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美术馆举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展”

云峰美术馆举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展”

一、云峰画苑举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姜宝昌[2](2021)在《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吴一峰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一位因纪游式写生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兼备中国传统教育和现代西学教育,诗书画印皆精,是一位“通才”型艺术家。而且全程经历了20世纪中国画改良运动的思潮,开拓性的提出了以古法写实的艺术理念,并以四十余年的写生壮举,完成了对西南山水在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上的探索,他注重对传统山水笔墨的表现和审美理念的传达,并因此形成了以古法写实理念写实景的山水画表现形式,同时也赋予了这种山水画表现理念和表现形式以特殊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本文以时代背景下吴一峰探索其写生山水画的得失为视角,研究了吴一峰在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构建上的探索成就,探讨了吴一峰与陆俨少、李可染、陶冷月等同时代师友之间,在写生方法、理法、创作、意境塑造等方面的异同,论证了“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艺术理念的开拓价值和意义。考辩了吴一峰与黄宾虹之间的私淑式关系,以及写生理念与胡佩衡之间的独立关系,明晰了吴一峰以古法进行纪游式写生探索是自发的、自觉的一种开拓性行为。明确了吴一峰山水画中因具有地理风俗的资料性、诗书画印的综合性、内容题材的现实性,才使其作品没有因为过于强调写实景和写实性,而削弱主观写意性表达,反而显示出强劲“生命力”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探索中视觉形式上的局限性。从吴一峰个案研究来说,本文是首次把吴一峰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为重新认识吴一峰提供了理论支持,拓宽了吴一峰研究资料的丰富性,也为研究20世纪山水画发展现象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典型案例。本文将在吴一峰为什么在20世纪前半页取得成功并获得广泛赞誉,而后期却被历史遮蔽少有人知,这个问题背景下展开论述,以此理清吴一峰写生山水画同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真实还原吴一峰写生山水画的探索价值。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该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研究重点和创新点,以及目前该项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吴一峰作为以写生探索山水画变革的典型个案研究的总况。第二章是吴一峰“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理念的形成,通过对提出的背景、理念的成因、具体表现的阐述,以及与胡佩衡“古法写生”之间的考辩,明确了吴一峰的理念是自发、自觉的一种探索行为,是对传统重新挖掘、审视、重组,发掘了旧传统在新时期发展中的新价值,是有建设性和开拓性的。第三章是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的构建,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分别分析了纪游式写生概念的形成以及与“卧游”理念的关系,第二节从体悟自然、观照现实、革新传统三个阶段分析了吴一峰一生的写生历程和艺事活动,第三节分析了吴一峰山水画创作的语言特点与审美表现,最后提炼出纪游式写生山水画在图真和写实层面的意义。第四章是与同时代师友写生比较,本章通过对黄宾虹、陆俨少、陶冷月、李可染、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7位同时代画家,在写生理法与章法、纪游写生与写生创作、墨法突破与笔法融合、意境塑造与现实再现、科学写实与古法写实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性论述,通过对比,明晰了吴一峰鲜明的风格特点,以及在中国画转型时期的探索意义。第五章是纪游写生山水画的生命力及局限性,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节,提出了地理风俗的资料性、诗书画印的综合性、内容题材的现实性三方面独特的艺术“生命力”,第二部分从图式观念和笔墨探索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局限性。结论:通过以上五章的客观、系统的论述,得出了吴一峰写生山水画在20世纪美术史上的探索价值,以及在科学写生与现代观察方式的建立、现场写生与时空观念转换两个方面的思考。

张民生[3](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王晓晴[4](2020)在《民国时期“中国女子书画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女性艺术大放异彩,出现了独树一帜的女性绘画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展开,促使着女性不断审视自己。她们从封闭的个体步入开放的群体社会,将艺术创作和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她们逐渐摆脱依附男性的从属地位,寻找与男性画家一样可以展现情感表达的话语权,为女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1934年成立的中国女子书画会,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女子自行发起的、全国性的女性艺术家团体,开创中国女性书画艺术史之先河,是中国美术史中研究女性艺术不可跨越的一部分。本文开篇通过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因及其别树一帜的历史地位。中国女子书画会积极参加社会艺术活动,通过承传文教和举办展览等形式展示女性特有艺术才华的同时,对提高女性艺术家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书画会成员的群体意识、卓越成就及多种展览形式进行分析,呈现出书画会成员的艺术造诣、各阶段活动情况、社会影响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与爱国情怀。其次将中国书画会成员分为,为独立而作的“新闺秀”画家、西画运动中的新女性艺术家和以革命为志的艺术家。分别从书画家的绘画艺术特色及诗书艺术特色展开,在艺术思想、书画题材、表现技法等方面做了比较研究,针对不同会员比较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进行分析。书画会作为民国时期的缩影展现着民国女子尽仙才的盛况,民国时期的女性艺术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书画艺术群体,不再因个体被忽略。书画会成员积极参与艺术市场活动,从成员自身定位、作品定价、艺术品的宣传与名人的推荐、消费者购藏行为分析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地了解女性艺术家书画作品的营销手段和市场运作模式,探究书画会如何将教学相长发扬艺术的宗旨与艺术市场的利弊进行权衡,进一步把握其在艺术市场中的发展脉络。