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朱翠明[1](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陈红斌[2](2020)在《马克思人口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人口是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对于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巩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历来受到各国政治经济学家以及哲学家关注。关于人口发展规律以及人口对国家政治经济影响的研究,在整个政治经济学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人口发展状况,在深刻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人口思想基础上,提出科学的人口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与剥削,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口生产,人的本质实现是人口质量的根本体现以及资本积累过程中产生的相对过剩人口等方面,对当代各国人口政策的制定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的人口状况呈现出全新的特征。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发生着新的变化。马克思人口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政策制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人口理论指导下,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相关要素,把握人口发展的规律,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人口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人口发展状况,系统分析其当代价值。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人口理论的思想渊源。文章通过梳理古希腊人口思想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人口思想,分析马克思人口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社会人口发展实际状况,阐明人口发展规律,最终得出科学的人口理论。第二部分: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文章主要从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初步形成以及丰富发展两个阶段出发,比较全面分析了其人口理论的形成过程,分析人口理论形成的背景以及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对于马克思人口理论主要内容的分析,主要是从人口生产、人口质量以及相对过剩人口三个方面进行内涵阐述。第三部分: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人口理论在理论指导以及实践价值方面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滋养和借鉴。在理论价值方面,为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政策变迁提供理论指导,为当代我国人口政策制定提供原则指导。在实践价值方面,促进劳动者认清就业形势,增强社会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严翔钟[3](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阈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即人的繁衍)的有机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其数量的多少、结构的变化、素质的高低等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及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治理人口问题的理论指南。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形势日益严峻,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带来的各类问题亟待解决,提高生育率逐渐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方针没有变。“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在全国各地统一实施,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我国人口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缓解我国人口结构性矛盾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新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的一系列现实阻碍,实施效果仍有待观察。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新时代国情和最新资料,分析概括了现阶段“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以及实施中面临的现实阻碍和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推动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所作为。本文主要论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之处,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人口、生育政策等相关概念界定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分析。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的论述。第三部分,是阐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从对我国现阶段严峻的人口形势以及“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等现实因素的分析,体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同时论述了二孩政策实施对促进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是论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这一部分,以“全面二孩”政策落实之后的现实状况为基础,概括了现阶段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多层面的现实阻碍,同时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观念方面剖析了存在阻碍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针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中面临的现实阻碍,探究了推进二孩政策实施的对策。主要从国家层面包括政策宣传、配套体系、财政补贴,社会层面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托幼、养老,以及家庭层面包括生育文化、家庭责任、教育理念等三个层面来缓解社会与家庭育儿的经济和精力双重压力,促进“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李琦[4](2019)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失业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之一,它与一国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不仅为各国政府所重视,而且为整个社会所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就业制度也由“全民就业、国家分配”逐渐转变成了“自主择业、能者上岗”,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员就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并可能沦为失业人口。城市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中企业种类多样,劳动力资源集中,但城市改革往往又是最为彻底的。所以,劳动者一旦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时,就不得不面对失业问题,成为城市失业人口的一份子。城市失业人口是我国社会阶层中处于底层的群体,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人员,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越发显着。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阐释了核心概念,探究了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两部分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的现状进行分析。一部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失业三次高峰期入手,追溯新时期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发展历程;另一部分从目前我国城市失业人口的规模、分布、构成及生活状况等方面阐明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的现状;第四章探析了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新时期城市失业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体制转型、教育不均衡、劳动者就业观念落后及素质较低等方面,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给失业者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五章提出解决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路径。第一部分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第二部分依照如何采取措施尽力防止城市失业人口的产生、建立何种制度来有效保障城市失业人口的正当权益以及怎样积极促进城市失业人口再就业的逻辑理路,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城市失业人口,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力求构建完善的城市失业人口问题治理体系。

