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

一、山西省土地沙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源[1](2021)在《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农牧交错带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农牧业交错演替,具有明显的交错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水资源紧缺性。当前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治理和利用已具规模且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若仍保持现有无序扩张的趋势,当开发规模超过水资源支持能力,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协调研究区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针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明确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开展了水资源模拟预测;以水资源对沙地农业开发的支持能力为约束,建立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采用改进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探索水资源调控下的沙地农业利用的适宜规模,为交错带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提升、经济社会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VAR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的动态影响,明确了水资源在沙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选取了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中紧密相关的水资源、农业经济、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典型指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水资源综合占比在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农林牧渔总产值、沙地面积及生态服务价值等指标中贡献度分别为94.44%、90.93%、58.86%、86.39%、70.93%,说明水资源在交错带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资源的角色,是主要影响因素和资源动力。(2)基于TOPMODEL模型和WAS模型联合模拟了交错带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对未来交错带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预测。利用TOPMODEL模型开展基于DEM的径流过程模拟,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进行历史径流资料的突变点分析,确定1979年为突变点所在年份,划分1980-2000年为率定期,2001-2018为验证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型的效率用WAS模型对交错带供水情况进行预测,得到交错带在北京气候模式BCC-CSM1.1下RCP2.6、RCP4.5、RCP8.5三种降雨情景的2025年可供水量分别为15.14亿m3、14.46亿m3 和 14.70 亿 m3,2030 年分别为 18.84 亿 m3、18.45 亿 m3 和 18.72 亿 m3。(3)构建了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设置了多元调控情景。根据沙地农业可用水量的区间量化原理,明确了用水上限,获得了 2018年和2025年交错带沙地农业可用水量分别为 19113 万 m3、17880.5 万 m3,2030 年 RCP2.6、RCP4.5、RCP8.5 降雨情景下分别为25571.6万m3、23928.8万m3、26390.8万m3。基于Markov模型对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2025、2030年沙地农业利用的可开发沙地规模分别为2992.41km2和2763.72km2。从水资源条件、节水措施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三个角度设置调控情景,包括降雨情景(3种)、节水情景(3种)、种植情景(7种),共形成63种方案集。(4)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思想和ε占优机制的oε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了水资源调控模型。以沙地农业利用规模最大为原则,选取了 15种推荐方案,各方案下榆阳区和神木县可开发规模占未利用沙地比例最低,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最大占比分别为(18.57%,4.08%)、(7.06%,28.6%)、(5.01%,0%);占比最高的区域为府谷县和定边县,分别为(100%,31.24%)、(100%,47.82%)、(100%,100%),交错带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可开发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24.54%、14.71%、29.99%。总体来看,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间低的状态。结果表明,在大量依靠引调水工程的前提下,交错带在各情境下水资源仍无法支撑未利用沙地的完全开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形势紧张。(5)利用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法研究了交错带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交错带沙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主要分布范围是[53.07,122.14],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利用规模呈现出不匹配状态。在空间分布上,榆阳区和神木县匹配系数始终<0,呈现出地多水少、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不足现象;府谷县2018、2025、2030年指数范围分别在[1.77,1.98]、[3.36,5.84]、[-0.39,1.71],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开发规模保持在均衡范围内,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最优;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从东北部地多水少向西南部水多地少过渡,基本与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空间分布情况相印证。沙地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县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空间差异性,节水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高效的农业灌溉管理措施仍是改善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有效途径。

