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与室内环境更新

历史建筑保护与室内环境更新

一、历史建筑保护与室内环境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魏旭强[1](2021)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旧美术馆于1997建成,是当时自治区唯一的专业性美术馆。随着时间推移和新美术馆的建成,承载了一代人历史记忆的旧美术馆逐渐变得闲置下来,面临着是该拆还是该留的尴尬处境。我国目前大量性存量建筑的适应性更新已经成为当下各地建筑师面临和探讨主要问题。然而,在建筑设计策划阶段,存量建筑的发展方向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本文试图引入社会学领域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旧美术馆旧建筑案例进行使用人群调研访谈分析研究,形成理论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反映社会居民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的改扩建策划意向。文章首先对旧美术馆相关的50人进行深度访谈,整理分析并总结各访谈案例中使用者对当前美术馆的更新意向,得到1186个标签619个概念和194个初始范畴,通过进一步的提炼与归纳,围绕旧建筑评价(、宏观定位、使用意向和建筑改造意向等4个主导方向形成共61个附属范畴客观反映了使用者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评价与改造的意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公众参与视角下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公众参与视角下旧建筑改造的的总体意向,并将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分为五类,包括旧美术馆评价、宏观定位、功能意向、展览意向、建筑改造意向五个维度。内蒙古旧美术馆不仅是本地域9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当保留并改扩建;内蒙古旧美术馆应该补充新美术馆的缺陷,继续为普通民众提供民间美术类作品的展示场所,并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艺术文化服务,其主要功能意向依然是展示功能尽量做到展示类型多元化,展示形式多样化;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尽量设计入口缓冲,增加停车和室外活动场地,在建筑空间方面尽量增加空间的舒适度和灵活度,增加休闲空间,尽量在材料、灯光、色彩等方面,既要尊重历史建筑,又要营造现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新的地域建筑景观。综上所述,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表明扎根理论在旧建筑更新过程中,在设计策划阶段通过扎根理论基于公众认知的意向调查是可行的,既激活了旧建筑场所功能空间的活力,又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对未来旧建筑改扩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洋[2](2021)在《基于价值要素的沈阳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文中指出

刘莉娟[3](2021)在《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徐润玲[4](2021)在《循证设计方法在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李蝉韵[5](2021)在《历史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展陈空间意象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雨辰[6](2021)在《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缓冲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扬[7](2021)在《创意再生视角下的旧厂房改造设计研究 ——以连云港716研究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罗磊,陈宜瑜,吴锐,吴永发[8](2021)在《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关注,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方面的工作。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应该积极应用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来做好这方面的保护,主要针对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蔡晨[9](2021)在《川北地区七曲村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每年都在做传统村落的普查、登记以及保护工作,多次发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起来。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拥有极大的人文性和艺术价值。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更改,传统民居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现化生活的需要,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摒弃传统民居,大部分的农村群众都是选择了对于居住建筑自行改造。但是,由于缺乏规划设计,对民居随意修改建,使得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传承丢失,传统民居被大量破坏,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也被破坏。保护和发展传统民居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在研究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改建民居,以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使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针对川北绵阳地区七曲村的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了解当地村民生活模式的转变带来对建筑的新需求,调研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探讨对民居的更新改造实践方法,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地区活力,传承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研究现代新材料、新技术在当地传统民居改造中的适用性。进而提出川北地区传统民居改造策略,为本地区的其他传统民居改造及新民居的建设提供引导和借鉴。

邢振鹏[10](2021)在《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县古城建于辽代,古称宜州,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以北约50公里。古城内现存的重要历史建筑遗产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国寺与广胜寺塔。40年来的快速城市发展,伴随着商业拆迁,历史建筑遗产周边的历史环境被破坏,它们与建筑单体遗产的联系被割断。历史城市的风貌由单体建筑遗产与其周边历史街区共同营造,它们共同组成历史城镇的完整空间形态,传达完整的历史信息。但当下义县古城的普通历史民居保护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面临着自然衰败与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目前义县古城内约45%的历史街区不仅没有被保护或者修缮,反而被拆除,代之以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居住建筑,这种趋势正在严重威胁重要建筑遗产周边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的衰败也是对建筑遗产价值的破坏。保护完整的历史街区、保证建筑遗产的整体性对于义县古城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基于城市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框架,结合当代技术手段,本文对义县古城内现存的历史街区的历史城市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形态学分析。本文借鉴城市形态类型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义县古城历史街区的道路、街廓、产权地块和建筑等要素进行城市形态学研究和演变分析,研究成果为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在古城历史街区濒危的现状下,本文的重要意义在于抢救整理义县古城的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遗产,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在传统类型形态学的定性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Grasshopper软件、ladybug插件等当代技术手段在定量研究方面进行补充和拓展,丰富了城市形态学研究的方法。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为绪论,是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方法的阐述。第二部分(第2-5章)为古城形态要素研究,包括义县古城自然、经济、文化、历史、城市遗产等总体情况的分析;道路系统的分级、演变与形态、道路密度与步行可达性的分析;街廓的形态类型、街廓内建筑密度、太阳辐射分析;产权地块的形态类型、传统院落的边界推测、院落太阳辐射分析;现存传统民居统计、保存程度分析、整体及细部形态特征、传统院落平面复原等。第三部分(第6章)为历史街区的形态保护研究,提出历史街区现存问题,根据前文的研究分别对道路、院落、建筑提出形态保护策略,并设计历史街区旅游路线,为古城日后的发展提供思路。第四部分为结论,总结古城各层级要素的形态特征:偏心十字街的古城结构;错综复杂但层级明确的道路;方形与横条形为主的街廓;历史院落拆分形成的地块;简洁质朴的传统民居等。

