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农村市场促进西部大开发

开拓农村市场促进西部大开发

一、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西部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1](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认为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冉海燕[2](2011)在《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为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拓展展现了良好的前景。重庆作为内陆开放的高地,刚成立不久的两江新区也被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这在中央的战略规划文件中十分罕见,表明内陆开放不但正式纳入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而且内陆地区已经成为国家新的“主战场”,对于我国中西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据悉,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9年的7.3%,预计到2015年,中国消费占世界的比重将超过14%,拥有世界人口1/5的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内需,启动内陆开发、开放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转型的重大决策。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强调,“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西部地区有680万平方公里,4亿多人口,其中重庆就有82402.95平方公里,3235.32万人口(2007),而两江新区所在的西三角区域(陕西、四川、重庆)就达到40万平方公里,1.5亿人口,其战略纵深和经济腹地广阔,为重庆两江新区发挥聚辐功能,引领内陆开发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重庆市在西部地区的地位突显,但目前重庆市还具有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特征,农业人口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1.5%,偏远山区的农村还十分落后,广大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也还比较滞后,要保持重庆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显然离不开农村市场的发展。如何拓展我市的农村消费市场,当好西部农村改革的领头羊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从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经济理论、公共管理学、农村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对我市以及我市与我国其它三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作出比较、分析,结果得出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总结影响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因素,借鉴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拓展问题,着重从政府、企业、农民的角度,提出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对策,为我市乃至西部农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珊珊[3](2010)在《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扩大内需成为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目标。其中,扩大农村需求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拉动内需和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日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本文以消费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市场的变动趋势和特点,并对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1.确定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和变动趋势,并考察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界定消费、农村居民及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并分别从消费方式、边际效用和消费者选择及消费函数方面奠定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研究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支出法GDP各构成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动态比较。认为1992-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总体上属于轻度滞后的消费模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除个别年份外逐年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率几乎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997年后没有发挥过重要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影响较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GDP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任一变量的前期信息都会影响另一变量的当期信息。通过构建中国农村居民宏观消费函数并进行检验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很强的惯性。人均GDP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具有十分强烈的制约作用,短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围绕长期均衡关系不断进行调整。3.揭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变动趋势,并通过ELES模型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认为总体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下降,居住和交通通讯比重上升;交通通讯序列位次明显提升。从1993年到200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序列变动最频繁的项目是交通通讯,变动最活跃的年份是2000-2003年。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看,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序列变动比农村居民更频繁;农村居民食品和居住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从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的动态比较看,农村内部不同收入组之间收入差距在扩大,消费支出差距略有缩小,消费支出金额差距最明显的是交通通讯和居住。从不同地区的动态比较看,收入和消费支出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居住、交通通讯支出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医疗保健、衣着比重高于其他地区,家庭设备比重低于其他地区。横截面数据ELES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除食品、居住外,2008年城镇居民其他六类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同期农村居民。2008年农村居民食品、文教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比2002年有所降低。2008年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为2534.84元,比当年低收入户的实际生活消费支出高390.06元;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为4940.16元,是同期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支出的1.95倍。除居住外,2008年城镇居民各类商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都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各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弹性都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对居住、交通通讯的价格变动反应最敏感;城乡居民食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七类商品及服务需求量影响最大。时间序列数据2ELES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1993-1996(Ⅰ)阶段最高,2005-2008(Ⅲ)阶段次之,1997-2004(Ⅱ)阶段最低。4.考察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变动特征和变动趋势,并对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需求进行专项研究,同时评价正在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从城乡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变动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不断上升,县及县以下比重不断下降,县以下所占比重下降尤为明显;从消费品市场数量、比重及成交额变动看,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不平衡且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对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等传统耐用品的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空调、电脑、油烟机、热水器等较高档耐用品有望成为未来几年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热点。耐用品拥有数量的地区差距相当明显,发展阶段和升级程度的地区性差异也十分显着;各地区生活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差异,使同等收入和消费水平下的不同地区耐用品偏好也存在差异。除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水平外,其增长率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需求的重要因素。“家电下乡”对于正在富裕起来、有一定积蓄和购买力、有家电产品购买意愿的农村居民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但最终还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因此,在鼓励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尤其要关注低收入户的脱贫增收。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防止积压滞销、假冒伪劣产品借机进入农村市场,确保补贴资金落到农村居民手中。5.构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验证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观点的同时,表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可能有所不同。1985-1996年和1997-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分别为0.9110和0.8901,农村居民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912和0.725;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均有所下降。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λ假说检验,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造成这种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约束,市场风险引起的农业收入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着。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的政策含义是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持久收入稳定增长,稳定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缓解流动性约束;同时分担农村居民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的收入和支出波动。6.分析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体系建设、企业产品结构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将未列入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认为道路、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除直接增加农村社会需求和通过提高农村居民增收能力间接促进其消费外,还可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和放松农村居民消费约束。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除满足当前生存与生活需要外,还可提高人力资本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保持劳动者身心健康,从而为未来获取更高收入奠定体力与智力基础。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主要从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一是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再者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完善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和发达的商业网点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整顿农村市场秩序,能够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降低农村居民的购买成本。生产企业的产品供给,其中主要是产品结构,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7.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特点、消费热点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因素,探讨并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思路和措施。提出建立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证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根本之策。在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要以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分担农村居民风险为支撑,缓解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影响。近期来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点是实施技术层面的政策措施,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引导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及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等;目的是在现有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农村消费的配套设施,保障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顺利转化。

