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海史上的开山鼻祖——郑和七下西洋

世界航海史上的开山鼻祖——郑和七下西洋

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七下西洋(论文文献综述)

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1](202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从明代“郑和下西洋”到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针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中国方案。本文分析了"天下"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历史曲故的影响与局限性,进而从时代性、实践性和文明性角度,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文明的最新形态、实践形态和高级形态。

詹文格[2](2019)在《落叶为舟》文中指出漂流在传说中的船船是人造的岛屿,在智慧的驱动下成为改变世界的利器。甲板伸展,风帆鼓荡,面对浩瀚水面和狂风恶浪,船是无畏的探寻者,也是勇猛的冒险家。只有进入海洋才知道,陆生动物大都坐井观天,其实大地并没有想象的那般辽阔;对于横无际涯,巨浪滔滔的海洋来说,陆地只是一个孤独的弹丸。在地球的总面积中,海洋占去了百分之七十一的份额,船的前方是一望无际的海岸线和难以抵达的天际线,那里天高地远无边无际。

马平平[3](2019)在《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海洋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与之相应,文学世界中的海洋意象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中英小说中都不乏书写海洋的佳作,较之于英国小说的长篇宏制,中国小说有着自己的文本形态,比如它的笔记体性、碎片体性、寓言体性、志怪体性,等等。文本形式虽有差异,但是中英有关海洋书写的小说都蕴含了丰富的海洋意象,反映了海洋在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内涵、深层意蕴以及海洋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中英小说及其海洋创作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并不同步,中国小说及其海洋创作是在明清阶段进入繁荣发展时期,而英国小说在文艺复兴至17世纪仍处于发端阶段,其海洋书写也并不繁盛,小说及海洋创作的巅峰发展时期要晚至处于近代的18、19世纪。明清涉及海洋主题的小说既有诸如《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后文简称《西洋记》)、《天妃娘妈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后文简称《东游记》)、《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林兰香》《台湾外志》《希夷梦》《海游记》《镜花缘》等长篇小说,又有诸如《剪灯新话》《情史》《喻世明言》《型世言》《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连城璧》《觚剩续编》《聊斋志异》《子不语》《续子不语》《谐铎》《耳食录》《挑灯新录》《夜雨秋灯录》《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短篇小说。明清时期航海事业和海洋贸易的发展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叙事文学的发展,因此上述小说尤其是多部长篇小说虽然在明清时期三教归一的文化背景下,神魔斗法气息很浓,但是却蕴含浓郁的海洋气息和丰富的海洋意象。英国18、19世纪也涌现一批有代表性的海洋书写佳作,比如《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蓝登传》(The Adveodntures of Rerick Random)、《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Sylvia’s Lovers)、《珊瑚岛》(The CoralIsland)、《金银岛》(Treasure Island)、《吉姆爷》(Lord Jim)等。本文聚焦中国明清阶段和英国18、19世纪即中英海洋创作繁盛时期小说中的海洋意象,在界定海洋意象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中国和英国小说中的海洋意象,并对它们进行功能上的分类。明清小说中的海洋意象以海神想象、海岛仙话想象、岛人想象、海上航行、航海事业、海洋财富、海权和海防意识以及海外诸国想象等为主。通过梳理可见,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华夏文明传统带来的遥望海洋的视角深深地影响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海洋想象。从明代到清代,随着人们的海上活动更加活跃,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加,小说中的海洋想象经历了发展变化:从居于海中的各路海神和仙人描写到海上的各类精怪野人描写,从海岛风物的仙话描写到更加世俗化的描写,从海神拥有的奇珍异宝描写到海洋蕴藏的珍宝描写,等等。但是这些海洋想象仍是将神、魔和海洋相结合,以“变异海洋”为主。当然,随着清代尤其是清晚期人们对外部世界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小说中的海上风暴、海岛居民、海洋经济以及海防事业发展等都有了更加“身行”性(即参与性和现实性)的发展趋向。英国18、19世纪小说中的海洋意象也主要以海上航行、航海事业发展、海洋贸易、海洋经济、海岛生存、海军形象、海盗形象以及海外国度等为主。在古希腊海洋文明、海洋岛国环境和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国家海洋力量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无论是航海动机、航行中所遭遇各种危险、航海的专业技能,还是荒岛求生、海洋贸易、海洋捕鲸等,都更以崇力、求真、求知、开拓、探索为特征。海岛生存、海军形象、水手形象及海盗形象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英国不同时代的精神要求。