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复杂 PCB 测试和测试程序规划的成本

降低复杂 PCB 测试和测试程序规划的成本

一、降低复杂PCB测试的成本及测试方案的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钱百青[1](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PCB板定位支撑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电子产品需求量的剧增,对于PCB焊接流程工艺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PCB焊接流程中的定位支撑工作仍然需要人工完成,这样既增加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人为误差风险,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PCB板定位支撑系统的课题,致力于用机械取代人工。首先,本文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及目的,阐述了机器视觉的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PCB板的识别定位系统设计问题,设计了总体系统的软硬件。其次,为了解决系统中视觉标定问题,进行摄像头的线性成像模型与畸变模型的研究,运用matlab中的摄像头标定工具,完成了摄像头的标定工作,由重投影误差证实其误差在实验允许的范围内。为了解决抓取的坐标转换问题,选用快速手眼标定法,获得手眼标定参数。最终计算出像素与世界坐标系下点的转换关系。接着,针对图像识别定位问题,对图像依次进行了图像预处理、基于HSV模型的自适应图像分割算法、形态学处理获得支撑区域与非支撑区域分割后的二值图像,完成图像的识别。再设定不同的分割模式和选用中心扩散查找算法,定位出满足支撑要求的支撑区域,识别率在98%以上,最终求解出支撑柱的像素坐标位置。然后,为了完成控制机械臂抓取与放置操作,对机械臂进行D-H建模,完成机械臂运动学正解分析,并通过实验仿真证实运动分析的正确性。再运用几何法进行机械臂逆解分析,通过关节限位与关节转动最小原则选择最优解。通过实验仿真证明了逆解运算的有效性。完成已知抓取位置坐标,求取各关节转角的工作。最后通过五次多项式插值法进行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完成抓手初始位置到抓取位置的关节控制问题。最后,进行了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的综合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系统具有定位准确、迅速、智能化、效率高等优点。

周泽生[2](2021)在《巡飞弹协同攻击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巡飞弹是一种高度信息化的先进智能弹药,是未来无人化作战武器的一种典型代表,其作战方式也正逐步向自主作战的方向发展。其中,组网协同作战是巡飞弹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我国对于巡飞弹集群作战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工程应用比较少,鉴于此,本文研究了巡飞弹协同攻击技术,设计了一套巡飞弹半实物仿真系统,进行了半实物仿真研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巡飞弹协同作战系统的功能、组成和作战流程,建立了巡飞弹组网协同攻击的基本数学模型。2、对现有常规组网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巡飞弹应用环境要求的组网方案,对巡飞弹用自组网模块进行了选型,并且进行了试验验证,为下一步的半实物仿真系统搭建解决了组网通信的问题。3、根据巡飞弹协同攻击技术的原理,设计了半实物仿真系统总体方案,搭建了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了以STM32F405为处理器的弹载计算机,搭建了相关电路。此外,对试验相关软件进行了功能设计,根据协同攻击原理及试验要求制定了半实物仿真系统的内部通信协议。4、对半实物仿真系统进行了单模块调试以及联调,完成了半实物仿真试验,验证了巡飞弹协同攻击系统的功能,证明了巡飞弹协同攻击技术的可行性。目前,国内对于巡飞弹的协同攻击研究以及相关的仿真试验验证性工作开展较少,本文的研究对未来巡飞弹以及协同攻击技术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籍明慧[3](2021)在《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龙芯1号”打破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局面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CPU及配套芯片产业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巨额利润流向了国外。与此同时,广泛进口的CPU及芯片作为主板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核心器件,带来的更多是安全方面的隐患。棱镜门、中兴事件以及美国对华为禁令事件等等多次为我们敲醒了警钟,我国需要掌握真正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方能在世界与他国角逐。基于此,对以“龙芯3A4000”为处理器的通用主板进行设计与研究,可以及时服务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国产CPU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根据国内信创产业电子替代对于PC功能及性能方面要求并结合对“龙芯3A4000”CPU可达技术指标的研究,参考“龙芯3A4000+7A1000”的通用主板结构,确定了主板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并对关键模块核心芯片进行了选型设计。在原理图设计中,结合主板功能及各接口性能要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其中针对内存复位控制、CPU供电部分设计进行了优化,且在电源转换以及网口等关键模块电路设计时采用国产芯片并实现了相应功能。在PCB设计之前,对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接下来在讨论结果指导下结合接口信号特点及电气特性进行PCB板层叠设计、特性阻抗设计以及之后的布局布线设计。最后对完成焊接的主板进行调试与性能测试工作,给出了每个调试项目的要点,并整理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Stream、Netperf、Unixbench、Glxgears和IOZone等标准测试软件对主板显示、访存、网络等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估。调试结果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此次主板设计基本实现了功能上以及性能上的设计目标。