肖志云[4](2009)在《我国家电产品的农村市场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家电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蓬勃发展起来,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产业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成为了国内发展最成功的行业之一。在此过程中,城市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一直是拉动我国家电产业成长壮大的两驾马车。然而,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肆意蔓延,家电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挫;另一方面,城市的家电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城市市场已趋近饱和。我国家电行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需求层次的巨大差异无疑是家电行业增长潜力之所在。开拓庞大的、逐渐成熟的城乡三、四级市场成为家电产业寻求突破的新方向。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以及“家电下乡”等政策措施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充分表明了:家电产品的农村市场拓展势在必行,且前景广阔。农村家电市场,不同于企业早已熟悉的城市市场。企业开拓农村市场,首先要了解农村市场的需求特点,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特点、消费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开发和选择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另外,农村市场产品的定价和销售渠道、营销策略等等的选择,也远不同于家电企业早已熟悉的城市市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营销策略的正确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好坏,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针对中国农村家电市场的现状、特点、消费潜力以及家电企业在农村市场拓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文章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家电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两方面给家电产品的农村市场拓展提出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和行之有效的对策。

李秀红[5](2007)在《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以及如何扩大内需、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问题,成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焦点。收入差距过大突出地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从地区间来看,东西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最大,而这种差距在农村表现得又远较城镇强烈得多。从城乡间来看,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而相对于全国而言,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更为悬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悬殊并不是因为城市居民收入太高而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太低才形成的。从不同群体间来看,我国最高与最低收入群体之间的贫富分化不断加剧,而最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显而易见,上述三类差距的焦点都集中到了西部农村居民收入过低这一问题上。由于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因素,收入增长的快慢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需求增长的快慢。因此,要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扩大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消费,而西部地区农民由于长期以来增收缓慢,导致消费水平很低。如果潜力巨大的西部农村市场不能及时顺利启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无法真正实现。正是基于以上现实,本文就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问题展开了研究。本论文共分六章: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问题研究的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论文的研究框架等基本问题。论文的第二章,在对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的演变历程及阶段性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的现状,通过与东、中部地区的比较以及城乡之间的对比,明确了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收入与消费结构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或阶段,同时,对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计量分析。论文的第三章,指出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缓慢会引起诸多负效应;详尽地剖析了影响西部农民增收的因素,一般影响因素是什么,特殊影响因素是什么,来自于农业本身的因素有哪些,来自与非农业的因素有哪些,还有其他哪些因素影响了西部农民增收;探寻了收入是从哪几方面影响消费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西部特有的情况制约了农民消费。论文的第四章,分析了未来几年西部农民增收与消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十一五”时期的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前景进行了预测。论文的第五章,介绍了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收入支持政策、模式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论文的最后一章,从收入系统的角度探索了如何构建西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与促进农民消费。在影响收入的生产环节,要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体制环境以及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等,来促进西部农民收入与消费能力的生成;在影响收入的形成环节,要通过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来催化西部农民收入的形成;在影响收入的分配环节,要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缩小包括地区、城乡及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来调节收入分配和释放西部农民的消费潜能;在影响收入的消费环节,要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造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来提高西部农民的消费欲望。

