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河情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河情的影响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河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朝君,王栋,秦赫[1](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对汉江丹-襄区间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给汉江中下游水文过程带来一定影响。根据实测水文水质资料,分析了一期工程运行后对汉江丹-襄(丹江口大坝-襄阳)区间流量、水位、水质和生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丹-襄区间干流河段非汛期流量和水位有所减小,水质类别没有显着变化,水质指标值有所下降,生态基流量达标率均为100%,最小下泄流量的达标率有所降低。针对上述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健康运行提供参考。

曹圣洁,夏瑞,张远,李正炎,任逸轩,塔拉[2](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识别》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称"中线工程")于2014年底正式通水运行,科学识别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优化调度的迫切管理需求.基于系统收集的2010—2017年汉江下游水文、气象、水质及水生态数据匹配资料,利用多种数据模型方法识别了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汉江下游主要环境要素特征和响应规律,探索了导致河流生态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①中线工程开通后,受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减少的影响,汉江下游多年平均流量下降了11. 5%,流量年内分配趋于不均匀,流量变幅增大,人类活动对汉江下游径流过程的影响更为显着.②调水后汉江下游ρ(TP)、ρ(TN)减小,武汉段ρ(Chla)和藻密度显着上升,汉江下游水华的发生对水文过程改变更加敏感.③基于GAM模型(广义相加模型)的相关分析,调水前后影响汉江下游藻密度变化的关键因子是流量和ρ(TP),调水前贡献率分别为27. 7%和20. 5%,调水后贡献率分别为65. 4%和20. 5%,调水后汉江下游流量对藻密度变化的贡献率显着升高,说明上游调水引起的汉江下游流量减小对水华暴发的影响十分明显,而TP等营养盐的影响相对减弱.

陈立,房复康,袁晶,陈烁[3](2020)在《汉江中游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复杂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丹江口水库蓄水和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引起了枢纽下游河段水沙条件复杂变化。依据多年实测水沙资料,统计分析了蓄水后及调水后汉江中游河段水沙条件的复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蓄水后,径流过程离散度趋势性减小,中水历时增加,枯水历时减小;调水后径流过程离散度继续减小,但中水历时减小,枯水历时增加,呈现"长低水历时"特点。蓄水后水沙搭配平衡度降低,水流挟沙不饱和度显着升高,汛期水沙搭配平衡度下降更快,且已接近非汛期,调水后继续减小。蓄水后中、枯水流量下水位变化率增加,水位变化率-流量关系曲线拐点右移,漫滩流量呈上升态势,反映出断面主槽向窄深方向发展。径流过程离散度降低、洪枯比减小将有利于降低河道的游荡性。

吴智健[4](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潜力与外调水高效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为了缓解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年来,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径流特征发生了显着变化,与中线工程规划时所采用的径流系列有明显的差异性,需要对丹江口水库的可调水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随着中线工程干渠与沿线调蓄水库的连接工程陆续建成,研究中线工程沿线水库的调蓄能力,对于中线工程扩大其供水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京津冀地区的区域间发展差异造成了外调水的水量分配有可能不符合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所以确定更为合适的外调水水权分配比例对于外调水的高效利用十分关键。本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潜力和外调水高效利用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利用Mann-Kendall(MK)检验、Markov过程和游程分析对丹江口 1956-2017年入库径流的年际年内特征、趋势及丰枯变化进行研究,水库年径流序列在进入21世纪后年均减少50.5亿m3,且在秋汛期容易发生连续的枯水情况,不利于水库的蓄水和调水。②依据丹江口供水调度图,通过限制下泄流量和对冲规则优化供水调度图,分别能增加对年平均北调水量1.2亿m3和2.6亿m3;构建中线总干渠-沿线调蓄水库联合调度模型,利用河南省和河北省沿线水库对中线工程供水进行调蓄,年均充渠水量分别为2.7亿m3和1.8亿m3。③建立京津冀地区外调水水权分配模型计算三个地区最合适的外调水分配占比,模型算得北京市的配水量高于实际值,河北省的配水量小于实际值,天津市在注重高效性目标时配水的占比最高。

甄伟琪,王润,郭卫,孔惟丹,汪紫薇,赵澳新[5](2019)在《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调水格局的影响》文中指出江汉平原水利工程密布,大型调水工程对流域用水格局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时会影响调水工程调入调出区供需水情况,从而影响流域的水资源的分配。梳理了江汉平原主要调水工程,重点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引江济汉工程的规划设计指标及实际运营状况,分析江汉平原潜在的用水矛盾。此外,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随着干旱时长和频次增加,会导致各调水工程抽水引水成本提高,从而加剧江汉平原用水矛盾。结果表明:(1)从工程设计和运行来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达到调水设计后,引江济汉工程在保证汉江下游用水需求上受限可能性很大;(2)引江济汉工程自运行以来,虽未有较长时间的泵站抽水引水,但就2018年的泵站抽水引水成本来看已经达到运行总经费的30%。如果引江济汉工程引水口长江水位下降,自流引水受限,使用泵站抽水引水时长及频率将会增加,会导致引水费用进一步增加;(3)"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再叠加汉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如遇枯水年份,汉江水资源配置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对汉江流域及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将产生影响。

