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荚膜形成的影响

新型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荚膜形成的影响

一、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蜜[1](2019)在《核酸序列依赖扩增技术检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隐球菌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使患者能得到早期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核酸序列依赖扩增(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 NASBA)技术来检测隐球菌,通过对比NASBA、PCR方法、荚膜多糖抗原胶体金法检测同批次临床标本的性能参数,以此验证NASBA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设计一对具有隐球菌属特异性的引物,构建NASBA扩增隐球菌RNA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根据EORTC/MSG所定义的诊断标准收集隐球菌病阳性病例和非隐球菌病阴性病例,运用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普通PCR及本研究建立的NASBA方法分别对所收集病例标本进行检测,比较三种诊断方法的性能指标以评估出最佳诊断策略。结果:本研究建立的NASBA方法检测隐球菌,其灵敏度高,达到10cfu/ml,特异性也非常良好。NASBA、荚膜多糖抗原胶体金法及PCR灵敏度分别是87.5%(95%CI,66.53-96.71%)、100%(95%CI,82.83-100%)、66.67%((95%CI,44.69-83.57%),特异性分别是94.59%(95%CI,80.47-99.06%)、81.08%(95%CI,64.29-91.44%)、78.37%(95%CI,61.34-81.58%)。结论:NASBA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简便等优势,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隐球菌感染的需求。整个实验过程无需特殊仪器,适合在普通的临床实验室开展,有望成为新的隐球菌感染的常规诊断方法。

刘华[2](2014)在《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在血流感染大鼠模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构建的新型隐球菌血流感染大鼠模型,运用本课题前期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FQ-PCR)检测体系,对不同时间段新型隐球菌血流感染大鼠的血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标本分别进行FQ-PCR、血培养、血清荚膜抗原检测,比较各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应用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SPF级,6-8周,体重200±20g,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组免疫抑制感染组(n=20只),B组正常状态感染组(n:20),C组免疫抑制对照组(n=10),D组正常对照组(n=10);四组中奇数编号大鼠在0、12、48h,偶数编号大鼠在6、24、72h分别各留取全血2.5ml。A组和C组大鼠实验第一天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mg/kg), B组和D组腹腔注射等量1ml生理盐水;实验第4天A组和B组根据预实验的最佳新型隐球菌菌悬液浓度1×10。菌悬液尾静脉注射1ml,C组和B组注射等量的1ml生理盐水。2.在实验第4天大鼠感染模型建立成功后,从大鼠眼内侧静脉丛按奇偶编号分别采集3个时间段的血液标本,离心分离和收集血浆样品,-20℃保存待测。采血时间分别为0、6、12、24、48、72h。实验第6天大鼠全部处死,无菌操作下,收集4组大鼠的肺泡灌洗液、脑脊液,-20℃保存待测;同时取肺、肝、脾、脑组织和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过夜,石蜡切片下常规HE染色、PAS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提取大鼠血浆、肺泡灌洗液、脑脊液标本的DNA,用前期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别对不同时间段感染的血标本、脑脊液及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培养方法、组织病理、墨汁染色、荚膜凝集实验,比较4种不同方法检测的结果。结果:1.通过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尾静脉注射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大鼠模型,易出现系统性的感染,包括肺、脑、脾、肝组织的感染,不仅解剖肉眼发现,肺脏出现多发性结节样改变,并且各组织病理的PAS染色均发现大量圆形或卵圆形隐球菌体,证实血流感染大鼠建模成功。2.A组血培养结果最高达30%,四组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荚膜抗原法的阳性率可达(80%),在48小时后检测阳性率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A组血浆12h后的阳性率与B、C、D组相比较,检测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于血液标本来说,FQ-PCR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明显优于血培养及血清荚膜抗原法,而且可以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可检测出肺泡灌洗液标本中的病原体,高于培养、墨汁染色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可检测出脑脊液标本中的病原体,高于墨汁染色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尾静脉注射隐球菌菌悬液能成功构建大鼠血流感染动物模型;2.新型隐球菌FQ-PCR反应体系能检测出感染大鼠血液中的病原菌,在72小时内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阳性率逐渐上升,其敏感性高于血培养、血清荚膜抗原检测;3.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方法较血培养及血清荚膜抗原检查更早检测到感染大鼠血液中的病原菌;4.新型FQ-PCR体系能检测到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脑脊液中病原菌。