舒昌[6](2004)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拓我国中西部农村市场有着明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在对中西部地区农民的消费特征和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实证分析、归纳分析、因果分析等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改变中西部地区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增加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采取不同措施分类指导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开拓、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等措施来清除开拓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的六大障碍性因素:信息不对称障碍、能力性障碍、环境性障碍、供给性障碍、市场性障碍、观念性障碍。进而开拓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腾飞。

吴侃[7](2003)在《开拓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和入世的冲击对贫穷落后的西部农村影响最大,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现今西部的主要战略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西部农村的困境,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西部农村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彻底的解决西部的“三农”问题和西部农村的发展以适应WTO的要求,需要开拓 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向纵深发展,西部农村市场的严重滞后,使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方式的市场无法全面开放。本文从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的现状出发,找出造成因素,指出西部农村市场不仅必须开拓,而且能够开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本文共分四部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及其研究范围。 第二部分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从西部农村市场的现状出发,找出其造成因素。 第三部分可行性分析。主要讨论了西部农村市场必须开拓、能够开拓两个问题。 第四部分对策分析。通过对西部农村市场的深入研究,提出现实的解决原则和理想的解决方案。

纪尽善[8](2002)在《努力扩大内需 推进西部大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扩大内需作为我国较长期时内的重要战略方针,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部各地区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努力扩大内需,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努力开拓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努力促进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为此,要采取积极措施,推进西部城市和农村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增长的各种项目建设,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

曾艳,赖景生[9](2002)在《西部大开发与重庆市农村市场发展》文中指出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农村市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联结,商品、信息流等强大功能。西部大开发给重庆农村市场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利用优惠政策、加快制度创新,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村市场商品的有效供给,加快农村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以加快重庆市农村市场的良性发展。

周井田,张世晨[10](2001)在《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西部开发》文中提出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市场的因素 ,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农村市场的实际 ,认为应从增加农民收入、生产适应农村需求的产品和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 ,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西部开发

