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xella viscosus的分离鉴定

Wexella viscosus的分离鉴定

一、粘性威克斯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学[1](2021)在《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旨在于提炼自由主义的共识,分析和比较自由主义的三种具体历史形态,用它们来识别历代主流经济学派在意识形态类型上的差异;展示这些意识形态类型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包括与之对应的政策倾向、理论结构及其特设。这些学派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辩护者,脱胎于各自时代的历史困境。它们的理论既受相应的自由主义类型的影响,本身又是构成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以古典自由主义作为经济哲学基础,喊着"自由放任"的口号,赞美私有财产、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为资本冲破阻碍其自由发展的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而摇旗呐喊。信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派,举着实现"积极自由"的旗帜,力图改革自由资本主义,解决自由巿场内生的贫富悬殊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则力图回归"消极自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广泛的干预,倡导最小政府,力主"重塑自由巿场"。这些学派都曾对西方社会的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有其自身的限度,既因为经济理论与政治实践存在天然的差距,也因为理论自身存在内在缺陷。

王琪琪[2](2021)在《黑茶中散囊属真菌及其对茶叶品质提升研究》文中提出黑茶是我国特有的发酵茶,按地域主要分为陕西茯砖茶、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四川康砖茶和贵州边销黑茶等。历史上黑茶因汤色红亮,菌香浓郁、滋味饱满及特有的消脂减腻的保健功效成为西北边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近年来,逐渐被白领和城市亚健康人群青睐。黑茶独特口感风味和保健功效的形成与黑茶特有的发酵工艺-“渥堆”和“发花”有密切关联,黑茶发酵的实质是众多微生物参与的以粗老鲜茶叶原料为基质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反应,主要有曲霉类、散囊菌、青霉类、芽孢杆菌、酵母及乳酸类,尤其是黑茶中产生的“金花菌”,实际上是一大类散囊菌类,对黑茶品质形成起着关键作用。黑茶独特口感风味的形成离不开渥堆和发花发酵阶段的散囊菌,其代谢产物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等,既可入药也可以用来开发保健产品。目前,各类黑茶中金花菌形态差异较大,分类模糊,亟待系统鉴定分类;黑茶发酵过程中参与的微生物众多,菌株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有待解析;黑茶渥堆发酵是开放式自然发酵,受环境及车间小气候影响,以致在黑茶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人工合成益生优势菌群,接种精准调控发酵是解决安全问题及保证黑茶品质的重要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陕西泾阳茯砖茶、湖南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和云南普洱茶中的散囊菌类进行形态和多基因系统分类结合指纹图谱叠加比对鉴定分析。安化黑茶中分离获得15株散囊菌、陕西泾阳茯砖茶中分离获得6株散囊菌、云南生普洱茶中分离获得3株散囊菌、六堡茶中分离获得3株散囊菌。选择5株具有代表性的散囊菌再结合HPLC指纹图谱在成分水平上对散囊菌进行鉴定分类,在成分鉴定分析时借助蓝光照射(LG)、双氧水诱导(SYS)。分别对Ah5-ZC、Ah6-ZC、Ah7-ZC、Ah9-ZC和LB1-ZC的指纹图谱叠加比对分析,发现Ah5-ZC在RT=4.339 min有1个特有吸收峰;Ah9-ZC在RT=35.536 min出现1个特有吸收峰、LB1-ZC在RT=2.327 min、8.148 min两个时间点出现了2特有吸收峰。将蓝光照射培养的Ah5-LG、Ah6-LG、Ah7-LG、Ah9-LG和LB1-LG的指纹图谱叠加比对分析,发现Ah5-LG在RT=22.132min有1个特有吸收峰;发现Ah6-LG在RT=5.853 min、7.120 min、7.819 min、16.526 min出现了4个特有吸收峰;Ah9-LG在RT=8.071 min、38.141 min出现了2个特有吸收峰。将双氧水诱导培养的Ah5-SYS、Ah6-SYS、Ah7-SYS、Ah9-SYS和LB1-SYS的指纹图谱叠加比对分析,Ah9-SYS在RT=6.874 min、7.567 min、8.672 min、9.396 min的四个峰的峰面积相比较散囊菌Ah5-SYS、Ah7-SYS、LB1-SYS在对应RT时的峰面积差别明显。将Ah5-LGSYS、Ah6-LGSYS、Ah7-LGSYS、Ah9-LGSYS、LB1-LGSYS的指纹图谱叠加比对分析,发现Ah9-LGSYS在RT=4.452 min特有1个吸收峰。2、通过将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汉逊酵母、酿酒酵母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进行共培养筛选,选择了共培养影响效果最明显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组展开系统的研究。将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单培养物、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共培养物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共培养物中检测出5个新吸收峰,对应的RT时间分别为10.097 min、21.690 min、22.315 min、25.679 min、32.472 min,在阿姆斯特丹散囊菌或解淀粉芽孢杆菌单培养时没有检测出这些峰。3、UHPLC-Triple TOF/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共培养中新化合物的产生。对经过UHPLC-Triple TOF/MS分析后获得的原始数据经表达预处理后共注释到的代谢物有825种,其中有277种代谢物注释到KEGG数据库,662种代谢物注释到的HMDB和Lipidmaps等公共数据库。对注释到HMDB数据库的617种代谢物进行化合物分类统计,617种代谢物分别匹配到13个HMDB super classes中,其中有188种代谢物属于“脂类及类脂分子”,112种代谢物属于“有机酸及其衍生物”,98种代谢物属于“有机杂环化合物”,三者占了所有HMDB注释代谢物的64.50%左右。在Control、CE、CM和CL四组中分别检测到861、864、867和868种代谢物,其中Control、CE、CM和CL分别特有2、1、1和1种代谢物。CE和Control的差异代谢物有263种,其中185种代谢物上调,78种代谢物下调;CM和Control的差异代谢物有238种,其中39种差异代谢物上调,199种差异代谢物下调;CL和Control的差异代谢物有203种,其中170种差异代谢物上调,33种差异代谢物下调。通过对共培养前后差异代谢物的聚类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共培养前后差异代谢物表达量差异显着,CE和Control组差异代谢物的相关通路包括嘌呤代谢、氰基氨基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半乳糖代谢、β-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组氨酸代谢以及氨酰生物合成、赖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同时,对不同共培养阶段代谢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共培养阶段,代谢物差异亦显着,富集到的相关代谢通路为半乳糖代谢、咖啡因代谢等。4、本部分以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共培养前期(CE)、共培养中期(CM)和共培养后期(CL)为实验组材料,以阿姆斯特丹散囊菌(Control)为对照。通过RNA-seq技术及Illumina测序平台,有40892条Unigene。23709条Unigene序列被注释,其中有12402个Unigenes序列被注释到GO分类的新陈代谢term中,13573条Unigene序列被注释到KEGG分类的新陈代谢分类中。将3个实验样本和对照样本进行两两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E vs Control两个样本之间存在3307个差异基因,其中2037个基因显着上调,1270个基因显着下调;CM vs Control两个样本之间存在2623个差异基因,其中只有2393个显着上调基因,230个显着下调基因;在CL vs Control两个样本之间存在1041个差异基因,其中有832个基因显着上调,210个基因显着下调。CL相对于样本Control差异基因最小,CE相对于样本Control差异基因最多。因此将CE vs Control这两个样本进行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和富集分析。在GO富集分析中,显着性富集较强的有:脂质代谢过程、细胞脂质代谢过程、甘油脂代谢过程、甘油脂生物合成过程等。在KEGG富集分类中,显着性富集较强的有:酪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因此,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共培养对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的次级代谢产生显着影响,且主要集在中脂质代谢过程、氨基酸代谢两个方面。5、我们将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酿酒酵母和汉逊酵母人工合成菌群,融合红茶和黑茶工艺,充分发挥微生物对茶叶成分的生物转化作用,创制了一款新茶饮品,经感官审评,青气消失,琥珀色透亮,回甘好,品质上得到很好的提升。

