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跨文化对等翻译原则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跨文化对等翻译原则

一、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跨文化对等翻译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郁玮[1](2021)在《《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别化教材的编写中,如何根据课型特点、基底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合理的生词释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基础中文:听与说》,该书由基底语教师顾百里编写,语言形式上汉语全部使用拼音呈现,生词全部用基底语英语进行释义,具有很强的国别化教材特点。本文以翻译相关理论、对比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归纳法、对比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为研究方法,参考中美相关语言政策和生词释义的一般原则,对教材生词释义的内容及方式进行归纳。内容上,义项选择多为语境义,词性标注强调英汉对比,在同一语义场中进行词汇拓展;方式上,采取直译法、对比法以及情景法,语言释义和非语言释义相结合。在考察了释义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的定量统计,对教材中存在的释义问题进行分类总结,指出教材存在同音异形词混淆、儿化音词语错用、课堂式用语以及释义不准确的问题。本文从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编写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认为英汉词汇存在词义不对等性、搭配范围不同、文化附加义不同的内部因素,同时教材的编写体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释义的准确性,并且存在校对疏漏的问题。最后结合对本教材的分析,从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两方面为初级汉语生词释义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崔文锦[2](2021)在《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实践报告选择的文本为《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本》(Patricia Highsmith Her Diaries and Notebooks)1941年的日记和笔记本内容,主要记录原文作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分析源语文本的文本特点,发现源语文本隐性信息的特点特别突出,此次翻译实践主要从语义层面和文化背景层面分析隐性信息的翻译问题。首先,原文中出现大量含有隐性信息的名词和动词,直译译文显得单薄,也无法充分表达原文内容和作者情感;因此,需要运用增词,意译和引申等翻译技巧对其灵活处理。其次,在文化背景方面,文学和历史方面的隐性信息突出,若不显化出来会导致译文表意不明,甚至出现病句现象。所以需要结合相关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适当增译、意译或添加注释进行显化处理。通过撰写此次翻译实践报告,增强了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翻译方面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显化策略方面有更深的理解。此外,对其他译者翻译此类文本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邱宇[3](2021)在《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言语幽默汉译字幕分析 ——以情景喜剧《石榴熟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石榴熟了》是一部以灵活的场景、固定的演员、丰富的形式展现的维吾尔语网络情景喜剧。该剧自发布以来,以其独特的取材、突出的人物个性和爆笑的幽默语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和年轻观众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新疆地区备受欢迎和关注的维吾尔语网络情景喜剧之一。该剧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创作水平和艺术魅力,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大众对幽默艺术的普遍热爱,同时也离不开影视翻译人员的成功译介。本文以维吾尔语网络情景喜剧《石榴熟了》中幽默言语字幕及其汉译文本为语料考察对象。通过分析该情景剧幽默言语的汉译字幕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得出了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言语幽默汉译字幕翻译的特点、规律。本文将情景喜剧的言语幽默分成基于文字游戏的幽默、基于语境特征的幽默、基于社会现象特征的幽默这三大类,在此基础上观察、描写、分析各类言语幽默汉译的字幕策略和方法,依托功能对等理论探讨不同类型的言语幽默所体现的翻译特点。在面对文字游戏类幽默时,特别是在翻译含有双关语的幽默对白时,尽可能使用与目的语相对等的双关语进行翻译。以期达到“词汇对等”,这种方法所保留的幽默效果最佳。当双关语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双关语时,将双关语转换成其他近似双关语来保留双关语的双重语境。在处理曲解和易色现象时根据对应的幽默修辞找到目的语中对等的表达方式,以最贴切自然的方式译出源语的幽默,保留其幽默效果。在处理语境特征的幽默时,译者在充分运用语境的前提下,通过直译便能使目的语观众和源语观众获得同样的幽默感受,但同时采取必要的归化策略和音译等翻译方法可使语言幽默化。处理社会现象类幽默时,译者往往通过替换翻译法,或通过用目的语观众更为熟悉的意象来替代源语中所空缺的意象,归化重构文化意象;有时可借助字幕内明示的方法,让目的语观众理解源语观众的笑点。

董典[4](2021)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认知翻译学的蓬勃发展,翻译研究逐渐由对文本的关注转向对翻译过程的关注。翻译过程不再被简单地视为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而被看成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多个认知资源的参与过程。具体来讲,翻译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认知之间的互动,而译者的“认知”成为连接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这种认知层面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原作者与译者认知识解的对等性,即译者从多个维度甄别原作者对特定场景和情节的认知识解方式,然后基于自身的识解在目标语中还原该场景和情节。已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识解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并提出了“主观性对等”“识解对等”“框架对等”“原型对等”等重要概念。但是,认知识解究竟包括哪些维度?哪些维度又与翻译密切相关?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此外,以往研究提出的认知识解维度相对单一,缺乏更多“细颗粒度”的次维度。