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诗歌对《红楼梦》的影响

论白居易诗歌对《红楼梦》的影响

一、论白居易诗对《红楼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袁宪泼[1](2021)在《《姽婳词》互文性结构及其蕴含的诗学观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红楼梦》中唯一的一篇古体叙事诗,《姽婳词》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结构特征。它既是对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的仿作,又是对这些经典之作的转换,进而形成镶嵌于《红楼梦》中的微型叙事副文本,彰显出《红楼梦》"情"之思想超越道德本体的审美属性。《姽婳词》互文性文本结构的建构,反映了曹雪芹宗尚初唐和中唐古体诗的诗学观念,这一方面适应了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另一方面展现出异于时俗的创新求巧诗学观。

杨艳萍[2](2018)在《柳永《望海潮》的传播接受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柳永《望海潮》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与接受的相关理论,对《望海潮》从宋至今的文人评价、选本及教材收录、模仿创作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望海潮》传播过程中,读者通过评价、模仿等不断对其内涵进行新的阐释和发掘,不断对其价值进行重构,促进了《望海潮》的进一步传播。因为“完颜亮闻歌南侵”的传播故事,对《望海潮》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政治色彩。《望海潮》不仅是题咏都市的标杆之作,奠定了都市词的创作范本,也是北宋承平气象、都市风光的记录,具备广阔的文学意义。在对传播接受的梳理中,《望海潮》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和体认。《望海潮》进入教材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轻视文体、不重音乐性、忽视文化意义等问题。结合对传播与接受的梳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望海潮》教学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在教学中增加对《望海潮》的赏析和体认。

曹明[3](2015)在《《红楼梦》韵文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学界对《红楼梦》中的韵文非常关注,论着颇为丰富。文章主要从探讨《红楼梦》中韵文与小说的关系、韵文的艺术价值、韵文的渊源、《红楼梦》中的诗论、韵文异文等方面,来梳理前人对《红楼梦》韵文的研究。

南瑛[4](2014)在《论香山《长恨歌》的文学影响》文中认为白居易《长恨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长远:一是给戏曲、小说、诗歌的创作,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发挥的空间;二是一些诗句被化用,尤其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句,启发文人创造出"梨花"与"杨妃"互喻的表达范式,成为吟咏梨花诗词中的常用典故。"梨花一枝春带雨"也被词人用来抒发离情别绪,有"梨花雨"、"梨花枝上雨"、"梨花春雨"、"梨花泪"等形态。

吴长庚[5](2013)在《八百年朱熹文学接受与传播导言》文中指出朱熹是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以继承伊洛传统为己任,以二程思想为基础,综合并吸收了北宋以来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深入回应了佛道二家的思想挑战,建立起一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高峰,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高峰。朱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他一生以整理传统学术为任,研究的视野极其开阔,他的学术广涉哲学、经学、伦理、教育、文

杨一晨[6](2014)在《汉英花卉植物词隐喻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花卉植物词,除了植物学范畴的意义之外,还承担着情感交流、思维表达的作用。花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在不同文化中体现着明显的认知差异。本文选取这一类词汇为研究对象,从花卉植物词产生的源头考察,分析了两种语言意义的隐喻差异,呈现这一类词隐喻发展的脉络。首先以总称词“花”和flower作为研究对象,搜集词源语料,并结合现代汉语、现代英语的义项进行分析,发掘语言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两个词语是怎样发生了语义上的隐喻转移。本文尽可能完整的呈现从词产生的原始意义到引申义的隐喻变化过程,理清在这个过程中,词义变化的脉络,就可以为思维和文化的差异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以两种语言中具有典型文化色彩的花卉植物词为例,研究其在使用过程中的隐喻含义。通过分析发现,人们都是根据花的自然特征与人的情感建立起映射的,中西方的花反映的大都是爱情、亲情、个人品质等的问题。花卉植物词的词义也经历了从单纯自然属性过渡到社会属性变化。汉语中的花卉植物词和人格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英语中的花卉植物词形成了完整的隐喻体系——花语。所以我们看出,在经历了原始认知思维的一致性后,两种语言在语义引申上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隐喻道路。借助隐喻手段可以充分地理解词汇的文化精髓,对于文化交流和翻译理解会有较大的帮助。造成隐喻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在受到神话、宗教、思维和文化的影响下,东西方的花卉植物词形成的隐喻体系愈加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差异性,找到这些差异之后,会对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重点以中英文学作品中花类词语为例,根据其出现的语言环境和表达作用分析花卉隐喻的差异,以及相似隐喻在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花卉植物词汇的表达,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比较,考察花卉植物词的隐喻特征。分析

