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梯度进步的粘性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梯度进步的粘性因素分析

一、我国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成成[1](2020)在《产业转移粘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差距不利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更是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阻碍,所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产业转移在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国际上的四次产业转移带动了承接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产业转移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受到企业的转移成本、区域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产业不能顺利地在区域之间进行转移,从而呈现出粘性的特点。正是由于粘性的存在,使得产业转移的难度加大。本文以梯度转移、产业集聚、循环累计因果和发展极等理论为基础,在对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粘性进行内涵界定的前提下,以制造业为例,从产业空间分布的视角,对作为产业转移重要阻力的产业转移粘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呈现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地区差异显着、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等主要特征,与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转移粘性存在高度一致性和重叠性。而要素的投入、地区开放程度、创新能力水平等因素对产业转移粘性具有负向、显着的影响,市场规模、政府参与度等因素则对产业转移粘性具有正向、显着的影响。总体来看,受要素的投入、地区开放程度、市场规模、创新能力水平等因素影响的产业转移粘性,导致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转移不能顺利进行,从而引发了我国诸多产业的空间布局相对失衡,制约了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转移、协调区域关系,建议转出地发挥比较优势,协调产业布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对于承接地而言,努力推动产业集聚,优化社会环境,为制造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承接环境;除此之外,对于国家而言,要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

潘桔[2](2020)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高质量的平衡发展是基础性的。我国不同地区由于资源、技术、人才、政策等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包括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收入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等。区域间适当的不平衡性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差距的持续扩大将减缓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将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导致收入分配的地区性差异,最终使社会福利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不平衡性的程度、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测度其大小,预测其趋势,寻求其成因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东中西三区域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采用省际及东部、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北五区域视角,利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包括时间序列、面板数据等多种计量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大小、趋势及影响机理展开了细致地研究。在不平衡性的测度分析中,论文分别基于单指标和多指标评价方式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多角度对我国省际及五区域间、五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进行了测度和分解,探究不平衡性的大小和来源。在不平衡性的收敛趋势研究中,首次将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引入到不平衡性的收敛性研究中,根据不平衡测度的转折点将1998-2017年分成了几个小样本期分别进行?收敛、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检验,同时得到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收敛区间、收敛速度及指数稳态值,并考察了各区域是否存在均衡发展时期。在不平衡性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选取了非移动和可移动因素,定性分析了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不平衡性的影响机理,利用时间序列和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省际、五区域间和五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小及变化趋,结合定性分析结果得到缩小我国区域间不平衡性,实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省际及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在1998-2017年近20年的过程中呈现增大—减小—增大的“N”字型波动变化趋势,但总体上在下降。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可以发现这种不平衡性更多地来自于区域间的差异。东部地区的不平衡性要高于其他四个地区,中部地区不平衡性相对较低,五区域内不平衡总体上在减小,但东部和中部地区近年来增长明显。从不平衡性的敛散性来看,我国省际、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不平衡性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存在着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状态,收敛速度在近年明显加快,条件β收敛中的约束条件工业化率抑制了不平衡性的收敛,城市化率促进了不平衡性的收敛。通过收敛速度和稳态值的计算发现五区域中只有中部地区存在均衡发展时期。可移动因素对于省际及五区域间经济不平衡性的影响更显着,非移动因素经济活力不足,政策性因素和科技因素的作用不显着。资本因素促进了不平衡性的扩大,劳动力和产业结构因素抑制了不平衡性的扩大。要缩小五区域内各自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主要依靠提高科技水平;中部和西北部地区主要依靠政策因素、劳动力因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资金的投入、劳动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东北地区主要依靠资金、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最后,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及成因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国家的区域政策差别、制度差异和发展基础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平衡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韩继辉[3](2017)在《我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粘性的数量分析》文中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想打破经济增长平庸态势这一僵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制造业转移工作是基础。受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双向挤压,政府部门早已意识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外商直接投资,也不能直接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要充分依靠国内已然形成的经济梯级态势。政府应以制造业转移为媒介,通过转移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获取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自身动能,最终逐步达到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目的。