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心脏移植麻醉体会

原位心脏移植麻醉体会

一、原位心脏移植术的麻醉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段正伟,刘云霏[1](2022)在《常规供心与边缘供心在终末期心脏病心脏移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供心资源匮乏是困扰心脏移植术的世界性难题,拓宽供心纳入标准、合理应用边缘供心,是缓解供心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心脏移植术努力发展的方向。目的:比较常规供心与边缘供心在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心脏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进行心脏移植的80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心来源分为常规供心组56例、边缘供心组2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原位心脏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生化及预后指标。结果与结论:(1)边缘供心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常规供心组[(465.35±62.45) min vs.(423.42±58.23) min,t=2.888,P <0.05],术中出血量大于常规供心组[(1 235.36±203.4) m L vs.(678.65±123.21) m L,t=15.075,P <0.01];(2)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心肌钙蛋白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t=0.693,1.322,1.514,1.348,1.285,P> 0.05);(3)边缘供心组感染、肾功能不全发生率(17%,29%)高于常规供心组(2%,9%),差异有显着性意义(χ2=6.349,5.397,P<0.05);(4)结果表明,在严格做好供心保护、围术期管理的前提下,使用边缘供心可达到常规供心心脏移植术的手术效果,但应预防术后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景启明[2](2019)在《边缘供体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对于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目前可获得良好中远期疗效的唯一治疗方法。数量庞大的病人与供体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手术方式、抗排异药物、心肌保护、心脏辅助装置等技术的进步,一些具有危险因素的供心也逐渐应用于心脏移植,如供体年龄过大、供受体体重比过低、供受体血型不符、冷缺血时间过长的供心等。此类供体称为边缘供体,临床上对于此类供体的应用尚有争议,因此需要对边缘供体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方法边缘供心是指(1)供受体体重比<0.8;(2)供心年龄>50周岁;(3)冷缺血时间>6 h;(4)用AB0血型不相容;(5)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阳性;(6)供心并非完全正常(合并如冠状动脉病变、先心病、瓣膜疾病或左室肥厚)的供体心脏。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将自2014-01至2019-01于本心脏中心实施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36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按以上的边缘供体纳入标准,分为两组:边缘供体组(10例)、常规供体组(26例)。对术前、术中、随访三个阶段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边缘供体心脏移植的效果。结果(1)通过对术前临床数据的比较,发现边缘供体组与常规供体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LVEF值及肺血管阻力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2)通过对围术期资料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术中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LVEF、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3)通过对长期随访数据的比较,发现心力衰竭及术后1年生存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但肾功能不全及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边缘供体组较常规供体组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心肌保护液、手术方式、抗排异药物及重症监护药物技术支持下,边缘供体组与常规供体组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边缘供体不影响移植后受体心功能及早期生存率,不应被视为手术禁忌。在严格的供心评估后,边缘供心可应用于心脏移植。

