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案例2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振动时效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节能案例2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振动时效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一、节能案例研究2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振动时效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涛[1](2019)在《CM纸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客观上为造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造纸工业迅猛发展,纸与纸板生产量和消费量先后超越日本和美国,成为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受宏观形势影响,造纸行业增长乏力,并面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我国造纸企业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经济发展趋势,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经营方式的调整,才能适应不断严苛的外部环境。CM纸业公司是中国造纸行业龙头企业,自创立以来,历经6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以造纸、金融、浆纤、地产、矿业五大板块为主体,同时涉足林业、建材、物流等多个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造纸行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行业也经历了从产能不足到产能过剩的转变,同时面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较低、综合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CM纸业公司作为行业代表性企业,同样面临以上困扰。本文以CM纸业公司的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运用,对CM纸业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较为充实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企业战略,以发掘企业发展的下一个增长点。本文研究过程中,利用PEST分析及竞争力模型对CM纸业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从硬件条件、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无形资产及竞争优势等方面对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使用SWOT分析法对公司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公司愿景与使命,确定公司应当采取“相关多元化”总体战略和“最优成本供应商”竞争战略;最后,为确保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提出了保障战略实施的5项相应措施。

唐兴军[2](2016)在《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嵌入性治理是强调国家、行业协会与企业(市场)在坚守固有边界的同时又相互嵌入,这种嵌入既有源自国家的自主嵌入,也有因行业协会要求与依赖下的被动嵌入,二者在形式上相对分立,职能上交互嵌入的行业治理新模式。论文认为,嵌入性治理较之于传统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解决了以下几个现实问题:首先,通过政治嵌入行业协会之中,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与转型、市场自律与调控中的积极作用,避免了国家直接干预行业企业的弊病,消除了国家“越俎代庖”的职能越位与错位等不和谐的市场治理方式,构建起现代柔性的市场调控手段;其次,国家通过组织、制度与利益嵌入,与行业协会建立起共生关系,消除了社会经济精英主动挑战执政党与国家权威的动力;再次,由于国家嵌入行业协会,并逐步内化到行业协会的组织肌体之中,增强了其汲取市场社会资源的能力,增加了国家社会互动的机会,夯实了执政党与政府的社会基础;最后,嵌入性治理能够更好的整合行业信息,减少信息在权力系统中传递的时间与失误,降低行政成本,有效缓冲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摩擦。国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嵌入行业协会之中:一是制度嵌入,即国家依靠公共权力的强制手段与法律制度规训,实现对行业协会监督管理、引导规制的目标,制度嵌入的最优状态是行业协会治理的法治化;二是组织嵌入,即执政党和政府将组织植入并内化到行业协会之中,通过人员安排,组织架构、价值引领来实现对行业协会的引导与控制;三是利益嵌入,国家通过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等经济利益诱导,促使行业协会朝着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方向发展。三种嵌入机制之间互相联结,相互增进,继而为嵌入性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制度嵌入一方面为行业协会的存续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增进了行业协会内部的规范化治理,促使行业协会积极有序地参与行业发展规制与自律;组织嵌入有利于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与国家—市场体系有机衔接,通过执政党与政府的组织植入,确保行业协会行动方向与国家治理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增强行业协会的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嵌入有利于夯实执政党与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执政党的社会利益整合功能;利益嵌入则是行业协会拓展公共空间,获取自身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重要渠道。对执政党和政府而言,利益嵌入行业协会之中,有助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个案研究发现,国家嵌入对行业协会的合法性地位、组织结构、社会资源的汲取产生了积极的形塑作用,国家通过制度、组织与利益等路径嵌入行业协会之中,行业协会依据自身及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进行策略性行动。通过互动交汇,行业协会原有的自主性逻辑以反嵌入和妥协的形式纳入到国家治理中。基于资源依赖与合法性追求的动机,行业协会对行业企业和国家产生双向依赖的形态,嵌入性治理体现了权力行使过程的一种转化,即国家在社会之上行使权力转化为通过社会行使权力。但是,国家作为嵌入主体,行业协会作为嵌入客体,双方在深入和持久的互动博弈过程中,国家往往通过调适嵌入方式以试图加深对行业协会的嵌入层次和程度;而行业协会为获得合法性地位和行政性资源,不但乐于接受国家的嵌入,而且借助政府等公共权力资源对政府职能进行反嵌入,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型塑、联动嵌入、协同治理的网络格局,但是双方没有边界的互嵌将导致嵌入过度,最终导致行业协会的组织趋同僵化、治理绩效低下,因此适度嵌入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国家适度嵌入行业协会的实现有赖于嵌入机制的优化与改善:在制度嵌入方面,建立适度的规制与宽松的制度环境,减少对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的微观干预,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制度供给要以制度需求为基础,防止制度供给过剩和制度网络过密。在组织嵌入方面,规范执政党与政府等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厘清国家与社会的边界。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与部门设置要以行业发展和会员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政府的指令或政府职能的转移为中心,避免行业协会内化为“二政府”;淡化行业协会党组织的政治职能,强化其利益整合与服务职能。在利益嵌入方面,以项目制推进行业协会治理,构建开放的利益吸纳与整合机制,同时注重提升行业协会的自主治理与行业服务能力,行业协会在参与行业治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中应以服务会员企业和整个行业为中心,而不是以契合政府利益,取悦于权力部门为目标。研究还表明:嵌入性治理绩效取决于国家嵌入程度,适度的政治嵌入有助于构建良性互动的合作治理体系,过度嵌入则导致行业协会的内卷化与自主性缺失。从本原来讲,行业协会应从属于市场和社会,而不是从属于国家(或政府)。要防止国家过度的自主性扩展,需要国家行为制度化和国家权力制约化,前者依托于法治建设,后者依托于民主建设。国家的组织嵌入、利益嵌入都需要以制度嵌入为基础,改变国家以自身需求为中心吸纳整合行业利益的单向度传统管理体制,不断拓展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构建制度化、法治化的参与机制,将组织嵌入、观念利益嵌入逐步转向制度嵌入。