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e X控件在水利部门WWW查询系统中的应用

Active X控件在水利部门WWW查询系统中的应用

一、Active X控件在水利部门WWW查询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杰[1](2020)在《耦合BIM的长距离输水渠道无人机巡检与险情智能图像识别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沿程地质、水文、气象和人文等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长距离输水渠道的安全运行和供水保障时刻面临着冰凌拥堵、污染物入侵和边坡破坏等各类险情灾害的威胁。及时准确地识别险情,以在初始阶段采取措施控制险情灾害的发展,是应急响应和决策制定的重要前提。当前工程实践主要依赖于人工巡检和安全监测来对渠道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然而,人工巡检耗时长、效率低,且缺乏有效的信息协同机制来支撑快速安全诊断;安全监测仅限于个别典型断面的考察,存在险情漏报的风险,且难以对异物入侵、冰凌等非结构性的险情类型进行诊断。另外,长距离渠道常常穿越高寒无人区,当地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给人工巡检带来了困难。针对现有手段的不足,有必要探索长距离输水渠道巡检和险情识别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提升渠道运行风险发现和应急响应的能力,为保障工程供水安全提供新的途径。无人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及图像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长距离输水渠道巡检和险情识别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视野开阔、适应高空作业的优点,可解决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长距离无人区交通不便等弊端;BIM以可视化的方式综合集成多源信息,可为渠道安全诊断提供信息辅助;图像识别对无人机巡检航拍图像进行自动批处理,可实现渠道全程险情的无盲区覆盖。本文从“渠道巡检航拍——动态BIM耦合——图像预处理——险情智能识别”的全流程出发,深入研究长距离输水渠道巡检与险情识别理论方法与应用,实现了多源信息辅助下集动态BIM-天地耦联-智能识别于一体的虚实信息增强巡检与险情快速溯源,有助于克服高寒环境下人工巡检困难、效率低、缺乏信息辅助的弊端,为高寒长距离输水渠道的应急巡检和险情追踪提供高效智能的技术手段。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耦合动态BIM的无人机增强现实巡检方法。构建了耦合安全监测的输水渠道动态BIM模型,提出了动态BIM与巡检航拍视频的匹配联动算法,实现了动态BIM辅助下无人机巡检虚实信息的增强,克服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前后方不协同和缺乏天地一体化多源信息辅助的弊端,为长距离输水渠道的安全巡检提供了一种新的自动化手段。(2)提出了BIM驱动的输水渠道航拍图像兴趣区提取方法。利用位置、姿态等地理标签信息,进行BIM三维注册渲染,进而指示航拍图像兴趣区提取,有效避免了传统方式对人工先验知识的依赖,实现了兴趣区提取的自动批处理,有助于克服大尺度航拍影像对图像识别任务的背景干扰,为渠道险情图像识别提供了有效的预处理手段。(3)研究了渠道冰情的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从对渠道冰情的先验观察出发,提出利用色彩特征指标St V、纹理密度特征指标EP,以及纹理方向特征指标δ-EHD和δ-HOG,进行明流、冰盖、流凌、冰塞等四个冰情阶段及流凌强度等级识别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图像特征的冰情识别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实现了渠道冰情阶段和流凌强度等级的智能识别,有助于提高冰情监控的覆盖范围和险情识别的效率。(4)研究了基于无人机航拍的渠道水面异物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提出了基于SLIC超像素纹理特征的渠道水面异物图像检测方法,构建了异物类型识别的“层级投票”机制,给出了基于摄影测量学和航拍位姿信息的异物空间定位和几何特征估算方法,实现了渠道水体异物检测、分类、追踪的全流程自动化,克服了传统人工巡视效率低下、存在人为因素干扰的弊端,有助于解决渠道异物入侵发现难、鉴别难、追踪难的问题,为输水渠道水质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5)研究了渠道边坡破坏的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通过比选分析,给出了可有效描述边坡破坏的图像特征向量“LBP+HSV”,提出了基于超像素分割和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破坏图像识别方法,实现了基于图像数据源的渠道边坡状态自动识别。通过该方法与无人机巡检航拍相结合,可克服传统安全监测仅能感知有限个典型断面边坡状态的不足,为长距离输水渠道全线边坡状态的快速识别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范波[2](2019)在《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科技竞争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地质行业发展。近年来,地质调查科技工作日趋得到重视,各省都建设了地质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成果数据,并且经过积累已经沉淀了包括大量论文、专利、项目以及成果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源。然而,现有的地质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相对独立,数据难以集成共享与分析利用,而且缺少适用于地质行业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导致众多调查数据成为信息孤岛,调查成果无法有效利用。本文研究旨在整合与集成多个地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地质行业科技成果数据互通共享,建设地质大数据平台,同时科学选取指标构建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地质调查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对比,提出加快地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分析了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登记、出版物管理、成果奖励申报等应用系统集成与数据共享的需求特点,给出了地质调查科技成果大数据平台应用系统集成方法,提出基于全新分布式体系结构、数据总线技术的地质调查科技成果应用系统集成方法,制定了数据标准化规范,形成了数据层集成模型、业务层集成模型及展示层集成模型,并利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和数据总线模型,实现应用系统的用户统一认证和数据共享。设计实现了适用于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的分布式数据库,针对地质调查大数据存在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和流式数据,采用Hadoop架构和海量数据查询分析服务集群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加载和存储,提供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的数据查询、全文检索、数据离线批处理分析、交互式分析、图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数据处理模式。采用国际上先进的IMD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其中科技竞争力投入指标主要选取经费、人员和环境设施等指标;科技竞争力产出因素选取成科技成果、人员培训、成果转化等指标,构建适合地质行业特点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依托大数据平台和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全国各省地质调查科技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和比较,结合各省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全面了解不同区域科技竞争力的优势和弱点,优化地质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政策,提升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水平,对地质调查行业创新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陆易[3](2016)在《水利信息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性能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在紧急时刻保证水利决策的迅速和正确性,当下对水利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显示的直观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要求下,将GIS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是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基于WebGIS的水利信息决策系统的研究意义,总结了目前WebGIS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了基于WebGIS的水利信息决策系统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Flex技术与ArcGIS Server平台搭建了一个方便易用的WebGIS系统平台。本文根据水利工作的特点,开发了一套符合相城区水利情况特点的基于B/S架构的决策系统。该系统采用JSP与WebGIS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河流水情、雨情的自动监测,对监控的实时调整、观看,综合信息管理等功能。该系统能够辅助相关人员在汛期进行对车辆、人员的调度、泵站排水量多少及研究下一步水利工程建设地点、规模的决策。

