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域存储推出新工具

美国域存储推出新工具

一、美国网域存储推出新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宣[1](2021)在《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网络控制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简称SDN)以控制转发分离作为设计原则,将网络转发设备中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在控制平面采用逻辑集中式控制,并提出控制平面可编程,极大提高了网络控制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但是目前的SDN控制平面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可拓展性问题。同时,在SDN网络仿真领域最重要的是在仿真实验中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和动作,但是当前业界常用的SDN仿真方案却无法兼顾仿真节点的隔离性和仿真系统的性能。为了解决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容器虚拟化技术和SDN控制平面架构展开了详细研究,设计开发了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并提出了基于容器的分布式控制平面架构。首先,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以解决现有仿真系统方案中无法同时兼顾隔离性和性能的问题。首先通过Docker容器技术对SDN设备节点进行封装,利用容器的隔离性实现SDN设备节点之间的隔离,然后分别设计并实现了仿真系统中的管理网络和数据网络。管理网络由通过VXLAN技术实现的Overlay网络实现,数据网络则通过VXLAN技术和VETH技术实现。使用该仿真平台,研究人员能够通过控制数据网络中链路的创建与销毁来实现SDN数据平面网络拓扑的仿真,而且此仿真平台支持自定义SDN设备节点模型以及自定义拓扑。同时,分布式架构使得本平台能够支撑大规模SDN网络拓扑的仿真。其次,针对SDN控制平面架构,本文基于典型的两层分级分域架构设计了集群式分布式控制平面架构。本文将典型的两层分级分域架构作为一个基本的逻辑控制单元,将多个分级分域架构中的超级控制器组成一个集群,以实现控制平面管控能力的提升。针对超级控制器集群和域控制器的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如超级控制器集群中的集群管理模块、集群存储模块和跨域业务处理模块,域控制器的拓扑管理模块、域内业务处理模块和域间业务处理模块。同时,使用容器技术将相应的功能模块与控制器封装在容器中运行,不仅能够提升仿真系统的资源利用率,还能提高控制平面的可扩展性。最后,本文对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以及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架构进行了实验测试。首先对主机内虚拟链路的连通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对完整的SDN仿真进行了连通性测试与性能测试分析,最后对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器进行了流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能够完成SDN网络仿真且可拓展性强,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网络控制架构能够实现对SDN网络的管控。

孙辰昊[2](2020)在《边缘计算中基于异构环境的边缘节点性能特征检测与任务调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规模扩大与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终端接入网络,数据呈井喷式增长。传统云计算的中心化网络架构成为海量数据处理的瓶颈,将数据迁移至边缘侧网络进行处理的边缘计算架构应运而生。边缘节点承载了边缘侧的计算与存储能力,由不同的异构物理设备与硬件资源组成。然而在边缘计算的任务卸载处理过程中,异构边缘节点的资源特征及其性能表现难以被准确感知,缺少真实工作环境下异构边缘节点的性能检测方法。对于边缘计算而言,任务调度与执行是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而对于任务调度的优化工作往往与节点-任务特征关系挂钩。因此在边缘计算中,边缘节点资源性能特征的缺失成为限制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发展与边缘计算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边缘网络中异构边缘节点启发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感知的性能特征检测方法。该方法提出了单一密集型负载模型对资源间的复杂影响进行解耦,通过该模型建立资源利用率矩阵,基于资源相对性能量化算法提取边缘节点同类型资源的相对性能特征,使用相关验证手段确保特征结论的正确性,同时结合资源利用率矩阵与任务负载模型,给出边缘节点内部资源效率相关分析,最终实现对异构边缘节点多维度、系统化的特征检测与描述。同时,基于上述特征检测结果,本文设计了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定义任务调度性能指标,基于节点资源性能特征组合任务调度权重,结合边缘网络结构设计任务调度机制,提供任务调度算法总体设计并构建相应模型。最后,我们通过实验对基于特征权重的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性能进行评估与分析,在任务执行时间以及资源使用效率两个维度上最优调度算法相比对照组的性能差异分别为24.6%、248%。