邢小龙[3](2020)在《河南地区老酵面团菌群结构及优势菌种复配研究》文中提出老酵面团是一个复杂的生化体系,面团风味物质的种类与含量是影响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团风味物质的产生除受使用原料、发酵方式影响外,更重要的是由于面团内部微生物发酵的作用。由酵母菌、细菌及霉菌等发酵菌群组成的混菌发酵体系,通过对面粉的发酵产生糖类、醇类、酸类、酯类及CO2使制备的馒头产生适宜的口感和风味。研究表明,面团发酵过程中内部微生物菌群及代谢物质是在逐渐变化,经过这一动态变化过程,最终形成了发酵面制品特有的质构和风味,然而关于微生物菌群及风味代谢物变化规律的研究仍比较缺乏。河南是我国面制品制造大省,传统老酵面团在河南历史久、分布广、种类繁、数量多,然而各地区、不同地形环境老酵面团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尚不明确,以及面团优势菌种间的互作关系仍未知晓。因此,本研究对河南地区不同地形(平原、山区、盆地)环境老酵面团微生物进行鉴定分析,研究面团发酵过程中菌群动态变化与风味物质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复配核心菌种研究面团乳酸菌对酵母菌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明确河南地区不同地形环境老酵面团微生物菌群组成,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技术对32份老酵面团中的细菌菌群和真菌菌群进行了分析。细菌主要是以乳酸菌为主,其中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三种地形环境样本中均为优势菌种,而在盆地样本中最为突出;平原样本中分布较多面包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ustorum)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山区样本以类食品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limentarius)为次优势菌种,部分样品还含有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明登乳杆菌(Lactobacillus mindensis)、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真菌主要是以酵母菌为主,其中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为优势菌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32个老酵面团中均有较高的占比,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在盆地样品中有广泛的分布。在部分山区样本中含有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和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l)。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研究面团在发酵过程中,其内部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发酵阶段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对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老酵面团在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到131种挥发性香气物质,这些化合物随着发酵进程在不断更替变化。不同发酵阶段,各样品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均存在差异。第一阶段(0 h)主要是以醇类和醛类物质为主;第二阶段(3 h)醇类、酯类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有所增加,伴随着酸类物质相对含量降低,此时是面团发酵香气物质形成的关键阶段;第三阶段(9 h)各类风味化合物质的代谢和积累呈现最大化,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这些差异存在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造成面团香气成分差异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老酵馒头风味特异性的主要原因。老酵面团微生物菌种与馒头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乳酸菌与苯乙醛、苯乙醇、苯甲醛、γ-壬内酯具有较高的正相关系数,而与2-乙基己醛、癸醛、己酸、己酸乙酯等成负相关;片球菌与乙酸己酯、2-戊基呋喃、(E)-2-庚烯醛、庚醇、乳酸乙酯等成正相关,与α-己基肉桂醛、壬醛、2-乙基己醛、癸醇等呈负相关;醋酸菌与己酸、癸酸乙酯、(E)-2-庚烯醛、己酸乙酯、2-乙基己醛等呈正相关,与苯甲醛、γ-壬内酯、1-辛烯-3-醇呈负相关;酵母菌主要与苯乙醛、2-戊基呋喃、(E)-2-辛烯醛、(E)-2-庚烯醛、己酸乙酯、甲酸己酯、癸酸乙酯等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系数。3.为了弄清面团发酵中乳酸菌对酵母菌所起作用,将老酵面团乳酸菌与酵母菌进行重新组合研究复配菌种对馒头品质产生的影响。乳酸菌与酵母混合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数量显着增长2~10倍;乳酸菌在面团发酵完成后数量出现1.5~20倍的增加,其中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和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增长显着,Lactobacillus fermentum能明显促进酵母菌增殖。添加乳酸菌后面团产生较多的乳酸,p H值均降低,特别是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Lactobacillus fermentum,乙酸、酒石酸和丁二酸在测试面团及馒头中均有较高的含量,是复配面团中产生的主要酸类物质。添加Pediococcus pentosaceus后,馒头的比容增加,硬度值降低,同时面团中气体的产生量显着增加。从感官评定总体评价来看,Pediococcus pentosaceus复配发酵馒头得分最高,对馒头品质起到了改善作用,更受测试者偏爱。4.为了进一步探明面团发酵过程中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Pediococcus pentosaceus的互作机制。采用转录组学技术解析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Pediococcus pentosaceus共发酵条件下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从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及风味物质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角度分析Pediococcus pentosaceus对酵母菌代谢的促进作用。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添加Pediococcus pentosaceus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共鉴定到383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KEGG 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参与氨基酸代谢、糖代谢及脂肪酸代谢等代谢途径。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共发酵过程中,能够促进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与糖酵解及TCA循环相关基因(PFK27,PDC1,PDA1和CIT2)的表达上调,从而提高风味物质代谢及面团中气体(CO2)产生的能力。酵母Ehrlich途径相关基因(ARO9,GDH1,PDC1)表达上调表明Pediococcus pentosaceus能够提高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氨基酸的代谢能力,促进发酵过程风味物质合成。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在面制品发酵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能量、CO2及中间代谢产物,促进酵母发酵及面团气体的生成,氨基酸代谢有助于面制品风味物质的产生。

陈远[4](2020)在《常温与低温下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菌丝球固定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结构紧凑、微生物种类多、生物去除率高及良好的沉降性能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被广泛采用。课题组和已有的文献报道研究发现,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丝状膨胀现象。随着丝状菌大量增殖,分散的菌丝通过破坏颗粒污泥的结构,使颗粒污泥破碎,沉降性能变差,造成生物量流失,最终导致颗粒污泥脱稳;但在一些特定的运行条件下,丝状菌能自凝聚形成沉降性能良好的颗粒状菌丝球,使颗粒污泥再次恢复稳定。为深入了解菌丝球形成的原因、性能及其对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影响,本研究以含有丝状菌的SBR反应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与人工调控方式,使反应器运行温度发生变化,进而分析好氧颗粒污泥在常温(27±2℃)和低温(8~13℃)下,其理化、生化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另外,从反应器内分离培养纯化丝状真菌菌丝球,通过静态实验分析菌丝球的脱氮除磷性能,在此基础上,将菌丝球作为载体进行固定化技术初步研究,拟深入分析其对维持颗粒污泥稳定性的贡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常温下,分散的丝状菌丝会破坏颗粒污泥的结构,使颗粒污泥破碎,造成生物量大量流失,限制颗粒污泥粒径的增加。低温会使丝状菌促进沉淀性能良好的菌丝球颗粒的形成,该菌丝球有助于使颗粒污泥粒径增加,最终改善反应器的沉降性能。(2)温度的变化对反应器内NH4+-N的去除影响较小,NH4+-N的去除率由98.69%下降到95.33%。而低温会使反应器内NO3--N浓度下降,NO2--N积累。低温状态下,反应器除磷效率明显增强,PO43--P去除率由60.75%上升到97.07%。厌氧末端PO43--P浓度显着上升,出水PO43--P浓度下降,厌氧末端PO43--P最大浓度为51.73mg/L,出水PO43--P平均浓度为0.24mg/L。同时,胞外聚合物中PO43--P和多糖含量上升,胞外多糖强化了颗粒污泥的结构,促使颗粒粒径增加。(3)常温下,颗粒污泥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低温下颗粒污泥的细菌群落多样性,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是常温下颗粒污泥中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53.38%、32.43%。Proteobacteria也是低温下颗粒污泥中的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为93.44%。低温下,已识别的真菌门主要为Ascomycota,其相对丰度为31.15%。(4)分离的丝状真菌Knufia和Bradymyces可以形成结构致密紧凑的菌丝球,对NO2--N和NO3--N有一定的反硝化能力,且对NO2--N的反硝化效果更好。(5)在以Bradymyces真菌球为载体固定反硝化细菌实验中发现,反硝化细菌可以很好地粘附在真菌菌丝上,对NO3--N的去除效果比单一菌种的去除效果好,对NO3--N的去除率达到了86.6%,对TN的去除率达到了62.5%。

