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胆碱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一、胆碱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鼎,伊风艳,晔薷罕,田如刚,吴江鸿[1](2021)在《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处于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该系统中的各项因素存在紧密联系。了解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和营养代谢机制,是通过人为干预手段改善动物福利、提高动物生产效率、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关于反刍动物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单个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指导生产实践和保护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与宿主动物、日粮结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参考。

丁赫[2](2021)在《基于瘤胃微生物宏基因和代谢组学解析沙葱降低羊肉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沉积的机理》文中指出本论文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从沙葱粉在羔羊日粮中的添加比例和饲喂周期两方面入手,研究从2月龄刚断奶羔羊开始饲喂沙葱粉,经育肥试验后对其背最长肌4-烷基支链脂肪酸沉积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利用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联合的研究方式,探究低膻味组沙葱粉对育肥羔羊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物组成特征的影响,最终将组学部分重要数据与4-烷基支链脂肪酸进行关联分析,明确与膻味支链脂肪酸相关的靶向微生物和代谢物。本论文主要包括6个试验,各试验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系统研究沙葱及其提取物对羔羊生产性能、生理功能和肉品质(重点研究其对与膻味相关的4-烷基支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的影响。随机选取32只体重相近的小尾寒羊羔羊,平均分为4组,各组饲喂日粮如下: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其余三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10 g/d/只沙葱粉、3.4 g/d/只沙葱粉水提物或2.8 g/d/只脂提物。结果表明:(1)饲喂羔羊沙葱粉及其提取物不会对肝脏和肾脏产生损伤;(2)沙葱粉及其提取物可以通过降低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来改善羊肉品质,并通过降低羊肉4-烷基支链脂肪酸含量来减小羊肉的膻味。试验二:基于试验一的结果,试验二假设日粮中添加沙葱粉可以显着性降低2月龄断奶羔羊背肌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含量。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从沙葱粉在羔羊日粮中的添加比例和饲喂周期对羊肉4-烷基支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探究沙葱粉显着性降低2月龄羔羊背最长肌4-烷基支链脂肪酸含量的适宜添加浓度和饲喂周期。因素一为饲喂周期,包含沙葱粉长期饲喂(饲喂2月)和短期饲喂(仅育肥最后一月饲喂)两组;因素二为沙葱粉添加比例,按照基础日粮干物质基础,分别添加0.5%、1.0%和1.5%的沙葱粉,两因素共包含(各因素水平数2×3)6个处理。因此,本试验中共选取2月龄刚断奶羔羊56只,公母各半,平均分为7组(n=8),第1组为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其余组羔羊依据上述两因素设计方案随机平均分为6组。屠宰试验时取羔羊背最长肌,利用LC-MS联合检测羊肉4-烷基支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适宜量的沙葱粉可以显着降低羔羊背肌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含量。同时研究表明通过缩短沙葱粉的饲喂周期达到既减少其饲喂成本,且降低膻味相关的4-烷基支链脂肪酸含量的方案不可行。(2)本试验中,推荐沙葱粉的添加量为日粮干物质基础的0.5%,且该浓度下饲喂周期为两月为理想的除膻饲喂模式。试验三:依据试验二结果可知,长期饲喂且添加浓度为0.5%组(Long ter m ALP(Allium Mongolicum Regel leaves powder)supplementation,L-ALP)两种4-烷基支链脂肪酸含量显着下降。因此,本试验主要通过宏基因组学检测LALP组瘤胃液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沙葱粉并非通过显着性改变瘤胃微生物多样性而影响羊肉4-烷基支链脂肪酸在羊肉肌内脂肪的沉积。(2)沙葱粉通过影响瘤胃核心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大小来影响羊肉4-烷基支链脂肪酸在羊肉肌内脂肪的沉积。试验四:本试验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沙葱粉长期饲喂组(L-ALP)瘤胃液代谢产物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正离子模式下,长期饲喂沙葱粉影响到的脂类物质主要为脂类及脂类类似物,其中下调的物质有Antibiotic X 14889A,Docosapentaenoic acid(22n-6),D-Phosphatidylglycerol,Dehydrovomifoliol,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anone,2-Pentylfuran,和(3b,7b,22x)-Cucurbita-5,24-diene-3,7,23-triol-7-glucoside,剩余所研究范畴内物质均得到上调。试验五:本试验通过微生物检测代谢组学数据,经数据库(KEGG)比对,预测沙葱饲喂后羔羊瘤胃微生物代谢途径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L-ALP_Vs._CON代谢集中检测到的代谢产物参与的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P<0.05)的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Phenylalanine metabolism,p=0.0102)、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p=0.0113)、色氨酸代谢(Tryptophan metabolism,p=0.0128)。试验六:本试验旨在对4-烷基支链脂肪酸和微生物物种与代谢物丰富度进行关联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重点研究揭示沙葱粉长期饲喂组(L-A LP)中可以作为反映支链脂肪酸含量的标志物(具体微生物和代谢物)。结果表明:(1)L-ALP组EOA的浓度主要与厚壁菌门分类下的物种(纤维分解菌)呈显着性正相关。(2)L-ALP组MOA和MNA浓度与部分产甲烷菌属存在显着性关联。(3)L-ALP组EOA和MOA与瘤胃液中并不常见的属水平原虫存在显着性关联。(4)L-ALP组MNA的瘤胃液代谢物标志物为Dehydrovomifoliol和Spermine,EOA的为Lyso PE(16:1(9Z)/0:0),MOA的为D-Urobilin。综上,沙葱粉可能影响瘤胃内部分氨基酸代谢通路,进而降低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沉积。部分纤维分解菌属和产甲烷菌属可以作为支链脂肪酸的微生物标志物。低膻味组MNA的瘤胃液代谢物标志物为Dehydrovomifoliol和Spermi ne,EOA的为Lyso PE(16:1(9Z)/0:0),MOA的为D-Urobilin。

王亚品[3](2021)在《过瘤胃葡萄糖对泌乳早期奶牛胃肠道功能及机体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能量负平衡(NEB)是奶牛产后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酮病、脂肪肝)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多发于日产奶30 kg以上的高产牛。泌乳早期的奶牛易出现NEB,由此引起的体脂动员导致奶牛血浆非酯化脂肪酸(NEFA)浓度升高,影响乳脂含量,从而降低乳品质。过瘤胃葡萄糖(RPG)是一种良好的葡萄糖补充剂,然而RPG在奶牛泌乳早期阶段的应用效果尚未报道。因此,本试验的目的就是探究RPG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以及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围产期奶牛机体的能量平衡及代谢状态提供参考。试验1:应用尼龙袋法研究RPG的瘤胃稳定性及其不同剂量对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选用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研究RPG在瘤胃内的稳定性测定瘤胃降解率并探究不同剂量RPG瘤胃发酵和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变化,试验预饲7 d,正试3 d。结果表明,RPG的过瘤胃率为54.03%,饲粮补充200 g/头/d RPG在缓解NEB及调控瘤胃发酵的同时还能保证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特性不受显着的影响。试验2:通过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揭示了不同剂量RPG缓解泌乳早期奶牛NEB的机制。将32头泌乳早期经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头牛每天分别为0(CON)、200(LRPG)、350(MRPG)和500(HRPG)克RPG,为期35天。结果表明,MRPG组改变了瘤胃内环境,血清NEB相关指标降低,血糖浓度升高。日粮中添加RPG会影响瘤胃的酸碱度和一些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血清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补充RPG后主要代谢产物主要参与脂代谢。在泌乳早期的奶牛日粮中添加350g RPG可通过减少脂肪动员来改善能量平衡。试验3:采用瘤胃微生物16S r RNA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剂量RPG的瘤胃降解部分对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及其代谢物的影响。将24头泌乳早期经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同样的4组,进行饲喂。结果表明,RPG增加细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MRPG显着提高了瘤胃中短链脂肪酸浓度。不同剂量的RPG可以改变肠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影响肠道发酵模式和微生物代谢模式。每天补充350 g RPG可能是适宜剂量。试验4:探讨不同剂量RPG对泌乳早期奶牛粪便微生物群和代谢组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同上述处理后,测样分析发现,MRPG提高了纤维素分解菌的相对丰度。补充RPG能显着调节奶牛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缓解脂肪分解。一些主要的差异细菌是产生差异代谢物的关键因素。补充RPG会影响粪便微生物成分和代谢,每天补充350 g RPG可能是比较理想的剂量。综上所述,补充350 g RPG能够有效缓解泌乳早期奶牛NEB,提高生产性能和改善瘤胃发酵,并且有利于奶牛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发育。

李炎[4](2021)在《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的健康与高产对我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在牧场中的大量使用引起了动物的耐药性和抗药性,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并制约我国奶业的进一步发展。蒲公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中草药,兼具食用和药用两种特性,在替代抗生素、改善动物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蒲公英在荷斯坦奶牛上的研究多集中于围产期健康,缺乏对不同阶段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状况的评估,且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为此,本论文选取泌乳中期和围产期荷斯坦奶牛进行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的蒲公英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并筛选最佳添加量,继而基于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探究蒲公英影响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机制;此外,在最佳添加量基础上,通过在围产期添加蒲公英研究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机体代谢、免疫应激和后代健康等方面,系统解析蒲公英调节奶牛机体健康的详细机制。试验一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1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60头体况相近的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34.29±0.34 kg/d)和泌乳天数(151.72±2.36 d)分成4组,每组15头。蒲公英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和400 g/d,并对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测定。试验期间每周测定产奶量和乳成分,每两周采集血液用于测定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中共含有50种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化合物大多数属于类黄酮、酚酸类、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泌乳中期添加200 g/d蒲公英可显着提高奶牛产奶量(P=0.04)、能量校正乳(P=0.05)和乳糖产量(P=0.05),显着降低乳中体细胞数(SCC,P=0.01),对饲喂效率有提高的趋势(P=0.09)。饲喂200 g/d蒲公英的奶牛其产奶量在前5周显着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 g/d蒲公英显着增加了血液中葡萄糖、GSH-Px(P=0.05)和SOD(P=0.05)等含量,降低了MDA(P=0.01)含量。以上结果提示,泌乳中期饲喂蒲公英可以显着改善奶牛生产性能,蒲公英最适添加量为每头牛200 g/d。