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清宫十三行档案的珍贵价值

广州清宫十三行档案的珍贵价值

一、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的珍贵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荣[1](2021)在《明清档案整理刊布的百年回望与学术贡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档案编纂出版略论》文中提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整体说来,明清史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一些,明清史成为二十五史研究中相对凸显的断代史。这是为什么?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明清时期离现代更近,其影响也就更深刻、更直接,当代中国诸多问题寻根溯源,首先就要探索明清特别是清代的历史。故此,社会各方面对明清历史的重视程度更高。二是明清档案这座文献金矿的留存与支撑。

王皓铭[2](2020)在《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文中指出清代是满汉蒙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同时,因欧洲“西学”的输入,清代艺术向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清代广式家具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从其融合与嬗变的重要属性切入,将文献资料与实物、图像相互印证,运用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思路,以归纳比较的研究方法为主,深入挖掘清代广式家具的融合之因、嬗变之力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业的相互影响等问题,并进一步阐述广东的能工巧匠们如何将独特的设计价值理念,施之于传统家具的材料、形制、装饰与技艺,进而创造出了集大成的物质成果,确立起清代广式家具的典范地位的。研究表明,清代广州地区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区,“一口通商”政策的施行,使广州地区凭借交通便利之势,经济贸易获得持续发展,工艺品生产空前繁荣。同时,随着“西洋热”的持续升温,西洋家具在社会上层被广泛接受,中西杂糅式家具开始流行。在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中,清代广式家具突破明式家具的耀眼光环,借助天时、地缘优势,集不同群体(皇家、达官贵人、华侨、商人、工匠)的合力推动,通过宫廷与地方的互动,使汇聚典型纹饰、独特技艺、特殊材料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身的广式家具,逐渐演变成清式家具的典范。这种寻求自身突破、不断融合发展,不断革新嬗变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将为我们探索新时代民族文化大发展大融合背景下,如何融通互鉴,将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李思晨[3](2020)在《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人们正处于视觉性文化异常繁荣的时代,现代人从清晨起床的那一刻开始,就被各式各样的图像包围,故有学者称当今社会已进入图像时代。伴随着图像时代而来的还有史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图像转向”的要旨正是意识到图像作为史料并发挥文献证据价值,从而拓展史学视野与研究范围。十三行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贸易、文化交流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十三行图像资料是研究十三行的重要史料,本研究整理了原着绘本、编撰绘本、展览画册三类十三行时期图像绘本,归纳了画师画作、随行记录画、外销画画品、器物画作四类十三行时期图像类型。综合考量画本意义、画像内容、文字史料等因素,选取了《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两本画册进行研究。依据图像绘本的内容和性质,以及中国形象的解构指标,将画册图像分为风景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三类。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图像学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图像分析、新文化史观、东方主义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风景画展示了中国秀丽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风景的地域认知,对港口城市的特别关注等特点,从态度上看,西方人认为中国风景散发迷人魅力。肖像画展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反映了明显的等级差异,特殊的吸烟爱好等特点,从态度上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物暴露诸多缺点。风俗画展示了中国多样的风习文化,呈现了“创新”与“落后”并存的劳动文化;贫富差距悬殊、嗜赌娼妓的休闲文化;态度包容、儒家正统、多教并存、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的习俗文化;适度宽宏、男尊女卑、野蛮处置、皇权至上的刑罚文化,从态度上看,中西观念冲突明显。在图像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解构。从文本广度和文本深度两个方面总结图像文本的特征,运用新文化史观分析西方视角态度变化和中国形象逆转的原因,运用东方主义分析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本质。总的来看,图像文本所呈现的十三行时期中国形象,既是对中国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记录和反映,也是中西跨文化传播观念差异的展现,更是西方自身文化形态的折射。

朱腾伟[4](2019)在《清朝广州十三行法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十七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在近代化趋势下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冲击着清朝的海上对外贸易。为了应对西方近代化趋势的影响,清政府以广州十三行的对外贸易管理为中心,对外贸法制进行了变革,以管理对外贸易的粤海关为基点,联结参与对外贸易的行商与外商,规定了不同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并使之有效运转,形成了相对完善而具有特色的广州十三行法制。对广州十三行法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考察清政府应对西方近代化趋势从而在外贸法制方面做出的变革,也可以探究广州十三行法制中借鉴传统法制所建立的适应近代贸易趋势并体现近代化因素的法律制度,还可以分析广州十三行法制变革的历史借鉴意义。本论文的研究除绪论与结论外,正文共分为五章。绪论对学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与论文密切相关的“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的起始时间”、“广州十三行法制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概念进行了界定。正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广州十三行法制变革的缘由。十七世纪以来的西方近代化趋势发展对清朝海上对外贸易提出了要求,也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面临困境。清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革了对外贸易制度,解除海禁并实施开海贸易。但是清朝既有的朝贡贸易法制不能适应与西方国家开展近代化贸易的实际需求,中西贸易开展与中西交往都需要新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清政府在借鉴外贸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量中西贸易开展与管理的实际要求,在广州创设了粤海关,并以粤海关为基点联结行商与外商,通过规定这三类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义务并使之相互协调与制约并有效运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广州十三行法制。第二章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粤海关制度。近代化趋势下的中西贸易开展对清朝外贸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不能适应开海贸易后管理近代化贸易的需要。清政府在广州创设了粤海关作为管理中西贸易的专门机构,建立了粤海关制度。粤海关是广州十三行法制中最重要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法律关系之外粤海关承担着沟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接受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监督;在法律关系内部粤海关联结着行商与外商,承担着征收关税与管理贸易两大职责,负责对行商与外商的管理。粤海关既要实现清政府开海贸易的经济目的,也要满足清政府管控贸易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要求。第三章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行商制度。为了实现对广州中西贸易的实际控制,并解决“华夷之辨”产生的官府直接管理外国人的障碍,清政府在粤海关建立了行商制度。行商在粤海关的许可下参与对外贸易并享有垄断外贸的权利,同时承担着代缴关税、管理贸易、管制外商及中外沟通等多种义务。随着近代化趋势下中西贸易的发展,行商的垄断外贸权利实际受到拘束,但行商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不断被强化。行商既是广州十三行贸易的参加者,也是清政府管理外来人员的媒介,行商隔离了外商与官府,也隔离了外商与内地民人。行商制度有助于清政府对中西贸易的实际控制,并有利于实现贸易开放与贸易控制的平衡。第四章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外商制度。广州中西贸易的开展导致广州外来人员逐渐增多,为了管理外来人员并维持外贸秩序,进而维护社会安定与政治统治稳定,清政府以行商为媒介对外商实施了严格管制,建立了外商制度。以外商在广州十三行的贸易活动与居住生活为中心,清政府赋予了外商一定的权利,也对外商课以了广泛的义务,外商权利的行使需依附于行商,但外商承担义务是独立的。与近代化趋势下中西贸易发展带来的贸易管理形势变化相适应,外商制度经历了从松散管理到规范管理再到严格管理的变革过程,出于管理贸易与维护统治的需要,外商制度又表现出以“防禁”为核心的特点,约束了外商的人身自由也限制了贸易的自由发展。第五章广州十三行法制评鉴。粤海关、行商与外商三类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各自的权利义务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广州十三行法制。广州十三行法制随着近代化趋势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但本质上没有脱离封建法制的窠臼。广州十三行法制的建立与运行实现了清政府对广州中西贸易的管控,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中西贸易发展的要求,但也束缚了贸易自由发展并导致私相贸易频发。广州十三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传统封建法制,促进了近代法律思想、法制理念与法制规则的萌动,为中国法制近代化做了一定的准备。广州十三行法制运行中存在的中西法律冲突,损害了广州十三行法制的效力,又对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广州十三行法制也可为当下贸易活动的法律规制提供历史镜鉴。从总体上看,广州十三行法制体现了清政府对西方近代化趋势的回应,广州十三行法制具有优势更有不足,其根据近代化贸易的发展要求而作出法制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趋势的要求,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广州十三行法制束缚了贸易自由发展,从根本上违背了近代化潮流的发展趋势。

