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国内外人参土壤改良与持续种植研究比较报告

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国内外人参土壤改良与持续种植研究比较报告

一、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参地土壤改良及永续栽参研究国内外研究对比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容路生[1](2021)在《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业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升华和大健康产业的战略布局,让我国中医药产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中药材作为产业的基础,随着需求不断扩大,科技不断革新,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势不可挡。伊通满族自治县(以下称伊通县)位于吉林省中部核心地带,地处伊通河上游,松辽平原腹地,西北部属于大黑山脉,东南部属于哈达岭余脉,中部有平原、丘陵、台地等多种地形,此天然条件适宜中药材的生长,是发展传统中药材种植的理想之地。伊通县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依托现有的中药材产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基地建设,又加大对重点药材的保护力度,不断发展名牌产品,让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既站得稳,又有牵引力,把中药材种植业逐步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经济,还能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重点,通过调查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的现状,建立SWOT模型,分析中药种植业结构,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明确当前发展模式,为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及建议。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实地调研伊通县各乡镇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建立SWOT模型,采用定性分析法分析重要性程度,建立SO战略、ST战略、WO战略和WT战略4种模型。综合SWOT分析和策略匹配,采取“一主两辅助”方针,以SO战略为主,ST战略和WO战略为辅,用外部机会(O)来弥补内部劣势(W),从而解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伊通县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且优势大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合理政策,积极引导,合理种植,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同时拓市场、引人才、建基地、强科技,必能推动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伊通县发展建设总体布局,中药材种植业紧紧围绕医药健康产业科学发展,作为吉林省中药材生产重点县,应抓住机遇转变观念、科学谋划,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划、整合调整,对优势、重点品种进行优势选育,关键技术研发,并示范推广,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扶持,提出有效措施,积极调整,从而保障中药材种种植业的稳定的发展,促民增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伊通县的中药材种植业应该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持续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灵魂,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作为精髓,推进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利用政府大力支持和投入,进一步深化改革,把握机遇,迎接新挑战,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让伊通县的中药材种植业迅速发展。再加上伊通县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且优势大于劣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政策积极引导,保护资源,合理种植,合理开发,同时开拓市场、引进人才、增强科技,必能推动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马跃[2](2021)在《废弃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构建与效益评价》文中指出矿业开采通过能源和资源的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人类往往不重视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形成大量的废弃矿山,造成区域水体、土壤和大气的严重污染,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导致矿区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引发一系列环境、社会、经济问题。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是维护区域自然生态平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然而现阶段,无论是实践操作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主要关注污染的去除和植被恢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综合治理效果不佳。而且,修复后土地的增值空间有限,对地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作用不大。为了保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开发全新、系统的模式来应对废弃矿山修复过程中的生态、技术、资金、社会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以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探寻废弃矿山更加经济、绿色、高效的生态修复模式,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体系,解决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难点问题。首先,通过多案例研究如何资源化利用矿区相关废弃物资源,依托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链、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建立,并在多链条的联结互动基础上探索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的内涵、过程和模型。其次,基于三重底线原则,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评价指标集的基础上,运用隶属度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进行指标定量筛选,构建科学的矿山修复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研究构建的资源化矿山修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选择的典型矿山修复案例,在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指导下,考察典型修复案例生态修复的实现程度,对生态修复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分析,形成生态修复效益测度评价体系,为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本研究拓宽了矿山生态修复的发展视野,系统开发了技术链、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多链条互动的资源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将矿山生态修复产业从高投资低收入扭转为低投入高回报产业。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要素——链条——系统”的分析框架,本研究通过5个典型废弃矿山修复项目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归纳提炼出修复要素、补充链条和重塑系统三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途径,详细阐释了对生态链、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修复的本质内涵,并基于多链条不同的耦合方式构建出三种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分别为简单的生态链修复模式、产业嵌入式修复模式和价值增值式修复模式,对我国废弃矿山修复和矿山开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2)基于全新开发的资源化矿山生态修复核心要素,本文系统构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准则层下的矿山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依据三重底线原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矿山修复项目的具体特征,构建了由25个指标构成的初步指标集。综合利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和理性分析等主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筛选补充,最终构建3个准则层、16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弥补了现有研究对矿山修复程度缺乏针对性评价方案的不足,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支持。(3)构建废弃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模型,对五个典型项目中归纳出的三种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基于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1法和熵值法计算指标主观和客观权重,通过最优赋权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各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而将计算得到的组合权重与规范化处理后的指标值带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计算各矿山修复项目的综合得分,并从整体水平、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简单生态链、产业嵌入式和价值增值式三种修复模式的效益评价结果差别显着,价值增值式重构模式生态修复效益得分最高,并依据效益评价结果中三种修复模式的特点和不足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提升路径。