孙蕾[5](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一些重大基本问题有待深入解决,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以往成果和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文献研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力求在研究视角和观点上有所创新。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理论层面有利于回应“工业文明”生产方式,有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在实践层面能够发挥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实践提供有效借鉴。具体而言,论文内容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分为五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研究的结构及创新点。第一章,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探讨了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理论、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通过从不同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的阐述,明确了本研究内容和其他相关理论内容的区别所在。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资源。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渊源和西方理论中生态文明思想三个角度,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如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和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儒家生态思想、道家生态思想和佛教生态思想等等。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实践历史基础上,历经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迎来飞跃的阶段,取得了初步成就,如国土空间开发初具规模,格局错落有序;资源节约工作初显成效,减排能力有所提升;环保顶层设计初具雏形,保护能力有所增强;环保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环保意识有所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力度增强;社会转型阶段性告捷,环保目标更加明确;生态求美文化逐步深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价值观、意识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论文根据取得的初步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建设的必要性。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内容。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应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突出“中国特色”,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蕴含中国政治想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挥导向作用,指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百家之所长,推动生态发展战略转型。在结语部分,除了总结论文的大致思路和基本观点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致江[6](2019)在《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文中认为水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水族人口规模为41.18万人,主要聚居于黔桂交界的龙江与都柳江上游,贵州省三都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约63%的水族人口聚集于此。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民族人口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经济政策等的支持下,水族人口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具体表现为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口产业结构与人口职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口流动日益加剧。但是,水族人口发展与全国、汉族、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发展水平相较仍有差距,不仅面临人口增长速度锐降、人口身体素质较差、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性别比失调与人口单向流迁等内部非均衡发展问题,而且存在人口城镇化率低、人口产业结构滞后、人口职业结构不合理、人口相对贫困、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外部非均衡发展问题。水族人口非均衡发展问题的原因既与以往计划生育政策过严、民族政策不完善有关,又与水族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相连,同时也与社会流动带来的民族文化变迁相接,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与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人口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指向。当下,水族人口虽然存在一系列非均衡发展问题,但同时亦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创造了生育空间,民族政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绿色发展理念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为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首先,应强化水族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二孩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综合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积极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其次,应加快水族经济发展步伐。重点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优化人口职业结构,推进人口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再次,应优化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最后,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不仅对水族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参照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实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乡村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朱田青[7](2018)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天津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小康社会的建设史也正是人民摆脱贫困的奋斗史。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去五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城市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市贫困人口呈现的新特点,寻求相应地解决对策,为我国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提供借鉴,这对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对策,但是对于天津市贫困人口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较少。