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5132节球加工中心主轴系统参数及控制

ZH5132节球加工中心主轴系统参数及控制

一、ZH5132节点球加工中心主轴系统的参数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金跃东[1](2020)在《矩形钢管预埋螺栓式节点及半刚性单层网壳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单层网壳结构构造简洁、通透性好,被广泛应用于自由曲面及美观要求较高的建筑中。对于单层网壳结构,尤其是自由曲面、复杂形体的单层网壳,无论是结构受力角度还是建筑美观角度,采用矩形钢管都是更为合理的选择。而缺乏综合性能优越的装配式节点是制约其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区别于圆钢管构成的网壳结构,矩形钢管网壳的节点刚度和杆件刚度都存在明显的强弱轴区分。目前节点半刚性性能对网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大多针对圆钢管网壳结构,对矩形钢管网壳结构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型装配式节点的开发与研究以及节点半刚性性能对网壳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两个维度开展研究。第2章提出了一种无需杆件开孔的封闭杆件内预埋螺栓的新型装配式节点连接方案,阐述了该类节点在一般情况下的预制及装配流程。通过16个两杆试件的四点弯曲试验,考察了螺栓直径、端板厚度、端板距节点体距离和杆件开孔对节点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类节点具有良好的受弯性能,节点抗弯能力随螺栓直径的增大、杆件端板厚度的增加以及杆件端板与节点体距离的减小而增强。与杆件开孔节点相比,新型节点在受弯承载力及变形能力方面均具有优势,但初始抗弯刚度略低。弯矩作用下,节点失效模式主要包括杆件失效、螺栓失效及杆件端板失效。第3章首先对碗式节点进行考虑接触效应的实体单元精细化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弯矩-转角曲线与已有文献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有限元模型可有效模拟螺栓装配式节点的力学性能。对第2章中预埋螺栓式节点纯弯试验进行有限元模拟,荷载-位移曲线以及荷载-应变曲线的弹性段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弹塑性阶段存在一定差异,有限元极限荷载略大于试验结果。进一步的有限元参数分析表明,将内外螺母分别与杆件及节点体顶紧有利于发挥节点性能;节点体距端板距离越小,节点抗弯性能越好;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内外螺母厚度可以提高节点的抗弯性能。基于节点体和杆件端板理想刚性假定,推导了预埋螺栓式节点纯弯荷载下的初始刚度、弹性极限弯矩和塑性极限弯矩公式,公式结果与有限元简化模型结果吻合较好。第4章通过六杆单元模型静力试验,探究预埋螺栓式节点在复杂受力情况下的力学性能以及实际网壳结构杆件存在夹角情况下的可行性。设计制作了 8个六杆试件,考察螺栓尺寸、螺栓间距、节点体壁厚和杆件夹角对试件性能的影响。通过节点体中空六棱台设计,有效实现了杆件与节点体之间4°和8°的夹角,可满足一般单层网壳结构的杆件夹角需求。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节点装配工艺简单高效,在复杂受力情况下仍具有较好的承载和变形能力。六杆试件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均随着螺栓尺寸、螺栓间距的减小而降低;节点体壁厚的减小对试件初始刚度影响较小,但会降低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第5章在目前常用的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和弹簧单元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梁单元的半刚性节点有限元模型,并采用三种有限元模型对第4章中的六杆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三种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弹性段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弹塑性阶段存在一定差异。三种模型结果的初始刚度相对误差小于30%,极限荷载误差小于5%。对比三种模型的分析过程和模拟结果可知,较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本文提出的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具备更好的计算效率和收敛性;较弹簧单元有限元模型,梁单元模型保留了节点连接区域各个组件的信息,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节点各组件尺寸变化对节点性能的影响,更适用于研究具体节点形式对网壳整体结构性能的影响。第6章首先理论推导了半刚性连接两杆结构相对初始刚度β和节点相对刚度κ的关系公式,并利用有限元模型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公式表明,两杆结构相对初始刚度是节点相对刚度的单值函数,即两杆结构相对初始刚度仅取决于节点相对刚度。进而利用弹簧单元有限元模型探究了不同跨度、矢跨比、环数以及杆件截面下,五种不同类型单层球面网壳的相对初始刚度与节点相对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网壳结构的β-κ关系受网壳尺寸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考虑网壳类型影响的β-κ关系拟合公式。与κ值大小仅反映节点自身的半刚性性能不同,β值大小既能反映节点自身的半刚性性能,同时还反映了半刚性节点网壳的整体性能。通过计算多组符合规范的螺栓球节点和焊接球节点在不同类型球面网壳下的β值,给出了基于网壳相对初始刚度的单层球面网壳半刚性节点判断准则。第7章针对凯威特型和联方型单层球面网壳,研究不同矢跨比、跨度及杆件截面下节点壳面外相对刚度κ1和壳面内相对刚度κ2对网壳弹性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有限元分析中矩形截面杆件的失稳判断方法,将失稳杆件分为强轴失稳、弱轴失稳以及强弱轴失稳三种类型。有限元结果表明,节点壳面外相对刚度κ1值较小时,网壳荷载-位移曲线形式接近理想铰接网壳,即当网壳达到临界失稳荷载后,承载力迅速降低;随着κ1值逐渐增大,荷载-位移曲线逐渐向理想刚接网壳形式转变,即当网壳达到失稳荷载后,结构仍保持一定的承载力。节点壳面内相对刚度κ2的变化不改变荷载-位移曲线的形式,均为接近理想刚接网壳;其值减小会影响截面弱轴失稳性能,从而降低网壳整体失稳荷载。矩形截面装配式节点应用时,应特别注意较小的κ2值对网壳稳定承载力的削弱。

