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构建的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与对策

我国构建的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与对策

一、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贾军[1](2021)在《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水力条件优化及氮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海水养殖业在我国渔业生产发展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部分地区海水养殖尾水排放不当,造成局部地区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影响渔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人工湿地是一项借鉴自然湿地系统处理污水而发展起来的可人为控制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低成本、处理效果稳定、生态效益高等优点。本研究选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以海水养殖尾水为研究对象,探究海水人工湿地系统水力条件的优化,对牙鲆养殖尾水中COD、NH4+-N、NO2--N、NO3--N、TN和TP的去除效率的影响。用15N稳定同位素标记海水养殖尾水,追踪其去向,研究标记后的氮污染物在海水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转化途径,建立氮质量平衡方程式,以阐明植物、基质、微生物各部分对人工湿地除氮的贡献。为深入了解系统中微生物作用机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海水人工湿地系统中各层基质和植物根际微生物进行深度测序,研究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和脱氮功能细菌筛选分析,并结合人工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探讨海水人工湿地脱氮机理。研究结果将为人工湿地应用于实际海水循环水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青岛养殖面积较大的有海参池塘养殖、对虾与梭子蟹池塘混养和鱼类工厂化养殖。海参池塘养殖因为不需要投喂,养殖池水质符合《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一类水排放要求;对虾与梭子蟹池塘混养多以投喂蓝蛤活体为主,养殖期不换水或少量换水,养殖池塘水质总体上符合《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类水排放要求,但是因为换水较少,会导致养殖后期池塘水质中的总氮、总磷有时会发生接近或超过《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类水排放水限量值的情况;鱼类工厂化养殖大量投喂配合饵料,粪便、残饵等有机颗粒物排放量通常在养殖鱼体重的3%左右,氮磷营养盐数值有不同程度的偏高。(2)本研究海水人工湿地系统出水中COD浓度范围为1.34~4.33mg/L,NH4+-N浓度范围为0.10~0.24mg/L,NO2--N浓度为0.02~0.12mg/L,NO3--N浓度范围为0.01~0.42mg/L,TN浓度范围为0.54~2.41mg/L,TP浓度范围为0.71~1.98mg/L;COD,NH4+-N,NO2--N,NO3--N,TP和TN的平均去除率为45.27%,67.71%,94.86%,89.38%,67.77%和85.83%,处理效果最佳时的水力条件为水力负荷0.3m/d和进水量为100L。人工湿地对尾水的去除效果良好,出水COD、DIN的浓度均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3)添加氮稳定同位素后的海水人工湿地系统对NO3--N的去除效果理想,去除率最高可达92.81%。在21 d不间断运行后,刚开始时浓度为0.74 mg/L,实验结束时下降至(0.05±0.03)mg/L,去除率达到92.81%。投入15N同位素后不间断循环运行21 d,植物吸收10.44 mg,填料吸附7.75 mg,鱼体中15N同位素含量18.22 mg,被微生物反应去除72.92 mg,鱼粪中15N同位素含量9.36 mg,水体内未被去除的同位素质量为1.31 mg。植物吸收占NO3--N去除总量的8.70%,基质吸附占6.46%,微生物去除60.77%,鱼体吸收的氮量为15.18%,残饵粪便的去除贡献为7.80%,水中氮同位素含量占1.09%,人工湿地脱氮大部分通过微生物作用来实现,所占比例超过脱氮总量的一半,植物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不足十分之一,基质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大于植物对脱氮的贡献。(4)本研究的海水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和各基质层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很高,这表明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具有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同一海水人工湿地系统内植物根系与基质层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具有差异性,基质层与植物根系的生态环境充当着影响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的重要角色,下行池和上行池植物根系的微生物种群丰富度比基质层微生物种群丰富度低,下行池的基质层从下至上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上行池中从上往下呈现逐层递减的趋势。植物根系和各基质层微生物样本相似性系数在0.65-0.9的范围内,小试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群落门水平上主要包括拟杆菌门(37.17%)、变形菌门(33.41%)、脱硫杆菌门(9.64%)、厚壁菌门(5.42%)、浮霉菌门(3.01%)、放线菌门(2.58%)、绿弯菌门(1.65%);小试人工湿地系统纲水平上主要包括拟杆菌纲(33.74%)、α-变形菌纲(19.61%)、γ-变形菌纲(13.76%)、脱硫杆菌纲(5.68%),芽孢杆菌纲(3.97%)。通过对植物根系、基质层样品微生物基因功能的鉴别与分析,筛选出具有脱氮功能的菌群,共发现15个属,总丰度为2.2290%,反硝化菌属占绝对优势,丰度最高的是芽孢杆菌,丰度为1.4703%,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丰度较低,氨氧化细菌丰度为0.2999%,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丰度为0.1580%。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牙鲆尾水的去除效果良好,最佳水力复合为0.3m/d,最佳进水量为100L。海水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的脱氮贡献高达60.77%,微生物群落中脱氮细菌丰度较高,反硝化细菌占优势。

刘竞依,孙耀胜,么强,陈芳,梁超,杨天宇[2](2021)在《人工湿地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工业废水因种类多、成分复杂、常含有有毒物质,导致水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年来,关于人工湿地净化工业废水的报道屡见不鲜。在介绍人工湿地净化工业废水机理的基础上,从植物种类筛选、基质筛选、微生物及其他强化工艺等几个方面,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针对目前在应用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人工湿地的研究将更关注于分子水平的强化机制和新型过滤基质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上。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工业废水治理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常雅婷[3](2020)在《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少、处理效率高、兼具景观价值等优点,逐步应用于污水处理并在近二十年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不同省份在气候、地理、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设计规范适用性较弱。目前陕西省还未有本省设计规范,亟需编制一套适宜于陕西省实际情况的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用于科学性、合理性的设计、建设及管理维护人工湿地工程。本论文通过资料收集国外人工湿地规范十七部、国内规范十六部。通过阅读对设计过程中各方面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陕西省首部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草案,即《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及成果:(1)从国外十七部规范中选择时间上最新的爱尔兰、德国、印度三部,其中印度与我国接壤。