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多中心 Castleman 病患者卡波西肉瘤和人类疱疹病毒 8 (KSHV/HHV8) 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多中心 Castleman 病患者卡波西肉瘤和人类疱疹病毒 8 (KSHV/HHV8) 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

一、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多中心Castleman病患者卡波西肉瘤伴人疱疹病毒8型(KSHV/HHV8)相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恋[1](2021)在《54例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异常的伴高细胞因子状态的炎症性疾病,病理组织学呈现淋巴滤泡、血管和浆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高细胞因子状态可导致淋巴结特征性改变,部分可伴有全身症状以及多系统损害。本文旨在探讨CD的累及部位、病理类型以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实验室指标等,为年轻医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4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我院且经过病理组织学明确的并至少由2名病理科医生审核的5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采用电话回访方式。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差异分析,检验水平均设定为P=0.05。结果:(1)一般资料:54例CD患者中,男性22例(40.7%),女性32例(59.3%)。单中心型(UCD)中男性10例(32.26%),女性21例(67.74%);多中心型(MCD)中,男性12例(52.17%),女性11例(47.83%)。两组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χ2=3.787,P=0.052)。31例UCD中单淋巴结站单一淋巴结受累者共18例,男性7例(38.89%),女性11例(61.11%);单淋巴结站多发淋巴结受累者共13例,男性3例(23.08%),女性10例(76.92%),两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χ2=0.864,P=0.153)。确诊年龄横跨17-80岁,平均年龄43.29岁,中位年龄38.5岁。31例UCD年龄均≤50岁,而MCD组共有>50岁者19例,≤50岁4例,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5.539,P<0.001)。(2)发病部位:CD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处,包括31例(57.41%)颈部,18例(33.33%)纵隔,15例(27.78%)腋窝,腹股沟14例(25.93%),13例(24.07%)腹膜后,5例(9.26%)腹部,2例(3.70%)胸部,1例(1.85%)盆腔。经统计学分析后,UCD组与MCD组受累部位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MCD组上述部位受累发生率高于UCD组,而在盆腔、纵隔、胸部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UCD单淋巴结站单一淋巴结受累组与多发受累组在受累部位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灶直径:UCD病灶直径范围0.8-12cm,平均为2.92-4.28cm。MCD病灶直径0.3-4.3cm,平均为0.64-3.13cm。UCD病灶直径大于MCD。(4)病理分型:UCD中透明血管型(HV)27例(87.10%),浆细胞型(PC)4例(12.90%),MCD组中HV型5例(21.73%),PC型17例(73、91%),混合型(MIX)1例(4.35%),两组病理学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01)。UCD组以HV型为主,而MCD组以PC型为主。UCD单淋巴结站单一淋巴结受累组与多发受累组未见病理类型差异(P均>0.05)。(5)临床症状:UCD组与MCD组在发热、乏力、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肝脾肿大、厌食、消瘦全身表现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MCD组发生率高于UCD组。而UCD单淋巴结站单一淋巴结受累组与多发受累组患者的全身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6)实验室检查:MCD组在贫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低白蛋白血症方面与UCD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上述发生率均较UCD高。而UCD单淋巴结站单一淋巴结受累组与多发受累组在谷草转氨酶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1),前者谷草转氨酶发生率更高。(7)治疗:31例UCD均行完整手术切除,术后相关压迫症状和异常实验室指标基本得到纠正。截至随访日期,仅1人死亡,死亡率3.23%,手术患者均处于疾病完全缓解(CR)。23例MCD中,14人行化学治疗(包括手术后复发3例),1人仅口服激素,4人明确诊断后未治疗,4人行单纯手术切除。截至随访日期,治疗的MCD中,疾病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2例,治疗有效率可达43.48%。5例死亡,死亡率为21.74%。UCD与MCD治疗方式存在差异(P<0.001),UCD手术切除效果较好,基本可以达到治愈效果,而MCD行切除治疗后需要行全身化学治疗。化疗患者中包括效仿淋巴瘤治疗的方案、TCP方案(沙利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硼替佐米为基础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方案,较经典的淋巴瘤治疗方案相比,后两种方案也表现出较好疗效,同时给药途径较为方便,安全性较好,前者价格便宜,对于MCD或者是一种新的选择。结论:CD发病率较低,UCD更常见于青年女性人,MCD更常见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在临床上,UCD较MCD更常见,UCD中HV型为主,而MCD中PC型为主。UCD病灶直径更大。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UCD患者多数无症状,实验室指标也基本正常,而MCD常多器官多系统受累,贫血、低白蛋白等实验室异常指标较多。UCD单淋巴结站单一淋巴结受累组与多发受累组实验室指标上也存在差异。CD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临床上易于恶性淋巴瘤等相混淆,淋巴结活检是确诊CD的重要手段,对疑似病例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手术是UCD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后生存期较长。而MCD主要以化疗为主,预后较UCD差,除经典的淋巴瘤化疗方案外,TCP、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给药途径方便,较易获得,或许为MCD患者提供新的尝试治疗方案。