房武[5](2019)在《豆制品中腐败菌烈性噬菌体分离鉴定及其抑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大豆营养丰富,并且含有异黄酮、皂甙、当醇、磷脂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大豆制品中含有丰富、优质的大豆蛋白,已经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食物之一。然而大多数豆制品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等,因此容易滋生微生物,产生发酸、发黏和恶臭等腐败变质的现象,极大缩短了豆制品的货架期,影响了豆制品的销售,同时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深入研究豆制品的腐败菌群构成,筛选安全高效的生物保鲜剂对于延长豆制品的货架期和销售量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扬州大学食堂自制的豆制品(豆腐)为原材料,通过37℃恒温保藏进行强制腐败,应用高通量测序和常规菌落分离及鉴定进行豆制品腐败菌群构成分析。随后,以腐败豆腐中的一株优势腐败菌—阴沟肠杆菌为宿主菌,利用双层平板法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高效裂解型噬菌体,并对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及一步生长曲线等)、抑菌效果及全基因组信息进行测定及分析,探索该噬菌体对豆制品腐败菌的抑制作用,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噬菌体生物防腐剂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新鲜豆腐置于37℃培养箱中恒温强制腐败,从Oh到36h期间,每隔2h取样进行感观分析及菌落计数,发现当强制腐败14 h时,感官评价总分值降至4.0,豆制品开始腐败;强制腐败24h时,感官评价总分值降至2.0,豆制品严重腐败,无法食用;强制腐败32h时,菌落总数达到最大值7.5 logCFU/g;同时,从Oh到36h期间,每隔12h取样进行菌落分离及16S rDNA鉴定,发现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为豆制品的优势腐败菌之一。(2)由于强制腐败32 h时,豆制品中的菌落总数达到最大。因此,我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2 h时的豆制品样品进行16S rDNA测序及菌群结构分析,发现最主要的优势腐败菌为莫拉氏菌科(Moraxellaceae),其占总菌群数的比例为87.3%;其次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riaceae),其占总菌群数的比例为6.5%;然后是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和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其占总菌群数的比例分别为2.9%和2.1%。该测序及分析结果也验证了阴沟肠杆菌确为豆制品的优势腐败菌之一。(3)以阴沟肠杆菌EcYZUE36为宿主菌,从农贸市场及各大超市的污水中成功分离出1株噬菌体,命名为Ecp 01。随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确定该噬菌体属于肌尾噬菌体科;通过生物特性分析,发现噬菌体Ecp 01的裂解范围广(能裂解测试菌株中所有的阴沟肠杆菌)、潜伏期短(20min)、爆发期长(50min)、对阴沟肠杆菌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抑制效果显着,说明Ecp 01是理想的烈性噬菌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噬菌体Ecp 0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Ecp 01基因组全长为39636 bp,其中编码基因长度为28938 bp,GC含量为57.9%;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基因组含有41个ORFs,其中26个序列具有明确功能;此外,该噬菌体基因组上不携带任何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安全可靠。

赵峥[6](2019)在《不同酸面团对马铃薯馒头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复合发酵剂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馒头作为我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重要产品之一,目前已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其在口感、质地和风味方面仍有待改进。酸面团是一种传统混合多菌种发酵剂,其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可有效改善发酵制品品质。本研究以五种不同中式传统酸面团(CTS1至CTS5)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多种理化分析手段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酸面团的营养组成及微生物多样性;然后在比较不同酸面团发酵马铃薯面团及馒头品质特性的基础上,筛选适宜马铃薯馒头制作的酸面团品种;最后以筛选出的酸面团为研究对象,进行优势菌群的分离及初步复配,并比较研究不同复配比例对马铃薯馒头品质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复合发酵剂在马铃薯馒头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酸面团中粗蛋白、总淀粉、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8.1514.38%,65.5877.26%,0.873.62%,酸度在3.826.22之间;CTS1的总酚含量最高(0.22 mg CAE/g DW),CTS5抗氧化活性最强(2.94μg TE/mg DW)。酸面团中细菌主要是片球菌和乳杆菌,真菌主要是威克汉姆酵母和酿酒酵母;细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最高的均为CTS1(ACE:102.16,Chao1:101.6;Simpson:0.34,Shannon:1.39),真菌菌群丰度最高的为CTS2(ACE:121.84,Chao1:116.60),多样性最高的为CTS5(Simpson:0.31,Shannon:1.47)。(2)五种酸面团中,CTS1的发酵流变特性最好,其发酵的30%马铃薯面团pH最低(4.31);酸面团发酵会使马铃薯面团蛋白有不同程度降解,以CTS1降解程度最大;五种酸面团发酵马铃薯馒头比体积、高径比、色泽和质构存在显着差异(p<0.05),CTS1和CTS4发酵效果优于商业酵母;五种酸面团发酵馒头比商业酵母发酵馒头风味物质组成更丰富,含量虽存在显着差异,但主要以醇类、醛类为主,且二者的相对气味活度值更高;酸面团发酵使30%马铃薯馒头蛋白、膳食纤维、矿质元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下降,但抗性淀粉含量更高(27.41%44.07%),预估血糖指数更低(65.9372.43)。(3)CTS1为最适合30%马铃薯馒头发酵的酸面团,其优势酵母菌为酿酒酵母,优势乳酸菌为植物乳杆菌。当酿酒酵母添加量在1-2%时,所发酵的面团的最大高度和总产气量均较高(14.418.9 mm;617853 mL);当植物乳杆菌添加量在0.5-2%时,所发酵面团乳酸产量均较高(3.324.83 mg/g)。通过比较植物乳杆菌与酿酒酵母不同复配比例对马铃薯馒头表观特性的影响,发现当植物乳杆菌与酿酒酵母复配比例为0.5%:1.5%时,马铃薯馒头比体积最大(2.24 mL/g)。综上所述,酸面团营养丰富,菌群组成多样化,可作为改善马铃薯馒头品质特性的发酵剂,其改善效果与酸面团品种有关,基于酸面团的复合发酵剂在马铃薯馒头工业化生产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陈德强[7](2018)在《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Cobb,1893)Thorne,1949]是一种毁灭性的迁移内寄生植物病原线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危害粮食作物、果树和蔬菜等重要经济作物以及观赏植物等,是造成世界香蕉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该线虫的防治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施用杀线剂是目前普遍采用和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但杀线剂等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其它负面影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被严格限制使用。因此研究和建立香蕉穿孔线虫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迫在眉睫,生物防治因其具有绿色环保、经济安全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而受到重视和越来越多研究。胞外蛋白酶已被证实是食线虫微生物侵染线虫的重要毒力因子。本研究构建了香蕉穿孔线虫发生地香蕉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从中筛选获得一个杀线虫活性较强的蛋白酶基因(编号pase4),另外,从来自不同寄主的香蕉穿孔线虫10个种群中筛选得到一株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36菌株;在此基础上,通过载体转化和三亲本转导的方法将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到pf36细胞中并使其正确表达,以期利用pf36与香蕉穿孔线虫的伴生关系,使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通过pf36介导实现对香蕉穿孔线虫生长发育或侵染致病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有效防治香蕉穿孔线虫的目的;最后对遗传改造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产蛋白酶活性、遗传稳定性、土壤定殖能力、体外杀线虫活性、盆栽生防效果及其对香蕉作物安全性进行了测定和评估。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对香蕉根际土壤细菌、古菌16S rDNA和真菌18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种类多样性分析,其丰富度和多样性由高至低依次为细菌>真菌>古菌,优势类群分别为酸杆菌GP1(Acidobacteria GP1)、Penidiella和Fervidicoccus,各类群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未能分类(unclassified)的序列。2.构建了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文库包含约3500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30 kb左右,覆盖微生物基因组大小约1.05 Gb,通过功能驱动筛选方法获得6个具有蛋白酶水解活性的克隆子Pro1Pro6;分别构建Pro1Pro6的亚克隆筛选得到3个具有蛋白酶活性的亚克隆子Pro1’、Por4’和Pro6’,3个亚克隆子的发酵上清液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线虫活性,其中Pro4’处理杀线虫活性最大。3.对亚克隆子Pro1’、Pro4’和Pro6’的插入序列分析表明各自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3个相对应的蛋白酶(PASE1、PASE4和PASE6);3种蛋白酶均为分泌型亲水蛋白。4.通过原核表达获得成熟的蛋白酶PASE4,大小约为32 kDa,并证实PASE4能有效降解香蕉穿孔线虫的体内组织,具有显着的杀线虫活性;建立了利用胡萝卜纯愈伤组织培养繁殖无菌香蕉穿孔线虫的方法。5.从来自不同寄主植物的香蕉穿孔线虫10个种群中共分离得到53株可培养伴生细菌,确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供试线虫种群的优势伴生细菌;并以荧光假单胞菌pf36菌株作为遗传改造的目标菌株。6.通过载体转化和接合转导的方法将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伴生细菌pf36获得了遗传改造菌p4MCS-pf36和p4Tn5-pf36;p4MCS-pf36的产蛋白酶能力和杀线虫活性均比p4Tn5-pf36高,但后者遗传稳定性、土壤定殖能力和盆栽防治效果均好于前者。7.确定了p4Tn5-pf36产蛋白酶的优化发酵体系:培养组分为甘油10 mL/L、酵母粉15 g/L、氯化钾1 g/L,培养条件为温度34.5℃、初始pH 7.66、接种量为8.0%、转速274 r/min;优化后发酵液中最高蛋白酶活力为109.928 U/mL,比优化前提高1.58倍。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构建的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中筛选获得一个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蛋白酶基因pase4,并从不同的香蕉穿孔线虫种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伴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f36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将基因pase4导入到菌株pf36中并正确表达,并获得了遗传稳定良好且对香蕉穿孔线虫具一定防效改造菌株。初步实现了以伴生细菌为载体介导表达生防因子抑制香蕉穿孔线虫生长繁殖或侵染致病的的目的。研究结果将为香蕉穿孔线虫的防治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同时也为研究建立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植物线虫生物防治技术提供新策略和新途径。

