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性能分析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性能分析

一、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络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史栋[1](2021)在《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管理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学生人数的增长对高校的考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考勤普遍采用的人工点名方式存在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很难满足当今高校考勤的需求。因此,研究一款适用于教学、会议等场景的小型便携自组网考勤系统,实现准确、快速考勤,对节约课堂时间、提升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无线网络接入认证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RADIUS协议的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模型。该模型有效回避了单一无线接入点无法满足考勤场景下的高并发连接需求的不足,保证了系统在大批量、高密集用户场景下的考勤数据传输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款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管理考勤系统。该系统选用小型ARM嵌入式开发板作为硬件运行环境,具备完整的独立无线局域网络组网和数据处理能力。用户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连接系统自身组建的考勤网络即可参与考勤,无需使用额外的数据流量。为了提升信道有效使用率,针对考勤过程中用户数量远大于系统自身无线接入点的信道限制问题,使用Portal技术将考勤网络的接入认证与考勤系统的签到步骤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用户在网络接入认证的同时完成考勤签到,以达到缩短用户占用网络信道时间的目的。为了释放已完成考勤用户占用的无线信道资源,使用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模型对考勤网络中的无线客户端进行管理。当用户成功考勤后,系统立即关闭已完成考勤用户的连接,杜绝了空闲客户端占用信道的问题。该系统可在不借助任何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完成组建无线局域网络、接收和处理考勤数据等功能,具有自组网、易携带、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的考勤方式,基于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模型所设计的考勤系统有效缩短了考勤时间,显着提高了并发考勤数据的承载能力,达到了准确、快速考勤的目的。

包政[2](2020)在《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满足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目前很多院校都在与运营商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对学校已有的有线网络进行无线扩充,大大提高了整体校园网络的性能,并加强了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真正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在校师生网络信息时代下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发展趋势及高校宿舍网络建设现状进行研究说明;其次从总体上分析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对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深入实地分析在校师生的用户需求,关注部署难题,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充分运用智分加技术,进行无线信号的有效覆盖,满足复杂的宿舍网环境中高性能的无线网络需求;最后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的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实现了学院宿舍分布式无线网络多级布置,为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高速的无线网络,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及有线和无线的统一管理,为今后校园宿舍无线网络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王春剑[3](2020)在《IEEE 802.11ax标准MAC层多用户随机接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普及,未来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将呈现出超高通信速率、海量分布式接入和无处不在的信号覆盖等新特点,与此同时,频谱资源和能源的日益紧缺也迫使新一代WLAN标准的设计目标从通信速率的提高转移到通信效率的提高。在WLAN的MAC层接入机制中,随机接入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固有的碰撞问题、高通信速率下过大的开销,使其难以满足未来超密集场景下的通信需求。于是,802.11ax标准引入了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以细分频谱资源,增强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的并行接入能力,提高频谱接入的灵活性,利用这种优势,基于随机接入的系统性能可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本文将专注于研究新一代802.11ax标准基于OFDMA的MAC层多用户随机接入机制。但OFDMA技术的引入同时也颠覆了传统WLAN的MAC层单用户接入模式,将随机接入时的竞争从时域扩展到频域。802.11ax标准引入了UORA(Uplink OFDMABased Random Access)机制,简单调度上行状态未知的STA进行随机接入,但由于缺少有效避免碰撞设置,在密集场景下该机制效率,即供上行随机接入的子信道资源单元(RA-RU)利用率仍不高。基于二维马尔科夫链模型仿真分析得到UORA过程RARU利用率最大仅为36.8%,导致大量频谱资源被浪费。