易雪丽[2](2020)在《NOC2L过表达在HIV-1 Tat蛋白调控人类疱疹病毒8型复制周期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明确NOC2L在HIV-1 Tat蛋白调控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 virus 8,HHV-8)复制周期中的作用,明确NOC2L是否通过激活P53-P21轴参与HIV-1 Tat蛋白调控HHV-8复制周期,为阐明NOC2L在AIDS相关卡波济肉瘤(Kapsi’s sarcoma,KS)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部分依据。方法:(1)首先使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p CDH-GFP-NOC2L重组慢病毒质粒并通过菌落PCR、质粒双酶切及测序对其进行验证,然后使用构建的p CDH-GFP-NOC2L重组慢病毒质粒包装NOC2L重组慢病毒,并用NOC2L重组慢病毒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NOC2L基因进行验证;(2)使用Tat重组慢病毒感染BCBL-1细胞(HHV-8潜伏感染细胞系),在BCBL-1细胞中表达Tat蛋白后通过RT-q PCR检测NOC2L m RNA表达水平,同时通过RT-q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53和P21的m 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3)利用NOC2L重组慢病毒过表达BCBL-1细胞中的NOC2L基因后,通过RT-q PCR检测HHV-8 ORF73、ORF50的m RNA表达水平,同时通过RT-q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21和P53的m 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p CDH-GFP-NOC2L慢病毒质粒,菌落PCR及质粒双酶切结果显示在构建的质粒中成功插入NOC2L基因片段,质粒测序结果显示该插入片段与Gen Bank中登记的NOC2L基因100%同源;(2)使用Tat重组慢病毒感染BCBL-1细胞后,RT-q PCR检测显示能检测到Tat表达,在96 h的时候Tat表达量最高,Western blot能检测到Tat蛋白表达,Tat重组慢病毒感染BCBL-1细胞96 h后,宿主细胞的NOC2L、P53和P21 m RNA表达水平均上调,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hospho-p53、P53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3)使用NOC2L重组慢病毒过表达BCBL-1细胞的NOC2L基因后,RT-q PCR检测显示在96 h的时候NOC2L表达量最高,NOC2L过表达后,ORF50、ORF73、P53和P21 m RNA表达水平均上调,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hospho-p53、P53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结论:(1)在BCBL-1细胞中表达Tat蛋白后,NOC2L m RNA表达水平上调,P53和P21 m 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证实了NOC2L、P53和P21参与了Tat调控HHV-8裂解复制周期;(2)NOC2L过表达后ORF50和ORF73上调,证实了NOC2L可以直接激活HHV-8裂解复制;P53和P21在NOC2L过表达后均表现为上调,表明NOC2L可能通过激活P53-P21轴参与调控HHV-8复制周期。

左伟莉[3](2020)在《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一类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最常见的亚型,在国内约占NHL的50.7%。B细胞淋巴瘤常见的抗原表达研究最多的是CD20抗原。CD20抗原是一种非糖基化疏水磷酸跨膜蛋白,分子量大小是33Kda至35Kda,且具有一个细胞外环状结构与四个跨膜区域。同时作为广谱B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物,CD20广泛表达于从前B细胞至成熟B细胞的多个发育阶段,但在B淋巴细胞发育首尾二端,包含浆细胞、pro-B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阶段CD20表达丢失。另外CD20抗原在B细胞活化、分化和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CD20蛋白表达于90%以上B细胞淋巴瘤,约有95%至98%的DLBCL表达CD20,所以,CD20成为单克隆抗体类免疫靶向治疗药物的目标抗原。除此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DLBCL若没有特殊说明指的是CD20阳性的DLBCL。目前研究最多的是CD20阳性DLBCL,关于CD20阴性的DLBCL的报道却很少见,因为该病仅占所有DLBCL的1%~2%。最近的相关研究表明,CD20阴性的DLBCL通常局限于具有成浆细胞特征和终末B细胞分化的DLBCL的几种变异亚型,最常见的亚型包括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浆母细胞淋巴瘤(PBL)、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源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相关多中心性Castleman病大B细胞淋巴瘤。此外鉴于此病的罕见性,现今全球病例通常均通过个案分析形式给予报道,故在诊断与治疗此病等方面临床医师尚缺乏全面性。此项研究分析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知水平,使漏诊率、误诊率下降,为更为深入地探究此病给予更多的证据支持与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7例患者,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MUM-1、Ki-67、CD20、CD79a、Bcl-6、CD3、CD10、CD43、CD21、CD5、Bcl-2 及 CyclincD1 等)检测诊断是CD20阴性DLBCL病人,这17例中,有2例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没有行任何治疗且失访,有1例确诊后行化疗干预,方案为环磷酰胺(CTX)+地塞米松(DXMS)+多柔比星脂质体,病情缓解后出院,之后失访,未知预后,另外的14例患者病例资料完善。于本院病案查询系统内查询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标(IPI)评分、性别、有无B症状、发病部位、ECOG评分、临床分期、结外受累状况、乳酸脱氢酶(LDH)值等状况并记录。同时借助软件SPSS21.0来统计分析所收集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CD20阴性DLBCL在男女不同性别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为53岁,儿童少见;(2)CD20阴性DLBCL好发于淋巴结外器官,受累部位较多;包括骨髓、腹腔、鼻腔、纵隔、上颌窦、皮下软组织等,临床表现不特异;(3)CD20 阴性 DLBCL Ann Arbor 分期:Ⅲ、Ⅳ 期 11 例(78.57%);伴随 B 症状 8 例(57.14%);Ki-67≥80%11 例(78.57%),结外受累数≥2 有 12例(85.71%);(4)CD20阴性DLBCL的治疗方案各异,在具体选择方面,主要基于病人自身免疫情况、临床症状、病变位置等开展个体化治疗,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案是化疗,以CHOP样方案和高剂量强度化疗方案(EPOCH、Hyper CVADMA方案)为主。该研究中虽然一线高剂量强度化疗方案的初始疗效(完全缓解率55.56%、部分缓解率33.33%、疾病稳定率11.11%)优于一线传统CHOP样化疗方案(部分缓解率66.67%、疾病稳定率33.33%),但两者对OS、PF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427、P=0.271);(5)该研究CD20阴性DLBCL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4.5个月。多因素预后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P=0.012)为预后不良因素。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Ki-67、结外受累数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预后无影响。结论:(1)CD20阴性DLBCL为罕见的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低生存率、不典型的细胞形态、侵袭性高及化学免疫治疗耐药性;(2)CD20阴性DLBCL预后差,获得短暂缓解后易复发,B症状是其预后不良因素,高剂量强度化疗对预后无影响;

