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单胰肾移植与联合胰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差异

大鼠单胰肾移植与联合胰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差异

一、DIFFERENCE OF REJECTION IN SINGLE VERSUS COMBINED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RATS(论文文献综述)

王泳,张如霖,邱建新[1](2021)在《含小剂量西罗莫司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移植肾功能不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以小剂量西罗莫司为主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9例(男44例、女15例)接受三联免疫抑制剂(霉酚酸制剂/咪唑立宾+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移植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剂量的同时加用小剂量西罗莫司(初始剂量0.5 mg/d,目标血药浓度为2~4 ng/mL),转换为四联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记录西罗莫司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血药浓度的变化,分析药物转换前后血肌酐、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59例患者均完成四联免疫抑制剂治疗转换,至四联免疫抑制剂治疗调整完成时,西罗莫司血药浓度为(4.74±1.62)ng/mL;其中53例实现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血药浓度降低,降低比例为(37.00±19.00)%。调整治疗后,患者血肌酐水平降低[(111.53±24.87)μmol/L vs (148.88±27.64)μmol/L,P<0.01),甘油三酯水平[(1.93±1.08)mmol/L vs (1.89±0.77)mmol/L,P>0.05]和胆固醇水平[(5.30±1.39)mmol/L vs (4.96±1.19)mmol/L,P>0.05]变化不明显。将59例患者分为早期转换组(肾移植术后1~23个月转换四联免疫抑制剂治疗,n=44)和晚期转换组(术后32~159个月转换四联免疫抑制剂治疗,n=15),早期转换组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比例高于晚期转换组[77.27%(34/44)vs 40.00%(6/15),P<0.05];早期转换组血肌酐水平较转换前降低[(106.41±19.78)μmol/L vs (151.43±28.68)μmol/L,P<0.05],晚期转换组血肌酐水平降低不明显[(126.53±32.18)μmol/L vs (141.40±24.76)μmol/L,P>0.05]。结论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同时增加小剂量西罗莫司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可显着改善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不全,且不会增加血脂异常不良反应,并且对于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不全患者疗效更好。

路悦[2](2021)在《黑蔓提取物TRE1对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足细胞损伤是多种肾小球疾病潜在病理生理学的核心,在蛋白尿形成和肾小球硬化进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雷公藤提取物及中成药制剂在中国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已经四十多年,尤其是在抗蛋白尿方面有着突出表现。其特征性活性成分是雷公藤甲素,但是由于其水溶性低,生物利用度差和不可避免的毒性作用,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黑蔓是雷公藤属下植物之一,被认为是不同于被广泛研究雷公藤的独立物种,分布在长白山一带,但对于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甚少。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黑蔓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有着一定的功效。本研究主要为探讨黑蔓在足细胞损伤方面是否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且对于其化学成分和机制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说明。方法:首先制备黑蔓提取物TRE1—TRE7样本,通过LC-MS鉴定分析黑蔓提取物中的化合物成分,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黑蔓提取物与足细胞病之间的联系。接着进行体外实验,使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构建经典足细胞损伤模型-PAN模型,使用CCK-8的方法检测不同黑蔓提取物与PAN共处理对足细胞活力的影响,选出足细胞活力最高组所对应的黑蔓提取物样本,并将其命名为TRE1(Tripterygium regelii extract-1)。为了进一步确认筛选的TRE1对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我们应用50μg/ml PAN和10μg/ml TRE1共同处理MPC5细胞,分为4组:Ctrl组、TRE1组、PAN模型组、PAN+TRE1组。通过RT-PCR检测TRE1对足细胞标志蛋白Synaptopodin、Nephrin和Podocin转录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足细胞内Podocin的表达与分布,使用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观察各组足细胞自噬小体的变化。为了探究TRE1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我们应用50μg/ml PAN、10μg/ml TRE1和40μmol/L PI3K抑制剂LY294002共培养成熟足细胞MPC5,将其分为5组:Ctrl组、PAN组、PAN+TRE1组、PAN+LY294002组、PAN+LY294002+TRE1组。通过Western Blot观察TRE1对各组Synaptopodin、PI3K、p-PI3K、p-AKT、AKT在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最后进行了体内实验,使用SD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PAN(15mg/100g)构建大鼠微小病变足细胞损伤模型,次日起实验组每天给予TRE1灌胃治疗,实验分组为正常组(Ctrl组)、对照组(TRE1组,TRE1灌胃剂量280mg/100g)、模型组(PAN组)、黑蔓提取物低剂量治疗组(PAN+TRE1-L组,TRE1灌胃剂量70mg/100g)、黑蔓提取物高剂量治疗组(PAN+TRE1-H组,TRE1灌胃剂量280mg/100g)。共75只大鼠,n=5,在7D、14D、21D三个时间点分别处死各组三分之一的大鼠25只,每周测量体重及24小时尿蛋白,使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大鼠肾脏组织在足细胞标志蛋白、炎症指标(MCP-1,ICAM-1,TNF-α)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且使用透射电镜和PAS染色评估肾小球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用Western Blot检测肾脏自噬蛋白LC3和P62的表达和PI3K/AKT通路的活性。结果:1)粗提取了黑蔓TRE1-TRE7,并使用LC-MS检测并鉴定来自黑蔓提取物的238种化合物,接着通过网络药理学的分析筛选出可能对足细胞病有效的黑蔓活性成分25种,构建黑蔓活性成分-足细胞病-核心靶点网络图,富集分析与黑蔓-足细胞靶点网络最相关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件和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是其关联度最高的通路。2)在CCK8细胞实验中,与其他样本比较,TRE1与PAN共培养组的足细胞细胞活力最佳(p<0.05),因此选择应用TRE1(10μg/ml)进行后续实验研究。