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

一、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吴云[1](2020)在《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崭新阶段。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的证券行业,其肩负的职责重大。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开放提速后各类境外主体的不断进入加剧行业竞争,证券行业格局重构,券商优胜劣汰是可以预见的大趋势。未来券商头部效应凸显、外资开放、监管机构风险把控从严,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均为中小投行的发展带来挑战和压力。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将在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关注投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问题,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将为保障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公平和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国际金融界的教训、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NZ证券公司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三个方面考虑,本文从证券公司内部管理的角度,选择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门防范和管控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对已有理论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投资银行业务特点,证券监管数据资料,以及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现状,剖析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成因。据此,从事前预防与制度保障、过程控制与完善、事后监督考核、文化导向与声誉建设四个方向,具体地从制度与体系建设、完善入职考察和团队建设、加强项目内部控制、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企业文化与投行声誉等方面,对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借此研究合理规避、及时预警、有效化解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使公司业务健康发展。同时借此引起国内金融界对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问题的关注,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公平和稳定。

孟铂林[2](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随着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更为重大。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广泛的失灵,具体表现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失真;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自利性;以及,普通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本文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整个体系,运用调查问卷、成本-收益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披露规定层面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的模糊性降低了违规披露的成本,相关规定的分散性则增加了合规披露的成本,且细化规定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在披露信息层面上,不断增加的披露信息不仅导致了监管上成本收益的失衡,而且导致了投资者吸收和运用披露信息上成本收益的失衡,此外海量的披露信息还扭曲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增加了证券市场的“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并且引发了上市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在监管监督层面上,上市公司、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关,以及投资者形成了一个“伞形”利益关联体系,由于利益冲突和监管“俘获”等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监督很有可能出现缺位问题。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路径,规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法律机制方面,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事前法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立法,适当增加司法机关、监管机关和监督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操作空间;在事中法律机制方面,应该着重保证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在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中增设同行评审环节,在审计业务和资信评级业务中重构委托-代理关系;在事后法律机制方面,应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完善相关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与此同时,立足于“法律+技术”的视角,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通过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缓解披露信息的“数量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监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监管合作、强化监管制约。

郭灵燕[3](2019)在《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再次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可怕性和金融风险的灾难性。金融安全刺痛着全世界的神经,风险管理成为了金融领域问题的核心和关注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安全,习近平主席并就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是金融工作的一个永恒主体,对此必须主动加以防范和化解。在此情况下,对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理论综述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主要针对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进行基础理论的介绍。首先对金融行业的操作风险进行简单概述,其次介绍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理论包括内部控制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第三部分从制度建设和现行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对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进行阐述。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找出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出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措施、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和操作风险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确定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第五部分在调查问卷分析基础上得出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设计方案,为中小券商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借鉴经验。最后在对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操作风险必须加以重视,不能因其隐蔽性的忽略。其次,操作风险管理必须系统化,而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再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是操作风险的管理是一个有力支持。

薄萍萍[4](2019)在《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证券市场制度又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的方向,因此完善证券市场治理体制成为发展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注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券服务机构在证券市场中的制度设计初衷是负责核查、验证、审核公司信息,保证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勤勉尽责的证券服务机构对于公司价值准确定位、公司风险防控及治理以及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把控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实践中由于其约束机制及权责划分的缺陷,导致其作用发挥不甚理想。因此,作为功能发挥的外在保证,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则显得尤其重要,如何通过监管外强约束、内生动力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目标。第一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本章主要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出发进行界定剖析,目的是为提升监管机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从理论上界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范畴与特征,其所具备的信息传递性、专业性、独立性、可责性以及集群性特征,是界定证券服务机构权责的基础,也是监管的重要标准与目标,对其内在特性的分析是展开证券服务机构权责分析的前提,也是最终监管实现的目标追求。其次,对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进行分析。证券服务机构的产生及发展是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出发其需要证券服务机构发挥信息的传输作用,而从交易成本降低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能够连接交易各方以及决策制定者的优势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最后从公司监管挑战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作为外部监督,是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公司内部监督策略的一种创新,通过对监管与被监管这一关系本质的改变,提升公司监督效率。这些都是证券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也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依据。反之,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传递信息、降低成本以及带动创新的作用。最后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有效监管的前提是对监管对象自身的约束机制进行全面把握,这是实现监管“有牙齿”的重要方面。