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治疗侧裂池蛛网膜囊肿20例

显微外科治疗侧裂池蛛网膜囊肿20例

一、显微手术治疗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2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豪,张鹏,孙红卫,闫东明,郭社卫,赵培超,刘学友,王蒙蒙,罗玉茹[1](2020)在《翼点锁孔显微手术治疗儿童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翼点锁孔显微手术治疗儿童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6-03―2019-0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经翼点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的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临床结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4.3个月,19例有症状的患者术后均改善。影像学检查囊肿消失3例,缩小19例,无变化3例,有效率88%。术后无死亡,3例出现无症状性硬膜下积液,对症治疗后均得到较好控制。结论经翼点锁孔显微手术治疗儿童侧裂区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易海波,沈少山,王荆夫,林瑞生[2](2020)在《翼点锁孔入路囊肿-脑池开窗显微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翼点锁孔入路囊肿-脑池开窗显微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我科42例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患者行翼点锁孔入路囊肿-脑池开窗显微术或开颅囊肿显微切除+囊肿-脑池沟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锁孔组与开颅组。通过对术后1周症状好转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囊肿缩小率进行统计,对比分析2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锁孔组与开颅组的术后1周症状好转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囊肿缩小有效率分别为:91.3%和94.7%,13.0%和57.9%,69.6%和73.7%,术后症状好转率和囊肿缩小有效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复查颅脑MR,锁孔组和开颅组囊肿缩小有效率分别为91.3%和94.7%。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新发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翼点锁孔入路囊肿-脑池开窗显微手术治疗症状性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手术效果好且安全,开颅简单、快速、微创,易于推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微创治疗方案之一。

艾明达[3](2019)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quadrigeminal cistern arachnoid cysts,QCA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神经外科2008年7月至2019年1月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5例QCA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Karnofsky 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的改变、囊肿的直径变化、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以及囊肿的复发率。15例患者根据囊肿位置及脑积水情况分别采用了以下手术方式:囊肿-侧脑室分流术(lateral ventriculo-cystostomy,LVC)、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LVC+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和LVC+ETV。对15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结果]共收集15例临床确诊为QCAC并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性别比为2:1,最小年龄为2个月岁,最大年龄为45岁,18岁以下患者11例,18岁以上患者4例。15例患者接受手术后,症状消失8例(53.3%),症状减轻7例(46.7%);15例患者术前和术后KPS功能状态平均得分分别为(64.6±15.9)分和(88± 17.4)分,患者手术后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01);术前、术后囊肿最大直径分别为(3.91±1.23)cm 和(3.03±0.98)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6,P=0.04);在15例患者中,7例接受LVC,2例接受LVC+ETV,4例接受LVC+VP,2例接受ETV,采用KPS评分对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LVC:t=-2.582,P=0.063;LVC+ETV:t=-5,P=0.192;LVC+VP:t=-2.33,P=0.058;ETV:t=-3,P=0.095)。4 例(26.6%)患者在出院后发生症状反复,复查头颅MRI提示颅内囊肿较出院时增大,予行二次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新发临床症状。2例(13%)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伤口有脑积液流出,给予换药及加压包扎后痊愈。15例患者中4例(26.6%)失访,最长随访时间98个月,最短随访时间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9.2个月,随访显示11例患者囊肿最大直径较最后一次出院时无明显变化,且无新发临床症状。[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QCAC具有微创、症状缓解明显、可恢复正常脑积液生理循环、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的优点。QCAC发病率较其他位置颅内蛛网膜囊肿发病率低,但因为生长位置的特殊,容易挤压中脑导水管,更容易引起脑积水,导致颅高压症状。QCAC易复发,可能与囊壁血供丰富,造瘘口易闭合有关。

