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B型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Prognostic Potential of B - type Natriuetic Peptid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论文文献综述)

吕玲,李霖,李明玥,李霄,于亚君,张晗[1](2022)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评价指标应用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主要套用西医的评价体系,侧重于理化指标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医药自身的优势特色。现就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指标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状况,为建立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马嘉伟[2](2021)在《抗心衰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抗心衰方对气阴两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安全性指标的影响,评价抗心衰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严格参照纳排标准,选择自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证属气阴两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标准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心衰方,观察疗程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ST2、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LVEF及安全性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5例及4例脱落,最后研究纳入治疗组25例,对照组26例,结果如下:1.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NT-proBNP及ST2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及ST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3.LVEF及心功能分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F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均提高(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CRE、UREA、ALT、AST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心衰方可改善气阴两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提高心功能分级,具有良好的药物安全性,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蓉[3](2021)在《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王颖川[4](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内发生再入院的风险模型。方法:设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500例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血液指标、无创诊断工具、侵入性检查、合并症、用药情况及再入院结局。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分析并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结果:5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90天再入院发生134例(26.80%);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在25个变量中选取5个慢性心力衰竭预后风险因素:年龄、低钠血症、NT-proBNP、左心房内径、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史,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依据这5个预后因素构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列线图,C统计量为0.71(95%CI,0.64-0.78),ROC曲线及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具有适中的预测效果。结论:本研究建立用于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的模型时,可选用年龄、低钠血症、NT-proBNP、左心房内径、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史作为其预测因子,此模型具有适中的预测效果。

蔡毅[5](2021)在《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虽然是慢性心功能不全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但目前对于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功能障碍的研究有限,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探索其有效的治疗途径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近几年新研发的心衰治疗药物,在替代ACEI作为Ⅰ类推荐出现在各大心衰指南中,临床疗效令人瞩目,但是对于治疗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衰的经验较少。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观察对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和缬沙坦胶囊治疗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衰患者3个月后,患者心功能等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评估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1月在本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50例,按就医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单号进入实验组,双号进入临床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25例。两组采用冠心病及心衰的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口服,目标剂量200mg BID),对照组则加用缬沙坦胶囊(口服,目标剂量160mg QD)。治疗3个月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T)、NT—proBNP、6MWT及KCCQ评分等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心衰的再住院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1例低血压退出实验,共24名患者完成实验。对照组中2例失访,共23名患者完成实验。