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WK型信号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

TYWK型信号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

一、TYWK型信号计算机一体化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光[1](2021)在《光载射频信号处理若干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光载射频信号处理是一门涉及射频技术和光子学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其包括了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微波工程、模拟与数字信号处理、光电融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载射频通信系统及网络应用等多个方面。光载射频技术的研究初衷是在射频系统中引入强大的光子技术,从而消除电子瓶颈的同时带来诸多优点,如高速率、低损耗、大带宽、小尺寸、低功耗、轻重量、高集成度、优良稳定性、抗电磁干扰、频率响应平坦、易于混合集成等技术优势。因此,通过采用基于光子学的射频信号处理技术可实现以前在电域内很难甚至是无法完成的功能或任务。正是由于这种巨大优势,光载射频通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在信号处理、民用通信、国防军事、航空航天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光载射频信号处理关键技术与光载射频通信(RoF)系统应用作为微波光子学两个重要的研究分支,近些年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并成为当前微波光子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针对光载射频通信、光纤射频混合接入网络和微波光子雷达等民用和国防军事应用需求,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重点对光载射频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和光载射频通信系统设计应用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基于光串联单边带调制和光正交单边带复用的多模态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为了解决多制式射频信号收发和传输面临的需求及挑战,提出一种采用光串联单边带调制(OTSSBM)和光正交单边带频谱复用(OOSSBM)的多模态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方案,并在接收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辅助的相干检测,对多路相位调制码型信号的混叠信道进行识别和分离,实现了在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中的多速率信号收发、调制解调与传输。(1)设计了相干RoF系统并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 RoF系统中光载射频信号的频谱结构,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接收端恢复了发射的2 Gbit/s和5 Gbit/s的BPSK码型信号,给出了信号发射前和接收后的时域波形图和眼图对比。搭建了光载射频信号发送、传输、接收和处理的多信道高谱效相干光载射频通信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所提出的不同类型及条件(单信道与双信道;OTSSBM与OOSSBM;40 km单模光纤传输与背靠背系统等)下的复用信号,经40公里单模光纤传输后系统性能良好,均满足误比特率(BER)低于10-9,品质因数达到6以上。(2)分析了采用OTSSBM和OOSSBM时,传输2 Gbit/s和5 Gbit/s的BPSK信号,在保持能量效率适中的前提下,两种复用方案各自分别的频谱效率达到了 4.2 bit/s/Hz和4.9 bit/s/Hz,综合利用OTSSBM和OOSSBM两种方案达到7.4 bit/s/Hz。在提高光单载波射频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信道容量的同时,使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辅助的相干检测进行信号解调与恢复,没有增加额外的混叠信道分离硬件或光电器件,简化了系统结构和复杂度。二、设计了基于硅基光电子的相干光载射频通信集成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采用级联硅基微环谐振腔(MRR)结构,设计了具有波长选择性的高Q值、超窄带、可调谐的三通带光带通滤波器,并实现了基于MRR的光多载波产生的技术方案;设计了用于调制高速射频信号的硅基双电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E-MZM);利用所设计的MRR滤波器和DE-MZM等硅基光电子器件,设计了一种发射多路多制式射频信号并提供多类型射频信号接入功能的光载射频信号集成发射机;利用硅基平面光波导设计了混合集成数字相干光接收机,并对所设计的集成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性能做了系统品质因数(Q-factor)和误码率(BER)的验证和测试。(1)利用上下分插型(或称作“上传下载型”)硅基MRR设计了超窄带可调谐光带通滤波器,所设计的单微环谐振滤波器中心波长为1552.52nm,3dB带宽为0.04nm,FSR为10nm,并拥有陡峭的滤波窗口上升沿和下降沿,利用热光效应可调谐滤波通带。通过将三个硅基单微环级联,形成具有波长选择性和可重构性的三通带可调谐窄带光带通滤波器。三个通带的中心波长分别为1550.7 nm,1551 nm和1551.3 nm,其平坦度良好,通道间隔FSR达到10 nm,吸收损耗低于3 dB/cm,每个微环谐振滤波器的精细度Finesse为250,Qtotal达到38750,级联多频带微环谐振滤波器产生多载波光源,其尺寸在毫米级。(2)设计了高速硅基双电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E-MZM),其带宽达到30 GHz,对于BPSK信号的数据速率接近10 Gbit/s。以三个频带作为光载波分别调制不同频段和类型的射频信号,以BPSK调制码型发射则每路信号达到10 Gbit/s的数据速率。设计了亚微米尺寸硅基波导可调谐光衰减器(VOA),并分析了其特性。设计了双平行双电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其被用于构成I/Q调制器。将有三个频带的微环谐振滤波器和三个硅基调制器串联后再并联,构成了在三个光载波上调制,同时加载多路不同类型宽带信号(如WiFi,WiMAX等射频信号,或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任意组合)的光载射频通信集成发射机,整个芯片尺寸为7.8 mm2的毫米量级。(3)为了解决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对于数字相干接收机在集成度、功耗、工作稳定性、灵敏度、响应度波动、相位误差方面的进一步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硅基平面光波导的集成数字相干光接收机前端,并测试了所设计的集成相干接收机前端模块的性能和参数指标。在1520 nm~1620 nm宽波长范围内,相位漂移在±1°,保证了相应端口良好的相位正交性。当温度在-5℃~80℃时,响应度幅度波动在±0.25 dB;相邻光电探测器端口之间的响应度偏差在0.4 dB之内。测试了对于112 Gbit/s PDM-QPSK调制码型信号的接收性能,得到了偏振正交方向X信道和Y信道上清晰且易于判决的星座图,以及品质因数(Q值)和信号光功率(光信噪比)的近似线性对应关系。三、设计基于DP-DPMZM和SOA-MZI的光载射频信号处理技术方案为了在一个光载射频信号处理系统中实现多项功能,并提高系统集成度及降低成本,对光载射频信号处理的三种核心技术——移相、滤波和倍频进行了综合方案设计。(1)基于双偏振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P-DPMZM),设计了具有倍频功能的宽带光载射频信号移相器,不仅对射频信号进行2-6倍频调控,且在光域实现了 360°相位控制。仿真验证了其相移范围和倍频效果,相移量与相位调控参量接近线性关系,多倍频与相位控制这两种处理同时进行。分析了消光比的变化、90°混合器的幅度和相位不平衡性对相位漂移、幅度抖动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2)借助MZM的单边带(SSB)调制(用于加载射频信号)和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光学非线性效应(慢光效应和相干布居振荡),设计了一种滤波通带(中心波长)和3 dB带宽均可调谐的射频光子滤波器,该滤波器中心波长在15 GHz-20 GHz的频率范围内调节,并具有超过15 GHz的自由频谱范围(FSR),中心波长不同,其FSR不同,最低的FSR亦超过15 GHz。