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物理学的基石

实验,物理学的基石

一、实验,物理学的基石(论文文献综述)

冯旭,靳路昶,刘朝峰[1](2021)在《缪子反常磁矩与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g-2的历史意义——奠定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石早在1820年,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M. Ampère)通过实验发现,载流线圈在磁场中会像一个小磁铁一样转动起来。这种规律被称为安培定律。物理学上,把电流强度与电流回路面积的乘积定义为磁矩的大小。磁矩越大,载流导线所感受的磁场力就越显着。我们可以把载流线圈等效为电子在做环形运动,圆环半径为R,电子速度为v,质量为m。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福顺[3](2021)在《高二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现状及培养建议》文中提出当前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正席卷全球,一个人的科学思维素养的高低是反映他本身能力大小的标准,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我国新课标强调:科学教育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可见无论是从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还是从新时代背景对人类的发展需求来看,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都势在必行。但在我国已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儿童的科学思维的发展进行研究,对高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研究不多,且绝大部分是概括性的论述,具体将科学思维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教学中的案例寥寥无几。为此,笔者围绕如何在高二年级的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展开研究,以便为科学教育的落实提供参考。本文首先用综述法将国内外与科学思维有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依据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了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简述了思维、科学思维以及物理科学思维的内涵,并梳理了与科学思维有关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系统性概述。然后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省84名高中物理教师和昆明市4所普通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对学生的调查主要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态度和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水平两方面展开,对教师的调查主要从教师对科学思维的认识程度和科学思维的实际落实情况两方面展开。研究发现,高二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科学思维长期处于中低水平状态,教师对新课标中界定的科学思维的理解层次较浅,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科学教育落实不到位。最后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和教师分别从课上和课下两个维度提出了建议,并结合STEAM教育理念针对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代表性内容设计了教学案例,将本研究的策略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以期为一线物理教师高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贺群淞[4](2021)在《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性能提升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微波雷达信号对更大带宽的需求,微波雷达信号向更高频段探索。具有宽带化、阵列化、小型化优势的微波光子雷达成为研究热点。高频微波信号容易在大气传输过程中受到损耗,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下会受到强烈的吸收损耗。这将导致雷达探测过程中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强度微弱、信噪比低。因此,在微波光子雷达接收端中针对高频微弱微波信号的处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传统的电光调制器通常对调制信号的信噪比和驱动功率要求较高,微弱回波信号不能达到其调制深度的要求,使得其不能直接利用接收到的微弱回波信号,这限制了微波光子雷达接收端的发展。针对微波光子雷达系统接收端中探测微弱信号时接收功率和接收信噪比受到的限制,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微环谐振腔的高电光转换效率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完成了对微弱微波信号接收端的总体设计。本文研究并建立了输入微波信号与上转换光信号之间的电光转换关系,分析得到在输入微波信号满足微弱信号的条件下,上转换光信号与输入微波信号呈线性关系。通过研究谐振腔中实现电光上转换满足的条件,分析得到谐振腔内的信号转换相互作用强度受非线性系数和电场叠加因子的影响,仿真得到了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实现了接收带宽为19.34 MHz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可实现微瓦量级(-30 dBm)以下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微环谐振腔中的信号功率转换效率为4.37×104,对应光子转换效率为6.78×10-2,突破了传统回音壁模式谐振腔结构中光子转换效率和转换带宽的限制。可以满足强背景噪声下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需求。针对噪声对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影响,提升微弱微波探测系统中的光信号输出性能,本文提出了基于硅基石墨烯混合波导的可调谐带通微波光子滤波器,并利用该滤波器对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做出了改进。本文通过仿真研究建立了硅基石墨烯混合波导有效折射率随石墨烯化学势的变化关系及硅基石墨烯波导的电调节机制。研究了微波光子滤波器的频谱响应模型,分析得到了适用于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的最优化滤波器参数。设计得到的微波光子滤波器的3 dB通带宽度为3.74 GHz,矩形系数为1.29,具有36 dB以上的带外抑制。通过外加电压的控制可以获得70 GHz以上的通带调谐性能。