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旅舍呈上升趋势

青年旅舍呈上升趋势

一、青年旅舍悄然兴起(论文文献综述)

周腾飞[1](2020)在《对我国“共享住宅”及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和共享理念的普及,基于共享居住模式的“共享住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住宅共享的现象由来已久,但如今的“共享住宅”作为对共享时代的一种回应,其本质是通过网络和共享的方式,让信息对等,从而达到解放闲置住房资源,让其充分被利用的目的。同时,“共享住宅”也是对现有住房市场现存问题、居住需求提升、居住方式变化、新技术应用、社会环境改变等要素的一种调节和回应,它对降低住宅空置率,提高居住体验和品质,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由于“共享住宅”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对其研究主要以政策、运营模式、管理等方面为主,在建筑学领域也有对国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和模式的探讨,但在空间设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考虑到我国现有的“共享住宅”大多以常规住宅为空间基础改造而来。因此,本文的研究将立足于“共享住宅”独特的居住方式,结合使用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来探讨基于常规住宅发展改造而来的“共享住宅”的空间设计策略。首先,笔者对“共享住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整理了“共享住宅”的成因、性质和优势、构成人群、共享的模式、“共享住宅”分类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然后,结合调研和相关研究来探讨我国基于常规住宅发展改造“共享住宅”的前景、可能性和三类主要由常规住宅改造而来的“共享住宅”—“多人共同租赁同一住宅”、“家庭青年旅社”、“在线短租住宅”,并分析我国“共享住宅”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再者,笔者根据上文对“共享住宅”和我国需求、现状的研究,从空间布局、空间使用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空间设计策略。并基于提出的空间设计策略,以共享“闲置时间”和共享“闲置空间”这两种模式为例进行设计。最后,对未来“共享住宅”的设计提出一定的探讨和展望。本文希望能够为建筑师在未来有关“共享住宅”空间设计过程中提供一些基础和参考。

李佩瑜[2](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邱文芳[3](2020)在《《追逐春日》(第1-3章)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对英语散文《追逐春日》(1-3章)的翻译进行分析。原文记录了作者20世纪末在英国的旅行经历,整部作品充满了对当时英国自然景观、社会民俗的描写,也不乏对一些伟大文学作品的品鉴和评析。鉴于原文属于散文体裁,散文翻译一定离不开对原文蕴含的美学价值的理解和欣赏,在翻译中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表达其风格,更要设法还原其美学特点,再现其美学价值,所以本篇作者决定从美学层面来探讨和分析本次翻译实践。作者采用刘宓庆的翻译美学作为理论指导,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入手,运用其相关翻译美学理念,力求把握原文在语音、词汇层面的美感,再现其意境与风格之美。散文翻译是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种种对立因素和关系的审美把握,它要求译者既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又把握原文的形式美与非形式的理性内容,准确把握原文的审美要素,能够在译作中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作者在翻译作品前梳理了原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及相关理论知识。在翻译过程中,遵循审美理解、审美转化、审美加工三个步骤,最终实现审美再现。

陆天宇[4](2019)在《施蛰存小说的都市书写》文中指出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海派和现代派作家,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包括《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石秀》等。他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他对上海的书写和在都市文学方面的创新,影响了后来的一批都市作家。施蛰存的都市书写是他小说中最为突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本文通过研究施蛰存对都市的理解,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现代人生存的关注,对都市表达方法的钻研,来阐明施蛰存小说的都市书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绪论部分主要为本文的论文综述、行文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以下为文章的基本结构:第一章主要分析施蛰存小说中都市的经济空间与文化空间建构。典型的城市景观和现代化的生活情景是施蛰存都市书写的绚烂外表,西方文明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积淀共同构成施蛰存都市书写的内涵。第二章主要分析施蛰存小说中都市男女的人物形象、形象背后揭示的困境以及困境的成因。施蛰存笔下的女人遭遇欲望的折磨,男人面临“阉割”的处境,他们人生困境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取代传统社会后涌现出的新问题。第三章分析施蛰存小说都市书写的特征。对都市温和、中立的书写态度使施蛰存区别于其他都市作家,对现代小说表现技法的熟练运用使他受到了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第四章分析施蛰存小说都市书写的特殊意义。对启蒙精神本质的回归和采纳通俗小说技巧、坚持现代性的感性维度标示出施蛰存都市书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结语部分,结合历史语境,强调施蛰存都市书写的人性维度与艺术生命力。

