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聚亚甲基膦酸络合剂

氨基聚亚甲基膦酸络合剂

一、氨基多甲叉基膦酸类络合剂(论文文献综述)

蒋丹丹[1](2020)在《氨基三甲叉膦酸(钙、铜)螯合能力测定新方法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螯合剂是一种结构中含有两个或多个供电子基团的物质,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形成稳定的金属螯合物,减弱金属离子活性,普遍应用于水质软化、氧化漂白、缓蚀阻垢、土壤修复等相关研究和生产中,尤其是在纺织印染中作为重要助剂,可以防止沉淀附着、消除设备结垢、防止织物过度氧化等,有效提高纺织品加工质量。螯合剂品种繁多,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螯合能力也各不相同,且受到不同pH环境条件的影响。印染加工过程中各工序工艺要求使用不同的pH值,则需要有不同pH环境条件下螯合剂的螯合能力数据支撑。目前,纺织印染助剂中螯合剂钙螯合能力的测定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T 21884,该标准采用络合滴定法,在pH=10缓冲条件中进行。其他沉淀滴定法、凝胶过滤色谱法等测定方法也需在一定的pH条件下完成,无法满足螯合剂在不同pH环境条件下螯合能力测定的实际要求,亟需开发可适用于不同pH条件下螯合剂螯合能力的测定新方法,为螯合剂的合理使用、深度开发及质量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为研究对象,选择氯化钙和氯化铜为钙、铜离子源,研究建立了可适用于不同pH条件下ATMP(钙、铜)螯合能力测定新方法,开发了样品预处理技术并探讨了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 ATMP(钙、铜)螯合物的分离和螯合物中钙、铜含量的测定方法,考察比较了新方法的重复性和准确性,成功应用于不同pH条件下ATMP(钙、铜)螯合能力的测定。新方法进行标准化规范后进一步推广应用于纺织螯合助剂。论文还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法对ATMP(钙、铜)螯合物进行了分析表征,初步探讨了螯合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ATMP与(钙、铜)氯化物快速进行螯合反应,使用4倍于螯合反应溶液体积的无水乙醇进行沉析,分离得到ATMP(钙、铜)螯合物。ATMP钙螯合物中的钙采用复合指示剂-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钙的加标回收率在98.25%~101.50%之间;ATMP铜螯合物中的铜则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的加标回收率在94.73%~100.00%之间。选择pH=5、pH=12酸碱度条件分别考察ATMP(钙、铜)螯合能力测定方法的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pH=5时RSD分别为2.52%~4.98%(钙)和7.29%~8.92%(铜),pH=12 时 RSD 分别为 2.83%~7.14%(钙)和 1.60%~3.33%(铜)。采用新方法测得ATMP在pH=10时的钙螯合能力为173.6 mg/g,与国家标准方法测得值比较相对偏差为3.76%。机理分析推测ATMP通过中心氮原子和磷酸羟基上的氧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ATMP以量比1:1螯合钙(铜)离子,钙离子配位数为3,铜离子配位数为4。

盖洁超[2](2019)在《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防垢溶垢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山西省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的现场部分区块采用射流泵等液力泵进行人工举升。随着排采不断的进行,腐蚀、结垢等现象逐渐在井下油套管、中心管、射流泵工作筒中出现,射流泵的泵效因结垢、腐蚀而变低,无法达到常规排采降压的要求,因而导致煤层气现场无法连续排采。煤层气井下结垢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产能,另一方面不断的修井作业会产生高额的修井费用。为解决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现场的结垢、腐蚀问题,国内某石油公司委托作者进行溶垢防垢的深入探究,研制一种适应沁水盆地煤层气现场中部分采用液力泵系统进行排采的溶垢防垢体系。本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对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结垢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煤层气井下结垢是由多种机理如:不相容离子发生混合、打破热力学平衡、吸附原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打破热力学平衡和吸附原理为主要结垢原因;然后对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现场产出水和结垢产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沁水盆地M区块的垢物成分主要为CaCO3、MgCO3以及少量的腐蚀产物。23个采出水样品中均含有较高含量的Ca2+、Mg2+离子。通过两种结垢趋势预测方法预测出23个采出水样品均具有结垢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结垢原因开展了溶垢体系和防垢保护液的研究和筛选。采用质量分数为18%的盐酸溶液作为溶垢的主剂,铁离子稳定体系QT-2为柠檬酸、醋酸以0.5%:1%的比例进行复配,缓蚀体系QH-3为聚天冬氨酸、HS#1、乌洛托品以1:3:6的比例复配;溶垢体系优选为:18%盐酸+QT-2铁离子稳定剂+QH-3缓蚀剂。防垢保护液采用ZF#2、ATMP、HPMA以4:1:2的比例复配,最佳使用浓度为8-14mg/L;同时对溶垢防垢体系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进行评价,该体系表现出较好的溶垢防垢效果且配伍性良好;最后针对沁水盆地煤层气溶垢防垢配套工艺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于雅东[3](2018)在《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中氯代有机物产生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冷却循环水是目前全世界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之一。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在长期工作和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结垢、腐蚀和微生物滋长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化学法,即向工业冷却循环系统中投加化学药剂,如阻垢剂、缓蚀剂和杀菌剂等。这些药剂的投加量虽然不大,但是它们结构和化学性质极为复杂。一旦这些化学药剂之间发生相互反应,产生新的化学物质随着排污水进入环境中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是极大的。本文采用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工业循环冷却系统中常用的氧化型杀菌剂与常用的阻垢剂作用产生氯代有机物的可能性,探究氯代有机物产生的途径和机理。使用碘量法对阻垢剂和杀菌剂混合样品中有效氯进行测定,以次氯酸钠溶液作为对比实验,发现添加阻垢剂后有效氯含量减少;使用离子色谱法和氯化银浊度法对体系中氯离子进行定量分析,两种手段均显示阻垢剂与杀菌剂混合后体系中氯离子含量减少。