张永进[4](2007)在《面向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国务院将“金水工程”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列入国家优先建设内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得水利事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肩负重大的历史责任。在这个历史转变过程中,为了加快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水利部已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入了水利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通过对水利业务需求和功能的系统梳理,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进行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而现阶段工作重点将围绕防汛抗旱指挥工作展开。我国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方面曾经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开发了大量不同级别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防汛决策支持系统。这些系统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建设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缺乏资源整合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总体上尚未形成能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完整支持的信息系统,在功能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的需要。因此,迫切的要求我们在水利行业内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分布式事务处理、实时数据访问,能够运行于异构平台之上的防汛指挥系统体系。在分析、研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需求的基础上,论文以中间件技术为核心,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尤其是设计、开发了应用服务平台,以期更好的为决策提供支持,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主要成果包括:●建立了防汛决策系统的总体架构以水利信息化及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为研究背景,按层次将系统划分为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汇集与应用支撑平台、水情应用系统、防洪调度应用系统、水资源调配管理等系统,提出由数据汇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和水利信息数据库构成的水利数据中心是防汛指挥系统的核心。特别是机制与技术手段,打通已经存在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提供基于软件复用等先进技术的业务应用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形成可供复用的软件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软件的重复开发。●设计开发了AAF中间件框架AAF框架是应用支撑平台的核心部分,是利用J2EE平台(Java、JSP、EJB等技术)快速开发基于Internet的企业级应用程序的体系结构。由于AAF框架是一套基于J2EE平台的预先构建好的Java类库,因此能充分利用J2EE平台所提供的所有特性和优势,而且能自动处理应用中的许多细节工作。应用系统可以充分使用和扩展AAF框架所提供的功能,因此新系统的开发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应用水平,这使得开发工作更加简单、快速和直接。●水利信息门户的开发水利信息门户是一个基于Portal的系统,是一个应用集合。它通过应用集合向分布各处的用户提供集成化、个性化的信息访问,为用户访问信息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这些信息可以来自不同的系统、数据库或另外远程的Web站点,水利信息门户将这些数据资源综合起来形成复杂页面,以易于用户接收的表现形式返回给用户,帮助用户管理、组织和查询与部门相关的信息。内部和外部用户只需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分析报表及业务决策支持信息。简单地说,水利信息门户是水利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它通过及时地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来优化水利部门的运作和提高生产力。水利信息门户提供一个单一的访问入口,反映出水利行业信息管理中的一个根本转变:即从一系列独立的内部和外部作业到对各种信息有条理的集成。●设计开发了WRAF中间件开发平台随着水利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在各种信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资源的支持下,实现对水利决策的多方位和全过程支持,是提高各级水利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关键性措施。水利决策是多系统、多数据源、多模型的复杂的决策问题。该决策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协作构成,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有许多交互,需要一种具有主动的行为机制、灵活的行为模式和独立的控制机制的计算实体,来建立更复杂的模型,设计和实现功能更强大的应用系统。通过开发WRAF平台为灵活建立预报、调度模型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环境。●开发了核心示范系统以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建立了基于Web/WAP的水情查询系统、水资源管理的协商服务平台、基于WRAF的决策支持平台,通过实际应用系统验证了支撑平台的可行性、实用性。总之,通过将研究成果在若干水利信息化项目中的应用,为在全国范围内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应用系统,在充分继承原有系统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谭克龙[5](2007)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态环境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数字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实际运行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还很少,技术手段还很不完善,遥感和GIS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生态信息的提取主要依靠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的办法,图像处理和GIS商业软件难于满足大区域、复杂系统的需求,许多软件不能有效集成,系统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导致在现阶段还是难于全面、准确、迅速地实现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报,直接影响了保护措施和调控对策的实施效果。塔里木河流域面积102×104km2,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级棉花、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纪能源战略接替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下游近400km河道断流萎缩,尾闾台特玛湖干涸,中下游植被衰败,并有向上游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本论文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保护治理与管理需求,在国家重大项目“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支持下,利用组件式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塔里木河流域设计、研发、建立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平台理论、总体设计与开发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和结论。1.在“数字流域”框架体系下,以生态环境遥感业务流程为主线,充分应用并集成“3S”技术手段,开发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动态监测、分析与预警,及信息共享的大型综合性、业务化运行系统。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结构合理,逻辑关系清楚,实用性强。采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以数据集成为中心,以各子系统间数据流动关系为纽带,把整个系统集成为基于子系统数据间关系紧密、物理结构松散的组件式系统,为数字塔里木河流域建设奠定了基础。2.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及相关因素的数据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采用数据仓库管理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多源数据无缝集成、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的建库思想,设计了可以实现拓扑和非拓扑、空间和属性、矢量-栅格一体化的流域空间数据库,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在“计算机”中对流域的“复杂实体”和“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一体化管理问题,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多源、多尺度、多类型、跨带的无缝、海量空间数据库。3.采用不同尺度、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多层次、多目标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运行体系。根据塔里木河地物类型、地形等区域特征,采用分级分类的思想,研发了大区域生态环境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模块,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荒漠化、植被、盐渍化等专题信息提取,信息提取精度达到87%,校正后达到95%,建立了大规模信息提取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为方便信息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设计建立了全新、完善的知识库系统,提高了信息提取、交互解译和动态监测的精度,实现了解译标志和参考信息系统化管理。4.研究开发实现了遥感与GIS功能的有机融合。