木皓可[3](2020)在《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设计研究 ——以承德双峰寺铁矿遗址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矿业废弃地带来的影响涵盖了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下滑和社会问题加剧等多个方面。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伴随矿业资源的进一步采竭,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必将遏制更多区域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建设可持续。作为有效应对这一现象的手段,在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景观规划设计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矿业废弃地重建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当前的实践普遍存在急功近利、重经济轻生态的现象,并且相关系统性理论发展的滞后和对资源的保护不足也对矿业废弃地真正实现可持续造成了困难。梳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法已成为我国当下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关键议题。以景观规划设计为手段的矿业废弃地重建历时已久,国内外都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了长期的相关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融入和发展。本文在明晰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以发展时序为线索,系统性的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废弃地景观重建的理论实践发展历程,提出了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由单一考虑景观美化到复合统筹多样效益的历史使命。随后,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文献分析,并结合相关优秀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完成了文章基础部分研究。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可以分为“环境资源评价”、“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及“实证研究”三个部分。通过基础研究部分的梳理和实地调研承德双峰寺铁矿遗址,文章首先将矿业废弃地中对游憩开发以及生态恢复两个维度具有显着意义的资源类型进行梳理总结,并以协调发展和保护为切入点,搭建了“矿业废弃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此为空间布局提供指引。此外,为了使矿业废弃地的景观重建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效运行,在明确重要资源和借鉴前人具体实践方法的基础上,以规划设计落实为导向提出了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的规划设计策略,从“空间布局”、“生态修复”、“特色营造”三个维度进行论述,并具体以其内包含的十个方面阐述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文章以双峰寺铁矿遗址公园为实证的载体,对规划设计路径进行了验证,以确保具体的可实施性。在承德市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发展的背景驱动下,论文从风景园林视角介入,以双峰寺铁矿文化遗址公园为实证案例,以期为相关同类型的矿业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路径与参考。

左湘熙[4](2020)在《主产区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特性及其对人参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参是多年生宿根植物,土壤是人参生长和品质形成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主要供给者,影响人参皂苷等品质指标的积累。本文通过对主产区42个农田栽培人参种植基地土壤及人参样品相应指标的测定,探究农田栽参土壤特性、人参品质特征及其相关性,明确适宜农田栽培人参的土壤条件,为农田人参种植选地、改土,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主产区农田栽参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在0.84~1.21 g/cm3之间;土壤pH在4.71~5.56之间呈弱酸性;土壤有机质(21.78~170.49 g/kg)、全氮(1.41~7.37 g/kg)、全磷(0.67~1.79g/kg)、速效磷(16.03~125.59 g/kg)、碱解氮(55.18~685.30 g/kg)、速效钾(129.60~496.06 g/kg)、有效铁(26.44~129.04 g/kg)、有效锰(46.27~136.93 g/kg)含量丰富。人参采样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IFI值在0.59~0.92之间。2.参根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有100%、92.86%的产区超过药典标准。通过对14个产区11种单体皂苷综合比较发现,单体皂苷Rc、Rb3、Rb2、Rb1、Rd、Rg1、Rf、NotoR1和Ro是造成单体皂苷含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农田栽培人参总皂苷、多糖、氨基酸在不同地区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参根矿质元素含量与人参品质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矿质元素影响人参主要皂苷成分Rg1、Rb1等的积累,人参总皂苷和单体皂苷Rg1含量与矿质元素氮、磷、铁呈正相关关系,人参单体皂苷Rb1与氨基酸含量与矿质元素钾、镁、铝和锌与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矿质元素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参皂苷含量。4.通过对农田栽培人参品质指标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人参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农田栽培人参种植区的土壤容重为0.80~1.10 g/cm3,酸碱度为5.00~6.50,有机质含量为35.36~350.42 g/kg,全氮的含量为1.73~13.64 g/kg,全磷含量大于1.11 g/kg,全钾含量大于10.44 g/kg,碱解氮含量为86.62~960.50 mg/kg,速效磷含量大于19.54 mg/kg,速效钾含量大于157.89~608.22 mg/kg,交换性镁大于155.98 mg/kg,有效铁大于31.86~220.91 mg/kg,有效锰为69.03~198.57 mg/kg,有效铜大于0.67 mg/kg,有效锌在3.52~17.84 mg/kg时,人参单体皂苷Re、Rg1、Rb1,氨基酸和人参多糖含量分别可以达到4.48 g/kg、7.81 g/kg、5.60 g/kg、13.39%、54.62%。5.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的人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测定,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为优势菌群,土壤理化指标、人参品质指标与土壤微生物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速效磷、速效钾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大,人参多糖和人参单体皂苷Rg1与绿弯菌、厚壁菌门呈正相关;人参氨基酸和人参单体皂苷Re与变形菌门呈正相关;人参单体皂苷Rb1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呈正相关。土壤细菌微生物的组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参主要皂苷的积累。

李平[5](2020)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有效突破生态环境的约束,破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难题,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吉林省国土面积的86.43%,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急需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允许下的绿色内生发展模式,进而实现限制开发区在保护中有序开发的目标。而绿色发展效率则是在绿色发展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考虑资源能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后的经济发展效率。基于此,本研究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绿色发展效率的测算及分析,探寻绿色发展效率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通过选择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县作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上丰富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推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转型,科学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提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涵,综合归纳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厘清绿色发展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的关系。(2)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条件、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做以详细分析。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以劳动、资本、技术作为投入要素,经济指标作为期望产出,环境污染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呈现V型演变趋势,区域内部绿色发展效率差异逐步增大。(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从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外动力入手,从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经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政府政策调控等方面探讨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因素、科技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等因素关系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部分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是绿色发展效率的核心驱动因素。