这就要求国家在嵌入行业协会的过程中,坚持适度原则,通过调适制度嵌入、组织嵌入和利益嵌入的方式与程度,增进治理绩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李子伦[3](2015)在《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文中认为总结人类千年发展史和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成败教训,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以工业革命为发端的产业结构升级历程既是启动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动力,也是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性时期,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前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唯有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突破口,从供给端发力,在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以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内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应运而生,即应当如何定位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以现代化的经济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助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本文以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国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知识分立和政府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在探明产业结构升级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综合权衡市场效率、市场失灵问题和政府失灵问题,勾勒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定位的新蓝图。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内涵是人的劳动行为不断搜寻、组合并批量复制类似信息群以及不同种类信息群,通过实现信息群结构关系的不断变迁而满足或更好满足人的需要及其组合的过程。信息分散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以探索并发现默会知识的自发性市场秩序较面对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约束的政府的比较优势。加之政府行为的自身利益偏好属性,在以弥补市场失灵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介入的限制框架基础上,实现从强制干预型政府向增进扩展市场型政府的让渡必然成为构建现代经济治理格局的主体逻辑。第1章论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价值,在回顾评价了目前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干预思想的两大主要理论基础即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之后,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出发,研究了政府从强制干预型向增进扩展市场型的转变在由单极独揽到多极共治的权力解构和各级公共权力相对化已成定局的当今中国基本国情下的重要意义。本章还系统回顾了涉及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学派在内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第2章从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入手,通过劳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对立与统一的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即是以搜寻、组合并批量复制信息组合为本质的劳动过程在总量和结构层面的扩张。从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脉络的总结可以提炼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两种方式即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前者包括既存有效信息复制速率提高和不完全一致信息组合的复制,后者指新信息组合的复制。从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精神。本章还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和节能环保能力在内的具有公共品属性和外部性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概念,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基础。第3章从对市场过程理论的分析得出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确立应当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原则,具体表现在保护产权、管理并协调市场信息传递和维护市场组织效率三点旨在维护市场机制的职能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一点旨在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职能。第4章以建国以来的美国、 “二战”后的日本和结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渡时期的拉美地区为比较对象,通过对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的借鉴性回顾,对日本战后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和对拉美地区不同国家政府职能分化所展现的不同产业结构升级绩效诠释了以维护市场为首要责任,以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为重要职能的政府职能选择原则,并系统探讨了产业政策的效率问题。第5章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职能变迁历程进行了总结性回顾。第6章建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并实证检验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效率。第7章为我国准确界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主要贡献有:(1)完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体系,探究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内涵。(2)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理论框架。(3)比较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国际实践经验与教训。(4)尝试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和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绩效。(5)给出了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政策建议。

陈剑[4](2015)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急剧扩大,由此引发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性共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上的提出使节能减排的战略地位在执政思路上给予确保。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促进节能减排,不仅可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条件。节能服务产业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已取得卓着成效。节能服务企业是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主体,属于生产性服务行业,专业技术性强,寄望于引领我国节能环保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快速成长对于促进节能减排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节能服务企业因规模偏小、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呈现出成长动力不足的态势。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成为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理论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性研究我国节能服务企业成长的动力因素及其与成长绩效的关系。为此:首先,对节能服务企业、价值链理论、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为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研究做基础;其次,利用价值链(网)理论,系统研究节能服务企业,分析节能服务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构成,利用价值网理论,构造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并深入研究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的价值创造机理、优势、共生性、主体选择以及价值分配策略,结合节能服务企业的国际比较,得到节能服务企业成长的动力因素,分析各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据此构建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概念模型并设计调查问卷;再次,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收集的有效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到拟合优度最佳结构方程模型。