海洋力量崛起、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英国追求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对海洋的探索、开拓及征服;建立海上霸权、控制海上贸易时期,英国人的海岛生存、海岛探险体现了由“斗海”向“亲海”的变化;19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遭遇危机、逐渐丧失贸易垄断地位,英国航海活动缺少了本该有的激情和活力,也缺失了目的和方向。英国现代化进程中这些社会现实的变化与发展体现了英国人追求文明和秩序的阶段性差异。本着异质文化平等对话与沟通互补的立场和原则,本文试图从海神想象、海洋获利方式、海上航行、海上力量生存伦理以及海外异国想象等方面比较中英小说中的海洋意象,探寻不同文化中的海洋意象在文学文本中呈现方式上的异同,并综合中西哲学、文化、历史等多维视角,解释中西海洋意象异同的成因,实现由浅层次异同比较到深层次文化探源的跃进。论文通过对比显示,中西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对立观点造成了中英小说海洋意象的呈现差异。以向内聚敛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通过内在心性的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来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重道轻器”思想决定了中国小说中的海洋想象不以探究自然、战胜自然为最终目的,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主流强调入世观念,大多数中国文人的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积极关注社会人生,但是当理想受挫,转而独善其身的时候,海洋往往成为中国文人寻求解脱的心灵寄托。所以在传统中国文人的作品中,海洋寄托着很多审美想象,成为中国文人寄怀抒情的载体,而不是探究如何通过掌握“真知”来探索海洋、战胜海洋。文人与海洋,充满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蕴;而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海洋文明,从根源上就埋下了“天人相分”、“征服自然”观念的理性“种子”。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聚敛相反,西方文化的发展以扬弃为特征,融入了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文化因素,强调融合更新、向外超越,突出对人性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认为理智能力是人类心灵的根本特征。这种文化有对功利的向往,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因之,英国小说中海洋意象的呈现更加突出人和海洋的对立,强调人如何通过掌握科学知识来探索海洋、征服海洋,以实现开拓疆土、侵略扩张、发财致富的梦想。中国的海神尤其是四海龙王和妈祖在履行维护海上安全的职责时有一定的海权意识,但他们并不好战、不好侵略,亦没有霸权意识,而海神波塞冬则虚荣好战、睚眦必报,体现了侵略者扩张和掠夺的野心。中国小说中的海洋贸易具有机遇性、偶然性、异化性和小农经济的特点,而英国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参与航海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海洋经济和海洋贸易活动也充满现实性、目的性、掠夺性和殖民性。中国小说中海岛的神秘、超脱意境和仙话的海洋、航海描写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实践找到了最佳的现实渠道;而英国小说更加善于真实地描写海上航行和海上冒险,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主人公们努力去了解并驾驭自然,不断与自然抗争。中国小说中,海外诸国被看作中华帝国陆疆的延伸,表达了“以夏变夷”、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小说作者们的海外诸国遐想不会超出封建道德准则的范围;而在英国小说中,主人公对海外国家的了解是通过他们不断探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反省来实现的。在象征国家海洋力量的军舰上,个体生命价值观亦分别体现了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中国小说中,为了应对海上妖怪的威胁,个体须服从整理利益的价值观决定了遭遇危机之时,个体只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全船队安全;而西方近代伦理学虽注重整体中的个人本位,但海上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外贸易利益和战争利益的追求导致了海洋和内陆价值观的冲突,因此在英国小说中,个体的身体和生命只能遭到无情的伤害和轻视。本文打破以往相关研究局部、零碎和孤立的局面,从宏观到微观对中英小说中的海洋意象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研究,探究海洋发展是如何以文人心态意绪为中介向艺术思维渗透,海洋意象又如何同哲学、宗教、民俗等文学的相关领域发生联系,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中英小说海洋精神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海洋意象研究既可加强我们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中英海洋文明发展历程的了解,又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叙事中的海洋具有独特的诗学和文化价值。中国既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文学大国,海洋的影响与海洋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和文学之中。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结合中国和英国海洋题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审美资源,可为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新构建提供话语和审美资源。