(4)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临江市(森林生态功能区)、梨树县(农产品主产区)、通榆县(草原生态功能区)三个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5)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完善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强化要素集聚以及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大方面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而增强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内生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李东颖[6](2019)在《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仅要求在经济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其他领域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便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山区生活的人口大约占据了总人口的48%,而与此同时,山区的本身存在的诸如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所以,对于山区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未来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问题都大有裨益。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南山脚下,属于中低山区,地貌主要以中山山地、低山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山地较多,山高林密;西部山地与河谷平原均等,具有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天条件。因此,本文首先对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SWOT分析,从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四个方面展开剖析,并选取了国内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中东部地区的典型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为通化县的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其次,本文论述了通化县在探索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种模式,综合分析了人参绿色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主要内容和优点及不足。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设想和优化,创建了以“三生共赢”为视角的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并确定了该模式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界定了主要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使通化县在未来的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有更新颖的思路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推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和永续发展。除此之外,通化县是山地农业在东北地区内的典型发展地区,希望该模式的提出,也能够为东北地区东南部、长白山一脉的其他山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张宇婷[7](2019)在《农田参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中国东北地区着名的药用植物,在其种植产业中存在各种问题,如人参根腐病、锈病、强忌连作特性等均极大影响人参的品质及产量,制约我国人参产业发展。众多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研究表明,人参在生长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其中人参根际区土壤生物多样性影响尤为显着。随着人参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结构失衡可导致众多土传疾病爆发,而根际区中土壤动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响应机制罕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5月、8月、9月,对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镇不同处理模式下的农田栽参地土壤线虫进行采样,收集到一至四年生不同种植年限及不同生长期样地;根腐病及锈病常见病害样地;威百亩与庄伯伯不同生物制剂处理样地的人参根际区土壤。采用蔗糖离心法分离、提取土壤线虫,应用线虫多样性指数及功能营养类群指数分析该样地的线虫群落结构,从土壤动物学角度分析农田参种植障碍机制。研究结果:1)在整个人参生长过程中,线虫总数呈先降低后增长趋势,四年生成熟时期土壤线虫数量小于一年生时;在每年展叶期到红果期阶段,农田参根际区土壤线虫总数呈下降趋势;土壤线虫物种丰富度与种植年限呈负相关,不同生长期之间的物种丰富度波动逐年增加,在四年生时达最大差值;在群落结构变化方面,植食性线虫与食微线虫比例变化显着(p<0.05),植食性线虫大幅度降低,食微线虫大幅度升高。2)病害参根际土壤线虫与健康参土相比,群落结构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病害参土壤食细菌线虫占比均大于对照组,随着种植年限的不断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失衡,成为作物土传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锈病参土壤根际线虫总数显着少于健康参土(p<0.05),总生物量低于健康参土,病害的发生抑制了杂食/捕食类线虫的生长繁殖。3)威百亩与庄伯伯熏蒸剂施加处理相比,土壤线虫总数与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p<0.05)。随着生长期的变化,食细菌线虫比例降低,植食性线虫比例升高。在人参整个生长期的线虫总数变化过程中,庄伯伯对线虫总数的抑制效果显着高于威百亩(p<0.05);在整个生长期的群落结构变化过程中,威百亩的处理影响较大。两种熏蒸剂处理中土壤线虫总生物量随人参生长期的延长逐渐降低,推断是熏蒸剂对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抑制所致。

张德新[8](2017)在《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文中提出在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国有林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替代产业成为现实课题,国有林区要利用独特地域、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增加新的经济长点,推进供给侧改革。白河林区已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但是旅游产业替代性不强,弥补长白山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劣势不明显。本文为了使生态旅游的评价更适用于现状,提出了生态旅游产业、产业能力、健康性等概念,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生态旅游的现状、提出建议。建立了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评价的多维度体系,并以白河林区为例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建议。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分析,对白河林业局辖区范围内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白河林业局拥有8个主类,22个亚类,共计61个资源单体,资源空间分布呈“点轴式”。制定了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模型,白河林区主要旅游资源呈金字塔状分布,其中五级资源有3个,四级资源有8个,三级资源有12个,二级资源有12个,一级资源有5个。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级模型并对白河林区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价得分为86.1607分。结合该维度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维度分析,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经承载力评价模型,经过多次优化得到年径总流量、径流量时间分配率、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游览交通工具环保指数、游览方式影响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住宿接待能力、固体旅游垃圾处理率、生活废水处理率、游客投诉率、景观美感度12个主要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要指标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白河林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为0.6613,接近轻度超载状态,其中游览交通工具种类、生活废水处理率是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阻碍。结合评价结果从生态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性建议。生态旅游市场维度分析,分析白河林区旅游市场现状并进行SWOT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白河林业局旅游业发展无论是自身的优势、劣势,还是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和挑战都存在两面性和可转化性。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布局,并总结了现有的市场营销模式,提出了适合白河林区的生态旅游市场影响方案。生态旅游产业能力维度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产业能力包括地域健康、森防安全、经营体制三个方向。建立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地域健康评价模型,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地域健康评价得分为88.0073分,均处于健康水平。