夏翠娟[3](2020)在《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论图书馆学对数字人文的方法论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数字人文不仅革新了人文研究的范式,还意味着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交流模式。联合各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包括各类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文化记忆机构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以支撑新的研究范式、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交流模式,已经成为共同的呼声。探讨如何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厘清各种责任主体尤其是GLAM机构在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何种角色、承担何种任务、做出何种贡献,有利于帮助图书馆找准角色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整个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单位。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案例调研、实践验证等方法,将"数据基础设施"从"研究基础设施"中剥离出来并作出定义;分析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的一般性功能需求和技术规范,包括跨机构的共建共享、跨网域的开放获取、跨领域的知识融通、跨时空的版本迭代四个方面。以上海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为例,从原理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图书馆的书目控制、规范控制、知识组织、文献循证方法和关联数据、知识图谱、大数据等技术结合起来,有望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贡献。联合各类机构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数据开放互联和知识融通,建设公共性、开放性、持续性的"数据基础设施",是GLAM机构在数字人文大潮中应尽而可尽的责任。图2。参考文献28。

唐登芸[4](2018)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内涵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影响深远的重大判断,这些影响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一段时期内方方面面的工作。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建设网络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遵循矛盾运动变化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出发,系统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这一重大时代理论和网络实践课题。当前全社会正以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系列部署将中国这样一个网络大国建设为网络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被纳入到国家战略之中,意味着网络建设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崭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回应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遇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两者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点上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们网络化生存和发展的崭新形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较短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我国网络社会的发展步伐相适应,党中央在不同时期及时作出顶层设计,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同时国内学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推动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力度不断加大,治理体系日益完善,配套政策不断健全。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思考自身活动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也面临着范式转向的困境,需要在宏观和微观理论的互动和交融中发现新的研究生长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推进“精细化”与宏观性相结合的研究取向,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学科化的各个基本范畴。基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导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时代网民中的接受度、认同度的问题,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如何系统地科学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都必须回应的课题,是一个常论常需、常思常新的话题。本研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中,纳入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阶段的时空下,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有效性所面临的种种冲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应当如何依托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发展而不断优化的创新之道。本文研究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究切入,以“内化何以重要”→“内化什么”→“当下内化得怎么样”→“如何优化内化”的逻辑结构展开,共分四个部分对研究主题及其相关话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的背景、缘由和价值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和西方思想史中与内化问题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为思想资源,搭建研究框架,界定核心概念,辨析相关范畴,奠定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五章),围绕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关系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的研究,一个从静态的视角,一个从动态的视角,对内化的结构逻辑进行了层层展开,是对网络思政内化的系统性、结构性的进一步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要内容及其技术载体的研究,从内容本身、内容形式和内容载体三个维度,对内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内在本质、发展动力的进一步探究。第三部分(第六章),围绕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进行得怎么样这一重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内化工作形成的宝贵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网络思政内化工作这一领域的具体呈现和影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所处的环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中梳理和聚焦,进一步从深度、广度和新度等视角探明影响内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回应“何以可为、何以能为”的问题。第四部分(第七章),围绕着应当怎样改进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以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之上,面对网络思政内化的现实困境和难题,研究提出了“优化、细化、深化”的创新发展对策思路:一是整体优化,把握内化的核心要义,包括理念优化、机制优化和环境优化等;二是内部细化,实现内化的要素融合,推动内化的社会价值与个体建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内在统一;三是多维深化,筑牢内化的发展基石,以新时代为发展坐标、以满足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引、以网络强国战略为机遇,推动网络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并融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线上与线下的隔阂。

