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俯仰-横滚耦合复杂流场测试系统设计

航模俯仰-横滚耦合复杂流场测试系统设计

一、飞机模型俯仰-滚摆耦合复杂流场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于丹阳[1](2021)在《基于Optitrack运动捕捉系统对模型姿态测量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自由飞试验过程中,风洞中模型的舵面偏角、姿态角以及迎角和侧滑角都是风洞中表示模型姿态的重要指标。但是风洞中现存的对各个指标的测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对于迎角和侧滑角的测量,使用风标传感器测量时,会影响模型的气动特性。所以为了更加精确得对风洞中的模型参数进行测量,本文进行了基于Optitrack运动捕捉系统对模型姿态测量的方法研究。本文根据风洞试验要求,采用新型的光学运动捕捉系统—Optitrack系统进行飞机模型的信息采集,并对系统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了对模型舵面、模型三维姿态角以及迎角和侧滑角的精确测量,在风洞试验中获得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根据风洞试验中的指标要求完成了对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上位机软件模块的设计,本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首先根据系统的指标以及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框架,然后分别对系统的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上位机软件模块进行设计,这些模块共同实现了对模型信息的采集、处理,最后完成了对模型的姿态解算。2.数据处理模块设计。在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标记点数据后,对采集到的标记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了对模型舵面偏角的测量、模型姿态测量以及对模型迎角及侧滑角的测量,并通过实验对其精度进行验证。3.对实验误差进行补偿。对试验中产生的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实现了对系统安装误差的补偿以及提出了减小振动误差的方案,最后进行试验对方案进行验证。4.上位机软件设计。对系统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完成了对上位机软件功能模块(系统登录、参数初始化、数据解析、数据显示)的设计,并对各个模块进行测试验证。5.风洞试验。实现了姿态测量系统后,分别在风洞中进行试验,完成了对系统的测量精度的验证以及进行试验完成了测量系统在自由飞试验中的应用。

楚晓阳[2](2020)在《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控制律及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倾转旋翼飞行器具有三种飞行模式,飞行控制系统会随着飞行模式的变化发生改变,且控制变量较多,这给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及参数优化带来较大难度。为实现对倾转旋翼飞行器的稳定控制,本文依照飞行品质规范要求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根据时标分离的思路将飞行控制系统分为内外回路单独设计控制律。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时的控制参数多为经验值,利用CONDUIT对其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首先,介绍飞行品质规范ADS-33的基本结构及MIL-F-8785C的横航向飞行品质,并对环境感示等级、带宽与相位滞后等主要部分进行论述分析。然后,采用部件法对机身、旋翼等主要气动部件进行气动力和力矩分析,建立飞行器的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将模型在直升机悬停模式和固定翼前飞模式进行配平线化,分析系统的开环响应特性,评估设计飞行控制系统的必要性。之后,将倾转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控制系统分为内环姿态控制系统和外环轨迹控制两部分。对内环运用二阶参考模型产生俯仰、滚转、偏航三通道的期望姿态响应,使用线性调节器调节其响应过程。将期望姿态响应输入模型动态逆控制系统以产生期望的操纵输入量,模型动态逆误差使用在线神经网络进行补偿。在外环利用PID控制器实现对倾转旋翼飞行器速度和高度控制。最后,对建立的飞行控制律基于飞行品质规范准则,在CONDUIT软件中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对优化前后闭环系统的响应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林李李[3](2020)在《一种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操纵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由于兼有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优点,因而成为目前直升机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针对一种旋翼/机翼复合两侧推进螺旋桨构型的高速直升机开展了操纵与控制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根据该复合式直升机的构型特点,研究建立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中采用CFD技术研究了主要部件之间的气动干扰特性,并以干扰因子的形式在飞行动力模型中予以表达,提高了飞行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为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操纵与控制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复合式直升机的飞行操纵冗余问题,分析提出了一种操纵策略,基于该操纵策略并结合全量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通过序列二次规划法,针对悬停、过渡和高速前飞状态开展了配平分析,得出不同飞行模式的操纵量和姿态角变化规律,通过配平分析验证了该操纵策略的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了操纵性与稳定性分析,掌握了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操纵性与稳定性变化规律,为飞行控制率设计研究奠定了基础。再次,针对不同飞行模下采用的操纵策略不同,针对性地开展了飞行控制律设计究。设计了不同飞行模式下的姿态与位置控制律,结合飞行动力学模型开展了控制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控制律的有效性。最后,为了验证操纵策略与控制律的有效性,设计研制了小型电动力试验样机。围绕该试验样机开展了总体方案设计、气动设计、性能计算、结构方案设计,结合飞行操纵策略及飞行控制律研究结果,基于Pixhawk飞控系统,二次开发设计了飞行控制系统,开展了试飞验证等工作,试飞结果验证了操纵策略与飞行控制律的有效性。

