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树种枯萎原因及防治研究

栎树种枯萎原因及防治研究

一、日本栎类树种枯死原因及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1](2021)在《薄壳山核桃耐淹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长江流域夏季暴雨频发,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因此培育耐涝性强的种植材料,对丰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林绿化树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的方式,对1a生薄壳山核桃进行对照、水渍、水浸、浅淹、半淹、深淹等6个处理。淹水120 d,测定植物生长、形态、以及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淹水24 d、48 d、72 d、96 d、120d分别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价薄壳山核桃的耐淹能力,从而为长江流域薄壳山核桃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1)形态特征分析不同淹水处理下的薄壳山核桃叶片都受水淹伤害,叶片受害指数分别为0.333、0.542、0.694、0.687、0.792,基本随水深递增而加剧。水淹期间,水浸组、浅淹组、半淹组、深淹组均出现茎基部变粗、皮孔膨大的现象,但始终没有气生根出现。不同处理下植物根系颜色有所差异,除对照组、水渍组有白色根系外,其他处理下的植物根系均呈黑色,但未发生腐烂现象。(2)生长指标分析淹水胁迫显着抑制薄壳山核桃地下部分的生长,随淹水深度的加深,植物根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形维数、细根长度和细根表面积等指标均呈递减趋势。淹水处理下,0.5mm以下细根长度占比为73.51%-78.91%,表面积占比为10.85%-12.05%,均低于对照组;0.5-2mm细根长度占比为19.46%-24.52%,表面积占比为26.63%-37.81%,均高于对照组。与淹水前相比,水浸、浅淹、半淹、深淹处理下株高降低了0.15%-0.72%,地径增大了5.12%-45.48%,而对照组和水渍组保持正常生长。随着淹水时间增加,薄壳山核桃生长状况逐渐下降,但成活率维持在83.3%以上。(3)光合指标分析不同处理下,植物薄壳山核桃光合作用日变化趋势基本一直,均呈单峰型曲线:在大多数时段半淹组和深淹组净光合速率小于对照组,而水渍组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说明适当淹水有助于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而严重淹水会产生抑制作用。不同处理下,植物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均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水渍组光合能力较强,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浅淹、半淹、深淹组光补偿点显着降低,说明严重淹水增强植物对弱光的利用能力。(4)生理生态指标分析淹水120 d,水浸组、浅淹组、半淹组和深淹组的抗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增加幅度均在60%以上,且随水深加深而递增。浅淹组、半淹组和深淹组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增幅在74%以上;而叶绿素和根系活力低于对照组,且淹水深度越深,降低幅度越大。薄壳山核桃在水渍处理下生长良好,其形态、生长、光合、生理生化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植物对水渍状态适应良好;其它淹水处理下,薄壳山核桃形态上出现受害变化,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差异较大,但成活率较高,推测植物通过抑制自身生长发育来维持其在水淹状态下的生存。

孟岩[2](2020)在《泰山优势树种人工林林分分布动态及森林健康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山森林植被是我国华北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其保护和管理意义重大。泰山森林大多数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营造的人工林,尽管当时的短时间大面积造林对于快速绿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限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和种质资源的制约,造林以纯林为主,树种主要选择了松类(Pinus)(主要是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栎类(Quercus)、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且造林密度大,林分组成结构不尽合理。加之现今泰山的人工林基本已经达到了成熟林甚至过熟林阶段,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下降,当遇到虫害、极端逆境等外在影响时,往往会出现严重受害甚至大片死亡现象。泰山森林亟待进行健康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营林。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泰山国有林场优势树种人工林林分分布动态进行跟踪调查,探讨林分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及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进而评价泰山森林健康水平并找到主要制约因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营林措施建议。以泰山国有林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开展了人工林林分分布的动态变化研究并结合研究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森林健康评价。(1)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了2000年及2016年的多光谱Landsat影像数据。应用empirical rotation校正模型对2000年及2016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地形光照校正,降低山区地形阴影的影响;(2)搜集研究区2000年的泰山林场各管理区森林资源现状图(纸质),通过在影像上加载各管理区边界线,并将遥感影像中的山脊、山谷走向和明显地物标识与纸质版森林资源现状图相结合,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下手动画出2000年的主要林分分布样本;2016年的林分分布样本来源于研究区基于ArcGIS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通过对树种结构和优势树种两个属性进行同时选择而获得;(3)分别应用2000年的Landsat7 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影像及2016年的Landsat 8 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影像(其中每一年份应用4期影像),在地形光照校正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并在GIS系统下处理的样本数据,应用随机森林RF(Random Forest)分类器对研究区2个年份的林分组成及分布进行研究,得到研究区2000年及2016年的四类主要林分分布图;(4)在ArcGIS10.1下,将2000年及2016年的林分分类结果由栅格格式转化为矢量格式,并进行空间叠加,通过建立新的属性字段,对2000年和2016年的树种代码进行对比,将树种代码未发生变化的区域删除,保留变化的区域,得到研究区跨度16年的优势树种林分分布变化结果图;(5)通过对林分变化明显的区域设置样地,对样地进行详细外业调查,研究了泰山人工林林分分布变化的规律及驱动机制;(6)在欧空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官网下载Sentinel-2A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泰山森林的植被健康程度进行遥感反演,获得森林植被健康程度指标因子;(7)将通过Sentinel-2A数据提取的指标因子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提取的指标因子结合起来,通过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对泰山森林进行健康评价。本研究探讨了泰山主要人工林林分类型(松类人工林、栎类人工林、刺槐人工林和侧柏人工林)分布变化的规律及驱动机制,并进行了森林健康评价。通过在ArcGIS软件下对研究区2000年及2016年的分类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得到研究区跨度16年的林分分布变化结果图。通过GIS的统计功能表明,经过16年的变化,研究区松林和刺槐林是面积变化较大的两个林分类型。松林占整个泰山森林的比例由55.69%下降到50.22%,下降的百分比高达5.47%;侧柏林面积有一定的下降,下降百分比为0.60%;刺槐林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0.15%上升到2016年的13.75%,上升比例为3.60%;栎林面积也有一定的增长,上升比例为1.77%。总体趋势是阔叶林面积不断增加,针叶林面积缩小。在获得主要林分动态变化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样地调查分析树种分布变化的原因及内在驱动机制。4类林分分布动态的内在驱动机制是阔叶树种通过种间竞争逐步使针叶树种变为树下树,长势衰退甚至死亡,在山体的阳坡阔叶树种入侵针叶树种较山体阴坡严重,但人为活动有目的地对阔叶树种的生长进行干预可以减缓阔叶树种的扩张进程。同为针叶树种,松类减少的速度大于侧柏。同为阔叶树种,当栎林处于刺槐林上坡位时会出现栎类侵入刺槐林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应用2016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并结合同期的哨兵-2A(Sentinel-2A)遥感数据提取出反映泰山森林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在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获得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在GIS系统中对泰山森林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优质等级森林面积(81.69hm2)和健康等级森林面积(2670.48 hm2)仅占到泰山森林总面积的23.46%,60.65%的泰山森林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等级的森林面积为1864.74 hm2,占泰山森林总面积的15.90%,其中含96.92hm2极不健康森林,即超过3/4的泰山森林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本研究认为影响泰山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为造林时树种选择单一且并未完全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开展造林,在林业经营过程中反复下层疏伐和割灌,导致大部分森林为单层林,此外气候条件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及降水减少也是影响泰山森林健康的一个制约因子。对泰山林场下一步开展营林活动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逐步调整林分结构,在坡度陡、土层瘠薄、水分含量低等立地条件极差的区域的退化油松林可逐步间伐,营造灌木林;二是及时疏伐,降低林分密度,促进天然下种更新,营造异龄林、复层林;三是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引进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避免大面积纯林;四是针对气候条件变化有规划的引入抗旱性较强的树种。