2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影响机制研究在泌乳中期试验基础上,最后一周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瘤胃液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显着增加瘤胃中NH3-N(P=0.03)、乙酸(P=0.04)和丁酸(P=0.05)的含量,总VFA和乙丙比有升高的趋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Chao 1(P=0.02)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Sobs(P=0.06)、Ace(P=0.07)存在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趋势,表明试验组物种多样性更高。此外,从门水平看,降解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厚壁菌门细菌丰度有所提高,其中包含的菌属有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norank_f_F082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LEf 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共鉴别出47个标志物,其中32个存在于试验组,15个存在于对照组。瘤胃发酵参数与微生物相关性结果表明瘤胃发酵参数与瘤胃液中降解纤维素和淀粉的微生物有关。瘤胃代谢组学共鉴定出3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0个上调,16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于以下4个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甘油酯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瘤胃差异微生物和代谢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酸与乳杆菌呈正比,磷酸戊糖途径中的5-磷酸核糖与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呈正相关,丙酮酸与Dialister呈正相关,色氨酸代谢中的血清素与Dialister呈正相关。微生物KEGG代谢通路预测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差异微生物功能基因富集于丙酮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血浆代谢组学共鉴定出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9个上调,4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相关的6个通路: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上结果提示,蒲公英添加可以通过提高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瘤胃中降解淀粉和纤维素等营养性物质的细菌丰度,增强瘤胃和血液中糖类和氨基酸代谢,进而改善奶牛泌乳性能。试验二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1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30头体况良好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根据体重(BW,627±12 kg)、体况评分(BCS,3.25±0.08)、胎次(1.15±0.10)和305天产奶量(8827±102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头。试验组在日粮基础上每天饲喂200 g蒲公英。试验周期从产前4周到产后3周,其中第1周为预饲期。围产后期测定产奶量、常乳和初乳成分,在产前3周、1周、产犊当日、产后1周、3周通过尾静脉采集母牛血液,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产后3周采集瘤胃液测定总VFA、乙酸、丙酸丁酸和氨态氮。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蒲公英显着降低乳中SCC(P=0.03),有提高奶牛产奶量(P=0.10)和ECM(P=0.09)的趋势,降低乳尿素氮的趋势(P=0.06)。同时,蒲公英添加可以显着降低初乳中SCC(P=0.01),增加乳糖含量(P=0.01)和血液中总蛋白含量,对瘤胃总VFA、乙酸、丙酸丁酸和氨态氮等指标无显着影响。以上结果提示,蒲公英添加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有积极效果。2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和新生犊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在围产期试验基础上,试验期间记录奶牛健康状况,在产前3周、1周、产犊当日、产后1周、3周通过尾静脉采集母牛血液,并测定其白细胞数、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和产犊当日血液代谢组学,分娩当日测定犊牛出生重并采集血液测定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的主要疾病为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试验组总患病数量相比对照组有下降趋势(P=0.07)。添加蒲公英可显着增加血液中WBC的含量(P=0.03),降低奶牛血液中MDA的含量(P<0.01),显着增加血液中GSH-Px含量(P<0.01),SOD有增加的趋势(P=0.09);试验组血浆中IL-4(P<0.01),IL-10(P<0.0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TNF-α(P<0.0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围产期添加蒲公英可显着提高犊牛初生重(P=0.02),增加血浆中TP(P=0.04)、ALB(P=0.01)、BHBA(P=0.06)和TC(P=0.06)含量,提高SOD(P=0.03)和GSH-Px(P=0.04)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此外,母牛分娩当日血浆代谢组共发现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7个上调,2个下调。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三羧酸循环,酪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上结果提示,围产期添加蒲公英可以提高奶牛血液中氨基酸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提高母体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进而增加犊牛初生重,提高血液中蛋白合成、能量代谢和抗氧化能力,进而改善后代健康水平。综上所述,蒲公英在荷斯坦奶牛泌乳中期和围产期均可发挥良好作用。泌乳中期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通过提高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瘤胃中分解纤维素和淀粉相关细菌的丰度,影响瘤胃中糖代谢途径,增强血液中抗氧化酶活性、糖类和氨基酸代谢,进而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围产期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通过提高血浆中氨基酸合成与代谢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提高母牛机体健康度;良好的母体健康水平也为胎儿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犊牛免疫水平和出生重。该研究可为蒲公英在奶牛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奶牛高效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新方向。

赵芳芳[5](2021)在《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SARA)是集约化条件下反刍动物常见的营养代谢病,通常以高精料状态下大量淀粉在瘤胃的快速发酵导致的瘤胃pH快速下降为诱因,同时伴随着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受到破坏,瘤胃内细菌异常代谢产物增加,进而造成机体的炎症反应。在生产上,SARA不仅伴随许多营养代谢病,危害动物健康,而且导致生产性能的下降。在如何利用添加外源物质防控SARA发生方面,前人做了大量研究。本研究从谷物原料预处理的角度出发,通过体外试验筛选出具有缓解SARA潜力的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原料的方法,然后通过体内试验从消化道微生物层次和机体代谢层次阐明该处理是否可以预防SARA及其作用机制,全文分3个部分。试验一、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原料缓解体外模拟瘤胃酸中毒的参数筛选和效果研究本部分旨在筛选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原料的适宜浓度、时间和温度参数,为后续动物试验提供基础。本试验中玉米的处理方式和因素如下:玉米样品粉碎后过2 mm筛;处理因素包括单宁酸浓度(0、1.5%、2.5%和3.5%)、浸泡时间(12 h、24 h和48 h)及处理温度(25℃和55℃)。粉碎的玉米在室温或55℃条件下,分别用0、1.5%、2.5%和3.5%的单宁酸水溶液等体积1:1(wt/vol)浸泡12、24或48小时。浸泡处理结束后,样品在室温下干燥用于体外批次培养。体外试验共分为三部分:首先,研究了单宁酸预处理的3个因素对体外瘤胃液发酵的影响。试验选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体外批次培养的发酵底物的精粗比为8:2,时间为24小时。结果表明:以单宁酸浓度为主效应时,1.5%、2.5%和3.5%的单宁酸预处理玉米组体外瘤胃发酵液的pH值、乙酸的摩尔比例显着升高(P<0.05),同时丁酸的摩尔比例显着降低(P<0.05)。与水处理组相比,在2.5%和3.5%的单宁酸预处理玉米组体外瘤胃发酵液中总挥发脂肪酸(TVFA)浓度显着降低(P<0.05)。以浸泡时间为主效应时,浸泡12 h发酵液的pH值显着高于24 h和48 h,乳酸浓度显着低于24 h和48 h(P<0.05)。以浸泡温度为主效应时,各组间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两因素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单宁酸浓度和浸泡时间对体外瘤胃发酵液的pH值、丁酸的摩尔比例和乳酸浓度存在互作效应。在2.5%和3.5%的单宁酸溶液中浸泡12小时的玉米配制的底物组体外瘤胃发酵液的pH值最高,两组间的pH值差异不显着(P>0.05)。与水处理组相比,单宁酸预处理玉米组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丁酸的摩尔比例显着降低(P<0.05)。水浸泡12小时的玉米配制的底物组和1.5%单宁酸溶液中浸泡48小时的玉米配制的底物组体外瘤胃发酵液中的乳酸浓度最低,但其发酵液中乳酸浓度与在2.5%单宁酸溶液中浸泡12小时的玉米配制的底物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因素互作效应分析未发现3个处理因素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其次,测定了单宁酸预处理对玉米中淀粉的瘤胃降解参数及玉米经瘤胃原位降解后残余淀粉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单宁酸预处理显着降低了淀粉的瘤胃慢速降解部分和有效降解率(P<0.05)。水处理和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在发酵2h后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淀粉颗粒外观基本无差异。然而,从发酵12 h和24 h的扫描电镜结果能够发现,与水处理相比,单宁酸处理玉米组淀粉颗粒表面的孔洞稀疏。最后,检测了在2.5%单宁酸溶液中浸泡12小时的玉米配制的底物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及其代谢途径的变化。结果显示:单宁酸预处理组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着低于水处理组(P<0.05),反之,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水预处理组(P<0.05)。其它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各处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水处理组中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瘤 胃 球 菌 科 NK4A214 群(RuminococcaceaeNK4A214group),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2)和未分类梭菌属(unclassifiedoClostridiale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单宁酸预处理组(P<0.05)。反之,水处理组中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RC9gutgroup)、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Quin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单宁酸预处理组(P<0.05)。PICRUSt(KEGG Level3)分析结果显示:与水处理组相比,单宁酸预处理组丙酮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戊糖磷酸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化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氨基酸代谢方面,与水处理组相比,单宁酸预处理组赖氨酸的生物合成减弱,苯丙氨酸代谢增强(P<0.05)。总之,通过本试验研究表明2.5%的单宁酸预处理可以提高玉米原料中淀粉的瘤胃降解抗性,减弱微生物区系中丙酮酸代谢,进而降低瘤胃微生物区系产生的VFA浓度,并提高体外瘤胃液的pH值。试验二、饲喂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细菌菌群及粪便特征的影响本部分旨在从活体动物瘤胃微生物层次解析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高精料日粮诱发SARA的缓解作用。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12只平均体重为30.25 ± 1.36 kg的波尔山羊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HG)和试验组(TA),每个处理6只重复。不同处理组的基础饲粮组成相同,精粗比均为65:35,对照组(HG)日粮中使用的玉米为水浸泡12小时,而试验组(TA)的玉米为2.5%单宁酸浸泡12小时。试验期共24 d,其中第24 d采集瘤胃液样本,最后一周采集粪便样本。试验结果表明:单宁酸预处理玉米组山羊瘤胃pH值的平均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A组山羊瘤胃液中TVFA浓度、丁酸的摩尔比例显着降低(P<0.05),而乙酸的摩尔比例和乙丙比值显着升高(P<0.05),两组间丙酸的摩尔比例、戊酸的摩尔比例、异丁酸的摩尔比例、异戊酸的摩尔比例无显着差异(P>0.05)。与HG组相比,TA组山羊瘤胃液中LPS、氨态氮和乳酸浓度显着降低(P<0.05)。与HG组相比,TA组山羊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 7.76%,拟杆菌门升高了 7.75%;TA组山羊瘤胃内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毛螺菌科 NK3A20 类群(LachnospiraceaeNK3A20group)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魏斯氏菌属(Weiss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Acetitomaculum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采用荧光定量PCR进一步对瘤胃液中主要的乳酸产生菌和代谢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饲喂单宁酸预处理玉米配制的高精料饲粮的山羊瘤胃内牛链球菌的相对数量显着低于HG组(P<0.05);而两组山羊的瘤胃液中埃氏巨型球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相对数量无显着变化(P>0.05)。