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

腕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

一、腕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捷[1](2020)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深层止点解剖及神经染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解剖并研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在尺骨小凹上的深层止点与周围韧带等结构的关系。然后分离获取新鲜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并通过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明确神经分布与深层止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例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尸体标本,5例新鲜成人尸体标本,所有尸体标本的平均年龄为46±5.6岁。(1)将5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解剖后,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周围韧带的走行,及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深层止点的位置关系。测量周围结构与深层止点相关的距离,记录成表并分析。(2)3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重复以上解剖操作后,用骨锯沿冠状面剖开,观察并记录深层止点与尺骨小头上覆盖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其余结构的位置关系并进行解剖描述。(3)2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解剖并保留尺桡骨、三角骨、月骨和三角软骨盘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并做HE染色观察局部结构特点。(4)5例新鲜尸体标本以背侧尺骨小头为中心,采用纵行切口,切口长度在8-10cm,剥离肌腱及周围软组织,取出新鲜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并在-20℃下冷冻保存,留作染色。结果: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掌背侧通过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桡尺远端韧带与三角骨、月骨相连接,并起到固定稳定三角骨月骨的作用。桡尺远端韧带在掌背侧均由三角软骨盘在尺骨小凹处的止点发出,向桡骨止点处走行。在走行过程中移行出尺月、尺三角韧带,分别止于月骨、三角骨掌背侧的下缘。三条韧带对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在尺骨小头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三角软骨盘在尺骨茎突上的浅层止点,与尺侧腕伸肌腱鞘相连接,稳定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上表面。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深层止点不同于其他的附着点,是作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根部牢牢固定在尺骨小凹处,并将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从根本上牢牢稳定并覆盖在尺骨小头上。同时在手腕进行旋转活动时,深层止点的根部固定作用得以体现,可有效的防止近排腕骨与尺骨小头之间的摩擦损伤软骨表面。研究的测量数据如下:距离A(深层止点中心至尺骨茎突中心的直线距离)为3.61±0.05mm。距离B+距离C(深层止点中心至桡切迹的最长直线距离)为9.24±0.10mm。新鲜标本进行染色后,发现在此研究中所划分的中央部无神经分布,可由此证明中央部仅作为近排腕骨与尺骨小头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的结构,而对于传导冲动几乎没有作用,而尺侧与背侧区域中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神经末梢。结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在尺骨小凹处的深层止点,是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在尺骨小头上稳定的根部结构,其损伤多引起腕尺侧深部疼痛及活动障碍。