姚粟,于学健,白飞荣,曹艳花,赵婷,翟磊,刘洋,葛媛媛,程坤,冯慧军,凌空,史晓萌,王永芳,张小霞,程池[8](2017)在《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用微生物菌种是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应用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如乳制品、白酒、茶、酱油、醋、腐乳、泡菜等的微生物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分析,归纳了评价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的科学标准,提出了第一批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名单,共30个属75种菌种,包括细菌42种,酵母12种,丝状真菌21种;对菌种在关键发酵工艺中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总结分析,表明其功能主要集中于产风味物质、产功能酶系、产健康因子、抑制杂菌及改善食品质地,为完善我国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及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王玉芳[9](2017)在《南方根结线虫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提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严重危害世界农业生产,传统的化学防治既危害人类健康又污染环境。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因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在生物防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有生防活性的菌株在实际应用中易受环境影响导致防效降低或失效。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能够高效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内生细菌并研究其定殖和防效的影响因子,为利用植物内生细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采用水解明胶活性菌株的初筛以及发酵上清液和菌悬液杀线虫活性的复筛,进一步通过盆栽番茄人工接种内生菌和线虫的方法验证;对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研究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动态;选择盆栽防效高,促生效果好,定殖能力强的菌株制成固体菌剂,在病圃中栽培番茄调查固体菌剂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菌种。结果从59株植物内生细菌中筛选得到19株能够水解明胶的菌株,其中H1、SHI和E62的水解明胶能力最强;ZC13的发酵上清液和Q1的菌悬液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校正致死率最高,分别为81.11%和52.76%;盆栽防效最高是Q1、H1、LAI和SHI,卵块抑制率和根结抑制率均在68%以上且都能促进番茄生长;Q1和SHI能有效在番茄根内定殖,定殖量维持在104 cfu/g,Q1、H1、LA1和SHI都能在根际土壤中定殖,定殖量维持在106cfu/g,Q1在根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量显着高于其他菌株;在病圃中Q1的菌剂能使番茄根内的线虫数降低68.54%并促进番茄生长;经鉴定Q1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H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A1为温哥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ancouverensis),SHI 为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采用盆栽番茄人工接种法研究Q1定殖与防效的影响因子。首先研究Q1菌株的接种浓度和接种方法对Q1定殖和根结线虫防效的影响,然后选择最适的接种浓度和接种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质地、肥料和金属离子等因子对Q1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接种浓度,伤根接种,维持土壤30%的含水量有利于Q1在番茄根内定殖;定殖数量增加能提高Q1的防效;增大接种浓度,伤根接种以及含水量30%的土壤、中性土壤、粘壤土、除钾肥以外的化肥、Ca2+有利于提高Q1的防效。植物内生细菌Q1对防治南方根结线虫具有巨大潜力,定殖过程不易受环境影响,按其特点合理应用可以提高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

鲍咏泽[10](2017)在《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及传热传质模型构建》文中提出论文以柳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常压过热蒸汽干燥对柳杉锯材的干燥质量、微观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干燥过程中边界层的特点,以及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规律,构建了一维传热传质模型,为过热蒸汽干燥柳杉锯材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人工林木材高效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干燥质量和微观构造方面。过热蒸汽干燥柳杉锯材达到锯材干燥质量国家标准二级质量要求,合格率为89%。过热蒸汽干燥后柳杉径切面的纹孔膜破坏程度大于常规干燥和气干材,提高了木材的渗透性,干燥速率较常规干燥速率提高84%。(2)物理力学性能方面。过热蒸汽干燥能够显着降低木材的平衡含水率和吸湿湿胀率。在20℃/65%RH和40℃/90%RH两种条件下,阻湿率从常规干燥材的15.49%和1 1.33%分别增加至过热蒸汽干燥材24.38%和22.19%;抗胀率从常规干燥材6.22%和7.13%分别增加至过热蒸汽干燥材1 7.68%和22.44%,说明过热蒸汽干燥可以降低木材的吸湿性,提高尺寸稳定性。过热蒸汽干燥材的抗弯弹性模量略大于常规干燥材和气干材;而抗弯强度略小于常规干燥材和气干材,但干燥方法对柳杉锯材的力学性质影响不显着。(3)机理分析。在木材动态黏弹性方面,过热蒸汽干燥材、常规干燥材和气干材的贮存模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减小程度随干燥材刚度的降低和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三种干燥材都出现两个力学松弛过程,但力学松弛损耗峰的温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在结晶度和晶区尺寸方面,过热蒸汽干燥材的结晶度和晶区尺寸大于常规干燥材和气干材。(4)干燥介质的马赫数小于0.3,可视其在材堆内通气道的流动为流体密度不变的定常流动,流动状态为湍流,形成湍流边界层,边界层的厚度随着干燥介质的温度和离材堆入口处的距离增加而增厚。(5)采用傅里叶导热定律与菲克第二扩散定律分别描述了木材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与传质过程,构建干燥模型并给出定解条件。利用有限差分法将偏微分方程转变为差分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含水率模型的偏差范围为1%~9%,温度模型的偏差范围为1%~8%。

二、粘性威克斯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性威克斯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识形态与学说分类
    (一)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
    (二)基于思想“血缘”关系的分类图解
    (三)基于“意识形态”的分类
    (四)经济学中不同类型自由主义的分类和识别问题
二、自由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
    (一)概说
    (二)自由主义的共识
    (三)古典自由主义
    (四)新自由主义
    (五)新古典自由主义
三、《国富论》:设置为参照点的解释
四、古典经济学(1750—1870)与“自由放任”
    (一)自由放任
    (二)重农主义
    (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 边沁:功利主义与“幸福计算”
        2.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贫困陷阱
        3. 李嘉图:地租理论、比较优势原则和自由贸易
        4. 萨伊定律
        5. 约翰·穆勒:综合与折衷主义
五、新古典经济学(1871—1930)与“自由放任”
    (一)英国学派
    (二)洛桑学派
    (三)奥地利学派
        1. 门格尔与方法论个人主义
        2. 庞巴维克
六、“积极自由”与凯恩斯主义阵营
    (一)“自由放任”的终结与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二)凯恩斯
    (三)新古典-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
    (四)后凯恩斯主义
    (五)新凯恩斯主义
    (六)最新的趋势:“新兴的新古典综合”?
七、“消极自由”与自由市场经济学阵营
    (一)芝加哥学派
        1. 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
        2. 卢卡斯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 科斯与产权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分支)
    (二)布坎南与公共选择学派
    (三)新奥地利学派
        1.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温和派
        2. 以米塞斯为代表的激进派
    (四)弗莱堡学派(4)(freiburg school):一种变异的新古典自由主义?
八、重商主义:国家主义经济学
九、国家主义与德国历史经济学派
十、余论
    (一)理念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二)理念的阴暗面
    (三)执念与政策方案的倾向

(2)黑茶中散囊属真菌及其对茶叶品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黑茶概述
