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顶手按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膝顶手按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一、膝顶手按法治疗肩关节脱位(论文文献综述)

温菁婷(Wassana Boonjing)[1](2021)在《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膝关节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病并在中老年人群中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全球世界上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改善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也已成为现代医学中的非常重要任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膝三针结合泰式穴位按摩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这个治疗方法和途径来让更多的泰国人认识到中医药和针灸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泰国的中医药科学发展作出贡献。本人之前在硕士课题研究中,选用泰式穴位按摩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不错的疗效。因此进一步采用膝三针结合传统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人查泰国资料当中,发现有很多研究已证明,泰式按摩能降低疼痛并对多种疾病有着一定的疗效。传统泰式按摩具有数百年历史,其基本技术以印度医学阿育吠陀和瑜伽为基础,代代相传至今。现代泰医按摩是一门有理论基础指导的科学技艺。然而在国际上对这门传统技艺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将介绍传统泰式按摩手法的特点和背景,并观察其结合膝三针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组合的疗效。方法:临床研究项目方案按照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等选出108例病例,对于三组的RCT研究,在计算样本量时,需先进行两两组间的样本量计算,将P值校正为0.017。最终选择两两组间计算样本量的最大值。本研究中根据既往的研究表明,我们将对照组1和治疗组有效率的差异定为10%,对照组2和治疗组有效率的差异定为15%,对照组1对照组2有效率的差异定为6%。利用pass15(power=0.1,P=0.017,Coefficient of Variation=0.50,双侧检验)计算,6%对应的计算量为最大值,及N1=N2=N3=30。估计脱失率为20%,每组需36例,三组共为108例。对108例预合格中老年膝关节炎病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一(随机数为1)、对照组二组(随机数为2)和治疗组(随机数为3)。对照组一组患者均选用膝三针针刺方法,对照组二组用泰式穴位按摩手法组,治疗组膝三针针刺完后加上泰式穴位按摩手法。各组均隔天治疗一次,1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在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进行OKS膝关节疼痛评定、Vas疼痛评定、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及Womac量表问卷评定,从而判定疗效。结果:将纳入标准的108例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病患者随机分成为三组。研究期间无脱落、剔除的个案,本临床研究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卡方检验。在三组患者性别比较中,X2=1.299,P=0.522,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性别间的频率分布相同,即性别分布的基线是均衡的。以P>0.1认为变量符合正态性分布,基于正态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各个组间变量的正态性的分布不一致,为了更好的统一分析,选用M(P25,P75)和秩和检验来描述及分析变量。(1)Oxford knee score膝关节疼痛评定分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组之间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Oxford knee score得分的比较中,不同组别中 Oxford knee score 治疗前,Oxford knee score 第一个疗程后,Oxford knee score第二个疗程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0.941,P=0.625;H=0.001,P=1.000;H=1.476,P=0.478)。即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Oxford knee score得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前后治疗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结果发现,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减轻,膝关节功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并减少膝关节疼痛而改善行走的状态。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一组和对照组二组增加更为显着。膝三针结合了泰式穴位按摩手法对于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减轻。对本临床膝骨关节炎患者研究的疼痛症状更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局部功能活动层度恢复。(2)在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VAS问卷评分得分中,不同组别中VAS治疗前,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4.788,P=0.091;H=0.223,P=0.895;H=0.198,P=0.906)。即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VAS得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治疗前后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三组VAS疼痛评分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均下降,分数越少疼痛越轻,临床疼痛症状均有改善。(3)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在三组之间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比较中,只有治疗前的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统计学有意义P<0.05,P-0.037,两两比较(Bonferroni方法)的结果显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及对照组1和治疗组间比较存有差异(P分别为:0.027,0.025),其他组患者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H=2.483,P=0.289;H=0.171,P=0.918)。采用 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治疗前后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变化角度接近180°表示为0无疼痛(141°-180°)膝关节活动功能越恢复正常。(4)WOMAC评分在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WOMAC得分的比较中,不同组别中WOMAC治疗前,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0.359,P=0.835;H=1.267,P=0.531;H=0.279,P=0.870)。即对患者采取的的不同的治疗方式WOMAC指标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前后治疗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一及对照组二WOMAC评分均降低,从WOMAC问卷评分解意膝关节炎生活质量均有提高,膝部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恢复而膝关节疼痛度减轻。(5)因愈后是有序分类变量,所以选用秩和检验,经检验,Z值为2.057,P=0.358>0.05。整体而言三种治疗方案的预后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分析:根据临床疗效统计,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为6例(16.67%),显效18例(50.00%),有效10例(27.78%),无效2例(5.56%),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一患者临床治愈为4例(11.11%),显效17例(47.22%),有效10例(27.78%),无效5例(13.89%),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二患者临床治愈为3例(8.33%),显效15例(41.67%),有效11例(30.56%),无效7例(19.44%),总有效率为80.56%。经统计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本临床研究课题统计学分析表示,膝三针针刺法、泰式穴位按摩法及膝三针结合泰式穴位按摩均可改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关节疼痛,VAS疼痛评分减低、疼痛减轻。膝关节活动功能角度与走路行步接近正常活动度。本研究仅针对中老年膝关节炎的治疗前三组统计学无差异,但是膝三针结合合了泰式穴位按摩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膝三针疗法和单纯用泰式穴位按摩,疼痛方面疗效比较明显。单纯膝三针疗法疼痛减轻但无放松效果,而单纯泰式穴位按摩手法患者虽觉得舒服,局部放松但疼痛未能完全缓解。以上为膝三针和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关节炎提供客观依据,结论不宜延伸到其他疾病的治疗。