陈尹[4](2020)在《基于大气数据传感器的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飞行器在进行过失速机动时,表面的附着分离、旋涡生成与破裂、非对称涡的产生等复杂流动会引起难以预测的非定常气动力。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可以重构飞行器表面空间流场流动结构,进而为危险飞行工况预警提供数据依据。因此,该技术也将是未来智能化飞行器设计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大气压力数据传感器的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通过风洞实验手段,从双三角翼大迎角状态流场特性问题出发,研究分析双三角翼背风区流场特性、表面压力分布特性与气动力/力矩特性,形成双三角翼表面压力分布与空间流态及整体气动力/力矩特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板双三角翼背风区流场存在边条涡和主翼涡两大涡系,并随迎角增加而发生绕合、破裂的涡态发展现象;双三角翼产生额外滚转力矩的主要原因是由头部边条涡起,至后方与主翼涡作用产生的绕合涡系发生不对称破裂;双三角翼典型截面其上表面展向压力分布可以反映背风区空间涡系信息和判读空间流场涡态发展;双三角翼上表面存在“主控”截面,展向压力积分而得的滚转力矩系数可以判断模型整体滚转力矩的变化情况。最后设计并制作了基于大气数据传感器、以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为核心的无人飞行试验模型验证机,通过模型自由飞试验验证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的可行性。试飞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主控”截面可以用于帮助判断飞机是否进入非指令滚转状态,并提前预测滚转姿态变化,初步实现了飞行器绕流感知这一设想。

丁正原[5](2020)在《基于油电混合动力的倾转四旋翼飞行器总体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倾转四旋翼飞行器能够垂直起降、低空稳定飞行以及空中悬停,能通过旋翼倾转实现高速前飞。目前旋翼类飞行器多采用单一能源,都有着其对应的缺点:油动飞行器的高噪声、高排放与电动飞行器的不良续航性能。本文通过采用油电混合的动力方案,提出基于油电混合动力的倾转四旋翼飞行器总体方案,既实现了可垂直起降悬停及低空低速机动飞行,又可以高速前飞,还改善了续航性能。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方案与气动布局方案的优劣,并对比现有的倾转旋翼机各项性能,针对长航时、高低速兼顾的技术指标,根据基于混合动力的倾转四旋翼飞行器任务要求,确定全机的总体参数,同时选择合适的动力设备与能源,进行混合动力的方案设计。其次,通过CFD方法分析了全机悬停流场与前飞流场,且给出了全机气动特性随前飞速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根据所设计的详细参数,通过采用工程计算方法,对其在不同模式下的飞行性能进行计算,得出了最大垂直爬升率、巡航速度、航程以及最大平飞速度等性能,并建立过渡模式下飞行器的平衡方程,得到该飞行器的过渡走廊,为进行飞行控制设计提供基础。最后进行了飞行器的重量分配与重心位置计算,并通过计算得出了使用重心包线。

何伟[6](2020)在《复合式共轴高速直升机贴地飞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具有高速、高机动飞行能力,在众多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复合式高速直升机为研究对象,开展复合式高速直升机贴地飞行控制技术研究,设计了全包线飞贴地飞行控制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首先,描述了复合式共轴高速直升机的基本构型,考虑交叉耦合特性,采用分模块化建立了高速直升机全量非线性数学模型,在利用小扰动线性化的方法对非线性被控对象进行线性化基础上,分析其在贴地气流扰动中的响应特性。其次,对贴地航迹规划算法的进行了研究。基于高速直升机机动性能约束,在三维规划空间的基础上,将改进后的进化算法和A*算法结合应用在贴地航迹规划中,并进行了系统的实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贴地航迹规划算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再次,针对高速直升机各个贴地飞行模态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控制器。在低速直升机模式下,采用H?回路成形技术进行贴地飞行控制律设计;在高速飞机模式下,采用自适应神经网络进行贴地飞行控制律设计;在过渡模式,采用多模态自适应切换策略进行控制律切换,仿真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的控制器使系统具有优良的鲁棒稳定性。最后,建立了高速直升机贴地飞行半实物仿真系统,由可视化图形界面对飞行控制平台、模型仿真平台和视景仿真平台进行综合控制,贴地飞行实验验证了贴地航迹规划算法的可行性、贴地飞行控制技术的有效性以及仿真系统的实用性。

马胡伟[7](2020)在《2米超声速风洞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设计了一套适用于2米超声速风洞的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与风洞模型支撑装置一起构成导弹风洞试验系统。该系统集指令收发与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显示于一体,为综合研究导弹飞行过程中的运动特性和气动特性提供重要保障。首先,在分析和论证风洞虚拟飞行试验系统方案设计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性能和技术指标要求,提出了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和PXI扩展机箱构建硬件系统,选用高性能的测控板卡实现数据采集和通信;软件平台采用Windows7+RTX64实时扩展解决方案,充分利用Windows的GUI资源,实现人机交互友好的界面设计。采用该总体设计方案,有效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制成本,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控制的高精度。然后,论述飞行仿真控制台、动力学仿真计算平台和电源模块硬件的选择和设计。具体分析工业控制计算机、扩展机箱、程控电源和各测控板卡的性能,设计各模块之间的物理连接和通信方式。接着,详细阐述了在RTX64下开发PXI总线测控板卡实时驱动程序的基本流程;设计RTSS进程、链接Rt Api实时库的Windows进程和普通Windows非实时进程之间通信方式,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显示;针对风洞虚拟飞行试验对模型的控制要求,设计并简要分析舵机的三种执行模式;根据实际需求完成主控软件、电源监控软件、曲线显示软件和数据回放软件的设计。最后,给出系统的测试结果与分析。通过系统联试,各模块功能正常,能够按照导弹的工作时序实时同步采集天平、陀螺仪和编码器等传感器数据。针对不同的飞行模式,系统能正确控制舵机的偏转;试验结束时,通过对实时保存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控制算法的正确性。

