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SO_2和氟化物对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大气SO_2和氟化物对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一、大气SO_2、氟化物对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唐安齐[1](2021)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提出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空间与资源,同时自身也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为地球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及人类生存环境提供巨大价值,在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是目前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难点之一。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云南高原特有优势植被类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原始森林及多样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核算其物质量、货币量及能值量服务价值可为摸清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况提供依据,为周边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及对比生态修复成效提供参照,为云南省相同类型的其他自然保护区开展该项研究提供参考。运用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H.T.Odum能值分析理论中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评估计算公式与相关参数,以样地调研、文献查阅及室内实验为依据,构建针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植被类型及不同优势树种服务功能价值、市场价值及能值价值三方面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坐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评估。结果表明:(1)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枯落物生产、森林持水、林木营养积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育土壤功能价值总量为76351165.34t/a,活立木资源及森林调节水量、净化水质为1180003910.49m3/a,不同植被类型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4908741.53t/a、711812812.52m3/a)、阔叶灌丛(24512602.78t/a、197153467.04m3/a)、灌草丛(5858556.85t/a、104171854.59m3/a)功能价值总量位居前列,不同优势树种中石栎属、栲属等(35927838.76t/a、737325805.05m3/a)与云南铁杉(2000140.25t/a、20524459.46m3/a)、蒙自桤木(809963.84t/a、6558317.74m3/a)功能价值总量较大,保护区2020年总体休闲游憩功能价值为54.97万人,生物多样性功能价值达2286种。(2)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总量为1073570.57万元/a,大致相当于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市场价值量的十九分之一,保护区所涉及五县一市2020年生产总值的九分之一。单位面积市场价值量达20.04万元/hm2/a,显着高于中国(0.96万元/hm2)和全球平均水平(0.45万元/hm2),其中涵养水源(532371.09万元,11.78万元/hm2/a)、有机物生产(149586.33万元,2.79万元/hm2/a)及保育土壤(132823.40万元,2.54万元/hm2/a)的总市场价值量和单位面积市场价值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指标;不同植被类型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市场价值量为686605.70万元/a,占比高达67.94%,其次是阔叶灌丛(136079.17万元/a,13.47%)与灌草丛(68131.78万元/a,6.74%);由石栎属、栲属等优势树种构成的阔叶林(709031.32万元)与云南铁杉林(16051.55万元)的市场价值量占比高达98.40%,单位面积市场价值量中思茅松林(31.06万元/hm2/a)、云南铁杉针阔混交林(22.07万元/hm2/a)及云南松林(21.87万元/hm2/a)贡献较大,云南铁杉林(22.14万元/hm2/a)、云南松林(21.87万元/hm2/a)与华山松林(20.9万元/hm2/a)等针叶林的单位面积市场价值量位居前列。(3)保护区每年提供服务价值相当于2.96E+22sej太阳能值,输入太阳能值远小于输出太阳能值,森林生态系统拥有较高生产能力,可将外部流入的低质能量转化为高质能量输出到周边地区。输出能流中,有机物生产、原材料供给及休闲游憩三项有形输出太阳能值为5.77E+20sej,占比1.97%,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净化空气、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生物栖息地及科研服务七项无形输出太阳能值为2.87E+22sej,占比98.03%。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年总流动能量价值为19384656.85万元,单位面积达385.2269万元/hm2/a,其中输入能量价值总计235117.42万元,占总能量价值的1.39%,输出能量价值总计19114573.43万元,占总能值流量的98.61%。十项能值指标中,三项有形输出能量价值为377183.25万元,占比1.94%,七项无形输出能量价值为18737390.18万元,占比96.36%,比值高达49.68倍,除存量指标生物栖息地能值(18142552.83万元,93.59%)在保护区内提供的价值最高外,净化空气(254259.41万元,26.16%)、原材料供给(192671.98万元,19.82%)及涵养水源(160571.13万元,16.52%)功能均具有较高太阳能值价值。不同植被类型输出服务功能指标年总流动能量价值为19114573.43万元,单位面积能值价值量约为19.55万元/hm2/a,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640927.07万元,74.28%)、阔叶灌丛(83591.3万元,69.69%)、灌草丛(44601.59万元,5.17%)等高海拔原始植被的能值价值总量位居前列,而思茅松林(39.60万元/hm2/a)、华山松林(31.28万元/hm2/a)、云南松林(27.09万元/hm2/a)及云南铁杉针阔混交林(23.42万元/hm2/a)等针叶林植被单位面积能值价值量较高,石栎属、栲属(664124.14万元,19.22万元/hm2/a,95.52%)、云南铁杉林(16977.32万元,23.42万元/hm2/a,2.44%)与华山松林(5535.93万元,31.28万元/hm2/a,0.80%)均拥有较高能值价值和单位面积能值价值量,表明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以无形服务价值为主,人类在利用开发自然保护区过程中必须重视其中巨大的无形价值。(4)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能值密度(EPA)约为5.93E+13sej/m2/a,在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中森林服务功能使用效率较高;可更新资源投入率(RIR)为0.74且环境负载率(ELR)为0.15,能值自给率(ESR)为0.85而能值投资率(EIR)为0.15,能值产出率(EYR)达4.14,表明区内森林资源处于开发强度和运行压力较低的中等水平发展状态,在获得一定的经济能值投入的基础上产出能值较高,但高能值人类商品劳务投入数量过少,未来可以合理加大经济反馈能值的投入以获得更高能值产出;能值可持续指标(ESI)达27.28,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良好但经济状态欠发展。(5)与其他近似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市场货币化对比,保护区市场总价值量位居前列且单位面积市场总价值量显着优于其他保护区,其中有机物生产、休闲游憩、积累营养物质、净化空气及保育土壤五项指标的服务价值均居第一,在间接利用价值中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及总的单位面积价值量均高于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比系统能值可持续发展可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能值密度均高于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系统内能值使用效率较髙但能值产出率、自给率、投资率及环境负载率相对较低,而可持续发展指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保护区主要以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成熟林进行能值供给,虽对输入能值的转换效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但森林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健康,在服务价值输出方面仍拥有良好生态效益,对改善周边区域环境、维护生态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保护区目前仍为原始