爱尔兰强调设计前调研工作及客户喜好。德国注重基质组成及配比。印度详细分析不同湿地类型下多种面积计算方法及优缺点。国外湿地规范形式灵活,侧重不同。(2)对国内所有可收集到的国家级和已发布各省级人工湿地设计规范中各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发展存在地域性差异,华东地区发展最好。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工湿地的应用,但也存在缺陷。例如水量及水质确定需考虑城镇及农村差异性,考虑回用灌溉时应适当放宽对TN的要求;设计参数受多因素影响,需结合实际工程运行数据;国内规范在基质堵塞方面的“蚯蚓疏通”、“反冲洗”及植物种植方面的“加覆土层”条文不合理。(3)对陕西省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进行分析,结合陕西省实际水量、水质、植物等数据,形成《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该规程对人工湿地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维护等各方面均作出了要求,适宜于陕西省范围内处理城镇或农村生活污水,或具有类似水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对于该技术在陕西地区的应用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陈一萱[4](2020)在《多床层人工湿地强化脱氮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氮是水体中一类常见的污染物,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不容小视。人工湿地系统因投资低、运行管理方便而成为处理含氮尾水的重要手段,其脱氮效果与基质的选用密切相关。在环境温度低及污水碳氮比失调情况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差是其主要弊端。本课题尝试从基质的不同搭配入手,选用陶粒、沸石和铁碳内电解材料构建多床层人工湿地,有效利用沸石材料对氮素的吸附性,同时利用铁碳内电解的氧化还原作用,强化人工湿地在极端情况下的去污能力。论文着重研究不同基质搭配在人工湿地中的处理效果。论文共构建4组人工湿地进行试验,分别为1号人工湿地(全陶粒)为对照组,2号人工湿地(陶粒+沸石),3号人工湿地湿地(陶粒+陶粒和铁碳内电解+沸石),4号人工湿地(陶粒+陶粒和铁碳内电解+沸石和铁碳内电解)。通过调控进水C/N,及在不同季节情况下,考察了该工艺系统连续运行的处理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最终出水水质去除率观测,3号人工湿地NH4+-N去除率为96.7%,NO3--N去除率为95.5%,TN去除率87.5%,COD去除率为91.3%。各项去除率较高,为最优人工湿地,故陶粒+陶粒和铁碳内电解+沸石组合最佳。(2)沸石的NH4+-N吸附效果较好,加入沸石,能大大提高人工湿地的氮素去除率。1号湿地NH4+-N去除率为30.9%,2号湿地NH4+-N去除率为91.7%,NH4+-N去除率增加率为196.8%;1号湿地NO3--N去除率为55.1%,2号湿地NO3--N去除率为90.8%,NO3--N去除率增加率为64.8%;1号湿地TN去除率为39.4%,2号湿地TN去除率为82.4%,TN去除率增加率为109.0%。在长期处理效果中,沸石依旧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初步猜测沸石具有一定的再生功能。(3)铁碳内电解能有效处理不同C/N的生活污水。加入铁碳内电解后,当C/N=6.9时,NH4+-N由35.7%增加到79.7%,NO3--N由44.2%增加到85.3%,TN由34.9%增加到72.1%。当C/N=5.1时,NH4+-N去除率为98.2%,NO3--N去除率为83.6%,TN去除率为85.9%。当C/N=1.3时,3号人工湿地NO3--N去除率为10.0%,由于C/N较低,反硝化作用减弱,NH4+-N去除率较高,从而导致NO3--N积累。(4)在不同温度情况下,铁碳内电解均能保证较为良好的处理效果。冬季时期,3号湿地NH4+-N去除率为98.1%,出水浓度0.9mg/L;3号湿地NO3--N去除率为10.0%,出水浓度5.0mg/L;3号湿地TN去除率为68.9%,出水浓度19.7mg/L。

王界贤[5](2020)在《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下,我国对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愈加重视,建造湿地公园在多种对湿地资源的恢复重建的方法中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在湿地公园的污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但我国早期湿地中的污水处理系统很少体现出景观效果,而湿地本身的绿地属性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因此,如何在环境工程中加入风景园林学的景观设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梳理湿地公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等相关概念,分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与其景观营造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梳理出营造人工湿地景观时比较常用的手法。接着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组成、分类、净化机理和工艺流程等进行了介绍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不影响污水处理这一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营造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五种方法:分区规划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以人工湿地技术为主、水体景观与人工湿地工程类型相结合、植物规划造景突出净水等生态功能、科普景观与污水净化相结合。另外,在此基础上又对构筑物和园林小品的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后期管理与维护方法。文章最后以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通过SWOT分析,发现场地人工化严重、水体存在不同程度污染等问题,并围绕水资源保护提出水环境、水生态和水休闲三方面的相关策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营建污水处理功能和园林景观表现和谐统一的人工湿地景观。

初萍萍[6](2020)在《西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及新型组合人工湿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候出现变暖的趋势下,干旱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干旱的发展趋势和成因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中国西北部受气象要素分布不均的影响,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困扰着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定量化研究西北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对西北地区干旱防治与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干旱加重的趋势背景下,产生了水资源紧缺的现象,而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使水资源紧缺现象更加严重。城镇、农村大量的废水排入河道、地下,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造成地表、地下水污染。如何有效利用废水是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减少河流、地下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低成本,适合城镇、农村分散废水处理的工艺。本文针对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及干旱特点,提出一种田坎式人工湿地结构,可以用于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仅可以对污水进行处理,使水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同时可以通过构建湿地环境,改善气候,涵养水土。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中国西北地区1960—2018年113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气温等数据为基础,采用SPEI指数分析西北地区多尺度下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在干旱时间演变特征分析中,从SPEI-12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干湿情况交替出现,且干旱随时间分布较为不均,年SPEI值以-0.155/10a的趋势下降。