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第二届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国际研讨会

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第二届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国际研讨会

一、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记第2届国际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1](2016)在《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文中认为建筑业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造成沉重的环境负担为代价的,据统计:建筑活动使用了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预计2030年建筑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占全社会排放量的25%。因此,建筑业的低碳减排迫在眉睫。而作为在改变生产方式上具有革新意义的技术创新——工业化生产方式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建筑工业化已然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然而,由于真正基于市场环境的、相对深入的工业化建筑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有针对性地相关节能减排研究还不充分甚至空白。在此背景下,针对工业化建筑的碳排放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及其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碳排放基础研究、建筑碳排放研究、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低碳建筑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碳排放现状展开研究;其中,碳排放基础研究包括碳排放政策、标准、相关评估法,能源碳排放因子,建材、设备碳排放因子以及碳排放计算软件;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包括生命周期划分和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通过以上背景研究整理现有问题,并提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针对本文的研究目标,从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和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两部分展开;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以及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而第二部分对传统建造方式下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汇总,构建碳排放时空矩阵核算模型,对碳排放来源进行盘查,明确各阶段碳排放测算方法和测算清单,汇总碳排放数据来源及减碳措施;并对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的建筑碳排放进行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整理。在对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碳排放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对比传统建造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区别,结合工业化预制装配模式的特点;通过确定目标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方面建立一套基于全流程控制的、系统的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之后具体分两部分展开:碳排放核算模型和分析评估;碳排放核算模型包括基础数据库框架、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数据信息库以及各阶段的计算方法,并重新划分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分析评估针对具体碳源、影响因素提出关于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减碳措施。最后部分以轻型建造系统为例,对轻型可移动铝合金住宅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碳排放核算、影响评价(LCIA)和针对具体碳源的低碳设计,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轻型建筑系统的低碳建筑碳排放评价指南及核算表格系统。本文构建了全新的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实现了低碳建筑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和可操作化,不仅为轻型工业化预制装配住宅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将为我国其他低碳建筑的健康、迅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马仁锋[2](2011)在《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新经济成为全球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在这其中,大都市的创意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剧烈变动,创意产业区、大都市空间随即成为21世纪初期需要深入探讨的两个重要命题。在我国,由于经济和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借鉴国外大都市创意产业与空间可持续发展过程积累的经验,吸收和梳理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大都市空间及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势,论证和阐明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中的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不但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国民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也是学科前沿,需要加以研究探索。创意产业区是20世纪末以来大都市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的载体与产物,其演化过程有四维内涵。