水平的持续状态,环境压力较小但经济则相对落后,未来有必要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增加一定的经济能值反馈,且需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制度,増设保护区管理站及生态站,持续检测区内森林生态资源变化状态,加强对保护区的宣传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袁坤宇[2](2020)在《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永寿县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该区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以地处渭北黄土高原的永寿县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对森林的水文效应、土壤理化性质、生物量与生产力、植物理化性质、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核算了人工林的6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的实物量和价值量,阐明了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林龄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人工林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对不同龄组刺槐人工林而言,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现为成熟林>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范围为35935.8~45202.3元hm-2·a-1。随着林龄增加,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价值随着林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固碳释氧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功能价值先上升在中龄林时期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中龄林时期最低,成熟林时期最高。净化大气环境功能价值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近熟林时期最高。(2)对相同生长年限的五种不同类型人工林而言,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现为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山杨混交林>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范围为35970.9~50660.4元hm-2·a-1。油松纯林的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最高,刺槐+山杨混交林的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最低。保育土壤功能价值以刺槐+油松混交林最高,侧柏纯林最低。固碳释氧价值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价值均以刺槐+山杨混交林最高,侧柏纯林最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以刺槐+油松混交林最高,侧柏纯林最低。净化大气环境价值以侧柏纯林为最高,刺槐+山杨混交林最低。(3)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为109272.1万元·a-1,单位面积价值为4.021万元hm-2·a-1。永寿县典型人工林主要发挥的六项服务功能价值表现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按不同森林类型来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表现为刺槐纯林>油松纯林>侧柏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山杨混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森林类型和面积分布有直接联系。(4)冗余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植被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枯落物厚度与坡度的影响较大。在森林经营工作中,从森林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应根据实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对不同林分的抚育有所偏重。在满足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林分密度,引种低耗水树种或耐旱灌木、乡土草本,提高整体效益。

李文瀚[3](2020)在《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危险废物产量迅速增长。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危险特性,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凭借其减容减重、资源化、无害化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广泛应用的危险废物处置技术之一。但在焚烧处置含氟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时,会产生重金属与氟的二次污染问题。研究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赋存形态分布对控制重金属与氟的二次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含氟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医药化工危险废物和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危险废物为研究对象,对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As,Cd,Cr,Cu,Pb,Se,Zn和Hg)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为载体,研究了医药化工危险废物焚烧全流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Cd、Pb、Zn和Hg在飞灰中的相对富集系数高于底渣,焚烧过程中Cd、Pb、Zn和Hg倾向在飞灰中富集,而Cr倾向在底渣中富集,Cu和As在灰渣中相对富集情况分别受危废中氯含量和钙铁含量影响;重金属Hg、Cd、As、Pb和Zn主要通过蒸发、冷凝和吸附方式向飞灰中迁移,Se和Cr主要通过烟气夹带方式向飞灰中传递,Cu向飞灰中迁移方式受焚烧气氛和危废中氯含量影响。对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质量平衡进行计算,大部分Cu、Cr、As和Zn主要存在于底渣中,重金属Cd主要存在于飞灰和湿法烟气脱酸系统(WFGD)吸收液中,超过74.7%的Hg存在于WFGD吸收液中,而大部分Pb存在于飞灰中。排放烟气中重金属的相对质量分布比例低于5%。此外,采用标准毒性浸出方法(TCLP)对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进行研究,回转窑中底渣发生烧结,底渣中重金属,除Zn外,浸出率都很低;布袋飞灰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且重金属主要存在于布袋飞灰表面,布袋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率最高。(2)为全面评估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性,采用BCR连续浸提法研究了医药化工危废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赋存化学形态。同时针对灰渣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二次挥发问题,对焚烧灰渣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热处理后重金属的赋存化学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焚烧灰渣中As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Se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底渣中Cd和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飞灰中Cd主要以酸可溶解态形式存在,而飞灰中Cu的赋存形态受危废中氯含量影响;底渣、燃烬室灰和余热锅炉灰中,Pb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而可氧化态Zn含量很低;布袋飞灰中,Zn主要以酸可溶解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而Hg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布袋飞灰中Pb的赋存形态受危废中氯含量影响。重金属的蒸发率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温度下布袋飞灰中重金属的蒸发率最高;焚烧灰渣中As、Cr和Se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处理过程会促使可迁移态(酸可溶解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向残渣态转变;Hg和Cd热稳定性最差,热处理会促使其从灰渣中二次挥发;Cu、Pb和Zn的热稳定性介于两类之间,热处理过程会促使可迁移态二次挥发或参与结晶反应转化为残渣态组分。