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国有林区生态旅游区火灾预警模型,经过动态分析得出白河林区森防安全较为稳定。总结了白河林区现有的三种经营体制,不管哪种体制都存在很大的隐患。结合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提出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产业能力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国有林区尤其是白河林区生态旅游评价提供有益参考,从各维度对白河林区的生态旅游产业提出的改进性建议,对其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亚玉[9](2016)在《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肥力是人参质量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林下护育山参和农田栽参中存在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对野山参、林下护育山参及农田栽参根区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养分组成及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的土壤肥力状况及直接影响人参药效成分皂苷形成的主要土壤因子,同时应用数值化法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人参根区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人参根区土壤养分状况差异较大,全量和速效氮磷钾组成比例不同。野山参与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pH值范围相似在4.74~6.46之间;有机质含量在82.5g/kg~528.6g/kg范围;全氮含量在3.45-16.84g/kg,碱解氮含量在31.74mg/kg~1 41.19 mg/kg;全磷含量在0.15g/kg~1.74g/kg,速效磷含量在9.93~55.44mg/kg;全钾在3.22 g/kg~10.30 g/kg,有效钾在290.3 mg/kg~970.4 mg/kg范围,野山参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2.20~9.68:1:30.57-50.34,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1.60~2.55:1:10.32~21.81;林下护育山参的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21.43~44.05:1:49.68~77.83,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0.61~4.49:l:8.3l-31.78。不同年生农田栽参根区土壤pH值范围在5.17-5.54之间;有机质含量在17.5g/kg~ 27.7g/kg范围;全氮含量在1.63~1.85g/kg,碱解氮含量在11.91 mg/kg~18.43 mg/kg;全磷含量在0.09g/kg~0.11g/kg,速效磷含量在10.03mg/kg~18.85mg/kg;全钾在10.28g/kg~11.18 g/kg,有效钾在480.8 mg/kg~649.7 mg/kg范围,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1.72~1.96:1:91.91~125.40,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0.73~1.20:1:33.93~94.54。野山参与林下护育山参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相似而与农田栽参土壤间差异较大,不同环境对养分的组成比例影响较大。2.土壤酶活性与人参的生长环境有直接关系,同一生长环境下不同年生人参根区的土壤酶活性亦不同。野山参根区土壤脲酶活性在1.39 mg/g~1.63 mg/g/d;蔗糖酶活性在6.31 mg/g~23. 34 mg/g,且根区土壤蔗糖酶活性低于对照;土壤磷酸酶的变化在45.62mg/g~56.52mg/ g,且高于相应对照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范围在0.88 ml/g/20min~0.96 ml/g/20min。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与野山参相似,呈略低的状态,不同年生均表现为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农田栽参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变化趋势均呈倒“V”字形变化,并且2年生表现最高,分别为0.56ml/g/20mi、8.31mg/g/d和16.70 mg/g/d;农田栽参土壤酶活性低于野山参和林下护育山参土壤。林下护育山参和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比较发现,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呈显着相关,农田栽参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脲酶不相关,蔗糖酶与磷酸酶达极显着相关。农田栽培人参对于土壤中的酶活性影响作用较大。3.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微生物量不同。随参龄的增加,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PLFAs方法可以很好地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研究发现野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脂肪酸图谱与对照相比微生物总量明显减少,代表真菌生物的18:20)9,18:1ω9c,18:1ω9t的总量低于对照土壤。特有的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可能是其健康生长的直接原因。15年生以上的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小年生及对照相比数量增加,且放线菌及细菌的增加比例较大,真菌的增加比例较小,与野山参的土壤群落结构类似。农田栽参随着人参参龄的增加,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逐渐增加,且以真菌增加的幅度大于放线菌和细菌的增加幅度,真菌从7.17 nmol/g增加到47.5 nmol/g,而放线菌从6.95 nmol/g增加到8.98 nmol/g,使农田栽参土壤的群落结构不利于人参生长,容易发生真菌病害。4.利用液-质谱联机分析了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参单体皂苷的含量,结果发现野山参及林下护育山参中人参皂苷Rc、Rb1含量较高,变异系数较小,农田栽参中人参皂苷Rc、Rg1含量较高,但低于野山参及林下山参且变异系数较大。通过与主要土壤肥力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及土壤速效钾是影响人参皂苷组成及含量的主要因子。5.利用数值化方法(IFI)对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参根区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土壤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土壤酶、土壤容重、和土壤微生物量作为指标建立隶度函数,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肥力效应为S型隶属度函数。野山参及林下山参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其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值较高而农田栽参土壤的则相对较低。

王亚琼[10](2016)在《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野山参这种功效明确的滋养品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由于价格昂贵,人们野蛮性的采挖,使野山参越来越少,现在已濒临绝迹。功效仅次于野山参的林下参,其品种在国内外也受到认可。近年来,为推动人参产业(即林下参产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目前,人参产业已成为珲春市,乃至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特色产业。但多年来无论是农业部门还是林业部门对人参产业的管理都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存在各自为营,环节混乱等问题。同时,随着人参产业的发展,人参种植占用林地,导致林地流失,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资源保护和人参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矛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珲春市人参产业发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当地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对珲春市森林资源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今后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发展方向、栽培方式以及产品加工经营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使用历年来人参栽培面积、产量和产值等经济指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现状进行评价。其次,根据所获得的统计数据及电子林相图相关基础数据、GPS、掌上电脑定位、导航外业数据采集的分析资料对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对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开发利用得当,能够为珲春地区的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目前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①毁林种参严重;②没有做到适地适用;③加工业相对薄弱;④产出和投入比例过低;⑤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①发展非林地人参种植项目;②加快制定人参产业地方法规;③加强人参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调控;④提高人参产业发展中的应急反应能力;⑤打造珲春市绿色人参品牌;⑥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⑦全力推进人参产业科技创新;⑧有计划的进行利用林地种植人参活动,将人参种植也向农田等非林地和林下种植转移。

二、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参地土壤改良及永续栽参研究国内外研究对比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参地土壤改良及永续栽参研究国内外研究对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业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4 技术路线
文献综述
    1 我国中药材种植概况
    2 吉林省中药材种植发展
        2.1 吉林省资源概况
        2.2 吉林省种植历史
        2.3 吉林省中药材种植资源现状
        2.3.1 自然资源
        2.3.2 药用资源
        2.3.3 种植现状
