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Bt棉与常规棉田间性能差异、存在问题及对策

转基因Bt棉与常规棉田间性能差异、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在田间的表现差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园[1](2021)在《Bt棉产量器官杀虫蛋白调节及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外源调节对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程度,在探讨不同Bt棉品种、缩节胺化控、N素亏缺和种植密度调节下产量器官形成与杀虫蛋白含量关系的基础上,以Bt棉泗抗1号(常规种)和泗抗3号(杂交种)为材料,研明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外源调节对生殖器官蕾花铃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t棉不同品种间,单蕾和单株蕾生物量高的品种杀虫蛋白含量较高。施用缩节胺显着提高了单蕾和单株蕾生物量及蕾中杀虫蛋白含量。相反,N素亏缺处理降低了单蕾和单株蕾生物量及蕾中杀虫蛋白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棉蕾杀虫蛋白含量与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可见,促进棉蕾的发育,有利于提高棉蕾的抗虫性。棉铃形成与铃壳杀虫蛋白含量关系则表明,低密度下,棉株成铃速率高,铃壳杀虫蛋白含量低;反之,高密度下,棉株成铃速率低,杀虫蛋白含量则高。生理机制表现为铃壳中杀虫蛋白含量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也高,而氨基酸含量、蛋白酶和肽酶活性则低。表明铃壳中蛋白质合成能力增加和分解能力下降可能是杀虫蛋白含量提高的主要生理原因。2.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分解均能增加Bt棉生殖器官中杀虫蛋白含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外源调节下(喷施不同浓度尿素),蕾花铃中杀虫蛋白含量在6%-8%尿素浓度时最高,与对照相比,增加幅度达10.5%~37.4%。生理机制表现为:蛋白质合成主要物质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合成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GOT、和GPT活性提高。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蕾铃中杀虫蛋白含量的变化主要与蛋白质合成主要物质含量及关键酶活性有关,与蛋白质分解关键酶蛋白酶和肽酶活性相关不显着。因此,尿素调节下,生殖器官中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增强是杀虫蛋白含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抑制蛋白质分解外源调节(喷施乙二胺四乙酸(EDTA)、亮抑酶肽(Leupeptin)和苯甲基磺酰氟(PMSF))同样能提高生殖器官中杀虫蛋白含量,其中又以二者联合应用时效应更大。蕾花铃中杀虫蛋白含量基本上在EDTA和Leupeptin联合应用时最高,与对照相比,增加幅度达19.2%~27.8%。生理机制表现为:蛋白质分解关键酶蛋白酶和肽酶活性显着下降。虽蛋白质合成主要物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关键酶GS、GOGAT、GOT和GPT也下降,但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因此,蛋白质分解抑制剂调节下,由于蛋白质分解能力下降引起的蛋白质含量提高超过了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引起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从而使得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包括杀虫蛋白含量的增加。即抑制蛋白质分解调节导致蛋白质分解能力的显着下降是生殖器官中杀虫蛋白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这由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得到进一步证明。3.抑制蛋白质合成和促进蛋白质分解均能降低Bt棉生殖器官中杀虫蛋白含量。抑制蛋白质合成外源调节下(喷施氯霉素(CAP)、亚胺环己酮(CHM)和L-蛋氨酸亚砜亚胺(MSO)),蕾花铃中杀虫蛋白含量均下降,其中又以CHM和MSO联合应用时最低,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达20.4%~39.4%。生理机制表现为:蛋白质合成的主要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蛋白质合成关键酶GS、GOGAT、GOT和GPT活性、蛋白质分解关键酶蛋白酶和肽酶活性都下降。因此,抑制蛋白质合成调节下,由于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引起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超过了蛋白质分解能力下降引起的蛋白质含量增加,从而使得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包括杀虫蛋白含量的下降。即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蛋白质合成能力显着下降是生殖器官中杀虫蛋白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这由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得到进一步证明。促进蛋白质分解外源调节(喷施Ca2+、Mg2+)同样能降低Bt棉生殖器官中杀虫蛋白含量。其中又以Ca2+和Mg2+联合应用时蕾花铃中杀虫蛋白含量最低,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达20.4%~32.8%。生理机制表现为:蛋白质合成主要物质游离氨基酸含量,GS、GOGAT、GOT和GPT活性,蛋白质分解关键酶蛋白酶和肽酶活性都提高,但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因此,促进蛋白质分解调节下,由于蛋白质分解能力提高引起的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超过了蛋白质合成能力提高引起的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从而使得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包括杀虫蛋白含量的下降。即促进蛋白质分解导致蛋白质分解能力显着提高是生殖器官中杀虫蛋白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这由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得到进一步证明。综上所述,促进棉蕾形成和发育有利于棉蕾抗虫性的提高,适度促进棉铃形成有利于丰产性与抗虫性的协同增加;促进Bt棉生殖器官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分解,特别是促进蛋白质合成有利于其抗虫性的提高。

卜鹏佳[2](2019)在《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从苗期到吐絮期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危害。在过去的20多年中,转Bt基因抗虫棉的出现和应用有效限制了棉铃虫危害并减少了化学农药制剂的使用,为国家带来了显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选育高抗、高产、优质抗虫棉逐渐成为棉花育种工作的重点。随着抗虫棉的应用,人们发现随着世代的增加抗虫棉存在着抗虫性减弱的现象,不利于抗虫棉应用的同时,也不利于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选育。本研究用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并以F2和F2:3代材料调查了群体的抗虫表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Bt抗虫棉育种提供帮助。同时探究抗虫棉抗虫性与相关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为选育高抗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所构建抗虫杂交棉遗传群体F2代进行Bt基因检测,结果发现Bt基因在遗传时出现缺失现象,卡那霉素检测与PCR检测结果并非完全相同,并经过综合筛选构建F2:3代群体。2.对所构建抗虫杂交棉遗传群体F2:3代进行室内生物抗虫测定,结果发现群体抗虫性出现分离现象,并根据棉铃虫幼虫死亡率评级,其中73份材料抗性级别为“高抗”,86份材料抗性级别为“抗”,8份材料抗性级别为“低抗”,6份材料抗性级别为“感”。3.在棉花苗期、蕾期、铃期对抗虫棉杂交F2:3代群体棉花叶片、棉蕾和棉铃的Bt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Bt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并存在时空表达差异,总体上时间差异表达结果为:蕾期>苗期>铃期;空间差异表达结果为:营养器官>生殖器官。4.幼虫死亡率与蕾期叶片Bt蛋白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结果显示Bt蛋白表达量越高,抗虫棉的杀虫性越高抗虫性越好。育种上可以根据Bt蛋白表达量水平来判断抗虫棉品种的抗虫性。5.分析了本试验遗传群体F2:3代Bt蛋白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蛋白并不影响棉花纤维品质。同时结合抗虫性与品质性状对F2:3代群体进行筛选,得到L-76与L-78两份高抗、高产、优质性状材料。本实验对抗虫棉群体F2和F2:3代抗虫表现、Bt蛋白表达、相关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和进行检测与分析研究,为抗虫棉品种选育,审定及推广提供帮助。

姚永生[3](2017)在《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棉蚜Aphis goss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iphon gossypii是新疆棉区棉花上的共存种。棉长管蚜散生无群集现象,密度相对较低,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而棉蚜由于种群异质性大、适应力强、增殖迅速等特性,极易暴发成灾。一段时间以来棉长管蚜和棉蚜在南疆棉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种间格局,棉花出苗至现蕾期前后以棉长管蚜为主,中后期棉蚜为优势种,早期发生的棉长管蚜滋生和培养的天敌对中后期棉蚜发生有重要抑制作用。近几年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长管蚜在棉田早期适宜温度条件下种群下降,而棉蚜已成为棉花整个生育期的单优蚜虫种群,危害呈加重趋势,同时依赖化学防治也加剧了与传统生物防治的矛盾。本文以新疆南部转基因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为切入点,以两种蚜虫的种间竞争为线索,重点从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发育与繁殖、种群动态、天敌作用及不同害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等方面,探讨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竞争优势演变的机制,以期了解二者在新疆南部棉区的演替规律以及棉蚜发生危害加重与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综合全文研究内容,得到如下结果:(1)新疆南部各植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占比例进一步提高,2016年新疆南部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比例已占79.69%,较2013年提高13.69%。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花生长前期棉蚜在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棉长管蚜种群明显下降。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其它品种相比,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数量无明显变化,而棉田采用化学防治后,转Bt基因抗虫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三个品种处理区棉蚜有再猖獗现象,其平均密度分别提高19.37%、14.07%和9.67%。(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转Bt基因抗虫棉等三个不同棉花品种的取食选择无明显差异,三个棉花品种上棉蚜单种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均显着大于棉长管蚜,棉蚜在新陆中54上内禀增长率最高,但不同棉花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棉蚜增长潜力也明显大于棉长管蚜,棉蚜最高密度在Bt棉、常规棉和新陆中54棉花品种上达到2138头/株、2243头/株和2310头/株,分别是棉长管蚜最高密度的8.65倍、8.38倍和8.85倍。两种蚜虫高密度条件下的竞争对棉长管蚜种群的逆密度制约效应大于其种内竞争。