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紫小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品质评价

蓝紫小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品质评价

一、蓝、紫粒小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其品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平,孟雅宁,兰素缺,张业伦,李杏普[1](2019)在《高营养黑小麦新种质冀资麦14号的选育及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冀资麦14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济南17与黑小麦2号杂交,之后与冀紫439复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黑小麦新种质。该品种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还原糖,是适宜加工精制面条的中筋黑小麦种质。

李莉,覃鹏[2](2020)在《彩色小麦的遗传与营养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彩色小麦具有灰、紫、蓝、绿等特殊粒色,其籽粒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体外抗氧化生物活性物质,是健康生物活性物质的膳食来源,是小麦育种的珍贵种质资源。为彩色小麦的遗传育种及拓展开发利用途径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从彩色小麦的籽粒色素来源与遗传特性、生物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彩色小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彩色小麦的应用与开发前景。

叶琳,刘宝龙,李达,刘昕,秦焕菊,王道文,魏乐,张坤普[3](2019)在《彩色小麦近等基因系籽粒中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彩色小麦被认为是一类新型的营养保健小麦品种,但对其籽粒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首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分析了种植于3个环境中的彩色小麦近等基因系(蓝粒小麦‘科兴611’,紫粒小麦‘科兴617’和白粒小麦轮回亲本‘济麦22’)籽粒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蓝粒小麦‘科兴611’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均显着地高于紫粒小麦‘科兴617’和白粒亲本‘济麦22’。紫粒小麦‘科兴617’和白粒小麦‘济麦22’相比,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相近,甚至低于‘济麦22’。因此,蓝粒小麦籽粒氨基酸含量高,有益于满足人类营养需求,同时可作为育种材料改良小麦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尤其是提高限制性氨基酸的含量,进而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

夏清[4](2019)在《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对外源硒的响应》文中提出硒作为人类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维持人类和动物免疫系统、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减轻重金属毒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多数小麦主产区缺硒。本研究于2016-2018年期间在山西省太谷县选择不同的试验点对不同粒色小麦进行硒强化试验研究,旨在阐明外源硒对不同粒色小麦产量、硒吸收累积转运以及品质变化的影响,为富硒彩粒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研究得出下结论:(1)叶面喷施不同剂量的硒肥,可以显着提高紫粒、黑粒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淀粉及其结构、氨基酸以及营养元素等品质指标含量,而在籽粒产量、面筋及脂肪含量方面影响不显着。山农紫小麦(紫粒)、山农031244(黑粒)不仅本身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硒强化效果优于山农129(红粒),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富硒小麦硒含量以0.150.30 mg·kg-1为宜,本研究建议在山西省太谷县缺硒地区紫粒、黑粒小麦实际生产中于开花期对其倒二叶进行一次叶面喷施硒肥,喷施量为1245 g·hm-2,红粒小麦喷施量为3468 g·hm-2。(2)不同硒肥施用方式下,202w17(紫粒)对硒的吸收和同化能力优于山农129(红粒)。土施硒肥可以显着增加小麦产量。在硒转运吸收方面两种施肥方式均遵循“就近原则”,土施硒肥后小麦根系从土壤或肥料中大量吸收硒,多数残留于地下部分,少量向上运输到茎叶-颖壳-籽粒;叶面喷施时植株内硒向下运输的能力极其有限,更多转运至地上,促进了硒从茎叶-颖壳-籽粒的迁移。两种方式不仅可以显着提高植株和籽粒中的硒含量,而且能够促进Zn、Ca、Mg元素的吸收、氨基酸和花青素的产生,降低Cd、Pb元素的生物有效性。(3)不同施硒方式、用量配比能显着提高小麦产量,但对产量有一定的限制。当施硒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开始下降。同时施外源硒可显着提高籽粒硒含量,而籽粒对硒的利用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下降。小麦全株硒含量大幅度上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V”字变化趋势,根部对硒的累积随着生育期的增加而逐渐増加,茎叶对硒的累积则是成先缓慢升高后迅速降低的“倒V”型曲线变化规律。对于硒的需求根、茎叶均表现出营养生长期大于生殖生长期。不论哪种配比方式均能够通过硒的代谢调节,促进小麦对Zn、Ca、Mg元素的吸收和氨基酸的产生,降低Cd、Pb、Cr、Cu和Mn元素的生物有效性。(4)综合考虑不同粒色小麦产量和品质含量对外源硒的响应,在实际生产中若要求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建议采取土施,但是硒中毒存在很狭窄的范围,施肥量要因地制宜;若要快速提高质量,则可采取叶面喷施,既可避免土壤环境污染,又提升品质。