因此,对认知识解维度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维度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设置了更加精细的次维度;这些维度与次维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共同影响并制约意义的动态构建。本研究基于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最新界定,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作为认知识解过程的文学翻译包含哪些维度及次维度?(2)认知识解在文学翻译中是如何操作的?(3)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为例,选择了该剧的五个汉译本,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翻译是一个认知识解过程,文学翻译涉及Langacker(2019)提出的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认知识解维度,但在某些维度的次维度上,文学翻译的认知识解具有其特异性。其次,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上述五个维度及次维度进行识解操作,具体表现为:视角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的时空维度与所持的立场与态度,它涉及主体与客体、台上与台下、观察格局以及参照点四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基于自身所处时空维度和译者对原作者、原文、译文、目标语读者等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对主体-客观关系、图形-背景、视点及指称等的调整进行认知识解操作。对视角这一维度的分析,有助于降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偏见和先入之见的影响,使译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作者的认知识解对等。选择是指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或场景,包括详略度和侧显-基体两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作者描述或观察原文特定场景或概念选择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新选择,以实现在目标语中尽可能还原源语文本表达的信息。译者的选择具体通过详略度、隐喻、转喻三个次维度的操作实现,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子层面。选择这一维度的操作与交互主观性密切相关,即翻译就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在交互关系网中的协调互动过程。突显是指注意的焦点。文学翻译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不同识解选择突出部分内容,从而吸引目标语读者更多的注意力。不同的概念化主体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使得不同的译者针对同一个文本会产出不同的译本。文学翻译中对“侧显-基体”“射体-界标”的不同选择,可以体现出译者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进而可以表明译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动态性主要体现为对某一事件的心理扫描方式,即说话人为了描写特定事件而采用的一种构建情景的方式。从时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渐次扫描和总括扫描两种;从空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中心-边缘”“上-下”“左-右”“远-近”“大-小”等不同方向的扫描方式。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文所表现的动态性基础上,为实现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会对动态性进行操作。比较不同译本,可以管窥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动态性操作,从而揭示其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想象性是指译者在对文本进行认知识解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认知想象,具体涉及引申、整合、分离和抽象能力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翻译中的引申能力包含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整合能力主要涵盖简约整合、镜像整合、单域整合和双域整合;分离是对无生命物体拟人化或者虚拟运动认知识解的语境分离与本意还原;抽象是保留概念特定方面的特征,进行图示化解读。这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相互协同、共同作用,影响和制约着译者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及其次维度上的操作实现认知识解操作。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主要受译者所处社会文化、译者志趣、译者思维方式、目标语的语言与修辞、译文的文体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准确、完整地还原原文表达的信息,其结果是译者与原作者的识解对等或转换。本研究提出,翻译不只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而是译者“认知”的结果,译者的“认知”成为原文与译文的中介。认知识解是译者“认知”的核心要素,影响并制约着译文的质量。但是原作者与译者在认知识解层面上的“完全对等”是很难实现的,译者所追求的目标应是通过认知识解操作尽可能地达到多个认知识解维度上趋近“对等”。本研究从认知识解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基于“认知识解维度”的翻译标准,阐明了认知识解分析对于文学翻译研究和评价的意义,这对进一步推进认知翻译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敏[5](2021)在《Teaching Council Act(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报告材料节选自爱尔兰共和国议会于2001年颁布,并于2006年及2015年修订的Teaching Council Act(《教学委员会法》)。该法隶属行政法,具有行政法用词专业,逻辑严谨的特征。本报告详细探究了原文中行政法名称、列举型条款以及语篇照应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翻译策略的研究。针对本法中涉及到的行政机构名称以及成文法名称的翻译,本报告提出应采用名词借译法和语境分析法进行研究;对于列举型条款的翻译,提出应使用名词重复法、概括词增译法和限定条件前置法进行翻译。此外,本文亦从语篇照应层面分析了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翻译策略,希望能对此后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刘国生[6](2020)在《英汉法律术语变译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英汉法律术语不对等现象存在英汉法律语言、法律文化、立法者意图和法律译者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差异原因。由此,我们提出法律术语翻译适用"变译"策略。通过八种变译手段与实例论证英汉法律术语不对等现象翻译的有效性。