张帅[8](2020)在《组合动力验证机飞行控制律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试验的过程可描述为飞行器首先由火箭助推垂直起飞,到达窗口后动力分离,飞行器自主飞行上升,完成试验任务后无动力飞行返回。每一个飞行阶段的飞行器特性与飞行任务都不相同,为了完成飞行试验,完备可靠的飞行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研究全过程重要飞行阶段的控制律设计方法,为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试验的完成提供控制理论的支持。首先,针对飞行器助推段纵向运动不稳定,且不稳定程度随着动压增大而增大的特性,设计并改进了俯仰角控制律,形成了基于俯仰角速率指令回路的纵向控制方法;继而在俯仰角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迎角信号,将迎角约束引入在俯仰角信号中,形成了基于迎角保护的纵向控制安全策略,保证了飞行器助推段飞行过程中纵向运动的安全性。其次,针对自主飞行上升段飞行任务,确定了基于迎角的标称轨迹设计方法并设计了迎角标称轨迹,又根据实际轨迹易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问题,研究了基于高度反馈和高度变化率反馈的轨迹跟踪方法,完善了无动力段的纵向控制策略,确保飞行器进入任务窗口;然后,基于时间最优的控制思想设计了动力段的速度和高度控制策略,充分利用有限的推力来控制速度,利用迎角指令来控制高度,形成了自主飞行上升段完整的纵向控制方案。然后,针对自主飞行段飞行器无方向舵的特点,从飞行器运动原理出发,分析横侧向运动特性,分别设计了基于滚转角和基于侧滑角的横侧向控制律,通过时域、频域以及仿真对比,将两种控制律结合,确定了横侧向控制方案,解决了自主飞行段横侧向无方向舵控制问题。最后,通过搭建数字仿真平台,实现控制律,设计不确定性方案并进行综合仿真,验证了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鲁棒性。

李化[9](2019)在《四自由度飞行模拟器复合平台运动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民航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走进大众市场,随着飞行的普及,民众对体验飞行的需求也随之增多。运动系统是飞行模拟器研究的核心之一,目前较普遍的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价格昂贵、工作空间小、占用空间大、控制计算困难等缺点限制了模拟器的普及,为解决以上弊端,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具有价格低廉、单自由度运动空间大、占用体积小、控制简单灵活等优点的新型四自由度复合平台,并对其三维结构、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系统进行设计计算及仿真。该产品未来主要应用于飞行体验馆,科技馆,展会等场所。首先,通过民航规章等权威文件归纳得到飞行模拟设备标准及技术指标,提出四自由度飞行模拟器复合平台性能指标及初步设计方案。其次,对平台进行详细结构的设计计算及校核,绘制其三维模型;并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各个零件分别进行静载荷和动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分析,并试验平台在空间可承受的最大冲击载荷。再次,对平台进行运动学分析:通过D-H连杆参数法建立平台坐标系,分别运用齐次变换法和欧拉法求解平台正逆运动学方程;运用MATLAB Robotics Toolbox软件构建平台数学模型,仿真验证运动学方程正确性,对平台进行轨迹规划和工作空间仿真,得到平台末端执行器在空间运行轨迹和所达范围,验证平台设计可行性和仿真正确性。然后,对平台进行动力学分析:分析平台耦合关系,推导耦合动力学方程;运用拉格朗日法建立平台整体动力学方程;分别运用MATLAB Robotics Toolbox和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平台进行惯量仿真和模态分析,得到惯量曲线验证了平台耦合现象的存在,各阶振型和固有频率特征为控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设计平台自动控制系统:采用MATLAB Simulink软件对俯仰、滚转模块进行双闭环PID控制建模,通过调节PID参数得到理想响应曲线,验证了平台控制系统模型的正确性及可行性。以上计算仿真为平台实际搭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进[10](2019)在《某型直升机飞行训练模拟器总体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直升机飞行训练模拟器为研究对象,分析评述现有的标准规范,以此为基础开展直升机飞行训练模拟器的总体设计。开发主要气动部件的仿真模型,完成模拟器分系统的初步设计,明确某型直升机飞行训练模拟器训练需求。重点研究以下部分:整理国内外现行的标准规范,对模拟器标准进行分析评述。对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业规范进行重点分析。明确鉴定和认证方法,总结一般规律,指出现行标准的缺点不足,为后文总体方案规定设计标准。基于数据包研制要求,选择合适的研制方法和路线,研究数据包的组成结构,定义数据包的数据内容,并规范数据的提交格式,声明了数据包的法律认可。为设计用于模拟器的直升机飞行仿真动力学模型提供技术依据。在机动飞行的特殊状态下,对主要气动部件的仿真模型进行技术研究。模拟其气动特性、操纵特性和飞行性能,以及机载传感器、发动机、起落架等部分。除此之外,针对高高原飞行的特殊气动特性,研究高高原大气仿真模型的建模方法。基于现行规范开展模拟器分系统设计。以直升机座舱精确数模为样本,开展全局视野分析并进行光路设计。明确声源,进行声场建模,确定本型号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对运动及振动感觉模拟系统进行设计,选择适合本型号的平台和洗出滤波算法。对气象和教员台系统进行设计。结合国内现有训练大纲和国外的主流训练模式,明确训练科目,完成训练大纲设计研究。并根据规范实现科学系统的训练效果评估。

二、飞机模型俯仰-滚摆耦合复杂流场测试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机模型俯仰-滚摆耦合复杂流场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ptitrack运动捕捉系统对模型姿态测量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指标要求和功能分析
    2.2 系统整体方案
    2.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方案
        2.3.1 Optitrack系统的原理
        2.3.2 Optitrack系统工作流程
    2.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方案
        2.4.1 对舵面偏角的测量
        2.4.2 对模型姿态的测量
        2.4.3 对迎角和侧滑角的测量
    2.5 上位机软件模块设计方案
        2.5.1 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2.5.2 上位机软件框架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3.1 对舵面偏角的解算
        3.1.1 舵面的静态标定
        3.1.2 舵面的动态测量
        3.1.3 实验验证
    3.2 模型姿态解算
        3.2.1 姿态角及常用坐标系
        3.2.2 单自由度模型姿态解算
        3.2.3 多自由度模型姿态解算
        3.2.4 对攻角和侧滑角的测量
        3.2.5 实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误差补偿
    4.1 安装误差
        4.1.1 安装误差产生原因
        4.1.2 安装误差求解
        4.1.3 安装误差补偿
        4.1.4 实验验证
    4.2 振动误差
        4.2.1 振动误差产生原因
        4.2.2 实验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洞试验
    5.1 上位机软件模块设计
        5.1.1 软件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选择