以SPEI-3分析近60年西北地区四季干旱波动状态,春、夏、秋季SPEI值变化均处于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分别为0.18/10a、0.13/10a、0.16/10a,年干旱指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干旱情况愈发严重。M-K突变检验显示,西北地区除冬季外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干旱趋势,且突变点均不一致,2000年左右突变最为明显。在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中,采用12月尺度的SPEI对西北地区干旱年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从SPEI指数年代变化情况来看,西北地区干旱情况随年际变化而增长,2010s后出现中旱、重旱频率较高。采用3月尺度的SPEI对西北地区季节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干旱程度分析,各个季节均处于由“极旱-轻旱”概率不断增加的状态。采用1月尺度的SPEI数据对西北地区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不同干旱程度概率范围相差较大,且高频发生地点不尽相同,也从侧面体现了西北干旱情况的错综复杂。(2)西北地区夏季干旱受季风影响,SPEI夏季指标与东亚夏季风及高原夏季风的倾向率绝对值相近,说明整体发展趋势下高原夏季风的增加与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对西北干旱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对ENSO冷暖事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前干旱情况与暖事件相关性较大,2000年后冷暖事件对干旱情况均产生较大影响;SOI与干旱有一定相关性,且相关系数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东南方以及新疆北部,除夏季以外,其余季节均有站点通过了0.05以及0.1的显着性检验;SPEI与MEI存在相似的振荡周期特征,高能量区二者存在3期且大范围在1.56a的共振周期,两者反相位变化,说明随着MEI的增加SPEI指数呈下降趋势。(3)提出一种适合西北干旱区的表面流和水平潜流结合的田坎式人工湿地,通过表流和潜流的结合为整个湿地系统提供了好氧厌氧交替的环境,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为验证田坎式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构建了规格相同的传统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实验结果表明,在田坎式人工湿地中,BOD、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8%、83.5%、80.3%;在传统潜流人工湿地中,BOD、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5%、66.5%、71.2%。与传统潜流人工湿地相比,田坎式人工湿地BOD、TN、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0.3%、17.0%、9.1%。相较于传统潜流湿地,田坎式人工湿地通过表面流部分的水面复氧和植物根系泌氧,提高了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减少了人工曝气费用,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湿地运行的干扰,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张恒[7](2020)在《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为应对处理小城镇垃圾渗滤液时面临的成本高、管理复杂等问题,本文构建了水平潜流分区曝气人工湿地(HFCW)和垂直潜流无分区曝气人工湿地(VFCW),研究其对小城镇实际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物去除的效果,并探究在人工湿地中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操作策略,以期实现对垃圾渗滤液的低成本处理。论文首先通过人工湿地的低温启动和连续运行,探究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启动差异。其次,通过不同的间歇曝气模式尝试,探究两种湿地对某城镇实际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及短程硝化的实现。最后,通过分析不同湿地内部水质的沿程变化,探究其对污染物的去除途径。获得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人工湿地低温启动试验表明,采用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混合(体积比30:1)启动人工湿地,在6.1℃的低温条件下,通过连续曝气(气水比40:1)运行可实现人工湿地的挂摸启动。人工湿地挂膜稳定阶段,在无曝气条件下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VFCW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效果要优于HFCW。(2)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试验表明,在高频间歇曝气条件(曝气2h,停止4h)下,当日曝气量由488L/d(高强度)逐渐下降到288(中强度)和144L/d(低强度)时,两种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三个阶段,在进水COD平均浓度为2623.54mg/L的条件下,HFCW的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4.23%、89.08%和83.44%,VFCW分别为80.70%、84.51%和80.05%,因此,在人工湿地中分区曝气更有利于低供氧量下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去除。(3)相较于无分区曝气,分区曝气会使人工湿地对NH4+-N的去除滞后。同时,会造成两种湿地脱氮方式存在差异,HFCW以短程硝化反硝化为主,而VFCW为硝化反硝化。在高频-低强度和高频-中强度间歇曝气条件下,HFCW能够将系统DO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0.59mg/L)从而可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亚硝氮的平均积累率达到50.96%。但VFCW无分区曝气导致系统DO浓度较高(1.09mg/L),短程硝化难以维持。短程硝化反硝化能够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在进水总氮平均浓度为1393.44mg/L的条件下,VFCW的总氮平均去除率最高达到71.77%,而HFCW由于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存在使总氮平均去除率略有升高,最高达到73.22%。(4)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沿程水质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湿地的主要功能区集中湿地前端,HFCW主要在进水到35 cm段处,而VFCW主要在湿地表面到20 cm深度处。在进水浓度相同的条件下,HFCW在0~35 cm段的COD和TN去除贡献率分别为66.26%和49.28%,VFCW在0~20 cm段的COD和TN去除贡献率分别为73.47%和51.88%。因此,分区曝气可能为人工湿地后段的反硝化节约更多碳源,有利于提高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5)人工湿地对氮磷营养物的去除解析结果表明,HFCW中微生物转化、砾石吸附和植物吸收对氮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84.72%、15.16%和0.12%,VFCW的对应值分别为85.15%、14.71%和0.14%。HFCW中湿地沉积蓄留、砾石吸附和植物吸收对磷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80.04%、18.39%和1.57%,而VFCW的对应值分别为80.39%、17.36%和2.25%。