        1.1.1 茯砖茶
        1.1.2 安化黑茶
        1.1.3 普洱茶
        1.1.4 六堡茶
    1.2 散囊属真菌
    1.3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概述
    1.4 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方案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黑茶中散囊属真菌多样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菌种与试剂
        2.2.2 溶液与培养基配制
    2.3 方法
        2.3.1 散囊菌形态鉴定分析
        2.3.2 HPLC指纹图谱比对分析散囊属真菌多样性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分离菌株的形态
        2.4.2 不同条件处理下金花菌形态分析
        2.4.3 方法专属性考察
        2.4.4 线性关系考察
        2.4.5 色谱比对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互作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菌种的来源
        3.2.2 培养基
    3.3 方法
        3.3.1 菌种的分离制备
        3.3.2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与酵母、芽孢杆菌的固体共培养
        3.3.3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与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液体共培养
        3.3.4 固体发酵产物的提取
        3.3.5 发酵产物的HPLC图谱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LC-MS技术分析共培养前后阿姆斯特丹散囊菌代谢谱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实验材料与样品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3 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色谱条件
        4.3.3 质控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样本质控
        4.4.2 代谢物总体分析
        4.4.3 多元统计分析
        4.4.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4.5 共培养前后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4.4.6 不同共培养时期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相互作用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培养基
        5.2.2 试剂盒
        5.2.3 仪器
    5.3 方法
        5.3.1 样品的制备
        5.3.2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
        5.3.3 总RNA的质量检测
        5.3.4 转录组文库构建
        5.3.5 转录组测序数据预处理与Unigene的获取
        5.3.6 Unigene功能注释
        5.3.7 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5.3.8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测序数据过滤
        5.4.2 Unigene功能注释
        5.4.3 基因表达量计算
        5.4.4 差异基因的可视化分析
        5.4.5 差异基因GO分类统计
        5.4.6 差异基因的代谢通路分析
        5.4.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5.5 讨论
第六章 黑茶品质提升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
        6.2.1 菌种的来源
        6.2.2 茶原料来源
    6.3 方法
        6.3.1 红毛茶的制作
        6.3.2 益生菌群发酵
        6.3.3 感官审评
    6.4 结果
    6.5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茶中散囊属真菌的形态描述
附录2 散囊菌各样品色谱图
附录3 各比对组样品负离子模式下的PLS-DA得分图
附录4 各比对组样品负离子模式下的OPLS-DA得分图及其对应检验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河南地区老酵面团菌群结构及优势菌种复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老酵面团的起源及分类
        1.1.1 老酵面团的起源
        1.1.2 老酵面团的种类及应用
    1.2 老酵面团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1.2.1 老酵面团菌群结构
        1.2.2 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
        1.2.2.1 传统分离鉴定技术
        1.2.2.2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 老酵面团发酵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
        1.3.1 老酵面团风味形成途径
        1.3.2 老酵面团风味物质检测技术
    1.4 老酵面团微生物互作研究
    1.5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南地区老酵面团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老酵面团样品的采集
        2.3.2 老酵面团pH和总酸度(TTA)的测定
        2.3.3 老酵面团乳酸菌、酵母菌的分离培养与保存
        2.3.4 老酵面团乳酸菌、酵母菌的测序鉴定
        2.3.5 测序结果的比对及菌种确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老酵面团pH值和总酸度(TTA)
        2.4.2 传统平板分离细菌的鉴定结果
        2.4.3 传统平板分离真菌的鉴定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老酵面团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对风味物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面团及馒头的制备
        3.3.2 老酵面团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3.3.2.1 DNA提取和PCR扩增
        3.3.2.2 Illumina Miseq测序
        3.3.2.3 数据处理
        3.3.3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及萃取
        3.3.4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高通量测序老酵面团菌群差异分析
        3.4.1.1 样本测序评估与多样性指数分析
        3.4.1.2 老酵面团细菌菌群组成分析
        3.4.1.3 老酵面团真菌菌群组成分析
        3.4.2 老酵面团发酵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
        3.4.2.1 细菌菌群动态变化规律
        3.4.2.2 真菌菌群动态变化规律
        3.4.3 老酵面团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差异分析
        3.4.4 老酵馒头风味物质组成分析
        3.4.5 老酵面团菌群与馒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老酵面团乳酸菌与酵母菌复配对面团及馒头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种培养、收集与复配
        4.3.2 复配面团和馒头pH值、TTA、有机酸的测定
        4.3.3 乳酸菌复配面团发酵性能测定
        4.3.4 馒头品质特征与感官评定
    4.4 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复配面团中酵母菌与乳酸菌计数
        4.5.2 pH值、TTA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4.5.3 不同乳酸菌复配面团的流变发酵特性
        4.5.4 复配馒头品质特性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复配面团共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转录组学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菌种培养与收集方法同4.3.1
        5.3.2 面团的制作与发酵方法同4.3.4
        5.3.3 样品总RNA的提取
        5.3.4 测序文库构建及测序
        5.3.5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转录组测序结果
        5.4.2 碳水化合物代谢分析
        5.4.3 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分析
        5.4.4 其他风味物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5.4.5 酿酒酵母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论文创新点
ABSTRACT
参考文献

(4)常温与低温下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菌丝球固定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
        1.1.1 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前景
        1.1.2 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1.1.3 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稳定性影响因素
        1.1.4 低温对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影响
    1.2 丝状菌在好氧颗粒污泥中的研究现状
        1.2.1 丝状菌在颗粒污泥的作用
        1.2.2 颗粒污泥中发生丝状膨胀的原因
        1.2.3 丝状菌膨胀的常见控制措施
        1.2.4 丝状菌丝球及其固定化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方案
        2.1.1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2.1.2 进水水质