任双印[5](2018)在《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社交网络以及智能城市的发展,网络流量仍在迅速增长。流量工程可以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对数据流分布的精确控制,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为关键业务提供所需的服务质量(QoS)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DN)将控制功能从网络设备中剥离形成一个单独的控制层,使得SDN控制器可以获得对网络设备和网络流量的全局视图,这为流量工程的实现和端到端的QoS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演算是计算机网络性能分析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其利用最小加代数理论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端到端服务质量上确界分析理论。本文基于网络演算理论研究了SDN网络中实现流量工程的可行方法和理论系统。我们结合SDN网络模型自下而上分三个层次研究了SDN中端到端的QoS保障和流量工程的实施:首先基于网络演算理论研究了SDN中控制层剥离的网络演算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队列规则中的资源共享机制;其次面向SDN控制层获取的全局视图研究了流量矩阵的提取与评估理论,并基于流量矩阵建立了网络演算矩阵分析模型;之后基于网络演算模型和网络演算矩阵理论研究了SDN网络中的带宽保障和延迟保障的QoS路由。本文的最后研究了SDN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中的应用。依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分析模型在传统网络模型中,研究者基于网络演算展开了流量分析模型、冲突模型以及网络性能上限等方面的研究,而在SDN控制层分离的网络范式中,数据流冲突模型以及网络资源共享机制都与传统的OSI网络架构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依据Openflow交换机的功能结构建立了在SDN控制层剥离架构下交换机的数据流冲突模型,研究了聚合冲突和交换冲突两种情形;基于网络演算分析了通用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了丢尾策略先入先出、随机公平排队和分层口令桶三种资源共享调度策略。这部分的研究工作为网络演算在SDN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为SDN控制层利用网络演算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提供了支撑。(2)软件定义网络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流量矩阵反映整个网络的流量负载情况,为网络规划、流量工程和路由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而流量工程研究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仍有两个,一是监测损耗低且监测、评估精确度高的流量矩阵提取仍有困难,二是如何将流量矩阵有效地用于流量工程和QoS保障仍缺乏完善的理论系统。我们基于SDN中Openflow协议的事件信息,在SDN网络中实现了一种响应式流量矩阵提取与评估算法,通过Openflow指令查询网络中核心链路的流量负载,估测聚合链路的流量信息,构建一个完整的流量矩阵。并基于网络演算理论在流量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矩阵和剩余服务矩阵理论,在SDN中提出了网络演算的矩阵化方法。这部分研究有效地解决了SDN中流量工程应用所面临的工程和理论的部分困难。(3)软件定义网络QoS保障的路由实施流量工程的目的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控制不同的业务选择不同的路径,并对关键业务提供带宽、延迟等QoS保障。在这部分研究中我们基于上述工作中的SDN网络演算分析模型、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理论研究了QoS保障的路由算法,实现了SDN网络中带宽保障路由、延迟保障路由等流量工程功能。并构建了基于Mininet、Ryu和OVS的仿真平台,验证上述路由算法。这部分研究将网络演算分析模型和服务矩阵理论运用于流量工程,为流量工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4)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WSNs是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核心技术之一,SDN的产生为WSNs硬件资源的重复利用、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软件定义WSNs中的网络管理并不能脱离传统的WSNs路由技术。我们研究了WSNs中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中的改进型路由算法:基于AODV协议的原理,在路由发现和路由建立之间通过评估路由的能量和负载,建立能效更高、链路更稳定的路由。基于SDN-WISE的工作采用Python实现了一个SDN控制器,验证了软件定义WSNs的工作原理,提出了资源集约的路由协议,仿真测试了不同拓扑结构下源端和目的端之间的跳数、发送/接收占空比等指标。结果表明SDN为WSNs网络带来的网络管理的可编程性对于资源受限性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SDN中网络演算理论、流量矩阵理论以及QoS保障的路由算法展开了深入研究,为SDN中流量矩阵的提取、网络演算理论的系统化提供了研究方法,并研究了SDN在WSNs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王建刚[6](2018)在《地空宽带系统通信服务器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地空通信系统是地面网络与机载网络相互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地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目前,在民航系统中使用地空通信技术为客舱提供的空中上网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类:机载无线局域网、空对地(Air to Ground,ATG)宽带通信网络以及卫星通信网络。由于每种地空通信技术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机载无线局域网无法提供互联网服务;ATG通信技术必须依靠地面基站,从而导致网络覆盖范围受限;卫星通信技术提供的通信带宽较小,而且技术成本较高等。因此使用单种地空通信技术无法保证机载网络的服务质量。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从地空通信系统和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空管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实现地空宽带通信系统提供无间断机载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在机载宽带数据链通信仿真系统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然后,本文介绍了机载宽带数据链通信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根据功能及设备所处位置,将整个系统分为机载通信服务器系统、通信链路模拟系统和地面通信服务器系统三个独立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间通过数据交互完成整个宽带数据链仿真系统的实现。其次,本文根据子系统实现功能和整体系统的指标参数,对各子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其实现效果进行了展示。其中机载通信服务器系统主要包含链路监测、应用层数据处理、网关/路由、链路策略、网页界面等功能模块;通信链路模拟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监控、链路模拟控制、控制接口等功能模块;地面通信服务器主要包括地面网关接口、飞机位置广播等功能模块。最后,根据相关企业需求搭建测试环境,对整个机载宽带数据链通信仿真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和各项系统指标均符合企业要求,并且成功解决了机载通信链路的多路切换问题,以及机载网关与地面网关不同步问题。