钱小康[5](2019)在《贵紫麦1号紫粒性状遗传规律及其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粒小麦是一类特殊的种质资源,其籽粒中不仅富含花青素,营养物质也较普通小麦丰富,因而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以紫粒小麦品种贵紫麦1号为材料开展了品质综合评价、花青素色素动态沉积规律、紫粒性状的转录组测序等方面的研究,但其紫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控制基因仍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紫粒小麦品种(贵紫麦1号)分别与白粒小麦品种(贵农19号和贵农麦30号)进行正反交及回交,构建不同杂交世代(F1、F2、F3和BC1F1)的遗传研究群体。通过对不同杂交世代遗传群体紫粒性状的统计分析,探究贵紫麦1号紫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并运用集群分离分析(BSA)和660K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开展紫粒基因的定位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紫粒小麦品种(贵紫麦1号)分别与白粒小麦品种(贵农19号和贵农麦30号)进行正反交及回交。其正反交F1代籽粒的颜色与其母本籽粒颜色相同,正反交F2代籽粒的颜色均为浅紫色,正反交F3代籽粒颜色发生分离,紫粒性状表现出延迟遗传。正反交F3代中紫粒与白粒的分离比例均符合9∶7,正反交F1与紫粒亲本回交,后代籽粒颜色均为紫色;正反交F1与白粒亲本回交,后代籽粒颜色发生分离,其紫粒与白粒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3。结果表明,贵紫麦1号小麦的紫粒性状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而且受母性基因型的影响而表现出延迟遗传。2.以贵农麦30号为母本与贵紫麦1号杂交和连续自交获得F3世代群体231个单株,利用集群分离分析(BSA)策略,筛选籽粒颜色最深和最浅各30个单株构建紫粒池和白粒池。运用小麦660K基因芯片分别对两个混池以及两个亲本进行全基因组检测。结果表明,贵紫麦1号的紫粒基因极有可能存在于2A染色体716-759Mb和4B染色体611-661Mb区间内。将在两个混池以及两个亲本间均表现差异的SNP进行比较整合,基于质控后获得在两个混池及两个亲本间共同表现差异的SNP共有17571个。根据660K芯片遗传整合图谱信息,将表现出差异的SNP整合到小麦21条染色体上。其中1A染色体上分布5551个差异SNP,1B染色体上分布1873个差异SNP,4A染色体上分布1851个差异SNP,6A染色体上分布1436个差异SNP,4B染色体上分布815个差异SNP,2A染色体上分布770个差异SNP。2A和4B染色体上差异SNP的分布最为集中,而1A、1B、4A和6A染色体的分布较为弥散。并且2A染色体上差异SNP集中分布在716-759Mb区间内,4B染色体上差异SNP集中分布在611-661Mb区间内。3.利用6条候选染色体上已公布的504个SSR标记以及由转录组结果设计的105个SSR标记对两个亲本及两个混池进行SSR标记的多态性筛选,将在两个亲本及两个混池间均表现出多态性的SSR标记进行群体验证。最终筛选到与紫粒性状连锁的11个SSR标记,其中5个SSR标记分布于2A染色体,分别是Xwmc296、Xgwm122、Xcfd6、GZPp1、GZPp2;6个SSR标记分布于4B染色体,分别是Xwmc826、Xgwm368、Xwmc254、GZPp3、GZPp4、GZPp5。结果表明,控制贵紫麦1号紫粒性状的两个互补的显性基因分别位于2A和4B染色体,本研究把两个基因分别命名为GZMPp1和GZMPp2。与GZMPp1邻近的SSR标记分别是Xcfd6和GZPp2,遗传距离分别为20.2cM和18.5cM。与GZMPp2邻近的SSR标记分别是Xgwm368和GZPp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7.4cM和32.8cM。把Xcfd6、GZPp2、Xgwm368和GZPp3标记的左右引物序列比对到小麦参考基因组中国春1.0版本。2A染色体上Xcfd6和GZPp2之间的物理距离与716-759Mb区间存在重叠;4B染色体上Xgwm368和GZPp3之间的物理距离与611-661Mb区间存在重叠。因此,最终将贵紫麦1号的紫粒基因GZMPp1和GZMPp2分别定位于2A染色体716-759Mb和4B染色体611-661Mb区间内。综上,本研究以紫粒小麦品种分别与白粒小麦品种进行正反交及回交,构建不同杂交世代遗传研究群体。通过对不同杂交世代紫粒性状的统计分析,探明贵紫麦1号小麦的紫粒性状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并利用BSA策略结合基因芯片和SSR标记技术,将控制贵紫麦1号紫粒性状的两对基因成功定位在2A染色体716-759Mb和4B染色体611-661Mb区间内,为后续小麦紫粒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刘富明[6](2019)在《蓝色小麦多酚体外生理活性及加工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蓝色小麦是经杂交培育的特色小麦,因其富含天然花色苷,籽粒呈现蓝色。蓝色小麦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丰富等特点,其籽粒中还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和保健功能,开发前景广阔。