张明敏[2](2020)在《肋间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在臂丛损伤后患肢功能重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肋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肋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特点及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后患肢功能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冰冻新鲜成人尸体标本4具4侧,及经中性甲醛固定成人尸体标本20具20侧,解剖并分离肋间神经的走形及分布特点。自腋中线到锁骨中线完整游离肋间神经,用直尺(精确度1mm),卷尺(精确度1mm)和游标卡尺(精确度0.01mm)进行解剖学测量。于锁骨中线水平、锁骨中线与腋前线中线水平、腋前线水平及腋中线水平分别取肋间神经3mm,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尹红及甲苯胺蓝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片。测量各肋间神经不同平面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及神经束截面积。将上述每条神经的可解剖长度与移植需要长度进行比较,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肋间神经恒定来源于胸神经前支,走行于肋骨下缘,第Ⅲ、Ⅳ、Ⅴ肋间神经若在锁骨中线水平切开分离至腋中线后,肋间神经可解剖长度与对应肋间腋中线至四边孔皮下隧道长度的差分别为(3.74±0.50)cm、(3.44±1.08)cm、(2.54±1.25)cm,剩余长度较长,可以与腋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在四边孔处无张力缝合。第Ⅵ肋间神经的可解剖长度与皮下隧道长度的差为(0.30±1.30)cm,可利用长度较短,尚可与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在四边孔处无张力缝合,但难以与腋神经直接缝合,需继续向腋后线解剖游离以增加肋间神经的长度,可能会加大供区的损伤。第Ⅶ肋间神经的可解剖长度与皮下隧道长度的差为(-2.09±1.54cm),难以直接与腋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在四边孔处缝合。第Ⅲ、Ⅳ、Ⅴ、Ⅵ、Ⅶ肋间神经在锁骨中线水平神经纤维的数量分别为(413.25±78.12)根、(506.25±74.87)根、(453.25±59.67)根、(560.00±50.29)根、(686.25±32.17)根,在腋前线与锁骨中线连线的中线水平神经纤维的数量分别为(464.75±116.31)根、(520.00±82.63)根、(588.75±93.82)根、(655.50±90.15)根、(869.75±49.45)根。在腋前线水平神经纤维的数量分别为(540.75±68.64)根、(557.50±64.46)根、(645.75±49.59)根、(749.25±68.93)根、(906.00±69.67)根;在腋后线水平神经纤维的数量分别为(704.00±100.47)根、(870.00±65.20)根、(1055.25±88.98)根、(1246.00±54.94)根、(1491.25±116.26)根。结论第Ⅲ、Ⅳ、Ⅴ肋间神经通常可以与目标神经无张力吻合,第Ⅵ、Ⅶ肋间神经仅有部分标本(25.0%,12.5%)可以与目标神经吻合,其余标本(75.0%,87.5%)无法与肋间神经直接缝合,需要向腋后线游离解剖以获取更多的可利用长度。相对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等目标神经,肋间神经纤维含量较少,移位时通常需要多根肋间神经编织成电缆状后再与目标神经缝合。第二部分 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2例,伤后超过3个月并已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证实,其中全臂丛根性撕脱伤20例,臂丛上中干根性撕脱伤、下干严重损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1个月,均行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其中行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肌皮神经9例,重建桡神经8例,重建腋神经2例,同时重建肌皮神经和桡神经1例,重建臂丛后束及内侧束各1例。术后随访时间18~60个月,根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The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的分级系统对患者术后上肢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2例患者中有17例(77.27%)肋间神经切断移位术效果良好或优良,其中移位修复肌皮神经疗效最佳,其次为后束、腋神经及内侧束,移位修复桡神经的功能恢复较差。结论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后肩、肘关节,优良率(术后肌力恢复≥M3)约为77.27%,能有效恢复患肢的肩肘功能。

肖倩[3](2020)在《火针刀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针刀松解术与电针两种疗法,对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肌电图改善效果等方面的影响,综合评估两种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本病的有效疗法,为本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新思路。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并通过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时间段内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符合本次研究的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1次/周,1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电针的方式进行治疗,1次/天,5天/周,1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肌电图等指标,治疗结束后综合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随访3月时观察患者复发情况。采用Excel及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数据: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等基线数据比较,具有可比性(均P>0.05)。2.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较治疗前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有改善(均P<0.05、均P<0.01);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试验组运动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更好(均P<0.05)。3.神经电生理指标: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波幅均较治疗前有升高,末端潜伏期(DML)均较治疗有下降(均P<0.05、均P<0.01);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试验组MCV、波幅均高于对照组,DML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4.EMG改善效果: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两组患者EMG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总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5.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愈率比较(P<0.05);随访3月时,试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近期疗效差异不大,且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针刀松解术对比电针,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加快骨间背神经运传导速度、减缓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时间、升高波幅及使病理改变肌电图恢复正常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优势,且远期疗效更佳。3.针刀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手部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复发,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疗法。

