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段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

锥段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

一、锥体分段处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惠[1](2018)在《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林木参数提取及建模分析》文中认为地基激光三维扫描技术(TLS)提供的点云数据可以无损测量林木上部直径,从而提高林木参数提取的精度。采用这一技术可以为林木三维建模、生长研究、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提供新途径,尤其是基于地基激光数据分析杨树造林密度对测树因子的影响从而优选造林密度,可以为人工林培育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以缓解森林资源短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方法是基于地基激光数据,利用K均值聚类对点云数据进行林木定位分割并分层次提取林木主干,在树干横断面的点云切片基础上自动提取林木直径、树高参数,为不同造林密度杨树林分提供活立木基础数据;通过测树因子以及削度方程拐点进一步分析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造材质量,建立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分密度林分收获预估模型。基于地基激光数据和以上研究方法对4种不同造林密度由高到低(株行距配置3m×8m、5m×5m、4.5m×8m、6m×6m)和3种无性系(南林-95杨、南林-797杨、南林-895杨)的杨树实验林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林木参数自动提取的精度较高。最小二乘法的直径自动提取精度(P)最高达到96%,效果优于Hough变换检测圆方法,树高提取精度(P)达到95.3%。对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有显着性影响的因子有:造林密度、株行距配置、无性系、造林密度×无性系的交互作用,其中以低密度正方形株行距配置6m×6m林分显着大于其他林分,平均值分别为24.96cm、24.5m、0.4883 m3,树干干形以高密度林分较为饱满,低密度林分相对尖削。(2)基于地基激光数据自动提取不同造林密度活立木林木参数数据进行树干干形模型研建,高密度、低密度、不分密度林分的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式模型都以式5.1.1-4较优,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削度方程模型都以5.1.2-3即分段削度方程模型较优。低密度最优削度方程拟合的效果高于高密度,高密度林分之间以及低密度林分之间各参数值非常接近。高密度上、下拐点相对高度为0.94、0.23,低密度上下拐点相对高度为0.81、0.09,结果表明高密度树干干形饱满,低密度树干尖削。高密度下正方形株行距配置(5m×5m)促进树干干形优生长,低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的树干干形无明显差异。(3)基于地基激光数据建立的最优削度方程模型编制的分密度二元材积表以及材种出材率表,估计单株材积以低密度株行距配置6m×6m最大达到0.5819m3。单株小径材材种出材率以高密度株行距配置3m×8m最大达到18.80%,中径材材种出材率以低密度株行距配置6m×6m的林分最大达到40.87%。分析4种不同造林密度单位面积林分总蓄积、总材种出材量的差异,高密度株行距配置5m×5m与低密度正方形株行距配置6m×6m单位面积林分总蓄积差异不明显都在160 m3/hm2以上,单位面积林分总小径材出材量以高密度株行距配置5m×5m林分最大达到25.3594 m3/hm2;单位面积林分总中径材出材量以低密度株行距配置6m×6m林分最大达到65.4676 m3/hm2。结果表明在不同材种的目的林分造林密度以正方形株行距配置要明显优于矩形株行距配置。

宋贺[2](2017)在《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长,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隧道随处可见。建设中受开挖影响形成了大量的偏压隧道,而隧道洞口地段,一般地质条件差,且地表水汇集,施工难度较大,施工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洞口围岩变形大、支护结构破坏、发生坍塌冒顶及边坡滑移等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对隧道洞口段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进行详细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浅埋偏压隧道研究现状,了解了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设计施工中的重难点,并确定了研究方法。以京台高速黄竹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在简要介绍了黄竹山隧道的工程概况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建立黄竹山隧道浅埋偏压段的三维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浅埋偏压段隧道在CD法与台阶法开挖作用下,围岩位移变形、支护结构内力和等效应变区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在CD法开挖过程中,是否拆除临时中隔壁对隧道初期支护的影响;最后对比分析了拆除中隔壁后的CD法与台阶法对应的支护结构应力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给出了合理的隧道开挖方法。结合具体工况,给出了浅埋偏压段的施工控制措施,以供后期类似工程参考。