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6分钟步行实验、KCCQ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相对于传统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王珊珊[6](2021)在《腹针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腹针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以此客观评价腹针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病房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病人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选取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脐周四穴(水分、阴交、双天枢),每次针刺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行针1次,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C-MLHFQ)评分、(NHYA)心功能分级、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评估。并将两组收集完成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腹针联合西药疗法对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心功能、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以此探析腹针联合西药疗法对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进行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气阴两虚型心衰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此外,两组在降低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食少、尿少等症状的积分上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食少、尿少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常规西药组为66.67%,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上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C-MLHFQ)评分:治疗后,两组心衰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心衰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3.(NHYA)心功能:治疗后,两组(NHYA)心功能改善程度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56.67%高于照组的36.67%(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NHYA)心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4.血浆NT-proBNP水平:治疗后,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腹针联合西药治疗可降低气阴两虚型CHF患者NT-Pro BNP水平,且降低程度优于常规西药组。2.腹针联合西药治疗可改善气阴两虚型CHF患者的中医证候、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在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食少及尿少等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尤为突出,且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组。3.腹针联合西药疗法优化了气阴两虚型CHF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巴立明[7](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NT-proBNP、cTnⅠ、血肌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血肌酐(Scr)的表达水平,探讨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心功能分级的关系,使辨证论治思路,能够更加的客观,为中医、中药在诊疗的过程中,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20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心功能分级:1.1入院基本情况:心功能Ⅲ、Ⅳ级组的呼吸频率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1.2心脏彩超检查:心功能Ⅳ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显着低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心功能Ⅳ级组的左室舒末径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1.3实验室检查:NT-proBNP水平比较:心功能Ⅲ、Ⅳ级组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心功能Ⅳ级组高于心功能Ⅲ级组,P<0.05;血肌酐水平比较:心功能Ⅳ级组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心功能Ⅲ级组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5;cTnI阳性率比较:心功能Ⅲ、Ⅳ级组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2.中医辨证分型:2.1入院基本情况:各组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2心脏彩超检查:阳虚血瘀水饮证,阴阳两虚、血瘀水饮证左室射血分数显着低于其他证型组,P<0.01;2.3实验室检查:NT-proBNP水平比较:阴阳两虚、血瘀水饮证显着高于气虚血瘀证,P<0.01;气虚血瘀水饮证高于气虚血瘀证,P<0.05;血肌酐水平比较:阴阳两虚、血瘀水饮证显着高于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饮证,气阴两虚、血瘀水饮证,P<0.01;阳虚血瘀水饮证高于气虚血瘀证,P<0.05;cTnⅠ阳性率比较:阴阳两虚,血瘀水饮证、阳虚气虚血瘀水饮证显着高于其他证型组,P<0.01。3.相关性分析:NT-proBNP与血肌酐呈显着正相关,r=0.535 P<0.01;血肌酐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着负相关,r=-0.258 P<0.01;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呈显着负相关,r=-0.313 P<0.01。结论:1.慢性心衰患者的呼吸频率、左室舒末径、NT-proBNP、血肌酐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逐步增高;左室射血分数而逐步降低;心功能Ⅳ级时cTnI阳性率更高。2.证型中兼有阳虚证候要素时,NT-proBNP、血肌酐水平、cTnⅠ阳性率会显着升高,左室射血分数会显着下降。3.NT-proBNP与血肌酐具有正相关性;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血肌酐具有负相关性。