银星黎[6](2019)在《基于改进多目标鲸鱼算法的水库群供水-发电-生态优化调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多年持续开发,汉江中上游目前已建成多座大中型水利枢纽,在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其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对于充分发挥水库供水功能、保障受水区用水安全至关重要;同时,丹江口水库还承担发电、鄂北灌区灌溉用水、下游生态补水等综合运用需求。为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综合效益,本文针对汉江中上游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展开研究工作,建立了汉江中上游水库群中长期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参考点的改进多目标鲸鱼算法,实现对模型的高效求解,并通过模拟径流检验,验证了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结果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以及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单目标鲸鱼算法寻优过程中存在的全局寻优能力不足、容易陷入早熟的缺点,用先减后增的公式替代鲸鱼算法原先单调递减的收敛因子变化公式,增强其前期全局搜索能力和后期跳出局部最优的概率,并将其与基于参考点的非支配排序框架结合,提出基于参考点的改进多目标鲸鱼算法,为水库群多目标调度问题求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算法支持。(2)构建了以水库群发电量最大、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供水量最大、汉江中下游生态流量破坏率最低为目标的调度模型,针对丹江口水库发电流量与供水流量分流的特殊运行方式,提出将水库运行水位与陶岔供水流量共同编码的方式,对汉江中上游水库群中长期优化调度问题进行求解,在兼顾梯级水库群发电效益和汉江中下游生态用水需求的同时,提高了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供水效益,为丹江口水库调度方案编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3)提出一种水库调度图概化描述方法,并将其用于汉江中上游水库群调度图多目标优化建模,使得模型决策变量维度减少,显着降低了模型求解复杂度,运用改进多目标鲸鱼算法对构建的调度图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一组关于不同目标的优化调度图方案集,并采用模拟径流检验调度图优化模型成果,使模型结果更科学合理,为汉江中上游水库群实际调度决策提供支撑。

刘文文[7](2019)在《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大流域水环境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开展流域层面不同时空尺度下河流水环境调查及生态健康影响研究十分必要,也可为流域水环境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汉江流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自然条件复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利工程众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点面源污染排放持续威胁汉江中下游水质健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起从汉江中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对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促进华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随之发生改变,汉江流域的水体资源自身可利用量大幅度减少,产生一系列水环境问题。为减缓因工程调水可能造成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汉江中下游地区兴建引江济汉工程,以补充汉江下游地区的用水要求,并减缓汉江点面源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汉江中下游有数条污染严重的支流,也会影响汉江干流水质,调水后不同污染形式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需要明确研究。本论文以汉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明确水利工程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改变及水利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时空变异情况;针对受水利工程和重污染支流影响的汉江典型河段,分析影响水环境的主要水质指标及污染类型,并针对典型水质指标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明确汉江内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全面了解汉江中下游水环境时空变异特性,并提出控制流量进行水质管理及污染物调控的具体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汉江中下游流量和水位明显降低。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汉江中下游水文及自然环境资料,基于IHA(Index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指标体系的变化范围法(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RVA)对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前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变化,并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水文站点径流的变化趋势,明确水利工程实施对流域水文条件的影响。