分别基于IDL语言和AO控件开发,在统一界面下实现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标志建立、信息提取、编辑校正、动态监测和分析统计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其次,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下,遥感监测信息还可以利用生态分析子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进行数据的深层分析和运算,实现生态预警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克服了以往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GIS软件各自的弱点,将遥感图像处理、信息提取与GIS编辑分析功能有效地集成为实用性更强的系统。5.将CA模型与GIS的专业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建立了大范围的土地利用趋势分析(GeoCA-Landuse)模型,开发了塔河流域“三源一干”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为流域长远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辅助决策能力。论文研究在遥感信息自动提取,RS与GIS一体化,大型综合性、运行化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数字流域”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傅俊锋[6](2007)在《基于ArcGIS Server的水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单机模式的地理信息系统,其服务功能、应用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用户的需要。Internet的快速发展,给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得在因特网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即WebGIS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借助于WebGIS,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目前,各个GIS厂商推出了各自开发的WebGIS平台。ArcGIS Server是ESRI在ArcGIS 9.0系列产品中新推出的一个创建企业级GIS应用的平台,是同行业中第一个在企业级服务器构架中实现了GIS全功能的技术。本文基于这一先进的平台,开发了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查询系统,为用户了解水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及查阅水资源相关的规划方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系统由水资源空间分布、水资源数据查询和系统管理这3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水资源数据查询子系统又包括水资源普查、开发利用、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实施方案8个功能模块,涵盖了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文中首先对GIS及WebGIS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作出概述,分析了GIS及WebGI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阐述了ArcGIS Server的WebGIS实现技术方案,包括ArcGIS Server的功能、特征、体系结构及其系统的配置方法。利用这一开发平台,能实现一个分布式的企业级WebGIS系统。最后,详细说明了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查询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分析了开发过程中功能模块的实现和相关的关键技术。本文中开发的WebGIS系统已经在用户单位得到了应用,具有运行稳定、管理维护方便、计算能力强大等优点。而且,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动,日后能方便地加以扩充和更改。

孙平安[7](2006)在《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数字地球”理论为出发点,结合生态环境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创建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信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字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将数字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在各信息模块建设的基础上,最后通过系统集成方案,将各信息模块及其功能纳入到了统一的工程体系中,建立了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并完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研究的应用实例。该数字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管理和环境模拟分析为核心功能,解决了传统生态环境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容量少、数据共享困难、可视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可为吉林西部的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价、预测、仿真优化等连续的系列性研究提供空间数据、指标体系、环境模拟模型及一体化操作平台。

董开发[8](2005)在《基于WebGIS的融雪洪水信息发布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融雪性洪水是新疆自然灾害中频发的一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亿元,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融雪洪水模型的研制上。由于数据的缺乏以及数据的不共享,对于融雪性洪水的研究进展缓慢。融雪洪水模型的研制涉及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相关研究的需要,如何很有效地将模型研究所需要的数据集成起来,如何有效地将这些信息在Internet 网上发布管理,对于未来的融雪洪水研究及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面向对象的构件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Internet 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出现了与WWW 相结合的GIS——WebGIS 并迅速成为目前GIS 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向。传统单机模式的GIS系统已不能顺应信息时代用户的需要,利用Internet 在Web 上发布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己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上述主题,本文进行了WebGIS 系统应用的研究工作。通过对现有各种WebGIS 软件技术的比较,深入研究了WebGIS 的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及相关知识。在具体的设计实现融雪洪水信息发布系统之前,先对ArcIMS、ArcSDE 的系统结构以及网络站点的设计作了分析介绍,并提出了本系统的B/S 体系结构模型,合理地将整个系统分为应用层、逻辑业务层和数据服务层。从技术层面上说明了ArcIMS 能为融雪洪水信息发布提供的方方面面的功能以及ASP 扩展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同时,本文提出了融雪洪水信息发布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从融雪洪水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结合系统功能,分析提出了本系统数

陈爱平[9](2005)在《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是保证大型旋转机械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作为高速旋转机械智能维护系统研究的子课题,主要是研究针对大型旋转机械的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技术,为故障诊断系统的网络化、模块化、集成化、开放化提供软件技术支持。 本文围绕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技术问题,对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软硬件的结构设计,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的实现,信号分析处理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意义以及国内外故障诊断的发展状况,概括了本文所作的研究工作。第二章介绍了要实现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与知识。 第三章以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为出发点,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且针对高速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要求,分析得到系统的数据流图,针对高速旋转机械的特点并结合数据流图,对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着重研究了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实现过程。介绍了基于Java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实现,重点研究了用三种软件技术(Visual C++的ATL、MATLAB、LabVIEW)在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与应用。其中,着重讨论了时域分析、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倒频谱分析、频率细化分析、相关分析六种信号处理方法的软件的实现机理与过程;还详细介绍了用Visual C++来开发一个能够对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并以波形图的形式显示于页面的组件的方法和实现过程;并且对三种软件技术在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优劣比较。 第五章对本文作了总结,对本系统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意见。 本文将组件技术、故障诊断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结合起来,构架了一个具有较好的开放性、集成性的远程故障诊断系统。