RT-PCR观察足细胞标志蛋白的转录水平,PAN组足细胞Synaptopodin、Nephrin、Podocin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Ctrl组(p<0.05),与PAN组相比较,PAN+TRE1组的Synaptopodin、Nephrin、Podocin的mRNA水平明显增多(p<0.05)。免疫荧光实验中,与PAN组相比较,PAN+TRE1组Podocin的荧光明显增加且在足细胞足突根部聚集成点状。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内自噬小体,PAN+TRE1组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多于PAN组。经自噬双标腺病毒转染后,PAN+TRE1组的黄色斑点和单独红色信号明显强于PAN组(p<0.05),这意味着PAN+TRE1组比PAN组有更多的自噬早期自噬体和自噬晚期溶酶体。与PAN组相比较,PAN+TRE1组的PI3K/AKT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PAN+TRE1组Synaptopodin蛋白表达明显多于PAN组(p<0.05),而应用PI3K因子抑制剂LY294002后,TRE1不能有效上调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也不能上调Synaptopodin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3)动物实验中,单次尾静脉注射PAN后,SD大鼠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蛋白尿明显增加,在7D分别达到低谷和峰值,而后缓慢向正常水平恢复,但21D时仍未达到正常水平。而在任意一个时间点,PAN+TRE1-L组和PAN+TRE1-H组的蛋白尿水平明显低于PAN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AN组(p<0.05)。在14D时,PAN组肾脏病理表现为系膜轻度增生,足细胞足突明显肿胀变形且部分丢失,而PAN+TRE1-L组和PAN+TRE1-H组的足细胞病变较轻,仅有少部分足突融合。PAN组足细胞标志蛋白Synaptopodin、Nephrin、Podocin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Ctrl组,PAN+TRE1-L组的三种蛋白表达较PAN组明显增多(p<0.05),PAN+TRE1-H组的Nephrin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AN组(p<0.05)。PAN组炎症因子MCP-1,ICAM-1,TNF-α的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明显高于Ctrl组(p<0.05),PAN+TRE1-L组和PAN+TRE1-H组MCP-1,ICAM-1,TNF-α的蛋白和转录水平明显低于PAN组(p<0.05)。在自噬相关因子方面,与PAN组相比,PAN+TRE1-L组和PAN+TRE1-H组明显下调了P62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调了LC3Ⅱ/LC3Ⅰ比率(p<0.05)。与Ctrl组相比,PAN组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PAN+TRE1-L组和PAN+TRE1-H组的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较PAN组明显上调了(p<0.05)。结论:本研究制备了黑蔓提取物,构建了黑蔓活性成分-核心靶点-足细胞病网络图,PI3K/AKT是其关联度最高的通路之一。筛选出对足细胞活力疗效最佳的的样本TRE1。在后续的实验中证明了TRE1对足细胞PAN模型有保护作用,并且能够通过促进足细胞自噬以及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芦树军,张雅静,喻文立,翁亦齐,于洪丽,李津源[3](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胰肾联合移植术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胰肾联合移植术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行胰肾联合移植术患者均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和对照(C)组。麻醉诱导后,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2 min内),继之0.5μg·kg-1·h-1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C组相同时点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后(T0)、切皮前(T1)、肾动静脉开放后30 min(T2)、胰腺相关动静脉开放后30 min(T3)、术毕(T4)、术后4 h(T5)及24 h(T6)检测两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1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记录术前、术毕和术后的尿量,并检测血肌酐、空腹血糖、C肽和血清淀粉酶。记录术后气管插管带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T2~T6时血清TNF-α和ICAM-1水平降低,T2~T4时血清IL-6水平降低,T3~T6时血清IL-18水平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T2~T6时血清MDA水平降低,T3~T6时血清SOD和GSH-Px水平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毕及术后尿量和C肽增高,而血肌酐和空腹血糖降低(P<0.05),血清淀粉酶仅术后降低(P<0.05)。两组术后气管插管带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胰肾联合移植术中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移植器官有一定保护作用。

颜悦[4](2021)在《普乐沙福联合雷帕霉素或者环孢素A对心脏移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楚鎏慈[5](2021)在《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收集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临床经验与核心验方;对宋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探讨宋师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0年1月-2020年9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由导师宋立群教授诊治的567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例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于症候、方药等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宋师相关医案、论着进行研读,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宋师辨治经验及核心经验方。2.选取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我们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宋师经验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5、OMIM、Pharm GKB等数据库检索糖尿病肾病的基因靶点,使用Uniprot、Perl及R软件将药物相关成分靶点及疾病相关基因靶点进行整合汇总,筛选出共同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构建药物与疾病调控网络,利用STR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运用R软件进行GO与KEGG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并可视化,使用Autodock vina对活性成分及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最终纳入567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首诊处方,共计诊次2194次,男性(358例,63.14%)多于女性(209例,36.86%);宋师辨证分型后将本虚证型分为脾肾亏虚证(401例,70.72%)和肝脾肾虚证(166例,29.27%),兼夹的标实证分为水湿证(259例,46.67%)、血瘀证(156例,27.51%)及不兼实证(152例,26.82%)。2.