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故事绣片

傣族故事绣片

一、傣族故事图画刺绣片(论文文献综述)

村上惠(Murakami Megumi)[1](2019)在《云南呈贡剪纸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由民间致力于传承、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事业正面临种种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体制下传承、保护与发展形成了一个趋势。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在转变为非遗的过程中在内容和型态上除了产生了差异性之外,当地民众与非遗文化现象之间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关系。因此,随着人与文化环境之间发生变化的同时,在人与非遗文化现象之间也反复不断的产生新关系的一个脉络下,有必要来应对这一现象的实际状况。根据文献记载,剪纸习俗是13世纪以后,随着中原和江南等地域的汉族迁移而传入云南。换句话说,剪纸并非是云南本土的产物。昆明市呈贡地区的剪纸文化于2013年入选为云南省级非遗名录,名称为“呈贡剪纸”。而在昆明市内的一些剪纸习俗中,目前只有呈贡地区的剪纸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昆明市呈贡地区的民间汉族剪纸可分为刺绣花样与彩扎。本文以呈贡地区的汉族剪纸习俗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地民众与呈贡剪纸的互动关系。首先,探讨当地民众生活中剪纸文化的各种相关文化要素,在整个文化场域中,当地剪纸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在探讨呈贡地区的剪纸文化之际,不仅要关注剪纸本身,同时要从围绕剪纸的相关文化要素来审视剪纸,并纳入当地人的主位观点进行综合思考。因此,本研究将运用认知人类学和象征人类学的分析方法,不仅从显性的剪纸文化习俗,而且也要从语言词汇等该文化里面所隐藏的象征性和认知世界的视角来探讨呈贡地区的剪纸文化。为了有效的讨论与该文化现象相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有必要透过这样的探讨方式来理解其本质。其次,从呈贡剪纸作为非遗项目个案的角度,探讨其传承、保护、并发展为非遗的相关研究。将当地文化中的呈贡剪纸与入选非遗项目的呈贡剪纸的内容互相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以及非遗制度给当地文化和民众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变化。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经常会以人的观点为主体来看待物,认为物就是被人赋予一些象征意义的符号和表象,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被固定的。但是,相反的以物的观点为主体来看待物,随着围绕物的环境不同,物存在的意义会发生变化,与人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这个观点来看待物,便能够看到其本来的样貌以及由于环境的不同,物的动态性的发展。本研究使用以下两种观点:一是以人为主体来审视呈贡剪纸,反映制作者心里的愿望和使用者的精神世界所呈现的象征和表象。二是以物为主体来审视呈贡剪纸,由于剪纸的存在,人们会减轻劳动强度,表达自己心里的愿望和对信仰笃实的态度,与祖先和神交流,顺畅舒适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彩扎类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有所忌讳,但是在丧葬与祭祀等活动中却是必需的。如此看来,依照剪纸的观点以及围绕剪纸环境的不同,剪纸的存在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其形式和物质即使有变化,剪纸还是反复地出现在人的面前,这就是人与剪纸的密切关系,无论在哪个情境下,也只有这个关系的事实不会改变。目前呈贡剪纸作为当地文化的剪纸与非遗项目的剪纸其内容不同。呈贡剪纸也由于没有继承人的原因等,只有透过民间的努力来保护当地剪纸文化遇到了困境,之后以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活动成为主流的趋势。而利用非遗制度来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则需要把握这两者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方面。其实,呈贡民众对非遗的概念和制度的认知还不普遍,看起来呈贡民众和剪纸艺人还没发现他们当地的剪纸文化的价值。为了让当地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并带动地区经济和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应该是以当地的民众为主体,与官方协力保留当地的传统文化。因此,有必要让当地民众以及剪纸艺人重新理解当地的剪纸文化习俗,挖掘其魅力和价值,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与传承、保护的意识。

果霖,苟双晓,施杰,张天会,徐人平[2](2017)在《傣族佛幡的材料和工艺形态研究》文中指出使用彩纸、土布、织锦、丝线等多种材料的傣族佛幡,在发挥这些材料元素各自性能的基础上,以不同形态造就了佛幡造型的丰富质感。文章在讨论生动、美观的剪纸佛幡、艳丽夺目的刺绣佛幡、精美高雅的织锦佛幡和千姿百态的布画佛幡的材料和工艺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傣族佛幡独具匠心的材料运用和富有特色的加工工艺,并探讨材料和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对现代艺术品设计有所启示。