朱跃娟[10](2005)在《实时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本文首先阐述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单位信息化现状,提出研发实时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必要性。 因本人本科所学的是水文及水资源利用专业,到目前为止一直在水利部门工作,具有扎实的水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水文应用软件的功能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扬长避短,本文着重点放在对系统的设计上,并初步开发等雨量线的自动绘制功能。 基于WEB开发的该系统是一个集成原有实时水雨情系统功能,并对实时水雨情、遥测水雨情以及历史水文数据库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与查询的系统。主要实现从原始电文自动翻译入库、错误分析处理、水情信息统计查询、情报网上发布及系统维护与管理等一系列功能。本文对系统数据库设计、典型程序流程图、模块、结构体、关键算法、关键技术和效果图等做了主要说明。 基于WEBGIS的水雨情检索子系统和等雨量线的绘制是本文的重点。综合分析了WEBGIS的实现技术,提出将GIS组件用于服务器端的方式来解决。分析传统绘制等雨量线方法存在的弊端:由于边界点的不连续性导致内部点误差,同时得到的插值结果也不在同一光滑曲面上,导致生成的等值线分布不协调,甚至可能出现等值线相交的错误情况。引入先进的基于自然边界归化的二维双调和插值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雨量等值线自动绘制功能的实现,使雨情信息的分析变得更方便、快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便于领导决策分析,为洪水预报与防汛调度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Active X控件在水利部门WWW查询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tive X控件在水利部门WWW查询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耦合BIM的长距离输水渠道无人机巡检与险情智能图像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长距离输水渠道巡检研究现状
        1.2.2 冰情图像识别研究现状
        1.2.3 水面异物图像识别研究现状
        1.2.4 边坡破坏图像识别研究现状
        1.2.5 BIM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2.6 现有研究不足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本文总体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动态BIM辅助的长距离输水渠道无人机增强现实巡检研究
    2.1 引言
    2.2 动态BIM辅助的渠道无人机增强现实巡检技术路线
        2.2.1 长距离输水渠道巡检适航无人机选型
        2.2.2 具体技术方案
    2.3 输水工程安全监测动态BIM及网络可视化方法
        2.3.1 输水工程BIM建模方法
        2.3.2 工程安全监测动态BIM构建
        2.3.3 工程动态BIM的网络三维可视化
    2.4 动态BIM与无人机巡检航拍影像的虚实联动方法
        2.4.1 虚实相机对应物理光学参数的解算
        2.4.2 网络环境下巡检航拍影像的在线发布
        2.4.3 基于航拍图物理光学参数的渠道BIM实时联动
    2.5 实例分析
        2.5.1 工程简介
        2.5.2 长距离渠道无人机巡检适用性分析
        2.5.3 工程动态BIM网络三维可视化实现
        2.5.4 航拍影像-BIM虚实联动的匹配精度分析
        2.5.5 动态BIM辅助的无人机增强现实巡检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BIM驱动的输水渠道航拍图像兴趣区提取研究
    3.1 引言
    3.2 输水渠道航拍图兴趣区提取研究必要性
        3.2.1 兴趣区提取的必要性
        3.2.2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3.3 BIM驱动的渠道航拍图兴趣区提取总体流程
    3.4 基于位置和图像配准的航拍图-BIM匹配方法
        3.4.1 基于空间位置的航拍图-BIM初步匹配
        3.4.2 基于图像配准的航拍图-BIM精确匹配
    3.5 BIM掩膜生成方法
    3.6 基于掩膜的渠道兴趣区提取
        3.6.1 渠道结构提取
        3.6.2 渠内液面提取
    3.7 基于视频时空连续性的渠道结构提取算法改进
    3.8 实例分析
        3.8.1 兴趣区提取评价指标
        3.8.2 渠道结构提取结果
        3.8.3 渠内液面提取结果
        3.8.4 基于视频时空连续性的渠道结构提取改进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区长距离渠道冰情图像智能识别研究
    4.1 引言
    4.2 渠道冰情状态识别的技术路线
    4.3 渠道冰期输水冻融演化过程分析
    4.4 冰情图像特征描述指标提出
        4.4.1 基于HSV色彩特征的描述指标St V
        4.4.2 基于纹理密度特征的描述指标EP
        4.4.3 基于纹理方向特征的描述指标δ-EHD和 δ-HOG
    4.5 基于η~2的冰情图像特征描述指标相关程度分析
    4.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冰情图像识别分类方法
    4.7 实例分析
        4.7.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4.7.2 数据标注
        4.7.3 相关程度分析
        4.7.4 SVM模型训练及结果分析
        4.7.5 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距离渠道水面异物图像智能识别研究
    5.1 引言
    5.2 渠道水面异物识别的技术路线
    5.3 基于SLIC超像素纹理的异物检测
        5.3.1 SLIC超像素分割
        5.3.2 基于超像素LBP纹理的异物判别模型训练
        5.3.3 异物存在性判别及实例提取方法
    5.4 异物实例的类型识别
        5.4.1 异物实例超像素分类的SVM模型
        5.4.2 异物类型识别的“层级投票”机制
    5.5 基于摄影测量的异物空间几何特征估算
        5.5.1 摄影成像及坐标转换模型
        5.5.2 相机内参矩阵标定
        5.5.3 无人机航拍相机外参矩阵解算
        5.5.4 基于三角法的异物空间定位及几何特征估算
    5.6 实例分析
        5.6.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5.6.2 异物检测及实例提取
        5.6.3 异物实例类型识别
        5.6.4 异物空间几何特征估算
        5.6.5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距离渠道边坡破坏图像智能识别研究
    6.1 引言
    6.2 渠道边坡破坏识别的技术路线
    6.3 边坡破坏特征向量选取和设计
    6.4 基于超像素分类的边坡状态识别方法
        6.4.1 超像素SVM分类模型
        6.4.2 图像整体边坡状态识别
    6.5 实例分析
        6.5.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6.5.2 不同特征向量下的超像素分类结果
        6.5.3 不同数据集规模下的超像素分类结果
        6.5.4 基于超像素分类的边坡状态识别结果
        6.5.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科技竞争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整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地质调查数据特征及大数据平台需求分析
    2.2 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构建方法
    2.3 数据采集技术
    2.4 数据存储技术
    2.5 多源数据融合与单点登录技术
    2.6 系统接口技术
第3章 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设计
    3.1 系统结构设计
    3.2 大数据中心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第4章 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实现
    4.1 管理功能实现
    4.2 大数据中心实现
第5章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
    5.1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主要方法
    5.2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确立
    5.3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5.4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结论及建议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6.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水利信息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水利信息决策系统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SPRING以及MVC架构
    2.2 FLEX和RIA技术
    2.3 ARCGIS SERVER
    2.4 水利信息决策系统开发技术
    2.5 小结
第三章 水利信息决策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设计原则
    3.3 系统总体设计
    3.4 系统详细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6 小结
第四章 水利信息决策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设计开发环境
    4.2 系统关键技术的开发
    4.3 水利信息决策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面向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汛抗旱指挥工作的现状
    1.2 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状况
    1.3 防汛抗旱指挥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防汛领域中间件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论文的技术路线