症状情况:本研究纳入的567例病例中,主要症候为腰膝酸软、尿多泡沫、呕恶纳呆、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手足浮肿、肢体浮肿、面目浮肿等;脾肾亏虚证的主要症候为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呕恶纳呆、面色萎黄等;肝脾肾虚证的主要症候为咽干口燥、盗汗、视物模糊、大便干结、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渴喜饮等;水湿证的主要症候为肢体浮肿、手足浮肿、肢体困重、形体肥胖、胸闷不舒等;血瘀证的主要症候为皮下瘀斑、口唇紫暗、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尿血等。3.处方用药情况:首诊处方567张,共涉及中药217味,总使用频数9831次,频次排名前10味的中药为:黄芪、白术、金樱子、女贞子、芡实、茯苓、覆盆子、沙苑子、菟丝子、白果;脾肾亏虚证特色用药为:陈皮、锁阳、石莲子、桑螵蛸;肝脾肾虚证特色用药为:桑椹、墨旱莲、山茱萸、牛膝、山楂、鸡内金;水湿证特色用药为:桑白皮、路路通、穿山龙、苏木;血瘀证特色用药为:生地黄炭、熟地黄炭、大蓟炭、小蓟炭、丹参、郁金、鸡血藤、瓜萎;用药药性主要为平性药,其次为温性药、寒性药,药味以甘性药、苦性药、酸性药为主,归经以肾经,脾经和肝经为主,宋立群教授常用药对组合6对,药物组合9组,567首方剂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4.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经过筛选得知,宋师经验方中46种活性成分可作用于糖尿病肾病的223个靶点,主要活性成分为β-胡萝卜素、β-谷苗醇、鞣花酸、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山柰酚、木犀草素、苦参碱、槲皮苷、芝麻素等;核心靶点为MYC、JUN、CCND1、TP53、CDKN1A、RB1、AKT1、MAPk1、RELA、CTNNB1 等;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聚合酶Ⅱ转录调节复合物活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全酶复合物、转录调节复合物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 K-Akt信号通路,Th 17细胞分化机制,p53信号通路等;度值最高的有效成分配体与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得到19对配体-受体(结合自由能≤-5.0KJ·mol-1)的分子对接结果。结论:1.黄芪、白术、茯苓、覆盆子、女贞子、芡实、金樱子、菟丝子、沙苑子为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核心经验方。2.宋师认为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始终秉承“肝脾肾同调,补虚扶正;湿与瘀并治,泻实祛邪”的诊疗思路。3.宋师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方主要通过调节AGE-RAGE、IL-17、TNF等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糖脂代谢反应、胰岛素效应及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学功能,从而作用于糖尿病肾病,以达到控制其发生、发展的目的。

张亮[6](2021)在《基于中医象思维探讨肾衰饮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中医象思维研究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Fas/Fas L介导的凋亡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取6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抽取12只大鼠为正常组,其余72只为造模组。造模组大鼠应用腺嘌呤(200mg/(kg·d))灌胃3周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肾衰饮组、尿毒清组、P13K抑制剂组(LY组)及肾衰饮+LY组。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Nacl溶液8ml/(kg·d)灌胃。肾衰饮组给予中药复方汤剂肾衰饮煎剂按生药量33.3g/(kg·d)灌胃。尿毒清组给予尿毒清颗粒以2.25g/(kg·d)浓度灌胃。LY组给予腹腔注射P13K抑制剂(LY294002)稀释液50mg/kg,周一次。肾衰饮+LY组在给予肾衰饮煎剂按生药量33.3g/(kg·d)灌胃基础上腹腔注射LY294002稀释液50mg/kg,周一次。以上各组大鼠均连续用药4周。各组分别留取大鼠血清及肾组织,检测各项指标。实验一:观察大鼠一般状态,肉眼观察肾脏外观形态,光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及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实验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情况。实验三: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实验四: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Akt、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形态学及肾功能的影响1.1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正常组: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泽,较少有脱毛现象,活动正常,反应灵活,每日进食量及饮水量均正常,垫料气味较淡,大鼠便质如常排便未见异常。模型组:体重明显下降,精神状态萎靡,毛色干枯晦暗,并出现脱毛现象,反应迟钝,活动减少,进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垫料气味臭秽,稀便。尿毒清组:体重不同程度下降,精神状态萎靡,毛色干枯、脱落,精神中度萎靡,反应略有迟钝,活动减少,进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多,垫料气味臭秽,稀便。肾衰饮组:体重不同程度下降,精神轻度萎靡,毛色干枯脱毛现象较轻,反应尚可,活动度尚可,进食量尚可,饮水量略增加,垫料气味臭秽,可见便质如常排便未见异常。1.2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形态学的影响1.2.1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外观形态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肾脏体积均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模型组改变最为明显,尿毒清组其次,最后为肾衰饮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表面均呈弥漫性细颗粒状改变,凹凸不平,被膜粘连,不易剥离,且外观颜色均明显发白,肉眼观察外观颜色发白程度:模型组>尿毒清组>肾衰饮组>正常组。沿肾门纵行剖开,除空白组外各组肾组织切面处均可见肾皮质不同程度变薄,且皮髓质界限欠清晰,其中模型组最明显,其他各组肉眼观察无明显区别。1.2.2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体质量及肾指数的影响各组大鼠实验前及造模第1周体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第2周、第3周造模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第1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第2周和第3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与尿毒清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肾衰饮组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第4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肾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肾指数降低(尿毒清组P<0.01,肾衰饮组P<0.05),尿毒清组与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肾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1.2.3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病理学的影响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正常组可见肾小球、肾小管、系膜结构正常,间质未见增宽,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可见肾小球囊腔变大,部分肾小管萎缩,小管的管壁薄厚不匀,肾小管上皮细胞弥漫空泡变性,成纤维细胞增多,系膜细胞增生明显,肾小球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尿毒清组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减轻,系膜细胞轻度增生,部分区域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肾衰饮组可见成纤维细胞减少,系膜细胞轻度增生,部分区域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肾衰饮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及系膜细胞增生程度均低于尿毒清组。