谭航行[3](2014)在《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安装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炼油装置规模的不断增大,其中处于原油深度加工的二次加工过程的催化裂化单套装置规模会随之加大。因此对于催化裂化装置中核心设备的两器(反应器和再生器,后面均简称为“两器”)从设计和安装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真正如此规模大的两器,能否在安装工艺过程中快速有效的达到设计要求,我想通过本文总结和研究出目前国内最大催化裂化装置(靖边工业园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规模相当于4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安装工艺,同时通过从两器从开始建造到投产运行正常,验证和检验了安装工艺满足了设计的要求,因此研究出今后类似装置中超大型两器安装工艺的控制要点,即:超大型两器安装进度控制措施、各环节技术质量控制措施、大口径旋风分离器组对技术和精度控制技术、以及两器器壁多个大口径补强工艺技术的应用及技术标准。从而使超大型两器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本文采用对以往催化裂化装置两器安装工艺的经验和总结,应用在了靖边工业园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相当于4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中,首先:根据两器安装的特点,进行安装工艺进度模块化控制,找出两器安装的进度控制关键线路,通过模块化安装预制进程控制,把握关键线路的关键点,从而优化两器安装工艺进度,提高两器安装效率;其次:根据安装工艺关键线路的制定,在各个制造和施工环节中优化质量控制点以及质量控制措施;再次:通过研究两器壳体器壁上多个嵌入式开孔补强工艺及消应热处理技术的对比,制定出施工技术标准;最后:对两器内部核心内件旋风分离器组对技术,研究出大型两器旋风分离器在两器内部组对施工工艺以及安装精度控制措施。本文还对嵌入式补强开孔通过开孔,进行了应力验证,以及对两器旋风分离器系统的不同设计机构的不同安装方法和措施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提出了嵌入式补强在两器应用中的结构合理性以及不同旋风分离器设计形式保证安装精度控制方法。

孙志国[4](2012)在《飞机结冰数值计算与冰风洞部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机在含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将会发生结冰现象,飞机结冰对其安全飞行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因为飞机结冰引发的航空事故并不少见。目前,国内由于缺乏支撑试验的大型结冰风洞(正在建设中),因此本文研究重点研究了结冰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兼有结冰风洞部件的设计方法。论文在参考和学习大量国内外结冰文献的基础上,基于VC/FORTRAN混合编程方法和动态链接库DLL技术,将飞机结冰数值计算模块化编程并集成于MFC软件计算平台中,开发了面向用户的飞机结冰计算软件NUAA-ICE3D,在开发软件的环节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和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了二维圆柱、单段翼型、多段翼等模型的网格生成和重构方法,发现采用基于求解椭圆型偏微分方程方法生成的结构化网格最为高效可行。通过对椭圆型微分方程的离散推导,分析了模型表面附近网格质量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效果。在生成等截面机翼、变截面机翼、翼身组合体的结构化网格时,引入两种适用于结冰计算的网格重构方法,即端面表面O网格法和整体H型网格法;考虑到结冰总是发生在部件迎风部位,为了提高网格重构的效率和稳定性,引入两种辅助性的网格分区方法:椭圆形分区和扇形分区。开发了基于密度求解方式的Euler/Navier-Stokes流场求解代码。在离散求解控制方程时,时间上采用了显式四步/五步龙哥库塔、空间上采用了中心差分格式离散了控制方程。为了抑制奇偶失联造成的高频振荡和激波前后的数值波动,引入了人工耗散项,编程中还采用了当地时间步长和隐式残值光顺技术。在计算湍流粘性系数时,采用了三种湍流模型:零方程B-L模型、一方程S-A模型及两方程k-ε模型。随后,对所编的流场求解器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在过冷水滴撞击特性计算中,分别研究了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两种算法。在拉格朗日法中,将网格拓扑结构应用到了寻找水滴空间位置过程中,同时引入了根据网格分区设置时间步长的方法,解决了拉格朗日法计算水滴轨迹耗时长的问题。在水滴运动方程的时间项离散中,分别采用了欧拉法、预估-校正法、四步龙哥库塔法。