胡雪姣[4](2017)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对2006年1月2016年12月以来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且影像学诊断为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颅内不同部位蛛网膜囊肿(中颅窝、外侧裂、后颅窝、鞍上、四叠体)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后的疗效,以期寻找颅内不同部位蛛网膜囊肿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6年12月以来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CT或者MRI诊断为单纯颅内蛛网膜囊肿14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部位分为中颅窝组59例、外侧裂组41例、后颅窝组28例、鞍上组11例、四叠体组5例;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造瘘组、囊肿-腹腔分流组、开颅囊肿切除组。结果:颅内蛛网膜囊肿患儿共144例,其中中颅窝59例(造瘘39例其中显微镜16例和神经内镜23例,囊肿-腹腔分流17例,3例囊肿切除);外侧裂41例(神经内镜造瘘11例,囊肿-腹腔分流23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7例);后颅窝28例(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6例,囊肿-腹腔分流18例,囊肿切除4例);鞍上11例(神经内镜造瘘11例,其中单纯囊肿造瘘6例,囊肿造瘘+第三脑室底造瘘5例);四叠体5例(神经内镜造瘘2例,囊肿-腹腔分流3例)。所有的病例手术过程均顺利,且没有发生术中并发症。中颅窝组中造瘘组体积减小89%,临床症状改善率85%,近期并发症率51%,远期并发症10%,再手术率12%;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体积减小70%,临床症状改善率75%,近期并发症率5%,远期并发症47%,再手术率47%;囊肿切除仅3例,囊肿体积及临床症状均改善。外侧裂组中(神经内镜下)造瘘组体积减小81%,临床症状改善率77%,近期并发症率63%,无远期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体积减小91%,临床症状改善率88%,无近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52%,再手术率52%;囊肿切除(显微镜下)近期并发症为14%,无远期并发症,囊肿体积均减小,临床症状均改善75%。后颅窝组中造瘘组体积减小83%,临床症状均改善,近期并发症率16%,无远期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体积减小94%,临床症状改善率94%,近期无并发症,远期并发症22%,再手术率22%;囊肿切除体积减小75%,临床症状均改善。鞍上组体积减小90%,临床症状可控制。四叠体组,神经内镜造瘘术2例,体积均减小。囊肿-腹腔分流3例,1例体积减小,1例体积较前增大,1例无明显变化,3例均出现并发症。结论:1.中颅窝蛛网膜囊肿、外侧裂蛛网膜囊肿、后颅窝蛛网膜囊肿、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及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均以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术为首选手术方式;2.中颅窝蛛网膜囊肿以显微镜下囊肿造瘘术作为次选,而外侧裂蛛网膜囊肿以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为次选;3.后颅窝蛛网膜囊肿可选用囊肿-腹腔分流术为次选,一般不使用开颅囊肿切除术;4.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可以选择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造瘘联合脑池造瘘作为首选术式;5.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可以选择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联合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周玮林[5](2016)在《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分型及其神经内镜造瘘手术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①总结脑池内脑脊液循环途径,为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Sylvian arachnoid cysts,SACs)的神经内镜造瘘手术建立理论基础;②提出SACs的新型临床分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复习相关文献并选取自2008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并经手术治疗的210例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 IA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尤其重要的为术后第一张CT片),初步总结出脑池内脑脊液循环途径;(2)单独选出该时间范围内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患者125例;根据囊肿与外侧裂池关系提出新型分型:Ⅰ型.SACs内侧囊壁位于外侧裂的外1\3;Ⅱ型.SACs内侧囊壁位于外侧裂的中1/3; Ⅲ型.SACs内侧囊壁位于外侧裂的内1/3或毗邻脚间池。以脑脊液循环路径为依据,根据不同类型SACs特点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SACs。其中除25例患者选择保守观察外,其余100例患者中Ⅰ、Ⅱ型接受神经内镜囊肿一外侧裂造瘘术,Ⅲ型接受神经内镜囊肿—脚间池造瘘术。结果: (1)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初步总结出脑脊液从四脑室流出后在各脑池内的两条循环途径:①正中孔—枕大池—小脑上池—四叠体池-环池-脚池-脚间池-外侧裂池-半球池;②侧孔-小脑脑桥角下池-小脑脑桥角上池-桥前池-脚间池-视交叉池-嗅池-颈动脉池-外侧裂池-半球池。并通过临床210接受手术的IA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初步证实了该循环途径。 (2)1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25例保守观察者定期复查MRI显示囊肿无明显变化,选择继续观察。100例手术患者的SACs体积缩小率、症状缓解率及术后硬膜下积液或血肿发生率分别为70%、56%和10%,Ⅲ型SACs的手术效果(体积缩小率和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Ⅰ型和Ⅱ型(p<0.05),并且Ⅲ型的硬膜下积液或血肿发生率亦显着低于I型和II型(p<0.05)。结论:(1)脑脊液从四脑室流出后有两条循环途径:①正中孔—枕大池—小脑上池—四叠体池-环池-脚池-脚间池一外侧裂池-半球池;②侧孔-小脑脑桥角下池-小脑脑桥角上池-桥前池-脚间池-视交叉池-嗅池-颈动脉池-外侧裂池-半球池。(2)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的新型分型能够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Ⅲ型SACs首选神经内镜囊肿—脚间池造瘘术;Ⅰ型和Ⅱ型SACs的最佳术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囊肿—外侧裂造瘘术效果不佳可能与患侧颞叶发育不良有关。