张儒麟[5](2019)在《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是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十三行行商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商业垄断组织,当时清朝闭关锁国时期所有的进出口货物均需经过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时期的外销陶瓷包装即清朝“一口通商”时期(1685年-1842年)所有通过广州十三行运往西方国家销售的陶瓷材质的包装。这些外销陶瓷包装在大的类别上属于外销陶瓷的一种,但又与一般的外销陶瓷不同,其不仅仅具有外销陶瓷艺术品的审美、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更具有包装的方便储运、保护产品、美化内容物等的实用性价值。本文以十三行时期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社会学及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其外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陶瓷工业发展背景,梳理了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然后根据材料学分类方法,将其按照不同的胎质、釉彩材质及装饰加工工艺进行分类,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从设计学、艺术学的角度具体地总结分析其实用性功能、设计特征及审美特征。通过以上的史论分析,知往鉴今,以其旧时在西方国家热销的内因和外因,来启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出优秀的中国包装设计,期待让中国包装更好的走遍全球,并借以改善我国白酒出口总量低迷的尴尬现状。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首先对中国的中高档外销白酒包装进行市场调研,总结分析其目前设计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品牌定位及用户研究,借鉴十三行外销陶瓷包装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一系列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的、可持续的、富有文化特色和体验的外销白酒陶瓷包装。设计方案以外销陶瓷包装中的图案元素“满大人Mandarin”为品牌名称,参考纹章瓷的符号学设计方法,选取广州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纹样及传统吉祥纹样,重构再设计出十三行的专属纹章作为包装的主体装饰图案,提取岭南古建筑的文化及造型元素作为陶瓷酒瓶的外包装,并且创新了外包装的结构和开启方式。方案共分为两个子系列,一套针对中高端商务应酬场合设计,命名为满大人“御酒”系列,另外一套针对中高端社交聚会场合设计,命名为“怡情酒”系列,最后还针对饮酒场景特别设计了一套专用的酒具,以提高整套包装的文化性与体验性,期待更好地推广中国白酒文化和广州十三行文化及陶瓷包装文化。

刘梦雨[6](2019)在《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彩画作颜料,但其中大量名目都难以索解,致使研究者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知长期局限于当代彩画匠师的经验性知识,而针对彩画实物的科学检测结果也无从与清代文献记载印证。在清代的匠作知识体系中,官式彩画应当使用哪些颜料?营造工程中实际使用了哪些颜料?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颜料?它们对建筑彩画的最终面貌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以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为研究对象,以匠作则例为核心文献材料,首先考释颜料名实,在此基础上,还原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材料构成,并厘清每种颜料的贸易来源与应用状况,以及颜料在营造活动中的流通过程。研究基于二重证据法展开,所使用的主要实物材料,是1978-2018年间针对清代建筑彩画及相关彩绘文物的科技考古数据,共统计文物案例127个(其中笔者分析案例33个)。文献材料则以52种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和清代官修政书为主,同时结合海关档案、税则等中外贸易史料,解决有关进口颜料的问题。在遴选相关匠作则例并完成文献学基础工作之后,本文分别统计了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档案史料中出现的颜料名目,以及科学检测案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种类。通过比对上述两份清单,结合其他文献史料,解决了天青、梅花青、紫艳青、硇砂绿、洋青、鱼子金等20余种颜料的名实对应问题;进而对30余种颜料的性状、来源、应用范围等信息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考证,以对既有认识作出修正和补充。进口颜料在清代中国的来源、贸易与应用,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贸易档案、笔记等一手材料,梳理出清代中国进出口颜料贸易的整体图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smalt、人造群青、巴黎绿、普鲁士蓝等几种最重要的进口颜料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考证了每种颜料进入中国的渠道与时间,中文名称演变与确立的过程,并逐一厘清其应用范围、使用方式及贸易状况。研究发现,清代皇家营建活动中颜料的流通与使用,要依次经历采办-贮存-支领-制备-施用-奏销几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清中期以来,进口颜料在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至清晚期已占据压倒性优势。以成本较低的进口颜料来替代则例规定的昂贵物料,逐渐成为普遍的变通做法,但始终未曾见载于官修则例。颜料的选择,是技术、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这一选择又会影响建筑彩画的最终样貌。因此,仅从文化角度解释建筑彩画的用色问题是不够的,颜料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