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贫困标准和天津城市贫困标准,天津城市贫困人口占比不大,而且随着城市最低社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目前天津市贫困人口中,呈现女性化、学历低、年龄大的基本特点,以及辖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表现明显。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是贫困人口收入低的主要因素,国家关于就业、住房、社保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贫困人口在就业、住房、社保上存在困难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天津市贫困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重点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解决天津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对策,包括天津市促进社会经济均衡和充分发展,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扩大就业空间,优化细化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家庭的广泛支持等。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在精准扶贫的指导下灵活开展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杨世箐[8](2017)在《城市人口风险及其防控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认为人口自身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系统的矛盾运动孕育积累的系统性风险始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也构成了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一线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在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政策倾向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取得先发,但在快人一步的发展背景下,一线城市在过去的三十年也经历了人口大规模快速集聚,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日益激化,早前积累的城市人口风险已转化并诱发出当前诸多突出的城市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未来城市发展是否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可以说,对于已有突出的城市人口问题的解决和潜在的城市人口风险的化解是我国在城镇化加速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对那些发展相对较晚但潜力巨大的城市,也必须适时考虑到在当前及未来人口城市集聚过程中的城市人口风险及其防控问题,以防患于未然。在城镇化加速和国家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愈来愈多的国内城市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其资源集聚能力和集聚效应势必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引领的这种规模性集聚也会导致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对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以及资源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城市人口风险隐患将进一步显露出来。在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理念下,必须在大人口观的指导下,以前瞻性的视角,对未来人口城市集聚加速过程中的城市人口风险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这既是一次丰富人口研究领域、转换研究视角以及灵活应用研究方法的有益的学术活动,更可以为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强化风险控制做出一定的研究参考。通过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国内外对城市人口风险及其防控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与论文联系较为紧密的相关研究中,国外侧重于城市发展问题的基础理论和经验研究,而国内的研究在基本沿袭人口发展主线的基础上主题相对较多,虽有针对性较强的区域或城市人口风险管理研究,但大都局限在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层面,对城市人口风险防控的实证研究相对薄弱。综合而言,国内外人口安全、人口均衡发展和风险社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可以为论文提供一个有效的视角启发,同时也可以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相应的人口安全和人口均衡发展的实证评价研究亦在本论文的分析模型构建和研究方法方面具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论文将核心概念“城市人口风险”具体界定为:特定阶段下城市人口发展本身及其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均衡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可以分为内部(系统内)风险和外部(系统间)风险;内部风险是指由人口城市加速集聚引发的城市人口系统内部存在的风险;外部风险是指在人口向城市加速集聚背景下城市人口内部要素与外部系统匹配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论文遵循一贯的“理论和现实引导——提出问题——问题分析——政策建议”这一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详细梳理了城市人口风险的相关文献研究,厘清人口问题、人口安全和人口风险等概念术语,并通过对人口安全理论、人口均衡发展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的经验阐释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提出城市人口风险的理论分析架构,具体构建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进而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典型城市的人口风险问题及其预警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以范例的形式对成都市所面临的城市人口风险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和预警判断;最后提出了城市人口风险防控的若干对策建议。当前人口加速向城市集聚的同时给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在一线特大城市中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同时,随着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加速,其他后发城市也不同程度的遭遇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人口风险隐患,因此,论文以成都市为例对城市人口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城市人口规模增幅加速,人口数量风险构成人口内部的首要风险,同时也容易引发人口与外部环境的系统间风险。第二,城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对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构成潜在威胁。第三,城市人口加速老化,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人口结构风险凸显。第四,城市人口区域分布失衡现象日益突出,人口区域分布风险正在孕育。第五,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压力日益增大,构成最主要的人口外部风险。第六,其他综合性城市人口风险客观存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进一步研究成都市城市人口风险的原因可知:城市人口风险本质上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不足而引发的;具体而言,城市化的必然深化、城市先天的人口吸引力和成都市逐渐增速的人口城市集聚是其城市人口风险的逻辑起点,而既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是成都市城市人口风险存在的客观基础,城市规划和管理服务的不匹配可以加剧成都市城市人口风险的孕育形成,政策风险又是成都市城市人口风险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为对城市人口风险进行有效防控,论文以已有人口评价模型借鉴和人口风险系统构成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种方式构建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应用。首先,论文在科学性、客观性、简便性、可行性、引导性原则的基础上,选取城市人口风险预警参考指标,通过聚类方法确定了人口内部风险的3个要素共7个指标和人口外部风险的2个要素共5个指标作为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模型的核心构成指标;然后,通过专家意见法和因子分析确定各要素层12个指标体系的权重,构建出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接着,结合国内外标准,在反复征询专家意见和基于对成都市发展现实思考研判的基础上,论文设定了城市人口风险的预警值标准,并收集成都2015年相关指标数据应用于模型,进行风险警情预警复合评价和风险警情预警单项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当前成都市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总体面临较大的风险警情,依据综合对比值可相应作出二级预警判断;第二,人口内部系统中,各要素的警情状况大都处于一级预警级别,短期内人口数量风险较大,人口素质和结构风险相对较小,长期来看,城市人口数量风险仍然是成都市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第三,人口外部系统中的要素风险表现差异,人口与经济社会要素风险相对较小,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总体呈现三级预警的严重风险状况,且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得到质的改善。