刘娜[8](2020)在《农家乐餐厨污水组合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与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农家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农家乐运行所产生的污水污染也日益增大,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的。本文首先以农家乐餐厨污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农家乐餐厨污水的发生特点、规律、影响,相关处理工艺及污水处理效果。然后以攸县xx农家乐为例,进行农家乐餐厨污水处理组合工艺设计。最后对其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农家乐餐厨点多面广,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尤为集中,其运行产生的污水具有水量大、水质波动性大、排放期集中,废水中CODcr、动植物油以及总磷等指标较高等特点。污水多呈粗放型排放,以散排的形式,沿路面或路边沟直接排放至就近的自然水体。目前处理农家乐餐厨污水的工艺主要有:混凝法、粗粒化法、电化学法、生物接触氧化法、SBR法、传统的土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法等工艺。以人工湿地为主体的组合工艺处理技术,相比其他工艺,具有易于操作、建设及运行费用低兼具美学价值等优点,尤其是可以满足农家乐污水的处理要求。通过分析国内外在处理农家乐污水方面的成功案例,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多组合工艺能克服单一工艺方法的缺点,是以后处理农家乐餐厨污水新的发展方向。(2)攸县xx农家乐餐厨污水:采用组合“隔油池+厌氧池+调节池+沉淀池+潜流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家乐餐厨污水。工程设计进水水量:3m3/d。测定进水水质为:农家乐污水 CODcr:378mg/L、TP:4.6mg/L、TN:41.9mg/L、NH3-N:36.1mg/L、动植物油:176mg/L。(3)对组合工艺系统处理农家乐污水运行后进出水水质分析,结果为:出水中 CODcr、TP、TN、NH3-N、动植物油含量分别为 68.75mg/L、1.65mg/L、24.25mg/L、9.11mg/L、3.79mg/L,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81.84%、63.46%、41.74%、74.75%、97.83%。系统出水水质稳定,植物生长良好,且景观效果较好。

彭堰蒙[9](2020)在《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地区点源污染的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逐渐成为碧水保卫战的重要课题。农村的聚落化建设使得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逐步从分散排放转为中小规模集中排放。研究聚落化农村社区的污水排放特征及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四川典型的聚落化农村社区的居民居住点进行了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水样采集,旨在了解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排放规模与方式、排放水质特征及污染特征等;选取了四川绵阳某小型农村社区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了该社区尾水排放通道中底泥累积及内源释放风险;研究日本DCX-14净化槽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评估了净化槽处理工艺在四川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中的适宜性。研究结论如下:(1)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区聚落化,促进了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调查发现,12.5%的污水通过管网集中收集处理,62.5%的污水集中收集进入化粪池,但有25%的社区污水直排。直排和化粪池处理后排放的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氨氮(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很高且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所监测三个社区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16.5±7.7 mg/L、66.4±8.3 mg/L、75.0±14.6 mg/L,COD平均浓度分别为157±55 mg/L、666±125 mg/L、400±91 mg/L。(2)集中收集后未能有效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致使尾水通道中底泥污染累积,底泥内源释放风险增加。研究所监测的底泥经过十年化粪池出水污染,其总氮含量高达1150-4050 mg/kg。底泥内源释放风险不可忽略,主要释放污染物为NH3-N,在超纯水中最大释放浓度为3.1 mg/L,在天然地表水中最大释放浓度为5.9 mg/L,均高于GB3838-2002(V)类地表水标准。鉴于此,NH3-N应作为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排放标准中的关键控制指标。(3)净化槽是日本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的经典利器。引自日本的DCX-14净化槽在设计好氧区曝气量条件下对本土生活污水处理效率较差,适度增强曝气量可以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DCX-14去除COD效果最好,NH3-N去除效果次之,TP(总磷)和TN(总氮)去除效果受季节变化影响大且去除效果不佳。好氧区曝气量定为设计值80 L/min时,TP、TN、NH3-N、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0%、35.1%、56.0%、72.7%。增强好氧区曝气量至200 L/min,TP、TN、NH3-N、COD的处理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1%、51.90%、81.38%、87.29%。

程锦[10](2020)在《高效水解酸化池—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生活污水量和水质特点以及农田灌溉用水短缺等综合因素,本课题提出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该工艺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好去除效果的同时氮磷保留最大化。首先通过填料吸附脱氮除磷静态及动态试验进行填料的比选,选择出对氮磷吸附能力相对较弱的填料,然后通过建立模拟装置分别研究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处理单元及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对农村生活污水中COD、铵态氮、TN和TP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确定各处理单元的的最佳运行参数,并考察稳定期间组合工艺系统对生活污水中COD、铵态氮、TN、TP和SS的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对无烟煤、沸石、麦饭石和磁铁矿四种填料的吸附脱氮除磷特征值进行吸附等温曲线的拟合。研究发现,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适合描述麦饭石、磁铁矿和无烟煤填料的吸附除磷特征变化,其同样适合描述麦饭石和沸石的吸附除氮特征变化。而Freundlich等温吸附曲线则适合描述沸石填料吸附除磷特征,其同样适合描述无烟煤和磁铁矿填料的吸附除氮特征。四种填料中对磷理论饱和吸附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无烟煤、沸石、磁铁矿和麦饭石,对氮的理论饱和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沸石、无烟煤、磁铁矿和麦饭石。麦饭石填料对氮磷的吸附能力较弱。选用麦饭石作为人工湿地的填料,能更大程度的保留作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2)启动阶段通过直板与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COD的去除效果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对于COD的去除率在74 d左右都达到稳定值,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95%和47.54%,启动完成。启动阶段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生活污水中铵态氮的保留率从108.67%增加到113.61%,最后减少到111.45%,对生活污水TN的平均保留率从84.26%上升到92.24%,最后上升到95.27%,对生活污水中TP的平均保留率从71.64%上升到87.43%,最后下降到77.82%。运行阶段通过比较不同水力停留时间(12 h、18 h和24 h)直板与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COD的去除效果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对于COD的去除率都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直板水解酸化池对于生活污水中COD平均去除率为19.17%,而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于生活污水中COD平均去除率为34.59%,增幅为15.41%。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8 h,直板水解酸化池对于生活污水中COD平均去除率为22.75%,而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于生活污水中COD平均去除率为44.99%,增幅为22.24%。