调节SOA的注入电流,实现了其频带和3 dB带宽可调,在SOA驱动电流为420 mA左右时,FSR=15.44 GHz,滤波器通带的3 dB带宽BW3dB=2.45 MHz,品质因数Q-factor>6300(对于单通带滤波器,Q-factor=Finesse=FSR/BW3dB≈6302),滤波器带外抑制比达到41 dB。(3)采用偏振分束器、偏振耦合器与两个SOA构成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型结构(SOA-MZI),设计了宽带射频光子移相器,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相移的动态范围达到360°、调控精度达到0.1°、相移带宽接近30 GHz,相位变化量与SOA驱动电流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且依照相移精度对相移量进行连续调节。这些特性均优于传统方案。此外也对所设计的射频光子移相器非线性失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上述三个创新点不仅提升了光载射频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频谱效率和多模态应用,丰富了光载射频信号发射和接入服务的多样性,还提高了系统集成度,降低功耗、减小器件尺寸,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对射频信号的相位在光域进行连续精确调控,同时进行倍频和滤波等处理,增强了光载射频信号处理系统的综合功能。本论文针对基于光载射频通信的超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微波光子雷达、光控相控阵、电子对抗系统以及其它需要高性能光载射频信号处理的领域开展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李磊[2](2021)在《连铸机PLC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连铸技术的开发,钢坯收得率以及质量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大幅降低了相应的耗。对连铸机使用的PLC控制系统进行深层次的设计,综合总线以及工业以太网络,设立以PLC控制单元模块为核心的框架,得到功能更为丰富的控制单元,并且提高了控制的精度。该连铸机PLC控制系统加快了新兴科技以及新型工艺方法投入实际应用的进度,同时也为其他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参考。

吕奕铭[3](2021)在《甚高频热声成像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声成像(Thermoacoustic Tomography,TAT)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式成像技术,与传统的成像手段对比,它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低成本、无电离辐射的优点。热声成像的物理机理可以概括为:生物组织在短脉冲的激励下吸收电磁能量并产生热量,导致自身热膨胀并引发机械振动产生超声波。超声波被在布置在生物组织附近的超声探头所接收,经过放大和其他后处理步骤之后被用于图像的重构。在不同频率激励下的热声成像对比度的来源有一些差别,对于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来说,生物组织的离子电导率是图像对比度的主要来源,这一特性可以用于解决微波热声成像对含水量较多的生物软组织成像的低对比度问题。除此之外,VHF电磁波波长较长,具有更好的成像深度。本文针对甚高频热声成像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1.用于VHF热声成像中多物理场一体化仿真的精确人体乳房模型建立为了提供一种更为接近临床试验的仿真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精确的人体乳房组织的构建方法。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组织的空间结构、电磁模型和声速模型。对于空间结构,本文基于MRI断层影像对人体组织进行了3D模型重建,最终获取的模型不仅在轮廓上与MRI影像相符合,而且还原了其内部的精细结构。对于电磁参数的建模则采用多级Cole-Cole模型来推算VHF频段的生物组织电磁参数。而对于组织的声速,则采用软组织中密度与声速的关系模型来进行推算。该建模方法具有一般性,理论上可以对任意具有完整影像数据的组织进行建模,可以为生物组织的各类物理仿真提供精确的模型。2.VHF热声成像系统的多物理场一体化仿真框架构建为了通过仿真手段研究VHF下的热声成像,本文构建了相应的一体化仿真框架,包括:成像场景的构建和设置、热声成像多物理场正演和热声图像反演。通过耦合装置的设计、耦合液的选择、超声探头的布置等完成了对于成像场景的构建,并采用时域有限积分算法(Finite Integration Time Domain,FITD)和伪谱算法(Pseudo Spectrum,PS)分别进行正演过程中的电磁计算和声场计算,最后通过时间反转镜(Time Reversal Mirror,TRM)来完成图像的重构。该框架包含了完整的热声成像中的多物理过程,提供了一种研究热声技术的仿真平台。3.基于VHF一体化仿真框架的热声成像影响因素研究本文在仿真框架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于VHF热声成像的仿真研究,着重研究和分析了激励频率和电场方向对于成像结果的影响,说明了频率升高和电场的线极化所带来的生物组织能量吸收不均匀的问题。最后针对于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系统改进方案,包括:变更激励方式为圆极化和改进线极化耦合装置的安装平台,并通过仿真的方式验证了两种方案的在改善线极化天线激励的组织能量吸收不均匀问题的可行性。4.应用于VHF热声成像系统的宽带小型化的耦合天线的设计为了满足不同输出特性的VHF热声激励源,本文进行了相应的宽带小型化的耦合天线的设计。通过对VHF激励源的波形和频谱的分析,提出了应用于该系统的耦合装置的设计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应用于VHF的热声成像的宽带天线设计方案:螺旋天线和对踵Vivaldi天线,针对于Vivaldi天线,进行了天线的小型化和低频部分反射系数的改善。仿真结果显示,天线在低频处的匹配良好且具有宽带特性。最后,通过对于Vivaldi天线功率容量和一体化仿真的分析验证了该天线应用于热声系统的可行性。5.VHF激励下的热声成像实验探究为了从实验的角度研究VHF激励用于热声成像系统的可行性,本文进行了使用无载波高压脉冲为激励的实验探究。实验基于现有的高压电源搭建了VHF原型热声系统:耦合装置为螺旋天线,耦合液使用去离子水并分别以盐水管和金属丝作为目标,采用两种不同聚焦类型的超声探头进行了实验研究,最后分析了实验结果并给出了后续的改进方向。

吴奶明[4](2020)在《智慧矿山建设发展方案及趋势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智慧矿山已成为发展趋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具有感知、联动、分析、决策能力的智慧矿山管控一体化数据中心、安全生产联动解决方案、智能化子系统无人值守升级和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智慧化矿山,最终达到减员增效、无人值守的目的。本文研究应用于矿山的智能生产管控关键技术,并融合信息物理系统(CPS)理念,结合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实现矿井各类数据的充分整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煤矿安全生产数据关系,实现数据驱动的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创新模式。项目完成后技术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应用于各类智能化矿井建设,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数据集成、功能集成和业务集成,实现多系统间的可视调度、智能协调联动和综合信息展示。智慧矿山基于空间和时间的四维地理信息,建设通信“一张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计算机软件及各种网络,集成应用各类传感感知、数据通信、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技术,对矿山信息化、工业自动化深度融合。智慧矿山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具有感知、联动、分析、决策能力的智慧矿山管控一体化数据中心、安全生产联动解决方案、智能化子系统无人值守升级和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智慧化矿山,最终达到减员增效、无人值守的目的。

