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引导与探究”教学模式

课堂“引导与探究”教学模式

一、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范小洁[1](2021)在《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信息安全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讲练模式下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欠佳,高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整体偏低。师生们都期盼能有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改善信息安全课堂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张学新教授根据自身教学改革实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对分课堂在各学段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来看,对分课堂模式基本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适合信息安全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设计与实施高中信息安全对分课堂教学案例来检验对分课堂应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效果,探索提高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文献梳理、现状调研、可行性分析、教学案例设计、教学实践与总结评价等六个环节为基本线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实习所在学校高中生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研,论证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以实习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立足具体学情,设计开发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案例,共设计开发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合理使用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四个主题的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在两个平行班中展开对照实验研究,在实验班进行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案例的实践,在对照班则采用传统课堂讲练模式进行教学。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问卷测量等方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实验班的学生信息安全水平整体比对照班的上升幅度明显较高,学生对本研究实践中采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比较高。实验结果说明,对分课堂对改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提高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满意度是有一定帮助的。鉴于此,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提供有益参照。

魏祯[2](2021)在《中职旅游专业《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高品质化使得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也趋向于个性化,这一变化对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服务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我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2019)》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景区导游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承担了景区导游讲解能力培养的重任,这也就要求更加重视课程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对于岗位任务的认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工作能力。《景区导游实务》课程作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涵盖了导游讲解服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本研究在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中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情况,通过教师访谈以及学生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并结合行业专家访谈、专业实习实践,增进对景区导游工作人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认知,更深入的了解目前《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综合调查结果来看,总结目前《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学生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有待提升;第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不高;第三,教学考核评价及其标准缺乏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第四,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组织和实施有待改进。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职业能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做中学教学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的方法,去进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优化研究。首先,调整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市场需求契合度;其次,要立足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实践教学内容;第三,基于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方法;第四,根据导游资格标准,优化实践教学评价;最后,综合多种因素,重视实践教学保障。根据以上优化策略,选择X中职学校进行教学试验研究,优化实践教学部分,并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展开论述,从学生、教师的角度分析优化后的实践教学效果。

柳明明[3](2021)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要根据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潮流;后疫情时期,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教学新常态。而为保证和完善混合式教学效果,则需要通过对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行为和线下教学行为进行采集,并分析教学行为有效性,从而为高效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基础。而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作为衡量混合式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落脚点,探究混合式教学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探究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基于此,本研究将对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进行观察和测量,并从教师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出发,探究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笔者在对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和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实施中,在在线学习管理、组织面授课堂以及教师反馈等方面,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实然状况如何?(2)影响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都有哪些?(3)这些影响因素具体是如何影响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笔者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周期为16周,研究前期,向哈市三个高中120名英语教师(重点高中1所,普通高中2所)发放两次问卷,了解目前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和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期,基于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对哈市某高中的一个班级进行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并进行相应的课堂观察记录;研究后期,在120名研究对象中选取10名教师和12名学生(分为3组,每组4名)分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实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的哪些方面影响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之后对访谈数据、课堂观察数据和蓝墨云班课平台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实施中,在在线学习管理、组织面授课堂以及教师反馈等方面,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较好,在在线学习管理和多元化评价方面存在短板。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影响因素可以归为内部因素(教师信念和教学能力)和外部因素(学生因素和平台因素)。