张唯佳[2](2020)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文中提出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途径,也是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复杂过程,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备受关注。但目前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分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对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并分析相关理论,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概念、过程做了初步界定与阐述,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研究了该区梭梭-肉苁蓉产业、沙地葡萄产业、种质资源加工产业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和资源-环境-经济相融合的框架模型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2010-2016年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协调度水平。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内蒙古阿拉善盟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然均具不同程度发展,但环境系统发展仍相对滞后。2010-2016年经济-资源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68,处于初步协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43,处于失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52,处于弱协调水平,协调度以41%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均值在2010-2013年为0.53,处于初步协调水平,2013-2016年下降至0.45,回到失调水平,但整体仍呈上升态势。水土资源承载力有限、沙生植物资源种植周期长、可用部位较少和后续产品开发科技水平低等是制约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能力和协调可持续能力两方面采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使产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潘顺[3](2020)在《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荒漠化是人类四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不仅影响到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威胁着地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的监测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实现区域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位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这里荒漠化土地广泛分布。本文将整个北方地区作为研究区,对不同时期的荒漠化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作为土地荒漠化的评估依据,为了避免单一年份植被指数的偏差,分别对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9年三个时间段内的土地荒漠化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 1999年以来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草)、自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之后研究区植被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影响。最后,探索了使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结合未来气温、降水数据对科尔沁地区未来荒漠化特征进行分析和预测。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1991-2019年北方土地荒漠化时间、空间动态演变。从空间分布上分析,研究区西北部被大片的荒漠化土地覆盖,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以及甘肃河西走廊以北,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程度从东南非荒漠化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渐加重。从动态演变上研究,1991-2000年间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63.01%,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占36.91%;2000-2010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占59.74%,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占40.23%;2011-2019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占55.51%,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占44.46%,研究区荒漠化总面积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不同程度土地荒漠化面积比例发生显着变化,其中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从1991-2000年的21.72%增加到2011-2019年的24.25%;重度、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从原来的19.04%、9.45%和12.80%减少到13.74%、8.06%、9.46%;非荒漠化土地面积从36.91%增加到44.46%。从整体分析,研究区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其他类型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因此,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呈现“总体减少,局部加重”的态势。(2)使用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分析了北方地区植被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显着性。植被NDVI极显着下降(p<0.01)和显着下降(0.01<p<0.05)的区域分别占0.94%和3.90%,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荒漠、戈壁地区;植被NDVI极显着上升(p<0.01)和显着上升(0.01<p<0.05)分别占21.97%和19.86%,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和东北地区。植被NDVI无显着变化的地区主要分布新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甘肃西北部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约占53.33%。使用残差趋势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北方地区植被恢复、荒漠化治理的作用。结果显示,2000-2019年间研究区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呈现显着正相关(p<0.05)和正相关(0.1<p<0.05)的面积占21.36%;呈现显着负相关(p<0.05)和负相关(0.1<p<0.05)的面积占6.49%。整体上,人类活动对北方地区植被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正向干扰。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防沙治沙工程使得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逐渐逆转。(3)LSTM神经网络在处理时间序列预测上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对科尔沁地区短期NDVI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期间植被NDVI持续增加。2020-2030年期间科尔沁地区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未来10年科尔沁地区土地荒漠化呈现逆转的趋势。

韩丽[4](2020)在《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中对地理学科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进而成为新时代地理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在新课标中提出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近年来对区域认知素养和问题式教学分别研究的着作较多,但将其结合起来从问题式教学的视角下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较少,因此深入研究问题式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的研究背景下,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需求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分别是:根据搜集的相关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研究运用问题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启示,进而进行案例设计、案例实施得出案例设计策略。最终得出了结论。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对问题式教学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再对国际和国内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做了整理归纳,最后对问题式教学和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做了整理,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设计本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除此之外进行了概念界定,对区域认知和问题式教学分别进行了概念界定,最后还分析了区域认知与问题式教学两者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问题式教学视角下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先确定案例来源并进行案例筛选,然后根据分析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案例情境原理问题的关系以及案例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最后根据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的启示。第四部分是进行案例设计,得出案例设计策略。根据得出的案例分析启示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3》的教材内容分析适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内容,进而进行案例设计,最后得出问题式视角下区域认知培养的策略,总共有6条设计策略。第五部分为案例实施。在前面案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案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在此部分记录了案例实施过程,得出了案例实施反思与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有3个结论,分别是: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符合一定的策略、区域认知方法的培养注重采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区域方法。