孙冬梅[3](2013)在《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各民族人民团结合作、勤恳劳作。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我们的祖先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远古走向现代,创作出许多令人称赞的优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奠定了文化根基,也为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形势并不乐观,民间文学艺术资源经常遭遇他人掠夺与侵害,在国际上,许多拥有丰富民间文学艺术的国家纷纷建立了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机制,并为民间文学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护做着各种积极的努力。与此同时,各区域性组织与国际性组织也致力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研究,推进了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进程。然而至今,国际上仍未作出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统一标准。因此,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本文约为三万字,除引言和结语外,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及保护的必要性”。首先对各国家与国际组织对民间文学艺术概念的规定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民间文学艺术的本质性特点。其次,为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民间文学艺术,又对与民间文学艺术相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做出了分析比较。最后阐述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经济价值及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第二章为“当今世界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模式”。针对当今世界范围内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模式做了深入分析并且以版权法保护模式及特别立法保护模式为中心,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三章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机制的构建”。首先探讨了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总结出,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必须建立在知识产权的框架下。其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得出特别立法保护模式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合理选择。

金少萍,方媛媛[4](2012)在《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研究文献综述》文中提出云南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技法独特、纹样图案丰富多彩,其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试从综合性研究、应用范围研究、历史研究、纹样题材研究、构图特点与色彩选择的研究、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刺绣技法研究等方面,对国内有关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研究的现状进行述评和展望,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为今后此领域的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田玉玲[5](2010)在《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文中研究指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主要包括佛教文学、建筑、雕塑、绘画、民族民间工艺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几个大类,具有突出的民间性、地方性色彩。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这种独特风貌,与“赕”有密切关系。“赕”是佛教十波罗蜜(亦称六度)之一,意为布施、供奉、施舍,是以供养佛教三宝为中心的宗教实践活动。经过长期的地方化、民族化,傣族的赕佛活动已经吸纳了大量的傣族民间民俗活动,一部分大型赕佛活动还转化成为重要的节日庆典,衍生出多元宗教与社会功能。在这个进程中,“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活动密切结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影响和推动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发展的核心要素。二者的结盟关系也因此成为研究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线索。本文在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其“赕”主题作品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赕”作为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研究的一个核心要素,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通过追溯艺术活动的整个脉络: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层层剖析“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密切关联,在鲜活立体的宗教文化生态中,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与解析。当然,这种解析必然要建立在对“赕”的宗教内涵、宗教地位及其本土化的全面观照的基础之上,以确保下文对二者结盟关系的探讨不会变成空中楼阁。本文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即第一、二章,首先展示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全貌,介绍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中大量存在的以“赕”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凸显“赕”主题在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板块即第三、四章,挖掘“赕”的宗教内涵,认识赕佛活动在南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赕佛活动在傣族地区的本土化及其现状、功能进行全面介绍,为下文的解析奠定基础。第三板块即第五、六章。第五章通过追溯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剖析“赕”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活动的影响和参与,深化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其风格的理解。本文认为,“赕”是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创作的根本动机所在,全面主导着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创作活动;赕佛活动使艺术作品获得了神圣的身份,得以跻身佛教艺术殿堂。傣族的赕佛传统也直接影响并塑造了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并全面推动了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在此基础上,第六章更进一步解析和阐释二者的特殊关系——结盟关系,从宗教与社会层面深化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研究:二者结盟的原因在于“赕”是沟通僧俗的上佳桥梁媒介,而佛教艺术则是僧侣频繁使用的传教工具,南传佛教使二者结盟的根本目标就是推动南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这种结盟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局部的有限联合逐步发展成为全面的结盟互助、,并最终溢出了南传佛教本身的边界,把南传佛教及其艺术活动扩大到傣族日常世俗生活领域,加深了南传佛教对傣族日常世俗生活的影响,也促进了傣族传统文化对南传佛教的浸润,不断推进傣族佛教化、佛教傣族化。二者结盟的不断深化,不仅有效促进了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的全面传播与发展,促进了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全面发展,也同时推动傣族民间艺术乃至傣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

