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

“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

一、“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中[1](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李平[2](2010)在《“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工业经济领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十二五"时期,要从探索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目标出发,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新的发展环境,通过调整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工业结构,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的工业结构,有利于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高的工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政府部门应当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深化体制改革,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和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李军[3](2010)在《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资源城市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作为油气资源的供应者,油气资源城市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源和原料的提供者,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者和拉动者,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实现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内容是管理科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综合交叉所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属于战略管理范畴。本文以可持续发展、资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为基础,系统研究了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产业结构变动理论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针对油气资源城市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全面分析了国际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石油产业的影响,在借鉴国内外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经验性实证研究成果,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与讨论,从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目标原则、制约因素、影响机理和战略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给出了我国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本文利用系统理论与方法,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为目标函数,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约束条件,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模型。该模型系统考虑了产业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产业结构效益与产业均衡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有效补充与调节,以及技术进步和环境友好等因素。基于规模、弹性和比较优势等基准,构建了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的主导产业选择定量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产业专门化率、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市场需求潜力三项指标。基于马尔萨斯、威赫尔斯特和伏特拉产业集群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多产业集群发展模型。该模型比较全面地考虑了集群间的竞争关系、互利关系和掠食关系,并给出了各种关系下的产业均衡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陈佳贵,黄群慧[4](2009)在《“十一五”规划实施前三年分析报告及对“十二五”的政策建议》文中指出本报告研究表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即2006~2008年),22个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的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单位GDP能耗等4个指标完成难度大以外,其他指标都有望完成,完成率至少应该能够达到82%。单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这22个指标看,"十一五"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十一五"规划实施3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是经济增长目标远远超过了预期,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二是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务指标达到预期,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成绩显着;三是资源环境目标多数达到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时期,是经济增长方式初步转变的实现期、和谐社会建立的关键期、体制机制改革的攻坚期,政策导向应该注意把握以下方向:以潜在经济增长率为重要基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缩小行政性垄断范围,实行公平的准入政策;制定实施科学的技术创新鼓励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积极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一个能够兼顾经济增长与劳动者保护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科学扩大政府支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制;将整体上改善环境质量列为"十二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

张少兵[5](2008)在《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以追求高速经济增长为导向,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重型化与地区间制造业同构的发展趋势,加上农业的工业化过程中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压力加大。同时,传统发展观长期的路径依赖导致环境政策服从于经济增长目标,使我国现有环境工作效率极为低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本文基于“经济发展”代替“经济增长”这一重要的战略转型背景,以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地区为例,对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产业发展新路径,以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等主流经济学思想以及现代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基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共赢”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个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扩展的环境保护内生化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环境比较优势理论的完整分析,解释了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环境经济现象,并以此作为产业结构政策改进的基础。(2)通过对长三角地区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性描述和最近几年制造业空间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以及对1993年以来长三角工业“三废”情况和近些年集约化农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分析,形成了对区域产业结构与环境变化关系的整体认识。(3)运用“EKC”检验经典模型判断了长三角经济增长中的环境约束状况,结果表明:上海整体环境约束力强于江浙,而江浙的发达地区又强于全国平均水平,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促使长三角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个改进的多变量双对数回归模型,以上海为例,对经济增长中影响环境质量的规模、结构、技术三大效应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类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指标变动中,结构效应在环境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经济规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宏观变量,人为地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有时还适得其反;技术是一个政府不宜过度施加直接影响力的微观因素,应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产业结构是政府可以施加影响并有所作为的中观变量,通过宏观调控改变产业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引导微观主体节能减排和能动地发展“两型”产业,应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运用差额分析法对江苏省工业分行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行业对资源的需求结构和数量不同,对资源的利用技术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型化是导致区域环境压力的诱因。最后,对结构重型化和制造业同构的环境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4)在考虑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国际因素。综合各制约因素的分析认为,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一种供给性政策,以提供公共物品的形式来干预经济结构,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以市场力量来调节相应的供求与分配关系,但更需以政府力量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部分。(5)对环境约束下国家产业结构与相应环境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家政策的演变总体上有利于环境——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经济与环境管理一体化的趋势。但产业结构与环境政策中自上而下的传导模式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这导致了区域政策与国家规划的衔接不够协调,主要由各类政绩考核指标构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先天不足,不能有效避免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上的机会主义;地区之间政策协调程度更低,其竞争大于合作,这种由地方政府演化为“经济人”角色所带来的弊端,靠其自身调整是难以克服的。(6)在总结现有政策的不足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链优化的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并提出了以高效环保现代农业发展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消除结构性污染、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等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本文最后补充讨论了两类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一是围绕要素“溢出效应”讨论了环境保护内生化理论的发展,二是结合地方政府竞争因素分析,对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府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论文同时对考虑环境影响的区域产业结构制约因素分析模型化、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制造业同构中环境因素对产业政策的影响、环境约束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调查研究等相关命题进行了展望。