事实上,政府此前已颁布了一揽子产业转移政策,但虽有配套政策的支持,我国制造业转移的实践并不顺利,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推行未能获得良好效果。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制造业区际转移粘性现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粘性现状如何?各省粘性水平对生产绩效有何影响?粘性存在是否合理?粘性是怎样形成的?又该如何恰当地推进制造业转移?回答好这一系列问题是制造业转移实践中各主体不容回避的任务。首先,本文对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次,通过选择粘性的测度方法,详细分析我国制造业转移粘性的现状,结果发现: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粘性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和行业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粘性系数在样本期间呈现出明显的随时间收敛的趋势。再次,通过构造门限面板模型,以不同粘性水平下固定资产投入对制造业生产绩效的影响为准则,对粘性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辨析,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区际转移粘性对生产绩效的影响具有三门限效应,并且现阶段粘性水平落在不合理区间的省份过半。接着,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影响粘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利润水平、市场化程度、地方保护和沉没成本对粘性有强化作用,而研发水平、物流水平、资源禀赋却与粘性系数具有反向关系,税收的增加虽然会降低粘性但效果并不显着。最后,为处于不同粘性区间的省份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区分了各地区粘性的性质,并从多层面对影响粘性的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为精准推进制造业转移提供了思路。

余功为[4](2014)在《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现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然而,目前我国经济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资源不断紧张、环境不断恶化,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承接产业转移则就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层次提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成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地,我国区域间已经具备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条件,区域间已存在着经济梯度差,东部地区也存在着许多传统产业,而且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次新一轮大规模国际产业正向我国大陆地区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耦合转移。如何将东部地区成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成为这次耦合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促进我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似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区际产业转移的现象,东部地区处于生命周期成熟阶段或衰退阶段的传统产业仍对原区位表现出粘性特征;并不如理论界所预期那样,我国会出现大批传统产业由东部地球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迁移的现象。基于以上背景及认知,本文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梯度转移为研究对象,围绕当前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趋势与特征、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程度测度、形成机理、影响效应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等系列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与探讨,试图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具体的结构安排上,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领域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述,以期了解该领域现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不足,试图从中找到切入点去开展下一步研究工作;随后引入了开展研究中所需支撑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同时对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形成与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接着,通过测定在不同年份间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占全国行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所呈现的趋势与特点。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为相对转移,为产业转移的初始阶段,区域间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出现。接着,通过运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我国区际梯度转移粘性程度与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程度趋向减弱,但趋势不够明显。基于上文的结论,本文尝试着对形成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理论分析,从中探寻影响产业转移的构成要素并进行实证研究,进而通过克服或优化这些影响要素而达到破除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问题,促进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分别从内部要素构成系统与外部要素构成系统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各种变量要素对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实证结论显示,在内部构成要素中人力资本、沉没成本都对产业梯度转移存在影响,其中人力资本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要大于固定资本与沉没成本对其的影响,此外区位因素对制造业发展作用并不够显着;在外部构成要素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城镇化建设水平与交通密度等要素对产业梯度转移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程度最大,其后依次是城镇化建设水平与交通密度等因素;而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外向度会对制造业发展产生某种程度的挤出效应,从而会对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发展的产生的挤出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特别地,与理论预期有所不同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二元对比系数与科技创新水平在模型中表现出不显着的特征。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改善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现状提供施政思路与政策参考。