4.NT-proBNP、血肌酐、cTnⅠ等指标,可以为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赵永伟[8](2021)在《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首先,选取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所有已发表或注册登记的试验,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BM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数据库以及CNKI;国外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有关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还有在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检索已行临床实验但未发表的相关文献。其次,开始筛选文献,主要是2名研究者各自单独实施、从中挖掘合格数据,评价是否可用,最后得到筛选的合格文献数据。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使用Rev Man 5.3版本软件行统计分析,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为主要的研究指标,检测文献及数据异质性,并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稳定性,用森林图展示最后结果,是否发表偏倚则通过考量漏斗图判断。结果:1.通过数据库检索到的8398篇相关文献,通过逐层筛选,剩余适合研究的文献10篇即10项研究,包括患者1145例,包括实验组573例,对照组572例,9个实验报告了LVEF的改善情况,5个试验报告了LVEDD的改善情况,7个试验包含有Hs-CRP的改善情况,8个试验包含有NT-proBNP的改善情况。2.10个样本研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以此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故此次研究的10项研究结果中,包含8项研究为A级;2项研究为B级;0项研究为C级。代表本次试验的文献整体的质量高。3.(1)以LVEF为研究指标:9项研究,包括1085例患者。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8,95%置信区间为(4.08-6.4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8.67,p<0.05,说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独使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改善5.28。提取只有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5项研究,做异质性检验,结果I2=37%<50%,Q检验的P值>0.1,使用固定效应合并研究的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4.20,95%CI(3.44-4.96),Z=10.81,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4.20;(2)以LVEDD为研究指标:4篇文献,研究试验患者纳入了345例。做异质性检验后,提示文献数据间异质性小,P=0.75>0.1,I2=0%<50%,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86,95%置信区间为(-6.52,-5.2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4,p=0.00001<0.05,说明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较单独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改善5.86;(3)以Hs-CRP为研究指标,7篇文献,共纳入患者589例。异质性较高,寻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0%<50%,且Q检验的P=0.94>0.1,提示本次亚组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故可以使用固定效应的方法计算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4,95%CI(-5.87,-4.61),Z=16.35,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Hs-CR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改善5.24;(4)以NT-proBNP为研究指标:8篇文献,共961例患者。异质性较高,查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21%<50%,且Q检验的P=0.28>0.1,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亚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行亚组分析,汇总的MD值为-2159.36,95%CI(-2186.11,-2132.61),Z=158.22,P<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NT-proBN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rh BP联合中药治疗相比较rh BNP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的改善2159.36。结论:该研究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四个为主要的研究指标,行系统评价即Meta分析得出结论:在基础治疗之上rh BNP联合中药相比较在基础治疗之上仅使用rh BNP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效果好,其中尤其是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这一中药的效果改善情况最优。

单少鹏[9](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与超声心动图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预后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出现不良预后的原因之一,通常发生在诸如心脏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心力衰竭发生会导致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超声心动图参数作为一项客观、稳定、准确的心脏评估指标,能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丰富的结构及功能信息,在心衰的预后评估方面有其特有的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标是利用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分析存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的各项超声心动图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该模型有利于协助临床医师对不同心力衰竭患者的监测标准和治疗措施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可以提升超声心动图在临床工作中的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07年1月到2008年12月之间,所有313名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提出并同意参与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全部患者随访4-7年,收集所有患者的1年再入院情况及观察生存时间情况,并对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进行分析整理,收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二尖瓣反流、心包积液等指标以及结合胸部X线片确诊的胸腔积液,将全部的数据资料按7:1.5:1.5的比例分为3组,分别为训练、测试和验证集,应用MATLAB编程,使用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通过训练和验证所有数据来建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1年再入院及3年生存情况预测模型,并评价所建立的心衰预后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研究结果:基于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可依据Performance(MSE)、R指标、误差范围的分布来判断该预后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在经过15次迭代后各样本集均能够达到所需的最低均方误差(MSE),此时验证集的均方误差很小仅为0.078321,在10-1量级以下。