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直板水解酸化池对于生活污水中COD平均去除率为34.35%,而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于生活污水中COD平均去除率为58.89%,增幅为24.54%。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相对于直板水解酸化池提高了对于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相对于直板水解酸化池对于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的提高程度不同。在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8.89%,其对铵态氮、TN和TP的平均保留率分别达到121.56%、85.49%和75.00%,对COD有更大程度的去除,而能更好的保留氮磷等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另外,随着COD浓度(低、中和高)的增加,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进水中COD的去除率升高,对TN和TP及铵态氮的保留率影响不大。随着反应温度(8-10℃、10-20℃和20-25℃)的升高,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对进水中COD的去除率升高,对TN和TP的保留率不同程度的减小,对进水中铵态氮的保留率升高。(3)启动过程麦饭石填料类型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于进水中COD去除率普遍不高,处在19.8861.08%的范围;对于生活污水中铵态氮的保留率较高,呈现出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处在56.6291.95%的范围;对于生活污水中TN的保留率较高,呈现出先减小,接着增大,然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处在74.1797.80%的范围;对于生活污水中TP的保留率较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处在53.9586.19%的范围。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经54 d启动完成。运行阶段,控制污水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18 h和24 h和进水中COD浓度(低、中和高)以及温度(8-10℃、10-20℃和20-25℃)。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进水中COD的去除率增加,其对铵态氮、TN和TP的保留率不同程度的减小。在最佳水力停留时间12 h,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进水中COD、铵态氮、TN和TP的平均保留率分别达到53.93%、57.99%、79.09%和77.30%,对COD的去除能满足要求,而却能更大程度的保留氮磷等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另外,随着COD浓度的增加,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进水中COD的去除率升高,对铵态氮、TN和TP的保留率影响不大。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进水中COD的去除率不同程度的增加,对铵态氮和TN的保留率不同程度的减小,而对进水中TP的保留率影响不大。(4)稳定运行期间,组合工艺对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处在76.8782.56%和90.9294.69%,对铵态氮、TN和TP的保留率分别处在53.1160.69%、68.8878.22%和54.3065.24%的范围内。采用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出水水质中COD和SS平均出水浓度均达到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用水的要求,同时氮磷保留最大化。

二、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水力条件优化及氮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人工湿地概况
        1.1.1 人工湿地的定义
        1.1.2 人工湿地的分类
        1.1.3 人工湿地氮的迁移转化
        1.1.4 脱氮机制
    1.2 同位素定量分析
        1.2.1 同位素概述
        1.2.2 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2.3 氮稳定同位素应用于人工湿地氮循环研究
    1.3 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岛市养殖尾水水质特征分析
    2.1 青岛市水产养殖现状
    2.2 青岛水产养殖尾水水质特征
第三章 海水人工湿地水力条件优化
    3.1 实验装置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
        3.2.2 植物的风险防控
        3.2.3 实验方法
    3.3 水质参数与测定方法
        3.3.1 水质参数
        3.3.2 测定方法和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水力负荷和进水量COD去除效果比较
        3.4.2 不同水力负荷和进水量NH_4~+-N去除效果比较
        3.4.3 不同水力负荷和进水量NO_2~--N去除效果比较
        3.4.4 不同水力负荷和进水量NO_3~--N去除效果比较
        3.4.5 不同水力负荷和进水量TN去除效果比较
        3.4.6 不同水力负荷和进水量TP去除效果比较
    3.5 养殖状况分析
第四章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氮迁移转化过程分析
    4.1 实验装置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海水人工湿地系统NO_3~--N去除效果
        4.4.2 海水人工湿地基质δ~(15)N值变化趋势
        4.4.3 人工湿地~(15)N同位素的绝对丰度质量
        4.4.4 各组分在海水人工湿地系统脱氮中的贡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群落信息探究
    5.1 实验装置
    5.2 实验方法
        5.2.1 取样与预处理方法
        5.2.2 测定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5.3.2 样本差异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5.3.3 微生物群落结构
        5.3.4 脱氮功能细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人工湿地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人工湿地净化工业水的机理
    1.1 植物净化机理
    1.2 微生物净化机理
    1.3 基质净化机理
2 人工湿地净化工业水的应用现状
    2.1 植物筛选强化
        2.1.1 工业制造废水
        2.1.2 资源开采废水
        2.1.3 规模养殖废水
    2.2 基质筛选强化
        2.2.1 天然与人工材料
        2.2.2 工业副产品
    2.3 微生物培养强化
    2.4 其他强化措施
    2.5 深度处理
3 展望

(3)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发展历程
        1.2.2 国外发展历程
    1.3 人工湿地概述
        1.3.1 人工湿地概念
        1.3.2 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1.3.3 污染物去除机理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国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研究
    2.1 国外人工湿地相关设计标准
    2.2 爱尔兰规范梳理
        2.2.1 多元化人工湿地(ICW)介绍
        2.2.2 现场评估
        2.2.3 设计ICW系统
        2.2.4 运行、维护和监管
    2.3 德国规范梳理
        2.3.1 一般规定
        2.3.2 湿地设计
        2.3.3 滤料要求
        2.3.4 植物
        2.3.5 维护及成本
    2.4 印度规范梳理
        2.4.1 预处理
        2.4.2 一级处理
        2.4.3 人工湿地设计
        2.4.4 运行维护
    2.5 综合分析
3 国内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研究
    3.1 国家及各省级规范发布情况
    3.2 国内规范内容对比分析
        3.2.1 总体布置
        3.2.2 水量与水质
        3.2.3 工艺选择
        3.2.4 湿地面积计算
        3.2.5 设计参数
        3.2.6 几何参数
        3.2.7 湿地填料
        3.2.8 湿地植物