李朝萍[4](2020)在《PDGFRB在单中心Castleman病中的突变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 研究背景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又称为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炎症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病因及发病率仍不明确。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活检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和排外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而作出判断。但是目前国内国际尚无公认的统一的诊断标准,其诊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完善。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已经发现细胞因子异常增高如IL-6、IL-1、TKF-a、NF-kB、VEGF及IL-10与本病相关,其中IL-6被认为是导致CD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细胞因子,血清IL-6水平与全身系统炎症症状及脏器损害呈正相关,治疗后血清IL-6水平会下降,与全身症状好转相对应。细胞因子增高的原因仍有待阐明,可能致病因素有病毒感染、副肿瘤综合征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通常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由多基因参与、多因素影响的,但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分析这些突变的主要挑战是,要把对癌症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少数功能性驱动突变,与大量对于疾病无关的随机乘客突变区分开。同样,癌症也是一种通路疾病(相互作用的基因组),并且据推测,驱动体突变针对的是数量相对较少(6-10个)的信号通路和调节通路中的基因,每个通路都包含大量的基因,重大突变基因的鉴定对于发现驱动程序突变及对癌症的靶向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NGS)的广泛应用对各种复杂疾病研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通量高、成本相对较低,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二代测序方法中全基因组测序(WGS)、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和靶向基因测序是最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表明,外显子约占人全基因组的1-2%,却包含了 85%的致病突变。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是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该技术已经应用到多种疾病的基因诊疗中。WES相比WGS而言,主要关注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外显子区域,因此测序量降低,而测序深度提高,使得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下发现突变,且结果更加可靠。而靶向深度测序则对测序深度更进一层,在捕获突变率及明确突变类型上有较强的优势。目前有报道的通过NGS在CD中的测序结果显示,在UCD中发现了 ETS1,PTPN6和TGFBR2的共同扩增。iMCD病例有DNMT3AL295Q体细胞突变。有1例UCD透明血管型变异的病例中发现了 6p号染色体上组蛋白基因簇的扩增,另外在肿瘤抑制因子和染色质结构重塑蛋白中显示出突变和拷贝数变化。这些研究对CD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帮助,但是对于CD的发生发展等仍需大量的实验去证实,尤其是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发现,CD患者血清标本和淋巴结标本中IL-6表达上调。IL-6的功能有诱导B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从而可导致CD患者淋巴结生发区血管过度增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一种酪氨酸蛋白激酶(TK)受体,位于细胞膜表面,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蛋白质家族的受体,在细胞外信号转导到细胞中至关重要,并介导许多过程,如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迁移,在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和再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DGF与PDGFR结合触发受体的二聚复合物形成,从而激活下游信号分子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可诱导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或转移,是肿瘤血管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信号通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乳腺癌、胃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肿瘤中发现了 PDGFR的表达异常。由于CD的发病率较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实验室检测、预后因素及治疗方案的比较,使CD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面临挑战,须要深入了解其临床特点、免疫表型、病理机制及治疗方向,才能更准确的对其诊断及治疗。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及验证相关问题。本研究对75例CD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了 PDGFRB基因在UCD中有较高的突变率,分析了其突变的相关信息,并构建了 PDGFRB的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对其相关致病机制做了初步的探究,希望对CD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2 目的探索PDGFRB在单中心Castleman病中的突变情况,并对PDGFRB的相关致病机制做初步的探究。3 方法3.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收集了在199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的75名CD患者(41例UCD和34例iMCD)。在诊断时,所有病例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独立检查和解释,并根据2015年NCCN Castleman病诊疗指南进行诊断,并排除了伴有恶性肿瘤、HIV感染、多发性神经病、器质性肿大、内分泌病、M蛋白和皮肤色素沉着综合症的患者,以及没有足够临床数据的患者。该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进行。所有患者均获得书面知情同意书。3.2 研究方法3.2.1 对发现队列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验证队列进行靶向深度测序,从而确定突变基因及其突变位点3.2.1.1.将75例病人分为发现队列及对照组,发现队列共有40例(8例UCD,22例iMCD),验证队列共有35例(23例UCD,12例iMCD)。首先对发现队列的40例患者石蜡肿瘤组织DNA提取,获得DNA后,进行电泳、DNA浓度的测量以及标化,使其符合靶向深度测序的标准。进行测序后对结果进行分析。3.2.1.2.根据发现队列40例患者的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对35例验证队列的患者进行石蜡组织DNA提取,获得DNA后,进行电泳、DNA浓度的测量以及标化,使其符合靶向深度测序的标准。进行测序后对结果进行分析。3.2.1.3.对PDGFRB突变与UCD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性别、UCD/iMCD分类、组织病理学特征、病灶定位、B症状、发热、水肿/腹水、乏力、低血红蛋白、LDH、低白蛋白血症、肝脾肿大。3.2.2 PDGFRB突变对细胞的影响3.2.2.1.通过对PDGFRβ胞质域的构象的建模,去探究PDGFRB的突变对受体活性的潜在影响。3.2.2.2.通过免疫共沉淀、蛋白印迹方法去分析测试了是否持续激活了受体酶活性,并通过荧光素酶检测、焦点形成实验来检测PDGFRB Asn666Ser突变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2.2.3.通过Ba/F3细胞中非依赖细胞因子生长测定实验,来观察PDGFRB Asn666Ser突变体对细胞功能影响。3.2.2对PDGFRB p.Asn666Ser突变的体细胞起源的推测为了推测PDGFRB p.Asn666Ser突变的体细胞起源,我们运用了 BaseScope技术——一种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UCD组织样品中进行的新型突变特异性RNA原位杂交。