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试验测定甜菊苷的探讨

正交试验测定甜菊苷的探讨

一、正交试验对甜菊甙含量测定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敏[1](2020)在《乙醇辅助提取甜菊叶的生物活性物及其功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甜菊叶是一种天然、绿色、具有甜味和保健双重功能的优质资源,其叶片中糖苷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且种类最多,也还含有蛋白质、纤维素、脂肪、黄酮类及微量元素等各类功能物质。因此,甜菊叶的综合加工与利用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在乙醇辅助萃取制备甜菊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甜菊叶中蛋白质、纤维素的酶解工艺和相关提取物的功能活性,以及采取实验室可行的方式进行酶的相关探讨研究,以期为甜菊叶的广泛开发利用提供一条绿色健康的综合加工新方式。首先运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对甜菊甙进行提取制备和纯化处理,然后用响应面法优化浸提残渣中蛋白质和纤维素的提取工艺,并对甜菊叶各提取物的相关功能进行评价,最后对乙醇浸提残渣发酵产酶的技术及部分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对甜菊甙制备的过程中,首先按照国标等方式,对甜菊叶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含量的测定,结果是:甜菊甙为13.83%±0.36%,水分为11.15%±0.05%,灰分为7.95%±0.39%,蛋白质为12.11%±0.21%,粗纤维为10.37%±0.18%。然后对甜菊叶片预处理,进行了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对甜菊甙的萃取制备与分离纯化的稳定性试验,即根据甜菊甙制备过程中的研磨目数、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及料液比等单因素试验,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正交处理软件对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研磨目数为300目,最佳乙醇浓度为60%,最佳浸提时间为60 min,最佳浸提温度为55℃,最佳料液比为1:12。再以最优工艺条件,进行3次平行纯化处理试验,得到甜菊甙的纯度为90.48%±0.65%。2.在蛋白酶提取乙醇浸提粉中蛋白质的试验中,以酶解的pH、料液比、酶解的温度、酶的浓度、酶解的时间及研磨的目数等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进行工艺研究与分析后,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使用Design-Expert.V8.0.6.1软件做响应面试验以进行相关因素的数据拟合,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的pH值是7.97、料液比是1:8.64、酶解的温度是53.12℃、酶的浓度是3.73%,软件通过相应的回归方程预测得到蛋白质的提取率为86.72%。为后续试验的方便验证,对优化工艺进行修正,即有:酶解的pH值为8.0,料液比为1:9,酶解的温度为53.1℃,酶的浓度为4%。此时,得到87.05%的蛋白质提取率,与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可见模型是可靠的。另外,以相同的优化条件通过在制备得到的明胶溶液中分别添加甜菊甙与绿原酸,类比探究甜菊叶中具有抑制蛋白酶活性的成分,结果表明:蛋白质的提取率并不会因甜菊甙的存在而受影响,即甜菊甙对蛋白酶的活性无抑制作用,而绿原酸的存在则会明显抑制蛋白质提取率。这对后期进一步提高酶解效率,即提高甜菊叶蛋白质的提取率具有指导意义。在纤维素酶提取乙醇浸提粉中纤维素的试验中,经单因素分析和Design-Expert.V8.0.6.1软件处理,酶解条件优化为:料液比是1:13.73、酶的浓度是1.58%、酶解的时间是2.48 h、研磨的目数是283.48目。对此进行适当修正后,按照1:14的料液比、1.6%的酶浓度、2.5 h的酶解时间、300目的研磨目数试验,测得纤维素提取率达到74.88%,与软件的预测值73.32%相比,误差可忽略。3.对于甜菊叶蛋白的酶水解液、乙醇萃取物和纯甜菊甙样品溶液的ACE抑制活性的比较探讨中,发现三种溶液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甜菊叶蛋白的酶水解液抑制活性是最强的。在对浓缩的甜菊叶蛋白水解样品的功能性质测定中,得到:甜菊叶蛋白酶解物的持水性为2.921g/g、持油性为2.262 g/g、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分别为115.640%和65.333%、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分别为51.956%和83.013%。对甜菊叶蛋白的酶水解物体外抗氧化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明显强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且在甜菊叶蛋白酶解物的样品浓度增加到0.5 mg/ml时,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也分别达到了最大值,即68.25%和44.24%,表明甜菊叶蛋白的酶水解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性。4.甜菊叶乙醇浸提粉经过自然发酵培养和粗酶液的制备,对其最强酶活力进行测定,得到:在168 h时,测得的蛋白酶活力最强,为1.811 U/ml;在144 h时,以CMC-Na为底物测得的纤维素酶活力最强,为0.287 U/ml;在192 h时,用FPA法测得的纤维素酶活力最强,为0.447U/ml。经过透析脱盐与冷冻干燥的简单纯化后,得到:蛋白酶的最终比活力为0.867 U/mg,纯化倍数为1.292倍;以CMC-Na为底物测得的纤维素酶的最终比活力为0.152 U/mg,纯化倍数为1.288倍;用FPA法测得的纤维素酶的最终比活力为0.219 U/mg,纯化倍数为1.273倍。此外,对酶的部分性质的测定中,蛋白酶反应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 6.0和35℃。不同测定方法得到的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一致,分别为pH 4.5和55℃。并且两种酶均表现出较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几种金属离子对酶活性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Na+、Cu2+、Zn2+和Al3+对蛋白酶的活力有激活作用,K+则起抑制作用。Ba2+对纤维素酶的活力有抑制作用,其它离子的影响程度均不明显。

陈晓彤[2](2017)在《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中试制备工艺优化及酶的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环糊精((Cyclodextrin,简称CD)是一类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yclodextrin glucosyltransferase,CGTase,EC 2.4.1.19)作用于直链淀粉而产生的环状低聚糖。一般常见的有α-、β-和γ-环糊精,分别由6,7,8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而成。环糊精具有外侧亲水、内部空腔疏水的特殊性质,它可以包埋众多的各类形状和大小合适的疏水性客体分子,改变它们的稳定性、溶解度、挥发性及化学反应性能等理化性质。在药品、食品、化妆品、环保、工业和农业等方面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环糊精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化学合成法和生物酶转化法,化学合成法因为过程复杂等原因已经被淘汰,而生物酶转化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作用于淀粉或者底物生成环糊精。