结果发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汉江中下游的月平均及年平均流量和水位均有明显降低;汉江中下游流量及水位在高阈值条件(上四分位数)频率降低,而在低阈值条件(下四分位数)的频率明显升高;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第一年(2014-2015年)变化趋势最为明显,2016年以后水利工程调控趋于稳定,汉江中下游流量及水文指标较2014年有所上升;汉江下游虽有引江济汉工程补给流量,但流量水位下降趋势仍十分明显。(2)调水运行后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差异性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有机污染是影响汉江水质的主要污染形式。针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分析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情况,并应用因子分析识别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及污染类型,探讨监测变量间的关联性;应用聚类分析确定汉江具体采样点的污染类型,分析不同采样点所受污染形式的时空变异性。结果发现:汉江水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旱季(每年11月至次月3月)水质较差,其中汉江下游的污染较上游严重的多,旱季部分点位营养盐指标(总氮(TN)和总磷(TP))甚至可能劣于V类水标准,雨季(每年5-10月)采样点位的水质则有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与有机污染是影响汉江水质的主要污染形式,且旱湿季的变化会影响汉江中下游水质的污染类型的变化。旱季时,汉江水质受有机污染与营养化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湿季时,随降雨及流量增加,面源污染成为主要的污染方式,由于流量与水质呈现负相关,湿季水质反而比旱季时好。流量的变化严重影响汉江中下游的水质情况,南水北调工程与引江济汉工程在旱季对汉江中下游水质影响较大,流量Q<500 m3/s时,汉江上游有机污染超出Ⅲ类水上限值3.5倍,下游为中等富营养化水平,污染严重;雨季时Q>800 m3/s,有机污染与富营养化污染极大缓解,均在Ⅲ类水范围内。(3)水利工程及污染严重的支流不但是干流典型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也会影响水体的水化学循环,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甚至引发水华。利用最大最小自相关因子分析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MAFA)及动态因子分析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针对两个污染严重的支流(唐白河及汉北河)及引江济汉工程汇入汉江处,确定代表这三个区域水质变化的主要水质指标及两条支流及引江济汉工程对汉江干流的影响方式。MAFA结果说明叶绿素a(Chl-a)、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定义为藻类数量)可作为代表唐白河-汉江交汇处及汉北河-汉江交汇处(人口密集区)干流水质的主要水质指标。TN、硝酸盐(NO3-)、COD和磷酸盐(PO43-)(定义为营养盐形态)可作为代表引江济汉工程-汉江交汇处(面源污染区)干流水质的主要水质指标。DFA结果表明唐白河-汉江交汇区域及引江济汉工程-汉江交汇区域汉江干流城市排放大量生活污水进入汉江,唐白河和汉北河携带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汉江,影响汉江水质;有机污染促使有机氮向无机氮转化,并进一步促进汉江下游藻类生长。此外,流量变化会显着影响营养盐、有机污染及藻类浓度。分析不同流量条件下流量与水质指标的关系,发现低流量条件下(Q<700 m3/s)时水质指标浓度变化剧烈,平均浓度总体普遍较高。这是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需求限制了丹江口水库下泄至汉江干流的流量,且引江济汉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也较低。可通过增大两个水利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将汉江中下游的流量调控至Q>700 m3/s改善水质;中等流量时(700<Q<1100 m3/s),流量与部分营养盐及藻类浓度成正相关关系。中等流量多处于降雨集中时期(3月、4月及6月),降雨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大,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汉江水体,促进藻类生长,导致Chl-a浓度增大,可通过增大引江济汉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来改善水质。(4)优化的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方法(IK-OK)可以兼顾极端值对下游水质的影响,更好的描述典型水质指标的浓度空间分布。利用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指示克里格(Indicator Kriging,IK)及 IK-OK 方法对汉江中下游三个典型水质指标(Chl-a、TN和TP)进行插值分析,并评价其污染现状。结果发现:汉江中下游流域下游段Chl-a浓度较上中游段明显增大,且TN和TP浓度也有所增加,说明河流下游段富营养化水平高,水质较差。克里格插值结果表示无污染及轻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丹江口水库-钟祥段。重度污染河段主要分布在引江济汉工程下游段,该河段较上游河段水质明显变差。由于雨水冲刷作用,雨季(5月)农业面源污染排入河流的比例增大,整体污染比旱季更为严重,水质也较旱季差。TP相比TN更能促进Chl-a浓度的升高,并可能引发水华现象。普通克里格和指示克里格插值对水质指标的污染等级评价分别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本研究通过优化后的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插值法评价污染物的污染等级,评价结果可兼顾指示克里格与普通克里格的优点,既针对不同阈值条件下污染等级混乱交叉的情况进行了优化,更精确分析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情况,也兼顾一些极端的高值进行评价。优化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法可更有效分析和判断汉江流域水华预防,并提出规划意见。(5)底泥对氮磷的吸收过程很快,而解析过程相对缓慢,且扰动和底泥磷浓度明显影响底泥氮磷释放过程。分析汉江干流仙桃段和通顺河水质及底泥样品,结果发现通顺河水质指标和底泥中氮磷含量明显比汉江干流的浓度高。汉江干流仙桃段及通顺河各河段采样点底泥中的重金属浓度的高低顺序均为:Zn>Pb>Cu>As>Cd>Hg,且所有的重金属元素都明显超过其相应背景值。根据Hankanson生态危害系数,评价通顺河底泥中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Hg>As>Pb>Cu>Zn,其中Cd和Hg的高污染情况可能由人为排放导致。通过对不同底泥样品吸附解析特征分析,发现底泥对磷的吸附随溶液中磷浓度提高而增加,通顺河底泥磷吸附随浓度增加呈L型变化。