张双明,李巧霞[2](2019)在《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老年肩关节前脱位49例》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9例,采用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分别在复位前及复位后6周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肩肘协会肩关节功能评分(ASES)评估疗效。结果:49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均手法复位成功,未出现并发症,3例复位困难,肩关节腔内注射1%利多卡因10 mL疼痛减轻后复位成功。复位后1~6周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6 d,均无再次脱位。末次随访患者VAS疼痛评分和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复位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老年肩关节前脱位疗效较好。

李宝金[3](2018)在《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窦汉卿在针灸腧穴和刺灸法方面均有浓厚的临床特色,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他的《标幽赋》蕴含经络、腧穴、刺灸法理论等内容,是历代医家最为重视的一篇针灸歌赋,《交经八穴》后世应用广泛;“手指补泻”十四字手法是对针刺手法具体操作的首次详细阐明,是明清复式针刺手法的发展基础;窦氏首创的“寒热补泻”是后世“烧山火”“透天凉”的直接来源,其透穴法、刺血法独具特色。《窦太师针经》是国家标准经穴主治研究的四大源头文献之一。故对窦汉卿的腧穴和刺灸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选题依据鉴于窦汉卿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后世针灸医家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其具有浓厚临床特色的针灸腧穴、刺灸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但目前对窦氏针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经指南》一个文本上,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后发现的《窦太师针经》《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集成》等文本关注较少。对《标幽赋》和《交经八穴》关注较多,对窦氏刺法、穴法多为单独专题性研究,论刺法者多,言灸法者少。对《窦太师针经》等文本蕴含的窦氏腧穴理论、刺灸法理论关注较少,对窦氏多个文本的综合性理论研究较少。本题的立意在于填补此缺漏,对窦汉卿多个文本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理论的全貌。·研究目的①探寻窦氏生平文化背景,使窦氏针灸理论形成的思想因素得以显现;整理窦氏着述篇目,分析明代吴嘉言《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文本,考证其与窦汉卿的关系。②使《窦太师针经》的经穴、奇穴等腧穴理论,得到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③对窦汉卿刺灸法理论,尤其是针刺补泻法、透穴法、刺血法、灸法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较全面的认识。·研究材料基于横向、纵向维度的研究基线,以《窦太师针经》《针经指南》《卫生宝鉴》《济生拔粹·洁古云岐针法窦太师针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集成》《针方六集·玉龙歌》等为窦氏主要文本,以《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素问》王冰注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素问亡篇·刺法论》《素问六气玄珠密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子午流注针经》《医学纲目》等文献为比对文本。对《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的研究,又有元明时期十余本书籍文献。·研究方法本课题所用方法以文献学方法、医学史方法为主,参以目录学方法、文本发生学方法对窦汉卿多个针灸文本及其针灸理论进行分析,从科技哲学视野分析窦氏针灸部分内容以及窦氏文化背景。·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纵向维度,即窦氏文本与《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经典文献的比较研究;一是横向维度,即窦氏文本之间的相互比对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①窦汉卿及其着述。对窦氏的主要文化背景从儒家理学和道家两个方面,分析其与窦氏针灸理论可能存在的关系;确定承载窦氏针灸理论的主要文本及相关的着述篇目。对日本回归的《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进行文本基本构成的整体研究。②窦汉卿腧穴理论。以《窦太师针经》为主要文本,研究经穴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等内容,分析经外奇穴的来源、整理方法与体例、价值与影响,总结窦氏腧穴理论特色。③窦汉卿刺灸法理论。以《针经指南》《卫生宝鉴》《窦太师针经》为主要文本,分析窦氏治神得气、补泻法、透穴法、刺血法、针刺禁忌、灸法等内容,分析窦氏诸文本的先后顺序,探讨窦氏刺灸法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理论特色。·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展现窦汉卿的程朱理学和道家文化背景。提出程朱理学是窦氏的文化主体,分析程朱理学对窦氏针灸可能存在的影响。发现窦氏与全真教道士樊志应交往的历史文献,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窦氏对针刺补泻中医者的手指操作技术给予专门关注,从而撰写“手指补泻”。还发现元·陈基《种德堂记》记述窦汉卿与王开的师承关系。第二,将窦氏着述篇目归集成表,全面分析《针灸原枢》及《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发现《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为道医在窦氏《玉龙歌》基础上加以改编,借窦汉卿之名推广具有道家特色的针灸医术,并不是“窦桂芳校证”。提出此文本对分析《针灸神书》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总结了《针灸原枢》的文本构成和引用文献情况。第三,窦汉卿经穴理论。①《窦太师针经》的经穴正名大多依从《铜人》,亦有部分依从《千金要方》等文献;经穴别名在《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序列上,根据当时情况进行补充和扩展,用“又名”和“即”的体例与既往的“一名”体例加以区分。②《窦太师针经》对经穴的定位,基本以《铜人》作为依据,同时参照《千金要方》等文献和临床实际进行考订增减、修正,可概括为7个特色,如增加大量体位姿势取穴法和以相邻穴取穴定位法等等。③《窦太师针经》的腧穴治症较为精炼,以临床经验为主,以《铜人》为底本,参以《千金》等文本,形成7个特色和独特体例。④《窦太师针经》经穴刺灸法的治疗原则明确,与《铜人》以前文献相比,有10个刺法特色、5个灸法特色,真实反映了当时临床经穴刺灸法的发展变化。《窦太师针经》经穴别名、定位、主治症、刺灸法较《铜人》以前文献有很多新增和修订内容,部分内容散见于宋金元时期医书中,说明《窦太师针经》是一次比较集中而系统的整理,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经穴理论的实际发展变化情况。第四,窦汉卿奇穴理论。①《窦太师针经》所载33个奇穴,多半源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尚有源于《素问》等文献者,还有为窦氏首次记载者。②《窦太师针经》对奇穴的整理方法,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③《窦太师针经》对奇穴的系统整理具有5个方面的价值,为后世奇穴整理提供了标准范例,对元以后奇穴类专集的出现起到了积极影响。窦氏使奇穴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成为和经穴并列存在的一类腧穴形式,成为与经穴同级的理论知识概念体系。第五,窦汉卿刺法理论。①治神得气,窦汉卿对治神、得气的论述,基本承袭自《内经》《难经》等经典,但运用更加纯熟。②补泻法。窦氏从《素问》《难经》和唐宋金元等医家文献中,学习领会迎随、呼吸等针刺补泻法要素,加以综合运用;总结针刺“补法泻法”的具体操作,具有早期、后期的理论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性;综合深浅、方员、使令呼吸法、生成数法、针头转向、手指补泻等要素,在宋金时期针法基础上发展出“寒热补泻”法,充分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针法特色;对“手指补泻”技术,以统一体例集中论述,使之从历代文献中提炼出来、独立出来,成为一类专门的针刺补泻概念要素,与迎随、呼吸、深浅、方员等经典针刺补泻要素并列而立。③透穴法。为窦氏在前人透刺法基础上的发展再创新,几乎全身均有应用,以四肢部、头面部和背部为主。透穴针刺分寸从3分-2.5寸不等,具有3种针刺角度和6个针刺方向,还可分为双向、单向透穴刺。