        5.1.2 软件功能分析与划分
        5.1.3 子模块设计
        5.1.4 上位机功能模块测试与验证
    5.2 开口试验段动态测试
    5.3 闭口试验段动态测试
    5.4 低速风洞模型自由飞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应用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控制律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倾转旋翼飞行器的发展过程
    1.3 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飞行控制关键技术分析
        1.3.2 飞行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飞行品质规范介绍
    2.1 引言
    2.2 直升机和过渡模式的飞行品质规范
        2.2.1 任务科目基元MTE
        2.2.2 环境感知度UCE
        2.2.3 响应类型RT
    2.3 飞行品质的指标要求
        2.3.1 带宽和相位滞后
        2.3.2 快捷性指标
    2.4 品质要求的主观评定
    2.5 固定翼飞机模式的飞行品质
    2.6 横航向飞行品质评价指标
        2.6.1 滚转轴飞行品质评价指标
        2.6.2 航向轴的飞行品质评价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动力学模型
    3.1 引言
    3.2 描述机体运动的坐标系
        3.2.1 坐标轴系定义
        3.2.2 坐标轴系的转换
    3.3 倾转旋翼飞行器气动特性
        3.3.1 机翼气动力模型
        3.3.2 机身或短舱空气动力学模型
        3.3.3 垂尾或平尾空气动力学模型
        3.3.4 旋翼空气动力学模型
    3.4 机体六自由度动力学方程
        3.4.1 姿态角微分方程
        3.4.2 速度微分方程
        3.4.3 角速率微分方程
    3.5 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
    3.6 飞行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化
    3.7 线性化模型特性分析
        3.7.1 特征根分析
        3.7.2 开环响应特性分析
    3.8 倾转旋翼飞行器的操纵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转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飞行控制系统的结构
    4.3 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4.3.1 姿态参考模型
        4.3.2 旋转动力学逆控制器
        4.3.3 瞬态跟踪误差线性调节器
        4.3.4 逆误差神经网络补偿器
        4.3.5 自主姿态控制系统仿真
    4.4 速度控制器设计
    4.5 高度控制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飞行品质的控制律参数优化
    5.1 引言
    5.2 控制律优化算法
    5.3 优化结果分析
        5.3.1 直升机模式悬停特性
        5.3.2 固定翼前飞模式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一种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操纵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常规旋翼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
        1.2.2 ABC旋翼复合式高速直升机
    1.3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操控技术研究现状
        1.3.1 复合式高速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1.3.2 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操纵策略研究现状
        1.3.3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样例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
    2.1 坐标系
        2.1.1 地轴系
        2.1.2 体轴系
        2.1.3 桨轴系
        2.1.4 风轴系(速度坐标系)
    2.2 部件气动干扰分析
        2.2.1 机身/机翼/平尾对旋翼的干扰
        2.2.2 旋翼对机身/机翼/平尾的干扰
        2.2.3 螺旋桨对机翼/平尾的干扰
    2.3 部件气动力建模
        2.3.1 旋翼的气动力模型
        2.3.2 螺旋桨的气动力模型
        2.3.3 机翼的气动力模型
        2.3.4 平尾的气动力模型
        2.3.5 垂尾的气动力模型
        2.3.6 机身气动力模型
    2.4 飞行动力学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操纵策略及配平特性分析
    3.1 操纵策略
        3.1.1 低速悬停模式操纵策略
        3.1.2 高速前飞模式操纵策略
        3.1.3 过渡前飞模式操纵策略
    3.2 配平方法
    3.3 配平结果分析
        3.3.1 低速悬停模式配平结果及分析
        3.3.2 过渡前飞模式下配平结果及分析
        3.3.3 过渡前飞模式下的操纵量灵敏度分析
        3.3.4 高速前飞模式下配平结果及分析
        3.3.5 旋翼机翼升力配比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操纵稳定特性分析
    4.1 线性化模型
    4.2 稳定性分析
        4.2.1 横航向运动模态
        4.2.2 纵向运动模态
    4.3 操纵性与耦合特性分析
        4.3.1 悬停状态
        4.3.2 巡航前飞状态
        4.3.3 高速前飞状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飞行控制律设计
    5.1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姿态回路控制律设计
        5.1.1 横纵向姿态回路控制律设计
        5.1.2 航向姿态回路控制律设计
    5.2 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位置外回路控制律设计
        5.2.1 高度保持回路控制律设计
        5.2.2 速度保持回路控制律设计
    5.3 仿真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样机的设计研制及试飞试验
    6.1 研发任务概述
    6.2 总体方案
        6.2.1 总体参数计算
        6.2.2 总体参数初值
    6.3 试验样机气动外形设计
        6.3.1 机翼气动外形设计
        6.3.2 机身气动外形设计
        6.3.3 尾翼几何参数设计
        6.3.4 全机气动外形
    6.4 飞行性能计算