本文以蓝色小麦为试验原料,普通小麦为对照,分析两种小麦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别。为了研究蓝色小麦多酚的体外生理活性,首先采用中心组合试验优化蓝色小麦游离酚和结合酚的提取工艺,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进行多酚结构分析。在体外生理活性研究方面,对比分析了蓝色小麦游离酚和结合酚的抗氧化、降糖及抑菌活性。此外,对蓝色小麦在不同条件下多酚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蓝色小麦籽粒的基本营养组成为:粗蛋白(16.5±0.6)%、粗脂肪(2.3±0.2)%、淀粉(58.7±1.6)%、粗纤维(3.3±0.02)%、灰分(2.6±0.03)%、水分(12.3±0.2)%。2.蓝色小麦游离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0g/mL、超声功率240W、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5min、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得到蓝色小麦游离酚的提取量为(1066.0±2.7)μg/g;蓝色小麦结合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H2SO4质量分数10%、料液比1:15g/mL、水浴温度75℃、水浴时间60min、萃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得到蓝色小麦结合酚的提取量为(1134.0±5.6)μg/g。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蓝色小麦游离酚和结合酚的酚羟基特征基团明显,图谱显示出含有酚类物质。3.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蓝色小麦游离酚和结合酚均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自由基清除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游离酚对ABTS·清除效果较好,结合酚对DPPH·、·O2-及·OH清除效果更强。体外抗氧化能力整体表现为蓝色小麦优于普通小麦。体外降糖能力表明:蓝色小麦游离酚和结合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游离酚对两种酶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体外降糖能力整体表现为蓝色小麦优于普通小麦。体外抑菌活性表明:蓝色小麦游离酚和结合酚对四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游离酚和结合酚抑菌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游离酚的抑菌能力表现为:S.aureus>B.subtilis>E.coli>S.enteriditis;结合酚的抑菌能力表现为:S.enteriditis>B.subtilis>E.coli>S.aureus。4.几种加工处理方式对蓝色小麦游离酚和结合酚均造成一定影响:微波处理组的多酚损失率高于热干燥处理组;紫外处理组的多酚损失率高于自然光照处理组;添加剂质量浓度越大多酚损失率越高,其中Na2CO3和NaCl对蓝色小麦多酚的影响比Vc大。通过对蓝色小麦多酚体外生理活性及加工稳定性进行研究,可拓宽其加工利用途径,为蓝色小麦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钱小康,徐如宏,李鲁华,何方,任明见[7](2019)在《贵紫麦品种(系)品质分析及评价》文中提出以贵农19号和冀紫439为对照,对29个贵紫麦品种(系)的花青素含量、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进行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为紫粒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贵紫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花青素含量、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贵紫麦18号全麦粉及面粉中花青素含量均最高;贵紫麦3号、贵紫麦8号、贵紫麦13号、贵紫麦16号、贵紫麦18号和贵紫麦29号为优质强筋小麦;对应分析表明,贵紫麦3号、贵紫麦8号及贵农19号的沉降值较大,贵紫麦4号、贵紫麦9号、贵紫麦22号、贵紫麦27号具有较高的面筋指数;贵紫麦品种(系)淀粉糊化特性中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及回升值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急需进行遗传改良;总淀粉含量偏高的贵紫麦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却偏低。聚类分析把31份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贵紫麦19号和对照品种冀紫439、贵农19号,其花青素含量低,蛋白质品质较差,但淀粉品质较好;第Ⅱ类包括贵紫麦29号、贵紫麦13号、贵紫麦8号和贵紫麦3号,其花青素含量适中,蛋白质品质优良,但淀粉品质较差;剩余24个小麦品种(系)为第Ⅲ类,其花青素含量高,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适中。