依据透穴过程中时间性、空间性的不同,可分别命名为“起点穴”(施透穴)、“途中穴”(透经穴)和“终点穴”(被透穴),在一个透穴刺法操作中的这些穴,大部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治病症,基本以局部病症为主。透刺法的概念范畴涵盖了透穴法,透穴法则是透刺法中的一种特殊应用,二者不可混同。透穴法的产生因素,可能包括宋代以来人体解剖学的迅速发展和藏医穿刺法的影响两个方面。④刺血法。《窦太师针经》刺血腧穴较《铜人》明显增多,以治疗局部病症为主。除应用三棱针(锋针)出血法外,还应用弹针出血法,所用针具可能为藏医斧刃形放血刀。⑤针刺禁忌。窦氏针刺禁忌内容主要源于《素问》《铜人》《子午流注针经》,但未盲从,而是依据“气血调匀”之理灵活运用。第六,窦汉卿灸法理论。主要可归纳为灸须气至、灸分补泻、有常有变、针灸不同用4个观点。综观上述结果,可以发现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理论文本所用的材料,既包括经典文献,也有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着作,窦氏对这两类文献均有独到理解、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并能综合运用。窦氏的程朱理学和道家文化背景应为此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时,窦氏从他的老师们那里学到的临床经验和他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亦为此提供了一把钥匙,或者说,解剖文献、验证文献进而重新编集文献的利器。或许,正是因为临床实证的真实经验和切实有效性,窦氏敢于突破《铜人》等经典文献,订正、新增大量内容,体现了窦氏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经穴全面立体的把握,虽不是窦氏首次运用(宋代许希、窦材、陈自明等亦有部分记述),但由窦氏首次系统整理、集中记载成为腧穴专书,真实反映了当时针灸临床发展变化的大趋势。窦氏最为重要的两个贡献,一是系统整理奇穴,一是系统整理针刺补泻中的手指技术操作方法,使奇穴、手指技术与经穴、呼吸开阖等经典概念并驾齐驱,将奇穴从有实无名的临床经验,提炼、上升为有实有名的理论知识,将手指补泻从理论知识中的隐而不显,去蔽、还原为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技术,可以说是为针灸经典理论框架补充了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单元,打上了两个大补丁。窦氏一手临床,一手文献。他既能从临床实践经验中归纳、提炼医理、义理,亦能解读、爬梳文理、医理,继承经典的框架,又能发现、补充经典的不足,突破藩篱,补充发展新的概念单元,最终形成临床与文献一体、古义与新知一体的针灸理论体系。考其形成条件,时代环境应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他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精神追求,应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或者说核心驱动力。窦氏的思想文化主体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穷理至极”的为学功夫,尤其是集宋儒大成的朱子理学,应对窦氏有很大影响;道家对手的独妙运用,或许对窦氏重视手指技术有所影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使窦汉卿经穴、奇穴等腧穴理论得到较为全面地研究,可为当前的奇穴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使窦氏刺灸法理论得到较为系统的认识,补充目前采用单一文本研究窦汉卿针灸理论而导致的认识不足与缺失,使《玉龙经》《窦太师针经》等窦氏针灸文本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使窦汉卿针灸理论的临床特色进一步呈现出来,对于当前临床中腧穴定位、主治病症和刺灸法的应用等均有切实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临床实践的临证选穴,对于当前的针灸教学实践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创新点①综合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医学史学、文本发生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窦汉卿多个针灸文本的内容,既有窦氏文本与经典文本的纵向比对、诠释,也有窦氏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阐释和比对,突破以往单一文本、单一维度、静态研究的模式,通过多文本、双向维度、动态的研究方式,梳理窦氏针灸学术来源、文本构成及先后顺序,深入探讨窦氏腧穴、刺灸法特色及其形成过程。②首次对窦氏经穴理论从穴名、定位、主治病症、刺灸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考察其在针灸史中的演变,首次系统分析窦氏整理奇穴的方法与体例,借此观察奇穴形成、发展及其演变为经穴的过程,为腧穴的发生、形成研究提供参考。③首次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野,观察、分析窦氏整理“手指补泻”、发展透穴刺法的意义,突出针灸理论中隐含的技术层面意义,认识窦氏针灸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因素,为当前针灸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局限与展望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尚未对窦氏临证针灸配穴处方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这对认识窦氏腧穴、刺灸法、配穴处方的整体性有一定影响;对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环境尚缺乏系统研究,这对评价窦氏与其他医家针灸理论之间的不同,进而提取窦氏针灸理论特色有一定影响;对窦氏针灸的传承情况尚缺乏系统分析,这对评价窦氏针灸理论的价值和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对窦氏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应是研究窦氏针灸理论形成因素的重要一环,而本人对于传统文化功底的缺失则会影响这种探讨的深入,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补上这一课;以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可以对窦氏针灸理论有更深入的解读和新角度的呈现,本人仍比较缺乏科技哲学的思考,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些都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丰光达[4](2018)在《定位斜扳法治疗下胸段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比较和评价定位斜扳法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下胸段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为治疗下胸段胸椎小关节紊乱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以定位斜扳法治疗,每日1次,治疗时间15分钟,2次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对照组以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每日治疗一次,每次治疗15分钟,2次为一个疗程每日1次,治疗时间15分钟,2次一疗程。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进行VAS评分、PD(Pain Degree)值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变化,对治疗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判定疗效。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改善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愈显率为:60.00%。试验组治疗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VAS分值、PD值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VAS分值、PD值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均有疗效。3.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VAS分值、PD值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较对照组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在改善VAS分值、PD值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上优于对照组。结论:1.定位斜扳法治疗胸段胸椎小关节紊乱较常规推拿手法疗效显着,并且定位准确,安全有效,简单易学等优点。2.定位斜扳法在缓解患者疼痛(VAS分值、PD值)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3.定位斜扳法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