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主要有声誉约束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各项约束机制各自发挥作用的前提与方式各不相同,声誉约束机制主要是在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内部,是一种具有内生性、自发力量的约束形式。而责任约束机制则是一种通过外在力量实现总体平衡的约束方式。两种不同的约束机制,分别代表市场与国家两种不同的约束力量。第二章: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及责任厘清。本章主要是对证券服务机构的功能与责任进行界定,分别从宏观的功能定位与微观的义务类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监管虽是常态化的,但是不同的监管措施采取的标准却不尽相同,具体则要根据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履行情况也即“勤勉尽责”义务履行情况进行把握,证券服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的第三方执行机制,是交易双方的中介,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交易双方各自所承担的义务具有一定重叠性,并且在各证券服务机构间亦有重叠,那么证券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侵入的程度需要严格考量,需要在内部监督失效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监督职责。同时从证券服务机构最大效用发挥的角度考虑,职责分担的目标应当是震慑与引导作用兼顾,以此为前提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所以,这就决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从执业角度分析,具有明显的服务性,但是从其策略选择角度来讲,则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但是证券服务机构在职责配置方面的存有各种困境,宏观层面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职责混淆导致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过程中对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控制调节不到位;中观层面是机构之间由于自利本性以及竞争缺乏导致的共谋问题;微观层面则是机构自身职责设定的层层矛盾。实践中对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主要是勤勉尽责的义务,进行类型化分析,则包括忠实义务、注意义务及谨慎义务。第三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本章的思路逻辑遵循从微观现状到宏观设计对当前的监管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首先从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处罚案件情况入手,对现行的监管处罚手段进行整体分析。其次对目前有关监管的现状进行反思,主要从立法与执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由微观的现状分析上升到当前监管失范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法律关系错位、市场化秩序扭曲、自律监管缺失以及责任机制不到位四个方面。法律关系错位从证券服务机构所处法律地位与其所承担的投资者保护义务之间的矛盾境地出发进行分析,而市场化秩序扭曲主要从目前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行业垄断产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自律监管缺失主要是针对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过于注重行政监管,而缺乏对自律监管的运用现状,而无论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的机构特性还是目前存在的监管问题来看,我国证券服务机构加强自律监管都具有必要性。最后从违法成本的角度考虑,目前的责任约束机制导致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很多证券服务机构选择铤而走险。第四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对于制度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理念,即一个制度为实现何种目标而建立,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应当具有何种功能,以及这些功能通过何种机制来实现。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的基础是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之间的力量博弈,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理念需要在考察现有监管基础、监管对象特征以及监管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政府与市场的力量界限,同时还要在综合公司能力、融资标准等因素的情况下满足监管适应性的要求。而证券服务机构良好监管的标准则需同时满足前瞻性、灵活性以及强制性的特征,以“成本—收益”为核心进行监管合理局限的划分。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平衡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化前提下,政府如何发挥最大效用是监管效果实现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注重政府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市场监管方式的扩大。从目前政府与市场的替代性来看,市场仍不具有取代政府的前提,政府作用发挥更大程度应当定位于市场裁判者地位。而对于市场监管的扩大则主要依赖于自律监管的扩大,通过行业自律增强监管有效性,这是与市场要求相契合的。第五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出发,目前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既要注重基础法律关系的处理,同时要注重制度机制的构建,首先针对委托关系错位的问题,要从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本意出发,实现证券服务机构委托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其次,从现有监管模式类型考虑,行政监管在模式构建上几乎已经穷尽其能,可以考虑扩大发挥自律监管的效用发挥,设立专门的证券服务机构协会作为自律组织,有效避免现行自律监管的缺陷,保障自律监管的效果。最后,责任约束机制应当是监管中最具有惩戒性的部分,但是事实是目前的责任机制根本不具有威慑性,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现行的过错责任原则,尤其是在交叉引用情况下的责任进行区分,同时要注重免责情形的适用。

龙稳全[5](2019)在《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资银行作为证券市场最为重要的中介机构,是联系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在保证发行人质量、维护投资者信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的“看门人”。但是,现实并非像田园诗般美好,近些年来,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中国等新兴国家,都曾爆出因欺诈发行而导致投资者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此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投资银行未能履行勤勉义务。本文旨在通过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本源进行梳理,探寻有关国家或地区在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先进成熟的经验,以此解决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投资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履行勤勉义务,既保护投资者利益,又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从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出发,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阐述论证的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对我国具有的现实意义。正文从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以及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等五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重点阐述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目前,学界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实质上投资银行勤勉义务乃是基于信义关系而产生,属于注意义务的范畴,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体。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产生的内在诱因在于投资银行商业机会的获取和规避自身风险的需要,其建立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密切相关,并在金融危机处置过程得到了完善。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是政治、经济、法律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是有限政府的要求,也是用最低交易成本实现信息生产最真实完整的效应的使然,更是权利义务对等与平等原则的驱动。第二章探讨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是衡量投资银行是否履行勤勉义务的尺度,在性质上是行为标准、普适性标准、抽象与具体的结合体,能够弥补投资银行行为规则的漏洞、明确投资银行行为边界以及合理区分投资银行与其他主体的责任。当前,主要存在“谨慎人”标准和“理性人”标准两种判断标准。前者适用于美国,后者则适用于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尽管两种判断标准内涵存在较大差别,但都兼具了原则性和灵活性,从而得以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章论述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实现机制。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套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制度。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构建应当考虑内因与外因、激励与约束、成本与收益等因素,并以此可分为内部与外部实现机制、激励与约束实现机制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薪酬与晋升机制、声誉机制、看门人监督机制等激励机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产生促进投资银行更加勤勉尽责的效应。投资银行的公共执行机制、私人执行机制、内部约束机制、发行承销费用支付机制、媒体监督机制等约束机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起到约束投资银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但每一种具体机制自身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应。第四章研究了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法律制度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可能需承担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责任。目前,学界对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性质认识存在分歧,实际上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应构成侵权责任,并应合理区分投资银行与发行人、其他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之间的责任,同时投资银行可基于时效消灭、请求权人故意、因果关系不成立等因素进行抗辩。