兰士波[3](2018)在《中国北方落叶栎类研究进展及前景》文中认为中国北方栎类(Quercus Linn.)树种是古老的木本能源和粮食植物,兼具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景观价值。基于汲取国内外近几十年的学术成果,综述了中国北方落叶栎类的地理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剖析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类种质的应用前景,为落叶栎类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经营与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吕秀立[4](2018)在《栎属、考来木属等优良材料筛选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园林观赏植物的选育繁殖,是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结合城市园林中对色彩、芳香和功能性植物的需求,按园林常见配置模式—乔、灌、草,开展了引自北美的栎树、澳大利亚的考来木属植物及我国岩白菜属植物优良材料的筛选及无性繁殖技术研究。三个物种包含了植物无性繁殖上的诸多难点:体胚诱导率和萌发率低、酚类含量高致使材料褐变、单宁含量高致生根率低、内生菌致不易获得无菌材料、多次继代的遗传稳定性问题等。研究内容集中于筛选与繁殖,附以经济核算和推广,从不同角度阐明优良材料筛选和无性繁殖诸多难点的解决方法,主要结果如下:一、通过对引种栎类(Quercus)试验林多年调查,结合测定相关生理指标,于5000株13a生实生苗中筛选出苏玛栎优良单株4株、纳塔栎优良单株2株,做为繁殖。扦插、嫁接试验表明:树龄为1-3 a的插穗生根率最高为24.2%;树龄为4-13 a的插穗不能生根。树龄为1-3 a的穗条嫁接成活率最高为32.2%;树龄为4-13 a的穗条嫁接无成活。酚类含量高致褐变、丹宁含量高阻碍生根及不规则的组织结构是其无性繁殖困难的主要因素。环割优良单株基部,取萌蘖的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在WPM+BA1.0 mg/L(单位下同)+NAA0.1+生物素5+乙酰胆碱5+核黄素5培养基上,苏玛栎、纳塔栎组培苗增殖系数分别为2.25、2.15;单芽在1/2WPM+IBA1.0+生物素5+乙酰胆碱5+核黄素5培养基上,生根率为10%;试管外生根时,800 mg/LIBA浸泡60 s,生根率可达80%。苏玛栎茎段可诱导出体细胞胚胎。最佳诱导愈伤培养基是MS+2,4-D2+KT0.2;MS+BA3+NAA0.5培养基有利于胚性愈伤增殖;MS+ZT0.5+NAA0.1培养基可诱导出体胚。测定了不同外植体中总酚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发现褐变越严重的外植体,总酚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越高,过氧化物酶活性越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褐变相关性不明显。多年研究表明,栎类初选从3年生时即可开始;取优良单株基部萌蘖可建立离体培养体系。二、通过耐水湿胁迫,筛选出考来木属(Correa)植物2个耐水湿能力强的品种。取优良品种带腋芽的茎段进行离体培养。在1/2MS+NAA0.1+BA1.0培养基上,增殖率分别为3.48、2.61;在1/2MS+IBA1.0培养基上,生根率分别达90.00%、83.33%;移栽成活率达90%;繁殖并推广20万株。核算考来木组培种苗生产成本,为行业相关人员计算育苗成本、制定商品苗价格和提高经营水平提供借鉴。三、收集到岩白菜属(Bergenia Moench)植物28个居群,包含6个种,分子标记显示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6.54%。就室外绿化、室内盆栽和中药材不同标准,筛选出4个优良种质资源;综合市场需求、亲缘关系鉴定结果和野生资源状况,开展厚叶岩白菜、秦岭岩白菜、岩白菜的离体培养及规模化繁殖。优选的三个种在MS+BA0.5+NAA0.01+VC2.0培养基上,增殖率分别为3.10、2.50、2.10;在1/2MS+IBA0.5+VC2.0培养基上,生根率分别达85%、90%、80%;移栽成活率分别为90%、85%、80%。规模化繁殖厚叶岩白菜20万株,秦岭岩白菜2万株,岩白菜1万株。分子标记表明三个种类在培养的第20代就出现了变异,岩白菜和秦岭岩白菜的平均遗传变异率与继代次数成正相关,厚叶岩白菜的平均遗传变异率与继代次数相关性不明显。以厚叶岩白菜无菌苗的嫩叶诱导了不定芽再生和体胚发生。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1.0+KT0.1+VC2.0;愈伤组织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ZT1.0+NAA0.1+VC2.0;在MS+6-BA1.0+IBA0.1+VC2.0培养基上,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30%;在MS+ZT1.0+IBA0.1+VC2.0培养基上,体胚分化率最高为26.67%。厚叶岩白菜一年生组培苗根茎扦插和分株苗生根培养表明:高度超过4 cm的芽苗,0.2mg/L IBA浸泡根茎基部20 s,分株生根率可达100%;高度低于4 cm的芽苗,保留根茎4cm进行扦插,3-7月份、9-11月份,成活率可达90%以上。探索了岩白菜多种应用形式,多地推广了20万株种苗,在福建省宁德市栽培表现好。