金小强[2](2019)在《空心球节点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对节点轴向刚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焊接空心球节点因其制作简单、施工方便、应用灵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跨空间结构中。工程界已发现焊接残余应力对空心球节点力学性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残余应力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空间结构的整体分析中准确考虑空心球节点残余应力的前提是准确分析焊接空心球节点残余应力分布模式。而以往关于焊接空心球节点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焊缝位置,还难以描述呈三维分布的焊接残余应力。本文在ANSYS有限元软件中以间接耦合法模拟球—管对接环焊缝单道多层焊接过程,总结出焊接残余应力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通过焊接空心球节点焊接试验,采用磁测法对其残余应力进行测试,以验证有限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焊缝进行超声冲击处理,以制作具有不同焊接残余应力的试件。然后,对其进行轴压试验,研究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空心球节点轴向刚度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焊接空心球节点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采用瞬态热分析方法,考虑材料性能参数随温度变化,运用生死单元模拟单道多层焊接工艺焊接过程,得到具有明显循环特征的三维空间分布温度场。(2)基于焊接温度场分析结果,以间接耦合法模拟焊接残余应力,得到了焊接过程中,焊缝热影响区各个时刻的塑性应变和整个模型最终焊接残余应力。分析塑性应变演化规律能清楚的理解残余应力的形成过程,通过绘制冷却后塑性影响区,为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提供了指导。(3)基于焊接残余应力最终计算结果,分析其在空心球和钢管壁厚上的分布规律,发现焊缝附近钢管轴向焊接残余应力和空心球经度方向残余应力都呈对称分布,焊缝附近的钢管和焊接空心球在厚度方向都表现出弯曲特性。参数化分析了焊接空心球节点几何尺寸变化,对焊接空心球节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4)通过试件焊接试验,采用磁测法对焊接空心球节点残余应力进行测试,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应用超声冲击设备对焊缝进行超声冲击处理,制作了具有不同焊接残余应力的试件。(5)针对具有不同残余应力的焊接空心球节点模型开展节点轴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荷载—位移曲线,通过荷载—位移曲线的斜率确定焊接空心球节点轴向刚度。参数化分析了焊接残余应力随着几何尺寸(空心球直径D、壁厚t和钢管直径d)的变化对焊接空心球节点轴向刚度的影响规律。

彭礼斌[3](2013)在《2-PRS/2-UPS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工作精度研究》文中指出自从斯图尔特机构出现以后,并联机构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联机构与传统的串联机构不同,它采用多个并联的连杆驱动,这种驱动方式使机构刚度大承载能力强。并联机构作为串联机构的的一个有力补充,是机构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其在实用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尤其是精度问题是其生产实用化的最大难题。本文研究的是一种新型的2-PRS/2-UPS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对其进行了结构、位置和性能分析,并在所建立的误差模型基础上,对机构的误差进行了分析,为机构的最终定型设计时参数的选取以及机构误差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下:1)对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利用上下平台坐标转换的关系,建立了机构的空间闭环矢量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机构的位置反解和正解模型。2)对机构进行了工作空间分析,给出了机构的杆长限制、杆长干涉、转角限制和滑块行程限制的条件,并对机构约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数值算例。基于机构的运动学正解模型采用求导的方法建立了机构的一阶影响系数,并利用所建立的一阶影响系数对机构的局部奇异、边界奇异和构型奇异进行了具体分析,求出了机构特殊形位下的几种位姿。3)在机构的空间闭环矢量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微分学理论,建立了机构的误差模型,得到了机构误差传递的雅各比矩阵。分析了杆长误差、伸缩杆驱动误差、滑块驱动误差、铰链间隙误差对机构运动平台定位精度的影响,利用matlab对这几种误差源的影响情况进行了仿真。在给定误差的情况下,讨论了机构动平台绕X轴和Y轴转角α和β以及沿Y轴和Z轴方向的移动对机构输出误差的影响情况。4)在建立的误差模型基础上,对机构的误差补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工作空间误差补偿、直接误差补偿、关节空间误差补偿等几种提高机构工作精度的误差补偿方法。

曲宏[4](2012)在《螺栓节点球加工中心立柱的静动态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总结加工中心发展的基础上,针对螺栓节点球加工中心立柱要加高的现象,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加工中心立柱进行了静动态性能分析以及优化设计。首先综述了课题的背景、意义以及螺栓节点球和有限元分析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将有限元这一最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引用到立柱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中,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加工中心立柱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对立柱的结构进行适当简化,选取CAD三维模型软件Pro/E建立立柱的几何模型,并将建好的模型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通过对模型定义单元材料、材料属性、施加边界约束条件和划分网格建立了立柱的有限元模型,然后根据静态力学的有关知识、立柱静态工况的模拟和施加载荷对立柱进行静态有限元分析。根据强度理论对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强度校核,根据最大位移变形量对立柱的刚度进行了评估,立柱加高前所得到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值也就成为立柱加高后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其次,对立柱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得到立柱的加高前以及加高后的前八节固有频率和振型,并结合加高后立柱的谐响应分析结果来综合评价立柱的力学性能。通过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立柱加高后在频率400HZ处容易发生共振,应尽量避免。静态分析、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为立柱优化设计和动力改进打下了基础。再次,立柱在优化设计中立柱的四个壁厚d10、d11、d12、d13为输入函数,立柱的总质量、和静态分析中得到的最大变形位移为输出函数。用ANSYSWorkbench对立柱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得到了24种优化设计方案,从中选择3种三组候选优化设计方案。然后分别对这3种优化方案进行模态分析,取其前四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得到分析结果结合静态分析结果来综合评选优化的最优方案。