祁艳梅[4](2020)在《3.0T MRI 3D Cube PD-FS序列与2D PD-FS序列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成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拟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健康志愿者正常腕关节常规二维(2D)脂肪抑制质子密度(PD-FS)序列及高分辨各向同性3D Cube PD-FS序列图像数据,采用主观评分及客观评价,论证3.0T MRI常规2D PD-FS序列与3D Cube PD-FS序列在图像质量和诊断性能方面对腕关节TFCC解剖结构的显示价值,以期为临床腕关节TFCC扫描患者提供一种无创、科学、及时的磁共振扫描方案。方法:经知情同意纳入20名健康志愿者,共35个腕关节行3.0 T磁共振检查,其中男9名,女11名,年龄18-27岁(平均年龄22.7±2.01岁)。分别行腕关节2D PD-FS序列和冠状位3D Cube PD-FS序列扫描,在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冠状位3D Cube原始数据重建与2D序列同层厚(2 mm)的3D Cube三平面重建图像。双盲情况下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磁共振医师采用5分法从8个方面(TFCC解剖结构显示、舟月韧带、月三角韧带、月骨尺侧软骨、图像伪影、压脂效果、图像模糊、整体图像质量)分别对常规2D PD-FS序列、3D Cube PD-FS序列、3D Cube重建序列进行主观评价。另分别测量三组序列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盘(TFC)、月骨软骨、腕关节腔滑液、月骨骨髓的信号强度(SI)及标准差(SD),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设α=0.05为检验标准,常规2D PD-FS序列与3D Cube PD-FS序列、3D Cube重建序列主观评估差异性检验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3组序列SNR值、CNR值的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两观察者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观察者间一致性:常规2D PD-FS序列压制效果主观评分一致性最低(k=0.402);3D Cube PD-FS重建序列月三角韧带一致性最高(k=0.857)。主观评估:2D PD-FS序列在尺侧附着、桡侧附着及类半月板、月骨软骨方面较3D Cube序列评分稍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C(P=0.077)、舟月韧带(P=0.104)、月三角韧带(P=0.057)及掌、背侧桡尺韧带(P=0.929),2D PD-FS序列评分略高于3D Cube PD-FS序列但无统计学差异。图像伪影,压脂效果、图像模糊及整体图像质量方面,2D序列评分明显高于3D Cube序列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值得注意的是,3D Cube重建序列在月骨软骨及图像质量方面的主观评分与2D PD-FS序列相当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 Cube重建序列在TFC、桡侧附着、掌背侧桡尺韧带、月三角韧带方面与2D PD-FS序列评分相近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TFC、月骨软骨、关节腔液体、月骨骨髓2D PD-FS序列、3D Cube重建序列的SNR值显着高于3D Cube PD-FS序列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2D序列与3D Cube重建序列SNR值相似且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序列间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3D Cube PD-FS序列对腕关节TFCC的主观评分、图像SNR值与CNR值均低于常规2D PD-FS序列。但是3D Cube重建序列SNR值与CNR值与2D序列相近。2.高分辨等体素3D Cube PD-FS序列具有薄层扫描、任意多平面重建功能及扫描时间少的优势,在判断TFCC微小韧带方面较2D PD-FS序列有一定的优势。3.考虑到临床实用性,3.0T MRI高分辨3D Cube序列较常规2D序列没有明显优势,可以作为TFCC完整性与临床表现关系的补充观察序列,对提高TFCC影像学的评价存在可能。