女性艺术家开始与男性艺术家登上同一个艺术商品的舞台,具有历史的开创性的意义,这是女性艺术家在历史上首次与男性艺术家并驾齐驱,以书画艺事获得经济独立的一次创举。书画会成员积极参与艺术市场,不仅反映出女性社会经济地位大幅度提升,同时也预示了逐渐成熟的女性作品的艺术市场。中国女子书画会开一代先河,作为中国女性艺术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女性艺术家主体意识觉醒的前奏。通过对该社团的研究,认知女性美的意识发展史以及女性话语权的变化,探究女性勇于主动抵抗自身身份的局限,不断找寻着“失落的自我”,重获独立人格与地位的艰难历程,对当今女性艺术团体活动的开展和运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亚男[5](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王曼利[6](2019)在《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文中指出长安画派萌发至今已约一甲子,但关于画派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既少且浅,艺术价值研究又多忽略艺术界的建构作用。我们以画派基本问题为研究起点,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指导,在画派艺术品价格的考察中分析它与艺术价值的关系,从艺术社会学视角探究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途径与方式,挖掘出画派多元的艺术价值。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回顾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历史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梳理和分析了长安画派艺术品价格和艺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可借鉴的理论资源,指出:在经济繁荣的今天,艺术经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论观照是该画派研究的应有之义。第二章:长安画派:概念、构成和风格。我们从艺术地理学视角对画派名称进行解读,认为此名与长安地理及文化所积淀成的心理原型有关。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画派构成进行概括,以1961年参加“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的6人作为文本的研究对象,因篇幅所限,重点放在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4人上。画派艺术思想深受延安文艺理论影响,作品多表现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地域艺术风格。第三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我们通过访谈和文献分析补充了画派从萌芽期到2000年的作品价格,通过市场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了画廊价格。长安画派作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价格受宏观经济和居民购买力影响直接,作品的艺术水准、传播和营销得力与否同样影响画派价格。陕西地区画廊中画派作品数量少、价格低,艺术家市场地位不同,作品价格已产生分层。第四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通过对雅昌艺术网中长安画派作品拍卖价格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我们对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个人国画作品拍卖价格指数和画派整体拍卖价格态势及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究。画派艺术品拍卖成交数量少、成交额和均价普遍较低,市场有一定认可度,但与着名画派和画家相比作品价格不高,价值与价格发生了较大偏离。第五章: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本章借鉴丹托和迪基的“艺术界”和“艺术体制”、贝克尔的“艺术界”和布尔迪厄的“资本”、“场”等概念,糅合惯常的艺术界概念,将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置于艺术体制网络中,从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与定位)、艺术展览(展示与传播)、艺术批评(评论与阐释)和艺术营销中介(宣传与销售)等方面分析画派艺术价值建构的途径与方式。作品离开画家之手后其艺术价值由艺术界共同赋予,艺术价值的认定、传播与阐释有益于艺术品价格的提高。第六章: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本章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和依据,从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启示价值三方面研究了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画派创作表现了“人”的母题和大地情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艺术家对文艺思想时代最强音的积极响应、既破又立的艺术超越精神,以及艺术家巨大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长安画派值得被传播的价值,也是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强大内驱力。结论:在长安画派的不同阶段,其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呈现出时而吻合时而背离的复杂关系,这是正常的,但背离也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加大对画派学术价值的深度研究和科学传播,辅以时间条件,画派艺术品价格仍首先取决于其艺术价值。这也符合马克思对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科学总结。

黄蕴心[7](2019)在《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文中指出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百年潮汕中国画艺术。时至当代,历经数代人薪火相传,潮汕中国画坛仍呈现出旺盛的活力,更在开放的当代语境下,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继承潮汕传统文化,吸收岭南画派及其他艺术流派之所长,接受西方造型艺术技艺和观念,并在专业领域不懈探索,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其趋向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汇集了当代广东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其艺术历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延续至今,贯穿当代广东中国画整个发展时期,他们在不同专业领域上构筑各自的艺术境界和文化理想,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画学背景、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及审美趣味等,使艺术追求和风格亦呈现一定的整体现象。