(3)棉长管蚜和棉蚜在Bt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7.42 d、8.42 d、8.22 d 和 5.68 d、6.27 d、6.39 d,存活率分别为 84.29%、81.31%、82.88%和 83.07%、80.52%、82.29%,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棉长管蚜和棉蚜相比,在Bt棉等三个棉花品种上棉长管蚜的生命表参数平均历期、种群加倍时间大于棉蚜,而种群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显着小于棉蚜,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繁殖力。(4)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a uudecimpunctata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捕食潜力较大,α/Th综合指标显示十一星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蚜的a/ah值分别为1.21、53.65、71.75、148.30、143.33,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长管蚜的α/Th值分别为2.08、46.83、46.07、36.59、112.01,除1龄期外,对棉蚜控制力大于棉长管蚜,捕食选择指数随密度升高选择效应增加,且成虫比幼虫具有更高的选择效应。(5)田间控制试验显示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和完全排除天敌相比,在Bt棉和亲本常规棉2个品种上棉蚜最高种群密度为52600头/百株和53333头/百株,分别是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区棉蚜密度的30.06倍和23.95倍,证明自然条件下棉蚜种群受到自然天敌的重要制约作用。Bt棉田天敌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田相似,自然天敌具有较强的生物防治功能。(6)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长管蚜的LC50均明显小于棉蚜。吡虫啉对南疆3个地方棉蚜种群的LC50分别为22.31 mg/L、20.42 mg/L和15.53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3.1倍、3倍和2.9倍,啶虫脒处理其LC50分别为42.35 mg/L、45.63 mg/L和30.27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5.6倍、5.1倍和7.1倍;吡虫啉和啶虫脒LC30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F1代种群平均历期缩短、净生殖率降低、内禀增长率提高、种群加倍时间缩短,两种农药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具有明显的亚致死效应。

王成鹏[4](2012)在《转Bt和Bt+CpTI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两对转基因抗虫棉中棉41、GK-1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常规棉中棉23、泗棉3号为材料,选择了江苏、湖北、河南三个棉花种植区作为试验点,2010—2011年连续两年,分别于棉花生长的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衰老期采集棉花根围表层土壤(0—20cm),研究了长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平板培养计数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需氧型固氮菌、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利用Biolog Eco板培养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利用PCR-DGGE方法比较了转基因棉与常规棉棉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差异;利用磷脂脂肪酸技术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及同一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在不同棉花种植区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有一定影响,2种转基因棉花品种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影响存在差异。在棉花整个生育期间,转Bt基因抗虫棉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略低于常规棉,吐絮期细菌数量显着低于常规棉;转Bt+CpTI基因抗虫棉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略高于常规棉,转Bt+CpTI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影响较大,在苗期、花铃期、吐絮期土壤真菌数量显着高于常规棉,苗期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常规棉;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没有显着影响。2、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也有一定影响,并且与转基因棉花品种和棉花种植区有关。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略低于常规棉,在吐絮期有显着性差异;转Bt+CpTI基因抗虫棉棉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略要高于常规棉,但是仅在盐城实验地,蕾期出现显着性差异。3、PCR—DGGE结果表明,相同生育期,转基因棉与常规棉田土壤细菌、真菌群落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转基因棉种植没有造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产生显着性改变。4、利用PLFA方法研究表明,种植转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PLFA种类和含量没有显着影响,不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种群结构发生显着性改变。5、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呈现显着性季节变化,不同生育期差异较大。

陈先红[5](2012)在《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特性与蛋白表达差异及抗虫杂交棉生理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虫害和草害是制约棉花生产的两大重要因素,防治虫害和杂草的用工投入大,而培育抗虫、耐除草剂棉花新品种将有助于进一步简化棉花栽培体系,降低植棉投入,提高棉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低酚棉的诞生使棉花成为“棉、油、粮、饲”四位一体的新型作物,但低酚棉因棉酚和其它萜醛缺乏而易遭虫害。因此,培育转基因抗虫和耐除草剂低酚棉品种对发展低酚棉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因兼具抗虫高产优质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加速选育新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也成为热点。基于棉花生长变化和遗传发育,结合生理生化指标评估外源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品系影响以及为选育潜力亲本和杂交组合提供生育期筛选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转Bt基因抗虫低酚棉和转1EPsPS-G6基因低酚棉近等基因系在生育、生理代谢上的差异,以期从形态学、生理学及蛋白表达谱方面探讨外源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农艺与生理性状及蛋白表达谱的影响。另外,利用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品种(系)进行双列杂交研究杂种F1优势利用潜力,通过多变量条件分析来评估生理生化性状对皮棉产量贡献,寻找影响皮棉产量的关键生理生化指标,以期为抗虫棉的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及早期筛选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Bt基因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生化性状与蛋白表达差异以一对低酚棉近等基因系为材料(仅cry1Ac差异),分析比较生育、生理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其受体相比,转Bt低酚品系有较高的株高和有效结铃率,内围铃较多;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单株产量较低。与其受体相比,转Bt低酚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较低、Chl a/b、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较高。转Bt低酚结铃期可溶性蛋白显着高于其受体,但初花期低于其受体;初花期Ca、Mg、Cu、Zn、Mn及Fe,结铃期P和Cu显着高于其受体,但初花期P、K和B,结铃期K.S.Zn及Fe显着低于其受体;结铃期转Bt低酚系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初花结铃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显着低于其受体。蛋白质组分析在转Bt低酚系与其受体之间检测到20个显着差异蛋白点,其中4个上调蛋白点,分别属于信号转导、能量代谢、防御响应;另有16个下调点,可归结为信号转导和蛋白合成代谢。2.转基因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生化性状与蛋白表达差异以一对低酚棉近等基因系为材料(仅EPSPS-G6差异),分析比较光合特性、矿质元素吸收、活性氧代谢及蛋白表达谱差异,结果表明,与其受体相比,转耐除草剂低酚棉转5629结铃期显示高净光合速率和低蒸腾速率,始絮期高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结铃期和始絮期叶绿素a、b及a+b含量显着低于其受体。.EPSPS基因导入改变了元素营养吸收:与其受体相比,转5629N、Mg及K含量较低,P、Ca、Fe、K、Cu、Mn及Zn含量较高。结铃期和始絮期可溶性糖含量、盛花结铃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受体,但盛花期可溶性糖和蕾期可溶性蛋白低于其受体;与其受体相比,转5629盛花始絮期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较低;除盛花期外,其它三个时期转5629MDA含量显着高于其受体;蛋白质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转5629与其受体之间共检测到11个差异蛋白点,其中7个蛋白点上调、4个下调。转5629显示上调了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亚基、CP4EPSPS及ATP合成酶,下调了谷氨酸-1-半醛转氨酶-2,1氨基酸变位酶以及锰稳定蛋白。3.转Bt抗虫棉与常规棉不完全双列杂交生理生化与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2010年以6个常规陆地棉品系(P1-6)和3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P7-9)为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16个组合,分析测定生理生化、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以AD模型和条件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苗蕾期和初花期功能叶Chl a和Chl b含量可以考虑用于F1组合选择,盛花始絮期可用选择亲本:苗蕾、初花期和始絮期功能叶C/N可以用于筛选F1组合,盛花期选择亲本指标:初花盛花始絮期功能叶N含量以显性为主,可以用于选择F1组合;P和K含量四个时期均以显性为主,可以用于选择F1组合;抗氧化酶系(SOD、POD、APX及CAT)及MDA含量可考虑用于选择F1组合。盛花期K含量表现正向极显着超亲优势。选择Chl a、苗蕾初花盛花期C/N和N、初花盛花始絮期K加性效应高的亲本有利于获得皮棉产量高的F1杂交组合。单株总铃数、衣分、麦克隆值及纤维长度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可以通过选择纯系来改良。皮棉产量的加性贡献率主要来自衣分,显性贡献率最大的是单铃重。衣分对比强度、麦克隆值及纤维长度的加性贡献率最高,表明选择衣分高的亲本可以提高后代纤维主要品质。亲本1(P1,31)可以作为常规棉亲本来提高后代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亲本8(P8,B7抗)可以作为转Bt基因亲本来提高后代衣分和皮棉产量。16个杂交组合中,皮棉产量正向达显着或极显着显性效应的组合有8个:H18(P1×P8)、H28(F2×P8),H29(P2×P9),H37(P3×P7),H48(P4×P8)、H59(P5×P9)、H67(P6×P7)及H69(P6×P9)。4.转Bt抗虫棉与常规棉双列杂交生理生化与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2011年以4个常规陆地棉品系和5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为亲本进行NC Ⅱ设计配置20个组合,遗传分析表明,参试的12个生理生化指标三个时期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杂交组合K含量均有显着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C/N对皮棉产量在三个时期均有显着的加性贡献率。