通过定量分析测定反应体系中氯元素各种价态,推断出出反应体系中氯元素会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并且通过使用红外分析对两种添加剂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发现在波长860nm处产生C-Cl键,使用液质联用等手段进一步探究反应产物的结构。研究证明:阻垢剂氨基三亚甲基膦酸(Nitrilotrimethylene Triphosphonic Acid,ATMP)在与杀菌剂次氯酸钠混合反应后,氨基三亚甲基膦酸结构中-CH2-上的碳氢键(C-H)易断裂,并结合次氯酸根中的氯离子产生新的氯代有机物:1-氯-氨基三亚甲基膦酸;同时部分氨基三亚甲基膦酸的-OH的氧氢键(O-H)也容易发生断裂,并且不同程度的结合2个钠离子产生新物质: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二钠;或结合5个钠离子产生新物质: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五钠。氯代有机物结构稳定,半衰期长,容易在通过食物链迁移。且多种氯代有机化合物已经被证实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如自来水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三氯甲烷等,一些有机氯已经列入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证实在相似的消毒杀菌过程同样产生了氯代有机化合物—1-氯氨基三亚甲基膦酸,虽然目前尚未对产物的化学生物毒性进行进一步验证,但也应同样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大对工业冷却循环水排水的监督,同时也应着力继续开发新型绿色无害的工业冷却循环水的添加剂。

邱正阳[4](2012)在《蜀南气矿采气井筒结垢机理与防垢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生产系统普遍存在结垢现象,尤其是在开发后期产水量增加时。井筒结垢导致井筒流通截面减小,流体输送效率下降,还可能导致井筒腐蚀穿孔甚至报废,严重影响油气的安全生产。另外,频繁修井会耗费大量时间、人财物力。迄今为止,有关油田管线结垢已有很多人研究,但是,针对气田生产管线结垢研究较少。本文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简称蜀南气矿,以下同)的工况为依托,分析了采气井筒结垢机理和结垢趋势,研究了防垢措施,提出防垢工艺。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选定具有典型结垢特征、能够反映蜀南气矿特点的井26井、桐18井、付1井、合8井、H1井等井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水样和垢样,按照《油气田水分析方法》(SY/T5523-2000)规定,通过化学滴定法、X—射线衍射光谱法等检测手段,分析了化学成分,确认了蜀南气矿的水属CaCl2水型,证明了该气田的气田水中成垢离子主要是Ca2+、 Mg2+、Sr2+、Ba2+、HCO3-(?)和SO42-,垢样中成分主要是CaCO3、CaSO4、MgCO3、SrCO3、 BaSO4及其他菌类代谢产物等,其中以CaCO3垢所占比例为最大。(2)通过分析研究蜀南气矿的地质特征、开发方案、回注水的离子组成和工艺条件等,并依照《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SY/T0600-1997)中油气田常用的CaCO3垢饱和度指数公式预测结垢趋势,分别采用气液两相流模型和液体单相流模型对采气井筒结垢趋势分析,两种模型的结垢趋势预测结果一致,均表明在采气井筒的工作环境下,CaCO3垢的生成是必然的,且结垢趋势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符合理论推测和现场实际;同时也得知,可以用单相结垢预测模型来预测采气井筒结垢趋势。(3)根据预测油田CaCO3垢的最大结垢量公式,建立预测气田采气井筒内出现CaCO3最大结垢量的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发现井筒结垢量最大的部位在离井底500m的范围内,与现场实际情况一致,为针对性除垢提供了依据。(4)在对比分析多种防垢方法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化学防垢措施。由于蜀南气矿的垢物中以CaCO3、CaSO4垢比例最大,故选用五种油田常用的防CaCO3垢效果较好的单一防垢剂聚丙烯酸钠(PAAS)、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乙二胺四甲叉膦酸钠(EDTMPS)、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按照正交实验法分析它们同时对CaSO4的防垢作用。通过在实验室试验研究,从这五种防CaCO3垢效果较好的防垢剂中筛选出针对CaSO4垢预防效果也较好的三种防垢剂,再将它们进行两两复配配方,改变配方比例,并进行优选。实验结果表明复配的防垢剂防垢效果优于单剂,有的配方防垢率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配方应根据不同井口水样进行调整。(5)针对典型气井水样,除了研究上述液体防垢方法外,还研究了固体防垢方法。通过试验制作出缓蚀和防垢效果较好的固体防垢块,得到了适合蜀南气矿的防垢块载体材料、防垢剂和缓蚀剂的优化配比。试验结果显示,用乙烯醇(PVA1799)为载体,聚丙烯酸钠(PAAS)和苯并三氮唑(BTA)为防垢剂和缓蚀剂制作出来的防垢块防垢率可达到80%以上,缓蚀率达57%,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一种有前途的气田生产防垢药剂,但是其综合性能还有待提高。(6)由于影响井筒结垢的因素较多,既包括气田水组成,又包括回注工艺和操作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防垢效果,还提出了合理选择气田水回注井、注意回注水与地层水配伍性、采取措施降低回注水温度、提高回注水流速和压力、在地面对回注水进行预处理(固体杂质的去除、H2S去除、杀菌)、井筒酸洗除垢等工艺措施。

李晓蔓[5](2012)在《宝浪油田膦防垢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宝浪油田地层水Ca2+、 Mg2+离子浓度较高,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因地层压力降低,水中的CO2-3离子浓度增大,加快了结垢速度,导致了油井井筒、地面系统和注水地层发生结垢现象,并使生产设备收到了严重的腐蚀,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本文结合防垢剂的防垢机理探讨,针对宝浪油田防垢技术应用现状中所存在防垢剂使用量较大,防垢周期短以及防垢剂腐蚀性大等问题开展了宝浪油田膦防垢体系的研究。针对宝浪油田各区块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有高防垢率,低使用浓度的复配防垢剂体系,并通过添加缓蚀剂来解决体系的腐蚀性问题。防垢剂控制油井结垢的关键在于防垢剂具有较高的防垢率,能够有效屏蔽油田水中的成垢离子(Ca2+、Mg2+和Ba2+),或者将其包裹起来,使水中游离的成垢离子的浓度大幅度下降,或使其浓度始终低于油层条件下的最低成垢浓度。受综合含水上升及地层压力下降的影响,导致油田水中的CO32-离子浓度增高,又含有不同程度的Ca2+、Mg2+和Ba2+,造成了严重的结垢现象。宝浪油田于2004年开始分别对宝北区块、宝中区块和本布图区块实施了防垢技术的现场应用,达到了一定的防垢效果,但所使用的防垢剂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对生产设备造成严重的腐蚀,且防垢剂的使用量较大,最低有效浓度较高,防垢周期短,增加了防垢实施的成本。通过对结垢类型及结构倾向的分析结果得到宝浪油田结垢类型主要为CaCO3垢,本文选用了具有很高的钙容忍度和防垢分散性能的有机膦酸类防垢剂,如双1,6-亚己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BHMTPMPA),1-羟基亚乙川-1,1-二膦酸盐(HEDP),2-膦酸基-1,2,4-三羧基丁烷(PBTC),二亚乙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DTPMP),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钠(EDTMPS)和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进行防垢剂的筛选和复配实验,缓蚀剂配伍性实验,并对宝浪油田现用防垢剂的防垢性和缓蚀性进行了评价。