目前研究多是对某一画家个体的研究,较少针对画家整体展开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因此本文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开展梳理,研究其整体的艺术风格和现象。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访谈总结等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搜集、梳理有关潮汕文化及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作品集、画展资料、期刊等文献基础上,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其学生以及画家前辈进行采访,通过统计和对比进一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论证中国画家呈现的现象。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对潮汕地区传统中国画和思想文化语境进行概述及分析,以揭示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解读独具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艺术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影响,为当代潮汕中国画家辈出奠定了深厚的人文环境和师承。其次分析当代潮汕籍中国家的组成和整体呈现的现象,并探讨其整体艺术风格,详细论述当代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潮汕籍中国画家,以把握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基本情况,通过其中的研究达到对整个现象的探讨。最后总结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贡献及问题、缺失,展望其发展的前景。通过研究可知,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继承潮汕传统绘画,取法潮汕地区的自然和物象,各类题材全面发展,呈现出立足本土、注重吸收、崇尚笔墨、讲究意境、画面精细的整体现象,代表了当代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的中国画的发展状态,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牧星[8](2019)在《中西之融 ——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院校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时期,被动的对外开放也使得中国社会发展形成了重大转型。此段历史即可作为一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肇始与发展的窗口,亦可作为反观当代美术教育的明镜。中国的现代西画基础教学先借鉴日本、西方的教育模式体系,之后与中国传统画学融合,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发现”与创造为目的,在相互吸收与逐步改良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风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学校西画基础教学中所包含的诸如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为研究内容,在文化大背景下分析中西方之差异,解析民国时期的教学采用何种中西融合的方法来处理此类差异。第一章溯本清源,简述西画教育形成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及民国时期西画教育的概况与分类;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具体就西画基础课程中的解剖与透视、明暗与色彩、写生与创作及艺术理论与修养等课程展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代表性的中西融合教学典型案例具体内容及成果进行分析、梳理与横向比较,厘清技法与图像背后文化担当之精神,同时对如何培养艺术新人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讨论。第六章对民国时期基础教学的特色与缺憾进行总结,并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对现今美术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反思与帮助借鉴。研究力求立足原始文献,紧密结合实践学科特点,从文化背景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以教育学、美术史学、中西画学等理论与方法做支撑,多方位、多层次地探讨民国时期美术基础教学方法与实践,旨在以西画专业各类课程内容为主线,以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为典型案例,追溯其原因,阐述其内容与特色,分析其得失,思考其对当下及未来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启示,力求可引发更多对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如何良性发展的思考。

刘菲菲[9](2018)在《民国期间潮州地区中国画家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在潮汕地区出现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国画家群体,他们形成于中国近代文化、艺术思潮大变革时代,他们继承中原传统文化及文人画风,又不断吸收各家各地所长,开创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潮汕国画绘画时期。这一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人数众多,人才辈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时间流逝,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地域特点明显、画家群体庞大、绘画风格独特的潮汕地区绘画群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潮汕国画与当时占据广东主导地位的岭南画派是比照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它几乎不受岭南画派影响,但长期以来却被很多人误解其为岭南画派的分支。对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家群体的艺术发展过程和绘画风格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有裨于广东绘画乃至中国传统绘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任何人文学科都需要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并加以继承和弘扬。中国画艺术亦是如此。