        2.3.4 基地建设
        2.3.5 科研队伍
        2.3.6 产量产值
第一章 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 伊通县概况
    2 伊通县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
        2.1 中药材种植规模现状
        2.2 中药材种植品种现状
        2.3 中药材产业园现状
        2.4 经营机构现状
    3 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药材种植品种过多,大多数品种效益不显着
        3.2 种植水平不高、管理方式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3.3 技术人才短缺,队伍薄弱
        3.4 宣传和培训力度仍显不足
        3.5 配套产业体系还不完备
        3.6 品牌效应还不突出
        3.7 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规划建设存在不足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SWOT模型浅析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
    1 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SWOT分析
        1.1 优势(S)
        1.1.1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
        1.1.2 充足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环境
        1.1.3 重要的民族要药,悠久的满医文化
        1.1.4 重点品种集中发展,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初具规模化
        1.1.5 整体发展成果显着,农民收入高
        1.1.6 强大的科研团队力量,知识和技术不断增强
        1.2 劣势(W)
        1.2.1 市场作用发挥小
        1.2.2 创新能力不足,不具独立科研能力
        1.2.3 技术人员少,队伍实力弱
        1.3 机遇(O)
        1.3.1 中医药全面国际化,发展备受瞩目
        1.3.2 国家的高度重视,制定配套政策,规划实施纲领
        1.3.3 发展机遇不断增加,环境不断优化
        1.4 挑战(T)
    2 SWOT战略分析
        2.1 SWOT矩阵模型建立
        2.2 战略方针及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建议
    1 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结构调整建议
        1.1 做好种植区划于规划,建设生产基地
        1.2 建设实验基地,打造标准化示范区
        1.3 以点带面,做强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产业
    2 中药材种植业政策措施
        2.1 落实规划目标
        2.2 培养技术人员,建立管理体系及团队
        2.3 突出规模调整
        2.3.1 实行高点定位
        2.3.2 实行多元化模式
        2.3.3 实行多元化发展
        2.4 强化服务保障
        2.4.1 强化政策扶持
        2.4.2 强化技术服务
        2.4.3 强化龙头带动
        2.4.4 强化设施建设
        2.5 伊通县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方式
        2.6 伊通县中药材发展政策
    3 发展对策
        3.1 借助地域优势,拓宽发展思路,多元化发展
        3.2 建立原、良种苗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及推广
        3.3 重点保护,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路
        3.4 制定政策引资金,提高农户积极性
        3.5 加快满药开发,弘扬满医文化
    4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废弃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构建与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
        1.2.2 生态修复评价与测度的研究进展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循环经济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生态系统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废弃矿山生态系统
        2.2.2 资源化生态修复
    2.3 本文的研究框架
3 废弃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典型案例选择
        3.1.3 研究框架
        3.1.4 数据收集
    3.2 案例描述与分析: 废弃矿山修复项目A
        3.2.1 项目概况
        3.2.2 原始治理区生态系统
        3.2.3 破坏治理区生态系统
        3.2.4 A项目修复模式
    3.3 案例描述与分析:废弃矿山修复项目B
        3.3.1 项目概况
        3.3.2 原始治理区生态系统
        3.3.3 破坏治理区生态系统
        3.3.4 B项目修复模式
    3.4 案例描述与分析: 废弃矿山修复项目C
        3.4.1 项目概况
        3.4.2 原始治理区生态系统
        3.4.3 破坏治理区生态系统
        3.4.4 C项目修复模式
    3.5 案例描述与分析:废弃矿山修复项目D
        3.5.1 项目概况
        3.5.2 原始治理区生态系统
        3.5.3 破坏治理区生态系统
        3.5.4 D项目修复模式
    3.6 案例描述与分析: 废弃矿山修复项目E
        3.6.1 项目概况
        3.6.2 原始治理区生态系统
        3.6.3 破坏后治理区生态系统
        3.6.4 E项目修复模式
    3.7 跨案例分析与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构建
        3.7.1 基于跨案例的三种修复途径分析
        3.7.2 基于跨案例的四种修复链条分析
        3.7.3 基于多链条的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构建
    3.8 本章小结
4 废弃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分析框架与构建原则
        4.1.1 分析框架与思路
        4.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海选指标与解释说明
        4.2.1 三重底线理论
        4.2.2 生态效益准则层指标海选
        4.2.3 经济效益准则层指标海选
        4.2.4 社会效益准则层指标海选
    4.3 定量筛选指标
        4.3.1 筛选方法确定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定量筛选
    4.4 理性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4.4.1 理性分析
        4.4.2 指标体系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废弃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的效益测度与评价
    5.1 分析思路与框架
    5.2 评价模型构建
        5.2.1 指标权重确定
        5.2.2 评价方法选择
        5.2.3 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构建
    5.3 三种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的效益测度
        5.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5.3.2 各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
        5.3.3 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计算
    5.4 三种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的效益评价分析
        5.4.1 废弃矿山修复整体水平的对比分析
        5.4.2 三个准则层的对比分析
        5.4.3 废弃矿山修复指标层的对比分析
    5.5 三种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的改进措施
        5.5.1 简单生态链重构模式改进建议
        5.5.2 产业嵌入式重构模式改进建议
        5.5.3 价值增值式重构模式改进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废弃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评价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C 矿山生态修复效益指标相对重要性赋值表(G1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设计研究 ——以承德双峰寺铁矿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矿业资源采竭带来的危机
        1.1.2 矿业废弃地新生的转机
        1.1.3 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再思考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矿业废弃地
        2.1.1 矿业废弃地的概念
        2.1.2 矿业废弃地的特征
    2.2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2.2.1 景观重建的概念
        2.2.2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国外发展概况
        2.2.3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国内发展概况
        2.2.4 小结
    2.3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相关理论研究
        2.3.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2 生态规划理论
        2.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4 循环经济理论
        2.3.5 过程艺术
3 矿业废弃地重建相关案例研究
    3.1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3.1.1 项目概况
        3.1.2 问题及策略
        3.1.3 设计内容
        3.1.4 小结
    3.2 上海辰山植物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问题及策略