同时此次设计的成功对于主板设计中的PCB优化,板级调试等各设计流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后续的主板量产化、产品检测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师俊杰[4](2021)在《光纤频率传输系统中信号检测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频率标准的日新月异,高稳定度的频率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空间观测、定位导航、移动通信等领域,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光纤通信飞速发展,由于光纤信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稳定度高等特点,基于光纤的频率传输技术与基于卫星链路的传统同步方式相比优势明显,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在光纤频率传输系统中,发送端通过光载射频方式将高稳时基信号传递到远端,同时接收端需要检测经过链路传输的光信号,提取出所需射频信号并做后续处理。由于这个过程会涉及到多种射频电路器件,因此这些器件的性能对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商用射频器件由于其带宽大、噪声高而且尺寸大不便于集成等缺点,并不适用于高精度频率传输。因此,根据光纤频率传输系统对射频器件的特殊需求来设计信号检测处理单元电路,进而提升系统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论文主要完成了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中接收端信号检测处理单元相关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并对实物电路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信号检测处理单元基础理论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中频率标准及主要衡量指标,阐述了频率稳定度的时域表征——阿伦方差与其测量方法,表明针对特定频率进行电路设计对获得良好的频率稳定度至关重要。同时介绍了光电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不同光电二极管前置放大工作模式的特点及其对电路设计带来的影响,并阐明了射频电路设计的基本理论。以上研究为接下来的电路设计和测试提供了理论支持。2.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信号检测处理单元相关电路的设计与实现。本论文围绕着2.4GHz频段,分析了检测处理单元相关电路的设计需求,并通过器件选型、电路结构及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及绘制、实物焊接等步骤完成了射频光电探测电路、滤波电路和功率分配电路等的设计与实现。在设计过程中,本论文不仅对于必要部分进行了 ADS仿真设计与电路参数优化,也重点强调了需注意的问题。3.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信号检测处理单元相关电路的实板测试及方案改进。本论文进行了电路的测试方案设计,对制作完成的电路进行了逐步调试和测试。结果表明,射频光电探测电路具有较为理想的增益与线性度,能够输出频谱纯净的频率信号。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也针对射频光电探测电路提出了改进方案,通过在背靠背传输系统中测试,其整体短期稳定度达到了 1.5×10-15/s,而长期稳定度为5.6×10-18/104s;射频滤波电路以2.4GHz为中心的3dB带宽为66MHz,且带内纹波较小,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射频功率分配电路的两路输出信号仅有7-8ps的相位相对抖动,且具有良好的幅度平衡。除此之外,滤波电路与光电探测电路在背靠背射频传输系统中的整体性能表现较好。综上所述,本论文对高精度频率传输系统的信号检测处理单元相关电路进行了设计实现并完成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电路在频率稳定度、带宽以及板载集成度等方面均优于商用产品,研究成果对提升频率传输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张书源[5](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曲建真[6](2021)在《基于SiC MOSFET并联的车载复用变换器及其传导EMI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来,电动汽车将成为全球车企满足严格油耗和排放法规的主流车型。车载充电机(On-Board Charger,OBC)可以方便的为车载电池充电,但也增加了车载变换器的体积和重量。将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复用为OBC是满足重量、空间和成本要求的一种方法,集成电机驱动器、OBC和高压Boost变换器等已成为发展趋势。在车载变换器中使用碳化硅(Silicon Carbide,SiC)器件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和功率密度。但SiC器件的高开关速度和高开关频率特性会显着提高系统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同时当前SiC器件电流容量较小,针对大功率车载变换器应用时需要通过多器件并联以提高其载流能力,而器件并联均流性能会影响其最高载流能力和系统长期运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对SiC器件在车载复用变换器应用中的器件并联均流和系统EMI抑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满足相关EMI标准要求下最大限度的发挥SiC器件的性能优势,提高系统效率和功率密度。本文首先揭示了传统直流电容分布式SiC MOSFET并联方案瞬态电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说明了功率电路板(PCB)布局布线对瞬态均流特性的影响。为改善瞬态均流性能,提出了一种PCB布局布线方案及优化方法,降低了SiC并联桥臂间的耦合效应,减小了栅极驱动信号的传输延迟差异。通过双脉冲实验验证了所优化的SiC并联单元在正常工作和短路故障条件下的均流性能。实验测试表明:与传统SiC并联单元相比,优化后的并联单元下桥臂并联SiC器件的瞬态电流差异从10.22%显着降低至2.78%,开关损耗差异也得到了相同程度的减小,且在短路故障条件下的瞬态电流也基本相同。分析了基于SiC MOSFET并联单元的车载复用变换器在DC/DC模式和非隔离型OBC模式下的传导干扰特性。分析了SiC MOSFET的开关电压频谱分布特性并将其作为主要的传导干扰源。建立了复用变换器各组成部件的寄生参数模型。将寄生参数模型引入变换器的EMI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干扰源和不同寄生参数对系统EMI特性的影响。揭示了Boost变换器输入负极引线寄生电感和功率电感高频传输线效应之间的串联谐振对系统传导干扰特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了提高功率电感高频阻抗特性以及降低Boost输入负极引线寄生电感对系统传导干扰的抑制效果。揭示了非隔离型OBC模式输出屏蔽电感对OBC网侧传导干扰特性的影响,并给出了降低系统传导干扰的有效措施。