CGTases酶能催化转糖基化反应,包括环化,耦合,歧化和水解反应,是一种多功能酶。在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中,筛选到一株产α-CGTase的来自海洋芽孢杆菌的菌株Y112,并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摇瓶培养条件优化,对α-CGTase酶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对酶学性质的研究。本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产α-CGTase酶芽孢杆菌Y112的20 L发酵罐规模的发酵及制备工艺优化、酶转化淀粉制备α-环糊精及酶法改性甜菊苷工艺条件优化,研究结果如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发酵罐发酵制备工艺条件优化:采用单因素的方法分别对酶在发酵罐发酵过程中的转速、溶氧等因素进行优化,得到20 L发酵罐发酵条件为装液量为10 L,6%的接种量,27℃,转速300 r/min,初始pH9.5,控制溶氧40%,平均酶活性为2140 U/mL,比原始发酵活性提高32.1%;同时对小型发酵罐条件进行了500 L中试放大试验验证;最后发酵液经过絮凝、高速离心、超滤浓缩和冷冻干燥,获得了固体酶粉,总酶活回收率为72.8%。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制备α-环糊精的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法研究酶转化淀粉制备α-环糊精过程中底物种类、底物浓度、加酶量、酶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和pH等对转化结果的影响,然后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了影响α-环糊精转化率的的3个主要因素(底物浓度,温度、初始pH值)。最终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最佳转化条件为马铃薯淀粉浓度为5%,加酶量200 U/g淀粉,pH值为8.4,温度30℃,200 r/min反应6 h,α-CD转化率均值为28.67%,比优化前的产率提高了2.48倍。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酶法改性甜菊苷: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酶转化甜菊苷的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反应底物、底物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反应时间和体系初始pH值),利用高效液相对转化结果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然后对温度、pH、加酶量和底物比四个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出在此条件下甜菊苷转化率最高的条件为:以玉米淀粉为糖基供体,温度40℃,pH8.0,底物比1:1,加酶量10 U/g甜菊苷的条件下,反应2.5 h,对甜菊苷的转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终的转化率为79.98%。

毛小红[3](2016)在《复方泻泽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复方泽泻颗粒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安排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山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芦荟与草决明中的大黄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复方泽泻颗粒制备工艺为加13倍量水,加热煎煮3次,第1次2 h,第2次0.5 h,第3次0.5 h;山楂的薄层色谱中可检出特征班点;大黄酚在0.080μg1.60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45%。结论:复方泽泻颗粒提取工艺合理,且制定了本制剂的质量标准。

饶双超,陈密,姜卫中[4](2015)在《双泽清脂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双泽清脂颗粒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处方中山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芦荟与草决明中的大黄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双泽清脂颗粒制备工艺为加13倍量水,加热煎煮3次,第1次2小时,第2次0.5小时,第3次0.5小时;山楂的薄层色谱中可检出特征斑点;大黄酚在0.0801.600μg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45%。结论:双泽清脂颗粒提取工艺合理,且制订了本制剂的质量标准。

饶双超,程丽娟,万富贵[5](2015)在《扶正舒肝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扶正舒肝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利用多功能提取器水煮醇沉的方法提取分离;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薄层色谱法鉴别苦参;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制备工艺科学合理,质量稳定可控。结论扶正舒肝颗粒的制备工艺合理,操作简便;质量标准重复性好,能较好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刘璐,廖李,汪兰,吴文锦,陈学玲,丁安子,程薇,薛淑静,史德芳,高虹,梅新,乔宇[6](2014)在《玉米须无糖饮料加工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文中指出以玉米须和金银花为主要原料制备玉米须无糖饮料,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玉米须无糖饮料配方,并分析了玉米须无糖饮料的主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优化的玉米须无糖饮料配方为玉米须和金银花比例2∶1,料液比1∶100,熬煮时间60 min,柠檬酸、甜菊甙和木糖醇质量分数分别为0.10%、0.07%、0.30%。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7.89%、壬醛4.44%、α-松油醇4.23%、苯乙醛3.39%、大马酮2.97%、3-壬烯-5-酮2.88%。所得玉米须无糖饮料的滋味酸甜可口,风味纯正,略带茶香且清香柔和,颜色金黄,具有玉米须和金银花的特有香气,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王红玉[7](2013)在《甜叶菊中总糖苷和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清除自由基研究》文中认为甜叶菊富含甜叶菊苷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甜叶菊糖苷作为甜味剂,在体内不蓄积、不参加代谢、无毒性,被广泛应用在医药及食品行业中,被称为继蔗糖、甜菜糖之后的第三种天然糖源,其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市场前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抗炎、抗氧化自由基活性,还具有降压、降血脂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药理活性。本论文以酒泉产甜叶菊叶为原料,研究了甜叶菊总糖苷和总黄酮的提取、纯化的方法,并与Vc作对照,研究了甜叶菊糖苷及总黄酮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甜叶菊总糖苷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温度90℃、固液比1:20(g/mL)、提取时间2.5h。在此条件下,总糖苷得率为11.39%。