刘明翰,陈月清[4](2017)在《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的伟绩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对比》文中认为从郑和与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远航对比中,说明因不同的背景、目的和影响,其结果与性质则迥异。明成祖的中国的天下观与中国传统的协和万邦对外思想,引领郑和作为和平使者,扩大了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在西方殖民扩张的世界秩序论指导下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远航,则给亚非拉的人民带去了一个整整持续了三、四百年的殖民主义暴力侵略、掠夺的时代。郑和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华夏文明天下观的伟绩,是永载世界史册的。新时代的中外交往是我国历史上中外交流的继续和发展。"一带一路"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的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寻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积极的国际战略思想。

马文婷[5](2017)在《郑和精神对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大自然的神力使得山河易位,陆地分为各大板块,本以为就这样孤立的天各一方,然而航海活动的开展却将孤立的各大陆地板块联结在了一起。古今中外各类航海活动不胜枚举,然而最震撼人心的当数郑和下西洋了。郑和下西洋,航线艰且险,任务繁且重。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效条件,郑和成功完成使命。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航行的顺利完成依托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更离不开郑和精神的有效指引。下西洋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郑和航行途中所显现的精神力量却没有被历史湮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拾海洋这块宝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然而当前航运业却呈现船员流失严重、航运技术设备陈旧等情形。面对此景,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航海类院校作为航运人才的输送地,理应当受到重视。我们不仅要对航海类院校的硬件设施进行整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增强航运业的"软实力"。单纯的说教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唯有用鲜活的事例方可引起共鸣。中国的航运业肇始于郑和"云帆高涨"下西洋事迹。对此,笔者提议选取郑和作榜样,用"郑和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海之情,报国强国之志,扭转航运业人心涣散、船员流失严重的情形。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郑和有深入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对其生平、事迹等方面,对其精神研究较少,将其精神与航海类院校大学生德育建设结合的更为鲜见。由此更坚定了笔者研究这一选题的决心。本文用一章的篇幅对郑和生平及其航行事迹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郑和精神";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真实了解航海类院校大学生对郑和的认知情况,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以便更好地提出对策;最后,将"郑和精神"与航海类院校大学生德育建设相融合,将"郑和精神"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归纳为人生目标的引领价值、传播和谐的关系价值、自我超越的激励价值三个方面,并探讨这一精神的落实路径,从校内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校外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力求最大限度落实"郑和精神",提升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精神境界,助力海洋强国梦的实现。

纳文汇[6](2014)在《郑和精神在云南“桥头堡”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意义》文中认为郑和远航西洋,不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航海科学技术来说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意义是深远的,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以及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是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的综合性的建设;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型、宽领域、高层次、高效益的开放。而云南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包括回族文化建设在内的民族文化建设既是"桥头堡"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的保证和必要的条件;包括回族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是"桥头堡"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资源。而郑和下西洋和郑和精神对"桥头堡"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当代价值。

马颂梅[7](2014)在《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模式;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时,又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大力推动我国新一轮的开发开放和改革的步伐,促进我国经济更加稳步协调发展。