蒋茜[7](2017)在《1700-1840年中英贸易背景下的设计交流研究》文中提出从1700-1840这百余年间来看,正是近代以来中英贸易密切交流的开端,期间贸易活动形式多元,两国间的设计交流和影响在此时期集中展现,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设计形式、反映及影响。在本文所节取的时间节点范围内,就设计领域来说,中国在英国刮起的设计风更加剧烈一些,但最终并未能在文化层面产生深远影响,而英国对于中国方面的影响还是潜移默化,或者说是在中国社会巨大动荡来临前的前奏。本文重点探究中英两国通过商贸交流产生的设计形态的转移,即从贸易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由于经济造成的设计交流以及这种影响的诸多原因。具体而言,主要是针对英国人如何认识中国设计风格,以此揭示英国设计是怎样接受或者根本没有接受中国设计风格的影响。还有中国社会在这段时间内,究竟是否接受了西方设计观念,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形成怎样的触动。又或者说贸易与设计交流的关系如何,在设计传递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之,通过中英贸易流通中的各种手工艺品,来梳理并展示在两国贸易过程中发生碰撞与融合呈现的设计形式与风格,以及在设计交流中由误解和文化差异产生的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现象。再有,设计接受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等。可以说,中英设计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一方面保留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不断刺激、启发和丰富各自的设计。各种设计的不断借鉴、吸收和利用,也在不断地改变中英两国这一历史时期的设计面貌。

葛芳[8](2017)在《西洋风物 ——十八世纪以广州为中心的设计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十八世纪的广州口岸为中心,进行中西设计文化交流相关的历史考察。从广州自古以来所处的重要交通地理位置入手,结合不同历史时期贸易往来对象进行对比,探讨明清更迭之际的广州口岸,受其特殊的历史与地理位置影响之下,设计风格与审美观念所产生的转变。清中期,随着与西方国家贸易交往的日益加深与频繁,中西交流的层面逐渐扩大,西方绘画、生活用具、建筑家具等均以种种方式进入国人的视野,其影响所及以中西贸易交流的中心地带广州表现的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由于清乾隆时期“一口通商”制的实行,此时“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聚会于广州”,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广州的文化与艺术也随之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尤其到了十八世纪,为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迎合西方的审美趣味,广州本地的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亦与西方传入的新技艺相交融,不断地移植与创新,工艺也渐趋成熟,逐渐呈现出地域鲜明的独特艺术特征。其中,以外销画、壁纸、外销瓷器、漆器、广式家具、藤编器具、广绣、外销扇、牙雕、锡器、玻璃画等为代表的广州外销物品,不仅成为中西贸易交流中深受西方人青睐的手工艺商品种类,部分以广式家具、自鸣钟、玻璃画、牙雕等为主的手工艺,更是渗透到皇宫内廷与达官显贵统治阶层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西洋风”的流行。本选题主要采取“原典实证”的研究方法,将十八世纪同时期相关的历史典籍、文献资料与现存的考古实物进行比较、互证,同时结合历史学、风格学、图像学的方法,对十八世纪中西贸易交流中新产生的设计现象展开综合性的广泛探讨。试图通过这一历史时期设计现象的研究,深入探究中国在由传统的“朝贡贸易”向“商业贸易”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以广州口岸为中心所发生的设计文化领域之新现象,从更宽泛的多维角度,对期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进行历史还原。力求对该时期以家具、瓷器为主的手工艺制造业之“中西糅杂”设计风格的成因,进行更具真实性与科学性的解读,因而对于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广东地区的设计史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价值。

胡艺[9](2017)在《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西洋肖像画是18至20世纪初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包括用玻璃油画,布面油画,水粉、水彩等几个重要的西洋画画种绘制的肖像画。无论远渡重洋来到南方通商口岸的西方画家、进入宫廷西方传教士画家,抑或他们的学生——中国本土西洋画家,在西洋肖像画的创作上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批的西洋肖像画家及其西洋肖像画作品。本文通过对现存的清代西洋肖像画及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运用传播学分析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如何引发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中西商人、外交人员、旅行家、海员的艺术赞助对西洋肖像画在中国南部沿海的兴起和发展所起的推波助澜的历史作用。采用风格学、图像学和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厘清南方通商口岸和北方宫廷的西洋肖像画的发展格局和脉络,对清代西洋肖像画的艺术风格与发展特征进行分期系统研究,论证中西美术交流对清代西洋肖像画的艺术风格演变所产生影响;对佚名和有歧议的清代西洋肖像画进行鉴定和断代研究,包括作品的题材内容、表现风格、创作年代以及作者的考证分析等。旨在用这些创新研究成果,揭示清代西洋肖像画之于中国油画史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意义价值,填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建构中国油画专门史,达到从理论和学术上促进美术学学科建设的目的,为现代中西美术的交流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

谢盛[10](2016)在《明清西器东传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所谓西器东传,是指西方(特指欧美)器物传入中国的过程和现象。本文所指西器,具有特定含义,即为包含一定科技含量,且能代表西方先进物质文明的手工或工业产品。至于仅代表欧美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则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众所周知,明清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央集权正从顶峰走向衰微,而西方国家已经逐渐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并最终通过工业革命站在了科技文明的制高点,一步步地冲击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从晚明传教士始入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终

二、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的珍贵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的珍贵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档案整理刊布的百年回望与学术贡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档案编纂出版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国学大师到清史工程:明清历史研究离不开明清档案
二、明清档案整理刊布的百年巨献
    (一)档案文种的系列刊布
        (1)明朝档案系列。
        (2)清帝谕旨系列。
        (3)清帝起居注系列。
        (4)朱批奏折系列。
        (5)清朝官员履历折系列。
        (6)军机处随手登记档系列。
        (7)军机处电报系列。
        (8)皇家陈设档系列。
        (9)满文档案系列。
        (10)蒙文档案系列。
    (二)档案专题的系列刊布
        (1)台湾专题档案。
        (2)西藏专题档案。
        (3)新疆专题档案。
        (4)东北专题档案。
        (5)西南专题档案。
        (6)粤港澳专题档案。
        (7)反清农民运动专题档案。
        (8)辛亥革命专题档案。
        (9)列强侵华专题档案。
        (10)明清中外历史关系专题档案。
        (11)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专题档案。
        (12)清代历史人物专题档案。
        (13)清宫史专题档案。
    (三)档案丛书的系列刊布
        (1)1927-1946年,文献馆时期曾有多部档案丛书问世。
        (2)1978-199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推出《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3)1981-2020年,打造核心期刊《历史档案》。
三、明清档案整理编纂的主要特征