鉴于此,本文借鉴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协议思想,提出了一个基于虚拟竞争的UORA(VC-UORA)算法。该算法是以少量时间资源和算法复杂度为代价,将大量站点(STA)随机接入时的激烈碰撞转化为可避免的虚拟竞争,从而提高频谱资源的随机接入效率。同时本文还建立了VC-UORA过程二维马尔可夫链模型,对比仿真了该算法在理想饱和环境下可将RA-RU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在系统上行随机传输吞吐量和STA随机接入延迟方面也有很大提升,使之更适用于未来密集的无线局域网络环境。最后,本文还将VC-UORA面向Qo S进行扩展,将其应用到802.11ax标准的MU EDCA模式,并仿真分析了其可行性,及对不同优先级接入类型在密集场景下的Qo S(Quality of Service)提升,可以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高仁政[4](2019)在《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基于分组技术的信道接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局域网具有低成本、高吞吐、产业成熟、应用普及等优势,逐渐成为支撑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承载技术,但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慧交通等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也给无线局域网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IEEE 802.11ah技术应运而生。IEEE 802.11ah技术是一种能够在1GHz以下免许可频段上支持工作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它覆盖距离半径可达1千米,具有很强的穿墙能力,另外它具有低功耗、支持终端数多等特性。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IEEE 802.11ah基于分组技术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估IEEE 802.1 1ah平均分组技术和随机退避接入信道机制的性能,找出IEEE 802.11ah存在的隐藏节点和竞争冲突问题,然后对基于信道接入机制的分组技术和退避技术提出改善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部分:1.研究了 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基于分组技术的信道接入机制,即RAW技术的性能。IEEE 802.11基于竞争的信道接入机制在节点数较多的密集网络中会引发较高的包冲撞率和严重的隐藏终端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IEEE 802.11ah信道接入机制引入了业务指示图(Traffic Indication Map,TIM)技术,目标唤醒时间(Target Wake-up Time,TWT)机制和限制接入窗口(Restricted Access Window,RAW)技术。利用OPNET仿真工具,借助于仿真实验的手段,研究了网络数据传输速率、RAW时长和节点流量大小对IEEE 802.1 1ah信道接入机制性能的影响。由此发现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络的平均分组技术无法解决隐藏终端问题,其信道接入技术RAW所采用的随机退避机制容易造成冲突碰撞,并且提出了改善方案。2.针对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络中存在的隐藏节点,提出一种可缓解隐藏终端的HNCC(Hidden Node Culling Clustering,HNCC)分组技术。HNCC 分组技术利用网络节点通信距离有限的特性,通过反复迭代,将形成的分组中存在的隐藏节点排出,然后对隐藏节点进行再次分组,使形成的分组中不存在隐藏节点。对该分组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将所提分组技术与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的平均分组技术相比,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技术在隐藏节点引起的冲突碰撞问题方面,对网络传输性能的影响。3.针对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在基于RAW技术的信道接入机制中,节点利用随机产生的退避计数器竞争接入信道,容易造成冲突碰撞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缓解竞争冲突的自适应退避机制。在IEEE 802.11节能模式中,网络中节点会有活跃和休眠两种模式,结合在BI开始时存在大量活跃节点,而在BI后期大量节点进入休眠状态,以及IEEE 802.11分布式协调功能随机选择退避计数器竞争信道的事实,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竞争窗口退避机制。主要是利用最优竞争窗口值,对退避过程中的竞争窗口值进行自适应调整。本文通过模拟仿真实验,根据网络吞吐量、信道接入延迟和网络节点平均重传次数的仿真结果图,将所提方案与RAW技术的退避机制相比较,分析所提方案能够有效缓解节点竞争冲突,改善网络的性能。

彭璟云[5](2018)在《无线局域网MAC层BEB退避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局域网是以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的小范围计算机通信网络,同时也可以接入手机、打印机等移动设备,在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对于WLAN来讲是其核心部分同时发挥着重要且关键的作用,因此想让WLAN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降低网络的传输时延,改进并优化媒体访问控制层中的机制对WLAN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为了提升和改进无线局域网络的性能特性,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无线局域网的核心MAC层中的相关信道访问接入机制以及信道接入机制中的核心算法作了研究分析。着重分析了MAC层协议技术,具体包括MAC层的组成结构、协议内容,以及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分布式协调功能)机制和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协议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MAC层协议技术对无线局域网数据传输效率的影响,探讨提高无线局域网数据传输效率的可行途径。