最后,根据最优拟合优度结构方程模型,基于价值链理论,构建我国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辛鹏[5](2015)在《振动时效法消除结构残余应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整机装配体及外框架、内框和反射镜总成等零部件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试验法对结构时效振动参数上的选择,以及对复杂装配体多方向残余应力消除不均的问题,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量结构实际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采用有限元仿真确定时效参数,进行振动时效处理,建立结构零部件、整机装配体结构消应力最佳的工艺,最终达到确定结构最佳振动时效参数的目的。首先使用X射线衍射法对各结构残余应力分布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测量和研究。根据所选结构材料属性和X射线测量的特点,采用了X射线衍射法中的sin2Ψ法对结构残余应力情况进行了测量。运用X射线测得整机装配体、外框架、内框及反射镜总成结构所选点的残余应力大小。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MESH和ANSYS建立了外框架、内框和反射镜总成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约束模态分析。对各零部件结构进行谐响应分析,依次取不同的激振频率和激振力幅值,计算结构的最大动应力,并依据仿真结果建立结构最大动应力与激振频率和激振力幅值的关系曲线。根据仿真结果选择了反射镜及“法兰盘+支架”结构的激振频率、激振力、激振点、支撑点等时效参数。采用频谱谐波时效法对整机装配体进行残余应力应力消除试验。由于整机装配体结构复杂,残余应力分布多样化,传统的振动时效已经不能满足应力消除需求。运用有限元法建立整机装配体模型,得到装配体约束下的固有频率及模态振型,选取其中5个对关键部位振动影响较大的振型作为主振型,进行混合叠加施振,消除和均化各方向的残余应力。根据有限元法确定了整机零部件结构的振动时效参数,组建振动消应力试验装置对外框架、内框和反射镜总成结构进行振动时效处理。测量试验后结构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分析时效结果;利用正交实验法,以外框架和反射镜总成结构作为试验对象,通过对5组不同试验参数的时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行振动时效工艺参数优化。以试验结果为基础,分析不同结构试验结果,得到结构材料对振动时效效果的重要性这一结论,为进一步进行振动时效理论分析提供了基础。

张磊[6](2013)在《超声振动时效工艺参数对效果的影响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过冷热加工的金属构件中很容易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存在会导致工件结构形状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会使工件开裂或变形。消除工件的残余应力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自然时效、热时效和振动时效。振动时效以其低能耗、低成本、效率高等优点,正迅速取代传统的自然时效和热时效。目前国内外振动时效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频振动时效,激振频率一般低于200Hz,主要应用于大型的构件,而一些小型结构件的一阶共振频率(固有频率)就已超出低频激振器的频率范围,因此无法用低频振动进行时效处理。超声振动时效的激振频率可达15KHz以上,适用于固有频率较高小型零件的振动时效处理。超声振动时效的振幅小,处理后的构件不易产生疲劳损伤,尺寸稳定性也更好。但目前对超声振动时效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消除应力的机理尚无定论,工艺参数的选择还没有统一标准。本文根据超声振动时效消除金属残余应力的原理,系统地分析了小型结构件超声振动时效处理时工艺参数选择的要求,并通过实验对时效效果进行研究,证明超声振动时效对消除小型工件残余应力效果明显,振动时效的效率也比较高。为以后超声振动时效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与推广起到参考作用。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超声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在超声波振动时效的实际应用和实验中,影响该工艺的参数很多,其中重要的参数有:激振振幅,激振频率、激振时间和激振节点的控制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振动时效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在一段时间内,消除的残余应力也再增加,但是,超声振动时效系统提供的最大激振振幅是一定的,即最大激振应力一定,当最大激振应力与残余应力的叠加不能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时,即使增加激振时间也不能消除残余应力。(2)弹塑性横向弯曲理论研究本课题首次把弹塑性横向弯曲理论应用在超声振动时效的理论研究中,利用弹塑性横向弯曲理论对杆件中残余应力的计算,可为超声振动时效实验中选择超声波发生器和超声波换能器,设计超声波变幅杆等提供数值依据,而对超声激振应力的计算可以确定超声振动时效实验中对杆件施加的集中载荷的范围。为以后的超声振动时效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3)测量残余应力新方法的探索本课题结合弹塑性横向弯曲理论首次提出了运用残余曲率计算残余应力的新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压力机在试杆的中间施加集中荷载,使其产生弹塑性变形,以模拟实际生产过程中金属构件中残余应力的形成。在实验分析中,运用大型工具显微镜测量压弯杆件的最大挠度值,然后在超声波振动装置上进行超声振动时效处理,再对时效处理后的杆件测量最大挠度值,进而计算出残余曲率,再根据残余曲率求得残余应力,并对超声振动时效效果进行分析。

张厚琛[7](2011)在《高频激振时效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激振时效是一种新兴的时效方式,与传统的自然时效和热时效相比具有处理周期短、能源消耗少、操作简单等优势,特别适合于对大型构件进行时效处理。但是由于目前对于激振时效机理及装置的研究并不成熟,所以尚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因此,针对激振时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在了解残余应力产生原因及消除途径的基础上对激振时效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超声波磁致伸缩换能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成功的研制出了能够有效消除残余应力的高频激振时效装置。装置由振子、变幅杆和激振源三个部分组成:在对磁致伸缩材料的磁致伸缩性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解析法推导出变压器形换能器的机电状态方程和机械等效图,并研制出了能够产生超声振动的振子;对不同形状的变幅杆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选用圆锥形平滑过渡的阶梯形变幅杆对振子的振速进行放大,采用解析法推导出其机械振动方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变幅杆的结构尺寸,并运用ANSYS软件对变幅杆进行模态和谐振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设计出了能够给振子提供交变流电的激振源,它由整流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匹配电路等组成,通过调试和优化使整个系统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运用所研制的激振时效装置对焊接钢板进行消除应力的实验,使用盲孔法来测试应力的大小。对激振时效前后的残余应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装置可有效地消除和均化残余应力。

芦广苹[8](2009)在《基于小波分析的振动时效系统》文中认为金属构件在焊接、冲压、铸造和其它许多加工中,均有可能形成残余应力。在许多情况下,残余应力的存在会对构件的机械性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残余应力的消除问题成为许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消除残余应力方法是自然时效和热时效。由于能源危机,6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振动时效。与传统时效方法相比,振动时效具有投资少、生产周期短、使用方便、节约能源等优点。传统的振动时效扫频判峰技术是时域扫频判峰方法,其缺点是产生的噪音大,耗费时间长,时效加工效率低。为了能更有效地实现整个系统,频域扫频判峰方法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传统的频谱分析是快速傅立叶变换,其在分析平稳信号时比较有优势,但是对于非平稳信号却不太适用。仅给出时域或者频域信息对于非平稳信号来说信息不够充分,时频分析更适用于非平稳信号的分析。本文中介绍了快速傅立叶变换、窗口傅立叶变换和几种小波变换。小波变换将信号分解到各个频段,每个尺度对应着一种频率分辨率,人们可以分别分析各个尺度上的信号。其中,谐波小波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信号处理工具,它是一种具有盒形频谱特性并且解析表达式简单的小波。谐波小波是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及其逆变换(IFFT)的快速算法,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数值运算,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利用功能强大的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在PC机上编写振动时效的测控系统,使得编制、修改和调试变得更加方便,同时开发周期也大大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进一步探索振动时效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对时效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罗显莅[9](2009)在《基于扫频方法的振动时效设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振动时效在国外称之为VSR(Vibratory Stress Relief)技术,就是利用振动消除残余应力的技术手段。具体的说,就是用振动的办法,反复地对有残余应力的构件施加循环载荷,使构件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随之残余应力得到松弛,从而使构件的尺寸稳定下来。由于其具有比传统热时效和自然时效在节能减排、快速性方面的巨大优势,目前,国内外振动时效的利用正在逐步趋于普及化。特别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本论文着重分析了振动时效的机理、基于扫频方法的振动时效理论基础,介绍了振动时效工艺及效果评定方法。介绍了振动时效效果评定的国家标准,幅频曲线A—f振后比振前的峰值升高或峰值左移或带宽变窄或者是扫频A—t曲线上升后变平或者上升后下降然后变平。振动时效处理过程就是将激振器刚性地夹持在零件的适当位置,调节激振频率,使零件在其固有频率下共振一定时间。扫频时将传感器置于工件上传感器把接收到的振动信号送往分析系统,分析出来三阶以上固有频率。工件在规定各阶固有频率和振动强度下振动到要求的时间后,振动时效工艺过程即告结束。本论文主要工作还包括,振动时效硬件系统的搭建、软件开发和模态实验验证。软件开发,主要包括PID控制电机转速模块、高速数据采集模块和扫频分析模块。利用扫频分析得到三阶以上固有频率,从中优选1-2个频率,在规定的振动强度和时间下进行激振就可以达到时效效果。本着严谨的实验科学精神,用模态分析系统DASPVIO做了模态实验验证,以证明扫频分析系统的有效性。