Elovich方程对各采样点底泥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拟合效果最好,底泥对磷的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在开始至4小时内,4小时内底泥对磷的吸附量达到总吸附量的80%-90%。在考虑底泥中TP浓度和扰动强度下,拟合不同条件下的磷释放过程,得到方程(Psed=(-0.048POsedP0sed×D1/3-0.012)× lnt+1.1 × P0sed),说明底泥磷扩散不仅和时间有关,且与扰动强度和该河段底泥TP背景值有关。相比扰动强度,底泥TP浓度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更为明显,随底泥浓度增大,底泥对磷释放的影响呈现指数增强的趋势。对汉江中下游不同时空条件下水环境污染特征的研究,可明确汉江中下游流域不同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特性;对典型污染支流和水利工程对汉江干流的影响机制研究,可明确重大水利工程和支流的影响,并了解汉江干流典型污染物的化学循环机制;通过对底泥氮磷释放特性的研究,探明内源污染对汉江干流水质的影响,同时明确汉江中下游的污染特性和水质现状。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及水化学循环机制的全面了解,可帮助管理者提出控制不同内外源污染及调控流量以改善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管理措施,为汉江中下游水质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陈燕飞[8](2017)在《河流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维系健康的河流水环境是我国流域管理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国河流水环境治理仍然面临污染控制难、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等方面的挑战。如何恢复和维系健康的河流水环境,充分发挥河流的服务功能成为河流水环境管理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多稳态理论,探讨了水环境恢复的机理,科学评价了河流水环境的可恢复性,并将Scheafer再生资源管理模型应用于水环境领域,对流域水污染控制、水环境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了受南水北调工程影响较大的汉江中下游河流作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有关多稳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河流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的定义、内涵、特性、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将可变模糊识别模型与改进的AHP相结合,提出了量化水环境可恢复性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可恢复性进行评价。在对研究区域的纳污能力和主要污染物的入河总量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持续利用状况,得出了以下结论:(1)运用多稳态转化机制推理出河流水环境系统的可恢复性。在多稳态理论的框架下分析河流的水环境可恢复性定义和可恢复性机理,可恢复性的影响因素,为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2)将Mann-Kendall法与RVA变化范围法结合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的影响。先采用Mann-Kendall法对黄家港、皇庄、仙桃的1990年~2015年水文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三个站点均在2003和2014年附近发生突变,然后运用RVA变化范围法分析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汉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发生了高度改变,各代表站整体改变度都达到了 70%以上。(3)以2010年为基准年,调查了汉江中下游的人口,经济,污染负荷排放量,预测了不同规划水平年2020年,2030年及2040年的污染负荷排放量及入河总量。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方案,运用中点模型和均匀模型对比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前后,以及开通后有无引江济汉补偿工程三种情况下的纳污能力,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得汉江干流径流量减少,流速变缓。95%,90%,75%保证率下,CODMn的纳污能力分别下降了 12.86%,15.5%以及17.49%。95%,90%,75%保证率下,NH3-N的纳污能力分别下降了 14.55%,13.5%,37.3%。(4)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传统思路,计算了未来不同水平年的允许排污量。基于Scheafer再生资源管理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水环境系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分析了不同水平年的理想允许排污量。结果表明:2030年前对汉江中下游流域水环境的开发利用是合理的,但2030年汉江中下游的可能进入另一个平衡状态。(5)基于河流水环境可恢复性理论,从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程度、纳污能力及纳污水平、河流生态、社会经济、环境治理与管理水平五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水环境可恢复性的影响因子,建立了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水环境可恢复性的评价模型,将汉江流域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指数分为很强(Ⅰ)、较强(Ⅱ)、较弱(Ⅲ)、很弱(Ⅳ)四个等级。利用该模型对汉江中下游襄阳段和仙桃段的水环境可恢复性时空变化评价。结果表明:从2001年至2010年,襄阳段和仙桃段的水环境整体可恢复性较强,但仙桃段水环境可恢复性指数变化幅度大于襄阳段;评价了汉江中下游河段2010年的水环境可恢复性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襄阳、钟祥、仙桃和蔡甸段的水环境可恢复性处于Ⅱ级水平,潜江、天门及孝感段水环境可恢复性处于Ⅲ级水平。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多稳态理论,在水环境可恢复性的评价和基于总量控制的限污排污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并应用于汉江中下游河流,在汉江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和可持续利用管理方面做出了创新工作。