        3.2.3 设计内容
        3.2.4 小结
    3.3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问题及策略
        3.3.3 设计内容
        3.3.4 小结
    3.4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问题及策略
        3.4.3 设计内容
        3.4.4 小结
    3.5 汤山矿坑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总体思路
        3.5.3 设计内容
        3.5.4 小结
4 矿业废弃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
    4.1 矿业废弃地资源总结
        4.1.1 对场地生态重建具有显着意义的资源
        4.1.2 对场地游憩开发具有显着意义的资源
    4.2 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构建思路
        4.2.1 评价方法
        4.2.2 构建思路
    4.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4 评价指标选取
        4.4.1 “生态敏感性”适宜性
        4.4.2 游憩适宜性
        4.4.3 用地适宜性
    4.5 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5 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原则
        5.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2 生态恢复优先原则
        5.1.3 体现地域特色原则
    5.2 规划设计策略
        5.2.1 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5.2.2 生态修复:师法自然,重建进程
        5.2.3 特色营造:显山漏底,文化为本
6 实证研究
    6.1 项目背景
        6.1.1 地理区位
        6.1.2 生态区位
        6.1.3 发展区位
        6.1.4 自然气候条件
        6.1.5 自然灾害概况
    6.2 场地条件概况
        6.2.1 设计范围
        6.2.2 历史发展概况
        6.2.3 矿业用地概况
        6.2.4 交通条件分析
        6.2.5 水文条件分析
        6.2.6 植被条件分析
        6.2.7 景观文化资源分析
        6.2.8 SWOT分析
    6.3 目标与策略
        6.3.1 设计定位
        6.3.2 设计目标
        6.3.3 设计原则
        6.3.4 规划设计策略
    6.4 适宜性评价
        6.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6.4.2 “生态敏感性”适宜性
        6.4.3 用地适宜性
        6.4.4 游憩适宜性
        6.4.5 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6.4.6 适宜性分区解读
    6.5 总体规划设计
        6.5.1 空间布局
        6.5.2 总体平面
        6.5.3 总体鸟瞰
        6.5.4 空间结构
    6.6 分区设计
        6.6.1 自然科普区
        6.6.2 文化感知区
        6.6.3 山地运动区
        6.6.4 艺术创意区
        6.6.5 休闲游憩区
        6.6.6 山林保育区
    6.7 专项设计
        6.7.1 竖向规划
        6.7.2 水系规划
        6.7.3 植物规划
        6.7.4 生境规划
        6.7.5 道路和边界规划
        6.7.6 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规划
        6.7.7 特色景观和游憩系统规划
        6.7.8 用地平衡表
7 结语
    7.1 总结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所获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4)主产区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特性及其对人参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物理特性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2.1 土壤容重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2.2 土壤质地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 土壤化学特性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1 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2 土壤大量元素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3 土壤中微量元素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4 土壤生物学特性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5 人参产区土壤肥力质量状况研究
    1.6 药材中矿质元素对其品质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容重
        2.2.2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酸碱度、有机质
        2.2.3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大量元素含量
        2.2.4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
        2.2.5 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2.2.6 农田栽参土壤肥力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农田栽培人参品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产区人参单体皂苷含量分析
        3.2.2 不同产区人参总皂苷含量分析
        3.2.3 不同产区人参多糖含量分析
        3.2.4 不同产区人参氨基酸含量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农田栽培人参参根矿质元素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参根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4.2.2 参根矿质元素与果实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3 参根矿质元素与人参品质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参品质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理化性质与人参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5.2.2 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参品质影响的回归方程建立
        5.2.3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理化指标含量优化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农田栽参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对人参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物种相对丰度统计
        6.2.2 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聚类
        6.2.3 菌群丰富度统计
        6.2.4 土壤因子、参根品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2.2 限制开发区域研究进展
        1.2.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限制开发区
        2.1.2 绿色发展
        2.1.3 绿色发展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5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3.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与条件
        3.1.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类型和范围
        3.1.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3.1.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变与现状分析
        3.1.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环境发展态势分析
    3.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测算方法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3.2.3 绿色发展效率测算
    3.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特征
        3.3.1 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V型演变趋势
        3.3.2 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演变趋势不同
        3.3.3 绿色发展效率时间变化差异特征
    3.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
        3.4.1 绿色发展效率整体相对较好,但内部呈两极分化态势
        3.4.2 绿色发展效率相对低值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
        3.4.3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
        3.4.4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4.1.2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外生动力
    4.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
        4.2.2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3 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4 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5 环境规制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1 Tobit模型