康颖倩,赵亮,王梅竹,张金娟,贺娟,陈玉如,王丹霓,朱键,三上襄[3](2011)在《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临床株与环境株微卫星基因型的小鼠毒力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巴西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neoformans var.grubii)多位点微卫星定型(multilocus microsatllite typing,MLMT)在临床和环境中的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微卫星型的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临床株和环境株的毒力差异。方法根据多位点微卫星分型技术对分离自巴西的40株(17株临床株和23株环境株)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进行分型,筛选出临床株及环境株中分布占优势的菌株,应用小鼠毒力试验分别对其进行毒力检测,通过发病情况及病理切片比较毒力差异。结果 40株格鲁比变种共鉴定出11种微卫星型,临床株中的优势菌株为MLMT-13型,共9株,占临床株的52.9%(9/17),环境株中的优势菌株为MLMT-36型,共10株,占环境株的43.5%(10/23);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MLMT-13型感染小鼠后发病率为100%,而MLMT-36型发病率为7.5%,且病理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格鲁比变种在从环境迁徙到宿主的过程中,毒力随环境的变化发生了改变,该变化也可在其微卫星重复序列上体现出来。该实验证明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的分布及来源与微卫星型之间存在相关性,临床株MLMT-13型和环境株MLMT-36型之间存在着显着毒力差异。

廖万清,顾菊林[4](2011)在《医学真菌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医学真菌学是研究病原真菌和条件致病菌对人类致病的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重要学科。现在已知的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真菌约有300余种,其引起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病例数日益增多,真菌病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重要病原真菌基因组测序的基本完成,对其毒性因子的研究深入而广泛。过去几年真菌感染的诊断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中一些新方法可用于感染的早期检测。然而,就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讲也出现一些不理想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的真菌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仍是常规临床实验室里最可靠的方法。真菌耐药的报道日益增多,目前的研究一方面进一步探讨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传播方式、耐药性与临床治疗的关系,以及建立标准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从而控制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开发新的抗真菌药物以对付日益增多的耐药真菌。中药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等,使研究开发抗真菌中药具备良好前景。

陈裕充,潘炜华,温海,廖万清,陈江汉,顾菊林,徐红[5](2008)在《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主要毒性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B3501标准株的主要毒性基因表达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J774.16巨噬细胞分别与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共孵育4h,收集被J774.16吞噬的B3501作为实验组,提取实验组和在37℃条件下5%二氧化碳单独培养的对照组B3501的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774.16细胞内和对照组B3501的CNLAC1、CAP60、URE1、NMT表达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新生隐球菌的CAP6,CNLAC1,NMT及URE1基因的mRNA在每百万看家基因(GAPDH基因)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8±0.084)×104,(1.806±0.322)×103,(2.267±0.074)×104和(4.041±0.271)×104;而对照组这四种毒性因子基因含量分别为:(1.139±0.183)×106,(9.324±5.028)×103,(1.326±0.028)×106和(1.307±0.001)×106,均远比实验组高,其中以NMT最为明显。结论新生隐球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主要的毒性因子基因表达下降,其中以NMT最为明显,而CNLAC1下降幅度最小。

赵卓,廖万清[6](2007)在《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的多糖荚膜是第一个被明确的新生隐球菌重要的毒性因子。本文总结了新生隐球菌荚膜的特性和动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形态结构变化、组织构成、生长发育和出芽繁殖,旨在给新生隐球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依据。

赵卓,廖万清[7](2007)在《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的多糖荚膜是第一个被明确的新生隐球菌重要的毒性因子。本文总结了新生隐球菌荚膜的特性和动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形态结构变化、组织构成、生长发育和出芽繁殖等,旨在给新生隐球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依据。