随后,测定了单宁酸预处理淀粉对瘤胃牛链球菌产酸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以单宁酸预处理淀粉为底物的牛链球菌代谢产生总酸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牛链球菌代谢产生的乳酸和甲酸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中乳酸、甲酸和乙酸占总酸的比例差异不显着,发酵模式未发生变化(P>0.05)。饲喂单宁酸预处理玉米配制的高精料饲粮的山羊粪便pH值、LPS浓度、淀粉含量、淀粉的表观消化率、TVFA浓度及各挥发性脂肪酸的摩尔比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山羊粪便中的优势菌均为厚壁菌门(61.55%、65.87%)、拟杆菌门(25.31%、24.19%)。在属水平上,饲喂不同处理玉米配制的高精料饲粮对山羊粪便细菌菌群多样性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与HG组相比,TA组山羊粪便中OscillospiracaeNK4A214group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其它菌属的相对丰度无显着变化(P>0.05)。试验三、饲喂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机体代谢组的影响本部分旨在通过机体代谢层次探究单宁酸预处理玉米配制的高精料饲粮对山羊瘤胃微生物代谢和血清代谢库的调控及其对SARA诱发炎症的缓解作用。试验设计与试验二相同,于试验期的第24 d采集瘤胃液样本和血液样本。瘤胃液的代谢组分析筛选出了 30个差异代谢产物。与HG组相比,TA组山羊瘤胃中碳水化合物及其相关代谢产物中D-海藻糖、D-阿洛糖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氨基酸及其相关代谢物L-丙氨酸、L-谷氨酸、瓜氨酸、反式-4-羟基-L-脯氨酸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在维生素代谢方面,烟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此外,瘤胃液中尿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血清的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阳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38个差异代谢产物,阴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64个差异代谢产物。与HG组相比,TA组山羊血清中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产物N-乙酰-L-组氨酸和L-3-甲基组氨酸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蛋氨酸和胆碱显着升高(P<0.05)。此外,与HG组相比,TA组山羊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介素-1β和LPS浓度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批次培养试验结合扫描电镜和淀粉的瘤胃降解参数的测定,筛选出具有缓解SARA潜力的单宁酸预处理玉米的最优参数。然后,通过动物饲养试验从微生物层次及机体代谢层次探究了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采食高精料日粮山羊瘤胃代谢的调控及机体炎症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显示,2.5%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原料可通过增强玉米的瘤胃降解抗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SARA的发生。

李勇[6](2020)在《两种不同物理形态开食料对羔羊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湖羊羔羊为对象,研究两种物理形态(颗粒和口感化)的开食料对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生长、瘤胃组织形态和功能、瘤胃细菌区系、转录组以及代谢组等的影响,并对其相关结果进行关联分析,为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调控理论以及肉羊生产中开食料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系统、深入的理论依据。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设两个处理组,分别为两种物理形态的开食料,颗粒开食料(PS)和口感化开食料(TS)。选择初生重相近的24只8日龄双羔湖羊公羔(平均体重5.04±0.75 kg)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到2个处理组中,每组12只,接受两种不同的开食料。羔羊0-7日龄随母羊哺乳。8日龄与母羊分开,单栏饲养,开始饲喂代乳粉,同时开始饲喂开食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35日龄断代乳粉,试验期42d。羔羊每周末空腹称重,每天记录代乳粉和开食料供给量和剩余量,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报酬。于断奶前(21日龄)和断奶后(42日龄),每组屠宰6只羔羊,测定各胃室相对重量、瘤胃组织形态学、发酵参数和酶活;采集瘤胃内容物,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Mi Seq进行分析,并对微生物进行功能预测;基于GC-MS的瘤胃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羔羊瘤胃内容物中的代谢产物,并对差异代谢产物进行代谢物富集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采集瘤胃腹囊组织,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两组羔羊瘤胃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然后通过GO对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用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基于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的统计数据,分别对代谢组与基因组、代谢组与转录组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如下:1.口感化开食料组羔羊的试验末体重(P=0.039)和断奶后干物质采食量(P=0.023)均显着高于颗粒开食料组,分别提高了25.19%、13.18%;断奶后平均日增重(P=0.072)有高于颗粒开食料的趋势,提高了40.45%。本试验结果说明,与颗粒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更有利于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生长性能的发挥。2.与颗粒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组显着提高了断奶前、后羔羊瘤胃乳头高度、环形肌厚度、肌层厚度、切面面积、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P<0.05)含量以及断奶后瘤胃相对重、瘤胃乳头宽度,且有趋势增加断奶前瘤胃相对重(P=0.072)。两组间其他瘤胃发酵参数和酶活性均差异不显着(P>0.05)。本试验结果说明,口感化开食料比颗粒化开食料更有利于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瘤胃相对重量的提高、组织形态发育和瘤胃发酵。3.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与PS组相比,断奶前TS组瘤胃内容物区系与断奶后更加相似。瘤胃内容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断奶前TS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已上升到61.96%,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已分别降低到32.08%和3.99%,且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已取代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成为第一优势菌门,且达到与断奶后相似的水平(65.36%)。断奶后,TS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再次上升,达到65.36%;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再次降低,达到24.03%;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又从3.99%上升到7.17%;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仍然是第一优势菌门。PS组瘤胃内容物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的变化与TS组一致,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断奶后继续下降,达到1.15%;断奶后PS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7.28%)相对丰度仍然低于断奶前、后TS组(61.96%和65.36%)。属水平上显示,TS组夏普氏菌属(Sharpea)的相对丰度在断奶前就已显着高于PS组,断奶后继续显着高于PS组(P<0.05)。和断奶前相比,断奶后PS组有13个属变化显着,而TS组中只有1个属变化显着(P<0.05)。就瘤胃功能预测而言,与TS组相比,仅在KEGG水平3代谢通路中,断奶前PS组显着增加了转运因子、脂肪酸降解代谢通路(P<0.05);显着降低了与酶相关的氨基酸代谢通路(P<0.05)。这些结果说明,开食料的物理形态影响了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微生物区系。口感化开食料有较好地适应性,能诱导瘤胃在断奶前就建立自己的优势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夏普氏菌属(Sharpea),以促进羔羊生长和瘤胃发育。然而,断奶前后两组羔羊瘤胃功能预测较为相似。4.开食料的物理形态影响了断奶前、后羔羊瘤胃上皮转录组基因的表达。瘤胃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PS组相比,TS组在断奶前有5个基因显着上调,10个基因显着下调;断奶后有284个基因显着上调,462个基因显着下调(|log2(Fold Change)|>1且FDR<0.05);TS组上调了脂肪酸代谢途径中参与脂肪酸代谢(断奶前BDH2,断奶后BDH1、HMGCL、HMGCS2、PPARD、ACSS2)、细胞增殖代谢途径中参与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断奶前CDK1,断奶后CDK18、CDK9、CDK2AP2、CCNK、CCND3、SART3)以及与生长有关的基因(IGFBP5、IGFBP4)表达(P<0.05),下调了细胞凋亡代谢途径中参与细胞凋亡(断奶前CARD14,断奶后CARD14、CASP8AP2、CASP8)有关的基因表达(P<0.05)。断奶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多于断奶前。随机选取7个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以上结果可以从转录组学角度说明,口感化开食料更有利于促进断奶前、后羔羊生长和瘤胃组织形态发育,且断奶后效果优于断奶前。5.与PS相比,TS羔羊在断奶前瘤胃中有398个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增加,97个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降低(VIP>1.0,|log2(Fold Change)|>1且P<0.05),富集的关键代谢通路为α-亚麻酸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代谢(P<0.05);精氨酸生物合成(P=0.053),2-氧羧酸代谢(P=0.098)。TS羔羊在断奶后瘤胃中有60个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增加,307个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降低(VIP>1.0,|log2(Fold Change)|>1且P﹤0.05),富集的关键代谢通路为花生四烯酸代谢(P=0.067)。口感化开食料显着增加了氨基酸(断奶前,L-天冬氨酸、L-谷氨酸、L-组氨酸;断奶后,L-组氨酸)、花生四烯酸和3-磷酸甘油醛(断奶后)含量(P<0.05),降低了蔗糖、柠檬酸、D-葡萄糖酸(断奶前)以及苯丙氨酸(断奶后)含量(P<0.05)。这些结果表明,口感化开食料改变瘤胃内容物中代谢产物的组成,这些代谢产物与促进瘤胃上皮发育、多种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有关。6.口感化开食料增加了断奶前Blautia,断奶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肠杆菌类卟啉菌属(Intestinimonas)的相对丰度,促进了脂肪酸代谢(断奶前,茉莉酸甲酯、1-(5-羟基十二酸甘油酯);断奶后,异丙醇)和能量供应(降低了断奶后孕二醇-3-葡萄糖醛酸、肉桂酸含量),增强了氨基酸(邻氨基赖氨酸、N-(叔丁氧羰基)-l-亮氨酸)的合成能力,有利于断奶前后羔羊瘤胃生长发育。而毛螺菌属(Lachnospira)、霍华德氏菌属(Howardella)相对丰度的降低,进一步增强了拟杆菌属(Bacteroides)、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肠杆菌类卟啉菌属(Intestinimonas)对淀粉等糖类的利用能力,促进了丙酸、丁酸的生成和瘤胃上皮的生长。口感化开食料中,上调表达(CXCL14、DHCR24)和下调表达(COX1、COX2和COX3)了脂肪酸代谢途径中参与脂肪酸代谢有关的基因,增加了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等)含量;上调表达了酮体代谢途径中参与酮体代谢的ACAT1、BDH2和HMGCL,降低了柠檬酸、孕二醇-3-葡萄糖醛酸、肉桂酸等代谢物含量,提高了能量供应,促进了氨基酸合成(邻氨基赖氨酸、N-糖基-L-天冬酰胺、L-组氨酸、L-天门冬氨酸、吲哚乙酸谷氨酸等)。同时,上调表达了细胞增殖代谢途径中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TGM2、CDK1、CSRP2等基因,促进了瘤胃上皮细胞增殖,抑制了瘤胃上皮细胞凋亡。因此,口感化开食料更能促进羔羊瘤胃生长和发育。总之,开食料的物理形态对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生长、瘤胃发育表型、瘤胃细菌区系、转录组和代谢组等均有显着影响。与颗粒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通过增加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属水平上夏普氏菌属(sharpea)的相对丰度;上调与VFA、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激酶以及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提高代谢产物中多种氨基酸、花生四烯酸、3-磷酸甘油醛含量和降低蔗糖、柠檬酸、D-葡萄糖酸和苯丙氨酸含量,从而促进羔羊瘤胃重量的增加、组织形态的发育和瘤胃发酵,从而更有利于羔羊的生长。且对断奶后的作用效果优于断奶前。