俞灵灵[7](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刘兰[8](2014)在《Web Archive的内涵、意义与责任、发展进程及未来趋势》文中提出Web Archive对政府、国家文化记忆机构、技术人员、学术科研人员、法律界人士等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技术、法律和学术意义。全球范围内的Web Archive实践经历了初期各国文化记忆机构的实验探索、中期不同层次规模的合作和后期基于第三方Web Archive服务的历史进程。Web Archive实践研究的未来趋势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动态交互式网站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将被关注,移动互联网的存档将引起学界和业界的研究与探索,存档资源价值的评估和挖掘将越来越被重视。

陈豪[9](2009)在《适应物理网络状态变化的成组应用资源分配机制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互联网能够在大规模范围承载语音业务(VOIP),视频点播和直播电视业务(IPTV)。这些业务主要采用CDN、P2P或者混合传输模式分发,它们拥有共同的传输模式特征,明显区别于以TCP为基础的端到端成流单播(Unicast)应用资源分配方式,我们称为成组分发应用资源分配方式。它是驱动大规模分发系统的核心技术,因此展开理论研究对实际部署分发系统的性能评估、优化和部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讨论成组应用如何适应物理网络资源的供给和状态变化,设计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优化承载内容服务质量这个问题。从理论基础、性能评价、优化方法和控制策略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点:A.针对成组内容分发运营和ISP网络管理双方面的要求,首次提出“成组分发服务效率”指标,刻画“系统服务容量”与“资源开销”的关系。基于该指标建立了不同资源分配模式服务效率的理论表述,指出了决定服务效率的关键指标,提出优化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是第五、六章优化协议设计实现的基础;B.首次按照不同资源分配模式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方式,对成组应用系统进行分类,并进行实验评估。我们设计了仿真系统结构,实现了三种典型的资源分配模式。仿真实验评估发现,混合型和条件自由型模式相比采用全自由型模式的扩展性更好,流量分布较能符合ISP的流量策略,因此其服务效率也较高;C.首次提出一种基于资源贡献度的P2P覆盖拓扑构建的分布式优化策略。设计了构建、优化和维护拓扑的一整套协议。核心想法是把实际贡献度大的节点提升到距直播源节点较近的位置,不断优化整个拓扑的传输半径,降低源到端的传输延迟。通过大量实验评估和验证,证明优化策略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节点的传输服务能力,从而使总体直播传输的性能得到明显的提升。与非优化的拓扑比较,视频传输的平均源到端延迟减少了20-50%,同时使表征客户端服务质量的CI(Continuity Index)值提升到原来的120%;D.提出了ISP、P2P联合的资源分配体系结构——Pharos。在Pharos系统中,ISP在服务器端提供覆盖路径指标反馈和邻居选择指导表模块,协助P2P系统优化P2P流量的分布,降低其造成的最大域间链路负载。我们实现了原型系统,在P2P终端节点集成了有偏的邻居选择和速率控制机制。通过对原型系统的仿真实验验证,联合的资源分配和控制结构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控制最大链路负载,保持在控制范围左右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减少了网络的拥塞并提升了本地数据交换率,P2P系统的分发性能有了明显的提升。

胡晓荷[10](2009)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2009年的网安渠道与厂商销售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历经2008年洗礼后的2009年网络安全市场依然不平静,依然充满太多的机遇和挑战,不论是安全厂商还是分销商、渠道商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只是影响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不可否认,在这个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一年,为了能够给自身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了赢得更好