叶琳[8](2018)在《彩色小麦营养成分及其色素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营养型、功能型和保健型转变。彩色小麦被认为是一类新型小麦品种,有灰色、黑色、紫色、蓝色、绿色等。大部分品种的彩色小麦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普通小麦丰富,氨基酸组成齐全,是制作营养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彩色小麦籽粒中含有大量天然色素,以花青素类色素为主。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色素,能提高视力,减少血管脆性,防止血管破裂,扩张冠动状脉,改善心肌营养,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及抗氧化、抗突变、减轻肝功能障碍、抗癌等多种保健功能。但是,目前关于彩色小麦的研究都是用遗传背景差异很大的材料,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值得商榷,因此我们实验室利用构建的彩色小麦近等基因系(蓝粒小麦‘科兴611’,紫粒小麦‘科兴617’和白粒小麦轮回亲本‘济麦22’),来进行彩色小麦营养成分分析及其色素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UHPLC-QTOF-MS测定3个环境中蓝粒小麦科兴611、紫粒小麦科兴617和普通白粒小麦济麦22中花青素含量,共分离鉴定出14种花色苷单体。紫粒小麦科兴617花色苷种类最多,有11种花色苷单体,花青素含量最高,其中芍药素花色苷为第一主要花色苷,矢车菊素花色苷为第二主要花色苷。蓝粒小麦科兴611的花青素含量为其次,含有9种花色苷单体,矢车菊素花色苷、芍药素花色苷含量最多。普通白粒小麦济麦22花青素含量最少,只含有3种花色苷单体。2、通过RT-HPLC测定3个环境中蓝粒小麦科兴611、紫粒小麦科兴617和普通白粒小麦济麦22中氨基酸含量,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分别为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丝氨酸(Ser)、组氨酸(His)、甘氨酸(Gly)、苏氨酸(Thr)、精氨酸(Arg)、丙氨酸(Ala)、酪氨酸(Tyr)、半胱氨酸(Cys)、缬氨酸(Val)、苯丙氨酸(Phe)、异亮氨酸(Ile)、甲硫氨酸(Met)、亮氨酸(Leu)、赖氨酸(Lys)。研究结果表明,蓝粒小麦科兴611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均显着地高于紫粒小麦科兴617和白粒亲本济麦22。尤其是对于第一限制性的赖氨酸,在3个环境中,蓝粒小麦科兴611的赖氨酸含量比济麦22提高了12.09-37.28%,均达极显着水平,因此蓝粒小麦科兴611显着地提高了氨基酸的含量,具有显着的正向效应。紫粒小麦科兴617和白粒小麦济麦22相比,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相近,甚至低于济麦22。3、设计全长引物对调控彩色小麦花青素合成代谢的三个基因Th MYC4E、Ta MYC1和Ta MYB7D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通过NCBI进行BLAST分析,发现Th MYC4E中含有一个保守的b HLH-MYC结构域,以及HLH和ATC-like的结构域,Ta MYC1具有一个保守的b HLH-MYC和HLH的结构域,Ta MYB7D的有一个SANT(SWI3,ADA2,N-Co R and TFIIIB)DNA结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都在细胞核。设计定量引物,检测彩色小麦和济麦22开花后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籽粒中Th MYC4E、Ta MYC1、Ta MYB7D基因的表达量,发现在济麦22中三个基因在五个时期的的表达量都非常低,其他彩色小麦表达量都随着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Th MYC4E在开花后35天表达量最高,而Ta MYC1和Ta MYB7D在开花后28天表达量最高。我们推测这些基因很有可能参与了调控彩色小麦花青素合成代谢。