田伟[5](2020)在《油菜轴流脱粒过程产生粉尘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粒装置是油菜联合收割机的重要工作部件,也是油菜机械收获过程中粉尘主要产生源。在进行油菜机械收获时,脱粒装置在将油菜植株破碎实现有效脱粒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粉尘。脱粒产生的大量粉尘被直接排出机外,严重危害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污染环境,沉积于机具热源处阻隔散热易引发火灾等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低尘收获机具成为农业机械研发的重要方向。针对粉尘危害问题,本文开展了油菜轴流脱粒装置作业粉尘产生的试验研究。探索了脱粒装置作业参数与产尘浓度峰值、脱粒损失之间的关系,获得脱粒装置最优作业参数组合及脱粒产尘的部分物理特性,为后续农作物收获降尘、除尘方案的制定,开展绿色收获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油菜机械收获作业环境分析。目前,我国油菜收割机仍以中小型为主,驾驶室多为开放式,收获时产生的粉尘会直接与作业人员接触。对油菜机械收获时驾驶室处呼吸性粉尘浓度、总粉尘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为68.5mg/m3,均值为28.3mg/m3,总粉尘浓度峰值为144.3mg/m3,均值为60.9mg/m3,各粉尘浓度值均远超谷物粉尘4mg/m3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2)分析了谷物脱粒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危害,确立了油菜轴流脱粒产尘试验的整体研究方案。针对我国油菜配套脱粒装置使用情况,设计了一种纵轴流钉齿式脱粒装置用于脱粒产尘试验。针对脱粒产尘的收集设计了一款脱粒集尘滤袋并完善了脱粒粉尘浓度检测设备的配套使用,以便对脱粒产尘浓度、产尘量、粒度分布等物理特性进行检测分析。(3)对油菜含水率、脱粒滚筒转速与脱粒产尘量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通过集尘滤袋与分层筛相配合对脱粒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筛分,将获得的粉尘样品平衡水分后称量。结果显示:含水率与产尘量呈负相关性,随着含水率的降低其产尘量呈倍数上升;滚筒转速与产尘量之间非正相关,随着滚筒转速的增加产尘量先上升后降低。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所收集到的粉尘样品进行粒度分布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粒径范围为20μm~1800μm,中位径值为686.2μm,以500μm为界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性飞絮同时存在。(4)为保证粉尘浓度检测数据具有代表性,能准确反映脱粒产尘情况,对粉尘浓度检测位置进行选取。在脱粒台架上建立坐标系,根据滚筒凹板筛下脱出物料轴向分布情况,选取X=700mm的轴切面为粉尘浓度检测平面。根据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在检测平面的分布及各检测点受外界干扰情况,选取坐标点(700,700,0)为粉尘浓度检测点。(5)油菜脱粒产尘台架试验研究。根据油菜脱粒产尘分析结果,选取滚筒转速、脱粒间隙、钉齿间距为试验因素开展单因素试验,得到脱粒损失率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随各试验因素的变化规律。为探究脱粒装置作业参数与脱粒损失率、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之间的关系,以滚筒转速、脱粒间隙、钉齿间距为试验因素,以脱粒损失率、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各因素与脱粒损失率、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并对各因素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脱粒损失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脱粒间隙>滚筒转速>钉齿间距;各因素对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的影响大小顺序为:钉齿间距>脱粒间隙>滚筒转速。试验获得的优化参数为:滚筒转速548r/min、脱粒间隙19.4mm、钉齿间距150mm。对试验所得最优参数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脱粒损失率为0.47%,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为31.62mg/m3,脱粒损失率相对误差为2.13%,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相对误差为4.59%。相对误差较小,优化模型可靠。

李爽[6](2020)在《用于核电控制系统的自动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核电数字控制系统(简称“DCS”)用于反应堆保护以及全厂工艺系统控制,是核电站的神经中枢,是核电站最重要的设备之一。鉴于其对核电站核安全和稳定运行的高度重要性,在DCS设备出厂前要进行全面的测试,以保证设备可用性并验证功能正确性。当前,在我国核电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中,测试活动虽然已经开始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但工具软件仍然以较为传统的人工驻点测试以及软件强制外部信号等方法为主,这使得测试过程异常繁琐,在高强度的测试过程中,较易发生测试人员的疏忽问题,只能通过反复多次的测试来保证测试准确性,这无形中增加了整个系统实现过程的成本。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要设计并实现一套数字控制系统自动测试工具,提升测试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减少测试人力投入、缩短测试工期、减少和避免人工测试引入的人因失误,使核电数字控制系统测试自动化技术含量与技术水平处于业界领先地位。本论文主要是基于广利核公司DCS的Firm Sys平台及Fit Rel平台研制一套自动测试工具,通过网络协议与测试装置对接,完善MACS VI平台的网络接入,基本实现全平台DCS网络信号与硬信号混合I/O,实现测试装置在产品及系统测试生命周期内的通用性。自动测试工具是可配置、可组态的通用自动化测试装置,适用于公司各个仪控平台测试,适用于产品测试(含平台产品级测试及平台系统级测试)和工程应用测试(含FT测试和FAT测试)。文中通过对核电仪控自动测试工具系统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性能及接口要求等方面的需求,针对系统需求,开展核电仪控自动测试工具的系统设计工作,包括规定了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开展物理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供电系统方案设计等活动,系统实现包括监视调理模块功能、自动测试模块功能、CPR1000测试装置软件集成、设备仿真功能、Fit Rel平台连接功能等,通过开展系统测试活动,对系统设计进行验证,通过研制验证样机,对系统应用进行测试验证,依据公司开发和验证流程要求开展核电仪控自动测试工具的研制工作,最终通过各项研制测试活动,并在红沿河5、6号机组DCS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安全级、非安全级FT、FAT测试中应用了本测试工具,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大幅提升了测试效率,后续也将应用于更多的研发、工程项目的测试活动中。

张立金[7](2020)在《基于USB采集卡的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动机作为汽车动力的重要输出来源,其性能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整体质量,所以对发动机参数检测和故障分析尤为重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各种检测仪器向着智能化、功能多样化、便携的趋势发展,也对汽车检测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汽车振动信号处理、分析与性能参数的测试,应用Matlab与Delphi混合编程技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USB数据采集卡集八通道信号采集及多功能处理与分析于一体的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采用Delphi编程编写了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八通道大容量不间断采集、实时信号数值和波形显示等功能;编程实现中自定义了数据环形缓冲区类以满足不同线程数据的读取、写入正常;应用多线程编程技术以提高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利用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COM)技术实现了 Matlab与Delphi混合编程;借助Matlab强大的函数工具箱实现了近30种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Matlab与Delphi混合编程技术的使用增强了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便于后期分析方法的拓展。