高玥[5](2018)在《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格局分析及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公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作为森林旅游的新业态,森林养生是生态福祉普惠大众的有效途径。森林公园作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优质平台,摸清其养生林资源情况及景观分布格局并策划具有其特色的养生产品对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查,运用Global Mapper14.1、ArcGIS10.4.1软件对森林公园卫片、地形图、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地保护数据等进行处理,提取所需信息和数据,以景观分类法确定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类型和主要养生树种。分别选取景观要素斑块尺度、类型尺度和景观尺度指数指标,利用Fragstats软件分析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针对其特点和分布规律提出森林养生旅游产品构想及营销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总结养生林概念:富含植物精气、空气负离子等健康因子,赋有生态景观价值、生态健康养生价值和游憩体验价值,具备开展健康养生、生态体验教育、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等活动的潜力,并具有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功能的森林。(2)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类型体系主要由针叶林(柏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柏木-桤木混交林)、阔叶林(桤木林)、灌木林、竹林、经济林等林分构成。(3)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森林公园内整体养生林覆盖率较高,其中针叶林景观面积最大,占森林公园养生林斑块类型总面积的31.84%,呈现集中连片分布特征,是该地区优势景观类型,也是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的基质,主导着该地区整体景观的格局、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其他景观类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桤-柏混交林、马尾松林、桤木林、竹林、经济林、灌木林和杉木林,其中桤-柏混交林和马尾松林面积达到了 100hm2以上,是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该区森林景观稳定性和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竹林、经济林、灌木林景观所占比例均不足1%,面积差异不明显。柏木林和桤-柏混交林斑块形状最为复杂,边界较不规则且有较长的边界,稳定性较弱。灌木林、疏林地和杉木林景观形状指数低,景观边界较为规则,景观形状也较简单。森林公园整体香农多样性指数不高,养生林景观多样性程度和聚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各养生林景观类型在两大景观片区的分布处于随机状态,而且主要养生林景观类型在不同片区的比例差异较大,以柏木、马尾松为优势种的针叶林和桤-柏混交林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数据也映证了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成反比的结论。柏木林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杉木林和桤-柏混交林景观破碎程度较低。森林公园养生林植被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700m以下的缓坡(6°-15°)、斜坡(16°-25°)地区,区内养生林景观在各坡向分布面积大体相当,这些分布特征与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及植被的生物学特性联系紧密。(4)针对目前森林公园养生林及其景观存在针叶林面积过大、树种单一、景观效果有待提升、景观异质性较低、林相季相变化少等问题,应采取构建近自然异龄混交林、营造目标树、综合防治病虫害、增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以及补植彩色植物等营林措施。(5)初步监测了主要养生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柏木林平均值分别为13183个/cm3;桤木林平均值为5800个/cm3;马尾松林平均值为8163个/cm3;竹林为873个/cm3;桤木-麻栎混交林平均值为5187个/cm3;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平均值为7663个/cm3。森林公园养生林主要树种为柏木、马尾松、杉木、桤木、麻栎、香樟、刺槐、楠竹、盐肤木、柑桔类等,其植物精气成分主要包括α-蒎烯、樟脑烯、二环烃、β-蒎烯、莰烯、没食子酸、柠檬烯等,分析整理了森林公园内近350种养生资源植物及其主要养生用途。(6)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存在资源挖掘不足、产品单一、缺乏核心产品、特色性主题性较差等问题。规划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及项目,构建了由柏海林涛养生游、生态观光休闲游、山岳运动健身游为主题的养生旅游产品体系。提出了养生产品营销策略,包括产品包装、品牌认证、专题旅游等产品营销手段以及品牌、联动、广告、节庆、网络方面的分销营销。

乔丹[6](2018)在《我国天然林保育类型划分及保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林是功能强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拥有复杂的结构,稳定的群落,其生物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在我国包括淡水安全、气候安全、物种安全、生存安全和国土安全的维护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从1998年开始实施针对天然林保护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天然林资源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然而就资源增长速度和新时期生态建设的要求来看,天然林保护需要谋求新的发展之路,就怎样保证资源提升和提供优质生态服务的问题需做好新的解答。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从大尺度范围出发,开展了我国天然林保护理论与技术问题的探索,以期为我国《天然林保护指南》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自古以来,我国的天然林资源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而建国以后,特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这种消耗的情况有所好转,根据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我国现有天然林面积1.22亿公顷,占国家森林总面积的58%;蓄积122.96亿立方米,占国家森林总蓄积的83%;其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南方集体林区也有大量分布;天然林主要以乔木林为主,面积1.18亿公顷,约占天然林面积的96%;从龄组的角度来看,中幼林的面积占比大,但蓄积占比还是以近成过熟林为主,各龄组的单位面积及蓄积量均高于同等条件下的人工林;以优势树种(组)的角度来看,天然乔木林面积占比排名前十的天然林面积及蓄积之和的占比均占天然乔木林总量的半数,在体量上占有绝对的比重,同时,天然林面积及蓄积的增加进入平缓状态,这对于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与经营来说是不容忽视的。(2)本文针对天然林保护经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天然林保护而言,在技术实践层面主要以分类保护为主,主要涉及三类,包括以自然特征、林种划分及天然林定性为主的天然林类型划分,森林经理活动中的经营类型划分以及根据经营目的和类型确定的经营措施类型,经过研究探讨,三种类型对于当下天然林保护需求的呼应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综合考量天然林保护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国家对于天然林保护的规划要求,经综合分析后,本文针对天然乔木林为主,从天然林本质特性以及天然林生态系统发生两大层面进行天然林保育类型的划分,共选取3类指标,包括优势树种(组)、天然林发生状态(受干扰程度)、天然林发生过程(演替状况),针对10种优势树种(组)的天然乔木林进行了天然林保育类型的划分,共得到67种以优势树种(组)为主的天然林保育类型。对于新时期要求下的我国大尺度天然林保育工作而言,寻求以天然林本质出发,针对不同优势树种进行对应状态下的经营在精准林业和严格保护天然林的要求下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在不颠覆当下以主导功能划分的森林类型的情况下较为可行的选择之一。另外,通过对于不同发生下,以优势树种(组)划分的天然林进行以转化为主要思想的保育经营对于承接未来森林资源适应社会结构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3)天然林保护及其实施保护工程的本质是为了保护现有天然林不再受到破坏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使其在生态及经济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对于天然林保育措施及策略的研究必须考虑到天然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性,从天然林演替的全周期考虑,本文针对10种优势树种所划分得到的67种天然林保育类型进行了 8种保育措施及相关策略的制定,并针对当下天然林保护的要求及天然林的特性提出了4种森林抚育作业法,根据不同的优势树种(组)的具体情况及划分的天然林保育类型进行保育策略及森林抚育作业法的选取和对应,完成了 67种天然林保育类型的保育决策设计。(4)本文选取了 10种保育类型中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林进行了保育方案的分析设计,共得到7种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林保育类型,分别就其差异性进行了相关保育措施及抚育作业法的制定。栎类在我国天然林面积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根据对案例的研究表明:针对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林在不同类别的经营保育上,既存在共性亦存在差异,但在总体上应遵循“转化”的理念,针对天然过伐林、天然次生林、退化次生林根据森林的不同演替状态,结合当下的经营需求以及客观现实进行“萌生→混生→实生”的转化,从而提高栎类天然林资源的质量。