孟宪宇,黄鹤,王磊[5](2017)在《锁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说明锁骨全长为S形,整体处于皮下,无明显的髓腔,其作为上肢带与躯干唯一相连接的骨性结构,位置表浅,极易受到暴力作用导致骨折,从而影响上肢功能其诊断与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应综合应用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做出最准确的诊断。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常用方法为单纯悬吊法与手法整复同时配合八字绷带、双圈固定及改良锁骨带固定。手术治疗常用方法为克氏针钢丝内固定、解剖接骨板螺钉内固定、重建接骨板螺钉内固定、微创经皮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小斜T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各种诊断与治疗方法均有其特点,临床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方案,以达到对患者的最优治疗。笔者对锁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综述。

赵梓煜,陈非庸,张序忠,陈瑞海,胡林彬[6](2014)在《行中医手法复位术肩关节脱位患者选择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的优劣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方式对行中医手法复位术肩关节脱位患者的优劣势。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2例患者按半随机法分为七氟烷组(A组)、利多卡因组(B组)和异丙酚组(C组)。A组20例患者使用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B组21例使用利多卡因臂丛阻滞麻醉,C组21例使用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记录患者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VAS评分法[3]评定复位时的镇痛效果,并以自制量表评定手术医师的满意度。结果:A、B、C3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00%、76.20%、95.2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麻醉诱导时间、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和医师手法复位成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苏醒时间、手术医师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医师手法复位成功时间和手术医师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施行中医手法复位术的肩关节脱位患者选择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方式,麻醉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复位成功率。