刘新博,陈简希[8](2014)在《明朝南北洋海疆经略比较研究——以郑和、亦失哈为考察中心》文中提出明代是我国海疆开始出现重大变化的重要时期。明初,来自北元势力的侵扰与倭寇的入侵,使得统治者将边疆经略上升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环节。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了维护海疆安宁,分别派遣郑和与亦失哈出使南北洋。明王朝出于不同的目的,运用不同的手段方式进行经略,实现了各民族关系的融合,使得国家政权稳固,边疆安定。

曲金良[9](2014)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的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期明朝政府进行的国家大造船与大航海行动。对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对当时的造船、航海技术水平,尤其是郑和船队中最大号"宝船"的规模尺寸问题、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地区的问题,尽管史籍文献凿凿有载,但中外学界至今存在疑问。这是由于对郑和之前自先秦到明初的中国造船历史与航海技术水平不甚了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崇拜西方"船坚炮利",抛弃了中国传统造船技术和航海方式所致。中国造船、航海有着8000年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不仅在环中国海上航行穿梭着中国的大船,而且在印度洋上,也至迟自汉代就穿梭航行着中国的大船了。其船舶规模尺寸之大、其船队航海之远,即使仅从已有的文献记载来看,也至迟到宋元时代就已经接近郑和下西洋的水平了。何况郑和下西洋是国家组织实施的大航海行为。其船舶制造、航海水平是中华民族8000年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的结晶。

郑海麟[10](2013)在《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文中指出研究郑和下西洋及明代的对外政策,首先必须从已有的史料出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资料作小心求证,得出的结论方能令人信服。明代对外政策的成功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以"王道"和"公平"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文明统治秩序,二是输出文明而不占有他国领土,三是以强盛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对外政策提供坚强后盾。这应成为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参与全球治理的范式。

二、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七下西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七下西洋(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从明代“郑和下西洋”到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天下”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华文明的“天下”基因。
    2.“天下”文明的对外交融。
    3.“天下”文明的主要代表。
二、“天下”文明的历史高点——“郑和下西洋”
    1. 本身巨大的影响力。
    2. 对沿线国家的影响。
    3. 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
    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文明最新的时代形态。
    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文明实现多赢的实践形态。
    3、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

(2)落叶为舟(论文提纲范文)