姜爱林[6](2004)在《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文中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从重要意义、基本方针、互动关系、主要任务与改革措施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若干基本策略。

陕西省工业结构调整课题组[7](2003)在《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线。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哪个区域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选择准确、调整力度大、起点高、升级快,哪个区域就在竞争中领先;经济赶超的规律也表明,谁一步领先,就步步领先,谁一步落后,将会步步落后。为进一步理清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02)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布《山西省"十五"工业结构调整 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 晋政办发[2002]39号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了加快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省经贸委制定了《山西省"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了我省"十五"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和具体的奋斗目标,突出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促进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战略调整要点,提出了工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措施,对加快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经贸委[9](200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 公布“十五”期间工商管理培训资格院校名单》文中研究指明 按照中组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印发<"十五"期间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纲要>的通知》(国经贸培训[2001]748号)要求,"十五"期间企业培训工作必须加强管理,严格培训院校资格审定,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推荐,并参照"九五"期间工商管理质量评估结果,确定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56所院校为"十五"期间首批承担工商管理培训的资格院校。

张苏平,齐援军,丁丁[10](2002)在《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文中研究表明 7月1日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讲话中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要

二、“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与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及内容体系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研究的内容体系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国际实践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资源与资源城市
    2.1.2 产业与产业结构
    2.1.3 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集群
2.2 基本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资源经济理论
    2.2.3 区域经济理论
    2.2.4 产业经济理论
2.3 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实践
    2.3.1 美国产业结构演变模式及启示
    2.3.2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模式及启示
    2.3.3 巴西产业结构演变模式及启示
    2.3.4 产业结构国际模式比较 第3章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及途径
3.1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3.1.1 内在动力机制
    3.1.2 外在动力机制
    3.1.3 内外动力机制的关系
3.2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3.2.1 美、德、法、日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
    3.2.2 美、德、法、日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3.2.3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3.3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3.3.1 结构现状分析
    3.3.2 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第4章 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及评价机制
4.1 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构建的依据
    4.1.2 模型设计
4.2 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3 评价方法选取
4.3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方法
    4.3.1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原则
    4.3.2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方法
    4.3.3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模型 第5章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度量
5.1 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与基本特征
    5.1.1 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
    5.1.2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5.2 产业集群的性质与分类
    5.2.1 产业集群的性质
    5.2.2 产业集群的分类
5.3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产生条件
    5.3.1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5.3.2 产业集群产生的条件
5.4 产业集群度量与识别
    5.4.1 产业集群联系强度度量
    5.4.2 产业集群识别
5.5 产业集群增长模型
    5.5.1 种群生态学模型
    5.5.2 产业集群增长模型 第6章 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
6.1 国际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回顾
    6.1.1 第一次国际石油产业结构调整
    6.1.2 第二次国际石油产业结构调整
    6.1.3 第三次国际石油产业结构调整
6.2 国际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石油产业的影响
    6.2.1 我国石油业面临跨国大石油公司的巨大挑战
    6.2.2 我国石油业面临周边及中东产油国石油公司的巨大挑战
6.3 国内外油气资源城市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6.3.1 国外主要油气资源城市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6.3.2 国内油气资源城市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6.4 我国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
    6.4.1 我国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挑战
    6.4.2 我国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6.4.3 我国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对策 第7章 大庆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7.1 大庆市基本概况
    7.1.1 区位状况
    7.1.2 资源状况
    7.1.3 产业状况
7.2 大庆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定位与发展重点
    7.2.1 目标定位
    7.2.2 发展重点
7.3 大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7.3.1 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7.3.2 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7.3.3 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7.3.4 稳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7.3.5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和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的科研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详细摘要