余新坤[5](2012)在《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静动态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研究的新型并联工作台在空间内有两个移动自由度及两个转动自由度,可以与铣、镗、加工中心等机床组合使用,能够完成对零空间件任意角度平面及孔的加工要求。本文对该并联工作台的自由度分析、运动学、静力学及静动态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并联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叙述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并联工作台的设计目的。接着,采用螺旋理论分析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的自由度的数目及性质。然后,对并联工作台进行了位置分析,利用解析法给出该并联工作台的位置反解,采用数值方法中的牛顿下山法求取了该并联工作台的位置正解,并利用反解验证了正解的正确性。利用求导法和螺旋法分别求取了并联工作台的速度雅可比矩阵,得到了并联工作台各支链输入速度与动平台输出速度之间的关系,且进行了奇异性分析。研究了该并联工作台的静力学。利用雅可比矩阵,运用虚功原理求得了动平台所受外力和外力矩到驱动关节的运动关系。并通过雅可比矩阵方便的求得了并联工作台的刚度矩阵。对并联工作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进行了研究,选取了并联工作台的5种极限位姿,建立了精确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对并联工作台进行了静力特性分析,考察了在工作载荷下,并联工作台在五种极限位姿处的应力和变形特点。运用有限元软件动态特性分析功能,对并联工作台进行了模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工作台的薄弱环节,并总结并联工作台的动态特性。对一般钻孔空过程中由钻削力引起的谐响应进行研究,找出了在钻孔过程中应避开的频率范围。对于机构自由度的分析,传统上采用CGK公式计算其自由度数目,而自由度性质只能靠研究者的经验判断。本文采用螺旋理论分析该并联工作台的自由度,不仅计算了其自由度的数目,而且准确给出了自由度的性质。由于并联工作台动平台可以运动,不同位姿其静动态特性不同,为了研究工作台的静动特性,故选取了工作台的5个极限位姿,分别分析并联工作台在5种极限位姿下的静动特性,找出了工作台的薄弱环节以及并联工作台在钻孔时应该避开的频率范围。

王嵘[6](2011)在《节点球夹紧装置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螺栓节点球是球节点网架的最关键件部件,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网架的质量和安全。由兰州理工大学承接国家计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空间过球心任意分布轴线螺纹孔及端面数控加工设备研制“而研发的一种新型的节点球自动分度夹紧装置,可实现节点球自动化加工,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该装置通过使用,其工作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以机械振动、机械优化设计为理论基础,应用有限单元法,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节点球自动化分度夹紧装置进行静动态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对夹紧装置的关键部件夹爪进行接触分析,对丝杠和整体进行静动态分析,找出影响变形和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以便进一步改进。2.对夹紧装置的关键部件丝杠及整体进行动态分析,找出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以便进一步改进。在动态分析中首次创新性的提出了用V字或人字型弹簧单元模拟结合面法向和切向刚度。3.通过静动态分析发现在燕尾导轨斜面引起较大变形、等效螺母与丝杠的连接部位应力较大、丝杠和燕尾滑板的连接部件发生较大幅度的摆动。为了改善其性能文中提出用矩形导轨代替燕尾导轨,大大减小了变形提高了刚度。提出在螺母、丝杠连接部位的两个端面各增加一个突台以增大接触面积减小了最大应力。对连接部分的中间段采用十字型截面,减轻了结构的重量而且增大了其动刚度而且使连接部分的应力分布得到很大的改善。4.提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有限元参数化结构优化方法在夹紧装置中的应用。通过对连接部位十字型截面的各个尺寸对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和体积的灵敏分析,将灵敏度较大的尺寸为作为参数进行基于有限元的参数化结构优化。将尺寸优化后模型和原始模型进行对比,其静动态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5.本文中的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参数化结构优化方法不只是适用于夹紧装置的研究,其它机械系统设计研究改进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它可以推广到其它各种复杂结构机械系统的开发研究中,故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具有广泛的工程意义。

柳天杰[7](2011)在《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虚拟设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联机床是空间多环机构在机床制造业上的创造性应用,是并联机构与现代机床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与传统数控机床形成很强的互补。并联机床虽然具有结构简单、刚度大、质量轻、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是随着并联机构理论技术的发展,其制造成本高、工作空间与外形尺寸比不合理等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且很难实现对具有空间任意角度平面零件(如网架节点球)的加工。根据当前国内外已有的并联机构的结构形式和其优缺点,基于并联机构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并联机构——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这种并联工作台可以与铣、镗、加工中心等机床组合使用,满足对具有任意角度平面零件的加工要求,对于扩大机床加工功能和提高机床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并联机构的分析,应用并联机构理论,研究确定了并联工作台的结构布局,简述了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工作台的运动学正解和逆解模型,并分析了影响其工作空间大小的因素。(2)结合ZH5132型数控钻、铣加工中心工作空间的大小,确定了工作台的机构参数;根据已有并联机构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和加工的实际要求,研究确定了并联工作台零部件的结构,提出一种新型伸缩杆结构,该伸缩杆由步进电机驱动,通过齿轮减速器把动力传给滚珠丝杆,再通过滚珠螺母和伸缩套筒实现伸缩作用。(3)运用全参数化三维画图软件Pro/E4.0对工作台主要零部件进行了三维建模,并进行了虚拟装配和干涉检查,得到了并联工作台的虚拟样机。(4)通过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工作台虚拟样机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来验证并联工作台各个零部件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和尺寸的合理性,通过实体仿真进一步验证工作台结构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蔡善乐,曹金涛[8](2010)在《网架节点球自动化夹具及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节点球自动化夹具基本结构、分度、夹紧原理,设计了CNC、PLC组成的分度、夹紧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精密分度、自动夹紧、夹紧力稳定可调可靠,与加工中心组合实现网架节点球的自动化加工。