姜宁[5](2014)在《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粘性问题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作为一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指导下,产业进行区域梯度转移既有利于实现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升级,又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人均生活水平高,但却面临着愈发严重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土地、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等等的问题。因此,有序的进行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解决东部一系列问题,实现东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改善,以及进行我国整体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成熟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并没有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间得到体现,大规模的产业梯度转移现象也并没有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发生,因此,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出现了“粘性”问题。“粘性”是如何产生的?“粘性”会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祛除粘性,促进产业梯度转移?这些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是我国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迫切现实。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外、国内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产业梯度转移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上的概念界定;同时,对现有的相关产业梯度转移的文献从动因及影响因素、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粘性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然后,本文在对粘性问题展开具体研究之前,运用2000年至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数据,分析解答了两个基本问题,即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存在性,以及通过构造倒U型模型对粘性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辨析。所谓产业梯度转移粘性,运用推拉模型进行解释就是产业转移地的拉力和推力及产业承接地的推力和拉力的合力。本文立足企业、政府两个视角分析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影响因素,从产业转移地和承接地两方面分析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生成机理。为了证明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本文选取传统制造业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将产业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淘汰期,并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对比揭示了产业梯度转移粘性影响因素的作用。通过详细分析,本文得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梯度转移粘性,很多因素,比如地区产业集聚、市场容量、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对产业梯度转移粘性产生明显的作用。同时,本文针对性的研究了政府因素在粘性产生中的作用,产业转移地和承接地政府都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进行权衡博弈,在我国的政绩考核标准下,两地政府很难达到合作共赢;并且,文中的实证指出东部地区政府因素对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作用程度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袁洪飞[6](2014)在《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梯度转移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梯度地区产业会逐渐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经济差距,尽管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出台了许多区域优惠政策,但区域经济水平差距依然很大,产业转移现象不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其原因是我国东、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粘性因素。

王云平[7](2013)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有关观点综述》文中提出研究者对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转移模式和类型进行了归纳。科学研究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规模、方向和效果是当前学术界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动因包括基于产业分工视角的比较优势动因和基于新地理经济学的产业集聚动因等,还对产业转移(企业迁移)的区位选择和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推动产业跨区域有序健康转移,研究者从动因和影响因素,以及从解决产业转移中的问题出发两个角度提出思路和对策措施,并对政府和市场在产业转移中该发挥何种作用做了相应的研究。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产业转移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二是产业转移的内涵、测度和效果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我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思路和对策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

成祖松[8](2013)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文中提出加速推进区域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的政策取向,但产业转移粘性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根据现有文献,文章从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成本、制度环境、产业集群、区域能力结构、产业转移力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并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周利芬[9](2012)在《产业粘性对产业转移的作用 ——来自安徽省制造业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产业在原产地形成的关联性对区际产业转移形成阻力,即产业转移中存在产业粘性。以安徽省为例,产业转移工作成果与问题均比较突出,因此以安徽的经验证据来研究产业粘性对产业转移的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产业转移粘性形成的区域分工协作理论、均衡和非均衡理论、产业聚集理论,结合国内外其他产业理论及相关文献,从厂商的角度提出三个产业粘性对产业转移作用的研究假说。选取沉没成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劳动力成本、产业集群、产业效益六个产业粘性因素建立基础计量模型和扩展计量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利用安徽省2001年至2009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产业粘性对产业转移的作用,验证研究假说。实证结果显示,各个产业粘性因素中,沉没成本和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粘性因素对产业转移影响显着,并且沉没成本粘性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比劳动力跨区域转移更大;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成本粘性因素显着地影响产业转移的决策;产业集群和产业效益粘性因素对产业转移的作用不显着。最后,在实证研究结论和安徽省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张黎黎[10](2011)在《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西部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日益明显,区域间的发展梯度已然形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东部地区迫切需要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在经历长期的发展以后,面临着人力资源、土地等方面硬性的发展“瓶颈”制约,西部地区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但是,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却并不如人们预想中那样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东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转移有在东部地区内完成的趋势,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这种产业转移的“粘性”现象较为严重,西部地区如何处理这种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转移粘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对东西部地区转移粘性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探讨了东西部地区出现产业转移“粘性”现象的原因。最后,本文以西部地区的重庆市为例,分析重庆市目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从重庆市增强自身的产业转移承接力,应对东西部地区的这种产业转移“粘性”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本文结合东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对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粘性进行了机制分析,另外,从生产要素、政府行政原因和东部企业产品销售模式这三方面探讨产业转移粘性出现的原因,这是本文对产业转移粘性研究的创新之处。但是,未能找到合理科学的方法对产业转移粘性的强度进行数理化度量,这也是针对产业转移粘性研究应该大力突破的难点之一。