为有效地抑制车载复用变换器的传导干扰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在不影响系统功率密度的前提下抑制车载复用变换器的传导干扰,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功率电感器的等效单层绕线方法,降低了其等效并联电容,显着提高了其高频阻抗特性。提出了一种通过增加小封装电容来降低电池侧等效负极引线寄生电感的方法。实验测试表明:在不增加额外EMI抑制措施前提下,仅通过优化功率电感绕线以及增加小封装电容,显着抑制了车载复用变换器在DC/DC模式下以及OBC模式下电池侧的高频传导干扰。为进一步抑制OBC网侧传导干扰,给出了一种网侧EMI滤波器,并将其安装于功率电感器的剩余窗口空间,降低了对系统功率密度的影响。实验测试表明车载复用变换器在OBC模式下电网侧满足CISPR 32-2019中B级标准限值。最后基于优化的SiC MOSFET并联单元和功率电感器及滤波器单元实现了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车载复用变换器,对该复用变换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等效变换器拓扑进行小信号建模并设计了闭环控制系统,测试了复用变换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电气参数并分析了系统体积、重量和损耗分布。实验测试表明:复用变换器在DC/DC模式下(50 k Hz)输出功率50k W时的系统峰值效率为99.12%,在峰值输出功率60 k W时系统功率密度大于15 k VA/L;在OBC模式下输出功率6.6 k W时系统效率为97.41%,系统功率因数大于0.99,网侧输入电流总谐波畸变率2.11%,且低频电流谐波分量同时满足EN IEC 61000-3-2:2019和EN 61000-3-12:2011相应标准限值。

石轩宇[7](2021)在《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节能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开采整体地质条件趋于复杂,煤炭开采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升级和发展。根据国家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智能化是煤矿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撑,煤炭开采保障体系需要向精确化、透明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煤炭企业顺应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正逐步将矿用辅助运输设备向智能化、电动化方向升级改造。井下柴油机胶轮车存在尾气污染严重、防爆性能差等突出缺陷。论文以提升现有矿井辅运设备工作经济性、安全性为出发点,着手矿用柴油机胶轮车电气化改造,为提高胶轮车的制动能量回馈效率并改善对井下工况的适应性,将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1)依据矿用车辆动力、经济性参数完成电动动力系统匹配。对矿用胶轮车行驶过程中整车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对动力系统的经济性、动力性指标进行评价;对常规电机、电池的特点进行对比;依据整车动力匹配目标,利用公式计算得出初步的电机参数、传动比和动力电池组参数。根据匹配结果,基于AVL-Cruise软件建立胶轮车整车仿真模型,并从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加速性能和续驶里程四个方面验证了动力匹配的合理性。(2)验证重载、长坡度工况时低速车辆再生制动的必要性。针对国内井下电动胶轮车制动能量回馈效率较低的缺陷,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完整的目标电动胶轮车的整车模型,设计基于PI算法的驾驶员模型,并制定电机驱动与制动再生、能量管理相关策略。以附加王家岭煤矿辅运巷道坡度工况的低速美国城市道路循环工况(LUDDS)为目标工况,进行整车性能仿真,对整车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电池SOC、电耗值和续驶里程。结果表明,电动胶轮车在低速、频繁启停以及附加坡度工况下配置再生制动功能,可使续驶里程有明显提升;当平均坡度较小时,频繁启停是影响续驶里程的主要因素。(3)基于电机效率Map的最优车速控制。根据井下行驶路线相对固定,且具备长上、下坡和频繁启停的工况特点,为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提出一种基于电机效率Map的最优速度控制方法。首先,利用混动台架测定电机效率Map;其次,结合实时车辆状态和坡度信息分别对加速、匀速和再生制动阶段进行策略制定;最后,利用整车模型进行能耗对比和电机工况点分布的测定。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最优速度控制策略,在平均速度提升22%的基础上,能耗降低9.3%;76.44%的电机工况,其效率值高于94%。从原理上验证了最优速度控制策略不仅能降低能耗,且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并为固定路段、极限工况行驶车辆的智能、无人化驾驶提供了参考方案。(4)完成基于最优速度控制的Lab VIEW上位机监控系统的搭建。根据监控系统需求选择飞思卡尔汽车级单片机MC9S12,基于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最小系统电路、信号采集电路和通信电路的设计,并完成了PCB电路板的制作。根据前文控制策略搭建的Simulink模型,配置目标单片机的底层驱动模块并生成C代码,经Code Warrior编译后烧录至单片机。利用动态链接库文件格式的Virtual CAN Interface函数库搭建Lab VIEW上位机监控系统。最后,利用单片机采集路况、车辆状态相关模拟信号,完成运算后,将数据经CAN总线电路和USB-CAN总线适配器传输到上位机端,并完成速度输出测试和车辆状态监测。

张俊岩[8](2021)在《电动汽车用逆变器功率单元布局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更迭,电动汽车用电子产品朝着高速高频化、高度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其中,DC/AC逆变器功率印刷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越来越多,信号频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电磁兼容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PCB的布线布局、层叠结构等对PCB的寄生参数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产品的电磁兼容。所以,PCB的布局结构是整个DC/AC逆变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将企业生产的DC/AC逆变器功率板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的PCB设计方法,针对逆变器功率板PCB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包括高压地和低压地共地、PCB分布寄生参数以及单层板布局设计对功率板PCB的影响,根据电磁理论和数值计算,提出改进功率板PCB电磁兼容的优化方案,并通过Altium Designer 16完成了新方案工程图的绘制。其次,使用ANSYS Q3D Extractor软件,提取改进前后的功率板PCB的寄生参数。详细分析PCB铜箔厚度、低压地部分电路、单双层板布局对PCB寄生参数的影响,同时,对于双层PCB,研究了地层铺地方式和地层分割方式对PCB寄生参数的影响。通过仿真对比分析,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最后,将功率板结合到整个DC/AC逆变器产品中,对其进行传导发射测试,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即通过优化功率单元PCB结构布局来改变功率板PCB上的分布寄生参数,从而减小产品的共模传导干扰和差模传导干扰,以提高整个产品的电磁兼容。