漂流在传说中的船
航行在文字中的船
穿越历史的船
驶向世界的船
沉入水底的船
煎熬在战火中的船

(3)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小说中的海洋意象
        二、主题学中的海洋意象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代小说海洋意象研究
        二、英国小说海洋意象研究
        三、中英小说海洋意象对比研究
    第三节 明清和英国18、19世纪小说海洋意象的可比性
        一、可比性分析
        二、比较研究价值
第一章 明代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洋神祗
        一、海龙王及龙宫想象
        二、南海观音菩萨
        三、天妃娘娘
        四、其他海神
        五、海洋精怪
    第二节 海岛想象
        一、海外仙山想象
        二、海岛的变异想象
    第三节 海外诸国
        一、赍赐贸易
        二、中华文明优越性
        三、异国想象妖魔化
    第四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三、海上力量和海权意识
    第五节 海洋财富
        一、海洋得宝
        二、海洋经济
        三、海洋贸易
第二章 清代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神和海上仙山
        一、海神想象
        二、海外奇禽异兽、奇花异草
    第二节 海中生物和海岛描写
        一、海中奇异生物
        二、海岛和岛人
    第三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第四节 航海事业的发展
        一、民间造海船
        二、航海技能
        三、海洋异象
        四、海洋探索
    第五节 海权意识和海防发展
        一、海防的威胁
        二、海防的发展
    第六节 海洋财富
        一、海洋得宝
        二、海洋贸易
    第七节 海外诸国
        一、现实讽喻
        二、海外理想之国
        三、海外建功立业
        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第三章 18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14至17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一、14至17世纪英国海洋与社会发展
        二、14至17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二节 海上航行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三、海上船舶
        四、航海准备
        五、航海工具和航海知识
        六、海员形象
    第三节 海洋获利
        一、海洋贸易
        二、奴隶贸易
        三、海上历险获利
    第四节 海岛和海外国度
        一、海岛生存
        二、遭遇岛人
        三、殖民海岛
        四、海上国度
    第五节 海军制度
        一、黑暗的制度
        二、军舰生活
        三、残酷的海战
第四章 19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和航海实践
        三、水手的形象发展
    第二节 海洋贸易和海洋经济
        一、海上贸易
        二、运输朝圣者贸易
        三、海上走私
        四、捕鲸业
    第三节 英国海军形象
        一、海军形象
        二、海军的现实问题
    第四节 海岛和海外国度
        一、海岛生存意象的发展
        二、海岛丰富多样的动植物
        三、海外建功立业、施展抱负
    第五节 海盗形象
        一、海盗的兴起
        二、小说中的海盗形象
    第六节 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航海活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海洋的隐喻意义
第五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洋获利方式
    第一节 海洋之利
        一、中国的海洋经略
        二、英国的海洋经略
    第二节 魔幻式获利
        一、佛教中的海中珍宝
        二、海神财富
        三、海上奇遇获利
        四、海上献宝
    第三节 现实性获利
        一、渔盐经济和深海渔业
        二、海洋贸易的机遇性、偶然性和目的性、掠夺性
第六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上航行
    第一节 文学作品中的航海实践
        一、中国小说中的航海实践
        二、英国小说中的航海实践
    第二节 航海动机
        一、航海动机的发展脉络
        二、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航海风险
        一、神魔化和现实化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第七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洋力量生存伦理
    第一节 海军的发展
        一、中国的海上力量
        二、英国海军
    第二节 中英小说中的海军
        一、《西洋记》和《兰登传》中的海军
        二、对身体和生命的态度
第八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外异国想象
    第一节 相似的人物形象异化
        一、人物形象的放大或缩小
        二、人物形象的扭曲和畸变
    第二节 相异的文化积淀和发展路向
        一、向内聚敛和“以夏变夷”
        二、向外超越和融合更新
第九章 海洋神灵的文化异质性研究
    第一节 中西方的海神
        一、中西方海神信仰的起源
        二、文学作品中的海神
    第二节 海神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一、四海龙王信仰的形成
        二、波赛冬信仰的形成
    第三节 海神的形象
        一、龙头人身
        二、健硕完美
    第四节 海神的职能
        一、四海龙王的职能
        二、波塞冬的职能
    第五节 海神的人格个性
        一、四海龙王的懦弱谦卑
        二、波塞冬的虚荣好战
    第六节 海神的文化异质性
        一、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
        二、希腊传统的竞争意识
        三、个人欲望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的伟绩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华夏文明形成过程的天下观
    (一)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直接原因
        1. 历史背景
        2. 直接原因
    (二) 明成祖推行的是中国的天下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对外思想
二、郑和下西洋的三个阶段及所过地区、国家的古今名称
    (一) 前期 (1405年—1411年, 永乐三年—九年, 共去三次)
    (二) 后期 (1413年冬—1422年9月, 永乐十一年—三十年, 共三次)
    (三) 末期 (1432年1月—1433年8月, 宣德六年十二月—八年七月)
三、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影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 郑和七下西洋, 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二) 明初展开亲善的外交活动
    (三) 加强了使节往来, 扩大使节间的迎送
    (四) 承担大国责任, 促进了亚非国际和平局面的逐渐建立
    (五) 坚持与扩大贸易, 促进亚非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六) 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加强了文化交流
四、葡萄牙、西班牙十五世纪的航海与殖民侵略直接相联系
    (一) 亨利亲王和达·伽马的航海与殖民掠夺
    (二) 哥伦布的远航美洲与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侵略
五、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航行的比较