王玉[7](2014)在《《红楼梦》引唐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楼梦》与唐诗分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小说和诗歌的明珠,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深广,《红楼梦》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唐诗的影响,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也对唐诗有所接受,这种接受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红楼梦》中的引唐诗。本文就以《红楼梦》引唐诗为研究对象,佐以在学界较为认可的个别化用之唐诗,其中也可认为是曹雪芹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引用,试图探讨《红楼梦》引唐诗的存在缘由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在《红楼梦》的“诗化”表达和诗意显现上的作用,小说的诗意性使得这些缘由和规律得以成篇。本文基本以《红楼梦》引唐诗作为研究对象,《红楼梦》的诗意使得《红楼梦》引唐诗更为自然贴合,《红楼梦》引唐诗又使《红楼梦》的“诗化”表达和诗意显现更为直接透彻,这些引唐诗并不是随意引用,而是遵循某种内在规律的,这种规律同曹雪芹的个人素养与个性特色有关,也与《红楼梦》的人物、情节、环境相关。所以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探讨《红楼梦》通过唐诗展现的诗意,也可看做是对唐诗意象、意境的引用,这为《红楼梦》引唐诗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第二、三章)探讨《红楼梦》引唐诗的内在规律及其艺术特色,其内在规律关照了曹雪芹的个人素养和个性特色,展现出诗美的艺术特色,使唐诗、唐诗之诗人、兼唐诗中的诗体、意象、意境等诗歌要素得以引用,与《红楼梦》中牵涉到的人物、情节、环境得以有机结合。本文第一章,探讨《红楼梦》与唐诗的诗意显现。这种诗意展现在《红楼梦》的各个层面,但本文为了说明问题从两个关节点入手,一是全书之目——书名,一是全书之旨——题旨。书名已经被众多研究者做过分析,基本的共识是出自唐诗,但出自何首仍有所争议,“红楼”意象在唐诗中也具有多种表意,这些《红楼梦》书名相关的意象基本自中晚唐诗歌,《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悲剧意味的小说跟中晚唐诗歌中的悲凉气氛是统一的。全书之旨则从“为闺阁昭传”、“大旨谈情”、“色空观”这三个关键词入手,这三个关键词围绕“为闺阁昭传”,重在言情,并同诗歌的“代言体”相关,引唐诗主要围绕大观园中的诗歌活动,故从大观园诗歌活动中探讨“为闺阁昭传”。从代言体角度看,《红楼梦》引唐诗可谓“代言之代言”,一方面曹雪芹是小说人物的代言,又是所引诗歌的代言,小说人物是诗歌的代言,也是所引诗歌的代言,所引诗歌本身的诗人也是其诗歌主体的代言,这几种关系都在这一节有所表述,试图分析《红楼梦》引唐诗“代言之代言”的特色,揭示唐诗与《红楼梦》的联系,以及其中千丝万缕的诗意表达。本文第二章,唐诗按照“初盛中晚”进行分期列表而后可见《红楼梦》引唐诗中的初唐诗歌并不存在,但兼收并蓄的曹雪芹并未放弃从初唐诗歌的角度进行诗意显现,他通过引用初唐歌行体诗进行表达,这是《红楼梦》引唐诗在分期上的突出特色。而唐代“盛中晚”诗歌都在《红楼梦》引唐诗的范畴之内,这三唐诗歌的特点与《红楼梦》诗意表达相契合,故在各自的风格内被曹雪芹所引用,然而,盛唐“兴象”的表达在《红楼梦》引唐诗上是可以扩展到中晚唐的,曹雪芹所引用的中晚唐诗歌都注重了其中感情的兴寄,正是有这种感情的兴寄才使得《红楼梦》引唐诗和曹雪芹的创作“世殊同归”,曹氏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引唐诗中的感情相契合,才会显现出《红楼梦》的多层诗美意境。本文第三章,探讨《红楼梦》引唐诗的艺术特色。《红楼梦》引唐诗中情感的兴寄是从引唐诗中“声音意象”和“画意”来展现的,这与曹雪芹的个人素养分不开,曹雪芹热爱音乐和绘画,故其引唐诗在“声音意象”和“绘画”上更为侧重,并注重通过其中的情感兴寄来表达意蕴以及人物诗意的生存方式及充满悲剧色彩的诗化结局。即曹雪芹本身对音乐和绘画多有涉猎,故其所引唐诗在“声音意象”、“画意”上的涵盖较为突出,这可以看做是《红楼梦》引唐诗在艺术特点上的规律,在展现“声音意象”和“画意”的时候加入了作者的个人情绪情感,这些个性特色跟从引唐诗原诗的诗人亦有关联,这使得唐诗的情绪情感表达与《红楼梦》的情绪情感表达有契合之处,在艺术特色的讨论中,曹雪芹以引唐诗为切入点,对唐诗意象、意境都有引用。总之,《红楼梦》引唐诗跟《红楼梦》中的书名、题旨表达、《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曹雪芹的个人素养、唐代诗歌本身的情感兴寄,都有关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彼此联系中展现了《红楼梦》的诗意。