    1.7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中间件及相关技术
    2.1 中间件技术
        2.1.1 两层与多层结构模式
        2.1.2 中间件技术及其优点
        2.1.3 中间件的分类
    2.2 PORTAL技术
        2.2.1 门户概述
        1、门户的概念
        2、门户组件(Portlet)
        3、Portlet容器
        4、门户页面(Portal Page)
        5、Portal的体系结构
        2.2.2 Portal相关规范
        1、JSR168标准
        2、WSRP标准
    2.3 无线应用技术
        2.3.1 WAP
        1、WAP的概念
        2、WAP编程模型
        3、WAP的协议栈结构
        4、WAP的特征和局限性
        2.3.2 WML语言
        2.3.3 WAP Push
        1、WAP Push的概念
        2、WAP Push网络结构
    2.4 组件
        2.4.1 组件技术的概念
        2.4.2 组件技术的特点
第三章 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总体框架
    3.1 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原则
    3.2 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总体框架
    3.3 防汛指挥系统的内容
        3.3.1 信息采集系统
        3.3.2 数据汇集平台
        3.3.3 水利数据中心
        3.3.4 核心示范应用
第四章 水利应用开发框架AAF
    4.1 AAF设计思想
    4.2 框架的相关技术
        4.2.1 框架的概念
        4.2.2 框架和类库的区别、联系
        4.2.3 框架的分类
        4.2.4 框架的开发过程
        4.2.5 使用框架的优点
    4.3 AAF框架
        4.3.1 AAF框架设计与实现
        4.3.2 AAF框架的体系结构
        4.3.3 AAF框架的类包及主要类
        4.3.4 AAF框架的主要功能
        4.3.4.1 AAF Application Framework
        4.3.4.2 AAF Business Beans
        4.3.4.3 AAF and JSP
        4.3.4.4 AAF Tag Library
    4.4 面向水利应用的AAF框架
        4.4.1 AAF框架一般优点
        4.4.2 水利数据集成方案
        4.4.2.1 数据集成面临的问题
        4.4.2.2 数据集中与聚合的比较
        4.4.3 基于 AAF的数据集成
        4.4.4 AAF框架的水利数据集成特点
第五章 水利信息门户
    5.1 WRIP概述
        5.1.1 WRIP的特点
        5.1.2 WRIP与普通门户网站的区别
        5.1.3 WRIP的必要性
        5.1.4 WRIP的目标和意义
        5.1.5 WRIP在防汛指挥系统中的作用
    5.2 主要技术
        5.2.1 个性化定制
        5.2.2 单点登陆
        5.2.3 内容管理
    5.3 基于水利信息门户的水利应用集成
        5.3.1 水利应用集成概述
        5.3.2 水利应用集成分类
        5.3.2.1 用户界面集成
        5.3.2.2 业务流程集成
        5.3.2.3 函数/方法集成
        5.3.2.4 数据集成
        5.3.3 水利信息门户对应用集成的支持
        5.3.3.1 水利信息门户的集成特性
    5.4 水利信息门户的集成途径
        5.4.1 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
        5.4.2 PORTLETS协作模型
        5.4.2.1 Cooperation包说明
        5.4.2.2 具体说明
        5.4.3 PORTLETS协作注册
        5.4.4 PORTLETS协作通信模型
        5.4.4.1 模型一: Portlets协作同步通信模型
        5.4.4.2 模型二: Portlets协作异步通信模型
        5.4.4.3 模型三:基于 AAF框架和 MVC模式的Portlets通信
        5.4.4.3.1 Portlet注册
        5.4.4.3.1.1 Portlet注册代码
        5.4.4.3.1.2 Portlet界面注册
        5.4 4 3.2 Portlets界面集成
        5.4.4.3.3 Portlets通信
第六章 面向水利决策应用的开发平台 WRAF
    6.1 WRAF的设计与实现
        6.1.1 支持 WRAF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6.1.1.1 工作流的定义
        6.1.1.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定义
        6.1.1.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
        6.1.2 WRAF—WFE工作流管理平台分析
        6.1.2.1 WRAF的特点
        6.1.2.2 WRAF—WFE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构成
        6.1.2.3 WRAF—WFE的工作流模式(Workflow Patterns)
    6.2 以洪水预报系统为例的系统实现
        6.2.1 洪水预报系统的主要构成
        6.2.2 洪水预报模型的工作流描述原理
        6.2.3 基于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
        6.2.4 洪水预报模型的计算流程分析
        6.2.4.1 新安江流域洪水预报模型计算流程
        6.2.4.2 水箱模型计算流程
    6.3 洪水预报模型的组件设计
        6.3.1 组件接口设计
        6.3.2 组件划分与抽取
        6.3.3 组件设计实例分析
    6.4 洪水预报模型的搭建
        6.4.1 洪水预报模型的工作流定义
        6.4.2 语言化定义
        6.4.3 可视化定义
        6.4.3.1 基本符号简介
        6.4.3.2 洪水预报模型定义
        6.4.4 洪水预报模型的运行与监视
第七章 基于 WEB的水情查询系统
    7.1 概述
    7.2 系统设计
        7.2.1 系统总体结构
        7.2.2 系统模块划分
        7.2.2.1 支撑服务模块
        7.2.2.2 数据接口模块
        7.2.2.3 结构集处理模块
        7.2.2.4 UI界面模块
        7.2.2.5 过程线系统模块
        7.2.2.6 专项业务处理模块
        7.2.3 系统安全设计
        7.2.3.1 应用级安全设计
        7.2.3.2 系统级安全设计
    7.3 系统特点及关键技术
        7.3.1 强大的支撑服务组件
        7.3.2 高效的水情查询分析处理引擎
        7.3.3 易于扩充的接口
        7.3.4 栏目管理功能
        7.3.5 Web图表及过程线处理
        7.3.5.1 向量图形发展
        7.3.5.2 在 Web上的应用
        7.3.5.3 Svg的优势
        7.3.5.4 总体结构
        7.3.5.5 元素容器和容器工厂
        7.3.5.6 元素类
        7.3.5.7 管理器
        7.3.6 动态可配置报表
第八章 基于WAP的水情查询系统
    8.1 平台的实现技术及结构
        8.1.1 实现技术
        8.1.2 MAS平台的体系结构
        8.1.2.1 平台系统的总体结构
        8.1.2.3 MAS系统结构
        8.1.2.4 水利WAP系统
        8.1.2.5 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
        8.1.2.6 智能消息推送服务
        8.1.3 移动服务平台的主要内容
        8.1.3.1 Web系统
        8.1.3.2 WAP系统
    8.2 水利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的应用
        8.2.1 Web服务的应用
        8.2.2 WAP服务的应用
第九章 水资源管理的协商服务平台
    9.1 水资源管理与协商平台建设的依据
        9.1.1 理论依据
        9.1.2 协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9.2 平台的实现技术及结构
        9.2.1 平台系统实现技术
        9.2.2 基于Web的平台的体系结构
        9.2.3 平台系统的主要内容
    9.3 水资源管理与协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调水补偿为例)
        9.3.1 系统分析
        9.3.2 仿真与协商功能的多Agent实现
        9.3.3 协商平台的应用实例
第十章 结论
    10.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0.1.1 建立了防汛决策系统的总体架构
        10.1.2 设计开发了AAF中间件框架
        10.1.3 水利信息门户的开发
        10.1.4 设计开发了WRAF中间件开发平台
        10.1.5 开发了核心示范系统
    10.2 进一步的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术论文
    版权登记
    科研项目
    奖项
参考文献

(5)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研究发展趋势
        1.1.2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动态
        1.1.3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动态
        1.1.4 “数字流域”发展现状
    1.2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4.1 目标
        1.4.2 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原则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2.1.1 概况
        2.1.2 流域生态环境要素
        2.1.3 生态系统划分
        2.1.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2 流域信息化现状
第三章 系统总述
    3.1 系统总体结构
    3.2 系统逻辑结构
    3.3 系统功能概述
    3.4 各子系统间关系和接口
        3.4.1 子系统数据流动关系
        3.4.2 数据接口
        3.4.3 软件接口