最佳工艺采用水作溶剂提取甜叶菊总糖苷,成本低廉,糖苷得率高,有利于实现工业化。2.通过对甜叶菊总糖苷的初步除杂方法的考察,确定了乙醇沉淀法除杂:95%的乙醇,滴加速度为10mL/min,体系浓度达到70%。此法除杂效果最好,总糖苷损失率仅为6.8%。3.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LS-809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甜叶菊总糖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上样液质量浓度为12mg/mL,吸附流速为3mL/min,上样量为5BV,解吸液为70%的乙醇,解吸液流速为2mL/min。然后再经LS-850树脂脱色,纯度达到78.42%。4.研究溶剂重结晶法分离甜叶菊糖苷(St)和莱鲍迪苷A(RA):无水甲醇作为重结晶溶剂,St结晶率达到53%,纯度达到95.2%。结晶后的母液浓缩至三分之一体积,加入等量的异丙醇,RA的结晶率达到15%,纯度达到87.5%。5.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甜叶菊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固液比1:20(g/mL),提取时间2.5h,乙醇体积浓度80%,提取温度80℃,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4.21%。本工艺提取甜叶菊渣中总黄酮,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有利于甜叶菊资源的合理利用。6.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AB-8大孔树脂纯化甜叶菊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吸附流速2mL/min、上样液质量浓度1.5mg/mL、上样液pH3.5、上样量4BV、解吸液为体积分数50%乙醇溶液,解吸流速1.5mL/min、解吸量5BV。经处理后总黄酮纯度为50.11%。然后用乙酸乙酯在常温条件下萃取5次,得到甜叶菊渣中总黄酮纯度为91.8%。结果表明:通过AB-8大孔树脂吸附和乙酸乙酯萃取相结合的方法,能很好的纯化甜叶菊渣中总黄酮。7.研究甜叶菊糖苷和总黄酮的抗自由基活性,并和Vc对照,了解其清除自由基能力:甜叶菊总黄酮对DPPH·、·OH、O2-·都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其对·OH的清除能力很强,高于Vc,其对DPPH-的清除能力也比较明显,但稍低于Vc。其对02-·的清除能力一般,低于Vc。说明甜叶菊总黄酮是一种很好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甜叶菊糖苷对·OH有一定的清除作用,IC50值为5.35ug/mL,可以作自由基清除剂,而对DPPH·、O2-的清除作用都不明显,说明甜叶菊糖苷不适合作DPPH和O2-·的清除剂。

高波[8](2013)在《孔石莼中体外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指出孔石莼是一种大型海洋经济绿藻,在我国资源十分丰富。其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近些年来,孔石莼的工厂化育苗与人工养殖技术日趋完善,但关于它生物活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跟不上养殖栽培的步伐,尤其是抗氧化生物活性,亟待开展研究工作对其进行系统评价。本论文选取孔石莼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由基清除能力为体外抗氧化评价指标,筛选、分离、鉴定了孔石莼中的抗氧化物质,以期将孔石莼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天然抗氧化剂、疾病治疗药物的开发上来。本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技术,用乙醇水溶液对孔石莼进行了提取,研究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对可溶性固形物得率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分析,对孔石莼粗提物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60℃、浸提料液比1:25g/ml、乙醇浓度60%、超声时间2h;在此条件下,孔石莼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平均得率为11.8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3%,表明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密度与可靠性。(2)采用液—液萃取方法对孔石莼的粗提物进行初步分离,以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正丁醇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实验选用D101型大孔树脂对正丁醇层做进一步的分离纯化,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洗脱组分检测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终筛选出抗氧化能力较强的SR-50组分作下一步的研究分析。为了得到较纯的目标产物,研究首次应用中压液相色谱快速纯化工艺,系统分离纯化了SR-50组分,在最适的洗脱条件(氯甲比=94:6)下,纯化得到了SR-50-I组分,进行相应抗氧化能力的分析,发现SR-50-I组分对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均强于SR-50组分,说明经过中压液相色谱的纯化,物质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纯度提高了。(3)联合应用紫外光谱分析、常规显色反应及液质联用方法对纯化所得的抗氧化有效组分SR-50-I组分进行鉴定,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断了SR-50-I组分含有儿茶酚、表儿茶素和桑色素三种多酚、黄酮类化合物。此三种化合物有望成为标识成分作为孔石莼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质量控制指标。

李洪飞[9](2012)在《模拟移动色谱法分离甜叶菊甙的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甜叶菊甙是从甜叶菊叶子中提取的双萜糖甙类混合物,具有高甜度、低热量、安全无毒等特点,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当前,我国甜叶菊甙的生产存在工艺繁琐、自动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缺陷。本研究以甜叶菊干叶为原料,采取单因素实验、多因素正交组合实验、sas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超声波法提取、絮凝法除杂、单柱层析评价及模拟移动色谱法分离甜叶菊甙的技术参数,最终建立了甜叶菊甙高效提取和分离纯化工艺路线,为简化甜叶菊甙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1.超声波法提取甜叶菊甙的工艺参数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组合实验确定了超声波法提取甜叶菊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50min、超声频率70KHz、料液比1:50、提取次数2次、超声温度60℃。经超声波处理后,甜叶菊甙的提取率可达到82%,提取时间为水浸提法的1/10。2.甜叶菊甙粗提液絮凝沉淀方法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佳絮凝剂为KAl(SO4)2-CaO,最佳配比为2:1;利用四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实验优化出絮凝法除杂的工艺参数为:絮凝剂添加量1.84%、絮凝时间68.16min、pH7.16和絮凝温度61.73℃,甜叶菊甙的收率为84.21%。3.甜叶菊甙单柱层析评价实验。