二、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西部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西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问题资料来源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对比分析法
        1.6.2 动态分析法
        1.6.3 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法以及文献法
    1.7 创新点与不足
2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村市场体系的涵义、重要作用、特征和意义
        2.1.2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界定和基本特征
    2.2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与生产理论
        2.2.2 需求与供给理论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理论
    2.3 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实依据分析
        2.3.1 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2.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3.3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3 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3.1 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3.1.2 重庆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其它省市对比分析
    3.2 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3.2.1 重庆市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逐渐提高
        3.2.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够合理
4 重庆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基于农民自身因素的分析
        4.1.1 重庆市农民增收缓慢
        4.1.2 重庆农民消费观相对滞后
    4.2 基于农村消费环境因素的分析
        4.2.1 农村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
        4.2.2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2.3 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4.3 基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因素的分析
        4.3.1 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
        4.3.2 农民的整体社会保障意识不高
5 国外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实践及其启示
    5.1 美国、日本与韩国的相关实践
        5.1.1 实施农业支持制度和惠农政策
        5.1.2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配套设施
        5.1.3 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5.2 相关实践的启示
         5.2.1 重视农业支持制度惠农政策的建设
        5.2.2 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市场流通建设
        5.2.3 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 促进重庆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对策思考
    6.1 总体定位
    6.2 对策建议
        6.2.1 增加农民收入
        6.2.2 更新农民消费观念
        6.2.3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6.2.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3)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2 国内研究动态和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2 农村居民消费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概念界定
        2.1.1 消费及相关概念
        2.1.2 农村居民及相关概念
        2.1.3 农村居民消费及相关概念
    2.2 居民消费的基本理论
        2.2.1 消费方式理论
        2.2.2 边际效用和消费者选择理论
        2.2.3 消费函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其与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
        3.1.1 GDP 总量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
        3.1.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动
        3.1.3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GDP 的变动
        3.1.4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适应程度的评价
    3.2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与支出法GDP 其它构成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动态比较
        3.2.1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其它需求项占支出法GDP 比重的动态比较
        3.2.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其它需求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动态比较
        3.2.3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其它需求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动态比较
    3.3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GDP 关系的模型分析
        3.3.1 协整理论与ECM 介绍
        3.3.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人均GDP 关系的ECM 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4.1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总体变动分析
        4.1.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动
        4.1.2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倾向的变动
        4.1.3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动
        4.1.4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商品化率的变动
        4.1.5 农村居民家庭生存性消费支出金额及比重的变动
        4.1.6 农村居民家庭劳务消费支出金额及比重的变动
        4.1.7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状况的变动
        4.1.8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阶段的评价
    4.2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总体变动分析
        4.2.1 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金额及比重的变动
        4.2.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序列的变动
        4.2.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4.2.4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类型的评价
    4.3 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
        4.3.1 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比较
        4.3.2 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比较
    4.4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
        4.4.1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比较
        4.4.2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比较
    4.5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模型分析
        4.5.1 ELES 模型介绍
        4.5.2 横截面数据ELES 模型实证分析
        4.5.3 时间序列数据2ELES 模型实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变动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研究
    5.1 农村消费品市场变动分析
        5.1.1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态势
        5.1.2 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情形
    5.2 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5.2.1 研究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的意义
        5.2.2 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发展历程
        5.2.3 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的地区差异
        5.2.4 收入对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
    5.3 “家电下乡”政策及其对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
        5.3.1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历程及意义
        5.3.2 “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村居民家电需求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分析
    6.1 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因素分析
        6.1.1 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6.1.2 农村居民消费的λ假说检验
    6.2 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外部供给性影响因素分析
    7.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7.1.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居民消费
        7.1.2 农村文教卫生事业供给与农村居民消费
        7.1.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与农村居民消费
    7.2 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与产品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7.2.1 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与农村居民消费
        7.2.2 农村市场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
    7.3 本章小结
8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8.1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本思路
    8.2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具体措施
        8.2.1 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8.2.2 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缓解流动性约束
        8.2.3 分担农村居民风险缓解不确定性影响
        8.2.4 放松消费环境约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我国家电产品的农村市场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家电企业拓展农村市场的必然性分析
    2.1 农村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1.1 市场的涵义
        2.1.2 农村市场的界定和划分
        2.1.3 农村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2 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状况
        2.2.1 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历程
        2.2.2 家电行业内的重组和整合趋于活跃,企业间的合作加强
        2.2.3 我国家电行业趋于成熟
    2.3 我国家电行业面临的形势
        2.3.1 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
        2.3.2 全球家电业市场格局发生显着变化
        2.3.3 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强
        2.3.4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出口退税降低
        2.3.5 城市市场趋近饱和
        2.3.6 节能环保政策不断出台
    2.4 我国家电行业拓展农村市场的必然性及意义
        2.4.1 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4.2 有利于拓展家电业的生存空间,迎来家电业复兴
        2.4.3 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第三章 农村家电市场分析
    3.1 我国农村家电市场特点分析
        3.1.1 市场分布广泛而分散
        3.1.2 低价消费、从众消费、节点消费特征明显
        3.1.3 市场消费环境亟待改善
        3.1.4 购买力水平偏低,且具有差异性
        3.1.5 品牌观念相对弱化
        3.1.6 渠道费用偏高
    3.2 我国农村家电市场潜力分析
        3.2.1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3.2.2 农民收入增长可预期
        3.2.3 农村家电市场的需求前景可观
    3.3 我国家电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不适销对路,供需脱节
        3.3.2 产品价格过高,不适宜农村居民消费
        3.3.3 市场投入力量不足,营销模式单一
        3.3.4 销售渠道不畅,渠道经营者素质不高
        3.3.5 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我国家电产品的农村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4.1 拓展我国农村家电市场的宏观政策建议
        4.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4.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市场
        4.1.3 完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
        4.1.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农民受制约的消费潜力
        4.1.5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消费教育,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4.2 我国家电企业拓展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
        4.2.1 细分市场并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4.2.2 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家电产品
        4.2.3 制订适宜农民消费水平的价格
        4.2.4 选择便利农民购买的分销渠道
        4.2.5 制定适宜农村家电市场的促销组合
        4.2.6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改进销售服务
        4.2.7 加强营销人员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与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六、论文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现状考察
    一、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演变状况
    二、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现状考察
    三、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考察
    四、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缓慢的不利影响
    二、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 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面临的机遇、挑战及趋势预测
    一、“十五”期间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呈现的主要特点
    二、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十一五”时期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趋势预测
第五章 国外农民收入支持政策、模式及其启示
    一、美国农民收入支持政策
    二、欧盟农民收入支持政策
    三、日本农民收入支持模式
    四、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
    五、一般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支持模式
    六、国外农民收入支持政策、模式的启示
第六章 构建西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与促进农民消费的系统分析
    一、构建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影响收入的生产环节
    二、构建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影响收入的形成环节
    三、构建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影响收入的分配环节
    四、构建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影响收入的消费环节
结语及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篇目
致谢