张振[7](2016)在《基于近自然经营理论的河南山区主要林分类型抚育经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生活环境及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森林抚育是根据人类期望对森林进行人为干扰,改变森林的生长结构和演替方向。近自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将森林抚育的措施及目标指向营造接近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能够自然更新演替的、具有复层、异龄结构的混交林分。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普查结果,河南省森林面积为359.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5%。河南森林主要为中幼龄林,且人工林占有很大比率。河南省天然乔木林中,中幼龄林面积占93.3%;人工乔木林中,中幼龄面积占88.9%。河南天然林多为中幼龄次生林,林分自然生长较为弱势;人工林以纯林为主,森林结构单一,生长乏力,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如何采取科学的抚育经营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当前森林抚育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河南太行山脉-济源大沟河林场、秦岭崤山-三门峡甘山森林公园、伏牛山脉-洛阳栾川、桐柏山脉-驻马店马道林场和大别山脉-信阳黄柏山森林公园几个地区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6种林分类型进行研究。通过对河南山区6种典型林分类型,即栎类纯林(A类型)、阔杂林(B类型)、松栎混交林(C类型)、油松纯林(D类型)、杉木纯林(E类型)和黄山松纯林(F类型)的共27块森林样地进行设置和调查,对不同类型林分的生存演替状态进行比较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进行林分近自然度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依据森林近自然抚育原则,对不同类型林分制定了相应的抚育经营技术措施。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为:(1)调查阔杂林的树种组成最为复杂,除优势种外,还有12种其他树种,林分上层乔木构成结构最稳定,演替状态最多样化。栎松混交林中,油松等占据顶层优势,栎类树种向着林分上层演替。栎类纯林、油松纯林、杉木纯林和黄山松纯林的树种构成单一,优势树种占主导地位。(2)调查阔杂林的更新丰富度最高,有26种更新树种,结构合理,林分自然演替能力最强,树种演替趋势最多样化。油松纯林幼苗更新数量最多,但树种单一且生长受到抑制,很难自然更新演替。黄山松纯林中主林层树种更新乏力,后继林分培育需要人为干预。(3)调查黄山松纯林土层最厚,且土质疏松、蓄水能力最强,表层根系发育较好;林木蓄积量最大,为248.81 m3/ha,其生产力最高。栎类纯林、阔杂林、松栎混交林的土壤结构状态接近,土壤较紧实,蓄水能力较弱。调查栎松混交林表层根系发育较好,但其蓄积量最小,生产力最低。(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对调查林分近自然度进行评价赋值,得到6种调查类型林分近自然度值为:B(0.59)>C(0.36)>F(0.296)>E(0.172)>A(0.156)>D(0.06)。阔杂林自然度等级划分最高,为等级3,属半天然林。(5)结合林分状态特征和近自然度综合评价结果,根据实地条件和育林目的,制定了相应的森林抚育经营目标方案;各林分类型分别为,A:栎类混交–大径材培育型用材林;B:栎类-阔叶混交–多功能服务型公益林;C:栎类-油松混交–景观-多功能生产型公益林;D:油松-阔叶混交–生态服务型公益林;E:杉木-楠木-栎类混交–速生用材-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型用材林F:黄山松-青冈栎混交–大径材培育-兼顾生态稳定型用材林。

方建设,汤坚年,郑艳宏,吕燕春,方晓京[8](2013)在《松树钻蛀性害虫种群监测与分析》文中指出应用M99-1引诱剂诱捕金华市松林蛀干害虫种类及种群数量,结果表明:钻蛀性害虫有51种,其中钻蛀松树的蛀干害虫有10种,占钻蛀性害虫种类的19.6%,优势种群依次为立毛角胫象(Shirahoshizo erectus)、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和短角幽天牛(Spondylis buprestoides)。立毛角胫象林间活动期比较长,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松墨天牛成虫林间活动始期5月上旬,末期10月中旬,盛期一般在5-6月,而海拔较高的地区盛期在8月;短角幽天牛成虫林间活动始期6月上旬,盛期6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末期在10月中旬。