1.3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清Scr、BUN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Scr、BUN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血清Scr、BUN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TUNEL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组大鼠肾脏组织中细胞正常,未见阳性细胞;模型组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且主要分布在髓质区;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0.01);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的影响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尿毒清组比较,肾衰饮组大鼠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5)。4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内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情况:光镜下观察,正常组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为阴性,模型组TLR4、MyD88、NF-κB蛋白呈强阳性表达,尿毒清颗粒和肾衰饮干预后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少TLR4、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P<0.01),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5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6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各组大鼠肾脏组织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p-Ak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Akt/Akt比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P13K抑制剂组(LY组)大鼠肾脏组织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Akt/Ak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LY组比较,肾衰饮+LY组大鼠肾脏组织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Akt/Akt比值显着升高(P<0.01)。结论:1基于中医象思维,根据肾藏象的病理之象,提出脾肾虚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是产生毒邪的根源;毒邪(湿毒、痰毒、瘀毒)是加重病情进展恶化及迁延不愈的重要外因,证属本虚标实。2拟“抗毒、解毒、排毒”三法于一方,肾衰饮健脾益肾扶正以抗毒;祛湿涤痰化瘀以解毒;通腑泄浊以排毒,攻补兼施。3根据以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实验研究表明:(1)肾衰饮能够明显改善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及肾功能,减轻肾脏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肾脏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进一步抑制肾脏纤维化,达到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目的;(2)肾衰饮能够降低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肾脏炎性损伤;(3)肾衰饮能够降低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对肾脏细胞凋亡起到抑制作用;(4)肾衰饮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抑制其下游的效应靶点Fas L来抑制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细胞凋亡。

李国君[7](2021)在《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标准方法,不但可显着提高患者的预期寿命,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虽然随着新型免疫诱导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使用,临床上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前显着下降,但急性排斥反应仍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因此,对排斥反应的早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早期准确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移植物的组织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损伤及手术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临床上亟待需要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用于早期精准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供体来源的游离DNA(donor-derive cell-free DNA,ddcf-DNA)可以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物。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研究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ddcf-DNA的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术后患者ddcf-DNA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相关性,确定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生AR时ddcf-DNA的诊断临界值,为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我们选取2018年0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3例,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检测患者移植术前,术中胰腺开放血流2h,术后第1、3、7、14、30和60天这些时间点的ddcf-DNA值,观察ddcf-DNA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趋势。