刘辉成[5](2020)在《两种不同植骨联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手术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本文将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植骨方式联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20例的临床疗效,以期为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提供临床依据和临床思路。方 法:收集2011年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植骨联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病例20例为研究对象。手术方法:未出现近端缺血坏死的病例采用单纯植骨内固定术,已确诊近端缺血坏死的病例采用带血供的骨移植术,合并腕桡侧严重疼痛的病例辅助桡骨茎突切除术,所有手术内固定材料均选择Herbert螺钉。评价方法:患者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并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应用腕部CT进行判定,术后评定的结果包括骨折的愈合时间、患者重返工作和运动能力、术前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Mayo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法)及上肢功能调查表(DASH调查表),并使用SPSS18.0软件分析术后术前Mayo评分、DASH调查表得分和VAS法差异及术后吸烟与非吸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Mayo评分差异。结 果:20例患者平均年龄33.6岁,初次受伤至来我院就诊就诊平均时间16.7个月。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3个月,术后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总体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长期吸烟患者平均愈合时间5.7个月,腕关节功能总体优良率达70%。握力由(占健侧%)由术前平均51.4提升至术后平均86.1,腕关节活动度由术前68±13.3°提升至术后99.9±18.1°,腕关节Mayo评分由术前47.8±7.3提升至术后84.8±15.0,上肢功能调查表(DASH调查表)得分由术前35.1±6.5降至术后10.5±9.5,视觉模拟评分(VAS法)由术前7.0±2.8降至术后2.1±1.3。比较术后术前Mayo评分、DASH调查表得分及VAS法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吸烟患者与非吸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吸烟患者与非吸烟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开放性骨移植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具有良好愈合率、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张新冕[6](2019)在《针刀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观察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尸体解剖观察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及伴行血管的结构特点,为临床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参考,并以此为依据,在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设计符合腕管解剖形态、疗效好、损伤小的针刀术式,并和局部封闭治疗做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方法解剖观察:选取6例由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人体上肢标本,按正常方法解剖腕关节,暴露出腕管,找到腕管内的肌腱神经,观察腕管内神经肌腱的血供;测量腕管的前后径、内外径大小;找出正中神经所在的位置观察其走形特点;利用不锈钢游标卡尺测量腕横韧带的长、宽、厚等解剖参数,并根据腕管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及解剖结构,设计一种针刀松解的微创术式。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针刀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收治的4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两组患者1周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使用SPA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解剖观察结果:腕管为纤维性骨管,略呈扁圆柱形,男性:腕管前后径(10.2±1.1)mm,内外径(25.0±2.6)mm;女性:腕管前后径(10.4± 1.5)mm,内外径(17.0±2.5)mm。腕横韧带边界清楚,厚而坚韧。韧带的桡、尺侧及中间分别有桡动脉、尺动脉和正中动脉的分支进入,供给营养。男性:腕横韧带长(25.5±4.7)mm,宽(22.1±2.2)mm,厚2.3mm;女性:腕横韧带长(22.7±3.3)mm,宽(20.1±2.5)mm,厚3.1mm。桡动脉在腕管上口分出2~3支,进入腕管分布于肌腱和正中神经。尺动脉在豌豆骨上方分出1~2支,进入腕管,分布于肌腱。腕掌侧动脉网分出1~2支从腕管背侧面发布其肌腱。进入腕管内的动脉随神经和肌腱下行。临床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前,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卡方检验比较,得出两组患者基础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数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与基线期比,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针刀组和封闭组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刀组在缓解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封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分析:根据临床疗效统计,针刀组患者临床治愈为8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封闭组患者临床治愈为3例,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分析,针刀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封闭组(P<0.05)。5.远期疗效方面:对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evine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针刀组和封闭组之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组在减轻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方面优于封闭组,疗效更加显着(P<0.05)。结论1、腕横韧带增生肥大,张力增高导致腕管解剖形态的变化是产生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屈腕时,腕横韧带被拉紧,腕管面积变小,腕管内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及其伴行血管在腕管内容易受压。针刀松解术切开了部分腕横韧带,解决了因该韧带病变引起的正中神经卡压的问题。2、通过针刀组和封闭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从临床疗效、VAS评分和Levine问卷积分的评价分析,针刀松解术在近期和远期疗效上都优于封闭组,临床证实针刀松解术是一种符合解剖结构,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满意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前景。

李成庚[7](2019)在《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术与尺骨干横形截骨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尺骨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本实验已制定的入组标准,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共计52人(共53例腕关节,其中1人双腕患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A组)28人28例腕关节和实验组(B组)24人25例腕关节。对照组则采用尺骨干横形截骨术,实验组采用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用时、术后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尺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DASH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对腕骨囊性变在术后影像学上的改变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纳入患者随访时间1-1.5年,平均1.2年,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满意,无感染、无感觉异常情况。(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腕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与术前尺骨高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尺骨高度均要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尺骨高度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VAS评分均要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术前上肢DASH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上肢DASH评分均要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上肢功能DASH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手术用时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要更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与术前腕关节动度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腕关节活动范围要更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腕关节活动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7)18例存在腕骨囊性变的患者在术后1年腕关节X线检查中发现囊性变好转,8例患者月骨囊性变消失,2例患者三角骨囊性变消失,其余患者月骨、三角骨囊性改变虽未完全消失,但病变范围不同程度缩小,囊壁表现模糊。结论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术与尺骨干横形截骨术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类似,均可缓解尺侧腕关节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纠正尺骨高度,使腕骨囊性变在影像学表现上发生逆转。与尺骨干横形截骨术相比,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术手术用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在纠正尺骨高度的同时还可以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进行修复,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简便且安全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图6幅;表8个;参100篇。

