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例报告

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例报告

一、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幸[1](2020)在《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复位方法、可行性及与前后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7月-2017年4月通过前后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资料,以及2017年5月-2019年2月通过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的患者资料,手术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59例,将其中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称为前后联合组,将接受单纯前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的33例患者称为前路组。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及ASIA分级、术前平均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椎间高度;术后3天平均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椎间高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通过门诊随访获得患者的术后6个月平均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椎间高度、JOA评分;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ASIA分级;术后JOA改善率等情况。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后联合组和前路组病例通过分析,在年龄、性别、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外伤原因、关节突交锁状况、损伤节段及术前ASIA分级等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9例患者均复位成功,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脊髓神经功能恶化。所有病例都达到6个月以上的门诊随访记录,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患者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没有再度丢失,术后患者没有出现融合器或钛网脱落、钛板或螺钉松动,获得良好的颈椎稳定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前路组较前后联合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费用前路组较前后联合组少(P<0.05);术后并发症前路组较前后联合组少;前后联合组平均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椎间高度及术后JOA改善率稍大于前路组(P>0.05)。结论:采取前后联合手术和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患者均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种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无显着性差异。故采取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方案,与前后联合手术对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文益民,葛宝丰,张军华,蓝旭,王世勇,张巧娥,李慎松[2](2009)在《环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环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环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环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环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韩国栋,沈晓钟,祁玉林[3](2008)在《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4例》文中研究指明

陈鸿儒,董炘[4](2007)在《颈椎骨折脱位分类及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发展》文中指出

李凤春,王鹏,郭跃生,石福明[5](2006)在《Apofix椎板夹加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椎板夹加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者行后路Apofix椎板夹加压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术,其中资料完整的共21例,下颈椎双侧关节突脱位11例,单侧关节突脱位4例,下颈椎脱位并压缩性骨折6例。结果随访6个月~30个月,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没有发现复位丢失、椎体移位征象。结论椎板夹加压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好,术后仅需轻便的外固定,可早期离床活动。

文益民,葛宝丰,张军华,蓝旭,王世勇,张巧娥,李慎松[6](2006)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 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A 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谭晓毅,杜远立,田恒交[7](2006)在《急诊APOFIX颈椎板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APOFIX颈椎板夹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04年12月,对17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急诊行后路手术复位、APOFIX颈椎板夹内固定治疗,并对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17例不同节段的颈椎脱位术后均得到复位,58.8%的患者神经功能稳定且有1级以上恢复,X线片示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术中均无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结论APOFIX颈椎板夹结构简单、操作安全、固定效果肯定,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一种较好选择。