宋学达[8](2014)在《从“词本事”看宋词之“尊体”》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宋代文人书写的“词本事”为研究对象,透视宋词“尊体”的线性历程,并讨论其相关理论问题。由宋人书写的“词本事”,是与宋词关系最为紧密的文献资料,其中蕴含着宋人最真实的词学观念与思想。词之“尊体”这一概念虽然由清代词学家提出,但“尊体”意识的渐次发展,却是在宋代即已存在的词学现象。宋人“词本事”的书写方式有其自身的演变轨迹,其中体现着宋人“尊体”意识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考察宋人“词本事”的思想内容,可以将宋词“尊体”所独有的理论问题一一明确,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由于目前学界针对宋人“词本事”专门的理论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宋词之“尊体”问题的认识也总体上较为朦胧,故而在正式进入对宋人“词本事”与宋词“尊体”历程的梳理与探讨之前,需要先完成两项基本工作:其一,对宋人“词本事”这一概念所覆盖的文献范围进行大致的圈定;其二,明确宋词“尊体”的相关基本问题,及其在整个词史范畴上的独特性。这两项基本工作,是本文第一章完成的主要任务。本文第二章通过梳理宋代文人对“词本事”书写意图从“随意性”、“偶然性”到“刻意性”,再到较为明确的“以事传词”与“以词传人”的演变,大致描绘出“尊体”意识在宋代从无到有,从朦胧到基本明确的生成与发展历程。第三章针对宋人“词本事”书写的“学问化”倾向,进行专门的梳理与探讨,透视宋词“尊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宋代词学生成与发展的相关情况。第四、五、六章,分别就“词本事”的思想内容针对宋词“尊体”的三个理论问题展开分析与论述,即:其一,通过考察艳情本事的“纯情化”转变,透视宋人对词体“侧艳”道德偏见的摒弃;其二,通过考察“词本事”中政治寄托内容的演变,论述传统诗学对宋人“尊体”意识的影响;其三,通过考察“词本事”中关于词体“音乐性”的偶然记载与刻意书写,明确宋人“尊体”意识中兼顾词体“音乐本色”与文辞“诗化”的全面“雅化”观念。

陈际斌[9](2013)在《唐传奇与唐代文风》文中指出本文重点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的互动关系:其一,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之间有无影响,如果两者存在影响,是前者影响后者,还是后者影响前者,抑或相互影响。其二,研究互动方式,即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在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叙事动机、叙事地位、叙事艺术、叙事语言等不同层面上如何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其三,研究互动过程的阶段性,唐传奇的发展分初盛中晚四期,不同时期的互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四,研究互动原因,本文主要从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与优势互补、唐传奇与唐代文风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传奇与诗文作者的交往等角度研究互动原因。其五,研究互动结果,互动促成了诗文与小说的相互渗透;促成了文学主流从诗文到小说的转向。全文共十三章,前加绪论,后加附表。第一至第三章论初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一章论述传奇初兴和文风生成的背景;第二章论述初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主要是比较初期传奇与体现文风的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文的文体特征差异;比较二者在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叙事动机、叙事地位、叙事艺术、叙事语言和描写语言等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其目的是分析不同文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第三章论述初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文风影响传奇:其一,诗文之儒家主导思想确立了传奇的人间化性质、道德底线和阶段定位。其二,“唐初八史”之编纂使得重史文风盛行,并为传奇所借鉴,使传奇的史传体叙事框架得以确立。其三,文风之文质并重与传奇的阶段定位相适应。一方面,此期文质并重,骈文、赋特别是诗等辞章因素向传、记渗透,此期传奇已经处于初期。另一方面,此期文质并重,又反对片面讲究文采,反对南朝绮艳文风,此期赋和骈文受到正统诗文作家、史学家、古文先驱者排斥,初期传奇的辞章化程度远不如盛期。体现文风的诗文也会受到传奇影响。其一,史传采用传闻材料,运用小说笔法,如“唐初八史”之《晋书》可能受王度《古镜记》之影响。其二,碑传也多体现小说因素,碑传文特别是僧人、道士碑传多存异闻。第四至第六章论盛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四章论述传奇鼎盛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五章论述盛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六章论述盛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盛期传奇与文风的互动表现出以下特点。其一,贞元文风尚荡直接导致了单篇传奇的兴盛。贞元文风尚荡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儒家思想束缚;在艺术上文笔放纵而不受拘束。这种文风会导致佛道、神怪、艳情、豪侠传奇的兴盛,并且艺术水平特别高。其二,元和文风尚怪,是受到传奇的影响,表现在:传奇“作意好‘奇’”之创作动机渗透到诗文中,险怪诗派追求怪奇;传奇吸收多种文体之优长的写法,必然会启发韩孟诗派打破文体界线,以散句、赋句入诗。其三,写实文风兴起对传奇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思想上,写实文风促进了唐传奇的人间化倾向。在艺术上,写实文风促成了传奇纪传体叙事形式的成熟,传奇采用易于让人相信的纪传体框架写虚构的内容。其四,叙事文风兴起有利于唐传奇的兴盛。因为唐传奇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文体。第七至第九章论中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七章论述传奇中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八章论述中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九章论述中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中期传奇与文风互动,表现出下列特点。其一,单篇传奇文开始衰落,传奇集兴起,这与晚唐文风的衰退和审美趣味的转变有关。其二,爱情传奇的衰退与杜牧对元稹、白居易淫艳诗风的批评相一致。其三,托神鬼影射现实,寄托政治情怀或人生感悟的传奇与旨意隐晦的文风一致。大和至大中年间出现了旨意隐晦的文风。如李商隐诗歌艺术和李玫《纂异记》风格一致。其四,诗文抒情性开始向传奇渗透。传奇由娱乐转向抒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到诗文的情绪化影响,传奇开始情绪化。二是与咏怀诗一样,唐传奇也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如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罗隐《中元传》、李复言《续玄怪录》之《李俊》都是自抒怀抱之作。三是受到政治抒情诗、咏史诗等影响,出现政治抒情的传奇集:李玫《纂异记》。其五,变文对传奇叙事情节有影响。变文对唐传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通俗上,还在叙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道术色彩上。第十至第十二章论晚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十章论述传奇衰落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十一章论述晚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十二章论述晚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晚期传奇与文风的互动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此期过分强调真实、议论的文风促使传奇衰落和笔记小说兴起。其二,受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之影响,此时小说如《潇湘录》、《大唐奇事记》托神怪褒忠骂奸,亦表现为:以讽刺时弊为主,叙事情节极为简单,使用散体语言。其三,此时指陈时弊的文风促使传奇关注大事,成历史、讽刺、公案小说之滥觞。第十三章论述唐传奇文体及互动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纵向比较初盛中晚期唐传奇的文体特征、互动的阶段性特征。总之,唐传奇与体现唐代文风的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古文之间存在系列差别;传奇与诗文特别是叙事文等不同文体之间可以互动;传奇与诗文也会在同一文体内部发生转化,推动着叙事文和小说的演进,推动着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的转化,在此转化过程中,叙事对象由以帝王将相为主转变到以下层民众为主、语言也由骈体或骈散兼行转向以散体为主。