(2)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三) 研究对象的时间界定
        (四)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一) 明清家具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 关于广式家具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清代广式家具多元融合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通
        一、岭南文化基础
        二、满汉融合文化的影响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汇
    第二节 交通与贸易枢纽的地缘优势
        一、通达的水路运输条件
        二、畅流的通商贸易口岸
        三、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
        四、行会商铺的繁盛集中
    第三节 社会群体的合力推动
        一、皇家达官阶层促进消费
        二、置业华侨引领审美风尚
        三、行商“夷”商推进贸易交流
        四、能工巧匠推动技艺升华
第二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形成与嬗变
    第一节 优质木材原料的充裕
        一、优质木材的来源及途径
        二、品种丰富的中外良材
        三、首选紫檀的用料优势
    第二节 中西杂糅家具的出现
        一、“西学东渐”及西方艺术风尚的影响
        二、室内陈设及家具的西化倾向
        三、“洋派造作”渐成行业主流
        四、外销增长推进家具的中西融合
    第三节 内廷“恭造”与地方“民造”互动影响下的嬗变
        一、广式家具的宫廷化
        二、家具新风出广作
第三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材质考究善用整料
        一、选材唯精
        二、用料完整
    第二节 造型繁复不拘一格
        一、造型繁缛复杂
        二、样式新巧多变
    第三节 镶嵌繁巧雕磨圆熟
        一、多样化的镶嵌方式
        二、雕磨结合力求圆润
    第四节 纹饰华丽中西杂糅
        一、中国传统纹样为主体
        二、西洋纹饰的自然揉入
        三、色彩华丽的嵌珐琅装饰
第四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价值体现
    第一节 传统与创新并举的设计理念
        一、彰显吉祥的传统观念
        二、中西杂糅的创新理念
    第二节 代表清代家具发展潮流的典范
        一、“自成一体”的地方家具流派
        二、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第五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影响
    第一节 对其他家具流派的影响
        一、对苏式家具的影响
        二、对京式家具的影响
        三、对海派家具的影响
    第二节 对西方家具的影响
        一、引领中国“外销艺术品”消费热潮
        二、“中国风”家具成为上流社会风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基于图像的研究
        二、基于十三行的研究
        三、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四、基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一、具体方法
        二、理论框架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范畴
    第一节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绘本
        一、原着绘本
        二、编撰绘本
        三、展览画册
    第二节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类型
        一、画师画作
        二、随行记录画
        三、外销画画品
        四、器物画作
    第三节 十三行图像中的中国形象
        一、十三行图像呈现中国形象的优势
        二、十三行图像呈现中国形象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三行图像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选择研究文本
        一、十三行图像的类别特征
        二、十三行图像的研究文本
    第二节 确定图像分类
        一、图像分类的方法与设计
        二、图像类别的定义与统计
    第三节 制定分析框架
        一、风景画分析方法
        二、肖像画分析方法
        三、风俗画分析方法
        四、整体分析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风景:风景画视角下的风光景致
    第一节 风景画的景致概貌
        一、风景地点:“北京”至“港澳”
        二、风景类别:“自然”与“人文”
        三、风景内容:“多样”与“典型”
    第二节 风景画的景致特点
        一、自然解读:展现秀丽风景
        二、人文解读:呈现多样景观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风景
        一、彰显地域特征
        二、关注港口城市
        三、散发迷人魅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人物:肖像画视角下的百态民生
    第一节 肖像画的人物概貌
        一、人物构图:“正面”与“全身”
        二、人物性别:“重男”与“轻女”
        三、人物身份:“皇帝”到“乞丐”
        四、人物配饰:“烟袋”与“烟杆”
    第二节 肖像画的人物特点
        一、身份解读:展示各个阶层
        二、女性解读:体现地位差异
        三、配饰解读:显现特殊爱好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人物
        一、表现社会等级
        二、展现诸多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风习:风俗画视角下的风习文化
    第一节 风俗画的风习概貌
        一、风俗题材:四种类别
        二、要素分析:内容多样
    第二节 风俗画的风习特点
        一、劳动解读:“创新”与“落后”并存
        二、休闲解读:“富裕”与“贫困”对比
        三、习俗解读:“礼仪”与“迷信”之争
        四、刑罚解读:“宽宏”与“野蛮”同现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风习
        一、洞察社会风俗
        二、凸显观念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图像分析:图像文本的中国形象表达
        一、文本广度:增强中国形象的全面性
        二、文本深度:展示中国形象的深刻性
    第二节 新文化史观:西方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变化
        一、形象呈现:“优越”与“糟糕”共存的中国形象
        二、形象变化:“凝视”与“逆转”背后的原因发掘
    第三节 东方主义: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的本质
        一、西方文明的霸权
        二、跨文化传播观念的对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清朝广州十三行法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综述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变革的缘由
    第一节 西方近代化趋势对清朝外贸法制的冲击
        一、西方近代化趋势对清朝贸易的冲击
        二、西方近代化趋势促使清朝海上贸易政策改变
        三、清朝开海贸易后面临的法律困境
    第二节 清朝外贸法制的溯源
        一、清代以前的外贸法制
        二、清初的海上对外贸易法制
    第三节 广州十三行法制的建立
        一、广州十三行法制建立的历史经验借鉴
        二、广州十三行法制的体系构成
        三、广州十三行法制的法律渊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粤海关制度
    第一节 沟通中央与地方的粤海关
        一、粤海关设立的缘由
        二、粤海关对中央承担的职责
        三、粤海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的关税征收