陈宣霖[5](2019)在《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住宿业作为旅游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不可或缺。由于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程序标准、服务统一的酒店不再是人们出行的唯一选择。与此同时,追求人文关怀及特色体验的民宿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学者亦兴起了对民宿的研究。三亚市是中国南部地区的重要海港城市,它的发展战略引起国家的长效关注,它的民宿行业在政策支撑下快速发展。因此,对于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不仅有利于三亚市政府对民宿产业的宏观调控和企业投资选址,也能够给国内其他民宿的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本文以三亚市民宿为研究案例地,选取携程网上“客栈民宿”栏目板块中的民宿数据为样本,借用百度拾取坐标系统获取了民宿的经纬度坐标点。在ArcGIS和SPSS的技术支撑下,分别完成了对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具体结构如下:民宿空间格局特征方面:本文运用了最邻近指数分析和椭圆方差分析,揭示了三亚市民宿空间的分布类型呈集聚型分布,整体上有自西南向东北发展的趋势;再利用核密度估计与洛伦兹曲线验证了三亚市民宿整体呈现了“小分散,多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且空间分布以吉阳区和天涯区的民宿集聚最为显着,其次是海棠区,南多北少,空间布局并不均衡。民宿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方面:本文将国内学者对民宿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做了相关统计后,确定了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的影响因子,并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中显示了A级旅游景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公路机动车总量为影响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的主要驱动力。另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政府政策界定为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民宿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在对三亚市民宿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后,本文还对三亚市的民宿发展及空间格局优化提出了相应建议:(1)加强基础建设,平衡各区发展;(2)依托景区特色,完善交通网络;(3)借助重要资源,引导产业集聚;(4)紧依城市规划,加强政府监管。

迪恩·梅耶,刘葆花[6](2018)在《13小时》文中提出Copyright?2008 by Deon Meyer Copyright licensed by Blake Friedmann Literary, TV and Film Agency Ltd through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2018 by Yilin Pres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着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17-235号