(3)以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为载体,研究了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氟含量低于5%)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特性以及氟在焚烧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热解过程中,氟主要以HF和Si F4的形式析出,由于Si F4会发生高温水解,经过二燃室后,HF是排向后续烟道中的主要含氟气体形态。焚烧过程中,氟在底渣和飞灰中的相对富集系数分别为0.161-0.163和0.104-0.144,氟在灰渣中未表现明显富集。对焚烧系统中氟的质量平衡进行计算,不到20.73%的氟存在于焚烧灰渣中,超过79.17%的氟被WFGD吸收液吸收,少于0.12%的氟排放到大气中。经湿法脱酸后,烟囱尾气中氟主要存在于水蒸气或液滴中,采用除雾器可进一步降低尾气中氟排放。底渣和燃烬室灰中氟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余热锅炉灰和布袋飞灰中可迁移态氟比例超过80%,浸出氟浓度超过填埋场入场控制限值。(4)针对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湿法脱酸除氟过程中的结盐问题,为降低焚烧过程氟的析出,采用管式炉进行含氟危险废物焚烧高温钙基固氟试验,研究温度、钙基吸收剂添加量和种类、粒径及孔隙结构对固氟效果的影响。推荐固氟工况为:采用Ca(OH)2作为钙基吸收剂,钙氟比为1:1,900°C温度下进行钙基固氟,脱氟率可以达到68%以上。同时,在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中进行钙基固氟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回转窑中添加Ca O能有效降低烟气中HF浓度,当添加3.87%的Ca O时,烟气中HF从304.5 mg/m3降低到99.1 mg/m3,降幅达67.4%。(5)针对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氟含量高于20%)焚烧处置过程中余热难以利用、HF腐蚀及湿法脱氟二次固废产生量大等问题,提出流化焚烧+水洗回收HF的方式处置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危废,并设计处理量10 t/d规模的流化床焚烧系统,对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流化床焚烧资源化利用进行研究。采用TG-FTIR方法对高含氟有机废物燃烧失重过程和气态氟析出形式进行分析,样品失重过程基本在770°C结束,流化床焚烧温度能保证有机废物燃烬。高含氟有机废物燃烧过程中,氟主要以HF和氟碳化合物形式析出。含氟有机物可通过与H、O、OH等自由基反应或通过单分子分解的方式而被破坏;在焚烧过程中,维持炉内高温的同时,增加炉内氧含量和焚烧物料中氢含量有利于减少氟碳化合物的生成。对流化床焚烧系统底渣、飞灰和尾气等进行采样分析,相关污染物均达到排放要求,同时焚烧过程实现了高氟氯烟气下的余热利用及氢氟酸和盐酸的资源回收。在填料吸收塔水洗回收HF过程中,1#和2#填料吸收塔中HF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控制,气相总吸收系数分别为52.38 kg/(h·m2)和39.96 kg/(h·m2)。3#和4#填料吸收塔中HF吸收过程为液膜控制,液相总吸收系数分别为5.98 kg/(h·m2)和3.89kg/(h·m2)。氧化铝具有较好的耐HF高温腐蚀性能,可作为床料或耐火材料。实际运行中,换热急冷装置发生HF低温腐蚀,同时采用盘管形式,灰渣磨损和积灰加快HF腐蚀过程,焚烧系统运行6个月后换热急冷装置腐蚀损坏;而余热锅炉为HF高温腐蚀,同时采用大通量膜式壁形式,余热锅炉运行24个月未表现明显腐蚀。

何靖[4](2020)在《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和健康福祉的重要因素。园林植物因其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碳氧平衡、吸热滞尘、减菌降噪、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美化等诸多方面的功能而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指标。在城市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种类选择与合理配置,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兰州市20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状况划分3个研究污染区,即安宁区为清洁对照区、七里河区为商交住混合区、西固区为工业区,分别选取龙柏(Sabina chinensis)、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云杉(Picea asperata)等20种木本植物为试验材料,选择叶宽(LL)、叶长(LL)、叶周长(LP)等15个叶功能性状进行实验测定,同时获取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通过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分布特征、差异趋同以及对不同大气环境的响应研究,为兰州城市绿地系统中基于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的精细化、数字化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1)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及相关性。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化幅度和变异性都较大,变异系数介于15.69%139.18%之间,性状中LCC、LNC、LPC、SP为低变异性状,LDMC、SS、SOD为中等变异性状,而叶形态性状LW、LL、LP、LA和叶经济性状SLA、SLW以及MDA和Pro为高变异性状。本研究显示,叶形态性状与叶经济性状均存在相关性,但两者与植物的LCC、LNC、LPC无相关性,而LNC与LPC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叶经济谱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形态性状间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常绿乔木。此外,3种生活型植物的LW、LL、LP、LA、SLA、SLW、LDMC在不同污染区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也显示出在同一污染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性状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中,不同污染区的植物其生理性状均存在差异,其中SOD、MDA、SP在3个污染区的差异显着。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生理性状间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叶经济谱分析结果显示,常绿乔木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落叶乔、灌木偏向处于“缓慢投资—收益”资源轴。(3)园林植物的吸收净化效益及适应能力。植物叶片含N量随污染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与大气NO2浓度变化一致,此外,在同一污染区,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叶片含N量差异较大;在不同污染区,同一生活型的植物其叶片含N量差异也较大。本研究表明,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共12种,即月季、紫叶矮樱、雪松、侧柏、木槿、二球悬铃木、国槐、碧桃、龙柏、小叶黄杨、紫丁香、圆柏;净化能力中等的植物共3种,即金叶女贞、紫叶李、云杉;而玫瑰、大叶黄杨、绦柳、红瑞木、紫叶小檗的净化能力较弱。本研究选定叶经济性状(SLA、SLW、LDMC)和生理性状(SS、MDA、SP、Pro、SOD)来综合评定植物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20种植物的适应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玫瑰、碧桃、圆柏、红瑞木、侧柏、云杉、龙柏、紫叶矮樱、绦柳、月季、紫叶李、紫丁香、金叶女贞、木槿、二球悬铃木、国槐、雪松、小叶黄杨、大叶黄杨、紫叶小檗。

李品,卫妍妍,冯兆忠[5](2020)在《抗大气复合污染的城市森林植物初步筛选》文中提出大气复合污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城市病之一.城市森林建设的植物选择除了达到景观要求和色彩效果外,根据各城市需求选择对污染物综合抗性阈值大的树种,成为当今环境污染背景下维持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综合分析我国常见城市森林537种植物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氯气、臭氧和颗粒物这6种大气污染物的吸附吸收能力,并对植物进行抗性赋值和综合因子分析,得出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能力较强的树种主要为桑树、侧柏和臭椿等;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中等的树种主要为毛白杨、五角枫、圆柏、山桃、垂柳、泡桐和油松等;对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抗性相对较弱的树种主要为刺槐、加杨、银杏、核桃、悬铃木、栾树、紫薇和连翘等.根据中国南北方各城市气候背景、经济结构和空气污染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对当地主要空气污染物吸收量较大的植物种类,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群落对复合空气污染物的最大净化效果.