    3.5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3.5.1 软件平台
        3 5 1.1 遥感处理基础平台
        3.5.1.2 GIS基础平台
        3.5.1.3 空间数据引擎
        3.5.1.4 数据库基础平台
        3.5.2 硬件设备
        3.5.3 软件在硬件设备中的配置
    3.6 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3.6.1 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技术
        3.6.2 空间数据无缝镶嵌技术
        3.6.3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3.6.4 基于数据流的系统集成技术
        3.6.5 遥感与GIS集成技术
        3.6.6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地理元胞自动机
        3.6.7 基于WebGIS的信息共享技术
第四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子系统
    4.1 数据分类与数据源
        4.1.1 属性数据
        4.1.1.1 水文数据
        4.1.1.2 社会经济数据
        4.1.1.3 水利工程数据
        4.1.1.4 生态环境数据
        4.1.2 空间数据
        4.1.2.1 遥感影像数据
        4.1.2.2 空间基础地理图形数据
        4.1.2.3 生态环境专题图形数据
        4.1.2.4 GPS控制点数据
        4.1.3 多媒体数据
    4.2 数据标准及元数据
        4.2.1 代码设计
        4.2.1.1 代码设计原则
        4.2.1.2 代码标准
        4.2.2 数据字典
        4.2.3 元数据库
        4.2.3.1 元数据分级与特征
        4.2.3.2 元数据库主要内容
        4.2.3.3 元数据入库
    4.3 数据建库
        4.3.1 主要技术指标
        4.3.1.1 数据库范围
        4.3.1.2 数学基础
        4.3.1.3 数据组织
        4.3.1.4 数据量分析
        4.3.2 无缝空间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4.3.2.1 问题的提出
        4.3.2.2 无缝数据库
        4.3.2.3 缝隙产生原因
        4.3.2.4 数据缝隙类别和表现
        4.3.2.5 无缝镶嵌技术
        4.3.3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
        4.3.3.1 空间数据存储技术
        4.3.3.2 影像金字塔结构
        4.3.3.3 影像数据压缩
        4.3.4 基础数据库
        4.3.4.1 数据内容
        4.3.4.2 数据存储结构
        4.3.4.3 空间索引设计
        4.3.4.4 入库数据校验
        4.3.4.5 数据入库
        4.3.5 主题数据库
        4.3.6 成果数据库
        4.3.6.1 成果数据库内容
        4.3.6.2 命名规范
        4.3.6.3 数据入库
        4.3.6.4 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4.4.1 子系统结构
        4.4.2 子系统接口
        4.4.3 子系统功能
第五章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子系统
    5.1 监测体系构建
        5.1.1 全流域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监测
        5.1.2 “四源一干”中等空间分辨率监测
        5.1.3 干流典型区高分辨率监测
    5.2 子系统结构
    5.3 系统内部数据关系
    5.4 子系统模块功能
        5.4.1 图像处理模块
        5.4.2 知识库模块
        5.4.3 信息提取模块
        5.4.3.1 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5.4.3.2 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5.4.3.3 土地沙质荒漠化信息提取
        5.4.3.4 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
        5.4.3.5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5.4.4 动态监测模块
        5.4.5 数据管理模块
    5.5 应用实践研究
        5.5.1 阿克苏河流域1: 10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5.5 1.1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5 1.2 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
        5.5.2 喀尔达依1:1万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5.5.3 专题成果数据精度评价
第六章 生态分析子系统
    6.1 子系统结构与数据流程
        6.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6.1.2 子系统数据流程
    6.2 子系统功能
    6.3 生态环境预警分析分系统
        6.3.1 分系统结构
        6.3.2 技术方案与数据流程
        6.3.3 模型构建与模块功能
        6.3.3.1 沙质荒漠化预警分析
        6.3.3.2 盐渍化预警分析
        6.3.3.3 植被盖度预誓分析
        6.3.3.4 地下水预警分析
        6.3.3.5 河道水流预警分析
    6.4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分系统
        6.4.1 分系统功能结构
        6.4.1.1 土地利用叠加分析模块
        6.4.1.2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模块
        6.4.1.3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
        6.4.2 土地利用CA模型研究与应用
        6.4.2.1 CA模型的理论基础
        6.4.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6.4.2.3 阿克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6.4.2.4 GeoCA-Landuse模型的建立
        6.4.2.5 模型运行
    6.5 综合制图分系统
        6.5.1 分系统功能
        6.5.2 符号库开发
第七章 业务处理与信息服务子系统
    7.1 子系统结构
        7.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7.1.2 子系统逻辑结构
    7.2 主要技术路线
        7.2.1 技术架构
        7.2.2 动态报表的实现
        7.2.3 功能扩展
    7.3 功能模块划分
    7.4 专业业务处理分系统
        7.4.1 分系统功能
        7.4.2 分系统流程及开发实现
        7.4.2.1 数据管理
        7.4.2.2 数据图形化查询
        7.4.2.3 图形图像服务
        7.4.2.4 文档管理
    7.5 日常办公业务处理分系统
        7.5.1 分系统基本功能
        7.5.2 核心功能流程及开发实现
        7.5.2.1 收发文管理
        7.5.2.2 车辆管理
        7.5.2.3 个人办公
        7.5.2.4 图片库
        7.5.2.5 信息管理
        7.5.2.6 协同办公
    7.6 塔河网信息服务分系统
        7.6.1 塔河网信息服务栏目内容与功能
        7.6.1.1 栏目结构与内容
        7.6.1.2 塔河网信息服务功能
        7.6.1.3 网站信息更新
        7.6.2 邮件系统
        7.6.3 塔河论坛
        7.6.4 网络上报
    7.7 系统维护
        7.7.1.1 用户管理
        7.7.1.2 日志管理
第八章 系统安全
    8.1 数据库安全性设置
        8.1.1 物理安全
        8.1.2 逻辑安全
    8.2 应用系统安全性设置
        8.2.1 数据权限
        8.2.2 用户权限设计
    8.3 系统外部安全保证
        8.3.1 网络安全
        8.3.1.1 配备防火墙
        8.3.1.2 扫描系统
        8.3.1.3 病毒防护
        8.3.2 安全制度
第九章 结语
    9.1 成果与创新
    9.2 完善与扩展展望
参考资料
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ArcGIS Server的水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GIS 及其发展趋势
        1.3.1 GIS 的定义
        1.3.2 GIS 的发展趋势
    1.4 WebGIS 概述
        1.4.1 WebGIS 定义及特点
        1.4.2 WebGIS 应用
    1.5 GIS 及 WebGIS 在水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5.1 水资源GIS 及其特点
        1.5.2 水资源GIS 国内外发展现状
2 WebGIS 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WebGIS 实现技术
        2.1.1 概述
        2.1.2 CGI 方法
        2.1.3 Server API 方法
        2.1.4 Plug-in 方法
        2.1.5 Java Applet 方法
        2.1.6 ActiveX 方法
        2.1.7 各种实现技术对比
    2.2 WebGIS 的体系结构
        2.2.1 B/S 三层结构
        2.2.2 基于中间件的分布式B/S 多层结构
3 ArcGIS Server 的 WebGIS 实现技术方案
    3.1 ARCGIS SERVER概述
        3.1.1 ArcGIS Server 简介
        3.1.2 ArcGIS Server 的关键特征
        3.1.3 ArcGIS Server 的功能
    3.2 ArcGIS Server 系统的体系结构
        3.2.1 体系结构分析
        3.2.2 ArcObjects
    3.3 ArcGIS Server 系统的配置
        3.3.1 连接GIS 服务器
        3.3.2 管理服务器对象
        3.3.3 管理服务器