果枝数、铃数、铃重及皮棉产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可以通过选择纯系来改良。单株总铃数加性贡献率主要来自外围铃和中下部铃,而显性贡献主要来自于外围铃和中部铃。皮棉产量的加性贡献率主要来自铃数和衣分,显性贡献率主要来茎粗、株高和铃重。衣分对比强度的加性贡献率最大,株高和铃数对麦克隆值的加性贡献率最高,茎粗对纤维长度的加性贡献率最大。P3(慈96-21)可以作为常规棉亲本来提高后代的皮棉产量,P9(黄岗抗)可以作为转Bt基因亲本来提高后代的皮棉产量。20个杂交组合中,皮棉产量正向达显着或极显着显性效应的组合有:H39、H16、H35、H28、H47、H45。5.转Bt基因抗虫杂棉与常规棉正反交生理生化与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常规陆地棉品系(慈-ZJ6,P1)和5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外4、B9抗、E29、太抗、黄岗抗)进行正反交,遗传分析表明,Chl a初花始絮期以加性为主,盛花期以显性为主;Chl b初花以显性为主,盛花始絮以加性为主;Ch1a/b三个时期均以加性为主;N初花盛花以加性为主,始絮期以显性为主;P初花始絮期以显性为主,盛花以加性为主;K初花以显性为主,盛花始絮以加性为主;C/N初花始絮以加性为主,盛花以显性为主。抗氧化酶系和MDA三个时期均以加性为主。F1杂交组合参试12个生理生化指标在三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显着的平均优势,但没有正向显着的超亲优势。茎粗、外围铃数、上部铃数、单株铃重、衣分、纤维长度、麦克隆值及纤维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可以通过选择纯系来改良。对于亲本而言,铃数加性方差比率主要来自上部和外围铃。对于杂交组合而言,铃数加性方差比率主要来自外围铃及中下部铃。皮棉产量的加性贡献率主要来果枝数、茎粗、上部铃及衣分。衣分对比强度和麦克隆值的加性贡献率最大。常规棉亲本P1具有衣分、单铃重、纤维长度、比强度极显着加性效应,可以用来改良后代的衣分、单铃重、纤维长度、比强度,P5(太抗)可以作为转Bt基因亲本来提高后代的果枝数和单株总铃数,从而获得正向皮棉产量。P4(E29)可以作为转Bt基因亲本来提高后代的单株总铃数和纤维长度,也获得正向皮棉产量。10个杂交组合中,皮棉产量的正向达显着或极显着显性效应的组合有:H13、H15及H41。正反交组合中,H15和H51茎粗、纤维长度有平均优势,H12和H21有株高、内围铃、衣分平均优势,H13和H31有衣分平均优势,H16和H61有单铃重平均优势,说明常规亲本P1和5个抗虫亲本正反交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以常规亲本P1为母本,抗虫亲本为父本的组合明显高于反交组合,说明转基因抗虫棉正交在农艺产量组分纤维品质性状方面存在细胞质遗传。

李孝刚[6](2011)在《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的棉花农场中同一土壤类型一直种植传统非转基因常规棉(CK)和2块连续多年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田(T-1、T-2)为对象,于棉花生长的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分别采集棉田表层土壤(0—20 cm),研究和比较了3块棉田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细菌群落多样性、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无脊椎动物群落以及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以2组转基因抗虫棉和其亲本常规棉为实验材料,研究转基因抗虫棉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及其对枯萎病菌生长的影响,分析转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常规棉受病原菌侵染后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构建转基因抗虫棉受枯萎病菌诱导后的抑制差减cDNA文库,探讨棉花抗枯萎病所涉及的信号转导、参与抗病反应的相关基因的种类与数量。以下为主要研究结果:(一)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随着棉花生长期的不同,棉田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都呈显着性季节变化。在全年采样过程中,不同棉田土壤中细菌、真菌、好气性固氮菌、反硝化细菌及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在生长期间的变化规律则不同。但是,与常规棉田(CK)相比,连续多年种植转基因抗虫棉(T-1、T-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上述各类微生物数量没有显着影响。采样PCR-DGGE的方法,分析了3块棉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种植常规棉相比,不同年限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细菌群落构成和多样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而不同采样时期对棉田土壤细菌群落构成和多样性具有明显影响。采用Biolog ECO平板测定了各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结果表明长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在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功能多样性方面未见显着差异,但不同采样时期对土壤微生物存在一定影响。主成分分析显示糖类和酯类物质是该试验点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但不同采样时期微生物所利用的糖类和酯类物质各不相同,可作为区分各棉花时期对微生物影响的依据。(二)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动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改良的Tullgren法收集3块棉田土壤中的中小型无脊椎动物种群,2年8次采样结果表明,2种转基因抗虫棉田和常规棉田中的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构成一致,没有产生明显变化。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证明,与种植常规棉相比,长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群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是,随着棉花生长期的不同,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和多样性都呈显着性季节变化,并且各棉田中的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数在棉花整个生长期内变化趋势一致。弹尾目、蜱螨目和后孔寡毛目在综合主成分中得分较高,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中的主导因子,可作为本地区未来转基因抗虫棉环境影响监测的指示物种。采用蔗糖梯度离心法研究了常规棉田和2种转基因抗虫棉田土壤中线虫群落组成,结果表明与种植常规棉相比,长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各营养团体线虫的数量和线虫多样性都没有显着性影响,但是不同采样时期对其有显着影响。不同年限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田中的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转基因抗虫棉田和常规棉田中土壤线虫成熟指数和植物寄生指数在各采样时期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自由生活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没有显着影响。(三)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花枯萎病抗性下降及其机理研究2种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抗性低于亲本常规棉,转基因抗虫棉的根系分泌物对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显着的促进作用。棉花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出烷烃类、醇类、酸类、酯类、苯酚类、醛酮类、烯烃类、杂环类等8类物质。与亲本常规棉相比,转基因抗虫棉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减少、出现某些烷烃类和减少某些特异物质这3种情况。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棉花苗期气孔结构,与亲本常规棉相比,转基因抗虫棉叶片气孔密度发生了显着降低,而气孔大小发生显着增加。枯萎病菌侵染后,转基因抗虫棉体内中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都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其中SOD酶、MDA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较亲本显着升高,而POD酶、PAL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较亲本显着下降。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常规棉花受病菌侵染后许多基因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多数为上调基因。转基因棉花和常规棉花受枯萎病菌诱导的反应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差异:亲本常规棉受病菌侵染后发生上调的一些基因类型主要是涉及生物过程功能和分子功能,而受病原菌侵染后转基因抗虫棉体内中的上述基因功能的表达受到相应的抑制。枯萎病菌诱导后,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体内中过氧化氢酶、乙醇脱氢酶、p-半乳糖苷酶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都发生了显着性升高,但是病菌诱导后常规棉体内中上述各种酶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转基因抗虫棉。(四)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技术指南本技术指南涵盖了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布点采样、监测指标、监测技术、数理统计及结果评估等监测技术内容。可用于监测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

娜日苏[7](2011)在《黄河流域棉区转Bt基因棉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转Bt基因作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快速发展与推广,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从1996年开始,经基因改造的转Bt基因棉在我国已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对此进行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学问题。本文以黄河流域棉区长期种植转基因棉花的4个试验基地(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北省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试验站和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临清试验站)为平台,研究4个生长时期(播种后第30天、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速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省份同一生长时期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常规棉相比均无显着差异。同一省份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受不同生长时期的影响,而不同省份间主要受地域条件的影响。2.利用PCR-DGGE方法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4个省份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比较丰富,同一省份同一生长时期内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无显着差异。不同省份间细菌多样性主要因地域条件而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3.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研究结果显示,4个省份4个生长时期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各不相同。同一省份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不同而影响幅度不同,不同省份间主要因不同地域气候、土壤类型、种植年限及耕作方式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各自常规棉相比,同一省份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不同而影响幅度有所不同。