余平[7](2020)在《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翻译的认知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中后期,不过直到21世纪初R.M.Martín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认知翻译学才获得了极大关注。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张将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为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范畴化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可以有效规避中西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审思翻译的范畴属性。按照上述思路,很多翻译研究者在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过程以及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以往研究虽能指出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范畴转换的过程和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2)以往研究以对翻译现象的描写为主,解释性研究较少,即是说,他们并未交代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探讨翻译的范畴转换,旨在构建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揭示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通过英汉翻译实例,探讨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这一根本性问题,挖掘翻译范畴转换背后的认知理据,以期拓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1)认知范畴观下,翻译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2)翻译范畴转换的具体模式是什么?(3)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其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项以范畴转换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即是说,翻译是一个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动态转换过程。翻译具有原型范畴属性,翻译的诸多属性和话题都是依据翻译的原型特征界定的。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三种范畴关系。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与翻译范畴的文化依存性紧密相关。不同类型文化依存词的形成是由于各民族具身体验的不同。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和认知方式,这在语言上必然会留下印记,导致不同语言之间表征方式的差异,形成诸多对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依赖程度不同的文化依存词,进而导致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第二,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转换模式主要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经历了范畴替换、范畴整合、再范畴化和跨范畴化等认知操作过程。该过程以原型范畴和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参照。此外,实现源语和目标语的信息对等,不仅需要语言层面(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的范畴转换,还可能涉及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层面的范畴转换。第三,翻译是具有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范畴转换活动。隐喻性体现在翻译具有隐喻的本质特征,即在范畴转换时需要借助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用目标语范畴来解读源语范畴。转喻性体现在翻译范畴转换的过程中。在范畴转换时,译者首先对源语范畴进行理解和解构,然后在目标语中寻找对应的范畴进行建构和表达。这一过程体现了“一范畴代另一范畴”的转喻操作。第四,翻译的范畴转换受具身认知和象似性的制约,并以此为理据。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语言结构,还要考虑概念结构或经验结构,实现源语和目标语概念结构的对等。此外,译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象似性意识,尽可能地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语言象似性特征,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皆似”理想的转换效果。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在该范式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构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探讨了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揭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本研究构建的翻译范畴转换模式是对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有效补充。此外,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作为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沈庆新[8](2020)在《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为教育类文本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发出的自由教育和美国承诺倡议。原文本意在改革新世纪美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式。原文本为学术类教育文本,文本语言严谨、准确。文章中多使用被动语态,文中句子较长且复杂。译者结合所选文本特点,在翻译实践报告中针对词义问题,结合文本语境,具体研究了词的语境意义翻译、逻辑隐喻意义翻译和词的增补与转换译法。报告从语序调整角度对定语从句、长句、难句的翻译进行分析。针对文本中较多的被动语态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译者希望通过此翻译实践报告和分析,为教育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建议。