        4.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3.3 数据来源
        4.3.4 测算结果
    4.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4.4.1 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2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3 科技创新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4 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5 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
    5.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5.1.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目标
        5.1.2 模式选择的原则
        5.1.3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
    5.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2.1 典型案例(临江市)
        5.2.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3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3.1 典型案例(梨树县)
        5.3.2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4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4.1 典型案例(通榆县)
        5.4.2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体制机制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1.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6.1.2 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6.1.3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6.2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2.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6.2.2 优化产业配置,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6.3 强化要素集聚保障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3.1 加强科技支撑,推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6.3.2 加大绿色投入,加强金融资金支持力度
        6.3.3 集聚优秀人才,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6.4 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4.1 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6.4.2 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权责明确的环境污染治理制度
        6.4.3 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山地
        2.1.2 山地农业
        2.1.3 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第3章 国内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
    3.1 西南地区——贵州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1.1 “公司+农户”产业组织经营模式
        3.1.2 “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组织经营模式
        3.1.3 “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等”产业组织经营模式
    3.2 东南地区——浙江省山地丘陵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2.1 浙西北山地丘陵地区的三大发展模式
        3.2.2 浙西南山地地区的三大发展模式
    3.3 中东部地区——山东省泰安市山地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3.1 农牧综合种养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2 农林牧复合型发展模式
        3.3.3 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化循环模式
第4章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自然资源丰富,资源综合利用率高
        4.1.2 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4.1.3 农业经济运行平稳
        4.1.4 农业科技基础扎实
        4.1.5 农业生态环境优良
        4.1.6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4.2 劣势分析
        4.2.1 高标准农田量少,农作物“三品”认证率低
        4.2.2 规模化养殖程度低
        4.2.3 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
        4.2.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膜回收不足
        4.2.5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4.3 机遇分析
    4.4 风险分析
第5章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5.1 人参绿色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5.1.1 运行机理
        5.1.2 主要内容
        5.1.3 优点及不足
    5.2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5.2.1 运行机理
        5.2.2 主要内容
        5.2.3 优点及不足
第6章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优化
    6.1 优化原则
        6.1.1 生态恢复与农业开发并重的原则
        6.1.2 因地制宜与一体化可持续性原则
        6.1.3 技术创新与技术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6.1.4 多方参与和统一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6.2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最优模式的创建——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6.2.1 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创建的总体思路
        6.2.2 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预期目标
        6.2.3 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6.2.4 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做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局限以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田参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人参根际区土壤理化性状研究进展
        1.1 人参种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 人参种植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
    第二章 土壤线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2.1 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2.2 土壤线虫群落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2.3 研究意义、内容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不同种植年限人参根际区土壤线虫多样性特征
        1.1 试验设计及方法
        1.2 试验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农田参典型病害根际区土壤线虫多样性特征
        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 试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组成对不同施肥管理措施的响应
        3.1 试验设计及方法
        3.2 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理论
        1.4.1 环境承载力理论
        1.4.2 生态恢复理论
        1.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4 游憩学理论
        1.4.5 清洁生产理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白河林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
        2.1.2 环境
        2.1.3 生态旅游
        2.1.4 生态旅游资源
        2.1.5 生态旅游产业
        2.1.6 健康性
        2.1.7 生态旅游产业能力
    2.2 白河林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辖区动植物资源
        2.2.3 气象和水文
        2.2.4 长白山历史沿革
        2.2.5 社会文化与经济情况
        2.2.6 生态旅游现状
    2.3 竞争环境与优势
        2.3.1 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概况
        2.3.2 竞争性分析
        2.3.3 生态旅游开发优势
3 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分析
    3.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1.1 分类依据
        3.1.2 分类结果与分析
    3.2 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定
        3.2.1 评定方法
        3.2.2 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定