4研究结果4.1.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b(PDGFRB)在UCD中突变率最高4.1.1对75名CD患者(41例UCD和34例iMCD)的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有17%的UCD(7/41)患者有PDGFRB p.Asn666Ser突变,并且全部都是透明血管变异。4.1.2.比较不同癌症中PDGFRB突变的频率,发现UCD在所有癌症中PDGFRB突变的发生率最高,而且在其他血液肿瘤中未发现编码p.Asn666Ser的PDGFRB突变。4.1.3.PDGFRB突变与UCD患者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UCD/iMCD分类、组织病理学特征、病灶定位、B症状、发热、水肿/腹水、乏力、低血红蛋白、LDH、低白蛋白血症、肝脾肿大,无明显的关联。4.2.PDGFRB Asn666Ser 突变持续活化 PDGFRB 受体。4.2.1.通过对PDGFR β胞质域的构象建模,我们发现在PDGFRβ模型中,Asn666的侧链参与与His661主链的氢键相互作用,在自抑制形式的KIT激酶结构中,Asn655和His650之间观察到类似的相互作用。但是,在活性形式的KIT激酶中,Asn655的侧链指向不同的方向,并且不再与残基His650相互作用。因此,PDGFR β中p.Asn666ser将消除Asn666与His661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改变该蛋白区域中的相互作用。4.2.2.PDGFRB Asn666Ser突变体较野生型拥有较强的自磷酸化作用,可持续性活化PDGFRβ。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法显示,与未刺激的野生型PDGFRβ相比,Asn666Ser突变体持续性激活SRE依赖性转录。4.2.3.与野生型PDGFR β转染的NIH3T3成纤维细胞细胞相比,用Asn666Ser突变体转染的细胞形成灶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在小鼠Ba/F3细胞的实验中,Asn666Ser突变体使小鼠Ba/F3细胞产生了不依赖IL-3的生长的特性。这些数据表明,Asn666Ser突变体具有转化细胞的潜力。4.3.PDGFRB p.Asn666Ser突变可能来源于UCD中的非造血基质细胞通过BaseScope RNA原位杂交测定,仅在CD45-细胞中可以检测到BaseScope信号,而CD45-细胞中富含非造血基质细胞。从而推断,PDGFRB p.Asn666Ser突变可能来源于UCD中的一群非造血基质细胞。5结论(1)PDGFRB基因在UCD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并通过持续活化PDGFR β来促进细胞增殖与转化。(2)PDGFRB p.Asn666Ser突变可能来源于UCD中的非造血基质细胞,这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沈坚[5](2020)在《基于SEER数据库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自杀死亡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卡波西肉瘤是HIV感染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癌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高于普通人群。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以明确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患者自杀死亡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我们的研究基于SEER数据库,对1980-2016年期间登记的美国卡波西肉瘤患者进行筛查并与同期美国普通人群相比较,计算其标准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并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杀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美国卡波西肉瘤患者和美国普通人群的自杀率分别为115.31/10万人年(21405例患者中有110例自杀)和15.1/10万人年,标准化死亡比为7.64,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6.28-9.2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黑种人(vs白种人,HR:0.43,95%CI 0.21–0.89,P=0.022),年龄≥55岁(vs 18-44岁,HR:0.31,95%CI 0.14–0.66,P=0.002),化疗(vs不化疗,HR:0.60,95%CI0.37–0.96,P=0.032)是卡波西肉瘤患者自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可以应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来识别具有相对较高自杀风险的卡波西肉瘤患者(白种人、18-44岁、非化疗),并在患者诊断、治疗和随访期间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该人群的自杀率。

刘治全[6](2020)在《卡波西肉瘤环状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以基因芯片技术筛查卡波西肉瘤患者肿瘤组织和瘤旁组织中的circRNA差异性,进行差异性circRNA的生物学功能富集及预测,讨论差异性circRNA可能具备的生物学功能及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卡波西肉瘤在非编码RNA领域的调控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冷冻保存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肿瘤及瘤旁组织标本五组(男:女=2:3),检验标本质量后提取总RNA之后反转录为cDNA,使用circRNA芯片杂交后进一步扫描筛选出差异性circRNA(筛选标准:差异倍数≥1.5倍,P<0.05);通过计算P值筛选出circRNA,将差异性circRNA导入circBase数据库,及circNet,circ2Trait数据库,查找其转录本、母基因、来源染色体及区域,预测差异性circRNA的miRNA结合位点,并构建circRNA-miRNA-genesymbol(来源母基因)表达网络,预测miRNAs和人类的蛋白质编码基因、长链非编码基因及环状RNA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相互作用网络,对miRNAs-circRNA相互作用组中的蛋白编码基因运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KEGG富集分析,将差异性的circRNA富集于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调节通路上。挑选5个circRNA进行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circRNA差异表达的稳定性及基因芯片筛选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卡波西肉瘤肿瘤组织较瘤旁组织差异表达的circRNA共有550个,其中168个上调的circRNA和382个下调的circRNA,结合位点主要集中于外显子区(筛选标准:P<0.05,且差异倍数改变≥1.5倍)。2.通过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富集在R-SMAD蛋白结合、唾液腺形态发生中的分支作用、对焦黏附组件的正向调节、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细胞连接组装的正调控、唾液腺发育、小脑皮质形成、唾液腺形态发生、肌节组织、基底板。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差异表达明显的circRNA主要富集于糖胺聚糖降解、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昼夜节律、维生素消化吸收、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物质代谢相关的通路中。3.挑选富集程度较高的差异性circRNA21个,前100个差异性circRNA,差异通过靶预测程序预测差异circRNAs的潜在靶点miRNA,并与来源母基因并构成circRNA-miRNA-genesymbol关联网络图,发现具有多circRNAs共同调节的miRNA:miRNA-676-5p、miRNA-5193。Y染色体上发现一条差异性hsacirc0092207发生下调。