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后,论文提出了最终应用结论:成都市2015年在城市人口各风险要素层面均出现风险警情,其中人口素质风险、人口结构风险和人口与经济社会风险预警等级为二级,人口数量风险和人口与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等级为三级;上升到系统层,人口内部系统和人口外部系统风险预警等级均为二级,最终综合判断成都市当前城市人口风险预警等级为二级预警,城市人口风险警情较为突出。总的来说,论文通过对构建出的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发现,成都市在短期和长期阶段内的城市发展均会遭遇不同要素层面不同程度的人口风险状况,人口数量仍然是当前及未来成都面临的主要人口内部风险,而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风险形势则相对更为突出。这些结论与前述成都市城市人口风险的实证分析也达成了定性和定量层面相互印证的局面。综合前述分析,论文提出要制定和完善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战略规划、以宏观调控调适城市人口数量、建立城市人口均衡发展动力机制、建立完善系统化和长效的城市人口风险防控机制和分级响应处置机制、深化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和提升城乡协同发展能力等对策建议,以期预防和消解城市人口风险,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促成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恒[9](2013)在《中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也提出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赢得主动。“中国梦”的提出,要求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为民众谋幸福。这一切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对未来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产业集聚带动了人口集聚,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并持续增长,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且由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务工,加剧了城市的资源环境压力并导致了很多经济、社会问题。一边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边是城市的管理机制无法跟上城市高速发展的节奏而产生的“城市病”,如何保障城市人口在城市中安全幸福地生活,是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研究必须要解决的内容。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域内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活动主体的,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范畴有两重属性,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作为人口理论研究对象的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群体,而不是脱离社会生产方式的超历史的抽象的生物群体。人口范畴还是包括数量、素质、构成、分布等各种规定性的统一体。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口,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人口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可以分解为人口内部系统和人口外部系统两个方面,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关系的复合体。人口安全、城市人口安全的基本概念就建立在对人口的双重属性和人口的内外部关系的有机复合体上。因此,在研究城市人口安全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城市人口安全既包括城市人口内部系统的安全,也包括城市人口外部系统的安全;(2)安全状态既是相对的,又是动态的;(3)人口安全是相对于人们抵御人口风险的能力而言。人们抵御人口风险的能力越强,人口越安全;(4)城市人具有的特定的社会特征,如天生的异质性、生存在人工环境中、高密度聚居、角色和个性的功能化和人际交往的实利性与自主性等特点,是塑造城市性格与城市文明的基础性条件;(5)城市人口安全的主体是城市居民,只有城市人口普遍感受到并认可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城市人口安全。城市人口安全某种意义上来讲又可以用城市人口幸福指数来进行衡量;(6)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其理论框架包括了风险社会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人口管理理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研究城市人口安全问题,不仅要研究人口内部的规模、素质、结构、分布四个方面,还要研究城市人口安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四个方面的关系问题。这些要素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共同作用于城市人口安全的内外部系统。我国的城市人口安全问题,从城市人口规模上看,数量庞大,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并且还有上亿的农民工。在对未来20年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我们发现:2010-2030年间,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总量稳步增长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城市人口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变动。城市社会将成为主流社会形态,城市人口还将持续增长。城市人口的规模庞大,使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缺少休养生息的时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压力巨大、城市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会对城市的发展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结构性城市人口安全问题来看,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二是城市老龄化程度严重;三是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我国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既有自然条件影响的因素,也有历史原因,因此城市规划和拆迁仍是其主要的解决措施。我国的老龄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大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更为严重。由于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产生的,我国的养老保障、养老服务业等明显滞后,城市老龄人口的物质赡养和精神慰藉都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我国城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近年来越趋明显,远远超过了107的正常值。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不仅东南沿海城市出现失调现象,中部和西北部城市也都出现了失调现象。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必然导致城市人口性别结构失调和婚姻挤压的出现,诱发破坏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可考虑适当调整城市地区的人口生育政策。我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中除人口规模安全问题和人口结构安全问题这两个主要问题外还包括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安全问题、城市贫困人口安全问题、城市人口健康安全问题、城市灾害事故、食品安全等问题。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占了大多数,由于他们没有城市户籍,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他们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带来了一些隐患。由于农民工社会地位与稳定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因此,要解决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带来的城市人口安全问题,可以考虑首先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社会地位问题。