圣倩倩[6](2019)在《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大气二氧化氮(NO2)排放量日益增加,利用植物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国际上迅速发展的前沿性研究。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其环境质量对市民的生活影响重大。城市道路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已建成的绿地在消减道路环境空气污染方面,有何实质性的贡献?比如,城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道路绿地、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类、不同类型的植物组合、不同生命周期的植物群落、不同年周期的道路绿地,不同数量的植物配比,等等,对降低道路环境污染有何差异?植物在道路绿地中发挥降低污染这个重要的生态功能的机理又是什么?这些以实践提问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是本研究立意的本质之所在。本研究在分析近6年(2013年1月到2018年7月)南京市城区道路NO2等污染物的基础上,对污染物浓度排序前列的4条道路(中山北路、仙林大道、诚信大道和江北大道),进行实地监测,分析NO2、氮氧化物(NOx)和NO2/NOx的周变化与日变化,得出NO2是道路交通主要污染物的结论。利用无人机采集道路绿化相关数据,探讨4条道路绿地的群落组成、植物三维绿量与NO2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在课题组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与实践,选取江苏省园林绿化常用的和潜在推广的38种园林植物,采用实验室人工熏气的方法,研究园林植物对NO2的伤害症状及伤害指数,分别筛选出伤害指数较小的木本植物欧洲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和中等的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并以此作为典型植物,以高浓度NO2为胁迫条件,设计了不同时间段处理的人工熏气试验;研究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为NO2污染区及潜在污染区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及科学培养与推广观赏鹅耳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实地调研,研究了南京市近6年大气NO2等污染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南京市近6年4条道路污染物浓度月均值变化分析基础上,发现NO2污染物每年9月份到翌年1月份呈现上升趋势,翌年1月份NO2污染物浓度最高,从2月份到8月份NO2污染物呈现下降趋势,8月份NO2污染物浓度最低,道路NO2浓度季节性变化特征与植物的年周期有一定的吻合度。4条道路与南京市气象中心公布的对应时段NO2浓度周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实地监测的方法与技术比较标准,监测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NO2与NOx的变化趋势一致,即随NO2浓度的增加,NOx的浓度也增加。4条道路NO2和NOx污染物浓度高低排序依次为,仙林大道>诚信大道>江北大道>中山北路。4条道路的NO2/NOx周均值为75.25%,NO2在所有的NOx中比例最高。道路环境中机动车辆产生并排放的尾气主要为NOx,NO2视为道路环境主要污染物。2、从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三维绿量视角,评价南京市城区NO2污染物浓度排名前列的4条道路空气污染状况,探究道路绿地植物对NO2污染物的消减能力。研究表明:部分道路NO2污染物浓度随着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升高呈现降低趋势。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大小排序依次为,中山北路>仙林大道>诚信大道>江北大道。其中,中山北路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最大,NO2污染物浓度最低。3、以城市道路绿化实际应用为依据,对江苏省境内常用的道路绿化植物进行了梳理、整理和比较,筛选出江苏省园林绿化常用的和潜在推广的38种园林植物。设计了实验室高浓度短时间的人工熏气试验,熏气浓度为12.0mg/m3,熏气时间为72h,研究了38种园林植物对NO2胁迫的伤害症状和伤害指数。结果表明,乔木中欧洲鹅耳枥伤害指数最小,为13.53%;灌木中夏蜡梅伤害指数最小,为8.53%;草本中金边菖蒲伤害指数最小,为1.47%。4、选取伤害指数排序最小和中等的木本观赏植物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作为典型植物,研究二者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试验设计了高浓度短时间的人工熏气试验,熏气浓度为12.0mg/m3,熏气时间分别为胁迫零点(0h)、1h、6h、12h、24h、48h、72h,熏气后于室温条件下进行30d的自我恢复,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测定两种鹅耳枥幼苗叶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和光合作用及N素代谢酶活性等,结果表明:(1)形态和生理变化:NO2胁迫后,形态变化显示,处理72h后,欧洲鹅耳枥一半以上叶片变黄,而普陀鹅耳枥全叶片发黄枯萎脱落;欧洲鹅耳枥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数据显示其出现的伤害反应迟,普陀鹅耳枥出现的伤害反应早;欧洲鹅耳枥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值高于普陀鹅耳枥;欧洲鹅耳枥比普陀鹅耳枥产生的膜脂过氧化反应更加稳定。说明欧洲鹅耳枥对NO2胁迫耐受性更强。而高浓度NO2胁迫对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造成的伤害是可逆的,是可以通过自身代谢恢复到原有生长水平的。(2)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指数变化:NO2胁迫后,欧洲鹅耳枥的叶绿素含量呈现稳定持续性下降,引起光合作用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光响应曲线变化,随着NO2胁迫时间的延长,48h NO2胁迫后普陀鹅耳枥的叶片发黄,叶绿素含量降低,其光响应曲线的净光合速率呈现负值,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而欧洲鹅耳枥的净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变化更规律,适应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光合日变化,其中欧洲鹅耳枥的双峰型变化更规律,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光饱和点,表明欧洲鹅耳枥在较宽泛的光照强度下能够正常生长。欧洲鹅耳枥与普陀鹅耳枥1h的NO2处理组最大PSⅡ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增加,在处理的6h,仅欧洲鹅耳枥的Fv/Fm值增加,PSII活性增强,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增多,说明欧洲鹅耳枥能够在NO2胁迫下有序适应外界不良环境,耐受性更强。(3)N素代谢酶活性变化:短时间高浓度NO2胁迫下,欧洲鹅耳枥幼苗叶片N素含量显着提高,N素升高值高于普陀鹅耳枥。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硝酸还原酶(NR)活力与硝态氮(NO3-N)供应量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于普陀鹅耳枥,推测认为欧洲鹅耳枥对NO2胁迫能够产生稳定的应急反应,NR活力增强,提高NO3-N含量,有机体内转化为氨态氮,再合成蛋白质,完成N同化过程,适应性更强,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综上所述,与普陀鹅耳枥相比,欧洲鹅耳枥对短时间高浓度NO2胁迫的耐受性更强。同时,这种NO2胁迫对植物产生的伤害作用,在停止NO2胁迫后于室温下可自我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本研究弄清了观赏植物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进一步完善了江苏省常见的道路绿化抗性园林植物名录,验证了城市道路绿地对交通污染消减的理论,为科学选择、应用园林植物,优化城市建成区道路植物配置和道路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试验和实践依据。城市道路绿地降低污染的生态功能发挥效率,影响因素很多,应对其植物群落的构成、方位等进行综合考量,也是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王学智[7](2017)在《重要平原绿化树种香樟、水杉的生态净化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绿地绿化树种的选用及配置模式的应用不仅具有美观原则,还应融入更多的生态理念。本文以桐乡市城区内道路、河道绿地绿化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对常用平原绿化树种香樟和水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这2种乔木滞纳重金属(Pb、Cd、Ni)、吸收大气污染物(SO2、NOX、氟化物)及滞尘能力,综合评价分析这2种树种的生态净化功能。研究表明:(1)不同树种对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存在一定差异,2种树种在不同的生长环境条件下对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也不相同。道路绿地内的水杉和香樟对Pb、Cd、Ni的积累浓度均高于河道绿地。(2)道路和河道绿地水杉对Pb、Cd、Ni的积累能力均比香樟强,香樟对SO2、NOX、氟化物的积累能力均比水杉强。(3)不同器官重金属及大气污染物积累能力存在差异。水杉各器官中重金属浓度均值高于香樟,香樟各器官中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值高于水杉。(4)道路绿地内,水杉和香樟各器官Pb和Ni浓度对比关系为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树干,Cd为树根>树枝、树叶>树皮>树干;河道绿地内,各器官中3种重金属浓度对比关系为树根>树枝、树叶>树皮>树干。不同树种各器官对3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对比关系为:树叶>树枝>树根>树皮>树干。(5)香樟的滞尘能力较水杉强。道路绿地受污染严重,滞尘能力强的香樟更适应在道路两侧种植。

樊恒晖[8](2016)在《普光气田SO2排放对周围农作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光气田是高含硫气田,开发生产中排放SO2废气是环保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广泛重视。在气田开发生产中,针对气田非正常状况下的废气排放,普光HSE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要开展SO2对农作物的熏烟实验研究和生物监测工作,掌握SO2对周围主要农作物影响的要求。本论文通过调查搜集,掌握当地植被构成、农作物的组成结构、品种种类、生长期特征;以油菜、玉米、红薯和水稻等代表性农作物为监测对象,选择对SO2污染敏感的生长期和影响产量的分蘖开花期进行监测;测定植物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片含硫量等生态监测项目,利用相关系数法、假设检验法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SO2熏气后,油菜叶片为水渍状斑点,失绿卷曲;红薯叶片为筛状点伤害;玉米叶片为叶缘黄边伤害;水稻为叶尖褪色枯斑伤害。生长期油菜受到伤害的最小浓度值为1.43 mg/m3,接触时间为3 h,红薯受到伤害的最小浓度值为8.57 mg/m3,接触时间为3h,生长期玉米受到伤害的最小浓度值为8.57 mg/m3,接触时间为3 h,水稻受到伤害的最小浓度值为2.86 mg/m3,接触时间为3 h;明确对SO2耐受性从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红薯、水稻和生长期油菜。能够为预防SO2污染事故和处理环境污染纠纷提供依据。在设定的熏气条件下,受试植物籽粒千粒重没有产生显着性的改变,说明试验条件下的熏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显着;分蘖期水稻经过熏气实验处理,对籽粒品质不会产生显着影响,而扬花期水稻和生长期玉米经熏气实验处理,会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产生影响;生态监测点油菜、玉米、红薯和水稻等农作物叶片含硫量、细胞膜透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远离气田的对照点差别不明显,叶片含硫量、细胞膜透性、MDA含量明显低于熏气样品,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熏气样品。认为气田生产对区域内作物生长没有造成明显影响,气田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