利用该滤波器可以有效的滤除上转换信号输出中携带的泵浦光和杂散光干扰信号,提升了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输出信噪比。优化后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最小可探测功率达-93.34dBm。对比热噪声背景下天线接收的输入信噪比,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输出信噪比提升了8.66 dB。针对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中的带宽限制,改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对宽带信号的接收能力,本文提出基于半径编码微环谐振腔阵列的宽带微弱微波信号接收方案。本文研究了适用于微弱步进频率编码脉冲信号的微环谐振腔阵列结构。在单个微环谐振腔接收带宽不变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宽带微弱微波信号接收能力。研究给出了频率编码脉冲信号与输出光信号之间的转换关系,分析了阵列接收系统中波导与微环谐振腔的耦合率、微环谐振腔半径对系统的接收带宽和接收信号中心频率的影响。系统的最小可探测功率谱密度为-166.2dBm/Hz,可实现输入微波信号功率谱密度为-96.0 dBm/Hz以下,动态范围为70.2dB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仿真实现了193.41 MHz的步进频率脉冲信号接收带宽。基于微环谐振腔阵列的微弱微波信号接收系统并不局限于一个固定频率编码的脉冲信号,通过对微环谐振腔阵列的半径进行编码可以适配脉冲信号的步进频率,实现多种步进频率编码下的脉冲信号接收。本文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微波光子雷达无法直接探测处理微弱微波信号的难题,降低了微波光子雷达接收端电光转换过程的最小可探测功率并改善了系统的输出信噪比。为微波光子雷达在微弱信号探测的发展中提供了支撑,为微波光子通信领域的微弱信号探测和处理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朱芬[5](2021)在《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造就人类社会发展与福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背离问题。面对科技发展的双重效应,科技哲学领域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溯源和追问。对科学活动主体的人文精神反思亦成为其中重要一环。以萨顿、斯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深刻意识到,科学危机的本质在于陷入工具理性的陷阱,消除其社会根源的现实出路在于给科学一种“向善”的导引和约束。而这一点不可能由科学自身来完成,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家人文精神的作用和功能。研究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有助于揭示科学的人文蕴含和人性意义,增强研究者对人文学科的价值认同,加深和促进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普通大众对科学“增进人类福祉”这一崇高使命的理解。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已发展成为科技大国,但国家和人民对于有家国情怀、有温度、顶天立地的科学家的需求没有变化。特别是在当下,随着科技向善、人是目的等主流价值观在各种组织的兴起,科学家人文精神研究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使命。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扎根理论、对比分析等质性和量化手段,以420位杰出科学家传记和127位中国当代青年科技精英的访谈为分析素材,基于科学家内部视角窥探和提炼了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作用,力图揭示科学家科学活动的丰盈影响因素,打破公众对科学家单一的刻板印象,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多元路径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简要分析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呈现和描述当前中国科学家整体的精神面貌及国内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背景,指出研究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既是一种时代需求,也有其现实必要性。其次,对与研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并基于国际上代表性学术观点,将科学家人文精神界定为认识层面的人文学科素养、态度层面的科学道德良知和价值层面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第三,对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纯粹的求知和探索动机以及促进人类福祉的普世情怀。同时研究还分析了人文精神在拓宽认知边界、启迪灵性思维、净化创造心境以及唤醒道德良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第四,在文化和时代语境的双重考量下,进一步挖掘当代中国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信实不欺的诚信态度、执着不懈的求索精神、团结合作的协同精神以及兼济天下的奉献意识;并进一步从动力推进、道德约束、境界提升和价值导引四个方面探析了其内在机制。第五,重新思考了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基于两次实证分析结果,研究从科学活动主体的人性、科学社会功能中的人性、科学文化传统中的人性三个方面论证了“科学家人文精神本质是一种人性关切”的基本观点,并深入分析了其在丰富科学家文化精神追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无用”之用。同时,基于科学家人文精神作用受到客观条件制约以及人文与科学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分析了科学家人文精神促进科技创新的有限性。并探讨了大科学时代的科学家应当如何在追求科学进步和促进人类福祉之间保持平衡和张力。最后,通过辩证分析涵养中国科学家人文精神的现实环境,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研究的创新在于通过综合实证分析和理论思辨方法,从具体微观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提炼并剖析了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价值。研究的核心结论是:科学家人文精神本质是一种人性关切,在丰盈科学家文化精神追求的同时,帮助科学家跳出旧有范式制约、辩证把握科学的本质规定,从而引导和启发科学家从负责任角度为人类活动提出睿智而中肯的建议。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深远的影响,它使科学家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上位思考也直接关系着科学发现与创造的能力。同时研究也指出应恰如其分地认识科学家人文精神影响的有限性。只有充分认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促进人类福祉上的相通性和一致性,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实质进步与发展。