同时,我们进一步选取该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有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排斥组,分别检测正常组患者术前、术后两周和术后30天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同时检测排斥组术前,排斥反应时(17±3.7天)和排斥逆转后三个时间点的ddcf-DNA的含量,探究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的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3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术前至术后第60天)血清中ddcf-DNA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例患者围手术期中以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2h的ddcf-DNA含量最高,3例患者的数值分别为12.05%、10.64%和11.05%,患者的ddcf-DNA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L”型下降,术后30天后逐渐达到稳定状态。我们进一步纳入此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其中正常组患者10例,排斥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及错配数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患者术前的ddcf-DNA含量为0.71%±0.09%,排斥组术前含量为0.66%±0.10%,两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275);正常组患者术后两周的ddcf-DNA含量较术前增加至1.70%±0.48%,而排斥组(术后17±3.7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含量明显增加至5.73%±2.0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术后30天ddcf-DNA含量稳定在0.87%±0.25%,而排斥组排斥逆转后稳定在0.93%±0.32%,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62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诊断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用于诊断AR的诊断临界值为1.9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0%。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围手术期中血清ddcf-DNA的浓度呈“L”型下降,并在术后30天达到稳定状态。患者术后发生AR时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呈明显升高趋势,当选择ddcf-DNA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临界值为1.91%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0%。本研究对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刘浩[8](2021)在《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明应用使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逐渐下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机制为T细胞抑制,这是因为既往认为细胞性排斥反应是移植术后发生排斥的直接原因,然而不断有临床数据发现即使采取了足量的T细胞免疫抑制治疗,仍然有排斥反应发生。直到后来研究发现是供体特异性抗体介导了排斥反应的发生,并对移植物失功甚至移植失败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着受体术后生存质量和存活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主要是由B细胞为主、T细胞辅助的体液免疫反应介导参与的。导致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抗体有很多,主要是抗供者HLA的抗体或ABO血型系统抗原的抗体。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HLA抗体”也在损害移植器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HLA抗体”在移植中一般指的是自身反应性抗体和同种异体反应性抗体,种类繁多,其特异性针对HLA以外的靶点。炎症环境、抗原表达的增加以及通过翻译后修饰形成的新抗原都有助于非HLA抗体的形成,随后对移植物造成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器官移植术后受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为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围手术期并发症息息相关,包括再灌注后综合征、移植延迟、原发性无功能以及急、慢性排斥反应。研究发现,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会产生新抗原表位,然后引起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分泌抗体与之结合进而加重再灌注损伤。这些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所带来的危害可能并不局限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本身,可能也会诱发或加重器官移植后机体的体液性排斥反应。一、缺血损伤导致新生表位的产生我们通过建立小鼠单次和二次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来进行此部分研究(单次缺血:左肾行假手术,100天后行右肾缺血手术;二次缺血:左肾先行缺血手术,100天后再行右肾缺血手术)。病理及生化结果发现经历二次缺血的右肾组织和功能比单次缺血的右肾损害严重(p<0.05),且首次左肾缺血时间越长,右肾损害越明显,表明首次左肾缺血对后期缺血的右肾产生了影响。ELISA结果提示血清中新生抗原表位ANAX4的抗体滴度在二次缺血损伤后较单次缺血小鼠显着升高(p<0.01),提示ANAX4抗体可能与肾损害相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二次缺血损伤后小鼠脾脏中Tfh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性B细胞比例增高,说明二次缺血损伤诱导了体液免疫的发生。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NAX4的新生抗原表位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而血清中ANAX4抗体在二次缺血损伤后却增高,可能与记忆性B细胞激活分化为可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有关。我们进一步在左肾缺血期间加用了T细胞免疫抑制剂FK506,结果显示FK506不仅可以减少二次缺血损伤后Tfh细胞在脾脏中的比例,也减少了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性B细胞在脾脏中的比例,同时减少了血清中ANAX4抗体水平,右肾功能和病理损伤情况也得到好转,再次证明新生表位激活了体液免疫分泌抗体参与对机体的损害。此外,免疫荧光结果证实C4d和Ig G在肾缺血损伤时候会浸润肾组织,说明补体系统也参与了肾缺血损伤引起的体液免疫反应。二、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及机制此部分我们建立了小鼠肾缺血100天后行异种小鼠肾移植的动物模型,在肾缺血时候或肾移植术时加用FK506,观察其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具体分组如下:sham,肾移植+FK506,肾缺血+肾移植,肾缺血+肾移植+FK506,肾缺血+FK506+肾移植+FK506。结果发现在肾缺血+移植组中的肾组织损害最严重,血清中ANAX4抗体水平也最高。而肾移植+FK506组与肾缺血+肾移植+FK506组比较,病理损害则较轻,ANAX4抗体水平也较低,这提示前期肾缺血对后期的移植肾组织产生不利影响,且可能与新生表位产生有关。而在移植肾的免疫荧光中,ANAX4抗原表位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ANAX4抗体水平的变化与移植术后体液免疫反应有关。此外C4d和Ig G在肾缺血+肾移植+FK506组中沉积比在肾移植+FK506组中多(p<0.05),也说明早期肾缺血更易导致补体对移植肾的损害。