曾祥谓[9](2010)在《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数千年来,我国森林一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据专家估计,经过几千年的过度消耗,我国最具生物多样性也最具木材生产价值的原始森林,大约只剩下史前的2%,全国20.36%的森林覆盖率中,大面积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珍贵用材林树种和大径级木材几乎消耗殆尽。我国的木材生产已经从以天然林为主转到以人工林为主,木材的自给率只有60%,国内的木材消费量有40%依赖进口。为解决木材供需基本平衡,我国木材主要依赖进口。有专家指出,如果某种材料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3050%,这种材料就处国家安全警戒线下。我国人工林发展迅速,面积达6168.84万hm2,其中用材林2522.86万hm2。但我国人工林结构单一,质量差,生产力低。人工林木材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即造纸和人造板工业原料材的需求。如何解决商品材,即珍贵用材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主持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项研究,经过1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提出在森林分类经营中将森林分成商品林、公益林和多功能森林三类。多功能森林就是传统上所经营的天然次生林,在面积上占据多数。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多功能森林的经营。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主要对策是,在多功能森林的经营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加强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增加我国珍贵用材后备资源,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珍贵用材的需求。根据珍贵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经营过程等特点,借鉴国际森林经营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林业发展实践,选择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和生态采伐理论来支撑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实践。森林分类经营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把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公益林和两用林(多功能林)。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其经营目标是同时追求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近自然森林经营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强调以“接近大自然”的方法改造、利用森林,用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体化思想经营发展林业。次生林(或退化林地)到次生顶级群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尊重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缩短这个进程,从而取得生态和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培育。现在很多林业发达国家把保护和发展阔叶树资源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地力衰退和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行许多优惠政策鼓励阔叶树的人工造林。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具有良好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也具备一定的科研条件和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有效保护了珍贵树种资源。我国海南、广东、广西、黑龙江、福建、浙江、青海、内蒙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南方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汪清林业局、西北的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分别总结出了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林人工经营模式、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定向经营模式、东北低质林改造和大径材培育模式和西北次生林多目标经营模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我国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工作严重滞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缺乏培育珍贵树种的积极性;投资不足,缺乏稳定有效的资金扶持渠道;技术储备不够,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发展机制不活,缺乏强劲的发展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珍贵树种培育过程中,重点抓好加强保护和积极培育珍贵树种种质资源,长远培育目标与短期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珍贵树种的特性确定合理的经营模式,保持清醒认识、避免盲目发展,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这5项工作。正确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珍贵树种和采取适宜的珍贵树种培育方式,对发展珍贵树种至关重要。选择珍贵树种,应坚持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名录的颁布对我国的珍贵树种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各地可以参照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区划,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重点发展的珍贵树种。我国珍贵树种资源可以采取集约经营、定向改培、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抚育和管护等培育方式论文根据我国珍贵树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提出了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等发展对策,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珍贵树种由于其经营周期长期性而一直被忽视。人工林的发展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占我国木材需求多数的珍贵用材的需求。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木材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珍贵树种。(2)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多功能森林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不是对立的,是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具体表述,是一致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提法更符合我国的林业实际,其经营思想将有力促进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3)我国集体林和次生林面积巨大,是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主要场所。应加强次生林的经营与改造,在次生林经营与改造过程中大力推进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与经营。(4)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生态采伐6种理论对珍贵树种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5)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各地发展的乡土珍贵树种1000多种,现存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低质低效林,发展珍贵树种空间巨大。(6)树种选择是珍贵树种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尽量选择当地乡土珍贵树种,选择树种应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7)通过对南亚热带、东北、西北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的实践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的针阔同龄混交林、针阔异龄混交林等几种珍贵树种经营模式。(8)针对性地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等7项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珍贵树种发展,发挥多功能森林的作用,加强次生林的改造,切实加快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培育步伐,加大投入力度,找准发展重点,优化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础,活化发展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我们就可以改变我国珍贵树种资源总量不足、珍贵用材严重依靠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逐步实现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珍贵用材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构筑雄厚的我国现代林业战略资源基础。

李文文[10](2010)在《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种源变异及无性繁殖研究》文中指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是我国北方三大硬阔用材树种之一,也是多用途生态型用材树种,在维持地域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蒙古栎分布区内收集32个蒙古栎种源,分析了种源间、种源内的表型变异程度,表型分化系数及相关的遗传参数,结合地理气候因子开展了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研究。同时,本文开展了蒙古栎的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研究,为蒙古栎良种扩繁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蒙古栎存在极其丰富的种源间、种源内变异,不同地理种源的蒙古栎叶片、坚果等10个性状差异显着,变异系数在17.89%~44.38%之间。研究表明,蒙古栎表型性状主要呈现以经度为主,纬度为辅的变异模式,即随着地理经纬度的增加,蒙古栎叶片从长倒卵形向宽倒卵形变异,坚果由宽卵圆形向长卵圆形变异。表型变异与其自然分布区的经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叶片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56.89%,坚果性状的平均Vst为32.54%,叶片性状变异存在于种源间,坚果性状变异以种源内为主。叶片、坚果性状在种源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48.78%,种源内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51.22%,蒙古栎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蒙古栎表型性状可简化为长度因子、叶形状因子和坚果形状因子,又结合聚类分析把14个种源分为4个类群,发现地理隔离效应对蒙古栎种群遗传分化有巨大作用。2、2008年7、8月先后进行了70余种处理,共计扦插穗条7000余株。结果表明,泥炭土:蛭石:珍珠岩(1:1:1)是较理想的扦插基质;IBA500 mg·L-1+6-BA2.0 mg·L-1浸泡2 h后扦插效果较好,生根率为16.67%;低浓度的NAA有利于蒙古栎嫩枝生根,高浓度的NAA抑制生根;单独使用ABT1生根粉或将其与IBA混合使用,效果不明显;浸泡时间为2 h时穗条生长效果最好,生根率最高;发根农杆菌A4菌株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作用不明显。3、蒙古栎组织培养试验共计130余种处理,考察了不同材料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0.2 g·L-1PVP能有效的抑制叶片、茎段褐化,而瓶内转接能有效抑制种子褐化,但费时费力,常因转接不及时造成褐化严重。茎段初代培养,以1/2MS基本培养基添加0.2 mg·L-16-BA培养效果最好,启动时间早,芽平均高3.0 cm,最高的可达5.2 cm。腋芽增殖培养,以1/2MS+6-BA0.15 mg·L-1+KT0.15 mg·L-1效果最好,平均茎芽长接近3.00 cm,平均增殖系数为3.33;高浓度的6-BA对茎芽生长不利,基部高度愈伤化,出现玻璃化现象。腋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NAA0.02 mg·L-1+IBA0.05 mg·L-1,生根率达到62.5%。在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中,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6-BA0.1 mg·L-1、2,4-D0.5 mg·L-1、NAA0.2 mg·L-1效果最好,转入分化培养基后,未分化出芽。直接诱导蒙古栎种子生根,以1/2MS+蔗糖40 g·L-1+6-BA1.0 mg·L-1+IBA0.1 mg·L-1效果较好,生根率达20%。