刘季赟[10](2013)在《明清小说“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研究》文中指出琴在古代不仅为文人雅玩,更为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意象,在抒情文学中琴意象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于叙事文学的琴意象研究则相对薄弱。而体现在叙事文学中的琴意象同样值得重视,其往往伴随着鬼神精怪的出现,并持续见于历代叙事文学之中。现将这种具有稳定延续性的故事情节定义为“琴可通灵”故事类型。以古代小说中“琴可通灵”故事类型为研究基础,分析明清小说中该故事类型的继承与新变。探讨该故事类型所反映的古人对琴特殊的“道器”崇拜思想,及明清社会思潮与特殊的文人心态。论文主要采用主题学研究方法,对该故事类型进行溯源与母题分类研究。对“琴可通灵”故事类型进行定义并进行溯源与流变梳理,此故事类型发源于魏晋六朝志怪之中,经唐宋传奇与杂剧得到继承,并在明清小说中成为一个广泛分布的故事类型。在明清小说中“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的承袭,表现为对“抚琴遇鬼”与“神鬼爱琴”两个基本母题的继承,此两个基本母题决定了故事类型特点,即一、抚琴之人德操可嘉,二、所引神鬼爱琴心善,三、抚琴技艺精湛绝伦。在此基础之上,明清小说中“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的母题发生了新变,产生了“琴具灵性”母题与“人鬼琴挑”母题,“琴具灵性”母题表现为鬼魂、精怪寄身于琴中以及琴音的神秘与灵验。“人鬼琴挑”母题表现为琴精望寻名主和爱琴之人琴挑、人与鬼因为抚琴而产生感情的两种琴挑形式。通过对母题的研究,分析故事类型的成因与新变,其中包含诸多文化启示,第一、“琴以载道”思想至琴“道器”崇拜的历史成因,第二、心学与晚明启蒙思想的社会思潮与好鬼尚巫民俗风气的社会成因,第三、文人对知音的渴望、情欲的宣泄,遥想魏晋时人的异代相感,以琴自喻的人格肯定与价值追求之心理成因。本文通过文学与音乐的跨学科研究,琴文化与鬼文化的跨文化研究,确立了“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的存在及其内涵,是对明清小说研究一种新方法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叙事文学中琴文化的研究。

二、论白居易诗对《红楼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白居易诗对《红楼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姽婳词》互文性结构及其蕴含的诗学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仿拟:《姽婳词》对白诗的继承
二、戏拟:《姽婳词》对经典的转换
三、以初唐和中唐为准的:《红楼梦》的古体诗歌观

(2)柳永《望海潮》的传播接受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望海潮》在古代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望海潮》在宋元的传播与接受
        一、口头传播
        二、评论及选本收录情况
        三、模仿创作
    第二节 《望海潮》在明清的传播与接受
        一、评论及选本收录情况
        二、模仿创作
第二章 《望海潮》在现当代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望海潮》在现代的传播与接受
        一、选本及教材收录情况
        二、模仿创作
    第二节 《望海潮》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
        一、《望海潮》鉴赏及研究
        二、当代选本及教材收录情况
        三、模仿创作
第三章 《望海潮》教学探讨
    第一节 教学现状梳理
        一、《望海潮》字词解读
        二、教学实例分析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方案设计
        一、课前准备工作
        二、具体教案生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红楼梦》韵文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楼梦》中韵文与小说的关系
二《红楼梦》韵文的艺术价值
三《红楼梦》韵文渊源探析
四《红楼梦》中的诗论研究
五《红楼梦》韵文异文研究