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脾脏和移植肾引流淋巴结中的Tfh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性B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肾缺血+肾移植+FK506小鼠的三种细胞比例较肾移植+FK506组更高(p<0.05),这些结果再次表明早期肾缺血损伤更易导致移植术后体液免疫发生,从而对移植肾造成损害。而在肾缺血+FK506+肾移植+FK506组中,由于缺血期间应用了FK506,其病理损害、C4d和Ig G沉积较肾缺血+肾移植+FK506都有所下降,三种免疫细胞比例也降低(p<0.05),提示早期应用FK506可以适当减轻损伤和免疫反应。移植术后体液免疫的活跃可能预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于是我们进一步对供体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如预期所料,前期肾缺血会导致肾移植术后DSA-Ig G升高,说明了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从而对移植肾造成排斥。三、新生表位诱导的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探讨第二部分证实早期肾血损伤相关新生表位会诱发移植术后的体液性排斥反应,此部分,针对免疫反应不同环节,我们将眼镜蛇毒因子、CTLA4-Ig和(或)FTY720用于移植术后体液排斥反应的治疗。结果发现眼镜蛇毒因子可以减轻移植肾病理损害,改善肾功能,同时降低血清中ANAX4抗体和DSA-Ig G水平,尤其在抑制补体沉积上作用明显,但其对新生表位生成和免疫细胞的比例变化上无作用。而CTLA4-Ig除了改善移植肾功能和损害等效果外,还能通过抑制Tfh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性B细胞的活化、增值进而抑制体液性排斥反应。当与FTY720合用后这些效果进一步增强。以上结果说明CTLA4-Ig和FTY720联用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损伤相关表位诱导的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四、褪黑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也一直是研究热点。因为褪黑素具有调节节律、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因此我们将褪黑素用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实验证明褪黑素预处理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褪黑素预处理后的小鼠即使经历缺血再灌注,组织损伤也较少,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没有明显升高。褪黑激素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得到证实,表现为脂质过氧化降低,抗氧化能力增强。随后研究证明褪黑素预处理显着限制了肾缺血损伤时引起的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等结果提示褪黑素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诱导肾脏自噬产生,TUNEL结果证实褪黑素预处理可以减少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褪黑素可通过下调TLR4/My D88激发自噬发挥保护作用,此外,MEK/ERK/m TORC1通路的下调对于褪黑素介导的自噬也是必需的。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小鼠二次肾缺血损伤模型验证了新生抗原表位的产生以及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然后通过肾缺血+肾移植模型明确了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可以诱导移植术后的体液性排斥反应并对移植物造成损害,进一步实验表明缺血早期或移植术后通过干预抑制免疫反应可减轻移植物损害和排斥反应。最后我们证实褪黑素可以在肾缺血损伤中通过诱导自噬发挥保护性作用。

史惠中[9](2020)在《胰腺移植动物模型新选择 ——门静脉回流胰腺腹腔移植小鼠模型》文中提出背景:胰腺移植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推荐治疗方法。在胰腺移植术式中,移植胰腺静脉血经门静脉回流对患者预后有益存在争议。因此,需要一种符合门静脉回流的胰腺动物模型来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小鼠在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在胰腺免疫损伤和内分泌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但至今没有经门静脉回流的小鼠胰腺移植模型。目的:建立经门静脉回流的胰腺腹腔移植小鼠模型。方法:供体胰腺保留含有肠系膜上动脉与腹腔动脉的一段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受体游离脾静脉和腹主动脉,采用插管技术连接移植胰腺和受体的血管。结果:我们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新的经门静脉回流胰腺移植小鼠模型。通过30组小鼠验证,移植后生存率为93.3%(28/30),胰腺有功能率为92.9%(26/28),模型的其他相关指标(生存时间、手术时间、冷/热缺血时间、移植胰腺功能)也令人满意。结论:该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可用于对门静脉回流胰腺移植手术探讨、胰腺灌注保存、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胰腺免疫损伤研究。

王任勇[10](2019)在《TGF-β1修饰MSC对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稳定的比格犬(Beagles)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s,SPK)模型,为本实验及后续相关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探索并改进适用于研究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手术方式。研究TGF-β 1修饰的MSC对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选择体重11.5Kg-13.0Kg雄性比格犬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供体组与受体组两组,每组各25只进行胰肾联合移植。实验分组(每组5只受体,5只供体):A组:受体胰肾联合移植前予MSC静脉输注;B组:受体胰肾联合移植前予TGF-β 1转染MSC静脉输注;C组:受体胰肾联合移植前静脉输注5mlPBS并食物予环孢素150mg;D组:受体胰肾联合移植前予TGF-β 1转染MSC静脉输注,并食物予环孢素150mg;E组:受体胰肾联合移植前静脉输注5mlPBS。各组细胞均在移植术前5天通过静脉输入,细胞数目为1*107个,重悬在5mlPBS内,C、E两组术前五天静脉输入5mlPBS。供体移植物为全胰及十二指肠2,3段,移植物动脉血供保留腹主动脉腹腔干及肠系膜前动脉段,静脉端为足够长的门静脉,同时注意分离保护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受体手术切除胰腺体尾部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胰十二指肠移植于受体右侧髂窝,肾脏移植于受体左侧髂窝,外分泌引流术式采用膀胱引流(BD),内分泌引流术式选用体静脉回流(SVD)。记录各组实验供体手术时间、灌注液使用量、受体手术时间、受体术中失血量等数据,术中胰腺移植前,术后1、3、5、7 d各采集受体5ml静脉血,对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血糖、C肽、IL-2、IL-4、IL-10。术后8h、1d、3d、5d、7 d收集尿液测量其淀粉酶浓度。移植术后第7天处死受体比格犬(若受体在7天内死亡则立即切取标本),取移植胰腺、肾脏,按HE染色法标准流程对胰腺及肾脏进行切片染色,移植胰腺排斥反应评分采用Nakhleh方案,移植肾脏急性排斥反应分级按Banff方案。[结果]1.25组比格犬供体及受体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24h受体存活率96.0%(1例死亡术后解剖考虑死因为失血性休克),供体手术时间:96.840± 11.53min,胰腺肾脏灌注液量:854.560 ± 191.11ml,受体手术时间:137.464±18.28min,受体术中失血量:213.800±46.63ml,受体血栓形成率8.00%(2例),移植物缺血4.00%(1例)。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模型构建成功。2.