通过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及脱色实验筛选出ADS-7树脂为提纯甜叶菊甙的固定相;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的技术参数和工艺路线。技术参数为:解吸剂为70%乙醇溶液、再生溶剂为2%NaOH溶液(70%乙醇配制);工艺路线为:吸附→水洗1→解吸→再生→水洗2,分离得到甜叶菊甙的纯度为80.23%。4.模拟移动色谱法分离甜叶菊甙的技术研究。根据单柱层析评价实验数据,以甜叶菊甙纯度和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优化出最佳的模拟移动色谱分离纯化甜叶菊甙的工艺参数为:水洗1流速为10mL/min、解析流速为15.4mL/min、再生流速为7.26mL/min、水洗2流速为20.3mL/min。各区域最优分配及连接方式为:吸附区5根色谱柱三并两串、水洗1区3根色谱柱串联、解吸区6根色谱柱串联、再生区3根色谱柱一串两并,逆向进料、水洗2区3根色谱柱串联。该条件下得到的甜叶菊甙纯度为80.69%,收率为93.48%。5.甜叶菊甙精制工艺参数研究。通过比较五种树脂对甜叶菊甙浓缩液中小分子杂质的吸附性能,确定ADS-4筛分型树脂作为精制甜叶菊甙的固定相。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吸附流速为1.5mL/min、再生溶剂为85%乙醇、最佳再生流速为2.0mL/min,精制得到的甜叶菊甙产品纯度达到98.12%,损失率为2.7%。

李静[10](2011)在《富含甜菊糖苷的甜菊茶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甜菊是一种原产于巴拉圭的野生菊科草本植物,以含有较高的甜菊糖苷而得名,其甜度是蔗糖的250~300倍,但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因此,被誉为“天然糖精”、”最佳天然甜味剂”。大量研究表明,甜菊糖不参与人体的代谢,摄人后不会引起血糖浓度增加,也不会促进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上升;甜菊糖苷还能对高血压、肥胖症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在新世纪,人们对茶叶消费趋向于纯天然、高档、保健、风味独特和多样性,因此开发甜菊茶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本试验以甜菊叶为原料,试制甜菊茶,探讨加工甜菊茶的工艺参数;并对以甜菊茶为原料,探讨甜菊茶的浸提工艺。研究结果如下:(1)摊放提高甜菊茶的氨基酸、水浸出物、糖苷含量,茶汤的浓度及甜菊茶的香气以及改善茶汤滋味,同时降低了黄酮、叶绿素的含量。因此要找出最优的摊放时间,从而达到改进香气、滋味、汤色,并能较好保留品质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摊放6 h,甜菊苷、莱包迪苷A、莱包迪苷C、总甜菊糖苷含量的含量最高,分别比未摊放时提高了30.30%、1.17%、29.12%、3.58%。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摊放在4h最优,6h次之。综合分析甜菊糖苷含量、感官审评结果和辅助参考其他品质化学,确定甜菊最适宜摊放时间为6 h。(2)通过不同杀青温度,不同杀青时间,探讨滚筒杀青工艺条件,得出最适的工艺条件为:温度320℃,时间210s。微波杀青则采用正交试验,探讨微波杀青工艺参数,得出(甜菊苷、莱包迪苷A、感官审评)最适条件为:微波火力高火,杀青时间5 min,投叶量100 g。比较滚筒杀青和微波杀青,得出滚筒杀青的甜菊苷、莱包迪苷A、莱包迪苷C、总糖苷含量分别比微波杀青高0.90%、3.00%、13.20%、5.00%、4.29%。综合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滚筒杀青优于微波杀青。(3)揉捻提高甜菊茶水浸出物、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改善甜菊茶外形。综合甜菊糖苷含量和感官审评结果,以揉捻10 min的甜菊茶品质最优。(4)通过不同烘干温度,不同烘干方式,得到采用100℃烘干,甜菊苷、莱包迪苷A、总甜菊糖苷的含量最高,分别是1.41%、16.85%、19.80%,而且经过烘干的甜菊茶香气清高,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5)以甜菊茶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实验对甜菊茶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甜菊茶糖苷(甜菊苷、莱包迪苷、总苷)最适宜的浸提工艺为:浸提溶剂水,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4h,料液比1:45,浸提次数为2次。

二、正交试验对甜菊甙含量测定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交试验对甜菊甙含量测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乙醇辅助提取甜菊叶的生物活性物及其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 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甜菊叶概述
        1.1.1 甜菊叶的特征及资源状况
        1.1.2 甜菊叶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应用
    1.2 甜菊甙概述
        1.2.1 甜菊甙的特点
        1.2.2 甜菊甙的结构
        1.2.3 甜菊甙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2.4 甜菊甙的功能
    1.3 甜菊叶叶蛋白资源概述
        1.3.1 甜菊叶叶蛋白的资源及利用现状
        1.3.2 甜菊叶叶蛋白的组成及营养价值
        1.3.3 甜菊叶叶蛋白的制备
        1.3.4 甜菊叶叶蛋白的潜在用途
        1.3.5 其它副产品的利用潜力
    1.4 甜菊叶纤维素概述
    1.5 酶概述及其应用和甜菊叶作为其生产原料的潜力
        1.5.1 酶的定义
        1.5.2 两种主要酶的分类
        1.5.3 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6 立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立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乙醇浸提甜菊甙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甜菊叶主要组成成分的测定
        2.2.2 原料的预处理
        2.2.3 甜菊甙的浸提过程
        2.2.4 甜菊甙浸提过程的工艺优化试验
        2.2.5 甜菊甙的纯化过程
        2.2.6 甜菊甙提取率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甜菊叶主要组成成分的测定结果
        2.3.2 甜菊甙浸提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甜菊甙浸提的正交试验结果
        2.3.4 甜菊甙纯化的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响应面法优化浸提残渣中蛋白质和纤维素的提取工艺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质提取试验
        3.2.2 纤维素提取试验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蛋白质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蛋白质提取的响应面试验结果
        3.3.3 甜菊叶中具有抑制蛋白酶活性的成分探究
        3.3.4 纤维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5 纤维素提取的响应面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甜菊叶各种提取物的功能评价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甜菊叶蛋白水解液的浓缩