为使不同分析方法间优势互补,通过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几种时频组合分析方法,如 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小波分解与FFT、小波降噪与FFT、EMD-维格纳分布(Wigner-Ville Distibution)、EEMD(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FFT 等时频组合分析方法,其组合不仅拓展了时频分析方法,也使其对信号的分析处理更加准确。通过对帕萨特全车电器实训台传感器的检测并进行误差分析、仿真信号的分析和现场测试发动机的振动信号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验证,对非平稳性信号的采集与分析具有良好的效果,结果验证了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该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还可应用于机械设备检测中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故障诊断和分析等方面。

林美珍[8](2020)在《汽车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车辆电气技术迅猛发展,目前,现代轿车大部分都采用了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空调,自动空调控制越来越人工智能化,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一旦空调系统发生问题,车主往往很难自己解决,就要进修理厂由维修技师诊断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要实现快且准诊断,除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后,还需要过硬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新技术更上时代步伐。此状况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向学生教授新技术、新工艺外,另一方面还要求学校实训设备和专业教具及时更新,为学生掌握新技术提供良好实训环境,适应时代发展的设备。在资源和资金有限情况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一款适合本校学情的汽车空调故障模拟专业教具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针对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目前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了目前国内汽车空调教具存在的问题。采用卡罗拉自动空调为实验台平台,分析其组成、控制功能、故障现象、诊断及排故思路、故障模拟方法,研究开发卡罗拉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和控制原理、故障诊断方法,为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开发提供理论研究基础。2、整理和总结分析汽车空调常见故障、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检测原理,研究和设计自动空调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故障模拟方法。3、以卡罗拉自动空调为实验台平台,设计汽车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实验台,其中包括实验台的布局设计、操作演示面板的设计、实验台的控制面板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电路设计,控制芯片和驱动芯片等硬件的选择和设计,以及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和软件的设计。4、对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周学斌[9](2020)在《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全面快速发展,电网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电网安全生产运行越来越依赖大量综合信息。智能电网对各类实时和非实时广域海量全景状态信息进行精确采集和高效传输,并实现“三流”融合、高度集成与共享,相比传统电网监测系统,智能电网广域监测范围、监测节点数、监测信息类型及监测信息量等明显增加。在智能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化进程中,新业务蓬勃发展使得电力通信网业务变得复杂多样化,业务逐层汇聚后通过电力通信网进行传输,对电力通信网提出了更高要求,且随着智能电网、信息系统、营销系统等发展产生了海量数据交互,带宽需求急剧上升,现有传输网络已无法满足,导致智能电网高级应用系统功能无法实现,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满足智能电网对海量数据在线监测、传输、存储的需要,实现智能电网高级应用系统功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本文针对智能电网海量数据传输和存储轻型化的需求,从压缩采样、基于低秩Hankel矩阵的非均匀采样、最少特征信息提取、轻型协议数据生成及原始海量数据还原等方面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Ⅰ型信号(即数据含脉冲信号或振荡信号)提出一种采用压缩感知理论实现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采样的方法。电网发生扰动,基于事件触发机制对扰动发生前后一个观测时窗内数据进行在线录波,并完整采样记录,采用扰动检测方法精确定位扰动时间。然后,采用深度学习网络对数据进行快速模式识别,数据为Ⅰ型信号,数据各分量按照一定顺序选择强相关原子库进行稀疏分解,强相关原子库是根据数据分量的动态特性、数学模型构建的冗余原子库,可有效提升数据分量稀疏性,降低数据总稀疏度大小和优化测量矩阵规模,数据压缩采样数据量更少。为增强数据压缩采样实时性,通过设置内积常数以减少原子库子集的规模、采用智能算法加快原子匹配追踪、采用正交投影矩阵更新代替稀疏分解的最小二乘法避免多次求解逆矩阵等措施,降低数据分量稀疏分解的时间。最后,对脉冲数据分量采用信号共振稀疏分解(RBSSD)进行增强提取,对需监测的弱数据分量幅值进行增幅,并采用谐波滤除(HF)算法进行滤除,有效提高数据分量重构精度。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对Ⅰ型信号进行压缩采样的精确性和有效性。(2)针对Ⅱ型信号(即数据只含类基波信号、短期变动信号),提出一种采用低秩矩阵填充理论实现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采样的方法。采用深度学习网络对数据进行快速模式识别,数据为Ⅱ型信号,数据由算子Ξ组成Hankel矩阵,基于低秩Hankel矩阵对数据进行非均匀采样,减少数据采样量。首先,对信号数据组成Hankel矩阵的低秩性进行了严格数学证明,得出智能电网海量数据具有低秩性。数据非均匀采样点由算子Ξ组成部分元素被观测待恢复的Hankel矩阵,采用矩阵填充恢复算法恢复矩阵,对恢复矩阵副对角线元素求平均值恢复信号,恢复信号相对误差满足要求时,将数据非均匀采样点的位置形成位串uv,可用于快速确定观测时窗后数据的非均匀采样点。最后,针对采用随机采样矩阵确定数据非均匀采样点存在随机性、计算量大等缺点,采用斜率差绝对值(AVGD)方法可快速确定数据非均匀采样点,低秩矩阵填充还可利用数据周期性、对称性、奇偶性等特征,简化确定数据非均匀采样点的计算。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对Ⅱ型信号采用基于低秩Hanel矩阵的非均匀采样方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3)针对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传输,提出基于最少特征信息传输原理的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传输方法。数据为Ⅰ型信号,数据压缩测量值采用重构算法,对数据稀疏表示向量进行重构,稀疏表示向量经分析和插值修正得数据分量特征参数,提取特征参数和稀疏表示向量非零系数二者中参数少的为数据分量最少特征信息;数据为Ⅱ型信号,数据非均匀采样点由算子Ξ组成部分元素被观测待恢复的低秩Hankel矩阵,采用矩阵填充恢复算法恢复矩阵,并经矩阵奇异值分解得非零奇异值为数据最少特征信息。