R指标表示拟合程度,可以用来评价神经网络模型输出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的各个样本集均有很高的拟合度,其中训练集的R=0.96456,验证集的R=0.96007,测试集的R=0.91943,总体的R=0.95723。误差基本呈正态分布,通过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中接近真实值的占比很高。研究结论及意义:基于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在评估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入院及长期死亡风险方面可以表现出较好的性能,提示可以运用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来协助临床医师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进行准确的评估以及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一个有效的指导方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董娜[10](2021)在《影响慢性HFrEF及HFmrEF患者射血分数恢复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因为左心室泵血能力不足,导致左室血液淤积,肺内的血液无法经过左室顺利泵出,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衰患病率为0.9%。心衰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心血管死亡,包括猝死和泵衰竭。China-HF研究显示,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为4.1%。[研究目的]心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从左心室大小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至重度心室扩张和(或)左心射血分数(LVEF)显着降低。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为心排血量减少和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其严重程度常与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相一致。慢性LVEF降低的心衰(HFrEF)和LVEF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EF)患者LVEF下降越明显,预后越差。因此临床上关注患者LVEF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指出12项临床参数与心衰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其中LVEF占据首位。国外某研究提示心力衰竭患者在30天之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吸烟,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CTn1增加,N末端脑钠肽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并伴有肾功能不全,室性心律不齐,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CHD)和支气管炎。其中,LVEF、纽约心脏功能分类,年龄,NT-proBNP,β受体阻滞剂,室性心律失常和高血压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造成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LVEF的增加以及螺内酯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保护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LVEF的恢复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而目前的临床研究缺乏针对LVEF这一单一指标是否改善的因素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能够影响LVEF恢复的因素,扩大临床可以干预的方向,现针对HFrEF及HFmrEF患者,分析该人群射血分数是否恢复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影响程度。[研究方法]1.收集患者:2010年8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门诊慢性HFrEF及HFmrE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应标准进行入组及排除。纳入标准:既往或随访过程中确诊慢性HFrEF及HFmrEF的心力衰竭,年龄介于10岁至90岁之间的患者,性别不限;初次门诊就诊至最近随访时间至少满1月或遵医嘱规律门诊复诊时长至少满1月的患者;初次门诊就诊或开始规律复诊日期前后1月内有心超结果及相应观测指标的患者;随诊开始后,除去初诊时的心超结果,至少复查过1次心脏彩超的患者;门诊复诊过程中已接受符合中国心衰治疗指南(2014)推荐用药4周的患者。排除标准:既往接受过重大手术或器官移植的患者;随访期间新发或未经规律治疗的严重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肿瘤患者、精神病患者及重大精神创伤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妊娠或在哺乳期的患者;患者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等未能接受符合中国心衰治疗指南(2014)推荐用药4周的患者。2.随访观察及数据收集:收集患者已知的门诊病历。化验及检查结果建立患者信息库。在给予患者标准心衰治疗方案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规律的电话结合门诊随访,收集以上临床资料。3.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后射血分数是否恢复正常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可能影响射血分数恢复的因素,如同性别、年龄、合并症、生活方式、既往史、血压心率、NT-proBNP、肝肾功、血糖血脂、电解质、PT-INR、心超各项指标以及用药方案等。运用统计学手段分析可能影响LVEF恢复的因素。4.根据患者射血分数是否较前增长分为恢复组及未恢复组,筛选出造成LVEF恢复比例显着差异的因素;针对以上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二次计算确定该因素对LVEF恢复是否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根据排除及入组标准筛选后,符合入组标准患者人数为236人。假设△LVEF=(最新LVEF-初诊LVEF)/初诊LVEF×100%。