二、我国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转移粘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缩小区域差距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1.2 产业转移成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1.1.3 产业转移难度加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2 产业转移粘性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梯度转移理论
        2.1.2 产业集聚理论
        2.1.3 循坏累积因果理论
        2.1.4 发展极理论
    2.2 内涵界定
        2.2.1 产业转移的内涵
        2.2.2 产业转移粘性的内涵
        2.2.3 产业转移粘性的优点与缺陷
第3章 基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产业转移粘性分析
    3.1 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3.1.1 制造业空间分布测度的依据
        3.1.2 基于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
        3.1.3 基于行业细分的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
        3.1.4 制造业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分析
    3.2 产业转移粘性影响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主要方式
        3.2.1 转出地形成的阻碍
        3.2.2 承接地的吸引力不足
    3.3 影响制造业转移粘性的主要因素
        3.3.1 企业转移成本
        3.3.2 生产要素投入
        3.3.3 区域发展水平
        3.3.4 制度政策环境
第4章 制造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产业转移粘性系数构建
        4.1.1 产业转移粘性的存在性分析
        4.1.2 制造业转移粘性系数的构建
    4.2 制造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影响因素的指标确定
        4.2.2 数据说明和处理
        4.2.3 计量模型的建立
    4.3 制造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4.3.1 估计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3.3 产业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
        5.1.2 制造业转移粘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2 促进产业转移、协调区域关系的对策建议
        5.2.1 针对转出地的建议
        5.2.2 针对承接地的建议
        5.2.3 针对国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相关研究
        2.1.2 区域经济收敛趋势相关研究
        2.1.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相关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相关研究
        2.2.2 区域经济收敛趋势相关研究
        2.2.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相关研究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区域经济
        3.1.2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3.1.3 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
        3.1.4 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
    3.2 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相关理论
        3.2.1 缪尔达尔循环累计因果论
        3.2.2 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
        3.2.3 弗里德曼“中心-外围”理论
        3.2.4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3.2.5 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
    3.3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相关理论
        3.3.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3.3.2 新经济增长理论
        3.3.3 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分析
    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方法
        4.1.1 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测度指标
        4.1.2 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测度指标
        4.1.3 指数测度
    4.2 基于单指标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
        4.2.1 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
        4.2.2 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测度结果分析
        4.2.3 指数测度结果分析
    4.3 基于多指标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
        4.3.1 TOPSIS分析方法
        4.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3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4.3.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收敛性分析
    5.1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σ收敛分析
        5.1.1 不平衡性差异分析
        5.1.2 不平衡性增速分析
        5.1.3 σ收敛检验结论
    5.2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绝对β收敛分析
        5.2.1 绝对β收敛面板数据模型
        5.2.2 绝对β收敛的检验
        5.2.3 绝对β收敛检验结论
    5.3 条件β收敛分析
        5.3.1 控制变量的选择
        5.3.2 条件β收敛的检验
        5.3.3 条件β收敛检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6.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6.1.1 非移动因素
        6.1.1.1 资源禀赋
        6.1.1.2 基础设施
        6.1.1.3 政策制度因素
        6.1.1.4 市场化因素
        6.1.2 可移动因素
        6.1.2.1 资本因素
        6.1.2.2 劳动力因素
        6.1.2.3 产业结构因素
        6.1.2.4 科学技术因素
    6.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理论模型构建
        6.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与实现路径
    7.1 省际及五区域间均衡发展政策建议