实验采用成垢离子含量变化法来测定防垢剂的防垢率,通过静态常压挂片法进一步测定防垢体系的腐蚀性以及防垢性能。宝浪油田现用防垢剂在浓度为9mg/L的时候,其防垢率能达到95%,但其腐蚀率达到0.67mm/a以上,垢沉积率达2.8mg/(cm2月)以上,腐蚀性严重,且防垢剂的使用浓度较高。根据实验结果所确定的宝浪油田各区块的膦防垢体系在防垢率达到95%时,防垢剂的最低有效浓度、腐蚀率及垢沉积率均小于现用防垢剂。通过实验确定的宝北区块膦垢体系配方为防垢剂DT:HE以4:1的比例复配,浓度为6mg/L,加入浓度为70mg/L的缓蚀剂EDTMPS;宝中区块挑选出的配方是防垢剂BH:ED以1:1的比例复配,浓度为6mg/L,加入浓度为90mg/L的缓蚀剂EDTMPS;本布图区块挑选出的配方是防垢剂PB,防垢剂浓度为8mg/L,加入浓度为90mg/L的缓蚀剂EDTMPS。本文通过实验筛选的宝浪油田膦防垢体系从防垢性能,缓蚀性能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均优于原防垢体系,并配套相应的工艺技术,可降低结垢、腐蚀给油田带来的严重影响,降低油田施工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维护性作业。

李荫刚[6](2011)在《油田用高效阻垢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文中提出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结垢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注水开采的进行,油井含水量逐渐上升,结垢现象越来越严重。结垢会堵塞油气通路,降低储层渗透率,降低油井注入和产出能力,甚至造成设备的破坏,严重影响油气田的开采。实践证明添加阻垢剂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垢方法。鉴于油田结垢成分的复杂性以及目前市面上的阻垢剂的单一阻垢性,本文合成了两种油田用阻垢剂HL-1和HL-2,从单体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等方面讨论了其具有最佳阻垢性能时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其进行了阻垢性能评价。对其在实际油田水中的阻垢性能进行了评价对比。以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为主要原料,在引发剂过硫酸钾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聚合产物阻垢剂HL-1。阻垢剂HL-1具有最佳阻垢性能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摩尔配比为n(MA)∶n(MAA)∶n(MAC)为1∶0.6∶0.4,聚合反应时间为6h,引发剂过硫酸钾的用量为0.6%,反应温度为85-90℃。在阻垢剂HL-1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单体AMPS,自由基聚合生成了阻垢剂HL-2,MA-MAA-MAC-AMPS。确定了单体最佳摩尔配比n(MA)∶n(MAA)∶n(MAC)∶n(AMPS)为1∶0.6∶0.4∶0.05。对阻垢剂HL-1、HL-2进行表征及阻垢性能评价。分别测定了其对CaCO3、CaSO4、BaSO4、SrSO4垢的阻垢效果。对比发现阻垢剂HL-2比HL-1具有更加优良的阻垢性能,且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絮凝现象出现。尤其对BaSO4和SrSO4具有良好的阻垢效果。对阻垢剂进行耐温、抗盐性评价,结果表明HL-2具有比HL-1更强的耐温性和抗盐性,可以在较高温度下和高盐度环境中使用。对合成的阻垢剂HL-1和HL-2进行实际油田水阻垢性能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阻垢剂HL-2对CaCO3、CaSO4、BaSO4、SrSO4垢的阻垢性能均优于HL-1,尤其对难溶物BaSO4、SrSO4垢的阻垢性能比较理想。是一种可以用于油田注水复杂环境中使用的阻垢剂。且其阻垢效果优良。

陈荣圻[7](2011)在《有机螯合剂及其环保型品种的开发》文中认为1/2左右的染整加工疵品是因为水质中的碱土金属和重金属产生的.通过实践知道解决的办法是在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工艺配方中添加螯合剂以去除有害金属离子.从螯合剂的络合稳定常数lg K和螯合容量2大指标性参数的有关问题入手,介绍氨基羧酸类、膦酸盐类、羟基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聚羧酸类5大有机螯合剂.重点评述因生态环保问题将退出市场的氨基三乙酸钠(NTA)、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和取而代之的有机膦酸盐类螯合剂.虽然在制备过程中涉及甲醛,但如经妥善处理,残留在纺织品上的甲醛含量将低于国内外有关法规的限量,而且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郭亮[8](2010)在《油田用固体缓蚀阻垢棒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采出液中含水量较大,随着含水量的上升,井筒的腐蚀和结垢问题接踵而至。在众多的防腐阻垢工艺中,向油、气井中投加液体缓蚀阻垢剂是常用且最经济有效的一种防腐阻垢措施,但存在保护期短、保护范围小、加药劳动强度高等缺点。为了克服液体型缓蚀阻垢剂上述缺点,有必要开发固体缓释型缓蚀阻垢剂。本文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研发出油田用固体缓蚀阻垢棒,缓蚀率可以达到95%以上,阻垢率可以达到80%以上。针对液体缓蚀阻垢剂在现场应用中的不足和缺点,提出研制固体缓蚀阻垢棒并向井底投加的防腐防垢思路。在室内通过筛选和综合评价,挑选并复配出高效固体缓蚀阻垢剂。在借鉴国内外固体药剂成型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粉末压制法加工工艺,加工生产出固体缓蚀阻垢棒成品。产品研制成功后,在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进行了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缓蚀、阻垢实验结果。固体缓蚀阻垢棒很好的克服液体药剂的缺点,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腐蚀和结垢的发生,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有利于提高油田资金的利用率,促进油田大发展。

郭军[9](2009)在《钙在原油中的存在状态和新型脱钙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原油重质化、劣质化趋势十分明显,钙等金属含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石油加工装置的正常运行。现有的脱钙技术对油溶性钙盐及钒、镍等重金属脱除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研究对有机钙具有良好脱除能力的高效脱金属剂,对于提高我国重质油加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电脱法确定了适合委内瑞拉某原油的破乳剂及最佳电脱盐仪操作条件。并选用HPAA、HPMA、PBTCA、MA-AA、ATMP、HEDP、PAPEMP、BHEDTMPA、PAA、络合剂A多种能与油中的钙形成水溶性螯合物的螯合剂为脱钙剂,评价了它们的脱钙能力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将脱钙效果较好的脱钙剂组分与可以脱除镍、钒等金属的有机酯复配,对脱金属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研究了以马来酸酐和氨水为原料,采用直接液相聚合的方法合成聚琥珀酰亚胺,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较纯的聚天冬氨酸的钠盐产品的聚合反应工艺,并考察了PASP的脱钙能力。另外对钙元素在原油中的存在状态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脱盐最佳条件为注水量5%,搅拌温度80℃,搅拌时间1min,电脱盐仪内恒时30min,低压350V时间为25 min,高压1000V时间为15 min,反应温度100℃,沉降时间30 min。以HPAA为主的脱钙组分和以有机酯为主的脱镍、钒组分复配的脱金属剂对原油中的金属有较好的脱除能力,最佳脱除效果是:基本脱除原油中的钙元素,脱镍率、脱钒率在30%以上,脱铁率70%以上。绿色阻垢剂聚天冬氨酸也有良好的脱镍、钒的能力,且具有生物降解、不含磷等特点,是新型环保脱金属剂主要成分。利用电导滴定法对脱钙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初步可以证明,在将脱钙剂与油混合的过程中,脱钙剂与油中的钙发生反应并生成了一种水溶性的离子螯合物。