孙斌[8](2017)在《骨间背侧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的解剖,观察其形态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为与骨间背侧神经相关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剖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上肢标本,显露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在前臂旋前位,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mm)分别测量骨间背侧神经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至各肌支进入肌肉的距离、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的神经直径、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至肱骨外上髁(LHE)的距离、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至桡骨Lister结节(LTR)的距离、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至尺骨茎突(SPU)的距离,并测量在Lister结节水平终末支与Lister结节的水平距离、该处终末支的直径、距该处近端10mm处终末支的直径,测量桡神经深支进入旋后肌管的位置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离开旋后肌管的位置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管内的长度、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管内起止点的连线与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茎突连线的夹角。分别以LHE、LTR、SPU三点为圆心,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至LHE、LTR、SPU的距离为半径,作3个圆,该3个圆的交汇区作为体表定位标志。在前臂极度旋前位和极度旋后位,分别测量桡神经深支离开旋后肌管的位置与桡骨桡侧缘的垂直距离及距离差、测量桡神经深支离开旋后肌管的位置与尺骨尺侧缘的垂直距离及距离差。再将上述所有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骨间背侧神经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至各肌支进入肌肉的距离短,均小于(12.85±1.79)mm。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的神经直径细,均小于(1.38±0.46)mm。2.各肌支自主干发出点至LHE、LTR、SPU三点的平均距离分别是:指伸肌支(78.80±13.84)mm、(176.46±11.86)mm、(169.17±11.62)mm,小指伸肌支(79.48±6.69)mm、(167.98±5.19)mm、(161.89±4.16)mm,尺侧腕伸肌支(83.03±7.55)mm、(165.43±5.20)mm、(158.45±6.74)mm,拇长展肌支(102.67±10.33)mm、(152.70±9.80)mm、(144.21±10.71)mm,拇短伸肌支(102.67±10.33)mm、(152.70±9.80)mm、(144.21±10.71)mm,拇长伸肌支(109.49±13.61)mm、(139.39±15.66)mm、(130.02±18.29)mm,示指伸肌支(155.16±28.25)mm、(90.44±30.79)mm、(85.20±29.00)mm。三圆交汇后可以有2个结果,交汇为一点或交汇为一区域。3.在Lister结节水平终末支与Lister结节的水平距离平均为(8.66±2.22)mm,该处的终末支的平均直径为(1.78±0.66)mm,距该处近端10mm处终末支的平均直径(0.90±0.45)mm。4.桡神经深支进入旋后肌管的位置至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41.53±8.26)mm、桡神经深支离开旋后肌管的位置至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75.71±12.20)mm、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管内的平均长度(39.98±8.62)mm、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管内起止点的连线与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茎突连线(AC线)的平均夹角(17.1±7.4)°,且位于AC线的桡侧。5.极度旋前位时桡神经深支离开旋后肌管的位置与桡骨桡侧缘的垂直距离平均为(9.51±2.72)mm,极度旋后位时为(14.72±2.37)mm,距离差平均为(5.10±1.64)mm。极度旋前位时桡神经深支离开旋后肌管的位置与尺骨尺侧缘的垂直距离平均为(33.73±3.47)mm,极度旋后位时为(23.41±2.97)mm,距离差平均为(10.32±2.30)mm。结论:1.骨间背侧神经各肌支直径小、进入肌肉的距离短,说明肌支耐受牵拉的能力差,是神经医源性损伤的主要原因。2.“三圆交汇定位法”可相对精确的对肌支发出点进行体表定位。确定肌支的危险区。指导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定位与诊断。对于与前臂背侧相关的手术,为避开此危险区提供解剖学依据。3.终末支的解剖学特点与腕背痛密切相关。4.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管内的解剖学特点,为旋后肌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5.骨间背侧神经在前臂旋前、旋后时的位移现象,对于显露桡骨近端的手术入路有指导意义。

祁富伟,谢红,郑重,沈健,杨广宇,史文澄,赵秀华[9](2017)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桡骨远端手术中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锁骨上)在桡骨远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手术"的成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C组)。记录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测定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区的痛觉消失时间,评价感觉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基本资料与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患者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21±6)min比(20±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长于B组[(8±5)min](P<0.05);A组和C组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18±6)min比(17±6)min],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B组[(10±6)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最高(90%)。A组和C组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出现膈神经阻滞,B组有1例患者止血带不耐受。结论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在桡骨远端手术中麻醉优秀率高、并发症少。