吴凤东[3](2019)在《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方法,近年来供肝短缺日益明显,劈离肝脏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可将一个肝脏劈分给两个受者,提高了供肝利用率。体外劈离一般是在冷保存条件下进行,其缺陷是延长了冷缺血时间,增加了术后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体内肝脏劈离缩短了缺血时间,但只能在循环稳定的脑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患者进行。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肝脏所占比率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对DCD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则会进一步扩大供体来源。DCD患者的循环状况不适合体内劈离,体外劈离又会给经历较长时间热缺血损伤的DCD肝脏带来额外损伤。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能够通过连续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理机能及代谢,修复肝脏损伤。本研究拟构建简单、稳定、实用的NMP灌注保存系统,并探讨NMP对DCD猪肝SLT的保护作用。方法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结合文献并通过对5只巴马小型猪腹部和肝脏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肝脏各叶的大小,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胆道和肝静脉的解剖分布走行以及肝脏劈离面的选择,为肝脏劈离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2.猪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的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20只,分别按文献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预实验组),以及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实验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猪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手术技巧及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按前面所述实验组方法获取供肝,供肝在冷保存过程中沿肝中裂劈离,注意保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以右半肝为移植物行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观察术中情况、术后化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劈离肝移植手术技巧。3.常温机械灌注DCD巴马小型猪劈离肝脏移植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灌注采血用,其余5只在供肝获取时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进行DCD肝脏体外NMP,观察NMP过程中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注压、灌注液流量和胆汁分泌量变化,检测胆汁中碳酸氢盐和胆汁PH值,测量灌注液乳酸及ALT、AST变化,评估肝脏活力并改进灌注液组成、灌注通路设计和灌注模式;DCD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移植研究:巴马小型猪30只,其中10只作为采血用,其余2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每组10只。供体组均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受体组随机分为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5小时)和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2小时后NMP 3小时),每组5只,分别进行右半肝供肝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与人有一定区别,其固定韧带薄弱,肝动脉分支多,门静脉右中叶支起于门静脉左干起始段。胆管有多种变异,尾状叶和右外侧叶胆管绕行汇入左肝管约占2/3。下腔静脉与尾状叶间难以解剖分离,左半肝移植需重建替代下腔静脉的血管。肝中裂平面左右肝之间的交通支较少,在此平面进行劈离可将肝脏分为左右侧体积相近的两个半肝。2.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有利于无肝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出血、低体温发生率显着降低,预实验组7天存活率20%,实验组7天存活率80%。冷保存肝脏劈离过程中无门静脉右中叶支的损伤,无肝脏断面搭桥重建肝静脉,与全肝移植实验组对比,劈离肝移植术后ALT、AST均显着增高,生存率稍低(80%对60%)。3.通过在门静脉灌注通路添加压力缓冲装置,保证了灌注期间灌注压力的可控性,采用20分钟内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DCD肝脏在体外灌注期间,血液动力学稳定,灌注液乳酸由灌注初期6.04±0.54mmol/L下降到结束时1.96±0.294mmol/L,NMP期间分泌胆汁逐渐增加,NMP结束前胆汁PH和碳酸氢盐浓度分别为7.59±0.04和32.98±1.04 mmol/L。与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比较,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开放后循环更加稳定,其术后在3天生存率为60%,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巴马小型猪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右半肝供肝移植宜选择肝中裂为劈离面,劈离时需注意防止损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的实验模型稳定,但是与全肝移植对比劈离肝移植仍然会对动物恢复造成显着的影响;在门静脉灌注通路增加压力缓冲装置可使灌注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在灌注早期采用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在NMP灌注后期进行肝脏劈离,可以修复肝脏并减少灌注机械性损伤。NMP期间通过对灌注液乳酸和分泌胆汁的检测,可以进行肝脏活力的评估。通过对比静止冷保存和NMP条件下DCD猪肝劈离肝移植,证明了NMP保存对DCD猪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刘静,王海瑛[4](2014)在《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50例围术期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疗效和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5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围术期护理配合经验。结果:术后1月存活率为95.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82.5%、77.5%。受体的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右心衰竭、真菌感染及移植物衰竭。结论:心脏移植术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疗效确实可靠,规范化围术期护理管理在保障心脏移植手术顺利进行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具有重要意义。

杨守国,陈昊,杨兆华,张红强,王帆顺,庄亚敏,王春生[5](2014)在《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分析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术后10年随访情况及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2月完成的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受者女性,43岁,原发病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供者男性,28岁。供、受者ABO血型相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5个位点错配。供者心、肺分别以UW液、HTK液灌洗保存。心脏移植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肺移植气管吻合采用3-0聚丙烯缝合线连续缝合外加自体组织包裹。采用达利珠单抗+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9个月将环孢素替换为他克莫司,术后8年撤除糖皮质激素。门诊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胸部CT。同时,检索199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心肺联合移植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受者生存率。结果截至2014年5月,该受者已存活10年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术后9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65%。氧合指标稳定,血气分析指标良好。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5周及3.5年发生肺部感染治愈。1992年至2013年,国内26家医疗单位共完成心肺联合移植44例,病因以先天性心脏病伴艾森曼格综合征为主。44例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4%,36.7%,30.6%。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移植物功能衰竭。结论心肺联合移植的远期疗效与供者心肺组织块的妥善保存、良好的手术技术,以及术后平衡抗排斥反应与抗感染治疗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