刘琳[7](2020)在《丙酮酸肌酸在缓解热应激肉牛瘤胃功能上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变暖,在我国南方夏季高温高湿季节,肉牛热应激愈发严重,给肉牛生产企业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缓解肉牛热应激成为肉牛营养学家关注的重大问题。新型功能性营养素丙酮酸肌酸(pyruvate creatine,CrPyr)可在机体内分解成丙酮酸和肌酸,二者均可作为供能底物,且具有抗氧化作用。本研究拟在肉牛日粮中添加CrPyr,探讨丙酮酸肌酸对夏季肉牛热应激缓解作用,并通过16S rDNA测序和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区系和菌群蛋白功能变化,阐明CrPyr缓解肉牛热应激的可能作用机制。试验一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4头24月龄,健康且体重相近的锦江公牛(400±19 kg)进行瘘管手术。接着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和60 g/d CrPyr。试验时间为2018年7月2日至9月3日,在64天试验期间,牛舍内温湿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THI)值有62天高于79,肉牛处于热应激状态。结果表明,(1)试验牛的体温随Cr Py添加量的增加(0 g/d至60 g/d)呈现下降趋势(P=0.054);(2)随着CrPyr添加量的增加,肉牛血清游离FT3、血清T3水平明显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皮质醇、皮质酮和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P<0.05);(3)日粮中添加CrPyr可显着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且40或60 g/d CrPyr都可显着提高瘤胃p H值(P<0.05);(4)添加60 g/d CrPyr显着提高了肉牛对粗脂肪的消化率、尿嘌呤衍生物中尿囊素含量和排出率、总嘌呤衍生物和微生物氮流量(P<0.05),显着减少了尿氮排泄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CrPyr能够提高热应激肉牛的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促进瘤胃发酵,补充CrPyr是缓解肉牛热应激的有效途径,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60 g/d CrPyr对肉牛热应激缓解效果最好。试验二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选用6头24月龄,健康且体重相近的锦江公牛(405±21 kg)进行瘘管手术,使用试验一筛选到的最优添加剂量,设置0 g/d和60 g/d两个处理。试验时间为2019年8月2日至8月23日,22天的试验期间牛舍内THI值均高于79,肉牛处于热应激状态。结果表明,肉牛日粮中添加60 g/d CrPyr,(1)可使肉牛体温显着下降(P<0.05),显着提高瘤胃p H值(P<0.01)及瘤胃微生物粗蛋白浓度(P<0.05),显着提高粗脂肪消化率和总氮摄入量(P<0.05);(2)两组间瘤胃液菌群α-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差异;(3)在门水平上,添加CrPyr在数值上提高了肉牛瘤胃液菌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56.89%vs 54.08%),在数值上降低了厚壁菌门相对丰度(38.35%vs 41.47%),并显着降低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4)在属水平上,添加CrPyr在数值上提高了肉牛瘤胃液菌群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相对丰度(22.03%vs 19.63%),在数值上降低了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8.57%vs 10.28%)。以上结果表明,日粮添加CrPyr对肉牛体温的降低作用显着,同时改善瘤胃内环境,虽然对瘤胃菌门产生了显着影响,但被影响的菌门在瘤胃中所占有的比例只在1%左右,所以对热应激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整体影响并不算大。试验三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影响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及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表明:(1)对比两组(EG_vs_CG)共鉴定到700个差异蛋白,包括121个显着差异蛋白(67个上调、54个下调)+373个只在EG组样本中定量蛋白+206个只在CG组样本中定量蛋白;(2)在门水平上,添加CrPyr使热应激肉牛瘤胃液菌群差异蛋白拟杆菌门蛋白质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厚壁菌门蛋白质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3)添加CrPyr可促进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的脂肪酸β-氧化、丙酮酸代谢、糖异生/糖酵解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合成。以上结果表明,添加CrPyr可改变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蛋白的表达,促进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的脂肪酸β-氧化、丙酮酸代谢、糖异生/糖酵解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合成。日粮中添加CrPyr可降低热应激肉牛体温,提高粗脂肪消化率,增强抗氧化和瘤胃发酵功能,促进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的脂肪酸β-氧化、丙酮酸代谢、糖异生/糖酵解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合成,有助于降低氧化应激,促进调节能量代谢,改善热应激条件下肉牛瘤胃的发酵特性,缓解热应激。

吴建民[8](2020)在《调控奶牛乳脂率的瘤胃微生物和代谢表征物的筛选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脂肪含量是评价奶牛泌乳性能的重要指标,其合成过程涉及到日粮营养物质通过奶牛机体转化为乳营养成分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受日粮配方、遗传背景、生理状态、瘤胃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影响。瘤胃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合成的酶类降解日粮营养物质产生小分子成分,为乳脂肪前体物生成提供底物。瘤胃内脂质合成代谢是影响乳脂肪前体物生成的重要因素。奶牛机体对脂质代谢物的转运和代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乳脂肪的合成过程及最终产量。在瘤胃微生物对日粮营养物质的降解功能,及瘤胃内脂质合成代谢生理调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前体物是乳脂肪合成的必要物质基础,乳脂肪前体物合成不足可以引起牛乳中乳脂肪含量下降。但关于瘤胃微生物组、瘤胃脂质代谢物,以及奶牛机体脂质合成代谢功能与乳脂肪合成之间调控网络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试验通过瘤胃宏基因组、瘤胃脂质组全定量和血浆脂质组全定量检测分析,探讨奶牛瘤胃微生态系统及体内脂质合成代谢与乳脂肪合成过程存在的潜在调节关系,同时通过对低乳脂含量奶牛进行瘤胃内容物移植试验,验证瘤胃微生物组与脂质代谢物协同作用对乳脂率产生的表观影响。为明确瘤胃微生态系统与乳脂肪合成之间调节机制提供试验依据。经过对牧场内全部奶牛为期12个月的DHI数据定向追踪,筛选出乳脂肪含量长期偏高(4.1%<乳脂肪含量)的奶牛5头为HighMF组、乳脂肪含量长期偏低(3.2%<乳脂肪含量<3.7%)的奶牛5头为LowMF组后进行后续试验。试验采用脂质组学全定量技术检测HighMF组和LowMF组奶牛瘤胃内容物、血浆中脂质代谢物的差异。对检测结果分析后,确定HighMF组奶牛瘤胃内容物中显着升高(P<0.05)的脂质代谢物包括14种三脂酰甘油和1种磷脂酰乙醇胺,分别是:TAG(12:0/12:0/16:1)、TAG(12:0/14:0/16:0)、TAG(12:0/12:0/18:0)、TAG(14:0/16:1/14:0)、TAG(12:0/18:1/16:1)、TAG(14:0/16:0/16:1)、TAG(14:0/16:1/18:1)、TAG(14:0/16:0/18:0)、TAG(16:0/17:1/18:1)、TAG(16:0/17:0/18:1)、TAG(16:1/18:3/18:3)、TAG(16:0/17:0/18:0)、TAG(18:1/18:1/19:0)、TAG(19:0/19:0/19:0)和PE(22:5/16:0),表明奶牛瘤胃中乳脂肪前体物底物浓度和乳糖转运效率,可能对乳脂肪含量存在调节机制。血浆中主要差异脂质代谢物包括5种磷脂酰胆碱和1种磷脂酰乙醇胺,分别是:PC(P-20:0/11:0)、PC(P-16:0/18:2)、PC(22:4/0:0)、PC(17:0/18:1)、PC(17:0/20:4)和PE(23:0/18:0),表明奶牛血浆中脂肪吸收与转运、脂蛋白合成效率同样可能对乳脂肪含量存在调节机制。试验采用宏基因组技术检测HighMF组和LowMF组奶牛瘤胃内微生物组成结构与基因功能存在的差异。对检测结果分析后,确定HighMF组奶牛瘤胃中相对含量显着升高的反刍兽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Butyrivibrio proteoclasticus、丁酸弧菌(Butyrivibrio)、小韦荣氏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有助于提升瘤胃内短链脂肪酸的产量;而栗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则有助于提升瘤胃内中长链脂肪酸的产量,并首次发现,乳脂肪产量可能与Hyphopichia、油脂酵母(Lipomyces)和粘红酵母(Rhodotorula)3种瘤胃微生物有关。HighMF组奶牛瘤胃内糖苷水解酶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的基因富集程度显着高于LowMF组(P<0.05);脂肪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鞘脂代谢和丁酸代谢等脂质代谢的基因富集程度显着高于LowMF组(P<0.05)。HighMF组与表达糖苷水解酶相关的GH1、GH2、GH3、GH5、GH16、GH27、GH43、GH51、GH53、GH55、GH67、GH74、GH78和CBM6基因数量极显着高于LowMF组,GH38、GH116和CBM3基因数量显着高于LowMF组,其中GH43为主要富集基因;与脂质转运与代谢功能相关的COG0657、COG0318和COG0304基因数量极显着高于LowMF组,COG1022基因数量显着高于LowMF组,其中COG0318为主要富集基因。差异基因GH43主要由拟杆菌门以及丁酸弧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微生物编码,差异基因COG0318主要由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微生物编码。这些基因及其数量上的差异可能是决定瘤胃微生物降解日粮营养物质,从而调节乳脂肪前体物生成效率的重要因素。整合分析瘤胃宏基因组和脂质组全定量检测结果后,确定HighMF组显着升高的Selenomonadaceae、Butyrivibrio proteoclasticus和Veillonellaceae,以及Aspergillus fruticulosus和Dictyoglomaceae与差异脂质代谢物TAG(16:0/17:0/18:0)、TAG(16:0/17:1/18:1)、TAG(18:1/18:1/19:0)、TAG(19:0/19:0/19:0)和PE(16:0/12:0)呈现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瘤胃微生物组与脂质代谢物间存在某种关联,并可能对乳脂肪前体物合成产量,具有调节作用。试验以口腔导管法及瘤胃灌服技术进行内容物移植后,确定通过移植高乳脂肪含量奶牛瘤胃内容物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低乳脂肪含量奶牛的表观乳脂率。表明瘤胃微生态环境对奶牛表观乳脂率具有直接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在相同日粮结构及饲养环境下,瘤胃微生态环境以及奶牛机体自身脂质合成代谢与乳脂肪合成产量之间的关系。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日粮结构及饲养环境下,瘤胃内容物中主要差异脂质代谢物为三脂酰甘油和磷脂酰乙醇胺,血浆中主要差异脂质代谢物为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瘤胃内具有特定功能微生物相对含量的差异,对调节乳脂肪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可能通过高表达GH43等基因和COG0318等基因,增强瘤胃内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物质的代谢作用,影响乳脂肪前体物合成情况,并在血浆中具有提升脂质合成代谢效率的脂质代谢物联合调控下,影响乳脂肪的产量。

刘兆林[9](2020)在《不同日粮精粗比处理与颈静脉灌注脂多糖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模式与单胃动物的研究表明,动物消化道中可能存在主要受宿主生理状态影响的“核心微生物区系”和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非核心微生物区系”。“核心微生物区系”对宿主免疫、内分泌、代谢等生理过程有更加直接的影响。目前对于反刍动物核心微生物的界定方式主要为对个体共有微生物的进行统计,而忽略了核心微生物与非核心微生物的区别在于与宿主的互作方式。因此本试验此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通过日粮精粗比变化导致的宿主消化道内环境变化与颈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引起宿主的免疫应激状态对微生物区系进行调控,对核心微生物进行更为精确的界定。试验第一部分进行奶山羊共有微生物的界定,本试验对12头相同日粮处理的崂山奶山羊瘤胃液进行共有微生物统计,得到了包括普雷沃氏菌属、拟杆菌属等在内的57个菌属,将以上微生物作为重点研究,以期得到如上所述受生理状态影响的的核心微生物区系。试验第二部分进行不同精粗比对奶山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选取6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干奶期崂山奶山羊,对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头,分别饲喂高精料(TA组,日粮精粗比为5:5)和低精料(CA组,日粮精粗比为2:8)日粮。2周后采集血样,测定其血清指标,采集瘤胃液样品,进行挥发性脂肪酸检测、16S rDNA测序以及LC-MS代谢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TA组奶山羊的血清指标无显着差异,瘤胃pH显着降低(P<0.05),瘤胃乙酸浓度显着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着升高(P<0.05),瘤胃乙丙比极显着降低(P<0.01)。对于代谢产物,TA组中1,5-二氨戊烷,尸胺,亚叶酸等含量显着升高(P<0.05),L-抗坏血酸,甲基丙二酸,甲萘醌,花生酸,木质酸,芥酸,神经酸,硬脂酸,醛固酮等含量显着降低(P<0.05),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有谷胱甘肽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表明不同精粗比通过影响宿主瘤胃内环境对瘤胃微生物产生影响。