王正奎[10](2008)在《基于ARM的振动时效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振动时效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起来。它来源于当工件加工出来后,其内部会存在一种内应力,这种内应力对工件本身是有害的,它会使工件发生塑性变形、降低工件的抗腐蚀性、缩短工件的使用寿命等。振动时效技术就是一种以振动方式来消除工件内应力的方法。振动时效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通过与工件绑定在一起的激振器来带动工件从静止开始逐渐加速振动,在振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工件的振动参数进行分析,得到工件的固有频率和谐振频率,然后让激振器带动工件在其固有频率和谐振频率位置持续振动数分钟,就可以有效的实现消除或均化内应力的目的。为了能更有效地实现整个系统,如何快速地寻找到工件的固有频率和谐振频率,如何高效地完成系统的复杂控制就成为研究振动时效时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传统的振动时效设备有二种。一种是基于单片机开发的。基于单片机的处理能力及资源的有限性,这种设备无法实现一些复杂的算法与技术,无论是从显示能力还是处理能力都非常有限,时效时间也很长。另一种振动时效设备是基于工控机开发的,即上位机采用工控机进行控制处理,下位机采用单片机进行数据的采集。这种振动时效设备虽然比第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时效设备功能要强大,但是却是以高额的成本以为代价的。所以以上二种振动时效设备的缺点都成为阻碍振动时效设备发展的因素。本系统采用ARM作为主处理器,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振动时效设备的缺点。ARM处理器比单片机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另外它有非常丰富的片上资源可以供开发使用,使用户可以省去很多复杂的外围电路。基于ARM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本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复杂的算法,而且相对于基于工控机的系统,大大的降低了开发成本与占地面积。另外在算法方面,本系统采用了频谱分析的方法,做为核心的寻找工件固有频率和谐振频率方法。正确快速找到工件的固有频率是开发一个实用与高效的振动时效系统的关键所在。本系统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做为频谱分析的主要工具,因为傅立叶变换可以将信号从时域内转换成信号的频域分析。本系统采用这种频域扫频判峰,而没有采用时域扫频判峰,大大减少了振动时效的时间。

二、节能案例研究2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振动时效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能案例研究2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振动时效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M纸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2.1.1 传统战略管理理论
        2.1.2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2.1.3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2.2 企业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
        2.2.1 企业总体战略
        2.2.2 企业竞争战略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过程
        2.3.1 战略分析阶段
        2.3.2 战略选择阶段
        2.3.3 战略实施与控制阶段
第三章 CM纸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的分析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3 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第四章 CM纸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CM纸业公司概况
    4.2 CM纸业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4.2.1 硬件条件分析
        4.2.2 人力资源分析
        4.2.3 财务资源分析
        4.2.4 无形资产分析
    4.3 CM纸业公司竞争能力分析
        4.3.1 规模效益明显
        4.3.2 研发能力强大
        4.3.3 用人理念先进
        4.3.4 环保意识强烈
    4.4 CM纸业公司核心竞争力识别
第五章 CM纸业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
    5.1 CM纸业公司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遇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2 基于SWOT矩阵的CM纸业公司战略选择
        5.2.1 公司发展备选战略
        5.2.2 备选战略的评价和选择
    5.3 CM纸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5.3.1 发展指导思想
        5.3.2 公司战略目标
        5.3.3 公司发展战略
第六章 CM纸业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
    6.1 增加研发基础设施投入
    6.2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6.3 把握国内产业并购时机
    6.4 强化资本整合运营能力
    6.5 推广生产全流程碳足迹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文献回顾述评
        一、从商会到行业协会: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对象的扩展
        二、从控制到治理:国家对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变迁的研究
        三、政治嵌入: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新命题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理论基础
        二、嵌入性治理现实背景与理论假设
        三、嵌入机制:几个核心要素界定
        四、嵌入性治理分析框架
第三章 行业协会的生成与发展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适: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一、总体性社会: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结构
        二、调适与互动: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社会关系变迁
    第二节 全能型政府的转型:自上而下生成的行业协会
        一、从划桨到掌舵:执政党与政府权力的收缩
        二、从部门到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下而上生成的行业协会
        一、自由竞争的市场治理机制需要行业协会参与
        二、多元分化的利益结构促成行业协会的生成
    第四节 上海行业协会产生及其发展变迁
        一、恢复起步:政府主导下上海行业协会的萌芽
        二、快速成长:市场与政府合力推动下上海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逐步完善走向成熟阶段:嵌入性治理下上海协会的转型
第四章 从全面管控走向嵌入型监管: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第一节 上海有色金属产业及其管理体制的沿革
        一、同业公会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有色金属行业
    第二节 政府转型与市场成熟: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诞生
        一、政府放权:管理体制调整与管理权限下放
        二、市场的成长:企业自主经营权限与能力提升
        三、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市场自组织的生成
    第三节 嵌入性治理:政府与有色行业协会伙伴关系的构建
        一、上海有色行业协会治理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互动协作治理机制的构建
        三、从伙伴关系到相互嵌入
第五章 嵌入机制: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制度、组织与利益互动