        6.4.1 重量核算
        6.4.2 电池电量计算
        6.4.3 低速悬停状态下的性能分析
        6.4.4 前飞模式下的性能分析
        6.4.5 全机性能指标
    6.5 结构方案设计
        6.5.1 机身结构方案
        6.5.2 机翼结构方案
        6.5.3 旋翼系统结构方案
        6.5.4 螺旋桨动力舱方案
        6.5.5 尾翼结构方案
    6.6 飞行控制系统组成与布置
        6.6.1 飞行控制系统组成
        6.6.2 飞行控制系统机上布局
    6.7 试飞验证
        6.7.1 试验目的
        6.7.2 试验步骤
        6.7.3 试飞结果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大气数据传感器的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双三角翼背风区流场的研究现状
        1.2.1 数值计算模拟
        1.2.2 风洞实验研究
        1.2.3 动态流场特性研究现状
    1.3 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飞行器表面压力实时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飞行过程中的绕流感知技术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模型设备和技术
    2.1 实验模型
        2.1.1 76°/40°双三角翼平板模型
        2.1.2 80°/48°双三角翼平板模型
    2.2 实验设备
        2.2.1 一米低速低湍流度回流式风洞
        2.2.2 0.8 米低速直流风洞
    2.3 实验技术
        2.3.1 油流流动显示技术
        2.3.2 烟线流动显示技术
        2.3.3 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
        2.3.4 五分量杆式天平
        2.3.5 表面压力测量系统
第三章 双三角翼背风区流场特性及表面压力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3 双三角翼上表面流场涡态发展阶段
        3.3.1 附着流动阶段(0°~3°)涡态发展分析
        3.3.2 双涡系阶段(3°~22°)涡态发展分析
        3.3.3 合并涡阶段(22°~38°)涡态发展分析
        3.3.4 破裂阶段(38°~50°)涡态发展分析
    3.4 迎角变化对双三角翼翼面压力分布影响
        3.4.1 0.5c截面翼面压力分布影响分析
        3.4.2 0.75c截面翼面压力分布影响分析
        3.4.3 0.9c截面翼面压力分布影响分析
    3.5 侧滑角变化对双三角翼上表面流场特性影响
        3.5.1 0.5c截面翼面压力分布影响分析
        3.5.2 0.75c截面翼面压力分布影响分析
        3.5.3 0.9c截面翼面压力分布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三角翼背风区表面压力与力/力矩相关性分析
    4.1 引言
    4.2 76°/40°双三角翼模型力与力矩特性分析
        4.2.1 迎角影响下的模型力与力矩特性分析
        4.2.2 76°/40°双三角翼额外滚转力矩产生原因分析
    4.3 80°/48°双三角翼模型表面压力/气动力动态同步对比分析
        4.3.1 基于Lab VIEW环境的表面压力/气动力同步动态采集系统
        4.3.2 气流参数对80°/48°双三角翼力/力矩影响特性分析
        4.3.3 压力积分与天平的滚转力矩系数对比分析
        4.3.4 动态变迎角情况下截面滚转力矩“突跳”现象分析
        4.3.5 非定常扰动情况下的截面滚转力矩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的模型飞行试验验证
    5.1 引言
    5.2 试飞验证模型设计与制作
        5.2.1 试飞模型总体设计
        5.2.2 试飞模型子部分设计
    5.3 大气数据传感器系统的建立
        5.3.1 大气数据传感器系统的总体设计
        5.3.2 嵌入式翼面压力测量装置
        5.3.3 大气数据传感器系统的风洞标校技术
    5.4 模型试飞数据结果验证
        5.4.1 模型自由飞试验数据结果
        5.4.2 试飞模型上翼面压力数据验证
        5.4.3 飞行器滚转姿态预测设想的实施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油电混合动力的倾转四旋翼飞行器总体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倾转旋翼飞行器研究现状
        1.2.2 油电混合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构型与混合动力方案选择
    2.1 构型选择
        2.1.1 十字形构型
        2.1.2 工字形构型
        2.1.3 构型对比与选择
    2.2 混合动力方案选择
        2.2.1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2.2.2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2.2.3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2.2.4 结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步总体方案
    3.1 设计要求
    3.2 总体参数设计
        3.2.1 起飞重量
        3.2.2 功率载荷
        3.2.3 桨盘载荷
        3.2.4 桨尖速度
    3.3 旋翼设计
        3.3.1 旋翼翼型
        3.3.2 桨叶片数
        3.3.3 旋翼弦长与实度
        3.3.4 旋翼负扭
        3.3.5 旋翼桨毂设计
    3.4 机翼设计
        3.4.1 展弦比
        3.4.2 升阻比
        3.4.3 翼载荷
        3.4.4 翼展
        3.4.5 尖削比
        3.4.6 后掠角
        3.4.7 机翼翼型
        3.4.8 襟副翼设计
        3.4.9 机翼其他参数
    3.5 机身设计
    3.6 尾翼设计
    3.7 发动机选择
    3.8 电机选择
    3.9 电池组设计
    3.10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方案
        3.10.1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工作原理
        3.10.2 飞行阶段功率需求分析
        3.10.3 典型飞行剖面功率配置
    3.11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转四旋翼气动特性研究
    4.1 网格划分
    4.2 旋翼气动特性计算
    4.3 机身机翼气动特性计算
    4.4 小结
第五章 飞行性能计算
    5.1 可用功率计算
    5.2 直升机模式性能
        5.2.1 最大飞行速度
        5.2.2 悬停性能
        5.2.3 最大爬升率
    5.3 固定翼飞机模式性能
        5.3.1 飞机极曲线
        5.3.2 速度性能
        5.3.3 续航性能计算