管文贤[6](1999)在《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肝脏移植还是心脏移植,目前都已成为治疗中末期肝病和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唯一有效手段,至今临床肝脏或心脏移植全球累计总例数都已逾6万例,并且移植疗效良好。而我国在肝、心移植领域与国外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围绕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的模型进行了有关器官保存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还对1例临床活体肝移植患者作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并就免疫监测与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第一部分 有关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研究一:“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在国内现有条件下探讨“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以SD大鼠为对象,通过自制血管袖套、手术牵开器,按Miyata法复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经60余次预试验后行正式试验18次,术中死亡5例,术后4h内死亡4例,24h存活率50%,1周存活率11.1%。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气胸、血管套接失败、出血。结论:现有实验条件下“三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难以获得稳定的长期生存率,不适合慢性实验研究。

刘志平,王亮,朱宪明,张玉龙,王坚,李淑珍,赵龙,郭俊晓,任杰,高荣,邱能庸[7](2009)在《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心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比较双腔静脉法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与全心脏移植法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出血量,移植后心脏的早期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不同。方法供、受体杂种犬16只,将实验动物分成双腔静脉心脏移植术组和全心脏移植术组,每组各8只,分别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采用GE-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心电监护仪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5例移植心脏自动复跳(双腔静脉心脏移植术组3例,全心脏移植法组2例),3例移植心脏通过电除颤复跳(双腔静脉心脏移植术组1例,全心脏移植法组2例),双腔静脉法心脏移植与全心脏移植法出血量对比为(475±20.81ml vs 545±26.45ml),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参数两组均比较稳定。结论提高手术技术,避免吻合口出血,加强心肌保护是心脏移植手术的关键,双腔静脉法心脏移植在出血量方面少于全心脏移植术,两组心脏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差异。

王姝媛,王琪,张在旺,杜泓,唐菲,马继宏[8](2005)在《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麻醉处理体会(附一例报告)》文中指出

尹宁,杨映红,邵东华,陈梅珍,张大鹏,陆丽华[9](2003)在《原位心脏移植术的麻醉体会》文中指出 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我院2001年1月-2002年3月间进行了3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现将有关麻醉体会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 例1,男性,40岁,60 kg。术前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心功能Ⅳ级,中度肺动脉高压,于2001年1月行心脏移植术。