杨静[5](2020)在《系统哲学视野下右玉生态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对生态问题的治理不仅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系统由多种因素组成,结构庞大而复杂,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山西省右玉县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的破坏,经过70多年的生态治理、建设后,使右玉县从“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从系统哲学的角度探索右玉生态恢复途径,寻找生态建设的正确道路,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右玉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右玉县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右玉生态系统的发展总体经历了“建国前生态环境逐渐退化”、“50年代开始进行因地制宜、大面积植树造林,系统逐渐恢复的形成期”、“80年代优化生态治理的发展期”及“21世纪建成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的优化期”四个阶段。探索右玉有序生态系统的生成及演化阶段,从而揭示出系统有序的演化机制。系统在远离平衡态且足够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治理沙化和河流域等措施加大对系统负熵的输入,推动农、林、牧系统内各要素不断进行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优化。用系统思维探索右玉生态建设历程,为坚持以系统的工作方法治理生态、共创世界生态共同体,及对解决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现代生态建设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苏敏[6](2019)在《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沙化是研究全球土地资源锐减、土地生产力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以土地沙化防治为目的对沙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可以为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治沙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该文以我国呼伦贝尔沙区为研究区,基于气候学、地质地貌学、植物学和生态学等理论,以土地沙化防治为目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并针对于不同的立地类型特征提土地沙化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干燥度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区(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和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根据地貌特征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组(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沙丘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平原、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河谷滩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沙丘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河谷滩地),以植被覆盖度、耕作现状和土壤盐渍化程度等指标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18个立地类型。(2)该文绘制出呼伦贝尔沙丘地分布范围和面积,面积为6369.13km2,呈上、中、下三条沙带分布:第一条沙带北起鄂温克的乌勒古格德,南到巴润罕达盖音毛德,东临大兴安岭林区;第二条沙带伊敏河及锡尼河两岸,北起海拉尔谢尔塔拉牧场十二队,南到巴彦岱护林站;第三条沙带分布在沿海拉尔河南岸,西起动呼伦湖东北岸,东到海拉尔西山。(3)得出精准的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图,针对沙丘地提出轮牧管理、樟子松林封育、樟子松野生苗植苗造林、灌草混播、设置机械沙障、建设护岸林等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治沙方式;针对平原立地类型组提出飞播造林、设置灌木活沙障、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设置农田防护林、建立管护站、封育管理等控制载畜量和植被建设的治沙方式;针对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提出建设护岸林和水源涵养林、种植耐盐碱植物、铺设耐盐碱材料等植被修复治沙方式。该研究为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工作提供了更精准的科学依据,为全国沙区立地类型划分提供技术支撑。

王浩[7](2017)在《山西省荒漠化研究现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荒漠化研究对山西省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荒漠化调查和监测方法、成因和发展趋势、分类分级和区划、危害和损失评估以及治理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对山西省荒漠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全面分析了山西省荒漠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山西省荒漠化研究提出了展望。

陈芳淼[8](2013)在《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历史演变状况看,荒漠化问题区域特征明显,整体可归属于地理系统问题。因此,用地理系统方法衡量与评价荒漠化问题具有科学性。地理学是实践科学。使用地理系统方法在认识荒漠化演化机制的同时,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依据地理学特征,可将区域荒漠化问题划分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水系、沙地、社区六元结构板块,进行基本状况、发展趋势、主要原因及演化机制认识(简称六元法)。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政治地位重要、文化结构多元,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区域荒漠化问题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理系统变化剧烈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用六元法,从村庄、县域、省域、区域尺度,对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进行逐级研究验证,分析认识区域荒漠化演化机制,探索防治对策,同时检验六元法的有效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基本机制通过六元法多层次、多点、长历史时段考察,得出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机制为:耕地扩张,耕地质量下降;天然草地缩减、人工草场扩大,草地整体退化严重;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近期人工林地面积稳步扩大,林地生态经济功能较弱;湿地-水系萎缩,地表水面积减少,河流径流不稳定性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冰川融化加剧;沙地系统局部得到控制,整体扩张:社区扩张明显,城镇居民区和工矿区建设步伐快,大量占用郊区优质耕地。上述发展趋势反映出耕地、社区、人工林地扩张,草地、湿地-水系显着退化,沙地整体形势严峻,西部地区荒漠化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表明,导致西部荒漠化问题严峻化的基本因素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方面。2、我国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对策建议研究对未来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2)彻查全区资源环境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发展,其中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严格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4)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5)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6)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7)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3、六元法应用认识对“六元法”的实际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利用“六元法”进行区域荒漠化研究可覆盖全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简洁,研究结果条理清晰,问题定位准确,容易得出明确结论;2)“六元法”适用于多尺度地理系统(从村庄到全球系统)研究,上下尺度间研究结果互为印证,利于原因诊断;3)可分别六单元进行纵向历史发展趋势演变研究,借以从历史角度清晰地判明各自的发展轨迹与彼此演替机制;4)可分别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单元荒漠化轻重关系与主次矛盾:5)县域及以下尺度的研究中,注意从主体地理单元把握荒漠化现状及其演化过程的细节,寻求针对性防治对策;县域以上尺度的研究中,注意对各地理单元变化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演变机制。

李双全[9](2010)在《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山西省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地区之一,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耕地减少、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影响着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荒漠化要坚持植被建设与工程建设、防治保护与开发利用、传统治理与科技创新、国家投入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战略思路,通过建设生态体系、工程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分片治理、分步实施。