王双红[10](2009)在《铝合金表面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经济的各个领域中,铝及其合金被广泛使用,成为了其使用量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类金属材料。为了防止铝及其合金的腐蚀,通常采用铬酸盐钝化技术在铝及其合金表面形成铬酸盐钝化膜,但铬酸盐钝化膜含有六价铬,对环境污染严重,对人体危害大,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法规限制或禁止铬酸盐钝化技术的使用,并要求使用环保的无铬钝化技术用于铝及其合金的腐蚀防护。在无铬钝化技术的实践选择中,钛锆基的无铬钝化体系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但是钛锆基钝化膜的耐蚀性和油漆附着力远不及铬酸盐钝化膜,不能满足许多使用条件下对制备技术和性能的要求。为了研发出环保型、高性能、低成本的无铬钝化新技术。本论文基于钛锆基钝化技术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提出了钛锆盐-有机膦酸盐的复合处理技术。利用有机膦酸分子的化学特性与钛锆钝化膜相杂化,获得一层疏水性的有机膦酸盐膜层,强化钛锆钝化膜与油漆间的附着力,同时使得整个涂层体系具有更好的腐蚀防护性能。本论文以AA6061铝合金为试验基材,主要采用一步成膜法,即有机膦酸作为添加剂添加到钛锆基处理液中处理铝合金以获得钛锆钝化膜与有机膦酸盐膜相杂化的复合膜。为了验证一步成膜法获得的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性能与结构,本论文又采用了两步成膜法与一步成膜法进行对比研究,即有机膦酸作为后处理剂,对钛锆钝化膜进行二次有机膦酸封闭处理获得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同时,本论文也研究了A356合金表面的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以及AA6061合金表面的自组装有机膦酸盐膜的涂漆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附带的能谱分析(EDAX)、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所成膜的表面形貌、元素构成、化学结合状态和相关机理。利用点滴试验、中性盐雾试验(SST)和电化学测试等腐蚀试验手段考察了所成膜的耐蚀性能和涂漆性能。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处理液的配方进行了设计和优化,确定了处理液的基本组成及用量;确定了有机膦酸的种类及用量;优化了一步成膜法所成膜的制备工艺。利用电化学测试和盐雾试验研究了复合膜的耐蚀性能,电化学结果表明,一步法优于两步法,一步法所成膜的耐腐蚀性能与铬酸盐膜相当。盐雾试验结果表明,未涂漆的一步法所成膜的耐盐雾性能与两步法所成膜相当。利用SEM和AFM分析了复合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一步法和两步法所成膜都为连续膜。利用FTIR和XPS分析了复合膜的结构,结果表明,一步法和两步法所成膜的结构都为钛锆钝化膜和有机膦酸盐膜相互杂化构成的复合结构。利用浸泡试验和盐雾试验研究了复合膜的涂漆性能,结果表明,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与油漆间的附着力明显提高,涂漆后的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能有效抑制涂层的起泡和脱漆,提高涂层的耐蚀性能,与涂漆后的六价铬酸盐膜性能相当。利用浸泡试验和盐雾试验研究了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油漆体系对A356合金的防护性能,结果表明,涂漆后的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能提高A356合金的附着力性能和耐蚀性能。对有机膦酸自组装分子技术在AA6061合金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氨基三甲叉膦酸能在铝合金表面自组装形成氨基三甲叉膦酸盐膜,涂漆后的氨基三甲叉膦酸盐膜的耐盐雾性能和附着力性能与涂漆后的六价铬酸盐膜相当。总之,一步法所成的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结构与二步法所成膜相同,具有独特结构和优异性能。结构都为钛锆钝化膜和有机膦酸盐膜相互杂化构成的复合结构。涂漆后的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附着力明显提高,有效抑制涂层的起泡和脱漆,提高了整个涂层的耐蚀性能,与涂漆后的六价铬酸盐膜性能相当。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具有优异性能的机理在于不同结构的膜层间的协同作用,使复合膜具有更优异的机械阻碍作用及其电绝缘,有效地抑制了氧和电子的自由扩散和迁移,阻碍Cl-的渗入,提高了铝合金的耐蚀性能。涂漆后,复合膜结构中的有机膦酸盐膜层能够与油漆中的有机树脂通过共价键连接,增加了整个涂层体系的附着力,阻止了水、氧、Cl-的侵入,抑制腐蚀引起的电渗透作用,避免了起泡和脱漆等现象的发生。

二、氨基多甲叉基膦酸类络合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多甲叉基膦酸类络合剂(论文提纲范文)

(1)氨基三甲叉膦酸(钙、铜)螯合能力测定新方法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螯合剂概述
        1.2.1 螯合剂的分类
        1.2.2 螯合剂的功能
        1.2.3 螯合剂在印染加工中的应用
    1.3 螯合能力测定方法现状
        1.3.1 间接法
        1.3.2 直接法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论文研究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氨基三甲叉膦酸钙整合能力测定方法的开发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溶液的配制
        2.2.3 样品处理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预处理技术的研究
        2.3.2 络合滴定法测定螯合物中的钙含量
        2.3.3 应用试验
        2.3.4 重复性试验
        2.3.5 方法的比较
        2.3.6 钙螯合物的表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基三甲叉膦酸铜螯合能力测定方法的开发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溶液的配制
        3.2.3 样品处理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预处理技术的研究