首先对比分析比较了DCF与PCF(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点协调功能)信道访问机制,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对这两种机制分析比较得到它们的优缺点,一方面着重分析MAC层协议技术DCF机制的BEB(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二进制退避算法,对传统BEB退避算法进行改进,通过仿真对比发现改进后的算法在高负载有很好的适应性,系统吞吐量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传输时延有了显着下降。通过对传统退避算法进行改进,提高无线局域网的信道利用效率,进而提升数据传输速率。从另一方面对DCF进行了站点优先级的区分和改进得到PDCF(Priority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机制,对系统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新机制保证了高优先级站点的优先数据传输,验证MAC层协议技术对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效率有直接影响,通过对其碰撞检测和退避算法进行优化,有效提升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效率。

周良凯[6](2017)在《无线局域网中基于低能耗退避算法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无线设备的电池储备能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因此提高无线局域网的性能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构建绿色网络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无线局域网如何减少数据通信中传输能耗问题,考虑到无线设备在无线信道中进行数据通信时进行退避过程中能耗过大。因此为了提高数据通信过程中的性能,本文提出数据传输能耗优化策略来减少无线设备的能耗消耗及改善无线局域网的性能。在MAC层,IEEE802.11的MAC协议是无线(点对点)网络目前的标准。但是其本身也是针对无线局域网结构设计的,并没有针对单跳或者多跳网络进行性能上的优化,当应用于无线多跳点对点网络时,也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802.11 MAC协议,其利用不公平特性的二进制指数进行退避算法执行随机退避过程,在不同的无线网络节点之间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产生了显着的不公平问题。如一些节点垄断了共享的信道,而其他一些节点则处于“饥饿状态”。该论文针对IEEE 802.11MAC协议的二进制退避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自适应竞争窗口的退避算法,研究在退避的过程中减少碰撞率和提高吞吐量。结合低功耗自适应算法的思想,对无线局域网中的网络节点的能耗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数据通信过程中,采用低功耗自适应算法的思想,进行了无线设备能耗方面的优化,提高能耗的利用率,从而也延长了无线设备的寿命。本文采用MATLAB仿真工具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并对改进后的退避算法在吞吐率和碰撞率性能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提高网络吞吐率的同时,能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延长无线网络设备的生存时间,提高无线局域网络能量的利用率、稳定性和公平性。

卓秋旭[7](2017)在《适用于VoIP在802.11无线网络L2层中漫游切换的模扫描算法》文中研究说明无线局域网络特别是基于IEEE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产物。该无线局域网络利用无线技术在空中传输数据、语音、视频等信号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主干网上进行远程数据传输,它已经作为传统以太有线局域网的延伸或替代方案把人们从有线网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极大地增强并丰富了多媒体的娱乐性。也正因为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的无线便捷、高带宽、高安全性等优点,在近十几年来它发展迅猛并且普及率极高,使得它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无线局域网络的工业标准。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络通过大规模地布局无线接入点来增加网络有效信号覆盖面积。当一个无线移动终端在这个无线网络区域内移动时因为信号的衰减就会发生从当前无线接入点区域漫游到下一个信号质量更好的无线接入点区域。当一个正在运行Voice over IP(简称VoIP)应用的无线移动终端从一个无线接入点区域进入到一个新的无线接入点区域时,“无缝漫游”是在这个移动过程中保证通话语音连续性和质量最重要的关键因素。然而IEEE 802.11协议要求漫游的管理和触发产生完全由每一个无线移动终端自己完成(但无线移动终端预先无法获取本地网络的任何拓扑信息)。另外一般无线移动终端只有等到它的无线连接信号质量衰减到预先设置的某个阀值时才去尝试执行扫描和重新关联新的无线接入点。而IEEE 802.11标准默认的主动或被动式的扫描过程一般需要耗时250毫秒到2秒,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数据包将会丢失或被延迟,从而严重地影响了VoIP的语音质量(VoIP的极限语音延迟是50毫秒)。在基于802.11无线网络中为高度交互应用的VoIP提供“无缝漫游”服务,要求实现中在不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前提下能实时跟踪并发现候选无线接入点并且选择在恰当的时机触发候选无线接入点的重关联动作。作者广泛地阅读了802.11无线网络L2层中漫游切换相关的改进扫描性能的算法文献,并在比较这些文献所提出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描述并设计了一种新颖有效的适用于VoIP在802.11无线网络L2层中漫游切换的“模扫描”算法:一种通过巧妙地均摊标准被动扫描时间的算法(一次模扫描效果等价于一次标准被动扫描)在不影响VoIP语音连续性和语音质量的前提下,它不但能够连续地发现附近无线接入点而且还能持续地监视已扫描到的无线接入点,从而让运行VoIP应用的无线移动终端在各个无线网络之间实现“无缝”漫游。本论文演示了该算法是如何工作,如何提高L2层漫游性能,以及和最新的扫描技术做了比较并给出了其严格的数学证明。为了评估“模扫描”算法的有效性本论文已经在802.11硬件上实现了“模扫描”算法和实验模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该算法只需在移动终端在软件方面做微小的改动并且和现有的802.11无线协议完全兼容。