创意产业区既需具备生产功能,又得满足从业者的生活、休憩与交流等以促进创意的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创意产业区演化既促成了大都市空间基本构成单元趋向多功能复合,又诱发了后工业大都市趋向创意空间以实现创意产业与大都市空间的协同与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区演化—大都市空间重构既是经济空间动力学过程,也是新产业良性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升级的耦合和自组织过程。据此,本论文将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与大都市空间重构融为一体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旨在促进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与规划的学科交融,同时又能为创意城市建设与新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本论文研究内容共由四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第1、2、3章)为绪论、进展述评和研究逻辑架构。首先从研究动态出发分别对产业区演化、城市空间重构进行文献综述,其次从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与规划两个学科的理论融合角度进行产业空间组织与大都市空间重构关联理论分析,最后在总结两者的关联性基础上,提出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技术路线,同时构建了研究的总体框架。第二部分(第4章)是创意产业区演化时空过程及机理的实证与理论探究。首先基于伦敦西区、东京练马区、纽约SoHo区演化历程的实证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创意产业区演化的时空律,然后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解析了创意产业区演化的驱动力、路径与趋向。第三部分(第5、6、7、8章)是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国外典型案例(伦敦、纽约、东京)的全面解析,论证和阐明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关联因素与作用机理、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模式与机理;然后以中国最大都市上海为研究地区,对上述结论进行论证研究和解析同时,阐明上海创意产业区发展重构大都市空间的作用、格局及问题;最后提出大都市空间重构管治方略。在这个过程中,将创意产业区演化和大都市空间重构进行了交互式分析,由此验证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的确切性。第四部分(第9章)为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的主要结论:(1)创意产业区演化的时空过程表现为:①创意产业区构成要索量与质变及集聚-扩散运动,整体则呈现有机体的生命周期过程与空间维的集聚-扩散运动复合等时空特性;②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基本遵循形成、发展两阶段规律,但形成阶段受创意人才和区域优势作用明显、发展阶段受产业模式与文化艺术持续繁荣等作用明显,而且演化过程受内、外力源差异形成自发型、政府主导型两类模式等。(2)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机理是:①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作用体现在个体创意产业区演化直接重构大都市某一个或几个街区的实体、经济与社会文化空间并形成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意空间,群体创意产业区演化促使城区空间转型与“创意城区”生长。且个体或群体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生产出的创意空间在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空间秩序和多样化路径。创意产业区的依托载体类型及利用模式、内部空间构成、产业类型和从业人数等是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的主要关联因素;总体而言,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是:各创意行为主体利用创意产业项目网络环境,根据各自的空间需求,通过都市空间实践对项目实施的推动过程,在创意驱动下的博弈过程。②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机理是指大都市空间通过创意产业行为主体的空间实践,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空间选择、自我调整和调适过程;动态响应模式具有层进性和阶段性,具有创意阶层主导型、规划主导型两种基本模式;政府与创意企业在空间博弈与空间权力互馈中实现自我的空间认知调整,最终在空间实践中达成共识是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机制。③作用和响应过程的产出为创意空间。④总体而言,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机理主要体现在创意空间生产,在本质上是多元行为主体在时代背景与自我多边互动中形成的行为网络综合约束下主体利用自身空间能力追求空间利益并达成项目空间实践共识生产创意空间的过程。它既是趋向创意城市的大都市空间重构的内在作用机理,又是塑造创意空间的过程;其动力源自行政力、市场力和社会力,而生产模式以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为主。(3)上海的研究表明:①创意产业区演化推动了大都市内城空间的转型升级与创意空间生长,加速了创意城市建设进程,优化了内城空间结构,以此推动城市功能转换和提升;②创意空间的生产状态是大都市空间重构格局特征的指示器,可采用创意企业或创意阶层密集地加以判识,本论文综合运用GeoDA软件和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上海大都市创意空间呈现以静安、卢湾为中心的“双核”空间格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本论文系统评述产业区演化与城市空间重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了“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研究逻辑框架,以此克服“过程—机理—格局”城市空间重构传统研究范式的弊病,将创意产业政策、创意城市战略和大都市空间重构融为一体加以研究和探索,具有较强的学科前沿性与理论创新性。第二,建构了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的“作用”与“响应”交互分析,阐释、论证与揭示了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机理,具有较强的学科开拓性和学术创新性。第三,通过探讨和论证单体与群体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的关联性,沟通了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一般规律与创意城市实践,提出了创意城市形成、发展的新路径。