邵靖[6](2009)在《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25个少数民族因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创造了种类纷繁、形态各异、精巧奇美的民族包。民族包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云南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对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包文化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传承价值。文化符码理论属于文化符号学的一支,其核心思想是将文化学引入符号学研究,文化符码的本质在于区辨不同的文化特征。在理论符号学中,特定的符号系统被称为符码(Code),符码是语意得以传达的基础,是具有特定框架、意义的符号系统,被认为是符号学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云南少数民族包这一民族艺术形式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符码系统,其中每一个特定的符号系统构成一个符码,传达着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云南少数民族包显性的材料质感、视觉图像、内在的制作技艺和文化语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符码系统,通过研究内容丰富的云南民族包的文化符码,可以发掘其显性的艺术形式规则及蕴含的历史、宗教、习俗、审美等文化现象。本论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化符码理论,围绕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展开了研究。首先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族源和分布,分析了其形成和发展,总结出了民族包的五大个性特征,而后对文化符码的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的本质,构建了民族包文化符码系统的三个层级。论文进而从民族包的造型结构、功能用途、多元材质、制作工艺等层面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包文化符码的媒材技术层符码;从构成符码、色彩符码、纹样符码的层面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包的艺术形式层符码,总结了民族包的形式美法则;对民族包的语意主题进行了总结,并以分属四大族群的云南15个少数民族包来展开研究。最后,针对云南民族包的传承问题和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分别对三个层次文化符码的应用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希望找出云南民族包区别其他包袋的文化符码特征,提出要注重将民族包的文化语意融入现代设计的建议。综上所述,论文运用文化符码的理论为主线贯穿全篇,对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系统进行了总体及分层的研究。论文为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王莉[7](2008)在《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傣族剪纸”和与之相关的“傣族手工造纸”是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本文通过史料的检索查询和对德宏、临沧、西双版纳三个主要傣族聚居地的田野调查,运用系统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把“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作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傣族剪纸与中原传统剪纸一脉相连,通过中缅印、中越等古道入滇,继承了中原传统剪纸的技艺,成为了服务于傣族社会中人生礼仪、年节祭祀等民俗活动事项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不脱离农事的男女剪纸艺人。论文首先从中国传统剪纸流派的风格特点、图案的构成以及与省内外不同地区民族剪纸艺术的比较分析,说明傣族剪纸艺术传承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特点及带有印度和东南亚文化的异国情调的表征,从而成为中华剪纸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其次,以傣族传统的剪纸艺术为源,又派生出三个支流:以竹篾骨架裱纸,贴剪纸图案装饰的彩扎工艺;以剪纸图案为底样,再施以色线的刺绣工艺;以阴刻手法刻版,把剪纸图案用金粉漏印在佛寺墙壁和梁柱上的金水漏印工艺。从工艺、造型、图案特点等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论文的研究涉及历史学、民族学、工艺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等的交叉学科。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精髓为依据,对一个覆盖面广,图案多样的傣族剪纸艺术的分析、提炼和归纳,整理出一套傣族剪纸纹样的图形素材。对傣族剪纸图案构成形式、内容题材、色彩构成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归纳,透过纹样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其质朴醇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并对傣族剪纸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市场中保护,保护和传承傣族剪纸这项工艺,本身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论文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学、民族学、工艺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等多种学科,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蕴含丰富、寓意深刻的图案,促进设计艺术学民族化、本土化发展。

罕燕[8](2003)在《傣族故事图画刺绣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傣族故事图画刺绣片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及祭祀活动中的应用