城市中的各种人口安全问题,受人口发展的惯性影响,一旦出现人口安全问题,可能要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使它重回安全轨道,其成本和风险都无比巨大,因此必须保持前瞻性,做好城市人口安全预警。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等原则,建立城市人口安全的数据库,并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做好城市人口安全监测与评估,为城市人口安全的决策提供数据的支持。在现有的人口安全预警指标和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子系统时,要注意城市人口安全与农村人口安全、区域人口安全的不同特点,选取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相关指标,以便针对性的为城市人口安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因为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主要针对城市人口,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全国和农村的平均水平,因此部分指标的安全警戒值需要根据城市的数据进行调整。安全警戒值的确认对风险程度的判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对城市人口安全问题,除了要做好问题的提前预警外,还要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治理,如重视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加强小城镇、城市群的建设、完善城市人口安全的相关政策、完善保持城市人口安全的保障体系等。同时在政策调整时,要以人为本,保障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只有全体城市居民都感觉安全幸福的城市才能真正保障他们的人口安全,实现“中国梦”,走向小康社会。

杨军昌[10](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贵州人口研究状况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显示:解放以来,贵州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分别从1949年的30.51‰、14.48‰、5.81下降到2009年的13.65‰、6.96‰、1.80。自1975年贵州起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30多年全省少生1700多万人,节省家庭和社会抚养费近10000亿元。成绩的取得有多个方面的作用,人口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运用是为其一。在此特依据CNKI检索系统和贵州省人口计生委、贵州省统计局、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资料信息,对解放后的贵州人口研究状况作一初步的总结、分析。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由于该问题涉及的研究领域宽、时间跨度长,所取资料肯定会挂一漏万,诚望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理解,尤盼能提供遗漏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以期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总结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化概述
        2.1.2 人口老龄化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2.2.1 “两种生产”理论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优化人口政策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马克思人口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古希腊人口思想
        一 柏拉图的人口规模适度原则
        二 亚里士多德的人口理想状态
    第二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人口思想
        一 威廉·配第的人口赋税论
        二 魁奈的人口增长论
        三 马尔萨斯的人口抑制理论
        四 亚当·斯密的人口决定论
        五 大卫·李嘉图的人口过剩理论
第二章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基于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口生产
        二 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口质量的根本体现
        三 资本积累过程中产生的相对过剩人口
第三章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 为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政策变迁提供理论指导
        二 为当代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节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 促进劳动者认清就业形势,增强社会就业竞争力
        二 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阈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交叉研究法
        (三)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口与人口理论
        (二)生育政策
        (三)“全面二孩”政策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两种生产”的观点
        (二)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平衡的观点
        (三)人口质量的观点
        (四)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的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我国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石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世界人口发展提供理论导向
第三章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客观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客观必要性
        (一)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
        (二)人口结构失衡
        (三)社会、家庭养老压力大
        (四)“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严峻
        (五)“单独二孩”政策影响不足
    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第四章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现状及问题成因
    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积极成果
        (一)“二孩”出生率明显增加
        (二)人口性别比失衡有所缓解
    二、当前“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中面临的现实阻碍
        (一)国家层面:措施宣传执行不力,政策实效影响有限
        (二)社会层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育成本不断提高
        (三)家庭层面:经济与精力负担重,生育观念难以扭转
    三、当前“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中面临现实阻碍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方面:相关配套政策有滞后性
        (二)社会经济方面:收入分配不均依旧严峻
        (三)文化观念方面:低生育文化的影响较大
第五章 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对策分析
    一、国家层面
        (一)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适龄人群树立新型生育观
        (二)完善政策衔接,构建新时代生育政策配套体系
        (三)优化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补贴与个人收入
        (四)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
    二、社会层面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补齐医疗服务短板
        (三)加强房价调控力度,规范房产市场秩序
        (四)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平等
        (五)推进公共托幼服务,建设普惠性托幼机构
        (六)优化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三、家庭层面
        (一)推进新生育文化建设,提高家庭人口发展认识
        (二)打破传统性别分工,增强家庭成员责任意识
        (三)树立科学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失业人口的相关概念
        2.1.1 失业
        2.1.2 失业人口
        2.1.3 城市失业人口
    2.2 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失业理论