宋海民,张震宇,蒋秋华,胡坤[6](2015)在《神经内镜治疗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附17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神经内镜对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2013年住院行内镜手术治疗的病例20例。男14例,女6例,失随访3例;年龄为214岁,平均7.6岁,分析术前、术后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8个月。有症状者12例8例消失,4例好转,1例症状好转,但记忆力无改善;无症状者5例术后记忆力及学习成绩好转。1例皮下积液,经抽吸及加压包扎后痊愈;15例囊肿明显缩小,2例无症状囊肿无变化。结论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神经内镜下造瘘效果好,有症状者强烈推荐,无症状者可建议手术,也可继续保守观察。

严正村,张恒柱,王晓东,佘磊,董伦[7](2015)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锁孔手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锁孔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锁孔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762岁;桥小脑肿瘤5例(听神经瘤2例,胆脂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外侧裂池囊肿1例,枕大池囊肿3例),三叉神经痛4例,面肌痉挛2例,椎管内肿瘤5例。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4.5 h,平均3.5 h。术中出血量100800 mL,平均300 mL。20例患者中,3例胆脂瘤患者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1例听神经症患者听力减退无变化,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24 h复查头颅CT均未见颅内新鲜出血,无脑梗死。20例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偏瘫失语、五四肢抽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MRI示:5例桥小脑肿瘤、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肿瘤全切;4例蛛网膜囊肿患者中,1例囊肿闭合消失,3例明显缩小。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局部照明、视野广阔等优势,可避免术中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骆贞龙[8](2014)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的探讨(附35例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总结操作技巧以提升囊肿切除率和降低术后囊肿再发率。临床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神经外二科收治的35例患有颅内蛛网膜囊肿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常规资料、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手术方式及术后结果。10例行可调压分流管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行中压抗虹吸分流管囊肿—腹腔分流术。5例行神经内窥镜下囊肿切除+脑池造瘘术,5例囊壁均切除,并行脑室或脑池造瘘,使囊肿与之相通。该组患者均合并癫痫。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较顺利,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行可调压分流管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的10例患者中,4例患者术后调压18次,上调9次,下调9次,原有均症状消失或改善。其中原有癫痫发作3例,1例改善不明显,给予调压8次,上调4次,下调4次后症状改善;术后原有症状均消失或改善,占100%。术后未有复发。20例行中压抗虹吸分流管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原有症状消失或改善者18例,占90%;2例症状无明显变化,占10%;其中4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合并癫痫的患者,1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10%。5例行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脑池造瘘术,均合并癫痫发作,原有症状术后消失或改善者5例,占100%;术后未有复发。结论:1.近年来随着先进影像学设备在临床上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现率和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2.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症至今没有共同的标准,目前应根据囊肿的大小、患者的症状、囊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囊肿的类型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儿童患者的手术指征可适当放宽。3.通过对囊肿患者病情的特异性、囊肿的生长位置、患者的年龄、术者对手术方式的操作水平等方面的考虑,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对于颅内蛛网膜囊肿合并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上,神经内窥镜下囊肿切除+脑池造瘘术比囊肿-腹腔分流手术占优势。但是,综合考虑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后可操作性强、调压工具可再用、手术时间短、手术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及囊肿复发率低等方面,可调压分流术明显优于内镜下显微囊肿切除+脑池造瘘术及中压抗虹吸分流管分流术,应为首选术式。

陈若平,刘剑钢,方立浩,魏嘉,沈玉成[9](2012)在《先天性儿童外侧裂囊肿手术治疗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0年来采用2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先天性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20年来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外侧裂蛛网膜囊肿29例,其中15例施行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施行囊肿切除+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施行单纯囊肿切除,10例在囊肿全切除术基础上,再施行基底池造瘘术。结果:施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和囊肿切除+囊肿腹腔分流的17例手术效果良好,囊肿基本消失。其中5例囊肿基本消失后拔出分流系统。2例单纯囊肿切除中,1例囊肿消失,1例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行囊肿-腹腔分流术。余10例囊肿切除+基底池造瘘术的手术效果良好,无1例复发。结论:针对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2种手术方法均疗效良好,囊肿-腹腔分流术的疗效肯定、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长期随访结果表明,部分病例可以去除分流系统。而囊肿切除+基底池造瘘术不需要分流系统,可以避免因分流系统而导致的不良合并症。