杜亚涛[7](2014)在《拨穴通络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应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拨穴通络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以寻求一种非药物疗法治疗肩周炎中操作更简便,疗效更显着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康复科门诊60例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分别采用中医、西医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作为纳入标准。将所纳入患者按病历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拨穴通络”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VAS评分、肩关节疼痛变化计分、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范围的变化计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评价指标VAS评分,肩关节疼痛变化计分、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范围的变化计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一般资料和各项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通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肩关节疼痛变化计分、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范围的变化计分,中医疗效评分,应用统计学分析,对“拨穴通络”推拿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估。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录入数据,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处理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经两个疗程(一疗程10天)治疗后,两组患者肩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变化计分、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范围的变化计分均做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肩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计分和肩部功能活动度计分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经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降低肩关节VAS评分,提高肩关节疼痛程度计分、肩功能及活动度范度计分;但经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肩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计分和肩部功能活动度计分(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表明在降低VAS评分,提高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活动度计分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根据中医疗效评分标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均大于对照组,说明两种疗法均可有效的治疗肩周炎,但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活动度方面治疗组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通过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治疗后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中国传统推拿治疗肩周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易于被接受。2通过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前治疗后总积分的对比分析得出,拨穴通络推拿手法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拨穴通络推拿手法对肩周炎的疼痛有很好的抑制和缓解作用,可以使肩关节的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4由于受到病例来源、样本量小、治疗时间、研究经费、诊疗设备等因素,现阶段对肩周炎病名、病因病机等理论研究的不够明确,评定标准的主客观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医院门诊患者相对复杂,随访工作不够全面,对于长期疗效未能作出进一步评价,因此对于本研究需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得到完善。拨穴通络推拿手法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法,操作简便,痛苦较小,可以缓解病人对肩关节扳法的恐惧心理和损伤,且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手法,丰富了肩周炎的治疗方法。

李彬,陈巍,李宣隆,吴滨[8](2013)在《肩关节脱位的手法治疗进展》文中指出肩关节脱位是临床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通常采取手法整复,但也可能出现复位不能或造成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目前手法研究也较多,现将肩关节脱位的相关改良方法综述如下。