对各实验组胰肾联合移植术后静脉血血糖、C肽值及尿淀粉酶综合分析:MSC组(A组)、TGF-β 1修饰MSC组(B组)、环孢素组(C组)、TGF-β 1修饰MSC联合环孢素组(D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E)第7d静脉血糖值与TGF-β 1修饰MSC联合环孢素组(D)差异较明显,空白组(E)第5,7d尿淀粉酶活性比其他4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各组术后外周血免疫相关分子IL-2、IL-4、IL-10综合分析:空白组(E)移植术后第5-7d外周血IL-2水平相比其它4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比其他4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 1修饰MSC联合环孢素组(D)5、7d外周血IL-2水相对较低,与MSC组(A)有统计学差异(p<0.05),IL-4水平水平较其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综合胰腺及肾脏病理切片评分评级结果可见:MSC、TGF-β 1转染的MSC,环孢素均可减轻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且TGF-β 1转染MSC联合环孢素使用比单独使用MSC或TGF-β 1转染MSC减轻免疫排斥反应效果更佳。[结论]本实验建立了适用于胰肾联合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研究的胰肾联合移植模型,MSC、TGF-β 1修饰的MSC、环孢素、TGF-β 1修饰的MSC联合环孢素均可减轻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其中以TGF-β 1修饰的MSC联合使用环孢素效果最佳。TGF-β 1修饰的MSC联合环孢素可能通过促进IL-4表达,抑制IL-2表达减轻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二、DIFFERENCE OF REJECTION IN SINGLE VERSUS COMBINED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RA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FFERENCE OF REJECTION IN SINGLE VERSUS COMBINED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RATS(论文提纲范文)

(1)含小剂量西罗莫司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移植肾功能不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药物转换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入组患者基本情况
    2.2 药物转换治疗情况
    2.3 四联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
    2.4 早期药物转换和晚期药物转换的治疗效果
3 讨 论

(2)黑蔓提取物TRE1对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足细胞与足细胞病
        2.1.1 足细胞
        2.1.2 足细胞病
    2.2 PAN肾病模型
    2.3 雷公藤
        2.3.1 雷公藤
        2.3.2 雷公藤甲素
        2.3.3 雷公藤相关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2.3.4 雷公藤生物学特性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2.4 黑蔓
    2.5 网络药理学
    2.6 总结
第3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黑蔓-靶标-足细胞病”核心网络图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黑蔓提取物的制备
        3.2.2 LC-MS分析
        3.2.3 网络药理学
    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黑蔓提取物各组分离子色谱图(TIC)
        3.4.2 黑蔓活性成分筛选
        3.4.3 PPI网络构建结果
        3.4.4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结果
        3.4.5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3.4.6 构建黑蔓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图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黑蔓提取物对足细胞体外保护作用的探究
    4.1 材料
        4.1.1 细胞及分组
        4.1.2 试剂与材料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I型鼠尾胶原溶液的配置
        4.2.2 永生性小鼠足细胞株的培养增殖及诱导分化
        4.2.3 细胞复苏及培养
        4.2.4 细胞传代及冻存
        4.2.5 CCK-8
        4.2.6 自噬双标腺病毒(mRFP-GFP-LC3)感染
        4.2.7 RT-PCR
        4.2.8 Western blot
        4.2.9 免疫荧光
    4.3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黑蔓提取物TRE的筛选及浓度的确定
        4.4.2 TRE1 对足细胞标志蛋白转录水平的影响
        4.4.3 TRE1 对足细胞PODOCIN蛋白表达与分布的影响
        4.4.4 TRE1 增加足细胞内自噬小体数量
        4.4.5 TRE1 处理对各组足细胞自噬小体和溶酶体的影响
        4.4.6 TRE1 通过PI3K/AKT通路保护足细胞
    4.5 讨论
    4.6 结论
第5章 黑蔓提取物对足细胞体内保护作用的探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
        5.1.2 试剂与材料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5.2.2 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检测
        5.2.3 样本组织固定与脱水
        5.2.4 免疫组化
        5.2.5 PAS染色
        5.2.6 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
    5.3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TRE1 对 PAN 模型大鼠体重及肾脏重量的影响
        5.4.2 TRE1 对 PAN 模型大鼠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5.4.3 TRE1 对 PAN 模型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5.4.4 TRE1 对 PAN 大鼠足细胞标志蛋白Synaptopodin,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的影响
        5.4.5 TRE1 对 PAN 模型大鼠肾脏炎症指标的影响
        5.4.6 TRE1 对 PAN 模型大鼠肾脏自噬相关蛋白影响
        5.4.7 TRE1 对 PAN 模型大鼠肾脏PI3K/AKT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5.5 讨论
    5.6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课题创新性
    6.1 结论
    6.2 课题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右美托咪定对胰肾联合移植术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方法
    三、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生化指标检测
    四、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二、两组血清胰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水平
    三、两组尿量及生化指标
    四、两组其他相关指标
讨 论