        一、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征税的原则
        二、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征收的税种
        三、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征税的程序
    第三节 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的外贸规制
        一、粤海关对外贸开展的管控
        二、粤海关对行商的管理
        三、粤海关对外来人员与船舶的管制
    第四节 粤海关的税收考核与法律责任
        一、粤海关的税收考核
        二、粤海关的法律责任
    第五节 粤海关制度的特点
        一、粤海关制度是市舶司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二、粤海关制度经历了不断变革的过程
        三、粤海关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发挥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行商制度
    第一节 行商制度的建立与变革
        一、行商制度的建立
        二、行商制度的运行
        三、行商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行商的权利
        一、行商外贸垄断权的内容
        二、行商外贸垄断权的维护
        三、行商外贸垄断权的限制
    第三节 行商的义务
        一、行商代为征收关税的义务
        二、行商管理对外贸易的义务
        三、行商管理外国商人的义务
        四、行商沟通中外的义务
    第四节 行商的法律责任
        一、行商承担法律责任的事由
        二、行商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五节 行商制度的特点
        一、行商制度是对官设牙行的继承与发展
        二、行商的权利受拘束而担责不断强化
        三、行商制度经历了不断变革的过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外商制度
    第一节 外商制度的建立与变革
        一、外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二、外商制度的变化
    第二节 外商依附于行商的权利
        一、外商在贸易中的权利
        二、外商留居广州的权利
        三、外商的其他权利
    第三节 外商的独立义务
        一、外商在贸易开展中的义务
        二、外商留居广州时的义务
        三、外商遵守的商品管制禁令
    第四节 外商的法律责任
        一、外商承担法律责任的事由
        二、外商法律责任形式的特点
        三、外商承担法律责任的程序规定
    第五节 外商制度的特点
        一、以行商为媒介的管理模式
        二、权利依附与义务独立并存
        三、对外商的管制趋于严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评鉴
    第一节 广州十三行法制的特点
        一、规定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义务并使之有序运行的体系性
        二、随着近代化趋势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变革性
        三、体现近代性与本质封建性的法律性质两面性
    第二节 广州十三行法制的作用
        一、广州十三行法制推动了清朝近代贸易的开展
        二、广州十三行法制阻碍了清朝近代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广州十三行法制的影响
        一、广州十三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封建法制
        二、广州十三行法制为中国法制近代化做了一定准备
        三、广州十三行法制具有一定的历史镜鉴意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中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发展背景
    2.1 康雍乾时期(1685-1796 年)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发展背景
    2.2 嘉庆道光时期(1796-1842 年)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发展背景
    2.3 十三行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外销陶瓷材质包装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种类及用途
    3.1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的种类
        3.1.1 青花瓷
        3.1.2 五彩瓷
        3.1.3 珐琅彩
        3.1.4 粉彩瓷
        3.1.5 广彩瓷
        3.1.6 其他陶瓷
    3.2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主要用途
        3.2.1 酒类包装
        3.2.2 液体调料包装
        3.2.3 茶叶包装
        3.2.4 药品包装
        3.2.5 食品包装
        3.2.6 化妆品包装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设计特征分析
    4.1 造型特征-丰富多姿
        4.1.1 瓶类包装
        4.1.2 盒类包装
        4.1.3 罐类包装
        4.1.4 其他包装
    4.2 装饰特征-纷繁瑰丽
        4.2.1 花草鸟兽纹饰
        4.2.2 人文景观纹饰
        4.2.3 宗教纹饰
        4.2.4 纹章瓷纹饰
        4.2.5 船舶纹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销白酒陶瓷材质包装设计应用实践
    5.1 白酒文化及特质概述
    5.2 高档外销白酒的包装发展现状
        5.2.1 高档外销白酒市场调研
        5.2.2 高档白酒包装设计现状
    5.3 高档外销白酒的陶瓷包装设计定位
        5.3.1 产品定位及目标用户研究
        5.3.2 品牌定位
    5.4 高档外销白酒的陶瓷包装设计创新与应用
        5.4.1 陶瓷酒瓶造型设计
        5.4.2 装饰纹样设计
        5.4.3 陶瓷酒具设计
        5.4.4 外包装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6)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为什么研究颜料史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清代匠作则例相关研究
        1.3.2 清代官式彩画相关研究
        1.3.3 中国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4 西方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5 其他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建立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框架
        1.4.2 考释匠作知识体系下清代彩画颜料的名实问题
        1.4.3 弥补清代官式彩画材料及工艺的认识之不足
        1.4.4 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1.4.5 推进清代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1.5.1 “纸上之材料”:彩画颜料相关文献
        1.5.2 “地下之材料”:清代彩画及彩绘文物中的颜料遗存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2.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文献述要
        2.1.1 对“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概念的再反思
        2.1.2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一:整理与汇释
        2.1.3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二:编目与提要
    2.2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编纂体例与编修方式
        2.2.1 画作工料类