然后,定义特征模式分组编码和模式特征向量映射规则,利用融合技术将异构最少特征信息进行融合,采用采样值传输协议进行报文封装,生成遵循IEC61850-9-2标准的采样最少特征值轻型协议数据进行网络传输,实现通信网络数据标准化、高度集成与共享。通过设置虚拟局域标识(VID),避免数据帧大范围广播传输,造成网络风暴和堵塞,节省网络资源,采用动态带宽分配(DBA)算法对网络带宽进行动态分配,优先保证高优先级报文传输的实时性,减少传输时延和抖动,实现各类报文传输得到合理的网络带宽。最后,介绍轻型协议数据传输到信宿端,执行与信源端生成轻型协议数据相反的操作,通过对轻型协议报文解封、特征解析,根据模式特征向量映射规则重构或恢复模式分量,并叠加快速准确还原原始海量数据。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基于最少特征信息传输原理的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传输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基于OPNET网络仿真平台构建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模型,进行海量数据网络传输仿真实验,并对网络传输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估,轻型传输可以有效减轻网络传输负荷,并降低传输延时。然后,对实验室搭建的轻型数据传输物理原型系统与传统数据传输系统进行对比模拟测试,轻型传输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网络传输流量,传输数据压缩比随模拟采样频率增大而增大。网络仿真实验和物理原型系统动态模拟测试结果,均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化机制的可行性、可靠性及优越性。论文最后对本文结论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吴肖[10](2020)在《机翼结构分布式光纤载荷辨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航空航天领域,随着未来飞行器朝着大型化、复杂化以及任务模式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各类军、民用航空器发展重要支撑平台的机翼结构是决定飞机整体性能的主要部件之一。实时监测与反演机翼表面的载荷分布状态,对提升未来飞行器翼面气动性能,实现机翼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提出开展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机翼结构动、静态载荷辨识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类似大展弦比机翼的铝合金悬臂梁结构为对象,研究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与卡尔曼滤波器的动载荷识别算法,实现动载荷幅值与激励位置的辨识。借助有限元数值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其次,研究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与模态分析方法的铝合金悬臂梁结构动载荷识别算法。根据位移频响函数、位移振型函数和应变振型函数,推算出应变-载荷函数表达式。借助有限元数值仿真,验证了悬臂梁模型在多种加载工况下的动载荷识别效果。接着,研究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构建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动载荷辨识实验系统。开展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悬臂梁结构动载荷辨识试验,得到了卡尔曼滤波法与应变模态法对应的载荷识别效果,给出了相应载荷辨识误差及影响因素。然后,开展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变截面大展弦比类机翼结构的动载荷辨识方法。推导了假定变截面梁质量矩阵、刚度矩阵等参数信息,结合卡尔曼滤波器算法实现动态载荷识别。通过仿真与实验手段,验证了该算法对于多种不同载荷形式辨识的工程适用性。最后,研究了基于应变响应叠加原理的机翼结构分布式光纤载荷监测方法。通过标定实验,获得标定子载荷响应与预测工况响应之间的载荷拟合系数,进而叠加标定子载荷,求得机翼所受外部载荷。

二、TYWK型信号计算机一体化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YWK型信号计算机一体化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光载射频信号处理若干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载射频信号处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光载射频通信的发展动态及技术优势
        1.2.1 光载射频信号处理与光载射频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光载射频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2.3 光载射频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
        1.2.4 射频光子信号处理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载射频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
    2.1 RoF系统中光载射频信号的产生
        2.1.1 光载射频通信系统中的调制器
        2.1.2 双光源外差混频技术
    2.2 光电上变频和下变频技术
        2.2.1 MZM实现上变频
        2.2.2 EAM实现上变频
        2.2.3 光电下变频技术
    2.3 射频信号的光域调制与解调技术
        2.3.1 光载射频信号的直接调制技术
        2.3.2 光载射频信号的外调制技术
        2.3.3 光载射频信号的包络检波解调
    2.4 光载射频通信链路中的信号失真原因及分析
        2.4.1 谐波失真问题研究
        2.4.2 RoF系统光纤链路中的传输色散
        2.4.3 RoF链路中的噪声产生原因及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信道高谱效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
    3.1 基于串联单边带调制的光载射频信号产生
        3.1.1 光载射频信号串联单边带调制的方案设计
        3.1.2 光载射频信号串联单边带调制的数学模型与理论推导
    3.2 基于光正交单边带复用的光载射频信号产生
        3.2.1 光载射频信号正交单边带复用的方案设计
        3.2.2 光载射频信号正交单边带复用的理论推导与分析
    3.3 多信道高谱效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
        3.3.1 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3.3.2 多模态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的设计及实验平台的建立
        3.3.3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光载射频通信相干接收与信号解调恢复
        3.3.4 多信道高谱效光载射频通信系统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硅基光电子的相干光载射频通信集成收发机
    4.1 高Q值超窄带的光带通滤波器设计
        4.1.1 基于硅基单微环的波长选择性光带通滤波器
        4.1.2 基于串联多微环的可调谐超窄带光带通滤波器
    4.2 基于硅基滤波器和硅基调制器的集成光载射频信号发射机设计
        4.2.1 硅基双电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4.2.2 硅基集成多信道光载射频信号发射机设计与实现
        4.2.3 硅基光载射频信号发射机的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集成发射机的相干光载射频通信系统
        4.3.1 集成相干光载射频信号发射机的实现
        4.3.2 光载射频通信系统性能验证及结果分析
    4.4 光载射频通信集成数字相干光接收机前端设计
        4.4.1 集成数字相干光接收机的方案设计
        4.4.2 集成数字相干光接收机前端的设计结构
        4.4.3 数字相干光接收机前端模块的性能参数指标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DP-DPMZM和SOA-MZI的光载射频信号处理技术