陈月月[8](2015)在《OFDM架构下的无线局域网MAC跨层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物理层数据传输速率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而信道利用率却没有成比例增长。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接入控制机制(MAC)引入了太多控制信息,并且这些控制信息的信道占用时间并没有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而减少。但是,越来越多用户接入无线局域网络,要求更高的网络速率和网络吞吐量。因此,优化接入控制机制,提高信道利用率进而提高网络吞吐量,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面向基于OFDM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梳理并分析了现有的接入控制优化策略,选择利用跨层优化的方法(即结合物理层技术),对接入控制机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首先提出了面向同步网络的跨层优化机制PACTON,利用少量的花销使得节点竞争与数据传输并行进行,更加充分地利用信道资源。然后进一步提出了异步无线局域网络中信道接入控制的优化机制DF-CD,包括延迟冻结和冲突检测两部分,前者利用物理信号将节点退避计数器的冻结过程尽可能的推迟,争取更低的竞争开销,后者将发送的冻结信号分散到不同子载波上进行实现对冲突的发现并避免。本文对所提出的两种接入控制优化策略,分别进行了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充分的仿真测试。该两种协议,均有效降低了数据冲突率,提高了网络吞吐量。但是所提协议并没有实现在硬件设备上运行,硬件仿真将作为以后的主要工作。

赵晓龙[9](2015)在《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飞速提升,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对于目前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要依赖着互联网,并且这种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基于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挂接地线状态信息收集装置是以GSM/GPRS通讯网络为依托,接收下位机信息检报装置采集到的挂接地线作业点的挂接状态信息、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通过微处理器TMS320F2812的控制,将上述一系列数据通过WIFI无线网络上传到计算机端。本课题基于运行实际考虑,开发了一套基于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挂接地线作业状态信息接收装置,可以代替传统的用RS232串口或者USB技术传输数据,解决了该装置目前存在的布线灵活性差、数据传输速率低、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该装置接收下位机信息检报装置发送的地线作业状态数据、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同时与计算机端的通讯端口保持实时通讯,将运行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端,便于管理部门集中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以此实现挂接地线作业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本课题研制的装置是以TMS320F2812作为核心处理器,结合电源模块、液晶显示模块、MAX3232串口模块、GSM/GP RS通信模块、WIFI通讯模块等共同组成了装置的硬件基础。并通过算法研究实现了接地线作业状态信息、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的正确有效接收,并通过WIFI无线网络技术将上述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端,实现了应用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数据的便捷、高效传输和共享。

彭林哲[10](2015)在《无线局域网DCF性能分析与公平性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良好的组网性、移动性和扩展性的IEEE802.11无线局域网得到了迅猛发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无线局域网仅涉及到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模型的物理层(PHY)和媒体接入控制层(MAC),MAC层性能是影响无线局域网性能的重要因素,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机制是最主要的MAC协议实现方式。因此,针对无线局域网DCF协议的性能研究和分析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在熟悉MAC层DCF协议的基础上,分析并比较了各种常见的DCF协议性能分析方法,包括仿真实验分析和数学模型分析,然后主要研究了由Bianchi提出的二维马尔科夫链(Markov)模型,通过观察模型的特点和与仿真实验比较的结果,由此得出Bianchi模型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实际网络状况的影响,给出了改进的二维马尔科夫链模型,使之更符合IEEE 802.11标准,通过改进模型推导出系统饱和吞吐率和平均接入延时的表达式,分析了不同终端数和传输负载对IEEE 802.11网络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正确性。并通过接入延时的分析结果,得出基本接入方式和RTS/CTS方式下不同信道速率的网络性能,从而为不同信道速率下接入方式的选取提供了参考。然后针对DCF协议的信道不公平性进行了研究,在基础架构的IEEE 802.11无线网络中,AP(接入点)和各个移动终端有着相同的接入概率,然而在实际网络中,AP可能同时向多个移动终端发送数据而向AP上传的移动终端数却很少,这使得上下行带宽分配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性。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良的概率发送机制的上下行带宽分配策略,通过调整AP的发送概率来实现,从中推导了最优发送概率和上下行流数的关系,使得AP在信道中有着较高的优先级,从而保证上下行资源的公平分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可以较好地改善上下行信道资源不公平问题,并能提高整体的网络吞吐量。