    第一节 制度嵌入:制度环境与行业规制
        一、行业协会的制度体系与制度环境
        二、行业协会内部治理中的制度嵌入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治理与规制中的制度嵌入
    第二节 组织嵌入:协会党建与枢纽堑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中执政党的组织建设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嵌入
        三、业务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机构的嵌入
    第三节 利益嵌入:政府购买服务与行业协会评估
        一、思想建设与争先创优中的利益观念引领
        二、行业协会评估与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利益嵌入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嵌入过度: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困境
    第一节 制度嵌入过度:制度供给过剩与产业规制中的国家主导
        一、制度供给过剩
        二、产业规制中的国家主导
    第二节 组织嵌入过度:组织吸纳与行业协会内卷化
        一、执政党与政府的全面组织吸纳
        二、行业协会行政化
        三、行业协会组织趋同与“内卷化”
    第三节 利益嵌入过度:利益失衡与代表性缺失
        一、国家与单一会员的控制:集体行动的困境
        二、代表性缺失:会员利益还是行业利益
        三、利益媾通: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谋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嵌入性治理:行业协会治理现代化的抉择
    第一节 嵌入与脱嵌:治理现代化中的国家与行业协会关系
        一、脱钩而不是脱嵌
        二、嵌入程度:适度抑或过度
    第二节 制度嵌入优化:供需平衡与现代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适度的规制与宽松的制度环境
        二、适量的制度供给与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组织嵌入调适:枢纽型党组织与有限政府的构建
        一、回归行业:枢纽型党组织的构建
        二、服务替代行政:有限政府的构建
    第四节 利益嵌入调整:代表性与利益整合能力的提升
        一、提升行业协会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利益嵌入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理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逻辑
        1.1.2 市场决定:经济治理思维的根本性变革
    1.2 相关理论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放经济体下的产业结构自发升级——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2.2 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追赶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2.3 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产业结构转移理论
        1.2.4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角色——从强制干预型到强化市场型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论文重要概念界定与区分
        1.4.1 政府与国家
        1.4.2 产业与产业结构
        1.4.3 产业政策与政府职能
    1.5 论文可能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可能创新
        1.5.2 论文不足
2 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1 经济增长
        2.1.1 需要与人类行为
        2.1.2 劳动行为与经济增长的本质
        2.1.3 从经济增长思想史看经济增长的三种方式
    2.2 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2.1 从劳动行为的本质看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2.2 从经济增长看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形式
        2.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2.3.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概念的提出
        2.3.2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的外延
        2.3.3 以公共品为基本属性和外部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3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与市场的权衡
    3.1 从市场过程理论看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3.1.1 市场过程理论简介
        3.1.2 市场主体决策自由的作用
        3.1.3 市场价格机制的特性
        3.1.4 市场竞争机制的本质
        3.1.5 市场供需机制的作用
        3.1.6 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决定性作用
    3.2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原因
        3.2.1 外部性与市场供给失灵
        3.2.2 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失效
        3.2.3 规模递增与垄断组织结构
    3.3 国家理论中的政府职能演替
        3.3.1 制度契约论视角下的政府——合作之手
        3.3.2 古典经济学中的政府——扞卫之手
        3.3.3 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掠夺之手
        3.3.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政府——阶级间暴力压迫的工具
        3.3.5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政府——诺斯悖论
        3.3.6 小结
    3.4 结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
        3.4.1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塑造合格市场主体
        3.4.2 加强市场监管构建透明健全市场体系
        3.4.3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确保市场组织效率
        3.4.4 合理运用经济政策有效弥补公共品市场供给失灵
4 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的新比较经济学分析
    4.1 自由市场经济体的经验:以美国为例
        4.1.1 一般性制度构建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4.1.2 支持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
        4.1.3 从美国信息产业崛起看政府的优选产业政策
    4.2 从“通产省奇迹”到“失去的十年”: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反思
        4.2.1 以通产省为核心的日本产业政策奇迹(1945-1973)
        4.2.2 九十年代“失去十年”的深层原因
        4.2.3 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反思
    4.3 从拉美国家产业结构矮化看政府的失败——结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度时期
        4.3.1 过度时期的产业结构矮化
        4.3.2 结构主义时代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4.3.3 对拉美国家政府失败的反思
5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变迁历程
    5.1 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1.1 总路线指引下的产业政策
        5.1.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1.3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产业结构失衡
    5.2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2.1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政策
        5.2.2 转轨摩擦中的体制变革
        5.2.3 产业结构的恢复性调整
    5.3 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3.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产业政策
        5.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5.3.3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
    5.4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5.4.1 经济体制是决定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