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山西省以外的其他3个省份陕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在播种后第120天均显着高于各自常规棉39.02%、52.59%和21.10%(P<0.05);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山东省以外的其他3个省份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北省在播种后第120天均显着高于各自常规棉10.74%、28.00%和52.58%(P<0.05);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在播种后第120天仅在山西省显着高于常规棉57.69%(P<0.05)。不同省份间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影响幅度不同。5.对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同一省份同一生长时期无显着差异(P>0.05)。土壤磷酸酶活性4个省份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有所不同。陕西省和山西省同一生长时期两种棉花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河北省除播种后第120天以外,其他3个生长时期两种棉花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均达显着水平(P<0.05);山东省两种棉花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在4个生长时期均达显着水平(P<0.05)。黄河流域棉区4个省份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性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同一省份主要因生长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省份间因气候、土壤类型、种植年限及耕作方式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徐遥[8](2010)在《新疆棉区Bt棉花对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生态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新疆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靶标、非靶标害虫及天敌昆虫的影响受到重视。本文针对当前转Bt基因棉田生态安全评价中关注的问题,运用分子生物学、昆虫种群、群落生态学原理,于2002-2009年在南、北疆通过酶联免疫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田间调查结合室内生物测定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靶标、非靶标害虫及天敌昆虫的影响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两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比较结果表明,南、北疆在整个棉花生育期,大部分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SGK321各生育期各器官毒蛋白含量均整体高于GK-19。蕾期不同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南疆表现为顶叶显着高于棉蕾,北疆总体无显着差异。花期、花铃期和铃期不同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南、北疆趋势基本一致,即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各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顶叶在各生育期的杀虫毒蛋白含量随棉花生长呈逐渐下降趋势;棉蕾、花瓣、花柱和花苞叶在各生育期杀虫毒蛋白含量随生育期进程上下波动,差异显着。不同年度转单价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棉在南、北疆大部分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变化很大,差异均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研究表明,新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有显着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取食转Bt基因棉花的幼虫各龄期发育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达显着水平;3龄以后体重和蛹重均显着低于对照;各龄期幼虫存活率均显着低于对照,转Bt双价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毒杀作用更显着。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南疆种植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抑制作用随着棉花生育期逐渐减弱。转Bt基因棉花对第2代棉铃虫的抗性很强,完全适合于控制南疆棉铃虫。三种密度情况下,转Bt基因棉花和对照的百株落卵量均无显着差异,但百株幼虫数量差异显着。研究表明,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体重没有直接影响,转Bt基因棉花各处理田与对照田棉蚜、棉蓟马、棉叶螨种群数量没有显着差异,表明南疆转Bt基因棉花对等非靶标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未产生显着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田相比,转Bt基因棉花对蜘蛛类、多异瓢虫和食虫蝽类种群数量没有显着影响。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和常规棉花上的蚜虫后多异瓢虫幼虫各龄期及预蛹、蛹的发育历期均无显着差异,多异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在地区间、棉花品种间均无显着差异。取食转Bt基因棉花花粉后,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中肠各细胞器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改变,表明转Bt基因棉花花粉没有对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中肠上皮细胞产生明显影响。群落研究结果,转Bt基因棉田和常规棉田的亚群落个体总数、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在整个调查期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季节动态波动明显。转Bt基因棉田对棉田节肢动物的害虫亚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和天敌昆虫亚群落的个体总数、物种数等,总体没有明显改变,转Bt基因棉田对棉田节肢动物的总群落多样性指数、总群落均匀度指数及总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等指标,总体没有明显影响,对棉田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也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在多年数据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疆独特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动态。明确了新疆独特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以及对非靶标害虫和天敌的影响效应。本文所得结果丰富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区转Bt基因棉花生态安全评价的内容,为新疆棉区将转Bt基因棉花纳入棉花害虫防控技术体系,实现新疆棉花害虫可持续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马丽颖[9](2009)在《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合生物化学、生态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酶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转Bt基因棉、转双价基因(Bt+CpTI)棉和常规棉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田间和温室两种种植条件下对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土壤酶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旨在为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系统可能的潜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性评价积累科学数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邯5158、中30和GK12,转双价基因(Bt+CpTI)棉中41和sGK321及其亲本常规棉分别在田间和温室两种条件下种植后土壤主要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了在两种种植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两种种植条件下的转基因棉田中,主要生物种群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邯5158棉田中,各个生育时期土壤中细菌数量均高于常规棉田,中30、GK12和sGK321棉田在整个生育期中土壤中真菌数量均表现为增加。田间试验条件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在两种种植条件下无明显差异。2、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分别种植转Bt单价基因棉邯5158、转Bt+CpTI双价基因棉品种sGK321、各自亲本常规棉邯93-2和石远321,分别提取种植不同棉花品种的土壤微生物DNA,用RAPD随机引物进行筛选,比较不同棉花品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从选取的24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到15条具有多态性的引物。试验结果表明:4份DNA样品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平均值、Shannon-Weaver指数以及均匀度都无显着差异。其中,邯5158与其亲本邯93-2之间的群落DNA序列相似系数低于50%。3、转基因抗虫棉田土壤中外源基因的检测为研究转基因棉田中是否存在外源基因的逃逸现象,本试验分别对多年种植不同品种的转基因抗虫棉棉田土壤和种植非转基因抗虫棉的常规棉田土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多年种植转基因棉花品种的棉田土壤中并未发现转基因Bt棉的外源插入基因片段。4、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转Bt单价基因棉和转Bt+CpTI双价基因棉以及各自亲本常规棉为材料,分别比较了田间和温室两种种植条件下的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田间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表现为先升后降,至吐絮期又升高;多酚氧化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温室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表现为先升后降,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与亲本常规棉相比,转Bt+CpTI双价基因棉sGK321在两种种植条件下都降低了土壤脲酶的活性;转Bt基因棉GK12在两种种植条件下都降低了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易九红,陆翠英,易九玉,杨磊,王竞天[10](2008)在《转Bt基因抗虫棉的应用风险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趋势,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棉在推广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潜在经济风险及生态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种植转基因抗虫棉风险的对策措施,为正确评价Bt抗虫棉的生态安全性,制定转基因抗虫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及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二、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在田间的表现差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在田间的表现差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Bt棉产量器官杀虫蛋白调节及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Bt棉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1.1 Bt棉抗虫性应用效果
        1.1.2 Bt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3 Bt棉抗虫性表达不稳定的相关机制
    1.2 影响Bt棉杀虫蛋白表达的外界因素
        1.2.1 环境因素的影响
        1.2.2 农艺措施的影响