尹东[8](2006)在《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上颈椎疾患是临床常见、且在治疗上比较棘手的问题。1939年Gallie采用寰椎后弓下钢丝和枢椎棘突钢丝及大植骨块内固定,1977年Fielding-Brooks采用椎板下双股钢丝及大植骨块内固定,1979年Magerl等首次采用经后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1984年报道Halifax椎板夹或Apofix椎板夹内固定,1994年Goel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目前,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势是容易显露且暴露的手术范围广,便于安置内固定和术中植骨。Gallie技术和Brooks技术这两种手术方法均需在椎板下穿钢丝和固定在寰椎后弓上,其危险性较高,特别是在脊髓受压的情况下风险更大,且钢丝对于阻止旋转和侧方移位的效果不够理想,不能获得寰枢椎之间足够的稳定。Halifax椎板夹和Apofix椎板钩的主要特点是应用简单,操作方便,但和钢丝固定技术一样,虽然有良好的前后方向的稳定性,仍然存在抗旋转移位和抗侧方移位强度不够的缺点,导致植骨融合的比率仅在80%左右。Magerl经侧块关节螺钉技术克服了上述不足,其固定强度牢靠,具有优异的三维稳定性,疗效满意,植骨融合率高达95%以上。但Magerl技术要求螺钉固定前必须达到解剖复位,而且手术全过程要求在X线透视机下进行,特别是螺钉的上倾角度过大,造成操作困难,使该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近年来,上颈椎因创伤、严重的退行性变以及肿瘤切除术后所致不稳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已经开展,该固定技术是将螺钉固定于寰椎和枢椎的椎弓根,利用钛合金板或棒连接构成短节段固定系统,螺钉进钉角度小,固定前不须达到解剖复位,而且无须持续在X线透视下进行操作,在技术和性能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局部解剖形态复杂以及结构功能的重要性,手术难度大,并发症严重,特别是椎动脉损伤。而国内有关上颈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生物力学研究甚少。本研究对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的有关解剖学特征做较为详细的测量,并对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有限元模型,为临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理论依据,评价其应用前景。研究目的1.通过对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了解寰枢椎的解剖学特征,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2.对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与正常状态和不稳状态进行比较,同时与Apofix固定和Magerl固定两种术式进行比较,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稳定性,评价其临床应用前景。3.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其内部结构的应力分布。材料与方法1.成人寰椎新鲜标本30例及枢椎干标本55例,用电子游标卡尺(Type YATO Pro-Cal, Tokyo, Japan,精确度0.01mm)对寰椎侧块的宽度、厚度、高度、侧块外缘到中线的距离,寰枢关节面的横径,寰枢关节面的纵径,寰枢关节面在冠状面上的角度及枢椎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进行定量测量。分别对55例枢椎干标本拍摄上下位和侧位DR片(Digital Roentgenogram, GM),测量并计算枢椎椎弓根在矢状面上的上倾角度和横断面上的内斜角度。2.8例新鲜成人上颈椎标本(C0-C4),分别制作成正常状态、寰枢椎不稳状态、Apofix固定状态、Magerl固定状态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5组。采用脊椎三维运动试验机Spine2000对以上5组状态下的上颈椎运动范围进行测试,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采用生物材料力学试验机MTS 858 Bionix(Material Testing System, MTS, Minneapolis, MN)分别对Apofix固定组、Magerl固定组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进行抗疲劳试验,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远期稳定性。利用生物材料力学试验机MTS 858 Bionix对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进行测试,评价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3.对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获取骨性组织及内固定材料准确的三维空间结构信息,利用ANSYS 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有限元(FFM)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施加各种载荷条件下的内部结构变化以及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应力分布。4.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分别采用SPSS10.0软件包(第一军医大学生物统计学教研室)配对t检验、One-Way ANOVA及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结果1.寰椎的解剖学测量结果:寰椎侧块的宽度、厚度、高度、寰椎侧块外缘到中线的距离、寰枢关节面的横径、寰枢关节面的纵径以及寰枢关节在冠状面上的角度左右两侧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差异。寰椎侧块宽度的左右两侧比较:t=0.775,P=0.445;寰椎侧块厚度的左右两侧比较:t=0.219,P=0.828;寰椎侧块高度的左右两侧比较:t=0.058,P=0.954;侧块外缘到中线距离的左右两侧比较:t=0.218,P=0.829;寰枢关节面横径的左右两侧比较:t=0.471,P=0.641;寰枢关节面纵径的左右两侧比较:t=1.347,P=0.188;寰枢关节面在冠状面上的角度的左右两侧比较:t=0.131,P=0.897。寰椎侧块的宽度为15.51±1.08 mm(12.82~17.54 mm),厚度为17.21±0.82 mm(15.51~18.75mm),高度为14.10±1.75 mm(11.77~18.45 mm),寰椎侧块外侧壁到中线的距离为22.02±1.16 mm(19.76~24.15mm),寰枢关节面的横径为17.91±1.04 mm(16.11~20.88 mm),寰枢关节面的纵径为15.70±0.84 mm(13.31~17.35 mm),寰枢关节在冠状面上的角度为34.74?