二、日本栎类树种枯死原因及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栎类树种枯死原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薄壳山核桃耐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淹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1.3.2 水淹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3 水淹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4 水淹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研究内容
    2.3 试验设计
    2.4 研究方法
        2.4.1 形态指标观测
        2.4.2 生长指标测定
        2.4.3 光合指标测定
        2.4.4 生理生化测定
        2.4.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水淹对薄壳山核桃形态与生长的影响
    3.1 水淹胁迫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3.1.1 植物叶片形态变化
        3.1.2 植物茎基部及根系形态变化
    3.2 水淹胁迫对植物生长特征的影响
        3.2.1 植物根系生长变化
        3.2.2 植物地上部分生长变化
        3.2.3 植物生物量的变化
        3.2.4 植物成活率的变化
第四章 水淹对薄壳山核桃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环境因子日变化特征
    4.2 水淹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4.2.1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4.2.2 气孔导度日变化
        4.2.3 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
        4.2.4 蒸腾速率日变化
        4.2.5 净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3 水淹胁迫对植物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4.3.1 光响应曲线拟合
        4.3.2 不同处理薄壳山核桃幼树光响应曲线比较
        4.3.3 水淹对光响应曲线生化参数的影响
第五章 水淹对薄壳山核桃生理生化的影响
    5.1 水淹胁迫对植物膜系统的影响
        5.1.1 水淹胁迫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5.1.2 水淹胁迫对丙二醛的影响
    5.2 水淹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
        5.2.1 水淹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5.2.2 水淹胁迫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5.2.3 水淹胁迫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3 水淹胁迫对植物渗透物质调节的影响
        5.3.1 水淹胁迫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5.3.2 水淹胁迫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5.4 水淹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5.5 水淹胁迫对植物根系活力的影响
    5.6 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讨论
    6.1 水淹对薄壳山核桃形态的影响
    6.2 水淹对薄壳山核桃生长的影响
    6.3 水淹对薄壳山核桃光合特性的影响
    6.4 水淹对薄壳山核桃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2)泰山优势树种人工林林分分布动态及森林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分分类研究进展
        1.2.2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的选择及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环境状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1.3 研究区林分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2.2.2 林分分类及分布动态研究方法
        2.2.3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分布动态结果
        3.1.1 地形光照校正结果
        3.1.2 林分分类结果
        3.1.3 分类精度结果
        3.1.4 林分分布空间变化结果
        3.1.5 外业调查结果
        3.1.6 泰安市气象数据结果分析
        3.1.7 四类主要林分分布动态驱动机制分析
    3.2 森林健康评价结果
        3.2.1 各指标分级结果
        3.2.2 森林植被健康程度指标遥感反演结果
        3.2.3 泰山森林健康状况
        3.2.4 森林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人工林林分分布动态的研究意义及与森林健康的关系
        4.1.1 人工林林分分布动态的研究意义
        4.1.2 人工林林分分布动态与森林健康的关系
    4.2 遥感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2.1 应用陆地卫星数据研究林分分布动态的优势与劣势
        4.2.2 林分分类方法的选择
        4.2.3 森林植被健康指数遥感反演的应用
        4.2.4 遥感技术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4.3 人类干扰对泰山人工林的影响
        4.3.1 人类干扰对泰山林分分布动态的影响
        4.3.2 人类活动对泰山森林健康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中国北方落叶栎类研究进展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栎类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1 栎类的起源
    1.2 栎类的地理分布
2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2.1 栎类的特有属性
    2.2 栎类生物学特性
    2.3 栎类生态学特性
3 中国栎类资源的现状
4 遗传分化及其多样性
5 栎类的综合利用价值
    5.1 材用经济价值
    5.2 景观环保价值
    5.3 能源生态效应
    5.4 营养食用价值
    5.5 医疗保健功效
6 资源保护与经营策略
7 结语

(4)栎属、考来木属等优良材料筛选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 栎属植物研究综述
        1.1 种质资源
        1.2 研究进展
        1.3 引种概述
    2 考来木属植物研究综述
        2.1 生物学特性
        2.2 引种必要性
    3 岩白菜属植物研究综述
        3.1 种质资源概况
        3.2 商业用途广泛
        3.3 市场需求统计
        3.4 制约发展因素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总的技术路线如下
第二章 栎类选优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1 选优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数据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表型调查结果
        1.3.2 生理物质含量测定结果
        1.4 确定优良单株
    2 无性繁殖
        2.1 扦插、嫁接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离体培养
        2.2.1 以芽繁芽
        2.2.2 体胚发生
        2.3 不同外植体总酚含量与相关酶活性测定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数据分析
        2.3.3 结果与分析
        2.4 组织结构观察
        2.4.1 材料
        2.4.2 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5 结论与讨论
        2.5.1 扦插嫁接
        2.5.2 离体培养
        2.5.3 体胚诱导
        2.5.4 褐变分析
        2.5.5 单宁特殊
        2.5.6 组织结构
        2.5.7 繁殖策略
第三章 考来木属选优、规模化繁殖及经济效益分析
    1 选优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淹水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1.2.2 淹水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3 淹水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1.2.4 淹水对SOD活性的影响
        1.2.5 淹水对脯氨酸的影响
        1.2.6 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1.3 结论与讨论
        1.3.1 淹水对考来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1.3.2 不同淹水强度对考来木的影响
        1.3.3 确定优良品种
    2 离体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无菌苗的获得
        2.2.2 增殖培养
        2.2.3 生根培养
        2.2.4 组培苗移栽
    3 经济效益分析
        3.1 成本构成
        3.2 产量推算
        3.3 成本核算
        3.3.1 室内育苗成本
        3.3.2 管理人员成本
        3.3.3 基建设备折旧费用
        3.3.4 温室育苗成本
        3.3.5 其它
        3.4 效益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岩白菜属选优、规模化繁殖和应用
    1 选优
        1.1 资源收集
        1.1.1 收集目标
        1.1.2 收集方法
        1.1.3 收集结果
        1.2 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数据统计
        1.2.3 结果与分析
        1.3 栽培基质和生物菌剂筛选
        1.3.1 材料
        1.3.2 方法
        1.3.3 结果与分析
        1.4 优良种的筛选
        1.4.1 盆栽种筛选
        1.4.2 绿化种筛选
        1.4.3 药材种筛选
        1.4.4 筛选结果
    2 确定规模化繁殖材料
    3 无性繁殖
        3.1 离体培养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数据统计
        3.1.3 结果与分析
        3.2 愈伤组织途径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分株与根茎扦插
        3.3.1 试验地条件
        3.3.2 材料与方法
        3.3.3 数据统计
        3.3.4 结果与分析
        3.4 病虫害调查防治
    4 示范应用
        4.1 应用形式
        4.2 应用情况
        4.2.1 长三角示范应用
        4.2.2 其它省份示范应用
        4.2.3 最佳种植地情况
    5 结论与讨论
        5.1 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5.1.1 ISSR在岩白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5.1.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1.3 亲缘关系分析
        5.2 离体培养
        5.3 规模化繁殖
        5.4 遗传稳定性检测
        5.5 体胚诱导
        5.6 分株和扦插繁殖
        5.7 生物菌剂应用
        5.8 岩白菜素测定
        5.9 栽培种植
        5.10 培育新品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1.1 栎类
        1.2 考来木属
        1.3 岩白菜属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2.1 栎类
        2.2 考来木属
        2.3 岩白菜属
        2.3.1 种质资源收集
        2.3.2 生物菌剂筛选
        2.3.3 优化生产体系
        2.3.4 岩白菜素测定
        2.3.5 应用示范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表