马洪梅[9](2006)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节点球制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经济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模式。网络化制造的主体是利用因特网提供的便利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及向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的新型制造模式。 螺栓球节点网架是一种新颖的屋盖和承重结构,杆件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汇交于球节点,拆装方便,受力合理,造型美观,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成为展览中心、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又一新的建筑模式,其发展前景广阔。 将网络化制造这一新的制造模式应用于空间网架螺栓节点球的加工,能快速响应螺栓节点球网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产品需求,加速螺栓节点球网架行业的发展。通过网络将分布在异地的优秀设计、制造、施工单位组合成一个虚拟企业联盟,对螺栓节点球进行异地并行设计,远程加工,既能保证螺栓节点球的高质量、高精度,又能缩短产品的开发、制造和施工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提出了实现螺栓节点球网络化制造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完成各项目具体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制造节点局域网的构造、节点集成制造软件的实现、基于因特网虚拟企业联盟组建方法、网络制造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从事电子商务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杜福银[10](2003)在《空间网架螺栓节点球的网络化制造》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经济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模式。网络化制造的主体是利用因特网提供的便利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及向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的新型制造模式。 螺栓球节点网架是一种新颖的屋盖和承重结构,杆件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汇交于球节点,拆装方便,受力合理,造型美观,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成为展览中心,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又一新的建筑模式,其发展前景广阔。 将网络化制造这一新的制造模式应用于空间网架螺栓节点球的加工,能快速响应螺栓节点球网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产品需求,加速螺栓节点球网架行业的发展。通过网络将分布在异地的优秀设计、制造、施工单位组合成一个虚拟企业联盟,对螺栓节点球进行异地并行设计,远程加工,即能保证螺栓节点球的高质量、高精度,又能缩短产品的开发、制造和施工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提出了实现螺栓节点球网络化制造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制造节点局域网的构造、节点集成制造软件的实现、基于因特网虚拟企业联盟组建方法、网络制造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从事电子商务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二、ZH5132节点球加工中心主轴系统的参数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H5132节点球加工中心主轴系统的参数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矩形钢管预埋螺栓式节点及半刚性单层网壳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预埋螺栓式节点纯弯试验
    2.1 新型预埋螺栓式节点构造
    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结果
    2.4 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纯弯试验有限元模拟及节点抗弯公式推导
    3.1 有限元模拟方法
    3.2 碗式节点有限元模拟
    3.3 预埋螺栓式节点纯弯试验有限元模拟
    3.4 预埋螺栓式节点纯弯荷载公式推导
    3.5 本章小结
4 预埋螺栓式节点六杆模型试验
    4.1 试件概况
    4.2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
    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六杆模型试验有限元模拟
    5.1 基于实体单元的有限元模型
    5.2 基于弹簧单元的有限元模型
    5.3 基于梁单元的有限元模型
    5.4 有限元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半刚性节点球面网壳的相对初始刚度
    6.1 两杆模型研究
    6.2 单层球面网壳研究
    6.3 相对初始刚度系数的应用
    6.4 基于网壳相对初始刚度的节点半刚性判断准则
    6.5 本章小结
7 矩形钢管半刚性节点单层球面网壳的弹性稳定性能
    7.1 有限元模型及研究方法
    7.2 矩形截面杆件失稳的判断方法
    7.3 有限元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2)空心球节点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对节点轴向刚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1.2 焊接残余应力研究现状
        1.2.1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因素及其联系
        1.2.2 焊接残余应力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焊接残余应力调控研究现状
        1.2.4 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1.3 焊接空心球节点刚度研究现状