差异较显着地hsacirc0020917,其结合的hsa-miR-575,hsa-miR-4676-5p,hsa-miR-636,hsa-miR-4293,hsa-miR-218-1-3p,在既往111项差异性研究,数十种人肿瘤性疾病中均显示出差异性。低表达hsacirc0022428与hsa-miR-635$66hsa-miR-6774-5p$57 hsa-miR-4253$53 hsa-miR-6862-5p$52 hsa-miR-3945$51等五个预测结合miRNA,均有超过50个结合位点。4.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circRNA(hsacirc0020917、hsacirc0022393、hsacirc0025653、hsacirc0040626、hsacirc0085087)行qRT-PCR验证,差异性结果与原样本芯片测得差异性一致。结论:1.本次研究中发现与KS组织与瘤旁对照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经分析、注释、关联,推测差异表达的circRNAs可能参与了KS发病机制,提示circRNA可能是全新的卡波西肉瘤标记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2.差异表达的circRNAs主要富集于调节细胞分化成熟过程相关分子及与代谢相关通路中。3.Y染色体上hsacirc0092207发生下调可能与男性患者发病相关。4.hsacirc0020917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子。

龚海波[7](2020)在《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认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病毒(KSHV)是导致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生的关键病原体。KSHV在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我们发现,各个类型的卡波西肉瘤患者发病情况都是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其背后的机制不明。由于对于卡波西肉瘤来讲,目前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细胞株可供研究,卡波西肉瘤目前认为是内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研究KSHV致瘤作用可以用的模型是感染KSHV的内皮细胞。KSHV基因组编码25个成熟miRNA,这些miRNA的具体作用不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偏好,即男性相较于女性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是个危险因素(2)内皮细胞感染KSHV后,会产生哪些差异表达基因(3)kshv-miR-k12-12-3p有多少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会对内皮细胞有什么样的生物学作用。(5)kshv-miR-k12-12-3p改变生物学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方法:(1)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并纳入全世界所有KSHV血清流行病学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94年1月到2019年11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中的合并优势比(ORs)和95%置信区间(95%CI)。(2)从GEO数据库下载相关数据集,采用在线的工具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富集分析,关键基因模块分析。(3)采用2个在线的分析软件Target Scan Human Custom、miRDB预测kshv-miR-k12-12-3p靶基因,并对结果进行取交集获取共同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关键基因模块的获取。(4)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将kshv-miR-k12-12-3p转染进入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5)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稳定转染kshv-miR-k12-12-3p的内皮细胞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改变。结果:(1)对全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女性的KSHV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1.07,95%CI:0.99-1.17,P=0.10);对纳入的成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发病情况较女性高(男vs.女,OR=1.11,95%CI:1.03-1.19,P=0.004);纳入的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儿童相较于女性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0.87,95%CI:0.77-0.99,P=0.03)。(2)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1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1个最关键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共得到kshvmiR-k12-12-3p的78个靶基因,其中有4个最关键基因。(4)划痕实验和血管生成实验可以观察到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可以检测到关键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改变。结论:(1)在KSHV感染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但尚不足以解释卡波西肉瘤发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的现象。(2)KSHV感染可以使内皮细胞产生差异表达的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可得到kshv-miR-k12-12-3p最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kshv-miR-k12-12-3p可以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改变。

常巧珍[8](2020)在《重叠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比较少见,可以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常伴发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前后因果关系尚不明确。该病实验室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特异性差,发病机制不明确,诊断需组织病理学明确,治疗上无标准统一的方案。本文通过分析重叠综合征合并CD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措施,强调病理活检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例口干、眼干,蛋白尿、少尿、水肿、皮疹及多发淋巴结肿大的54岁女性患者病历资料,同时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并总结C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结果: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化验及影像学检查、肾脏及淋巴结组织活检,诊断为“1.重叠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急性肾损伤肾性高血压2.Castleman病”,给予甲泼尼龙片48 mg日一次联合环磷酰胺50 mg日一次治疗,经过2个月左右的治疗,患者肾功能较前好转,淋巴结较前缩小。结论:重叠综合征合并多中心型CD比较罕见,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需病理活检确诊。确诊CD后需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变化,若有异常,应权衡利弊,积极行肾脏穿刺活检术以明确诊断。