由于行政责任制度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容易陷入路径依赖,行政处罚应强调处罚措施与违法行为的匹配性,遵循正当程序。只有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探讨了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主要经历了审批制、通道制、保荐制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体系,但仍然存在着规制理念存在偏差且纠正不足、判断标准模糊且存在缺失、实现机制激励不足且制衡功能失效、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单一且责任分担失衡等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证券市场相对发达的有关国家或地区都曾经历过,并且有着先进成熟的解决经验和措施。我国应在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措施的基础上,通过重塑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重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完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以及优化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制度等对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进行完善。结束语是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包含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等内容,每个具体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运转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价值的实现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及时完善有关制度,促进投资银行积极履行勤勉义务,保证证券发行质量,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源流活水,这对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朱喜辉[6](2018)在《开源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认为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扩张,债券发行规模波动上升。随着IPO政策紧缩,债券融资更是得到快速发展,债券承销业务成为了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断扩充的业务规模也带来了风险隐患。风险管理能力已成为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债券承销业务的不断发展,完善债券承销业务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综合券商,债券承销业务发展极为迅速。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对开源证券债券承销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流程两方面对其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开源证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包括通过承揽承做岗位分离等措施优化公司组织结构,通过完善尽职调查范围等细化风险管理流程等。最后提出了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并对其实施后的预期效果进行了展望。本文对开源证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于降低公司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隐患,增强现有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一些证券公司开展债券承销业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丽萍[7](2017)在《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以来,我国信托公司业务规模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截止2017年第二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达到23.14万亿元。信托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业务日趋增多,金融混业经营日趋明显,信托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变得错综复杂。2011年以来,信托风险事件经常被公开暴露在公众视线中,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担忧。这些信托风险事件反映了信托业务的高风险性和信托公司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相较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风险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普遍落后。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托公司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金融风险、风险评价、风险预警等相关理论,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为背景,系统研究了2007年信托业“新两规”实施以后,中国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与特征、影响因素、风险评价与预警问题。论文首先梳理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回顾了 1979年中国信托公司恢复经营的背景与动因,介绍了信托公司功能定位的演变以及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2007年以后信托公司经营模式的特殊性以及发展特征。2012年以后,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凸显,信托公司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同时,前期快速发展所积累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信托公司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次,论文探讨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与特征。(1)指出了目前信托公司风险划分存在的问题,从风险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可控程度三个角度划分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2)分析了不同类型信托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单一资金信托主要面临操作风险;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融资类资金信托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投资类资金信托业务主义面临市场风险;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主要面临操作风险、法律及合规风险;财产信托业务除了面临常见的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更主要的是法律风险和估值风险。(3)根据信托业务的重点投资领域,对房地产信托业务、银信合作信托业务、基础设施信托业务、矿产信托业务、证券投资信托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点进行了分析。(4)总结了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和成因。近期风险事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矿产和工商企业的融资信托产品,信用风险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山西等地域,以资质一般的民企居多。除了交易对手经营不善、出现道德风险以外,信托公司在信托产品的设计、销售、管理和清算环节都存在风险控制不足的问题,导致了风险事件的形成。第三,论文基于金融风险形成的一般理论,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对信托公司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周期(2)经济政策(货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3)金融市场价格波动(4)金融机构风险传递(5)信托业竞争程度。信托公司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1)公司治理水平(2)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21家信托公司2007-2015年的样本数据,考察了信托公司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股票市场波动、信托行业集中度以及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面板数据回归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运行对信托公司风险影响显着,宏观经济下行增加了信托公司风险。(2)股票价格市场波动大,信托公司风险会随之增加,但影响有限。(3)金融机构行业集中度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存在较显着的关系,但行业集中度高是增加金融风险还是降低金融风险,尚无定论。经检验,信托行业集中度与信托公司风险显着负相关。行业集中度降低,将增加信托公司风险。(4)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与信托公司风险之间关系不显着。虽然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但未能证明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增加信托公司风险。第四,为了综合评价信托公司整体风险,本文以信托公司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基础,参照银监会《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的相关内容、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信托业协会行业评级指标和国内外权威文献的研究成果,初步拟定了信托公司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角度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综合指标体系,共包括13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相较于银监会的分类监管评级指标体系和信托业协会的行业评级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侧重于信托公司风险水平的评价(前述两种指标体系是对信托公司综合经营状况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信托公司内部风险因素,还反映了外部经济环境对信托公司的影响;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工作量适当,操作性较强,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地评价信托公司风险水平。第五,本文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单个信托公司风险以及信托行业的整体风险进行了评价。本文首先选择了KL信托公司作为实例,说明了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并依据各项指标的风险评分,对该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可得性,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39家信托公司,分析了 2013年-2015年各家信托公司的风险状况,从而对信托行业近三年的整体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在监管政策、经营环境逐步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信托公司普遍承受着比较明显的风险压力,但风险得分平均值基本稳定,说明信托行业整体风险尚处于可控水平。