(4)论香山《长恨歌》的文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5)八百年朱熹文学接受与传播导言(论文提纲范文)

3.王夫之对朱子《楚辞集注》的继承与超越
4.清代诗话词话对朱子文学的评价
(五) 近代近代百年朱熹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表现为朱熹文学现代研究的开端。
(六) 当代1949年至1978年是批判与否定阶段, 1979年以后是朱子学全面发展阶段。

(6)汉英花卉植物词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二) 研究对象
    (三) 文献综述
    (四) 语料来源
    (五) 研究方法
一、 汉语“花”及英语flower的相关隐喻
    (一) “花”的的词源与语义
        1.“华”字探源
        2.“花”的语义隐喻转移
    (二) Flower的词源与语义
        1. flower语源的探索
        2. Flower的语义转移
        3. “花”和flower语义变化的隐喻对比
二、 花卉植物词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
    (一) 汉语花卉植物词的隐喻
        1. 隐喻人物形象
        2. 隐喻道德品质
        3. 隐喻情感体验
    (二) 英语花卉植物词的隐喻
        1. 隐喻人物
        2. 隐喻事物
        3. 隐喻颜色
三、 花卉植物词隐喻的共性和差异
    (一) 隐喻共性
        1. 具象体验相同
        2. 抽象认知相似
    (二) 隐喻差异
        1. 花卉植物词相同,隐喻不同
        2. 汉语花卉植物词特有的隐喻
        3. 英语花卉植物词特有的隐喻
四、 造成隐喻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 地域文明
    (二) 神话传说
    (三) 宗教文化
    (四) 传统文化
    (五) 思维特征
结语:有关花卉植物词的翻译参考
参考文献
致谢

(7)《红楼梦》引唐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一) 唐诗与《红楼梦》的整体研究
        (二) 唐代诗人与《红楼梦》的研究
        (三) 唐诗与《红楼梦》的诗性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红楼梦》的诗意显现与引唐诗的关系
    第一节 《红楼梦》的唐诗诗意显现
        一、《红楼梦》的书名
        二、《红楼梦》书名的典出与唐诗
        (一) 唐诗中“红楼”二字的表意类别
        (二) 《红楼梦》书名典出的分析
    第二节 《红楼梦》引唐诗与《红楼梦》“为闺阁昭传”的题旨表达
        一、从大观园的诗歌活动中“为闺阁昭传”
        (一) 大观园筹建期引唐诗的情况
        (二) 大观园建成期引唐诗的情况
        二、从“为闺阁昭传”的代言体角度看“大旨言情”的主旨
        (一) 《红楼梦》引唐诗的“代言之代言”
        (二) 唐诗中的“男子作闺音”与曹雪芹的创作心境表达
        (三) 引唐诗中的“代言体”与“色空观”
第二章 《红楼梦》引唐诗的分期及其规律
    第一节 《红楼梦》引唐诗分期分布概况
        一、《红楼梦》引唐诗的分期分布
        二、分期分布中的规律分析
        (一) 《红楼梦》之盛唐引唐诗
        (二) 《红楼梦》之中晚唐引唐诗
    第二节 引唐诗中无初唐诗之分析
        一、初唐歌行体诗对《红楼梦》体式影响
        (一) 《代悲白头翁》与《葬花吟》在体式上都为“吟”
        (二) 《春江花月夜》与《秋窗风雨夕》的关联
        (三) 四首歌行体诗歌之间互有关联
        二、初唐诗人刘希夷与《红楼梦》
        (一) 刘希夷在《红楼梦》中的表述
        (二) 刘希夷与曹雪芹
        三、初唐诗歌化用与《红楼梦》引唐诗
        (一) 《代悲白头翁》与《葬花吟》
        (二) 《春江花月夜》与《秋窗风雨夕》
第三章 《红楼梦》引唐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红楼梦》引唐诗中的声音意象
        一、曹雪芹的音乐素养
        (一) 曹雪芹精通音乐,音乐素养较高
        (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上“借音”
        二、《红楼梦》引唐诗中“声音意象”分析
        (一) 声音意象的大致分类
        (二) 声音意象的情蕴表达
    第二节 《红楼梦》引唐诗中的“画意”
        一、曹雪芹的绘画素养
        (一) 曹雪芹画技高超,绘画素养良好
        (二) 曹雪芹偏爱写意画
        二、《红楼梦》引唐诗中“画意”分析
        (一) “诗中有画”的内涵
        (二) 通过“视境”展现出的“意境”
        (三) 通过色彩内蕴“画意”
        (四) 通过绘画手法“传神写照”
    第三节 《红楼梦》引唐诗诗人与《红楼梦》中展现的个性色彩
        一、引唐诗诗人与曹雪芹的人生遭际
        (一) 《红楼梦》引唐诗诗人怀才不遇与曹雪芹
        (二) 《红楼梦》引唐诗诗人的官场失意与曹雪芹
        (三) 《红楼梦》引唐诗诗人之诗酒放诞与曹雪芹
        二、从引唐诗角度看《红楼梦》的青春色彩与诗文契合
        (一) 展现青春的才情
        (二) 展现青春的多种心理
结语
附录《红楼梦》引唐诗
参考文献
后记