        4.2.2 甜菊叶蛋白的酶水解液及乙醇萃取物和甜菊甙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4.2.3 浓缩甜菊叶蛋白水解样品的功能性质测定
        4.2.4 甜菊叶蛋白的酶水解物体外抗氧化性的测定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甜菊叶蛋白的酶水解液及乙醇萃取物和甜菊甙ACE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
        4.3.2 浓缩甜菊叶蛋白水解样品的功能性质测定结果
        4.3.3 甜菊叶蛋白的酶水解物体外抗氧化性的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甜菊叶乙醇浸提残渣发酵产酶的技术及酶学性质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发酵培养
        5.2.2 粗酶液的制备
        5.2.3 粗酶液最强酶活力的测定
        5.2.4 酶的纯化
        5.2.5 酶的性质考察
        5.2.6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5.2.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5.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2 粗酶液最强酶活力的确定
        5.3.3 酶的纯化结果
        5.3.4 酶学性质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2)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中试制备工艺优化及酶的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环糊精概述
        1.1.1 环糊精的组成与结构
        1.1.2 环糊精的性质
        1.1.2.1 物理性质
        1.1.2.2 化学性质
        1.1.2.3 生物学性质
        1.1.3 环糊精的应用
        1.1.4 环糊精的制备
        1.1.5 环糊精的研究现状
    1.2 CGTase酶
        1.2.1 CGTase酶的功能与结构
        1.2.2 CGTase酶的产物特异性
        1.2.3 酶的应用
        1.2.4 CGTase酶的研究进展
    1.3 甜菊糖苷
        1.3.1 甜菊糖苷来源及种类
        1.3.2 甜菊糖苷的功能
        1.3.3 酶转化甜菊糖的研究进展
    1.4 本试验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规模化发酵制备工艺条件优化及中试放大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株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室粗酶液的制备
        2.2.2 20 L发酵罐发酵工艺优化
        2.2.3 500 L发酵罐中试放大试验
        2.2.4 酶活测定方法
        2.2.5 生物量的测定
        2.2.6 固体酶粉的制备流程
        2.2.7 絮凝剂种类的选择
        2.2.8 絮凝剂用量的筛选
        2.2.9 絮凝效果评价
        2.2.10 有机溶剂沉淀
        2.2.11 冷冻干燥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发酵罐发酵规律
        2.3.2 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2.3.3 溶氧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2.3.4 优化后 20 L发酵罐发酵规律
        2.3.5 多批次 20 L发酵罐发酵验证试验
        2.3.6 中试发酵试验放大结果
        2.3.7 絮凝过滤
        2.3.7.1 不同絮凝剂过夜静置试验
        2.3.7.2 絮凝剂浓度对絮凝的影响
        2.3.8 500 L发酵罐规模发酵制备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制备环糊精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酶的来源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酶液准备
        3.2.2 α-CGTase活力的测定
        3.2.3 绘制标准曲线
        3.2.4 α-环糊精含量测定
        3.2.5 α-CGTase作用淀粉产α-环糊精影响因素研究
        3.2.6 Plackett-Burman试验
        3.2.7 Box-Behnken试验
        3.2.8 验证试验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α-环糊精的标准曲线
        3.3.2 底物种类对α-环糊精制备的影响
        3.3.3 底物浓度对α-环糊精制备的影响
        3.3.4 加酶量对α-环糊精制备的影响
        3.3.5 温度对α-环糊精制备的影响
        3.3.6 作用时间对α-环糊精制备的影响
        3.3.7 pH对α-环糊精制备的影响
        3.3.8 Mg2+浓度对α-环糊精制备的影响
        3.3.9 PB试验结果
        3.3.10 BB试验设计及结果
        3.3.11 回归方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酶法改性甜菊苷
    4.1 材料与仪器
        4.1.1 酶的来源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α-CGTase酶活力的测定
        4.2.2 转葡萄糖基反应
        4.2.3 单因素试验
        4.2.4 产物定性定量分析
        4.2.5 甜菊苷转化率的测定
        4.2.6 正交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甜菊苷标准曲线
        4.3.2 普通甜菊糖的转糖基反应
        4.3.3 甜菊苷(90% St)的转糖基反应
        4.3.4 酶的种类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
        4.3.5 底物种类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
        4.3.6 底物比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
        4.3.7 加酶量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
        4.3.8 温度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
        4.3.9 时间对甜菊苷转化的影响
        4.3.10 pH对甜菊苷转化的的影响
        4.3.11 正交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复方泻泽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药材与处方
    2.2 制法
    2.3 正交试验
    2.4 辅料的选择依据
    2.5 与质量有关的理化性质研究
    2.6 生山楂的薄层鉴别
    2.7 大黄酚含量测定[14-18]
        2.7.1 色谱条件
        2.7.3 供试品及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2.7.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7.5 稳定性试验
        2.7.6 重复性试验
        2.7.7 加样回收试验
        2.7.8 样品含量测定
3 小结

(5)扶正舒肝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制备