        2.1.3 污泥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好氧颗粒污泥性能研究
        2.2.2 丝状菌丝球的分离与性能研究
        2.2.3 菌丝球固定化技术研究
    2.3 检测与分析方法
        2.3.1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与测定
        2.3.2 污泥中磷含量的测定
        2.3.3 污泥中多糖的测定
        2.3.4 污泥及丝状菌形态的表征
        2.3.5 丝状菌的PCR扩增和鉴定
        2.3.6 颗粒污泥的高通量测序
        2.3.7 常规分析方法
第3章 常温与低温下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变化
    3.1 好氧颗粒污泥的理化性状
        3.1.1 形态特征及沉降性能的变化
        3.1.2 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分析
        3.1.3 污泥典型生化特性的变化
    3.2 好氧颗粒污泥中EPS含量的变化
    3.3 污泥中多糖和磷的含量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对好氧颗粒污泥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污泥中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变化
    4.2 颗粒污泥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
    4.3 功能菌属及丝状细菌组成的变化
    4.4 低温条件下颗粒污泥中的真菌种群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丝状菌丝球的性能及其固定化技术研究
    5.1 菌丝球的分离与鉴定
    5.2 菌丝球对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
    5.3 真菌菌丝球固定反硝化菌脱氮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豆制品中腐败菌烈性噬菌体分离鉴定及其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豆制品的腐败与保鲜
        1.1.1 豆制品腐败现象
        1.1.2 豆制品腐败菌研究进展
        1.1.3 豆制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2 阴沟肠杆菌
    1.3 噬菌体
        1.3.1 噬菌体简介
        1.3.2 噬菌体的主要特点
        1.3.3 噬菌体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
        2.1.2 宿主菌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豆制品的腐败试验
        2.2.2 感官分析
        2.2.3 总菌落数测定
        2.2.4 菌落分离
        2.2.5 菌株16S rDNA测序鉴定
        2.2.6 豆制品腐败菌群结构分析
        2.2.7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
        2.2.8 噬菌体的增殖与保存
        2.2.9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2.2.10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2.2.11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
        2.2.12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2.2.13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2.2.14 噬菌体ECP01的抑菌作用
        2.2.15 噬菌体对阴沟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2.2.16 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豆制品优势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
        3.1.1 豆制品的腐败过程中的感官特征变化
        3.1.2 豆制品的腐败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变化
        3.1.3 豆制品腐败菌的鉴定
    3.2 豆制品腐败菌群结构分析
    3.3 阴沟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
        3.3.1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
        3.3.2 噬菌体的透射电镜观察
        3.3.3 噬菌体的生物特性研究
        3.3.4 噬菌体ECP01对阴沟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3.3.5 噬菌体ECP01对阴沟肠杆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3.4 噬菌体ECP01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3.4.1 噬菌体ECP01的基因组概述
        3.4.2 噬菌体ECP01的基因组注释
        3.4.3 噬菌体基因组安全性评估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酸面团对马铃薯馒头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复合发酵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酸面团
        1.1.1 酸面团概述
        1.1.2 酸面团分类
        1.1.3 酸面团的微生物组成
        1.1.4 酸面团改善发酵制品品质机理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 酸面团对发酵制品品质的影响
        1.3.1 表观特性
        1.3.2 营养及功能特性
        1.3.3 风味特性
    1.4 复合菌种发酵剂
    1.5 马铃薯馒头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酸面团基本营养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酸面团的酸度与微生物含量
        2.3.2 酸面团基本成分分析
        2.3.3 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2.3.4 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2.3.5 测序数据注释及OTU分析
        2.3.6 α 多样性分析
        2.3.7 β 多样性分析
        2.3.8 微生物属、种水平的物种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酸面团对马铃薯面团和馒头品质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马铃薯面团发酵过程中的酸度变化情况
        3.3.2 马铃薯面团发酵流变特性分析
        3.3.3 马铃薯面团发酵过程中的蛋白降解情况
        3.3.4 马铃薯馒头比体积、高径比、色泽分析
        3.3.5 马铃薯馒头质构特性分析和感官评价
        3.3.6 马铃薯馒头基本成分分析
        3.3.7 马铃薯馒头矿物元素分析
        3.3.8 马铃薯馒头氨基酸组成分析
        3.3.9 马铃薯馒头总酚含量和抗氧化特性分析
        3.3.10 马铃薯馒头淀粉消化性和预估血糖指数分析
        3.3.11 不同酸面团发酵马铃薯馒头风味差异
        3.3.12 马铃薯馒头中的风味物质
        3.3.13 马铃薯馒头中关键风味物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酸面团品种筛选及复合发酵剂的制备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理想样本的建立
        4.3.2 最适宜马铃薯馒头发酵的酸面团品种筛选
        4.3.3 最佳酸面团优势菌初步筛选
        4.3.4 优势菌测序鉴定
        4.3.5 优势酵母菌及乳酸菌发酵特性分析
        4.3.6 不同比例复合发酵剂馒头品质评价
        4.3.7 最佳复合发酵剂馒头风味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香蕉穿孔线虫研究概况
        1.1.1 香蕉穿孔线虫及其生物学特征
        1.1.2 香蕉穿孔线虫寄主范围及致病性
        1.1.3 香蕉穿孔线虫的经济重要性
        1.1.4 香蕉穿孔线虫的防治现状
        1.1.5 香蕉穿孔线虫的生物防治
    1.2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
        1.2.1 宏基因组的定义
        1.2.2 宏基因组文库构建
        1.2.2.1 宏基因组DNA提取
        1.2.2.2 宏基因组文库的载体
        1.2.2.3 宏基因组文库的宿主
        1.2.3 宏基因组文库分析途径
        1.2.3.1 基于序列驱动筛选
        1.2.3.2 基于功能驱动筛选
        1.2.3.3 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
        1.2.4 宏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3 微生物蛋白酶研究概况
        1.3.1 微生物蛋白酶分类
        1.3.2 丝氨酸蛋白酶概述
        1.3.3 金属蛋白酶概述
        1.3.4 杀线虫相关蛋白酶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香蕉穿孔线虫发生地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香蕉根际土壤采集
        2.2.1.2 供试试剂
        2.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2.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2 方法
        2.2.2.1 香蕉根际土壤总DNA提取及纯化
        2.2.2.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2.2.3 香蕉根际土壤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2.2.2.4 Fosmid文库特征分析
        2.2.2.5 Fosmid文库筛选蛋白酶活性克隆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香蕉根际土壤总DNA提取
        2.3.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3.2.1 测序数据预处理
        2.3.2.2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多样性指数
        2.3.2.3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