        2.2.2 物料价值类
        2.2.3 具体工程类
    2.3 几种重要则例的衍生源流辨析
        2.3.1 工程做法/内庭工程做法
        2.3.2 九卿议定物料价值
        2.3.3 工部现行则例四种
        2.3.4 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
    2.4 清代彩画作相关文献中的颜料名目
        2.4.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中的颜料名目统计
        2.4.2 清代档案史料中的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2.4.3 彩画作颜料名目的年代分布状况
    2.5 小结
第3章 现代科学视野中的清代彩画颜料
    3.1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意义及局限性
        3.1.1 古代颜料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3.1.2 对实验室工作的反思:数据的意义与局限性
    3.2 名与实: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及其对接
        3.2.1 颜料的命名方式及其意义
        3.2.2 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的沟通
    3.3 科学分析所见清代彩绘颜料数据统计:1978-2018
        3.3.1 蓝色系颜料
        3.3.2 绿色系颜料
        3.3.3 红色系颜料
        3.3.4 黄色系颜料
        3.3.5 白色系颜料
        3.3.6 黑色系颜料
        3.3.7 金属质颜料
        3.3.8 胶料及辅料
    3.4 小结
第4章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基于双重证据的颜料名实考
    4.1 天然矿物颜料
        4.1.1 石青/天青
        4.1.2 梅花青/南梅花青
        4.1.3 青金石/天然群青/紫艳青
        4.1.4 朱砂/银朱
        4.1.5 箭头砂/箭头朱砂
        4.1.6 马牙砂/马齿砂
        4.1.7 水花朱
        4.1.8 红土/片红土/南片红土/铁红
        4.1.9 陀僧/密陀僧
        4.1.10 包金土/土黄/黄土
        4.1.11 无名异/土子
        4.1.12 云母
    4.2 有机质颜料
        4.2.1 靛蓝/广靛花/靛水/煮蓝/蓝靛
        4.2.2 洋蓝
        4.2.3 黄栌木/黄芦木/黄卢木
        4.2.4 烟子/南烟子/松烟/烟炱
        4.2.5 墨/香墨/徽墨/松墨
        4.2.6 紫胶/紫矿/胭脂虫红
        4.2.7 五倍子/五棓子/乌棓子
        4.2.8 紫粉
    4.3 合成颜料
        4.3.1 铜绿/锅巴绿/氯铜矿
        4.3.2 铜青
        4.3.3 硇砂大绿/硇砂二绿/硇砂三绿/硇砂枝条绿
        4.3.4 西绿
        4.3.5 黄丹/漳丹/淘丹/铅丹
        4.3.6 定粉/官粉/铅粉/铅白
        4.3.7 洋青/大青
        4.3.8 人造群青/佛头青/人造绀青
        4.3.9 普鲁士蓝/洋靛
        4.3.10 巴黎绿/漆绿
    4.4 金属质颜料
        4.4.1 黄金/红金/赤金/大赤金/大赤/田赤
        4.4.2 黄飞金/红飞金
        4.4.3 黄泥金/红泥金
        4.4.4 鱼子金
        4.4.5 银箔/银粉
    4.5 胶料和辅料
        4.5.1 水胶/广胶
        4.5.2 贴金油
        4.5.3 青粉/土粉
        4.5.4 轻粉
        4.5.5 松香
        4.5.6 硇砂/硵砂/黑卤砂
        4.5.7 剉草/锉草
        4.5.8 油艌灰
    4.6 小结
第5章 彩画颜料的生产与贸易版图:1644-1902
    5.1 从胭脂红到洋青:西方颜料进入中国
        5.1.1 贸易档案中的颜料进口数据
        5.1.2 宫廷与民间对西洋颜料的接纳
    5.2 清前期的颜料贸易:以广州和东印度公司为中心
        5.2.1 粤海关、十三行与西洋颜料
        5.2.2 广州外销画中的颜料
        5.2.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颜料贸易(1635-1834)
    5.3 1840年以来的颜料贸易:通商条约、海关与沿岸贸易
        5.3.1 19世纪欧洲的对华颜料贸易
        5.3.2 19世纪美国的对华颜料贸易
        5.3.3 近代进出口颜料贸易路线与重要集散地
    5.4 几种重要的进口颜料:来源、贸易与应用
        5.4.1“取彼水晶,和以回青”:Smalt
        5.4.2 再造青金石:人造群青(Synthetic Ultramarine)
        5.4.3 来自德国的“中国蓝”: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5.4.4 危险的绿色:巴黎绿(Emerald Green)
        5.4.5 从“各作泥腊”到“呀囒米”:胭脂虫红(Cochineal)
    5.5 清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颜料贸易
        5.5.1 与日本间的颜料贸易
        5.5.2 与朝鲜间的颜料贸易
        5.5.3 与琉球间的颜料贸易
        5.5.4 与东南亚诸国间的颜料贸易
    5.6 小结
第6章 清代营造活动中彩画颜料的流通与使用
    6.1 彩画颜料的流通
        6.1.1 颜料的采买
        6.1.2 颜料的贮存
        6.1.3 颜料的支取与奏销
    6.2 彩画颜料的制备
        6.2.1 天然矿物颜料
        6.2.2 人工合成颜料
    6.3 彩画颜料的施用
        6.3.1 单色做法
        6.3.2 调色做法
        6.3.3 混色做法
        6.3.4 衬色做法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使用状况:历时性综述
    7.2 颜料对建筑彩画及营建活动的影响
    7.3 匠作则例对清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7.4 结语:颜料的身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与彩画作颜料相关的匠作则例目录(52 种)
附录B 清代匠作则例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C 清代档案史料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D 实物分析检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统计(1978-2018)
附录E 清代物料价值则例中所见颜料价值统计
附录F 清代彩画作未刊则例补遗
    F-1 内庭大木石瓦搭土油裱画作现行则例
    F-2 工部现行用工料则例
    F-3 工部核定则例
    F-4 钦定工部续增则例
    F-5 崇陵工程做法册
附录G 工部与内廷画作则例用料对比
附录H 清代贸易文献中颜料类商品税则辑录
    H-1 酌定奉天通省粮货价值册
    H-2 1858 年中英协定税则
    H-3 1902 年中英协定税则
    H-4 1844 年中美协定税则
    H-5 1844 年中法协定税则
    H-6 1858 年中法协定税则
    H-7 1903 年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H-8 1903 年重订苏省水卡捐章
    H-9 《粤海关志》税则
    H-10 常税则例
附录I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颜料贸易信息辑录
附录J 《中国旧海关档案》中进出口颜料贸易信息辑录(1859-1871)
附录K 几种重要进口颜料的海关贸易数据统计
    K-1 Smalt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2 人造群青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3 普鲁士蓝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4 胭脂红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5 巴黎绿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94-1902)
附录L Winterthur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的颜料XRF分析数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1700-1840年中英贸易背景下的设计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概况及回顾