郭天佑[9](2016)在《旱柳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吸收净化能力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炼油厂、钢铁厂等重工业区域各种煤炭、石油等燃烧释放的以大气SO2-Pb复合污染为主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成为当前人类亟待解决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优化选择对大气复合污染抗性和吸收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体系,是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一种简单持久、低碳高效的防治手段,也是目前风景园林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研究通过对以大气SO2-Pb复合污染为主的炼油厂区域的旱柳进行现场取样,利用三次重复的随机区组实验设计,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旱柳叶片中S、Pb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MDA含量、POD活性、APX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叶液pH值8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旱柳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净化能力及抗性机制,为优化选择抗、吸大气SO2-Pb复合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旱柳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净化能力研究不同地区旱柳叶片中的S、Pb含量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大气SO2-Pb复合污染对旱柳叶片中的S、Pb含量均产生了显着影响,且S含量与Pb含量为中度正相关,说明旱柳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有较强的吸收净化能力。2.旱柳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抗性机制研究(1)不同地区的旱柳叶片中8项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大气SO2-Pb复合污染对旱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POD活性、APX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均产生了显着影响,其中叶绿素含量与APX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OD活性与APX活性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呈显着负相关,APX活性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呈显着正相关。(2)第一主成分中叶绿素含量、POD活性、APX活性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荷载较高,第二主成分中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叶液pH值的荷载较高,第三主成分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荷载较高,并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得出主成分得分为85.6661,可作为相似污染地区的相同指标的植物抗性的评定参考值。(3)旱柳的抗性机制主要通过显着增强APX活性,调节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含量,维持叶液pH的稳定,来增强自身对污染的抗性和修复能力,有效抵御大气SO2-Pb的复合污染对自身产生的危害。

徐铭焓,周舒宇,余爱华,林涛[10](2013)在《耐城市空气污染植物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气受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植物在净化空气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可作为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从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类型及来源出发,根据城市植物的受害症状及生理生化性状变化、植物对污染物的抗性程度及抗性等级划分标准等方面,对耐城市空气污染的植物评价进行综述,并展望增强植物耐污染的研究前景。

二、大气SO_2、氟化物对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SO_2、氟化物对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2.4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区概况
第2章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1 评估指标筛选原则
        2.1.2 评估指标框架建构
        2.1.3 功能价值与市场价值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2.1.3.1 直接利用价值
        2.1.3.2 间接利用价值
    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分析与步骤
        2.2.2 能值转换率的筛选及能值货币比率的选用
        2.2.3 森林生态系统能流模型构建
        2.2.4 能值评估指标原始数据计算方法
        2.2.4.1 可更新自然资源输入
        2.2.4.2 不可更新自然资源输入
        2.2.4.3 经济社会资源输入
        2.2.4.4 有形资源输出
        2.2.4.5 无形资源输出
第3章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评估
    3.1 森林有机物生产服务价值评估
        3.1.1 有机物生产功能价值
        3.1.2 有机物生产市场价值
    3.2 森林休闲游憩服务价值评估
    3.3 森林涵养水源服务价值评估
        3.3.1 森林持水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
        3.3.1.1 森林持水功能价值
        3.3.1.2 森林持水市场价值
        3.3.2 森林调节水量、净化水质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
        3.3.2.1 森林调节水量、净化水质功能价值
        3.3.2.2 森林调节水量、净化水质市场价值
    3.4 森林营养物质积累服务价值评估
        3.4.1 森林营养物质积累功能价值
        3.4.2 森林营养物质积累市场价值
    3.5 森林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评估
        3.5.1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
        3.5.2 森林固碳释氧市场价值
    3.6 森林净化空气服务价值评估
        3.6.1 森林净化空气功能价值
        3.6.2 森林净化空气市场价值
    3.7 森林保育土壤服务价值评估
        3.7.1 森林固持土壤、减少泥沙淤积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
        3.7.1.1 森林固持土壤、减少泥沙淤积功能价值
        3.7.1.2 森林固持土壤、减少泥沙淤积市场价值
        3.7.2 森林保育土壤肥力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
        3.7.2.1 森林保育土壤肥力功能价值
        3.7.2.2 森林保育土壤肥力市场价值
    3.8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价值评估
    3.9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市场价值评估结果
第4章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价值评估
    4.1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输入资源能值价值评估
    4.2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输出资源能值价值评估
        4.2.1 森林有机物生产能值价值
        4.2.2 森林原材料供给能值价值
        4.2.3 森林休闲游憩能值价值
        4.2.4 森林涵养水源能值价值
        4.2.5 森林营养物质积累能值价值
        4.2.6 森林固碳释氧能值价值
        4.2.7 森林净化空气能值价值
        4.2.8 森林保育土壤能值价值
        4.2.9 森林生物栖息地能值价值
        4.2.10 森林科研服务能值价值
    4.3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价值评估结果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5.1.2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评估
        5.1.2.1 评估结果及构成分析
        5.1.2.2 评估结果比较分析
        5.1.3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价值评估
        5.1.3.1 评估结果及构成分析
        5.1.3.2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能值发展评估
        5.1.3.3 评估结果比较分析
    5.2 结论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及形成过程
        1.2.2 国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1.2.3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林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2.2.2 林分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2.2.3 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
        2.3.2 野外调查与采样
        2.3.3 室内处理与测定