周子健[6](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文中认为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物理核心素养,中学物理教学从此开启了全新的时代。从教育实习经历中发现,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常存在思维误区。起源于美国但在国内领域较为新兴的学习进阶理论,则可以加强概念间的联结,逐阶递增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物理概念。本文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概念展开分类讨论,同时进行教学设计研究。首先,结合实际情况的分析得出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讨论学生理解物理概念问题的现状并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方式分析得出缘由。依据文献资料,归纳学习进阶理论的现状,并且结合文献资料介绍本研究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当前高中生物理概念学习情况的现状,问卷设计对物理学兴趣、课堂教学形式、物理概念学习情况和课后反馈等多个维度,并且对相关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且提出相应的活动建议,间接体现出学习进阶的优势,为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提供事实依据。再者,对2019人教版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物理概念进行梳理,将物理概念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物理前概念学习进阶,即关键概念初中阶段有所接触,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第二类为高中新概念学习进阶,即关键概念在高中阶段全新接触,并且细致解释了两者进阶维度的确立依据。继而提出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原则与要求,并依照此要求以“摩擦力”和“圆周运动”为例,与之相应地介绍具体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及活动建议,进而总结出学习进阶教学设计的优势。最后,对本篇论文进行总结与展望。希望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意见与参考。

滕吉文[7](2021)在《高精度地球物理学是创新未来的必然发展轨迹》文中研究表明地球物理学在整个地球科学研究与探索中占有重要地位,突破该领域以描述、推断为主体的框架,并逐步向量化或半量化前进确为必然.地球物理学逐步向高精度升华乃深化理解各有关科学问题的时代需求.基于物理学概念,从定义出发促使多学科交叉和不断创新,是地球物理学能否抢占地球科学制高点的核心所在.为此,真正意义上的高精度观测、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和精细结构的刻画构成了高精度地球物理学的基石,是深化理解地球科学中有关壳幔形成、演化问题的深层次的内核.本文通过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提出,(1)地球科学研究进程中的定性描述和依据于浅表层过程与现象的推断有待突破;(2)夯实与把握基础科学理论是高精度地球物理学捕获真谛的"钥匙";(3)高精度地球物理学是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和逼近彼岸的基石.

郭柏灵[8](2021)在《一种解释世界的语言:《物理世界的数学奇迹》书评》文中研究指明1933年6月,爱因斯坦在牛津大学的斯宾塞讲座(Herbert Spencer lecture)中首次公开提出了把数学方法应用到物理研究中的想法。在题为《理论物理的方法》演讲中,他充满自信地说到:"……我相信,那些能够解释自然现象的基本物理概念及将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物理定律,是可以通过纯数学的方法来找到的。"