        1.3.1 节点刚度的衡量方法
        1.3.2 节点刚度的研究方法
        1.3.3 节点刚度的影响因素
        1.3.4 节点刚度对焊接空心球节点空间结构性能的影响
        1.3.5 焊接空心球节点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4.1 本课题选题背景
        1.4.2 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本文研究方法
        1.5.2 本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焊接过程数值模拟基本原理方法
    2.1 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特点
        2.1.1 焊接热过程的特点
        2.1.2 焊接质量的影响因素
        2.1.3 有限元分析模型简化
    2.2 焊接热分析有限元分析理论
        2.2.1 焊接传热基本定律
        2.2.2 焊接热传导数学描述
        2.2.3 焊接热传导的有限元分析
        2.2.4 焊接应力应变计算方法
    2.3 焊接过程有限元模拟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球—管焊接节点域力学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3.1 有限元建模分析
        3.1.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3.1.2 焊接工艺参数
        3.1.3 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
        3.1.4 荷载与边界条件
        3.1.5 非线性求解选项
    3.2 焊接温度场计算结果
        3.2.1 温度计算云图
        3.2.2 温度路径计算结果
    3.3 焊接塑性演变过程
        3.3.1 钢管内侧焊缝附近节点塑性应变过程
        3.3.2 钢管外侧焊缝附近节点塑性应变过程
        3.3.3 球面上环焊缝两侧节点塑性应变过程
    3.4 焊接塑性应变分布
        3.4.1 钢管塑性应变分布
        3.4.2 焊接空心球塑性应变分布
        3.4.3 球—管焊接塑性影响区
    3.5 焊接残余应力分布模式
        3.5.1 焊接残余应力分布云图
        3.5.2 钢管典型截面残余应力分布
        3.5.3 空心球典型截面残余应力分布
        3.5.4 焊接残余应力沿纬度方向分布规律
    3.6 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参数化分析
        3.6.1 空心球直径D对节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3.6.2 空心球壁厚t对节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3.6.3 钢管直径d对节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3.6.4 钢管壁厚δ对节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球—管焊接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4.1 试验概况
    4.2 试验内容
        4.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4.2.2 磁测法测试残余应力
        4.2.3 超声冲击消除残余应力
    4.3 试验结果
        4.3.1 试验数据处理
        4.3.2 实测残余应力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4.3.3 超声冲击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焊接空心球节点轴向刚度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
        5.1.1 试件分析
        5.1.2 加载方案
        5.1.3 测点布置
        5.1.4 试验设备
    5.2 试验结果
        5.2.1 试验数据处理
        5.2.2 试件破坏照片
    5.3 参数化分析焊接残余应力对轴向刚度的影响
        5.3.1 焊接残余应力随着D的变化对节点轴向刚度的影响
        5.3.2 焊接残余应力随着t的变化对节点轴向刚度的影响
        5.3.3 焊接残余应力随着d的变化对节点轴向刚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2-PRS/2-UPS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工作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
        1.3.2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现状
        1.3.3 并联机构精度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2-PRS/2-UPS机构的结构和位置分析
    2.1 2-PRS/2-UPS并联机构的结构
        2.1.1 机构的空间布局
        2.1.2 并联机构的组成元素
        2.1.3 机构的自由度分析
    2.2 2-PRS/2-UPS机构的位置分析
        2.2.1 并联机构的位置反解
        2.2.2 机构的位置正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2-PRS/2-UPS机构的工作空间和奇异性分析
    3.1 2-PRS/2-UPS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
        3.1.1 工作台连杆长度的限制和干涉
        3.1.2 运动副转角的限制
        3.1.3 驱动滑块行程的约束
        3.1.4 机构的尺寸参数
        3.1.5 机构约束的数值算例
    3.2 2-PRS/2-UPS机构的一阶影响系数
    3.3 2-PRS/2-UPS机构的特殊形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2-PRS/2-UPS机构的误差建模及误差源分析
    4.1 并联工作台的误差来源
    4.2 并联机构常用误差建模方法
    4.3 并联工作台误差建模
    4.4 机构误差源分析
        4.4.1 驱动滑块的输入误差
        4.4.2 驱动杆以及固定杆杆长误差
        4.4.3 铰链间隙误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2-PRS/2-UPS机构的误差仿真及补偿
    5.1 动平台角度变化以及X轴和Z轴移动对位姿误差的影响
    5.2 机构的误差随机模拟
    5.3 并联机构的误差补偿
        5.3.1 机构的参数识别
        5.3.2 误差补偿的软件法
        5.3.3 误差补偿的硬件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螺栓节点球加工中心立柱的静动态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实际意义
    1.2 节点球加工设备和有限元法的发展与现状