        3.2.9 布水、防渗及附属设施
    3.3 小结与建议
4 陕西省人工湿地规范编制技术研究
    4.1 编制背景及目的
    4.2 陕西省概况
        4.2.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4.2.2 水资源量
        4.2.3 水资源开发
        4.2.4 水质状况
    4.3 陕西省湿地工程实例
    4.4 技术问题研究
        4.4.1 水量
        4.4.2 设计进水水质
        4.4.3 设计出水水质
        4.4.4 设计参数
        4.4.5 植物及基质选择
    4.5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草案》
附录2 陕西省人工湿地工程应用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多床层人工湿地强化脱氮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人工湿地发展现状
        1.2.1 人工湿地的定义
        1.2.2 人工湿地的组成
        1.2.3 人工湿地的分类
        1.2.4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1.2.5 人工湿地去除效果影响因素
    1.3 多床层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现状
        1.3.1 多床层人工湿地最佳基质配比的选择
        1.3.2 沸石对氮的吸附效果
        1.3.3 铁碳内电解在多床层人工湿地中的强化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多床层人工湿地最佳床层基质的选择
        1.5.2 不同C/N进水情况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
        1.5.3 不同温度情况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基质的结构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方法
        2.2.4 基质取样及分析方法、数据处理
第三章 多床层人工湿地最佳床层基质选择
    3.1 不同基质配比对COD去除效果
    3.2 不同基质配比对氮素去除效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工况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果
    4.1 不同C/N进水情况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
        4.1.1 人工湿地COD净化性能
        4.1.2 人工湿地的脱氮性能
    4.2 不同温度情况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
        4.2.1 温度对人工湿地COD净化效果影响
        4.2.2 温度对人工湿地氮素净化效果影响
    4.3 沸石与植物的联合再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湿地
        2.1.2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
        2.1.3 湿地公园
        2.1.4 人工湿地景观
    2.2 湿地污水净化和景观营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案例分析
        2.3.1 成都活水公园
        2.3.2 上海梦清园
        2.3.3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2.3.4 台湾打鸟埤人工湿地
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3.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组成
    3.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分类
        3.2.1 按湿地内污水流动方式分
        3.2.2 按湿地植物系统分类
    3.3 净化机理
        3.3.1 有机物的去除
        3.3.2 氮的去除
        3.3.3 磷的去除
        3.3.4 硫化物的去除
        3.3.5 重金属的去除
    3.4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
        3.4.1 预处理单元
        3.4.2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
        3.4.3 后处理单元
4 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4.1 特点
        4.1.1 与常规湿地公园景观不同
        4.1.2 植物规划更偏向净水功能
    4.2 污水处理导向下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4.2.1 设计原则
        4.2.2 设计方法
        4.2.3 设计内容
    4.3 后期管理与维护
        4.3.1 湿地构筑物
        4.3.2 湿地水质与水位
        4.3.3 湿地水生植物
5 实践案例——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生态环境概况
        5.1.3 社会经济条件
    5.2 湿地现状与存在问题
        5.2.1 生物资源现状
        5.2.2 景观资源现状
        5.2.3 文化资源现状
        5.2.4 湿地存在的问题
    5.3 规划设计思路
        5.3.1 规划设计依据
        5.3.2 规划定位
        5.3.3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
        5.4.1 景观结构
        5.4.2 功能分区
        5.4.3 空间结构
        5.4.4 总平面
    5.5 以水资源为基础的湿地公园分区设计
        5.5.1 水环境方面
        5.5.2 水生态方面
        5.5.3 水休闲方面
    5.6 其他专项规划
        5.6.1 驳岸专项
        5.6.2 栖息地恢复专项
        5.6.3 构筑物专项
        5.6.4 服务设施专项
        5.6.5 用地平衡表
6 结语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设计图册

(6)西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及新型组合人工湿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干旱研究进展
        1.3.2 湿地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SPEI的西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水文气象
        2.2.3 地质地貌
    2.3 数据来源与方法
        2.3.1 数据收集分析
        2.3.2 SPEI方法及干旱等级划分
        2.3.3 M-K检验
    2.4 干旱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2.4.1 干旱变化及年干旱突变检验以及周期检验
        2.4.2 季节干旱强度时间变化及突变检验
    2.5 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5.1 年代空间分布特征
        2.5.2 季节空间分布特征
        2.5.3 频率空间分布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分析
    3.1 引言
    3.2 季风影响分析
        3.2.1 东亚夏季风与SPEI指数趋势分析
        3.2.2 高原夏季风与SPEI指数趋势分析
    3.3 ENSO事件影响分析
    3.4 SOI与SPEI相关性分析
    3.5 MEI与SPEI周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合于西北干旱区的人工湿地结构研究
    4.1 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
    4.2 研究适合西北地区的人工湿地的必要性
        4.2.1 研究的必要性
        4.2.2 西北地区人工湿地研究现状
    4.3 田坎式人工湿地实验构建
        4.3.1 实验湿地结构
        4.3.2 湿地运行方式
        4.3.3 填料选择
        4.3.4 植物选择
    4.4 实验运行、样品采集与分析
        4.4.1 实验用水
        4.4.2 实验过程
        4.4.3 水样采集
        4.4.4 水质测定
        4.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BOD去除效果分析与讨论
        4.5.2 TN去除效果分析与讨论