二、傣族故事图画刺绣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傣族故事图画刺绣片(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呈贡剪纸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中国剪纸研究
        (二)手工艺类非遗研究
    三、田野点及调查概要
        (一)呈贡地区概况
        (二)昆明及呈贡地区的汉族
        (三)田野点概况
        (四)田野点的进入与研究调查概要
    四、研究背景与结构概述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预设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及呈贡地区剪纸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概述
    第一节 中国剪纸概况
        一、剪纸的定义与分类
        二、中国剪纸的历史发展
        三、中国各地剪纸的品类与用途
    第二节 云南剪纸概况
        一、云南少数民族剪纸
        二、云南汉族剪纸
    第三节 呈贡地区的剪纸概况
        一、剪纸的历史发展与利用
        二、剪纸的制作工艺与材料
        三、剪纸的品类
        四、剪纸图案分类
第二章 呈贡民间生活环境中的剪纸
    第一节 呈贡民间剪纸与刻纸艺人的故事
    第二节 呈贡民间生活中的剪纸的类型
        一、岁时节庆与人生礼仪中的剪纸
        二、日常生活中的剪纸
        三、精神情境中的剪纸
    第三节 呈贡刺绣文化与剪纸的关系
        一、呈贡刺绣习俗概况
        二、呈贡妇女的刺绣服装
        三、呈贡传统工艺的绣花鞋
        四、呈贡民众生活中的传统鞋子
    第四节 呈贡人的色彩认知与象征意义
        一、中国一般的色彩观
        二、现代汉语中的颜色名称
        三、呈贡人的色彩认知
        四、五行观和色彩的关系
第三章 剪纸所象征的地域文化
    第一节 剪纸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一、中国一般的剪纸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二、呈贡剪纸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第二节 呈贡地区的语言资料中剪纸图案题材的描述与比喻
        一、呈贡地区语言资料中的生物类和植物类的象征性
        二、呈贡人的吉祥物与不祥之物
    第三节 呈贡地区剪纸的地域性
        一、昆明周边的五毒鞋
        二、数字的象征
    第四节 “剪”的行为意义
        一、“剪”的语义
        二、剪纸技法中能看到的中国传统思想
        三、身体与物的关系
        四、剪刀与民俗文化
    第五节 以物为核心观点看剪纸
第四章 双重话语体系下的剪纸传承与保护及发展
    第一节 中国非遗话语体系中的剪纸
        一、中国国内剪纸的非遗名录入选情况
        二、非遗制度中的剪纸定位
    第二节 官方话语:非遗项目中的“呈贡剪纸”
        一、非遗项目“呈贡剪纸”的特征
        二、非遗项目名称的内涵
    第三节 官方的呈贡剪纸传承与保护及发展活动
        一、呈贡区文化馆与呈贡区文化保护项目
        二、呈贡区非遗项目概要
        三、非遗项目中的呈贡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及发展概况
        四、呈贡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
        五、呈贡区旅游政策中的剪纸
    第四节 民间剪纸艺人的传承与发展
        一、呈贡民间剪纸艺人的剪纸技术传承概况
        二、呈贡民间剪纸艺人的剪纸发展概况
    第五节 两个层面剪纸传承与保护及发展的比较与问题所在
        一、继承人以及人才培养的缺乏
        二、剪纸的商业化与产业化
第五章 非遗时代的呈贡剪纸文化再认知
    第一节 民间的声音:呈贡人的非遗项目“呈贡剪纸”
        一、一般民众与剪纸艺人及项目传承人的非遗项目“呈贡剪纸”
        二、三者非遗认定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第二节 非遗的塑造:被构建的“呈贡剪纸”
        一、剪纸在世俗情境的失落与在神圣情境的保存
        二、非遗制度对于当地剪纸文化带来的影响
        三、剪纸的美学作品化
    第三节 两个层面“呈贡剪纸”的认知差异
        一、“呈贡剪纸”的界定
        二、官方与民间申报非遗项目的意识和态度的差异
        三、非遗话语体系中官方与地方良性互动的实践路径和反思
结语
附录
    一、呈贡与中国一般剪纸图案的象征意义
    二、呈贡地区的语言资料中出现的物及其描述与象征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三、日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傣族佛幡的材料和工艺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动、美观的剪纸佛幡
二、艳丽夺目的刺绣佛幡
三、精美高雅的织锦佛幡
四、千姿百态的布画佛幡
五、结论