陈裕充[8](2004)在《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 新生隐球菌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真菌,它可引起致命的系统性感染,目前对其致病机理还不很清楚,且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现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是抗新生隐球菌第一线反应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有吞噬、杀菌、抗原提呈等作用,而新生隐球菌本身存在着很强的毒性因子,起到逃避宿主免疫的作用,因而能在巨噬细胞内寄生。但新生隐球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机制是复杂的,研究人员仍在努力探索新生隐球菌潜在的可能毒性因子,以期对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制和临床上治疗新生隐球菌病有个重大突破。本课题共分四部分来研究新生隐球菌在被巨噬细胞吞噬前后的存活力及基因表达差异,探讨新生隐球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出芽繁殖能力、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基因表达差异,这将有助于探讨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的吞噬、杀菌作用机制,以及新生隐球菌逃避宿主免疫的可能机制,寻找潜在的可能毒性基因,了解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制。 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分析巨噬细胞J774.16对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荚膜突变株Cap60及白化株Mel-的存活力和出芽繁殖能力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巨噬细胞J774.16对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荚膜突变株Cap60及白化株Mel-的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究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的基因表达影响。 第四部分:研究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的主要毒性基因表达影响。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将对数生长期的J774.16细胞分别与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荚膜缺陷株Cap60、白化株Mel-按细胞:菌=1:10共孵育,通过Giemsa染色观察J774.16细胞在共孵育时间为1,2,4,8小时对新生隐球菌的吞噬指数变化,以及新生隐球菌在上述共孵育时间在J774.16细胞内的出芽率: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生隐球菌在J774.16内的形态。博士论文摘要 第二部分:将对数生长期的J774.16细胞分别与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荚膜缺陷株Cap60、白化株Mel一按细胞:菌=1:10共孵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J774.16内、共孵育的J774.16细胞外及对照组新生隐球菌的凋亡率和细胞增殖指数变化。 第三部分:将对数生长期的J774.16细胞与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共孵育至4小时,收集被J774.16吞噬的B3501作为实验组,提取实验组和37℃,5%C02单独培养的对照组B3501的RNA,采用酿母基因芯片598进行mRNA转录差异筛选。 第四部分:将对数生长期的J774.16细胞分别与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共孵育至4小时,收集被J774.16吞噬的B3501作为实验组,提取实验组和37℃,5%CO:单独培养的对照组B3501的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774.16细胞内和对照组B35OI的CNLACI、CAP60、UREI、NMT表达的差异。 结果: 第一部分:经Giemsa染色,可清楚看到J774.16细胞内吞有被染呈紫蓝色的新生隐球菌。Giemsa染色和电镜结果均发现一个J774.16细胞一般仅吞噬一个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而一个J774.16细胞可吞噬多个Cap60和Mel一突变株;随共孵育时间的延长,J774.16巨噬细胞对B3501和Cap60的吞噬指数没有明显的提高(P>0.5),吞噬指数分别在5.67士1.29%一8.76士3.09%和31.62士 12.70%一41.86士9.74%之间。Mel一株在共孵育4hrs时内,吞噬率迅速提高(P<0.05),后趋于稳定(P>0.05),J774.16对细胞Mel一株的吞噬指数在0.36士0.05一1.24士0.21之间。 B3501菌在J774.16细胞内的出芽率较高,可达46.85士6.63%,从共孵育时间达4 hrs后(P<0.01),出芽率开始下降;C叩60和Mel一株的出芽率较低,最高分别仅为10.73士0.39%和8.44士1.28%,并且出芽率在共孵育时间分别为Zhrs和4hrs后开始下降 第二部分:各新生隐球菌对照组、细胞外和细胞内菌体的凋亡率分别为Bl=0 .5%、BZ=1 0.7%和B3=1 2.8%:CI=8.1%、CZ=1 1 .1%和C3=35.6%:Ml=15.4%、MZ=25.6%和M3=38.2%。增殖指数分别为BI=79.4%、BZ=73.5%和B3=64.7%;博士论文摘要CI=74.0%、CZ=61.4%和C3=60.0%;MI=72.0%、MZ=55.1%和M3=20.9%。 第三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新生隐球菌上调的基因有25条,下调的基因有100多条;上调的基因中主要有腺昔激酶(ADKI)、腺普环化酶(CYRI)、PeP4p蛋白酶抑制剂(PAI3)、Cl一四氢叶酸合成酶(MSll)等基因,前两者与细胞周期和增殖有关;下调的基因主要有Manganese一traffieking protein(ATXZ)、High一affinity zine transport Protein(ZRTI)及Putative low一affinity eopper transportprotein(CTRZ)基因,这三者分别与锰(Mn)、锌(Zn)和铜(Cu)离子的转运有关。与能量代谢有关的putative hexose permease(HXT12)、磷酸丙酮酸水合酶(ENOI)、丙酮酸脱梭酶(PDCI)、乙醇脱氢酶(ADHI)表达也下降。还有与酵母出芽繁殖有关的Meiosis一speeifie protein required for spore formation(xselo)基因也表达下降。另外,还有一些功能未尚明确的基因表达也发生变化。 第四部分:实验组中新生隐球菌的CAP60、CNLACI、NMT及UREI基因的mRNA在每百万看家基因(GAPDH基因)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0E+04、l.slE+03、2.27E+04和4.O4E+04;而?