        4.5.3 TP去除效果分析与讨论
    4.6 本湿地结构特点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1.1 基于SPEI分析西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
        5.1.2 干旱成因分析
        5.1.3 田坎式人工湿地及实验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垃圾渗滤液概况
        1.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1.1.2 垃圾渗滤液的特征及危害
        1.1.3 城镇垃圾渗滤液特征和处理现状
    1.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生物法
        1.2.3 人工湿地法
    1.3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垃圾渗滤液概述
        1.3.1 人工湿地简介
        1.3.2 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1.3.3 人工湿地构成及功能
        1.3.4 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机制
        1.3.5 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方法
        1.3.6 人工湿地中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启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人工湿地的构建
        2.2.2 试验设计及运行
        2.2.3 水样的采集及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人工湿地pH的变化
        2.3.2 人工湿地对悬浮物的去除规律
        2.3.3 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规律
        2.3.4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规律
        2.3.5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间歇曝气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历时水质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人工湿地的构建
        3.2.2 试验设计及运行
        3.2.3 水样的采集与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人工湿地DO变化
        3.3.2 人工湿地pH和电导率的变化
        3.3.3 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对悬浮物的去除
        3.3.4 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
        3.3.5 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
        3.3.6 人工湿地亚硝氮的积累特征及原因
        3.3.7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
    3.4 本章小结
4 间歇曝气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沿程水质变化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人工湿地的建立
        4.2.2 人工湿地沿程水样的采集与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人工湿地pH沿程变化特征
        4.3.2 人工湿地SS沿程变化特征
        4.3.3 人工湿地COD沿程变化特征
        4.3.4 人工湿地氮沿程变化特征
        4.3.5 人工湿地磷沿程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类型潜流人工湿地对氮磷营养物的去除解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填料的吸附能力和实际吸附量测定
        5.2.2 人工湿地硝化和反硝化强度测定
        5.2.3 人工湿地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5.2.4 去除率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人工湿地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强度
        5.3.2 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解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农家乐餐厨污水组合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家乐发展现状
    1.2 农家乐餐厨污水处理现状
    1.3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1.3.1 人工湿地类型
        1.3.2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国内外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1.3.3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方向展望
    1.4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
2 农家乐餐厨污水特点、难点及其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2.1 农家乐餐厨污水水质特点
    2.2 农家乐餐厨污水难点
    2.3 农家乐餐厨污水处理技术
        2.3.1 农家乐餐厨污水工艺比较与相关案例分析
        2.3.2 以湿地为主的组合工艺处理工程案例
        2.3.3 小结
3 攸县XX农家乐组合工艺设计方案
    3.1 概述
        3.1.1 项目所在地
        3.1.2 项目背景
        3.1.3 水质现状
        3.1.4 工程特殊性
    3.2 人工湿地方案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水量、水质
        3.2.3 工艺流程
        3.2.4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3.3 人工湿地建筑结构设计
        3.3.1 设计规范与标准
        3.3.2 单元设计
    3.4 组合工艺污水处理工程投资估算
        3.4.1 编制说明
        3.4.2 工程投资估算
        3.4.3 工程效益分析
4 攸县XX农家乐组合工艺工程运行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水样采集及指标的测定
        4.1.2 水样指标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组合工艺系统水质分析
        4.2.2 组合工艺系统现状分析
    4.3 小结
    4.4 讨论
    4.5 创新点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平面布置图
附录2 剖面图(工艺流程图)
致谢

(9)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村水环境污染特征
        1.1.1 我国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排放
        1.1.2 国内农村水污染现状
        1.1.3 国外农村水污染现状
        1.1.4 我国农村社区的污水排放特征
    1.2 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与工艺
        1.2.1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与工艺
        1.2.2 日本净化槽处理技术与工艺
        1.2.3 化粪池处理技术与工艺
        1.2.4 其他处理技术与工艺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排放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问卷调查及水样采集
        2.1.3 水质监测
        2.1.4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四川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
        2.2.2 四川农村社区给排水方式
        2.2.3 四川农村社区水质特征
        2.2.4 兴龙村二社居民点污水自然消减情况
    2.3 本章小结