本研究以民国时期为背景,以潮汕地区本土国画家、国内其它地区潮汕籍国画家、海外潮汕籍国画家组成的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统计学、社会学、美术学以及多学科交叉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刻剖析了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及其对传统文人文化气质的继承与创新,进而归纳总结出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的群体结构、主要思想以及艺术特征。研究内容由五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分析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特殊的文化土壤,阐述该地区国画家群体的传统文化底蕴。潮汕人多为历代从中原南迁的名门望族的后裔,随着中原人口的逐渐南迁,先进民间工艺的技术也被带进潮汕地区,经过承袭与推陈出新,极具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为达官贵人家中必不可少的陈设,也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应景之物。形成了既有传统文化承传性,又有明确地域特征的潮汕民间艺术。受此影响,潮汕国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几乎没有受过战乱的影响,在此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存,经过继承、融合与创新,形成了潮汕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潮汕地区国画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文与环境基础。第二部分,分析潮汕地区画家群体的内在结构及组成。大致分为本地师徒关系、外出求学回归、国内各地及海外发展三部分。他们延续所学画风,并结合本土文化艺术,注重笔墨、讲究绘画格调,国画家个体之间既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又有其独特的绘画个性。为了记录与尽可能呈现潮汕地区艺术与文化面貌,主要选取了潮汕本土国画家、国内其它地区潮汕籍国画家、海外潮汕籍国画家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画家,对他们的创作思想理论和创作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如:坚守“仿古”与文人画的佃介眉、饶宗颐等;从外地学成归来的科班生王显诏、林受益、刘昌潮、王兰若等;从潮汕地区走出去有谢海燕、陈大羽、黄独峰、罗铭等;一直坚守儒家文化和潮汕家乡习俗的境外潮汕籍画家孙星阁、陈文希等。通过对他们的个案研究,达到对整个群体共性的探讨。第三部分,重点梳理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的演变。其演变发展表现出渐进性、阶段性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其群体特征和艺术特色,更佐证了潮汕地区国画家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的因果关系。同时,守护并继承中原文化的潮汕地区国画家,其绘画作品体现了潮汕地区特有的审美情操和精神风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时间为线索,可以看到民国早期潮汕地区国画的先行者继承传统法度、讲究绘画程式、不断推陈出新,融合地域文化,积极参与民间美术活动,延续传统文脉传播,中国画得到快速发展,形成民国后期的群英荟萃、争奇斗艳的绘画局面。这种欣欣向荣大气象的主要成因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好,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教育是以传承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导,同时积极兼容其他文化;人们思想观念形成的氛围和影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人画家高洁的精神。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的绘画特征。潮汕文化主要来源于本地潮汕“土着”的文化和南迁的中原文化及舶来文化(东南亚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大融合。受不同文化与环境影响,民国期间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无疑与潮洲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出其国画家群体重要的艺术特征:作品创作语言上,透视中原文化,展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笔墨追求传统格调,画风品味特色鲜明。在创作题材上,彰显地域文化,取材于本地民风民俗,并大量吸收民间艺术养分。在艺术传承上,注重承传宗祠美术创作对绘画传承的影响,积极参与青年艺术家的培养,积极传播新美术思潮,艺术思想相对活跃,绘画创作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之中,在整个近代中国美术新学兴起之时,与当时中华民族美术大发展相呼应。第五部分,阐释潮汕国画家群体在当代中国画史上的成就与影响。中国近代绘画发展是继承传统中西融合的大时代,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构建地域独特画风,身体力行探索潮汕绘画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化的途径,追求正统笔墨传统和人文精神,硬朗俊逸,适淡自甘,雅俗共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人画家高洁自清的精神,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人数众多,并不断发展壮大,群星璀璨,建立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一时期,代表了当时潮洲绘画发展与成熟的重要时期。虽然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时期国画家的成长发展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人才辈出,同时重视下一代绘画人才的培养,为广东画坛及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揭开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尘封的历史,让人们了解曾写下辉煌灿烂篇章的潮汕国画家群体文化传承的经验和做法,对当代画坛的百花争艳和社会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宋力[10](2018)在《耿氏收藏中的百年扬州绘画(1844-1950)》文中提出耿氏家族自乾隆年间定居扬州以来世代以行医为业,擅文艺,尤好书画,多与文人画家相交往,几代人皆热衷书画收藏。对耿氏藏品的新发掘是本文论述展开的前提,这些历经百余年(1844-1950年)的书画作品是首次进入研究领域,为我们认识绘画史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野。本文以作品为支撑,试图通过几代人的收藏所呈现的内容来研究百年扬州绘画的传承与风格的演绎。这段绘画史正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绘画高峰期之后的一段时期,尚未进行过系统研究,这百余年的作品鲜为人知却有着独特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耿氏几代相传的收藏行为本身也别具意义,本文从其渊源、家承等不同方面对耿氏收藏加以剖析,将其与百年扬州绘画发展之间的关系相类比,试图以一个切实可感的角度去洞悉绘画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向。通过对雅集、合作等活动的梳理在整体上探析在近现代绘画中活跃于民间并支撑传统绘画活动发展的具体文化因子与动力,提出对当时绘画史特质的思考,指出处于“扬州八怪”时期之后的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绘画的热点虽然随经济地理因素的改变而迁移,但民间的绘画活动并未就此而停步,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根植于民间文人阶层的学识与修养延续了盛世的风雅,文脉相承,为区域书画创作与收藏提供了土壤,从而在盛衰交替中稳定地承续了传统文化中最真实、最富生机的一面,进而,由耿氏的收藏管窥近现代绘画史发展过程中民众层面文艺价值观的内核与嬗变。