欧阳硕,邵骏,范可旭,张睿,Xu Gaohong[9](2015)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对丹江口水利枢纽综合效益影响分析》文中指出为分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对丹江口水库供水、蓄水、发电等运行任务的影响,针对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水库主要任务调整,丹江口水库调度规程尚未编制完成这一现状,本文依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和《汉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等为基础,在满足汉江中下游用水需求条件下,考虑受水区需调水量,提出了丹江口水库防洪及供水方案,并以弃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丹江口水库供水优化调度。在此基础上,采用1956—2010年丹江口天然入库径流系列,对丹江口供水优化调度进行模拟,选取蓄满率、下游供水量以及发电量为评价指标,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对丹江口水库综合效益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找到一种能权衡南水北调调水和中下游供水等供水需求及防洪、蓄水和发电等任务的丹江口调度运行方式,可以为编制更为合理的丹江口水库供水、发电及蓄水等任务的调度规程提供数据支撑。

李雨,王雪,周波,袁德忠,陈金凤[10](2015)在《中线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水量和水质本底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文中认为为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汉江中下游的水量和水质本底特性及变化趋势,选择汉江中下游6个水文站及4个水质观测断面,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和Spearman秩次检验法,分别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分析历史长序列流量资料,19992013年间汉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偏枯期;(2)汉江中下游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极值比介于2.73.3之间。水量年内各月分配变化也较大,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3%66%,非汛期仅占全年的34%37%;(3)汉江中下游地区各水文测站的年均流量序列,总体上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不显着,但经历了19801990的偏丰期及19902013的偏枯期;(4)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质达标情况较好,大部分年份的水质均优于III类水质标准,且水质无显着的变化趋势。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河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河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对汉江丹-襄区间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数据
    2.2 研究方法
3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3.1 流量影响分析
    3.2 水位影响分析
    3.3 水质影响分析
    3.4 生态水量影响分析
4 对策与措施
    4.1 科学调度以保障水库下泄流量
    4.2 建立汉江流域中长期预测机制
    4.3 加强中下游河段水环境治理
    4.4 开展中下游两岸生态修复治理
5 结论

(3)汉江中游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复杂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2 资料与方法
2 水沙条件趋势性变化分析
    2.1 来水条件的变化
        2.1.1 径流总量的变化
        2.1.2 径流过程离散度的变化
        2.1.3 中枯水期持续时间的变化
    2.2 来沙条件的变化
        2.2.1 来沙总量的变化
        2.2.2 水沙搭配平衡度的变化
    2.3 水位变化分析
        2.3.1 同流量水位的变化
        2.3.2 水位变化率的变化
    2.4 径流过程变化对汉江中游游荡性影响的初步分析
3 结论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潜力与外调水高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特征变化分析
    2.1 丹江口水库概况
    2.2 基本资料与研究方法
        2.2.1 基础资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入库径流年际年内变化
        2.3.2 入库径流趋势性特征
        2.3.3 入库径流丰枯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对冲规则的丹江口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3.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概况
        3.1.1 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规模
        3.1.2 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
    3.2 丹江口水库调度任务与调度规则
        3.2.1 丹江口水库供水任务
        3.2.2 丹江口水库发电及航运任务
        3.2.3 丹江口水库防洪调度规则和供水调度规则
    3.3 丹江口水库供水调度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模型输入
        3.3.4 优化算法
        3.3.5 模型模拟计算结果
    3.4 限制供水调度方案
    3.5 基于对冲规则的水库调度方案
        3.5.1 对冲规则
        3.5.2 对冲规则在丹江口水库调度中的应用
        3.5.3 基于对冲规则的丹江口水库优化调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线总干渠-沿线调蓄水库联合调度研究
    4.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沿线分水口门及调蓄水库
        4.1.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分水口门