陈天成[9](2012)在《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一)背景:胸椎小关节紊乱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胸椎关节突关节和肋椎关节的错位,牵拉软组织刺激神经而产生以胸背痛为主症的病证,一般多发于上中胸段,运动员多见。胸段脊柱因其椎体的固有特征及胸廓和周围组织的加固保护作用,比腰段脊柱稳定,受到损伤的机会较小,其小关节紊乱也比腰段少见,但是人体脊柱是一个有机整体,处于一种动态的生物力学平衡状态,这个动态的生物力学平衡,需要各个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的生理功能和解剖位置的正常来共同维持,脊柱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将会相应的影响到脊柱的其它部位,使脊柱整个生物力学平衡失调。因此,无论是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失调还是腰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失调,都会引起胸椎相应的位置改变,以适应机体力学平衡的需要。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周围软组织受到压迫、刺激,产生无菌性炎症、水肿、出血,乃至钙化,而同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又会引起胸椎小关节错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脊神经和交感神经一方面受到椎间孔狭窄的刺激与压迫,另一方面又受到软组织炎症刺激或组织肿胀黏连、深筋膜的牵拉而受压,引起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继发性病损,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纠正胸椎小关节紊乱是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方法。胸椎小关节紊乱在中医上归属于“筋出槽”、“骨错缝”范畴。所谓“骨错缝”是指骨关节正常的间隙或相对位置关系发生了细微的异常改变,并引起关节活动受限。“筋出槽”是指筋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或功能状态发生了异常改变,可表现为筋粗、筋强、筋走、筋缩等多种形式。目前,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以手法复位治疗为主。手法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痛阀,放松紧张和痉挛的肌肉,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和血肿、水肿吸收,消除创伤性无菌炎症而松解粘连;还可以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调整椎体解剖位置关系,从而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的机械性压迫。针灸具有松解、镇痛作用,利用针刺给予病变周围肌间隔结缔组织高强度的刺激,可产生大量的深感觉的神经生物学信息。传递至大脑中枢后,一方面可以反射性调节病变周围肌紧张,迅速缓解因肌紧张而引起的疼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全身应激能力,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免疫调节能力提高,从而使机体通过自身调节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此外,针刺也可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致痛物质的吸收和止痛物质的释放,如加速5—羟色胺、HE的排泄和β—内啡肽、蛋氨酸脑啡肽肤的释放,从而提高机体痛闽,起到止痛的作用。针刺通过刺激结缔组织中肌梭本体感受器引起下行控制,从而导致肌肉的松弛或者肌肉活动的抑制,改善或者消除脊柱的异常应力,从而纠正其力线恢复其动态和静态的平衡。近年文献研究显示,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多采用针灸推拿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或采用单纯的手法治疗,但综合疗法和单纯手法治疗两者之间疗效的比较且没有相应的研究。因此,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针灸配合手法综合治疗与单纯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及疼痛改善情况差异并分析性别、年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为针灸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提供临床依据。(二)目的:比较分析针灸配合手法综合治疗与单纯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及疼痛改善情况差异并分析性别、年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为针灸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提供临床依据。(三)方法:1、病例来源及分组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为在2009年10月-2011年6月间在南方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门诊就诊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手法治疗)和对照组(单纯手法治疗),每组32例。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先行针刺治疗再行手法治疗(1)针刺治疗针具选择: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1.5寸毫针,30号。取穴:病变胸椎两侧及上下一椎体两侧夹脊穴和敏感压痛点(阿是穴)。操作:令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取双侧胸椎两侧夹脊穴垂直进针,缓慢提插捻转,令患者感觉针处酸胀得气即可。留针30分钟。意外情况处理:针刺在毛孔处时会发生疼痛,应重新调整进针方位,如针刺在血管上有出血者,起针时压迫出血部位即可。(2)手法治疗松解手法:病人俯卧位,医生沿胸椎棘突两旁,以病变节段为中心,自上而下用揉法、滚法、按法或弹拨法对背部软组织进行松解,大约10分钟。整复手法:采用胸椎掌按法。患者仰卧位,要求其两上肢交叉握住对侧上肢上部。医者站在患者右侧,右手掌根置于偏歪的棘突下,左手及胸部紧贴患者两上肢交义部,嘱患者做深呼吸,吸气时不用力,待呼气末,左手及胸部向下方突然作一短促按压,促其小关节复位,此时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若一次未出现弹响,可继续一次治疗,出现首次弹响或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或两次治疗后未弹响,且症状未有缓解,均自动结束治疗。2.2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治疗。操作与治疗组手法操作相同。疗程2天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3观察指标2.3.1临床疗效:治愈:胸椎侧偏棘突复位,背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胸椎侧偏棘突有所改善,疼痛减轻,功能未完全恢复;无效:治疗前后体征、症状无变化。2.3.2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定: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cGill量表进行测评。量表分为三部分:(1)疼痛分级指数(PRI):含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四级,分别以0、1、2、3分表示,可计算出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2)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一条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画线以表示疼痛程度;(3)现有疼痛强度(PPI):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2.3.3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适的详细记录。(四)结果1、本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中止、剔除和脱漏病例,全部完成了临床研究。2、基线比较: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0-47岁,平均32.16±7.18岁,病程1-24月,平均7.97±5.54月;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1-47岁,平均31.94±7.21岁,病程1-20月,平均7.28±4.19月。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3、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7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90.7%,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84.4%。其中治疗组有21.9%的患者治愈,68.8%的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对照组有21.9%的患者治愈,62.5%的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两组疗效经Mann-Whitney检验,差异显着(P<0.05)4、简化McGill量表评定:治疗组治疗前PRI为8.78±4.61,治疗后为3.59±2.26;治疗前VAS为3.38±1.21,治疗后为1.50±0.98;治疗前PPI为2.06±0.72,治疗后为0.91±0.47。治疗前后PRI、VAS、PPI具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PRI为10.13±4.88,治疗后为4.69±2.10;治疗前VAS为3.66±1.21,治疗后为1.69±0.69;治疗前PPI为2.53±0.76,治疗后为1.13±0.34。治疗前后PRI、VAS、PPI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PRI、PP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VAS下降程度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5、相关性:男性和女性患者的疗效没有显着差异(Z=0.247,P=0.805)。病程越长的患者疗效越差(等级相关系数rs=-0.525,P<0.001),年龄越大的患者疗效也越差(rs=-0.333,P=0.007)。PPI、VAS、PRI下降程度与性别无关(P>0.05),但均与年龄和病程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年龄相关系数rs=-0.259,P=0.039,病程相关系数rs=-0.418,P<0.001),即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的患者经治疗后PPI、VAS、PRI下降得越少,但相关程度并不是很密切。6、安全性: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所采用治疗方法对正常生理状态指标如意识、运动、睡眠、脉搏、心率、呼吸等的不良影响;未出现局部组织严重损伤和脊髓损伤等不良反应。(五)结论1、针刺夹脊穴配合手法能有效的改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缓解疼痛,且较单纯手法治疗效果显着。2、临床疗效和疼痛的改善与患者的年龄和病程呈相关,即年龄越大、病程越长临床疗效越差、疼痛改善越不明显,但和患者的性别没有关系;