童窈[9](2020)在《《湘潭故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升也势在必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的译出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大有裨益,小小说作为文学中的一种新型题材,其文学价值举足轻重,因此,笔者选择小小说作为翻译文本,旨在助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本翻译实践项目原文材料是小小说,题为《湘潭故事》,由聂鑫森编写,201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笔者翻译的五个小故事分别为“秋疯子”、“釉下彩”、“剪婆婆”、“脸谱”、“归隐录”,每个故事均简短精悍,却充满智慧哲理,每个故事都具特色,有的关于中国古典哲学,有的则关于中国民俗艺术和文化,如脸谱艺术、修书艺术、陶瓷艺术、剪纸艺术等,作者通过其行云流水的文笔,将国学智慧体现得十分精妙,通过脸谱、修书、陶瓷、剪纸这些技术者的故事,将技艺人的精湛技术、工匠精神描绘得细致入微。这些故事均发生在清朝末期的湘潭古城,此书虽对于国学和民俗艺术只是有所涉猎,但由于其故事幽默、短小精悍、涉及的中国文化经典内容难度较小,对外国读者不失为一部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好作品。笔者采用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旨在使湘潭地区文化习俗得到传播,同时为外国读者更轻松地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一座桥梁。本文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如何将文化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成为了重点和难点,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仅运用直译的策略无法使所有原文和译文一一对等,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理论中强调读者能否接受到准确的知识,强调的是读者的反应,解决了中英文不对等问题。因此,笔者选择此理论作为指导理论。笔者从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对文本进行分析,主要运用了转换、释义、增译、分译、合译等方法对文章中的姓名、四字格、诗词、无主句等进行翻译,旨在为中国优质小小说对外输出做一份贡献。

李晓阳[10](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自传体小说翻译实践报告 ——以A Death in the Family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材料选自美国作家詹姆斯·艾吉(James Agee)的自传体长篇小说A Death in the Family(《家中丧事》)。笔者负责翻译本书的第17章到20章。本次翻译实践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从语义到文体在目的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要求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即不必拘泥于形式对等。因此,笔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采用直译加注、转换词性、反说正译;顺句操作、句式重组、增补语义以及复现法、增译法等翻译技巧对原文本进行翻译,以期能够实现顺乎自然的对等,满足读者期待。本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报告的第一章是任务描述,介绍了任务背景、任务意义。第二章是任务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校对。第三章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简介,以及其在自传体小说翻译中的应用。第四章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案例分析。最后一章是翻译实践总结,笔者总结了在此次翻译中获得的一些经验;也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不足之处,以便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出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跨文化对等翻译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跨文化对等翻译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理论基础
        1.3.1 翻译相关理论
        1.3.2 对比分析理论
    1.4 研究综述
        1.4.1 英汉翻译研究
        1.4.2 释义与偏误研究
        1.4.3 生词释义对策与建议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础中文:听与说》概况及生词释义的一般原则
    2.1 整体概况
        2.1.1 作者及教材基本概况
        2.1.2 生词概况
    2.2 生词释义相关政策及一般原则
        2.2.1 相关政策
        2.2.2 一般原则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内容及方式
    3.1 生词释义内容
        3.1.1 生词义项选择
        3.1.2 词性标注
        3.1.3 同一语义场生词拓展
    3.2 生词释义方式
        3.2.1 直译法
        3.2.2 对比法
        3.2.3 情景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问题及原因
    4.1 生词释义问题
        4.1.1 同音异形词混淆
        4.1.2 儿化音和课堂式用语问题
        4.1.3 释义不准确
    4.2 释义问题原因分析
        4.2.1 英汉语言差异
        4.2.2 编写方式与校对疏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初级汉语生词释义的启示
    5.1 教材编写
        5.1.1 针对性原则
        5.1.2 多维度设计
        5.1.3 跨文化交际性
    5.2 教学实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同音异形词对照表
附录二:儿化音词汇表
附录三:顾百里访谈记录

(2)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文本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
        1.2.2 文本内因素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工具的使用
        2.1.3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4 翻译策略的选择
    2.2 制定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隐性语义信息
        3.1.1 含有隐性信息的名词
        3.1.2 含有隐性信息的动词
    3.2 隐性文化信息
        3.2.1 隐含的文学信息
        3.2.2 隐含的历史信息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经验总结