黄鹏[7](2018)在《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旅游的进程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也逐渐展开。在这个背景之下,乡村民宿作为传统民居的物质文化载体,在传统村落更新中起着重要的活化作用。虽然乡村民宿的置入为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但是对传统村落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建筑风貌与肌理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乡村民宿营建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的发展如何达到互动平衡是本论文研究的关键。本论文以乡村民宿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历史与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有关地区乡村民宿的调研及其典型案例,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总结乡村民宿的类型与营建特点,并对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的互动关系进行了主要的研究。经整合、对比所获取的理论与经验,总结出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机制,为两者的良性互动提供措施和保障建议,并提出了乡村民宿的营建办法,深层挖掘乡村民宿营建的在地文化内涵,总结适合乡村民宿发展的方式,以应对乡村营建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未来传统村落更新中乡村民宿建设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陈守湖[8](2017)在《“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 ——论19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来说,文学新变几乎是一种常态。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这条线的文学新变,依然还属于政治规约中的“形势”之“新”,那么,“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先锋文学”这条线的文学新变,则可以看作审美自律意识推动下的“形式”之“新”。从“85新潮”算起,先锋文学热潮持续了 5年左右,并在90年代整体转向,大多数先锋作家开始拥抱现实,形式实验的激情不复存在。尽管先锋文学已经成为往事,但先锋文学至今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昔日的先锋代表作家依然是目前中国文坛最有份量的作家。对于先锋文学的评价,一直伴随着分歧。比如有人认为,它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被高估了,先锋文学是依靠批评家反复阐释加以经典化而进入文学史的,依托先锋文学确立起来的“纯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是负面的遗产等等。三十年这样一个时间长度,正好为重审先锋文学遗产提供了契机。因此,本论文选择了 80年代这个“历史空间”来聚焦先锋文学,将先锋文学加以“历史化”“陌生化”,通过文学史料、文学事件和文学作品的对参研析,试图还原80年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语境,体验“形式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先锋激情和梦想,在“历史的同情”和现实的审视中重评80年代先锋文学形式实验之于中国文学(文化)的独特价值。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结合“重返八十年代”的人文动向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缘由;二、从先锋文学话语政治、知识谱系、精神意象、历史阐释、叙事伦理、语言风格六个方面的塑形入手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三、从历史研究、思潮研究、文本研究三个维度对先锋文学研究现状进行评析;四、介绍研究的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和难点;五、对论文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80年代先锋文学”和“形式意识形态”进行学理阐释。第一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人文语境。从逃离革命政治的总体化元叙事、重新续接“五四”启蒙传统、80年代美学热的文化政治本质、改革时代中国的现代性追求、文学新变中的先锋激情五个角度,展现了 80年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语境和人文生态。第二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谱系。先锋文学并不是在80年代中后期一下子冒出来的,本章以反叛、独立、创新这样的先锋精神为参照,循着地下文学、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先锋文学这样一条脉络,考察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话语、先锋精神、先锋形式的文学沿革和历史源流。第三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语言风格。主要聚焦于这样四个特征:一、对于所指的疏离,使文本成为能指浮动的世界;二、对于间离陌生的偏爱,赋予了语词意义奇幻的效果;三、对于听觉(声音)、视觉(色彩)的借重,生成了异端的修辞;四、对于官能体验的依赖,带来了文本的陌生化。第四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叙事伦理。先锋文学挑战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成规,通过形式自律自我“立法”,它只服从于它自己设定的虚构世界的存在逻辑和价值判断。本章从文学真实的解构、叙事时空的重置、叙事威权的拆解、隐秘历史的阐释、文本互文的制造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意象。先锋文学除了在文本形式上标新立异,在精神意象上同样别具一格。倾注了形式实验激情的先锋文本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中的“意味”就来自于精神意象的独特性。本章对先锋作家经常触及的荒诞、疾病、死亡、欲望、暴力五个精神意象进行了探析。第六章论述的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文化遗产。本章提出了如下观点: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先锋并未终结,而是转型;伴随日常生活审美化,先锋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将更为频繁,先锋的面目也将更为模糊,同时先锋文化也将在大众文化中弥散;在消费主义时代,先锋文化在商品化、趣味化、传媒化三个维度上发生了变异;80年代先锋文学的形式实验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启蒙价值、叙事价值、美学价值弥足珍贵。在结语中,研究者结合自己对先锋文学文本的感性阅读体验和理性研究分析,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何谓“先锋”、“先锋”何为。同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尽管可以在80年代先锋文学作品中挑出无数的硬伤,甚至某些作品还有着邯郸学步般的拙劣,但先锋文学形式实验的激情和梦想,先锋作家对于文学规则的勇敢颠覆,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致敬。先锋就是独立,先锋就是自由,先锋就是革命,中国文学的先锋,应当永远在路上。

郭安琪[9](2016)在《“穷游”过程中的人际传播体验 ——以个人经历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穷游”现象在国内悄然兴起并且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社会热门现象,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此的敏感度远远落后于这一现象的发展速度。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亲身参与“穷游”,得到了丰富真实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本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两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对比梳理国内外“穷游”现象以及人际传播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对“穷游”的发展历史与含义的概述,包括“穷游”发展在国内与国外的历史渊源,并指出“穷游”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活动。第二章“穷游”活动前的人际传播体验,从人际传播的角度介绍了出发动因与团队组建。第三章“穷游”活动中的人际传播体验,记录了在川藏线搭车的整个过程,并强调了微信这一媒介在人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从类型、特点及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穷游”活动中的人际传播进行了总结。