在欧拉法计算中,基于FLUENT软件的用户自定义标量功能,编写了用于计算任意几何体表面水滴撞击特性的UDF代码。通过对二维翼型、三维球体、DLR-F6翼身组合体、DLR-F6翼身架舱组合体的水滴撞击计算,验证了所开发代码的正确性。最后,采用FLUENT特有的日志运行功能,基于MFC界面对动态加载UDF、设置来流计算条件、监视收集系数收敛等一系列操作进行了封装。研究了冰层增长中的复杂传热传质过程,将网格单元作为控制体,使得冰层增长计算与其它模块共用同一套网格。从热边界层和动量边界层理论出发,推导和讨论了空气、水膜、冰层三者之间的换热机理,完成了水滴发生冻结并转化冰层的模拟,将所开发的代码模块命名为ICEC。通过对对流换热系数曲线和结冰冰形的计算,验证了代码的可靠性。以圆柱结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冰层表面粗糙度对空气、水膜、冰三相间传热传质及结冰冰形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几何粗糙度修正模型,它是通过冰形边界的曲折程度来衡量表面粗糙程度的。以集成的结冰软件为计算平台,模拟并研究了结冰参数对对流换热系数和冰形的影响。最后在三维结冰数值计算方面,将二维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三维空间的拓展。在计算代码的高度集成性和面向用户性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工作。首先将结冰计算分为网格生成与重构模块GRID、空气流场计算FLOW、水滴撞击计算模块DROP、结冰冰形计算ICEC,将结冰边界修复并入GRID程序模块中,然后基于动态链接库技术把每个模块代码转为化编译的DLL文件。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出发,还研究了各个模块数据存储、数据通信、用户界面、结果显示、文件管理及软件模块更新等方面的内容。基于MFC框架编写了控制模块计算和反复内部调用模块的多线程仿真平台,同时软件中引入了两种执行方式以适应多步长冰层增长的模拟。最后,书写了软件用户手册,将所开发的结冰软件打包为setup.exe,即可交付用户使用。在结冰数值软件NUAA-ICE3D中,除了集成了自编的各个模块程序及其计算功能外,还内嵌了通过MFC界面启动的FLUENT流场计算和UDF水滴撞击计算功能,所有初始计算工况均由用户界面输入,然后软件自动查找并替换FLUENT日志文件和UDF程序中的参数,以实现模块程序的无缝封装和数值计算的自动化。对冰风洞的关键部件进行了阐述,然后重点展开了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即冰风洞洞体和四大拐角导流叶片的设计。根据风洞设计理论,设计了某型回流结冰风洞,计算了风洞各段截面上的总压、静压、速度等参数的分布。在确定风洞各段尺寸之后建立了三维几何模型,依次设计了剖面形状为翼剖面型、圆弧直线型、圆弧形的导流叶片,给出了各个拐角处的叶片形式和叶片数目,并绘制了可用于加工的CAD图。随后,以扩散段、第一拐角段(含导流叶片9片)、出口过渡段为计算模型,在进口参数分别为V=80、100、120m/s、静温为t=-30℃的工况下,数值模拟了扩散段、导流叶片附件的流场分布。因此,在结冰数值模拟和冰风洞设计方面,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戴娟,郭民,黄光明[5](2001)在《锥体分段处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文中认为

二、锥体分段处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锥体分段处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林木参数提取及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地基激光扫描技术在林业调查中的研究进展
        1.3.1 林木参数提取研究进展
        1.3.2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3.3 单木三维重建研究进展
    1.4 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测树因子研究进展
        1.4.1 基本测树因子研究进展
        1.4.2 树干干形研究进展
    1.5 造林密度与无性系研究进展
        1.5.1 造林密度研究进展
        1.5.2 杨树无性系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计
    2.3 数据来源
        2.3.1 自动提取活立木林木参数数据
        2.3.2 人工调查验证数据
    2.4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地基激光扫描林木的原理与方法
    3.1 地基激光扫描技术
        3.1.1 地基激光扫描仪RIEGLVZ-400i简介
        3.1.2 扫描原理
    3.2 基于地基激光的样地扫描
    3.3 点云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地基激光数据林木参数提取与差异分析
    4.1 林木定位与分割
    4.2 树干主干提取
    4.3 林木参数提取
        4.3.1 直径提取
        4.3.2 树高提取
    4.4 提取结果分析
    4.5 双因素方差分析
        4.5.1 模型建立
        4.5.2 离差平方和分解
        4.5.3 统计量F及其分布
    4.6 测树因子分析
第五章 林分密度收获模型建立与检验