        2.1.1 加水煎煮时提取参数的确定:
        2.1.2 水煮因素水平表
        2.1.3 正交试验:
        2.1.4 中试研究
        2.1.5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确定制备工艺为
    2.2 质量标准
3 讨论

(6)玉米须无糖饮料加工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玉米须饮料工艺流程
        1.2.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9]
        1.2.3 玉米须饮料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4 玉米须饮料加工正交试验设计
        1.2.5 玉米须无糖饮料口味正交试验设计
        1.2.6 玉米须饮料的感官评定
        1.2.7 玉米须无糖饮料成分的测定分析
        1.2.8 香气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须饮料加工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2.2 玉米须无糖饮料口味正交试验结果
    2.3 玉米须无糖饮料成分的测定分析
        2.3.1 感官指标
        2.3.2 理化指标
        2.3.3 微生物指标
        2.3.4 玉米须饮料香气成分分析
3 结论

(7)甜叶菊中总糖苷和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清除自由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甜叶菊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3 甜叶菊糖苷概述
        1.3.1 甜叶菊的化学成分
        1.3.2 甜叶菊叶中的甜味成分
        1.3.3 甜叶菊总糖苷的特性
        1.3.4 甜叶菊糖苷的提取及纯化方法
        1.3.5 甜叶菊糖苷的分离技术
        1.3.6 测定方法
    1.4 甜叶菊总黄酮概述
        1.4.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4.2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1.4.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4.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1.4.5 黄酮的生理功能特性
    1.5 甜叶菊渣用于肥料及饲料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甜叶菊总糖苷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过程
        2.2.1 实验材料、仪器、药品
        2.2.2 工艺流程
        2.2.3 甜叶菊总糖苷的含量的测定
    2.3 甜叶菊总糖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2.3.1 单因素试验
        2.3.2 交试验
        2.3.3 验证试验
    2.4 甜叶菊总糖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2.4.1 甜叶菊总糖苷提取液初步除杂方法的考查
        2.4.2 吸附树脂纯化甜叶菊总糖苷
        2.4.3 LS-850脱色树脂纯化甜叶菊糖苷
        2.4.4 溶剂重结晶法精制甜叶菊糖苷
    2.5 结论
第3章 甜叶菊渣中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材料、仪器、药品
        3.2.2 工艺流程
        3.2.3 甜叶菊渣中总黄酮的含量的测定
    3.3 甜叶菊渣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正交试验
        3.3.3 验证试验
    3.4 甜叶菊渣中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3.4.1 大孔树脂的筛选
        3.4.2 大孔树脂对甜叶菊总黄酮的动态吸附与解吸
        3.4.3 动态吸附解吸验证
        3.4.4 溶剂萃取法纯化甜叶菊总黄酮
        3.4.5 溶剂萃取验证
    3.5 结论
第4章 甜叶菊糖苷及总黄酮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液的配制
        4.3.2 清除DPPH·作用
        4.3.3 清除-OH作用
        4.3.4 清除超氧阴离子O_2~-·作用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对DPPH·的清除作用
        4.4.2 对·OH的清除作用
        4.4.3 对超氧阴离子O_2~-·的清除作用
    4.5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孔石莼中体外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孔石莼的研究概况
        1.3.1 孔石莼的来源及特征
        1.3.2 孔石莼的化学成分
        1.3.3 孔石莼的营养价值
        1.3.4 孔石莼的药用价值
    1.4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
        1.4.1 天然产物的提取方法
        1.4.2 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1.4.3 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1.5 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
        1.5.1 清除氧自由基 ORAC 法
        1.5.2 清除 ABTS 自由基法
        1.5.3 清除 DPPH 自由基法
        1.5.4 清除羟基自由基法
        1.5.5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法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中所用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材料前期处理
    2.4 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4.1 浸提温度对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影响
        2.4.2 浸提料液比对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影响
        2.4.3 乙醇浓度对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影响
        2.4.4 超声时间对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影响
    2.5 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正交试验
    2.6 孔石莼粗提物最佳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2.7 孔石莼体外抗氧化有效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2.7.1 液—液萃取分离纯化孔石莼粗提物
        2.7.2 体外抗氧化有效萃取层的富集
        2.7.3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体外抗氧化有效萃取组分
        2.7.4 中压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体外抗氧化有效洗脱组分
    2.8 体外抗氧化有效组分的筛选