朱佳君[10](2015)在《青年旅舍常住客的动机源头探析 ——以倾城国际青年旅舍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青年旅舍常住客的观察及访谈,在对这个群体的特征、行为方式等进行分析与解读后,从体验、逃离、社会交往、自我成就等具体动机入手,通过批判性地反思当下语境,来寻求这些直接动机背后的根源。得出现代性是这群人产生选择流动性生活,选择背包旅行与常住青旅动机的根本驱动力。笔者在社会大背景层面、人际交往层面、个人内心层面进行了当下语境的梳理,看到了无处不在的现代性的影响。当下进行着的是以理性为逻辑始基,以科学为进步手段,以经济为发展目标,以更迭为时代意识的现代性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工业化与城市化使得自然逐渐消失;全球化与媒介的发展使得时空分离;资本主义将人们卷入以金钱、权利为引导的符号化的消费文化;科学与理性掩盖了情感与纯粹。人与人的交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方面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传统的家庭伦理准则,凝聚力有着弱化趋势且离异现象增多;婚姻与爱情上仍无法摆脱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地位等条件对男女双方选择的干扰有增无减;友情以及陌生人交往之间容易被功利主义侵蚀,出现冷漠、谄媚等以利益为评判标准的交往行为。在社会大背景以及人际关系等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人的内心也常常不稳定,引发生存意义的怀疑与思考,面临安全、信仰、认同等危机。这一切是现代性带来的隐忧,给予人们逃离现有语境,追求自我存在意义的动机源泉。与当今社会主流大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的青旅常住客群体正是出于这个根本动机驱使,产生了体验、逃离、社会交往、自我成就等具体动机,从而常住青旅。他们逃离城市化,追求自然;逃离金钱符号,追求朴实;逃离冷漠,追求纯真;逃离虚拟,追求亲临……诚然,现代性的语境最终无法真正被逃离与超越,然而这个群体显示出的蓬勃的生命力体现着有那么一部分人正在激进的卷入对现代性生活的对抗与改变中。

二、青年旅舍悄然兴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年旅舍悄然兴起(论文提纲范文)