二、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络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络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管理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刷卡考勤
        1.2.2 生物识别考勤
        1.2.3 手机考勤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认证
    2.2 网络认证协议
        2.2.1 IEEE802.1X协议
        2.2.2 RADIUS协议
    2.3 Portal认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模型构建
    3.1 主动式接入管理流程
        3.1.1 无线局域网络通信问题分析
        3.1.2 主动式接入管理技术
        3.1.3 主动式接入管理流程设计
    3.2 网络接入模型构建
    3.3 网络接入模型性能测试
        3.3.1 测试环境
        3.3.2 测试方法
        3.3.3 测试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勤系统分析与设计
    4.1 系统分析
        4.1.1 可行性分析
        4.1.2 功能需求分析
        4.1.3 非功能需求分析
    4.2 系统概要设计
        4.2.1 系统体系结构
        4.2.2 系统运行流程
        4.2.3 系统功能框架
    4.3 系统详细设计
        4.3.1 注册登录模块
        4.3.2 认证服务器模块
        4.3.3 考勤签到模块
        4.3.4 考勤记录管理模块
        4.3.5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4.3.6 无线接入点模块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模型设计
        4.4.2 物理模型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勤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开发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2 考勤系统模块实现
        5.2.1 注册登录模块
        5.2.2 认证服务器模块
        5.2.3 考勤签到模块
        5.2.4 考勤记录管理模块
        5.2.5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5.2.6 无线接入点模块
    5.3 考勤系统测试
        5.3.1 功能测试
        5.3.2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2.1 无线局域网标准
    2.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2.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研究
    2.4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分析
    3.1 校园网接入设计分析
    3.2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规划分析
        3.2.1 射频规划分析
        3.2.2 SSID规划分析
        3.2.3 漫游规划分析
        3.2.4 QoS规划分析
        3.2.5 带宽管理分析
        3.2.6 安全性规划分析
    3.3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技术分析
        3.3.1 放装式安装覆盖
        3.3.2 室内分布式安装覆盖
        3.3.3 智分无线覆盖技术
    3.4 校园无线网络运营方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4.1 校园无线网建设目标
    4.2 学校需求分析
    4.3 用户需求分析
    4.4 学院宿舍无线网部署难题分析
    4.5 总体思路
        4.5.1 多级分布式无线部署方式
        4.5.2 802.11ac应对多终端大流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院宿舍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5.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无线网络组网方案设计概述
    5.2 宿舍区(智分+)无线设计
    5.3 汇聚交换机设计
    5.4 有线无线安全出口设计
        5.4.1 安全防护
        5.4.2 流量控制
    5.5 统一账号设计
        5.5.1 学校自主运营模式
        5.5.2 多运营商运营模式
    5.6 原有设备利旧设计
        5.6.1 认证系统利旧
        5.6.2 无线控制器利旧
        5.6.3 网管软件利旧
    5.7 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管理设计
    5.8 综合平面图设计
        5.8.1 S1/S3#楼平面图设计
        5.8.2 S2/S4#楼平面图设计
        5.8.3 S5#楼平面图设计
        5.8.4 S6#楼平面图设计
        5.8.5 S7#楼平面图设计
        5.8.6 S8#楼平面图设计
    5.9 校园宿舍网络测试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IEEE 802.11ax标准MAC层多用户随机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无线局域网络802.11系列标准的发展
        1.1.2 基于OFDMA的随机接入机制
    1.2 基于OFDMA的上行接入机制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802.11ax标准MU-MAC传输功能增强概述
    2.1 802.11ax标准物理层的相关演进
        2.1.1 MU-MIMO和 OFDMA技术协作