二、美国网域存储推出新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网域存储推出新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网络控制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DN仿真平台研究现状
        1.2.2 SDN控制平面架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SDN技术概述
        2.1.1 SDN网络架构
        2.1.2 OpenFlow协议
    2.2 分级分域技术
    2.3 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
        2.3.1 Docker容器技术简介
        2.3.2 Docker容器的特点
        2.3.3 Docker容器的核心技术
        2.3.4 Docker容器镜像管理
    2.4 VETH技术
    2.5 VXLAN技术
        2.5.1 VXLAN简介
        2.5.2 VXLAN协议
        2.5.3 VXLAN通信方式
        2.5.4 VXLAN技术优点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总体架构设计
    3.2 管理网络架构设计
        3.2.1 Overlay网络架构设计
        3.2.2 容器网络模式
    3.3 数据网络架构设计
        3.3.1 主机内虚拟网络链路设计与实现
        3.3.2 跨主机虚拟网络链路设计与实现
    3.4 SDN设备节点镜像设计
        3.4.1 基于容器的SDN设备节点模型
        3.4.2 Docker镜像工作流程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架构设计
        4.1.1 网络架构
        4.1.2 系统功能模块
    4.2 超级控制器集群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集群管理模块
        4.2.2 集群存储模块
        4.2.3 跨域业务处理模块
    4.3 域控制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拓扑管理模块
        4.3.2 域内业务处理模块
        4.3.3 域间业务处理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器实验验证
    5.1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实验
        5.1.1 主机内虚拟链路实验
        5.1.2 完整SDN仿真连通性实验与性能测试实验
    5.2 基于虚拟机技术与基于容器技术对比实验
        5.2.1 实验环境及拓扑
        5.2.2 资源利用率对比实验
    5.3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器实验
        5.3.1 实验环境及拓扑
        5.3.2 流量测试实验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边缘计算中基于异构环境的边缘节点性能特征检测与任务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边缘计算的发展背景、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1.1.1 边缘计算的发展背景
        1.1.2 边缘计算的研究现状
        1.1.3 边缘计算的研究意义
    1.2 边缘计算的挑战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
第2章 边缘计算特征检测与调度研究方法
    2.1 边缘计算特征检测与调度研究动机和挑战
    2.2 性能特征检测方法
    2.3 性能特征检测负载与基准测试
    2.4 任务调度系统与典型调度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资源感知的异构边缘节点性能特征检测
    3.1 边缘节点性能特征描述
        3.1.1 边缘节点资源类型
        3.1.2 边缘节点性能指标
    3.2 基于资源感知的横向特征检测方法
        3.2.1 特征检测方法资源与指标
        3.2.2 单一密集型负载模型
        3.2.3 资源利用率矩阵
        3.2.4 资源相对性能量化算法
        3.2.5 资源相对性能验证
    3.3 基于资源感知的纵向特征分析
        3.3.1 纵向特征分析的局限性
        3.3.2 节点资源使用效率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特征权重的低时延-高效率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
    4.1 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系统影响要素
        4.1.1 边缘节点资源特征
        4.1.2 边缘任务特征
        4.1.3 边缘网络拓扑
    4.2 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性能指标
        4.2.1 任务执行时间
        4.2.2 节点资源使用效率
    4.3 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权重设计
        4.3.1 节点资源性能特征
        4.3.2 节点任务队列分布
        4.3.3 网络开销
    4.4 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总体设计
        4.4.1 调度算法权重与性能的理论关系
        4.4.2 完全特征化调度算法
        4.4.3 特征化结合自调整调度算法
        4.4.4 混合化调度算法
        4.4.5 队列均衡化结合自调整调度算法
        4.4.6 完全队列均衡化调度算法
    4.5 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详细设计
        4.5.1 节点资源性能特征权重模型
        4.5.2 边缘节点任务队列
        4.5.3 节点任务队列分布权重模型
        4.5.4 任务队列自调整机制
        4.5.5 权重整合的调度决策模型
    4.6 小结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平台搭建
        5.1.1 边缘网络与节点
        5.1.2 任务负载集
    5.2 基于资源感知的边缘节点性能特征检测分析
        5.2.1 节点资源利用率与相对性能
        5.2.2 节点资源相对性能分析
        5.2.3 节点相对性能验证
        5.2.4 节点性能特征结论
        5.2.5 异常负载分析
    5.3 基于特征权重的边缘节点任务调度算法分析
        5.3.1 任务请求集合具体设计
        5.3.2 调度算法具体设计
        5.3.3 调度算法性能
        5.3.4 调度算法性能分析
        5.3.5 调度算法结论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论图书馆学对数字人文的方法论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背景
    1.2 “数据基础设施”与“研究基础设施”
2 文献调研
3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技术规范
    3.1 跨机构的共建共享
        (1)覆盖各类GLAM机构。
        (2)在资源对象和数据单元层面实现跨机构的共建共享。
    3.2 跨网域的开放互联
        (1)支持跨网域的开放访问。
        (2)支持机器(应用程序)调用的开放数据服务。
        (3)支持资源对象和数据单元层面的开放互联。
    3.3 跨领域的知识融通
        (1)采用一致的知识表示方法以支持跨领域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2)采用统一的知识建模方法以支持跨领域的知识分享和重组。
    3.4 跨时空的版本迭代