3 农村社区尾水排放通道底泥污染特征及内源释放风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背景
        3.1.2 底泥的表征
        3.1.3 底泥污染释放特性
        3.1.4 水质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化粪池简易处理排水的自净过程
        3.2.2 尾水通道底泥的污染特征
        3.2.3 出水口底泥的内源释放过程
        3.2.4 内源释放对水质的影响
        3.2.5 底泥浓度对内源释放的影响
        3.2.6 底泥位置对内源释放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DCX-14 净化槽处理分散生活污水的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水
        4.1.2 实验装置与工艺参数
        4.1.3 水质监测指标及方法
        4.1.4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设计曝气下DCX-14 净化槽的处理效率
        4.2.2 增强曝气后DCX-14 净化槽的处理效率
        4.2.3 DCX-14 净化槽中微生物生长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高效水解酸化池—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及污染现状
        1.1.2 课题出处及意义
    1.2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单一处理技术
        1.2.2 稳定塘处理技术
        1.2.3 土地处理技术
        1.2.4 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
    1.3 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3.1 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相关技术的提出
        1.3.2 再生水回用灌溉
    1.4 水解酸化处理技术概述
        1.4.1 水解酸化的概念及特点
        1.4.2 水解酸化的基本原理
        1.4.3 水解酸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4 水解酸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1.5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概述
        1.5.1 人工湿地的概念及类型
        1.5.2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1.5.3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5.4 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1.5.5 人工湿地存在的问题
        1.5.6 人工湿地填料选择的意义
        1.5.7 人工湿地设置的必要性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用水
    2.3 填料静态吸附脱氮除磷试验
        2.3.1 填料吸附除磷静态分析方法
        2.3.2 填料吸附除氮静态分析方法
    2.4 填料吸附脱氮除磷动力学试验
        2.4.1 填料吸附除磷动力学分析方法
        2.4.2 填料吸附除氮动力学分析方法
    2.5 高效水解酸化池-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构建
        2.5.1 直板与高效(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池启动
        2.5.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启动
        2.5.3 水解酸化池运行阶段
        2.5.4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运行阶段
    2.6 水质指标监测及方法
3 填料吸附脱氮除磷性能研究
    3.1 填料吸附脱氮除磷等温模型应用
        3.1.1 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3.1.2 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3.1.3 BET吸附等温方程
    3.2 填料等温吸附除磷曲线拟合状况及参数
    3.3 填料等温吸附除氮曲线拟合状况及参数
    3.4 填料吸附除磷动力学分析
    3.5 填料吸附除氮动力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水解酸化池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和调控研究
    4.1 水解酸化池启动阶段对不同污染物变化的研究
        4.1.1 直板与高效水解酸化池对COD的去除效果的比较
        4.1.2 高效水解酸化池对铵态氮的保留效果
        4.1.3 高效水解酸化池对TN的保留效果
        4.1.4 高效水解酸化池对TP的保留效果
    4.2 水解酸化池运行阶段主要影响因素对污染物变化影响研究
        4.2.1 水力停留时间对水解酸化池处理污染物的影响
        4.2.2 进水COD浓度对水解酸化池处理污染物的影响
        4.2.3 温度对水解酸化池处理污染物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和调控研究
    5.1 人工湿地启动阶段处对不同污染物的处理研究
        5.1.1 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效果
        5.1.2 人工湿地对铵态氮的保留效果
        5.1.3 人工湿地对TN的保留效果
        5.1.4 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TP的保留效果
    5.2 运行阶段人工湿地主要影响因素对污染物的处理研究
        5.2.1 水力停留时间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染物的影响
        5.2.2 进水COD浓度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染物的影响
        5.2.3 温度对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水解酸化池+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处理研究
    6.1 组合工艺对COD去除效果的分析
    6.2 组合工艺对铵态氮保留效果的分析
    6.3 组合工艺对TN保留效果的分析
    6.4 组合工艺对TP保留效果的分析
    6.5 组合工艺对SS去除效果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水力条件优化及氮迁移转化机制研究[D]. 贾军.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人工湿地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刘竞依,孙耀胜,么强,陈芳,梁超,杨天宇. 给水排水, 2021(S1)
  • [3]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D]. 常雅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多床层人工湿地强化脱氮效果研究[D]. 陈一萱.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污水处理导向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 王界贤.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西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及新型组合人工湿地研究[D]. 初萍萍. 济南大学, 2020(01)
  • [7]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基础研究[D]. 张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农家乐餐厨污水组合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与效果研究[D]. 刘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9]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D]. 彭堰蒙.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高效水解酸化池—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D]. 程锦.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我国构建的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