对两组微生物进行比较,TA组月形单胞杆菌属(Selenomonas)、施氏菌属(Schwartzia)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未分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unclassified)、未分类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unclassified)、未分类梭菌目(Clostridialesunclassified)、未分类细菌(Bacteriaunclassified)、未分类浮霉菌科(Planctomycetaceaeunclassified)、未分类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unclassified)、克里斯滕森菌属(Christensenella)、螺旋菌属(Spirochaeta)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试验第三部分进行颈静脉灌注脂多糖(LPS)对奶山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对6头同一日粮下的奶山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3头,分别进行颈静脉灌注LPS处理(TF组)和颈静脉灌注生理盐水处理(CF组),LPS(Escherichia coli O111:B4)灌注剂量为0.03μg/kg。灌注结束24小时后采集血样,测定其血清指标,采集瘤胃液样品,进行挥发性脂肪酸检测、16S rDNA测序以及LC-MS代谢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TF组奶山羊的血清,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有显着性下降(P<0.05),瘤胃pH显着降低(P<0.05),同时,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显着升高(P<0.05),奶山羊采食量显着降低(P<0.05)。代谢物中,TF组中蛋氨酸,L-缬氨酸,L-苏氨酸,L-苯丙氨酸,酪氨酸,5-氨基戊酸,L-酪氨酸,甘氨酸,L-丝氨酸,异丁酸,D-蛋氨酸等含量显着升高(P<0.05),犬尿喹啉酸,邻氨基苯甲酸,黄嘌呤酸,N-甲基色胺,N-乙酰-D-苯丙氨酸,17α-羟脯氨酸,黄体酮,皮质酮,3-琥珀酰吡啶等含量显着降低(P<0.05),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有矿物质代谢,色氨酸代谢,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消化吸收,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硫胺素代谢等,表明不同颈静脉灌注LPS通过影响宿主免疫应激状态、氨基酸代谢状态及瘤胃内环境对瘤胃微生物产生影响。对两组微生物进行比较,TF组未分类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unclassified)、未分类厚壁菌门(Firmicutesunclassified)、理研菌属(Rikenella)、Subdivision5generaincertaesedis、未分类螺旋菌门(Spirochaetesunclassified)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未分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unclassified)、普雷沃氏菌属(Paraprevotella)、未分类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百足菌属(Centipeda)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对于两种灌注处理下奶山羊瘤胃微生物中,共得到9种差异细菌菌属,包括7种共有细菌属和2种非共有细菌属。结果表明,改变日粮精粗比与颈静脉灌注LPS对宿主的影响机制不尽相同,改变的微生物也有差异,但均能作用于瘤胃共有与非共有微生物。界定到奶山羊瘤胃细菌属中未分类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unclassified)、未分类厚壁菌门(Firmicutesunclassified)、理研菌属(Rikenella)、Subdivision5generaincertaesedis、普雷沃氏菌属(Paraprevotella)、未分类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6种仅受颈静脉灌注LPS影响的共有菌属,可能为对宿主生理状态更敏感的核心微生物。

申静[10](2020)在《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调控奶山羊瘤胃与肝脏代谢的机制》文中提出淀粉的瘤胃降解速率和降解量影响反刍动物瘤胃代谢与机体健康。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rumen degradable starch,RDS)是决定反刍动物消化道健康与养分利用的关键日粮因子之一。日粮RDS含量影响奶山羊瘤胃发酵特性及泌乳性能,但缺乏对瘤胃微生物代谢功能和肝脏代谢影响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小麦部分替代玉米的方式提高日粮RDS,研究RDS含量对奶山羊瘤胃代谢的动态影响,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究瘤胃微生物功能,利用基于16S r RNA测序的瘤胃上皮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和基于RNA-Seq的瘤胃上皮转录组学分析研究瘤胃上皮屏障功能,利用代谢组学解析肝脏代谢,以阐明日粮RDS调控瘤胃和肝脏代谢的分子机制。试验一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瘤胃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为研究在日粮淀粉和粗蛋白质含量及泌乳净能一致情况下,RDS含量对奶山羊瘤胃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在控制DMI一致的前提下,利用小麦部分替代玉米的方式增加日粮RDS含量,形成三个梯度RDS含量的日粮:低RDS(LRDS=20.52%)、中RDS(MRDS=22.15%)和高RDS(HRDS=24.88%)。试验选取6只健康关中奶山羊(2-3 y,54±2.4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分为3个处理,采用3×3重复拉丁方试验设计,每期28 d。结果显示,晨饲后瘤胃液p H值、乙酸和丁酸比例及乙丙比呈先下降后逐步升高的趋势;氧化还原电势、TVFA浓度和丙酸比例呈先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试验期第21 d,HRDS组在08:00、12:00和16:00时瘤胃液乙酸比例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在8:00、12:00、14:00和16:00时丙酸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乙丙比(P<0.05)显着低于其他两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瘤胃液氧化还原电势与p H(P<0.05)和乙丙比(P<0.05)呈显着负相关。HRDS日粮显着提高瘤胃液和血浆游离LPS浓度(P<0.05),降低了苜蓿干草24 h的DM、NDF和ADF原位降解率(P<0.05)以及48 h的CP原位降解率(P<0.05)。本研究表明小麦部分替代玉米提高日粮RDS含量,影响奶山羊瘤胃代谢,促进瘤胃丙酸型发酵,降低纤维素酶活性,造成毒性物质游离LPS的积累。试验二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试验一表明日粮RDS影响瘤胃发酵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日粮RDS是否通过改变奶山羊瘤胃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瘤胃代谢,试验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解析瘤胃微生物组成及碳水化合物降解相关的KOs和GHs家族基因丰度差异。试验选取18只健康、泌乳期关中奶山羊(二胎次,45.8±1.54 kg),根据体重与泌乳量配对并随机分为三个处理组,分别饲喂LRDS、MRDS和HRDS日粮。结果显示,与LRDS日粮相比,HRDS日粮显着降低瘤胃液p H(P<0.05)、氨态氮浓度(P<0.05)、NAD+浓度(P<0.05)和NAD+/NADH比例(P<0.05);显着提高瘤胃液中丙酸比例(P<0.05)、琥珀酸(P<0.05)和延胡索酸(P<0.05)浓度。门水平优势菌有:Bacteroidetes、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和Spirochaetes。与LRDS日粮相比,HRDS日粮显着降低瘤胃液中主要的乙酸产生菌Clostridiaceae、Ruminococcaceae、Clostridium和Blautia相对丰度(P<0.05)。GHs和GTs是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中丰度最高的两个家族。与LRDS日粮相比,HRDS日粮显着降低含内切纤维降解酶基因的GH9家族、含淀粉降解酶基因的GH13_9家族和CBM48家族的基因丰度(P<0.05),显着提高含半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GH43_4家族和GH43_5家族的基因丰度(P<0.05)。与LRDS日粮相比,HRDS日粮趋于降低内切葡聚糖酶EC3.2.1.4基因丰度(0.05≤P<0.10),显着提高淀粉降解酶EC3.2.1.3基因丰度(P<0.05),而由丙酮酸生成乙酸和丙酸的途径中涉及到的相关酶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日粮RDS影响瘤胃微生物碳水化合物降解功能:HRDS降低瘤胃液p H,抑制乙酸产生菌增殖,降低内切纤维酶基因丰度;增加瘤胃淀粉降解量,提高淀粉酶基因丰度和丙酸比例,但降低催化模块与淀粉底物的结合活性。试验三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瘤胃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试验二表明日粮RDS通过瘤胃微生物碳水化合物功能影响了瘤胃发酵特性,为探究日粮RDS通过瘤胃代谢产物对奶山羊瘤胃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试验利用基于16S r RNA测序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和基于RNA-Seq的转录组学分析研究瘤胃上皮附着微生物组成与组织基因表达变化。微生物组成的β-多样性分析表明日粮RDS含量改变瘤胃上皮附着微生物的细菌组成与结构。菌群组成的结果显示,与LRDS日粮相比,HRDS日粮显着提高了瘤胃上皮附着菌中Ruminiclostridium_9、Ruminiclostridium_5、Stenotrophomonas、Nocardioides和Paracoccus相对丰度(P<0.05,LDA>2),同时显着降低了Rikenellaceae_RC9、Pseudoramibacter、Alloprevotella、Bradyrhizobium、Succinivibrio和Howardella相对丰度(P<0.05,LDA>2)。将科水平与属水平丰度前30的菌与瘤胃发酵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瘤胃液p H与Spirochaeta_2和Desulfovibrio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Streptocoocus和Lachnospiraceae_NK3A20呈显着负相关(P<0.05);乙酸比例与Lachnospiraceae_NK3A20和Ruminococcaceae_UCG.002呈显着正相关(P<0.05);丙酸比例(P<0.05)和乙丙比(P<0.05)与Campylobacter呈显着正相关。瘤胃上皮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日粮HRDS影响血管平滑肌收缩、肌动蛋白骨架调节、c GMP-PKG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焦点连接等信号通路。与屏障功能和炎症相关的差异基因中,与LRDS日粮相比,HRDS日粮显着降低与屏障功能相关的KRT3、KRT10、KRT79、DSG1表达(P<0.05),显着提高与炎症反应相关的MLCK、KLK9、KLK10和KLK13表达(P<0.05),显着提高了与组织细胞能量供应相关的PDK4表达(P<0.05)。本研究表明日粮RDS含量影响奶山羊瘤胃上皮微生物组成与结构,HRDS日粮可能损伤瘤胃上皮屏障与增殖功能,激活炎症反应。试验四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肝脏代谢的影响前期试验表明,HRDS日粮显着提高瘤胃和血液游离LPS浓度,损伤瘤胃上皮屏障功能,瘤胃游离LPS易位至外周血液循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试验分析高RDS含量引起的游离LPS易位对肝脏健康和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与LRDS日粮相比,HRDS日粮显着提高了血浆谷草转氨酶(P<0.05)和碱性磷酸酶(P<0.05)活性;趋于提高肝脏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P=0.098)。与糖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组间无显着差异。与脂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与LRDS日粮相比,HRDS日粮显着提高肝脏PPARα和CPT1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P<0.05)以及CPT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LRDS组相比,在HRDS组显着提高(VIP>1,P<0.10)的代谢物包括:牛磺鹅胆酸、牛磺脱氧胆酸、LPC(18:1)、L-肉毒碱和L-棕榈酰肉毒碱;显着降低(VIP>1,P<0.10)的代谢物包括:甘油磷酰胆碱、PC1 8:0/18:1、LPC 14:0、LPC 16:0、LPC 18:0、cis-(6,9,12)-亚麻酸、油酸、16-羟基棕榈酸、十七烷酸、植烷酸和α-羟基肉豆蔻酸。与LRDS组相比,HRDS组显着提高肝脏胆汁酸合成关键酶CYP7A1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着降低了回肠粘膜胆汁酸受体FXR和胆汁酸转运载体ASBT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5)。本研究表明HRDS日粮造成肝脏损伤,促进脂肪酸氧化,紊乱胆汁酸肝肠循环。上述结果表明,HRDS日粮抑制瘤胃微生物纤维降解功能,影响瘤胃发酵特性,损伤瘤胃上皮屏障功能;瘤胃液游离LPS积累并易位至外周血液循环,损伤肝脏,促进脂肪酸β-氧化并紊乱胆汁酸肝肠循环。

二、胆碱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碱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因素影响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1.1 群体感应———瘤胃微生物相互作用
    1.2 日粮结构对瘤胃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3 饲料添加剂和益生素对瘤胃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3.1 具有抗生素功能的饲料添加剂
        1.3.2 具有调节微生物功能的饲料添加剂
2 宿主动物与瘤胃及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2.1 宿主品种对瘤胃及肠道微生物营养代谢的作用
    2.2 消化道不同位点对其中微生物营养代谢的作用
    2.3 宿主动物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对消化道微生物的影响
        2.3.1 幼畜断奶前后消化道微生物营养代谢变化
        2.3.2 奶牛在不同生理期及患病状态下消化道微生物的变化
        2.3.3 反刍家畜消化道微生物代谢功能的研究
3 温室气体甲烷排放与瘤胃微生物代谢关系
4 多组学加速消化道微生物营养代谢研究进程
    4.1 完善消化道微生物基因注释,深入挖掘消化道微生物潜力
    4.2 应用多组学筛选功能基因,获得有效微生态制剂