秦作栋,王孟本,薛占金[10](2008)在《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文中认为山西省晋北地区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近年来,经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呈缩减态势,但全区土地沙化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动态变化,重点探讨了晋北地区土地沙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旨在为晋北地区预防和治理土地沙化提供参考依据,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山西省土地沙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土地沙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3.2 自然系统多变量互馈关系研究进展
        1.3.3 水资源调控的思想演变与方法进展
    1.4 问题提出及思考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案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2.1 陕北农牧交错带范围界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土壤植被
        2.2.3 自然资源
    2.3 社会经济现状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1 水资源分布情况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 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历程
        2.5.1 荒漠化现状及特征
        2.5.2 荒漠化动态演进
        2.5.3 水土流失现状
    2.6 区位特殊性及重要意义
        2.6.1 交错性与过渡性
        2.6.2 水土资源紧缺性
        2.6.3 生态环境脆弱性
        2.6.4 区位特殊性
    2.7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1 VAR模型介绍
    3.2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3.3 VAR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3.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3.3.2 Johansen协整检验
        3.3.3 模型参数估计
        3.3.4 模型检验
    3.4 脉冲响应
    3.5 方差分解
    3.6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交错带水资源预测
    4.1 模型基本原理
        4.1.1 TOPMODEL模型
        4.1.2 WAS模型
    4.2 子流域单元划分
    4.3 TOPMODEL模型构建及校验
        4.3.1 下垫面参数提取
        4.3.2 模拟效果及模型参数校验
    4.4 WAS模型构建与模拟验证
        4.4.1 拓扑关系
        4.4.2 数据基础
        4.4.3 模拟验证
    4.5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水资源预测
        4.5.1 规划年气候情景模式
        4.5.2 规划年水资源量预测
    4.6 本章小节
5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1 水资源调控模型的理论基础
        5.1.1 模型框架
        5.1.2 模型原理
    5.2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分析
        5.2.1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
        5.2.2 可用水量上限分析
        5.2.3 传统行业需水预测
        5.2.4 沙地农业可用水量潜力分析
    5.3 可开发沙地规模预测
        5.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5.3.2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动态演变
        5.3.3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变化分析
        5.3.4 基于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预测
    5.4 调控情景设置
        5.4.1 多元情景分析
        5.4.2 调控情景设置
    5.5 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5.1 目标函数
        5.5.2 约束条件
    5.6 本章小结
6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及空间格局变化
    6.1 基于正交?占优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
        6.1.1 正交设计初始化种群
        6.1.2 ε占优策略
        6.1.3 NSGA-Ⅱ算法
        6.1.4 模型求解流程
    6.2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分析
        6.2.1 各县区适宜规模分析
        6.2.2 交错带适宜规模分析
    6.3 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空间分布
    6.4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6.5 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1 国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2 国内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3 小结
    1.3 国内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1.3.1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1.3.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3.3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1.3.4 小结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与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2.2.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衡量
        2.2.4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2.2.5 协调度等级划分
    2.3 技术路线
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研究
    3.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相关理论基础
        3.1.1 生态经济理论
        3.1.2 生物工程理论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4 产业发展理论
    3.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与过程
        3.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界定
        3.2.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
    3.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
4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4.1 阿拉善盟基本概况
        4.1.1 地理位置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势
    4.2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产业
        4.2.1 梭梭-肉苁蓉产业
        4.2.2 白刺-锁阳产业
        4.2.3 沙地葡萄产业
        4.2.4 种质资源加工产业
        4.2.5 土壤改良技术产业
5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
    5.1 资源、环境、经济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5.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荒漠化相关概念
    1.3 荒漠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地形与地貌特征
    2.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4 土地利用和植被状况
3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3.1 荒漠化等级划分
    3.2 植被覆盖度反演方法
    3.3 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
    3.4 残差趋势分析
    3.5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4 土地荒漠化特征分析
    4.1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4.2 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
    4.3 人类活动影响
5 科尔沁地区未来荒漠化分析
    5.1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短期NDVI预测
    5.2 科尔沁地区未来土地荒漠化特征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状
        1.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
        2.问题式地理教学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区域认知和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实用主义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4.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区域认知的概念界定
        2.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3.区域认知与问题式教学两者的关系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3》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来源与案例筛选
        2.案例分析说明
        3.案例分析
        4.案例情境与案例问题的关系分析
        5.案例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分析
    (二)高中地理问题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1.情境为问题设计提供背景,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和热点性的特点
        2.问题式地理教学注重以问题中心为线索进行问题链的创设,并采取多种探究形式。
        3.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背景,问题链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目标。
        4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注重从区域的视角进行
        5.合理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有利于问题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6.问题设置应当避免问题多、低效、研究不深入等问题,注重结合区域认知素养目标进行问题设置。
三、人教版高中《地理3》中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一)人教版《地理3》适宜问题式地理教学的内容分析
        1.人教版《地理3》教材分析
        2.人教版《地理3》适宜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内容
    (二)人教版《地理3》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1.案例设计组成
        2.案例选择
        3.案例设计
    (三)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以课标为导向,以区域认知素养为目标进行案例的设计
        2.借助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围绕核心问题安排教学内容
        3.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构建区域认知方法
        4.利用联系生产活动并具有热点性的素材设计问题情境
        5.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工具和探究式活动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6.从区域的定位、特征、联系、问题和认识方法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四、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后的反思
    (三)案例实施的启示
        1.合理选择问题探究形式,充分发挥探究作用
        2.问题设置要结合区域学习方法和工具
五、研究结论
    1.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2.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符合一定的策略
    3.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注重采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方法
附录
    附录1 案例分析目录表
    附录2 问题式教学视角下区域认知培养案例分析表
    附录3 高中区域地理问题式教学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4 问题式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诊断分数表
    附录5 案例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5)系统哲学视野下右玉生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考察
    第一节 系统科学与自然生态系统
        一、系统科学与生态系统
        二、自然生态的系统性
    第二节 右玉生态整体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右玉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二、右玉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三、右玉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四、右玉生态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第二章 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演化机制分析
    第一节 右玉有序生态系统的生成
    第二节 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演化过程
        一、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演化前期
        二、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形成阶段
        三、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发展阶段
        四、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优化阶段
    第三节 右玉生态建设的系统有序演化机制
        一、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是演化的前提
        二、系统负熵的不断输入是演化的实质
        三、系统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演化的动力
第三章 系统哲学视野下右玉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右玉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右玉生态建设遵循系统思维方式
        二、右玉生态建设尊重系统自然观
        三、右玉生态建设坚持系统工作方法
    第二节 生态建设以系统规律为指导
        一、按照系统整体优化的原则进行生态建设
        二、按照结构功能耦合原则进行生态建设
    第三节 现代生态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一、正确的生态意识是生态建设的前提
        二、开启系统性的生态治理体系创新
        三、共创开放性的世界生态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6)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沙区立地类型划分相关研究进展
        1.2.1 沙区立地类型相关概念
        1.2.2 沙区立地类型划分研究方法
        1.2.3 地理信息系统在立地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1.2.4 呼伦贝尔沙地立地类型相关研究
        1.2.5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植被
    2.2 社会经济特征
        2.2.1 人口特征
        2.2.2 社会经济特征
        2.2.3 种植制度
3.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3.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1.1 遥感影像资料及基础数据
        3.1.2 野外实地调查数据
    3.2 立地类型划分原则
    3.3 立地类型划分体系和指标的确定
        3.3.1 立地类型区划分指标确定
        3.3.2 立地类型组划分指标确定
        3.3.3 立地类型划分指标确定
    3.4 立地类型命名方法
4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条件单因素评价
    4.1 降雨量与干燥度
    4.2 地貌因素
    4.3 植被覆盖度、耕作现状与土壤盐渍化因素
        4.3.1 植被覆盖度与沙丘地类型
        4.3.2 呼伦贝尔沙区耕作现状与平原类型
        4.3.3 呼伦贝尔沙区盐渍化程度与河谷滩地类型
5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划分体系与沙化土地防治措施
    5.1 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Ⅰ)
        5.1.1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沙丘地立地类型组(Ⅰ_A)
        5.1.2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平原立地类型组(Ⅰ_B)
        5.1.3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I_C)
    5.2 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Ⅱ)
        5.2.1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沙丘地立地类型组(Ⅱ_A)
        5.2.2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平原立地类型组(Ⅱ_B)
        5.2.3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Ⅱ_C)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山西省荒漠化研究现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荒漠化研究概况
2 山西省荒漠化研究成果综述
    2.1 调查和监测方法
    2.2 成因和发展趋势
    2.3 分类分级和区划
    2.4 危害和损失评估
    2.5 治理途径和方法
    2.6 其它研究成果
3 山西省荒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类型较为单一
    3.2 研究区域不够全面
    3.3 研究机构各自为政
    3.4 研究内容陷入瓶颈
4 展望