陈英[9](2020)在《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EB病毒感染特点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我国东部地区HIV-1感染者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流行株特点和AIDS相关性淋巴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lymphoma,ARL)中EBV编码的micro RNAs表达特点与临床意义,为临床HIV-1感染者和ARL等EBV相关疾病提供病毒学方面的依据。对象和方法:1、收集我院住院的186例HIV-1感染者与52例非HIV-1感染者唾液和血液,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血液中的病毒载量进行检测;根据EBV核抗原-3C(EBV nuclear antigen-3C,EBNA-3C)区域多态性对EB病毒分型;对EB病毒跨膜潜伏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羧基末端(carboxy terminus,C-ter)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国际上的流行株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两组间的差异。2、收集35例EBV感染的ARL患者和20例EBV感染的HIV感染者血浆,提取RNA,通过定制的EBV micro RNA定量芯片,筛查两组间差异表达的EBV micro RNAs,用q RT-PCR进行扩大样本验证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分析。结果:第一部分1、HIV-1感染者中EBV以1型为主,2型有更高病载。不同亚型的EBV病毒载量水平存在差别(P值<0.0001)。2型比1型(P值=0.001,<0.05)和1、2混合型(P值=0.006,<0.05)病载量高。2、EBV病毒载量水平在HIV与非HIV感染者对照组间分布存在差别。病毒载量水平在低中(10~102拷贝/μl)、中高(102~103拷贝/μl)水平时,患者病例数分布存在差别,P值分别为<0.0001和0.01。3、HIV与非HIV感染者EBV LMP-1变体均以China1变体为主,但LMP-1C-ter变体类型的分布、30bp缺失(30bp deletion,del30)、33bp重复序列(33bp tandem repeats,rep33)热点突变的发生率两组间存在差别,P值均<0.0001。HIV感染者发生del30缺失的核酸位置不同,而非HIV感染者只在同一核酸位置(168295-168266)发生缺失;HIV感染者rep33高拷贝次数的发生率比非HIV感染者的高。第二部分1、5例ARL患者与8例HIV感染未并发淋巴瘤患者EBV mi RNAs差异表达筛选结果为ebv-mi R-BART2-5p、ebv-mi R-BART8-3p、ebv-mi R-BART15、ebv-mi R-BART19-5p、ebv-mi R-BART9-5p,相对差异表达倍数为219.69、92.67、36.56、14.16、-1.99。2、q RT-PCR扩大样本验证35例ARL患者5条EBV mi RNAs筛选结果与ebv-mi R-BART6-3p,与20例非淋巴瘤的HIV感染者相比,6条EBV mi RNAs差异表达与筛选结果一致。ebv-mi R-BART2-5p、ebv-mi R-BART8-3p、ebv-mi R-BART15、ebv-mi R-BART19-5p、bv-mi R-BART6-3p 5条EBV mi RNAs相对表达上调,mi R-BART9-5p相对表达下调。3、ebv-mi R-BART8-3p、ebv-mi R-BART19-5p与ebv-mi R-BART9-5p在血浆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和淋巴瘤B症状发生情况存在正相关,P值分别为0.03,0.01,0.04。与IPI评分对ARL预后评估效果相比,6条EBV mi RNAs作为ARL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更优。预测到一些靶基因以及对应的20条信号通路如IκB/NF-κB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等通路可能与ARL发病有关。结论:1、在我国东部地区,HIV感染者EBV病毒存在较高的活动性病毒复制;EBV感染以1型为主,EBV 2型感染者有更高的EBV病毒载量;LMP-1变体均以China1变体为主,与非HIV感染者比较,LMP-1 C-ter变体类型的分布、del30、rep33热点突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别。2、ARL患者ebv-mi R-BART2-5p、ebv-mi R-BART8-3p、ebv-mi R-BART15、ebv-mi R-BART19-5p、ebv-mi R-BART9-5p、ebv-mi R-BART6-3p 6条EBV mi RNAs存在较高的差异表达;其中ebv-mi R-BART8-3p、ebv-mi R-BART19-5p、ebv-mi R-BART9-5p与ARL患者临床特征(IPI评分、ECOG评分和淋巴瘤B症状)密切相关,可以作为ARL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其致病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ARL肿瘤信号通路。

李道群[10](2019)在《人类疱疹病毒8型潜伏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rus 8,HHV-8)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猴疱疹病毒属。KSHV是人类重要的DNA肿瘤病毒,它是诱发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原发性渗出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多中心卡斯特曼病(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MCD)和炎症细胞因子综合症(KSHV inflammatory cytokine syndrome,KICS)及共感染HIV/AIDS患者高度致瘤死亡的重要病原体。全球每年KSHV新发感染癌症肿瘤患者病例可达34000例。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KSHV感染率高达95%并引起超过50%的HIV/AIDS患者死亡。KSHV可以感染多种人源细胞,包括内皮起源细胞、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KSHV感染动物模型是研究KSHV潜伏和裂解感染转换、感染组织细胞嗜性、KS致癌与机体免疫应答机制,及开发疫苗和筛选治疗药物必要技术平台。虽然KSHV感染的免疫缺陷小鼠和绒猴的动物模型已成功建立,但仍存在与人类物种差异大和价格昂贵等诸多问题,建立合适的KSHV感染动物模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树鼩属低等灵长类动物,与人类进化关系较为密切,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病毒性疾病研究。因此,我们用树鼩作为感染对象,从体内外不同水平建立KSHV感染树鼩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利用iSLK.219病毒株细胞培养体系,培养获得rKSHV.219重组病毒。采用胶原酶和胰酶消化法分离出原代肝窦内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肾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肺上皮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树鼩六种原代细胞,经鉴定后进行体外培养。用KSHV感染树鼩原代细胞,经荧光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KSHV病毒能够高效感染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GFP表达比率达97%),对其他原代细胞的感染性依次为: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TSKEC)>HEK293T(TSKEC vs HEK293T,p<0.05)>树鼩原代肝窦内皮细胞(TSKEC vs TSLSE,p<0.01)>树鼩原代肺上皮细胞(TSKEC vs TSLEC,p<0.05)>树鼩原代血管内皮细胞(TSKEC vs TSVEC,p<0.001)>树鼩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TSKEC vs TSSFC,p<0.001)>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TSKEC vs TSPBMC,p<0.001)。