(6)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1 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的特征
    1.1 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消费主体的特征
        1.1.1 农民消费目的和功能多样
        1.1.2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1.1.3 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复杂多样
        1.1.4 消费习惯主要受自然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影响
        1.1.5 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1.1.6 农民收入偏低
        1.1.7 消费偏好具有一定的次序
        1.1.8 农民的红白黑三色消费在总体消费中占有突出地位
    1.2 中西部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
        1.2.1 消费潜力的巨大性
        1.2.2 消费格局的分散性
        1.2.3 消费能力与消费环境的差异性
        1.2.4 消费结构的复合性
        1.2.5 消费时空的梯度性
        1.2.6 消费水平的层次性
        1.2.7 消费内容的混合性
2 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开拓的制约因素
    2.1 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
        2.1.1 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2.1.2 农产品流通市场、农用生产和消费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2.2 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不高且增长缓慢
        2.2.1 农副产品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农民增产难增收
        2.2.2 靠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
        2.2.3 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导致非农收入下降
        2.2.4 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收入的增加
        2.2.5 中西部地区农民负担过重阻碍了收入的增长
    2.3 中西部地区农村消费环境差
        2.3.1 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2.3.2 中西部地区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严重落后
        2.3.3 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信息缺乏,技术服务滞后
    2.4 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2.5 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
        2.5.1 不同层次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差距
        2.5.2 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
    2.6 中西部地区农民消费习俗相对滞后
3 开拓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3.1 改变中西部地区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
        3.1.1 中西部地区农村信贷市场的制度创新
        3.1.2 中西部地区农村经营组织创新
        3.1.3 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2 增加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3.2.1 调整优化中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产又增收
        3.2.2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2.3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2.4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3.2.5 加强教育建设,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3.2.6 保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2.7 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
        4.2.8 切实减轻中西部地区农民的负担
    3.3 加强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4 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体系
        3.4.1 建立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搞好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3.4.2 完善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健全流通组织
        3.4.3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3.4.4 改进中西部地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3.4.5 要尽快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培育和发展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民组织
    3.5 充分发挥开拓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主力军的企业的作用
        3.5.1 企业应帮助用户成功,共同提高供应链竞争力
        3.5.2 研究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增加适农商品的有效供给
        3.5.3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体系
        3.5.4 采取恰当的促销策略
    3.6 采取不同措施分类指导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开拓
    3.7 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3.7.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3.7.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3.7.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开拓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引言
二、 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 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的现状、问题分析
    (二) 我国西部农村市场滞后的成因分析
三、 大力开拓我国西部农村市场
    (一) 开拓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的必要性
    (二) 开拓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的可行性
四、 我国西部农村市场发展原则和主要措施
    (一) 开拓西部农村市场所应遵循的原则
    (二) 开拓西部农村市场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西部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2]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冉海燕.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9)
  • [3]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 王珊珊.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1)
  • [4]我国家电产品的农村市场拓展研究[D]. 肖志云. 湖南工业大学, 2009(02)
  • [5]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研究[D]. 李秀红. 兰州大学, 2007(04)
  • [6]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研究[D]. 舒昌. 中南林学院, 2004(04)
  • [7]开拓我国西部农村市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吴侃. 西南师范大学, 2003(03)
  • [8]努力扩大内需 推进西部大开发[J]. 纪尽善. 理论与改革, 2002(04)
  • [9]西部大开发与重庆市农村市场发展[J]. 曾艳,赖景生.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2(01)
  • [10]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西部开发[J]. 周井田,张世晨.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开拓农村市场促进西部大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