(5)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格局分析及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养生林研究
        2.1.1 内涵与发展概况
        2.1.2 养生林的功能
    2.2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进展
    2.3 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生态环境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基础设施现状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实地调查法
        3.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3 养生林景观类型分类
        3.3.4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景观指数选取)
    3.4 技术路线
4 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格局分析
    4.1 景观要素类型斑块特征分析
        4.1.1 斑块规模
        4.1.2 斑块粒级结构分析
    4.2 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分析
    4.3 景观异质性特征分析
        4.3.1 斑块密度分析
        4.3.2 边缘密度分析
        4.3.3 养生林景观空间异质性分析
        4.3.4 景观破碎化分析
    4.4 养生林植被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4.4.1 养生林植被格局与海拔的关系
        4.4.2 养生林植被格局与坡度的关系
        4.4.3 养生林植被格局与坡向的关系
5 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林经营管理策略研究
    5.1 存在问题
        5.1.1 针叶林面积过大,树种结构不合理
        5.1.2人工造林树种单一
        5.1.3 部分乔灌草丛景观效果较差
        5.1.4 景观异质性较低,林相单调且季相变化少
    5.2 抚育与经营措施
        5.2.1 林分层次质量提升
        5.2.2 景观空间和养生功能层次质量提升
    5.3 养生林健康因子动态监测
        5.3.1 空气负离子监测
        5.3.2 植物精气研究
    5.4 梳理主要养生植物及其功效
6 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6.1 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
        6.1.1 养生林资源挖掘不足,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较差
        6.1.2 养生产品单一,以视觉体验为主
        6.1.3 缺乏具有蓬安特色的核心产品
    6.2 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6.2.1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6.2.2 突出特色,协调布局
        6.2.3 资源优化,融合发展
        6.2.4 市场运作,复合模式
        6.2.5 兼顾群众,互利共赢
    6.3 森林养生旅游产品设计
        6.3.1 柏海林涛养生游
        6.3.2 生态观光休闲游
        6.3.3 户外拓展健身游
    6.4 森林养生产品营销策略
        6.4.1 产品营销策略
        6.4.2 促销营销策略
        6.4.3 分销营销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养生植物名录
附表2 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林资源调查表

(6)我国天然林保育类型划分及保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目标
2. 国内外天然林及天然林保护研究述评
    2.1 重要概念辨析
        2.1.1 森林、天然林及天然林资源的内涵
        2.1.2 大尺度天然林的定义
        2.1.3 天然林保护与天然林保护工程
    2.2 国内外天然林保护的理论研究进展
        2.2.1 国外天然林保护理论研究进展
        2.2.2 国内天然林保护的理论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天然林保护的实践与技术研究进展
        2.3.1 国外天然林保护实践及研究进展
        2.3.2 国内天然林保护实践及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资料来源
    3.4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历史演变过程
        4.1.2 天然林资源现状分析
    4.2 我国天然林保育类型的划分
        4.2.1 我国天然林分类的历史与问题研究
        4.2.2 基于大尺度天然林保育类型的划分
    4.3 不同类型天然林保育决策方案设计
        4.3.1 设计依据
        4.3.2 指导思想及原则
        4.3.3 方案总体设计
5. 案例分析——栎类天然林保育方案
    5.1 以栎类为优势树种(组)的天然林现状
    5.2 目的与意义
    5.3 指导思想
    5.4 编制依据
        5.4.1 法律法规相关文件
        5.4.2 规划区划
        5.4.3 技术规程
    5.5 遵循原则
        5.5.1 特征差异性原则
        5.5.2 保护为主,综合发展原则
        5.5.3 可操作性原则
        5.5.4 正向转化原则
    5.6 栎类经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7 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林分类及其经营策略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天然林未来发展展望
        6.2.2 基于本研究下的天然林保育发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近自然经营理论的河南山区主要林分类型抚育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抚育经营的概念
    1.2 森林抚育经营对林分的影响研究
        1.2.1 抚育对林分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1.2.2 抚育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1.2.3 抚育对林分更新的影响
        1.2.4 抚育对林分土壤的影响
        1.2.5 抚育对林分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1.2.6 抚育对林分综合效益的影响
    1.3 森林抚育经营技术模式研究
        1.3.1 森林抚育经营模式研究发展
        1.3.2 我国森林抚育经营技术研究
        1.3.3 河南省森林抚育经营现状
    1.4 近自然抚育经营技术研究
        1.4.1 近自然抚育经营理念的发展
        1.4.2 森林近自然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范围
        3.1.2 研究区气候水文条件
        3.1.3 研究区森林资源现状
    3.2 技术路线
    3.3 样地调查
        3.3.1 调查样地选取位置
        3.3.2 样地设置方法
        3.3.3 样地调查内容
        3.3.4 调查样地分类
    3.4 研究方法
        3.4.1 数据统计内容方法
        3.4.2 森林近自然度评价方法
        3.4.3 近自然抚育技术设计方法
    3.5 数据分析方法
        3.5.1 数据比较方法
        3.5.2 主成分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林分类型林分状态特征
        4.1.1 林分生长环境特征
        4.1.2 林分树种组成结构
        4.1.3 林分更新能力
        4.1.4 林分生产力特征
        4.1.5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4.1.6 林地表层根系生长特征
    4.2 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分自然度评价
        4.2.2 主成分分析评价结果
        4.2.3 近自然度评价值
        4.2.4 近自然度评价等级
    4.3 河南山区主要林分类型森林近自然抚育经营技术
        4.3.1 近自然抚育技术作业法
        4.3.2 不同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生长和演替状态下的森林抚育方式选择
        4.3.3 抚育技术方案设计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林分近自然度评价方法与评价因子的选择
        5.2.2 林分近自然度评测应用
        5.2.3 近自然混交林配置方案
    5.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ABSTRACT