    5.4 过渡走廊
    5.5 飞行器性能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倾转四旋翼飞行器总体设计方案
    6.1 倾转四旋翼飞行器三视图
    6.2 重量重心设计
        6.2.1 重量分配
        6.2.2 使用重心包线
    6.3 详细参数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复合式共轴高速直升机贴地飞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2 高速直升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贴地航迹规划技术研究现状
    1.4 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高速直升机动力学建模及干扰流场分析
    2.1 高速直升机基本构型与操纵
    2.2 高速直升机动力学模型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动力学模型
    2.3 高速直升机配平与线性化模型
        2.3.1 配平分析
        2.3.2 模型线性化
    2.4 贴地飞行的气流扰动分析
        2.4.1 风切变对高速直升机飞行特性的影响
        2.4.2 紊流对高速直升机飞行特性的影响
        2.4.3 离散突风对高速直升机飞行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直升机贴地航迹规划研究
    3.1 高速直升机机动性能约束
    3.2 基于进化算法的航迹规划
        3.2.1 进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3.2.2 改进的进化算法设计
        3.2.3 航迹仿真实验
    3.3 基于DSAS算法的航迹重规划
        3.3.1 传统A*算法原理
        3.3.2 DSAS航迹重规划算法设计
        3.3.3 航迹重规划流程
        3.3.4 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直升机贴地飞行控制器设计
    4.1 基于H_∞回路成形的低速贴地飞行控制器设计
        4.1.1 H_∞回路成形理论
        4.1.2 基于H_∞回路成形的控制器设计
        4.1.3 仿真验证
    4.2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高速贴地飞行控制器设计
        4.2.1 自适应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4.2.2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4.2.3 仿真验证
    4.3 过渡模式多模态控制器设计
    4.4 航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4.4.1 水平引导算法设计
        4.4.2 垂直引导算法设计
        4.4.3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直升机贴地飞行仿真系统设计
    5.1 高速直升机贴地飞行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5.2 飞行控制平台
        5.2.1 飞控计算机硬件设计
        5.2.2 飞行控制软件设计
        5.2.3 地面站主控软件设计
    5.3 视景仿真平台
        5.3.1 视景仿真平台概述
        5.3.2 高速直升机的三维构型和动画显示
    5.4 平台间的通讯
    5.5 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2米超声速风洞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来源与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工作原理
    2.3 WTBVFT技术与仿真参数选择
        2.3.1 WTBVFT技术
        2.3.2 模拟参数范围确定
    2.4 飞行控制算法仿真与分析
        2.4.1 导弹弹体传递函数仿真分析
        2.4.2 开环飞行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2.4.3 闭环飞行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2.5 RTX64 性能分析
        2.5.1 RTX64 实时性保障策略
        2.5.2 RTX64 实时性分析
        2.5.3 RTX64 定时性能分析
    2.6 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2.7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7.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2.7.2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导弹飞行仿真控制台硬件设计
        3.2.1 硬件组成及功能
        3.2.2 硬件设计
    3.3 导弹动力学仿真计算平台硬件设计
        3.3.1 组成及功能
        3.3.2 硬件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4.1 飞行控制组件供电电源选择
        3.4.2 舵机电路板和解锁供电电源选择
        3.4.3 舵机电机供电电源选择
        3.4.4 电压监测模块设计
    3.5 系统硬件设备整体布局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板卡实时驱动程序开发基本流程设计
        4.2.1 板卡从Windows到 RTX64 的转换
        4.2.2 板卡的查找和初始化
        4.2.3 板卡资源访问
        4.2.4 板卡资源释放
    4.3 板卡实时驱动程序开发实例
        4.3.1 惯测模拟板卡的驱动程序实现
        4.3.2 RS422 接口板的驱动程序实现
    4.4 导弹飞行仿真控制台软件设计
        4.4.1 载机模拟试验流程设计
        4.4.2 电源监控管理软件设计
        4.4.3 辅助保护模块设计
    4.5 导弹动力学仿真计算平台软件设计
        4.5.1 进程间关系概述
        4.5.2 进程间通信设计
        4.5.3 共享内存数据存储和读写设计
        4.5.4 信号编解码模块设计
        4.5.5 舵机执行模式设计
        4.5.6 动力学仿真计算平台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结果分析
    5.1 系统概述
    5.2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5.2.1 模块级调试
        5.2.2 系统级联调
    5.3 系统研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3.1 BMK接口板寄存器访问问题
        5.3.2 SSI转换板程序下载问题
        5.3.3 定时器定时问题
        5.3.4 c PCI7432 数字量IO接口板发送指令问题
        5.3.5 舵机解锁标志量传递问题
        5.3.6 舵控指令发送问题
        5.3.7 电源状态监测问题