    1.3 增强Bt棉抗虫性的研究进展
        1.3.1 氮素的调节
        1.3.2 生长物质的调节
        1.3.3 其他措施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农艺措施对Bt棉产量器官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取样和测定
        2.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品种对棉蕾生物量及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
        2.3.2 缩节胺和N素亏缺对棉蕾生物量及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种植密度下棉株成铃速率变化对铃壳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2.4 小结
第3章 促进蛋白质合成的外源调节对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取样和测定
        3.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尿素喷施对蕾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3.3.2 尿素喷施对花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3.3.3 尿素喷施对铃壳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3.3.4 尿素喷施对纤维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3.3.5 尿素喷施对棉籽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3.3.6 促进蛋白质合成下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与蛋白质周转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外源调节对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取样和测定
        4.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抑制蛋白质合成对蕾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4.3.2 抑制蛋白质合成对花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4.3.3 抑制蛋白质合成对铃壳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4.3.4 抑制蛋白质合成对纤维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4.3.5 抑制蛋白质合成对棉籽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4.3.6 抑制蛋白质合成下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与蛋白质周转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抑制蛋白质分解的外源调节对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取样和测定
        5.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抑制蛋白质分解对蕾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5.3.2 抑制蛋白质分解对花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5.3.3 抑制蛋白质分解对铃壳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5.3.4 抑制蛋白质分解对纤维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5.3.5 抑制蛋白质分解对棉籽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5.3.6 抑制蛋白质分解下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与蛋白质周转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促进蛋白质分解的外源调节对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取样和测定
        6.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促进蛋白质分解对蕾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6.3.2 促进蛋白质分解对花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6.3.3 促进蛋白质分解对铃壳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6.3.4 促进蛋白质分解对纤维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6.3.5 促进蛋白质分解对棉籽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6.3.6 促进蛋白质分解下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与蛋白质周转的关系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
    7.1 产量器官形成影响了杀虫蛋白表达量
    7.2 蛋白质周转调节影响了Bt棉生殖器官中杀虫蛋白含量
    7.3 蛋白质周转调节影响杀虫蛋白含量的相关生理机制
    7.4 促进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含量提高的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Bt基因的简介与分类
    1.2 Bt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
    1.3 转基因抗虫棉Bt蛋白研究概况
        1.3.1 Bt蛋白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
        1.3.2 Bt蛋白表达的空间变化规律
        1.3.3 Bt蛋白表达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4 Bt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1.4.1 Bt基因在转基因作物中遗传规律研究
        1.4.2 Bt基因对转基因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1.5 转基因抗虫棉抗性检测方法
        1.5.1 室内生物测定及分级标准
        1.5.2 Bt蛋白表达测定及分级标准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虫源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转Bt基因抗虫棉鉴定
        2.2.3 转Bt基因抗虫棉室内生物测定
        2.2.4 抗虫棉Bt蛋白检测
        2.2.5 铃重、衣分调查和纤维品质检测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Bt基因抗虫棉群体鉴定
        3.1.1 Bt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3.1.2 田间卡那霉素法检测结果
    3.2 室内抗虫性生物测定结果
    3.3 抗虫棉Bt蛋白含量测定
        3.3.1 Bt蛋白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
        3.3.2 Bt蛋白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差异
        3.3.3 群体中的Bt蛋白表达规律
    3.4 Bt蛋白表达量与幼虫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3.5 铃重衣分与纤维品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抗虫棉群体的抗虫性测定
    4.2 抗虫棉Bt基因检测
    4.3 抗虫棉群体中Bt蛋白的表达规律分析
    4.4 抗虫棉中 Bt 蛋白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关系
    4.5 抗虫棉新品种的选育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3)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生态安全影响
        1.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
        1.1.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生态学机理
        1.1.3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等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1.1.4 转Bt基因抗虫棉对天敌的影响
    1.2 昆虫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
        1.2.1 植食者间的相互关系
        1.2.2 昆虫种间竞争与竞争取代
        1.2.3 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的影响因素
    1.3 新疆棉花蚜虫的抗药性现状
        1.3.1 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
        1.3.2 杀虫剂对棉蚜的亚致死效应
    1.4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关系
        1.4.1 新疆棉区蚜虫的发生概况
        1.4.2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
        1.4.3 影响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的因素
    1.5 结语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目的意义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南疆Bt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现状调查
        2.1.2 南疆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调查
        2.1.3 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4-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陆地棉转Bt基因种子份额分析
        2.2.2 2015-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
        2.2.3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2.2.4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选择与种间竞争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长管蚜和棉蚜对不同棉花品种的选择性
        3.2.2 棉长管蚜和棉蚜转在Bt基因棉等不同品种上的种间竞争
    3.3 讨论
第四章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繁殖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捕食功能与选择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捕食功能测定
        5.1.3 选择效应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功能反应
        5.2.2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选择效应
    5.3 讨论
第六章 转Cry1Ac+CpTI基因抗虫棉对天敌调控棉蚜作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供试昆虫
        6.1.3 田间实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区主要节肢动物种类及总数量
        6.2.2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棉蚜种群密度
        6.2.3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瓢虫类种群密度
        6.2.4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蜘蛛类种群密度
        6.2.5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寄生蜂类种群密度
        6.2.6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其它天敌种群密度
        6.2.7 2013年6-8月Bt棉和常规棉及不同笼罩处理天敌总量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两种蚜虫的敏感性及亚致死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室内毒力测定