    2.4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评估方法
        2.4.1 涵养水源功能
        2.4.2 保育土壤功能
        2.4.3 固碳释氧功能
        2.4.4 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功能
        2.4.5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2.4.6 净化大气环境功能
        2.4.7 社会公共数据
    2.5 数据处理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林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3.1 不同龄组刺槐林涵养水源功能
        3.1.1 刺槐人工林水文分析
        3.1.2 刺槐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评价
    3.2 不同龄组刺槐林保育土壤功能
        3.2.1 刺槐人工林固土能力分析
        3.2.2 刺槐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2.3 刺槐人工林保育土壤功能评价
    3.3 不同龄组刺槐林固碳释氧功能
        3.3.1 刺槐人工林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
        3.3.2 刺槐人工林固碳释氧功能评价
    3.4 不同龄组刺槐林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功能
        3.4.1 刺槐人工林分营养元素分析
        3.4.2 刺槐人工林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功能评价
    3.5 不同龄组刺槐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6 不同龄组刺槐林净化大气环境功能
        3.6.1 刺槐人工林吸收污染物质实物量
        3.6.2 刺槐人工林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估算
    3.7 小结
第四章 林分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4.1 不同类型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
        4.1.1 不同类型人工林水文分析
        4.1.2 不同类型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评价
    4.2 不同类型人工林保育土壤功能
        4.2.1 不同类型人工林固土能力分析
        4.2.2 不同林型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4.2.3 不同类型人工林保育土壤功能评价
    4.3 不同类型人工林固碳释氧功能
        4.3.1 不同类型人工林的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
        4.3.2 不同类型人工林固碳释氧功能评价
    4.4 不同类型人工林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功能
        4.4.1 不同类型人工林分营养元素分析
        4.4.2 不同类型人工林积累营养物质功能评价
    4.5 不同类型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4.6 不同类型人工林净化大气环境功能
    4.7 小结
第五章 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5.1 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汇总
    5.2 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汇总
    5.3 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构成分析
    5.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性分析
    5.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1.1.1 危险废物的来源与危害
        1.1.2 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
        1.1.3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主要炉型
        1.1.4 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1.2 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2.2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性研究
        1.2.3 焚烧灰渣重金属污染控制
    1.3 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氟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1.3.1 氟污染的危害及来源
        1.3.2 含氟有机危险废物处置技术
        1.3.3 氟的燃烧排放特性研究
        1.3.4 焚烧过程氟污染控制研究
    1.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检测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医药化工危废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及浸出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飞灰粒径分析
        3.3.2 焚烧灰渣中重金属浓度分布
        3.3.3 湿法脱酸系统和排放尾气中重金属含量
        3.3.4 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质量平衡和质量分布
        3.3.5 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
        3.3.6 焚烧灰渣表面形态及矿物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药化工危险废物焚烧灰渣重金属化学形态及热稳定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始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4.3.2 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热稳定性及化学形态变化
        4.3.3 热处理前后焚烧灰渣表面形态及矿物特征
        4.3.4 焚烧灰渣重金属环境风险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除尘和布袋除尘对重金属迁移分布和浸出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飞灰粒径分布
        5.3.2 表面特征
        5.3.3 飞灰矿物特性
        5.3.4 飞灰中重金属含量
        5.3.5 飞灰浸出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与迁移特性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医药化工含氟危废热解过程分析
        6.3.2 焚烧产物中的氟含量
        6.3.3 焚烧系统中氟的质量平衡及质量分布
        6.3.4 焚烧灰渣中氟的赋存化学形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过程钙基固氟试验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温度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2 CaO添加量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3 钙基吸收剂种类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4 粒径对燃烧固氟效果的影响
        7.3.5 孔隙结构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6 焚烧系统回转窑添加CaO固氟效果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流化焚烧资源化利用研究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
        8.2.1 流化床焚烧系统介绍
        8.2.2 实验材料
        8.2.3 实验方法
    8.3 结论与讨论
        8.3.1 高含氟有机固废TG-FTIR分析
        8.3.2 高含氟有机废物两段式管式炉焚烧试验
        8.3.3 焚烧系统运行工况及污染物排放
        8.3.4 填料吸收塔水洗回收HF吸收系数计算
        8.3.5 焚烧过程中HF腐蚀问题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4)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来源
    1.2 叶功能性状
    1.3 大气污染物与植物的关系
        1.3.1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1.3.2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污染区的划分
        2.2.2 供试树种确定
        2.2.3 采样时间及采样部位
    2.3 采样测定
        2.3.1 采样情况
        2.3.2 实验仪器
        2.3.3 各性状测定方法
        2.3.3.1 叶宽、叶长、叶周长、叶面积
        2.3.3.2 比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
        2.3.3.3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
        2.3.3.4 叶片碳、氮、磷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20种园林植物叶性状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20种兰州市常见园林植物基本概况
        3.1.2 植物叶性状变异特征
        3.1.3 植物叶性状间的关联与耦合
    3.2 讨论
        3.2.1 叶性状变异特征
        3.2.2 叶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分析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乔、灌植物叶形态性状分析
        4.1.2 乔、灌植物叶经济性状分析
        4.1.3 乔、灌植物叶性状在不同污染区的变化特征
    4.2 讨论
        4.2.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性状的影响
        4.2.2 植物叶性状间的关系及其叶经济谱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植物生理性状变异特征
        5.1.2 不同污染区的植物生理生化特征
        5.1.3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生理生化特征
    5.2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效应
    6.1 采样期间研究区的污染状况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大气污染区20种常用乔木对N的吸收净化效益比较