        4.1.2 中线总干渠沿线调蓄水库选择
        4.1.3 河南省调蓄水库的基本概况
        4.1.4 河北省调蓄水库的基本概况
    4.2 丹江口水库-总干渠-调蓄水库联合调度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河南省水库参与调蓄
        4.3.1 河南省水库联通方案
        4.3.2 模型计算结果
    4.4 河北省水库参与调蓄
        4.4.1 外调水与当地水联合调度
        4.4.2 模型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外调水水权分配
    5.1 外调水水权分配的原则
    5.2 外调水水权分配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模型求解
        5.3.1 目标函数权重的确定
        5.3.2 综合赋权方法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调水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分析
    1.1 江汉平原调水工程
    1.2 汉江流域概况分析
2 江汉平原用水格局及主要调水工程规划设计指标及实际运营状况分析
    2.1 江汉平原用水格局分析
    2.2 江汉平原主要调水工程规划设计指标分析
    2.3 江汉平原主要调水工程实际运营现状分析
3 江汉平原主要调水工程的矛盾分析及工程效益分析
    3.1 江汉平原主要调水工程的矛盾分析
    3.2 江汉平原主要调水工程效益分析
4 江汉平原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及对主要调水工程运营的影响
    4.1 江汉平原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分析
    4.2 气候变化对主要调水工程运营的影响
        4.2.1 气候变化对长江、汉江流域水位变化影响
        4.2.2 气候变化对主要调水工程运营的影响
5 总结与思考

(6)基于改进多目标鲸鱼算法的水库群供水-发电-生态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研究对象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2.2 梯级水库群调度图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汉江中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2.1 引言
    2.2 汉江中上游水利工程概况
        2.2.1 水利枢纽概况
        2.2.2 引调水工程
    2.3 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2.3.1 目标函数
        2.3.2 约束条件
    2.4 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图优化模型
        2.4.1 目标函数
        2.4.2 约束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参考点的非支配排序改进多目标鲸鱼算法
    3.1 引言
    3.2 鲸鱼算法
        3.2.1 包围捕食
        3.2.2 螺旋气泡捕食
        3.2.3 随机捕食
        3.2.4 求解步骤
    3.3 基于参考点的非支配排序方法
        3.3.1 快速非支配排序
        3.3.2 基于参考点的精英选择
    3.4 基于参考点的非支配排序改进多目标鲸鱼算法
        3.4.1 鲸鱼算法改进
        3.4.2 基于参考点的非支配排序方法改进
        3.4.3 算法实现步骤
    3.5 本章小结
4 汉江中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
    4.1 引言
    4.2 梯级水库群供水-发电-生态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
        4.2.1 求解步骤
        4.2.2 结果分析
    4.3 梯级水库群调度图多目标优化研究
        4.3.1 径流随机模拟
        4.3.2 水库模拟调度
        4.3.3 求解步骤
        4.3.4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污染机制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展
        1.2.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汉江中下游流域水环境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现状
    §2.1 汉江中下游流域概况
        2.1.1 汉江中下游流域气候条件概况
        2.1.2 水文环境与水资源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人口
        2.2.2 工农业发展水平
    §2.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现状
        2.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3.2 引江济汉工程
        2.3.3 汉江流域开发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2.4 汉江中下游水质水文变化
        2.4.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水质的时空变化
        2.4.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流量的时空变化
        2.4.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前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影响
        3.2.1 汉江中下游流量水位时空变化特性
        3.2.2 基于RVA法的水文条件变化分析
    §3.3 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汉江中下游流量变化趋势
        3.3.1 汉江中下游流量年际及月际特征分析
        3.3.2 Mann-Kendall突变型检验分析流量的变化趋势
    §3.4 结论
第四章 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化及主要污染特性研究
    §4.1 水质采样和水质指标分析
        4.1.1 汉江中下游采样
        4.1.2 水质指标分析
    §4.2 研究方法
        4.2.1 因子分析
        4.2.2 聚类分析
        4.2.3 有机污染指数与富营养化指数
    §4.3 汉江中下游水质变化及污染特性研究