        7.1.3 吡虫啉与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南疆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
        7.2.2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蚜的亚致死效应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转Bt和Bt+CpTI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及其杀虫机理
    1.2 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商业化种植情况
    1.3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1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布及其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
        1.3.2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在土壤中残留及降解情况
        1.3.3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4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1.4.1 平板培养计数方法
        1.4.2 Biolog 微平板培养方法
        1.4.3 生物标记物方法
        1.4.4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5 DNA 测序技术
    1.5 研究总体概述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棉花品种
        2.1.2 土壤样品采集
        2.1.3 仪器设备及药品试剂
        2.1.4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1.5 微生物的培养及计数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2.2.2 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2.2.3 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2.2.4 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固氮菌数量的影响
        2.2.5 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2.2.6 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亚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土壤样品采集
        3.1.3 仪器设备及药品试剂
        3.1.4 土壤样品分析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3.2.2 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2.3 土壤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棉花品种
        4.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4.1.3 仪器设备及药品试剂
        4.1.4 土壤样品微生物 DNA 的提取
        4.1.5 土壤微生物总 DNA 纯度及含量的检测
        4.1.6 土壤微生物总 DNA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1.7 土壤细菌 16S rDNA V3 区 PCR 扩增及真菌 18S rDNA PCR 扩增
        4.1.8 细菌 16S rDNA V3 区及真菌 18S rDNA 的 DGGE 分析
        4.1.9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试剂配置
        4.1.10 结果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微生物总 DNA 纯度及含量
        4.2.2 细菌 16S rDNAV3 区及真菌 18S rDNA 的 PCR-DGGE 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 PLFA 指纹图谱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棉花品种
        5.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5.1.3 仪器设备及药品试剂
        5.1.4 提取液的配置
        5.1.5 土壤微生物 PLFA 提取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苗期转 Bt+CpTI 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 PLFA 含量的影响
        5.2.2 蕾期转 Bt+CpTI 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 PLFA 含量的影响
        5.2.3 花铃期转 Bt+CpTI 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 PLFA 含量的影响
        5.2.4 吐絮期转 Bt+CpTI 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 PLFA 含量的影响
        5.2.5 不同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5.2.6 不同棉田土壤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5.3 讨论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5)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特性与蛋白表达差异及抗虫杂交棉生理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低酚棉
        1.1.1 转基因抗虫低酚棉
        1.1.2 转基因抗除草剂低酚棉
    1.2 转基因抗虫有酚棉
        1.2.1 转基因抗虫棉及杂交棉生育特点
        1.2.2 转基因抗虫棉及杂交棉早衰
        1.2.3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转Bt基因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性状与蛋白表达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取样与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Bt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农艺产量纤维性状的影响
        2.2.2 Bt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叶绿素、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2.3 Bt基因导入对低酚棉矿质元素、可溶性糖及蛋白的影响
        2.2.4 Bt基因导入对低酚棉抗氧化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2.2.5 Bt基因导入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转基因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性状与蛋白表达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取样与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EPSPS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农艺、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3.2.2 EPSPS基因导入对低酚棉叶绿素、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3 EPSPS基因导入对低酚棉矿质元素、可溶性糖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3.2.4 EPSPS基因导入对低酚棉抗氧化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3.2.5 EPSPS基因导入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转Bt抗虫棉与常规棉不完全双列杂交生理生化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取样与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理生化和经济性状的平均表现
        4.2.2 遗传分析及聚类分析
        4.2.3 杂种优势分析
        4.2.4 遗传贡献率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转Bt抗虫棉与常规棉双列杂交生理生化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田间试验设计
        5.1.3 取样与分析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理生化、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平均表现
        5.2.2 遗传分析及聚类分析
        5.2.3 杂种优势分析
        5.2.4 遗传贡献率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正反交生理生化及产量性状遗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田间试验设计
        6.1.3 取样分析与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理生化、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平均表现
        6.2.2 遗传分析及聚类分析
        6.2.3 杂种优势分析
        6.2.4 遗传贡献率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6)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抗虫基因及其机理
        1.2 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情况
        1.3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1.3.1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进入土壤的途径
        1.3.2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
        1.3.3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在土壤中的存留
        1.3.4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5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3.6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4.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描述方法
        1.4.2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1.5 土壤动物类型与研究方法
    2 转基因抗虫棉对枯萎病抗性的研究进展
        2.1 棉花枯萎病的分布、危害及其病菌生理型
        2.2 棉花对枯萎病的致病机理
        2.3 棉花枯萎病的抗病机制
        2.3.1 棉花与病原菌的识别机制
        2.3.2 棉花对枯萎病的组织结构抗性机制
        2.3.3 棉花对枯萎病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
        2.3.4 棉花对枯萎病的微生态抗性机制
        2.4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病性
        2.5 基因差异表达技术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
    3 研究总体概述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地概况
        1.1.2 土壤样品采集
        1.1.3 土壤生物微群落测定
        1.1.4 土壤样品微生物PCR-DGGE分析
        1.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
        1.2.2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2.3 不同棉田土壤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1.2.4 棉田土壤微生物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1.2.5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1.2.6 棉田土壤微生物16S rDNA DGGE图谱的聚类分析