    5.1 基于DP-DPMZM的光载射频信号移相与倍频方案
        5.1.1 基于DP-DPMZM倍频相移方案的机理分析与数学模型
        5.1.2 倍频功能的数值仿真与验证分析
        5.1.3 移相功能的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5.1.4 基于DP-DPMZM的倍频移相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2 基于MZM和SOA的射频光子滤波器的设计方案
        5.2.1 基于MZM和SOA的射频光子滤波模块设计
        5.2.2 基于MZM和SOA的射频光子滤波器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5.2.3 射频光子滤波器的应用分析
    5.3 基于SOA-MZI结构的光载射频信号移相器设计
        5.3.1 光载射频信号移相的机理特点及典型设计方案分析
        5.3.2 基于SOA-MZI结构的射频光子移相器设计方案
        5.3.3 基于SOA-MZI的光载射频移相器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成果
    6.2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6.3 未来展望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2)连铸机PLC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连铸机生产的工艺
    1.1 浇铸流程的准备工作
    1.2 浇铸和结晶的过程
    1.3 矫正切割过程
2 连铸机装置的的PLC控制系统的规划设计
    2.1 连铸机装置的PLC控制系统框架结构的规划设计
    2.2 PLC集散形式的控制装置系统的主要特征
    2.3 连铸机装置的PLC控制系统各项功能的规划设计
    2.4 铸流机工作控制系统设计
        2.4.1 铸流机装置的PLC系统构成及其各项功能
        2.4.2 公共部分PLC系统构成以及相关的功能
3 连铸机装置PLC系统控制程序软件的设计
    3.1 连铸相关工艺过程的模块系统设计
    3.2 铸流过程的PLC软件执行框架流程的设计
    3.3 公共系统部分PLC程序软件流程设计
4 结语

(3)甚高频热声成像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热声成像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热声成像理论
    2.1 热声成像的基本物理原理
        2.1.1 生物组织的电磁模型
        2.1.2 生物组织的电磁波吸收和超声波产生
        2.1.2.1 生物组织对电磁波的吸收
        2.1.2.2 超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2.1.3 VHF和微波热声成像中生物组织对比源分析
    2.2 热声成像的系统介绍
        2.2.1 激励源
        2.2.2 耦合装置
        2.2.3 耦合液
        2.2.4 超声探头
        2.2.5 超声前置放大器
    2.3 热声成像的性能指标
        2.3.1 超声信号强度
        2.3.2 成像深度
        2.3.3 成像分辨率
        2.3.4 图像的对比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HF热声技术的复杂组织成像一体化仿真研究
    3.1 VHF一体化仿真框架
        3.1.1 一体化仿真框架简介
        3.1.2 一体化仿真的算法
    3.2 一体化仿真的精确人体乳房物理模型建立
        3.2.1 基于MRI扫描数据的乳房三维空间模型建立
        3.2.2 乳房电磁参数与其他物理参数建模
    3.3 一体化仿真框架构建和仿真结果
        3.3.1 耦合装置设计
        3.3.2 仿真容器的设置
        3.3.3 仿真结果
    3.4 影响VHF热声成像结果的因素的仿真研究
        3.4.1 激励频率对热声成像的影响
        3.4.2 电场方向对成像结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HF热声成像系统的耦合装置设计
    4.1 VHF激励信号与天线设计分析
        4.1.1 载波脉冲信号分析
        4.1.2 无载波脉冲信号分析
        4.1.3 VHF热声系统耦合装置设计分析
    4.2 螺旋天线的设计
    4.3 对踵Vivaldi天线设计理论
    4.4 VHF热声成像系统的对踵Vivaldi天线初步设计
        4.4.1 天线的结构和参数
        4.4.2 仿真与实测结果
    4.5 对踵Vivaldi天线的小型化改进
    4.6 对踵Vivaldi天线低频特性的改进
    4.7 对踵Vivaldi的耐压性和功率容量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HF热声实验初探
    5.1 VHF热声成像实验系统介绍
        5.1.1 激励源
        5.1.2 耦合液和耦合装置
        5.1.3 超声探头
        5.1.4 超声前置放大器和信号显示
    5.2 VHF热声实验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智慧矿山建设发展方案及趋势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煤矿智慧矿山建设概述
    1.2 智慧矿山建设目标
第二章 智慧矿山CPS规划
第三章 标准体系及业务流程建设
    3.1 数据采集与传输
    3.2 业务流程梳理
第四章 基础网络建设
    4.1 工业以太环网建设
    4.2 无线网络
第五章 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
    5.1 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要素
    5.2 系统数据采集标准
    5.3 管控一体化平台技术组成
    5.4 组态系统
    5.5 GIS平台
    5.6 人工智能音视频分析平台
    5.7 数据分析平台
    5.8 管控一体化平台-硬件配置
    5.9 管控一体化平台主要功能
    5.10 子系统数据采集
    5.11 编码体系和标准化建设
    5.12 生产经营子系统实时监测
    5.13 智能决策管理
    5.14 生产设备运维管理
第六章 智慧生产系统建设
    6.1 智能综采工作面系统
    6.2 智能掘进工作面系统
    6.3 智能运输系统
    6.4 智能通风系统
    6.5 智能供电系统
第七章 数据中心建设
    7.1 数据中心综述
    7.2 数据中心建设目标
    7.3 云数据中心方案
    7.4 资源池方案设计
第八章 智能矿山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油菜轴流脱粒过程产生粉尘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脱粒系统研究概况
        1.2.2 国内外粉尘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台架设计
    2.1 脱粒台架
        2.1.1 总体结构
        2.1.2 工作原理
        2.1.3 主要技术参数
        2.1.4 关键部件
    2.2 粉尘浓度检测设备
    2.3 集尘装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尘样品特性检测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集尘量试验方法
        3.3.2 集尘粒度分布检测方法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集尘量结果与分析
        3.4.2 集尘粒度分布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粒产尘台架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3 粉尘浓度检测点的选取
        4.3.1 坐标系与检测面
        4.3.2 坐标平面产尘浓度分布
    4.4 试验方法
        4.4.1 试验指标
        4.4.2 单因素试验方法
        4.4.3 正交试验方法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4.5.2 正交试验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用于核电控制系统的自动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电仪控自动测试工具系统需求分析
    2.1 需求分析
        2.1.1 系统概述
        2.1.2 系统功能