±2.90?(28.76?~41.48?)。2.枢椎的解剖学测量结果:枢椎椎弓根的宽度、高度以及枢椎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斜角度左右两侧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枢椎椎弓根的宽度左右两侧比较:t=1.250,P=0.217;枢椎椎弓根的高度左右两侧比较:t=0.565,P=0.574;枢椎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斜角度左右两侧比较:t=0.501,P=0.618。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为8.22±1.48 mm(4.96~12.58 mm),高度为8.24±0.86 mm(5.56~10.28 mm),枢椎椎弓根在横断面上内斜角为36.57°±3.18°(28.30°~48.21°),在矢状面上的上倾角为26.79°±2.10°(23.05°~35.29°)。3.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屈伸运动范围为1.68?±0.37?,侧弯运动范围为0.33?±0.09?,旋转运动范围为1.74?±0.16?。与正常状态组和寰枢椎不稳状态组统计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与Apofix固定组和Magerl固定组统计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其固定作用明显优于Apofix和Magerl两种固定术式(F=2319.236,P=0.000)。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疲劳前与疲劳后的脊柱三维运动范围无显着性差异(P=0.598),具有良好的术后远期固定作用,能够保证术后远期稳定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左右两侧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寰椎椎弓根螺钉拔出力左右两侧比较:t=0.590,P=0.574;枢椎椎弓根螺钉拔出力左右两侧比较:t=0.238,P=0.819。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为1502.39±73.89 N,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为2385.79±15.13 N。4.有限元分析结果:寰枢椎前屈运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寰枢关节面上,其强度为0.289×107Pa,钛板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中部,为0.519×108 Pa,椎弓根螺钉的应力主要集中在根部,为0.350×109 Pa,前屈角度为0.7?。寰枢椎后伸运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寰椎侧块与后弓的连接部,其强度为0.123×107 Pa,钛板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中部,为0.691×108Pa,椎弓根螺钉的应力主要集中在根部,为0.427×109Pa,后伸角度为1.2?。寰枢椎侧弯运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钉道部位,其强度为0.146×109 Pa,钛板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中部,为0.713×108 Pa,椎弓根螺钉的应力主要集中在根部,为0.295×109 Pa,侧弯角度为0.3?。寰枢椎旋转运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钉道部位,其强度为0.146×109Pa,钛板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中部,为0.909×108Pa,椎弓根螺钉的应力主要集中在根部,为0.635×109 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1.寰椎侧块较为宽大,在理论上有侧块螺钉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足够空间,寰枢关节面在矢状面上有一上倾角度,故在寰椎侧块螺钉及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其进钉方向应保持向上一定的角度。2.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横突孔处的椎弓高度和宽度,要求大于5.0mm。本组测量显示绝大多数可以满足要求,具有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空间。但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多,术前应拍摄X光片或CT扫描,明确是否有特殊变异。通过对55例枢椎标本拍摄上下位和侧位DR片,显示枢椎椎弓根在横断面上有一定的内斜角度,在矢状面上有一定的上倾角度。脊柱外科医师术中置钉时,要在C臂机或者G臂机透视下操作,通过放射影像仪器辅助完成,故在DR片上测量枢椎椎弓根的上倾角和内斜角,一方面可以减少对标本直接测量的误差,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另一方面也具有为手术医师提供更直观的参考价值。3.通过对寰枢椎标本正常状态、不稳状态、Apofix固定状态、Magerl固定状态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5组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明显由于Apofix和Magerl两种固定方式。疲劳试验显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够保证术后远期稳定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明显大于侧块螺钉的拔出力,故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选用单皮质螺钉固定即可,其强度与双皮质侧块螺钉固定强度相当,可以避免造成穿破咽后壁和损伤舌下神经的风险的可能性,具有良好的固定性能,保证固定的稳定性。4.通过对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寰枢椎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不同运动状态下其结构的不同部位应力大小不同,但无论在哪种运动状态下,最大应力均在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即椎弓根螺钉的根部承受的应力最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寰枢椎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小,明显小于正常状态及寰枢椎不稳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