乔永锋,陈志成[9](2014)在《彩色小麦麸皮的营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彩色小麦麸皮作为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未被深度利用,通过对彩色小麦与普通小麦麸皮粉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比较,展现了彩色小麦麸皮独特的营养价值。通过设计合理的工艺条件提取彩色小麦麸皮的糊粉层粉作为具有特色食品的营养添加物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乔永锋[10](2014)在《彩色小麦麸皮富集化营养组分分析与分离工程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彩色小麦属我国自主研发的特色小麦资源,研究开发已有近十年的历史。根据资料查询,所发表论文仅限对其籽粒的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初步分析,对其籽粒各部分的营养分析及其营养分离技术研究甚少。本研究是针对采集的彩色小麦样品进行理化特性测定,分析各部分的营养特征,研究营养层分离技术,设计营养层分离方法和规模生产工艺,研究分析彩色小麦营养专用面粉,开发彩色小麦营养米生产技术,达到高效利用彩色小麦资源、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的目的。本研究对彩色小麦和普通小麦的粒度、干粒重、容重、硬度等基本物理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其营养富集部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湿面筋等营养组分含量,利用分层实验制粉的方法,分离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部分,分析其营养富集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1)采用分层碾磨,随着碾磨程度的增加,彩色小麦和普通小麦各粉样的出粉率呈下降趋势,其营养含量呈增长状态;通过对彩色小麦和普通小麦扫描电镜的分析,验证彩色小麦皮层中糊粉层占据比例最大,其结构与普通小麦类同,颜色除绿色小麦成均匀分布外,黑色小麦和紫色小麦颜色主要集中在种皮中;(2)普通观察和小麦硬度测定,彩色小麦籽粒没有普通小麦籽粒饱满,而黑麦3201、紫麦3202的硬度高于普通小麦,绿麦3104的硬度低于普通小麦;彩色小麦的湿面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普遍高于普通小麦,其中最高的属绿麦3104;通过分析,彩色小麦的灰分含量普遍高于普通小麦,其中最高的属紫麦3202,含量为2.60%。(3)通过对氨基酸组成和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明显看出彩色小麦氨基酸组成占有很大优势,同一品种彩色小麦随着剥刮程度的增加,总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其微量元素也呈上升态势,特别是紫麦3202,硒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种小麦,黑麦3201、紫麦3202的钙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普通小麦。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营养层分离方法,选择分层脱皮清理技术,设计石磨制粉工艺,分离制取彩色小麦营养专用面粉,并设计开发彩色小麦营养米,以改变食用方法,提高食用效果,增加彩色小麦的利用价值。