        5.3.8 继电器控制问题
        5.3.9 信号干扰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A:姿态角开环控制46s内舵指令和舵机反馈结果
附录 B:姿态角开环控制46s内导弹三通道角度变化采集结果
附录 C:姿态角闭环控制30s内舵指令和舵机反馈结果
附录 D:姿态角闭环控制30s内导弹三通道角度变化采集结果
附录 E:加速度闭环控制20s内舵指令和舵机反馈结果
附录 F:加速度闭环控制20s内导弹三通道角度变化采集结果
附录 G:加速度闭环控制20s内导弹三通道角速度变化采集结果

(8)组合动力验证机飞行控制律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飞行器概述
    1.2 飞行过程
    1.3 制导与控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组合动力研究现状
        1.4.2 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对象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飞行器构型与工作点选取
        2.2.1 飞行器构型
        2.2.2 典型工作点选取
    2.3 助推段特性分析
        2.3.1 稳定特性
        2.3.2 操纵特性
        2.3.3 模态特性
    2.4 自主飞行段特性分析
        2.4.1 稳定特性
        2.4.2 操纵特性
        2.4.3 模态特性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助推段纵向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俯仰角控制的纵向控制方法
        3.2.1 控制律结构设计
        3.2.2 控制律参数设计
    3.3 基于指令回路的纵向控制律设计
        3.3.1 控制律结构设计
        3.3.2 俯仰角速率控制律参数设计
        3.3.3 俯仰角控制律参数设计
        3.3.4 控制律对比
    3.4 基于迎角保护的纵向控制安全策略
        3.4.1 迎角安全范围
        3.4.2 迎角保护控制律
        3.4.3 迎角保护效果仿真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自主飞行上升段纵向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无动力段纵向指令设计
        4.2.1 迎角对纵向的影响
        4.2.2 迎角标称指令设计
    4.3 无动力段指令跟踪策略设计
        4.3.1 迎角控制律设计
        4.3.2 指令跟踪方法研究
        4.3.3 指令跟踪策略设计
    4.4 有动力段纵向控制策略研究
        4.4.1 速度控制策略研究
        4.4.2 高度控制策略研究
        4.4.3 鲁棒性分析验证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自主飞行段横侧向无方向舵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横侧向运动机理分析
    5.3 基于滚转角控制的横侧向控制律设计
        5.3.1 滚转角速率阻尼回路设计
        5.3.2 滚转角指令回路设计
        5.3.3 控制律对比
    5.4 基于侧滑角控制的横侧向无方向舵控制律设计
        5.4.1 改善荷兰滚特性
        5.4.2 控制结构选取
        5.4.3 控制律改进
    5.5 非线性仿真对比
        5.5.1 标称状态仿真对比
        5.5.2 滚转机动仿真对比
        5.5.3 风干扰仿真对比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综合仿真验证
    6.1 引言
    6.2 数字仿真验证平台
        6.2.1 六自由度模型
        6.2.2 舵机模型与传感器模型
        6.2.3 控制解算模块
        6.2.4 不确定性模块
    6.3 鲁棒性仿真验证
        6.3.1 助推段鲁棒性验证
        6.3.2 自主飞行段鲁棒性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四自由度飞行模拟器复合平台运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飞行模拟器运动平台介绍
    1.3 飞行模拟器运动平台发展概况
        1.3.1 六自由度并联运动平台的发展
        1.3.2 四自由度运动平台的发展
        1.3.3 其他少自由度运动平台的发展
    1.4 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不足点分析
    1.5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的提出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初步设计
    2.1 四自由度平台性能指标制定
    2.2 四自由度平台初步设计
    2.3 四自由度平台结构尺寸设计
    2.4 四自由度平台模块化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详细设计及校核
    3.1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详细结构设计
        3.1.1 俯仰、滚转转轴设计
        3.1.2 俯仰、滚转支架设计
        3.1.3 轴承的选型
        3.1.4 偏航运动模块设计
        3.1.5 升降运动模块设计
    3.2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强度仿真分析
        3.2.1 滚转支架强度分析
        3.2.2 滚转轴承座强度分析
        3.2.3 转轴结构强度分析
    3.3 试验复合平台承受空间冲击载荷极限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4.1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运动学分析
        4.1.1 平台连杆变换
        4.1.2 运动学正向求解
        4.1.3 运动学逆向求解
        4.1.4 速度雅克比矩阵求解
    4.2 基于MATLAB运动学仿真分析验证
        4.2.1 建立数学模型
        4.2.2 仿真验证运动学方程
        4.2.3 轨迹规划仿真
        4.2.4 工作空间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动力学分析及仿真
    5.1 动力学耦合方程
        5.1.1 耦合现象的形成
        5.1.2 耦合动力学方程推导
    5.2 惯性耦合仿真
    5.3 拉格朗日法推导动力学方程
        5.3.1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
        5.3.2 惯性项矩阵Dij计算
        5.3.3 重力项Di的计算
        5.3.4 向心力项和哥氏力项Dijk的计算
    5.4 复合平台动态特性分析
        5.4.1 模态稳定性分析理论基础
        5.4.2 基于ANSYS Workbench有限元模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自由度复合平台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6.1 俯仰、滚转模块整体控制方案设计