        2.1.3 接口要求
        2.1.4 性能要求
        2.1.5 工作分析及要求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电仪控自动测试工具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的和原则
    3.2 物理架构设计
    3.3 系统功能设计
        3.3.1 软件构成及运行环境
        3.3.2 辅助软件设计
    3.4 供电系统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电仪控自动测试工具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实现
        4.1.1 监视调试模块功能实现
        4.1.2 自动测试模块功能实现
        4.1.3 CPR-1000测试装置软件集成实现
        4.1.4 设备仿真功能实现
        4.1.5 Fit Rel平台连接功能实现
    4.2 系统测试
        4.2.1 测试概述
        4.2.2 测试通用要求
        4.2.3 软件确认测试设计
        4.2.4 软件确认测试实施
        4.2.5 系统总体结构及运行环境
        4.2.6 系统测试项及测试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电仪控自动测试工具系统应用
    5.1 系统应用
        5.1.1 验证样机介绍
        5.1.2 PXI主控与机箱
        5.1.3 模拟量板卡
        5.1.4 数字量板卡
        5.1.5 信号调理
        5.1.6 系统应用测试
    5.2 测试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论文内容总结
        6.1.2 技术难点总结
        6.1.3 研究成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USB采集卡的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虚拟仪器技术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汽车综合检测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总体框图
    2.2 检测分析仪硬件设计
        2.2.1 传感器选择
        2.2.2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2.2.3 电荷放大器
    2.3 综合检测分析仪软件设计
        2.3.1 综合检测分析仪编程语言
        2.3.2 系统编程
    2.4 本章小结
3 Delphi编程实现数据采集
    3.1 软件的启动界面
    3.2 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3.2.1 Delphi编程驱动数据采集卡
        3.2.2 环形缓冲区设计
        3.2.3 程序多线程设计
        3.2.4 波形显示原理
    3.3 数据采集实测
    3.4 本章小结
4 Delphi与Matlab实现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混合编程技术研究
    4.2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4.2.1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实现方法研究
        4.2.2 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混合编程实现
    4.3 信号分析与处理模块设置
        4.3.1 信号分析与处理模块
        4.3.2 信号回放模块实现
    4.4 数字信号处理
        4.4.1 频域滤波方法
        4.4.2 时域滤波方法
        4.4.3 滤波功能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信号分析理论及仿真信号测试
    5.1 平稳信号分析方法
    5.2 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
        5.2.1 时频分析方法
        5.2.2 时频组合分析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实验分析
    6.1 帕萨特全车电器实训台传感器信号检测
    6.2 发动机振动信号分析
        6.2.1 发动机信号采集
        6.2.2 发动机振动分析
        6.2.3 发动机振动信号时域分析
        6.2.4 发动机振动信号时频分析
    6.3 本章总结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和工作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10 致谢

(8)汽车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汽修专业教具的研究现状
    1.3 汽车空调教具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故障诊断
    2.1 概述
    2.2 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组成
    2.3 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4 空调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空调控制逻辑及故障模拟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传感器故障的模拟方法研究
    3.3 执行器故障的模拟方法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实验台设计
    4.1 概述
    4.2 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实验台架的设计
    4.3 实验台电动机的选取
    4.4 实训台架演示操作面板的设计
    4.5 实训台架箱体的设计
    4.6 实验台控制面板设计
    4.7 实验台单片机设计
    4.8 实验系统故障模拟电路设计
    4.9 软件控制流程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功能测试与应用效果
    5.1 概述
    5.2 自动空调实训台架故障模拟测试
    5.3 自动空调实训台架数据采集测试
    5.4 实验台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采样技术研究现状
        1.2.2 数据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3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化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海量数据轻型化机理分析
    2.3 海量数据轻型化技术方案
        2.3.1 海量数据轻型化机理分析及传输带宽分配策略
        2.3.2 电物理量数据轻型采样
        2.3.3 电物理量数据最少特征信息提取
        2.3.4 多通信协议环境下轻型协议数据生成
        2.3.5 轻型协议数据特征解析与数据还原
    2.4 海量数据轻型化技术内核
    2.5 海量数据轻型化机制可行性分析
        2.5.1 可行性分析
        2.5.2 可靠性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智能电网海量数据压缩采样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典型电物理量信号分析
        3.2.1 电能质量概述
        3.2.2 稳态电物理信号
        3.2.3 暂态电物理信号
    3.3 电能质量扰动检测
    3.4 信号模式识别
        3.4.1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
        3.4.2 LSTM网络模式识别
    3.5 电物理信号稀疏表示
        3.5.1 构建电物理信号原子库
        3.5.2 快速原子稀疏分解算法
        3.5.3 脉冲信号提取稀疏分解
        3.5.4 弱信号提取及稀疏分解
    3.6 海量电物理数据压缩采样方法
    3.7 算例分析1
        3.7.1 数据样本集构造
        3.7.2 LSTM对样本全标注训练
        3.7.3 电物理信号模式识别方法性能比较
        3.7.4 电物理信号原子库构建