樊运洁[9](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公告,当中提到“教育部将组织探究提出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符合一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质品质与重要能力”,代表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首要任务的课程改革新方向正式确定。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结构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颁布,形成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2018年1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代表着新课改以通过物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关键任务开展,这和以往课程的大体目标有着较大的不同,进而引发国内所有物理老师面临着物理教育转型的艰难挑战。学生盼望的并非局部方面的发展,学习的课堂也应该让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多加合作、喜欢上学科研究,进而让课堂切实达到绝佳效果,让学生的素养切实获得提高。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就一定要进行下去。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根据当前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探究状况,归纳了有关的探究理论和概念,经过学生问卷查访、教师问卷查访,根据现实教学经历,给出了关于核心素养教育的高中阶段物理概念课教学革新对策,本文主体包括如下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其涵盖了探究课题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当前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与物理概念课教育的研究状况,以及对本文探究内容、思路与方法加以说明。第二章是课题探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关键内容是对文中探究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以说明。第三章从三个方面说明物理概念对于物理课程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第四章是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阶段物理概念课教学情况调查及其原因分析。关键是对学生与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与教师进行访谈,归纳出物理核心概念、物理概念课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盼望的高中阶段物理核心概念课教学模式。第五章是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梳理。探究的目的是调查国内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名称)是什么、其内涵又是什么。通过对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梳理,概括出力、热、光、电、近代物理五个领域的核心概念。第六章是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环境下高中阶段物理核心概念课程设计与改革策略。首先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阶段物理概念课程设计案例,即《弹力》、《自由落体运动》的课程设计,并应用相同层次的两个班级,分别采用基于核心素养与传统的两种教育方式,从他们测试的成绩以及课后调研比较能够看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阶段物理概念课教学的优点。其次是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及第四章的学生、教师问卷调查、访谈结果,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策略。第七章对探究的结果进行了归纳,反思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深入探究的方向。