(1)对我国“共享住宅”及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原因
        1.1.1 时代背景介绍
        1.1.2 选题原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定义和阐述
        1.3.1 共享时代
        1.3.2 共享居住模式
        1.3.3 对共享时代下“共享住宅”的介绍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 研究综述
        1.5.1 居住模式与住宅空间布局的研究
        1.5.2 新技术对居住空间的影响
        1.5.3 国内外现状研究
    1.6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6.1 基本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共享住宅”分析研究
    2.1 “共享住宅”出现的原因分析
        2.1.1 社会发展现状的推动
        2.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
        2.1.3 家庭结构和居住观念转变的推动
        2.1.4 居住需求转变的推动
        2.1.5 新技术的推动
    2.2 “共享住宅”的性质与优势分析
        2.2.1 对闲置资源的利用
        2.2.2 对新居住要求和方式的回应
        2.2.3 对城市和社会的回应
        2.2.4 对时代和技术的回应
    2.3 “共享住宅”构成人群分析
        2.3.1 居住群体的分布结构
        2.3.2 居住群体的基本特征分析
        2.3.3 居住群体的观念分析
    2.4 “共享住宅”的共享模式介绍
        2.4.1 共享“闲置时间”模式
        2.4.2 共享“闲置空间”模式
    2.5 “共享住宅”的分类分析
        2.5.1 管理方式分类
        2.5.2 营建类型分类
        2.5.3 功能布局分类
    2.6 “共享住宅”案例分析
        2.6.1 矢来町“共享住宅”住宅
        2.6.2 LT JOSAI“共享住宅”
        2.6.3 七人住宅
        2.6.4 杜鹃丘住宅
        2.6.5 东神奈川99合租公寓
        2.6.6 法国Flatmates共享公寓
        2.6.7 曼哈顿Lux Loft共享住宅
        2.6.8 杭州荷方青年旅社
        2.6.9 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桐木村“共享住宅”
第3章 我国基于常规住宅改造的“共享住宅”现状和需求分析
    3.1 基于常规住宅改造“共享住宅”的发展前景分析
        3.1.1 “共享住宅”与常规住宅发展趋势相同
        3.1.2 “共享住宅”与常规住宅供需矛盾互补
    3.2 基于常规住宅改造“共享住宅”的现状分析
        3.2.1 常规住宅改造成“共享住宅”的可能性介绍
        3.2.2 几类由常规住宅改造而成的“共享住宅”介绍
    3.3 “共享住宅”的需求分析
        3.3.1 功能需求分析
        3.3.2 使用需求
        3.3.3 空间需求
    3.4 我国“共享住宅”存在的问题
        3.4.1 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矛盾
        3.4.2 功能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3.4.3 共享面积和使用人数的矛盾
        3.4.4 共享空间使用方式上的矛盾
        3.4.5 共享居住模式和传统心理的矛盾
第4章 “共享住宅”空间的设计策略
    4.1 空间布局策略
        4.1.1 空间布局的社群化
        4.1.2 平面布局灵活化
        4.1.3 共享空间主导化
        4.1.4 平面空间的层级化
    4.2 空间使用方式策略
        4.2.1 空间的复合化使用
        4.2.2 空间的分时使用
        4.2.3 负空间的灵活使用策略
    4.3 空间形态策略
        4.3.1 多样化的空间限定方式
        4.3.2 共享空间的弹性化形态
    4.4 基于“共享住宅”空间设计策略对两种共享模式的改造设计
        4.4.1 共享“闲置时间”模式的改造设计
        4.4.2 共享“闲置空间”模式的改造设计
    4.5 基于空间设计策略探讨未来“共享住宅”设计
        4.5.1 未来“共享住宅”的发展趋势
        4.5.2 空间设计趋势
        4.5.3 未来“共享住宅”布局模式的设想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2)《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追逐春日》(第1-3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Project Description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Stylistic Analysis of Textual Features
        2.1.2 Theoretical Basi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Aesthetic Comprehension
        2.2.2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2.3 After 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AESTHETIC PERSPECTIVE
    3.1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t the Formal Level
        3.1.1 Beauty in Sound
        3.1.2 Beauty in Lexis
        3.1.3 Beauty in Syntax
    3.2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t the Non-formal Level
        3.2.1 Beauty in Image
        3.2.2 Beauty in Cultur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Acknowledgements
Works Cited
Appendix