        3.7.5 电物理信号扰动检测
        3.7.6 电物理信号压缩采样
    3.8 算例分析2
    3.9 小结
第4章 智能电网海量数据基于低秩Hankel矩阵的非均匀采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电物理信号低秩矩阵填充
    4.3 电物理信号量测数据低秩性证明
    4.4 低秩矩阵填充理论
    4.5 低秩矩阵填充恢复算法
    4.6 电物理信号非均匀采样点确定
        4.6.1 采用最优随机采样矩阵确定信号非均匀采样点
        4.6.2 采用AVGD确定信号非均匀采样点
    4.7 电物理信号轻型采样方法
    4.8 算例分析
        4.8.1 电物理信号轻型采样
        4.8.2 主要间谐波轻型采样
    4.9 小结
第5章 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传输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最少特征信息提取
        5.2.1 最少特征信息非零奇异值
        5.2.2 最少特征信息稀疏表示非零系数或特征参数
        5.2.3 谐波信号稀疏性分析
        5.2.4 信号稀疏表示系数与特征参数关系
    5.3 轻型协议数据生成机制
        5.3.1 最少特征信息分组编码
        5.3.2 模式特征向量映射
        5.3.3 抽象通信服务映射
        5.3.4 轻型协议数据生成
        5.3.5 轻型协议数据传输服务模型
    5.4 稀疏表示非零系数位置位串传输服务模型
    5.5 数据传输带宽动态分配算法
    5.6 轻型协议数据特征解析数据还原
    5.7 算例分析
    5.8 小结
第6章 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传输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网络仿真实验研究
        6.2.1 OPNET网络仿真平台
        6.2.2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结构
        6.2.3 通信网络建模
        6.2.4 网络仿真实验分析
    6.3 模拟测试实验研究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模拟测试实验平台

(10)机翼结构分布式光纤载荷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载荷辨识研究背景
        1.1.2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载荷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于应变反演的载荷辨识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法的动载荷辨识与仿真验证
    2.1 铝合金悬臂梁结构动力学建模
        2.1.1 铝合金悬臂梁有限元建模
        2.1.2 参数的设定及推导
        2.1.3 铝合金悬臂梁结构单元节点划分
        2.1.4 铝合金悬臂梁状态方程的建立
    2.2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动载荷识别方法
        2.2.1 卡尔曼滤波器原理
        2.2.2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载荷估计器
        2.2.3 动载荷位置判断方法
    2.3 动载荷识别仿真验证
        2.3.1 单点激励下动态载荷大小与位置识别效果评估
        2.3.2 多点激励下动态载荷大小与位置识别效果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态分析法的动载荷辨识与仿真验证
    3.1 模态分析
        3.1.1 多自由度系统的频响函数
        3.1.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
        3.1.3 多自由度系统实模态分析
        3.1.4 频响函数矩阵与模态参数识别
    3.2 载荷识别原理
        3.2.1 位移模态理论
        3.2.2 应变模态理论
    3.3 铝合金悬臂梁模型仿真算例分析
        3.3.1 载荷识别模型的建立
        3.3.2 铝合金悬臂梁结构模态分析
        3.3.3 不同加载工况下载荷识别效果验证
    3.4 两种动载荷识别算法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铝合金悬臂梁结构分布式光纤动载荷识别实验
    4.1 光纤光栅传感器基本原理
        4.1.1 光纤光栅传感机理
        4.1.2 光纤光栅波分复用技术
        4.1.3 光纤光栅空分复用技术
    4.2 载荷监测与辨识实验系统构建
        4.2.1 FBG传感器与铝合金悬臂梁集成工艺
        4.2.2 分布式光纤动态载荷监测实验系统设计
    4.3 卡尔曼滤波器算法实验验证
        4.3.1 Kalman滤波
        4.3.2 动载荷识别效果
    4.4 模态分析算法实验验证
    4.5 两种动载荷识别算法对比分析
    4.6 实验误差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截面铝合金机翼机构分布式光纤动载荷辨识技术研究
    5.1 变截面梁有限元分析
        5.1.1 假定变截面形式
        5.1.2 变截面梁单元刚度矩阵推导
        5.1.3 变截面梁单元质量矩阵推导
    5.2 变截面铝合金机翼结构动载荷仿真分析
        5.2.1 铝合金机翼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2 铝合金机翼结构单元节点划分
    5.3 多种工况下动载荷辨识效果分析
        5.3.1 单点加载工况下动载荷辨识效果分析
        5.3.2 三点加载工况下动载荷辨识效果分析
    5.4 变截面铝合金机翼结构动载荷识别实验系统构建
        5.4.1 单点加载工况下动载荷辨识效果分析
        5.4.2 两点加载工况下动载荷辨识效果分析
    5.5 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应变响应叠加原理的机翼结构载荷监测方法研究
    6.1 应变响应叠加原理
    6.2 机翼载荷监测实验
        6.2.1 线弹性加载实验
        6.2.2 地面标定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主要工作
    7.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四、TYWK型信号计算机一体化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光载射频信号处理若干技术及应用研究[D]. 陈光.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连铸机PLC控制系统的研究[J]. 李磊.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08)
  • [3]甚高频热声成像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 吕奕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智慧矿山建设发展方案及趋势的分析与研究[D]. 吴奶明.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5]油菜轴流脱粒过程产生粉尘特性试验研究[D]. 田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用于核电控制系统的自动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 李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USB采集卡的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研制[D]. 张立金.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汽车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D]. 林美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智能电网海量数据轻型化方法研究[D]. 周学斌. 武汉大学, 2020(03)
  • [10]机翼结构分布式光纤载荷辨识方法研究[D]. 吴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标签:;  ;  ;  ;  ;  

TYWK型信号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