    1.3 ANSYS 的发展与优点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节
第2章 螺栓节点球加工中心简介
    2.1 加工中心的总体布局
    2.2 节点球夹紧装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元方法基本理论及 ANSYS 软件介绍
    3.1 有限元基本理论
    3.2 有限元法基本分析过程
    3.3 ANSYS 的功能和特点
        3.3.1 ANSYS 的主要功能
        3.3.2 ANSYS 的主要特点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立柱结构的静态分析
    4.1 引言
    4.2 建立立柱结构实体模型
        4.2.1 Pro/E 软件的功能
        4.2.2 Pro/E 软件的特征
        4.2.3 立柱结构的实体建模
    4.3 建立立柱的有限元模型
        4.3.1 Pro/E 模型导入 ANSYS 的基本步骤
        4.3.2 立柱材料属性的设定
    4.4 立柱结构的静力分析
        4.4.1 钻削力的确定
        4.4.2 施加载荷
        4.4.3 刚度和应力有限元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立柱的动态分析
    5.1 引言
    5.2 动力学分析的类型和注意事项
        5.2.1 动力学分析的分类
        5.2.2 动力学分析的注意事项
    5.3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5.3.1 通用运动方程
        5.3.2 求解方法
        5.3.3 质量矩阵
        5.3.4 阻尼
    5.4 模态分析
        5.4.1 模态分析的主要步骤
        5.4.2 模态分析结果
    5.5 立柱的谐响应分析
        5.5.1 谐响应综述
        5.5.2 谐响应分析的步骤
        5.5.3 立柱谐响应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优化设计
    6.1 优化设计概述
    6.2 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6.3 优化设计的分类
    6.4 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6.5 Design Explorer 基础
    6.6 立柱优化分析
    6.7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静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并联机构研究现状
        1.3.2 并联机构静态力研究现状
        1.3.3 并联机构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并联工作台及其自由度分析
    2.1 2PRS-2UPS 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的设计目的及结构布局
        2.1.1 2PRS-2UPS 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的设计目的
        2.1.2 2PRS-2UPS 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的结构布局及尺寸参数
    2.2 2PRS-2UPS 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的自由度计算
        2.2.1 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的 CGK 公式
        2.2.2 螺旋理论基本概念
        2.2.3 螺旋理论分析并联工作台自由度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并联工作台的运动学分析
    3.1 并联工作台的位置分析
        3.1.1 并联工作台的位置逆解分析
        3.1.2 并联工作台位置反解数值算例
        3.1.3 并联工作台的位置正解分析及数值算例
    3.2 工作台速度分析
        3.2.1 求导法求解并联工作台速度雅可比矩阵
        3.2.2 螺旋法求解并联工作台雅可比矩阵
    3.3 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奇异性研究
        3.3.1 运动学正向奇异问题
        3.3.2 运动学反向奇异问题
        3.3.3 构型奇异问题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并联工作台的静力学分析
    4.1 并联工作台的静力学研究
    4.2 并联工作台静力学实例
    4.3 并联工作台的刚度研究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并联工作台的静态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5.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5.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
    5.2 结构静力分析基础
    5.3 静力分析的步骤
    5.4 并联工作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计算位姿的选取
        5.4.1 并联工作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2 计算位姿的选取
    5.5 并联工作台静力有限元分析
        5.5.1 定义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
        5.5.2 网格划分
        5.5.3 施加载荷及约束
        5.5.4 计算结果查看与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并联工作台动态特性分析
    6.1 结构动态分析简介
    6.2 并联工作台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6.2.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6.2.2 模态的提取方法
        6.2.3 载荷及边界约束条件
        6.2.4 模态计算结果
    6.3 并联工作的谐响应分析
        6.3.1 谐响应分析的理论模型
        6.3.2 谐响应分析的方法
        6.3.3 并联工作台的谐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节点球夹紧装置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节点球夹紧装置静态分析
    2.1 节点球夹紧装置简介
    2.2 结构静态分析简介
    2.3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2.4 分析模型简述及载荷计算
        2.4.1 模型简述
        2.4.2 外载荷的计算
    2.5 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2.5.1 夹爪分析
        2.5.2 丝杠分析
        2.5.3 装配体总体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节点球夹紧装置动态分析