(2)在寻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信托公司风险控制能力方面的差异正逐步显现,两级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第六,本文阐述了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一般框架,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和径向基核函数的多分类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经测试,该模型的训练集分类准确率和测试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了 91.03%和89.74%,说明了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小样本预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解决了我国信托公司风险样本数量较少的难题,也说明了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我国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是可行的,对信托公司的风险预警实践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主要创新点有:(1)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的形成因素,国内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且侧重于信托公司内部因素的分析,缺乏系统性。本文按照理论基础-定性分析-实证分析的思路,对信托公司风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2)本文参照银监会《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的相关内容、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信托业协会行业评级指标和国内外权威文献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由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如指标选择侧重于财务指标,不符合“新两规”后信托公司的经营现实等问题)。(3)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单个信托公司风险水平和信托行业2013年-2015年的整体风险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4)选择了适用于小样本、高维度、非线性数据的支持向量机方法来建立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经过验证,该模型不仅解决了信托公司风险样本有限的问题,而且具有很高的预警准确率。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时间和数据的限制,未能对所有影响因素尤其是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面板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7-2015年,期限较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计量结果。(2)进行风险评价与预警的样本比较有限,对风险评价与预警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3)由于缺乏后续年份的数据,无法对风险预警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反馈并修正。以上不足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丁克楠[8](2014)在《我国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证券行业的运营模式注定了高层次专业人才这一特殊群体将承担公司业绩提升的重要使命,较之其它行业的同类型人才其积极作用尤显突出。理论界对于我国证券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已颇有研究,其研究对象多为企业高管,研究视角多为管理学理论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与高管需求或者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而将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为研究对象的知之甚少。因此,本文将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以往的研究视角过多的聚焦于激励机制本身,即不同的激励方式产生的效果,本研究将视角延伸至我国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并运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证券公司的产权结构导致的公司治理模式基础上,从公司治理概念范畴对于能够影响高层次专业人才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进行论证,最终推导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此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首先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于我国证券公司的产权、公司治理的成因、现状及与激励约束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公司治理层面的薪酬激励、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因素影响了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激励效果,进而决定了工作绩效,由此提出理论假设和概念模型。其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于分布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地区的27家证券公司的168名人员进行调研,分别采用小规模访谈、小样本检验、大样本调研的方式完成问卷调查。利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第三,本研究在获取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对于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薪酬激励依旧是我国证券公司采取的重要的激励手段之一,虽然短期货币激励已没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但是长期股权激励对于高层次专业人才具有显着的激励效果。(2)股权结构对于我国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具有较大的关联作用。国有股控股的证券公司与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工作绩效相关性弱于法人股控股的证券公司。(3)董事会特征对于我国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具有隐性激励作用。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专业背景独立董事数量等特征均会不同程度影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工作绩效。

武俊桥[9](2012)在《2011年中国证券市场法治述评》文中指出2011年,我国证券市场立法秉承"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理念,证券发行、上市公司监管、诚信监管体系等制度逐步推进和深入。证券监管机构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严打资本市场的"欺骗"和"盗窃"。司法机关颁布司法解释、出台司法政策,进行民事审判、对违法行为人予以刑事处罚等为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陈建[10](2010)在《证券利益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在南方发表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讲话之后,我国开启了金融改革的大幕,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地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然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对这些业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演化和变革的结果缺乏理性认识,只是停留在舆论层面,或者说局限于表面现象来指导决策,很可能会导致政府决策的误判。因此,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决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通过对复杂而多元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衍生的利益冲突的分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观察证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行为以及各自的利益诉求,从而认识证券市场问题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证券利益研究,或者说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市场,是一项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本文从“新兴+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这两个历史和现实前提出发,从多视角对我国证券利益关系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构建分析框架,提出并有效界定了证券利益的核心范畴。证券业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很难找到有效切入点,从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业的问题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因为证券领域的行为人的目标是利益极大化。利益的本质是追求现实与未来好处及其机会,这种好处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既有具体的利益,也有抽象的利益,既有短期的利益,也有长期的利益。证券公司所追求的利益范畴相当广泛、多元,利益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证券公司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不仅仅就利益研究利益,而是理清证券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与利益关联方之间所形成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形成的机理。第二、通过多种标准的分类,提出并论证了证券利益的本质属性。我们提出证券利益具有虚拟性、信用性、分利性、风险性、垄断性、多元性、增益性等基本属性。第三、提出并论证了防止拥有不同资源和力量的证券利益群体发展成为证券利益集团的思路与建议,杜绝中间过程利益的发生,提高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同时,提出并论证了共享利益是可持续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证券市场,是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证券市场在完善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促进企业改制、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存在的上述问题若不能从根本上得以很好解决,证券市场也难以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于决定证券利益关系的因素纷繁复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伦理的等种种因素都可能对证券利益关系产生影响。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据此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总体上,本文的不足之处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占有的数据有限,我们无法收集到有关方面的数据与资料,无法去检验证券行业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调关系;二是由于研究手段不足,工具匮乏,无法穷尽所有与证券业存在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如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租赁公司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理论基础方面不尽完善,我们在分析探讨中尝试性地放宽了一些研究假设,导致我们无法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多方交叉利益博弈。所有这些有待在以后的研究探讨中进一步完善。