    4.3 厘清影响动物产品品质的营养代谢通路,筛选功能性添加剂
5 小结与展望

(2)基于瘤胃微生物宏基因和代谢组学解析沙葱降低羊肉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沉积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葱粉在羔羊养殖业中的应用
        1.1.1 沙葱简介
        1.1.2 沙葱粉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1.1.3 沙葱粉对羔羊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1.1.4 沙葱粉对羔羊免疫应答的影响
        1.1.5 沙葱粉对羊肉中常见脂肪酸的影响
        1.1.6 沙葱粉对羊肉理化特性的影响
    1.2 支链脂肪酸与羊肉风味的关系
    1.3 支链脂肪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支链脂肪酸的理化特性
        1.3.2 支链脂肪酸在羔羊不同体组织的分布特点
        1.3.3 影响支链脂肪酸体组织沉积的因素
        1.3.4 支链脂肪酸合成的可能机理
    1.4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瘤胃微生物的组成
        1.4.2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1.4.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4.4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1.5 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反刍动物产品支链脂肪酸的关系
    1.6 日粮中添加沙葱粉对支链脂肪酸含量和瘤胃微生态的影响
        1.6.1 日粮中添加沙葱粉对羊肉中支链脂肪酸的影响
        1.6.2 日粮中添加沙葱粉对羔羊瘤胃微生态的影响
    1.7 沙葱在降低羊肉膻味方面存在的问题
        1.7.1 沙葱粉的饲喂成本
        1.7.2 亟待明确沙葱降低羊肉膻味的机理
    1.8 本试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1.9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沙葱粉及其提取物在羔羊养殖业中应用潜力的评估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沙葱粉不同添加比例和饲喂周期对羊肉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2.1 前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试验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揭示含低浓度支链脂肪酸的羊肉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2.3.1 前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试验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代谢组学研究沙葱粉影响的低膻味羊肉的瘤胃液代谢物组成
        2.4.1 前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试验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2.5 育肥羔羊瘤胃及其微生物代谢通路分析
        2.5.1 前言
        2.5.2 材料与方法
        2.5.3 试验结果
        2.5.4 讨论
        2.5.5 小结
    2.6 4-烷基支链脂肪酸与微生物和代谢产物的关联性分析
        2.6.1 前言
        2.6.2 材料与方法
        2.6.3 试验结果
        2.6.4 讨论
        2.6.5 小结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总体讨论
    3.2 总体结论
    3.3 主要创新点
    3.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过瘤胃葡萄糖对泌乳早期奶牛胃肠道功能及机体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围产期葡萄糖的重要性
    1.2 围产期葡萄糖代谢
        1.2.1 葡萄糖的来源
        1.2.2 葡萄糖的分配
    1.3 围产期葡萄糖代谢失衡的影响
        1.3.1 引发机体应激反应
        1.3.2 导致代谢障碍性疾病
        1.3.3 影响瘤胃微生物群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过瘤胃葡萄糖瘤胃稳定性及其不同剂量对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2.5 计算公式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PG的瘤胃稳定性
        3.3.2 不同剂量的RPG对奶牛瘤胃液pH、NH_3-N和VFA浓度的影响
        3.3.3 不同剂量的RPG对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3.4 讨论
        3.4.1 RPG的瘤胃稳定性
        3.4.2 不同剂量的RPG对奶牛瘤胃液pH、NH_3-N和VFA浓度的影响
        3.4.3 不同剂量的RPG对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代谢组学揭示过瘤胃葡萄糖对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机体代谢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动物和处理
        4.2.2 牛奶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2.3 瘤胃液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2.4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2.5 代谢组学分析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泌乳性能
        4.3.2 瘤胃发酵
        4.3.3 与NEB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
        4.3.4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4.4 讨论
        4.4.1 生产性能
        4.4.2 瘤胃发酵
        4.4.3 与NEB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
        4.4.4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过瘤胃葡萄糖的瘤胃降解部分影响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瘤胃液样品的采集
        5.2.3 DNA提取,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
        5.2.4 序列处理与分析
        5.2.5 代谢组学处理
        5.2.6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5.2.7 瘤胃微生物群落与代谢产物的相关性
    5.3 结果
        5.3.1 瘤胃发酵指标
        5.3.2 瘤胃细菌的变化
        5.3.3 瘤胃代谢组学分析
        5.3.4 瘤胃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的相关性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过瘤胃葡萄糖影响泌乳早期奶牛后肠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粪便样品的采集
        6.2.3 DNA提取,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
        6.2.4 序列处理与分析
        6.2.5 代谢组学处理
        6.2.6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6.2.7 粪便微生物群落与代谢产物的相关性
    6.3 结果
        6.3.1 粪便菌群的变化
        6.3.2 粪代谢组学分析
        6.3.3 粪便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的相关性
    6.4 讨论
        6.4.1 补充RPG后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的变化
        6.4.2 补充RPG后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的变化
        6.4.3 微生物和代谢物之间的联系
        6.4.4 补充RPG后CON的主要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
        6.4.5 补充RPG后各组肠道微生物的优势代谢产物
        6.4.6 粪便微生物群落与代谢物的相关性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4)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发展进程
        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种类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
    第二节 蒲公英的营养与生物活性
        1 蒲公英的营养特性
        2 蒲公英的活性成分
        3 蒲公英的药理作用
    第三节 蒲公英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1 蒲公英在非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2 蒲公英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节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1.3 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蒲公英营养及活性成分
        2.2 泌乳性能
        2.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3 讨论
        3.1 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3.2 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血液参数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1.3 测定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血液代谢组学结果
        2.2 瘤胃发酵参数
        2.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2.4 瘤胃代谢组学结果
        3 讨论
        3.1 蒲公英对血液代谢的影响
        3.2 蒲公英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3 蒲公英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3.4 蒲公英对瘤胃代谢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健康机制研究
    第一节 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1.3 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泌乳性能
        2.2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2.3 瘤胃发酵参数
        3 讨论
        3.1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3.2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血液参数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和新生犊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1.3 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围产期奶牛健康状况
        2.2 围产期奶牛血液生理生化参数
        2.3 犊牛出生重和血液相关指标
        2.4 奶牛血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蒲公英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3.2 蒲公英对犊牛健康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综合讨论
提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定义和诊断
    1.2 高精料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机制
        1.2.1 瘤胃内有机酸产生与SARA的关系
        1.2.2 瘤胃内异常代谢产物与SARA的关系
    1.3 反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在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
        1.3.1 瘤胃菌群随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变化和适应
        1.3.2 乳酸中毒的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和规律及调控
        1.3.3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健康的影响
    1.4 反刍动物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发生过程中瘤胃代谢与机体代谢的变化规律
    1.5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营养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1.5.1 改善日粮碳水化合物结构
        1.5.2 微生物菌群调控
        1.5.3 使用添加剂调控
        1.5.4 谷物原料的加工处理
    1.6 单宁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意义
        1.7.2 试验假说
        1.7.3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原料缓解体外模拟瘤胃酸中毒的参数筛选和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玉米样品制备
        2.1.2 体外批次培养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4 基于细菌16SrRNA序列的Ilumina Miseq测序
        2.1.5 淀粉的瘤胃降解参数及扫描电镜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单宁酸浓度、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及乳酸含量的影响