(4)施蛰存小说的都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都市建构
    第一节 都市场景的建构
    第二节 都市文化的现代表征
    第三节 都市书写的传统怀想
    小结
第二章 都市人生
    第一节 欲望客体的女性
    第二节 被“阉割”的男性
    第三节 人生困境的生成
    小结
第三章 都市书写的特征
    第一节 温和的书写态度
    第二节 多样的书写手段
    小结
第四章 都市书写的意义
    第一节 回归启蒙本质
    第二节 坚持通俗感性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作家作品类
    二、研究论着类
    三、期刊论文类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5)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住宿业需求的增长
        1.1.1.2 我国政府政策要求对民宿发展的助推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研究对象
        2.1.1 概念
        2.1.2 研究对象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旅游区位论
        2.3.2 空间结构理论
        2.3.3 产业集群理论
3.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特征
    3.1 三亚市区域概况与民宿发展概况
        3.1.1 三亚市城市概况
        3.1.2 三亚市旅游产业概况
        3.1.3 三亚民宿发展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三亚市民宿总体空间分布
    3.4 三亚市民宿空间分布类型
        3.4.1 最邻近指数分析
        3.4.2 标准差椭圆分析
    3.5 三亚市民宿空间集聚研究
        3.5.1 核密度分析
        3.5.2 空间均衡度
4.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因子动力模型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子动力模型构建
        4.1.1 因变量和自变量指标选取
        4.1.2 标准化处理
        4.1.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4.1.4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4.2 影响因素
        4.2.1 旅游资源禀赋
        4.2.2 交通因素
        4.2.3 自然环境因素
        4.2.4 城市总体规划
        4.2.5 政府政策
5.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村民宿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乡村民宿的相关概念
    2.1.1 乡村民宿的概念界定
    2.1.2 乡村民宿的类型研究
    2.1.3 乡村民宿与其他住宿类型的区别
    2.1.4 乡村民宿与传统民居的关系
2.2 乡村民宿的现状特点
    2.2.1 乡村民宿存在的现实问题
    2.2.2 乡村民宿的经营模式特点
2.3 乡村民宿专题研究
    2.3.1 乡建的实践研究
    2.3.2 对其他相关理论的解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民宿的营建特征研究
3.1 乡村民宿的主题策划
    3.1.1 家庭氛围
    3.1.2 乡土特色
    3.1.3 感官体验
3.2 乡村民宿的文化特性
    3.2.1 物质文化特性
    3.2.2 精神文化特性
3.3 乡村民宿的建筑设计
    3.3.1 选址布局特点
    3.3.2 空间形态组合
    3.3.3 功能布局流线
3.4 乡村民宿的技术建构
    3.4.1 传统营造智慧借鉴
    3.4.2 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3.5 乡村民宿模式分类研究
    3.5.1 按空间模式分类
    3.5.2 按建造模式分类
    3.5.3 按体验模式分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互动关系研究
4.1 互动理论与行为
    4.1.1 互动理论
    4.1.2 互动行为
4.2 互动模式构建
    4.2.1 互动内在因素
    4.2.2 互动模式构建
4.3 表层文化体现
    4.3.1 建筑组合形式
    4.3.2 屋面形式延续
    4.3.3 立面形式的演进
    4.3.4 剖面的传承与进化
4.4 中层文化体现
    4.4.1 政府引导与支持
    4.4.2 他组织投资开发
    4.4.3 专业人员的参与
    4.4.4 互动目标的实施
4.5 深层文化体现
    4.5.1 传统村落村民组织
    4.5.2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作用
4.6 互动机制研究
    4.6.1 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的互相促进
    4.6.2 互动要素分析
    4.6.3 互动价值与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互动方法探索
5.1 互动背景
    5.1.1 当前乡村民宿的发展进程
    5.1.2 传统村落更新进程
5.2 乡村民宿的营建方法
    5.2.1 选址与策划
    5.2.2 空间设计
    5.2.3 乡村民宿安全疏散与排污的方法
    5.2.4 对传统村落文化与自然的继承
5.3 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措施
    5.3.1 自上而下
    5.3.2 自下而上
    5.3.3 从被动性向主动性的转变
5.4 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良性互动的保障体系
    5.4.1 政府
    5.4.2 当地居民
    5.4.3 他组织
    5.4.4 经营者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不同的民宿时代背景
6.2 对乡村民宿营建的总结与思考
6.3 关于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互动的结论
6.4 对其他战略层次的启示
6.5 不再徘徊,让“情怀”落地
6.6 对未来乡村民宿营建的期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传统民居大师”朱良文教授访谈实录 附录D:乡村民宿案例模式类型索引