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9](2003)在《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具有多糖荚膜是新生隐球菌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目前已知了多个荚膜基因。本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采用PCR方法分离CAP60基因,将该基因切开数段分别装入用于测序的质粒pKS以鉴定扩增后基因序列的准确性。将验证后的基因连入含有认别标记的穿梭质粒并转化cap60ura—菌株。结果部分转化子恢复荚膜的表型,表明得到的片段具有荚膜基因功能。无荚膜表型发生回复突变而恢复毒性。我们证实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与菌体荚膜的形成存在因果关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菌体荚膜形成的生化过程以便确定新的杀菌靶目标打下了基础。荚膜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都是必须的,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基因都会使新生隐球菌变成无荚膜表型。

潘炜华,廖万清,顾菊林,霍克克[10](2002)在《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 CAP6 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 PCR方法分离 CAP6 0基因并测序鉴定 ,将该基因导入转化载体并转化 cap6 0 ura- 菌株 ,乳胶凝集试剂盒筛选转化分子。 结果 :部分转化子恢复荚膜的表型 ,表明得到的片段具有荚膜基因功能。 结论 :荚膜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都是必须的 ,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基因都会使新生隐球菌变成无荚膜表型

二、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核酸序列依赖扩增技术检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核酸序列依赖扩增(NASBA)技术用于检测隐球菌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NASBA、PCR、荚膜多糖抗原方法检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应用评价.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隐球菌病的临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在血流感染大鼠模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的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血流感染动物模型结果
    2.2 四种方法检测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4)医学真菌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真菌与真菌病
2毒性因子与真菌致病
3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4抗真菌药物与真菌耐药
5中药抗真菌

(5)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主要毒性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株、菌株、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8)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出芽的影响及电镜观察
    引言
    Ⅰ 实验材料
    Ⅱ 实验方法
    Ⅲ 实验结果
    Ⅳ 讨论
第二部分 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引言
    Ⅰ 实验材料
    Ⅱ 实验方法
    Ⅲ 实验结果
    Ⅳ 讨论
第三部分 采用基因芯片筛选巨噬细胞吞噬前后新生隐球菌基因表达的mRNA水平差异
    引言
    Ⅰ 实验材料
    Ⅱ 实验方法
    Ⅲ 实验结果
    Ⅳ 讨论
第四部分 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主要毒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引言
    Ⅰ 实验材料
    Ⅱ 实验方法
    Ⅲ 实验结果
    Ⅳ 讨论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致谢

(10)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CAP60基因的扩增
    1.3 扩增产物序列的验证
2 结 果
    2.1 CAP60基因的扩增结果 见图2。
    2.2 质粒pKT的酶切分析图谱
    2.3 质粒pKF的酶切分析图谱
    2.4 PCR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
    2.5 转化结果
3 讨 论

四、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核酸序列依赖扩增技术检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 杨蜜.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2]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体系在血流感染大鼠模型的应用研究[D]. 刘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3]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临床株与环境株微卫星基因型的小鼠毒力实验研究[J]. 康颖倩,赵亮,王梅竹,张金娟,贺娟,陈玉如,王丹霓,朱键,三上襄.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1(07)
  • [4]医学真菌学研究进展[J]. 廖万清,顾菊林. 自然杂志, 2011(01)
  • [5]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主要毒性基因表达的影响[J]. 陈裕充,潘炜华,温海,廖万清,陈江汉,顾菊林,徐红.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8(06)
  • [6]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 赵卓,廖万清. 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 2007
  • [7]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J]. 赵卓,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07)
  • [8]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 陈裕充.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9]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A]. 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 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3
  • [10]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J]. 潘炜华,廖万清,顾菊林,霍克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标签:;  ;  ;  ;  ;  

新型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荚膜形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