二、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外关于道德风险的概念界定
        2.1.2 国内外关于金融行业道德风险危害及成因的研究
        2.1.3 国内外关于金融道德风险管控方法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公平理论
第3章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及NZ证券公司简介
    3.1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及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表现与危害
        3.1.1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
        3.1.2 证券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3.2 NZ 证券公司及投资银行部简介
        3.2.1 NZ证券公司简介
        3.2.2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简介
第4章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4.1.1 NZ证券公司对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情况
        4.1.2 投资银行业务特点及存在的道德风险隐患
        4.1.3 NZ公司对投行从业人员的合规管理情况
    4.2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隐患的成因分析
        4.2.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入职考察
        4.2.2 激励约束机制不科学
        4.2.3 投资银行项目的内控管理待完善
第5章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的对策与建议
    5.1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的优化策略
        5.1.1 完善道德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建设
        5.1.2 完善入职考察,加强团队建设
        5.1.3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5.1.4 加强项目内部风险控制
    5.2 行业、企业文化导向与声誉建设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自利性
        一、上市公司文字叙述的模糊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盈余管理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报告的失真问题
        一、律师事务所IPO尽职调查报告失真导致“业绩变脸”
        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失真导致“资本消失”
        三、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报告失真导致“评级失灵”
        四、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报告失真导致“资产缩水”
    第三节 我国证券散户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
        一、详尽披露导致的“过犹不及”问题
        二、专业性导致的“知识壁垒”问题
        三、散户投资者自身抗拒分析披露信息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模糊且分散
        一、规定模糊导致了低廉的违法成本
        二、规定分散导致了高昂的披露成本
        三、披露立法的困境
    第二节 信息的单向棘轮:“数量至上”的误区
        一、披露信息“大爆炸”的单向棘轮
        二、数量问题导致了监管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三、数量问题导致了投资者成本收益的失衡
        四、数量问题引发了潜在的其他影响
    第三节 “伞形”利益关联体系下监督的缺位
        一、保荐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二、证券服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三、监管机关所面对的利益诱惑
第三章 中美案例及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一、典型案例显示信息披露造假技术不断提升
        二、监管趋严以及新的问题
    第二节 美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一、“蓝天案件”与“安然、世通事件”
        二、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美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分析
        一、全面实施注册制对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美国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三、技术进步对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实现立法上的“刚柔并济”
        一、转移立法重心,实现“以柔克刚”
        二、制定标准模板,实现“以刚制柔”
    第二节 保证“看门人”的独立性
        一、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
        二、增加同行评审环节
        三、重构委托-代理关系
    第三节 完善监管督察机制和证券诉讼制度
        一、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
        二、完善相关证券民事诉讼制度
第五章 “法律+技术”视角下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评级机制
        一、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评机制简析
        二、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
    第二节 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
        一、顺应信息披露的单向棘轮
        二、以个性“化繁为简”
        三、双轨体系与双重标准
    第三节 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一、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原因
        二、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思路
        三、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沪深证券交易所2015年6月1 日—2018年12月31 日间上市公司统计表
    附录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个人投资者中实际效果的调查问卷
致谢

(3)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2.1 证券公司操作风险概述
        2.1.1 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的定义
        2.1.2 证券公司操作风险分类
        2.1.3 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特征
    2.2 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2.2.2 内部控制理论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4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目标
        2.2.5 全面风险管理与操作风险管理的关系
        2.2.6 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3 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3.1 ZY证券公司概况
        3.1.1 ZY证券公司基本情况
        3.1.2 ZY证券公司组织架构
        3.1.3 ZY证券公司主要业务介绍
        3.1.4 ZY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架构
        3.1.5 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界定
    3.2 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3.2.1 制度建设
        3.2.2 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
4 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分析
        4.1.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 调查问卷分析
        4.2.1 样本特征分析
        4.2.2 操作风险管理统计结果分析
    4.3 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3.1 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
        4.3.2 操作风险管理观念落后
        4.3.3 操作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4.3.4 操作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4.4 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4.1 体制因素
        4.4.2 公司内控环境薄弱
        4.4.3 员工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4.4.4 监督机制不完善
5 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优化设计
    5.1 丰富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5.1.1 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动态监控
        5.1.2 加快建立风险考核机制
        5.1.3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5.2 更新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5.2.1 加强操作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5.2.2 加强内控管理
        5.2.3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评价体系
    5.3 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
        5.3.1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5.3.2 加强风险警示教育
        5.3.3 细化各项规章制度
    5.4 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5.4.1 风险管理人才内部培养
        5.4.2 风险管理人才外部引进
        5.4.3 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I