    3.1 结构动态分析内容简介
    3.2 动态分析原理简介
    3.3 动态分析的方法
        3.3.1 分析方法综述
        3.3.2 有限元动态分析方法
        3.3.3 动态子结构法
        3.3.4 其他方法
    3.4 动、静刚度关系描述
    3.5 夹紧装置动态分析模型及分析
        3.5.1 丝杠模态分析
        3.5.2 总装配模型中的处理
        3.5.3 总装配体模态分析
        3.5.4 装配体谐响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节点球夹紧装置优化
    4.1 结构优化发展概述
    4.2 基于有限元的优化理论
    4.3 夹紧装置导轨的改进
    4.4 夹紧装置丝杠-滑板连接部件改进
    4.5 连接部分灵敏度分析
        4.5.1 灵敏度分析简述
        4.5.2 灵敏度分析数学描述
        4.5.3 连接部件截面尺寸灵敏度分析
    4.6 连接部件截面尺寸优化
    4.7 结果对比分析
        4.7.1 改进模型静态分析及对比
        4.7.2 改进模型动态分析及对比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7)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虚拟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并联机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并联工作台机构构型和运动学分析
    2.1 并联机构的构成
        2.1.1 并联机构的命名方法
        2.1.2 常用运动副的类型
        2.1.3 典型的并联机构
    2.2 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
        2.2.1 并联工作台的提出
        2.2.2 并联工作台的结构布局
        2.2.3 工作台的自由度
    2.3 工作台的正解和逆解数学模型
        2.3.1 坐标系与坐标变换概述
        2.3.2 坐标系的建立
        2.3.3 运动学正解
        2.3.4 运动学逆解
    2.4 工作空间分析
        2.4.1 工作空间的约束条件
        2.4.2 工作空间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作台主要部件结构和尺寸的研究确定
    3.1 工作台原始参数的选定
    3.2 工作台主要部件结构确定与计算
        3.2.1 铰链
        3.2.2 杆件
        3.2.3 LM 滚动导轨智能组合单元
        3.2.4 电动机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联工作台虚拟设计与装配
    4.1 虚拟设计
        4.1.1 虚拟设计的优点
        4.1.2 虚拟设计与传统CAD 设计的区别
    4.2 并联工作台实体建模
        4.2.1 Pro/Enginee14.0 软件的特点
        4.2.2 实体建模的优点
        4.2.3 工作台主要零部件的实体建模
    4.3 工作台的虚拟装配
        4.3.1 工作台装配的方法
        4.3.2 设置装配约束的原则
    4.4 并联工作台装配体干涉检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并联工作台的仿真分析
    5.1 虚拟样机技术的基本概念
    5.2 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及其特点
        5.2.1 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5.2.2 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
    5.3 ADAMS 仿真软件简介
        5.3.1 ADAMS 软件的功能及组成
        5.3.2 ADAMS 软件主要模块简介
    5.4 基于ADAMS 的并联工作台仿真分析
        5.4.1 并联工作台三维模型的导入
        5.4.2 ADAMS 仿真环境的参数设置
        5.4.3 模型各构件物理特性的设置
        5.4.4 添加运动约束
        5.4.5 施加载荷
        5.4.6 并联工作台运动学仿真结果
    5.5 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网架节点球自动化夹具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节点球自动化夹具基本结构
2 自动化夹具主要功能
    2.1 分度功能
    2.2 夹紧功能
    2.3 支撑功能
3 自动化夹具控制
    3.1 分度控制
    3.2 夹紧控制
    3.3 软件系统
        3.3.1 分度软件
        3.3.2 夹紧软件
4 自动化夹具工作过程
    4.1 手动控制
    4.2 自动控制
5 应用实例
6 结语

(9)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节点球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2 因特网概述
    1.3 网络经济
        1.3.1 网络经济的概念
        1.3.2 网络经济的特点
        1.3.3 支配网络经济增长的法则
    1.4 网络化制造
        1.4.1 基于Agent的网络化制造模式
        1.4.2 网络环境下企业集成
    1.5 国内外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
    1.6 制造企业实现网络化制造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第二章 组建螺栓节点球网络化制造小型局域网
    2.1 底层设备的通信技术
    2.2 DNC系统的通信竞争
    2.3 基于软插件技术的异构加工中心集成
    2.4 螺栓节点球制造智能节点与因特网连接
第三章 CAD/CAPP/CAM集成
    3.1 IGES(Initial Graphic Exchange Specification)
        3.1.1 IGES的数据表示
        3.1.2 文件结构和格式
    3.2 节点球加工过程时间优化
        3.2.1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3.2.2 问题的转移
        3.2.3 数学优化模型
    3.3 CAPP(螺栓节点球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
        3.3.1 材料数据
        3.3.2 切削用量数据
        3.3.3 刀具数据
        3.3.4 机床数据
    3.4 工艺过程设计
        3.4.1 变异式CAPP
        3.4.2 刀位和刀位文件
        3.4.3 数控编程语言-APT
        3.4.4 数控编程的后置处理
    3.5 螺栓节点球加工过程仿真
        3.5.1 仿真系统预期达到的要求
        3.5.2 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
        3.5.3 仿真系统的技术方案
    3.6 CAD/CAPP/CAM集成
第四章 虚拟企业建立模式
    4.1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
    4.2 产品制造信息资源库