        3.3.2 消解法测定螯合物中的铜含量
        3.3.3 应用试验
        3.3.4 重复性试验
        3.3.5 铜螯合物的表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方法标准化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方法标准化
    4.4 新方法标准的初步应用
        4.4.1 钙螯合能力测定应用试验
        4.4.2 铜螯合能力测定应用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防垢溶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煤层气开采现状
        1.2.2 国内外煤层气溶垢及缓蚀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煤层气防垢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结垢原因及影响分析
    2.1 沁水盆地煤层气结垢情况调研
        2.1.1 区域地质概况
        2.1.2 区域结垢情况调研
    2.2 沁水盆地煤层气结垢机理分析
        2.2.1 不相容离子发生混合
        2.2.2 打破热力学平衡
        2.2.3 吸附原理
    2.3 沁水盆地煤层气结垢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垢样分析和产出水分析
    3.1 垢样分析
        3.1.1酸溶实验
        3.1.2 XRD分析
        3.1.3 XRF分析
    3.2 产出水分析
        3.2.1 产出水物理特征分析
        3.2.2 产出水化学特征分析
    3.3 结垢趋势预测
        3.3.1 Davis-Stiff饱和指数法
        3.3.2 Ryznar稳定指数法预测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垢剂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4.1 溶垢主剂的筛选
        4.1.1 溶垢机理
        4.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3 溶垢实验方法与步骤
        4.1.4 溶垢剂溶垢效果分析
    4.2 影响溶垢主剂反应速度的因素
        4.2.1 酸液浓度的影响
        4.2.2 温度的影响
        4.2.3 垢量的影响
    4.3 溶垢剂中添加剂的优选
        4.3.1 铁离子稳定剂的优选
        4.3.2 缓蚀剂的优选
        4.3.3 添加剂配伍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沁水盆地煤层气防垢技术优化研究
    5.1 抑制沁水盆地煤层气结垢方法优选
        5.1.1 控制不配伍水的混合
        5.1.2 抑制无机盐沉积
        5.1.3 控制PH值
        5.1.4 投加防垢剂
    5.2 防垢剂机理和分类研究
        5.2.1 防垢剂的防垢机理
        5.2.2 常用防垢剂分类
    5.3 防垢剂的筛选
        5.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3.2 实验目的和原理
        5.3.3 实验步骤
        5.3.4 计算公式
        5.3.5 实验结果分析
    5.4 防垢剂的复配
    5.5 防垢剂性能评定
        5.5.1 防垢性评定
        5.5.2 腐蚀速率评定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防垢溶垢的配套工艺技术
    6.1 沁水盆地煤层气溶垢工艺设计
        6.1.1 酸洗溶垢选井原则
        6.1.2 酸洗溶垢工艺
        6.1.3 酸洗注意事项
    6.2 沁水盆地煤层气防垢工艺设计
        6.2.1 常用加药方式
        6.2.2 加药方式优选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中氯代有机物产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业冷却循环水
        1.1.1 工业冷却循环水水源
        1.1.2 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
        1.1.3 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常见的问题
        1.1.4 解决手段
    1.2 工业冷却循环水中常见的药剂
        1.2.1 阻垢剂
        1.2.2 杀菌剂
    1.3 有毒化合物
        1.3.1 氯代有机化合物的危害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实验设计
第2章 有效氯的测定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与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反应时间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2.3.2 原料不同配比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氯离子的测定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与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色谱法测定氯离子(Cl~-)
        3.3.2 氯化银浊度法测定氯离子(Cl~-)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垢剂与杀菌剂反应产物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与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3.2 产物的质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意义
    5.2 实验总结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专利

(4)蜀南气矿采气井筒结垢机理与防垢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结垢机理研究及防垢措施发展动态
        1.2.1 结垢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1.2.2 国内外防垢措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蜀南气矿气田水水质分析
    2.1 气田水水型种类
    2.2 X射线衍射仪工作原理
    2.3 试验仪器、药品与材料
        2.3.1 试验仪器
        2.3.2 药品与材料
    2.4 蜀南气矿气田水水质分析
    2.5 垢样分析方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水样分析
        2.6.2 垢样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蜀南气矿气田水结垢趋势预测
    3.1 蜀南气矿基本情况
        3.1.1 地质特征
        3.1.2 开发情况
        3.1.3 典型井工艺特征
        3.1.4 气田水回注简介
    3.2 硫酸盐垢饱和指数
    3.3 碳酸钙结垢饱和指数
        3.3.1 单相系统
        3.3.2 两相系统
    3.4 蜀南气矿气井结垢趋势预测
        3.4.1 预测模型分析