        7.1.1 均衡可移动因素的分布,注重非移动因素的发展
        7.1.2 提高抑制因素的经济活力,合理控制促进因素的效应
        7.1.3 重视不显着因素的内在机理,着重提高其发展速度
    7.2 五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建议
        7.2.1 东部地区
        7.2.2 西南地区
        7.2.3 中部与西北部地区
        7.2.4 东北地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我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粘性的数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转移粘性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2.1.1 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1.2 国内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2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2.1 市场环境
        2.2.2 成本因素
        2.2.3 盈利差异
        2.2.4 政府行为
        2.2.5 劳动力
    2.3 产业转移粘性研究综述
        2.3.1 概念界定
        2.3.2 粘性成因
    2.4 产业过度集聚研究综述
    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转移粘性的现状分析
    3.1 制造业转移粘性的测算
    3.2 我国制造业转移粘性分区域分析
        3.2.1 全国制造业转移粘性变化总趋势
        3.2.2 各地区制造业转移粘性变化特征
        3.2.3 各省份制造业转移粘性横向比较
    3.3 我国制造业转移粘性的收敛性分析
        3.3.1 绝对σ收敛性检验
        3.3.2 绝对β收敛性检验
        3.3.3 条件β收敛性检验
    3.4 我国制造业转移粘性分行业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转移粘性的合理性分析
    4.1 研究粘性合理性问题的必要性
    4.2 门限模型简介
        4.2.1 估计方法
        4.2.2 显着性检验
        4.2.3 置信区间
    4.3 变量选择及说明
        4.3.1 变量选择
        4.3.2 数据说明
    4.4 基本模型设定
    4.5 计量检验
        4.5.1 平稳性检验
        4.5.2 固定效应检验
        4.5.3 门限效应检验
    4.6 结果分析
        4.6.1 控制变量影响分析
        4.6.2 固定资产的产出效应分析
        4.6.3 扩展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制造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及实证研究
    5.1 粘性成因理论分析
        5.1.1 转移成本
        5.1.2 制度因素
        5.1.3 外部环境
    5.2 粘性成因实证分析
        5.2.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模型构建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2.5 稳健性检验
        5.2.6 分区域回归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1.2.2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其框架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3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形成及其运行机理
    2.3.1 高梯度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形成
    2.3.2 低梯度地区对产业梯度转移粘性形成加强
    2.3.3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对产业转移作用机理 第三章 区际产业转移现状、梯度转移粘性程度及其影响效应分析
3.1 区际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3.1.1 区际产业转移衡量方法
    3.1.2 区际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
3.2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程度分析
    3.2.1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测定模型构建
    3.2.2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测定结果分析
3.3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3.3.1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3.3.2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对转移地的影响效应分析
    3.3.3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对承接地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四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构成要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4.1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构成要素理论分析
    4.1.1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内部因素分析
    4.1.2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外部因素分析
4.2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内部要素实证分析
    4.2.1 内部要素系统模型设定及变量解释
    4.2.2 计量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4.3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外部要素实证分析
    4.3.1 外部要素系统模型设定及变量解释
    4.3.2 计量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粘性问题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可能有如下创新之处
        1.4.2 本文可能存在如下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转移与产业转移理论
        2.1.1 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1.2 国内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1.3 产业梯度转移概念的界定
    2.2 产业梯度转移动因与影响因素
    2.3 产业转移中政府的作用
    2.4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研究综述
3 关于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两个基本问题
    3.1 粘性的存在性
        3.1.1 各梯度区域的GDP比重
        3.1.2 各梯度区域的工业企业单位增加数
        3.1.3 各梯度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
    3.2 粘性存在的合理性辨析
        3.2.1 粘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2.2 粘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生成机理分析
    4.1 企业视角
        4.1.1 内部因素
        4.1.2 外部因素
    4.2 政府视角
        4.2.1 中央政府
        4.2.2 转移地政府和承接地政府的博弈
5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度量
    5.2 解释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5.3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5.3.1 基本模型与结果
        5.3.2 分地区的模型与结果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研究
二、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分析
    1、人均GDP的差异
    2、GDP比重的地区差异
    3、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差异
    4、财政能力的地区差异
    5、对外贸易的地区差异
三、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生产要素的非均衡(极化)聚集