将△LVEF>0定义为射血分数恢复组,△LVEF≤0定义为射血分数未恢复组。经门诊随访,恢复组患者有169例(76.27%),未恢复组患者有67例(23.73%)。经过门诊诊治,恢复的患者比例远远高于未恢复的患者,提示门诊诊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1.人口流行病学特征及基线特征:入组的236名患者中,男性为174例(73.7%),占女性为62例(26.3%)。男性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69.0%,女性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79.0%,(P值=0.131>0.05),即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存在LVEF恢复的差距,男性与女性在日后LVEF恢复的可能性相同,性别对LVEF的恢复并无影响。年龄<30岁的入组患者有6例(2.5%),30岁≤且<50岁有29例(12.3%),50岁≤且<70岁有83例(35.2%),≥70岁有30例(12.7%)。收缩压(SBP)在恢复组 126.5(113~143.25)mmHg,未恢复组 122(109.75~139.25)mmHg(P值=0.250>0.05);舒张压(DBP)在恢复组中76(69~88)mmHg,未恢复组中77(65.75~90.25)mmHg(P值=0.800>0.05);心率(HR)在恢复组中为75(66~87)bpm,未恢复组中为74(65~89)bpm(P值=0.931>0.05)。入组的236例患者中,可明确初诊时心力衰竭分级(NYHA分级)的人数为150例。NYHA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有15例(6.3%),NYHA分级为Ⅱ级的患者为57例(24.0%),NYHA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有50例(21.0%);NYHA分级为Ⅳ级的患者为28例(11.7%)。将患者的初诊时NYHA分级分为≥Ⅲ级和<Ⅲ级。可明确NYHA分级的患者恢复组中,NYHA分级≥Ⅲ级的患者有55例(52.4%);NYHA分级<Ⅲ级的患者有50例(47.6%)。未恢复组中,NYHA分级≥Ⅲ级的患者有23例(51.1%),NYHA分级<Ⅲ级的患者有22例(48.9%)。为进一步验证初诊时患者NYHA分级状态是否影响LVEF的恢复,经过卡方检验,P值0.887>0.05,即初诊时NYHA分级状态之间不存在LVEF恢复的差距,初诊时NYHA分级对LVEF的恢复并无影响。2.心衰病因及伴随疾病:入组患者中了明确病因的患者共有231例,缺血性心肌为106例,占45.9%,非缺血性心肌病为125例,占54.1%。缺血性心肌病中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60.4%,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80.8%。经卡方检验,缺血性心肌病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LVEF的恢复有显着差距(P值=0.001<0.05),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LVEF恢复的比例为60.4%,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LVEF恢复的比例为80.8%,即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后期LVEF恢复的可能性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首诊时,排除首诊时LVEF>50%并在后期出现LVEF下降的患者17例,其余患者共219例,其中可确诊为HFrEF 147例(67.1%),确诊为HFmrEF 72例(32.9%)((P=0.529>0.05)(见附表 1.3)。计算HFrEF与HFmrEF可得出P值=0.529>0.05,可知心衰类型的不同无法造成该人群LVEF恢复的差异。入组患者中明确了是否具有高血压病情的患者共有198例,其中非高血压的患者为103例(52.0%),高血压患者为95例(48.0%)。高血压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76.8%,非高血压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68.9%(P值=0.212>0.05)。入组患者中明确了糖尿病病情的患者共有200例,非糖尿病的患者为15 8例(79.0%),糖尿病患者为42例(21.0%)。糖尿病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64.6%,非糖尿病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71.5%(P值=0.359>0.05)。入组患者中明确了房颤病情的患者共有200例,非房颤的患者为163例(81.5%),房颤患者为37例(18.5%)。房颤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73.0%,非房颤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72.4%(P值=0.943>0.05)。入组患者中了明确既往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情的患者共有194例,未经PCI及CABG治疗的患者为145例(74.7%),经过PCI或CABG患者为49例(25.3%)。经治疗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69.4%,未经治疗患者中的恢复人数比例为72.4%(P值=0.685>0.05)。在是否伴随高血压、糖尿病、房颤以及PCI/CABG治疗史的两组间,均因P值>0.05,LVEF恢复比例不具备显着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既往烟酒史:若患者既往具有吸烟史,且平均吸烟超过每天1根*1年,被认定患者具备吸烟史;若患者既往具有饮酒史,且平均饮酒超过每天1两*1年,度数>18度,被认定患者具备饮酒史。入组的236例患者中,可明确是否有吸烟史的人数为129例,其中既往有吸烟史的人数为59例(45.74%),既往无吸烟史的人数为70例(54.26%),未吸烟患者较吸烟患者例数多。在吸烟组患者中,恢复患者41例(46.1%);在不吸烟患者中,恢复患者48例(53.9%)(见附表8)。为进一步验证吸烟史是否影响LVEF的恢复,将有吸烟史设定为‘1’,无吸烟史设定为‘2’,恢复设定为‘1’,未恢复设定为‘0’,经过卡方检验,P值=0.910>0.05,即是否有吸烟史之间不存在LVEF恢复的差距,吸烟史对LVEF的恢复并无影响。入组的236例患者中,可明确是否有饮酒史的人数为132例,其中既往有饮酒史的人数为48例(36.36%),既往无饮酒史的人数为84例(63.64%),未饮酒患者较饮酒患者例数多。在饮酒患者中,恢复患者35例(38.0%);在不饮酒患者中,恢复患者57例(62.0%)(见附表9)。为进一步验证饮酒史是否影响LVEF的恢复,将有饮酒史设定为‘1’,无饮酒史设定为‘2’,恢复设定为‘1’,未恢复设定为‘0’,(表3),经过卡方检验,P值=0.543>0.05,即是否有饮酒史之间不存在LVEF恢复的差距,饮酒史对LVEF的恢复并无影响。4.首诊时化验指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恢复组中为647.9(209.85~2205.75)pg/mL,未恢复组中为944(412.1~2893)pg/mL,P值=0.056>0.05;ALT在恢复组中22(15~36)U/L,未恢复组中为22.35(14~30)U/L,P值=0.370>0.05;谷草转氨酶(AST)在恢复组中23(17~29)U/L,未恢复组为22(17.75~27.85)U/L,P值=0.597>0.05;血肌酐(Cr)在恢复组中为79(69.825~92.25)μmol/L,在未恢复组中76.5(67~90)μmol/L,P值=0.513>0.05;血糖在恢复组中为5.49(4.655~6.16)mmol/L,未恢复组中为5.29(4.74~6.365)mmol/L,P值=0.741>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恢复组中为2.185(1.715~2.665)mmol/L,未恢复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15(1.75~2.7525)mmol/L(P值=0.699>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恢复组患者为1.04(0.87~1.22)mmol/L,在未恢复组为1.06(0.965~1.2775)mmol/L,P值=0.554>0.05;胆固醇在恢复组中为3.75(3.18~4.43)mmol/L,在未恢复组中为3.735(3.2025~4.4725)mmol/L,P值=0.971>0.05;甘油三酯在恢复组中为1.23(0.93~1.9)mmol/L,未恢复组中1.45(0.89~1.7)mmol/L,P值=0.751>0.05;血钠恢复组中为 141(139.7~143)mmol/L,未恢复组 141(137.75~143)mmol/L,P值=0.292>0.05;PT-INR在恢复组为 1.12(1.06~1.87)mmol/L,在未恢复组 1.17(1.04~1.8725)mmol/L,P值=0.905>0.05;恢复组平均血钾4.3076±0.40971 mmol/L,未恢复组血钾4.3368±0.46944 mmol/L,P值=0.670>0.05;以上结果P值均>0.05,LVEF恢复与未恢复两组间,各项化验指标并无显着差异。