武宏涛[9](2021)在《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油气勘探方向已经由常规的浅层、大储量勘探转向岩性勘探和深部勘探。现阶段采用的动圈式速度检波器检测带宽较窄,高频信号的检测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影响,并且数据采集系统为24位分辨率,对小信号分辨能力有限。提高地震波采集系统的检测分辨率,降低环境干扰对信号的影响是地震波勘探研究的重点之一。为了满足当前地震波勘探对设备的新要求,论文提出使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的压电式加速度检波器作为信号拾取传感器,同时采用32位分辨率的模数转换器,将模拟地震波信号转换成数字量信号,从而提高地震波信号的拾取能力。本系统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放大、滤波、单端转差分处理,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增加信号的抗干扰性。论文研制了基于高性能TMS320F28335的高分辨率、高可靠性地震波数据采集系统,完成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和测试。使用低压差稳压电路进行模拟供电,并采用LC滤波电路对系统开关电源纹波进行优化,同时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离,降低系统干扰。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波采集信号的信噪比,设计数字低通滤波算法FIR对地震波信号做高频干扰滤除。系统采用RS485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据传输,并使用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设计系统上位机的控制、显示界面,实现对采集硬件参数的设置、上位机通信的参数配置、采集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做时域波形图显示及存储。最后,搭建测试平台进行采集性能测试。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满足设计要求。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实现了单通地震波采集系统,为野外多道地震波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余睿[10](2021)在《保护区点对点低功耗无线传输设备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传统保护区采用护林员巡逻方式进行自然防护及动物寻踪,但往往效率较低,且人力物力消耗较大。通过部署保护区通信系统,可以较好的改善信息闭塞的现状,一方面,可提高信息(文本、图像、视频等)的传输灵活性;另一方面,能降低护林员定期维护巡回的频次。不同环境及需求的保护区,可因地制宜地采取网络架设方案:对有配套供电、线缆及机房条件的保护区,可部署有线视频传输系统;对仅有供电条件的保护区,可部署嵌入式无线传感器系统。进一步地,本文基于无公用网络、无常规供电条件、且需要建立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保护区业务场景,对能承载点对点链式接力传输,且具有低功耗特性的无线传输设备开展了研究与设计,并最终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硬件解决方案。具体工作由以下两部分构成:1.实现硬件电路。本文设计的点对点低功耗无线传输设备,作为射频子节点接入保护区链式接力传输网络。该设备以EZR32WG330F256R69芯片为核心,采用ARM Cortex-M4内核架构,配备双供电模块、多时钟模块、接口交互模块、及射频收发模块,可实现在434MHz的ISM工作频段下最高16d Bm的发射功率,对应55m A的发射功耗、26m A的接收功耗、及4m A量级的待机功耗,支持最高500Kbps的空中速率和-133d Bm的接收灵敏度,能够满足系统的无线及功耗性能指标。整板电路面积控制在24cm2,在确保轻量化的同时散热能力良好。2.配置驱动程序。本文在完成链式接力传输的网络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高效率、低功耗、易部署的特点,对设备进行了驱动程序优化设计。驱动程序提供了丰富的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完整的射频状态机以承载无线协议,并加装了灵活的交互界面便于调试控制。其中,上位机可通过发送预置命令直接对设备的无线传输参数(如:收发工作频率、功放增益,空中速率等)进行设定,在确保设备功能完备的同时降低了控制复杂度。

二、降低复杂PCB测试的成本及测试方案的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复杂PCB测试的成本及测试方案的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PCB板定位支撑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1.3 视觉机器人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引言
    2.2、系统硬件
        2.2.1 图像采集传感器硬件介绍
        2.2.2 下位机硬件电路
        2.2.3 机械臂硬件介绍
    2.3、系统软件
        2.2.1 上位机软件
        2.2.2 下位机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目机器视觉系统标定
    3.1、引言
    3.2、单目摄像头标定模型
        3.2.1 绝对坐标系与摄像头坐标系的转换
        3.2.2 摄像头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的转换
        3.2.3 图像坐标系与像素坐标系的转换
        3.2.4 摄像头畸变模型
    3.3 摄像头标定
        3.3.1 基于Matlab摄像头标定的实现
    3.4 手眼标定
        3.4.1 手眼快速标定
        3.4.2 手眼快速标定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像识别定位
    4.1 图像处理目的
    4.2 图像处理
        4.2.1 图像预处理
        4.2.2 基于颜色的图像分割