二、历史建筑保护与室内环境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建筑保护与室内环境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旧建筑有机更新的相关研究
        1.3.2 使用者参与的建筑策划研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范围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旧建筑
        2.1.2 微更新
        2.1.3 公众参与
        2.1.4 使用者为中心
    2.2 扎根理论概述
        2.2.1 扎根理论的起源
        2.2.2 扎根理论发展及特点
        2.2.3 扎根理论研究程序
        2.2.4 扎根理论的应用
    2.3 旧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2.3.1 国外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3.2 国内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概述
    3.1 内蒙古旧美术馆简介
        3.1.1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设背景
        3.1.2 内蒙古旧美术馆区位分析
    3.2 内蒙古旧美术馆历史沿革
    3.3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本体调查
        3.3.1 调查概述
        3.3.2 建筑空间尺度
        3.3.3 建筑功能组成
        3.3.4 交通流线分析
        3.3.5 建筑立面造型及材料
        3.3.6 建筑周边环境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
    4.1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4.1.1 使用者需求的改扩建研究
        4.1.2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
    4.2 调研数据收集
        4.2.1 样本选择
        4.2.2 半结构式访谈
        4.2.3 访谈提纲
        4.2.4 设备应用
        4.2.5 数据整理
        4.2.6 人群态度
    4.3 调研数据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式编码
        4.3.3 选择式编码
    4.4 理论建构
        4.4.1 旧建筑评价
        4.4.2 宏观定位
        4.4.3 使用需求
        4.4.4 建筑改造意向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6 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调查结果分析
    5.1 旧美术馆评价分析
        5.1.1 优点
        5.1.2 缺点
    5.2 宏观定位分析
        5.2.1 层次定位
        5.2.2 特色定位
    5.3 建筑功能意向分析
        5.3.1 主要功能需求——展示功能
        5.3.2 次要功能需求——社区服务功能
        5.3.3 附属功能需求——商业休闲功能
    5.4 美术展示意向分析
        5.4.1 展示方式
        5.4.2 展示类型
        5.4.3 展示内容
    5.5 建筑改造意向分析
        5.5.1 建筑空间
        5.5.2 建筑造型
        5.5.3 建筑环境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2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附录C 访谈问卷(样卷)
附录D 文本整理(样本)
附录E 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起源
2 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原则
3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在城市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1 对历史建筑的保留
    3.2 历史建筑的最初设计
    3.3 历史建筑记录着特定的历史活动信息
    3.4 历史建筑所在场地
4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制约条件
    4.1 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不一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制约
    4.2 相应技术人员的匮乏对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制约
    4.3 历史建筑结构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制约
    4.4 历史建筑风貌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制约
5 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
    5.1 节地改造
    5.2 节水改造
    5.3 节材改造