    6.2 俯仰、滚转模块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6.2.1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6.2.2 直流力矩电机建模与仿真
        6.2.3 俯仰、滚转运动平台建模与仿真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某型直升机飞行训练模拟器总体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直升机模拟器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总体方案设计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标准规范评介
    2.1 概述
    2.2 国外模拟器标准规范评介
        2.2.1 国外模拟器标准体系简介
        2.2.2 新60 部的直升机模拟器要求概述
        2.2.3 ARINC610A/B/C报告解读
    2.3 国内模拟器标准规范评介
        2.3.1 民用模拟器标准规范
        2.3.2 军用模拟器标准规范
    2.4 鉴定和认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仿真数据包设计研究
    3.1 概述
        3.1.1 飞行仿真软件包要求
        3.1.2 QTG软件包要求
    3.2 研制方法和路线
    3.3 数据包组成
        3.3.1 配置和设计用数据
        3.3.2 仿真建模数据
        3.3.3 验证数据
        3.3.4 认证数据
        3.3.5 故障数据
    3.4 数据包内容
        3.4.1 结构及设计数据
        3.4.2 气动和飞控数据
        3.4.3 直升机重量、重心和惯性
        3.4.4 地面操纵特性和起落架系统
        3.4.5 发动机、传动和旋翼传动系统
        3.4.6 燃油系统
        3.4.7 环境系统
        3.4.8 液压系统
        3.4.9 电源系统
        3.4.10 其他系统
        3.4.11 飞行仪表和大气数据系统
        3.4.12 导航系统
        3.4.13 任务系统
        3.4.14 光电产品
        3.4.15 雷达系统
        3.4.16 声音
        3.4.17 振动/运动感数据
        3.4.18 环境数据库
        3.4.19 视景数据
        3.4.20 电子和自动飞行控制系统
    3.5 提交格式
    3.6 法律认可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合机动飞行的仿真模型开发
    4.1 概述
    4.2 直升机飞行动力学理论
    4.3 仿真模型开发
        4.3.1 旋翼/尾桨动力学及空气动力学仿真模型
        4.3.2 机身空气动力学仿真模型
        4.3.3 尾部升力面气动模型
        4.3.4 机载传感器仿真模型
        4.3.5 发动机仿真单元
        4.3.6 飞行操纵及飞行控制仿真单元
        4.3.7 起落架仿真单元
    4.4 高高原大气环境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器分系统设计
    5.1 概述
    5.2 飞行仿真系统
    5.3 座舱及操纵系统
        5.3.1 鉴定要求
        5.3.2 系统设计
    5.4 视景仿真系统
        5.4.1 设计规范
        5.4.2 系统组成
        5.4.3 系统要求
        5.4.4 方法路线
        5.4.5 光路设计
    5.5 音响还原系统
        5.5.1 设计规范
        5.5.2 系统结构
        5.5.3 声源设计
        5.5.4 声场建模仿真
        5.5.5 逻辑架构
        5.5.6 技术路线
    5.6 运动及振动感觉模拟系统
        5.6.1 设计规范
        5.6.2 设计路线
        5.6.3 结构设计
        5.6.4 控制设计
    5.7 综合环境模拟系统
        5.7.1 规范要求
        5.7.2 技术路线
        5.7.3 主要设计界面
    5.8 教员台及讲评考核系统
        5.8.1 系统要求
        5.8.2 设计规范
        5.8.3 设计方案
        5.8.4 主要设计界面
    5.9 组网及联合战术仿真系统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拟器训练大纲体系设计研究
    6.1 概述
    6.2 国外模拟器训练介绍
    6.3 大纲设计
        6.3.1 基础技术飞行训练科目
        6.3.2 应用技术飞行训练科目
        6.3.3 改装飞行训练科目
        6.3.4 特情处置训练科目
        6.3.5 教学管理科目
    6.4 模拟器训练效果评估方法
        6.4.1 客观评价
        6.4.2 主观评价
        6.4.3 自我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7.2.1 新型视景技术
        7.2.2 新型联合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飞机模型俯仰-滚摆耦合复杂流场测试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ptitrack运动捕捉系统对模型姿态测量的方法研究[D]. 于丹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控制律及参数优化[D]. 楚晓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一种复合推力高速直升机操纵及控制技术研究[D]. 林李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基于大气数据传感器的飞行器绕流感知技术实验研究[D]. 陈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基于油电混合动力的倾转四旋翼飞行器总体方案设计[D]. 丁正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复合式共轴高速直升机贴地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 何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2米超声速风洞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研制[D]. 马胡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组合动力验证机飞行控制律设计技术研究[D]. 张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四自由度飞行模拟器复合平台运动系统设计[D]. 李化.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10]某型直升机飞行训练模拟器总体方案研究[D]. 李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航模俯仰-横滚耦合复杂流场测试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