        4.2.3 模板匹配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机械臂抓取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六自由度机械臂DH模型
        5.2.1 刚体位置姿态描述
        5.2.2 D-H法原理阐述
        5.2.3 机械臂模型建立及D-H参数
        5.2.4 机械臂逆向运动学分析
    5.3 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
        5.3.1 常见关节空间运动轨迹规划方法
        5.3.2 关节空间运动轨迹规划方法比较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实验验证
    6.1 单目视觉系统标定实验分析
    6.2 图像识别定位算法测试与分析
        6.2.1 匹配算法运行效率测试
        6.2.2 识别率运算结果测试
    6.3 机械臂抓取系统实验验证
        6.3.1 机械臂正向求解方法验证
        6.3.2 机械臂逆向求解方法验证
        6.3.3 机械臂轨迹规划仿真
    6.4、系统总体实验验证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巡飞弹协同攻击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巡飞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协同组网攻击弹药研究现状
        1.2.3 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2 巡飞弹协同作战系统分析
    2.1 巡飞弹协同作战系统
        2.1.1 系统功能分析
        2.1.2 系统的组成
        2.1.3 作战的流程
    2.2 巡飞弹协同作战系统基本模型
        2.2.1 巡飞弹集群基本模型
        2.2.2 巡飞弹组网问题基本模型
        2.2.3 协同攻击问题建模
    2.3 协同作战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巡飞弹协同攻击的组网方案设计
    3.1 无线自组网技术
        3.1.1 无线通信技术
        3.1.2 自组网技术
    3.2 基于巡飞弹的组网方案设计
        3.2.1 当前技术的不足
        3.2.2 改进方案设计
    3.3 组网通信安全加密
    3.4 实验验证
        3.4.1 分层组网
        3.4.2 组网规模及协同组网
    3.5 本章小结
4 协同攻击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
    4.1 半实物仿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1 半实物仿真系统方案设计
        4.1.2 半实物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4.2 巡飞弹弹载计算机设计与实现
        4.2.1 电源电路设计
        4.2.2 主控电路与串口电路设计
        4.2.3 辅助模块电路设计
        4.2.4 PCB设计实现及调试
    4.3 半实物仿真软件系统及通讯协议设计
        4.3.1 MDK5 开发环境
        4.3.2 协同决策控制模块及上位机程序设计
        4.3.3 通信协议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半实物仿真系统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平台
        5.2.1 硬件设备
        5.2.2 试验用软件
    5.3 试验内容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流程
    5.4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2 主板结构及功能规划
    2.1 龙芯CPU概述
    2.2 主板功能设计
        2.2.1 主板功能接口与技术指标需求
        2.2.2 主板结构规划
        2.2.3 功能模块划分
        2.2.4 CPU散热要求
3 原理设计
    3.1 CPU与桥片模块的设计
    3.2 BIOS及其他FLASH电路设计
    3.3 内存DDR4 SDRAM模块
    3.4 电源模块
    3.5 时钟模块
    3.6 复位电路设计及上电复位时序
    3.7 视频接口电路设计
        3.7.1 VGA接口电路
        3.7.2 DVI接口电路
    3.8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3.9 PCIE接口电路设计
    3.10 USB接口电路设计
    3.11 SATA接口电路设计
    3.12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3.13 UART串口电路设计
    3.14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15 本章小结
4 PCB规划及设计
    4.1 概述
    4.2 PCB的板框尺寸、叠层设计以及特性阻抗
    4.3 PCB布局
    4.4 PCB布线
    4.5 本章小结
5 主板调试
    5.1 概述
    5.2 调试过程
    5.3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6 性能测试
    6.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6.2 访存速度测试
    6.3 网络性能测试
    6.4 硬盘读写性能测试
    6.5 USB接口速度测试
    6.6 显示性能测试
    6.7 系统稳定性测试
    6.8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光纤频率传输系统中信号检测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中检测及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信号检测及处理技术基本理论
    2.1 基于光纤的频率传输技术基本理论
        2.1.1 频率信号标准及频率稳定度
        2.1.2 阿伦方差及其测量
    2.2 光电二极管基础理论
        2.2.1 光电二极管原理
        2.2.2 光电二极管前置放大工作模式
    2.3 射频电路基础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射频传输系统检测及处理电路设计与实现
    3.1 射频光电探测电路设计与实现
        3.1.1 射频光电探测电路需求分析
        3.1.2 射频光电探测电路器件选型
        3.1.3 射频光电探测电路设计
        3.1.4 射频光电探测电路PCB及实物生成
    3.2 射频滤波电路设计与实现
        3.2.1 射频滤波电路需求分析
        3.2.2 射频滤波电路器件选型
        3.2.3 射频滤波电路设计
        3.2.4 射频滤波电路PCB及实物生成
    3.3 射频功率分配电路设计与实现
        3.3.1 射频功率分配电路需求分析