(8)“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 ——论19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描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析
    第四节 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难点
    第五节 核心概念阐释
第一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人文语境
    第一节 一种对抗——逃离元叙事
    第二节 一种诉求——启蒙又重来
    第三节 一种思潮——审美政治化
    第四节 一种梦想——现代性追求
    第五节 一种标举——先锋的姿态
第二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谱系
    第一节 “地下文学”的先锋萌动
    第二节 “朦胧诗”的先锋意蕴
    第三节 “意识流小说”的先锋探索
    第四节 “寻根文学”的先锋突围
    第五节 “形式实验”的先锋决绝
第三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能指游戏:所指的遮蔽
    第二节 间离陌生:奇幻的快感
    第三节 声色涂抹:异端的修辞
    第四节 私性拼贴:官能的狂欢
第四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叙事伦理
    第一节 文学真实的解构
    第二节 叙事时空的重置
    第三节 叙事威权的拆解
    第四节 隐秘历史的阐释
    第五节 文本互文的制造
第五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意象
    第一节 荒诞:现实的异化
    第二节 疾病:晦暗的隐喻
    第三节 死亡:在世的呓语
    第四节 欲望:人性的沉沦
    第五节 暴力:畸变的生存
第六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 是终结,还是转型
    第二节 先锋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 先锋文化与消费主义
    第四节 形式实验的价值重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穷游”过程中的人际传播体验 ——以个人经历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一)循序渐进的个人“穷游”旅行体验
        (二)“穷游”:在批判与反思中挣扎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穷游”相关研究
        (二)旅游传播与人际传播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参与式观察法
        (二)深度访谈的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穷游”,人际传播的一种特殊体验
    一、“穷游”的含义
        (一)源于国内的网络语言
        (二)概念基本解析
    二、“穷游”的发展历史
        (一)“穷游”先驱源于国外
        (二)中国的行者文化与“穷游”
    三、“穷游”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第二章“穷游”活动前的人际传播体验
    一、网络人际传播下的“穷游”动机
        (一)“穷游”的网络传播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穷游”的动机分析
    二、网络人际传播下的“穷游”社群建构
        (一)“十人团”的组建过程
        (二)“十人团”的规则制定
第三章“穷游”活动中的人际传播体验
    一、“穷游”中多种人际传播的交汇
        (一)初次见面——面对面传播出现
        (二)首日搭车——两人间传播增强
        (三)旅行途中——传播范围扩大
    二、“穷游”中基于微信的传播活动
        (一)微信中的人际传播活动
        (二)“穷游”时微信朋友圈人际传播体现
        (三)“穷游”后的微信人际传播体现
第四章“穷游”过程中人际传播体验总结
    一、“穷游”中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基本的两人之间的传播
        (二)普遍的小群体传播
        (三)重要的公众传播
    二、“穷游”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
        (二)双向交流,反馈及时
        (三)较强的情境传播
        (四)非制度化的自发性
    三、“穷游”中人际传播的功能
        (一)实现自我认知
        (二)建立和谐关系
        (三)认识与控制环境
        (四)交流人生经验
        (五)满足情感需要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青年旅舍常住客的动机源头探析 ——以倾城国际青年旅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背景
        1、从陌生走向好奇
        2、相关主题研究回顾
        (1) 青年旅舍
        (2) 背包客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我的田野点
二、动机探析
    (一) 青年旅舍常住客群体分析
        1、青年旅舍常住客的辨析
        (1) 青旅常住客与其他住宿设施常住客的异同
        (2) 青旅常住客群体与背包客群体的联系及区别
        2、青年旅舍常住客特征
        (1) 人口学特征
        (2) 行为特征
    (二) 常住动机
        1、动机初探
        2、动机分析——基于现代性的反思
三、社会大背景下的逃离与追求
    (一) 工业化——消失的自然
    (二) 全球化——消费异化与金钱至上
    (三) 媒体世界——真实与虚幻
四、现代性与人际关系的变迁
    (一) 家庭
    (二) 爱情
    (三) 日常交往
五、个人内心篇
    (一) 信仰危机
    (二) 认同危机
六、结语:无处不在的现代性
附录1 《青旅常住客调查问卷》
附录2 青旅常住客访谈录(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青年旅舍悄然兴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我国“共享住宅”及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D]. 周腾飞. 深圳大学, 2020(10)
  • [2]《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追逐春日》(第1-3章)翻译报告[D]. 邱文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4]施蛰存小说的都市书写[D]. 陆天宇. 安庆师范大学, 2019(01)
  • [5]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宣霖.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13小时[J]. 迪恩·梅耶,刘葆花. 译林, 2018(05)
  • [7]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研究[D]. 黄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8]“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 ——论19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D]. 陈守湖. 武汉大学, 2017(06)
  • [9]“穷游”过程中的人际传播体验 ——以个人经历为视角[D]. 郭安琪. 兰州大学, 2016(11)
  • [10]青年旅舍常住客的动机源头探析 ——以倾城国际青年旅舍为例[D]. 朱佳君. 云南大学, 2015(09)

标签:;  ;  ;  ;  

青年旅舍呈上升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