        2.2.2 淀粉在瘤胃内的降解参数及原位瘤胃培养后残留玉米结构的变化
        2.2.3 不同预处理玉米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2.4 体外瘤胃发酵液中细菌菌群的变化
        2.2.5 体外瘤胃发酵液中细菌菌群与发酵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2.6 体外瘤胃发酵液中细菌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功能的改变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饲喂单宁酸预处理的玉米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细菌菌群及粪便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3.1.2 样品采集
        3.1.3 指标测定和分析方法
        3.1.4 不同预处理淀粉条件下瘤胃牛链球菌的体外纯培养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3.2.2 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2.3 瘤胃细菌测序概况及其多样性变化
        3.2.4 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瘤胃菌群的影响(门水平、属水平)
        3.2.5 瘤胃内主要乳酸产生菌与代谢菌相对数量的变化
        3.2.6 单宁酸预处理淀粉对瘤胃牛链球菌产酸的影响
        3.2.7 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粪便特征的影响
        3.2.8 粪便细菌测序概况及其多样性变化
        3.2.9 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粪便菌群的影响(门水平、属水平)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饲喂单宁酸预处理的玉米对山羊机体代谢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4.1.2 样品采集
        4.1.3 指标测定和分析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瘤胃代谢物的鉴定及多元统计分析
        4.2.2 山羊瘤胃内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2.3 通路鉴定
        4.2.4 瘤胃差异代谢物与差异菌属的相关性
        4.2.5 血清代谢物的鉴定及多元统计分析
        4.2.6 山羊血清中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2.7 血清中的差异代谢产物通路富集分析
        4.2.8 饲喂单宁酸预处理的玉米对山羊血清中急性期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5.1 全文讨论
        5.1.1 单宁酸处理改变日粮淀粉可降解特性对瘤胃酸中毒的调控作用
        5.1.2 饲喂单宁酸预处理玉米的高精料饲粮对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缓解作用
    5.2 全文结论
    5.3 本论文研究创新点
    5.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两种不同物理形态开食料对羔羊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养羊业现状分析
        1.2 瘤胃发育的研究进展
        1.2.1 瘤胃发育的一般规律
        1.2.2 影响瘤胃发育的因素
        1.2.3 瘤胃微生物的研究
        1.2.4 瘤胃转录组的研究
        1.2.5 瘤胃代谢组的研究
        1.2.6 瘤胃多组学关联分析
        1.3 羔羊开食料研究进展
        1.3.1 羔羊开食料营养来源和水平的研究
        1.3.2 羔羊开食料物理形态的研究
        1.3.3 羔羊开食料补饲时间的研究
        1.3.4 羔羊开食料中补充粗饲料的研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试验设计与饲粮
        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与保存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1 生长性能
        1.5.2 瘤胃表型发育
        1.5.3 瘤胃发酵参数及酶活性
        1.5.4 瘤胃微生物16S rDNA
        1.5.5 瘤胃转录组
        1.5.6 瘤胃代谢组
        1.5.7 关联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对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2.3 对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1 瘤胃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质量及α多样性
        2.3.2 瘤胃微生物β多样性
        2.3.3 瘤胃微生物区系变化
        2.3.4 微生物区系的功能预测
        2.4 对羔羊瘤胃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 测序结果
        2.4.2 荧光定量PCR验证
        2.5 对羔羊瘤胃代谢组的影响
        2.5.1 数据预处理
        2.5.2 主成分分析
        2.5.3 PLS-DA及置换检验结果
        2.5.4 差异代谢物筛选
        2.5.5 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
        2.6 关联分析
        2.6.1 代谢组与基因组关联分析
        2.6.2 代谢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对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3.3 对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4 对羔羊瘤胃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对羔羊瘤胃代谢组的影响
        3.6 关联分析
        3.6.1 代谢组与基因组关联分析
        3.6.2 代谢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
    4 全文结论
        4.1 总体结论
        4.2 创新点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丙酮酸肌酸在缓解热应激肉牛瘤胃功能上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热应激
        1.1 热应激的概述
        1.2 热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1.2.1 热应激与动物采食量
        1.2.2 热应激对动物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
        1.2.3 热应激对动物的其他影响
        1.3 热应激的判定
        1.4 缓解热应激的具体措施
        1.4.1 物理措施
        1.4.2 饲喂管理
        1.4.3 抗热应激品种的选育
        1.4.4 发生热应激的具体应对方法
    2 丙酮酸肌酸
        2.1 丙酮酸肌酸的理化特性
        2.2 丙酮酸肌酸的优点
        2.2.1 丙酮酸肌酸与传统补充方式的比较
        2.2.2 丙酮酸肌酸对机体脂质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2.3 丙酮酸和肌酸
        2.3.1 丙酮酸和肌酸的抗氧化作用
        2.3.2 丙酮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2.3.3 肌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3 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与组学技术
        3.1 瘤胃微生物的常用研究方法
        3.2 组学技术的应用
        3.3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兴起
        3.3.1 蛋白质组学在畜牧领域的应用研究
        3.3.2 Label-free定量定性技术
        3.4 本研究的内容
        3.4.1 研究背景
        3.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4.3 研究内容
        3.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1.4 基础日粮组成
        1.5 试验设计
        1.6 样品采集
        1.7 测定指标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日均温度、日均湿度和日均THI指数
        3.2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体温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3.3 丙酮酸肌酸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瘤胃发酵指标
        3.5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3.6 氮排泄
        3.7 尿嘌呤衍生物和瘤胃微生物氮流量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试验二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抗热应激的影响及机制探索饲养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1.4 基础日粮组成
        1.5 试验设计
        1.6 样品采集
        1.7 测定指标
        2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2.1 总DNA提取和检测
        2.2 PCR扩增
        2.3 PCR产物鉴定、纯化及定量
        2.4 构建PE文库及Illu mina测序
        3 分析方法
        3.1 数据优化
        3.2 OTU聚类
        3.3 分类学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日均温度、日均湿度和日均THI指数
        4.2 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影响的基础指标数据
        4.3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瘤胃微生物OTU丰度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4.4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5 物种差异分析
        5 讨论与小结
        5.1 讨论
        5.2 小结
    试验三 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影响
        1 试验设计
        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1.2 样品采集
        2 试验步骤及方法
        2.1 蛋白质提取
        2.2 总蛋白质BCA法含量测定
        2.3 蛋白质SDS-PAGE电泳检测
        2.4 还原烷基化和酶解
        2.5 肽段脱盐、定量
        2.6 液相串联质谱
        2.7 数据库搜索
        2.8 Lable-free蛋白组学定量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蛋白质及肽段鉴定
        3.2 全谱分析
        3.3 差异蛋白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调控奶牛乳脂率的瘤胃微生物和代谢表征物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乳脂肪概述
        1.1.1 乳脂肪成分
        1.1.2 乳脂肪合成及脂肪酸来源
        1.1.3 影响乳脂肪合成的非自身代谢性因素
        1.1.4 影响乳脂肪合成的自身代谢性因素
        1.1.5 结语
    1.2 瘤胃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作用
        1.2.1 瘤胃微生物的种类
        1.2.2 瘤胃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代谢
        1.2.3 结语
    1.3 瘤胃微生物对乳脂肪合成的影响
        1.3.1 瘤胃微生物调节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机制
        1.3.2 瘤胃微生物调节中长链脂肪酸生成的机制
        1.3.3 结语
    1.4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及血浆特征性脂质代谢物的鉴定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3 基于脂质组学全定量技术检测瘤胃及血浆中脂质代谢物含量
        2.1.4 脂质代谢物数据处理与分析
        2.1.5 统计分析
    2.2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特征性微生物的鉴定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3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瘤胃微生物PE150 illumina X10 测序
        2.2.4 宏基因组数据预处理
        2.2.5 微生物组成、多样性与基因功能分析
        2.2.6 统计分析
    2.3 宏基因组-脂质组学全定量综合分析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差异物质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筛选
        2.3.3 差异微生物与差异脂质代谢物关联分析
    2.4 瘤胃微生物移植对荷斯坦奶牛乳脂肪含量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
        2.4.2 瘤胃内容物的移植
        2.4.3 瘤胃内容物移植前后牛乳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及血浆特征性脂质代谢物的鉴定
        3.1.1 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相关参数
        3.1.2 瘤胃内容物、血浆样本脂质代谢物轮廓分析
        3.1.3 脂质代谢物组间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3.1.4 瘤胃内容物、血浆样本脂质代谢物鉴定结果