        2.3.3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特征分析
        2.3.3.1 Fosmid文库大小
        2.3.3.2 Fosmid文库建库效率
        2.3.3.3 Fosmid文库克隆稳定性
        2.3.4 蛋白酶活性Fosmid克隆子筛选
    2.4 小结
第3章 亚克隆筛选蛋白酶基因及其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供试线虫
        3.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3.2.1.4 主要仪器设备
        3.2.2 方法
        3.2.2.1 构建Fosmid亚克隆文库
        3.2.2.2 蛋白酶亚克隆的筛选
        3.2.2.3 蛋白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3.2.2.4 蛋白酶亚克隆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3.2.2.5 蛋白酶pase4基因表达、纯化和荧光标记
        3.2.2.6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蛋白酶亚克隆的筛选
        3.3.1.1 Fosmid质粒DNA的提取和检测
        3.3.1.2 亚克隆构建和筛选
        3.3.2 蛋白酶基因序列分析
        3.3.2.1 蛋白酶亚克隆插入片段扩增
        3.3.2.2 插入片段的开放阅读框分析
        3.3.2.3 蛋白酶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蛋白酶亚克隆子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3.3.4 蛋白酶PASE4的表达、纯化和检测
        3.3.5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分析
        3.3.5.1 无菌香蕉穿孔线虫的培养繁殖
        3.3.5.2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
    3.4 小结
第4章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分离、鉴定及筛选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供试香蕉穿孔线虫种群
        4.2.1.2 主要试剂耗材
        4.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4.2.1.4 主要仪器设备
        4.2.2 方法
        4.2.2.1 香蕉穿孔线虫培养繁殖
        4.2.2.2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分离纯化
        4.2.2.3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鉴定
        4.2.2.4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伴生细菌筛选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4.3.2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16S rDNA扩增
        4.3.3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16S rDNA鉴定
        4.3.4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筛选
    4.4 小结
第5章 pase4基因导入伴生细菌pf36及其生物学特征测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供试试剂和耗材
        5.2.1.2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5.2.2 方法
        5.2.2.1 菌株pf36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5.2.2.2 pase4基因转化pf36菌株
        5.2.2.3 pase4基因转导pf36菌株
        5.2.2.4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长曲线测定
        5.2.2.5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5.2.2.6 p4MCS-pf36和p4Tn5-pf36蛋白酶表达活性测定
        5.2.2.7 p4MCS-pf36和p4Tn5-pf36遗传稳定性测定
        5.2.2.8 p4MCS-pf36和p4Tn5-pf36土壤定殖测定
        5.2.2.9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f36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5.3.2 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伴生细菌pf36
        5.3.2.1 pase4基因转化pf36菌株
        5.3.2.2 pase4基因转导pf36菌株
        5.3.2.3 遗传改造菌发酵上清液的SDS-PAGE和Western杂交检测
        5.3.3 遗传改造菌p4MCS-pf36和p4Tn5-pf36的生物学特征测定
        5.3.3.1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长曲线测定
        5.3.3.2 p4MCS-pf36和p4Tn5-pf36蛋白酶表达活性测定
        5.3.3.3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理生化测定
        5.3.4 菌株p4MCS-pf36和p4Tn5-pf36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5.3.5 p4MCS-pf36和p4Tn5-pf36土壤定殖测定
    5.4 小结
第6章 遗传改造菌的生防效果及其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1.1 供试线虫
        6.2.1.2 供试香蕉苗和种植基质
        6.2.1.3 供试试剂
        6.2.1.4 主要仪器设备
        6.2.2 方法
        6.2.2.1 p4MCS-pf36和p4Tn5-pf36发酵上清液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6.2.2.2 p4MCS-pf36和p4Tn5-pf36对香蕉穿孔线虫防治效果测定
        6.2.2.3 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4MCS-pf36和p4Tn5-pf36发酵上清液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6.3.2 p4MCS-pf36和p4Tn5-pf36对香蕉穿孔线虫防治效果及其对作物安全性测定
        6.3.3 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6.3.3.1 单因素试验优化
        6.3.3.2 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显着因素
        6.3.3.3 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
        6.3.3.4 最优发酵体系组合验证
    6.4 小结
第7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7.1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7.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杀线虫蛋白酶基因筛选
    7.3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筛选
    7.4 遗传改造菌的构建及其生防效果测定
    7.5 遗传改造菌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优化
    7.6 本研究创新性
    7.7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
附录B 筛选获得的蛋白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信息

(8)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估食品用功能微生物菌种的科学标准
    1.1 食品用功能微生物菌种的认定原则
    1.2 食品用功能微生物菌种的使用历史
    1.3 食品用功能微生物菌种的分类学标准
        1.3.1 细菌的分类学标准
        1.3.2 真菌的分类学标准
2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名单
    2.1 细菌
        2.1.1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2.1.2 厚壁菌门Firmicutes
        2.1.3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2.2 真菌
        2.2.1 酵母
        2.2.1. 1 德巴利酵母科Debaryomycetaceae
        2.2.1. 2 毕赤酵母科Pichiaceae
        2.2.1. 3 酵母科Saccharomycetaceae
        2.2.1.4 Trichomonascaceae
        2.2.2 丝状真菌
        2.2.2. 1 发菌科Trichocomaceae
        2.2.2. 2 红曲科Monascaceae
        2.2.2. 3 毛霉科Mucoracea
3 讨论与展望

(9)南方根结线虫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根结线虫概述
        1.1 根结线虫的分类学地位
        1.2 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1.2.1 根结线虫的形态
        1.2.2 根结线虫的生活史
        1.2.3 根结线虫侵染特征
        1.2.4 根结线虫的传播
        1.3 根结线虫的危害
        1.4 根结线虫的防治
        1.4.1 化学防治
        1.4.2 农业措施防治
    2 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
        2.1 根结线虫的生防真菌
        2.1.1 捕食真菌
        2.1.2 内寄生真菌
        2.1.3 卵寄生真菌
        2.2 根结线虫的生防细菌
        2.2.1 根际细菌
        2.2.2 寄生细菌
        2.3 根结线虫的生防放线菌
    3 利用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根结线虫
        3.1 植物内生细菌的特点
        3.2 防治根结线虫的植物内生细菌
        3.3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线虫的机理
        3.3.1 产生杀线虫物质
        3.3.2 改变寄主根系分泌物
        3.3.3 竞争营养和空间位点