4 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组成
    4.2 系统的运行环境
    4.3 系统的功能
        4.3.1 水资源空间分布子系统
        4.3.2 水资源数据查询子系统
        4.3.3 系统管理子系统
    4.4 系统功能的实现
        4.4.1 登录模块的实现
        4.4.2 服务器端功能的实现
        4.4.3 客户端功能的实现
    4.5 关键技术
        4.5.1 ArcInfo
        4.5.2 ASP.NET
        4.5.3 ADO.NET
        4.5.4 JavaScript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7)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农业信息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建立的意义
    1.4 论文的理论基础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字地球”的产生及其组成结构
    2.1 “数字地球”概念的形成
        2.1.1 信息论的形成与发展
        2.1.2 空间信息技术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兴起
        2.1.3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2.1.4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1.5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
        2.1.6 “数字地球”概念的基本内涵
    2.2 “数字地球”的组成结构
        2.2.1 “数字地球”的结构框架
        2.2.2 “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体系
    2.3 “数字地球”的特点
        2.3.1 “数字地球”的基本特点
        2.3.2 “数字地球”的学科特点
第三章 “数字地球”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3.1 “数字地球”的国际影响
    3.2 “数字地球”的发展
        3.2.1 数字城市
        3.2.2 数字农业
        3.2.3 数字流域
        3.2.4 数字中国
        3.2.5 “数字地球”核心技术体系的发展
    3.3 “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
        3.3.1 资源环境的保护
        3.3.2 国防建设
        3.3.3 农业生产建设
        3.3.4 智能化区域建设
        3.3.5 虚拟环境建设
第四章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特征
    4.1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
        4.1.1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结构
        4.1.2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概念模型
    4.2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特征分析
        4.2.1 吉林西部地理单元特征
        4.2.2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要素特征
        4.2.3 吉林西部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第五章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的构建技术
    5.1 农业生态环境信息
        5.1.1 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特征
        5.1.2 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组成
        5.1.3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中信息的联系与流通
    5.2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信息模型的建立
        5.2.1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信息模型的框架结构
        5.2.2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信息模型的模块化分析
    5.3 数据获取与更新分析
        5.3.1 地图数字化
        5.3.2 GPS 数据采集
        5.3.3 RS 信息获取
    5.4 数据存储与管理分析
        5.4.1 GIS 及其空间信息管理
        5.4.2 多源空间数据集成
        5.4.3 元数据与数据字典
        5.4.4 35 集成技术
    5.5 数据传输与共享分析
        5.5.1 数据库及其接口技术
        5.5.2 数据标准化
        5.5.3 数据传输与共享方案
    5.6 信息开发与应用分析
        5.6.1 GIS-EIS 耦合
        5.6.2 组件技术与组件GIS
        5.6.3 信息表现与可视化
    5.7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5.7.1 数字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5.7.2 数字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
        5.7.3 数字信息系统开发方案的实施
第六章 数据库系统模块建设
    6.1 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6.1.1 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分析
        6.1.2 数据库系统组成结构
    6.2 基础数据库设计
        6.2.1 数据来源及分类
        6.2.2 数据逻辑关系分析
        6.2.3 数据编码
        6.2.4 基础数据库管理功能的编程实现
    6.3 空间数据库建设
        6.3.1 空间数据与空间数据库
        6.3.2 空间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6.3.3 空间数据的组织与存储
        6.3.4 主要空间信息的输入
        6.3.5 空间数据库引擎
        6.3.6 空间数据拓扑关系模型及其建立
        6.3.7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6.4 专项指标库建设
        6.4.1 专项指标库建立的目的
        6.4.2 指标选取原则
        6.4.3 指标体系的构造方法
        6.4.4 指标库的建立
    6.5 元数据库建设
        6.5.1 主要元数据标准
        6.5.2 元数据管理
        6.5.3 区域级空间元数据库的建立
第七章 图形库模块建设
    7.1 图形库功能分析
        7.1.1 图形库功能分析
        7.1.2 图形库结构分析
        7.1.3 图形库的数据来源与分类
        7.1.4 图形库的开发方法
    7.2 组件GIS 概述
        7.2.1 组件技术与组件GIS
        7.2.2 MapObjects 简介
        7.2.3 ArcObjects 简介
    7.3 图形库管理基本功能的编程实现
        7.3.1 图形库管理界面的菜单设计
        7.3.2 空间查询
        7.3.3 属性分级
        7.3.4 坐标系转换
        7.3.5 地图输出
    7.4 GIS 扩展模块的解决方案
        7.4.1 扩展模块开发的技术方法
        7.4.2 地理文件生成模块
        7.4.3 文件转换模块
        7.4.4 空间叠加模块
        7.4.5 3D 可视模块
        7.4.6 地理网格模块
        7.4.7 遥感图像处理模块
第八章 环境模型库模块建设
    8.1 环境模拟技术及其发展
        8.1.1 环境评价研究新进展
        8.1.2 环境预测(预警)研究的趋势
        8.1.3 仿真优化研究新进展
        8.1.4 环境规划决策研究的发展趋势
    8.2 模型及模型库
        8.2.1 常用的环境模拟模型
        8.2.2 环境模拟系统与模型库
    8.3 模型库的组织及存储方式
        8.3.1 模型字典库的建立
        8.3.2 模型文件库的建立
        8.3.3 模型库的组织结构
    8.4 EIS 与GIS 的耦合
        8.4.1 GIS 与EIS 耦合的必要性
        8.4.2 GIS 与EIS 的耦合方式
        8.4.3 GIS 与EIS 耦合的技术方法
    8.5 模型库的运行与实施
        8.5.1 模型库的数据流程分析
        8.5.2 面向对象的模型设计
        8.5.3 环境模拟模型的调用
        8.5.4 DPS 数据处理工具的集成
        8.5.5 模型库数据接口设计
第九章 数字信息系统的集成开发与软件实现
    9.1 数字信息系统的集成
        9.1.1 集成开发环境
        9.1.2 集成开发方案
        9.1.3 系统集成的编程实现方法
    9.2 数字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9.3 数字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9.4 数字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十章 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的应用实例
    10.1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10.1.1 农业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10.1.2 农业资源利用模式
        10.1.3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10.1.4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征和目标
    10.2 吉林西部农业资源特征及利用状况
    10.3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0.3.1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基准
        10.3.2 评价模型及算法分析
        10.3.3 评价结果的数据库输出
        10.3.4 评价结果可视化分析
    10.4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预测