两项教师内部因素、两项教师外部因素之间,以及内因与外因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影响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戚晓思[4](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罗艺[5](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冯春艳[6](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王梦晓[7](2021)在《“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实施情况的调查 ——以郑州某高中数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模式,笔者所在的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融课堂”课堂模式。“融课堂”课堂模式属于高效课堂的范畴,针对日常教学中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堂有特定的课堂模式和上课要求,教师日常教学需根据“融课堂”课堂模式进行。本文仅研究“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的实施情况,并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建议,完善课堂模式,对今后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笔者对“融课堂”模式进行整理,通过表格的形式简单介绍。针对“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笔者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模式,笔者在高二年级三个理科班进行同一节课教学,并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对“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的接受程度,以及“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对“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不够了解;2.在不同课堂类型中,喜欢趣味型课堂学生人数较多:3.“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中“融会贯通”的目标需更加明确。对初中、高中共六个年级的数学组教师采取访谈调查法,了解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对“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的实际感受和评价,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思考与分析得知,数学教师们对“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比较认可,也对各个环节的设置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笔者也对“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提出相应建议,希望能够使课堂模式更加完善,对数学组教师日常教学加以帮助和指导,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孟亚丹[8](2021)在《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开源软硬件技术、图形化编程技术进入学校课程,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科创类课程等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scratch编程是一种以设计为导向的编程平台,关注学生算法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但是目前scratch编程课存在着教学内容新但教学方法旧的“两张皮”问题,在教学中没有可参考的具有指导价值的教学模式。设计型学习是集项目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一体的过程化和设计化的、强调学生“学”与“做”过程多次迭代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特点是设计性和迭代性,将此种学习方法融入编程教学中构建教学模式或许能够化解当前小学scratch编程存在的教学问题,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基于设计的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法等。首先在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小学scratch编程和设计型学习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契合之处,确定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然后在“做中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程序、条件、评价四个关键要素进行分析设计进而构建出教学模式雏形,分析构建的教学模式特征、可行性以及模式的实施建议;最后将本文构建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前两轮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表和教师对教学模式操作流畅度和合理度层面反思总结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模式调整修正,每轮教学选择其中一节课进行重点说明并阐述教学过程。三轮教学完全结束后对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分析,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对编程知识的学习情况、问题解决能力、算法思维、情感态度以及教学满意度的等方面。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级,通过对教学效果分析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编程知识的学习不存在显着差异即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本文构建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编程知识的学习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实验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即两个班级是有差异的;实验班在算法思维的提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并且实验班学生对scratch编程语言的学习持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教学的满意度也很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算法思维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修改后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合理的可以为编程类课程提供方法论层面的教学指导。

皮佩云[9](2020)在《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高度融合,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同时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小学课堂教学,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众多学者对信息技术发展颇有研究,但利用课堂观察对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却鲜有人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为论题,以期为后续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方法以观察法为主,以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为辅。通过文献法,为观察量表选取观察维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搜集分析各所小学学校的原始数据,为选取个案做好铺垫。通过个案研究法,选取上海市C小学为样本,该校信息技术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都较为齐全,支持课堂教学发展较成熟,更具有代表性。最后利用观察量表观看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26节视频课,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访谈10位执教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本研究通过观看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26节视频课发现:第一,信息技术支持各教学环节和多种类型教学内容,但存在“为用而用”现象;第二,信息技术功能应用广泛,适用于各学科教学,但教学评价反馈功能应用单一;第三,信息技术支持呈现方式硬件和软件设施相结合,丰富了教学方式,但其他呈现方式应用较少;第四,信息技术贯穿了整节课堂教学,但教学环节时间控制存在局限性;第五,信息技术支持各类知识类型,但三种知识类型涉及不均衡。并通过访谈10位老师,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分析产生此问题的原因,由此提出一些建议。第一,从学校方面,提供完备的硬件与软件支持,深化信息化教学的校本培训,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以评促教鼓励教师注重科学评价。第二,从教师方面,提高自身课堂信息化应用意识和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丰富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合作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高效整合,注重科学的教学评价。