        3.4.2 预测模型的建立
        3.4.3 预测模型求解方法
        3.4.4 预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蜀南气矿气田水防垢剂的研究
    4.1 防垢剂概述
        4.1.1 防垢剂种类与性质
        4.1.2 防垢剂性能评定
    4.2 防垢剂性能评定试验
        4.2.1 试验仪器与药品
        4.2.2 试验方法
        4.2.3 防垢剂性能评定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防垢剂筛选
        4.3.2 防垢剂的复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体防垢块研制
    5.1 固体防垢块概述
    5.2 固体防垢块防垢试验
        5.2.1 试验仪器与药品
        5.2.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固体防垢块载体材料选择
        5.3.2 固体防垢块的防垢剂成分选择
        5.3.3 载体与防垢剂、缓蚀剂配比优化
        5.3.4 固体防垢块溶出率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蜀南气矿井筒防垢措施
    6.1 防垢工艺措施
        6.1.1 合理选择气田水回注井
        6.1.2 注意回注水与地层配伍性
        6.1.3 采取措施降低回注水温度
        6.1.4 提高回注水流速和压力
        6.1.5 在地面对回注水进行预处理
    6.2 防垢剂防垢措施
        6.2.1 配方型防垢剂防垢
        6.2.2 固体防垢块防垢
    6.3 防垢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宝浪油田膦防垢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物理防垢
        1.2.2 工艺防垢
        1.2.3 化学防垢
        1.2.4 油田水结垢
        1.2.5 油田水腐蚀
        1.2.6 国内外化学防垢技术应用现状
        1.2.7 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宝浪油田结垢机理及现状
    2.1 宝浪油田地层水基本概况
    2.2 宝浪油田油井结垢状况及原因
    2.3 宝浪油田防垢技术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2.3.1 宝浪油田 2007 年防垢技术应用情况
        2.3.2 2007 年防垢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2.4 宝浪油田结垢倾向及垢型判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膦防垢体系防垢性能研究
    3.1 实验基本原理
        3.1.1 有机膦酸防垢剂防垢性能
        3.1.2 防垢性能评价方法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对比防垢剂防垢率评价
        3.4.2 宝北区块防垢剂筛选与评价
        3.4.3 宝中区块防垢剂筛选与评价
        3.4.4 本布图区块防垢剂筛选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缓蚀剂室内筛选研究
    4.1 实验基本原理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常压静态腐蚀速率挂片测定方法
        4.3.2 常压静态垢沉积率挂片测定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对比防垢剂腐蚀性评价
        4.4.2 宝北区块防垢剂腐蚀性评价及缓蚀剂筛选
        4.4.3 宝中区块阻垢剂腐蚀性评价及缓蚀剂筛选
        4.4.4 本布图区块防垢剂腐蚀性评价及缓蚀剂筛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艺技术研究
    5.1 现场加药工艺
        5.1.1 常规的地面周期加药工艺
        5.1.2 气压平衡式施工工艺
        5.1.3 井下挤注加药工艺
        5.1.4 井下点滴连续加药工艺
    5.2 单井加药周期及加药量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油田用高效阻垢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油田结垢现状
        1.1.1 国内油田结垢现状
        1.1.2 国外油田结垢现状
    1.2 油田结垢机理分析
        1.2.1 油田结垢原因
        1.2.2 油田垢类型
        1.2.3 碳酸盐垢结垢机理
        1.2.4 硫酸盐垢结垢机理
        1.2.5 其它结垢物结垢机理
    1.3 油田防垢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3.1 防垢技术的概述
        1.3.2 阻垢剂的发展
        1.3.2.1 有机膦酸类阻垢剂
        1.3.2.2 聚合物类阻垢剂
        1.3.3 阻垢剂的作用机理
        1.3.3.1 螯合作用
        1.3.3.2 分散作用
        1.3.3.3 晶格畸变作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装置
    2.2 实验原理
        2.2.1 自由基聚合反应
        2.2.2 引发剂的选择
    2.3 聚合实验
    2.4 阻垢性能评价方法
    2.5 聚合条件的优选
        2.5.1 单体摩尔配比对阻垢剂HL-1 性能影响
        2.5.2 引发剂用量对阻垢剂HL-1 性能影响
        2.5.3 反应时间对阻垢剂HL-1 性能影响
        2.5.4 反应温度对阻垢剂HL-1 性能影响
    2.6 阻垢剂HL-1 结构表征
    2.7 阻垢剂HL-1 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2.7.1 实验原理
        2.7.2 实验方法
        2.7.3 实验结果
    2.8 阻垢剂HL-1 阻垢性能评价
        2.8.1 阻垢剂HL-1 对碳酸钙的阻垢性能评价
        2.8.2 阻垢剂HL-1 对硫酸钙的阻垢性能评价
        2.8.3 阻垢剂HL-1 对硫酸钡的阻垢性能评价
        2.8.4 阻垢剂HL-1 对硫酸锶的阻垢性能评价
        2.8.5 pH 值对阻垢剂HL-1 阻垢性能影响
        2.8.6 温度对阻垢剂HL-1 阻垢性能影响
        2.8.7 阻垢剂HL-1 抗盐性评价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AMPS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3.1 实验试剂及装置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装置
    3.2 聚合实验
    3.3 聚合条件的优选
    3.4 阻垢剂HL-2 的结构表征分析
    3.5 阻垢剂HL-2 的相对分子量
    3.6 阻垢剂HL-2 的阻垢性能评价
        3.6.1 阻垢剂HL-2 对碳酸钙的阻垢性能评价
        3.6.2 阻垢剂HL-2 对硫酸钙的阻垢性能评价
        3.6.3 阻垢剂HL-2 对硫酸钡的阻垢性能评价
        3.6.4 阻垢剂HL-2 对硫酸锶的阻垢性能评价
    3.7 温度对阻垢剂HL-2 的阻垢性能影响
    3.8 盐度对阻垢剂HL-2 的阻垢性能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垢剂在油田水中阻垢性能评价