与啮齿类大鼠和兔原代肾细胞对KSHV病毒易感性相比较,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具有显着的种属优势。对感染的树鼩肾上皮细胞感染特性研究表明,TSKEC胞内病毒粒子在感染24 h后其病毒复制、蛋白表达和病毒滴度达到最大值。对感染TSKEC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和病毒检测发现,KSHV可以长期潜伏感染原代TSKEC,每个代次都有LANA蛋白表达,而裂解期蛋白ORF26仅可在早期P0和P1代表达。进而,我们选用3-5月子代幼龄树鼩经尾静脉注射接种KSHV病毒(5×107GFU/只)。在长达119 d的感染观察时间内,树鼩血液以及树鼩各组织均可检测到病毒DNA、mRNA和病毒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并在分离培养的淋巴细胞中观察到GFP荧光。组织病理检测显示,感染树鼩的脾脏、肺和肝脏组织中均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灶性聚集,肺泡壁增厚,肝细胞水肿和坏死现象。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LANA或ORF62蛋白在脾、肺、肝和肾中表达,主要以潜伏感染LANA蛋白表达为主,表明KSHV可以在树鼩建立潜伏感染。对树鼩体内抗病毒相关炎症因子检测发现,树鼩机体内免疫排斥相关炎症因子呈现上升趋势,IFN-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加了1000倍),而与KSHV致病性相关IL-6和IL-8炎症因子也增加了近百倍,说明KSHV感染可以引起树鼩体内强烈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综上所述,树鼩可以支持KSHV潜伏感染和病毒复制,为进一步建立KSHV感染的树鼩疾病模型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多中心Castleman病患者卡波西肉瘤伴人疱疹病毒8型(KSHV/HHV8)相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多中心Castleman病患者卡波西肉瘤伴人疱疹病毒8型(KSHV/HHV8)相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54例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累及部位以及病灶直径
    3.3 病理分型
    3.4 临床症状
    3.5 实验室检查
    3.6 治疗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astleman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NOC2L过表达在HIV-1 Tat蛋白调控人类疱疹病毒8型复制周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NOC2L基因重组慢病毒的构建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NOC2L在HIV-1 Tat蛋白调控HHV-8复制周期中的作用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NOC2L的表达对HHV-8复制周期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HV-8 复制周期调控与卡波氏肉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3)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PDGFRB在单中心Castleman病中的突变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索引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S)及其受体(PDGFRS)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基于SEER数据库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自杀死亡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索引
1.研究背景
2.研究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纳入分析的变量
    2.3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特征
    3.2 患者的标准化死亡比
    3.3 自杀相关危险因素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6)卡波西肉瘤环状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研究对象和临床标本的选择
    1.3 实验方法
        1.3.1 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实验前处理
        1.3.2 对RNA样品的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1.4.1 环状RNA芯片初筛
2 数据分析
    2.1 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2.2 原始数据的扁平化处理
    2.3 差异性circRNA数据进一步分析
        2.3.1 差异基因层级聚类
        2.3.2 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注释及GO及KEGG富集分析
        2.3.3 circRNA吸附miRNA预测、circRNA-miRNA网络关联分析
3 qRT-PCR验证候选环状RNA
    3.1 引物设计
    3.2 提取总RNA
    3.3 反转录合成cDNA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3.5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质量检测结果
        4.1.1 总RNA质量鉴定
    4.2 circRNA表达谱分布情况
        4.2.1 差异表达的circRNA
        4.2.2 分层聚类分析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qRT-PCR验证
5 讨论
    5.1 卡波西肉瘤国际及新疆流行现状及特征
    5.2 卡波西肉瘤病毒特异性及其传播途径
    5.3 卡波西肉瘤病理特点与组织来源
    5.4 卡波西肉瘤与非编码RNA
        5.4.1 卡波西肉瘤与miRNA
        5.4.2 环状RNA与卡波西肉瘤
    5.5 Gene Ontology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5.6 KEGG通路富集circRNA分析
    5.7 Y染色体来源的差异性circRNA:hsa_circ_0092207 及其余特征性circRNA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血清阳性率与性别因素的meta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筛选过程和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的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KSHV感染内皮细胞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1.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1.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基因网络的获取
        1.5 关键基因的注释和数据库信息挖掘
    2.结果
        2.1 KSHV感染内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和关键基因的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kshv-miR-k12-12-3p靶基因预测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