(8)从“词本事”看宋词之“尊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词本事”界说与“尊体”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词本事概念界说与本文的文献范畴
        一、古人对“词本事”的理解
        二、今人的理解及本文的界说
    第二节 宋词之“尊体”与清代“尊体”运动之别
        一、“尊体”的提出与清代“尊体”运动
        二、宋人的“尊体”意识及其与清代的区别
        三、宋词“尊体”的本质及其内在机制
第二章 “词本事”的书写意图与宋人的“尊体”意识的线性发展
    第一节 “前苏轼时代”的词本事书写
        一、“前苏轼时代”词本事文献梳理
        二、“前苏轼时代”词本事书写的随意性与偶然性
    第二节 苏轼的本事书写及其带来的转变
        一、苏轼的叙事性词序
        二、苏轼在笔记体着作中对其词本事的“再书写”
        三、苏轼“自书本事”的“尊体”意义
    第三节 “自书本事”现象的发展及“以事传词”的书写意图
        一、“自书本事”现象的发展
        二、词作者后辈书写的“先人本事”
        三、“以事传词”书写意图的“尊体”意义
    第四节 宋人词话中的词本事及其“以词传人”书写意图
        一、《时贤本事曲子集》的词本事书写意图
        二、周密《浩然斋词话》中具有存史意识的本事书写
        三、“以词传人”的书写意图与“一代文学”观念的初步奠基
第三章 “学问化”本事书写与宋代词学的生成
    第一节 从不严谨的本事记录到事实考证
        一、“词本事”书写方式走向“学问化”的两种表现
        二、“词本事”的“学问化”书写对宋代词学的“催生”
    第二节 “词本事”书写与词论的逐步融合
        一、“词本事”书写与词论融合的两种形式
        二、“学问化”的本事书写与“考论整合”的宋代词学
第四章 艳情本事的转变与宋人对词体“侧艳”道德偏见的消弭
    第一节 早期对“侧艳”的道德偏见
    第二节 艳情本事的虚构与艳情题材的“纯情化”
        一、艳情本事走向“虚构”的转变
        二、虚构艳情本事的“纯情化”
    第三节 破除“侧艳”道德偏见的尊体意义
第五章 “词本事”的政治寄托与传统诗学对“尊体”的影响
    第一节 宋初“词本事”中的“文学误国论”
        一、“文学误国论”的源流
        二、宋人在本事书写中对“文学误国论“延续与摆脱
    第二节 从俚俗词本事看词体对“怨刺传统“的回归
    第三节 从南渡后的“词本事”看词体对“诗言志”的回归
第六章 “词本事”的“音乐性”记载与全面尊体意识
    第一节 宋代“词本事”中的“音乐性”现象梳理
    第二节 宋人对词体“音乐性”的专门论述及其全面尊体意识
        一、北宋人对词体的音乐性较少专门论述
        二、南宋“雅派词人”对周邦彦的继承
        三、从姜夔的词序看雅派词人的全面尊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唐传奇与唐代文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唐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成就显着
    二、唐传奇综合研究成果颇丰
    三、唐传奇与唐代文风之互动研究颇为不足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传奇初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618~779年)
    第一节 三教并重与佛道之争
        一、儒道佛三教并重
        二、佛道联儒与佛道之争
        三、宗教及其对传奇之影响
    第二节 “唐初八史”及其影响
        一、“唐初八史”与重史风气
        二、历史叙事及其影响
        三、唐传奇乃杂传体之演变
    第三节 科举及其对文风与传奇之影响
        一、科举之考试文体及其影响
        二、以诗赋行卷和干谒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三、科举士子的交往及其对传奇的影响
    第四节 社会对辞章的排斥
        一、帝王、史家及诗人对辞章的排斥
        二、古文运动先驱对辞章的排斥
        三、辞章之遭排斥的原因及影响
    第五节 开朗进取的士人心态
        一、以谐谑显文才的心态
        二、关注功业民生的心态
第二章 初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618~779年)
    第一节 思想和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之重儒家功业与传奇之好佛道爱情
        二、传奇关乎审美与诗文关乎功利
        三、传奇人物卑俗与诗文人物清贵
        四、诗文事经与传奇事诞
        五、诗文之实与传奇之虚
        六、诗文文体之尊与传奇文体之卑
    第二节 艺术和形式层面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叙事文之全知视角与唐传奇之限知视角
        三、碑文与传奇的结构及情节之异
        四、叙事文之概述与唐传奇之详述
        五、语言之骈散及雅俗差异
第三章 初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618~779年)
    第一节 内容之互渗
        一、传奇之佛道奇闻渗入诗文
        二、诗文之儒家思想渗入传奇
        三、诗文之夸耀盛世与传奇之博物颂盛
        四、诗文之拒语神怪与传奇之现实关怀
        五、诗文抒情性向传奇的渗透
    第二节 写法之互用
        一、叙事文之好采传闻与唐传奇之踵事增华
        二、传奇结构及笔法渗入叙事文
        三、叙事文文体规范与唐传奇文体独立
        四、传奇借用诗文自述手法
    第三节 语言之互动
        一、诗文崇尚文采与传奇表现辞章
        二、叙事古文语言与传奇散体叙事语言趋同
        三、俗文对张鷟《游仙窟》的渗透
第四章 传奇鼎盛与文风生成的背景(780~827年)
    第一节 政治背景
        一、藩镇割据
        二、宦官专权(初始期)
        三、永贞革新
    第二节 思想背景
        一、政治文学上儒家占主导
        二、社会生活上受佛教影响
        三、个人生活上受道教影响