盖书杰[10](2021)在《NEXN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冠脉粥样硬化细胞微环境的单细胞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尽管在预防性用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发病率仍逐年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尽早恢复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肌缺血的最有效策略,然而在尚未血运重建之前,如何挽救存活心肌及减少细胞缺氧损伤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关键方向。同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心肌病的罪魁祸首,如何减缓冠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及逆转血管狭窄成为当今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系统性阐述冠脉粥样硬化细胞组成及微环境,全面描绘参与疾病进展的重要细胞种类及功能,对明确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探索有效干预靶点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心肌细胞缺氧的早期阶段,心肌细胞膜结构破坏是最先出现的超微结构变化,最早可在缺血发作后10-15分钟出现。肌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心肌细胞的命运至关重要。因此,早期干预维持肌膜结构的完整性成为心肌保护的一大方向。作为心肌细胞膜结构及电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膜连接复合物(Junctional Membrane Complexes,JMCs)是维持心肌细胞功能的重要结构单元。因此,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探索了 JMCs重要组成蛋白之一——NEXN在心肌缺血过程中的表达改变以及其在维持心脏收缩功能的应用探索。此外,由于NEXN在心肌组织中表达丰度较高,且表现为肌组织特异性表达,因此,本研究也初步探索了其作为缺血性心肌病候选标志物的应用可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涉及多种细胞参与,在不同病理时期存在复杂的细胞转化。既往研究仅针对部分细胞在疾病进展的功能变化,缺乏对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全景描述,未能系统性阐明参与病变的关键细胞类型。伴随着单细胞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组织细胞亚型的分析达到了空前的分辨率。因此,本研究第二部分对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挥不同单细胞平台优势,进一步全面的对冠脉粥样硬化进行描述,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疾病进展过程显着变化的细胞类型进行细化分析。综上所述,本研究围绕冠心病的机制探索及单细胞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具体两部分研究内容摘要如下:第一部分:NEXN在维持心脏收缩功能及其作为缺血性心肌病候选蛋白标志物的研究背景:心肌细胞发挥正常功能依赖于其高度精细化的亚细胞结构,其中膜连接复合物(Junctional Membrane Complexes,JMCs)是心脏正常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结构。JMCs结构/功能取决于其组成蛋白如JPH2,BIN1,CAV3以及NEXN等,它们在调控JMCs的位置和功能活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JMCs在病理过程中可以表现出代偿性重塑,但随着JMCs结构降解会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受损及心律失常出现,进而导致心脏功能的失代偿及心力衰竭的发生。NEXN作为新发现的JMCs组成蛋白,其在心肌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方法:通过缺血性心肌病RNA-seq数据及人心脏单细胞数据,探索NEXN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的表达特点。利用体内体外模型检测心肌缺血NEXN的表达改变,进而借助不同的过表达方式探索上调NEXN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利用RNA-seq及TMT定量蛋白组学方式探索过表达NEXN导致的通路功能改变。检测体内外缺氧状态NEXN的表达模式,探索其作为缺血性心肌病候选蛋白标志物的应用前景。结果:通过缺血性心肌病转录组数据发现NEXN在心脏心肌细胞中显着高表达,并在疾病过程中表达下调,体内外缺血缺氧实验证实NEXN随缺血时间延长表达逐渐降低。通过对原代心肌细胞利用腺相关病毒(AAV)心脏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在体NEXN上下调模型,我们发现在成年大鼠生理状态下下调NEXN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减弱,成像实验发现NEXN表达下调导致心肌细胞结构紊乱。进而在心脏缺血模型研究中发现,预先干预NEXN(上调)可以在一定程度减轻缺血损伤,维持心脏收缩功能。进而,我们通过转录组联合蛋白组测序,发现上调NEXN,差异基因富集分析提示与钙离子通道,心肌收缩,肌膜稳定性及转录活性调控相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EXN上调可导致其蛋白调控网络中Rho/Rock通路关键蛋白(Rho家族,Rhoa,Rhoc)表达并过抑制Rho/ROCK途径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进一步针对NEXN体内外缺氧损伤状态释放模式研究发现,NEXN在心脏损伤时释放,较基线水平变化程度较高,是理想的缺血性心肌病候选蛋白标志物之一。结论:NEXN随心肌缺血表达下调,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释放,并在外周血中可稳定检测。体内外功能实验表明NEXN表达有助于维持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此外,转录组联合蛋白组发现上调NEXN有助于心肌收缩、钙离子通道功能及膜结构稳定,并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途径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胞组成及微环境的单细胞分析背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涉及多种细胞共同参与,不同病理时期细胞比例及转化过程十分复杂,其中关键细胞类型及其功能尚不明确。尽管在小鼠和人类其他动脉组织研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异质性,但是具体人类心脏冠状动脉的细胞组成尚不清楚。本研究借助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合冠心病GWAS数据,详细描述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细胞亚群分布,并对影响疾病进展关键细胞类型进行细化功能分析。方法:采集心脏移植患者受体心脏冠状动脉组织,进而酶解消化冠脉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应用两种测序平台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利用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细胞亚群功能及类型。结果:通过单细胞测序研究了来自25位心脏移植患者受体心脏的69份冠脉组织共72554个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代表8种主要冠状动脉细胞类型的34种亚群:血管平滑肌细胞(6个亚群),成纤维细胞(6个亚群),巨噬细胞(5个亚群),T细胞(4个亚群),内皮细胞(5个亚群),NK细胞/肥大细胞(3个亚群),肌成纤维细胞(3个亚群),以及B/浆细胞(2个亚群)。间质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构成冠状动脉的主要成分,其次是巨噬细胞,T细胞,内皮细胞,NK细胞等。通过比较不同病理分期的细胞组成变化,发现了一些随疾病变化免疫细胞亚群以及间质细胞亚群。间质细胞存在随疾病进展的广泛细胞间转化过程,而免疫细胞中可能存在特殊的T细胞亚群影响斑块损伤修复过程。通过细胞间通讯分析发现,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间通讯占疾病进展阶段的主导地位。特定细胞亚群HGF-MET作用增强可能与斑块组织损伤修复相关。GWAS研究发现的冠心病相关的易感基因联合分析,发现易感基因主要富集于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联合冠脉粥样硬化质谱数据发现早期上调蛋白富集于肌成纤维细胞细胞,而晚期上调蛋白在巨噬细胞中明显富集。深入了解疾病进展过程中关键细胞类型功能变化对于有效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进展至关重要。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人类冠状动脉组织的单细胞全景描画,并对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细胞组成进行了表征。我们的结果可作为人类冠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高质量单细胞数据库,有助于探索针对该类疾病治疗靶点的研究。