张重文[10](2011)在《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治疗单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评价和机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总结,以其寻找临床运用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更佳方法。方法:参照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收集了2009.6-2010.6在台湾楠桐中医医院、鼎瀚中医门诊部和华夏中医医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编号后随机分入骨节正骨推拿法治疗组及传统推拿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每日推拿治疗1次,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每周治疗不少于4次,最长两次治疗间隔不超过1天,7次为一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ZY/T001.9-94),并以治疗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的腰痛疾患综合评定标准、直观模拟量表(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所得数据用SPSS 16.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无效1例,有效5例,显效10例,治愈13例,总有效率96.65%;对照组治疗后无效3例,有效8例,显效11例,治愈6例,总有效率89.3%。两组的疗效经比较有明显差异(P=0.042<0.05)2.两组JOA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00<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差异(P=0.000<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28<0.05)。4.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4<0.05)。结论: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是基于中医传统正骨推拿的“骨错缝和筋出槽”理论,结合现代生物力学理论而形成的推拿新技术,是通过三维定位方法直接定位半脱位部位,用垂直于患部的“寸力”来改变偏歪的椎体,并且基于脊柱的“基座”理论,更大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疼痛,本疗法安全、高效,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二、膝顶手按法治疗肩关节脱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顶手按法治疗肩关节脱位(论文提纲范文)

(1)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1 膝关节炎的流行医学
        1.1.2 解剖学基础
        1.1.3 病因研究危险因素
        1.1.4 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
        1.1.5 膝骨关节炎中医学及泰医学治疗进展
    1.2 传统中医学对膝关节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3 膝三针研究进展
        1.3.1 膝三针
    1.4 泰式穴位按摩
        1.4.1 有关泰国传统医学实践的基本概念
        1.4.2 泰国传统医学从业者的重要特征
        1.4.3 泰国泰国传统医学实践的状况,过去实践泰国传统医学
        1.4.4 泰式按摩的基本知识
        1.4.5 泰式按摩病因学说基础,十主经脉和五个迹象
        1.4.6 泰式按摩对其他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1.4.7 泰式按摩重量的使用按摩
        1.4.8 膝骨关节炎泰式锻炼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诊断标准
        2.1.4 传统泰医诊断标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1.7 剔除标准
        2.1.8 中止标准
        2.1.9 脱落病例标准
        2.1.10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方案
        2.2.2 治疗方法
        2.2.3 注意事项
        2.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Oxford knee score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3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VAS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4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测角仪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5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WOMAC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统计比较
    2.4 安全性观察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Oxford Knee Score评分比较
        3.1.2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3.1.3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
        3.1.4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问卷评分
        3.1.5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方案探讨
        3.2.1 膝三针配合泰式按摩治疗法分析
    3.3 应用膝三针配合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3.4 创新性
    3.5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老年肩关节前脱位49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复位方法
    2.2 固定
    2.3 外敷药物治疗
    2.4 练功活动
    2.5 评分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3)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现状
        1.1.1 窦汉卿生平
        1.1.2 《针经指南》
        1.1.3 《针经标幽赋》
        1.1.4《流注通玄指要赋》
        1.1.5 《交经八穴》
        1.1.6 针刺法和穴法
        1.1.7 窦汉卿着作文本
        1.1.8 小结
    1.2 研究选题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2 窦汉卿及其着述
    2.1 生平
        2.1.1 儒家理学
        2.1.2 道家背景
    2.2 着述篇目
3 窦汉卿腧穴理论
    3.1 经穴
        3.1.1 命名
        3.1.1.1 正名确定及依据
        3.1.1.2 别名确定及依据
        3.1.2 定位
        3.1.2.1 五输穴及原穴
        3.1.2.2 头面部经穴
        3.1.2.3 肩背部经穴
        3.1.2.4 颈项胸部经穴
        3.1.2.5 腹部中行和侧行经穴
        3.1.2.6 上肢部经穴
        3.1.2.7 下肢部经穴
        3.1.2.8 讨论
        3.1.3 主治
        3.1.3.1 五输穴及原穴
        3.1.3.2 头面部经穴
        3.1.3.3 肩背部经穴
        3.1.3.4 颈项胸部经穴
        3.1.3.5 腹部中行和侧行经穴
        3.1.3.6 上肢部经穴
        3.1.3.7 下肢部经穴
        3.1.3.8 讨论
        3.1.4 刺灸法
        3.1.4.1 五腧穴及原穴
        3.1.4.2 头面部经穴
        3.1.4.3 肩背部经穴
        3.1.4.4 颈项胸部经穴
        3.1.4.5 腹部中行和侧行部经穴
        3.1.4.6 上肢部经穴
        3.1.4.7 下肢部经穴
        3.1.4.8 讨论
    3.2 经外奇穴
        3.2.1 来源
        3.2.1.1 源于《千金方》
        3.2.1.2 源于其他文献
        3.2.1.3 窦氏首载
        3.2.2 整理方法与体例
        3.2.2.1 整理方法
        3.2.2.2 体例
        3.2.3 价值与影响
        3.2.3.1 价值
        3.2.3.2 影响
4 窦汉卿刺灸法理论
    4.1 刺法
        4.1.1 治神得气
        4.1.2 补泻法
        4.1.2.1 源于《素问》《难经》
        4.1.2.2 源于《素问》王冰注文
        4.1.2.3 源于《太平圣惠方·针经序》
        4.1.2.4 源于《素问亡篇?刺法论》
        4.1.2.5 源于《子午流注针经》
        4.1.2.6 源于《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4.1.2.7 讨论
        4.1.3 透穴法
        4.1.3.1 应用腧穴
        4.1.3.2 针刺分寸、角度、方向
        4.1.3.3 起点穴、终点穴、途中穴
        4.1.3.4 主治病症
        4.1.3.5 透穴法与透刺法
        4.1.3.6 产生因素
        4.1.4 刺血法
        4.1.4.1 刺血腧穴增多
        4.1.4.2 局部病症为主
        4.1.4.3 弹针出血
        4.1.5 针刺禁忌
    4.2 灸法
        4.2.1 灸须气至
        4.2.2 灸分补泻
        4.2.3 有常有变
        4.2.4 针、灸不同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古代文献
    学术专着
    学术论文
附录《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文本研究
    1 吴嘉言及《医经会元》
    2 《针灸原枢》概况
    3 《针灸原枢》卷九分析
    4 《针灸原枢》卷十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查新报告