    5.1 树干干形模型
        5.1.1 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式模型
        5.1.2 削度方程模型
    5.2 二元材积表和材种出材率表编制
    5.3 模型评价与检验指标
        5.3.1 评价指标
        5.3.2 检验指标
第六章 结果与分析
    6.1 活立木林木参数提取结果分析
    6.2 不同造林密度和无性系测树因子分析
        6.2.1 胸径、树高差异分析
        6.2.2 单株材积差异分析
        6.2.3 树干干形差异分析
    6.3 不同造林密度树干干形模型研建
        6.3.1 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式模型研建
        6.3.2 削度方程模型研建
        6.3.3 干形拐点分析
    6.4 不同造林密度二元材积表、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6.4.1 不同造林密度二元材积表的编制
        6.4.2 不同造林密度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6.5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蓄积和造材差异
        6.5.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蓄积差异
        6.5.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出材量差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高密度二元材积表
附表二 低密度二元材积表
附表三 高密度材种出材率表
附表四 低密度材种出材率表

(2)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工程地质
    2.3 水文地质
    2.4 地震参数
    2.5 工程特点、重点和技术难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竹山隧道施工过程阶段数值模拟研究
    3.1 有限元法分析过程
    3.2 MIDAS GTS有限元软件
    3.3 有限元计算模型
        3.3.1 计算原型
        3.3.2 围岩与支护参数的确定
        3.3.3 尺寸与边界条件
        3.3.4 隧道的开挖步骤
    3.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4.1 围岩位移场分析
        3.4.2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3.4.3 围岩等效应变区分析
    3.5 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竹山隧道洞口段施工控制措施
    4.1 边仰坡施工措施
        4.1.1 喷射混凝土前的准备工作
        4.1.2 喷射混凝土作业要求
        4.1.3 挂钢筋网
        4.1.4 复喷
    4.2 CD法
    4.3 超前预支护
        4.3.1 超前大管棚施工
        4.3.2 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
        4.3.3 超前锚杆施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安装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两器安装工艺研究现状及应用
        1.2.1 两器安装工艺研究现状
        1.2.2 两器安装工艺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两器设备的介绍
    2.1 两器设备的工艺设计流程和结构形式现状
    2.2 两器设计结构形式选用趋势分析
        2.2.1 两器的设计结构的应用
        2.2.2 两器设计结构的的选用
    2.3 150 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介绍
        2.3.1 两器设备的主要参数
        2.3.2 反应器的设计结构及对应安装排版图
        2.3.3 再生器的设计结构及对应安装排版图
        2.3.4 两器的安装工艺分段说明
第三章 两器安装工艺的进度模块化管理研究
    3.1 两器安装进度模块化管理控制措施的介绍
        3.1.1 两器进度控制组织措施
        3.1.2 两器进度控制管理措施
        3.1.3 两器进度控制经济措施
        3.1.4 两器进度控制技术措施
    3.2 150 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安装阶段进度模块化管理
        3.2.1 两器安装关健线路及进度分段模块划分
    3.3 两器安装工艺各模块控制分析
        3.3.1 安装前准备
        3.3.2 封头、椎体和筒体分片组装
        3.3.3 分段组装及分段组装措施
        3.3.4 封头衬里和封头衬里烘衬
        3.3.5 热处理
        3.3.6 两器吊装
        3.3.7 两器旋风分离器和其他内件安装
        3.3.8 两器气密试验
第四章 两器安装工艺的质量控制保证措施研究