        1.3 讨论
    第二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土壤样品采集
        2.1.3 土壤样品分析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2.2.2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2.3 不同棉田土壤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2.2.4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土壤样品采集
        3.1.3 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标本的收集和鉴定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基因抗虫棉田和常规棉田中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
        3.2.2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
        3.2.3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2.4 棉田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土壤样品采集
        4.1.3 土线虫标本的收集和鉴定
        4.1.4 土壤线虫分类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基因棉田和常规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
        4.2.2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的影响
        4.2.3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影响
        4.2.4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线虫功能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转基因抗虫棉的根系分泌物成分及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棉花病原菌孢子液的制备
        5.1.3 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品种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抗性测定
        5.1.4 棉花的无菌水培
        5.1.5 棉花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5.1.6 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5.1.7 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1.8 棉花根系分泌物中次生代谢物质的测定
        5.1.9 数据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花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抗性
        5.2.2 转基因抗虫棉根系分泌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5.2.3 转基因抗虫棉根系分泌物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2.4 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根系分泌物中的化学成分
        5.2.5 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根系分泌物中化学物质的比较
        5.3 讨论
    第六章 转基因抗虫棉抗枯萎病生理生化机理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棉花的无菌土培
        6.1.3 棉花枯萎病菌孢子液的制备
        6.1.4 病原菌接菌
        6.1.5 棉叶的采集
        6.1.6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体内酶的提取和酶活性测定
        6.1.7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棉花叶面气孔的观察和计数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接种枯萎病菌后POD酶活性的变化
        6.2.2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接种枯萎病菌后SOD酶活性的变化
        6.2.3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接种枯萎病菌后PAL酶活性的变化
        6.2.4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接种枯萎病菌后MDA活性的变化
        6.2.5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接种枯萎病菌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6.2.6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接种枯萎病菌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6.2.7 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棉花叶面气孔的测定
        6.3 讨论
    第七章 枯萎病菌诱导转基因抗虫棉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供试材料的处理
        7.1.3 mRNA的提取
        7.1.4 转基因抗虫棉SSH文库的构建
        7.1.5 PCR产物的连接转化
        7.1.6 插入片段的检测
        7.1.7 DNA测序和序列分析
        7.1.8 实时定量荧光PCR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总RNA与mRNA的质量检测分析
        7.2.2 差减杂交PCR产物分析
        7.2.3 正反向SSH文库库容比较
        7.2.4 正反向SSH文库质量检测
        7.2.5 序列测定结果
        7.2.6 序列功能分析
        7.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7.3 讨论
    第八章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监测技术指南
        8.1 范围
        8.2 定义
        8.2.1 转基因抗虫植物
        8.2.2 亲本植物
        8.2.3 土壤生态系统
        8.2.4 土壤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
        8.3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监测的采样技术
        8.3.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8.3.2 监测对象的确定
        8.3.3 监测点的布设
        8.3.4 样品采集
        8.3.5 样品编号
        8.3.6 样品运输
        8.3.7 样品制备
        8.4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监测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
        8.4.1 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
        8.4.2 分析方法选择的原则
        8.4.3 样品处理
        8.4.4 土壤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8.4.5 土壤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分析方法
        8.5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监测指标的数据统计
        8.5.1 实验记录
        8.5.2 数据运算
        8.5.3 结果表示
        8.5.4 土壤生态系统生态学分析
        8.6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报告
        8.6.1 土壤生态系统综合指数的计算
        8.6.2 结果评价
        8.6.3 监测报告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及展望
    1. 全文总结
    2. 本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详细摘要
Abstract

(7)黄河流域棉区转Bt基因棉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
        1.2.1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
        1.2.2 关于Bt基因的应用进展
        1.2.3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现状
    1.3 转基因作物潜在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3.1 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问题
        1.3.2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问题
        1.3.3 转基因作物的非靶标效应
        1.3.4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 转Bt基因棉发展现状
    1.5 转Bt基因棉的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1.5.1 外源基因漂移的潜在风险问题
        1.5.2 对非靶标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1.5.3 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4.2 土壤细菌多样性的测定
        2.4.3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测定
        2.4.4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测定
        2.4.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4.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1.1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1.1 对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3.1.1.2 对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3.1.1.3 对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3.1.2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1.3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1.3.1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3.1.3.2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3.2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3.2.1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2.2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2.3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3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3.2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3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2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4.3 转Bt基因棉种植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附录2 主要实验仪器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新疆棉区Bt棉花对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性
        1.1.1 转Bt基因棉和Bt杀虫剂的抗虫机理
    1.2 转Bt基因棉花抗虫性的时空动态
        1.2.1 Bt杀虫毒蛋白表达量