(5)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 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2 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1 数据挖掘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情况
        2.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情况
    3. 技术路线
二: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究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组方规律及经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软件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简介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2.2 疾病分期及疗效判定分析
        2.3 症候分析
        2.4 方剂分析
    3. 讨论
        3.1 宋立群教授学术经验及治学态度概述
        3.2 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采撷
        3.3 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3.4 验案举隅
三: 宋立群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方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宋师治疗DKD Ⅲ-Ⅳ期经验方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1.3 糖尿病肾病作用靶点筛选
        1.4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调控网络的构建
        1.5 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的构建
        1.6 GO生物功能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1.7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宋师治疗DKDⅢ-Ⅳ期自拟经验方的活性成分筛选情况
        2.2 自拟经验方的潜在作用靶点及DKD相关基因靶点
        2.3 自拟经验方-糖尿病肾病共同靶点汇总
        2.4 自拟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调控网络构建
        2.5 自拟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功能蛋白互作网络
        2.6 GO功能富集分析
        2.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8 分子对接
    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说明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6)基于中医象思维探讨肾衰饮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观察肾衰饮对CRF大鼠抗炎、抗凋亡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TLR4/MyD88/NF-κB通路探讨肾衰饮对CRF大鼠抗炎机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肾衰饮对CRF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探讨肾衰饮调控CRF大鼠PI3K/Akt通路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从炎症及细胞凋亡角度探讨CRF的发病机制及中药防治CRF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ddcf-DNA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游离DNA在器官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缺血损伤导致新生表位的产生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及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新生表位诱导的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探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褪黑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胰腺移植动物模型新选择 ——门静脉回流胰腺腹腔移植小鼠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来源及伦理学声明
    2.2 药品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胰腺移植前糖尿病小鼠与正常小鼠情况
    3.2 两种胰腺移植手术情况
    3.3 胰腺移植后糖尿病小鼠情况
    3.4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小鼠情况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胰腺移植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10)TGF-β1修饰MSC对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模型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GF-β1修饰MSC对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DIFFERENCE OF REJECTION IN SINGLE VERSUS COMBINED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RATS(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小剂量西罗莫司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移植肾功能不全[J]. 王泳,张如霖,邱建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1(09)
  • [2]黑蔓提取物TRE1对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路悦. 吉林大学, 2021(01)
  • [3]右美托咪定对胰肾联合移植术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芦树军,张雅静,喻文立,翁亦齐,于洪丽,李津源. 江苏医药, 2021(06)
  • [4]普乐沙福联合雷帕霉素或者环孢素A对心脏移植的影响[D]. 颜悦. 海南医学院, 2021
  • [5]宋立群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Ⅲ-Ⅳ期验方的挖掘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D]. 楚鎏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中医象思维探讨肾衰饮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D]. 张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7]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D]. 李国君.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8]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9]胰腺移植动物模型新选择 ——门静脉回流胰腺腹腔移植小鼠模型[D]. 史惠中.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TGF-β1修饰MSC对比格犬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任勇.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大鼠单胰肾移植与联合胰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