        5.4.2 国家产业政策有效性值得商榷
        5.4.3 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是政府职能的着力点
6 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的实证计量分析
    6.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1.1 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标准
        6.1.2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6.1.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相关性
    6.2 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化改革红利
        6.2.1 市场化进程指标体系构建
        6.2.2 市场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面板数据测算
        6.2.3 市场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面板模型
    6.3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中的财税政策效应
        6.3.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国际比较
        6.3.2 财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历史统计分析
        6.3.3 财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时间序列模型
7 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确保市场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决定性作用
        7.1.1 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7.1.2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7.1.3 建立新型市场监管体制
    7.2 深化国企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产权体系和企业制度重塑合格市场主体
        7.2.1 以完善产权制度为保障,锻造市场决定的发展新逻辑
        7.2.2 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导向,走出国有资本管理模式改革新道路
        7.2.3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抓手,构建国有企业运营新形式
    7.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7.3.1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3.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育高效技术市场
        7.3.3 深化公共科技资源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7.4 以财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依托,构建市场决定的大国经济下现代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7.4.1 健全中央与地方间财政体制,重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中的政府间责任与权力配置
        7.4.2 建立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制度,铸就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7.4.3 加强财税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建立统一完整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意义
    1.2 本文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
        1.2.1 本文结构安排
        1.2.2 本文的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节能服务企业相关研究现状
        2.1.1 节能服务企业相关研究
        2.1.2 节能服务企业相关研究评述
    2.2 价值链理论研究现状
        2.2.1 价值链理论研究
        2.2.2 价值链理论研究评述
    2.3 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研究现状
        2.3.1 成长动力机制研究
        2.3.2 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第三章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链研究
    3.1 节能服务企业及其特点
        3.1.1 节能服务企业
        3.1.2 节能服务企业运作机制
        3.1.3 节能服务企业的外部性分析
    3.2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链分析
        3.2.1 传统价值链理论
        3.2.2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链分析
    3.3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分析
        3.3.1 价值网理论
        3.3.2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的结构
        3.3.3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创造的价值分析
        3.3.4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优势分析
        3.3.5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共生性分析
    3.4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的主体选择
        3.4.1 主体选择的基础
        3.4.2 交易成本决定主体选择
    3.5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的价值分配博弈分析
        3.5.1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的价值分配策略
        3.5.2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的价值分配议价策略
第四章 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4.1 我国节能服务企业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4.1.1 我国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
        4.1.2 我国节能服务企业成长的问题分析
    4.2 发达国家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经验
        4.2.1 美国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经验
        4.2.2 日本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经验
        4.2.3 德国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经验
        4.2.4 加拿大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经验
    4.3 发达国家节能服务企业成长经验启示
第五章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概念模型的构建及调查问卷设计
    5.1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概念模型的构建
    5.2 动力因素内涵分析与相关假设
        5.2.1 前提变量内涵分析及相关假设
        5.2.2 结果变量内涵分析
    5.3 问卷设计及可测变量设定
        5.3.1 问卷设计
        5.3.2 可测变量的设定
第六章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调查数据的收集及描述性统计
        6.1.1 调查数据的收集
        6.1.2 调查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6.2.1 数据的信度检验
        6.2.2 数据的效度检验
    6.3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6.4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结构方程模型运算
        6.4.1 参数估计方法选择
        6.4.2 相关参数估计
        6.4.3 初始模型评价
        6.4.4 模型拟合评价
    6.5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结构模型的修正
        6.5.1 模型修正指标
        6.5.2 潜变量、观察变量以及路径修正
    6.6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结构模型解释
        6.6.1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因素作用机理
        6.6.2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因素作用效果分析