        6.2.2 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净化效益比较
        6.2.3 综合评价植物修复大气污染的能力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抗大气复合污染的城市森林植物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集成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对单一污染物的抗性分类
    2.2 植物对2种及以上组合污染物的抗性排序
        2.2.1 对2种污染物的综合抗性
        2.2.2 对3种污染物的综合抗性
        2.2.3 对4种污染物的综合抗性
        2.2.4 对6种污染物的综合抗性
3 讨论
4 结论

(6)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大气中二氧化氮(NO_2)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
        1.1.1 污染源
        1.1.2 污染现状
        1.1.3 NO_2对人体的危害
    1.2 城市NO_2污染物变化规律
    1.3 园林植物净化NO_2污染能力与研究方法
        1.3.1 园林植物净化NO_2污染能力
        1.3.2 研究方法
    1.4 园林植物三维绿量的研究与实践
    1.5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耐受能力
        1.5.1 对植物氮素(N)积累的影响
        1.5.2 对植物叶片气孔的影响
        1.5.3 对植物硝酸还原酶(NR)活力的影响
        1.5.4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恢复
    1.6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耐受机理
        1.6.1 伤害症状
        1.6.2 对植物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
        1.6.3 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6.4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7 观赏鹅耳枥园林应用及对NO_2胁迫响应的研究
    1.8 研究意义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目标
        1.8.3 研究内容
        1.8.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京市道路交通环境NO_2等污染物的特征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NO_2等道路污染物实地监测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京市近6年NO_2污染物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2.2.2 南京市主要气象要素和日均车流量特征与NO_2浓度相关性分析
        2.2.3 南京市4条道路NO_2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2.4 南京市4条道路NO_x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2.5 南京市4条道路NO_2/NO_x周变化
    2.3 总结与讨论
        2.3.1 南京市近6年4条道路NO_2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2.3.2 南京市各气象要素和车流量与NO_2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2.3.3 南京市4条道路NO_2等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3.4 NO_2是道路交通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第三章 道路绿地植物绿量对NO_2污染物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无人机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
        3.1.3 调查统计方法
        3.1.4 植物三维绿量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组成
        3.2.2 树木径阶结构比较
        3.2.3 树高结构比较
        3.2.4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三维绿量
        3.2.5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与NO_2浓度的关系
    3.3 总结与讨论
        3.3.1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组成分析
        3.3.2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绿量与NO_2浓度的关系
        3.3.3 不同植物生命周期对NO_2污染的消减能力
第四章 38种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装置设计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症状
        4.2.2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
    4.3 总结与讨论
        4.3.1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症状分析
        4.3.2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4.3.3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后恢复能力分析
第五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生理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装置设计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形态变化
        5.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POD活性变化
        5.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5.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MDA含量变化
    5.3 总结与讨论
        5.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片伤害症状差异性
        5.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性
        5.3.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渗透调节能力的差异性
        5.3.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膜脂过氧化的差异性
第六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作用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装置设计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方法
        6.1.4 测定方法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色素含量变化
        6.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响应曲线变化
        6.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日变化
        6.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特性指标
        6.2.5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绿素荧光指数
    6.3 总结与讨论
        6.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色素变化
        6.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响应曲线变化
        6.3.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日变化
        6.3.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特性指标变化
        6.3.5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绿素荧光指数变化
第七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N素代谢酶活性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装置设计
        7.1.2 试验材料
        7.1.3 试验方法
        7.1.4 测定方法
        7.1.5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含量变化
        7.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O3-N含量变化
        7.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R活力变化
        7.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代谢酶活力线性模型
    7.3 总结与讨论
        7.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含量变化
        7.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代谢酶活性变化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南京市道路交通环境大气NO_2等污染物特征与评价
        8.1.2 道路绿地植物绿量对大气NO_2污染物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
        8.1.3 38种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8.1.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耐受机理
    8.2 创新点
    8.3 展望
附录1 南京市主要气象要素、日均车流量与NO_2浓度日均值(2018年9月下旬)
附录2 无人机大疆DJI精灵4 Pro技术参数
附录3 23种树种的“冠径-冠高”方程
附录4 8种树种的近似“冠径-冠高”方程
附录5 不同树冠形态的树冠体积公式表
附录6 仙林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7 诚信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8 江北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9 中山北路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10 38种植物名称及分类特征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奖励
参考文献

(7)重要平原绿化树种香樟、水杉的生态净化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重金属污染
        1.1.1.1 重金属的来源
        1.1.1.2 重金属的危害
        1.1.1.3 绿化植物对重金属的净化作用