二、蓝、紫粒小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其品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紫粒小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其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高营养黑小麦新种质冀资麦14号的选育及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来源
    1.2 选育过程
    1.3 品质测定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2 品质性状
        2.2.1 营养成分
        2.2.2 氨基酸构成
        2.2.3 加工品质
3 结论与讨论

(2)彩色小麦的遗传与营养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来源及遗传特性
    1.1 色素来源
    1.2 色素遗传特性
2 彩色小麦的生物活性物质
    2.1 抗氧化物质
    2.2 酚类物质
    2.3 黄酮及黄酮类物质
3 彩色小麦营养成分
    3.1 氨基酸
    3.2 蛋白质
    3.3 维生素
    3.4 矿物质
    3.5 膳食纤维
4 问题与建议
5 应用与开发前景

(3)彩色小麦近等基因系籽粒中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
    1.3 氨基酸测定
        1.3.1 主要仪器
        1.3.2 主要试剂
        1.3.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必需氨基酸含量
    2.2 非必需氨基酸含量
    2.3 总氨基酸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4)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对外源硒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粒色小麦研究进展
        1.2.2 土壤中的硒研究进展
        1.2.3 小麦中的硒研究进展
        1.2.3.1 我国麦区硒分布情况
        1.2.3.2 富硒小麦研究
        1.2.3.3 小麦体内硒的代谢途径
        1.2.3.4 影响小麦硒吸收的因素
        1.2.4 硒肥类型研究进展
        1.2.5 硒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3 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对叶面喷硒的响应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4.2 样品测定
        2.2.5 计算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对叶面喷硒的响应
        2.3.2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富硒效应对叶面喷硒的响应
        2.3.2.1 籽粒硒含量
        2.3.2.2 籽粒硒含量与喷硒量的相关性
        2.3.2.3 籽粒硒形态
        2.3.3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加工品质对叶面喷硒的响应
        2.3.3.1 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
        2.3.3.2 籽粒湿面筋及粗脂肪含量
        2.3.3.3 籽粒淀粉及其结构含量
        2.3.4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对叶面喷硒的响应
        2.3.4.1 籽粒氨基酸含量
        2.3.4.2 籽粒花青素含量
        2.3.4.3 籽粒营养元素含量
    2.4 讨论
        2.4.1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及富硒效应对叶面喷硒的响应
        2.4.2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加工品质对叶面喷硒的响应
        2.4.3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对叶面喷硒的响应
    2.5 结论
第三章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对硒肥施用方式的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设计
        3.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4.2 样品测定
        3.2.5 计算方法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对硒肥施用方式的响应
        3.3.2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富硒效应对硒肥施用方式的响应
        3.3.2.1 籽粒硒含量
        3.3.2.2 籽粒硒形态
        3.3.3 不同粒色小麦硒吸收转运对硒肥施用方式的响应
        3.3.3.1 成熟期各器官硒分布及转运
        3.3.3.2 各生育期全株硒含量
        3.3.4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对硒肥施用方式的响应
        3.3.4.1 籽粒氨基酸含量
        3.3.4.2 籽粒花青素含量
        3.3.4.3 籽粒营养元素含量
        3.3.5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重金属元素对硒肥施用方式的响应
    3.4 讨论
        3.4.1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及富硒效应对硒肥施用方式的响应
        3.4.2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对硒肥施用方式的响应
    3.5 结论
第四章 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对硒肥运筹的响应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材料
        4.2.3 试验设计
        4.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4.2 样品测定
        4.2.5 计算方法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麦产量对硒肥运筹的响应
        4.3.2 小麦硒含量及形态对硒肥运筹的响应
        4.3.2.1 籽粒硒含量
        4.3.2.2 籽粒硒形态
        4.3.3 小麦硒积累转运对硒肥运筹的响应
        4.3.3.1 成熟期各器官硒分布及转运
        4.3.3.2 整个生育期各器官硒含量
        4.3.4 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对硒肥运筹的响应
        4.3.4.1 籽粒氨基酸
        4.3.4.2 籽粒营养元素
        4.3.5 小麦籽粒重金属元素对硒肥运筹的响应
    4.4 讨论
        4.4.1 小麦籽粒产量及硒吸收转运对硒肥运筹的响应
        4.4.2 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对硒肥运筹的响应
    4.5 结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总结