        2.2.2 列宁、斯大林的失业理论
        2.2.3 中国共产党人的失业理论
第3章 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现状
    3.1 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历史回溯
        3.1.1 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
        3.1.2 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
        3.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期
    3.2 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现状分析
        3.2.1 我国城市失业人口的数量状况
        3.2.2 我国城市失业人口的分布状况
        3.2.3 我国城市失业人口的构成状况
        3.2.4 我国城市失业人口的生存状况
第4章 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4.1 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4.1.1 产业结构升级
        4.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1.3 就业观念落后和劳动力素质较低
        4.1.4 经济体制转型
        4.1.5 教育不均衡
    4.2 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产生的影响
        4.2.1 对失业者个人及家庭的影响
        4.2.2 对社会的影响
第5章 解决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对策
    5.1 解决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
        5.1.1 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5.1.2 基本原则——公平正义
        5.1.3 根本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2 解决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的路径选择
        5.2.1 采取措施尽力防止城市失业人口失业的产生
        5.2.2 建立制度有效保障城市失业人口的正当权益
        5.2.3 制定策略积极促进城市失业人口再就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二)从人类社会形态组成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三)从生态文明组成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四)从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对象间关系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五)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理论
        (一)“五力模型”设想
        (二)注重理念说
        (三)生态主导说
        (四)机制构建说
    五、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二)列宁生态文明思想
        (三)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儒家生态思想
        (二)道家生态思想
        (三)佛教生态思想
    三、西方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二)生物中心主义理论
        (三)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四)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
        (一)实践历史依据
        (二)实践探索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就
        (一)国土空间开发初具规模,城市格局错落有序
        (二)资源节约工作初显成效,减排能力有所提升
        (三)环保顶层设计初具雏形,保护能力有所增强
        (四)环保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五)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力度增强
        (六)社会转型阶段性告捷,环保目标更加明确
        (七)生态求美文化逐步深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价值观、意识的矛盾问题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建设美丽中国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科学规划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前提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保障
        (三)完善生态法律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保障
        (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保障
    三、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二)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四)坚持循环发展之路
        (五)坚持低碳发展之路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空间格局
        (二)“两型社会”背景下的产业结构
        (三)“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产方式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五、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一)走实现人类全面发展之路
        (二)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之路
        (三)走延伸人类文明发展之路
        (四)走科学总结历史教训之路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方向
    一、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一)弘扬生态求美文化,将求美精神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
        (二)发挥生态文化内聚力,形成并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二、突出“中国特色”,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
        (二)破解生态发展难题,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三、蕴含中国政治想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蕴含中国的政治想象,保持理论活力
        (二)破除僵化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三)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四、发挥导向作用,指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一)理论要发挥科学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的导向作用
        (二)理论要发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导向作用
        (三)理论要发挥提升全民生态消费意识水平的导向作用
    五、坚持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借鉴国外先进生态建设理论是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借鉴国外先进生态建设理论是克服生态弊端的有效方法
        (三)具有全球视野,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六、集百家之所长,推动生态发展战略转型
        (一)吸收交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解决新问题
        (二)科学总结经验,发挥推动生态与发展战略转型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人口均衡发展研究
        (二)少数民族人口研究
        (三)水族研究
        (四)研究现状简评
    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三)创新之处
    四、田野调查点概况
        (一)水族传统文化
        (二)田野点基本情况
        (三)调查过程
第一章 水族人口变动的历史考察
    一、水族人口数量与人口再生产类型
        (一)人口数量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二、水族人口素质
        (一)人口文化素质
        (二)人口身体素质
    三、水族人口自然结构
        (一)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年龄结构
    四、水族人口经济社会结构
        (一)人口城乡结构
        (二)人口产业结构
        (三)人口职业结构
    五、水族人口迁移