张戈[10](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二、实验,物理学的基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物理学的基石(论文提纲范文)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高二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现状及培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社会背景对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新课程改革及考试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科学思维能力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科学思维能力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思维
        二、科学思维
        三、物理科学思维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二、终身教育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高二学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高二学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调查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二、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教师的科学思维教学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一、教师调查问卷设计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二物理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现状调查结论
        一、学生调查结论
        二、教师调查结论
第四章 提升高二年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学生层面
        一、学生课下活动
        二、学生课上学习
    第二节 教师层面
        一、教师课下准备
        二、教师课上授课
第五章 教学案例
    第一节 “楞次定律”实验课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评价
    第二节 “碰撞问题”习题课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评价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方法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性能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弱微波信号光子学探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微波光子雷达的研究
        1.2.2 电光信号转换方法的研究
        1.2.3 微波光子滤波器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2.1 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
        2.2.2 微环谐振腔中微弱微波信号的上转换增强
        2.2.3 微波光子滤波器对上转换光信号的滤波
    2.3 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2.3.1 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工作机理
        2.3.2 微环谐振腔中的光传输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3.3 基于微带传输线的微波谐振腔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3.4 微环谐振腔中的信号转换影响因素分析
    2.4 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微弱信号探测系统的仿真研究
        2.4.1 光学微环谐振腔的仿真分析
        2.4.2 基于微带传输线的微波谐振腔的仿真分析
        2.4.3 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提升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输出性能的微波光子滤波器研究
    3.1 引言
    3.2 硅基石墨烯混合波导的设计和仿真
        3.2.1 石墨烯的电光调谐性能分析
        3.2.2 硅基石墨烯混合波导的传输特性
        3.2.3 硅基石墨烯混合波导的电光调谐性能仿真
    3.3 基于硅基石墨烯混合波导的微波光子滤波器的研究
        3.3.1 微波光子滤波器的设计
        3.3.2 微波光子滤波器的仿真
        3.3.3 微波光子滤波器的性能分析
    3.4 微波光子滤波器对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性能提升
        3.4.1 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内的噪声分析
        3.4.2 微波光子滤波器对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性能提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微环谐振腔阵列的宽带微弱微波信号探测系统的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微环谐振阵列的宽带微弱微波信号探测方法
        4.2.1 宽带微波雷达信号对雷达距离分辨率的提升
        4.2.2 步进频率编码脉冲信号对信号带宽的提升
        4.2.3 基于微环谐振腔阵列的微弱步进频率编码脉冲信号探测系统
    4.3 基于微环谐振腔阵列的宽带微弱信号探测系统的仿真研究
    4.4 基于微环谐振腔阵列的宽带微弱信号探测系统的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人文精神关乎科学家科学活动的价值向度
        1.1.3 当代中国急需塑造科学人才的人文精神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的研究
        1.2.2人文浸润与科学成就的相关性分析
        1.2.3 人文精神助力科学活动的机理探索
        1.2.4 缺乏结合科学实践的微观实证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丰富对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学理性认识
        1.3.2 更深层次理解和推进科技与社会发展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径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径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科学家人文精神的概念厘清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科学家与杰出科学家
        2.1.2 人文与人文精神
        2.1.3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2.2 代表性观点
        2.2.1 科学家的人文学养
        2.2.2 科学家的道德良知
        2.2.3 科学家的人类关怀
    2.3 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 人论
        2.3.2 萨顿: 科学人文主义
        2.3.3 劳斯: 科学是一种文化
第3章 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实证分析
    3.1 基于传记内容的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探索
        3.1.1 杰出科学家的选定
        3.1.2 以学术评传和自传为研究素材
        3.1.3 研究范式的考量
        3.1.4 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的研究结果
        3.2.1 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
        3.2.2 纯粹的求知探索动机
        3.2.3 增进人类福祉的宇宙情怀
    3.3 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结果
        3.3.1 拓宽认知疆域
        3.3.2 启迪灵性思维
        3.3.3 激发创造动能
        3.3.4 引领价值追求
    3.4 讨论: 人文艺术熏陶让科学家更优秀?
第4章 当代中国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的实证分析
    4.1 基于访谈文本的当代中国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探析
        4.1.1 青年科技精英的选取
        4.1.2 以Wiley人物专访为分析文本
        4.1.3 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中国当代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结果
        4.2.1 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4.2.2 信实不欺的诚信态度
        4.2.3 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4.2.4 跨界互动的协作精神
        4.2.5 兼济天下的奉献意识
    4.3 中国当代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结果
        4.3.1 动力推进
        4.3.2 道德约束
        4.3.3 境界提升
        4.3.4 价值引导
    4.4 讨论
        4.4.1 中国人文的“为道”与西方人文的“为学”
        4.4.2 科学家镜像评价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反差
第5章 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审思
    5.1 科学家人文精神本质是一种人性关切
        5.1.1 科学活动主体的人性
        5.1.2 科学社会职能中的人性
        5.1.3 科学文化传统中的人性
        5.1.4 出发点与落脚点:人
    5.2 科学家人文精神的价值分析
        5.2.1 让科学家“高出”自己
        5.2.2 增进科学活动的上位思考和德性考量
        5.2.3 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
        5.2.4 推动人类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
    5.3 科学家人文精神积极作用的有限性
        5.3.1 科学家人文精神价值的发挥受到历史与境的影响
        5.3.2 认识论差异决定了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作用的有限性
        5.3.3 方法论差异决定了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作用的有限性
    5.4 为学还是为道?当代科学家应当具备怎样的人文精神?
        5.4.1 当代科学发展的新特征——步入大科学时代
        5.4.2 大科学时代凸显科学家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
        5.4.3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还需要“为科学而科学”吗?
        5.4.4 追求科学卓越和促进人类福祉在大科学时代不可偏废
第6章 科学家人文精神培育提升的现实环境及对策建议
    6.1 有利环境
        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6.1.2 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6.2 制约因素
        6.2.1 工具理性的蔓延张扬
        6.2.2 重理轻文的教育格局
        6.2.3 科技体制的内在缺陷
        6.2.4 科学家人性形象传播不足
    6.3 培育途径
        6.3.1 注重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早期引导和激发
        6.3.2 重视科学后备人才伦理道德的贯通式培育
        6.3.3 变革教育模式中科学与人文的过度对立
        6.3.4 塑造科学家形象时坚持以人为本
    6.4 提升对策
        6.4.1 鼓励科学家的人文艺术浸润
        6.4.2 增强科学家科研的内在探索动机
        6.4.3 重视良好学术生态的营造与建设
        6.4.4 加大国家层面的呼吁与弘扬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学习进阶的综述
        (一)学习进阶的概念
        (二)学习进阶的要素
        (三)学习进阶的特征
    二、教学设计的概念综述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二)学习进阶与教学设计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螺旋式课程理论
        (三)概念转变理论
        (四)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章 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二、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四)描述性分析
    三、问卷调查的结论
第四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分析
    一、高中物理概念分类
        (一)物理概念梳理
        (二)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概念分类
    二、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生活化原则
        (四)灵动性原则
    三、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要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六)学习进阶的维度确立
        (七)学习进阶的预期与评测
        (八)学习进阶的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第五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一、“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二、“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案例
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物理概念学习情况的现状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精度地球物理学是创新未来的必然发展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当今科学发展的势态与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有待突破
    1.1 当今科学发展的势态
        (1)科学的高精度升华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必然轨迹
        (2)精度的提升是创新的硕果
    1.2 在向高精度迈进中的地球科学研究现状
2 高精度地球物理学是厘定量化认识的根基
    2.1 地球物理学应具有高精度的观测、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和精细结构的正确刻画
    2.2 理论、方法的深化研究和探索是迈向高精度地球物理学的必由之路
3 如何才能使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精度加速提升呢?
    3.1 首先必须厘定地球物理学在地球科学发展中的使命
    3.2 地球物理学中各分支学科的互检是取得正确理解不可缺少的环节
    3.3 地球物理学中各观测方法与精度
        (1)精度要求的观测框架
        (2)高精度地震反射深部探测
        (3)高精度地震反射/折射深部探测
        (4)高精度重力场观测
        (5)高精度大地电磁测深观测
        (6)高精度磁场观测
        (7)高精度天然地震观测
    3.4 如何厘定高精度的地球物理观测与探测结果
    3.5 厘定在多要素约束下的数学-物理模拟
4 科学的选择和利用人才是地球物理学向高精度前进的核心
    4.1 地球深部资源、能源、灾害和深化认识地球本体是地球物理学的本能与天职
    4.2 在地球深部研究中地球物理学家应起到中坚作用
5 结语