魏波,李康华[9](2005)在《颈椎骨折合并瘫痪的早期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颈椎骨折并截瘫病人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颈椎骨折合并截瘫病人早期行手术减压内固定。结果 14例病人获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恢复,内固定确实可靠,未发现松脱与断裂现象,植骨融合满意。结论 早期前路手术减压彻底,疗效满意,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内固定可靠。

陈尔东,李开南,汪学军,张进军,杨懋华,赵平[10](2003)在《APOFIX在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分析颈后路Apofix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6例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颈后路Apofix内固定术。对临床结果进行ASIA评定及上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6例病例随访 4~ 10月 ,平均 7月 ,临床疗效优良率 94%,植骨融合率 88 9%。结论 颈椎后路Apofix系统内固定对于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是有益的 ,它降低了骨不连发生率 ,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重建了颈椎的稳定性 ,临床疗效满意。颈后路Apofix系统在颈椎手术中的益处及其带来的危险与效价比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病例资料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第3章 手术方式及围术期管理
    3.1 前期准备
        3.1.1 一般检查
        3.1.2 专科检查
        3.1.3 术前特殊准备
        3.1.4 手术器械、耗材等准备
    3.2 手术过程
        3.2.1 麻醉及连接神经电生理监测
        3.2.2 手术方法
    3.3 术后处理
第4章 手术观察指标
    4.1 手术观察指标
    4.2 数据统计方法
第5章 结果
    5.1 影响因素
    5.2 稳定性情况
    5.3 脊髓神经功能情况
    5.4 手术情况
    5.5 术后并发症
    5.6 典型病例
第6章 讨论
    6.1 关节突交锁的受伤机制
    6.2 治疗原则
    6.3 手术时机的选择
    6.4 复位方法的选择
    6.5 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的体会
    6.6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3)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4例(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Apofix内固定系统
    3 手术方法
讨 论

(4)颈椎骨折脱位分类及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椎骨折脱位的分类
2 特殊型颈椎骨折脱位种类及机理
    2.1 Jefferson骨折
    2.2 Hangman骨折
    2.3 齿状突骨折
    2.4 寰枢关节半脱位
    2.5 枕寰关节脱位
3 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3.1 颈椎屈曲型骨折脱位治疗
    3.2 颈椎伸展型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术
    3.3 前路椎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5]
    3.4 枕颈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3.5 颈椎骨折脱位的前、后路联合手术
    3.6 内窥镜辅助下寰枢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
    3.7 计算机影像导航下齿状突骨折脱位的手术
    3.8 无颈椎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手术治疗
4 目前的问题及展望

(5)Apofix椎板夹加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6例,女5例。
    内固定器材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1 椎板夹内固定术的适应证
    5.2 椎板夹内固定术的优点
    5.3 椎板夹内固定术的不足如

(6)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1.2.2 Apofix内固定术
2 结 果
3 讨 论

(8)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
    第一节 寰椎侧块的应用解剖学测量
        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节 枢椎椎弓根的应用解剖学测量
        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试验
    第一节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三维运动试验
        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节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疲劳试验
        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节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试验
        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章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1
    综述2
    中英文名词缩写与对照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9)颈椎骨折合并瘫痪的早期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3 结果
5 讨论

(10)APOFIX在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
    1.5 内固定材料:
    1.6 手术方法:
    1.7 术后处理:
    1.8 康复治疗:
    1.9 结果:
2 讨 论

四、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观察[D]. 李幸. 南昌大学, 2020(08)
  • [2]环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A]. 文益民,葛宝丰,张军华,蓝旭,王世勇,张巧娥,李慎松. 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
  • [3]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4例[J]. 韩国栋,沈晓钟,祁玉林. 陕西医学杂志, 2008(03)
  • [4]颈椎骨折脱位分类及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发展[J]. 陈鸿儒,董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05)
  • [5]Apofix椎板夹加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J]. 李凤春,王鹏,郭跃生,石福明. 颈腰痛杂志, 2006(05)
  • [6]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J]. 文益民,葛宝丰,张军华,蓝旭,王世勇,张巧娥,李慎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18)
  • [7]急诊APOFIX颈椎板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J]. 谭晓毅,杜远立,田恒交.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06)
  • [8]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基础研究[D]. 尹东. 第一军医大学, 2006(11)
  • [9]颈椎骨折合并瘫痪的早期手术治疗[J]. 魏波,李康华. 广西医学, 2005(03)
  • [10]APOFIX在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体会[J]. 陈尔东,李开南,汪学军,张进军,杨懋华,赵平. 四川医学, 2003(01)

标签:;  ;  ;  ;  ;  

APOFIX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