第二章 水族人口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一、水族人口内部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一)人口增长速度锐降
        (二)人口素质偏低
        (三)人口性别比失调
        (四)人口老龄化严重
        (五)人口单向流迁
    二、水族人口外部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一)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二)人口产业结构滞后
        (三)人口职业结构不合理
        (四)人口相对贫困
        (五)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第三章 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机遇与路径选择
    一、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二孩政策创造了生育空间
        (二)民族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
    二、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水族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三)优化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二 :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访谈提纲(部分)
附录三 :田野调查相关照片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天津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小康社会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小康社会的概念
        2.1.2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2.2 贫困的相关概念
        2.2.1 贫困的内涵
        2.2.2 贫困衡量标准
        2.2.3 城市贫困人口
    2.3 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2.3.3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2.3.4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天津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3.1 天津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
        3.1.1 城市贫困人口的占比
        3.1.2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
        3.1.3 城市贫困人口衡量标准的发展变化
    3.2 天津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3.2.1 年龄构成
        3.2.2 性别构成
        3.2.3 非劳动能力人口占比
    3.3 天津城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
        3.3.1 中心城区贫困发生率最高
        3.3.2 环城四区贫困发生率比较集中
        3.3.3 其他市辖区贫困发生率不均衡
第四章 天津城市贫困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天津城市贫困人口存在的问题
        4.1.1 城市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低
        4.1.2 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缺乏保障
        4.1.3 城市贫困人口住房条件比较差
        4.1.4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不健全
        4.1.5 贫困代际转移问题突出
    4.2 天津城市贫困人口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4.2.2 劳动力市场对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排斥
        4.2.3 国家住房保障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健全
        4.2.4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4.2.5 城市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第五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解决天津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对策
    5.1 促进均衡和充分发展
        5.1.1 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5.1.2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5.1.3 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2 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扩大就业空间
        5.2.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5.2.2 广泛动员社区力量
        5.2.3 提高自我就业能力
    5.3 优化细化住房保障制度
        5.3.1 推进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及法律法规建设
        5.3.2 强化基本住房保障服务的政府责任
        5.3.3 建立市场化的保障房社区管理体系
    5.4 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4.1 加大落实社会保障全覆盖的力度
        5.4.2 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4.3 加强对城市贫困人口的人文关怀
        5.4.4 把城市贫困人口纳入全市精准扶贫体系
    5.5 对贫困家庭的广泛支持
        5.5.1 加强教育脱贫
        5.5.2 提供身心健康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城市人口风险及其防控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风险
        1.4.2 人口问题、人口安全与人口风险
        1.4.3 城市人口风险
    1.5 尝试与可能的创新
2.文献综述
    2.1 城市病与城市人口问题
        2.1.1 “城市病”的界定
        2.1.2 “城市病”的表象及其成因
        2.1.3 “城市病”防治对策研究
    2.2 人口风险及其防控研究
        2.2.1 人口风险
        2.2.2 人口风险防控
        2.2.3 人口风险类评价研究
    2.3 本章小结
3.城市人口风险的理论探讨
    3.1 城市人口风险的理论基础
        3.1.1 人口安全理论
        3.1.2 人口均衡发展理论
        3.1.3 风险社会理论
    3.2 城市人口风险的系统构成
        3.2.1 城市人口风险的内涵
        3.2.2 城市人口风险的系统构成
    3.3 本章小结
4.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模型的探讨与构建
    4.1 模型构建方法的分析和比较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4.1.3 因子分析法
    4.2 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原则
    4.3 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模型构建思路与方法
    4.4 城市人口风险预警模型的具体构建
        4.4.1 参考指标的确定
        4.4.2 核心评价指标选取
        4.4.3 指标赋权与模型确立
    4.5 小结与讨论
5.城市人口风险的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5.1 成都市人口发展现状
        5.1.1 城市人口内部发展状况
        5.1.2 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状况
        5.1.3 城市人口内外部均衡发展状况
    5.2 成都市城市人口风险的状况分析
        5.2.1 人口数量风险是人口内部首要风险
        5.2.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风险是人口内部潜在风险
        5.2.3 人口加速老化凸显人口结构风险
        5.2.4 人口区域分布失衡风险正在孕育
        5.2.5 人口对资源环境压力构成人口外部主要风险
        5.2.6 其他综合性人口风险客观存在
    5.3 成都市城市人口风险的原因分析
        5.3.1 人口集聚效应的加强
        5.3.2 既定资源环境的约束
        5.3.3 城市规划和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的滞后
        5.3.4 前期人口政策的积压效应
6.城市人口风险预警的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6.1 指标体系应用的具体方案
    6.2 城市人口风险预警的应用分析
        6.2.1 指标预警标准设定
        6.2.2 风险警情预警复合评价
        6.2.3 风险警情预警单项评价
        6.2.4 风险警情预警评价的总体结论
7.结论及对策
    7.1 主要结论
        7.1.1 主要观点