        2.1.2 802.11ax标准信道的划分
    2.2 802.11ax标准MAC层的MU-MAC接入机制
        2.2.1 多用户上行接入机制
        2.2.2 多用户下行接入机制
        2.2.3 多用户的RTS/CTS机制
        2.2.4 多用户级联传输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802.11ax的 MU-MAC随机接入机制分析
    3.1 UORA机制
        3.1.1 退避机制
        3.1.2 UORA机制流程
    3.2 UORA机制仿真分析
        3.2.1 系统仿真拓扑结构
        3.2.2 RA-RU各状态比率
        3.2.3 退避机制对RA-RU利用率的影响
        3.2.4 建模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虚拟竞争的UORA算法
    4.1 VC-UORA算法
        4.1.1 载波侦听技术
        4.1.2 虚拟竞争法
        4.1.3 VC-UORA算法流程
    4.2 VC-UORA算法的二维马尔可夫链模型
        4.2.1 STA发送概率
        4.2.2 RA-RU利用率、空闲率、碰撞率
        4.2.3 系统平均上行随机传输吞吐量、STA平均随机接入延迟
    4.3 VC-UORA算法仿真分析
        4.3.1 模型的验证
        4.3.2 RA-RU各状态比率
        4.3.3 RA-RU利用率的提高
    4.4 VC-UORA算法的优化
    4.5 面向QoS的 VC-UORA算法扩展
        4.5.1 802.11ax标准的QoS保障
        4.5.2 应用于MU EDCA模式的VC-UORA算法仿真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基于分组技术的信道接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分组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信道接入机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
    2.1 IEEE 802.11信道接入机制
    2.2 IEEE 802.11ah关键技术
        2.2.1 应用场景
        2.2.2 TIM技术及分组方法
        2.2.3 物理层技术
        2.2.4 信道接入机制
    2.3 IEEE 802.11ah信道接入机制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EEE 802.11ah信道接入机制性能评估
    3.1 仿真平台搭建及环境配置
        3.1.1 OPNET仿真工具
        3.1.2 实验网络环境配置
    3.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2.1 传输速率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2.2 RAW时长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2.3 流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缓解隐藏终端的HNCC分组技术
    4.1 聚类技术
        4.1.1 相异度计算
        4.1.2 聚类问题
    4.2 基于聚类的无线网络分组技术
        4.2.1 技术简介
        4.2.2 性能分析
    4.3 可缓解隐藏终端的HNCC分组技术
        4.3.1 技术简介
        4.3.2 性能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缓解竞争冲突的自适应退避机制
    5.1 IEEE 802.11节能模式
    5.2 IEEE 802.11 DCF协议的退避机制
    5.3 自适应竞争窗口退避机制
    5.4 性能评估
        5.4.1 网络拓扑模型
        5.4.2 实验结果及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专利及参加科研项目

(5)无线局域网MAC层BEB退避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WLAN技术的概述以及演进
        1.2.2 CSMA/CA协议研究现状
    1.3 仿真软件平台介绍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结构及协议技术
    2.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结构
    2.2 传输媒体及协议体系
    2.3 无线局域网MAC层协议技术
        2.3.1 MAC帧
        2.3.2 接入控制帧格式及RTS/CTS四次握手机制
        2.3.3 帧间间隔
    2.4 DCF协议技术
    2.5 PCF技术
    2.6 PCF机制与DCF机制
    2.7 小结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MAC层协议的退避算法及改进
    3.1 引言
    3.2 传统退避算法
    3.3 基于OPNET公平性的改进退避算法
    3.4 改进的CSMA/CA退避算法仿真
        3.4.1 网络模型
        3.4.2 节点模型
        3.4.3 进程模型
        3.4.4 输入接口参数
        3.4.5 输出接口参数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仿真网络建模
        3.5.2 仿真参数
        3.5.3 仿真结果
第四章 一种具有优先级区分功能的PDCF机制
    4.1 引言
    4.2 IEEE802.11MAC层相关机制探究以及改进策略
    4.3 系统性能分析
        4.3.1 基于马尔科夫链性能模型
        4.3.2 网络系统利用效率分析
        4.3.3 网络吞吐量分析
    4.4 具有优先级区分功能的MAC层PDCF机制
    4.5 PDCF机制的仿真实验与分析
    4.6 传统DCF机制与PDCF机制的对比仿真实验与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6)无线局域网中基于低能耗退避算法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选题的意义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一种基于改进的竞争窗口因子的退避算法
    2.1 退避算法
        2.1.1 退避算法的定义
        2.1.2 DCF的工作模式
        2.1.3 基本访问方式