        3.3.2 射频功率分配电路器件选型
        3.3.3 射频功率分配电路设计
        3.3.4 射频功率分配电路PCB及实物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射频传输系统检测及处理电路实板测试
    4.1 射频光电探测电路测试
        4.1.1 输出信号频谱测试
        4.1.2 电路增益测试
        4.1.3 线性度测试
    4.2 射频滤波电路测试
        4.2.1 通带带宽测试
        4.2.2 带内纹波测试
        4.2.3 插入损耗测试
        4.2.4 与探测器级联的整体测试
    4.3 射频功率分配器测试
        4.3.1 工作频率与幅度平衡测试
        4.3.2 电路整体损耗测试
        4.3.3 电路输出信号相位稳定情况测试
    4.4 射频光电探测电路改进方案
        4.4.1 改进版射频光电探测电路方案设计
        4.4.2 改进版射频光电探测电路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6)基于SiC MOSFET并联的车载复用变换器及其传导EMI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车载复用变换器研究现状概述
        1.2.1 逆变器-电动机与OBC复用研究现状
        1.2.2 DC/DC变换器与OBC复用研究现状
    1.3 SiC功率器件并联均流研究现状
        1.3.1 SiC器件并联瞬态不均流机理
        1.3.2 SiC器件并联布局优化研究现状
        1.3.3 SiC器件并联强制均流研究现状
    1.4 SiC变换器EMI分析与抑制研究现状
        1.4.1 车载变换器电磁兼容标准
        1.4.2 SiC变换器EMI分析研究现状
        1.4.3 SiC变换器EMI抑制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iC MOSFET并联瞬态均流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车载DC/DC与 OBC复用变换器
    2.3 SiC MOSFET并联瞬态均流特性理论分析
        2.3.1 SiC MOSFET并联均流特性
        2.3.2 一种SiC MOSFET并联方案
        2.3.3 传统PCB布局瞬态不均流机理
        2.3.4 改进PCB布局瞬态均流机理
    2.4 SiC MOSFET并联瞬态均流优化方法
        2.4.1 驱动信号传输延迟优化方法
        2.4.2 改进PCB布局分隔槽尺寸优化方法
        2.4.3 传统与改进PCB布局对比
    2.5 SiC MOSFET并联均流实验研究
        2.5.1 固有器件参数差异分析
        2.5.2 瞬态均流特性实验验证
        2.5.3 短路均流特性实验验证
        2.5.4 稳态均流特性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载复用变换器传导干扰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复用变换器传导干扰源频谱特性
        3.2.1 理想梯形波频谱特性
        3.2.2 SiC器件开关电压频谱特性
    3.3 复用变换器传导干扰耦合路径阻抗特性
        3.3.1 直流电容与共模电容阻抗特性
        3.3.2 屏蔽电缆与连接线缆阻抗特性
        3.3.3 功率电感阻抗特性
    3.4 DC/DC模式传导干扰特性
        3.4.1 单路Boost模式传导干扰特性分析
        3.4.2 单路Boost模式传导干扰特性验证
        3.4.3 三相交错Boost模式传导干扰特性分析
        3.4.4 三相交错Boost模式传导干扰特性验证
    3.5 OBC模式传导干扰特性
        3.5.1 OBC网侧传导干扰特性分析
        3.5.2 OBC网侧传导干扰特性验证
        3.5.3 OBC电池侧传导干扰特性分析
        3.5.4 OBC电池侧传导干扰特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复用变换器传导干扰抑制研究
    4.1 引言
    4.2 功率电感器设计与绕线优化
        4.2.1 功率电感器设计
        4.2.2 功率电感器绕线优化
    4.3 DC/DC模式传导干扰抑制
        4.3.1 单路Boost传导干扰抑制
        4.3.2 三相交错Boost传导干扰抑制
    4.4 OBC模式传导干扰抑制
        4.4.1 OBC网侧传导干扰抑制
        4.4.2 OBC电池侧传导干扰抑制
    4.5 功率电感器与EMI滤波器集成单元
        4.5.1 网侧EMI滤波器设计
        4.5.2 传导干扰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载复用变换器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车载复用变换器实验样机研制
        5.2.1 功率电路单元
        5.2.2 控制电路单元
        5.2.3 实验测试样机
    5.3 车载复用变换器闭环控制系统研究
        5.3.1 DC/DC模式闭环控制系统
        5.3.2 OBC模式闭环控制系统
    5.4 车载复用变换器实验验证
        5.4.1 实验测试平台
        5.4.2 DC/DC工作模式实验验证
        5.4.3 OBC工作模式实验验证
    5.5 车载复用变换器损耗与功率密度分析
        5.5.1 各组成单元损耗、体积与重量
        5.5.2 效率与功率密度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节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矿用电动胶轮车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用防爆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电动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验证
    2.1 电动胶轮车受力分析
        2.1.1 滚动阻力
        2.1.2 空气阻力
        2.1.3 坡度阻力
        2.1.4 加速阻力
    2.2 电动胶轮车整车性能评价
        2.2.1 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2.2.2 经济性能评价指标
    2.3 电动胶轮车动力系统结构与参数
        2.3.1 电动胶轮车动力系统结构
        2.3.2 电动胶轮车整车参数
    2.4 电动胶轮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2.4.1 电机参数匹配
        2.4.2 整车传动比匹配
        2.4.3 电池参数匹配
    2.5 基于AVL-Cruise的电动胶轮车性能验证
        2.5.1 AVL-Cruise概述
        2.5.2 Cruise整车建模