(4)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变迁史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内涵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范围界定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共性分析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
        一、中介制度的兴起
        二、交易成本的降低
        三、公司治理监管挑战的选择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约束机制分析
        一、声誉约束机制
        二、责任约束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与责任厘清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责任的功能定位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前提:内部监督失效
        二、证券服务机构职责分担目标:震慑与引导兼顾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特殊性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分配困境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行为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义务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
    第一节 对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处罚案件数量综述
        二、处罚手段综述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现状反思
        一、监管法规立法情况
        二、监管法规的立法缺陷
        三、监管的执法漏洞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失范原因分析
        一、法律关系错位:投资者保护义务的尴尬处境
        二、市场化秩序扭曲:市场竞争不充分
        三、自律监管缺失:自律的功能弱化
        四、责任机制不到位:违法的成本过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及要求
        一、证券服务机构理念监管的意义
        二、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的博弈:理念定位的基础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适应性要求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正当标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良好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合理局限:以成本-收益为视角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市场化前提下政府的最大效用发挥
        一、政府角色的定位——市场的裁判者
        二、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式——自律监管的扩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委托关系的重构: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一、公司委托模式的非适当性
        二、公共介入模式的功能性构建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自律治理的扩大: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一、自律监管的框架
        二、监管职能的自律性
        三、监管执法的自律性
        四、自律监管的不确定性展望
    第三节 责任约束机制的完善:执法与司法的双重要求
        一、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优化现行过错责任原则
        三、关于责任机制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论证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性质、内涵与内容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性质辨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内涵剖析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内容探讨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产生与反思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产生的背景
        二、投资银行履行勤勉义务的内在诱因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反思
    第三节 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理论阐释
        一、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政治学基础
        二、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法律经济分析
        三、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法理支持
        四、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理论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本质与作用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本质探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作用解析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分类及评析
        一、“谨慎人”标准的内涵界定、作用分析及形成探因
        二、“理性人”标准的内涵界定、作用分析及形成探因
    第三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比较分析
        一、“谨慎人”标准在理念层次上高于“理性人”标准
        二、英美及我国香港特区的判断标准较德日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护
        三、不同国家或地区相同事项勤勉尽责要求程度不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分类与构建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构建的考量因素论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分类及内容构成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激励机制的运转及效应分析
        一、投资银行薪酬与晋升机制的运转及绑定效应
        二、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运转及标签效应
        三、看门人监督机制的运转及竞争效应
    第三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约束机制的运转及作用分析
        一、公共执行机制的运转及监管作用
        二、私人执行机制的运转及威慑作用
        三、投资银行内部约束机制的运转及控制作用
        四、发行承销费用支付机制的运转及预防作用
        五、媒体监督机制的运转及监督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民事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性质与归责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四、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民事责任分配
    第二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政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行政责任类型及构成要件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行政责任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刑事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刑事责任与构成要件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刑事责任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
        一、审批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建立与缺陷
        二、通道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发展与不足
        三、保荐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形成与成效
    第二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存在偏差且纠正不足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模糊且存在缺失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激励不足且制衡功能失效
        四、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单一且责任分担失衡
    第三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完善
        一、重塑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
        二、重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
        三、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
        四、优化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6)开源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开源证券债券承销业务现状及风险分析
    2.1 开源证券概况
    2.2 开源证券债券承销业务现状
        2.2.1 债券承销业务环境分析
        2.2.2 债券承销业务类型及规模现状
        2.2.3 债券承销业务地域分布现状
    2.3 开源证券债券承销业务存在的风险
        2.3.1 政策法律风险
        2.3.2 市场风险
        2.3.3 操作风险
        2.3.4 信用风险
第3章 开源证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2 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3.2.1 全过程风险管理之立项
        3.2.2 全过程风险管理之尽职调查
        3.2.3 全过程风险管理之公司内核
        3.2.4 全过程风险管理之申报与持续督导
    3.3 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组织架构不完善
        3.3.2 尽职调查不到位
        3.3.3 内核趋于形式化
        3.3.4 对项目合规把控不足
        3.3.5 持续监督机制欠缺
第4章 开源证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4.1 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改进的思路
    4.2 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改进的目标与原则
        4.2.1 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目标
        4.2.2 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原则
    4.3 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改进方案
        4.3.1 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4.3.2 完善尽职调查体系