刘勇[10](2011)在《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1.1664年Cerardus Blasius发现、描述并且命名了蛛网膜;1875年Key和Retzius首次对蛛网膜池进行细致描述;1976年Yasargil报道了手术中观察的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以及相关神经外科手术。终板池、终板相关解剖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不尽相同,关于终板池的形态学特征、边界、内容物以及和周边脑池的关系尚有争议,在终板相关结构方面存在分歧。本研究是通过显微解剖人体尸头为基础,观察和测量终板池的形态学特征、边界、内容物以及和周边脑池的关系;终板的解剖学特征以及其周边的前交通动脉和穿支动脉等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终板池,终板相关形态学特征和数据在临床中的应用。2.总结我科使用终板间隙进行手术切除三脑室前部肿瘤的临床资料,系统探讨终板间隙的使用方法,周边毗邻的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前连合、视交叉、垂体柄、终板池以及三脑室前部等解剖结构在终板入路中的保护和利用,为处理该区域肿瘤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选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20例,其中10例应用自制红色和蓝色乳胶分别灌注动、静脉系统。10例按翼点入路分两侧进行开颅,10例按前纵裂入路开颅。翼点入路解剖方法:尸头固定在操作台上,打开部分额骨和颞骨,尽量磨除蝶骨嵴直至蝶骨嵴的内侧,剪开硬脑膜,切除部分颞叶和额叶,向两侧牵拉暴露外侧裂。在6—-40倍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逐层解剖,先分离外侧裂池,后暴露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到达终板池侧方。前纵裂入路解剖方法:打开两侧部分额骨,扩大骨窗至前颅窝底,摘除眼球,于额极紧靠眶上马蹄形剪开硬脑膜,在6—-40倍手术显微镜下模拟前纵裂入路逐层解剖,逐层剔除额叶脑组织,沿纵裂方向进入鞍区,有目的的保留终板池相关的血管、软膜及蛛网膜,从胼胝体膝部水平沿大脑前动脉A2段向下解剖至终板池上方,再解剖至终板池底,到达终板和视交叉上表面。两种入路均观察终板池形态学特征、边界、内容物、膜性结构以及和相关血管、周边脑池的关系,明确终板、视隐窝、视交叉、前交通动脉及其穿支动脉、前联合、中间块、乳头体等相关结构,切开终板,模拟终板入路暴露三脑室前部和底部。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摄录系统录像,采用电子游标卡尺对终板,视交叉,前交通动脉及其相关的和神经血管等进行测量,应用SPSS13统计软件分析处理。2.临床病例来源于广州南方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采用终板间隙的78例三脑室前部肿瘤患者,其中包括颅咽管瘤患者60例(未成年组≤16岁27例,成年组>16岁33例),大型垂体腺瘤6例,下丘脑胶质瘤6例,脑膜瘤2例,生殖细胞瘤2例,非霍杰金淋巴瘤和非特异性肉芽肿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征,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垂体功能低下,多饮多尿,下丘脑损害症状,第二性征发育迟缓。根据CT和MR扫描明确肿瘤性质、大小、质地、累及部位等信息:MR扫描正中矢状位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位置及其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关系、肿瘤在矢状位上的高度、乳头体的移位方向,累及脚间窝甚至上中斜坡的程度及其与基底动脉顶端可能的关系等,评价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血管构筑。根据肿瘤性质,大小,累及部位和三脑室关系不同分别选择额颞—经终板入路38例,前纵裂—经终板入路40例;这两种手术需解剖不同脑池,显露肿瘤的路径不同,但均需充分暴露和切开终板。经终板入路肿瘤的切除总体上包括两类:①完全经终板分离切除肿瘤:包括主体凸入三脑室的颅咽管瘤;②辅助使用终板手术:主要包括明显向鞍上池生长的颅咽管瘤、垂体腺瘤、下丘脑胶质瘤以及脑膜瘤等。术中辨别和保护周边的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前连合、视交叉、垂体柄、中间块、乳头体、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切除程度,病例随访研究结果:1.终板池是不成对的脑池,位于视交叉上方,终板前上方,上壁由终板内侧膜构成,向上延伸至胼胝体池,它在前方和外层蛛网膜相连,下壁由视交叉的上表面和终板构成,后缘是游离的,外侧壁由终板外侧膜构成,两侧终板外侧膜向上方延续至终板内侧膜。终板外侧膜附着在直回的后外侧边缘,下行到视交叉,视神经外侧方的上表面,分为稀疏型、致密型和缺如型。终板内侧膜不成对,由两侧直回后中部结合处向上延伸构成,分为凸起型和平坦稀疏型。终板池内容物包括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远端,A2段近端,前交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的部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部分穿支动脉,双侧额眶动脉,双侧大脑前静脉,前交通静脉。终板池上方为胼胝体池,终板内侧膜在胼胝体嘴部和胼胝体池前下部相交通;在前下方,终板池蛛网膜附着在视交叉前下方,视神经表面,并和视交叉池蛛网膜相连;在外侧方,终板外侧膜下行到视交叉外侧方和视神经的上表面,颈内动脉池内侧以颈动脉内侧蛛网膜附着在视交叉下部并向下延伸到外层蛛网膜,覆盖在鞍隔侧方和后床突,它与颈内动脉池相邻,以视交叉,视神经外侧方为界,无交通关系;在外侧前方,终板外侧膜的前方和嗅束下方延伸至直回的嗅神经蛛网膜汇合交通。