王作函[3](2003)在《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记第2届国际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研讨会》文中研究指明

二、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记第2届国际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记第2届国际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产业碳排放现状与减排潜力
        1.1.2 建筑工业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1.2 工业化建筑发展及其碳排放现状研究
        1.2.1 工业化建筑发展回顾及现状
        1.2.2 工业化建筑碳排放现状研究
    1.3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现状
        1.3.1 碳排放基础研究
        1.3.1.1 碳排放政策、标准、相关评估法
        1.3.1.2 能源碳排放因子
        1.3.1.3 建材、设备碳排放因子
        1.3.1.4 碳排放计算软件
        1.3.2 建筑(住宅、公建)碳排放研究
        1.3.2.1 住宅
        1.3.2.2 公建
        1.3.3 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
        1.3.3.1 碳排放生命周期划分
        1.3.3.2 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
        1.3.3.3 建筑碳排放核算
        1.3.4 低碳建筑评价
        1.3.5 问题整理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建筑碳排放研究
    2.1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概念和特点
        2.1.2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框架(SETAC/ISO)
        2.1.3 全生命周期评价步骤与方法
    2.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
        2.2.1 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必要性
        2.2.2 建筑生命周期划分
        2.2.3 建筑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
        2.2.4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框架
        2.2.4.1 核算系统边界
        2.2.4.2 评价功能单位
        2.2.4.3 清单分析
    2.3 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
        2.3.1 建筑碳排放的CO_2当量计算方法
        2.3.2 能源碳排放因子
        2.3.2.1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碳排放因子
        2.3.2.2 电力碳排放因子
        2.3.2.3 化石、电力碳排放因子选择方法
        2.3.2.4 蒸汽、热水的碳排放因子
        2.3.2.5 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2.3.3 建材碳排放因子
        2.3.3.1 建材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2.3.3.2 部分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第三章 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
    3.1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时空矩阵模型
    3.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
        3.2.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3.2.2 建筑施工阶段
        3.2.3 建筑使用和维护阶段
        3.2.4 建筑拆除和回收阶段
        3.2.5 小结: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汇总
    3.3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来源
    3.4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减碳措施
        3.4.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3.4.2 建筑施工阶段
        3.4.3 建筑使用和维护阶段
        3.4.4 建筑拆除和回收阶段
    3.5 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建筑碳排放分析评价
    3.6 传统建造方式建筑碳排放模型问题整理
        问题一:准确性
        问题二:透明性
        问题三:可操作性
第四章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的构建
    4.1 传统建造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区别
    4.2 研究对象——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
    4.3 工业化预制装配模式的特点
        4.3.1 集成化(构件—组件—模块)
        4.3.2 工厂化(“现场—工厂”转移)
        4.3.3 循环的全生命周期
    4.4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划分
    4.5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
        4.5.1 确定目标和范围
        4.5.2 清单分析
        4.5.3 影响评价
        4.5.4 结果解释
        4.5.5 建立评价模型
    4.6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
        4.6.1 基础数据库框架
        4.6.1.1 数据库的基本功能与结构设计
        4.6.1.2 生命周期清单的计算与数据库建立
        4.6.1.3 基础数据库升级
        4.6.2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数据信息库
        4.6.2.1 参数库
        4.6.2.2 清单库
        4.6.2.3 运行数据库
        4.6.3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
        4.6.3.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4.6.3.2 工厂化生产阶段
        4.6.3.3 物流阶段
        4.6.3.4 装配阶段
        4.6.3.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4.6.3.6 拆卸和回收阶段
        4.6.4 小结1:工业化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对比
        4.6.4.1 建造环节对比
        4.6.4.2 两种建造方式碳排放量对比
        4.6.5 小结2: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汇总
        4.6.6 小结3:各阶段碳排放核算模型
        4.6.7 小结4: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建筑碳排放分析评价
    4.7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评估
        4.7.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4.7.2 工厂化生产阶段
        4.7.3 物流阶段
        4.7.4 装配阶段
        4.7.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4.7.6 拆卸和回收阶段
第五章 轻型可移动铝合金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5.1 轻型可移动铝合金预制装配建筑
    5.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评价
        5.2.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5.2.1.1 碳排放核算
        5.2.1.2 影响评价(LCIA)
        5.2.1.3 低碳设计
        5.2.2 工厂化生产阶段
        5.2.2.1 碳排放核算
        5.2.2.2 影响评价(LCIA)
        5.2.2.3 低碳设计
        5.2.3 物流阶段
        5.2.3.1 碳排放核算
        5.2.3.2 影响评价(LCIA)
        5.2.3.3 低碳设计
        5.2.4 装配阶段
        5.2.4.1 碳排放核算
        5.2.4.2 影响评价(LCIA)
        5.2.4.3 低碳设计
        5.2.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5.2.5.1 碳排放核算
        5.2.5.2 影响评价(LCIA)
        5.2.5.3 低碳设计
        5.2.6 拆卸和回收阶段
        5.2.6.1 碳排放核算
        5.2.6.2 影响评价(LCIA)
    5.3 全生命周期分析评估
        5.3.1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关系
        5.3.2 组成部分碳排放量及比例关系
        5.3.3 长寿命碳排放分析
    5.4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碳排放模型正确性验证
        5.4.1 数据来源
        5.4.2 碳排放核算分析
    5.5 小结
结论和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2 工厂化生产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3 物流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4 装配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5 拆卸回收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作者简介
致谢