(5)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引言
        1.1.2 对环境问题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认识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内外环境治理与保护理论研究进展
        1.2.2 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研究
        1.2.3 长三角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中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1.3.1 中心概念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
2 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传统产业结构理论
    2.2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环境价值论
    2.3 发展观的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2.4 引入环境要素的环境比较优势理论
        2.4.1 环境比较优势理论的作用机理
        2.4.2 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释
    2.5 结论及启示
3 区域产业结构与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3.1 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化的时空特征
        3.1.1 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化的时间特征
        3.1.2 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特征
    3.2 长三角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
        3.2.1 长三角与工业"三度"排放相关的环境变化
        3.2.2 长三角集约化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区域产业结构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的特点分析
        3.3.1 区域产业结构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3.2 环境保护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
4 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评价
    4.1 区域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分析:1993~2006年长三角省际数据
        4.1.1 传统增长理论与生态本位论的环境影响评述
        4.1.2 以上海1993~2006年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
        4.1.3 以江浙1993~2006年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
    4.2 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因素分解:基于规模、结构、技术三类效应
        4.2.1 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三类效应评述
        4.2.2 以上海1992~2006年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
    4.3 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绩效评价:以江苏1999~2006年为例
        4.3.1 产业结构变动对环境影响的一般规律
        4.3.2 江苏产业结构变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4.3.3 江苏产业结构变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4.4 区域产业结构重型化与制造业同构的环境影响分析
        4.4.1 长三角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环境影响
        4.4.2 长三角制造业同构的环境影响
    4.5 小结
5 引入环境要素的区域产业结构制约因素分析
    5.1 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分析
        5.1.1 经济发展因素
        5.1.2 社会发展因素
    5.2 需求因素分析
        5.2.1 需求总量
        5.2.2 需求结构
    5.3 供给因素分析
        5.3.1 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禀赋
        5.3.2 劳动力资源
        5.3.3 资本供应状况
        5.3.4 科技进步因素
        5.3.5 制度供给因素
    5.4 国际因素分析
        5.4.1 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
        5.4.2 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
        5.4.3 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
    5.5 引入环境要素的区域产业结构制约因素综合分析
6 环境约束下的国家与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分析
    6.1 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一体化的国家政策分析
        6.1.1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6.1.2 产业发展中环境保护政策的评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解释
    6.2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政策评析
        6.2.1 上海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战略
        6.2.2 浙江提升自主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6.2.3 江苏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战略
        6.2.4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政策评价
    6.3 结论与启示
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际观察:日本、韩国的启示
    7.1 日本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演变:由支柱产业的转换来观察
        7.1.1 经济恢复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复兴
        7.1.2 高速增长时期: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迅猛发展
        7.1.3 稳定增长时期: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崛起
        7.1.4 泡沫经济和萧条时期:信息产业的兴起
    7.2 韩国政府主导型产业结构演进:强力政府与高效市场的藕合
        7.2.1 经济动荡与恢复阶段
        7.2.2 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7.2.3 调整改革发展阶段
    7.3 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借鉴
        7.3.1 日韩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总结
        7.3.2 日韩经验对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启示
8 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8.1 基于委托—代理机制改进的政府管理制度优化
        8.1.1 不同目标下的政府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8.1.2 委托—代理机制政府管理制度的优化
    8.2 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环境
    8.3 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高效与环保
    8.4 发展先进制造业消除结构性污染
    8.5 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8.6 小结
9 相关讨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论文相关问题的讨论
        9.1.1 讨论一:"溢出效应"与环境保护内生化理论展望
        9.1.2 讨论二: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把握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与意义, 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确立并坚持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方针及原则, 理清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任务及重点
    (一) 要确立并坚持和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
    (二) 要理清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任务及重点
三、用足用活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改革措施, 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一) 用足用活城镇化发展的改革措施②
    (二) 用足用活工业化发展的改革措施①一是宏观管理要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三) 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四、“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 [2]“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李平. 中国工业经济, 2010(01)
  • [3]油气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与战略研究[D]. 李军. 大庆石油学院, 2010(06)
  • [4]“十一五”规划实施前三年分析报告及对“十二五”的政策建议[J].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陈佳贵,黄群慧. 经济管理, 2009(11)
  • [5]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D]. 张少兵.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6]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J]. 姜爱林.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 [7]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A]. 陕西省工业结构调整课题组. 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 2003
  • [8]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布《山西省"十五"工业结构调整 规划纲要》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政报, 2002(18)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 公布“十五”期间工商管理培训资格院校名单[J]. 国家经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2(24)
  • [10]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J]. 张苏平,齐援军,丁丁. 经济研究参考, 2002(29)

标签:;  ;  ;  ;  ;  

“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