    四、研究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中英贸易交流的形成
    第一节 新的海上霸主英国的外贸实力
    第二节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十三行推动两国设计交流
        一、英国东印度公司促进中英商品流通
        二、十三行为进出口贸易添砖加瓦
第二章 中国设计在英国的表现
    第一节 茶贸易推动饮茶器具设计改良
        一、茶叶贸易的兴盛
        二、饮茶流行引发中国茶具的出口
        三、英国的茶具设计
    第二节 瓷瓷器出口引发设计模仿与创新
        一、中英贸易中的大宗货物瓷器
        二、历史悠久的中外陶瓷交流
        三、瓷器出口引发的定制商品
        四、英国人对于中国瓷器的再诠释
        五、瓷器带动的设计交流和影响
    第三节 散商丰富手工艺品外销门类
        一、港脚贸易发展而成的散商
        二、散商在中英贸易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节 散商引发的设计交流
        一、漆器、家具中的设计融合
        二、丝织品、壁纸中的图案融合
        三、中西合璧的壁纸
        四、其它陈设品的设计融合
第三章 对英贸易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宫廷间接推动外来手工艺品技艺发展
        一、康熙皇帝对于中西合璧工艺的推动
        二、雍正皇帝的喜好对于发展珐琅彩瓷器的影响
        三、乾隆皇帝对于西洋器物在中国的推广作用
        四、官窑对于中西合璧设计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十三行进出口贸易为本土设计注入新鲜活力
        一、进出口贸易带来广制品设计的兴起
        二、贸易为广制艺术品带来了原材料
        三、英国钟表贸易带来的广制钟表产业
        四、外贸交易为广制品增添了彩瓷与外销画
        五、西方美术对于中国瓷器装饰的影响
        六、外来技艺对广制品的影响
    第三节 中西合璧精品——鼻烟壶
        一、地方鼻烟壶
        二、宫廷鼻烟壶
        三、中西合璧的宫廷画珐琅鼻烟壶
        四、鼻烟壶中的东方思想
    第四节 中英贸易与设计的转折
        一、早期的掠夺与文化侵入
        二、经济中心被迫由广州向上海转移
        三、晚清的外来商品及文化
第四章 设计交流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中英贸易情况的改变
        一、中央政府闭关与通关的政策转变
        二、大分流——两国由接近地位变为先进与落后
    第二节 设计的交融
        一、文化误解产生的设计交融
        二、中国风格在英国产生的设计交融
        三、从中国到西方再到中国
        四、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特点
        五、女性与瓷器
    第三节 各国对不同设计文化的接受度
        一、英国对待中国的态度
        二、中国设计对英国的影响
        三、欧洲艺术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第四节 贸易在设计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一、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分析
        二、贸易对于设计交流的影响
结论 中英设计交流带来的思考
    第一节 贸易是两国设计碰撞的纽带,需求影响接受度
    第二节 中国设计的跨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8)西洋风物 ——十八世纪以广州为中心的设计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背景:以十八世纪广州口岸为中心的“西洋风”器物设计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3. 课题研究角度、主要方法和章节构成
第一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口岸:中外贸易主要路线探析
    第一节 广州口岸自古以来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历史上中外贸易交流高峰与广州口岸外销航线
        1.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路线探析
        2. 明代我国海外贸易航线的拓展与变化
        3. 清代经广州口岸往返我国的欧美航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易物”到“造物”:十八世纪之前广州口岸的朝贡贸易与器物设计
    第一节 “易物”:朝贡贸易方式下广州口岸主要贸易对象研究
        1. 唐代广州口岸的主要贸易对象
        2. 宋元时期广州口岸的主要贸易对象
        3. 明清时期广州口岸的主要贸易对象
    第二节 “汉时香事”:广州口岸的香料贸易与汉代传统香器设计
        1. 广东地区香料贸易与汉代香器的出现
        2. 从“兰蕙”到“合香”:两汉时期香料贸易所引发的薰香器型转变
        2.1 西汉初期的豆形薰炉
        2.2 汉代博山炉及其香料研究
    第三节 “物之珍品”:广州口岸犀角贸易与角雕工艺
        1. 辗转多国的犀角珍品及古人品鉴方式
        2. 明清时期犀角雕工艺珍品分析
        2.1 十七世纪犀角雕松鼠葡萄杯
        2.2 十七世纪犀角雕“西厢记”故事图杯
        2.3 清代犀角雕“仙人泛槎”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方订制”与“西洋风尚”:十八世纪广州口岸中西贸易中的外销品设计
    第一节 从“朝贡贸易”到“行商贸易”:清代广州口岸贸易中的十三行行商
        1. 清代“粤海关”之建立与广州口岸“十三行”之溯源
        2. “立制革新”:困顿中广州十三行行商制度的设立 0603. 外国商船与行商之间复杂的贸易关系及贸易对象
    第二节 清代广州口岸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外销瓷订制
        1. 广州洋商行规中关于外销手工业品之公约与外国商船上的私人贸易
        2. 十八世纪“中国风”的盛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瓷器贸易
        2.1 十八世纪左右欧洲兴起的中国风格
        2.2 英国东印度公司“诺曼顿号”上的瓷器贸易及远洋运输
        2.3 从“乔治王子号”的结款清单看“青花(Blue&White)”外销瓷订制
        2.4 由青花订制瓷器所引发的欧洲制瓷风尚
        2.5 十八世纪英国制瓷业中的技术革命与经典瓷器纹样的复制
    第三节 “风从东方来”:十八世纪广州口岸的外销扇设计
        1. 广州口岸的象牙贸易与广东官员朝贡进单中的“牙丝宫扇”、“牙牌葵扇”
        2. 明代《长物志》中之“摺叠扇”与清中期广州口岸外销扇的工艺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西糅杂”的新样式:十八世纪中外贸易交流影响下的家具创新
    第一节 明清更迭之际文人视角下传统造物观的嬗变
        1. 《长物志》与明代文人之“格物”雅趣
        2. 由文震亨的《长物志》观明代文人家具中的“尚古”之风
        3. 蕴于《闲情偶寄》中清代文人的“尚奇”趣味与功能化趋向
        3.1《闲情偶寄》中别出心裁之“几案”
        3.2 “暖椅”与“凉杌”:《闲情偶寄》中的椅杌创新
        3.3 “生花”、“着裙”之床帐巧思
    第二节 十八世纪清宫旧档与雍正时期的宫廷家具
        1. 清宫旧藏中的“贡档”与养心殿内各作成做活计之家具档案
        2. “承前启后”:清雍正时期宫廷家具设计特征
        2.1 清雍正时期宫廷家具主要用材
        2.2 清雍正时期的斑竹类家具
        2.3 清雍正时期家具制作工艺
    第三节 “中西糅杂”:清中期中外贸易交流影响下的宫廷广式家具设计
        1. 十八世纪西风东渐影响下广式家具的兴起
        2. 清乾隆时期宫廷广式家具设计特征
        3 “一枝独秀”的紫檀:清乾隆时期宫廷广式家具中的主要用材
        4. 清乾隆时期广式家具设计之工艺特征
        4.1 “去简趋繁,穷工极巧”:广式家具设计中的雕刻工艺
        4.2 清中期中西贸易交流下的玻璃工艺创新
        5. 乾隆时期“粤海关”宫廷广式家具制作与“雅俗共赏”之审美风格
        5.1 “俗巧”的刘山久与“粤海关”之工匠技艺
        5.2 雅俗共赏:关于“苏州样,广州匠”的另一种解读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元代时东南亚诸国的朝贡物品种类
    附录二:明朝时东南亚主要朝贡国朝贡的物品
    附录三:乾隆年间广东省重要官员向宫廷进贡家具的“进单”
作者简介