陆玮[10](2020)在《传统与翻转课堂中小学生的厌学、学习拖延与自控力比较及修正模式研究 ——小学英语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改善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厌学、学习拖延、学习自控力),本研究以小学英语课程为例,将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在传统课堂、传统翻转课堂与修正翻转课堂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一:将《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问卷》作为调查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楚水小学3-6年级760名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在传统课堂英语学习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不良学习心理;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厌学、学习拖延现象越来越严重,四年级学习自控力最好。(2)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性别、班干与非班干、学优生与学困生差异显着;男生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比女生严重;非班干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比班干严重;学困生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比学优生严重。(3)核心与非核心家庭在厌学、学习拖延上差异显着,但学习自控力上无显着差异。核心家庭的厌学、学习拖延现象比非核心家庭少。研究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中的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传统课堂前、后测不存在显着差异。(2)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翻转课堂前、后测差异显着,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翻转后比翻转前严重;男生、非班干、非核心家庭、学困生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翻转课堂前、后测差异显着,且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翻转后比翻转前严重;女生、核心家庭厌学、学习自控力在翻转前、后测差异显着,厌学在翻转后比翻转前严重,学习自控力比翻转前差,女生、核心家庭的学习拖延在翻转前、后测无显着差异;班干、学优生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翻转课堂前、后测无显着差异。(3)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中差异显着,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严重。研究三:根据研究二结果,改变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并且将改变后的修正翻转课堂与改变前的传统翻转课堂、传统课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修正翻转课堂与传统翻转课堂、传统课堂中的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显着,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修正翻转课堂中最好,传统课堂次之,传统翻转课堂最严重。(2)男生、女生、班干、非班干、学优生、学困生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修正翻转课堂与传统翻转课堂中差异显着,且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在修正翻转课堂中所改善。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修正后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改善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

二、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研究
        1.3.2 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
        1.3.3 关于对分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息安全教学
        2.1.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
        2.1.3 对分课堂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2.2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3 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新课标对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要求
    3.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设计
        3.2.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3.2.3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4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
    4.1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
        4.1.1 前端分析
        4.1.2 教学目标的制定
        4.1.3 学习评价标准与方法
        4.1.4 PAD教学策略的制定
        4.1.5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4.1.6 教学评价设计
    4.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4.2.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4.2.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
        4.2.3 合理使用信息系统
        4.2.4 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
5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模式与传统讲练模式的对比实验研究
    5.1 准备阶段
        5.1.1 实验假设的提出
        5.1.2 确定相关变量
        5.1.3 选择实验对象
        5.1.4 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2 实施阶段
        5.2.1 实验前测的实施
        5.2.2 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
        5.2.3 实验后测的实施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2 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3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4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5 传统讲练模式与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满意度对比分析
        5.3.6 实验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高中生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量表
附录四 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五 信息技术课程个人“亮考帮”作业纸
附录六 对分课堂小组活动记录表
附录七 对分课堂教学满意度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中职旅游专业《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旅游类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中职实践教学提升的需要
        4.《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发展的需要
        5.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研究
        3.《景区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4.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研究
        5.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观察法
        4.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创新点
        1.多维度视角创新《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
        2.创新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来优化实践教学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中职旅游专业
        2.实践教学
    (二)理论基础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职业能力发展理论
        3.建构主义理论
        4.做中学教学理论
三、中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1.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2.调查方法及内容
    (二)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1.问卷调查分析
        2.访谈结果分析
    (三)中职《景区导游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有待提升
        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不高
        3.教学考核评价及其标准缺乏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
        4.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组织和实施有待改进
四、中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一)调整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市场需求契合度
        1.关注过程与方法
        2.关注行为表述
        3.关注学生个人发展
        4.关注学生素质提升
    (二)立足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职业能力分析
        3.职业能力划分
        4.明确教学内容
    (三)基于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方法
        1.课堂实践:对岗位任务初步认知,内化教学目标
        2.校内课外实践:采用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
        3.校外实践:采用项目驱动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根据导游资格标准,优化实践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时间上,关注过程性的评价