第七章 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构建与管理
    7.1 基于价值链(网)的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构建
        7.1.1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链特征
        7.1.2 节能服务企业价值网特征
        7.1.3 基于价值链(网)的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
    7.2 完善节能服务企业的政策支持机制
        7.2.1 完善节能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7.2.2 规范节能服务行业制度
        7.2.3 建立长效的财政和税收激励机制
        7.2.4 政府主导,构建节能服务公共信息平台
    7.3 构建节能服务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支持机制
        7.3.1 鼓励银行针对节能服务企业的金融创新
        7.3.2 建立多层次节能服务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7.3.3 发展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租赁
        7.3.4 拓展其他融资渠道
    7.4 节能服务企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
        7.4.1 建立节能服务“产学研”联盟
        7.4.2 加强节能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7.4.3 发挥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的协同效应
        7.4.4 加强节能服务人才培养与管理
    7.5 节能服务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机制
        7.5.1 实施聚焦战略,规模化发展
        7.5.2 节能服务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策略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我国节能服务企业成长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5)振动时效法消除结构残余应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机械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
        1.2.1 机械加工中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
        1.2.2 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
    1.3 振动时效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振动时效国外研究现状
        1.3.2 振动时效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X 射线衍射法测量各结构残余应力
    2.1 X 射线衍射法基础介绍
        2.1.1 残余应力测量方法总结比较
        2.1.2 X 射线衍射法研究现状
    2.2 X 射线衍射法测量各结构材料残余应力研究
    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2.3.1 测试设备及测试软件
        2.3.2 整机装配体残余应力测量结果
        2.3.3 整机零部件结构残余应力测量结果
        2.3.4 残余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机零部件结构有限元仿真与时效参数的确定
    3.1 有限元方法及软件介绍
        3.1.1 有限元方法介绍
        3.1.2 有限元软件使用情况
    3.2 外框架结构有限元仿真及时效参数确定
        3.2.1 外框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2.2 振动时效参数的确定
    3.3 内框结构有限元仿真及时效参数确定
        3.3.1 内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3.2 振动时效参数的确定
    3.4 反射镜总成结构有限元仿真及时效参数确定
        3.4.1 反射镜总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4.2 振动时效参数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机零部件振动时效试验
    4.1 振动时效试验机理
        4.1.1 力学解释
        4.1.2 金属物理学解释
    4.2 整机零部件振动时效试验
        4.2.1 外框架结构振动消应力试验
        4.2.2 内框结构振动消应力试验
        4.2.3 反射镜总成结构振动消应力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机装配体频谱谐波时效技术研究
    5.1 频谱谐波时效技术简介
        5.1.1 频谱谐波时效技术的发展
        5.1.2 频谱谐波时效与亚共振时效的区别和优劣势
    5.2 整机装配体频谱谐波时效参数的确定
        5.2.1 建立整机有限元模型
        5.2.2 整机模态分析
        5.2.3 频谱谐波时效激振频率的选择
    5.3 整机频谱谐波时效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振动时效工艺参数的优化及结果分析
    6.1 正交实验法优化振动时效工艺参数
        6.1.1 正交实验法原理
        6.1.2 对外框架和反射镜总成正交试验获取最优振动时效参数
    6.2 振动时效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超声振动时效工艺参数对效果的影响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振动时效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1 振动时效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1.2 振动时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2 目前振动时效存在的问题
    1.3 超声振动时效工艺概述
        1.3.1 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
        1.3.2 振动时效的分类
        1.3.3 超声振动时效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振动时效机理
    2.1 残余应力的分类和产生原因
        2.1.1 残余应力的分类
        2.1.2 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
    2.2 残余应力的影响
    2.3 残余应力的消除
    2.4 残余应力的测量
        2.4.1 机械测定法
        2.4.2 物理测定法
    2.5 低频振动时效机理
    2.6 超声振动时效机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振动时效的工艺参数及效果评定方法
    3.1 超声振动时效的工艺参数
        3.1.1 激振振幅
        3.1.2 激振频率
        3.1.3 激振时间
        3.1.4 激振节点的控制
    3.2 超声振动时效的效果评定方法
        3.2.1 参数曲线观测法
        3.2.2 精度稳定性检测法
        3.2.3 残余应力测量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振动时效装置研究
    4.1 国内外超声振动系统研究概述
    4.2 超声振动时效装置的搭建
        4.2.1 超声波发生器
        4.2.2 超声波换能器
        4.2.3 超声波变幅器
    4.3 超声波变幅器的设计
        4.3.1 超声波传振杆的设计
        4.3.2 超声波变幅杆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振动时效的实验研究
    5.1 超声振动时效的可行性分析
        5.1.1 实验试件的设计
        5.1.2 超声振动激振应力的计算
        5.1.3 弯曲杆件中残余应力的计算
        5.1.4 实验可行性分析
    5.2 超声振动时效的实验研究
        5.2.1 搭建压力机平台
        5.2.2 超声振动时效系统的组建
        5.2.3 挠度值测量
        5.2.4 超声振动时效实验
        5.2.5 超声振动时效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高频激振时效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激振时效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概述
    2.2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及消除
    2.3 激振时效机理分析
        2.3.1 宏观机理
        2.3.2 基于细观力学分析激振时效微观机理
        2.3.3 激振时效微观机理
    2.4 激振时效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2.4.1 换能器的分类
        2.4.2 总体方案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子的设计与研究
    3.1 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机理
    3.2 振子的结构及特性分析
        3.2.1 磁致伸缩方程
        3.2.2 振子的机电状态方程及机械等效图
    3.3 振子参数的设计
        3.3.1 振子纵向尺寸的计算
        3.3.2 振子所需电压和电流的计算