杨焕友,王斌,王建功,李瑞国,赵少平,部文茜[10](2013)在《尺骨茎突骨折合并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损伤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尺骨茎突骨折合并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损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16例尺骨茎突骨折合并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损伤患者。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22~58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机械绞伤5例,摔伤3例。根据尺骨茎突解剖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将尺骨茎突骨折分为两型:Ⅰ型(尺骨茎突尖端骨折)1例,Ⅱ型(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15例。腕尺侧皮肤感觉功能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1954年制定的手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S05例,S11例,S27例,S3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72 h,平均18 h。对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同时探查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根据损伤程度对神经进行修复,其中13例挫伤者行神经外膜松解减压,3例完全断裂者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示尺骨茎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10周,平均6周。患者均未出现腕尺侧慢性疼痛及腕部不能用力旋转等表现。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采用Green-O’Brien评分法评定,获优13例,良3例;腕尺侧皮肤感觉功能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1954年制定的手感觉功能评定标准均为优,其中S411例、S3+5例;腕尺侧两点辨别觉为5~9 mm,平均6.6 mm。结论对于尺骨茎突骨折合并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损伤,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同时探查修复神经损伤,可预防腕尺侧慢性疼痛,恢复腕尺侧感觉功能。

二、腕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腕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深层止点解剖及神经染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解剖标本来源
        2.1.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1.腕关节解剖
        2.标本HE染色
        3.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4.免疫组化Karnovsky-Roots染色
第3章 结果
    3.1 深层止点的解剖结果
    3.2 Karnovsky-Roots染色结果分析
    3.3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深层止点解剖研究的意义
    4.2 两种染色方法的研究意义
        4.2.1 Karnovsky-Roots染色的创新应用
        4.2.2 免疫荧光染色的改进
        4.2.3 两种染色方法结果的整体分析
    4.3 深层止点的解剖结构与染色结果相关性的探讨
    4.4 目前存在的问题
        4.4.1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构成
        4.4.2 染色方法的临床应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缩略词表
致谢

(2)肋间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在臂丛损伤后患肢功能重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肋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测量方法
        1.2.3 操作过程
        1.2.4 取材及染色
        1.2.5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肋间神经的解剖位置
        1.3.2 肋间神经的形态
        1.3.3 肋间神经的长度
        1.3.4 肋间神经的组织学特点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方法
        2.3.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2 术前准备
        2.3.3 手术过程
        2.3.4 术后处理
        2.3.5 功能评定
    2.4 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火针刀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或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器具
        2.2.2 试验操作
        2.2.3 不良事件的安全性处理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观察指标
        3.1.1 运动功能评定
        3.1.2 神经电生理指标
        3.1.3 肌电图(electromyogrphy,EMG)检查
        3.2 疗效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观察
        3.4 观察时点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采集情况
        5.2 基线水平分析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5.3.2 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比较
        5.3.3 两组患者EMG改善效果比较
        5.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中医学对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原则
    2 现代医学对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2.1 解剖学基础
        2.2 病名
        2.3 病因病理
        2.4 发病机制
        2.5 治疗
    3 针刀医学对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4 理论依据
        4.1 针刀的治疗作用
        4.2 选穴依据
        4.3 第三次治疗点的选择依据
    5 对照组设立依据
    6 疗效结果分析
    7 针刀治疗本病的优势
结语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3.0T MRI 3D Cube PD-FS序列与2D PD-FS序列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成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TFCC解剖结构及功能
        1.1 TFCC解剖结构
        1.2 TFCC生物力学及功能
    2 TFCC比较影像学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临床资料
    2 检查设备及扫描方法
        2.1 检查设备
        2.2 扫描方法及参数
    3 图像处理及数据采集
        3.1 磁共振图像主观评价
        3.2 磁共振图像客观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两观察者间Kappa一致性分析
    2 图像主观评价
    3 图像客观评价
    4 TFCC的 MRI表现
讨论
    1.2D PD-FS序列与3D Cube PD-FS序列腕关节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
    2.2D PD-FS序列与3D Cube PD-FS序列对腕关节韧带显示的应用价值
    3.2D PD-FS序列与3D Cube PD-FS序列腕关节图像质量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综述
    1 腕关节解剖结构和功能
    2 腕关节影像学检查
        2.1 X线摄影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2.3 磁共振成像(MRI)
        2.4 超声
        2.5 核医学
    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论文发表情况
    二、参与科研项目