(9)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物理课程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及物理概念课教学的研究背景
    1.2 物理课程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及物理概念课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1 认知学习理论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物理概念对于物理课程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3.1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
    3.2 物理概念与科技发展相关联
    3.3 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4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调查问卷设计
    4.3 调查研究对象
    4.4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4.5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5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梳理
    5.1 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的内容分析
    5.2 高中物理电磁学概念的内容分析
    5.3 高中物理光学概念的内容分析
    5.4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概念的梳理
    5.5 高中物理热学核心概念的内容分析
6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与改革策略
    6.1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弹力
    6.2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6.3 教师应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自身物理概念教学的能力
    6.4 教师掌握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高中物理概念及概念课现状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 Ⅱ 高中物理概念及概念课现状教师问卷调查
致谢

(10)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基本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5.2.1 小学阶段
        5.2.2 初中阶段
        5.2.3 高中阶段
        5.2.4 大学阶段
        5.2.5 党校(行政学院)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6.2.1 发展学术组织
        6.2.2 推出优秀成果
        6.2.3 培养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实验,物理学的基石(论文参考文献)

  • [1]缪子反常磁矩与格点量子色动力学[J]. 冯旭,靳路昶,刘朝峰. 现代物理知识, 2021(04)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高二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现状及培养建议[D]. 李福顺.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弱微波信号探测性能提升的研究[D]. 贺群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研究[D]. 朱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D]. 周子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高精度地球物理学是创新未来的必然发展轨迹[J].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4)
  • [8]一种解释世界的语言:《物理世界的数学奇迹》书评[J]. 郭柏灵. 计算物理, 2021(02)
  • [9]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的研究[D]. 樊运洁. 西南大学, 2020(05)
  • [10]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实验,物理学的基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