二、云峰画苑举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峰画苑举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法写生:“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理念的形成
    一、理念的提出
    二、理念的成因
        (一)承学经历
        (二)时代思潮
        (三)自觉意识
    三、理念的表现
        (一)临摹入古:进入传统
        (二)对景写生:承变传统
        (三)写物创意:复归传统
    四、理念的开拓性
第三章 图真写实: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构
    一、概念形成与理念引入
    二、写生历程与艺事活动
        (一)体悟自然阶段(1928—1948)
        (二)观照现实阶段(1949—1979)
        (三)革新传统阶段(1980—1994)
    三、语言特点与审美表现
        (一)另辟蹊径上溯宋元意境
        (二)新景致营造中的笔墨方式
        (三)程式化到实景化的独特章法
        (四)突出人世气息的新意点景
        (五)重彩结合水墨淡彩的设色
    四、图真意义与写实价值
        (一)探索总结现实自然规律
        (二)发掘表现地域文化内涵
        (三)融通活变主体自觉意识
第四章 存形宣物:与同时代师友的写生风格比较
    一、写生方法的比较
        (一)写生理法与章法结构:与黄宾虹的写生比较
        (二)科学写实与古法写实:与陶冷月的写生比较
    二、笔墨语言的比较
        (一)墨法突破与笔法融合:与李可染的写生比较
        (二)纪游写生与创作语言:与陆俨少的写生比较
    三、写生再现的比较
        (一)纪游写生与农村写生:与赵望云的写生比较
        (二)博采中西与现实再现:与关山月、黎雄才的比较
第五章 法自我立:纪游写生山水画的生命力及局限性
    一、地理风俗的资料性
        (一)步行海宁观潮记与浙西之游
        (二)入蜀纪游与川北之游
        (三)岷江、青衣江、柳江概况
    二、诗书画印的综合性
        (一)以诗文纪游以山水存形
        (二)以书法作画以画作书法
        (三)以金石铸筋骨以刀笔立线
    三、内容题材的现实性
        (一)自然山水与风俗题材
        (二)新中国建设题材
    四、视觉形式的局限性
        (一)笔墨个性的局限
        (二)图式个性的局限
结论
    一、纪游式写生与传统笔墨的结合拓展
    二、写生与现代观察方式的建立
    三、现场写生与时空观念的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吴一峰绘画作品选录
附录二:吴一峰写生稿选录
附录三:吴一峰艺术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1、选题范围
        2、关键词阐释
    三、研究现状
        1、专着与论文
        2、档案与资料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小结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二、“救国救民”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一、“美育”
        二、“闳约深美”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小结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二、画理:六法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三、强调写生
        四、重视文化修养
    小结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一、“政治统帅教学”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三、“左”倾的回潮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小结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一、开始于“合”
        二、中途之“分”
        三、再次相“合”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一、“分科教学”
        二、“一专多能”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一、逐步形成
        二、成熟
        三、发展
    第四节 首重创作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小结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小结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第一节 教学体系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三、教学体系思辨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第三节 “南艺风格”
        一、逐步形成
        二、深化
        三、特点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小结
结论
附录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主要参考论文
    三、档案资料
作者简介
致谢

(4)民国时期“中国女子书画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3 课题研究现状
    0.4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方法及基本思路
        0.4.1 研究视角
        0.4.2 研究方法
        0.4.3 基本思路
    0.5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女子书画会成立
    1.1 民国时期的社团兴起的政治、经济背景
    1.2 民国时期的社团兴起的文化背景
        1.2.1 社团涌现之诱因——传统书画艺术逐渐衰败
        1.2.2 人才培育之摇篮——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1.2.3 绘画艺术传播之载体——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发展