(5)两种不同植骨联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随访及疗效评价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针刀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观察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解剖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临床研究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结果
    1. 解剖研究结果
        1.1 腕管及内容物的观测
        1.2 腕横韧带的测量
        1.3 正中神经及肌腱血供的观察
    2. 临床研究结果
    3. 安全性指标评价
讨论
    1.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文献记载
        1.2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2. 西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2.1 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2.2 西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病因病理的认识
        2.3 西医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3. 针刀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3.1 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认识
        3.2 针刀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病因病理学认识
        3.3 针刀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解剖研究结果分析
        4.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3 针刀手术的安全性
    5. 针刀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研究对象
        1.1.5 分组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影像学检查
        1.2.3 腕关节活动度测量
        1.2.4 手术方法
        1.2.5 术后处理
        1.2.6 术后随访
        1.2.7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尺骨高度比较
        1.3.3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1.3.4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
        1.3.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1.3.6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上肢功能DASH评分比较
    1.4 讨论
        1.4.1 尺骨撞击综合征定义
        1.4.2 腕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
        1.4.3 尺骨撞击综合征的致病原因
        1.4.4 尺骨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1.4.5 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术的优势探讨
        1.4.6 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术的并发症
        1.4.7 尺骨撞击综合征的治疗展望
        1.4.8 小结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尺骨撞击综合征研究进展
    2.1 桡尺远端关节解剖
        2.1.1 桡尺远端关节解剖
        2.1.2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管分布
        2.1.3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神经分布
    2.2 前臂远端生物力学研究
    2.3 尺骨撞击综合征病因
        2.3.1 尺骨正性变异
        2.3.2 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
        2.3.3 骨折畸形愈合
    2.4 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4.1 临床表现
        2.4.2 影像学表现
    2.5 尺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
    2.6 尺骨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2.6.1 尺骨头切除术
        2.6.2 尺骨头薄片式切除术
        2.6.3 桡尺远端关节融合术
        2.6.4 尺骨短缩截骨术
        2.6.5 关节镜下治疗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表
附录 B上肢功能DASH评分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骨间背侧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解剖学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解剖研究资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工具
        2 解剖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
        2.1 解剖研究方法
        2.2 解剖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3 测量时上肢体位的选择
        3 解剖观察指标
        3.1 神经肌支耐受牵拉程度的指标
        3.2 神经肌支体表定位的指标
        3.3 终末支的观察指标
        3.4 旋后肌管内DIN走行的观察指标
        3.5 神经位移现象的观察指标
        4 解剖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神经肌支耐受牵拉程度指标的结果
        2 神经肌支体表定位指标的结果
        3 终末支观察指标的结果
        4 旋后肌管内DIN走行观察指标的结果
        5 神经位移现象观察指标的结果
        6 DIN在前臂的肌支分布
    讨论
        1 骨间背侧神经的精细解剖特点
        2 旋后肌肌支的解剖特点
        3 指伸肌支的解剖特点
        4 小指伸肌支及尺侧腕伸肌支的解剖特点
        5 拇长展肌支及拇短伸肌支的解剖特点
        6 拇长伸肌支的解剖特点
        7 示指伸肌支的解剖特点
        8 终末支的解剖特点
        9 解剖DIN的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手术方法
        3 评价指标
        4 临床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1 桡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及解剖学基础
        2 桡骨小头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及解剖学
        3 桡骨近端骨折术后出现DIN损伤的分析
        4 旋后肌管内解剖的临床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尺骨茎突骨折合并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损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损伤解剖学基础
    3.2 手术时机
    3.3 手术注意事项

四、腕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深层止点解剖及神经染色研究[D]. 孙捷. 青岛大学, 2020(01)
  • [2]肋间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在臂丛损伤后患肢功能重建中的应用研究[D]. 张明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火针刀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肖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3.0T MRI 3D Cube PD-FS序列与2D PD-FS序列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成像的对比研究[D]. 祁艳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两种不同植骨联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手术疗效分析[D]. 刘辉成. 南华大学, 2020(01)
  • [6]针刀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观察及临床研究[D]. 张新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尺骨茎突关节内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D]. 李成庚.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骨间背侧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D]. 孙斌. 青岛大学, 2017(02)
  • [9]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桡骨远端手术中效果的比较[J]. 祁富伟,谢红,郑重,沈健,杨广宇,史文澄,赵秀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7(02)
  • [10]尺骨茎突骨折合并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损伤临床研究[J]. 杨焕友,王斌,王建功,李瑞国,赵少平,部文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09)

标签:;  ;  ;  ;  ;  

腕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