    第三节 科举变化及其对文风与传奇之影响
        一、科举竞争渐趋激烈
        二、策试文体变革与文体文风变革
        三、始以文行卷
        四、文人交往之频繁与诗文传奇之繁荣
    第四节 艳情诗与爱情传奇兴起的生活背景
        一、进士放荡及其原因
        二、娼妓的出现与艳诗及爱情传奇的兴起
    第五节 以进取为主的心态背景
        一、占据主流的干世心态
        二、潜滋暗长的消退心态
第五章 盛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780~827年)
    第一节 思想和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之重儒道民病与传奇之叙神怪艳情
        二、诗文实用而慎笔与传奇娱心而戏笔
        三、诗文对象下移但高于传奇
        四、诗文事要与传奇事闲
        五、诗文之实与传奇之虚
        六、小说渐尊但不及诗文
    第二节 艺术和形式层面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叙事文之全知叙事与唐传奇之限知叙事
        三、诗文之概述与传奇之详述
        四、语言特征差异与功能差异
第六章 盛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780~827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互动
        一、文学思想向传奇的渗透
        二、传奇“作意好奇”向文风的渗透
        三、艳情传奇与艳情诗文之互动
        四、传记之传主地位下移与传奇趋同
    第二节 叙事艺术互动
        一、叙事诗文笔法的传奇化
        二、叙事文风对传奇兴盛的催化
    第三节 语言互动
        一、散体叙事语言上传奇与古文之互动
        二、辞章与传奇互动更显明
        三、传奇“文备众体”对诗文之启迪
第七章 传奇中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828~879年)
    第一节 政治背景
        一、宦官专权(嚣张期)
        二、牛李党争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
        一、道家为主与佛教毁而复兴
        二、始以传奇行卷或求宠
    第三节 以避世为基调的多种心态
        一、对仙境的向往与无望
        二、对命运的关注与无奈
        三、生活重负下异化心态
        四、愤激不平心态
        五、对往日的回忆
第八章 中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828~879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雅正与传奇诞妄
        二、叙事文人物尊贵与唐传奇对象卑俗
        三、诗文抒情化或功利化与传奇娱乐化及趣味化
        四、诗文重意理与传奇重意趣
    第二节 艺术形式层面差异加剧
        一、时空差异加剧在于传奇始用倒叙
        二、视角差异加剧在于传奇更多限知叙事
        三、结构差异加剧在于传奇结构更复杂
        四、诗文叙事尚简与传奇叙事繁复
        五、传奇标榜虚构与诗文崇尚实录
        六、传奇情节曲折与诗文情节简约
        七、语言的文质、繁简及雅俗之别
第九章 中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828~879年)
    第一节 诗文与传奇思想上的一致
        一、隐逸诗文与隐逸传奇的一致
        二、诗文人情化和反佛道对传奇的渗透
        三、诗文之人生感悟对传奇的渗透
    第二节 淫艳诗风遭叱与爱情传奇衰退
        一、淫艳诗风遭叱
        二、爱情传奇衰落
    第三节 诗文干预政治对传奇的影响
        一、诗文之忠李唐与传奇之“警当世”
        二、党争诗文与党争传奇配合
    第四节 诗文抒情性对传奇的渗透
        一、诗文的情绪化向传奇渗透
        二、传奇之写怀才不遇
        三、《纂异记》与政治抒情诗及咏史诗
    第五节 诗文与传奇叙事艺术的一致
        一、文学衰落及转变与传奇文衰落及转变
        二、旨意隐晦之诗文与影射或寄寓之传奇
        三、变文对传奇叙事的影响
    第六节 辞章因素向传奇的渗透
        一、传奇语言的诗化
        二、传奇语言的骈化
第十章 传奇衰落与文风生成的背景(880~965年)
    第一节 晚期政治背景
        一、吏治腐败
        二、唐末民变
        三、宦官专权(覆灭期)
        四、藩镇灭唐
        五、五代十国
    第二节 科举为势要把持而无需行卷
        一、朝官把持科举
        二、宦官把持科举
        三、藩镇把持科举
    第三节 在小说观念上传奇向笔记小说回归
        一、从《国史补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二、从《唐阙史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三、从《北户录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第四节 士人心态
        一、愤世与讽刺
        二、怀疑到越轨
        三、无奈的心态
        四、关注点改变
    第五节 唐传奇衰落的原因
        一、传奇衰落与创作动机之转变
        二、传奇衰落与文学事业之衰落
第十一章 晚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880~965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层面差异
        一、文风重儒教与传奇重佛道
        二、传奇之神怪艳情与诗文之现实题材
        三、文风之实与传奇之虚
        四、诗文重劝惩与传奇重娱乐
    第二节 艺术形式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唐传奇之限知叙事与叙事文之全知叙事
        三、叙事文与唐传奇之情节、结构差异
        四、叙事文之叙事简略与唐传奇之叙事精详
        五、语言骈散、繁简及雅俗之别