(9)川北地区七曲村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1.2.2 国外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1.2.3 川北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1.3 相关概念释义
        1.3.1 传统民居
        1.3.2 更新改造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川北地区七曲村传统民居概况与特点
    2.1 川北地区传统民居发展概述
    2.2 七曲村概况
        2.2.1 历史沿革
        2.2.2 自然环境
        2.2.3 传统文化
    2.3 七曲村传统民居形式及结构特点
        2.3.1 选址与朝向
        2.3.2 建筑平面布局
        2.3.3 形式风格
        2.3.4 建筑材料特点
        2.3.5 建筑结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曲村民居现状调研
    3.1 七曲村民居建筑风貌现状
        3.1.1 传统民居风貌分类界定
        3.1.2 七曲村民居建筑风貌现状分类情况
    3.2 七曲村传统民居建筑质量分析
        3.2.1 建筑质量状况好
        3.2.2 建筑质量状况一般
        3.2.3 建筑质量状况差
        3.2.4 七曲村民居建筑质量现状分类情况
    3.3 七曲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需求
        3.3.1 居住条件提升
        3.3.2 维护更新
        3.3.3 经济适用
        3.3.4 保留院坝
        3.3.5 民宿和公共活动空间
    3.4 七曲村民居更新中的困惑
第四章 七曲村民居改造策略与实践
    4.1 七曲村民居建筑更新改造策略
        4.1.1 满足村民现代生活的居住需求
        4.1.2 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
        4.1.3 建筑风貌整治
        4.1.4 构件技术更新改造
    4.2 既有改造案例研究
        4.2.1 半宅,合阳案例
        4.2.2 胡同茶舍案例
    4.3 村民自住传统民居改造
        4.3.1 改造民居现状
        4.3.2 平面布局改造
        4.3.3 建筑节能改造
        4.3.4 建筑风貌改造
    4.4 公共活动空间改造
    4.5 民宿标准化设计
    4.6 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国内古城保存现状与研究价值
        1.1.3 义县古城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城市形态类型学研究综述
        1.3.2 城市遗产研究综述
        1.3.3 义县古城研究综述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义县古城:自然、人文与城市遗产
    2.1 辽西要塞
    2.2 义县的自然环境
        2.2.1 地形
        2.2.2 水文
        2.2.3 气候
    2.3 传统的经济模式
        2.3.1 农耕文化
        2.3.2 商业贸易
    2.4 多元的宗教文化
        2.4.1 佛教
        2.4.2 道教
        2.4.3 伊斯兰教
        2.4.4 基督教
    2.5 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构成
    2.6 义县历史:从宜州到义县
        2.6.1 义县的建置沿革
        2.6.2 古城的历史演变
        2.6.3 历史地图的当代转译
    2.7 义县的历史街区与建筑遗产
        2.7.1 濒危的历史街区
        2.7.2 重要的建筑遗产
        2.7.3 义县境内的遗产与旅游现状
    2.8 小结
第3章 义县古城的道路结构
    3.1 道路系统的等级
    3.2 民国到当代的街道历史演变
    3.3 十字结构的道路形态
        3.3.1 道路结构
        3.3.2 比例尺度
        3.3.3 肌理分析
        3.3.4 公共空间
    3.4 历史街区的道路密度分析
        3.4.1 道路密度计算
        3.4.2 道路密度图表
    3.5 历史街区的步行可达性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义县古城的街廓与地块
    4.1 街廓的形态类型
    4.2 街廓建筑密度量化分析
    4.3 院落的分解:产权地块现状调研
    4.4 院落的复原:传统院落边界推测
        4.4.1 现有历史建筑遗存的院落调研
        4.4.2 传统院落的边界推测
        4.4.3 传统院落形态分析
    4.5 历史街区的太阳辐射量化分析
        4.5.1 街廓太阳辐射量分析
        4.5.2 传统院落太阳辐射量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义县古城的传统建筑
    5.1 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5.1.1 传统民居整体特征
        5.1.2 门楼与门洞
        5.1.3 墀头样式
        5.1.4 山墙图案
    5.2 传统民居的保存状态
    5.3 传统院落平面复原推测
    5.4 时代的印记:特色建筑记录
    5.5 小结
第6章 古城历史街区的形态保护
    6.1 历史街区的问题分析
        6.1.1 居民的居住环境问题
        6.1.2 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
    6.2 道路形态的保护
        6.2.1 街道景观现状实例分析
        6.2.2 景观视线通廊恢复
        6.2.3 街道形态的保护策略
    6.3 院落形态的保护
        6.3.1 传统院落信息整理
        6.3.2 传统院落的保护策略
    6.4 建筑形态的保护
        6.4.1 建筑院落的保护策略
        6.4.2 可复建的历史建筑
    6.5 形态保护的应用:旅游路线设计
    6.6 小结
结论
    研究成果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图片目录
    附录 B 表格目录
    附录 C 道路可达性程序
    附录 D 道路密度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历史建筑保护与室内环境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D]. 魏旭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价值要素的沈阳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D]. 刘洋.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3]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及应用研究[D]. 刘莉娟.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循证设计方法在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徐润玲. 上海大学, 2021
  • [5]历史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展陈空间意象设计策略研究[D]. 李蝉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缓冲区设计研究[D]. 杨雨辰. 江南大学, 2021
  • [7]创意再生视角下的旧厂房改造设计研究 ——以连云港716研究所为例[D]. 张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J]. 罗磊,陈宜瑜,吴锐,吴永发.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9]川北地区七曲村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D]. 蔡晨.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10]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D]. 邢振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历史建筑保护与室内环境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