        2.教学评价的主体上,注重多主体的评价
        3.教学评价的内容上,采取多因素的评价
        4.教学评价的方式上,采用多维度的评价
    (五)综合多种因素,重视实践教学保障
        1.校企深度合作,共享资源
        2.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3.结合“走出去”、“引进来”、“校友计划”,提高师资水平
        4.制定统一的教学管理文件,监督实践教学的实施
五、中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前期准备
        1.教学前期准备
        2.教学资源准备
        3.教学评价设计
    (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
        1.第一轮行动研究:任务驱动法的实训项目设计——以“致欢迎词”为例
        2.第二轮行动研究:项目教学法的实训项目设计——以“校园讲解”为例
    (三)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2.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3.教学实践总结
六、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问卷(一)
附录2:学生问卷(二)
    附录3 -1:教师访谈
    附录3 -2:学生访谈
    附录3 -3:行业人员访谈
附录4:《景区导游实务》校园讲解活动
附录5:《景区导游实务》校园讲解活动评价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性
        (二)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有效教学
        (二)教学行为有效性
        (三)混合式教学
    二、国内外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现状
        (一)国外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现状
        (二)国内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一)国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二)国内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四、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有效教学理论
        (一)有效教学理论
        (二)有效教学理论与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与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三、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课堂观察记录表
        (三)访谈提纲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前期阶段
        (二)研究中期阶段
        (三)研究后期阶段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数据分析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二)课堂观察记录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四)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行为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混合式教学背景下教学行为有效性实然状况
        (二)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三)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具体体现
研究反思与启示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启示与建议
    三、结语
        (一)研究的局限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全面质量管理
        二、高校音乐专业
        三、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一、已有研究启示
        二、已有研究局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数据搜集
        一、访谈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三节 分析方法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五、案例小结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五、案例小结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五、案例小结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一、项目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四、差异性比较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实施情况的调查 ——以郑州某高中数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课题研究的背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概述
    2.2 “融课堂”模式介绍
3 “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的调查与数据分析
    3.1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3.1.1 研究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 对教师的访谈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工具
        3.2.4 访谈结果整理汇总分析
4 “融课堂”新授课模式的相关建议
    4.1 追求“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
    4.2 达成目标,要组织好学生
    4.3 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4.4 教学过程需要“融合”多种教育手段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学生对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接受程度的调查
附录2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8)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技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1.1.2 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scratch编程教学需求
        1.1.3 设计型学习能够重构scratch教学组织形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cratch编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设计型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基于设计的研究
        1.6.4 准实验研究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设计
        2.1.2 设计型学习
        2.1.3 算法思维
        2.1.4 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做中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情境学习理论
第3章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前期分析
    3.1 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现状分析
        3.1.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1.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3.1.3 现状总结
    3.2 经典设计型学习模型分析
        3.2.1 逆向思维模型
        3.2.2 科学探究双循环模型
        3.2.3 学习挑战模型
    3.3 设计型学习融入小学scratch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3.1 scratch编程的特点
        3.3.2 设计型学习内涵及特点
        3.3.3 设计型学习与小学scratch编程契合点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4.1.1 目标设计合理性
        4.1.2 主导主体协同性
        4.1.3 教学活动趣味性
        4.1.4 学习过程迭代性
        4.1.5 评价方式多元化
    4.2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要素设计
        4.2.1 教学目标设计
        4.2.2 教学程序设计
        4.2.3 教学条件设计
        4.2.4 教学评价设计
    4.3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4.3.1 教学模式初步构建
        4.3.2 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4.3.3 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4.4 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完善
    5.1 教学模式实施前期准备
        5.1.1 教学模式实施总思路
        5.1.2 实验对象的选择与分析
        5.1.3 实验内容的确定
        5.1.4 实验方法与数据收集
    5.2 基础阶段教学实践
        5.2.1 教学实施前期分析
        5.2.2 教学实施流程
        5.2.3 基础阶段教学反思与模式修正
    5.3 进阶阶段教学实践
        5.3.1 教学实施前期分析
        5.3.2 教学实施流程
        5.3.3 进阶阶段教学反思与模式修正
    5.4 综合阶段教学实践
        5.4.1 教学实施前期分析
        5.4.2 教学实施流程
        5.4.3 综合阶段教学反思与模式确定
    5.5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5.5.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5.5.2 学生教学满意度分析