2.终板较薄,形态类似软膜组织,附着在视交叉上表面中部,呈弧线形向后上方止于前联合前下方,胼胝体嘴附近,占据视交叉上表面和胼胝体嘴之间的空间,终板起始部下方为比视交叉低的视隐窝。终板为三脑室最宽处,大多数为灰白色,其余为暗黄色和蓝黑色,终板按形态学分为隆起型和扁曲型,大多数终板中心部位透明隆起,为终板窗。视交叉和鞍结节的定位关系主要为:前置型、正常型和后置型。测量视隐窝长度6.35mm±1.22mm,视隐窝宽度为4.79mm±1.11mm。视交叉前缘到视隐窝前缘的距离为5.53mm±1.23mm,视交叉的前后径为11.33mm±1.55mm。终板长度为曲线距离,终板前缘(即视交叉上表面的中部)和前联合下缘的距离符合终板长度,为9.99mm±1.43mm,终板宽度为两侧视束内侧缘最大宽度,为11.23mm±2.23mm。终板切开至三脑室前部和底部,其中清晰辨别中间块15例,20例均观察到乳头体。测量视交叉前缘到中间块(丘脑间粘合)前下缘的距离28.66mm±2.24mm,视交叉前缘到乳头体间前缘的距离为20.10mm±1.90mm。3.观察Heubner回返动脉从大脑前动脉Al远端距离前交通动脉6mm之内区域发出8例,从A2近端距离前交通动脉4mm之内域发出30例。前交通动脉是和终板联系最密切的血管结构,测量前交通动脉长度为2.52mm±0.76mm。前交通动脉下方中点距视交叉上表面中点的高度,符合前交通动脉到终板的距离为3.68mm±3.79mm。前交通动脉和视交叉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前置型、中央型和后置型。前交通动脉的穿支动脉大多从上壁、后壁和下壁发出,少有从前壁发出,总数在几支到十几支不等,根据穿支动脉和终板池位置关系分为后穿支、内侧穿支和外侧穿支,其中有—支较为粗大后穿支,从前交通动脉后壁、下壁发出,经终板池后部,并向后上方发出分支分布在胼胝体下区和下丘脑区域,测量其平均直径为0.46mm。4.主要向视交叉后三脑室内生长、具有典型特征的颅咽管瘤—般均可通过MR扫描判断肿瘤与三脑室底的关系,结合术前MR扫描判断分别选择额颞—经终板入路和前纵裂—经终板入路,手术切除均在三脑室腔内完成,三脑室底有时无法清晰辨认。术后78例行MR复查,同时或仅行CT复查53例,肿瘤切除程度均由术中录像和影像学检查证实,病理证实颅咽管瘤60例,垂体腺瘤6例,下丘脑视路胶质瘤6例,脑膜瘤2例,生殖细胞瘤2例,非霍杰金淋巴瘤和非特异性肉芽肿各1例。本组术中显微镜下所证实和术后影像学复查结果表明:颅咽管瘤病例全切除98.3%(59/60),近全切除1.3%(1/60);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下丘脑视路胶质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脑膜瘤2例全切除;生殖细胞瘤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淋巴瘤和肉芽肿性变各1例均得到全切除。本组颅咽管瘤选择经终板路径多数得到安全切除,术中肿瘤主要的粘连部位在垂体柄上端、三脑室前部和底部,垂体柄漏斗部容易部分损伤;肿瘤与垂体柄和三脑室底分离是手术难点,肿瘤切除后垂体柄连续性常常不能保留。在60例颅咽管瘤病例中,垂体柄给予保留者43例,为减少复发将垂体柄离断者9例,其他病变垂体柄均得到满意保留,部分患者术后复查时出现第三脑室底的部分缺损。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多数合并垂体功能下降,不同程度垂体功能低下者90%;术后短期尿崩87%,长期随访尿崩发生率56%,需使用长效尿崩停控制;术前有视力障碍者19例,14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3例无变化,2例加重,无并发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主要结论:1.终板池上壁由终板内侧膜构成,下壁由视交叉的上表面和终板前部构成,后下壁为终板中后部,外侧壁由终板外侧膜构成。终板池和视交叉池,嗅池,胼胝体池,颈内动脉池联系紧密。首次将终板外侧膜按形态可分为稀疏型、致密型和缺如型;终板内侧膜按形态分为凸起型和平坦稀疏型。终板池的解剖特征以及和邻近的脑池的交通关系,可能影响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积血的位置。2.终板大多数为灰白色,从形态学分为隆起型和扁曲型。终板长度为曲线距离,终板前缘和前联合下缘的距离为终板长度。终板切开选择在视交叉前缘后方5.5mm至11mm处的中线上。3.前交通动脉和视交叉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前置型、中央型和后置型。前交通动脉的穿通支和终板池关系分为后穿支、内侧穿支和外侧穿支。在经额颞或前纵裂—终板入路手术中,打开终板池和显露终板的方式是不同的,需按不同的次序处理前交通动脉外侧穿支、内侧穿支和后穿支,暴露前交通动脉和视交叉,进入终板区域。4.经终板入路可以切除多种累及三脑室前部肿瘤,根据终板间隙的使用情况分为两类:①完全经终板入路②辅助使用终板入路。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侵犯三脑室的不同方式,分别选择额颞—经终板入路和前纵裂—经终板入路,可以满足大多数累及三脑室前部病变的手术切除。5.终板构成一个清晰,可以辨认的显微手术标志;分离终板池、前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可以暴露终板;术前MR和术中判别终板、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前联合、垂体柄、乳头体、中间块等解剖标志,对安全使用终板手术空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终板间隙是处理鞍上凸入三脑室空间颅咽管瘤的重要手术路径,经该间隙可以全切除经典轴外路径难以充分暴露、手术难度较大的颅咽管瘤。