    4.1 油田水结垢预测方法
        4.1.1 CaCO_3 结垢趋势预测
        4.1.1.1 D-S 饱和指数法
        4.1.1.2 稳定指数法
        4.1.2 CaSO_4 结垢趋势预测
        4.1.3 BaSO_4 结垢趋势预测
        4.1.4 SrSO_4 结垢趋势预测
        4.1.5 Oddo-Tomson 饱和指数法
    4.2 油田水的水质组成
    4.3 油田水阻垢性能评价实验
        4.3.1 抑制碳酸钙垢评价实验
        4.3.2 抑制硫酸钙垢评价实验
        4.3.3 抑制硫酸钡垢评价实验
        4.3.4 抑制硫酸锶垢评价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7)有机螯合剂及其环保型品种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螯合剂在印染工业中的应用[1]
    1.1 螯合剂在前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1.1.1 退浆工艺
        1.1.2 煮练工艺
        1.1.3 漂白工艺
    1.2 螯合剂在染色工艺中的应用
    1.3 螯合剂在印花工艺中的应用
    1.4 螯合剂的阻垢作用
2 螯合剂的络合稳定常数与螯合容量
    2.1 螯合物的络合稳定常数
    2.2 螯合容量
    2.3 温度与p H值对lg K和螯合值的影响
        2.3.1 温度
        2.3.2 p H值
3 现用螯合剂的性能评述
    3.1 氨基羧酸类
    3.2 有机膦酸盐类
    3.3 羟基羧酸类
    3.4 氨基酸类
    3.5 聚羧酸类
        3.5.2 水解马来酸酐 (HPMA)
        3.5.3 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 (PAA-PMA)
        3.5.4 PAA-PMA螯合分散剂与其他螯合剂的复配

(8)油田用固体缓蚀阻垢棒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相关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2.4 技术路线
        1.2.5 项目来源
    1.3 技术现状
    1.4 腐蚀与结垢
        1.4.1 腐蚀及影响因素
        1.4.2 结垢影响因素及防垢
第二章 固体缓蚀阻垢棒的室内合成实验
    2.1 药剂的选择
        2.1.1 缓蚀阻垢剂的选择
        2.1.2 缓蚀性能评价
        2.1.3 阻垢性能评价
        2.1.4 HEDP缓蚀阻垢性能评价
    2.2 载体的选择
    2.3 固化成型工艺
        2.3.1 粉末压制
        2.3.2 工艺流程
    2.4 小结
第三章 缓蚀阻垢性能评价
    3.1 分散性实验
    3.2 溶解性实验
        3.2.1 静态溶解性实验
        3.2.2 动态溶解性实验
    3.3 缓蚀效率的测定
        3.3.1 不同温度下的缓蚀率测定
        3.3.2 不同浓度、温度、时间下的缓蚀率测定
        3.3.3 缓蚀膜的宏观及微观分析
    3.4 阻垢率的测定
        3.4.1 不同温度和浓度下的阻垢率
        3.4.2 不同溶出时间的阻垢率
        3.4.3 固体缓蚀阻垢剂对不同垢的阻垢效率
        3.4.4 溶液中含盐量对阻垢效率的影响
        3.4.5 垢的微观形貌及结垢机理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现场试验
    4.1 采油五厂
    4.2 采油二厂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9)钙在原油中的存在状态和新型脱钙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原油中钙元素的含量、形态及其分布
    1.3 原油脱钙技术的种类
        1.3.1 加氢催化脱钙
        1.3.2 生物脱钙
        1.3.3 过滤脱钙
        1.3.4 螯合脱钙法
        1.3.5 膜分离脱钙方法
        1.3.6 过氧化氢脱钙
        1.3.7 CO_2 脱钙
        1.3.8 树脂脱钙
    1.4 原油脱钙剂的发展现状
        1.4.1 脱钙剂评价
        1.4.2 国内外脱钙剂的差异
        1.4.3 我国现有脱钙剂产品
        1.4.4 现有脱钙剂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油中钙离子的检测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分光光度法
        2.2.2 EDTA滴定法
        2.2.3 原子吸收法
    2.3 实验过程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钙在原油中的存在状态研究
    3.1 四组分法确定原油中钙、镍、钒元素的分布
        3.1.1 实验药品和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1.3 计算
        3.1.4 结果分析
    3.2 石油酸的分离和提纯
        3.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石油酸类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钙螯合剂筛选实验
    4.1 实验药品及分析仪器
    4.2 破乳剂评选以及破乳条件优化
        4.2.1 原油含水量测定
        4.2.2 原油破乳剂的筛选
        4.2.3 破乳条件优化
    4.3 脱钙螯合剂筛选实验
        4.3.1 实验过程
    4.4 螯合剂脱钙效果评价
    4.5 脱钙效果理论分析
        4.5.1 化学平衡原理分析
        4.5.2 配位化学原理分析
    4.6 脱钙机理初探
        4.6.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6.2 实验方法
        4.6.3 数据处理
        4.6.4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螯合剂脱镍、钒效果评价
    5.1 螯合剂脱镍、钒效果评价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脱钙剂复配实验效果评价
    6.1 脱钙剂螯合组分复配实验
    6.2 脱钙剂复配实验
    6.3 脱钙剂适应性性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型脱钙剂合成实验
    7.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7.2 聚天冬氨酸的合成
        7.2.1 合成原理
        7.2.2 合成步骤
    7.3 产物表征
    7.4 聚天冬氨酸脱金属性能测试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铝合金表面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0 引言
    1.1 铝及铝合金的腐蚀
        1.1.1 铝的腐蚀
        1.1.2 铝合金的腐蚀类型
    1.2 铝合金腐蚀防护的重要性
    1.3 铬酸盐钝化技术
        1.3.1 铬酸盐钝化技术的特点和机理
        1.3.2 铬酸盐钝化技术的危害
    1.4 低毒性钝化技术
        1.4.1 三价铬钝化技术
        1.4.2 三价铬钝化技术的缺点
    1.5 无铬钝化技术
        1.5.1 钛、锆盐钝化
        1.5.2 稀土盐钝化
        1.5.3 其它无机盐钝化