        4.3.1 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4.3.2 水文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4.3.3 因子分析的结果
        4.3.4 基于因子分析的水质评价结果
        4.3.5 空间聚类分析的结果
        4.3.6 流量与水质的关系
        4.3.7 两项水利工程对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指数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水利工程及支流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
    §5.1 水质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5.2 研究方法
        5.2.1 最大最小自因子分析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MAFA)
        5.2.2 动态因子分析方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
        5.2.3 模型拟合验证
    §5.3 水利工程及支流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研究
        5.3.1 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5.3.2 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分析(MAFA)结果
        5.3.3 动态因子分析(DFA)结果
        5.3.4 流量与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5.4 结论
第六章 汉江中下游典型污染物水质现状评价
    §6.1 水质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6.1.1 汉江中下游采样
        6.1.2 实验室分析
    §6.2 研究方法
        6.2.1 克里格法(Kriging)原理
        6.2.2 普通克里格插值(Ordinary Kriging)
        6.2.3 指示克里格插值(Indicator Kriging)
    §6.3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时空差异分析
        6.3.1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空间差异
        6.3.2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
    §6.4 汉江中下游典型水质指标水质现状评价
        6.4.1 指示克里格法法评价汉江中下游Chl-a的污染等级现状
        6.4.2 指示克里格法法评价汉江中下游总氮和总磷的污染等级现状
        6.4.3 普通克里格法评价汉江中下游不同河段水质指标的水质现状
        6.4.4 优化的指示克里格-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
    §6.5 结论
第七章 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7.1 采样及实验室分析
        7.1.1 采样及实验装置设置
        7.1.2 实验方案设计
    §7.2 汉江地表水及底泥的理化性质
        7.2.1 汉江干流及通顺河地表水水质特性
        7.2.2 通顺河底泥特性分析
    §7.3 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
        7.3.1 潜在生态指数危害法
        7.3.2 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结果
    §7.4 底泥对氮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分析
        7.4.1 底泥磷的等温吸附解析特征
        7.4.2 底泥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7.4.3 底泥氮的等温吸附特征
        7.4.4 底泥氮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7.5 不同条件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7.5.1 扰动对pH和 EC的影响
        7.5.2 扰动强度和时间对磷的释放量影响
        7.5.3 考虑扰动强度和底泥特性的磷释放拟合方程
    §7.6 结论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河流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河流水环境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可恢复性研究进展
        1.2.2 水环境可恢复性研究进展
        1.2.3 基于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研究进展
        1.2.4 可恢复性研究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河流水环境可恢复性基本理论
    2.1 水环境系统多稳态现象
        2.1.1 河流水环境系统的概念
        2.1.2 河流水环境系统多稳态现象
        2.1.3 河流水环境系统多稳态现象产生的原因
        2.1.4 河流水环境系统多稳态转化
    2.2 河流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的定义
    2.3 河流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机理分析
    2.4 河流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的特点
    2.5 小结
3 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
    3.1 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影响因子分析
        3.1.1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程度
        3.1.2 纳污能力及纳污水平
        3.1.3 河流生态系统
        3.1.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1.5 环境治理与管理水平
    3.2 河流水环境可恢复性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2.2 水环境可恢复性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2.3 河流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指标体系