(8)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发展
        1.2.1 荒漠化研究进展
        1.2.2 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建立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划分
        1.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村庄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2.1 耕地系统演变
    2.2 草地系统演变
    2.3 林地系统演变
    2.4 湿地-水系演变
    2.5 沙地系统演变
    2.6 社区系统演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1 舟曲县、九寨沟县地理系统演变对比研究
        3.1.1 基本背景
        3.1.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对比
        3.1.3 生态环境结果
    3.2 生态工程作用下安塞县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2.1 基本背景
        3.2.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
        3.2.3 生态环境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区)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1 耕地系统演变
        4.1.2 草地系统演变
        4.1.3 林地系统演变
        4.1.4 湿地-水系演变
        4.1.5 沙地系统演变
        4.1.6 社区系统演变
        4.1.7 基本认识
    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2.1 耕地系统演变
        4.2.2 草地系统演变
        4.2.3 林地系统演变
        4.2.4 湿地-水系资演变
        4.2.5 沙地系统演变
        4.2.6 社区系统演变
        4.2.7 基本认识
    4.3 云南省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3.1 耕地系统演变
        4.3.2 草地系统演变
        4.3.3 林地系统演变
        4.3.4 湿地-水系演变
        4.3.5 沙地(喀斯特地貌)系统演变
        4.3.6 社区系统演变
        4.3.7 基本认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区域尺度--黄土高原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5.1 耕地系统演变
    5.2 草地系统演变
    5.3 林地系统演变
    5.4 湿地-水系演变
    5.5 沙地系统演变
    5.6 社区系统演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综合研究
    6.1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演变
        6.1.1 耕地系统演变
        6.1.2 草地系统演变
        6.1.3 林地系统演变
        6.1.4 湿地-水系演变
        6.1.5 沙地系统演变
        6.1.6 社区系统演变
    6.2 综合评价
    6.3 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变机制特征
        6.3.1 耕地、社区扩大是地理系统变化的起点,在西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水、在西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地
        6.3.2 湿地-水系萎缩带来全局性影响,水资源争夺更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源头
        6.3.3 草地、林地是地理系统发展趋向优劣化的重要风向标
        6.3.4 自然灾害频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趋势
    6.4 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根因分析
        6.4.1 自然原因
        6.4.2 根本原因
        6.4.3 直接因素
        6.4.4 综合分析
    6.5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未来发展建设对策建议
        6.5.1 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体制建设
        6.5.2 彻查整个区域资源环境情况,为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6.5.3 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
        6.5.4 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
        6.5.5 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
        6.5.6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
        6.5.7 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六元法”应用认识
    7.1 “六元法”应用方法讨论
    7.2 基于“六元法”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研究成果归纳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附表