        1.2.2 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效率
    1.3 转Bt基因棉花对鳞翅目害虫的影响
        1.3.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影响
        1.3.2 转Bt基因棉花对红铃虫的影响
        1.3.3 转Bt基因棉花对斜纹夜蛾的影响
        1.3.4 转Bt基因棉花对甜菜夜蛾的影响
        1.3.5 转Bt基因棉花对其他鳞翅目害虫的影响
    1.4 转Bt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影响
        1.4.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的影响
        1.4.2 转Bt基因棉花对盲蝽蟓的影响
        1.4.3 转Bt基因棉花对烟粉虱的影响
        1.4.4 转Bt基因棉花对棉叶螨的影响
        1.4.5 转Bt基因棉花对其他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影响
    1.5 转Bt基因棉花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1.5.1 转Bt基因棉花对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
        1.5.2 转Bt基因棉花对寄生蜂的影响
    1.6 转Bt基因棉花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1.7 结语
    1.8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目的意义
    1.9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棉花品种
        2.1.2 棉花种植与管理方法
        2.1.3 取样方法
        2.1.4 酶联免疫生测试剂盒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品种间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2.2.2 同一生育期不同器官中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2.2.3 同一器官不同生育期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2.2.4 同一品种不同年度间杀虫毒蛋白的含量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北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棉花品种
        3.1.2 棉花种植与管理方法
        3.1.3 取样方法
        3.1.4 酶联免疫生测试剂盒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间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3.2.2 同一生育期不同器官中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3.2.3 同一器官不同生育期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3.2.4 同一品种不同年度间杀虫毒蛋白的含量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虫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4.1.2 供试棉花品种
        4.1.3 试验处理
        4.1.4 室内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观察
        4.1.5 田间抗虫性调查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效果
        4.2.3 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
        4.2.4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虫效果
    4.3 小结与讨论
        4.3.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虫性的季节变化
        4.3.3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
        4.3.4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影响
第五章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非靶标害虫的影响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棉花品种
        5.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5.1.3 处理设置
        5.1.4 调查方法
        5.1.5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转Bt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5.2.2 对棉蚜体重的影响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效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6.1.2 供试棉花品种
        6.1.3 处理设置
        6.1.4 试验方法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Bt基因棉花对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的影响
        6.2.2 转Bt基因棉花通过棉蚜介导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6.2.3 转Bt基因棉花花粉对多异瓢虫中肠细胞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6.3.1 转Bt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6.3.2 转Bt基因棉花通过棉蚜介导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6.3.3 转Bt基因棉花花粉对多异瓢虫中肠细胞的影响
第七章 新疆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处理
        7.1.2 调查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亚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7.2.2 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7.2.3 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生物群落均匀度的影响
        7.2.4 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总群落优势集中性的影响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8.1.2 北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8.1.3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影响及抗虫效果
        8.1.4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8.1.5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天敌昆虫的影响
        8.1.6 新疆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1.1.1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
        1.1.2 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种植情况
        1.1.3 转基因农作物在国内的种植
    1.2 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研究现状
        1.2.1 基因漂流
        1.2.2 外源基因的检测
        1.2.3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描述方法
        1.3.2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转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田种植条件下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2.2.2 温室转基因棉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微生物群落DNA 总体扩增情况
        3.2.2 土壤微生物群落DNA 序列的丰富度
        3.2.3 土壤微生物群落DNA 序列的Shannon-Weaver 指数
        3.2.4 样品微生物群落DNA 序列相似系数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转基因棉土壤中外源基因的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微生物DNA 的检测
        4.2.2 土壤微生物目的片段165 的检测
        4.2.3 土壤中外源基因的检测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转基因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温室中转基因棉种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2 田间转基因棉种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转Bt基因抗虫棉的应用风险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Bt抗虫棉的经济学风险
2 种植Bt抗虫棉的生态风险
    2.1 Bt抗虫棉对昆虫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2.2.1 非目标次要害虫种群的增长风险
        2.2.2 对非目标生物和天敌的影响
    2.3 目标害虫对转Bt抗虫棉的抗性风险
    2.4 Bt抗虫棉抗性的时空变化
    2.5 转基因飘逸对非转基因棉存在较大威胁
3 Bt抗虫棉大面积推广种植导致棉株早衰普遍发生
4 降低种植转Bt抗虫棉风险的对策措施
    4.1 特异性或诱导型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在棉株体内的高效表达
    4.2 加快双价或多价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和应用
    4.3 采取“庇护所”系统
    4.4 完善管理体制并制定与Bt抗虫棉配套的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IPM)

四、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在田间的表现差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Bt棉产量器官杀虫蛋白调节及生理机制[D]. 周明园. 扬州大学, 2021
  • [2]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D]. 卜鹏佳.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3]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姚永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4]转Bt和Bt+CpTI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D]. 王成鹏.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5]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低酚棉近等基因系生理特性与蛋白表达差异及抗虫杂交棉生理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D]. 陈先红. 浙江大学, 2012(08)
  • [6]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D]. 李孝刚.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7]黄河流域棉区转Bt基因棉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影响[D]. 娜日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1)
  • [8]新疆棉区Bt棉花对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生态效应[D]. 徐遥. 浙江大学, 2010(10)
  • [9]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 马丽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10]转Bt基因抗虫棉的应用风险及对策[J]. 易九红,陆翠英,易九玉,杨磊,王竞天. 作物研究, 2008(S1)

标签:;  ;  ;  ;  ;  

转基因Bt棉与常规棉田间性能差异、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