        2.8.1 清除 ABTS 自由基能力
        2.8.2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2.8.3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
    2.9 孔石莼体外抗氧化有效组分的分析
        2.9.1 紫外光谱检测
        2.9.2 显色反应
        2.9.3 HPLC-MS 检测
    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孔石莼粗提物提取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3.2.1 浸提温度对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影响
        3.2.2 浸提料液比对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影响
        3.2.3 乙醇浓度对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影响
        3.2.4 超声时间对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影响
    3.3 孔石莼粗提物提取的正交试验
    3.4 孔石莼粗提物最佳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孔石莼体外抗氧化有效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4.1 引言
    4.2 孔石莼体外抗氧化有效萃取层的筛选
        4.2.1 液—液萃取分离纯化孔石莼粗提物
        4.2.2 不同萃取层清除 ABTS 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4.2.3 不同萃取层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4.2.4 不同萃取层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4.2.5 不同萃取层可溶物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的综合分析
    4.3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体外抗氧化有效萃取组分
        4.3.1 大孔树脂分离正丁醇萃取层
        4.3.2 不同洗脱组分清除 ABTS 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4.3.3 不同洗脱组分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4.3.4 不同洗脱组分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4.3.5 综合分析
    4.4 中压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体外抗氧化有效洗脱组分
        4.4.1 中压液相色谱分离纯化 SR-50 组分
        4.4.2 SR-50-I 组分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孔石莼体外抗氧化有效组分的分析
    5.1 引言
    5.2 紫外光谱检测
    5.3 显色反应
    5.4 HPLC-MS 检测
        5.4.1 SR-50-I 组分 HPLC 检测
        5.4.2 SR-50-I 组分质谱、光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模拟移动色谱法分离甜叶菊甙的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甜叶菊甙概述
        1.1.1 甜叶菊甙的结构
        1.1.2 甜叶菊甙的理化性质
        1.1.3 甜叶菊甙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1.1.4 甜叶菊甙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1.5 甜叶菊甙的应用
        1.1.6 甜叶菊甙的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
    1.2 模拟移动色谱技术概述
        1.2.1 模拟移动色谱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模拟移动色谱的分离原理
        1.2.3 模拟移动色谱技术的应用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1 超声波法提取甜叶菊甙的工艺参数优化
        1.4.2 甜叶菊甙粗提液絮凝沉淀方法的研究
        1.4.3 甜叶菊甙单柱层析评价实验
        1.4.4 模拟移动色谱法分离甜叶菊甙的技术研究
        1.4.5 甜叶菊甙精制工艺参数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声波法提取甜叶菊甙的工艺参数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的预处理
        2.2.2 超声波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
    2.3 检测方法
        2.3.1 试剂的配制
        2.3.2 甜叶菊甙含量的测定
        2.3.3 提取率计算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甜叶菊甙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超声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超声波法提取甜叶菊甙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甜叶菊甙粗提液絮凝沉淀方法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最佳絮凝剂的选择
        3.2.2 絮凝剂配比实验
        3.2.3 絮凝剂添加量实验
        3.2.4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
        3.2.5 絮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
        3.2.6 絮凝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
    3.3 检测方法
        3.3.1 甜叶菊甙含量的测定
        3.3.2 甜叶菊甙收率的计算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最佳絮凝剂的选择
        3.4.2 絮凝剂配比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4.3 絮凝剂添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4.4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4.5 絮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4.6 絮凝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4.7 絮凝沉淀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甜叶菊甙单柱层析评价实验
    4.1 实验材料
        4.1.1 原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4.2.2 解吸条件的选择
        4.2.3 树脂再生条件的选择
        4.2.4 树脂稳定性试验
        4.2.5 水洗量的测定
    4.3 检测方法
        4.3.1 甜叶菊甙纯度的测定
        4.3.2 树脂吸附量计算
        4.3.3 解吸率计算
        4.3.4 脱色率计算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大孔树脂的筛选结果