二、显微手术治疗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手术治疗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翼点锁孔显微手术治疗儿童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翼点锁孔入路囊肿-脑池开窗显微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的的情况
致谢

(4)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分型及其神经内镜造瘘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神经内镜治疗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附1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影像学资料
    1.3手术治疗
2结果
    2.1临床症状
    2.2影像学资料
3讨论

(8)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的探讨(附35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9)先天性儿童外侧裂囊肿手术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式
2 结果
3讨论
4 结论

(10)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经终板入路切除三脑室前部肿瘤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显微手术治疗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翼点锁孔显微手术治疗儿童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临床观察[J]. 李天豪,张鹏,孙红卫,闫东明,郭社卫,赵培超,刘学友,王蒙蒙,罗玉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24)
  • [2]翼点锁孔入路囊肿-脑池开窗显微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J]. 易海波,沈少山,王荆夫,林瑞生. 福建医药杂志, 2020(06)
  • [3]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分析[D]. 艾明达.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研究[D]. 胡雪姣.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 [5]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分型及其神经内镜造瘘手术疗效分析[D]. 周玮林.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6]神经内镜治疗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附17例报告)[J]. 宋海民,张震宇,蒋秋华,胡坤. 中国内镜杂志, 2015(06)
  • [7]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锁孔手术的临床应用[J]. 严正村,张恒柱,王晓东,佘磊,董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01)
  • [8]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的探讨(附35例病例分析)[D]. 骆贞龙.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 [9]先天性儿童外侧裂囊肿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 陈若平,刘剑钢,方立浩,魏嘉,沈玉成. 中国医药导刊, 2012(04)
  • [10]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 刘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显微外科治疗侧裂池蛛网膜囊肿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