        4.3.3 建立实质性内核风险管理制度
        4.3.4 提升项目组对合规性的把控和专业化程度
        4.3.5 完善持续督导机制
第5章 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与预期效果
    5.1 实施保障
        5.1.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5.1.2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5.1.3 重视风险人才队伍建设
        5.1.4 推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2 预期效果
        5.2.1 全员风险意识增强
        5.2.2 风险管理流程更完善
        5.2.3 风险管理水平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信托
        二、信托公司
        三、信托公司风险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风险的外生性理论
        二、金融风险的内生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
        一、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经济风险预警理论
        一、宏观经济风险预警
        二、企业风险预警
        三、金融风险预警
    第四节 信托公司风险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信托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信托业恢复经营的背景与动因
    第二节 中国信托业的功能演变与发展历程
        一、1979-1998年: 功能错位,偏离本源
        二、1999-2006年: 明确定位,有法可依
        三、2007年至今: 回归信托本源业务
    第三节 2007年以来信托公司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特殊性
        二、2007年以来信托公司的经营特征
        三、新环境下信托公司的发展动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托公司风险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的一般特征
        一、信托公司风险的基本类型
        二、资金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三、财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四、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五、投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六、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第二节 重点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一、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二、银信合作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三、基础设施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四、矿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五、证券投资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第三节 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一、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分析
        二、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托公司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一、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
        二、信托公司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择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模型构建
        五、模型估计与检验
        六、模型估算结果与分析
        七、实证分析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步骤
        一、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
        一、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
        二、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思路、依据与内容
    第三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初选指标的筛选
        一、定量指标的筛选
        二、定性指标的筛选
        三、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四、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
    第一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一、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确定评价因素集合
        二、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
        三、确定评语集并对其赋值
        四、计算隶属度矩阵
        五、计算信托公司风险综合评分
    第三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一、单个信托公司的风险评价
        二、信托行业的整体风险评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多分类SVM的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基本框架
        一、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目标
        二、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原则
        三、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结构与流程
    第二节 风险预警模型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
        一、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思想
        二、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
        一、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算法
        二、基于多分类SVM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信托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完善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监管
        三、信托行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我国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及特点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激励约束理论相关研究回顾
        2.1.1 国外研究动态及评价
        2.1.2 国内研究动态及评价
    2.2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回顾
        2.2.1 国外研究动态及评价
        2.2.2 国内研究动态及评价
    2.3 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相关研究回顾
        2.3.1 国外研究动态及评价
        2.3.2 国内研究动态及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3.1 相关理论探讨
        3.1.1 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与工作绩效关系的探讨
        3.1.2 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本质的探讨
    3.2 理论拓展——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的提出
        3.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2 概念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方法与设计
    4.1 变量说明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控制变量
        4.1.3 解释变量
    4.2 问卷设计、小样本测量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小规模访谈
        4.2.3 小样本条款测试
        4.2.4 数据收集与检验
    4.3 本章小结
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1 相关性分析
    5.2 多元回归分析
        5.2.1 薪酬激励多元回归分析
        5.2.2 股权结构多元回归分析
        5.2.3 董事会特征多元回归分析
    5.3 研究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我国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访谈提纲
附录 2:我国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2011年中国证券市场法治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加强监管,放松管制”为理念的证券立法
    (一)证券发行改革的“市场化”与上市公司监管的“规范化”
        1.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2.多规“深耕细作”上市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
        3.企业并购重组制度走向规范化和市场化
        4.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完善取得新进展
    (二)规范证券公司业务发展,推动证券公司业务创新
        1.融资融券转“常规”和转融通制度推出
        2.规范券商直投业务,“直投+保荐”模式受限
        3.新规推动券商报价回购发展和试点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
    (三)放松基金行业管制,强化基金行业监管
        1.RQFII试点推出,推动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资本市场
        2.规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基金第三方销售重新起步
        3.基金专户理财门槛取消,进一步推动基金产品市场化
        4.基金公平交易再规范,防范利益输送
        5.规范股权投资企业发展,PE备案制推开
    (四)整顿交易场所,防范金融风险
        1.国务院发文清理整顿交易场所,防范金融风险
        2.证监会牵头部级联席会议,破解交易场所乱象
    (五)期货监管多规出台,积极促进期货行业健康发展
二、以发展和诚信为核心的证券市场制度创新
    (一)债券市场制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二)推动资本市场诚信建设,构筑诚信监管体系
三“公开和规范”的证券市场行政执法
    (一)证券发行监管市场约束逐步呈现
        1.八菱科技发行中止加快深化新股发行改革
        2.夯实证券发行保荐监管,推动保荐监管公开化
    (二)券商“研报门”事件频出,证券分析师监管有待加强
    (三)严打资本市场“盗窃”,内幕交易行政执法认定规则逐步确立
        1.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从源头遏制内幕交易
        2.积极探索内幕交易案件行政执法,逐步确立执法认定规则