        3.3.3 振子衡截面积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致伸缩换能器变幅杆的设计与研究
    4.1 变幅杆的种类及选型
    4.2 变幅杆的设计与计算
        4.2.1 变幅杆的设计步骤
        4.2.2 变幅杆的波动方程
        4.2.3 变幅杆的设计
    4.3 基于ANSYS的变幅杆的分析
        4.3.1 ANSYS简介
        4.3.2 基于ANSYS的模态仿真
        4.3.3 基于ANSYS的谐振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激振源的设计及实验
    5.1 激振源的设计
        5.1.1 激振源的设计方案
        5.1.2 匹配电路的设计
        5.1.3 功率放大电路
    5.2 实验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小波分析的振动时效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振动时效的目的和意义
    1.3 振动消除残余应力工艺发展历史与现状
        1.3.1 振动用于消除残余应力的发展历史
        1.3.2 振动时效国外研究现状
        1.3.3 振动时效国内研究现状
        1.3.4 振动时效工艺效果评定
        1.3.5 振动时效应用的未来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频域扫频判峰算法理论基础
    2.1 信号的分析方法
        2.1.1 采样
        2.1.2 采样定理
    2.2 傅立叶变换的发展
        2.2.1 傅立叶变换
        2.2.2 离散傅立叶变换
        2.2.3 快速傅立叶
        2.2.4 STFT的原理和算法
    2.3 小波变换
        2.3.1 连续小波变换
        2.3.2 离散小波变换
        2.3.3 谐波小波
    2.4 小波变换与傅立叶变换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动信号频谱分析
    3.1 引言
    3.2 离散小波变换与快速傅立叶
    3.3 连续小波变换
        3.3.1 时间-尺度图的分析与研究
        3.3.2 时间-频率图的分析与研究
        3.3.3 连续小波变换与短时傅立叶变换的比较
    3.4 谐波小波的实现与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振动时效系统设计
    4.1 振动时效系统设计
        4.1.1 设备的硬件构成
        4.1.2 振动时效设备软件构成
        4.1.3 系统的工作流程
    4.2 扫频判峰
    4.3 振动时效系统的实现
        4.3.1 虚拟仪器技术
        4.3.2 基于LabVIEW的判峰
        4.3.3 基于LabVIEW的通信
    4.4 振动时效系统的实验结果
        4.4.1 振动信号的判峰结果
        4.4.2 振动时效系统的通信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基于扫频方法的振动时效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振动时效技术简介
        1.3.1 振动时效技术发展历史
        1.3.2 振动时效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1.4 本论文的工作
第2章 振动时效扫频方法的理论基础
    2.1 残余应力
        2.1.1 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
        2.1.2 残余应力的概念
        2.1.3 残余应力的消除
    2.2 振动时效机理
        2.2.1 晶体位错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2.2.2 激振力条件微观分析
        2.2.3 基于塑性微观力学的振动时效机理分析
    2.3 振动时效工艺及效果评定
        2.3.1 振动时效工艺的制定
        2.3.2 振动时效效果评定
        2.3.2.1 残余应力测量法
        2.3.2.2 尺寸精度稳定性检测法
        2.3.2.3 参数曲线评价法
    2.4 振动时效扫频方法理论基础
第3章 振动时效设备的硬件组成
    3.1 本系统硬件组成
        3.1.1 系统框图
        3.1.2 振动时效设备的硬件组成
    3.2 主要硬件简介
        3.2.1 高速数据采集卡PCL818L/HG
        3.2.2 直流电机调速器M1D10
        3.2.3 永磁直流电机激振器
        3.2.4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3.2.5 低通抗混滤波放大器
        3.2.6 卡具
    3.3 接线
        3.3.1 直流电机激振器的接线
        3.3.2 PCL818L/HG卡的接线
        3.3.3 M1D10调速器的配线
第4章 振动时效设备的软件开发
    4.1 本系统软件架构
    4.2 各软件模块功能实现
        4.2.1 电机转速的PID控制模块
        4.2.1.1 PID控制的原理及参数调节
        4.2.1.2 本系统PID模块
        4.2.2 基于中断方式的高速数据采集模块
        4.2.3 扫频分析模块
        4.2.3.1 扫频信号的处理
        4.2.3.2 扫频实验
        4.2.4 优化后的界面
第5章 模态分析与实验验证
    5.1 模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5.2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5.3 实验模态分析
        5.3.1 实验模态分析仪DASP V10
        5.3.2 模态分析实验验证
        5.3.2.1 模态分析实验
        5.3.2.2 扫频分析实验结果
        5.3.2.3 两种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PID源代码
    (2) 扫频分析源代码

(10)基于ARM的振动时效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振动时效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振动时效国内外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3.1 振动时效国外研究现状
        1.3.2 振动时效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基于ARM的振动时效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序言
    2.2 ARM微处理器
    2.3 频谱分析技术理论分析
        2.3.1 信号的分析和处理
        2.3.2 模拟信号数字化
        2.3.3 采样定理
    2.4 频域扫频判峰算法研究
        2.4.1 傅立叶变换
        2.4.2 快速傅立叶变换
    2.5 系统开发流程
    2.6 系统开发平台搭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RM的振动时效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硬件设计及功能介绍
    3.3 系统软件设计
    3.4 振动时效工作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振动时效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引言
    4.2 扫频判峰
    4.3 扫频判峰算法的实现
        4.3.1 数据的采集
        4.3.2 数据预处理
        4.3.3 数据分析
    4.4 频域扫频判峰算法的实现
    4.5 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节能案例研究2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振动时效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M纸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海涛.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7)
  • [2]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D]. 唐兴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3]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D]. 李子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0)
  • [4]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节能服务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 陈剑. 天津大学, 2015(08)
  • [5]振动时效法消除结构残余应力技术研究[D]. 辛鹏.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6]超声振动时效工艺参数对效果的影响及实验研究[D]. 张磊.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7]高频激振时效装置的研究[D]. 张厚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8]基于小波分析的振动时效系统[D]. 芦广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03)
  • [9]基于扫频方法的振动时效设备研究[D]. 罗显莅. 东北大学, 2009(04)
  • [10]基于ARM的振动时效系统设计[D]. 王正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节能案例2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振动时效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