5.首诊时心超指标: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患者恢复组平均LV 59.855±8.4720 mm VS 未恢复组平均61.802±9.1625 mm(P值=0.125>0.05);恢复组平均升主动脉31.287±4.6321 mm VS未恢复组平均升主动脉32.164±4.5897 mm(P值=0.242>0.05);左室内径(LA)在恢复组中为42(39~49)mm VS在未恢复组中43(40~49)mm(P值=0.437>0.05);右心房横截面积(RA横截面积)在恢复组 1974(1599~2439)mm^2 VS 在未恢复组为 1932(1558~2188.5)mm^2(P值=0.531>0.05);右室内径(RV)在恢复组为24(21~27)mm VS在未恢复组为24(21~27)mm(P值=0.871>0.05);室间隔厚度(IVS)在恢复组中10(9~11)mm VS未恢复组中10(9~12)mm(P值=0.983>0.05);左室后壁(LVPW)在恢复组中10(8~10)mm VS未恢复组中为9.4(9~10)mm((P值=0.967>0.05);主肺动脉在恢复组为24(22~27)mm VS在未恢复组为25(23~28.25)mm(P值=0.219>0.05);E/e’在恢复组中为 12.09(9.4~22.15)VS 未恢复组中 15(11.65~20.2)(P值=0.299>0.05),以上心超指标均因P值>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诊时收缩期右房探及三尖瓣最大反流压差在恢复组为27(22~33)mmHg,未恢复组为33(25~46)mmHg,P值=0.021<0.05,该压差在恢复组中显着低于未恢复组,此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收缩压在恢复组中为32(27~42)mmHg,在未恢复组中为38(30.5~54.5)mmHg,P值=0.018<0.05,肺动脉收缩压在恢复组中要显着低于未恢复组,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恢复组平均初诊LVEF 35.008±9.1238%,未恢复组的平均初诊LVEF 39.104±9.9790%,P值=0.003<0.05,恢复组的平均初诊射血分数低于未恢复组,二者间有显着差异,该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6.心衰药物的使用:BB类药物使用在入组患者中的使用人数达233例(98.3%),其中分别为倍他乐克缓释片204例(86.4%),康忻24例(10.1%),金络4例(1.6%),博苏1例(0.4%)。在BB类药物使用者中,剂量达标141例(60.8%),未达标92例(39.5%)。在未恢复患者中,BB类药物使用者64例(95.6%),达标者39例(57.8%);在恢复组患者中,BB类药物使用者169例(100%),达标者104例(61.5%),故未恢复组中的BB类药物使用率及达标率均低于恢复组。将BB类药物是否达标与LVEF是否恢复进行卡方检验,P值=0.605>0.05,故不论BB类药物是否达标,LVEF恢复的可能性都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入组患者中的使用人数达89例(37.7%),分别为雅施达54例(22.6%),洛汀新32例(13.6%),依苏2例(0.8%),达爽1例(0.4%)。在ACEI使用者中,剂量已达标者为86例(96.6%),未达标3例(3.4%)。在未恢复患者中,ACEI类药物使用者31例(46.3%),达标者29例(43.3%);在恢复组患者中,ACEI类药物使用者58例(34.3%),达标者57例(33.7%),故未恢复组中的ACEI类药物使用率及达标率均高于恢复组。将ACEI是否达标与LVEF是否恢复进行卡方检验,P值=0.575>0.05,故不论ACEI剂量是否达标,LVEF恢复的可能性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在入组患者中的使用人数达73例(30.9%),分别为科素亚27例(11.4%),代文23例(9.7%),必洛斯18例(7.6%),安博维3例(1.2%),安博诺1例(0.4%),复代文1例(0.4%)。在ARB使用者中,剂量已达标者为35例(47.9%),未达标38例(52.1%)。在未恢复患者中,ARB类药物使用者18例(26.9%),达标者11例(16.4%);在恢复组患者中,ARB类药物使用者55例(32.5%),达标者24例(14.2%)。P值=0.309>0.05,故无论ARB剂量达标与否,LVEF恢复的可能性都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ARB血管紧张素受体-NEP脑啡肽酶的联合抑制剂(ARNI)在入组患者中的使用人数达71例(30.1%),剂量达标者即每日总剂量达400 mg者42例(17.7%),每日总剂量300 mg者6例(2.5%),每日总剂量250 mg者4例(1.6),每日总剂量200 mg者6例(2.5%),每日总剂量175 mg者1例,(0.4%),每日总剂量150 mg者3例(1.2%),每日总剂量100 mg者6例(2.5%),每日总剂量达到50 mg的患者有3例(1.2%)。在使用ARNI的患者中,达标率为59.2%。在未恢复患者中,ARNI类药物使用者17例(25.4%),达标者10例(14.9%);在恢复组患者中,ARNI类药物使用者54例(32.0%),达标者32例(18.9%)。P值=0.975>0.05,故不论ARNI剂量达标与否,LVEF恢复的可能性都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螺内酯在入组患者中的使用人数达120例(50.8%)。在未恢复患者中,螺内酯使用者41例(61.2%);在恢复组患者中,螺内酯使用者79例(46.7%),故未恢复组中的螺内酯使用率高于恢复组。螺内酯的使用与否可使LUEF的恢复产生显着差距。服用螺内酯组中,患者恢复的比例为65.8%;不服用螺内酯治疗组中,患者恢复的比例为77.6%,(P值=0.045<0.05)。不服用螺内酯的患者,LVEF恢复的可能高于服用螺内酯的患者,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利尿剂(包括呋塞米、伊迈格及纳催离)入组患者中的使用人数达61例(25.8%)。在未恢复患者中,利尿剂使用者25例(37.3%);在恢复组患者中,利尿剂使用者36例(21.3%),在未恢复组中,利尿剂使用率高于恢复组。将是否使用利尿剂与LVEF是否恢复进行卡方检验,服用利尿剂组中,患者恢复的比例为59.0%;不服用利尿剂治疗组中,患者恢复的比例为76.0%,(P值=0.011<0.05)。不服用利尿剂的患者,LVEF恢复的可能高于服用利尿剂的患者,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入组患者中,伊伐布雷定的使用人数达19例(8.1%)。在未恢复患者中,伊伐布雷定使用者6例(9.0%);在恢复组患者中,伊伐布雷定使用者13例(7.7%),未恢复组中的伊伐布雷定的使用率稍高于恢复组。P值=0.301>0.05,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入组患者中,抗凝剂的使用人数达41例(17.3%)。在未恢复患者中,抗凝剂使用者13例(19.4%);在恢复组患者中,抗凝剂使用者28例(16.6%),未恢复组中的抗凝剂的使用率稍高于恢复组。