    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提取与鉴定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五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探索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与方法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重叠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病历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astleman病与肾脏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EB病毒感染特点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我国东部地区HIV-1 感染者EBV感染流行株特点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EBV病毒载量水平在HIV与对照组间分布存在差别
        2.2 HIV-1 感染者中EBV以1 型为主,2 型有更高病载
        2.3 HIV-1 感染者的EBV LMP-1 基因与对照组不同热点突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别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IDS相关性淋巴瘤(ARL)EBV编码的microRNAs表达特点和临床意义探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ARL患者中EBV mi RNAs差异表达
        2.2 ARL患者中差异表达的EBV miRNAs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ARL患者中差异表达的EBV miRNAs靶基因预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感染者EBV相关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10)人类疱疹病毒8型潜伏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的流行与危害
    1.2 KSHV传播的环境因素
        1.2.1 地理因素
        1.2.2 人群因素
        1.2.3 环境因素
    1.3 KSHV病原生物学
        1.3.1 KSHV传染源
        1.3.2 KSHV传播方式
        1.3.3 KSHV易感人群
        1.3.4 KSHV临床症状
        1.3.5 KSHV的诊断和治疗
        1.3.6 KSHV的预防和控制
    1.4 KSHV流行病学
        1.4.1 KSHV的发现和分类
        1.4.2 KSHV的病毒粒子结构
        1.4.3 KSHV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编码蛋白
        1.4.4 KSHV的生命周期及感染特点
    1.5 KSHV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应用
        1.5.1 裸鼠模型
        1.5.2 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1.5.3 人源化小鼠模型
        1.5.4 绒猴模型
    1.6 树鼩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1.6.1 树鼩生物学地位
        1.6.2 树鼩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
        1.6.3 树鼩在病毒感染的研究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树鼩原代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树鼩原代细胞的培养结果
        2.3.2 树鼩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2.3.3 树鼩原代细胞的增殖曲线测定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KSHV感染树鼩原代细胞易感性筛选及肾上皮细胞感染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iSLK.219 病毒细胞株的培养及r KSHV.219 病毒滴度检测
        3.3.2 KSHV感染树鼩六种原代细胞结果
        3.3.3 KSHV感染不同物种来源的原代肾细胞结果
        3.3.4 KSHV对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最佳感染复数的探究结果
        3.3.5 KSHV感染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特性的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KSHV感染树鼩动物特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实验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KSHV感染树鼩血液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4.4.2 KSHV感染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荧光表达结果
        4.4.3 KSHV感染树鼩组织定量检测结果
        4.4.4 KSHV感染树鼩组织中病毒m RNA表达结果
        4.4.5 KSHV感染树鼩组织病毒蛋白表达的结果
        4.4.6 KSHV感染树鼩各组织器官HE和 IHC检测结果
        4.4.7 KSHV感染树鼩抗病毒免疫反应因子的检测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KSHV感染树鼩原代细胞和肾上皮细胞的研究
        5.1.2 KSHV潜伏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多中心Castleman病患者卡波西肉瘤伴人疱疹病毒8型(KSHV/HHV8)相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54例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恋.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NOC2L过表达在HIV-1 Tat蛋白调控人类疱疹病毒8型复制周期中的作用[D]. 易雪丽.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3]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D]. 左伟莉. 郑州大学, 2020(02)
  • [4]PDGFRB在单中心Castleman病中的突变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朝萍.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SEER数据库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自杀死亡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沈坚. 浙江大学, 2020(02)
  • [6]卡波西肉瘤环状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D]. 刘治全.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D]. 龚海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重叠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D]. 常巧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EB病毒感染特点和临床意义[D]. 陈英. 浙江大学, 2020(02)
  • [10]人类疱疹病毒8型潜伏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环境影响研究[D]. 李道群.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多中心 Castleman 病患者卡波西肉瘤和人类疱疹病毒 8 (KSHV/HHV8) 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