    1.3 书画会的基本概述及地位
第二章 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社会艺术活动
    2.1 书画会的合群意识
        2.1.1 提高艺术、展览新风
        2.1.2 研艺结合、承传文教
    2.2 “新女性”的卓越成就
        2.2.1 个人作品集的出版
        2.2.2 美术刊物的创办
    2.3 中国女子书画会展览新风
        2.3.1 鬻艺助赈助学的公益展览
        2.3.2 益见精彩的年展
        2.3.3 各具特色的扇面展、联展和个展
第三章 书画会新女性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3.1 破茧而出:书画会新女性
        3.1.1 为独立而作的“新闺秀”
        3.1.2 西画运动中的新女性
        3.1.3 以革命为志的艺术家
    3.2 书画会成员绘画艺术特色
        3.2.1 关注现实与表现自我的艺术思想
        3.2.2 包罗万象的绘画题材
        3.2.3 极具个性的绘画风格
        3.2.4 形色各异的表现技法
    3.3 书画会成员诗书艺术特色
        3.3.1 温婉娟秀、规矩端庄的书法风貌
        3.3.2 宽博苍浑、雍容宕逸的新风貌
        3.3.3 高秀浑穆、沉着正气的书法艺术
        3.3.4 民国女子尽仙才
第四章 中国女子书画会与艺术市场
    4.1 书画会成员及作品的定位与定价
        4.1.1 艺术市场中书画会成员的身份转化
        4.1.2 书画会成员作品定价
    4.2 艺术作品的策划宣传方式及影响
        4.2.1 媒体宣传与名人推荐
        4.2.2 书画会市场宣传对女性书画家的影响
    4.3 艺术市场中消费及影响
        4.3.1 消费者购藏行为分析
        4.3.2 书画会宗旨在艺术市场的利弊权衡
第五章 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思考
    5.1 美的意识之觉醒
    5.2 女性话语权
    5.3 中国女子书画会的局限性
    5.4 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意义评价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图表来源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5)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基于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客观历史
        1.1.2 基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
        1.1.3 基于长安画派绘画价格现状——从赵望云说起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
    1.5 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1.5.1 本文的“艺术品价格”
        1.5.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长安画派:概念、构成与风格
    2.1 画派形成条件分析
        2.1.1 经济因素
        2.1.2 政治环境与时代精神
        2.1.3 环境因素
        2.1.4 艺术赞助
        2.1.5 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
    2.2 艺术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画派”
        2.2.1 艺术地理学阐释“长安画派”名称的可能性
        2.2.2 “长安画派”名称的艺术地理学追问
    2.3 长安画派的构成
        2.3.1 长安画派:艺术观念与理想的层次
        2.3.3 长安画派:网络组织凝聚的层次
        2.3.4 本文研究的长安画派
    2.4 长安画派的艺术风格
        2.4.1 赵望云的艺术风格
        2.4.2 石鲁的艺术风格
        2.4.3 何海霞的艺术风格
        2.4.4 方济众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
    3.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与文献分析
        3.1.1 赵望云绘画价格
        3.1.2 石鲁绘画价格
        3.1.3 何海霞绘画价格
    3.2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画廊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2.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问卷调查
        3.2.2 经营长安画派作品画廊的深度访谈
        3.2.3 经营长安画派画廊的价格地图
第四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
    4.1 赵望云国画价格
    4.2 石鲁国画价格
    4.3 何海霞国画价格
    4.4 方济众国画价格
    4.5 长安画派国画作品价格整体态势
第五章 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
    5.1 艺术界相关理论回溯
    5.2 博物馆和美术馆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3 艺术展览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4 文艺批评者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5 营销中介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第六章 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
    6.1 求索创新的思想价值
        6.1.1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6.1.2 探索,探索,再三探索
        6.1.3 文艺思想最强音的响应者
        6.1.4 艺术思想的根性意义
    6.2 深厚绵长的审美价值
        6.2.1 “人”的母题与深沉的大地情怀
        6.2.2 艺术创作既破又立的超越精神
        6.2.3 对西北地域美术元素的开拓表现
    6.3 生命深度的启示价值
        6.3.1 为艺的赤子之心
        6.3.2 为人的傲人风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当代潮汕地区中国画的传统概述
    第一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的界定
    第二节 潮汕地区中国画的概况
        一 潮汕地区中国画发展溯源
        二 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潮汕地区与其他地区绘画流派的交流
        一 对海派的学习与发展
        二 与岭南画派的融合