        (1)支持实时版本更新和历史版本追溯。
        (2)支持用户贡献内容。
4 图书馆学的方法论贡献
    4.1 书目控制
    4.2 规范控制
    4.3 知识组织
    4.4 文献循证
5 结语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与价值
        1.1.1 研究的缘由
        1.1.2 研究的价值
    1.2 学术史梳理与研究现状综述
        1.2.1 内化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1.2.2 学界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重难点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化研究的本体论
        2.1.2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转化思想:内化研究的认识论
        2.1.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化研究的价值论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文化变迁中内化思想的演化分析
        2.2.2 西方历史流变中内化思想的多向指称
        2.2.3 网络社会视域中内化思想的核心观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3.1 内化释义
    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概念解析
    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互动关系
    3.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特征
        3.4.1 主客体的互化性及其地位的中心性
        3.4.2 信息认知的碎片性与效力的稀释性
        3.4.3 环境的虚实融合性与超时空性
        3.4.4 过程的复杂性与效果的反复性
    3.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功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结构逻辑
    4.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静态结构
        4.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体要素:主体与主体间性
        4.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临界阈:网民与网络社群
        4.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环境形态:场域与网域
    4.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动态逻辑
        4.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时间序列: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4.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认知图式:传导、选择与化内
        4.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心理机制:适应、遵从与认同
        4.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践互动:独享、分享与共享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载体
    5.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式
        5.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内容结构
        5.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内容的变与不变
        5.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
    5.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技术载体及其变革
        5.2.1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5.2.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5.2.3 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融合发展的前景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现实境况
    6.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践经验
        6.1.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工作体系
        6.1.2 推进内容融入,丰富产品供给
        6.1.3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内化阵地
        6.1.4 健全工作队伍,打造育人矩阵
        6.1.5 凝聚榜样力量,激发内生动力
    6.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教育主体: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素养有待提升
        6.2.2 内化媒介:平台自主创新能力与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6.2.3 内化内容:信息内容体现以网民为中心的状况有待丰富
        6.2.4 内化过程:内化实践互动不足与内化层次有待进阶
        6.2.5 内化机制:规律把握和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6.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6.3.1 宏观视角:缘于发展方位认识的问题
        6.3.2 中观视角:缘于矛盾运动变化把握的问题
        6.3.3 微观视角:缘于新媒体新技术运用的问题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创新发展的对策
    7.1 整体优化: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核心要义
        7.1.1 与时俱进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理念优化
        7.1.2 注重实效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机制优化
        7.1.3 坚持不懈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环境优化
    7.2 内部细化: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要素融合
        7.2.1 细化问题导向,实现内化的社会价值与个体建构的统一
        7.2.2 细化方法手段,实现内化过程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
        7.2.3 细化实效评估,实现内化的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
    7.3 多维深化: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发展基石
        7.3.1 深化对主要内容的供给,推动网络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7.3.2 深化对重要媒介的运用,推动网络思政内化的空间性拓展
        7.3.3 深化对网络社会实践的开展,融通线上与线下的隔阂
    7.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软件定义网络简介