        4.4.2 解吸条件的选择结果
        4.4.3 再生条件的选择结果
        4.4.4 树脂稳定性试验
        4.4.5 水洗量的测定
        4.4.6 工艺路线的确定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移动色谱法分离甜叶菊甙的技术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原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1.4 模拟移动色谱系统的技术特点
    5.2 实验方法
        5.2.1 色谱柱的装填
        5.2.2 模拟移动色谱法分离甜叶菊甙工艺参数的优化
    5.3 检测方法
        5.3.1 甜叶菊甙纯度的测定
        5.3.2 甜叶菊甙收率计算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进样浓度的优化结果
        5.4.2 各区色谱柱分配及连接方式的优化结果
        5.4.3 切换时间的优化结果
        5.4.4 进样流速的优化结果
        5.4.5 水洗1流速的优化结果
        5.4.6 解吸流速的优化结果
        5.4.7 再生流速的优化结果
        5.4.8 水洗2流速的优化结果
        5.4.9 优化实验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甜叶菊甙精制工艺参数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原料
        6.1.2 试剂
        6.1.3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树脂的筛选
        6.2.2 再生条件的选择
        6.2.3 树脂重复性实验
    6.3 检测方法
        6.3.1 甜叶菊甙纯度测定
        6.3.2 甜叶菊甙含量的测定
        6.3.3 甜叶菊甙损失率计算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树脂吸附性能研究结果
        6.4.2 吸附流速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4.3 再生溶剂的选择
        6.4.4 最佳乙醇浓度的选择
        6.4.5 最佳再生流速的选择
        6.4.6 树脂重复性试验结果
        6.4.7 验证试验
        6.4.8 甜叶菊甙样品HPLC分析结果
    6.5 与传统工艺分析比较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富含甜菊糖苷的甜菊茶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甜菊的研究进展
        1.1 甜菊的概述
        1.2 甜菊的主要化学成分
        1.3 甜菊的药理作用
        1.4 甜菊的应用
    2 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2.1 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2.2 加工方式的研究进展
    3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甜菊茶加工的摊放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摊放时间对甜菊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摊放时间对甜菊叶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摊放时间对甜菊茶主要品质含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甜菊茶加工的杀青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滚筒杀青对甜菊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滚筒杀青对甜菊茶主要品质含量的影响
        2.3 微波杀青工艺条件的优化
        2.4 不同杀青方式对甜菊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5 不同杀青方式对甜菊茶主要品质含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甜菊茶加工的揉捻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甜菊茶加工的干燥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药品及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烘干温度对甜菊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烘干温度对甜菊茶主要化学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干燥处理对甜菊茶主要化学品质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甜菊茶中糖苷提取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甜菊糖苷的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浸提条件对甜菊苷含量的影响
        2.2 浸提条件对莱包迪苷含量的影响
        2.3 浸提条件对总糖苷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正交试验对甜菊甙含量测定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乙醇辅助提取甜菊叶的生物活性物及其功能评价[D]. 王丽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2]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中试制备工艺优化及酶的应用评价[D]. 陈晓彤.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3]复方泻泽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J]. 毛小红. 中医药导报, 2016(09)
  • [4]双泽清脂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J]. 饶双超,陈密,姜卫中.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5(04)
  • [5]扶正舒肝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J]. 饶双超,程丽娟,万富贵. 河北医药, 2015(12)
  • [6]玉米须无糖饮料加工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J]. 刘璐,廖李,汪兰,吴文锦,陈学玲,丁安子,程薇,薛淑静,史德芳,高虹,梅新,乔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6)
  • [7]甜叶菊中总糖苷和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清除自由基研究[D]. 王红玉. 兰州理工大学, 2013(S1)
  • [8]孔石莼中体外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D]. 高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9]模拟移动色谱法分离甜叶菊甙的工艺技术研究[D]. 李洪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2(05)
  • [10]富含甜菊糖苷的甜菊茶加工工艺研究[D]. 李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正交试验测定甜菊苷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