        3.1.5 差异脂质代谢物的鉴定
    3.2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特征性微生物的鉴定
        3.2.1 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组成结构
        3.2.2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内特征性微生物
        3.2.3 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功能分析
        3.2.4 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基因分析
    3.3 宏基因组-脂质组学全定量综合分析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差异物质
        3.3.1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之间相关性分析
        3.3.2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之间相关性网络图分析
        3.3.3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之间相关性分析
        3.3.4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之间相关性网络图分析
        3.3.5 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相关性综合分析
    3.4 瘤胃微生物移植对荷斯坦奶牛乳脂肪含量的影响
        3.4.1 移植后牛乳中乳脂肪含量变化情况
        3.4.2 移植后奶牛其它生产性能指标变化情况
        3.4.3 移植后牛乳中乳脂肪含量变化分析
        3.4.4 移植后奶牛其它生产性能指标变化分析
4 讨论
    4.1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及血浆特征性脂质代谢物的鉴定
        4.1.1 瘤胃内容物中脂质代谢物检测结果分析
        4.1.2 血浆中脂质代谢物检测结果分析
        4.1.3 差异脂质代谢物鉴定结果综合分析
    4.2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特征性微生物的鉴定
        4.2.1 不同乳脂肪含量奶牛瘤胃微生物组成结构及差异分析
        4.2.2 不同乳脂肪含量奶牛瘤胃微生物基因功能差异分析
    4.3 宏基因组-脂质组学全定量综合分析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差异物质
    4.4 瘤胃微生物移植对荷斯坦奶牛乳脂肪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9)不同日粮精粗比处理与颈静脉灌注脂多糖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瘤胃内环境
        1.1.1 瘤胃细菌
        1.1.2 瘤胃原虫
        1.1.3 瘤胃真菌
    1.2 宿主与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
        1.2.1 微生物主要通过微生物-微生物及微生物-宿主互作起作用
        1.2.2 宿主对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2.3 消化道微生物对宿主表型的影响
        1.2.4 环境对宿主与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3 核心微生物
    1.4 两种对瘤胃微生物的调控方式
        1.4.1 日粮精粗比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1.4.2 颈静脉灌注脂多糖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1.5 试验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护理方法
    2.2 试验日粮
    2.3 试验设计与处理
    2.4 样品采集及检测指标
        2.4.1 日粮养分组成
        2.4.2 血液采集与样品制备
        2.4.3 瘤胃液样品采集
    2.5 试验仪器和试剂
    2.6 测定方法
        2.6.1 日粮常规指标得测定方法
        2.6.2 血清测定方法
        2.6.3 挥发性脂肪酸测定方法
        2.6.4 瘤胃液基于16S rDNA V3+V4 区多样性分析
        2.6.4.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2.6.4.2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2.6.4.3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2.6.4.4 测序数据处理
        2.6.4.5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2.6.4.6 样本多样性分析
        2.6.5 瘤胃液基于LC-MS检测的代谢组学分析
        2.6.5.1 代谢物提取取
        2.6.5.2 仪器参数
        2.6.5.3 代谢物的鉴定
        2.6.5.4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奶山羊共有微生物的界定
    3.2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血清、瘤胃发酵、瘤胃液代谢物以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3.2.1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血清的影响
        3.2.2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2.3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3.2.3.1 代谢物火山图分析
        3.2.3.2 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3.2.4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3.2.4.1 样品多样性指数分析
        3.2.4.2 OTU统计
        3.2.4.3 物种注释及分类学分析
        3.2.4.4 Heatmap图
        3.2.4.5 样品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
    3.3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血清、瘤胃发酵、瘤胃液代谢物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3.1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血清的影响
        3.3.2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3.3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瘤胃代谢物的影响
        3.3.3.1 代谢物火山图分析
        3.3.3.2 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3.3.4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3.3.4.1 样品多样性指数分析
        3.3.4.2 OTU统计
        3.3.4.3 物种注释及分类学分析
        3.3.4.4 Heatmap图
        3.3.4.5 样品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奶山羊共有微生物的界定
    4.2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血清、瘤胃发酵、瘤胃液代谢物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4.2.1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血清的影响
        4.2.2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4.2.3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液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4.2.4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4.3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血清、瘤胃发酵、瘤胃液代谢物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4.3.1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血清的影响
        4.3.2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4.3.3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瘤胃液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4.3.4 颈静脉灌注LPS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10)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调控奶山羊瘤胃与肝脏代谢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评价体系
        1.1.1 碳水化合物组成
        1.1.2 碳水化合物评价体系
    1.2 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1.2.1 纤维降解
        1.2.2 淀粉降解
    1.3 反刍动物瘤胃代谢的节律性
        1.3.1 纤维降解的节律性
        1.3.2 降解产物与微生物组成的节律性
        1.3.3 血液代谢物的节律性
    1.4 日粮淀粉对瘤胃代谢与健康的影响
        1.4.1 瘤胃代谢
        1.4.2 瘤胃上皮
    1.5 日粮淀粉对肝脏代谢的影响
        1.5.1 肝脏炎症
        1.5.2 肝脏糖脂代谢
    1.6 存在问题及研究内容
        1.6.1 存在问题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瘤胃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日粮与设计
        2.1.2 样品收集
        2.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pH和氧化还原电势
        2.2.2 VFAs和乳酸
        2.2.3 生物胺与内毒素
        2.2.4 苜蓿原位降解率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日粮与设计
        3.1.2 样品收集
        3.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泌乳性能
        3.2.2 瘤胃发酵参数
        3.2.3 微生物组成与差异分析
        3.2.4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
        3.2.5 碳水化合物降解酶
        3.2.6 单糖的微生物胞内代谢
        3.2.7 微生物氨基酸代谢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瘤胃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日粮与设计
        4.1.2 样品收集
        4.1.3 瘤胃上皮微生物16SrRNA分析
        4.1.4 瘤胃上皮组织转录组分析
    4.2 结果
        4.2.1 瘤胃上皮微生物组成与差异分析
        4.2.2 瘤胃上皮附着微生物与发酵参数相关性
        4.2.3 瘤胃上皮附着微生物功能预测与差异分析
        4.2.4 瘤胃上皮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富集分析
        4.2.5 瘤胃上皮与屏障功能和炎症相关的差异基因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肝脏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日粮与设计
        5.1.2 样品收集
        5.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5.1.4 统计方法
    5.2 结果
        5.2.1 血液生化指标
        5.2.2 炎症相关基因表达
        5.2.3 糖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
        5.2.4 差异代谢物分析
        5.2.5 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总体结论与建议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胆碱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J]. 杨鼎,伊风艳,晔薷罕,田如刚,吴江鸿.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1(05)
  • [2]基于瘤胃微生物宏基因和代谢组学解析沙葱降低羊肉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沉积的机理[D]. 丁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过瘤胃葡萄糖对泌乳早期奶牛胃肠道功能及机体代谢的影响[D]. 王亚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炎. 浙江大学, 2021(02)
  • [5]单宁酸预处理玉米对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调控作用研究[D]. 赵芳芳. 扬州大学, 2021(02)
  • [6]两种不同物理形态开食料对羔羊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李勇.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7]丙酮酸肌酸在缓解热应激肉牛瘤胃功能上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琳.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2)
  • [8]调控奶牛乳脂率的瘤胃微生物和代谢表征物的筛选鉴定[D]. 吴建民.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9]不同日粮精粗比处理与颈静脉灌注脂多糖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调控[D]. 刘兆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10]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调控奶山羊瘤胃与肝脏代谢的机制[D]. 申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胆碱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