.2 过敏试验
        5.3 体外溶血试验
        5.4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6 结论
第四章 匹多莫德胶囊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检测波长的确定
    3 色谱条件
    4 方法专属性试验
    5 匹多莫德胶囊含量测定方法学确证
        5.1 线性相关性试验
        5.2 回收率试验
        5.3 系统重现性试验
        5.4 含量测定方法
        5.5 方法稳定性考察
        5.6 精密度试验
        5.7 有关物质检测方法
    6 匹多莫德胶囊溶出方法学确证
        6.1 线性相关性试验
        6.2 回收率试验
        6.3 系统重现性试验
        6.4 溶出度测定方法
        6.5 方法稳定性试验
        6.6 溶出均一性试验
    7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匹多莫德胶囊处方工艺质量及稳定性考察
    1 制剂处方
    2 制备工艺
    3 处方依据
        3.1 规格
        3.2 处方筛选与工艺过程研究
    4 工艺流程
    5 质量研究
        5.1 性状
        5.2 鉴别
        5.3 装量差异
        5.4 其他
    6 三批样品含量测定
    7 三批样品有关物质检测
    8 三批样品溶出度试验
    9 稳定性试验
        9.1 影响因素试验
        9.1.1 高温试验
        9.1.2 光照试验
        9.1.3 高湿试验
        9.2 加速试验
        9.3 长期试验
    10 讨论
    11 结论
第六章 匹多莫德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试验动物与研究方案
    3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3.1 色谱条件
        3.2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3.3 系统适应性试验
        3.4 标准曲线的制备
        3.4.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3.5 提取回收率
        3.6 准确度与精密度
        3.7 稳定性试验
    4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4.1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4.1.1 隔室模型拟合结果
        4.1.2 非隔室模型拟合统计结果
    5 讨论与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8)靶向皮肤鳞癌光毒性微针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处方前研究及DTX-Nps/m-THPC-Nps的制备与表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TX-EGF-Nps和 m-THPC-EGF-Nps细胞摄取及药效试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包载纳米粒微针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上市新型透皮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和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1.1 吸附色谱法
    1.2 离子交换色谱法
    1.3 液-液分配色谱法
2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运用
    2.1 运用于药物鉴别中
    2.2 运用于蒽醌类化合物的分析中
    2.3 运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中
    2.4 运用于有机酸类物质分析中
3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发展
    3.1 联用技术
    3.2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
4 结语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莫德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J]. 王建,张翼,李毓,杜亚俊,陈红,郑珊,张宝顺,袁吕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2)
  • [2]注射用匹多莫德的工艺及质量研究[D]. 李国辉.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莫德片的溶出度[J]. 张翼,张宝顺,杨雅莉,王德珍,李学刚,袁吕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7)
  •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J]. 孙佩杰,杨晓霞,韩丽华,孟祥军. 光谱实验室, 2005(05)
  •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替莫注射液的含量[J]. 孙佩杰,孟祥军,王广利,侯景刚,姚家元,马春娟.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1(04)
  • [6]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匹多莫德中匹多莫德的含量[J]. 刘宏,茆玲. 中国医药导报, 2010(10)
  • [7]匹多莫德注射液及胶囊的研究[D]. 孙镭芹.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5)
  • [8]靶向皮肤鳞癌光毒性微针的构建与评价[D]. 姚明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和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 章庆. 生物化工, 2018(06)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匹多噻莫注射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