(3)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及保护的必要性
    第一节 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考察
    第二节 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征
        一、群体性
        二、传承性
        三、变异性
        四、地域性
    第三节 相关术语辨析
        一、传统知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节 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必要性
        一、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
        二、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具有经济价值
第二章 当今世界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第一节 公法保护模式与私法保护模式
    第二节 版权法保护模式
        一、《伯尔尼公约》
        二、《突尼斯示范法》
    第三节 特别立法模式
        一、《班吉协定》
        二、1982年WIPO-UNESCO《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示范条款》
    第四节 我国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相关规定
第三章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民间文学艺术特别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第二节 特别立法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第三节 特别立法模式的相关问题探究
        一、民间文学艺术特别权的权利主体
        二、民间文学艺术特别权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
        三、民间文学艺术特别权的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刺绣工艺的综合性研究
二、刺绣工艺应用范围的研究
    (一)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宗教、祭祀场合的应用
三、刺绣工艺的历史研究
四、刺绣工艺的纹样、构图与色彩研究
    (一)表现自然物类
    (二)表现人及其生活文化
    (三)装饰纹
五、刺绣工艺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研究
六、刺绣工艺技法的研究
七、刺绣工艺其他方面的研究
八、结语

(5)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傣族南传佛教简述
    二、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构成与来源
    三、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赕"的研究综述
    四、选题来源与基本思路
    五、研究内容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综论
    一、傣族南传佛教文学
    二、傣族南传佛教造型艺术
    三、傣族南传佛教表现艺术
    小结
第二章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对"赕"的表现与阐释
    一、"赕"是南传佛教艺术的核心主题
    二、贝叶经中的"赕"主题故事
    三、其他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中的"赕”主题作品
    小结
第三章 "赕"的宗教内涵与宗教地位解析
    一、佛教对"赕"的系统阐释
    二、"赕"在南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小结
第四章 傣族化的赕佛活动
    一、"赕"思想在傣族地区的传播与践行
    二、傣族化的赕佛活动
    三、重要名词辨析
    小结
第五章 "赕"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活动的影响解析
    一、主导傣族南传佛教的艺术创作
    二、转换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作品的身份
    三、塑造傣族南传佛教的艺术风格
    四、推动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小结
第六章 "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结盟解析
    一、结盟的原因
    二、结盟的发展历程
    三、结盟的基础
    四、结盟的目标
    五、结盟的结果
    小结
结语
附录:部分田野调查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6)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云南少数民族包概述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2.2 论文运用的理论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1.5 论文整体结构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系统
    2.1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族源分类
        2.1.1 云南少数民族的族源形成
        2.1.2 云南少数民族的族源类征
        2.1.3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地域分布
    2.2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形成发展
    2.3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个性特征
        2.3.1 多样性
        2.3.2 民族性
        2.3.3 地域性
        2.3.4 乡土性
        2.3.5 融和性
    2.4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层次
        2.4.1 文化符码理论
        2.4.1.1 文化符号学的发展
        2.4.1.2 文化符码的定义
        2.4.1.3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本质
        2.4.2 云南少数民族包文化符码系统的三层次
        2.4.2.1 三层次架构
        2.4.2.2 三层次关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媒材技术层符码
    3.1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造型与结构
        3.1.1 造型结构
        3.1.2 背戴方式
    3.2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功能与用途
        3.2.1 实用功能
        3.2.2 装饰功能
    3.3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多元化材质
        3.3.1 植物类
        3.3.2 动物类
        3.3.3 饰物类
    3.4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制作与工艺
        3.4.1 制作方法
        3.4.2 制作工艺
        3.4.2.1 编织
        3.4.2.2 纺织
        3.4.2.3 印染
        3.4.2.4 挑绣
        3.4.2.5 拼接
        3.4.2.6 镶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艺术形式层符码
    4.1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构成符码
        4.1.1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点构成
        4.1.1.1 点的构成形式
        4.1.1.2 点的表现形式
        4.1.2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线构成
        4.1.2.1 线的构成形式
        4.1.2.2 线的表现形式
        4.1.3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面构成