        1.5.4 有机硅烷处理
        1.5.5 有机膦酸处理
    1.6 无铬钝化研究的意义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基材
        2.1.2 试验药品
        2.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基材试样的制备
        2.2.1 碱洗除油
        2.2.2 酸洗活化
    2.3 处理液的研制
        2.3.1 处理液主要成分的确定
        2.3.2 有机膦酸的确定
        2.3.3 处理液的配制方法
    2.4 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
    2.5 耐腐蚀性能测试
        2.5.1 点滴试验
        2.5.2 盐雾试验
    2.6 电化学测试
    2.7 微观结构分析
        2.7.1 金相分析
        2.7.2 扫描电镜(SEM)分析
        2.7.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7.4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7.5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SCM)分析
        2.7.6 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第三章 处理液各组分对钛锆钝化膜的耐蚀性能影响
    3.1 钛和锆离子对耐蚀性能影响
    3.2 处理时间与处理温度对耐蚀性能影响
    3.3 氟离子对耐蚀性能影响
    3.4 无机酸对耐蚀性能影响
    3.5 pH值对耐蚀性能影响
    3.6 处理液配方的优化
    3.7 金属离子对耐蚀性能影响
    3.8 优化后的钛锆钝化膜的耐蚀性能
    3.9 电化学分析
    3.10 表面形貌分析
    3.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耐蚀性能
    4.1 有机膦酸作为添加剂对耐蚀性能影响
        4.1.1 氨基三甲叉膦酸对耐蚀性能影响
        4.1.2 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对耐蚀性能影响
        4.1.3 二乙烯三胺五亚甲基膦酸对耐蚀性能影响
        4.1.4 多元醇膦酸酯对耐蚀性能影响
        4.1.5 羟基乙叉二膦酸对耐蚀性能影响
        4.1.6 2-羟基膦酰基乙酸对耐蚀性能影响
        4.1.7 1,12-十二烷基二膦酸对耐蚀性能影响
        4.1.8 表面形貌分析
        4.1.9 红外光谱分析
        4.1.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2 有机膦酸作为后处理剂对耐蚀性能影响
    4.3 表面形貌分析
    4.4 红外光谱分析
    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6 耐蚀性能对比分析
    4.7 电化学对比分析
    4.8 机理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制备工艺优化
    5.1 成膜动力学
    5.2 处理时间对耐蚀性能影响
    5.3 处理温度对耐蚀性能影响
    5.4 烘干温度对耐蚀性能影响
    5.5 烘干时间对耐蚀性能影响
    5.6 pH值对耐蚀性能影响
    5.7 工艺参数优化
    5.8 耐蚀性能对比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涂漆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处理液配方
        6.2.3 涂覆有机漆
        6.2.4 附着力试验
        6.2.5 交流阻抗试验
        6.2.6 浸泡试验
        6.2.7 盐雾试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附着力测试
        6.3.2 EIS测试
        6.3.3 浸泡实验
        6.3.4 盐雾实验
        6.3.5 耐腐蚀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对A356合金的防护性能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处理液配方
        7.2.3 涂覆有机漆
        7.2.4 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浸泡实验
        7.3.2 盐雾试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氨基三甲叉膦酸盐自组装膜及防护性能
    8.1 引言
    8.2 实验方法
        8.2.1 实验材料
        8.2.2 膦酸盐膜的制备
        8.2.3 涂覆有机漆
        8.2.4 ATR-FTIR测试
        8.2.5 XPS测试
        8.2.6 附着力试验
        8.2.7 交流阻抗试验
        8.2.8 盐雾试验
        8.2.9 浸泡试验
        8.2.10 金相分析
    8.3 结果与讨论
        8.3.1 ATR-FTIR测试
        8.3.2 XPS测试
        8.3.3 附着力测试
        8.3.4 盐雾试验
        8.3.5 浸泡试验
        8.3.6 EIS测试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说明
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氨基多甲叉基膦酸类络合剂(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基三甲叉膦酸(钙、铜)螯合能力测定新方法的开发[D]. 蒋丹丹.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2]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防垢溶垢技术研究[D]. 盖洁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3]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中氯代有机物产生机理研究[D]. 于雅东. 齐鲁工业大学, 2018(05)
  • [4]蜀南气矿采气井筒结垢机理与防垢措施研究[D]. 邱正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2)
  • [5]宝浪油田膦防垢体系研究[D]. 李晓蔓.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3)
  • [6]油田用高效阻垢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D]. 李荫刚.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7]有机螯合剂及其环保型品种的开发[J]. 陈荣圻. 印染助剂, 2011(02)
  • [8]油田用固体缓蚀阻垢棒的研制与应用[D]. 郭亮. 西安石油大学, 2010(01)
  • [9]钙在原油中的存在状态和新型脱钙剂研究[D]. 郭军.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10]铝合金表面钛锆—有机膦酸盐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D]. 王双红. 东北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氨基聚亚甲基膦酸络合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