(9)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
    1.1 土地荒漠化现状分析
        1.1.1 土地荒漠化总量
        1.1.2 土地荒漠化类型
    1.2 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1.2.1 荒漠化总量动态变化
        1.2.2 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
        1.2.3 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
2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2.1 气候、水文因素
    2.2 地质、地貌因素
    2.3 植被因素
    2.4 人为因素
3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防治战略思路与对策
    3.1 总体思路
    3.2 基本原则
    3.3 战略步骤
    3.4 治理分区
    3.5 对策措施
        3.5.1 建设以植被为主的生态体系
        3.5.2 建设以坝系为主的工程体系
        3.5.3 建立以基地为主的产业体系
        3.5.4 健全以管理、监测、监督和能力建设为主的保障体系

(10)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晋北地区概况
    1.1 晋北地区范围
    1.2 晋北地区自然概况
2 土地沙化概念
3 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动态分析
    3.1 土地沙化概况
    3.2 土地沙化动态变化
4 晋北地区土地沙化成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干旱
        4.1.2 大风
        4.1.3 丰富的沙物质
    4.2 人为因素
        4.2.1 人口压力
        4.2.2 不合理的工农业活动
5 结论与建议

四、山西省土地沙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D]. 刘思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D]. 张唯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 潘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D]. 韩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系统哲学视野下右玉生态建设研究[D]. 杨静.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6]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D]. 苏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7]山西省荒漠化研究现状述评[J]. 王浩. 山西林业科技, 2017(02)
  • [8]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D]. 陈芳淼.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9]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J]. 李双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10]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 秦作栋,王孟本,薛占金.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2)

标签:;  ;  ;  ;  ;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