    4.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致谢

(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言语幽默汉译字幕分析 ——以情景喜剧《石榴熟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字幕翻译的研究
        一、字幕的定义及其类型的研究
        二、国内外字幕翻译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情景喜剧的定义
        二、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的特点
    第三节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第二章 《石榴熟了》中言语幽默概述
    第一节 言语幽默的定义
    第二节 《石榴熟了》中言语幽默的特征
    第三节 《石榴熟了》中言语幽默的分类
    第四节 《石榴熟了》中幽默可译性研究
第三章 《石榴熟了》中言语幽默类型及其翻译分析
    第一节 文字游戏类言语幽默的字幕翻译
        一、双关语
        二、曲解原意
        三、易色
    第二节 语境类言语幽默的字幕翻译
        一、上下文语境
        二、背景语境
    第三节 社会现象类言语幽默的字幕翻译
        一、专名表达的社会现象
        二、通名表达的社会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认知翻译学研究
        2.2.1 认知翻译学的理论研究
        2.2.2 认知翻译学的实证研究
    2.3 认知识解与文学翻译研究
        2.3.1 文学翻译中的识解
        2.3.2 文学翻译中的主观性
    2.4 《麦克白》汉译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认知翻译学
    3.3 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3.4 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对等
    3.5 小结
第4章 视角与翻译
    4.1 引言
    4.2 视角的界定
        4.2.1 认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
        4.2.2 视点与焦点
    4.3 翻译中的视角操作
        4.3.1 主-客体关系操作
        4.3.2 视点操作
        4.3.3 参照点操作
    4.4 翻译中视角操作的影响因素
        4.4.1 文化因素
        4.4.2 文体因素
        4.4.3 译者志趣因素
    4.5 小结
第5章 选择与翻译
    5.1 引言
    5.2 选择的界定
        5.2.1 详略度
        5.2.2 隐喻和转喻
    5.3 翻译中的选择操作
        5.3.1 详略度操作
        5.3.2 隐喻与转喻操作
    5.4 翻译中选择操作的影响因素
        5.4.1 社会因素
        5.4.2 译者志趣因素
    5.5 小结
第6章 突显与翻译
    6.1 引言
    6.2 突显的界定
        6.2.1 侧显与基体
        6.2.2 射体-界标关系
    6.3 翻译中的突显操作
        6.3.1 侧显操作
        6.3.2 射体-界标关系操作
    6.4 翻译中突显操作的影响因素
        6.4.1 文体因素
        6.4.2 译者志趣因素
        6.4.3 思维方式因素
    6.5 小结
第7章 动态性与翻译
    7.1 引言
    7.2 动态性的界定
        7.2.1 时间维度心理扫描
        7.2.2 空间维度心理扫描
    7.3 翻译中的动态性操作
        7.3.1 时间维度的心理扫描操作
        7.3.2 空间维度的心理扫描操作
    7.4 翻译中动态性操作的影响因素
        7.4.1 文化因素
        7.4.2 译者志趣因素
    7.5 小结
第8章 想象性与翻译
    8.1 引言
    8.2 想象性的界定
    8.3 翻译中的想象性操作
        8.3.1 引申操作(抽象化,具体化)
        8.3.2 整合操作
        8.3.3 分离操作
        8.3.4 抽象操作
    8.4 翻译中想象性操作的影响因素
        8.4.1 语言因素
        8.4.2 文化因素
        8.4.3 修辞因素
        8.4.4 译者志趣因素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与启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Teaching Council Act(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行政法名称的翻译
        一、行政机构名称的翻译
        二、成文法名称的翻译
    第二节 列举型条款的翻译
        一、名词重复法
        二、概括词增译法
        三、限定条件前置法
    第三节 行政法语篇照应的翻译
        一、人称照应的翻译
        二、指示照应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翻译过程总结
    第二节 翻译策略总结
    第三节 翻译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6)英汉法律术语变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法律术语翻译不对等现象存在缘由
    1.英汉法律语言差异
    2.英汉法律文化差异
    3.立法者意图差异
    4.法律译者水平差异
二 法律术语变译路径
    1.转换
    2.正反
    3.增溢
    4.减修
    5.改译
    6.释译
    7.借译
    8.创译
        (1)法律英语
        (2)法律汉语
三 结 语

(7)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1.1.2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1.1.3 范畴化与翻译研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2.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2 转换生成语法与翻译研究
        2.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4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3.1 翻译的认知研究
        2.3.2 认知翻译的知识图谱研究
        2.3.3 认知翻译学
        2.3.4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4 范畴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4.1 翻译语篇类型研究
        2.4.2 翻译的基本问题研究
        2.4.3 翻译实践研究
        2.4.4 翻译过程中范畴对应现象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经典范畴理论
        3.2.1 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的问题
    3.3 原型范畴理论