(9)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清代西洋肖像画之于中国油画史学科的建设意义
        二、西洋肖像画研究对中国美术史学科的意义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上编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南方通商口岸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章 中西经济交流与南方通商口岸西洋肖像画的兴起
        第一节 中西贸易与南方通商口岸西洋玻璃肖像画的肇兴
        一、西洋玻璃镜子画在中国南方通商口岸的产生
        二、中国玻璃画的成熟引发的中西绘画的互动交流
        第二节 中国玻璃西洋肖像画的兴起与出口的繁荣
        一、对欧洲名家所作肖像画的临摹
        二、中国的玻璃肖像画的创新及创造
    第二章 史贝霖及其追随者的西洋肖像画
        第一节 史贝霖及其洛可可风格的玻璃肖像画创作
        一、以洛可可装饰风格为特征的玻璃肖像画
        二、以"中国风"为装饰特点的玻璃肖像画
        第二节 史贝霖及其欧洲风格的玻璃肖像画
        一、史贝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玻璃肖像画
        二、西方人物服饰的描绘与欧洲风格的展现
        第三节 史贝霖布面西洋肖像画研究
        一、椭圆油画肖像时期
        二、大型布面油画肖像时期
        三、对西方大师油画肖像作品的完美复制与突破
        第四节 19世纪初的"史贝霖画风"
        一、林呱(老林呱)、小同呱对史贝霖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二、富呱对史贝霖肖像画风格的借鉴与突破
    第三章 钱纳利、林呱为代表的古典油画肖像在南方通商口岸的发展
        第一节 钱纳利与林呱的交流关系研究
        一、初期生活工作的助手
        二、西洋肖像画技法的直接传授
        第二节 林呱与钱纳利的肖像画艺术市场竞争
        一、低廉的价格竞争
        二、广告宣传树立自己名下画室的品牌效应
        三、兴办画室推广业务
        第三节 林呱与钱纳利的艺术较量
        一、对古典西洋肖像画创作技法及风格的承袭和突破
        二、自我才能的展现
        第四节 钱、林二人影响下的古典肖像画风的发展延续
        一、庭呱与煜呱等人的肖像画创作
        二、肖像画馆的兴起和兴盛
        三、古典肖像画风在南方通商口岸的延续
    第四章 清代中后期照相写实肖像画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摄影术传入中国的途径
        一、政治因素
        二、商业活动
        第二节 摄影术传入后对中国肖像画家的影响
        一、摄影术融入中国肖像画创作的原因
        二、外国摄影家的照片为中国肖像画师所用
        三、中国画师面临职业的新抉择
        第三节 对照相写实画家丽生的考证
        一、"丽生"名字考
        二、"丽生"传世作品的鉴定
        第四节 照相写实肖像画创作的风格特点
        一、照相写实肖像画对照片特点的保留及超越
        二、古典照相写实与中西合璧照相写实肖像画风格的形成
下编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北方宫廷的传播与发展
    第五章 清代前期西洋肖像画在宫廷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京城的传播
        一、传教士与西洋肖像画在清初京城及宫廷的传播
        二、传教士画家北上传播西洋肖像画的途径
        第二节 传教士与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宫廷的持续发展
        一、清宫西洋肖像画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的变易
        二、传教士作为清宫西洋肖像画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
    第六章 中国皇帝的治国理念与清代宫廷油画肖像画创作
        第一节 "修身"—皇帝的御容油画肖像
        一、"仪表令人肃然起敬"的康熙皇帝肖像画
        二、属意"治学"的康熙皇帝肖像
        第二节 "齐家"—后宫皇后、嫔妃的油画肖像
        一、"心写治平"
        二、"迷"人的香妃像
        第三节 "以武安邦"国策与清代宫廷西洋肖像画的发展
        一、开创作骑射武备油画肖像的风尚
        二、"为获胜者画像"
    第七章 母仪天下—清末西方画家笔下的慈禧太后油画肖像
        第一节 丰姿绰约与庄严肃穆—卡尔凯瑟琳塑造的慈禧像
        一、丰姿绰约的慈禧画像
        二、庄严肃穆的慈禧画像
        第二节 女神化与王权化—胡博·华士塑造的慈禧像
        一、女神化的慈禧画像
        二、王权化的慈禧画像
        三、慈禧与西方油画家的互动和互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的珍贵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档案整理刊布的百年回望与学术贡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档案编纂出版略论[J]. 李国荣. 清史研究, 2021(02)
  • [2]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D]. 王皓铭. 苏州大学, 2020(03)
  • [3]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D]. 李思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清朝广州十三行法制研究[D]. 朱腾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D]. 张儒麟.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D]. 刘梦雨. 清华大学, 2019(02)
  • [7]1700-1840年中英贸易背景下的设计交流研究[D]. 蒋茜.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8]西洋风物 ——十八世纪以广州为中心的设计文化研究[D]. 葛芳.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9]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D]. 胡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10]明清西器东传研究综述[J]. 谢盛. 人文论丛, 2016(01)

标签:;  ;  ;  ;  ;  

广州清宫十三行档案的珍贵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