第二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语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画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当代潮汕地域文化艺术语境
        一 潮汕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 坚守本土的潮汕画家培养
    第三节 传统岭南画派及“广美”学院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潮汕籍中国画家的构成
    第一节 乡恋:扎根本土的潮汕国画家
    第二节 乡思:安身他乡又寄情乡韵的潮汕籍画家
    第三节 乡愁:境外发展的潮汕籍画家
第四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现象及整体艺术风格
    第一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呈现的现象
        一 立足本土
        二 注重吸纳
        三 崇尚笔墨
        四 讲究境界
        五 画面精细
    第二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不同题材的发展
        一 山水题材
        二 人物题材
        三 花鸟题材
    第三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整体艺术风格
        一 田园牧歌式情调的画风
        二 个性张扬的画风
第五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突出成就
        一 增强和丰富岭南画派
        二 开创广东地区中国画的新面貌
    第二节 不足分析
    第三节 展望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西之融 ——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院校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
    二、概念厘定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溯本清源”—西画教育形成的背景及概况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西画渐入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画教育概况
        一、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分类
        二、民国时期西画专业入学招生要求及考试内容
        三、民国时期主要美术教育思想及影响
    第三节 西画专业基础教学及内容概况
第二章 “科玄之融”—科学精神指导下的解剖与透视
    第一节 解剖教学:西方解剖学与中国骨相学之融合
        一、理想的人体比例与秩序
        二、含蓄与夸张并存的表达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解剖教学
    第二节 透视教学:西方透视学与中国远近法之融合
        一、“真实”的幻觉空间
        二、“想象”的流动空间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透视教学
第三章 “虚实之融”—自然变化奥妙中的明暗与色彩
    第一节 明暗教学:光影氛围与意象阴阳之融合
        一、动人心魄的气氛
        二、神光离合的阴阳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明暗教学
    第二节 色彩教学:自然光色与随类赋彩之融合
        一、心灵的真实映照
        二、抽象的灵感表达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色彩教学
第四章 “象意之融”—生命的体验、永恒的表达
    第一节 写生教学:“观察”与“发现”之融合
        一、灵魂的描绘
        二、以形写神、乾坤之理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写生教学
    第二节 创作教学:“传情”与“达意”之融合
        一、理想的神境
        二、意在笔先、画外之意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创作教学
第五章 “道技之融”—理论、修养与活动融合教学
    第一节 史学与画论:专题讲解与文化本源之融合
        一、永无止境、追求真理
        二、独辟灵境、返璞归真
        三、民国时期的美术史、论教学
    第二节 文化与修养:专业素养与道德品格之融合
        一、文化课程及修养教育
        二、西方美术教育中基础素养类课程
        三、中国传统素养课程
        四、民国时期基础素养类课程
    第三节 社团与展览:固定课程与柔性氛围相融合
        一、校办刊物
        二、展览活动
        三、学生社团
第六章 “借古观今”—当代美术基础教学问题的思考与展望
    第一节 民国后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的发展
        一、建国后的苏联式教学体系
        二、改革开放后的美术教育
        三、具有实验探索精神的当代美术基础教学
    第二节 “造型基础的中国语境”—民国时期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特色与缺憾
        一、“一个体系”—具有“中国精神”的美术基础教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两种文化”的融合探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尝试
        三、“三技基础”与写生融合训练—重方法而非技法的基础教学内容
        四、“多种素质”之融合培养—综合素养内容与多形式教学的统一
    第三节 当代美术基础教学发展的帮助与借鉴
        一、招生方式的改革
        二、当代美术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再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9)民国期间潮州地区中国画家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选题缘起
        2. 研究综述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 研究范围和研究结构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1. 基本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的突破
第一章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特殊的文化土壤
    第一节 独特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多元的人文环境
        一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二 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
        三 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
        四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第二章 民国期间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构成