        1.1.1 软件定义网络模型
        1.1.2 数据层
        1.1.3 控制层
        1.1.4 南向接口协议
    1.2 软件定义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标准化进程
        1.2.4 SDN商业化产品现状
        1.2.5 SDN中流量工程研究
        1.2.6 SDN中流量工程的优势
    1.3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网络演算
        2.2.1 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
        2.2.2 网络演算基本推演定理
    2.3 SDN中网络演算模型
        2.3.1 Openflow交换机网络演算分析模型
        2.3.2 SDN中的交换冲突
        2.3.3 SDN中聚合冲突
        2.3.4 SDN中面向单数据流的串联分析
    2.4 基于网络演算的SDN队列规则研究
        2.4.1 排队论理论及其缺陷
        2.4.2 排队论和网络演算的对比分析
        2.4.3 网络演算流聚合调度
        2.4.4 基于FIFO调度机制和丢尾策略的网络演算模型
        2.4.5 随机公平排队队列规则分析模型
        2.4.6 基于分层口令桶HTB的队列规则分析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软件定义网络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
    3.1 引言
    3.2 SDN流量矩阵获取机制
        3.2.1 SDN中流量矩阵
        3.2.2 SDN核心链路中流量数据的响应式获取
        3.2.3 SDN中聚合链路的流量评估和流量矩阵的建立
        3.2.4 响应式流量矩阵提取算法性能分析
    3.3 流量矩阵的时域空域特性及提取
        3.3.1 流量矩阵的时域特性
        3.3.2 时域粗粒度流量矩阵的提取
    3.4 基于矩阵的网络演算分析模型
        3.4.1 服务向量
        3.4.2 剩余服务矩阵和路由矩阵
        3.4.3 延迟向量和积压向量
    3.5 一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定义网络QoS保障的路由
    4.1 引言
    4.2 网络仿真系统
        4.2.1 仿真平台构成
        4.2.2 SDN控制器的网络发现和网络监控
    4.3 软件定义网络路由研究
        4.3.1 SDN网络路由原理
        4.3.2 带宽资源管理
        4.3.3 一致性控制与资源锁
        4.3.4 路由算法仿真
    4.4 基于网络演算的QoS路由
        4.4.1 路由算法和仿真
    4.5 基于服务矩阵的路由优化
        4.5.1 BE数据流路由
        4.5.2 带宽服务质量保障
        4.5.3 延时服务质量保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
    5.1 引言
    5.2 增强型WSNs按需平面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5.2.1 AODV++路由算法实现
        5.2.2 仿真结果和分析
    5.3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路由研究
        5.3.1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
        5.3.2 一种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均衡路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课题总结
    6.2 研究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地空宽带系统通信服务器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空通信研究现状
        1.2.2 ADS-B空管系统研究现状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
    2.1 机载通信服务器相关技术
        2.1.1 基于航行的路由选择策略
        2.1.2 数据包过滤技术Netfilter/Iptables
        2.1.3 Iptables规则集优化算法
    2.2 地面通信服务器相关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1.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3.2.2 系统体系架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4.1 机载通信服务器功能模块设计
        4.1.1 链路监测模块设计
        4.1.2 应用层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4.1.3 网关/路由功能模块设计
        4.1.4 链路策略模块设计
        4.1.5 服务器功网页界面模块设计
    4.2 通信链路仿真器各功能模块设计
        4.2.1 链路仿真系统监控模块设计
        4.2.2 链路模拟控制模块设计
        4.2.3 链路仿真系统网页界面设计
    4.3 地面通信服务器各模块设计
        4.3.1 地面网关接口系统模块设计
        4.3.2 飞机位置广播系统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各功能模块实现
    5.1 机载通信服务器系统实现
        5.1.1 链路监控模块实现
        5.1.2 应用层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5.1.3 链路策略模块实现
        5.1.4 网关/路由模块实现
    5.2 通信链路仿真器系统实现
    5.3 地面通信服务器系统实现
        5.3.1 地面网关接口系统实现
        5.3.2 飞机位置广播系统实现
        5.3.3 服务器系统虚拟化移植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环境与配置
        6.1.1 系统测试环境
        6.1.2 系统配置
    6.2 系统功能及指标测试
        6.2.1 统一的网络访问接口功能测试
        6.2.2 空地通信链路管理功能测试
        6.2.3 系统指标测试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7)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8)Web Archive的内涵、意义与责任、发展进程及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Web Archive的内涵
3 Web Archive:不断深化的意义与责任
    3.1 Web Archive的技术意义与责任
    3.2 Web Archive的社会意义与责任
    3.3 Web Archive的学术意义与责任
    3.4 Web Archive的法律意义与责任
4 Web Archive的历史进程
    4.1 各国文化记忆机构的实践探索(1996—2002年)
    4.2 国际性的合作实践与研究不断深化(1997—2005年)
    4.3 基于第三方推出的Web Archive服务实践(2005 年至今)
        4.3.1 Hanzo Archives的存档服务
        4.3.2 Internet Archive推出的Archive-it服务
        4.3.3 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的WAS
        4.3.4 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 BlogForever
5 未来趋势
    5.1 社交网站等动态交互式网站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将 引起关注
    5.2 移动互联网的存档将引起学界和业界的研究与探索
    5.3 存档资源的价值评估和挖掘将越来越被重视