    5.6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的实验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A:小学生图形化编程软件学习情况调查表
附录 B:小学scratch编程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 C:学生学习任务单
附录 D:教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
附录 E:实验班对照班课后测验
附录 F:学生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深化阶段
        1.1.2 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动力
        1.1.3 信息技术是支持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1.1.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2 概念界定
        1.2.1 信息技术
        1.2.2 小学课堂教学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2.2.2 观察量表的设计
        2.2.3 访谈内容的设计
    2.3 研究实施
        2.3.1 观察实施
        2.3.2 访谈实施
第3章 讨论与分析
    3.1 现状分析
        3.1.1 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具体分析
        3.1.2 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整体特征
    3.2 问题分析
        3.2.1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存在“为用而用”
        3.2.2 教学评价反馈功能应用单一
        3.2.3 音、视频等其他呈现方式应用较少
        3.2.4 个别教学环节中时间控制存在局限性
        3.2.5 知识类型涉及不均衡
    3.3 原因分析
        3.3.1 学校管理有待提升
        3.3.2 教师自身方面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思考与建议
    4.1 学校方面
        4.1.1 提供完备的硬件与软件支持
        4.1.2 深化信息化教学的校本培训
        4.1.3 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服务支持的水平
        4.1.4 以评促教鼓励教师重视科学的教学评价
    4.2 教师方面
        4.2.1 自我导向提高课堂信息化应用意识和能力
        4.2.2 以学生为中心丰富信息技术呈现方式
        4.2.3 合作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高效整合
        4.2.4 注重科学的教学评价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
附录2 访谈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传统与翻转课堂中小学生的厌学、学习拖延与自控力比较及修正模式研究 ——小学英语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技术发展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2.1.1 翻转课堂的界定
        2.1.2 翻转课堂的操作流程
        2.1.3 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2.2 传统课堂的概念界定
        2.2.1 传统课堂的界定
        2.2.2 传统课堂的操作流程
    2.3 小学生常见的不良学习心理
        2.3.1 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概念的界定
        2.3.2 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2.3.3 翻转课堂与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关系研究
第3章 研究一: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的调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传统课堂中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步骤
    3.4 研究结果
        3.4.1 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现状
        3.4.2 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的年级差异比较研究
        3.4.3 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的性别差异比较研究
        3.4.4 传统课堂中班干、非班干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比较研究
        3.4.5 传统课堂中核心家庭、非核心家庭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比较研究
        3.4.6 传统课堂中学优生、学困生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比较研究
    3.5 分析与讨论
        3.5.1 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3.5.2 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的年级差异分析
        3.5.3 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的性别差异分析
        3.5.4 传统课堂中班干、非班干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分析
        3.5.5 传统课堂中核心家庭、非核心家庭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分析
        3.5.6 传统课堂中学优生、学困生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分析
    3.6 研究结论
第4章 研究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比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
        4.3.2 研究工具
        4.3.3 研究过程
    4.4 研究结果
        4.4.1 对照班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前、后测差异比较研究
        4.4.2 实验班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前、后测差异比较研究
        4.4.3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前、后测差异比较
    4.5 分析与讨论
        4.5.1 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前、后测差异分析
        4.5.2 翻转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前、后测差异分析
        4.5.3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前、后测差异分析
        4.5.4 翻转课堂中的伦理问题解决策略
    4.6 研究结论
第5章 研究三: 翻转课堂的修正模式及其实施效果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过程
    5.3 翻转课堂的修正过程
        5.3.1 传统课堂的主要问题
        5.3.2 修正模式改进之处
    5.4 修正翻转课堂研究结果
        5.4.1 传统翻转与修正翻转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比较研究
        5.4.2 传统课堂与修正翻转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比较研究
    5.5 分析与讨论
        5.5.1 传统课堂与修正翻转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分析
        5.5.2 传统翻转与修正翻转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差异分析
    5.6 研究结论
第6章 研究总讨论与不足
    6.1 研究总讨论
        6.1.1 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的调查
        6.1.2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中小学生英语不良学习心理的比较
        6.1.3 翻转课堂的修正模式及其实施效果
    6.2 改善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建议
    6.3 本研究的不足
第7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问卷表
致谢

四、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范小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职旅游专业《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D]. 魏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柳明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5]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6]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融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实施情况的调查 ——以郑州某高中数学为例[D]. 王梦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小学scratch编程教学模式研究[D]. 孟亚丹.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小学为例[D]. 皮佩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传统与翻转课堂中小学生的厌学、学习拖延与自控力比较及修正模式研究 ——小学英语课程为例[D]. 陆玮. 扬州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课堂“引导与探究”教学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