P值=0.604>0.05,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以上BB类药物、ACEI类、ARB类、ARNI类是否达标、伊伐布雷定及抗凝剂是否使用,通过卡方检验与LVEF恢复的组间差异,计算结果P值均>0.05,故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螺内酯、利尿剂的使用,通过卡方检验与LVEF恢复的组间差异,计算结果P值<0.05,不服用螺内酯或利尿剂的患者,LVEF恢复的可能性高于服用该药,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见附表1)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对以上6个因素进行二次计算,发现均不是影响LVFE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文通过随访统计发现患者慢性HFrEF及HFmrEF中:1.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后期LVEF恢复的可能性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2.初诊时收缩期右房探及三尖瓣最大反流压差水平较低的患者后期LVEF恢复的可能性,高于该值较高的患者。27(22~33)VS 33(25~46)mmHg。3.初诊时及肺动脉收缩压水平较低的患者,后期LVEF恢复的可能性高于该值较高的患者患者。32(27~42)VS 38(30.5~54.5)mmHg4.初诊时LUEF较低(35.008±9.1238%)的患者,后期LVEF恢复的可能性高于LVEF较高(39.104±9.9790%)的患者。5.不服用螺内酯的患者相较服用该药的患者而言,LVEF恢复的可能性较高。6.不服用利尿剂的患者相较服用该药的患者而言,LVEF恢复的可能性较高。7.上述6各因素虽然可显着造成射血分数恢复的差异,但并非其独立影响因素。8.门诊治疗前后患者射血分数可见明显提高,首诊LVEF 36(30~42)%VS经治疗44.5(35.25~55)%(P=0.000<0.05)。证实了规律门诊及随访管理对LVEF的改善作用。

二、Prognostic Potential of B - type Natriuetic Peptid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gnostic Potential of B - type Natriuetic Peptid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评价指标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心功能评价
    1.1 纽约心功能分级
    1.2 6分钟步行试验(6MWT)
    1.3 超声心动图
2 生物学标志物
    2.1 利钠肽(BNP)
    2.2 心肌损伤标志物
    2.3 心肌纤维化标志物
    2.4 炎症标志物
3 中医证候积分
4 生活质量评价
5 预后评估
6 小结

(2)抗心衰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1.1 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2.1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2.2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
        2.3 慢性心力衰竭的概念及分类
        2.4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
        2.5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2.6 慢性心力衰竭的血清标志物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组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5 脱落病例处理
        2.6 治疗方案
        2.7 观测指标
        2.8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疗效指标观察
        3.3 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2. 抗心衰方组方与药理分析
    3. 临床结果分析
        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2 西医临床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结论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单词缩写对照表
    附录(二)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附录(三) 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住院诊治经过
    1.3 数据收集
    1.4 预后因素的筛选及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的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2.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2.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 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使用
    2.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 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初步验证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心力衰竭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心力衰竭概述
        1.1.1 .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1.1.2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
        1.1.3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
        1.1.4 .心力衰竭的传统药物治疗以及新型药物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
    1.2 .冠心病与心力衰竭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分组方法
        2.1.3 .给药方案
        2.1.4 .实验流程
        2.1.5 .具体观测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T-proBNP指标比较
        2.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部分心脏超声指标比较
        2.3.4 .两组治疗前后KCCQ评分比较
        2.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WT比较
        2.3.6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综述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各类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腹针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2.5 观察指标和疗效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医学伦理问题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统计与分析
        4.3 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4.4 不良反应事件情况