(9)适应物理网络状态变化的成组应用资源分配机制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大规模成组分发系统的定义
        1.1.2 大规模成组分发系统的发展和挑战
        1.1.3 成组分发模式与其它分发模式的联系和区别
        1.1.4 大规模成组分发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成组分发系统的演进
        2.1.1 基于CDN的分发系统
        2.1.2 基于P2P的分发系统
        2.1.2.1 有中心模式
        2.1.2.2 去中心模式
        2.1.2.3 结构化模式
        2.1.3 混合分发系统
        2.1.4 视频分发系统
        2.1.4.1 树状拓扑
        2.1.4.2 网状拓扑
        2.1.4.3 其它拓扑
    2.2 分发系统理论模型
        2.2.1 基于网络流的模型
        2.2.2 排队分析模型
    2.3 成组分发系统的流量管理和控制技术
    2.4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第三章 成组分发的资源分配的评价体系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成组分发评价体系
        3.3.1 网络模型
        3.3.2 因素
        3.3.2.1 服务质量
        3.3.2.2 服务设施开销——Cost~S
        3.3.2.3 骨干网络设施开销——Cost~n
        3.3.3 成组应用的资源分配机制
        3.3.4 系统服务效率因数
    3.4 不同资源分配模式的效率因数比较
        3.4.1 传统CS模式
        3.4.2 CDN模式
        3.4.3 P2P模式
        3.4.4 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成组分发资源分配策略性能评估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系统分类
        4.3.1 全自由型
        4.3.2 条件自由型
        4.3.3 垄断型
        4.3.4 混合型
    4.4 仿真系统设计
    4.5 仿真测试环境与方法
    4.6 实验分析
        4.6.1 网络开销与性能分析
        4.6.2 稳定性
    4.7 结论
第五章 贡献度敏感的P2P视频直播系统拓扑优化策略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P2P流媒体分发系统
        5.3.1 成员管理和成员状态更新机制
        5.3.2 节点发现和伙伴选举策略
        5.3.3 贡献度敏感的拓扑调整机制
        5.3.4 源到端跳数计算
    5.4 拓扑优化算法
        5.4.1 目标
        5.4.2 协议
    5.5 仿真实验
        5.5.1 仿真设置
        5.5.2 优化效率
        5.5.3 媒体分发性能
        5.5.4 Churn状态下的性能
        5.5.5 Overhead分析
    5.6 结论
第六章 Pharos:一种新型的组应用分发状态监控和资源分配体系结构
    6.1 引言
    6.2 相关工作
    6.3 ISP流量工程与P2P资源分配机制的相互影响
    6.4 Pharos体系结构
        6.4.1 协作资源分配优化体系
        6.4.2 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6.4.3 覆盖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6.4.4 P2P系统管理和资源分配策略
    6.5 案例分析——BT原型系统
        6.5.1 ISP采用的资源分配机制
        6.5.2 BT系统的管理配置
        6.5.3 有偏邻居选择
        6.5.4 速率控制
    6.6 仿真实验
        6.6.1 环境配置
        6.6.2 网络负载
        6.6.3 应用层效率
    6.7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阶段学术论文发表

(10)我们应该怎样看待——2009年的网安渠道与厂商销售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安全厂商视角
    2009年的战略策略包含几个层面
    加强渠道建设,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解谜“中小企业客户”市场现象
分销、渠道商视角
    “我眼中的安全市场发展走向”
    转型—拿来主义
    “我眼中的渠道变化”
    安全渠道存在的问题

四、美国网域存储推出新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网络控制器技术研究[D]. 陈家宣.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边缘计算中基于异构环境的边缘节点性能特征检测与任务调度方法研究[D]. 孙辰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论图书馆学对数字人文的方法论贡献[J]. 夏翠娟.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03)
  •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研究[D]. 唐登芸.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
  • [5]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D]. 任双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地空宽带系统通信服务器设计与开发[D]. 王建刚.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7]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8]Web Archive的内涵、意义与责任、发展进程及未来趋势[J]. 刘兰. 图书馆建设, 2014(03)
  • [9]适应物理网络状态变化的成组应用资源分配机制研究及其应用[D]. 陈豪. 复旦大学, 2009(10)
  • [10]我们应该怎样看待——2009年的网安渠道与厂商销售策略[J]. 胡晓荷.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9(07)

标签:;  ;  ;  ;  ;  

美国域存储推出新工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