(5)郑和精神对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郑和精神概述
    2.1 郑和生平及事迹
        2.1.1 郑和生平简介
        2.1.2 郑和远航史略
    2.2 郑和精神由来
        2.2.1 卧薪尝胆的成长经历
        2.2.2 多元交融的宗教信仰
        2.2.3 和合共生的外部环境
    2.3 郑和精神的具体内容
        2.3.1 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2.3.2 开放包容的和平精神
        2.3.3 劈波斩浪的创新精神
第3章 郑和精神在航海类院校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调查
    3.1 调查问卷详情
        3.1.1 调查资料来源
        3.1.2 调查问卷设计
    3.2 调查与访谈的结果
        3.2.1 调查结果总结
        3.2.2 调查问卷分析
    3.3 航海类院校大学生对郑和精神认知多样性原因分析
        3.3.1 内部原因
        3.3.2 外部环境
第4章 郑和精神德育价值的具体体现
    4.1 人生目标的引领价值
        4.1.1 引领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4.1.2 指导大学生形成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4.2 传播和谐的关系价值
        4.2.1 有利于大学生和平精神的化育
        4.2.2 有利于大学生和谐精神的养成
    4.3 自我超越的激励价值
        4.3.1 以和为贵提升个人修养
        4.3.2 努力创新实现自身突破
第5章 航海类院校大学生郑和精神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5.1 坚定理想路径
        5.1.1 激发大学生爱国爱海情感
        5.1.2 激励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5.2 注重实效路径
        5.2.1 探索郑和精神融入机制
        5.2.2 更新高校德育培育路径
    5.3 倡导和谐路径
        5.3.1 加强和谐精神培育
        5.3.2 开展团结协作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6)郑和精神在云南“桥头堡”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人民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郑和精神在云南“桥头堡”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的价值及意义
    1、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
    2、与时俱进、开放创新的意识
    3、积极、主动、自觉、友好的文化外交策略

(7)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海洋贸易交流的通道
    (二)、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丝绸之路发展走向鼎盛的时期
二、郑和精神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发展的基础
    (一)、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和平友好、相互尊重的和谐精神
三、海洋意识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强大动力

(8)明朝南北洋海疆经略比较研究——以郑和、亦失哈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统筹规划:郑和与亦失哈分巡南北洋
二、 实战经营:郑和与亦失哈经略南北洋
    (一)出使筹划工作
    (二)从代表事件看经略手段
        1.强大的武装力量,使出使目的顺利实现。
        2. 实现各民族关系的融合,南北疆出现和平景象。
三、 对明朝经略南北洋的评析及启示
    (一)郑和与亦失哈经略南北洋的成就
    (二)边疆经略政策的教训及启示

(10)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起
二、现存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可靠史料
三、明代以前对外政策之检讨
四、郑和下西洋施行“仁政”的对外政策之再认识
五、结语

四、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七下西洋(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从明代“郑和下西洋”到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J]. 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2)
  • [2]落叶为舟[J]. 詹文格. 天涯, 2019(06)
  • [3]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D]. 马平平. 扬州大学, 2019(04)
  • [4]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的伟绩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对比[J]. 刘明翰,陈月清. 大连大学学报, 2017(05)
  • [5]郑和精神对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D]. 马文婷.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1)
  • [6]郑和精神在云南“桥头堡”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意义[A]. 纳文汇. 第三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4
  • [7]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A]. 马颂梅. 第三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4
  • [8]明朝南北洋海疆经略比较研究——以郑和、亦失哈为考察中心[J]. 刘新博,陈简希. 东北史地, 2014(03)
  • [9]郑和下西洋之前的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J]. 曲金良. 国家航海, 2014(01)
  • [10]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J]. 郑海麟. 太平洋学报, 2013(03)

标签:;  ;  ;  ;  ;  

世界航海史上的开山鼻祖——郑和七下西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