第十二章 晚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趋同(880~965年)
    第一节 晚期传奇与诗文之现实性
        一、晚期传奇与诗文之重纪实
        二、晚期传奇与诗文之写大事
    第二节 晚期传奇与诗文之重劝惩
        一、诗文之重劝惩
        二、传奇之重劝惩
    第三节 小品文与《潇湘录》、《大唐奇事记》
        一、小品文
        二、《潇湘录》和《大唐奇事记》
    第四节 诗文之叛逆与传奇之越轨
        一、诗文之叛逆
        二、传奇之越轨
    第五节 隐逸诗文与神仙传奇
        一、隐逸诗文
        二、神仙传奇
    第六节 诗对传奇的影响
        一、诗篇为传奇之成分
        二、诗意为传奇之本事
    第七节 骈体文风对传奇的影响
        一、传奇语言的骈化
        二、小说集序的骈化
        三、传奇中骈体文献的保留
第十三章 各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618~965年)
    第一节 初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初期传奇作品
        二、向人间内容和历史叙事过渡的传奇
        三、诗文重儒史与传奇好异闻互渗
    第二节 盛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单篇传奇文的兴盛
        二、传奇之显明的人间内容及历史叙事
        三、尚荡尚怪及写实叙事文风与单篇传奇文兴盛
    第三节 中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传奇集的兴盛
        二、中期文风之转变与传奇集之兴起
    第四节 晚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晚期传奇作品
        二、强调真实议论之文风与传奇的衰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传奇创作年表和文本图表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明清小说“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琴可通灵”故事类型溯源与流变
    1.1 明代以前“琴可通灵”故事类型溯源
        1.1.1 “琴可通灵”故事类型定义
        1.1.2 六朝志怪中故事类型的发轫
        1.1.3 唐宋传奇与笔记对故事类型发展的承上启下作用
    1.2 明清小说“琴可通灵”故事类型流变
        1.2.1 明清小说中"琴可通灵"故事类型文本的筛选
        1.2.2 明清小说中"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的母题分类
第二章 明清小说中“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的承袭
    2.1 “抚琴遇鬼”与“神鬼爱琴”母题的继承
        2.1.1 “抚琴遇鬼”与“神鬼爱琴”母题的涵义
        2.1.2 “抚琴遇鬼”与“神鬼爱琴”母题的特点
    2.2 明清小说“抚琴遇鬼”母题
        2.2.1 明代“月夜弹琴记”对母题的升华
        2.2.2 清代“抚琴遇鬼”母题的沿袭
    2.3 明清小说中“神鬼爱琴”母题
        2.3.1 神仙爱琴
        2.3.2 鬼魂爱琴
第三章 明清小说中“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的新变
    3.1 明清小说中的“琴具灵性”母题
        3.1.1 琴精与鬼魂寄身于琴
        3.1.2 琴声之神秘与琴声预兆
    3.2 明清小说中的“人鬼琴挑”母题
        3.2.1 琴精与爱琴人之“琴挑”
        3.2.2 人鬼之间以“琴挑”生情
第四章 明清小说“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的母题成因与文化启示
    4.1 历史成因——从“琴以载道”到“道器”崇拜
        4.1.1 “琴以载道”思想的历史积淀
        4.1.2 明清文人对琴的“道器”崇拜意识
    4.2 社会成因——学术思潮与民俗风气
        4.2.1 明清学术思潮对故事类型的影响
        4.2.2 明清尚巫好鬼的社会风俗对故事类型的影响
    4.3 心理成因——明清文人心态
        4.3.1 知音难遇的慨叹与精神情欲宣泄
        4.3.2 黑暗乱世中对魏晋贤达的异代相感
        4.3.3 仕途不遇境况之下的以琴自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古代重要类书中琴的记载与历代琴论、琴谱辑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论白居易诗对《红楼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姽婳词》互文性结构及其蕴含的诗学观念[J]. 袁宪泼. 明清小说研究, 2021(04)
  • [2]柳永《望海潮》的传播接受及教学研究[D]. 杨艳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红楼梦》韵文研究述评[J]. 曹明. 曹雪芹研究, 2015(04)
  • [4]论香山《长恨歌》的文学影响[J]. 南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5]八百年朱熹文学接受与传播导言[J]. 吴长庚. 朱子学刊, 2013(00)
  • [6]汉英花卉植物词隐喻对比研究[D]. 杨一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2)
  • [7]《红楼梦》引唐诗研究[D]. 王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8]从“词本事”看宋词之“尊体”[D]. 宋学达. 黑龙江大学, 2014(03)
  • [9]唐传奇与唐代文风[D]. 陈际斌. 武汉大学, 2013(12)
  • [10]明清小说“琴可通灵”故事类型研究[D]. 刘季赟. 大连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论白居易诗歌对《红楼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