        4.1.3.1 面的构成形式
        4.1.3.2 面的表现形式
        4.1.4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体构成
        4.1.4.1 体的构成形式
        4.1.4.2 体的表现形式
    4.2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色彩符码
        4.2.1 色彩的基调
        4.2.2 色彩的调和
        4.2.3 色彩的对比
        4.2.4 色彩的寓意
    4.3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纹样符码
        4.3.1 纹样的分类
        4.3.1.1 几何类纹样
        4.3.1.2 自然类纹样
        4.3.1.3 生活类纹样
        4.3.2 纹样的构成
        4.3.2.1 单独纹样
        4.3.2.2 适合纹样
        4.3.2.3 连续纹样
        4.3.3 纹样的寓意
    4.4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形式美法则
        4.4.1 尺寸与比例
        4.4.2 对称与均衡
        4.4.3 统一与对比
        4.4.4 节奏与韵律
        4.4.5 条理与秩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语意层符码
    5.1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语意主题
        5.1.1 族群识别
        5.1.2 崇拜信仰
        5.1.2.1 图腾崇拜
        5.1.2.2 万物有灵
        5.1.2.3 辟邪祈福
        5.1.2.4 宗教信仰
        5.1.3 历史记忆
        5.1.3.1 神话传说
        5.1.3.2 民族历史
        5.1.4 社会功能
        5.1.4.1 人生礼俗
        5.1.4.2 社交礼仪
        5.1.4.3 地位财富
        5.1.5 情感表达
        5.1.6 象征意义
        5.1.7 民族审美
    5.2 云南各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1 氐羌族群的民族包
        5.2.1.1 彝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1.2 白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1.3 哈尼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1.4 基诺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1.5 景颇族的文化符码语意
        5.2.1.6 傈僳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1.7 拉祜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1.8 纳西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2 百越族群的民族包
        5.2.2.1 傣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2.2 壮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2.3 布依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3 百濮族群的民族包
        5.2.3.1 佤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3.2 德昂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4 苗瑶族群的民族包
        5.2.4.1 苗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2.4.2 瑶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文化符码的传承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6.1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保护和传承
    6.2 云南民族包文化符码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6.2.1 现代云南民族包的产业化
        6.2.2 现代云南民族包的本土品牌
        6.2.3 现代云南民族包文化符码的设计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总结
    7.2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7)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剪纸艺术的源流与传承
    2.1 悠久的历史
    2.2 多元的流派和风格
        2.2.1 中国传统剪纸的风格流派
        2.2.2 云南各民族剪纸的特点
    2.3 "蜀身毒道"与傣族剪纸工艺
    2.4 汉文化对傣族剪纸工艺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傣族剪纸与社会生活
    3.1 傣族造纸工艺
    3.2 傣族剪纸的材料、工具与工艺群体
    3.3 傣族剪纸与南传上座部佛教
    3.4 傣族剪纸与民俗
        3.4.1 傣族剪纸与人生礼仪
        3.4.2 傣族剪纸与年节祭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傣族剪纸图案的艺术分析
    4.1 傣族剪纸图案的构成形式
        4.1.1 单独式
        4.1.2 适合式
        4.1.3 连续式
        4.1.4 综合式
    4.2 傣族剪纸图案的内容题材
        4.2.1 植物纹
        4.2.2 动物纹
        4.2.3 几何纹
        4.2.4 人物纹
        4.2.5 建筑纹
    4.3 故事剪纸图案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傣族剪纸工艺的延伸
    5.1 彩扎工艺
        5.1.1 使用的工具、材料及工艺流程
        5.1.2 彩扎的分类
        5.1.3 彩扎中剪纸图案的特点
    5.2 刺绣工艺
        5.2.1 使用的工具、材料及工艺流程
        5.2.2 刺绣图案的特点
    5.3 金水漏印工艺
        5.3.1 使用的工具、材料及工艺流程
        5.3.2 金水漏印图案的特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傣族剪纸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6.1 傣族剪纸工艺的保护
    6.2 傣族剪纸的开发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文中图片目录

四、傣族故事图画刺绣片(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呈贡剪纸文化研究[D]. 村上惠(Murakami Megumi). 云南大学, 2019
  • [2]傣族佛幡的材料和工艺形态研究[J]. 果霖,苟双晓,施杰,张天会,徐人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孙冬梅. 黑龙江大学, 2013(07)
  • [4]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研究文献综述[J]. 金少萍,方媛媛.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2(01)
  • [5]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D]. 田玉玲. 云南大学, 2010(03)
  • [6]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研究[D]. 邵靖.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7]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D]. 王莉.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3)
  • [8]傣族故事图画刺绣片[J]. 罕燕. 民族艺术研究, 2003(S1)

标签:;  ;  ;  ;  ;  

傣族故事绣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