    3.3 河流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评价方法
        3.3.1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3.3.2 确定权重
    3.4 河流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等级的确定
    3.5 基于水环境可恢复性理论的水环境可持续利用
    3.6 小结
4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分析与预测
    4.1 汉江中下游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汉江中下游流量变化趋势分析
        4.2.3 中线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影响分析
    4.3 汉江中下游排污调查
        4.3.1 工业废水
        4.3.2 生活污水
        4.3.3 污染负荷排放量分析
    4.4 汉江中下游污染负荷排放预测
        4.4.1 工业污染源污染排放预测
        4.4.2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预测
        4.4.3 污染负荷入河量预测
    4.5 水环境变化对汉江中下游河段的生态效应
        4.5.1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丰度特征
        4.5.2 RDA分析
        4.5.3 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分析
    4.6 小结
5 汉江中下游纳污能力分析
    5.1 水功能区划
    5.2 水质模型的选择
        5.2.1 中点概化
        5.2.2 均匀概化
    5.3 调水前汉江中下游纳污能力参数确定
        5.3.1 干流主要控制断面设计流量的确定
        5.3.2 断面流速的确定
        5.3.3 水质背景浓度的确定
        5.3.4 水质目标浓度的确定
        5.3.5 降解系数的确定
    5.4 调水前汉江中下游纳污能力计算
    5.5 调水后汉江中下游纳污能力分析
        5.5.1 调水江中下游纳污能力计算参数的确定
        5.5.2 调水后汉江中下游纳污能力计算
    5.6 小结
6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系统可恢复性评价
    6.1 数据来源
    6.2 指标权重确定
    6.3 水环境可恢复性年际变化评价
        6.3.1 襄阳段水环境可恢复性年际变化规律
        6.3.2 仙桃段水环境可恢复性年际变化规律
    6.4 水环境可恢复性空间变化评价
    6.5 小结
7 汉江中下游河段水环境可持续利用
    7.1 污染物总量控制思路下传统排污方式
    7.2 基于Scheafer模型的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可持续利用
        7.2.1 水质恢复能力的计算
        7.2.2 河流剩余纳污能力的稳态平衡解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10)中线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水量和水质本底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2方法
3结果分析
    3.1水量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
        3.1.1水量时空变化及地区组成
        3.1.2水量年际和年内变化
        3.1.3水量丰枯变化规律
        3.1.4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3.2水质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
        3.2.1水质超标率和年内分布
        3.2.2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结论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河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对汉江丹-襄区间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研究[J]. 黄朝君,王栋,秦赫. 水利水电快报, 2021(12)
  •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识别[J]. 曹圣洁,夏瑞,张远,李正炎,任逸轩,塔拉.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6)
  • [3]汉江中游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复杂变化分析[J]. 陈立,房复康,袁晶,陈烁. 泥沙研究, 2020(03)
  •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潜力与外调水高效利用研究[D]. 吴智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调水格局的影响[J]. 甄伟琪,王润,郭卫,孔惟丹,汪紫薇,赵澳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11)
  • [6]基于改进多目标鲸鱼算法的水库群供水-发电-生态优化调度研究[D]. 银星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D]. 刘文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河流水环境可恢复性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陈燕飞. 武汉大学, 2017(06)
  • [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对丹江口水利枢纽综合效益影响分析[A]. 欧阳硕,邵骏,范可旭,张睿,Xu Gaohong. 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5
  • [10]中线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水量和水质本底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J]. 李雨,王雪,周波,袁德忠,陈金凤. 水文, 2015(05)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河情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