(8)松树钻蛀性害虫种群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域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捕获的林木钻蛀性、松树钻蛀性害虫及天敌种类
    2.2 松树钻蛀性害虫优势种群组成结构
    2.3 天牛科优势种群组成结构
    2.4 立毛角胫象种群动态
    2.5 不同诱捕点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动态分析
        2.5.1 双龙诱捕点
        2.5.2 下店诱捕点
        2.5.3 横山头诱捕点
    2.6 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和盛期分析
        2.6.1 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
        2.6.2 松墨天牛成虫活动盛期
    2.7 短角幽天牛的种群动态
        2.7.1 短角幽天牛数量变化
        2.7.2 双龙风景区短角幽天牛动态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9)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1.2 我国木材生产现状与需求分析
        1.2.1 我围木材可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1.2.2 中国木材净进口最多
        1.2.3 我国木材需求分析
    1.3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多功能森林经营
    2.1 我国现代森林经营思想
    2.2 国外森林经营理论发展
        2.2.1 国外森林经营思想演变
        2.2.2 世界林业发展简要回顾
        2.2.3 世界森林经理发展动态
    2.3 多功能森林经营
        2.3.1 我国正在实行的森林“分类经营”是有偏差的
        2.3.2 什么是多功能森林
        2.3.3 多功能森林的位置和由来
        2.3.4 多功能森林的经营
        2.3.5 多功能森林的利弊分析
        2.3.6 值得商榷的一些认识
    2.4 多功能森林经营中发展珍贵树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4.1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长期刺激全球最敏感的环境神经
        2.4.2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把本国发展置于不确定中
        2.4.3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是一条滋养他国、瘠化本土的思路
        2.4.4 发展珍贵用材树种应成为我国的一个林业新战略
第三章 珍贵树种培育理论
    3.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3.1.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1.2 森林的分类
        3.1.3 森林分类经营的定义、指导原则及意义
        3.1.4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理论与可持续发展
    3.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
        3.2.1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形成过程
        3.2.2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
        3.2.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3.2.4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林学要点
    3.3 次生林经营理论
        3.3.1 次生林的概念
        3.3.2 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途径
        3.3.3 次生林经营技术
        3.3.4 我国次生林经营现状
    3.4 森林演替理论
        3.4.1 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
        3.4.2 林分发生和更新阶段
        3.4.3 林分生长和自然稀疏阶段
        3.4.4 林分转型和下层林更新阶段
        3.4.5 稳定森林群落阶段
    3.5 林窗干扰理论
        3.5.1 干扰定义和森林干扰类型
        3.5.2 林窗定义和基本特征
        3.5.3 林窗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6 生态采伐理论
        3.6.1 生态采伐理论的形成过程
        3.6.2 生态采伐的概念
        3.6.3 生态采伐的原则
        3.6.4 生态采伐理论的内涵
第四章 国内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
    4.1 珍贵树种的定义、特性和种类
        4.1.1 珍贵树种的定义
        4.1.2 珍贵树种的特性
        4.1.3 珍贵树种的种类
    4.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
        4.2.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存在问题
        4.2.2 我国发展珍贵树种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4.2.3 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研究及培育
    4.3 国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
        4.3.1 世界森林资源及存在的问题
        4.3.2 全球珍贵树种发展概况
        4.3.3 以珍贵树种资源为基础的国际木材产业实践
        4.3.4 国外珍贵树种培育及启示
第五章 我国珍贵树种选择与区划
    5.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与原则
        5.1.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
        5.1.2 珍贵树种选择原则
    5.2 我国主要珍贵树种区划
        5.2.1 东北区
        5.2.2 华北区
        5.2.3 华东、华中区
        5.2.4 华南区
        5.2.5 台湾区
        5.2.6 滇南区
        5.2.7 云贵高原区
        5.2.8 甘南川西滇北高山峡谷区
        5.2.9 西藏高原区
        5.2.10 西北区
    5.3 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第六章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研究
    6.1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
        6.1.1 概况
        6.1.2 专题一:部分楠木属树种在浙江的自然分布现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6.1.3 专题二:重庆市奉节县珍贵用材林自然分布现状
    6.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及存在问题
        6.2.1 地方珍贵树种经营实践
        6.2.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存在的问题
    6.3 典型珍贵树种经营案例
        6.3.1 南亚热带优良珍贵阔叶人工林的经营模式
        6.3.2 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经营模式
        6.3.3 西北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模式
第七章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研究
    7.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原则
        7.2.1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2.2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7.2.3 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7.2.4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7.2.5 项目带动、依靠科技的原则
    7.3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理论的实践思考
        7.3.1 关于多功能森林经营
        7.3.2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
        7.3.3 关于近自然森林经营
        7.3.4 关于次生林经营
        7.3.5 关于森林演替
        7.3.6 关于林窗干扰
        7.3.7 关于生态采伐
    7.4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条件分析
        7.4.1 自然条件
        7.4.2 历史条件
        7.4.3 科研条件
        7.4.4 实践经验
    7.5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方式
        7.5.1 集约经营
        7.5.2 定向改培
        7.5.3 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
        7.5.4 抚育和管护
    7.6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和建议
        7.6.1 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7.6.2 多措并举,积极开辟珍贵树种培育资金渠道
        7.6.3 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
        7.6.4 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
        7.6.5 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7.6.6 大力提倡用乡土树种发展珍贵树种资源
        7.6.7 在集体林地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7.6.8 解放思想,更新传统观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8.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种源变异及无性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栎属植物地理种源变异研究进展
        1.2.2 栎属植物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2.3 栎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蒙古栎地理种源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混合采样种源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2.2.2 单株采种种源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2.2.3 蒙古栎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
        2.2.4 蒙古栎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2.5 蒙古栎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2.6 蒙古栎种源表型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蒙古栎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条件
        3.1.3 试验方法
        3.1.4 扦插方法及管理
        3.1.5 数据调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质种类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3.2.2 激素种类和浓度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3.2.3 不同浸泡时间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3.2.4 发根农杆菌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蒙古栎组培繁殖技术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防止外植体褐化的作用
        4.2.2 茎段初代培养
        4.2.3 腋芽增殖培养
        4.2.4 腋芽生根培养
        4.2.5 叶片的组织培养
        4.2.6 胚培养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蒙古栎地理种源变异
        5.2.2 蒙古栎扦插快繁
        5.2.3 蒙古栎组培快繁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日本栎类树种枯死原因及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薄壳山核桃耐淹特性研究[D]. 陈雪.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泰山优势树种人工林林分分布动态及森林健康评价[D]. 孟岩.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3]中国北方落叶栎类研究进展及前景[J]. 兰士波. 中国林副特产, 2018(04)
  • [4]栎属、考来木属等优良材料筛选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D]. 吕秀立.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5]四川蓬安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林景观格局分析及产品开发研究[D]. 高玥.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5)
  • [6]我国天然林保育类型划分及保育策略研究[D]. 乔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基于近自然经营理论的河南山区主要林分类型抚育经营技术研究[D]. 张振.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8]松树钻蛀性害虫种群监测与分析[J]. 方建设,汤坚年,郑艳宏,吕燕春,方晓京. 浙江林业科技, 2013(03)
  • [9]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D]. 曾祥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10]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种源变异及无性繁殖研究[D]. 李文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5)

标签:;  ;  ;  ;  ;  

栎树种枯萎原因及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