        2.1.4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2.1.5 二进制退避算法的性能分析
    2.2 一种改进的二进制退避算法
        2.2.1 改进思想
        2.2.2 仿真结果及讨论
第三章 一种带退避能耗因子的改进的低功耗自适应算法
    3.1 低功耗自适应算法的基本思想
        3.1.1 低功耗自适应协议
        3.1.2 低功耗自适应思想的无线局域网模型
        3.1.3 低功耗自适应思想的无线网络能量消耗模型
    3.2 低功耗自适应算法
        3.2.1 低功耗自适应算法的网络拓扑结构
        3.2.2 低功耗自适应算法工作流程
        3.2.3 低功耗自适应算法的不足
    3.3 一种基于低功耗的改进自适应算法
        3.3.1 无线传输设备节点的选择
        3.3.2 无线局域网传输设备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
        3.3.3 仿真结果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研究工作结论
    4.2 论文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特别感谢

(7)适用于VoIP在802.11无线网络L2层中漫游切换的模扫描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协议简介
    2.1 无线局域网简介
        2.1.1 无线局域网的概念及其应用
        2.1.2 无线局域网分类
    2.2 IEEE802.11协议简述
        2.2.1 IEEE802.11协议背景和现状
        2.2.2 IEEE802.11协议目标
        2.2.3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基础架构
        2.2.4 IEEE802.11协议物理层
        2.2.5 IEEE802.11协议MAC层
    2.3 本章小结
3 已有典型算法的分析
    3.1 基于邻接图的主动扫描算法
    3.2 同步扫描算法
    3.3 本章小结
4 模扫描算法的设计和分析
    4.1 模扫描算法的设计和证明
    4.2 模扫描算法实际应用分析
    4.3 模扫描算法的优缺点
    4.4 本章小结
5 模扫描算法实现和实验
    5.1 模扫描算法实现概要
    5.2 模扫描算法实验环境
        5.2.1 实验硬件环境
        5.2.2 实验软件环境
    5.3 模扫描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OFDM架构下的无线局域网MAC跨层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线局域网络
        1.1.2 无线局域网络MAC设计目标与主要挑战
    1.2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IEEE 802.11 无线网络MAC协议基础
    2.2 IEEE 802.11 无线网络MAC传统优化策略
        2.2.1 带外竞争策略
        2.2.2 带内对回退算法的改进
    2.3 IEEE 802.11 无线网络MAC跨层优化策略
        2.3.1 OFDM及利用其子载波的竞争策略
        2.3.2 利用信噪比差值的竞争策略
        2.3.3 干扰消除技术及相关竞争策略
        2.3.4 致力于降低冲突率的竞争策略
        2.3.5 其它跨层优化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面向同步网络的竞争传输并行化机制——PACTON
    3.1 PACTON主要思想
        3.1.1 信道竞争与数据传输并行化
        3.1.2 单子载波多节点竞争算法
        3.1.3 引发问题的解决思路
    3.2 PACTON性能理论分析
        3.2.1 传统协议分析模型
        3.2.2 PACTON竞争冲突率分析
        3.2.3 PACTON网络吞吐量分析
    3.3 仿真过程、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3.3.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3.3.2 传统竞争协议的仿真实现
        3.3.3 PACTON机制的仿真实现
        3.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面向异步网络的延迟冻结与冲突检测机制——DF-CD
    4.1 DF-CD主要思想
        4.1.1 延迟冻结机制
        4.1.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1.3 冲突检测机制
    4.2 DF-CD性能理论分析
        4.2.1 理论分析过程
        4.2.2 理论分析结果
    4.3 仿真过程、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4.3.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4.3.2 DF-CD机制的仿真实现
        4.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通信方式及其发展
    1.3 检修作业挂接地线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1.4 课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目的
        1.4.2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硬件研究
    2.1 装置整体框架及工作原理
    2.2 处理器功能及设计
        2.2.1 处理器芯片选择
        2.2.2 处理器芯片特性
        2.2.3 TMS320F2812最小系统
    2.3 GPRS通讯模块原理及外围电路设计
        2.3.1 GPRS通讯模块原理及设计
        2.3.2 通讯模块电源电路
        2.3.3 通讯模块状态指示电路及对应接口
        2.3.4 SIM卡电路
    2.4 WIFI通讯模块
        2.4.1 WIFI网络模块选型
        2.4.2 WIFI模块基本参数
        2.4.3 WIFI模块管脚定义
        2.4.4 WIFI模块天线
        2.4.5 WIFI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接地线收集装置相关通讯协议
    3.1 无线网络概述
        3.1.1 IEEE 802标准
        3.1.2 无线传输技术
        3.1.3 无线信号强度与传输距离
    3.2 WIFI基本原理