    2、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
    3、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
    4、高梯度地区地方政府的行政原因
    5、低梯度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不足

(7)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有关观点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转移的内涵、类型研究
    1、产业转移内涵和实现形式
    2、产业转移的类型和模式
二、产业转移的测度和效果评价标准研究
    1、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指标
    2、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方向
    3、产业转移的效果评价
三、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研究
    1、产业转移的动因
    2、产业转移(企业迁移)的区位选择和影响因素研究
四、推动产业有序健康转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1、推动产业转移的思路研究
    2、政府和市场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五、小结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产业转移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2、产业转移的内涵、测度和效果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3、我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思路和对策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

(8)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现状
二、产业转移粘性概念界定
三、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分析
    (一) 劳动力流动
    (二) 产业转移成本
    (三) 制度环境
    (四) 产业集群
    (五) 能力结构
    (六) 产业转移力
四、研究展望

(9)产业粘性对产业转移的作用 ——来自安徽省制造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框架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和框架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产业转移粘性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2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2.1 区域分工协作理论
        2.2.2 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2.2.3 产业集聚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产业转移趋势及问题研究
    3.1 产业转移趋势研究
    3.2 产业转移中的问题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说
    4.2 模型设置
        4.2.1 基于 C-D 生产函数的基本计量模型
        4.2.2 基于 C-D 生产函数的扩展计量模型
    4.3 变量选取
        4.3.1 生产要素方面
        4.3.2 产业发展方面
        4.3.3 政策导向方面
    4.4 数据来源及处理
    4.5 描述统计
第五章 实证分析和结果
    5.1 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5.1.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5.1.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5.1.3 F 检验和 H 检验
    5.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2.1 估计结果
        5.2.2 结果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创新与不足
        1.3.1 主要创新
        1.3.2 存在不足
2 基本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2.1 产业转移及产业转移粘性概念的界定
    2.2 产业转移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2.2.2 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2.3 产业转移粘性的研究综述
    2.4 研究述评
3 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粘性运行机理分析
    3.1 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3.1.1 东部产业移出地的推动因素
        3.1.2 西部产业承接地的拉动因素
    3.2 产业转移粘性的动因分析
    3.3 产业转移粘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3.3.1 产业转移粘性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3.3.2 产业转移粘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3.3.3 产业转移粘性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4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粘性原因探讨
    4.1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4.1.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4.1.2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情况分析
    4.2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粘性现象原因分析
        4.2.1 生产要素引致产业转移粘性
        4.2.2 政府行政原因导致的产业转移粘性
        4.2.3 产品外销模式引致的产业转移粘性
5 西部地区应对东部产业转移粘性的战略选择——以重庆市为例
    5.1 重庆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概述
        5.1.1 重庆市实际利用内资基本情况分析
        5.1.2 重庆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SWOT 分析
        5.1.3 重庆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2 重庆市应对东部产业转移粘性的战略选择
        5.2.1 重庆市产业转移承接力分析
        5.2.2 重庆市增强产业转移承接力应对产业转移粘性的对策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我国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转移粘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视角[D]. 魏成成.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 潘桔. 辽宁大学, 2020(12)
  • [3]我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粘性的数量分析[D]. 韩继辉.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4]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粘性问题研究[D]. 余功为.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4)
  • [5]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粘性问题的实证研究[D]. 姜宁. 山东大学, 2014(02)
  • [6]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分析[J]. 袁洪飞. 当代经济, 2014(01)
  • [7]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有关观点综述[J]. 王云平. 经济管理, 2013(06)
  • [8]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J]. 成祖松. 经济问题探索, 2013(03)
  • [9]产业粘性对产业转移的作用 ——来自安徽省制造业的经验证据[D]. 周利芬.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10]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张黎黎.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我国区域梯度进步的粘性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