        10.4.1 预测指标的确定
        10.4.2 预测模型算法分析
        10.4.3 预测结果的数据库输出
        10.4.4 预测结果可视化分析
    10.5 农业资源利用方案的优化
        10.5.1 仿真优化模型
        10.5.2 变量信息输入
        10.5.3 调控方案的确定
        10.5.4 模型运行及结果输出
        10.5.5 最优化方案分析
        10.5.6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结论与建议
附录:论文撰写过程中所参考的部分国内外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研究(摘要)
Abstract

(8)基于WebGIS的融雪洪水信息发布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3 WebGIS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平台软件
        1.3.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2、WebGIS 概述
    2.1 WebGIS 的概念
    2.2 WebGIS 的特点及其与传统GIS 的比较
    2.3 WebGIS 的工作原理
        2.3.1 WebGIS 的组成
        2.3.2 模型的工作原理
    2.4 Web GIS 的计算模式
    2.5 WebGIS 的实现技术
3、系统软件平台ArcIMS 介绍
    3.1 ArcIMS 简介
    3.2 ArcIMS 的体系结构
    3.3 服务器端组件
        3.3.1 空间服务器
        3.3.2 应用服务器
        3.3.3 ArcIMS 应用服务器连接器
        3.3.4 ArcIMS 管理器
        3.3.5 ArcXML
    3.4 客户端组件
        3.4.1 HTML Viewer
        3.4.2 Java Viewer
    3.5 ArcIMS 站点的设计与实现
4、融雪洪水信息网络发布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环境设计
        4.1.2 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4.1.3 系统网络的总体构架
        4.1.4 系统功能框架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数据集成
        4.2.1 数据库的组成
        4.2.2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2.3 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
        4.2.4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4.2.5 元数据库的设计
    4.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5、应用实例—融雪洪水网络信息发布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地图服务设置
    5.2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5.2.1 用户权限管理
        5.2.2 图形操作
        5.2.3 属性数据的连接
        5.2.4 Web 中的图表发布功能的实现
        5.2.5 DEM 三维显示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进一步的工作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ArcIMS4.0.1 的安装
附录B ArcIMS 连接ArcSDE

(9)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诊断模式的发展
    1.3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1.4 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简介
    2.1 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与原理
    2.2 实现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的关键技术
    2.3 ASP技术
        2.3.1 ASP的工作原理和配置
        2.3.2 ASP文件的结构
        2.3.3 ASP的特点与功能
        2.3.4 ASP内建对象
        2.3.5 ADO简介
    2.4 Web数据库访问技术
        2.4.1 通用网关技术(CGI)
        2.4.2 ISAPI(Internet Server API)
        2.4.3 JDBC
        2.4.4 ASP访问数据库
    2.5 COM/ActiveX组件技术
    2.6 Java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构成及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3.2 系统的模式设计
        3.2.1 传统的两层C/S结构
        3.2.2 B/S体系结构
        3.2.3 系统采用的结构模式
    3.3 系统的结构设计
    3.4 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3.5.1 后台数据库的选择
        3.5.2 系统数据流图
        3.5.3 数据库结构设计
        3.5.4 数据库安全设计
    3.6 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3.6.1 系统工作原理
        3.6.2 软件功能图
        3.6.3 软件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技术的实现及应用
    4.1 基于Java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4.1.1 远程在线监测技术
        4.1.2 在线监测系统的实现
        4.1.3 报警功能实现
    4.2 诊断系统软件技术的实现
        4.2.1 ATL组件诊断技术的实现与应用
        4.2.1.1 ATL基本技术概述
        4.2.1.2 组件的功能要求
        4.2.1.3 组件的程序设计
        4.2.1.4 组件在系统中的应用
        4.2.1.5 说明
        4.2.2 MATLAB在诊断系统中的实现与应用
        4.2.2.1 MATLAB中的信号分析实现及机理
        4.2.2.2 MATLAB在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中的应用
        4.2.3 虚拟仪器LabVIEW诊断技术的实现与应用
        4.2.3.1 LabVIEW在本系统中的功能设计与开发
        4.2.3.2 LabVIEW利用DataSocket技术在网络种传输数据
        4.2.4 三种软件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实时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利信息化现状
    1.2 单位水文信息化现状及计划
    1.3 研发实时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必要性和目标
第二章 总体设计
    2.1 基本情况
    2.2 主要功能
    2.3 系统工作流程
    2.4 软件体系结构
        2.4.1 命名规则
        2.4.2 各子系统描述
    2.5 数据库设计
        2.5.1 系统数据及数据库结构设计
        2.5.2 数据库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2.5.3 数据库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章 WEBGIS实现与等雨量线技术
    3.1 WEBGIS
        3.1.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3.1.2 WEBGIS及其发展
        3.1.3 WEBGIS的实现
    3.2 等雨量线的绘制方法
第四章 三个重点子系统
    4.1 报汛报文自动翻译入库服务子系统
        4.1.1 主程序流程图
        4.1.2 电文翻译、处理模块示意图:
        4.1.3 结构体的定义
    4.2 水雨情检索子系统
        4.2.1 测站信息
        4.2.2 雨情
        4.2.3 河道水情
        4.2.4 水库水情
        4.2.5 帮助
    4.3 管理和维护子系统
        4.3.1 数据结构
        4.3.2 程序模块的设计说明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ctive X控件在水利部门WWW查询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耦合BIM的长距离输水渠道无人机巡检与险情智能图像识别研究[D]. 陈俊杰. 天津大学, 2020(01)
  • [2]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科技竞争力评价[D]. 范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水利信息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陆易. 苏州大学, 2016(05)
  • [4]面向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研究[D]. 张永进. 西北大学, 2007(04)
  • [5]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 谭克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6]基于ArcGIS Server的水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研究[D]. 傅俊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7]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研究[D]. 孙平安. 吉林大学, 2006(09)
  • [8]基于WebGIS的融雪洪水信息发布管理系统[D]. 董开发. 新疆大学, 2005(06)
  • [9]基于Web的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技术研究[D]. 陈爱平. 武汉科技大学, 2005(08)
  • [10]实时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朱跃娟. 河海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Active X控件在水利部门WWW查询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