        7.1.2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制定和完善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战略规划
        7.2.2 建立城市人口均衡发展动力机制
        7.2.3 宏观调控推进城市人口问题统筹解决
        7.2.4 建立完善城市人口风险防控和分级响应处置机制
        7.2.5 深化发展城市群和小城镇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8.讨论与展望
    8.1 相关讨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9)中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内容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西方对城市人口安全的研究
        1.3.2 国内对城市人口安全的研究
    1.4 可能的创新尝试
2. 中国城市人口安全的理论探讨
    2.1 关于城市人口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2.1.1 关于人口的基本认识
        2.1.2 关于人口安全的基本认识
        2.1.3 关于中国城市人口安全的认识
    2.2 城市人口安全的理论基础
        2.2.1 城市人口安全与风险控制理论
        2.2.2 城市人口安全与城市生态学
        2.2.3 城市人口安全与城市社会学
        2.2.4 城市人口安全与城市人口管理
        2.2.5 城市人口安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3 城市人口安全的研究要素及其关系
        2.3.1 城市人口安全的要素及其关系
        2.3.2 城市人口安全的内部要素
        2.3.3 城市人口安全的外部要素
3 中国城市人口增长规模及风险评估
    3.1 城市人口规模现状
    3.2 未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预测
        3.2.1 城市人口预测方法选择和相关参数设定
        3.2.2 2010-2030年城市人口数量预测
    3.3 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风险研究
        3.3.1 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压力巨大
        3.3.2 城市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3.3 城市人口规模庞大对城市的经济压力
4. 中国结构性城市人口安全问题及防控
    4.1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人口安全问题及防控
        4.1.1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
        4.1.2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带来的城市人口安全风险
        4.1.3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的主要应对措施
    4.2 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人口安全风险
        4.2.1 城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4.2.2 城市老龄化给城市人口安全带来的风险
        4.2.3 城市老龄化的主要应对措施
    4.3 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数据表象与可能的人口安全风险
        4.3.1 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现状
        4.3.2 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可能导致的城市人口风险
        4.3.3 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应对措施
5. 中国城市人口安全的综合性问题分析
    5.1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1.1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现实状况
        5.1.2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引起的城市人口风险问题
        5.1.3 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思考
    5.2 城乡人口发展差距、贫困人口问题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2.1 城乡人口发展差距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2.2 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3 城市人口健康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3.1 城市出生缺陷问题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3.2 各种疾病和猝死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4 城市减灾防灾、应对突发事故能力考验人口安全
        5.4.1 自然灾害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4.2 突发事故对城市人口安全的考验
    5.5 食品安全考验城市人口安全
6. 中国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的研究
    6.1 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
        6.1.1 构建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的意义
        6.1.2 构建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的基本原则
        6.1.3 构建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的总体框架
    6.2 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指标的选取
        6.2.1 已有的人口预警体系指标研究
        6.2.2 本文的城市人口预警体系指标选取
        6.2.3 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中指标的安全阀值
    6.3 指标的处理和警情的预报
        6.3.1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6.3.2 人口预警模型和警情预报
7. 中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与思考
    7.1 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7.1.1 重视城市人口发展战略
        7.1.2 以人为本,完善城市人口安全的相关政策
        7.1.3 完善保持城市人口安全的保障体系
        7.1.4 重视城市人口安全预警机制
    7.2 对城市人口安全问题政策措施的一些思考
        7.2.1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7.2.2 “以业控人”需要科学论证,谨慎执行
        7.2.3 城市新城新区的建设与中心城区的持续拥堵的思考
        7.2.4 对城市老龄化问题措施的一些思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平等是解决中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的一剂良方
        8.1.2 发展是解决中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
    8.2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马克思人口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红斌.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阈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研究[D]. 严翔钟.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时期我国城市失业人口问题研究[D]. 李琦.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D]. 孙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6]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D]. 李致江.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天津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D]. 朱田青.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8]城市人口风险及其防控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杨世箐. 西南财经大学, 2017(02)
  • [9]中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研究[D]. 王恒.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2)
  • [10]改革开放以来的贵州人口研究状况述论[J]. 杨军昌.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2010(00)

标签:;  ;  ;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