(5)贵紫麦1号紫粒性状遗传规律及其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小麦基因组研究进展
    1.2 紫色小麦的研究进展
        1.2.1 紫色小麦的发展前景
        1.2.2 紫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1.2.3 紫粒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1.3 小麦基因定位策略的研究进展
        1.3.1 图位克隆技术
        1.3.2 利用BSA结合全基因组测序进行基因定位研究
        1.3.3 利用BSR-Seq进行基因定位研究
        1.3.4 利用BSA结合芯片进行基因定位研究
    1.4 花青素及原花青素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遗传群体的构建
    2.4 小麦籽粒颜色性状的调查
    2.5 样品DNA的提取和质检
    2.6 BSA混池分析
    2.7 基因芯片的数据分析
    2.8 多态性SSR标记的筛选
        2.8.1 PCR扩增
        2.8.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检测
        2.8.3 本实验试剂的配制
3.结果与分析
    3.1 紫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3.1.1 遗传群体籽粒颜色性状的表现
        3.1.2 贵紫麦1 号与贵农麦30 号杂交后代群体籽粒颜色的分析
        3.1.3 贵紫麦1 号与贵农19 号杂交后代群体籽粒颜色的分析
    3.2 紫粒基因的定位
        3.2.1 基因芯片的数据分析
        3.2.2 多态性SSR标记的筛选
        3.2.3 多态性SSR标记的群体验证
    3.3 候选基因分析
4.讨论
    4.1 紫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4.2 利用BSA及基因芯片进行基因定位的可行性
    4.3 紫粒基因的定位
    4.4 候选基因分析
5.结论
6.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
附录一
附录二

(6)蓝色小麦多酚体外生理活性及加工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彩色小麦概述
        1.1.1 彩色小麦简介
        1.1.2 彩色小麦特殊的营养价值
        1.1.3 蓝色小麦研究现状
    1.2 植物多酚概述
        1.2.1 植物多酚简介
        1.2.2 植物多酚提取方式
        1.2.3 植物多酚分析
        1.2.4 植物多酚的功能性研究进展
    1.3 加工处理对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1.3.1 加热处理
        1.3.2 添加剂处理及其他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原料及供试菌株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营养组分测定
        2.2.2 蓝色小麦多酚提取工艺优化
        2.2.3 蓝色小麦多酚含量测定及分析
        2.2.4 蓝色小麦多酚体外抗氧化研究
        2.2.5 蓝色小麦多酚体外降糖研究
        2.2.6 蓝色小麦多酚体外抑菌研究
        2.2.7 加工处理对蓝色小麦多酚稳定性的研究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蓝色小麦基本营养成分
    3.2 蓝色小麦多酚提取工艺
        3.2.1 游离酚提取单因素结果
        3.2.2 游离酚提取响应面优化结果
        3.2.3 结合酚提取单因素结果
        3.2.4 结合酚提取响应面优化结果
        3.2.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3 蓝色小麦多酚体外生理活性研究
        3.3.1 体外抗氧化结果
        3.3.2 体外降血糖结果
        3.3.3 体外抑菌结果
    3.4 加工处理对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3.4.1 加热处理结果
        3.4.2 光照处理结果
        3.4.3 添加剂处理结果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贵紫麦品种(系)品质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花青素含量
        1.2.2 蛋白质含量
        1.2.3 湿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
        1.2.4 沉降值
        1.2.5 淀粉含量
        1.2.6 淀粉糊化特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贵紫麦品种 (系) 的花青素含量分析
    2.2 贵紫麦品种 (系) 的蛋白质品质分析
    2.3 贵紫麦品种 (系) 的淀粉品质分析
        2.3.1 淀粉糊化特性
        2.3.2 直链淀粉含量
        2.3.3 总淀粉含量
    2.4 贵紫麦品种 (系) 的综合品质性状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8)彩色小麦营养成分及其色素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或缩略词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彩色小麦的重要性
    1.2 彩色小麦的研究现状
        1.2.1 彩色小麦的种类
        1.2.2 彩色小麦色素基因的来源
        1.2.3 彩色小麦色素的遗传
    1.3 彩色小麦籽粒中的营养成分
        1.3.1 花青素
        1.3.2 氨基酸
        1.3.3 彩色小麦氨基酸含量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种
        2.1.3 载体
        2.1.4 LB培养基
        2.1.5 抗生素
        2.1.6 常用商品化生化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收集
        2.2.2 种子RNA的提取
        2.2.3 cDNA的合成
        2.2.4 ThMYC4E、TaMYC1、TaMYB7D基因的克隆
        2.2.5 qRT-PCR分析
        2.2.6 ThMYC4E、TaMYC1、TaMYB7D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
        2.2.7 花青素测定
        2.2.8 氨基酸测定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彩色小麦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3.2 彩色小麦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
        3.2.1 花青素的含量
        3.2.2 氨基酸的含量
    3.3 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
        3.3.1 ThMYC4E
        3.3.2 TaMYC1
        3.3.3 TaMYB7D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彩色小麦麸皮的营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样品的制备
3 实验结果
    3.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3 彩色小麦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分析
    3.4 彩色小麦营养分布
4 结论