(4)定位斜扳法治疗下胸段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1.研究对象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脱落标准
6.治疗方法
7.观察指标
8.疗效评定标准
9.统计方法
10.研究结果
    10.1 基本资料
    10.2 疗效比较
讨论
    1.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
    3.治疗现状
    4.课题研究依据
    5.研究方法分析
    6.研究结果分析
    7.研究机制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存在的问题
    2.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5)锁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锁骨骨折的诊断
2 锁骨骨折的保守治疗
3 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3.1 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术:
    3.2 解剖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
    3.3 重建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
    3.4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
    3.5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
    3.6 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术:
    3.7 小斜T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

(6)行中医手法复位术肩关节脱位患者选择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的优劣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麻醉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统计学方法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3.2 结果
        3.2.1 麻醉效果比较
        3.2.2 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VAS评分、手法复位时间及手术医师满意度比较
        3.2.3 不良反应
4 讨论

(7)拨穴通络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年手法治疗肩周炎方法的总结回顾和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肩关节脱位的手法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改良方法
    1.1 臂丛神经肌间沟针刺法:
    1.2 改良牵引推拿法
    1.3 改良Kocher复位法
    1.4 肩胛骨推拿术手法
    1.5 麻醉下复位
2 体位选择
    2.1 仰卧位
    2.2 俯卧位
    2.3 侧卧位
    2.4 端坐位
3 总结

(9)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研究
        1、对病名的认识
        2、病因病机
        3、治疗
        4 针灸推拿治疗小关节紊乱的机理研究
    二 现代医学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研究
    三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及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观察结果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
附表3 临床疗效观察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统计证明

(10)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治疗单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评价和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名认识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证论治
        1.4 推拿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椎间盘的解剖学特点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
        2.3 椎间盘退变的机制
        2.4 脊柱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学说
        2.6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3. 中医正骨术的历史渊源
    4. 近年来脊柱推拿的相关研究
    5. 脊柱整复手法分类及特点
        5.1 手法分类
        5.2 手法特点
        5.3 手法适应症
    6. 中医推拿在脊柱相关疾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试验病例的脱落及剔除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统计结果
        4.1 两组间性别、年龄比较
        4.2 两组间病程比较
        4.3 两组间突出部位及突出类型比较
        4.4 两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
        4.5 两组间VSA评分比较
        4.6 两组间Oswestry评分比较
        4.7 两组间治疗疗效比较
        4.8 整复前后腰椎X线片的对比
第三章 讨论及分析
    1.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2.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2.1 "骨错缝、筋出槽"概念
        2.2 骨错缝和半脱位
        2.3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治疗
    3.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的现代医学机制阐述
        3.1 脊柱半脱位的解剖基础
        3.2 骨节正骨推拿法脊柱"基座"理论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阐释
        4.1 传统推拿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阐释
        4.2 现代对推拿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4.3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阐释
    5.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的操作基本原则
    6.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的注意事项
    7. 结论
    8. 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四、膝顶手按法治疗肩关节脱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温菁婷(Wassana Boonj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老年肩关节前脱位49例[J]. 张双明,李巧霞.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04)
  • [3]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D]. 李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4]定位斜扳法治疗下胸段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研究[D]. 丰光达.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5]锁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J]. 孟宪宇,黄鹤,王磊.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5)
  • [6]行中医手法复位术肩关节脱位患者选择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的优劣势分析[J]. 赵梓煜,陈非庸,张序忠,陈瑞海,胡林彬. 辽宁中医杂志, 2014(06)
  • [7]拨穴通络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应用性研究[D]. 杜亚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8]肩关节脱位的手法治疗进展[J]. 李彬,陈巍,李宣隆,吴滨.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1)
  • [9]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D]. 陈天成.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10]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治疗单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评价和机制分析[D]. 张重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膝顶手按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