二、原位心脏移植术的麻醉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心脏移植术的麻醉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规供心与边缘供心在终末期心脏病心脏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方法
        1.4.1 供心获取与保护
        1.4.2 原位心脏移植术
        1.4.3 围术期管理
        1.4.4 随访管理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2.3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4 手术相关指标
    2.5 生化指标及左室射血分数
    2.6 预后情况
3 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经费支持:
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
知情同意问题:
写作指南:
文章查重:
文章外审:
生物统计学声明:
文章版权:
开放获取声明:

(2)边缘供体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中文对照及部分缩略
前言
资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1.1.3 手术方法
    1.2 结果
        1.2.1 巴马小型猪肝脏大体解剖
        1.2.2 巴马小型猪肝脏各叶重量及比率
        1.2.3 巴马小型猪肝脏血管和胆道
    1.3 讨论
二、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肝脏移植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2.1.3 肝脏获取及修整
        2.1.3.1 预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2.1.3.2 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2.1.4 受体手术
        2.1.5 术后治疗方案
        2.1.6 观察指标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2.2.2 术中血流动力学及体温改变
        2.2.3 实验组术后肝功能改变
    2.3 讨论
        2.3.1 猪肝脏移植的困难
        2.3.2 猪肝脏移植血液的准备及无肝期处理
        2.3.3 猪肝脏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技术的改进
        2.3.4 猪肝脏移植的体温维持和术后管理
    2.4 小结
三、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劈离肝脏移植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2 手术方法
        3.1.2.1 麻醉和供肝获取方法
        3.1.2.2 供肝劈离及修整
        3.1.2.3 受体肝脏劈离式移植手术(右半肝)
        3.1.3 术后治疗方案
        3.1.4 观察指标
        3.1.4.1 手术基本情况
        3.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3.2.2 术后肝功能情况
    3.3 讨论
        3.3.1 劈离肝移植左、右半肝移植物的选择
        3.3.2 血管和胆道的劈离
        3.3.3 劈离肝移植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3.4 小结
四、巴马小型猪DCD肝脏常温机械灌注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常温机械灌注装置的主要设备及材料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动物
        4.1.4 DCD供肝获取
        4.1.5 常温机械灌注灌注液配方
        4.1.6 常温机械灌注管路运行及检测
        4.1.7 灌注过程中标本收集
        4.1.8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灌注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情况
        4.2.2 常温灌注过程中灌注液酶学、乳酸,胆汁情况
    4.3 讨论
        4.3.1 DCD肝脏模型的建立
        4.3.2 NMP灌注液成分
        4.3.3 氧气浓度
        4.3.4 灌注模式(灌注压力和灌注温度)
    4.4 不足
五、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肝脏移植的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5.1.2 手术方法
        5.1.2.1 冷保存组手术方法
        5.1.2.2 NMP组手术方法
        5.1.3 术后治疗方案
        5.1.4 观察指标
        5.1.4.1 手术基本情况
        5.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5.2.2 生化检验情况
        5.2.3 组织学改变
    5.3 讨论
        5.3.1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优势
        5.3.2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时机
        5.3.3 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需要注意情况
        5.3.4 NMP对DCD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肝脏机械灌注保存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50例围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供心获取
        1.2.2 受体心脏移植手术
2 结果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人员管理
        3.1.2 术前访视
        3.1.3 物品准备
        3.1.4 环境准备
    3.2 术中护理
        3.2.1 供心切取配合
        3.2.2 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3.2.3 移植组器械护士配合
    3.3 术后护理
        3.3.1 护送患者回心外监护室
        3.3.2 患者物品交接
        3.3.3通知家属
        3.3.4 术后回访
4 讨论

(5)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供、受者资料
    1. 2手术技术及术后处理
    1. 3 移植物功能评价及随访
    1. 4 国内文献来源
    1. 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 1 心功能评价
    2. 2 肺功能评价
    2. 3 严重并发症
    2. 4 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
3 讨 论