        3.2.3 评定结果与分析
    3.3 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价
        3.3.1 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3.3.2 健康评价
    3.4 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建议
        3.4.1 资源保护建议
        3.4.2 提升资源等级建议
    3.5 本章小结
4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维度分析
    4.1 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4.1.1 收集并初步筛选指标
        4.1.2 选取主要指标
        4.1.3 聚类分析主要指标
        4.1.4 分析主要指标权重
    4.2 综合评价方法
        4.2.1 常用方法
        4.2.2 方法选择
    4.3 指标采集
        4.3.1 采集标准
        4.3.2 采集结果
    4.4 计算判断矩阵
    4.5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
    4.6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建议
        4.6.1 自然环境承载力健康建议
        4.6.2 经济承载力健康建议
        4.6.3 社会环境承载力健康建议
    4.7 本章小结
5 生态旅游市场维度分析
    5.1 SWOT分析
        5.1.1 发展优势
        5.1.2 发展劣势
        5.1.3 发展机遇
        5.1.4 竞争与挑战
        5.1.5 SWOT直观分析
    5.2 市场分析
        5.2.1 生态旅游市场现状
        5.2.2 潜在的市场竞争
        5.2.3 主要目标市场
        5.2.4 目标市场细分
    5.3 市场健康建议
        5.3.1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5.3.2 完善生产力布局
        5.3.3 树立鲜明形象
        5.3.4 完善市场营销机制
        5.3.5 增加商业购物网点
        5.3.6 加强旅游地域信息化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旅游产业能力维度分析
    6.1 地域健康分析
        6.1.1 地域健康评价
        6.1.2 评价结果与分析
    6.2 森防安全
        6.2.1 BP神经网络理论
        6.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2.3 建立数学模型
        6.2.4 BP神经网络训练
        6.2.5 动态分析
    6.3 经营体制
    6.4 产业能力健康建议
        6.4.1 生态旅游地域健康建议
        6.4.2 森防建议
        6.4.3 明确相关政策法规
        6.4.4 改革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
        6.4.5 管理模式数字化
        6.4.6 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6.4.7 科学引导投融资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附件

(9)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参研究进展
    1.2 人参土壤养分
    1.3 栽培人参土壤酶
    1.4 人参土壤微生物
    1.5 人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的相关性
    1.6 人参主要皂苷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特征
    3.1 野山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特征
    3.2 林下护育山参土壤养分特征
    3.3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养分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酶活性特征
    4.1 野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4.2 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4.3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5.1 野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5.2 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5.3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肥力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6.1 野山参主要养分与其生物活性相关性
    6.2 林下护育山参土壤主要养分与其酶活性的相关性
    6.3 农田栽参土壤主要养分与其酶活性的相关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皂苷积累与土壤肥力指标相关性研究
    7.1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部皂苷含量
    7.2 人参根部皂苷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7.3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评价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人参概述
        1.3.1 人参的主要分类
        1.3.2 人参的主要功效
    1.4 国内外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1.4.1 国外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1.4.2 国内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2章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2.1 珲春市集体林区基本概况
        2.1.1 珲春市域概况
        2.1.2 集体林区概况
    2.2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种植基本概况
        2.2.1 珲春市集体林区低产林改造种植人参情况
        2.2.2 珲春市集体林区林下参种植情况
    2.3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种植主要模式
        2.3.1 人参(园参)栽培模式
        2.3.2 林下参栽培模式
    2.4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种植成本及生产情况
    2.5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种植管理情况
        2.5.1 利用低产林改造进行林参间作
        2.5.2 根据省州要求,开展参地竞拍
        2.5.3 对毁林种参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5.4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2.6 珲春市人参种植加工企业发展概况
        2.6.1 人参加工代表性企业
        2.6.2 人参加工代表性项目
第3章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分析
    3.1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3.1.1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1.2 具有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3.1.3 具有产品流通大市场的优势
        3.1.4 具有做大做强的商品优势
    3.2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毁林种参严重
        3.2.2 没有做到适地适用
        3.2.3 产业主导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加工业相对薄弱
        3.2.4 人参产出和投入比例远远低于省内其他县市
        3.2.5 地方政府管理重心倾斜,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
    3.3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4章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对策
    4.1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4.2 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参地土壤改良及永续栽参研究国内外研究对比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业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D]. 容路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废弃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构建与效益评价[D]. 马跃.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设计研究 ——以承德双峰寺铁矿遗址公园为例[D]. 木皓可.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主产区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特性及其对人参品质影响的研究[D]. 左湘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D]. 李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6]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李东颖. 吉林大学, 2019(03)
  • [7]农田参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研究[D]. 张宇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D]. 张德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9]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D]. 张亚玉. 沈阳农业大学, 2016(10)
  • [10]珲春市集体林区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亚琼. 延边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国内外人参土壤改良与持续种植研究比较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