分析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1.1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调查
        1.3 病因、诱因及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法
    2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2.1 病名起源
        2.2 病因病机
        2.3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
        2.4 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3 腹针疗法治疗心衰病(气阴两虚型)的理论依据
        3.1 腹针疗法特点
        3.2 腹针治疗心衰病的机理
        3.3 腹针选穴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2 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NT-proBNP、cTnⅠ、血肌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病例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实验设计
第2章 综述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重组人脑利钠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2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3 结语
第3章
    3.1 研究对象(文献检索结果)
    3.2 研究方法(文献的筛选和纳入)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的问题
    4.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检索策略汇总表(检索表达式)
    附录 B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神经网络与超声心动图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预后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研究背景
第2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影响慢性HFrEF及HFmrEF患者射血分数恢复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观察指标
        2.1.4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内容及指标
        2.2.2 分组标准
        2.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3.1.1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人口学特征
        3.1.2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病因特点比较
        3.1.3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伴随疾病特点比较
        3.1.4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烟酒史情况比较
        3.1.5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情况比较
    3.2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化验结果比较
    3.3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超声情况比较
    3.4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1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BB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2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ACEI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3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ARB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4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ARNI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5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MRA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6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利尿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7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伊伐布雷定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4.8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抗凝剂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5 射血分数降低及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附录
正文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Prognostic Potential of B - type Natriuetic Peptid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评价指标应用现状分析[J]. 吕玲,李霖,李明玥,李霄,于亚君,张晗. 天津中医药, 2022
  • [2]抗心衰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马嘉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D]. 黄蓉.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天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建立[D]. 王颖川.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D]. 蔡毅. 江汉大学, 2021(01)
  • [6]腹针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珊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NT-proBNP、cTnⅠ、血肌酐的相关性研究[D]. 巴立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D]. 赵永伟. 北华大学, 2021(12)
  • [9]基于神经网络与超声心动图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预后模型研究[D]. 单少鹏. 山东大学, 2021(12)
  • [10]影响慢性HFrEF及HFmrEF患者射血分数恢复的因素分析[D]. 董娜.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B型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