    (四)资本市场新“诈骗”泛滥,市场操纵监管“零容忍”
        1.传统“坐庄”销声匿迹,“抢帽子”、短线等新型操纵层出不穷
        2.单账户、单一手段的操纵渐少,复合化、多账户和谋化操纵趋重
        3.新“诈骗”手法考验市场操纵立法,《证券法》操纵条款亟须修改
    (五)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执法,严管各种违规信息披露
        1.出台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认定规则,规范信息披露行政执法
        2.大额持股信息披露违规认定规则进一步明确,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3.严查上市公司常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六)“老鼠仓”继续蔓延,监管仍应加强
    (七)严管短线交易及其他违规交易行为,确保资本市场交易公平
四、“保障和引导”资本市场发展的证券司法
    (一)最高法颁解释出政策,为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1.最高法出政策从证据视角规范和保障证券行政监管权力
        2.最高法颁解释进一步确立自律管理指定管辖和特殊目的财产司法豁免的原则
    (二)欺诈发行罪再显威,“达摩利斯之剑”剑指绿大地
    (三)内幕交易罪案件频发,司法认定标准逐步确立
    (四)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实践,韩刚、许春茂“老鼠仓”获刑
    (五)最高法公报期货交易纠纷典型案例,积极维护资本市场投资者权益
    (六)证券侵权民事赔偿诉讼仍步履维艰,司法解释亟待出台
五、以《证券法》修改完善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相继举行
结语

(10)证券利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本文的研究框架
    0.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证券、证券利益与证券利益关系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证券利益的观点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沿革及相关的法律关系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1.3.2 证券利益相关者分析
    1.4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相关论述
        1.4.1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与概念
        1.4.2 公共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证券利益的基本属性分析
    2.1 虚拟性
    2.2 信用性
    2.3 分利性
    2.4 风险性
    2.5 垄断性
    2.6 多元性
    2.7 增益性
第三章 我国证券利益关系的演进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证券市场(1870-1949)
    3.2 改革开放前的证券市场(1950-1978)
    3.3 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1979-至今)
        3.3.1 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1990年)
        3.3.2 迅速发展阶段(1991年-1998年)
        3.3.3 规范发展阶段(1999年-2010年)
    3.4 当前证券利益关系的格局
第四章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博弈
    4.1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
        4.1.1 上市公司的利益动机
        4.1.2 证券公司的利益动机
    4.2 一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2.1 利益博弈主体的目标分析
        4.2.2 股票发行前利益博弈主体的行为分析
        4.2.3 股票一级市场博弈模型分析
    4.3 二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3.1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目标分析
        4.3.2 博弈分析
第五章 证券行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5.1 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关系
        5.1.1 现代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
        5.1.2 证券公司的特殊性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5.1.3 证券公司内部治理的利益机制
    5.2 证券公司内部横向利益关系
        5.2.1 卖方业务
        5.2.2 买方业务
    5.3 证券公司内部纵向利益关系
        5.3.1 证券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制衡关系
        5.3.2 证券公司管理层与中层的利益关系
        5.3.3 证券公司中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
    5.4 证券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
        5.4.1 证券公司利益来源模式的主要观点
        5.4.2 证券公司竞争对效率的影响
        5.4.3 证券公司并购对各方利益的影响
第六章 证券公司与其它金融机构间的利益关系
    6.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利益关系
        6.1.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互相依存
        6.1.2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争夺利益主导
        6.1.3 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走向联盟
    6.2 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的利益关系
        6.2.1 证券公司获得基金公司的佣金
        6.2.2 基金公司获得证券公司的交换利益
    6.3 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
        6.3.1 保险公司涉足投行业务
        6.3.2 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共同发展
    6.4 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利益博弈
        6.4.1 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影响
        6.4.2 证券公司应对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策略
第七章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的利益关系
    7.1 证券业的虚拟本质及其发展
        7.1.1 证券业的虚拟性:起源的视角
        7.1.2 证券业的虚拟性:历史的视角
        7.1.3 证券业的市场结构
    7.2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促进作用
        7.2.1 证券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利益
        7.2.2 证券业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7.2.3 证券业促进了GDP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7.2.4 证券业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7.3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损害作用
        7.3.1 证券业的发展增加了实体产业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
        7.3.2 衍生证券扩张引发泡沫经济,导致宏观经济的衰退
        7.3.3 证券市场过度膨胀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7.3.4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促使国际经济陷于动荡与危机之中
第八章 证券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
    8.1 证券业与政府财税部门的利益关系
        8.1.1 我国现行证券税收制度:税种与税率
        8.1.2 证券业与政府税收部门的利益失衡
        8.1.3 证券税收利益失衡的影响
    8.2 证券业与央行的利益关系
    8.3 证券业与监管部门的利益博弈
        8.3.1 我国证券业监管的演变
        8.3.2 发达国家政府监管与证券业利益博弈
        8.3.3 构建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
第九章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
    9.1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主要问题
        9.1.1 证券市场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利益失衡
        9.1.2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之间利益差距扩大
        9.1.3 证券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利益不协调
        9.1.4 证券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
        9.1.5 证券市场非法利益畸形膨胀
    9.2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建议
        9.2.1 通过立法、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证券业的垄断性利益
        9.2.2 多管齐下保护和提高中小投资者利益
        9.2.3 规范和限制不合理的证券公司以及金融机构高管利益
        9.2.4 渐进、稳步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严格限制中间过程利益
        9.2.5 保护正当合法的投资利益,打击非法投机暴利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研究[D]. 吴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孟铂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ZY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郭灵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5)
  • [4]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D]. 薄萍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5]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D]. 龙稳全. 厦门大学, 2019(12)
  • [6]开源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改进研究[D]. 朱喜辉. 湖南大学, 2018(06)
  • [7]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 朱丽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8]我国证券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D]. 丁克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9]2011年中国证券市场法治述评[J]. 武俊桥. 证券法苑, 2012(01)
  • [10]证券利益关系研究[D]. 陈建. 复旦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