        3.3.1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的背景
        3.3.2 原型结构的特征
    3.4 范畴化的层次
        3.4.1 基本层次范畴
        3.4.2 上位层次范畴
        3.4.3 下位层次范畴
    3.5 范畴的分类及其属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翻译的原型属性与范畴关系
    4.1 引言
    4.2 翻译范畴的原型属性
        4.2.1 翻译的界定
        4.2.2 翻译范畴的边界
        4.2.3 翻译研究的话题
    4.3 源语与目标语的范畴关系
        4.3.1 范畴对等
        4.3.2 范畴错位
        4.3.3 范畴空缺
    4.4 小结
第5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
    5.1 引言
    5.2 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2.1 词类范畴转换
        5.2.2 时体态范畴转换
        5.2.3 句法范畴转换
        5.2.4 语义范畴转换
        5.2.5 语用范畴转换
        5.2.6 文体范畴转换
    5.3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3.1 对等范畴转换
        5.3.2 错位范畴转换
        5.3.3 空缺范畴转换
    5.4 小结
第6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及认知机制
    6.1 引言
    6.2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
        6.2.1 具身认知
        6.2.2 文化模型
    6.3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
        6.3.2 转喻
        6.3.3 象似性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和主要贡献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就文献综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译法
        一、语境意译法
        二、逻辑隐喻意译法
        三、增译法
        (一)结构性增词法
        (二)语义性增词法
        四、转换法
        (一)名词转译动词
        (二)形容词转译动词
    第二节 定语的翻译
        一、移位法
        二、短语类定语成分位置分析法
    第三节 被动语态的翻译
        一、被字替换法
        二、被字省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一、翻译结论
    二、翻译心得
        (一)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二)译文的可读性
        (三)译文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9)《湘潭故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意义
    1.3 理论指导
第二章 原文文本分析
    2.1 原文文本内容
    2.2 原文文本特点
        2.2.1 四字格多
        2.2.2 引经据典多
        2.2.3 中文特色句式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过程
    3.3 译后事项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特色姓名的翻译
        4.1.2 特殊用词的翻译
        4.1.3 四字格的翻译
    4.2 句子层面
        4.2.1 汉语表达特色句子的翻译
        4.2.2 汉语文化特色的句子翻译
        4.2.3 含修辞手法的句子翻译
    4.3 篇章层面
        4.3.1 口语化的篇章翻译
        4.3.2 逻辑不外显的篇章翻译
第五章 结论
    5.1 翻译启示
    5.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翻译任务的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四字格
附录4 平行文本

(10)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自传体小说翻译实践报告 ——以A Death in the Family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理论依据
    3.1 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3.2 功能对等理论在自传体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对等翻译技巧
        4.1.1 直译加注
        4.1.2 转换词性
        4.1.3 反说正译
    4.2 句法层面对等翻译技巧
        4.2.1 顺句操作
        4.2.2 句式重组
        4.2.3 增补语义
    4.3 篇章层面对等翻译技巧
        4.3.1 复现法
        4.3.2 增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跨文化对等翻译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研究[D]. 郁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D]. 崔文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言语幽默汉译字幕分析 ——以情景喜剧《石榴熟了》为例[D]. 邱宇. 喀什大学, 2021(07)
  • [4]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D]. 董典. 西南大学, 2021(01)
  • [5]Teaching Council Act(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敏.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英汉法律术语变译策略[J]. 刘国生. 中国科技术语, 2020(06)
  • [7]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D]. 余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8]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沈庆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湘潭故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童窈. 湘潭大学, 2020(02)
  • [10]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自传体小说翻译实践报告 ——以A Death in the Family汉译为例[D]. 李晓阳.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跨文化对等翻译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