        2.5.3 仿真任务建立
        2.5.4 仿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胶轮车再生制动性能研究
    3.1 Simulink整车模型
        3.1.1 MATLAB/Simulink简介
        3.1.2 基于PI算法的驾驶员模型
        3.1.3 动力电池模型
        3.1.4 驱动电机模型
        3.1.5 单自由度胶轮车模型
    3.2 整车控制策略制定
        3.2.1 电机驱动力矩控制
        3.2.2 制动与能量再生策略
        3.2.3 能量管理策略
    3.3 井下测试工况制定
    3.4 模型可靠性测试
        3.4.1 仿真模型组建
        3.4.2 速度跟随性分析
        3.4.3 电气性能分析
    3.5 基于再生回馈的能耗分析
        3.5.1 单程工况能耗分析
        3.5.2 循环工况能耗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机效率Map的最优速度控制
    4.1 动力电机测试
        4.1.1 电机效率Map测定
        4.1.2 目标工况的设定与测试
    4.2 最优速度控制策略
        4.2.1 行驶过程控制策略概述
        4.2.2 加速、匀速阶段控制方案
    4.3 制动距离控制
        4.3.1 模糊控制原理
        4.3.2 最优制动距离的模糊控制策略
    4.4 基于策略的速度输出与仿真
        4.4.1 基于策略的速度输出
        4.4.2 整车模型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优速度控制的上位机监控系统
    5.1 单片机选型与最小系统搭建
        5.1.1 控制芯片的选型及最小系统组成
        5.1.2 电源电路
        5.1.3 时钟电路
        5.1.4 复位电路
        5.1.5 BDM接口电路
        5.1.6 最小系统PCB制作
    5.2 信号采集与通信电路
        5.2.1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
        5.2.2 数字信号采集电路
        5.2.3 CAN通信模块电路
    5.3 基于最优速度控制策略的代码生成
        5.3.1 代码生成概述
        5.3.2 底层驱动模块
        5.3.3 代码生成与编译
    5.4 Lab VIEW上位机系统
        5.4.1 CAN总线通讯模块搭建
        5.4.2 系统集成与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电动汽车用逆变器功率单元布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C/AC逆变器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1.2.2 寄生参数简介
        1.2.3 PCB电磁兼容的研究现状
    1.3 电子产品EMC的相关测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DC/AC逆变器电磁兼容基本理论
    2.1 DC/AC逆变器的电磁干扰机理
    2.2 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
        2.2.1 电磁干扰
        2.2.2 电磁抗干扰
        2.2.3 电磁干扰三要素
        2.2.4 电磁场理论
    2.3 电磁干扰耦合路径分析
        2.3.1 差模干扰与共模干扰
        2.3.2 DC/AC逆变器电磁干扰耦合路径
    2.4 提取寄生参数的方法
        2.4.1 寄生参数及其来源
        2.4.2 寄生参数提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C/AC逆变器功率板PCB的研究
    3.1 DC/AC逆变器产品介绍
        3.1.1 功率板主电路原理图
        3.1.2 功率板工程图和实物图
    3.2 DC/AC逆变器功率板的理论分析
        3.2.1 现代的PCB设计方法
        3.2.2 高压地和低压地对功率板的影响
        3.2.3 寄生参数对功率板的影响
        3.2.4 单层板和多层板对功率板的影响
    3.3 DC/AC逆变器功率板的优化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NSYS软件的仿真分析
    4.1 寄生参数
        4.1.1 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
        4.1.2 寄生参数的提取方法
    4.2 PCB寄生参数的提取与分析
        4.2.1 铜箔厚度对寄生参数的影响
        4.2.2 低压地部分电路对寄生参数的影响
        4.2.3 单层板和双层板对寄生参数的影响
    4.3 PCB地层铺地对寄生参数的影响
        4.3.1 铺地面积对寄生参数的影响
        4.3.2 地层分割对寄生参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测试验证
    5.1 功率板实物图
    5.2 搭建传导测试平台
    5.3 测试结果
        5.3.1 共模传导发射测试
        5.3.2 差模传导发射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压电式检波器工作机理研究
    2.1 地震波传播形式
    2.2 压电效应原理与检波器结构
    2.3 压电加速度检波器运动数学模型分析
    2.4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及方法
        2.4.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等效结构
        2.4.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连接方式
        2.4.3 前端放大器类型对输出电压信号的影响
        2.4.4 压电式传感器与放大器的选配
    2.5 压电式地震波检波器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
    3.1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3.2 DSP主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
        3.2.1 控制器复位电路设计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3.3.1 前端放大电路设计
        3.3.2 滤波电路设计
        3.3.3 单端转差分电路设计
    3.4 ADC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3.4.1 Σ-Δ型A/D转换器
        3.4.2 ADS1282芯片介绍及引脚说明
        3.4.3 ADS1282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3.4.4 ADS1282信号输入调理电路