        1.1.2 大气污染物(含粉尘)
        1.1.2.1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1.1.2.2 大气污染物的危害
        1.1.2.3 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设置
        2.2.2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1 植物调查、采集
        2.2.2.2 重金属及大气污染物吸收测定
        2.2.2.3 滞尘量测定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特征分析
        3.1.1 香樟的重金属积累特征
        3.1.1.1 Pb的积累特征
        3.1.1.2 Cd的积累特征
        3.1.1.3 Ni的积累特征
        3.1.2 水杉的重金属积累特征
        3.1.2.1 Pb的积累特征
        3.1.2.2 Cd的积累特征
        3.1.2.3 Ni的积累特征
        3.1.3 树种与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差异
        3.1.4 器官与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差异
        3.1.4.1 根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影响
        3.1.4.2 皮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影响
        3.1.4.3 干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影响
        3.1.4.4 枝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影响
        3.1.4.5 叶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影响
    3.2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积累特征分析
        3.2.1 香樟的大气污染物积累特征
        3.2.1.1 SO_2的积累特征
        3.2.1.2 NO_X的积累特征
        3.2.1.3 氟化物的积累特征
        3.2.2 水杉的大气污染物积累特征
        3.2.2.1 SO_2的积累特征
        3.2.2.2 NO_X的积累特征
        3.2.2.3 氟化物的积累特征
        3.2.3 树种与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差异
        3.2.4 器官与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差异
        3.2.4.1 根对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影响
        3.2.4.2 皮对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影响
        3.2.4.3 干对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影响
        3.2.4.4 枝对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影响
        3.2.4.5 叶对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影响
    3.3 香樟、水杉滞尘能力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普光气田SO2排放对周围农作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目的
        1.3.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田区域概况与农作物监测方法的建立
    2.1 气田区域概况
        2.1.1 普光气田环境概况
        2.1.2 普光气田开发概况
        2.1.3 气田环境空气SO_2现状监测分析
    2.2 农作物监测方法的建立
        2.2.1 SO_2对植物的影响分析
        2.2.2 SO_2熏气实验方法与装置设计
    2.3 农作物监测指标和方法的选择
        2.3.1 监测指标
        2.3.2 监测方法
    2.4 监测方案的确定
        2.4.1 布设监测点位
        2.4.2 选取监测对象
        2.4.3 确定监测指标
第三章 SO_2排放对周围农作物的影响研究
    3.1 SO_2熏气实验过程设计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过程
    3.2 SO_2熏气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
        3.2.1 SO_2排放对油菜的影响分析
        3.2.2 SO_2排放对玉米的影响分析
        3.2.3 SO_2排放对红薯的影响分析
        3.2.4 SO_2排放对水稻的影响分析
    3.3 SO_2熏气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分析
        3.3.1 SO_2熏气对作物籽粒千粒重的影响
        3.3.2 SO_2熏气对作物籽粒品质的影响
    3.4 SO_2熏气对植物表观症状的影响
        3.4.1 典型伤害症状
        3.4.2 植物最小伤害浓度的确定
        3.4.3 受试植物SO_2熏气伤害特点及耐受性比较
    3.5 气田农作物的监测评价
        3.5.1 农作物监测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旱柳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吸收净化能力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大气复合污染概况
        1.1.1 复合污染的概念与分类
        1.1.2 大气复合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1.1.3 大气复合污染的交互作用类型
    1.2 大气SO_2、Pb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1.2.1 大气SO_2、Pb的背景来源及理化性质
        1.2.2 大气SO_2、Pb对植物的毒理效应
    1.3 植物对大气SO_2、Pb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的净化能力研究进展
        1.3.1 植物对大气SO_2、Pb单一污染的净化能力研究进展
        1.3.2 植物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净化能力研究进展
    1.4 植物对大气SO_2、Pb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1.4.1 大气SO_2、Pb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4.2 大气SO_2、Pb单-污染及复合污染对植物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旱柳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净化能力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1.4 统计分析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旱柳对SO_2的净化能力分析
        2.2.2 旱柳对Pb的净化能力分析
        2.2.3 旱柳叶片内S、Pb含量相关性分析
    2.3 旱柳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净化能力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旱柳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抗性机制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3.1.2 统计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旱柳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变化
        3.2.2 旱柳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细胞膜透性变化
        3.2.3 旱柳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细胞保护酶活性变化
        3.2.4 旱柳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2.5 旱柳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2.6 旱柳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超氧阴离子含量变化
        3.2.7 旱柳受大气SO_2-Pb复合污染胁迫下叶片pH值变化
        3.2.8 旱柳的生理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3.2.9 旱柳的生理生化指标主成分分析
    3.3 旱柳对大气SO_2-Pb复合污染的抗性机制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10)耐城市空气污染植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
2 城市植物受害性状变化
    2.1 叶片受害症状
    2.2 生理生化性状
    2.3 试验方法分类
        (1) 人工熏气法。
        (2) 实地调查法。
3 植物对空气污染物的抗性
    3.1 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
    3.2 植物对SO2、氯气和氟化氢等的抗性
    3.3 植物对污染物抗性机理研究
4 植物对污染物抗性等级划分
5 总结与展望

四、大气SO_2、氟化物对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唐安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永寿县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D]. 袁坤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D]. 李文瀚. 浙江大学, 2020
  • [4]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D]. 何靖.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抗大气复合污染的城市森林植物初步筛选[J]. 李品,卫妍妍,冯兆忠. 环境科学, 2020(10)
  • [6]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D]. 圣倩倩.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7]重要平原绿化树种香樟、水杉的生态净化功能研究[D]. 王学智.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4)
  • [8]普光气田SO2排放对周围农作物的影响研究[D]. 樊恒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9]旱柳对大气SO2-Pb复合污染的吸收净化能力及抗性机制研究[D]. 郭天佑.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10]耐城市空气污染植物研究进展[J]. 徐铭焓,周舒宇,余爱华,林涛. 森林工程, 2013(05)

标签:;  ;  ;  ;  ;  

大气SO_2和氟化物对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