    第一节 开创“岭东画派”的本土画家
        一 本土培养的画家
        二 外出求学归来的画家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的潮汕籍画家
        一 取海派之精华的潮汕籍着名画家
        二 京城的潮汕籍代表画家
    第三节 海外发展的潮汕籍画家
        一 东南亚着名潮汕籍画家
        二 港澳着名潮汕籍画家
第三章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先行者
        一 循法度,讲程式,不断推陈出新
        二 接地气,重融合,平民化意识逐渐增强
    第二节 中坚力量
        一 延续传统文脉
        二 传播和发展近代中国画
    第三节 群英荟萃
        一 争奇斗艳的绘画风貌
        二 独树一帜的海派潮汕学子
    第四节 画风独特的“岭东画派”
        一 “岭东画派”的阐述
        二 与其他地域画派的比较
第四章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的绘画特征
    第一节 绘画彰显地域文化
        一 取材当地民风民俗
        二 吸收民间艺术养分
    第二节 作品独有的地域特质
        一 传承精细的技艺
        二 儒雅的创作风格
        三 兼容并蓄的创新能力
第五章 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在当代中国画史上的成就与影响
    第一节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地位
        一 变革前沿
        二 大师辈出
    第二节 中国画史上不容忽视的画家群体
        一 成就当代岭南画坛的中流砥柱
        二 开东南亚中国画绘画的先河
结语
    一 后续研究及展望
    二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国画家群体研究再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耿氏收藏中的百年扬州绘画(1844-195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耿氏递藏世系表
行文结构表
绪论
    一、百年扬州绘画的研究视角
    二、“热地”转移之后的扬州
    三、地域文化背景
    四、“鹤来轩”耿氏家族书画藏品的发现
第一章 《聚英图》与耿氏家族收藏的肇始
    第一节 《聚英图》与道咸年间的扬州画坛
        1、《聚英图》的由来
        2、道咸年间的扬州画家的构成
        3、合作中的绘画风格与画面次序
    第二节 耿氏家族书画递藏的发端
        1、耿树初、耿有山与蒋士铨、邓石如、包世臣的交往
        2、《耿静亭像》与他的文艺才华与交游
第二章 耿氏与同光年间的扬州画坛——陈若木、莲溪的时代
    第一节 同光年间耿氏家族的交游范围
        1、耿西池的交往
        2、耿光奇的交往
        3、耿廷琥与刘棣棠的关系
    第二节 黄宾虹与扬州画坛
        1、光绪年间的黄宾虹与陈若木
        2、黄宾虹与何适斋、何怡如父女及陈含光的交往
第三章 转眼兴衰一梦场——光宣至民初年与耿蕉麓交往的画家
    第一节 耿蕉麓与长辈书画家的交往
    第二节 文人群体与文人生活的书画世界
        1、昆曲
        2、艺菊
        3、冶春后社
    第三节 活跃于民国初年的书画家——陈锡蕃王虎榜卞綍昌卞斌孙
第四章 《松柏贺寿图》中民国时期的扬州画坛
    第一节 《松柏贺寿图》的缘起
        1、耿鉴庭与《松柏贺寿图》
        2、《松柏贺寿图》中的画家构成
        (1)扬州主要画家
        (2)镇江“四大画家”
    第二节 雅集的延续
        1、《松柏贺寿图》、《岁朝佳趣图》与民间文人雅集
        2、合作绘画的时风
    第三节 百年传承与文化趣味的追溯
        1、由《聚英图》到《松柏贺寿图》
        2、从汪研山到张宴公
第五章 绘画中的文脉相承——《八十课孙图》
    第一节 《八十课孙图》中的儒医传承
        1、《八十课孙图》中的家承
        2、“医”与“儒”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人物肖像画与补景的绘画趣味
        1、《八十课孙图》中的肖像绘画
        2、从《耿静亭像》到《八十课孙图》的传续
    第三节 家族传承中的习俗与传统
        1、《富贵耄耋图》中的家庭文化
        2、《海屋添筹》与《以承祭祀》中的书画家
    第四节 作为传统审美背景的家族文化传承
第六章 “艺林一绝”与绘画中的搭档
    第一节 《华阳归马图》与《卞庄刺虎图》
        1、戈湘岚与林雪岩
        2、《华阳归马图》与《卞庄刺虎图》中的家国情怀
    第二节 绘画中的专擅与搭档
    第三节 耿鉴庭的交往与“涛社”
        1、拜师与“画以文重”的审美价值观
        2、涛社的形成与影响
        (1)、涛社的成立与主要成员构成
        (2)、涛社的活动与影响
    第四节 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扬州美术社团
        1、晴社与新芽画会
        2、艺光文艺社
第七章 流风余韵——《十分春色图》中由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画坛传序
    第一节 《十分春色图》中的画家构成
        1、画家与时间的跨度
        2、《十分春色图》与合作绘画的特征
    第二节 绘画中的传承关系
        1、师承
        2、家学
        3、通过绘画作品的传承
    第三节 绘画传承与鉴藏关系的延续性
        1、耿家的传承与画家的传承
        2、绘画传承中的仿笔、拟笔
结语:从耿氏收藏看百年扬州绘画的嬗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书画家与耿氏六代年代对应表
附录2 人名索引
附录3 图版目录
附录4 耿氏藏画目录

四、云峰画苑举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D]. 姜宝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4]民国时期“中国女子书画会”研究[D]. 王晓晴. 江南大学, 2020(01)
  • [5]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D]. 王曼利. 西北大学, 2019(04)
  • [7]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D]. 黄蕴心. 广州大学, 2019(01)
  • [8]中西之融 ——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院校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研究[D]. 高牧星. 上海大学, 2019(02)
  • [9]民国期间潮州地区中国画家群体研究[D]. 刘菲菲.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耿氏收藏中的百年扬州绘画(1844-1950)[D]. 宋力.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9)

标签:;  ;  ;  ;  ;  

云峰美术馆举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