        3.4.5 ADC模数转换器控制电路
    3.5 数据采集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3.5.1 传感器电源电路设计
        3.5.2 5V电源电路设计
        3.5.3 DSP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3.5.4 ADS1282参考电源电路
        3.5.5 ADS1282模拟供电电源设计
    3.6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7 系统采集主控板PCB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电式检波器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控制软件总体设计
    4.3 ADS1282控制驱动程序设计
        4.3.1 ADS1282复位操作
        4.3.2 ADS1282工作模式配置程序设计
        4.3.3 ADS1282获取转换数据程序设计
    4.4 系统存储程序设计
    4.5 通信RS485 程序设计
    4.6 数字信号滤波算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Labview开发平台介绍
    5.2 上位机总体方案设计
    5.3 地震波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5.3.1 上位机串口通信模块
        5.3.2 地震波数据拼接算法设计
        5.3.3 上位机控制命令发送设计
        5.3.4 上位机系统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性能测试
    6.1 检波器性能对比
    6.2 采集系统电路实现
    6.3 采集系统电路调试
        6.3.1 系统供电电源输出测试
        6.3.2 电源纹波测试与优化
        6.3.3 前置放大和滤波电路测试
    6.4 驱动程序调试
    6.5 系统采集性能测试
        6.5.1 系统短路噪声与分辨率
        6.5.2 系统动态范围
        6.5.3 差分驱动性能测试
        6.5.4 模数转换分辨率测试
        6.5.5 震动信号采集效果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保护区点对点低功耗无线传输设备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保护区通信系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架构与方案选取
    2.1 系统架构
        2.1.1 网络结构及层级
        2.1.2 功能及性能指标
    2.2 方案选取
        2.2.1 开发平台选取
        2.2.2 主控射频方案
        2.2.3 开发可行性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器件选型
        3.1.1 无线MCU选型
        3.1.2 供电及接口转换
        3.1.3 晶体谐振器选型
        3.1.4 其他器件及BOM清单
    3.2 原理图设计
        3.2.1 基本供电模块
        3.2.2 时钟供给模块
        3.2.3 接口交互模块
        3.2.4 射频匹配模块
    3.3 PCB设计
        3.3.1 PCB基本参数
        3.3.2 布局布线要点
        3.3.3 PCB板图及实物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动程序设计
    4.1 总体状态机及低功耗设计
    4.2 数据接口模块的驱动设计
        4.2.1 通用异步串口UART的驱动设计
        4.2.2 集成电路总线I2C的驱动设计
    4.3 定时器模块的驱动设计
        4.3.1 时钟源及计数模块设计
        4.3.2 定时器初始化驱动设计
    4.4 射频模块的驱动设计
        4.4.1 基本结构
        4.4.2 无线协议设计
        4.4.3 初始化及状态机设计
        4.4.4 故障排查及调试
    4.5 调试交互模块的驱动设计
        4.5.1 初始化及判断链
        4.5.2 驱动层级及路径
        4.5.3 命令及功能列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
    5.1 电路基本功能测试
        5.1.1 供电及调试测试
        5.1.2 基本外设测试
    5.2 驱动程序状态机测试
        5.2.1 指令交互链路测试
        5.2.2 数据收发链路测试
    5.3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5.3.1 数据压力测试
        5.3.2 无线性能测试
        5.3.3 功耗测试
    5.4 实地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BOM 清单及电路设计原理图

四、降低复杂PCB测试的成本及测试方案的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PCB板定位支撑系统[D]. 钱百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巡飞弹协同攻击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D]. 周泽生. 中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D]. 籍明慧. 中北大学, 2021(09)
  • [4]光纤频率传输系统中信号检测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 师俊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SiC MOSFET并联的车载复用变换器及其传导EMI特性研究[D]. 曲建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7]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节能控制[D]. 石轩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8]电动汽车用逆变器功率单元布局的研究[D]. 张俊岩.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9]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 武宏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10]保护区点对点低功耗无线传输设备设计与实现[D]. 余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降低复杂 PCB 测试和测试程序规划的成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