(10)彩色小麦麸皮富集化营养组分分析与分离工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彩色小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彩色小麦的营养特性的研究
        1.2.2 彩色小麦花色苷的研究
        1.2.3 彩色小麦抗氧化特性和食品应用的研究
    1.3 小麦麸皮的功能组分
        1.3.1 膳食纤维的功能
        1.3.2 微量元素的功能
        1.3.3 蛋白质的功能
        1.3.4 酚类化合物
    1.4 小麦麸皮的利用现状
        1.4.1 直接利用
        1.4.2 提取利用
    1.5 小麦麸皮的加工方法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彩色小麦皮层粉的制粉方法及品质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3.1 样品制备
        2.2.3.2 出粉率的计算
        2.2.3.3 白度的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皮层粉的出粉率分析
        2.3.2 皮层粉的白度分析
        2.3.3 彩色小麦皮层的结构形态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彩色小麦的物理特性及化学成分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粒形与粒度
        3.3.2 千粒重
        3.3.3 容重
        3.3.4 硬度
        3.3.5 湿面筋
        3.3.6 蛋白质
        3.3.7 脂肪
        3.3.8 灰分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彩色小麦皮层粉的营养组分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蛋白质含量
        4.4.2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4.4.3 彩色小麦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分析
        4.4.4 彩色小麦麸皮粉的灰分分布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彩色小麦营养分离及食品开发工程化设计说明
    5.1 前言
    5.2 设计依据
        5.2.1 原料情况
        5.2.2 生产能力
        5.2.3 设备选用
        5.2.4 场外来粮方式
        5.2.5 技术要求
    5.3 设计内容
    5.4 清理流程设计
        5.4.1 清理流程
        5.4.2 流程说明
    5.5 麦路的主要参数
        5.5.1 立筒库的选择
        5.5.2 毛麦清理流量
        5.5.3 润麦时间、润麦仓个数n和润麦仓容量
        5.5.4 设备规格及其工艺参数
    5.6 制粉工艺流程及其论证
        5.6.1 制粉流程的工艺特点
        5.6.2 制粉工艺参数的确定
        5.6.3 研磨道数和基本流程
        5.6.4 流量平衡表
    5.7 面粉的后处理
        5.7.1 概述
        5.7.2 流程
        5.7.3 论证
    5.8 除尘风网及气力输送
        5.8.1 流程
        5.8.2 粉间气力输送的计算
        5.8.3 论证
    5.9 厂房建筑概述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四、蓝、紫粒小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其品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营养黑小麦新种质冀资麦14号的选育及品质分析[J]. 刘玉平,孟雅宁,兰素缺,张业伦,李杏普. 河北农业科学, 2019(06)
  • [2]彩色小麦的遗传与营养成分研究进展[J]. 李莉,覃鹏.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1)
  • [3]彩色小麦近等基因系籽粒中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J]. 叶琳,刘宝龙,李达,刘昕,秦焕菊,王道文,魏乐,张坤普. 中国农学通报, 2019(24)
  • [4]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对外源硒的响应[D]. 夏清.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5]贵紫麦1号紫粒性状遗传规律及其基因定位[D]. 钱小康. 贵州大学, 2019(09)
  • [6]蓝色小麦多酚体外生理活性及加工稳定性研究[D]. 刘富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贵紫麦品种(系)品质分析及评价[J]. 钱小康,徐如宏,李鲁华,何方,任明见. 河南农业科学, 2019(03)
  • [8]彩色小麦营养成分及其色素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D]. 叶琳. 青海师范大学, 2018(02)
  • [9]彩色小麦麸皮的营养分析[J]. 乔永锋,陈志成. 粮食加工, 2014(04)
  • [10]彩色小麦麸皮富集化营养组分分析与分离工程化研究[D]. 乔永锋.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6)

标签:;  ;  ;  ;  

蓝紫小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品质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