        3.3.4 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
    4 影响生防菌定殖的因素
        4.1 生防菌自身性质
        4.2 寄主植物及其根系分泌物
        4.3 土壤环境对生防菌定殖的影响
        4.3.1 土壤温度
        4.3.2 土壤湿度
        4.3.3 土壤类型
        4.3.4 土壤pH
        4.3.5 土壤有机质含量
        4.3.6 土壤微生物
    5 影响微生物生防效果的因素
        5.1 温度
        5.2 湿度
        5.3 降水
        5.4 紫外线
        5.5 土壤
        5.5.1 土壤pH
        5.5.2 土壤类型
        5.5.3 土壤含氧量
        5.5.4 其他土壤因子
        5.6 化学因素
    6 实验设计
第2章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
    第1节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不同筛选方法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生物材料
        1.1.2 培养基
        1.1.3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生物材料的培养
        1.2.2 水解明胶菌株的筛选
        1.2.3 杀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
        1.2.4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株的盆栽筛选
        1.2.5 不同筛选方法的比较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解明胶菌株的筛选
        2.2 离体杀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
        2.3 盆栽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
        2.4 根结线虫生防菌不同筛选方法的比较
        3 讨论
    第2节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促生效果和定殖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生物材料
        1.1.2 培养基
        1.1.3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生物材料的培养
        1.2.2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1.2.3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在番茄根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1.2.4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鉴定
        1.2.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2.2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在番茄根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2.3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鉴定
        3 讨论
    第3节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菌剂在病圃中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生物材料
        1.1.2 培养基
        1.1.3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生物材料的培养
        1.2.2 Q1菌剂在病圃中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及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Q1菌剂在病圃中的防效及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3章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Q1定殖与防效影响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生物材料
        1.1.2 培养基
        1.1.3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生物材料的培养
        1.2.2 影响因子的设置
        1.2.3 Q1在番茄根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1.2.4 Q1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
        1.2.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浓度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2.2 接种方法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2.3 土壤含水量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2.4 土壤pH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2.5 土壤质地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2.6 施肥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2.7 金属离子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及传热传质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柳杉锯材干燥的研究现状
        1.2.2 木材过热蒸汽干燥的研究现状
        1.2.3 干燥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质量及对微观构造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干燥试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木材干燥过程及干燥速率
        2.2.2 干燥质量分析
        2.2.3 微观构造
    2.3 本章小结
3 过热蒸汽干燥对柳杉锯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燥方法对试样平衡含水率和阻湿率的影响
        3.2.2 干燥方法对试样湿胀率和抗胀率的影响
        3.2.3 干燥方法对木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木材的动态黏弹性
        3.2.5 木材的结晶度和晶区尺寸
    3.3 本章小结
4 过热蒸汽干燥中边界层的研究
    4.1 边界层及控制方程
        4.1.1 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4.1.2 边界层的控制方程
    4.2 过热蒸汽和常规干燥过程中边界层的研究
        4.2.1 研究方法
        4.2.2 边界层的流动状态
        4.2.3 边界层的厚度
    4.3 本章小结
5 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传热传质模型构建
    5.1 木材干燥的物理基础
        5.1.1 木材中水分的种类
        5.1.2 木材中水分蒸发机制
    5.2 木材传热传质模型主要参数
        5.2.1 纤维饱和点
        5.2.2 木材空隙度
        5.2.3 木材的容积密度
        5.2.4 木材的基本密度
        5.2.5 木材含水率
        5.2.6 饱和度
        5.2.7 木材的有效导热系数
        5.2.8 木材的等效比热
        5.2.9 木材内部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5.2.10 水的汽化潜热
    5.3 柳杉过热蒸汽干燥的传热传质过程
        5.3.1 传热过程
        5.3.2 传质过程
    5.4 过热蒸汽干燥传热传质控制方程
        5.4.1 假设条件
        5.4.2 表征体积单元
        5.4.3 建立控制方程
    5.5 传热传质模型的定解条件
        5.5.1 几何条件
        5.5.2 初始条件
        5.5.3 边界条件
        5.5.4 物理条件
        5.5.5 模型求解因变量耦合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数值解析与模型验证
    6.1 传热传质模型的数值解
        6.1.1 网格划分
        6.1.2 木材过热蒸汽干燥传热传质模型的差分格式
    6.2 模型验证与分析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粘性威克斯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J]. 杨春学.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1(03)
  • [2]黑茶中散囊属真菌及其对茶叶品质提升研究[D]. 王琪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河南地区老酵面团菌群结构及优势菌种复配研究[D]. 邢小龙.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4]常温与低温下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菌丝球固定化技术研究[D]. 陈远.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豆制品中腐败菌烈性噬菌体分离鉴定及其抑菌作用研究[D]. 房武. 扬州大学, 2019(02)
  • [6]不同酸面团对马铃薯馒头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复合发酵剂的制备[D]. 赵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7]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D]. 陈德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的研究[J]. 姚粟,于学健,白飞荣,曹艳花,赵婷,翟磊,刘洋,葛媛媛,程坤,冯慧军,凌空,史晓萌,王永芳,张小霞,程池.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09)
  • [9]南方根结线虫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影响因子研究[D]. 王玉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10]柳杉锯材过热蒸汽干燥及传热传质模型构建[D]. 鲍咏泽.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Wexella viscosus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