    4.3 网络化制造导航台
        4.3.1 网络化制造导航台的构成
        4.3.2 网络化制造导航台的运行模式
        4.3.3 核心数据库的设计
        4.3.4 产品和零部件关键词分类系统的建立
    4.4 网络协同化设计和加工工具集
        4.4.1 基于产品结构树的配置设计
    4.5 合作伙伴的选择
第五章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和客户关系的管理
    5.1 网络环境下供应链管理
        5.1.1 供应链建立的主要原则
        5.1.2 建立企业供应链的主要措施
        5.1.3 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5.2 网络环境下客户关系的管理
        5.2.1 CRM的基本技术
        5.2.2 CRM的软件模块
第六章 网络制造与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问题
    6.1 网络制造与电子商务
        6.1.1 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
        6.1.2 在线(虚拟)企业
        6.1.3 在线企业的登记管理
        6.1.4 在线交易主体的认定基本原则
    6.2 网络安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空间网架螺栓节点球的网络化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2 因特网概述
    1.3 网络经济
        1.3.1 网络经济的概念
        1.3.2 网络经济的特点
        1.3.3 支配网络经济增长的法则
    1.4 网络化制造
        1.4.1 基于Agent的网络化制造模式
        1.4.2 网络环境下企业集成
    1.5 国内外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
    1.6 制造企业实现网络化制造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第二章 组建螺栓节点球网络化制造小型局域网
    2.1 底层设备的通信技术
    2.2 DNC系统的通信竞争
    2.3 基于软插件技术的异构加工中心集成
    2.4 螺栓节点球制造智能节点与因特网连接
第三章 CAD/CAPP/CAM集成
    3.1 IGES
        3.1.1 IGES的数据表示
        3.1.2 文件结构和格式
    3.2 节点球加工过程时间优化
        3.2.1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3.2.2 问题的转移
        3.2.3 数学优化模型
    3.3 CAPP(螺栓节点球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
        3.3.1 材料数据
        3.3.2 切削用量数据
        3.3.3 刀具数据
        3.3.4 机床数据
    3.4 工艺过程设计
        3.4.1 变异式CAPP
        3.4.2 刀位和刀位文件
        3.4.3 数控编程语言-APT
        3.4.4 数控编程的后置处理
    3.5 螺栓节点球加工过程仿真
        3.5.1 仿真系统预期达到的要求
        3.5.2 仿真系统的技术指标
        3.5.3 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
        3.5.4 仿真系统的技术方案
    3.6 CAD/CAPP/CAM集成
第四章 虚拟企业建立模式
    4.1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
    4.2 产品制造信息资源库
        4.2.1 产品和制造信息资源网站
        4.2.2 产品和制造信息资源库的内容
    4.3 网络化制造导航台
        4.3.1 网络化制造导航台的构成
        4.3.2 网络化制造导航台的运行模式
        4.3.3 核心数据库的设计
        4.3.4 产品和零部件关键词分类系统的建立
    4.4 网络协同化设计和加工工具集
    4.5 合作伙伴的选择
第五章 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
    5.1 网络环境下供应链的管理
        5.1.1 供应链建立的主要原则
        5.1.2 建立企业供应链的主要措施
        5.1.3 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5.2 网络环境下客户关系的管理
        5.2.1 CRM的基本技术
        5.2.2 CRM的软件模块
第六章 网络制造与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问题
    6.1 网络制造与电子商务
        6.1.1 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
        6.1.2 在线(虚拟)企业
        6.1.3 在线企业的登记管理
        6.1.4 在线交易主体的认定基本原则
    6.2 网络安全
第七章 结论

四、ZH5132节点球加工中心主轴系统的参数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矩形钢管预埋螺栓式节点及半刚性单层网壳受力性能研究[D]. 金跃东. 浙江大学, 2020(01)
  • [2]空心球节点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对节点轴向刚度的影响[D]. 金小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3]2-PRS/2-UPS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工作精度研究[D]. 彭礼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13(S1)
  • [4]螺栓节点球加工中心立柱的静动态分析及优化设计[D]. 曲宏.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1)
  • [5]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静动态特性分析[D]. 余新坤.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2)
  • [6]节点球夹紧装置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D]. 王嵘. 兰州理工大学, 2011(09)
  • [7]四自由度并联工作台虚拟设计与仿真[D]. 柳天杰.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0)
  • [8]网架节点球自动化夹具及控制[J]. 蔡善乐,曹金涛.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0(02)
  • [9]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节点球制造研究[D]. 马洪梅. 兰州理工大学, 2006(09)
  • [10]空间网架螺栓节点球的网络化制造[D]. 杜福银. 兰州理工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ZH5132节球加工中心主轴系统参数及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