        3.2.1 IEEE802.11b标准协议
        3.2.2 TCP/IP网络体系
        3.2.3 无线网络套接字介绍
        3.2.4 WIFI网络结构及其拓扑
        3.2.5 WIFI技术的特点
    3.3 GPRS通讯原理
        3.3.1 GPRS的系统网络结构
        3.3.2 GPRS协议模型
        3.3.3 GPRS数据传输原理
    3.4.XMODEM通讯协议原理及算法
        3.4.1XMODEM协议原理
        3.4.2 XMODEM协议算法
    3.5.本章小结
4 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软件开发
    4.1 开发工具简介
    4.2 程序整体框架
    4.3 主程序设计
    4.4 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4.4.1 短信和GPS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4.4.2 彩信数据接收原理
        4.4.3 彩信模块在线配置
        4.4.4 彩信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4.5 WIFI数据传输原理
        4.5.1 WIFI网络搜索协议
        4.5.2 WIFI模块在线配置
        4.5.3 WIFI网络数据传输
    4.6 本章小结
5 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内容及结果
    5.2 实验结果分析及解决办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无线局域网DCF性能分析与公平性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局域网及其发展现状
        1.1.1 无线局域网简介
        1.1.2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
        1.1.3 无线局域网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无线局域网MAC层DCF协议
    2.1 IEEE 802.11 MAC协议简介
        2.1.1 IEEE 802.11 MAC功能
        2.1.2 IEEE 802.11 MAC层帧格式
    2.2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
        2.2.1 帧间间隔
        2.2.2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2.2.3 DCF的基本接入方式
        2.2.4 DCF的RTS/CTS接入方式
        2.2.5 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DCF协议性能分析现状
    3.1 仿真平台介绍
        3.1.1 NS2仿真
        3.1.2 OPNET仿真
        3.1.3 MATLAB仿真
        3.1.4 仿真平台对比
    3.2 数学模型分析
        3.2.1 Bianchi提出的Markov链模型
        3.2.2 归一化饱和吞吐率公式推导
    3.3 Bianchi模型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3.3.1 数据帧传输概率
        3.3.2 饱和吞吐率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Markov链模型的DCF性能分析
    4.1 改进的Markov链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
        4.1.2 碰撞概率和接入概率的推导
    4.2 基于改进模型的DCF协议性能分析
        4.2.1 系统饱和吞吐率分析
        4.2.2 系统平均接入延时分析
    4.3 仿真验证
        4.3.1 饱和吞吐率
        4.3.2 系统平均接入延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DCF协议信道公平性改进研究
    5.1 DCF协议信道公平行问题和主要改进方法
        5.1.1 DCF协议信道公平性问题
        5.1.2 上下行带宽公平分配改进方法
    5.2 上下行带宽分配策略
        5.2.1 改进的概率发送机制
        5.2.2 上下行数据流的公平性和吞吐量分析
        5.2.3 理论结果和仿真验证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部分NS2仿真代码

四、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络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管理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史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校园宿舍分布式多级无线网络设计与实现[D]. 包政.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IEEE 802.11ax标准MAC层多用户随机接入技术研究[D]. 王春剑.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IEEE 802.11ah无线局域网基于分组技术的信道接入机制研究[D]. 高仁政. 扬州大学, 2019(02)
  • [5]无线局域网MAC层BEB退避算法研究[D]. 彭璟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2)
  • [6]无线局域网中基于低能耗退避算法的性能研究[D]. 周良凯. 广西大学, 2017(07)
  • [7]适用于VoIP在802.11无线网络L2层中漫游切换的模扫描算法[D]. 卓秋旭.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OFDM架构下的无线局域网MAC跨层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陈月月.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9]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D]. 赵晓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5
  • [10]无线局域网DCF性能分析与公平性改进研究[D]. 彭林哲. 湖南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