    4.1 两器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4.2 两器的安装质量控制基本环节
        4.2.1 事前质量控制
        4.2.2 事中质量控制
        4.2.3 事后质量控制
    4.3 两器安装焊接工艺的质量控制措施
        4.3.1 两器焊接技术控制
        4.3.2 主要焊接工艺及技术要求
第五章 两器安装关键环节嵌入式补强安装工艺研究
    5.1 两器的嵌入式补强参数
    5.2 嵌入式补强结构形式和普通补强形式的对比
        5.2.1 嵌入式补强与普通补强对照示意图
        5.2.2 实际中的补强形式对比图
    5.3 嵌入式补强开口接管应力分析
        5.3.1 计算数据
        5.3.2 开口结构尺寸
        5.3.3 材料性能数据表
        5.3.4 开口的单元网格
        5.3.5 边界条件
        5.3.6 开口应力计算
        5.3.7 开口强度评估(M3-2)
    5.4 嵌入式补强开口接管和补强组合件组装
        5.4.1 主要施工方法
        5.4.2 嵌入式补强防变型和焊接措施
        5.4.3 嵌入式补强热处理及加固措施
第六章 两器安装关键环节旋风分离器安装工艺研究
    6.1 两器旋风分离器参数
    6.2 主要安装工艺流程
    6.3 主要技术要求
    6.4 旋风分离器的安装措施
        6.4.1 反应器旋风安装
        6.4.2 再生器旋风分离器安装
        6.4.3 旋风、料腿、器壁加固
    6.5 旋风悬挂点三角支架主要受力点力学分析验证校核
        6.5.1 受力简图
        6.5.2 水平横梁(1)受力分析
        6.5.3 斜撑梁(2)受力分析
    6.6 不同设计机构的两器旋风分离器系统的安装技术
        6.6.1 旋风分离系统的设计构造型式
        6.6.2 不同设计结构型式主要施工工艺
        6.6.3 旋风分离器系统施工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说明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7.2 相关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图一:反应器顶封头组装胎具及加固措施
附图二:再生器顶封头组装胎具及措施
附图三:再生器底封头组装胎具及加固措施
附图四:再生器顶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
附图五:再生器底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
附图六:再生器顶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带内集气室)
附图七:反应器顶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
附图八:反应器顶封头吊装加固措施用料示意图(带内集气室)
附图九:反应器锥体组装、加固措施及材料
附图十:再生器锥体组装胎具、加固及措施
附图十一:再生器单个筒节加固措施及用料
附图十二:反应器单个筒节加固措施及用料
附图十三:反应器分段吊装加固措施示意图
附图十四:再生器分段吊装加固措施示意图:

(4)飞机结冰数值计算与冰风洞部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飞机结冰现象
        1.1.2 结冰与飞机安全飞行
    1.2 结冰研究方法
    1.3 结冰数值模拟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NASA 结冰计算研究历程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网格生成与重构方法
    2.1 引言
    2.2 空间映射关系
        2.2.1 基本概念
        2.2.2 区域映射
    2.3 椭圆型微分方程方法
        2.3.1 控制方程及离散
        2.3.1.1 二维区域
        2.3.1.2 三维区域
        2.3.2 控制源项
        2.3.2.1 T-M 法构造源项
        2.3.2.2 H-S 法构造源项
    2.4 网格分区与对接
        2.4.1 二维分区方法
        2.4.1.1 椭圆形分区思想
        2.4.1.2 扇形分区思想
        2.4.2 三维分区方法
    2.5 结冰后网格重构
        2.5.1 结冰边界光顺与重构
        2.5.2 网格系统重构
    2.6 网格系统的应用
        2.6.1 二维网格重构验证
        2.6.2 三维网格重构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流流场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控制方程及其离散
        3.2.1 控制方程
        3.2.2 控制方程离散
        3.2.2.1 对流项离散
        3.2.2.2 粘性项离散
        3.2.2.3 人工耗散项
        3.2.2.4 时间离散
        3.2.2.5 加速收敛方法
    3.3 网格数据的传输方式
    3.4 湍流模型
        3.4.1 零方程 B-L 湍流模型
        3.4.2 一方程 Spalart-Allmaras 湍流模型
        3.4.3 两方程 k - ε湍流模型