(2)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1 产业区演化研究进展
    2.2 城市空间重构研究进展
    2.3 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关联研究进展
    2.4 小结
3 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的理论架构
    3.1 理论基础
        3.1.1 相关基础理论
        3.1.2 评价与借鉴
    3.2 研究框架及其诠释
        3.2.1 作用与响应:基本架构
        3.2.2 主体、环境与机制:互动机理
    3.3 小结
4 创意产业区演化的时空过程及机理解析
    4.1 创意产业区演化的概念界定
        4.1.1 创意产业的特征
        4.1.2 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内涵
    4.2 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的时空规律
        4.2.1 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的国际实践
        4.2.2 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的时空特征
        4.2.3 创意产业区演化的趋向
    4.3 创意产业区演化的驱动力与路径
        4.3.1 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4.3.2 创意产业区演化的驱动力
        4.3.3 创意产业区演化的路径
    4.4 小结
5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
    5.1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作用的秩序与路径
        5.1.1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作用的时空秩序
        5.1.2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作用的主导路径
    5.2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作用的载体与关联要素
        5.2.1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作用载体
        5.2.2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关联要素
    5.3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作用规律
        5.3.1 行为主体与空间需求
        5.3.2 作用环境与行为网络
        5.3.3 动力机制与创意驱动
    5.4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作用的实证分析
        5.4.1 伦敦西区:单个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
        5.4.2 曼哈顿:群体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
        5.4.3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作用的国际经验
    5.5 小结
6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机理
    6.1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特征
        6.1.1 内涵与类型
        6.1.2 特征与规律
    6.2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规律
        6.2.1 响应主体与空间调控
        6.2.2 博弈环境与行为网络
        6.2.3 响应机制与空间调适
    6.3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实证分析
        6.3.1 练马动漫产业区演化与东京大都市
        6.3.2 创意产业区群体演化与伦敦大都市
        6.3.3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启示
    6.4 小结
7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机理: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7.1 创意空间生产的概念提出
        7.1.1 概念界定
        7.1.2 构成要素
        7.1.3 基本特征
    7.2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创意空间生产机理
        7.2.1 创意空间的生产基础
        7.2.2 创意空间的生产动力
        7.2.3 创意空间的生产模式
        7.2.4 创意空间的生产过程
    7.3 小结
8 创意产业区演化与上海大都市空间的重构
    8.1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与创意产业区演化过程
        8.1.1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过程
        8.1.2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演化过程
        8.1.3 上海都市工业园转型与演化趋向
        8.1.4 上海创意产业区诸原型的演化趋势
    8.2 21 世纪初上海大都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及重构趋势
        8.2.1 空间结构特征
        8.2.2 空间重构趋势
    8.3 上海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的重构作用
        8.3.1 上海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内城空间转型
        8.3.2 上海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创意城市建设
    8.4 上海创意空间生产格局评判
        8.4.1 评判的方法构建
        8.4.2 上海创意空间的生产格局
    8.5 面向创意城市的大都市空间管治转型
        8.5.1 创意经济时代中国大都市空间重构战略
        8.5.2 产业政策转向城市战略的空间重构管治
    8.6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记第2届国际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 王玉. 东南大学, 2016(01)
  • [2]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 马仁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3]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记第2届国际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研讨会[J]. 王作函. 商用汽车, 2003(01)

标签:;  ;  ;  ;  

环保,引领柴油机技术新篇章——第二届先进车用柴油机技术国际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