(6)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大动物肝脏移植模型
        二、大鼠肝移植模型
        三、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四、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第二节 “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六节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一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XJ-1器官保存液对大鼠供肝、供心的保护作用
    前言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肝脏保存的历史
        二、心脏保存的历史
        三、器官保存损伤的机制
        四、提高器官保存质量的对策
    第二节 XJ-1保存液对大鼠供肝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XJ-1保存液对大鼠供心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LSF_(JM)在防治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前言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史
        二、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过程
        三、常用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四、免疫抑制剂抗排斥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五、免疫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六、有关TLSF_(JM)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TLSF_(JM)在防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TLSF_(JM)在防治大鼠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TLSF_(JM)在防治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
    前言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世界肝移植的历史
        二、我国肝移植的历史
    第二节 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发展及现状
        一、活体肝部分移植的产生和发展
        二、活体肝部分移植的现状
        三、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存在的问题
        四、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病例介绍
        一、受体情况
        二、供体情况
        三、供体手术
        四、受体手术
        五、术后治疗和结果
    第四节 观察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有关免疫学指标和检测方法
    第五节 观察结果
        一、术后早期外周血细胞分析及出凝血功能的变化
        二、术后肝功能的动态变化
        三、术后肾功能的动态变化
        四、术后早期能量代谢的变化及营养管理
        五、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法
        六、术后免疫功能的监测结果
        七、术后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
        八、术后主要并发症
    第六节 讨论
        一、活体肝部分移植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二、供肝切取的手术技巧
        三、供肝的处理
        四、受体手术技巧
        五、引流管的设置和处理
        六、术后早期管理
        七、术后出凝血功能的调控
        八、围手术期的输血治疗
        九、术后腹腔内出血原因及防治对策
        十、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
        十一、呼吸感染的防治对策
        十二、术后口腔粘膜病变的诊治
        十三、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
        十四、免疫抑制治疗
        十五、免疫监测
        十六、术后中、长期管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NEXN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冠脉粥样硬化细胞微环境的单细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NEXN在维持心脏收缩功能及其作为缺血性心肌病候选蛋白标志物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组织NEXN表达下调
        3.2 大鼠体内/体外实验表明心脏组织NEXN随缺氧时间表达逐渐下调
        3.3 大鼠体内/体外NEXN过表达/敲低模型构建
        3.4 大鼠心脏特异性NEXN过表达/敲低在体模型构建
        3.5 NEXN表达水平影响成年大鼠心功能改变
        3.6 过表达NEXN导致下游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变化
        3.7 缺氧损伤影响原代大鼠心肌细胞NEXN表达及定位
        3.8 大鼠心梗模型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NEXN表达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单细胞分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胞组成与微环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分组概况
        3.2 人类冠状动脉细胞组成
        3.3 不同病理阶段细胞主要亚群动态变化模式
        3.4 内皮细胞亚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呈现激活与转化特征
        3.5 间质细胞在冠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中存在表型转化
        3.6 特殊淋巴细胞亚群可能与斑块损伤修复过程相关
        3.7 冠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过程中细胞通讯变化特点
        3.8 冠心病易感基因富集于特定细胞类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心肌细胞膜连接复合物组成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T管-SR系统JMCs的组成
    3. 构成膜接触复合物(JMCs)重要蛋白的功能
        3.1 JPH2
        3.2 BIN1
        3.3 CAV3
        3.4 NEXN
        3.5 其他
    4. JMCs蛋白作为新型心肌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教育经历
    参与课题
    发表文章
致谢

四、原位心脏移植术的麻醉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规供心与边缘供心在终末期心脏病心脏移植中的应用[J]. 段正伟,刘云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6)
  • [2]边缘供体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 景启明. 东南大学, 2019(05)
  • [3]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D]. 吴凤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50例围术期护理[J]. 刘静,王海瑛. 齐鲁护理杂志, 2014(24)
  • [5]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J]. 杨守国,陈昊,杨兆华,张红强,王帆顺,庄亚敏,王春生.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4(04)
  • [6]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D]. 管文贤. 第四军医大学, 1999(02)
  • [7]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实验研究[J]. 刘志平,王亮,朱宪明,张玉龙,王坚,李淑珍,赵龙,郭俊晓,任杰,高荣,邱能庸.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09(06)
  • [8]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麻醉处理体会(附一例报告)[J]. 王姝媛,王琪,张在旺,杜泓,唐菲,马继宏. 华北国防医药, 2005(02)
  • [9]原位心脏移植术的麻醉体会[J]. 尹宁,杨映红,邵东华,陈梅珍,张大鹏,陆丽华.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6)
  • [10]NEXN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冠脉粥样硬化细胞微环境的单细胞分析[D]. 盖书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标签:;  ;  

原位心脏移植麻醉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