    3.6 算例验证
        3.6.1 对称翼型 NACA 0012
        3.6.2 非对称翼型 RAE2822
        3.6.3 两段翼 NLR7301
        3.6.4 三段翼 NLHP
        3.6.5 三维机翼 ONREA M6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冷水滴撞击特性计算
    4.1 引言
    4.2 特性参数定义
        4.2.1 基本特性参数
        4.2.2 大水滴特性参数
    4.3 两种计算方法
    4.4 拉格朗日法及算例验证
        4.4.1 控制方程
        4.4.2 运动方程数值求解
        4.4.3 水滴收集系数计算
        4.4.4 计算结果验证与分析
        4.4.4.1 三维机翼模型验证
        4.4.4.2 离散格式与水滴释放位置的影响
        4.4.4.3 水滴直径对收集特性的影响
        4.4.4.4 三维结冰特性验证
    4.5 欧拉法及算例验证
        4.5.1 控制方程
        4.5.2 水滴收集系数计算
        4.5.3 控制方程求解方法
        4.5.3.1 用户自定义函数
        4.5.3.2 用户自定义标量
        4.5.3.3 边界条件的施加
        4.5.4 MFC 操纵 FLUENT
        4.5.5 方法验证与算例分析
        4.5.5.1 二维 NACA0012 翼型
        4.5.5.2 三维球体模型
        4.5.5.4 DLR-F6 翼身组合体
        4.5.5.5 翼/身/架/舱组合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冰层增长与传热计算
    5.1 引言
    5.2 结冰过程中的传热分析
        5.2.1 控制方程
        5.2.2 方程各项计算
        5.2.3 方程求解方法
        5.2.4 边界层换热机理
        5.2.4.1 动量边界层
        5.2.4.2 热边界层
        5.2.5 结冰冰形计算
    5.4 粗糙度的考虑
        5.4.1 表面粗糙度模型
        5.4.1.1 沙粒粗糙度模型
        5.4.1.2 粗糙度修正模型
        5.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2.1 结冰冰形模拟
        5.4.2.2 粗糙度值对冰形的影响
    5.5 参数影响分析
        5.5.1 参数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5.5.2 参数对结冰冰形的影响
    5.6 三维情况下的推广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冰数值计算软件开发
    6.1 引言
    6.2 软件开发与动态链接库技术
        6.2.1 软件开发流程
        6.2.2 动态链接库技术
    6.3 结冰软件模块组成
    6.4 软件界面的编制
    6.5 软件的健壮性验证
        6.5.1 不同模型的冰形计算
        6.5.2 复杂冰形的计算
    6.6 软件的准确性验证
        6.6.1 结冰冰形计算与验证
        6.6.2 气动特性计算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冰风洞部件设计
    7.1 引言
    7.2 结冰风洞构成
        7.2.1 基本组成部件
        7.2.2 关键部件原理
    7.3 冰风洞洞体设计
        7.3.1 压力损失计算
        7.3.2 洞体设计过程
    7.4 导流叶片设计
        7.4.1 导流叶片选型
        7.4.2 导流叶片设计
    7.5 导流叶片流场特性计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与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与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四、锥体分段处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林木参数提取及建模分析[D]. 刘雪惠.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2]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宋贺.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3]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两器安装工艺研究[D]. 谭航行.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7)
  • [4]飞机结冰数值计算与冰风洞部件设计研究[D]. 孙志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9)
  • [5]锥体分段处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J]. 戴娟,郭民,黄光明. 石油化工设备, 2001(S1)

标签:;  ;  

锥段上下相邻纵缝最短距离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